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毗钵舍
1 2 3 下页 末页 (共3页)
r****r
发帖数: 755
1
止观的实践-兼评《菩萨道次第广论》的奢磨他及毗钵舍那
林崇安
一、前言
「奢摩他」汉译为寂止,简称为「止」。 「毗钵舍那」汉译为胜观、内观,简称为「
观」。止与观是佛法的二大主题,其内容依次相同于定与慧。西藏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大
士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在上士道的最后段落,特别详译止与观,本文一方面探讨止与
观的实践,一方面评论宗师的观点。
二、止的实践
什么是止?广义的说,止是心意的集中,由浅而深分成九种心住:(1)内住、(2)等
住、(3)安住、(4)近住、(5)调顺、( 6)寂静、(7)最极寂静、(8)专注一
趣、(9)等待。狭义的说,止是达到第九心住的等待之后,并且产生了「身轻安」及
「心轻安」,这时才算是修成了「止」。 [注一]
修止的时候,心中专注的对象,称作「所缘」。所缘的种类有很多种,依据《阿含经》
的记载,有五种重要的净行所缘:(1)不净所缘、(2)慈愍所缘、(3)缘性缘起所
缘、(4)界差别所缘、(5)阿那波那念所缘。这些所缘,依个人的习性来选用,依次
是(1)贪行者、(2)瞋行者、(3)痴行者、(4)慢行者、(5)寻思行者。这是《
瑜珈师地论》中〈声闻地〉的解说[注二... 阅读全帖
r****r
发帖数: 755
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毗钵舍那’九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
摘自《佛法真实的面貌》佛使比丘著
1、 ‘毗钵舍那’开始正确的发展著,而修行者已彻底细察生、老、病和死之现象,此
时,修行者必须把精神集中,专注的思考缘起缘灭之理论,领悟到世间所有现象的迁流
变化,相续不断的生生灭灭,又起又伏,好像海面上那灿烂耀眼的反光,又像海浪般于
一刹那间形成,却又于一刹那间破灭。这就是‘缘起生万法,缘散法即散 ’的定律(
UDAYABBAYANUPASSANA-NANA)。修行者专注的、持久的反省诸法实相,直到完全清楚的
领悟到缘起说之义,洞见诸法而深信于法性,最后甚至能放弃一切妄执。这是沿道进展
的知识和观察之第一步骤。
2、如果修行者在同一个时候,把因缘之和合和离散这两项合起来观察,他可能无法很
清楚的领悟其义,不如把它们分开来分别的观察,要来得容易。在此阶段,可把其中一
项置于一边,即先把‘万法因缘生’放在一处,只专心观察‘离散’。这样的作法能使
他洞见离散和腐化的过程,最后他将开始发觉到‘腐化’和‘离散’。对缘起缘灭有所
反省,也就是对万物的腐化和离散有所了解(BHANGANUPASSANA-NANA),这是沿道进展
的第二步骤。
3、接
S**U
发帖数: 7025
3
本文说修观的差别说的不错。修观才能证果,有必要了解不同传承间修观的不同。
《菩萨道次第广论》的毗钵舍那部分大量阐述中观已经不好懂;即使看懂了,也不一定
懂得如何照著《广论》修。
原始佛法的观,容易懂,听了大多能照著修观。佛陀时代修观证果的人不少,这是原因
之一。
汉传修观的传承目前已经中断,要向南传、藏传学习修观的传承。
a***n
发帖数: 1993
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净治明相》导论 谈锡永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9382

《净治明相》导论
谈锡永 造
顶礼两代摧魔法王众生依怙主
顶礼三种传承上师持明教法尊
顶礼文殊师利语金刚般若导师
顶礼本净虚空如来藏三身佛陀
一 本来面目与明相——释论名
本论具名《现证自性大圆满本来面目教授·无修佛道》,简称《净治明相》(Nang
Jang)。
“大圆满”道法,即以直指本来面目为建立见地的手段,此同于由菩提达摩大师传
入汉土的教法。关于这点,目前已成不争之论,过去有学者扬禅辟密,实乃由于资料不
足,且有门户成见之故,因而便欠客观。
汉土近期著作,有蓝吉富居士《坛经的修证理论与藏密的大圆满法门》一文(收《
中国佛教泛论》文集),较能道出真相。虽然他所引用的资料与及结论,尚多可补充之
处,但亦可见汉土学者对藏密大圆满的看法,跟六七十年代已有显著的不同。
外人著述,则有 Jeffrey Broughton 的 Early Chan Schools in Tibet(《西藏早
期禅宗》)一文,据敦煌文献,论述西藏于早期曾接受汉土的禅宗思想。此文对禅与大
圆满同源的...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净治明相》导论 谈锡永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9382

