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 发帖数: 1323 | 1 猫瘟 治疗方法指导(图)
http://pet.sina.com.cn 2005年01月26日12:20 新浪生活
[猫瘟](Feline Panleukopenia)
猫瘟热又称猫泛白细胞减少症或猫传染性肠炎。是一种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毒性疾
病,主要发生于一岁以内的幼猫,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白细胞减少、呕吐和出血性肠
炎,是家猫最常见的一种非常危险的传染病。
猫瘟治疗方法指导(图)
小猫
[病的发生和传播]
猫瘟热的病原体是猫细小病毒。
病毒的传染性极高,一般以直接接触传染为主,也可经由吸血类寄生虫传染。疫苗
接种不全或未接种的猫容易得猫瘟,尤以3-5月龄的幼猫最多。母猫如果在怀孕期感染
,会造成死胎、流产和初生小猫出现神经症状。
猫感染了这种病毒之后,在病猫的呕吐物、粪、尿、唾液、鼻和眼分泌物中含有大
量病毒。甚至病猫康复后数周至一年以上仍能从粪、尿中排出病毒。这些排泄物和分泌
物污染了饲料、饮水、用具或周围环境,就可把疾病扩大传播开。所以,病猫是本病的
主要传染源。
[症状]
猫瘟又称猫泛白细胞减少症,以白细胞急剧减少为主要特征。病猫采血化验,可见
明显的白细胞数减少(感染后4... 阅读全帖 |
|
C***Y 发帖数: 1323 | 2 猫瘟 治疗方法指导(图)
http://pet.sina.com.cn 2005年01月26日12:20 新浪生活
[猫瘟](Feline Panleukopenia)
猫瘟热又称猫泛白细胞减少症或猫传染性肠炎。是一种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毒性疾
病,主要发生于一岁以内的幼猫,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白细胞减少、呕吐和出血性肠
炎,是家猫最常见的一种非常危险的传染病。
猫瘟治疗方法指导(图)
小猫
[病的发生和传播]
猫瘟热的病原体是猫细小病毒。
病毒的传染性极高,一般以直接接触传染为主,也可经由吸血类寄生虫传染。疫苗
接种不全或未接种的猫容易得猫瘟,尤以3-5月龄的幼猫最多。母猫如果在怀孕期感染
,会造成死胎、流产和初生小猫出现神经症状。
猫感染了这种病毒之后,在病猫的呕吐物、粪、尿、唾液、鼻和眼分泌物中含有大
量病毒。甚至病猫康复后数周至一年以上仍能从粪、尿中排出病毒。这些排泄物和分泌
物污染了饲料、饮水、用具或周围环境,就可把疾病扩大传播开。所以,病猫是本病的
主要传染源。
[症状]
猫瘟又称猫泛白细胞减少症,以白细胞急剧减少为主要特征。病猫采血化验,可见
明显的白细胞数减少(感染后4... 阅读全帖 |
|
Y****e 发帖数: 7007 | 3 你在金庸小说中是:凌霜华
金庸笔下,有许多“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描述,也写了各种各样的遭遇的情侣
,但论到令人看了,心情沉郁,几乎连气都喘不过来的,当提丁典和凌霜华这一对。男
女之情,竟可以这样凄苦。纯真的爱情,竟可以在奸谋之下,变得这样丑恶。凌霜华以
一个官小姐之尊,喜欢了江湖流浪汉丁典,这本来是一个相当普通的情节,但是接下来
事态的发展,却使得这段爱情,演变得如此惊心动魄。丁典痴,凌霜华更痴,两个痴情
人,演出了一段天地为之色变的痴情故事,令人掩书之后,怏怏不乐,莫此为甚。丁典
和凌霜华,全是上上人物。 |
|
m**********e 发帖数: 2808 | 4 我对中文论坛最适应不良的就是这点(第一次遇到时直接就傻了),很轻易地讨论就变
得情绪化,然后两三回合就开始ad hominem,然后好像还不够,还要问候对方高堂。在
一些人心中,家人是占很重要的地位的,哪怕明知只是对方的口头禅,心理也会不舒服
很久。不是说英文论坛就没有这些问题,不过很明显轻很多,不仅在灌水题目极少出现
,甚至连容易打鸡血的政治话题,都不多。
如果说不是情绪化到不得不说,而是有心想借助某些口头禅形成个人语言风格,也是很
悲哀的一件事,我是替中文悲哀。中文作为象形字,加上是单音节的字,典故也多,各
地方言也多,本来素材很广,至沉郁至俏皮至凝滞至空灵的语言风格都可以有,市井口
语自然也不用避忌,但是如果只能以丑为美,刻意为之,就等于在宝山前,却偏偏只捡
淤泥来投掷在他人身上。另一个角度而言,想要自己的风格,却找最便宜的捷径,也是
intellectual laziness,(不用攻击我的中文,我知道自己中文不纯正,尤其犯起懒
来就想到什么写什么,方言啊英文啊都夹杂,不过我大部分时候不care自己的风格)。
最后,家慈身安体健,不用问候,有心了,谢谢。 |
|
f*r 发帖数: 3968 | 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NUS 讨论区 】
【 原文由 far 所发表 】
五代至宋初,诗风多沿袭元白一路,渐流为鄙俗,了无诗味。
若韦庄,王禹[见鬼,怎么没这个字]之辈则为其佼佼者矣。
初,天下方定,广揽文士入朝,优礼有加,以安其心。
遂有杨亿钱唯演刘筠等一众饱学之士雅集于翰林之苑,吟风弄月。
不满于元白之鄙俗,乃远宗少陵,近习义山,富丽精工,尤长于七律。
杨钱刘等皆当时文坛泰斗,又好奖掖后进,一时间天下纷从,号西昆体。
西昆者,翰林之阁也。
其佳者,沉郁华丽,直追义山。虽时有晦涩之讥,实能救元白之浅薄也。
