b********n 发帖数: 16354 | 1 可那个什么传位给十四不算是历史记载吧?你看看雍正对胤祀,这么铁血的人,传位有
假恐怕在雍正乾隆时最多只是谣传,到底是为了什么而谣传还要两说,往后远了点就有
人写进野史唱词话本之类的东西,越往后世,人越肆无忌惮。但再肆无忌惮,听起来言
之凿凿,也是后世人了呀,不可以当真的。不然500年后人把今天的电视剧翻出来当史
料,这不就成了铁板钉钉了么?
我历史读得不多,但还是觉得司马迁之外,历史是当时人写当时事,只有正史是基本框
架。我说信,也就是信正史。 |
|
s***a 发帖数: 2141 | 2 哈哈哈哈哈,你也属于“正常人”?哈哈哈哈
人家李虎肉都把你们匪军战史里105个团的番号列表都贴出来了,哪里虚数了?
你说虚数,你们一号学家李虎肉就先跟你拼了!
你还好意思什么“正史补充”呢,哈哈哈哈
人家正史可从没要我去补充,人家直到今天都咬定105个团,你看表格都编造好了
哈哈哈哈哈
一伙百度都百度不出的小将,被打脸打成这样,还嘴硬大喊“不疼”呢
哈哈哈哈哈笑死我了 |
|
c*****1 发帖数: 3240 | 3 ☆─────────────────────────────────────☆
taishici (TSC) 于 (Tue Jan 31 15:19:25 2012, 美东) 提到:
如果有人PA,版主看不到的话,请回这个帖子举报。
要求:明确给出PA的内容。
祝大家灌水愉快!
☆─────────────────────────────────────☆
stoppingtime (李将军又打鸡血了) 于 (Tue Jan 31 17:07:38 2012, 美东) 提到:
发信人: FatMonkey000 (fm), 信区: History
标 题: Re: taishici 封 kayaker 在 History 版 (转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Jan 31 16:53:37 2012, 美东)
“真是好狗”不算?
太好了,版主你真是好狗
☆─────────────────────────────────────☆
FatMonkey000 (fm) 于 (Tue Jan 31 17:10:37 2012, 美东) 提到:... 阅读全帖 |
|
m****5 发帖数: 1131 | 4 八卦一下尤物江青的媚力
无独有偶,文革中出尽了风头的学生领袖蒯大富回忆起江青来也颇有暧昧色彩。蒯在文
革中是清华大学红卫兵的司令,在揪斗刘少奇时为毛泽东和江青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惜
鸟尽弓藏,在失去利用价值后就被江青打入了冷宫,随后也进了大狱。按理说被人当枪
使了以后应该是满腹怨恨,可是蒯在回忆江青时不但为江说好话,而且说:“江青女士
在我眼里对我格外地关怀。有次开会中间,江青到旁边的休息室休息,她把我叫过去跟
她汇报清华大学的情况。我们分别坐在两个沙发上。汇报过程中,她的护理给她打开头
发梳头。。。。。。。她有非常漂亮的乌黑的长发,护理给她梳头的目的就是按摩吧。
她因癌症化疗,耳朵听力受了影响,头发一打开就更听不到了,她就一把拉着我坐到她
身旁,贴着她耳朵说话。”
好浪漫的场景是不是?女方把乌黑的长发散开,飘飘然悠悠而下,慢慢梳理着,又轻轻
地一把把男方拉到身边,口贴着耳朵,发丝在脸上扫去抚来,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悄悄
话。
要知道蒯当时只是大学3年级的毛头小子,血气方刚。回忆起比老妈年纪还大的国母娘
娘来居然像谈自己的小情人一样,梦断香消四十年啊,无限留恋。难怪老干部们把江娘
娘比做白... 阅读全帖 |
|
R*****d 发帖数: 1148 | 5 首先,我觉得你回避了最关键的问题。即大宛同大夏,月氏,安息在风俗上的类似,这
都是史记和汉书明确记载的。月氏/贵霜-大夏的希腊化痕迹是很明显,否则犍陀罗艺术
就会完全两样,这也是得到大量出土文物支持的。安息虽然此时已从塞琉古/条支的统
治下独立,但同样诸多记载和文物证据表明该国的希腊化影响不会在短时间内消退到忽
略不计。从其根本上来说,安息的建立者,可能来自黑海沿岸的帕尼人;贵霜的建立者
,源自河西走廊的月氏人,二者之间无疑差异甚大,且他们都同中亚土著存在不小的差
异。能令大宛,贵霜,和安息三者具备显著共性的,从目前的证据上看,最大的可能就
是希腊文化的影响。注意正史对境外民族的风俗上的共性,还是很重视的,比如乌孙就
是“与匈奴同俗”。当然也有人会说,帕尼人,月氏人,塞人,以及一些中亚土著,都
是斯基泰人的分支,所以风俗相同。。。但这个说法未免太“大气”了吧。。。就像还
有人说的,“斯基泰”就是一个大口袋,一切可能与之相关的欧亚草原民族都往里面装
。。。
其次,你类比不当。贰师城至今仍然叫奥什(其实这还需要进一步的考证,发音的简单
相似有时并不代表必然的关联),这是历经两千年不变的名字... 阅读全帖 |
|
T*****y 发帖数: 18592 | 6 在无尽的期盼和失望的张力中
正史开始了正史的杜撰
野史开始了野史的杜撰
事实是什么,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怎么把事实组合到俺们民族的希望中去
怎么把一个个衣冠禽兽组合到俺们英雄与贼子的二元论里面去
组合到俺们的仁义君子和卑鄙小人的道义二元论里面去 |
|
M******8 发帖数: 10589 | 7 一里,本意是表示长度,即500米。从古至今,一里表示的长度有所变化,周秦汉时期
一里=415.8米,清光绪时期将一里=576米,到了1929年,一里=500米。
目录
里的换算
里的演变
记载
秦汉里的长度
商朝长度
民国时期的长度
方圆一里
古代一里
展开
里的换算
里是描叙长度的单位,在历史上,一里所表示的长度大小不尽相同,以下是不同时
期一里所描叙的长短。
周秦汉,一里=415.8米
=1800尺÷415.8米=0.231米(一尺)
清光绪,一里=576米
=1800尺÷576米=0.32米(一尺)
1929年,一里=500米
里的演变
记载
中国里的长度及其演变,无论今人关于度量衡的著作和古籍记载,都很少谈及。著
名中国经济史专家梁方仲先生在所著《中国历代度量衡之变迁及其时代特征》中说:“
自汉代以后,历代计算长度,都是自尺以上,到丈为止。至清光绪34年(1908年)重定度
量衡制时,……才明文规定于尺之外,另立里制。①所以,中国里作为计算道路等的长
度单位在制度上确立得是很晚的。但这决不是说中国古代没有里这种长度的概念,相反
这种概念当时应用很多。如《汉书·西域传》所载数十个... 阅读全帖 |
|
m**n 发帖数: 9010 | 8 有些东西不用某人写个史书记载. 比如, 每一代秦王
自然都是先代的儿子/兄弟. 这个, 才属于"正史的先说".