《净治明相》导论
谈锡永 造
顶礼两代摧魔法王众生依怙主
顶礼三种传承上师持明教法尊
顶礼文殊师利语金刚般若导师
顶礼本净虚空如来藏三身佛陀
一 本来面目与明相——释论名
本论具名《现证自性大圆满本来面目教授·无修佛道》,简称《净治明相》(Nang
Jang)。
“大圆满”道法,即以直指本来面目为建立见地的手段,此同于由菩提达摩大师传
入汉土的教法。关于这点,目前已成不争之论,过去有学者扬禅辟密,实乃由于资料不
足,且有门户成见之故,因而便欠客观。
汉土近期著作,有蓝吉富居士《坛经的修证理论与藏密的大圆满法门》一文(收《
中国佛教泛论》文集),较能道出真相。虽然他所引用的资料与及结论,尚多可补充之
处,但亦可见汉土学者对藏密大圆满的看法,跟六七十年代已有显著的不同。
外人著述,则有 Jeffrey Broughton 的 Early Chan Schools in Tibet(《西藏早
期禅宗》)一文,据敦煌文献,论述西藏于早期曾接受汉土的禅宗思想。此文对禅与大
圆满同源的...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苦海无边
四圣谛法门就是第一个叫作“苦圣谛”,第二个叫作“苦集圣谛”,第三个叫作“
苦集灭圣谛”,第四个叫作“苦集灭道圣谛”,为什么四圣谛要称为“圣谛”呢?这个
圣谛的意思是说,这个谛,它的意思就是说,它是法界里面的“谛实”之理,什么是谛
实之理呢?就是说如果把圣谛的内容,跟法界的事实来验证,可以验证出,这个是法界
里面确实的道理;不管你在东方、西方世界,你去验证这个道理,它都完全成立的;乃
至在十方的世界去验证,它都一样成立,所以叫作谛实之理。为什么它叫作“圣谛”呢
?圣谛的意思就是说,这个谛实之理,它可以让一般的众生,超凡脱俗;可以让一个众
生,让一个凡夫,从凡夫的状况,因为修学四圣谛的道理之后,他就可以成为解脱的贤
圣;因为它可以让一切的众生成为贤圣,所以就叫作圣谛!所以修学四圣谛,就是要让
众生能够超凡脱俗,可以成为解脱道里面的贤圣。
四圣谛里面的道理:第一个苦圣谛是说,我们在法界里面,大家在三界六道中轮转
的时候,要来观察法界里面─在三界六道之中─它是有苦的;而且这种苦,它是里里外
外都是苦;所以在讲苦圣谛的时候,就是要从粗糙的来观察到细微的。所以在苦圣谛里
面有三苦、...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止观--维基百科
止观,佛教術語,奢摩他與毗婆舍那的合稱,是修行禪那的兩大方法。汉传佛教中,天
台宗特別重視這個法门
目录
* 1 概念
* 2 止观十门
* 3 十乘观法
* 4 止观方法
* 5 止观舍
* 6 修止观意义
* 7 参考文献
概念
止与观,止是止息一切妄念,观是观察一切真理。止属于定,观属于慧,止观就是指定
慧双修。[1]止息一切外境与妄念,而专注于特定对象,并生起正智慧以观一对象。又
作寂照、明静。
止如明镜止水,观如明镜中水影现万象,止与观,实一体而不二。故称“止观不二”[2
]。
止观十门
止观十门,又称十乘观法,十法而成止观。[3]
* 心行称理摄散名止。
* 止不滞寂,不碍观事。
* 由理事交彻而必俱遂使止观无碍而双运。
* 理事形夺而俱尽,故止观两亡而绝寄。
* 绝理事无碍之境,与泯止观无碍之心,二而不二,故不碍心境而一味,不二而二
,故不碍一味而心境。
* 由即理之事摄一切法故,即止之观,亦见一切。
* 由此事即是彼事故,今止观见此心即是彼心。
* 由...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ibetan_Buddhism 俱乐部 】
发信人: zoun (Konchog Gyamtso), 信区: Tibetan_Buddhism
标 题: 宗萨钦哲仁波切《远离四种执着》09年尼泊尔 ZT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May 24 20:27:26 2013, 美东)
十二岁的萨千•贡嘎•宁波禅坐了六个月后见到文殊菩萨,然后文殊菩萨给
予他《远离四种执着》这个教法:“若执著此生,则非修行者;若执著轮回,则无出离
心;若执己目的,则失菩提心;若执取生起,即失正知见。”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巧妙
地运用此法深刻剖析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困惑。
【一】
释迦牟尼佛说诸法皆是因缘而起,而因缘境况则取决于发心(动机)。
所以,首先,我必须反复强调,我们一定要调整自己的发心。
从我自己开始,作为这次课程的讲授者,我必须调整自己的发心。
身为这些教法的传递者,提供这些讯息的人
作为老师或是传播这些教法的媒介,我的发心,如果可能的话,应当是完全基于菩提心。
至少,应当是出于为了利益他人的善心。
作为老师,我不应当为了广纳门徒而阐述这...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9
【八】
我想我之前曾简短讲过这个
龙树菩萨写了【中观论】
他在礼敬的部分写道(仁波切以藏文读诵)
‘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意思是 佛陀是唯一的 是最殊胜的说法者或老师
这不只是种虔敬的表达
也不是诗意的写法
佛陀是殊胜的说法者或导师
藏文称为‘嘉华滇巴’这句话其实是有要义的
任何非佛者
包括十地菩萨在内 都没有佛那样的功德
那实际上是佛的十力之一 第十力是非常殊胜的力量
显然的 不要说我们
像我这样试图在此授课的人
就连十地菩萨都没有这个力
当像我自己这么平凡
有污染的有情众生 当我们教法时
会用很多很多的方法 这其中的大部分方法
都是很平凡的 有污染的
首先 如果你不小心 动机会是来自于
想要得到权力 财产 徒众
供养那类的污染
但即便如此 非常偶尔的时候
像我这样的人偶尔也会有 某种慈悲心 真心
为了利益他人而给予教法 不殊胜的老师可用的方法
基本上我们就是猜测
你... 阅读全帖
r****b
发帖数: 110
10
戒定慧漫谈
关于“定”的定义,在本论坛置顶的那个贴子里已经有了很明确的叙述。遗憾的是。很多
人不愿意耐下性子去看那个贴子里的内容。因此不得不在此把那个贴子里所涉及的某些具
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内容再解释一下。
一、禅定在佛法修证中的地位
佛教中的“禅定”,有“世间定”和“出世间定”两种。前者称为“奢摩他”、巴利文为
samatha,其修习摄于戒定慧基本三学中的“定学”部分;而“出世间定”由毗钵舍那(
vi
passana)的修习来获得,摄于戒定慧基本三学中的“慧学”部分之中。
世人所说的“禅定”,多数都属于“世间定”的范畴。
佛法是心法,戒定慧基本三学,说穿了都是心法。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就不会产生高
估或低估禅定在佛法修证过程中的地位的问题了。
按照南传佛教阿毗达摩对于52心所法的描述,52心所法中共有14个“不善心所”,它们都
由“思心所”-具体说来是种种“不善思”(“思”也有“善思”)-所变现,属于行蕴
。这些不善心所在各式各样的不善心中得以现起。这14个不善心所是(见《清净道论》和
《摄阿毗达摩义论》中的有关章节):
痴、无惭、无愧、掉举、贪、(恶)见、慢、嗔、嫉、悭、恶作、昏... 阅读全帖
p*****n
发帖数: 1415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内观禅修的探讨
中华佛学学报第13期 (p53-67): (民国89年),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http://www.chibs.edu.tw
Chung-Hwa Buddhist Journal, No. 13, (2000)
Taipei: The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ISSN: 1017-7132
内观禅修的探讨
林崇安
国立中央大学教授
提要
本文先引述北传《瑜伽师地论》中内观禅修的记述,而后引述今日南传大师们的内观禅
修方法,并将之归类为纯观行者与止行者的修法。最后将南北传的不同略为讨论。
关键词:1.内观 2.毗钵舍那 3.纯观行者 4.止行者
一、前言
梵语Vipa`syanaa,玄奘法师音译为「毗钵舍那」,意译为「观」;近年来译为「内观
」,表示是往内观察自己身心的实相。本文一方面探讨北传经论中对内观禅修的看法,
一方面分析今日南传佛教大师所传的不同内观禅修技巧。最后,略加评比。
二、北传的内观禅修
北传汉地、藏地以及韩日各国的佛法中,止观法门中的「观」就是内观禅修。其禅修方
法,可以用《瑜伽师地论》〈声闻地〉中有关毗钵舍那的
G****t
发帖数: 1799
12
照见清净心 禅修入门指引
MEDITATION:ADVICE TO BEGINNERS
(本书已根据原版书校对,电子版请上 www.guanyin123.com 佛学网免费下载 南无观
世音菩萨)
作者:波卡仁波切(Bokar Rinpoche)
译者:吴嘉真 陈玲珑
审阅:丁乃竺
出版社:张老师文化
作者简介:
波卡仁波切(Bokar Rinpoche)
一九四〇年诞生于藏西地区的游牧家庭中,经第十六世大宝法王认证为上一世波卡仁波
切之转世。二十岁那年,随着其他上师由西藏……至印度,在印度受教于藏传佛教中最
伟大的上师之一卡卢仁波切(Kalu Rinpoche),在其指导下完成两次三年三个月的传
统严谨闭关。他是藏传佛教香巴噶举传承之法脉持有者,担任多所寺院之闭关总导师,
亦广受其他教派所推崇,……也时常邀请他互相交换心得及讨论。
封面推荐:
随着禅修的进步,缠心的念头会减少,即使念头仍然存在,也已失去了牵制力,不再是
痛苦的原因。我们的心会平静下来,升起愉悦的觉受;甚至我们的脸会变得开朗、和善
及欢喜。我们会变得平易近人;别人会希望时常看到我们。
波卡仁波切是噶举派首席禅修老师,在... 阅读全帖
v*******e
发帖数: 1715
13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无标题]
尔时慈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菩萨何依何住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毗钵舍那
搜了一下,毗钵舍那是弥勒菩萨问的, 如何在止后起观。
解深密 经。