然至末流则陷于雕琢堆砌,了无生气。
有欧阳修梅尧臣,本出西昆门下,后痛感西昆之弊,乃发起诗文革新。
诗文革新者,在诗为梅之七古,在文为欧之古文也。
夫古文运动,本自唐韩柳始,至此复振起,终告成于欧王曾三苏之手。
自此北宋文坛进入极盛期。而西昆告退。
西昆体虽历时未久,流泽却甚广。盖其为有宋一代诗文之空前繁盛筑坚实之基础。
江西派为宋诗之代表,然江西派得益于西昆之处甚多。
至遗山“谁解学西昆”,竟直以西昆指代江西派。可见一斑也。
曰:西昆虽昙花一现,然下开有宋三百年之盛世,岂元白所堪比 |
|
i***a 发帖数: 11826 | 6 5.作品特点:
林风眠擅画仕女、戏曲人物、静物、风景、花鸟。据《中国美术简史》:“
林风眠追求宁静而有韵味的美,他的作品大多流露出淡淡的寂寥惆怅之感。”“这种哀
怨和孤寂,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一种独特的悲剧美,略带恬静和优雅。”
他的大部分作品,在艺术形式上,主要有3个特点:1)按方形构图;2)设
色浓郁,华丽中沉浸着幽暗深晦,诗意化的境界;3)追求平面性与装饰性。
如果说,艺术应该具备独特人格精神、民族文化特色和十大精神三个要素,
那么“林风眠在20世纪的中国画家中无疑是最完满的典型”。(reference: 高等学校
教材《中国美术简史》)
林风眠的画,特点非常鲜明,他的画,在上海艺术馆里占了单独的一厅,观
者一望便可知。
我最喜欢他画的仕女、荷塘、小鸟,他的仕女服饰线条,内涵唐代佛像雕饰
的线条美,有种幽静中的纯洁。他的作品,不少融合了汉唐画像砖、敦煌壁画、戏曲皮
影、与西方绘画内涵,具有独特的生命力。
他从小没有家庭的温暖,岁月中历经坎坷,他的用色沉郁,仕女、孤鹜、小
... 阅读全帖 |
|
i***a 发帖数: 11826 | 7 嗯,对的,很赞成。我几次发现,你对理论和整体把握挺真实的,感觉有专业背景。
由中国象形文字而逐渐演化来的书法,事实上是中国艺术的第一要素,中国的抽象概念
化,确实比西方来的更早。目前觉得,中国水墨,跟题诗配一起看更好。书法,我目前
也只是从个人审美的角度,在看字的表达与形态,了解还很浅。
林风眠的画,我在上海美术馆看过,主要是仕女、小鸟和孤鹜。记得第一次看的时候有
些吃惊。原以为他的作品比较纯净、清雅,看完后感觉非常的沉郁、萧瑟。他表达的确
实是这种孤寂诗意的韵味。
不过我个人,还是最喜欢莫奈,有种宁静安逸动人心魄的雅和美。
雁归图还不错,水墨写实,其他的无感。
由于中国是象形文字,所以图像符号化概念化比西方早得多也彻底得多。这方面没有必
要反过来学习后进。学习后进只能是不伦不类。而色彩,写实等方面中国倒是和西方有
差距,所以补上就可以了。 |
|
L**********t 发帖数: 42 | 8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风雨 风者,情流动之形也;雨者,意转鸣之声也。红尘滚滚中,风雨如晦,杨柳
依依之时,情意如烟。斗室之外,风雨飘摇,寸心之间,情意荡然。曰:风
只可观,而雨只可听也。
若夫春好景明,风和日丽,嫩草新发,豆蔻初开,执书吟哦,宜颂宜欣.壮太白之
奔放,喜摩诘之空灵;慕东坡之旷达,思靖节之悠然.
至若细雨霏霏,清风徐来,残月映壁,微光入室,展卷咏诵,慷慨沉郁.伤工部之
执着,叹昌黎之痴愚,惜屈子之不永,悲阮郎之失途.而窗外风雨萧萧,亦似与
二三子同声啸歌也.
时或风雨交加,万木零落,空林枯枝,交相应和.孤鹫盘旋,巢燕太息.浮想联翩,
感今怀古.情追既逝之年华,意随无尽之思绪,懒作怨秋恨月之离词,狂画低眸
颦眉之宫女.胸间块垒,直令天地变色;中心抑郁,欲共风雨抒怀.
俄而风停雨止,叶落花沉;明月中天,依然故我.度曲低唱,援琴轻抚;雨滴梧桐,
声声空寂;风吹乌臼,脉脉无语.玉笙半夜,尽散百年孤独;木箫一声,应有千载
同心.
呜呼,风者,可观而不可临;雨者,只可听而不可浴.茫茫人海,知音何处?回看红
尘中人,风雨方酣,情意正笃…… |
|
y****e 发帖数: 419 | 9 李静
有一天,因为一个偶然的机缘,翻到柳如是其诗其人,我才幡然悔悟,差点敲破了自
己的脑袋:何其谬矣!直拖到今天才与此奇女子相逢!然而一旦相逢,我便忍不住喜爱非
常。
我以为柳如是最可爱处,又回到了我根深蒂固的老趣味——在于她的不为闺阁所囿。
她的灵魂里,永远包容着多重的人生——美人名妓是其表,而其深隐处的高致豪情,雄妙
慷慨,便是须眉亦难以企及。
柳如是有几件事最令我叹赏。第一当然是她的诗做得好。李清照的纤婉、李白的剑气
、杜甫的沉郁、苏轼的放达……在她不同的诗章里神出鬼没,令人对她灵魂之广大、妙悟
之慧黠、才华之无可约束,击节惊诧。“香焰短,黄昏促。催得愁魂千簇。只怕是,那人
儿,浸在伤心绿”(《更漏子·听雨》)为她所作,“拂衣欲走青珊瑚,澒洞不言言剑术
。须臾树杪雷电生,玄猿赤豹侵空冥。寒锋倒景不可识,阴崖落木风悲吟。吁嗟变化须异
人,时危剑器摧石骨。我徒壮气满天下,广陵白发心恻恻”(《剑术行》)亦是她所作。
她一生最倾慕的恋人陈子龙如此夸她:“乃今柳子之诗,抑何其凌清而瞯远,宏达而微恣
与?……大都备沉雄之致,进乎华骋之作者焉。”夸得恰当。
提及陈子龙,便涉及我叹赏她的第二件 |
|
L*****e 发帖数: 1086 | 10 唉,君不解不打紧,不过不该以己之昏昏教人以昭昭
我在这里发的诗词,刻意全不涉典,僻字也都换了,为的是让一般人读而能懂。且内容
皆为去国怀乡
之类,原以为更易引发共鸣,毕竟我们有很多共同的经历和感受
淹居一词,不过寻常语汇,古人早有淹居他乡,淹留等等
况君如此死解诗家语,即便唐宋名篇,十之八九也都不通
诗之字句尚不能明了,何知作意?奢评意境,更不过空中楼阁
即便名篇意境,又岂是高远二字可尽纳?