司马迁那个怎么也最多算第二说. 是他需要找证据去
让大家别听"秦王是先代的儿子/兄弟"这个"正史". |
|
m**n 发帖数: 9010 | 9 有些东西不用某人写个史书记载. 比如, 每一代秦王
自然都是先代的儿子/兄弟. 这个, 才属于"正史的先说".
司马迁那个怎么也最多算第二说. 是他需要找证据去
让大家别听"秦王是先代的儿子/兄弟"这个"正史". |
|
r******t 发帖数: 8967 | 10 赞“正史记载”。
正史还记载世民同学亲手把这段历史改了。 |
|
r******t 发帖数: 8967 | 11 赞“正史记载”。
正史还记载世民同学亲手把这段历史改了。 |
|
m*****d 发帖数: 13718 | 12 这个问题方舟子研究过, 大家讨论讨论,我个人同意方舟子说法,《木兰诗》并非唐人
所作,顶多是韦元甫修改过
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essays/mulan.txt
(原载《文史知识》1998年11月号,中华书局出版。现略加修改定稿)
《木兰诗》种种
·方舟子·
最近迪斯尼电影制片厂改编中国“木兰代父从军”的传说推出了动画片《木
兰》,在海外华人社区掀起了一股木兰热。笔者近日为本地中国文学读书会讲解
《木兰诗》,为此翻查了近十几年来国内一些研究《木兰诗》的论文,发现有几
个问题在学界仍悬而未决。在此试图在众说纷纭中理一头绪,一孔之见,就教于
高明。
一、《木兰诗》的创作年代
现在可以确知的《木兰诗》的最早版本录于唐人吴兢的《古乐府》,此书已
失传,但南宋曾〔忄造〕所著的《类说》辑有佚文三十一条,包括《木兰诗》的
全文,题目作《木兰促织》。其后此诗录入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 阅读全帖 |
|
s**r 发帖数: 669 | 13 zz
二凤改史这个事,咳咳,争论的双方,基本上不是在争论“史实资料”,而是在争论“
对史实资料的理解和诠释”。
宋以前的原始史料,因为总量不太大,要搜集占全了也不会很困难,所以争论双方
手里的东西基本是一致的。但是“史料”,或者说双方都承认有效的“原始资料信息”
,往往只含有“某月日,甲在某地做了A事”这样最基本的要素。
于是双方就围绕着这些基本要素开始掐架——正方:甲做A事是因为B原因,从A事
可以推断出他还做了C事、D事——反方:甲做A事是因为E原因,从A事可以推断出他不
可能做F事、G事——这样。
所以,其实双方争论的不是“甲做A事”这个基本史实要素,而是从这些要素里推
断出来的B、C、D、E、F、G这一大串东东。
至于争论方往哪个方向推断,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很大程度上是由立场或曰
屁股决定的。二凤改史这事现在闹得杯具,也主要是因为很多写史人和读史人的立场经
历了一个先抑后扬的转化,简单的说——过去大部分人把他捧得太高了,于是他现在摔
得不惨不足以平民愤……- -b
俺先说说现在已知的史实资料,也就是争论不大的“甲做A事”部分。
按照贞观年间大臣和史官们的说法,“起居記錄,... 阅读全帖 |
|
d********y 发帖数: 6566 | 14 在说本故事之前,想说明下,很多观点不是由我第一个提出来的,都是前人得出的结论
,而经过推敲分析,我从骨髓里认同而已。所以任何的历史著作都不可能由一代人一拍
脑门就出来了。用牛顿的话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以我的粗俗的文字作为这些观点
的推广,请大家就勉为其难,耐心的看下吧。感谢这个时代给了我们一定的自由,可以
知道大多数想知道的事情。其实我并没有写什么新的东西,只是做了回历史的搬运工而
已。
在中国古代,有一个神话故事《封神演义》,我小时候很爱看。正派有姜太公(
读过书,打过柴,卖过面,离过婚,骗过钱,混到八十在钓鱼),黄飞虎(我到现在都
认为他是最早的穿越者,别人是穿越去古代,他穿越来现代)、哪吒(怀胎三年零六个
月生下的三个脑袋六条手臂的畸形儿童)、太2真人(不好意思十万个冷笑话看多了)、
周文王(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算命先生)、周武王(好像从头到底没他啥事)、比干(第
一次向世界证明了其实没有心脏还是可以活一段时间的)等等英雄人物。又有反派人物
如商纣王(不爱江山爱美人),苏妲己(美女啊倾国倾城的美女啊),申公豹(3000年
前的司马南啊,专门拆穿姜子牙的西洋镜),费仲(... 阅读全帖 |
|
r*******a 发帖数: 27 | 15 “习”无疑是一个小姓,网上资料上说,按人口多少排名,姓习的大约只排在300位
左右。习姓的起源,比较正统说法有两种,一是来自西周到春秋时的习国;二是一个
叫做“习”的地方,而这个“习地”,其实也就是前一种说法里面的“习国”的所在地。
“习国”或“习地”,位于当今陕西省东南部的丹凤县,距西安一百多公里,离周老虎
的镇坪县近两百公里。无论这两种说法那个更准确,网上很多地方都说习家是姬姓的后
裔,即与周吴郑王等大姓同出一源;不过百度上却说是姜姓。所有所谓此方面的“网上
资料”,均不曾给出实实在在的参考文献,所以均不可轻信啊。无论如何,同周吴郑王
这些人丁兴旺的老大哥们相比,习姓自然显得很单薄。古代的习家人,没出过周亚夫周
瑜一般的名将,没有延陵季子级别的道德标杆或吴三桂水平的反面典型,缺乏国姓爷
那样的民族英雄,更无法同名人美女不可胜数的老王家相比。还好,风水轮流转,今年
到我家,现如今的中国大陆最高领导人就是来自老习家。
政治上的事咱不懂,也不敢瞎说,今天也仅仅借总书记的名头,聊一聊历史上的几位习
姓名人。前面说了,姓习的少,习姓名人自然也不多;特别出名的古人,顺理成章地可
以说几乎等于零... 阅读全帖 |
|
M******8 发帖数: 10589 | 16 http://www.81890.gov.cn/laonian/Item.aspx?id=19893
作者:资中筠
改革开放之初,我首次作为访问学者访美,参加了一次中美历史学者的交流会。有一位
美国历史教授讲了一段见闻。他说:问美国学生为什么要学历史,绝大多数的回答就是
感兴趣。他问过台湾的学生,得到的回答是,为兴趣而学历史对我们太奢侈,我们是为
了救国而学历史;后来他接触到中国大陆的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竟如出一辙,尽管
两岸处于对立状况,各自所谓“救国”的含义可能相反。把学历史和救国联系在一起,
令他这个西方人感到十分新鲜。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学习和研究历史可以有如此不同的
角度。
最近想到这个问题是由对苏联解体的历史经验的各种看法引起的。
以史为鉴,鉴什么?