是对
1.
产生
加强
照,
v*******e
发帖数: 1715
14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无标题]
尔时慈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菩萨何依何住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毗钵舍那
搜了一下,毗钵舍那是弥勒菩萨问的, 如何在止后起观。
解深密 经。


是对
1.
产生
加强
照,
h*********0
发帖数: 31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言:佛子,菩萨云何得无过失身语意业?云
何得不害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毁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坏身语意业?云何得不退转身
语意业?云何得不可动身语意业?云何得殊胜身语意业?云何得清净身语意业?云何得
无染身语意业?云何得智为先导身语意业?云何得生处具足、种族具足、家具足、色具
足、相具足、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无畏具足、觉悟具足?云何得胜慧、第一慧、
最上慧、最胜慧、无量慧、无数慧、不思议慧、无与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说慧?云何
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缘力、所缘力、根力、观察力、奢摩他力、毗钵舍那力、思惟
力?云何得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缘起善巧、欲界善巧、色界善巧、无色界善巧、
过去善巧、未来善巧、现在善巧?云何善修习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
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空、无相、无愿?云何得圆满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
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及以圆满慈、悲、喜、舍?云何得处
非处智力、过未现在业报智力、根胜劣智力、种种界智力、
a*******g
发帖数: 867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言。佛子。菩萨云何得无过失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害身
语意业。云何得不可毁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坏身语意业。云何得不退转身语意业。云
何得不可动身语意业。云何得殊胜身语意业。云何得清净身语意业。云何得无染身语意
业。云何得智为先导身语意业。云何得生处具足。种族具足。家具足。色具足。相具足
。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无畏具足。觉悟具足。云何得胜慧。第一慧。最上慧。最
胜慧。无量慧。无数慧。不思议慧。无与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说慧。云何得因力。欲
力。方便力。缘力。所缘力。根力。观察力。奢摩他力。毗钵舍那力。思惟力。云何得
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缘起善巧。欲界善巧。色界善巧。无色界善巧。过去善巧。
未来善巧。现在善巧。云何善修习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
觉分。舍觉分。空。无相。无愿。云何得圆满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黎
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及以圆满慈悲喜舍。云何得处非处智力。过未现
在业报智力。根胜劣智力。种种界智力。种种解智力。一切至处道智力。禅解脱三昧染
净智力。宿住
v*******e
发帖数: 1715
17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无标题]

今天看圆觉经, 25种方法, 才明白有3个禅定(三个的名字都比较奇怪
奢摩他, --相上就清净。
三摩钵提--不离开目标 (可从杂念看着目标)
禅那 --不受干扰而坚持目标。
我前面说的2个应该是3和1. 2我大概知道,
但3做不到 (因为杂念来自多根)曾做到过1次--这是止于心,才可能从各种情况都发
观心
当然,更可能我经历的只是上述方法的初级或起步。
奇怪。它没讲观 毗钵舍那。
v*******e
发帖数: 1715
18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无标题]