况且我从不觉“幽婉”“沉郁”“高远”“雄浑”乃至“理趣”等等意境会有高下之分
。我不会为蕴义隽永去
写什么。诗写性情,作者有感而发,读者有感而共鸣,如此而已。我有落拓之心,自然
写落寞之词。 |
|
b*****l 发帖数: 9499 | 11 记得小学到初中时,电台有个节目,讲古诗的,还配乐朗诵。而且重播。好像是中央台
的啊,谁又印象?
那时候小,记忆力好,听几次重播就差不多背过了。印象最深的几首之一就是这首。配
乐也是那首《春江花月夜》。当时听得神清气爽,现在字字读来不忍。
还有,每次讲杜甫的诗时,印象中总是天气不好,风雨苍黄的。配上老杜诘屈聱牙沉郁
顿挫的风格,和主持人沉痛的语调,啧啧。现在能记得的,就一句了:娇儿恶卧踏里裂
。可能是当时觉得这句太无厘头吧。后来有些懂了。也是字字不忍。
听了好几年,所有诗中,印象最深的一句,竟然是: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很 blush 地奇怪为啥偏偏是这句。莫非是俺的本性?
现在想来,若说“不忍”二字,竟是唐诗多些。怪哉,怪哉。也可能是后来的诗词都太
卖力了吧,初读时动容,咂摸了二十多年后,也就适应了。唯有唐诗,尚未消化尽,总
有些渣滓在心里。唐之前的就更不消说了,不论古诗十九首还是诗经,都垒在心头,不
知今生能不能化得开。 |
|
M******8 发帖数: 8425 | 12 (注:明月mm点播的,所得包子都归她)
2010-03-16 12:45
其实我一开始不太喜欢王维的。主要是他的诗一眼看上去,并不惹眼或者说并不让人情
绪汹涌。
然而后来越读越觉得有味道。如果说,青莲以气韵纵横五古,杜老头将悲悯沉郁格律,
那么王维则标格调观照尘世。
牧之也冷淡,然而那是纵情不驻的风流飘逸;而王维的冷淡则是物我两忘的超脱,比牧
之更不沾尘气;
渊明也平淡,然而那是不与俗世同流的淡然;而王维的平淡则是“绘事后素”,比渊明
多一段文采。
白石也格高,然而终究于字面上着力了些;而王维的格调仿佛就在漫不经心的挥袖之间
,比白石多一点从容。
王维诗,说禅理,说理趣,固然有之;然而更多的是以平淡字句营造画面般的诗意,而
这诗意终归于物外,尽付超忽。颇有点妙空真有的意思。
一贯的,我先从此书附录的补遗诗中去看,发现这样一首小诗: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整首诗虽然也说了“慵开”,“坐看”,似乎是有我;然而坐久苍苔人衣不复分别,归
于无我,意味不尽,用笔轻灵,可以说是王维一贯的调调——细品之竟然无中生有,观
照中终于化有为无,意在言外,辞气全敛,一段风流,无法 |
|
b*****l 发帖数: 9499 | 13 又开始羡慕起诗经的年代了。诗无邪啊。后世或者文巧或沉郁,或道貌或萎缩,或飘逸
或俗艳,或旖旎或勃发,都可以归于一个字:邪。
间的 |
|
C********g 发帖数: 9656 | 14 偏安江左的南宋,物质丰盛、文化细致,有着十二到十三世纪全世界最繁荣经济中心。
在故宫筹划两年多,从书法、绘画、书册、器物全方位呈现南宋文化成就的“文艺绍兴
——南宋艺术与文化特展”中,呈现眼前的正是偏安之后一百五十三年间南宋在淮河以
南开创出来的文化格局。
在兴盛的庶民文化、商业活动、鼎盛的江南城市所形成的新时代氛围中,出现了新的文
化氛围和人的意识。出现了另一种观看山水、观看自身的角度。
在以仪典确立自身正统地位的南宋皇室身上,有人看见了南迁的炎黄子孙安身立命的岛
屿。然而有多少人会在这“文艺绍兴”特展中看见自己?又该如何在南宋特殊的处境中
,找到自身相应的位置?