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民族颇有几个,好像没有像中国那样特别重视历史文本,对史书赋予
如此沉重的使命。最常见的说法是“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这里“替”是关键,为什
么不是“兴衰”?就是一个皇朝由盛而衰,最后被下一个朝代给“替换”了,这才是最
重要的。所谓一个朝代实际上是一个家族掌权,然后又被另一个家族夺走了,换了姓。
从历史中吸取经验... 阅读全帖 |
|
q*d 发帖数: 22178 | 17 你这个刘备职位给少说了点,
按正史称汉中王时的上表刘备是:
左将军领司隶校尉豫、荆、益三州牧宜城亭侯备,
除了左将军和宜城亭侯外,相当于今天,刘备兼任北京市市委书记,
河南省省委数据,湖北省省委书记,湖南省省委书记,
四川省省委书记,重庆市市委书记,贵州省以及云南省省委书记.
至于皇叔的自称,正史里是没有的. |
|
p******o 发帖数: 9007 | 18 超授王爵是胤褆的儿子书里写的,正史里被抹掉了。
但是即使这样,正史里还是留下“用正黄旗旗纛,照依王纛式样”。
你也说胤褆是代父出征,这个意义就隆重了。 |
|
p******o 发帖数: 9007 | 19 以正史记载和玉牒来看是这样;不过正史干净的程度你也知道。
对于抚远大将军,很多记载都写着超授王爵,甚至有说拜多罗郡王的。雍正即位召胤祯
回京的旨意也称其为大将军王。
那个dida纠结在亲王和郡王完全不可理喻。康熙是满清的皇帝,最高统治者,他就是法
律的制定者,所谓王爵分等的“常识”来自于他。他说谁是王,那就是王。纠结在这上
面,就如同跟康熙纠结说他封王不算。 |
|
m******r 发帖数: 4351 | 20 孙次舟的东西逻辑上的问题处处都是. 没时间一个一个扁, 先转一个
这个是发在正经刊物上的
http://pub.bashuquanshu.com/bashuluntan/13018373285378.html
张献忠帝蜀史的畸形研究
冯广宏 《文史杂志》2011年第2期 2011-04-03
一、偏爱辩解终究无益
现代研究家出自对农民起义首领的热爱,极力否定张献忠“屠蜀”一事。其论证方
式虽有多端,而目标和趋向则基本一致:
一是痛斥“张献忠杀尽蜀人”的谰言,以归还其清白。其实“杀尽蜀人”这句话仅
属文学性语言,既无定量价值,亦非史学定性;即使不做考证,只凭常识也能知道,谁
能把四川人杀个一干二净,不留半口?所以反复辩证根本没有必要。
二是力辨张献忠杀人数量不大,以洗刷其罪责。这可能是个可笑的命题:如果在战
争环境下杀戮和平居民,杀一千人和一万人有无区别?杀一万人和十万人有无区别?人
为万物之灵,能够随便去杀?
三是引经据典论述所杀者皆为该杀者,以突出其正义。这种论述就过于带理想主义
色彩了,或可评为迂腐之论。在对敌斗争的真刀真枪条件下,要说不枉杀一个好人,那
是不可能的;但... 阅读全帖 |
|
g******t 发帖数: 18158 | 21 乾隆的生母到底是谁,正史的记载充满矛盾。根据《永宪录》卷二记载,雍正元年冬十
有二月丁卯,封年氏(年羹尧他妹)为贵妃,李氏为齐妃,钱氏为熹妃。清宫档案《雍
正朝汉文谕旨汇编》记载:尊太后圣母谕旨,侧福晋年氏封为贵妃,侧福晋李氏封为齐
妃,格格钱氏封为熹妃。
然而另外一本正史《清世宗宪皇帝实录》雍正元年二月甲子(十四日)记载:奉皇太后
圣母懿旨,侧妃年氏,封为贵妃;侧妃李氏,封为齐妃;格格钮祜禄氏,封为熹妃。前
两条档案是完全吻合的。而第三条档案则显示:“格格钮祜禄氏,封为熹妃”。三条历
史档案中存在着矛盾,按照清宫的规制,整个清王朝都不可能有两个熹妃。即钱氏就是
钮祜禄氏,乾隆的母亲本姓钱。 |
|
l*********1 发帖数: 936 | 22 朱棣不在后宫享福是有原因的,他中年后性无能,而且变态,屠杀了三千宫女。
这些都是记入正史的。
三千汉族美女就被这猪糟蹋了
又,按野史,朱棣的妈是高丽人,和蒙古人有什么关系。
按正史,她妈是马大脚。 |
|
rh 发帖数: 3901 | 23 你说的那是野史吧,就像有人说秦始皇其实是吕不韦的种
正史里面还是说毛新宇是毛岸青亲生的,我们还是以正史为准 |
|
R***r 发帖数: 1190 | 24 我靠,从有没有到论证,都是我猜。
[在 ltian (舟) 的大作中提到:]
:据说正史无记载, 只在民间传说中. 但古代一向重男亲女, 居然把一女子传说得如此
出众, 相比之下,薛丁山完全是个渣啊, 征西完全是樊梨花的功劳, 这完全不符合古人重
:男亲女的传统啊. 我的猜测是历史上有樊梨花这个人, 但正史不方便记载, 因为几个
原因:
:........... |
|