今天看圆觉经, 25种方法, 才明白有3个禅定(三个的名字都比较奇怪
奢摩他, --相上就清净。
三摩钵提--不离开目标 (可从杂念看着目标)
禅那 --不受干扰而坚持目标。
我前面说的2个应该是3和1. 2我大概知道,
但3做不到 (因为杂念来自多根)曾做到过1次--这是止于心,才可能从各种情况都发
观心
当然,更可能我经历的只是上述方法的初级或起步。
奇怪。它没讲观 毗钵舍那。
r**t
发帖数: 214
19
来自主题: PsychoAnalysis版 - 解脱之后?
随便从网上找了一点介绍
止观是中国的译音,梵语名奢摩他(Samatha)译云止;梵语名毗钵舍那(Vipasyana)
译云观。止就是止于谛理不动的意思,也就是止息妄念的意思。观是观照,观智通达,
能够契会真如。
简单说,止是定,观是观照,用智慧观察,契证法印。这方面我没有基础,随便敷衍一
下吧。
用暴力扯断?怎么个扯法,举例说说?
A****a
发帖数: 274
2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毗钵舍那’九个步骤
他用比较现代化的语言描述了类似十六观智的整个过程。
我基本同意他的,包括他说的中间过程的那种极端恐惧的痛苦过程。
修行在某个中间阶段,是非常痛苦的。
没有这种痛苦的过程,就难以真正产生对轮回的厌离,难以真正知道轮回的可怕,难以
产生真正的解脱心。
是这些东西,促成了最终涅槃的产生。
我现在,也在经历类似的东西,虽然强度不大,已经让我有点受不了了。
A****a
发帖数: 274
2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毗钵舍那’九个步骤

你知道我说的痛苦是什么吗?
你以为痛苦就一定是觉受吗?
如果是这样,佛法的苦谛岂不是变成了虚假的觉受???
A****a
发帖数: 274
2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毗钵舍那’九个步骤
这篇文章的翻译者肯定是一个有大乘背景的人,所以才使用了“缘起性空”这类大乘用语
原始佛法的“空”,和大乘的“空”,是有区别的。
原始佛法通常不说空,只说无常。
缘起性空是大乘的龙树提出来的,原始佛法没有龙树那缘起性空的理论
A****a
发帖数: 274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毗钵舍那’九个步骤

如果针对具体而言,可以说痛苦是一种觉受。但是广义而言,痛苦未必是觉受,具体我
暂时先不告诉你。
觉受,不要认为是“幻”,如此则落入大乘的错误引导。
觉受,当下是真实的,关键点在于知道他的无常性就可以了。
对生灭现象产生痛苦的觉受,这个正常不过,也几乎是必然,但是只要不认为这种具体
的觉受是恒常的,了解它也是无常的,就足够。
对这种觉受绝对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自我暗示这些都是虚幻的,自我麻痹。
这个东西,实际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没有它,几乎不可能对轮回产生厌离,没有它,几
乎不可能灭除贪嗔痴。没有它,也谈不上对四圣谛的如实彻见
请问苦谛是什么?
A****a
发帖数: 274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毗钵舍那’九个步骤

其实我已经告诉你了,只是没有直接点明而已。
无常时时刻刻,根本就躲不了,所以不存在什么熬过去。
有躲就是“嗔”
变迁是无常,而不是苦。
A****a
发帖数: 274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毗钵舍那’九个步骤

那就是大错误!只要有熬过去这种心理,就是嗔心。
如果你观察不到这种嗔心,就会被迷惑,越修越歪
认假为真是被迷惑,不是苦,
受业力牵表面看起来像是苦,但其实也不是,至少不是苦谛的真正重点。
因为受业力牵的反面就是不被业力牵。这极其容易错误理解成以为有个脱离业力的东西
存在。落入“我见”。
三界之内,一切都是业力缘起,根本不存在什么脱离业力缘起的东西。(注意和宿命论有区别)
如果说脱离业力牵引,仅仅指的是不被迷惑,不产生贪嗔痴等烦恼心。
A****a
发帖数: 274
2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毗钵舍那’九个步骤

哦,我这个地方说得可能容易引起误解。
不是强行认为"觉受是幻",也不是强行认为”觉受不是幻“,两者都是被诱导,都是先入之见,都是错误的态度,会导致观察的扭曲。
如果你说它幻,除非你真正如实观察出来那个是“幻:,否则就不要经典或者听别人说那是幻,然后我就认为是”幻“,这是“痴"
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如实观察,不以任何为权威,不以任何为标准
A****a
发帖数: 274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毗钵舍那’九个步骤

痛苦本身不需要在意,但是痛苦的生灭却是需要观察的。
这个,你恐怕不知道说的是什么。
先把什么是苦弄清楚再说吧。
A****a
发帖数: 274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杂阿含经卷一