看见南宋观照自身
文◎夏祷
台北故宫“文艺绍兴——南宋艺术与文化特展”现场。(摄影/白亚士)
在南宋繁华的表象下是对于失土的伤痛。这一创痛之深,从内部转变了艺术家的创造。
如何通过南宋文艺特展找到自己相应的位置?或许首先,让我们真正看见南宋,看见那
些努力生活、思考的南宋人,听他们把夜笛吹裂。
我们如何诉说偏安江左的南宋逐渐成就另一太平盛世的历史?如何诉说这物质丰盛、文
化细致,有着十二到十三世纪全世界最繁荣经济中心的南朝... 阅读全帖 |
|
f****y 发帖数: 737 | 15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的毛泽 东,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 而且是伟
大的诗人。他一生中写过近 百首气势磅礴、流韵千古的诗词,他 的诗词概括了中国半
个世纪的革命岁 月,体现了伟人的心路历程,以深刻 的思想内容,以鲜明的艺术个性
,领 一代诗词之风骚。
在毛泽东的所有诗词中,写文革的只 有一首,题为《七律·有所思》,写 于1966
年6月。诗曰:
正是神都有事时,又来南国踏芳枝。
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
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
凭阑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
这首诗最早发表于中央文献出版 社1996年9月版《毛泽东诗词集》。
毛泽东写这首诗的前后,正在南方巡 视。一九六六年五月十五日至六月十 五日,
他在杭州;途经长沙于十七日 到韶山滴水洞,在滴水洞住了十一 天;二十八日赴武汉。
此诗写于一九六六年六月,正是文革 序幕揭开的时候。诗中所描绘的是, 神州首
都北京正经历一系列重大的事 件,5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处理 所谓“彭、罗、陆
、杨反党集团”;5 月16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 了由毛泽东在杭州主持制定的
《中共 中央通知》,即“五·一六通知”,指出... 阅读全帖 |
|
l*****d 发帖数: 343 | 16 正文 第一章 夭杀
1977年9月末,湘南秋意正浓。
位于衡山脚下的雁县,风光秀美,四季相宜。这是一个古老而偏僻的小城,东西长不
过数千米,南北绵延不足四里,人口不盈六万。城中向西延伸出一条青石街,五六米见宽
,从县城正中心蜿蜒流出,穿过闹区,人迹渐罕,直入西方无穷无尽的乡村农田。
这街名叫雁西街。沿着雁西街直到县城与农村交界处,临街的北面有一座土丘,名叫
胜利山,方圆三百米,最高处距街面垂直约三十米,附近房屋错落灰暗,明显不如城中心
的房子那般气派。雁西街如一条静河,散落在胜利山周围的民居则如河滩上颗颗石子,在
秋日直射下显现出光亮而又奇特的色彩,依附着沉郁而遥远的湖湘文化气息。
太阳向西,南方的秋天正是一年中最美的时节。山下一座禇瓦红墙小屋的大门内传出
忙乱跌撞的声音,接着大门“呼呀”一声打开,一个壮年男子半扶半抱着自己的女人,冲
到锁在南边窗下的三轮车旁,将她小心放在车中倚稳。
女人抚着大肚子,裙下流出一缕血水,长发零乱,几绺刘海儿斜斜地贴在额头,已被
大颗大颗汗珠浸得湿透,呻吟着问丈夫:“立立……立立呢……找立立回来……”
“这 |
|
c******a 发帖数: 168 | 17 以赛亚•伯林是思想史的大师,本书集结了他最重要的一些文章。不过我一上来
就选来读的是这篇随笔,可能出于长时间来对两位诗人的兴趣,也可能由于这样一篇好
似出于记者之笔的采访记录在关于思想史的文集中实在特别。
伯林几乎仅仅是随着事件与感情的流动在记述他与的交往,记述两位诗人在他记忆中的
样子。很难想象一个思想巨人也能够以这样感性的方式进行创作,如同一个一流的小说
家或记者。伯林受过完美的英国上层绅士和学者的训练,但没有止于冰冷的思想,而是
对人深深地感兴趣,而且对从文学的角度进入人特别地感兴趣,这使得他对弱势的思想
和情感都更sympathetic,也使得他比大多思想家更为深刻更有洞察力。很少哲学家能
够这样,更少英国哲学家能够这样。这或许源于他犹太与俄罗斯文化的背景,尤其后者
总是怀着最浓最厚的情感。
许多细节令人动容:阿赫玛托娃家里的空荡,家具的细节,壁炉上莫迪里亚尼为她画的
肖像速写,她招待伯林的煮土豆,她的缓慢的动作,沉郁的表情,低沉的声调。我曾听
过她朗诵的录音,声音苍老而粗糙,正如伯林的描述:a “tragic queen”。我也知道
那幅她青年时爱情的见证,无 |
|
d*****g 发帖数: 133 | 18 hehe,多谢码这么多字,看在“八音克谐”的巧合份上,不多争执。
正反两方找例子就免了,无边无际了,你说侵韵选字的局限,这个
有几分道理,谁叫它的高亢字没有其他一些韵那么多,不过不高亢
也不是说就低回么。另外你后面说到什么样的发音适合什么样的曲
调,这个不光是说诗了,又牵涉到了词曲,什么悲怆激越,中正沉
郁,云云,这个不妨到元曲杂剧明清传奇里看看。我且拿个小曲来
说说。
你认为十三“元”中“un”结尾的字,发声长于侵音,脸部肌肉的紧张
感则略轻,所以适合中正沉郁的曲调。且看这个:
【中吕引子·行香子】乍出宫门,未定惊魂,渍愁妆满面啼痕。其间
心事,多少难论。但惜芳容,怜薄命,忆深恩。
这个是长生殿里杨玉怀被赶出宫后唧唧歪歪唱的,实在不算中正沉
郁。按你的说法这个这个韵大体是不适合的了,这套曲干吗不用其
他更缠绵悱恻的韵?这个曲子我听来倒也动容。倒是从前论宫调的
又讲了,中吕宫“高下闪赚”,这个调式和韵脚打架了,听谁的,hehe.
其实我赞同前人研究出来的,所谓宫调,也不过音乐上集曲方便,
对于《曲律》中说什么“用宫调须称事之悲欢苦乐,如游赏则用仙吕、
双调等类;哀怨则有商调、越调等类。 |
|
x*****u 发帖数: 3419 | 19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鲁迅的诗z 鲁迅的诗
乐晓峰
(一)
鲁迅在文学领域中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成就,至今仍被文学史
家所称道。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诗歌创作传统在鲁迅身上也自觉或不自觉
地显示出来。我们如果仔细读他留下的几十首诗歌,就会惊异地发现,他对传统诗歌内
在特征的把握是超人的。在他的诗里.人们多少可以找到屈原、杜甫等人的影子。但鲁
迅又远远地超越了古代诗人那种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用现代人的思维逻辑和价值法则
,大大地拓展了诗歌的向蕴。鲁迅无意于成为一个传人,可他确实算得上一位超尘拔俗
的歌手。他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对人民深深的爱,以及自我献身
精神,使他的诗表现出独立的自我人格。而他的渊博的文化知识,开阔的精神视野,又
使他充满了透彻、深刻的艺术品味。这一切,构成了他诗歌世界独有的审美情韵,其艺
术价值,已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
无疑,鲁迅是一个具有浓厚诗人气质的人。他的个性沉郁、幽愤,刚硬,有着奔腾
不息的反抗品格。一个诗人的成长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这里既有个体的心理因素,又
有后天的文化修养的影响。鲁迅早期家庭不幸所导致的他的内倾性格。以及后 |
|
a***d 发帖数: 2374 | 20 温庭筠虽然以花间词闻名于世,但他也有写得气势恢宏或沉郁悲愤的诗句,比如《过陈
琳墓》: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还有《经五丈原》:
铁马云雕久绝尘,柳阴高压汉营春。
天晴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
下国卧龙空误主,中原逐鹿不因人。
象床锦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 |
|
h****t 发帖数: 1640 | 21 我觉得不完全是。
如果拿高分子来举例, 经常研究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relationship, 那么,
我觉得张力倾向于安排,结构,是 structure 方面。而余味,沉郁,清丽等等,似乎
是 “果” ,倾向于 properties.