D*****i 发帖数: 8922 | 25 帝王将相肯定是古今中外史书的主要内容,但这并不是说中国的正史就不涉及其他的。
比如工商经济方面的内容就在正史的食货志中,宗教在释老传中,思想学术在儒林传中
,写屁民的有侠客传、义士传、孝友传、烈女传等等,有一技之长的人在文苑传、方伎
传、艺术传等等中。 |
|
K**********n 发帖数: 10466 | 26 你不要高估大家的水平。
三国演义和说岳全传是石版50%以上的人的水平,是有群众基础的;
更何况,孙子约克的记载,大破连环马铁浮屠之类的,正史中的确有,就不是演义了么
?对于石版人来说,很多能分清抗日神剧和真正的抗日就不容易了,你再让他们能够理
解正史中演义的部分比如刘邦他妈被金龙搞了这些,实在太困难了。
而俺和海日么,有时候是恨铁不成钢,看一群人围着抗日神剧叫好,实在是想拔了电源
而已。 |
|
x********n 发帖数: 398 | 27 在宋朝出现了很多让历代后人传颂的故事与人物,比如被百姓视为青天的包拯、北宋政
治家寇准、爱国词人辛弃疾、抗金将领岳飞、爱国诗人文天祥、画家黄庭坚、姜夔等,
当然,宋朝的历史人物中不可缺少的还有大名鼎鼎的杨门女将,杨门女将的故事一直被
后人传颂,无论是以口头形式还是以影视剧的形式,这个故事总是会入人们的耳和眼,
人们世世代代被这个忠君报国的故事所感动着。杨门女将中比较著名的人物有佘太君、
穆桂英等,这些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历来被人们所喜爱,然而,如今据史学家考证,杨
门女将纯属虚构,根本不存在。
历史追踪宋朝仁宗年间,西夏王常常到宋朝边境侵犯,使得边境百姓不得安宁。而镇守
边关的宋朝元帅杨宗保奉皇帝的命令率兵抗敌,不幸的是,在绝谷——葫芦谷探道时中
暗箭阵亡。在这种情况下,孟良之子怀源和焦赞之子廷贵回朝上报战事,请求支援。两
位将领来到天波府,此时天波府上下一派热闹的景象,原来已经百岁的佘太君正为孙儿
杨宗保举行50寿辰的庆宴。当听到杨宗保死讯的消息时,全家陷入万分的悲痛之中,而
这件事也使朝廷感到十分震惊,朝廷很多人看到这种情况,纷纷吓破了胆,主张割地求
和。佘太君看到朝廷很多人... 阅读全帖 |
|
b*********n 发帖数: 540 | 28 都说唐朝女子最幸福,其实有点误解。除了几个身在政治漩涡中的公主后妃,留名
千古的唐朝女子并不多,那几个标明女诗人的徐惠、上官婉儿、薛涛、李冶无论文名还
是影响力都远不如前世后代的女子,实在有点辜负了那个辉煌盛世。
相形之下,还是汉朝女子的幸福指数更高。检点正史野史演义传奇,种种记载都毫
无疑问地表明:在汉朝,无论贵族妇女还是平民女性,都有着更多的自由和更为宽松的
生活空间,她们精神更加独立,言行更加率性,感情也是更加热烈奔放的。
汉朝时还没有那么多女性节烈观,却有着对爱情婚姻的相当自主权。社会对女性极
为宽容,女子再嫁三嫁那是极为平常而自然的事情。不仅平民之女卓文君可以“夜奔”
司马相如,演绎出千古佳话,至高无上的皇后太后公主都可以再嫁乃至三嫁四嫁。汉文
帝的母亲薄太后,汉景帝的王皇后也都是再嫁之身,大臣百姓既无人非议,也没有人没
完没了的拿来说事儿。汉武帝为了让母亲开心,竟然亲自接来了他同母异父的姐姐,并
赐爵封邑,等于向全天下公开了太后入宫之前的再嫁之身。赫赫有名的开国大臣陈平的
妻子在嫁给陈平之前居然嫁了五次,放之当下,都是让人目瞪口呆的。
还有,汉朝女子不仅婚姻自由,而且敢爱敢... 阅读全帖 |
|
b**********7 发帖数: 814 | 29 陈圆圆原名叫陈沅,本是吴越(今江苏)地的女妓,因容貌绝色、才艺双全而名扬四方
,我们常听的 “秦淮八艳”中,就有她一席之位。这样出众的香艳,自然会引得无数
英雄好汉竞相采撷,这其中的桃闻轶事,各路野史集本记载得五花八门,大家看个热闹
就够了。我们这里只讲一个比较可信的说法,那就是当时一个外戚,叫做田弘遇,他是
田贵妃的家人,在乱世当中花重金买下了陈圆圆,并将其带回北京,藏在府中。然而,
田弘遇不辞辛苦买下陈圆圆,并不是为了占为己有慢慢享受,他是有所打算的。因为那
个时候,已然天下大乱,人心惶惶,作为皇亲贵戚的他更是提心吊胆——
崇祯十七年三月,随着崇祯帝以身殉国,李自成的大顺军大队进了城,当时北京城内一
片静寂,百姓们照样出门,在街道两旁冷眼旁观着那些骑着战马挎着刀剑的农民军人疾
驰而过,他们对于改朝换代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而相比之下,那些曾经显赫一时的
达官贵人,则显得十分忐忑,他们不知道李自成将会以怎样的方式对待他们,也不知道
他们几代积攒下的万贯家财会不会顷刻间荡然无存。而大顺军的反应,表示没有让他们
白担心,这些凭着饿肚子起家的战士们突然闯进了这个国家的心脏,见了许多这辈子梦... 阅读全帖 |
|