一个无明的人,几乎时时刻刻都在抓取,抓取是极为深刻严重的习性,一旦发现其实无
法抓取,将是震撼性的,苦感也几乎必然产生。
我们几乎每个人都认为是这样的。我们并不知道这个世界的无常性,我们对无常理解得
非常肤浅。
无明,就是看不到这个自我身心世界的实相,看不到它的无常,看不到无我,看不到苦
,也不知道苦如何集,苦如何灭。不知道贪嗔痴的可怕,也不知道缘起。。。
观,根本就没什么神秘。如实的"识知"或者说"觉察"身心现象的无常,苦,无我三
个特性,就是观,也就是毗钵舍那。
这里是世俗谛,也就是方便说法。它的意思是指从贪嗔痴,从烦恼心里面解脱出来。
我并没有时时见,并没有彻见,只是偶尔触及到了一点点而已,还需要深入。
但路途方向,我确信毫无疑问是对了。
a*****y
发帖数: 33185
g**r
发帖数: 425
30
不知道是不是输入的人输入错了还是原文错了,应该是“等持”吧,不是“等待”,等
待不成了“伺”了。
这篇文章,好像很着重“异”,其实我觉得这个对比应该更着重“同”。文中列的五种
所缘,其实也正是汉地佛教里面广为流传的五停心观,“散乱众生数息观,多贪众生不
净观,多嗔众生慈心观,多痴众生因缘观,多我慢众生界分别观”,这个很明显是对治
法,因人而异的。止法本来就都是入手方便,数息观息,自然也都不是实法;观佛像其
实比这个难上手好多的,不过据说难上手的,后面反倒简单了,所谓入易行难,入难行
易的差别罢了。倒是从这里看出汉藏印度佛教一脉相承。
x******i
发帖数: 14369
r****r
发帖数: 755
32
如果对格鲁派有了解的就会知道,真正按照广论止观章修习的非常非常少,因为大多被拉去修密法了,理由是密法更殊胜,修本尊法得定更快等等。但是那些修止的法门大多是由外道法变异融入而来的,即使修成,也走了弯路,而且个人经验,这些法子不太适合在家人,举个例子,修大威德本尊需要时时刻刻观想自己就是大威德,到什么程度呢? 进门时下意识地要低头,为什么?因为大威德头上是由两个高高的角的,但是这个是思维影像,是观想出来的,虽是某种程度上的止的修习,但是不是“正”念,我看有问题。
而对比南传念处修法,要求时时刻刻正念于当下的五蕴某处,止观同时进步,是符合阿含里佛陀的教导的。
J******s
发帖数: 7538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为何我生如此 (2010校对-zz
为何我生如此
业果法则的开示
喜戒禅师
郭姿妤 译
为什麽人有富有贫穷、长寿短命,聪明愚钝的差别?
佛教的业果法则能够解释人类差异及不平等的问题,
了解业果法则能帮助我们改善、掌握自己的未来。
业解释人生的差异
这一次的主题是业。许多人并非一生下来就是佛教徒,但却为佛教中业的理则所吸引,
因为它解释了为
什麽每个人都会有不同差异,以及明明是个好人为何却在这一生受尽苦难的原因。
我认识一名义大利人,他花了极大的精力去思考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及差异性的问题,
他一直反覆思索
这些问题,也询问过许多人,却一直得不到满意的答桉。有一天,他拿到一本佛书,当
阅读到有关业的法
则时,他非常满意业的解释。于是,他决定更深入地研读佛学,并前往东方剃度出家,
成为佛教僧侣,直
到他八十岁往生为止,都维持着佛教僧人的身分。这一切都是源于他被业的法则所吸引
的关係。
业不是道德轨范,如果认为它是道德轨范,那将令人不禁联想到会有个人坐在那儿审判
人类。其实,没
有任何人会坐在那儿审视人们所做的一切,只有业的法则。业不是道德审判,没有所谓
的赏罚,根据业
的法则,假使你做了一些善行,就会得到好的结果,反之,你做恶...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如来藏思想
大乘的《解深密经》说∶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若忍、若乐、若慧、若见、若观,是名毗钵舍那(观)。
《广论》云∶「圣无著说『正思择者谓思择尽所有性,最极思择谓思择如所有性,以有分别慧作意取诸相时名周遍寻思,真实观时名周遍伺察。』
原始佛法,部派的论,中观,唯识,都说般若、慧以思择分别为性,修观才能从世俗(一般经验)通达胜义(圣人境界),达到如实知见(四圣谛或空)。如来藏的修法,却是从无分别下手,无法真正了解世俗,能通达胜义嘛?以无分别的定力降伏烦恼,并不是解脱。
所以修如来藏的,无法说清楚如何现观四圣谛,因为无分别是看不到苦谛与集谛的。大乘应该了解声闻法,成佛后才能像佛陀一样度声闻,如来藏自称大乘,却连声闻法怎么修现观都不懂。
w****g
发帖数: 570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楞伽经》导读 - 谈锡永
中观与如来藏
印度佛学的空宗,由“般若”开始,至龙树论师发展为中道思想,于焉大
成。中观,即是于修“止观”时依中道思想而行。
前代祖师着重行持,一切理论与实际行持皆有“根、道、果”的关系,并不如今
人,理论与修持彼此脱节,所以用中道为根(基本观点)的止观(修持的
道),便称为中观般若(Prajna)意为智。这种智又有专指,只指能体证一切
法空的智,是故亦可理解它即是“空性智”,或“空智”。
空,是指一切法(世间一切事物及现象)均不永恒,无独立的本质。一切
法生起,都依靠各种必要的客观条件而成立,条件具备则生起,条件不具备则
还灭。是故世间一切法皆可视为“缘起”(因缘具足则生起)。
在思惟层次理解缘起,并不难,可是怎样在实修层次证悟,则实不易。修
止观便是证空性的修持次第。
止(samatha 译奢摩他),是将心念集中于一处。所谓一处,可是一种实物
(如座前设一块石),可以是一种自然现象(如日落的光华,或无云晴空),
也可以是自己观想出来的坛城与本尊,或观想出来的境界(如光轮)。
与止同时(必须是同时),还须作观(vipasyana音译毗钵舍那)。观不是
观想,而是观察、观觉,于一法生起... 阅读全帖
q****n
发帖数: 4574
36
《佛教早课念诵集》十小咒
摘自:
http://www.fotuozhengfa.com/archives/17586
1、如意宝轮王陀罗尼
此如意轮陀罗尼是《佛教早课念诵集》中十小咒之一。 出自于《如意轮陀罗尼经》一
心念咒,有求必应,临终时能亲见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率众来迎,当即往生极乐世界