这只是个人浅见啊,未必正确。 |
|
l*r 发帖数: 79569 | 22 起首对仗也未尝不可,但不易写好,特别是这种句内叠字的(一庭一庭算是一种叠字的
方式),我感觉哈,容易写,新手爱用这种句式,比如我的一江一江,小猪的一寸一寸
,但很难写好,容易流俗。另外整体上说前三联都对,整体感觉上有点板内容上有点流
,基本上最后要或奇峰突起眼前一亮,或古滞沉郁不可自拔的那种感觉。瞎说一点,轻
拍。。。 |
|
j*****7 发帖数: 124 | 23 高人!
你说的问题, 我自己也有察觉,可能部分原因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给造成的. 没有太多
真情实感吧. 对于出律,我一直不很在意.看前人绝唱千古的诗词, 几乎很难找到全部循
规蹈矩的. 当然,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注意一下是应该的.
思维和结构不严谨,有反复的跳跃,字词不够精,以前打的底子也不够厚, 意境也不足.
都是问题所在. 佩服你一针见血.
至于婉约么, 我是想范仲淹开了此词牌豪迈沉郁的先河,跟梢时难免受到此处彼处的影
响,结果反而不伦不类了.
以后继续切磋,多提意见哈. |
|
l*r 发帖数: 79569 | 24 常在文海拾贝的同学们,对“风满楼”绝不会陌生。经过两任版主的精心打造,风满楼
已经成为文海的支柱产业之一,由此创造的大坑总值常年在文海列居前茅。要想富先修
路;要挖坑先盖楼,这是我们的老版主的蹲蹲教诲。筑巢引凤、落井下石,更是成为我
们的新任版主老虎同学的口头馋。风满楼作为文海的龙头产业,在拉动内需的同时,同
时吸引了众多的外部人才和水财,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最新的一个例子,就
是刚刚进驻上一期风满楼的jjww同学,挖下的划时代总结性大坑“中国的男人”。
提起上一期风满楼,其热销量大家还记忆犹新。作为楼盘销售主管的海参同学,天然格
调,命笔提案如昆刀切玉;不世奇才,文宣运作如快马斩阵。既有妙笔神来,“分别天
涯各自老”,沉郁淡远,揉碎多少稚嫩无助的心;更兼霸王本色,此山是我开,鬼头刀
下,收获无数稀里糊涂的头;再得铅笔快刀韩包子助阵,例不虚发,刀刀夺命,一时间
风满楼竟成了野宅鬼屋,悽风惨惨、哀号连连,夺得无数眼球。这一期楼盘也因此百尺
竿头更进一步,为风满楼开创了新局面,打开了新市场,成为了永远的经典。
著名酱油郎潮水同学,在打酱油途中也不禁仰头赞叹道:真是楼不歪不高,好一座 |
|
l*r 发帖数: 79569 | 25 翻译的很好,只是我可能更喜欢“死译”一些,感觉加入的成分稍微多了一点点
They threaten
这些都令我恐惧
To let me through to a heaven
会不会我的死所
Starless and fatherless, a dark water.
没有星光,也没有父爱,有的只是黑暗冰冷,死水无边。
对于threaten的意思,有一点不同意见,我觉得这里不是威胁或感到恐惧的意思
全诗的氛围是一种很沉郁gloomy,群山、白雾、慢慢走着的铁锈色的马(好像作者有一
段自己介绍,是骑马时的一种感觉),感到是一种无可逃避的压抑与忧伤。而threaten
英文在这里更接近portent,indication,a gloomy sign 这种感觉,好像马上就要将
我包围淹没,所以我是这样翻译的,错误之处,望指正:
他们马上
就要让我直达天堂
没有星,没有父,一片黑色的水
但是很遗憾,let me through 这种感觉没有出来,还需要再琢磨一下 |
|
l*r 发帖数: 79569 | 26 唉,效果不佳,其实我是想学温飞卿,不过也差不多了
要不再来糟蹋个冯正中?写完了,既不沉郁也不低回,唉,新手转型期,轻拍:
鹊踏枝
梦里依稀相见否。百计无端,怎伫轻云走。风满素窗难立久,流光似水凭谁守。
莫道池塘春草瘦。总是青丝,系在秋千纽。犹记当年新病酒,青梅三月无人嗅。 |
|
l****r 发帖数: 5317 | 2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ebRadio 讨论区 】
发信人: liquer (咣咣珰), 信区: WebRadio
标 题: 读书汇报12张炜《古船》《刺猬歌》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Nov 2 23:33:04 2009, 美东)
《古船》是07年看的,《刺猬歌》才读过半年。因为张炜的作品我就看过这么两部,就
一起说说。
《古船》是本能让人激动的书。故事说的是一个曾经做过古莱子国都城的洼狸镇。主角
是镇上开粉丝磨房的老隋一家后代,兄妹三人和他们的叔叔。时间是80年代左右,改革
开放初期,但是在小说叙述中,时间并没有前进多少,而是不断的跳跃回去,土改、反
右、大跃进、自然灾害、文革……故事的基调比较沉郁,不是一部会让人愉快的小说。
看到最后,有点想哭,但是到底哭不出来,憋得闷闷的。
《刺猬歌》把《古船》的魔幻风格更加发扬光大。时间和地点设置都比较虚,大致从农
村土地主控制地方到煤矿资本家称霸一方,这其间讲述的主要是男主人公父亲被迫害、
自己因为爱情逃亡,后回归家乡与所爱相守,却最终被背叛的故事。
第一部小说让我想起张贤亮,因为两位作者描写的对象、时代都非常接近。而且 |
|
l****r 发帖数: 5317 | 2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liquer (咣咣珰),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读书汇报16.廊桥遗梦:爱情与矫情(请勿置顶首页)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Nov 16 22:53:42 2009, 美东)
我在一个沉郁的早晨打开这本书,想躲在别人的爱情故事里感怀一番。书还是上初中看
的,和世界名著言情武侠混在一起,似乎不能满足我当时的口味。一对男女婚外恋了,
相处几日,从此不见,相互怀念——that’s it?