q*****k 发帖数: 586 | 30 清军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顺治皇帝,于
1661年驾崩时,还不满24周岁。
正当盛年的顺治皇帝突然驾崩,不免令人生疑。很快,另一种说法就在民间流传开
来——顺治皇帝实际上并没有“驾崩”,在他的清东陵孝陵中,只有一副空棺,而真正
的顺治帝,却是看破红尘,出家为僧了。
关于“顺治出家”的传闻,从一开始就甚为流行,后来又不断地被“添加”新的“
内容”和“证据”。
(一)清初著名诗人吴伟业的《清凉山赞佛诗》有“房星竟未动,天降白玉棺”一句
,相传就是隐喻董鄂妃去世后顺治皇帝因过度伤心而看破红尘、“西行”到清凉山(五
台山)出家的故事。
(二)据说顺治皇帝的儿子玄烨也就是康熙皇帝后来六次西巡,其中有五次都去了五
台山,其目的就是为了去寻找和探望父亲。
(三)“庚子之变”时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西狩”(逃难)至五台山,五台山和尚找
出了许多贵重的器皿来招待他们,而这些器皿都是宫廷的御用之物。由此有人猜测,这
些御用之物可能就是顺治出家时带到五台山来的。
(四)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在日记里记载了他在北京西山见到的一首题板诗,此诗
出语真率,不事雕琢,口吻很像传说中念... 阅读全帖 |
|
b*********n 发帖数: 540 | 31 李元霸,有其人,但史书上只有一个名字,早死,没有任何武功和战功记录。……十一
条好汉去掉九条,秦叔宝的排名就要大大靠前,至少要进入前五名,而要对历史上的战
将进行排名,那是荒谬不可靠的。事实上,史上的秦叔宝是难得的勇猛战将。
隋唐演义里的好汉排名是很明晰和确定的。然而,拨开演义的迷雾,揭开历史的真相,
发现隋唐演义里排在前十一位的好汉,绝大部分是浮云。李元霸,有其人,但史书上只
有一个名字,早死,没有任何武功和战功记录。宇文成都、裴元庆、熊阔海、伍天锡、
伍云召、魏文通和新文礼,全都当神话看好了。靠山王杨林,原型可能是名将来护儿,
小将罗成的原型可能是罗士信。十一条好汉去掉九条,秦叔宝的排名就要大大靠前,至
少要进入前五名,而要对历史上的战将进行排名,那是荒谬不可靠的。事实上,史上的
秦叔宝是难得的勇猛战将。
秦叔宝的勇猛表现在他的单兵作战能力方面,他可以凭借自己的战斗力迅速突破敌人防
线,摧毁或擒获对方的核心战将。例如《旧唐书》记载,他每次跟随唐太宗出战,敌人
阵地上有骁将骑着好马,穿着耀眼的盔甲在前方炫耀战力,李世民大怒,于是命秦叔宝
前往敌阵击杀。秦将军接受命令,每次都拿一杆长枪... 阅读全帖 |
|
G********l 发帖数: 574 | 32 一 家庭、出身与学历
“和坤”是他的“满语”名字的音译,如果译成汉文应为“三纲之纲”之意,其乳名叫
“善宝”。他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二甲喇人。祖籍在长
白山英额峪(今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英额门地区)。和坤的先祖叫噶哈察鸾,很早就
归顺了努尔哈赤(后金),过着平时狩猎、耕作,战时出征作战的生活。其五世祖尼牙
哈纳,因作战英勇,为他家挣得了一个“三等轻车都尉”的世职。他的父亲名叫常保,
也是八旗军武官出身,除了继承“三等轻车都尉”的世职外,还因为他的堂弟阿哈硕色
,在跟随康熙皇帝亲征准噶尔部的战争中,在西北地区阵亡,追叙军功,他家又获赠了
个“一等云骑尉”的官职,后来也由其承接下来了。常保一生最高做到“福建副都统”
(正二品)的官位,相当于今天的军队中的“中将”级别的军官,这在当时也可以算是
个“高级武官”了。常保的妻子(即和坤的亲生母亲)是河道总督嘉谟的女儿,其继妻
是吏部尚书伍弥泰之女,都是有头有脸的人家。和坤的妻子冯氏是清乾隆朝名臣大学士
英廉的亲孙女。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正史(如《清史稿》等)、野史和传说中说和
坤家庭出身“低微”、“贫贱”、“少贫无... 阅读全帖 |
|
k******s 发帖数: 506 | 33 跟一个写小说的较劲也是搞。这事正史有载,罗贯中夸大了一下。射程和精度不高有所
谓么,又不是狙击手对射,还射程精度,能把冲在前的步兵射倒就行了。正史里围城战
守城一方把敌人的箭射回去的多了海的去了。 |
|
f*l 发帖数: 742 | 34 杨贵妃在历史上算是很有名的人物,大家应该都是知道的吧!那么你们知不知道杨贵妃是个138斤的胖子呢?这么胖她是怎么获得宠幸的呢?最后杨贵妃又是怎么死的呢?