陀罗尼原文:
nā mó fó tuó yě。nā mó dá mó yě,nā mó sēng qié yě。
南无佛陀耶。南无达摩耶。南无僧伽耶。
nā mó guān zì zài pú sà mó hē sà。jù dà bēi xīn zhě。
南无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具大悲心者。
dá zhí tuō。ōng。zhuó jié là fá dǐ。zhèn duō mò ní。
怛侄他。唵。斫羯啰伐底。震多末尼。
mó hē bō dēng mí。lǔ lǔ lǔ lǔ。dǐ sè zhà。
摩诃钵蹬谜。噜噜噜噜。底瑟吒。
shuò là ā jié lì。shā yè hōng。pō suō hē。
烁啰阿羯利。沙夜吽。癹莎诃。
ōng。bō tà mó。zhèn duō mò ... 阅读全帖
i*******e
发帖数: 50
37
本解序文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一卷
壹、前言
贰、概要
一、教起因缘
二、本经体性
三、一经宗趣
四、方便力用
五、所被根器
六、藏教所摄
七、部类差别
八、译会校释
九、总释名题
叁、正释经义
(壹)序分(第一至第三品)
法会圣众第一
德遵普贤第二
大教缘起第三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二卷
(贰)正宗分(第四至第四十二品)
法藏因地第四
至心精进第五
发大誓愿第六
必成正觉第七
积功累德第八
圆满成就第九
皆愿作佛第十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三卷
国界严净第十一
光明遍照第十二
寿众无量第十三
宝树遍国第十四
菩提道场第十五
堂舍楼观第十六
泉池功德第十七
超世希有第十八
受用具足第十九
德风华雨第二十
宝莲佛光第二十一
决证极果第二十二
十方佛赞第二十三
三辈往生第二十四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礼供听法第二十六
歌叹佛德第二十七
大士神光第二十八
愿力宏深第二十九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四卷
菩萨修持第三十
真实功德第三十一
寿乐无极第三十二
劝谕策进第三十三
心得开明第三十四
浊世恶苦第三十五
重重诲勉第三十六
如贫得宝第三十七
礼佛现光第三十八
慈氏述见第三十九
边地疑城第四十
惑尽见佛第四十一...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633
38
观:超越边见,突破无明的开始
越尘居士
常在闲谈中听人讲:破无明要靠智慧,慧由定生。定如何生慧?通过观,所谓观慧
是也。什么是观?佛门用观字的地方甚多,用以处理不同问题。如净土十六观中前几观
主要是为了迅速集累白净业,不净观对治贪,天台空假中三观各有所摄,而密宗中观想
种类之多不胜枚举,非可尽述。但与智慧直接相关的观,用中文讲包括观想与观察,梵
文中有二,毗婆舍那——指以思维分析为重心者和三摩钵提——指以体察等持为重心者
。本文将以简介毗婆舍那为主,稍及三摩钵提。
怎么观,观什么?常听人答曰观心,或曰观如幻,或曰观八不,或曰观真实,或曰
观真如体性等等。都对,只可惜是讲给会家子听的,不会的人听不懂。如今学观要如何
做起,哪些是基本原则?以笔者一管之见,有几点值得事先搞清。第一,观的根本出发
点不在于立而在于破:破除一切错见执着。毗婆舍那以破错见为重心,进而初步契入空
性;三摩钵提以破执着串习(这是细错见)为重心,逐步于空性巩固深入。在深入破除
错见之过程中,行人得以契入空性:并非得到真理,而是真如法尔自显现。如果企图观
得什么,一开始方向就不对更谈何结果。科学发... 阅读全帖
a*******g
发帖数: 867
39
http://sss2002.51.net/books/ddncfjds/ddncfjds007.htm
第四章  阿姜查 ACHAAN CHAA
耐心修学,
奉持戒律,
生活简朴,
保持自然,
观照内心。
这是我们的修行方法,
它将引导你证入无我,
达到寂静安详的境界。
阿姜查(Achaan Chaa)出生于泰国北部寮国人区的一个温馨的农村大家庭。年幼
即剃度受沙弥戒,二十岁具足比丘戒。当沙弥时即研读基本经教,这已超出当时乡村的
四年教育水准。长大后追随几位寮语系统的师父修学,过着传统的丛林苦行生活。他苦
行和云游数年,夜宿林间树下,并且在阿姜曼Achaan Mun,泰寮地区本世纪最重要的著
名大师)门下待过短暂的时间,但却在那段因缘里豁然开悟。几年之后,阿姜查回到自
己的家乡,住在附近一处浓密丛林里的坟场。这个地方荒无人迹,众人皆知,是个布满
毒蛇,藏有老虎以及是鬼魅出没之处,但对在山里修行的出家人而言,是个极理想的场
所。由于日益增多的男女出家众以及在家居士前来请益并留下来跟他修学,一间很大的
道场就在他的四周围设立起来。目前在泰国北部丛林里,约有三十座以上的分支道场,
里头都有...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0
Instead of answering the question directly, I'll quote an article that
answers it indirectly and gives an overall picture.
My personal opinion is it's not mandatory. However, if you have doubt about
it after observing only the present, then observing the past may help.
Logically, any finite amount of observation can't establish the universality
of any natural law absolutely. e.g. you can argue the physical law is
different 40 billion years ago, or in a parallel universe, and there is no