而现在回忆起来,我开始觉得,这个故事还算聪明。明明都在人世,没有任何误会,却
不再相见。所谓世上最远的距离。
于是,我抱着渴望被感动和学习的双重心态开始看这本书。
小说一开头,就提出了一个大家都会怀疑的问题:“Where great passion leaves off
and mawkishness begins, I’m not sure.”爱情与矫情,界限在哪里呢?
我觉得写爱情故事,最大的困难在于,男女之间的吸引和默契,是无法向第三个人表达
的。歌里可以唱在地铁看到一个女的,挽着别人的胳膊,两眼 |
|
h****t 发帖数: 1640 | 29 2. 温心二字只“爹娘"
俺刚开始读诗学诗的时候,那时是少年心性,很喜欢明快豪放的类型,对于沉郁和简淡的诗,总觉得乏味和读不进去。自己下笔,喜欢奇句峻语,剑拔弩张,比如 “水阔一帆远,月冷数星稀”这样的句子。
实际上那时读诗,也听前人说过,为诗之道,豪峻语易,简淡语难。但是却似懂非懂,体会不深。
古人说,少年好酒,中年好茶。岁月荏苒,数年转眼而过,这时人生阅历和积淀不同,心性自然不同,这时口味也才由“浓”转 “淡”,逐渐体会古人所言“诗到清平能动主, 花虽富贵不娇人”之意境。此时写诗,对于分寸最是小心。以前是唯恐不夺人眼目,唯恐别人看不懂,恨不得店小二上菜---和盘托出。而现在,却唯恐别人一览无余,宁愿门前先立照壁。
近来读袁枚《随园诗话》,其中说,“诗宜淡,文宜奇”。这个似乎也是袁枚中年之后的体悟,他早期的作品,也多绮丽峻拔。淡极始知花更艳,这样的淡,实际上不是平淡,而是浓后之淡,是留白,是休止符,如果用心去读,无声之处更动人心魄。
这样语淡味长的作品很多,比如张籍的“每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韦应物的“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等等。个中恬淡意味,如同清茶 |
|
h****t 发帖数: 1640 | 30 老杜的诗都是名篇啊,不敢乱评。
不过许多人年青时喜欢飘逸的李白,年纪渐长后,开始喜欢沉郁的杜甫。俺就是。 |
|
x***n 发帖数: 5127 | 31 在此试听:
http://www.weamea.com/forum/content/1e662af35ba24ba385b44c6d9ec9d24a
专辑名称:宋人词意
艺 术 家:李祥霆
音乐类型:民乐
唱片公司:中唱
发行时间:2003年
资源品质:320K MP3
资源整理:午后阳光
专辑简介:
继中国第一张古琴与箫即兴演奏专辑《唐人诗意》后,李祥霆先生历时一载,推出
《唐人诗意》姊妹篇《宋人词意》。这张唱片辑录了晏殊、欧阳修、苏轼、秦观、柳永
、李清照、辛弃疾等宋代著名词人的《浣溪沙》、《清平乐》、《诉衷肠》、《水调歌
头》、《雨霖铃》、《如梦令》等词牌,李先生遴选其中一句作为意念和动机,冥思入
定,悠然抚琴。而其中的机趣在于,箫的合奏也由李先生一人完成,其演录古琴后,再
聆琴操箫,所有闻者,无不感慨动容。:《宋人词意》继《唐人诗意》而面世,皆在于
以琴箫写古人文彩之精华,情感之至诚。取唐诗宋词中佳句为题,即兴成曲,唯在于此
,而并非写原作之全貌。即如《唐人诗意》中之[野渡无人]只写其无人,野渡之幽远
,沉郁,而舍其涧边幽草,林中黄鹂,雨中春潮。
曲目介绍 |
|
M******8 发帖数: 8425 | 32 在俺看来,杨公子(杨慎)诗话似读书笔记,又似长者教人。一事一典,无不耐心注明
。而甚少批评,或者说甚少提出自己主旨。而在某处好不容易才点明“温柔敦厚”四字
,俺看到时,不禁要泪奔,急死俺了,半日才言明。娓娓道来,则又似良友。真温柔人
儿。
袁才子(袁枚)则任气使兴,生怕人家不知他如何作想,开篇就议论“古英雄未遇时常
无大志”,到处宣传性啊灵的,还常常自负护花云云。惹人莞尔。
然而杨公子虽然温柔,仍要低眉于古今第一温柔人:况公子周颐。作词话多赞语少讽词
。记刘改之焚化身美人之古琴,评曰“改之宜先自焚其稿”,笑翻。改之直回他重色轻
友可也,哈哈。"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在。........吾
苍茫独立於寂寞无人之区,忽有匪夷所思之一念,自沉冥杳霭中来",有境界。
静庵自谓“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一个“拈”字多少自得。
陈廷焯著白雨斋词话滔滔不绝,也是一个能说的。不愧“沉郁”论者。犹记鹿潭一小词
云“燕子不曾来,小院阴阴雨;一角阑干聚落花,此是春归处”。当日读书时在图书馆
借书看的,没舍得花钱买。
然而俺不禁感慨,读诗须从诗中读,读到诗话诗已无。哈哈 |
|
|
|
c*l 发帖数: 1433 | 35 赞细心体会!不过不是很同意有些说法。诗里用什么颜色大概要和表达的情感相配套,
有沉郁的情感,也有明快的情感。用的颜色就不一样。比如黄绿放在一起很扎眼,是不
是“两只黄鹂鸣翠柳”就是扎眼的败笔呢? |
|
l*****9 发帖数: 2009 | 36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我以为诗人都是敏感的,都有兔子说的“潜意识”,否则大概就不会想到做诗了。气质
也不单单是悲伤或者快乐的区分……沉郁、洒脱、蕴籍、淡泊,各有各的特色。
初学者不妨先不管这些道理,多读,可从乐府读起,渐次读下来,慢慢自己就有体会了
,辞句什么的在这过程中应该也学到不少了。有精力再读点古文骈赋什么的,很有好处。
创意良好,技巧不足的例子,其实也有的。比如贺铸著名的悼亡词《鹧鸪天》:
重过阊门万事非,