唐人“丰肥浓丽、热烈放姿”,以肥为美,世人公认。唐朝第一美人杨贵妃身材就很丰腴,据野史考证称:杨贵妃身高1。64米,体重138斤,也有说杨贵妃身高1。55米,体重120斤的,但杨贵妃究竟有多胖,至今无法考证,只能从唐代诗词、书画、雕塑、陶俑及各类艺术作品中寻得一丝痕迹。比如唐人绘制的“贵妃出浴图”就给后人留下了尺幅春光。
唐玄宗的贵妃杨玉环身材是丰腴的,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身材是清瘦的,这两位历史上有名的美人的胖与瘦,被苏轼老先生用来比喻书法作品风格各有所长,据苏轼的《孙莘老求墨妙言诗》言:“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瘦谁敢憎。”美人的胖瘦本与书法隔着十万八千里,居然也被苏老先生联系到了一块,真是够别出心裁。此后,“环肥燕瘦”这一成语也就流传开了,不过慢慢跟书法毫无瓜葛了,回归到它最本真的含义,说的就是女人的身材。
另有白居易的《长恨歌》,虽说对杨贵妃肥与不肥没多的描述,但一句“温泉水滑洗凝脂”,可让人从字里... 阅读全帖 |
|
c*m 发帖数: 1599 | 35 不如正史中记载的百人斩吧。
那些打出百人斩的是真正的牛人。
例如生擒铁枪王彦章的夏鲁奇,他曾经护卫李存勖时,打出一记华丽的百人斩。打完了
百人斩,还活着,就是极大的NB(正史上绝大多数打出百人斩的英雄们都躺尸了,例如
北宋的杨业、南宋的杨再兴)。
可惜夏鲁奇镇守遂宁城时,赶上上蜀王孟知祥(李克用的女婿)称帝,遂宁被围,石敬
瑭的援兵攻不破剑阁,夏鲁奇没援兵也没吃的,一代名将悲愤自杀。 |
|
s**x 发帖数: 266 | 36 赵云和魏延,是蜀汉两个比较有名的大将,这本来是风马牛不及的事,不过如果拿这二人相比,看看谁更厉害,如何呢?我以为如果从三国演义来看,自然是赵云,为何?其一,赵云是刘备手边的五虎大将之一,尤其是长坂坡杀得曹兵丢盔弃甲,曹操手下五十员大将都不是对手,两番救主名垂青史,让人浩叹。魏延没有这等荣耀,当赵云冲杀陷阵的时候,魏延还名不见经传。其二,赵云深受刘备诸葛亮的器重,刘备上东吴接亲,带的是赵云;诸葛亮去东吴祭拜周瑜,用的还是赵云。赵云给人的印象不仅是武艺高强,而且比较稳重。魏延不曾受到这样的优待。诸葛亮多次要杀魏延,因为他看出魏延有反骨。当然还是魏延曾经献关投降刘备。其三,赵云是刘备的近乎兄弟式的人物,读三国的人都知道刘备阵营中,“桃园三结义,后续赵子龙”,可见在人们的心目中,刘备重视赵云仅次于关羽张飞。不过从正史中看却未必:其一,魏延生前做过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而且还假节,进封为南郑侯。而赵云不过是征南将军、镇东将军、镇军将军,这些都是三品将军四品将军,一直在干永昌亭侯。南郑侯是县侯,永昌亭侯才是亭侯,二者相差甚远。其二,赵云故事在正史中的记载非常简单。《三国志》中赵云传只有短短275个字... 阅读全帖 |
|
m********s 发帖数: 55301 | 37 在金庸的书里人们会觉得康熙真的是个对汉人好值得汉人人人歌颂的好皇帝。
二人相比,看看谁更厉害,如何呢?我以为如果从三国演义来看,自然是赵云,为何?
其一,赵云是刘备手边的五虎大将之一,尤其是长坂坡杀得曹兵丢盔弃甲,曹操手下五
十员大将都不是对手,两番救主名垂青史,让人浩叹。魏延没有这等荣耀,当赵云冲杀
陷阵的时候,魏延还名不见经传。其二,赵云深受刘备诸葛亮的器重,刘备上东吴接亲
,带的是赵云;诸葛亮去东吴祭拜周瑜,用的还是赵云。赵云给人的印象不仅是武艺高
强,而且比较稳重。魏延不曾受到这样的优待。诸: 鹆炼啻我杀魏延,因为他看出魏延
有反骨。当然还是魏延曾经献关投降刘备。其三,赵云是刘备的近乎兄弟式的人物,读
三国的人都知道刘备阵营中,“桃园三结义,后续赵子龙”,可见在人们的心目中,刘
备重视赵云仅次于关羽张飞。不过从正史中看却未必:其一,魏延生前做过前军师、征
西大将军,而且还假节,进封为南郑侯。而赵云不过是征南将军、镇东将军、镇军将军
,这些都是三品将军四品将军,一直在干永昌亭侯。南郑侯是县侯,永昌亭侯才是亭侯
,二者相差甚远。其二,赵云故事在正史中的记载非常简单。《三国志》中赵... 阅读全帖 |
|
q*p 发帖数: 963 | 38 《醒世恒言 - 金海陵纵欲亡身》 VS《金史-后妃传上》,扯淡的小说和严肃的史书,
居然“如有雷同,绝非巧合”地“高度一致”——这事儿还真令人醉了:难道《醒世恒
言》写的是“正史”不成?
与其这么说,还不如痛快承认——《金史-后妃传上》写的象“小说”!
堂堂一部官史,居然会以如此笔法,具体而微地铺陈着完颜亮和一些女人的私生活
,而且它纯粹就是一花边新闻,远谈不上影响了国家气运——就算为了说明完颜亮先是
借刀杀人、夺人妻室,然后始乱终弃、一杀了之,又真有必要用这么多文字、介绍得如
此详细吗?比比看就不难发现,甚至就连介绍历代金帝登基或驾崩之类的重大事件时,
金史也没舍得给这么大的篇幅啊;
堂堂一部官史,居然会大量收录如此等级的八卦式事件,不厌其烦地讲述着完颜亮
和他的女人们,一个又一个,一件事又一件事,仿佛列家谱一般地细致,恨不得连音容
笑貌都给描写出来;
堂堂一部官史,居然就只在完颜亮这里浓墨重彩,而在介绍别的帝王后宫时只是几
笔带过,仿佛其它金帝都没有三宫六院,都没有风流艳事,都没有占有别人的妻子(这
个后面还要提到),都没有杀过曾经心爱的女人,都是坐... 阅读全帖 |
|
r*********l 发帖数: 130 | 39 最近多个卫视都在播隋唐英雄传,荧幕上的青年李世民可谓是风流倜傥迷倒了万千少女
,我们似乎忘记了还有被遮掩在历史深海的玄武门之变那么一段腥风血雨的故事,公元
627年七月二日,唐朝都城长安刀光剑影,喋血百步,唐高祖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宫中
发动政变,杀其长兄李建成、四弟李元吉及其家属数百人,史称“玄武门之变”。
我想大多数略涉史者对于玄武门之变都该耳熟能详了,但是这其中是不是还有一些不为