practica...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当代南传大师及其教法
阿姜查
耐心修学,
奉持戒律,
生活简朴,
保持自然,
观照内心。
这是我们的修行方法,
它将引导你证入无我,
达到寂静安详的境界。
问:我很用功修行,但似乎尚无一点消息。
答:修行不能有所求,凡有求解脱或求开悟之心即成解脱之障碍,这一点非常重要。你
可以日夜精进不懈,但若仍有企求心,则永远不能获得涅盘,此求解脱之欲会导至疑惑和掉悔。无论你修行多么长久多么卖力,智能决不会从欲望中产生。因此,祇须很单纯地放下,警醒地观照身心,不可有有所得之心,甚至不可执着修行或要开悟。
问:关于睡眠,该睡多久?
答:别问我这个问题,我无法告诉你。对某些人而言,平均每晚睡四个小时就好了。不
过,重要的是,你要观,并且了解自己。若故意少睡一些,会感到全身不舒服,也很难保持正念。睡太多会令人昏沉或掉举。因此,要发现自己原本的步调。这必须仔细观照身心,弄清楚真正需要的睡眠时间,才能把自己调整在最佳的状态。醒来以后又翻身小睡片刻是有害修行的;当眼睛一睁开就要保持清醒了。
31
问:关于用餐,该吃多少?
答:这个问题跟睡觉一样,你必须了解自己。食物应适合身体所需,当视之为医药。你
会不会在餐后感到昏沉?或者日... 阅读全帖
p*****n
发帖数: 64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智慧第一舍利弗
舍利弗是佛陀的首座弟子,佛陀最信任的就是他,当罗侯罗年幼的时候,佛陀曾叫
罗侯罗拜他为师,跟他受沙弥戒;祇园精舍建立时,奉佛陀的慈命前去督促工程的也是
舍利弗。在北方的舍卫城,佛陀的法驾尚未到达,他就能先把外道慑伏,著令他们等候
皈依佛陀。
说起舍利弗的智慧,据传当他母亲怀妊的时候,忽然就变得智慧过人,在当时婆
罗门教中最负盛名的雄辩家就是舍利弗的母舅拘絺罗(长爪梵志),在辩论时他都辩不
过舍利弗的母亲。舍利弗在没有出世以前,他的母舅和母亲就觉察到他将来一定不是一
个寻常的人物。
后来长爪梵志皈依佛陀,就是因为他知道他的外甥,如果不是遇到大觉完人,他
不会拜他为师,就因为他能信任舍利弗这一点,所以他才勇敢的舍去迷妄,皈投到佛陀
的座下。
舍利弗的智慧虽然超群,但他对于佛陀,却是百依百顺,从来没有对佛陀的教示
,生过反感。
有一次舍利弗带领沙弥的罗侯罗从外面托钵乞食回来,佛陀见到罗侯罗的面色很
不好看,知道他心中一定有不平之气,佛陀叫他到身旁,问他有什么事感到不能满足。
少年的罗侯罗,低着头含羞的告诉佛陀说道:
“佛陀!上座和中座比丘,到外面托钵乞食,信众们都布施上等的美味,我们初
进道...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关策进》
禅关策进
禅关策进序
禅曷为有关乎。道无内外,无出入。而人之为道也,有迷悟。于是大知识关吏,不
得不时其启闭,慎其锁钥,严其勘核,俾异言服私越度者,无所售其奸。而关之不易透
,亦已久矣。予初出家,得一帙于坊间,曰禅门佛祖纲目。中所载多古尊宿自叙其参学
时始之难入,中之做工夫经历劳苦次第,与终之廓尔神悟。心爱之,慕之,愿学焉。既
而此书于他处更不再见。乃续阅五灯诸语录杂传,无论缁素,但实参实悟者并入前帙,
删繁取要,汇之成编,易名曰禅关策进。居则置案,行则携囊。一览之则心志激励,神
采焕发,势自鞭逼前进。或曰,是编也,为未过关者设也,已过关者长往矣,将安用之
。虽然,关之外有重关焉。托伪于鸡声,暂离于虎口,得少为足,是为增上慢人。水未
穷,山未尽,警策在手,疾驱而长驰,破最后之幽关,徐而作罢参斋,未晚也。
万历二十八年,岁次庚子,孟春日,云栖祩宏识。
禅关策进。后学云栖寺沙门祩宏辑。
一、诸祖法语节要第一
诸祖法语,今不取向上玄谈,唯取做工夫契紧处。又节其要略,以便时时省览,激
励身心。次二诸祖苦功,后集诸经引证,俱仿此。
筠州黄檗运禅师示众
预前若打不彻,腊月三十日到来,管取尔热乱。有... 阅读全帖
y****w
发帖数: 39
44
诞生的前后
在南印度的摩揭陀国,离首都王舍城大约有二三里的路程,有一个叫迦罗臂拏迦的村庄
,茂林修竹,山明水秀,是个很幽静的地方,这是智能第一的舍利弗尊者的故乡。
舍利弗诞生在婆罗门种姓的家庭,父亲提舍是婆罗门教中负有盛名的论师;当母亲怀着
舍利弗的时候,他母亲的智能,就异于寻常的妇女,据说这是受胎儿的影响。
母亲的弟弟拘稀罗,也很善于议论,但每当他和怀孕的姊姊议论时,总是辞穷力拙,不
支而退。拘稀罗因此惭愧得离家出走,他知道姊姊所怀的胎儿,一定是一位大智能的人
,自己若再不求进步,将来不如外甥,岂不给人笑话!因此他就到处参访明师,研究学
问,连指甲都没有时间剪,当时的人都叫他长爪梵志(后来因舍利弗皈依佛陀,他也皈
依做了比丘)。
舍利弗八岁的时候,就能通解一切书籍。当时的摩揭陀国,有长者兄弟二人,兄名吉利
,弟名阿伽罗,设宴招待国王太子,大臣论师,作乐歌舞,谈古论今。宴会中规定什么
身份的人坐什么位置,但八岁的舍利弗,却坐上论师的宝座,旁若无人,一点都不畏惧
。很多大臣论师起初都觉得他年少无知,不屑与语。他们都派年少的弟子和他酬答,但
舍利弗言词清晰,义理周详,语惊四座,诸大论师此时... 阅读全帖
w*******w
发帖数: 2051
45
英文链接:http://www.press.uchicago.edu/Misc/Chicago/089002.html
中文来自 http://bbs.theravada-chinese.org/thread-156-1-2.html
上座部在美国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893年,阿那格雷卡·达磨波罗(Anagarika
Dharmapala)在世界宗教大会上的讲演。
达磨波罗1864年生于斯里兰卡(当时称锡兰),俗名唐·大卫·海瓦维沙尼(Don
David Hewavitharne),先是一名独身居士,后改名Anagarika Dharmapala,意为“独
身修行者”“护法”。他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受到亨利·斯蒂尔·沃尔科特(Henry
Steel Olcott,1832–1907)和海伦娜·佩特罗芙娜·布拉瓦斯基(Helena Petrovna
Blavatsky,1831–1891)的影响,他们分别于1878年和1880年到印度和锡兰访问,达
磨波罗一生在世界各地传播佛教。