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
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
旧栖新垄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
谁复挑灯夜补衣。
个人觉得这比元缜那个还要好些。其实前半阕就是从别人的诗句里化来的。记不清了,
大概转述如下:
一个姓韩的大官,有个爱妾。他还养了只鹦鹉,每当他想见爱妾的时候,就叩响房中一
云板,鹦鹉就会代为呼唤。后来爱妾病死了,过了很久,有一天误触云板,鹦鹉仍代为
呼唤。此人大恸,大病一场,做诗云:鹦鹉言尤在,琵琶事已非。伤心樟江水,同渡不
同归。
贺铸此篇远比原作有名,就是他化用为词,意思更加沉痛。 |
|
M******8 发帖数: 8425 | 37 22 标题:辛弃疾的离别词
Sun Jan 14 16:42:27 2001
最近没什么事做,忽然想起欠了一屁股文字债,呵呵,好在“债多人
不愁”,也就无所谓啦。
况且,觉得离别之词,已经有好多好多了,再写可也跳不出那圈。
比如,辛弃疾的,就挺好嘛。周济的评论:“世以苏辛并称,苏之自
在处,辛偶能到;辛之当行处,苏必不能到。”窃以为然也。苏轼的
词美则美矣,达则达矣,然而还是比不上辛词横空出世,而且“敛雄
心,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别有一番沉郁的意味。
他的离别词也是如此。初读来,豪迈;再读之,潇洒;三读之,落寞;
反复读之,则旷达中有郁闷之感慨,落寞中还透着认命的洒脱,真是
曲终余音绕梁,回环往复,真性情也。
比如《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
“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历遍楚山川。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
管弦。 萦绿带,点青钱,东湖春水碧连天。明朝放我东归去,后夜
相思月满船。”
人生总是有聚有散,聚散匆匆是注定的事。所以对此良辰美景,又何必
独自伤怀,以致辜负风月。这样的命意,如“不如怜取眼前人”,“诗
酒趁年华”等语皆是,然到底不如辛词这么豪放,英雄之气,余子固不
如 |
|
M******8 发帖数: 8425 | 38 胡扯,真性情不等于直白。引而不发也不等于没有真性情。。。
满纸写泪愁也不等于沉郁,空灵也不等于轻飘飘, |
|
a***d 发帖数: 2374 | 39 我觉得也看你有多少时间吧。时间足够的话学画有意思也更有成就感。
很有意思的是居然有个印象派摄影,而且和印象派绘画至少在色彩方面正好给反过来了
,艺术特色是调子沉郁,影纹粗糙,富有装饰性,但缺乏空间感。
http://www.sioe.cn/z/sheying/3839.html
够取代的。“用照相机百分之一秒、千分之一秒的速度拍下来的东西,永远不可能取代
用艺术家的心灵从现实当中过滤过的那种典型性的,带有他的审美性的那样一种东西。
”绘画的关键就在于那种表现力,一种内在的心理感受的表达 |
|
l*****d 发帖数: 7963 | 40 清晨早起,
梳妆去探春。
柳叶象刚睡醒的眼。
春草冻得青青,
仍在胆怯丝丝春寒。
好在日出有东风,
吹散了雾,
吹滚了露,
吹跑了松鼠和野兔。
春风里,
一脉脉花香飘来,
弥散在眼角和发梢,
也弥散在沉郁已久的心间。 |
|
y*******8 发帖数: 1693 | 41 因了杜小山“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的诗句,我对茶的爱好从小时候嘬老
爸茶根的陋习一下子跃升到一种意境的喜欢。
看到这句诗的时候,我正在深圳的冬夜绻缩在被窝里捧着咖啡边看肥皂剧,边为剧
中
人造的韩国美女被其男友莫名其妙地甩掉大鸣不平。虽然深圳的冬天只有短短的半
个月,但对于常年处在二十度以上适宜温度的亚热带的人们还是在零上十度的冬夜里感
到不能抵抗的寒冷。诗里意境一下子打动了我心中最温暖的部分,让我不可自制。第二
天,选了一个阳光妩媚的下午从万佳超市外面的专营店中搬回了整套茶具,为了那套出
自台湾的细骨瓷茶具,我狠狠地掏光了身上所有的cash。走出专营店的时候,尽管手里
负重到极限,还是不可理喻地在精品书店里顺了二本茶艺的书,以求修身养性。南方人
喜欢喝茶,办公室里讲究的多是有全套喝功夫茶的家私,记忆最深的是某某银行董事长
的茶室,面积大到可以摆下二个蓝球场,最是那一副喝茶的家私让人过目难忘,林林种
种的茶具和满盛了茶叶的锡筒让我在夏日的天气里天马行空地假设着如果到了冬天,在
这样一个茶室喝茶是什么感觉。即便是不讲究的人也喜欢在办公室里摆上一个随手泡,
客人来了,一边喝着功... 阅读全帖 |
|
S*****4 发帖数: 514 | 42 一座山,绕一缕絮语嫣然;一座城,困一段阡陌纷呈。一场雪,囚一份爱恨纠葛;一纸流年,葬一段轮回痴念。摆渡,划过时光,寻找彼岸的斑斓;撑着油纸伞,静待轮回渡口,固守此岸烟霞纷飞的季节;是否又一次让忧伤似烟花碎落满地,找不到最初答案。
浮生梦,醉心颤,蓄养人间四月的冷暖传递的寒意,数不尽纷落的花颊,留一幅飘渺沉郁如痴如醉的纱画。凌乱的风雨序写情深缘浅音符,如莲的心事尽可赋予流水,盼一曲高山流水的绝世天籁之音,此生无憾。
千年梦,追云逐月,一梦江湖。径道留虚言,原是早已翻转的年华,碾过了几许春秋。素以痴痴留念的幻影,破碎在这条满腹心殇的尘缘路上,剪不断,泪丝三千,染白那一头如纱似瀑的青丝。