人知的故事呐,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其中的潜规则,玄武门之变的真实历史,玄武门之
变真相大揭秘。
一、玄武门之变的真实历史
自古成王败寇,哪怕我们就是穿越到唐朝去估计也改变不了玄武门之变的历史局面,史
书没有为我们还原历史真相可能是因为皇权左右,但是我们却又发现了这背后的真相,
不知道是宿命安排还是机缘巧合,或者是说纸没能包住历史上熊熊燃烧过的那团火呐。
遍涉与玄武门之变相关的正史,仅有房玄龄等人删略的《国史》、编撰的《高祖实录》
和《太宗实录》,后来的新、旧《唐书》等正史也均取材于此。甚至在野史里也找不到
与玄武门之变相关的有价值的资料,为什么会是这样,欲盖弥彰反着说明这背后另有隐
情。
我们知道历来史书所... 阅读全帖 |
|
z*****3 发帖数: 1793 | 40 我也爱看爱引用维基。但是一般都是外国史。中国史我是一定要引用正史,考古,以及
现今的历史学研究。主要是西方没有我们这种信史,也没有我们这种官修前朝正史。所
以能引用史料还是引用正规可靠的。维基百科可以到菌斑扯淡。:) |
|
m***e 发帖数: 428 | 41 张德信
朱元璋由贫穷的牧童到皇帝,尤其是他在与元朝和群雄的拼杀中,往往能出奇制胜
,逢凶化吉;他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军事才能,常常令 人叹为观止;他振兴破
败的雄心,反腐倡廉的执着,治世理乱的雄心,以及开规模、立条章、审形势、构框架
之中表现出来的局器宏阔、处事条理等等的较高文化素 养,无不使人惊服。然而,又
不得不使人产生怀疑:他的文化知识,以至深厚的文化素养,从何而来?如何聚积、升
华?他何以对传统文化有如此的认识与理解,等 等。本文拟由此入手,予以探讨,姑
为引玉之砖。
(一)
文化如积沙,越积越 厚。它沉淀了过往的经验与智慧。书册是文化的主要载体。
文化必须通过长期艰苦学习而后得,因而一般是有闲者的专利品。文化人,或地主阶级
知识分子,就是那 些有闲者中间的一个特殊集团。这个集团也正是封建王朝立法行政
的主要依靠力量。元朝政府推行民族压迫政策,维护固有习俗,固有治法,歧视汉人,
歧视汉文化 和汉族知识分子,使这些文人学士中的大多数仕进无门,岐路徘徊,不得
不隐身巷陌,和光同尘。这就使他们比较容易地卷进农民造反的大潮。大量落拓书生背
叛朝 廷,作贼作寇,是元末农民起义的一大特... 阅读全帖 |
|
m***n 发帖数: 12188 | 42 是追杀宋朝流亡政府的。谈不上什么想象力。
其实古代中国对于海外知识很多,按你的理论,可以说郑和也很有想象力,莫明其妙就
出动了。
其实人家本来对于海外知识已经很多了。
只是这些东西一般不记录在“正史”上,正史是以皇室为中心的。什么鸡零狗碎的事情
都给你记录,真假南辩,很多非常重要的却不给你记录。得去找别的书。
随便举个例子,你看佛教的历史,高僧传之类。
唐朝有个和尚,是斯里兰卡人,是被一个福建人给骗来了中国。这个福建人本来就是商
人,在福建印度斯里兰卡常来常往,和一个朋友(福建庙里的和尚)打赌,说我能骗一
个天竺高僧来,结果还真给骗来了一个。
那斯里兰卡和尚后来想回去,福建人说得交船钱。而且来的时候得钱也得补交。后来就
死在了中国。 |
|
发帖数: 1 | 43 珍妃自恃长得娇俏,能说会道,深受皇帝喜爱,太后心里气不过。特别是慈禧年轻守寡
,产生心理变态。见到别人甜蜜爱情,心理总是嫉妒怨恨,借个机会,惩罚诊妃。
珍妃,初为珍嫔,晋珍妃。在影视作品中的珍妃,聪慧明敏,妩媚艳丽,机敏多情,非
常感人。艺术作品把珍妃理想化,甚至于说她帮助光绪推行戊戌变法。其实,珍妃不像
影视作品中那么漂亮,而且略胖,有照片为证。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月,年仅13岁
的珍妃与其姐瑾妃,同时被选为嫔。次年二月,姐妹二人一起入宫。光绪二十年(1894
年),慈禧皇太后60大寿,宫外虽然硝烟弥漫,宫内却是歌舞升平。在这喜庆之年,宫
里的人,该赏的赏,该升的升。瑾嫔与珍嫔,沾了喜气,同时晋封:姐姐为瑾妃,妹妹
为珍妃。珍妃这年刚满19岁,是花样的年华。珍妃年轻热情,性格活泼,博得光绪帝的
宠爱。而正宫隆裕皇后叶赫那拉氏,却引不起皇帝的情趣,甚而产生厌烦。皇后与珍妃
,宫闱之内,渐起情波。隆裕皇后因失宠而生妒忌,又因妒忌而生怨恨。她利用自己统
摄六宫的地位与慈禧姑侄的身份,“频频短之于慈禧”,向姑母、慈禧太后告珍妃的状
。珍妃的入宫,她对光绪的同情和体贴,激起了光绪对生活的...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4 古文字和《周易》经传中出现人物的考古学研究
《周易》经传中出现的人物,种类繁多,大人、小人、王、君子、大君、武人等等,随
着历史的流失,我们已经无法复原那些名称背后的真正指代人物究竟是谁。但是,有些
人物则因为其史实的唯一性而迫使我们不得不去面对,伏羲、神农、高宗、帝乙、文王
、康侯、箕子等人物,他们或者是历史上的曾经存在过的真实人物,或者是当时神话传
说中的人物,这些人物因为生活年代的不同,客观上也可以作为判断《周易》文本成立
的具体时间段的重要证据之一。随着最近几十年考古学和古文字学研究的进展,对这些
人物史实的重新审查和考证成为可能。
1942年在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了战国楚帛书甲篇。其内容上出现了伏羲和女娲名字以及
相关的创世神话,即:
“曰故(有)熊包戏,出自(帝)震,居于雎(山),厥□渔渔,□□□女,梦梦默默
,亡章弼弼。□每水□,风雨是阏。乃取□□子(氏)之子,曰女皇,是生四子。”
楚帛书是战国时期之物,则可以证明至少当时已经存在着伏羲和女娲的创世传说。如此
成熟而又系统的文献史料的出土,证明了在战国时代以前的西周中期到春秋初期之间就
已经存在着伏羲和女娲的神话传说,《易传... 阅读全帖 |
|
M******a 发帖数: 6723 | 45 http://tieba.baidu.com/p/3426664210