在那次世界佛教大会上,达磨波罗讲到了佛教、基督教和科学探索的共同之处,他
说:“佛教极力主张自依...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第一章 太子出家
第一章 太子出家
返回网站首页

  为了千百万众生的裨益和幸福,出于对世界的悲悯;为了人天的喜益和快乐
,稀有圣者应现于世间。何为此无上觉者?如来,世尊,圆满觉者。
--《增支部》
公元前623年(1)五月间的月圆日(2),当今尼泊尔和印度交界处的古边毗罗卫国(3
)的兰砒尼(4),一位高贵的太子诞生了,他必将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宗教导师。
他的父亲是释迦族(5)的净饭王(6),生母摩耶夫人在生下他后的第七天不幸去世
,他的姨妈,也是他父亲的另一个妃子,波奢波提乔达弥收养了他,她把自己亲生儿子
难陀托付给其他人照看。
这位神异太子的出生,给人们带来了无比的快乐。阿私陀尊者是净饭王的国师,
在修行上已有高深证悟,听到这个消息后高兴万分,立即来到王宫,看望太子。但是,
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婴儿伸出一只小腿,触及到苦行僧头顶上的发髻。苦行僧马上站
起身来,以天眼观看婴儿的未来,预言他的前途,双手合十行礼(7),净饭王也跟着示
以礼拜。
苦行僧起初时面露微笑,但过了一会儿,却又现出悲伤的样子。在一旁围观的人
都被他的怪异神情弄得不知所措。...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47
毗婆舍那——指以思维分析为重心者和三摩钵提——指以体察等持为重心者。本文将以
简介毗婆舍那为主,稍及三摩钵提。
r****r
发帖数: 755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温玛拉尊者的开示
温玛拉尊者的开示要点
尊者简介
温玛拉尊者于1938年出生于缅甸曼德勒郊外一个叫干拜(Kam Bai)的小村庄。
尊者刚出生时,身体严重缺陷,手脚紧缩无法移动,眼睛也无法睁开,但七日后总算在
父母亲的亲情呼唤及不断求佛力加持下,终于慢慢睁开他的双眼。 13岁时他被送到村
中的寺院为沙弥,每天跟着上师学习经典与仪轨,20岁受完具足戒正式成为比丘,25岁
时开始参访高僧学习各种修证法门,包括如:马哈希禅修法、莫哥禅修法,以及当时缅
甸有名禅师的各种教法。经历长达五年的杂修,直到30岁那年开始接触安那般那(观呼
吸),尊者首先经短暂试验后,即能很快地有不同于以前所学的各种法门的领悟,尊者
即将往昔所学的各种法门及所有经典全部舍弃不用,开始废寝忘食地一门深入。每天除
了外出托钵乞食、用餐及很累躺下睡觉外,都在小舍利塔中的单人禅座上用功,一日之
中应有十小时以上于观呼吸一出一入。刚开始也很杂乱,约经二个月的锻炼,在每日的
行、住、坐、卧中一心不乱,自由自在地应用自如。两年内终于降伏内心意根,开始能
掌握身心,直至40岁时,总算成功。但他仍如往常般当一位平常僧,每天仍外出托钵乞
食。目前,尊者是居... 阅读全帖
q****u
发帖数: 1421
49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温玛拉尊者的开示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rapier (Avanti), 信区: Wisdom
标 题: 温玛拉尊者的开示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May 10 12:58:31 2014, 美东)
温玛拉尊者的开示要点
尊者简介
温玛拉尊者于1938年出生于缅甸曼德勒郊外一个叫干拜(Kam Bai)的小村庄。
尊者刚出生时,身体严重缺陷,手脚紧缩无法移动,眼睛也无法睁开,但七日后总算在
父母亲的亲情呼唤及不断求佛力加持下,终于慢慢睁开他的双眼。 13岁时他被送到村
中的寺院为沙弥,每天跟着上师学习经典与仪轨,20岁受完具足戒正式成为比丘,25岁
时开始参访高僧学习各种修证法门,包括如:马哈希禅修法、莫哥禅修法,以及当时缅
甸有名禅师的各种教法。经历长达五年的杂修,直到30岁那年开始接触安那般那(观呼
吸),尊者首先经短暂试验后,即能很快地有不同于以前所学的各种法门的领悟,尊者
即将往昔所学的各种法门及所有经典全部舍弃不用,开始废寝忘食地一门深入。每天除
了外出托钵乞食、用餐及很累躺下睡觉外,都在小舍利塔中的单人禅座上用功,一日之
中应有十小时以上于观...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50
为了千百万众生的裨益和幸福,出于对世界的悲悯;为了人天的喜益和快乐,稀有圣
者应现于世间。何为此无上觉者?如来,世尊,圆满觉者。
--《增支部》
公元前623年(1)五月间的月圆日(2),当今尼泊尔和印度交界处的古边毗罗卫国(3
)的兰砒尼(4),一位高贵的太子诞生了,他必将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宗教导师。
他的父亲是释迦族(5)的净饭王(6),生母摩耶夫人在生下他后的第七天不幸去世
,他的姨妈,也是他父亲的另一个妃子,波奢波提乔达弥收养了他,她把自己亲生儿子
难陀托付给其他人照看。
这位神异太子的出生,给人们带来了无比的快乐。阿私陀尊者是净饭王的国师,
在修行上已有高深证悟,听到这个消息后高兴万分,立即来到王宫,看望太子。但是,
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婴儿伸出一只小腿,触及到苦行僧头顶上的发髻。苦行僧马上站
起身来,以天眼观看婴儿的未来,预言他的前途,双手合十行礼(7),净饭王也跟着示
以礼拜。
苦行僧起初时面露微笑,但过了一会儿,却又现出悲伤的样子。在一旁围观的人
都被他的怪异神情弄得不知所措。他解释说,他微笑是因为太子必定觉悟成佛;他悲伤
是因为他自己不久于人世,往生无色界(arupa... 阅读全帖
1 2 3 下页 末页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