魂归何处,断肠涯,孤独寄望,风干了血泪的印痕;挥舞长剑割裙断义,叹陌路相随,青灯暮影,相忘江湖。
一场盛开,从相遇到相知,相交到相惜,何其美好;一场颓败,聚散离合,谁也无法挽留过去的时光。埋葬曾经,典藏等待的奢靡。轻叹忧伤铺满心怀,曲径处,人影相依,遥望残月,宛如在梦中。
登高饮酒,醉叹人生苦短,磕磕绊绊总无常,携一缕佛言禅音,道一句行看流水坐看云,如此安好。然,尘归尘土,鸟归巢;人归黄沙,多寂寥。逝去的风... 阅读全帖 |
|
Y*********e 发帖数: 4847 | 43 唉,一个男孩子,怎么写的出这么柔美灵动的词呢
没有柳永的沉郁,秦观的媚,比他们都美 :D |
|
B*******a 发帖数: 452 | 44 早晨起床后无所事事,去修伞,自然要带点东西听。宿舍里冷得透骨,本想带张爵士暖
暖身的,但因为心里不爽,眼睛还是瞄上了放戏曲资料的那层。听余叔岩没那份闲静的
心境;听奚啸伯的话会憋死;听杨宝森又怕太压抑了。谭鑫培那张CD还没拆,我捧在手
里摩挲了半天。以前只买了磁带,后来追悔莫及,幸而今年寒假托一个小朋友帮我带了
张,一直舍不得剥去塑膜。今天狠了狠心。
CD机上用惯常的S-XBS模式听这么老的唱片实在难过,最后发现还是LIVE模式的最
适合。要是真有能幸临谭鑫培的现场,……不敢想。
洪洋洞没怎么好好听,一来在调整模式,二则听惯了正常的快节奏,听这个慢条斯
理的没感觉。卖马里马字那个甩腔一下调动了我的激情。
实在想不通碰碑开唱前录那么长一段长锤干什么,直接帽儿头不就截了,还能让谭
鑫培把“一阵败了”唱完。不过断在“双龙会”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增加了点神秘主
义色彩。“宋”字两个高速擞音那个爽啊~。后面的拖腔整个儿把节奏都融化了,毫不
犹豫地流淌出去,绵延牵连,这份胆识这种境界,舍谭其谁!五体投地!
我最喜欢的碰碑是杨宝森的那个现场,沉郁得让人透不过气来,嗓子 |
|
B*******a 发帖数: 452 | 45 程派唱腔,有较为独特的发声方法,尤其在“嗽音”和“脑后音”的运用上,功力
很深,形成了程腔沉郁、凝重的艺术特色。这方面,程先生受陈德霖、余叔岩的影响很
大。
我少年时,赶上了看陈德霖老夫子的戏,留给我的印象极深。那时,他已六十开外
,唱腔中仍有股刚劲,吐字极有力量。对照程砚秋老师早年的唱腔,在调门、行腔、发
音、吐字上,尤其是“嗽音”和“脑后音”的运用上,都可以看出陈老夫子对程先生的
影响。
“嗽音”是一种气顶喉头振动声带的发音,原在老生唱腔中非常讲究应用,以余叔
岩先生最为运用自如。旦角唱腔中则很少使用。但,陈德霖的唱腔,却偶尔使用“嗽音
”。程先生在余、陈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吸收到京剧旦角的唱腔中来,并且运用得极为
佳妙,可以使腔在嗓子眼里转游,轻巧玲珑,含而不放;增添了唱腔的曲婉多姿,耐人
寻味。“嗽音”使用得适当与否,全在于气的运用和控制。由于旦角是用假声演唱,所
以运用“嗽音”时,对气的控制,要求更高,难度更大。气使小了,催不动,“嗽音”
发不出来;气用过了,会形成“砸夯”,甚至会唱成了所谓的“疙瘩腔”。
人们议论程腔,常常谈到程砚秋老师的“鬼音” |
|
g****z 发帖数: 2413 | 46 楼主对张火丁和李世济的感觉深得我心。表演艺术分梅斯布三大体系,本来戏曲表演基
本上就是梅兰芳的表现派,说好听是程式写意,说不好听是做状,点到为止,张火丁的
表演却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验派的风格,所谓用身心生命在演戏,感情饱满,剧场效
果强烈,相比之下,很多旦角尽管裂着嗓子嚎得起劲,但是情感表达上还是单薄,层次
很浅。为艺跟为文到底有所不同,张火丁的表演提升了戏曲做为杂耍草根艺术的人文气
质,据说她平时基本没啥业余生活的,基本就是待着家里抠戏,很耗费心神,我也真怕
她活不长久,现在去教书也好,“张三出”中据说她不怎么愿意演《荒山泪》的,原因
是之后几天走不出人物,很难受。她最好的时代似乎是2000年前后,那个时期,用一些
人的话讲就是还挺灵的,嗓音也没现在这么沉闷,但是后来她的风格就日趋沉郁,我倒
觉得未必就是她一味学男旦什么的个人艺术趣味方面的问题,可能也是人生经历和体悟
影响了她艺术的追求和选择,这个是命,强求不得,做为她的戏迷,我们也不必说遗憾。
至于李世济,她对于程派艺术的推而广之(创新咱暂且不谈)——尤其在上世纪80、90
年代京剧最为没落的年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于她... 阅读全帖 |
|
c*******g 发帖数: 2472 | 47 喜欢听越剧的理由
1。越剧旦角很少包头 (除了碧玉簪),大多是向仕女图一样的发髻,再配上一些插在头上的装饰,很有小家碧玉的亲近感。 越剧旦角的衣服多是束腰裙带式,更有一些"袅袅婷婷十三余"的女性的味道。
2。越剧一般是女小生,女扮男装的潇洒别有一种艺术美,再配上细腻的表演,委婉的唱腔,演绎的诸多温文儒雅的书生实际是女性眼中理想的男性(至少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未婚的MM不要因之误导),所以女性很容易成为越剧天然的观众
3。越剧清唱很多,伴奏较之京剧的锣鼓更现得清雅,有"无丝竹之乱耳"之效果,再佐以南方柔美的曲调,沁人心脾而不觉嘈杂
4。再赞一次徐进,南薇等著名剧作家,写出的唱词或华丽,或沉郁,很多老剧本的唱词本身就很值得为之倾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