非洲战象
刺史
夸大敌方的兵力、虚报战果,甚至掩败为胜,在古代战争中是常见的现象。早在三国时
就有「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之说,宋朝当然也不能例外,早在宋太宗雍熙北伐失败
后就有大臣直言:
「侦逻边事,罢用小臣。用之,则边情有所隐而不尽知也」
「奏失利则未必尽言,报大捷则不足深信」
可见当时边报不实的情况已经不容乐观。宋朝对官员「赏重于罚,威不逮恩」,姑息迁
就,就算临阵畏敌避战的大罪也不重罚。在此种大环境下,必然助长官员的弄虚作假之
风。就连被宋廷列为中兴十三战功之一,著名的韩世忠大仪镇之战绩,经王曾瑜先生多
方考证就系典型的虚报夸大战功。而就算万一事败,处罚也微不足道,如元符二年钟传
等人虚报战功事败:
「勘会钟传统领两路大军出界,元奏斩获三千五百二十级,今勘得共实获二百九十级,
外有三千三百三十级系虚冒」
战绩虚报了十几倍之巨,结果主犯仅仅被贬官了事,不久后又得重用。即使如此,被坐
实虚报战功的罪名并被记录下来也只是凤毛麟角。实际上宋朝史料里记载的敌方兵力及
斩获,常常不加分辨地直接引用自前方官员发给朝廷的奏...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6 认识朱熹,并不是因为他是宋代的头号“学术超男”、制定世界教育史上最早教规之一
的猛人,更不是因为百科知识所介绍的“朱熹,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
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的炫目光环所致,而是小时候被他的那
句素朴而隽永的诗歌:“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所迷倒,与朱自清的著名
闲适散文诗《春》正好相映成趣,印象深刻。
后来,因为搞点文字评论,又喜欢上了朱熹的《观书有感》,也就是朱熹以诗歌形式阐
述读书经验的(就像唐朝诗圣杜甫用诗歌作文学批评一样有才,中华文坛牛人多)著名
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
诗很有哲理,而且能用最赏心悦目、绚丽多彩的自然景物天光云影来表述,借助景物描
写来阐述只有不断吸收新知识才能不断进步,就如池塘里的水不断有活水流来才能清澈
如许一样。这诗美死了,正如当时的蓝天白云一样自然纯真、美仑美奂。不愧是大手笔
啊,难怪贵为“九五之尊”的朱元璋也想和他联宗,想自称其第10几代世孙什么的,果
然有一定道理,如果俺... 阅读全帖 |
|
m***n 发帖数: 12188 | 47 那是谣言,正史都说了,那是伪造的假童谣。
古人的眼光还是有的。
我前面的例子都是正史记载的真童谣。 |
|
d******a 发帖数: 32122 | 48 “圣主”康熙真面目:好色伪君子,纳姑母为妃
2008-08-19 08:59:33 来源: 网易社区 网友评论 265 条 点击查看
康熙有正史记载的老婆55个。其中有一个良妃卫氏,是汉族包衣,在浣衣局被康熙
给瞄上了,这个良妃“美艳冠一个宫,宠幸无比”,而且“体有异香,洗之不去”。
清朝的康熙皇帝历来史家对他的生平事功、历史地位都有很高的评价,康熙皇帝自己也
仿佛以理想儒家帝王而自我标榜,然而最近的研究发现真实情形却并非如此。
满族本是关外的游牧民族,入关前尚处于奴隶社会的晚期,风俗野蛮并未开化。然而,
风俗习惯的改变并非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譬如爱新觉罗·皇太极,先是娶了自己姑姑博
尔济锦氏,生了三个女儿;接着又娶了博尔济锦氏年仅十三岁的侄女,后被封为庄妃,
生了顺治帝福临和三个女儿;后来还娶了博尔济锦氏另一个二十六岁的侄女,也就是庄
妃的亲姐姐,生过一个两岁即夭的儿子。
素有圣主明君美誉的康熙,私生活竟如此淫秽放荡?
在皇太极死后就发生了孝庄太后下嫁摄政王“多尔衮盗嫂”的事件,而当时满洲皇族视
之为满洲习俗理所当然,并不为耻。再如清代皇帝祭神有吃生肉和跳萨满(一种原始的
巫婆舞蹈)的...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676 | 49 孙子西施不能同日而语。孙子是正史记载的,不仅有著作,还参与了吴破楚,迫使楚王
出逃。而收留楚王的当事人的墓也发掘了,金文记载了此事。Youtube上有,刚
出来的,《曾随之谜》。越灭吴使用了美人计,但正史并没有记载美女是谁,六百多年
后的野史中才提出美女为西施。所以西施是个传说人物。
韩信没有任何背景,没带任何人马、地盘投奔刘邦,混到王位,刘邦手下没人不服,这
本身就说明他的本事和功劳。 |
|
m***n 发帖数: 12188 | 50 其实和袁崇焕杀毛文龙有些类似。
诸葛是儒生,儒生最讨厌的就是那些纯粹的武人。这种武人要么是牢牢控制在手下,要
么就得滚蛋。
你看正史,魏延是蜀国少有的纯武人,不喜读书。优点就是“勇冠三军”,可作犬马之
用。
而其它的蜀国武将,都是诸葛(儒生)喜欢的类型:
关羽夜读春秋(不是小说,正史也是),傲上而不欺下。
张飞善画美人,八蒙山铭堪称书法大家(历史,他绝不是小说那种老粗),欺凌士卒,
但是善待百姓,尤其是书生。
张嶷据土共考证说是彝族酋长出身,但是倾心汉学,和儒生谈笑风生。
马岱马超来了蜀国以后,都痛改前非,拜儒生为师,手不释卷。
廖化出生黄巾,但是后来在关羽手下的时候就已经痛改前非,在帐中挑灯夜读,还拜马
良为师,人也变得文质彬彬。
吴班,吴懿,都是蜀中世家,世读诗书,还是后族。
杨仪,马良,费沂,董允之类,本来就是儒生,以孝廉入仕。
姜维,祖上就是读书人,“天水文风极盛”,也是孝廉。
吕凯,更不得了,两千年家学渊源。祖先就有宏愿,要如同更早的祖先教化了山东一样
,教化云南。
这都是诸葛喜欢的人才。
蜀中文风大盛,战斗力则急剧下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