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燕东园
1 (共1页)
z**********e
发帖数: 22064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od_CHN_Hist 讨论区 】
发信人: zhonghangyue (中行说), 信区: Mod_CHN_Hist
标 题: 邻家小儿回忆翦伯赞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Feb 5 15:32:34 2015, 美东)
邻家小儿回忆翦伯赞
周启博
2008年8月
今年是翦伯赞教授一百一十周年冥诞。一九五二年,家父周一良因院系调整从清华历史
系调到北大历史系,全家住进北大教授宿舍燕东园二十四号北侧,南侧是生物系李汝琪
教授一家。相隔三个小楼的二十八号是翦宅。从一九五二年到一九六八年的十六年中,
周与翦在燕东园为邻,在历史系同事,翦任系主任,周是副职之一。那时北大附小在北
大校园内,我上下学路遇翦夫妇散步,自然称伯伯,伯母。(图:翦伯赞与夫人戴淑婉)
“翦伯伯”来头大
在我这个邻家小儿心目中,翦伯伯比燕东园其他几十位伯伯“来头”大。原因有以下几
条。
(一)燕东园的二十余座小楼抗日期间曾是日本军官住宅,我家搬来时已经颇为老旧。
门窗油漆剥落,地板开裂凹陷。每个小楼住两家教授。例如二十三号住过地球物理系李
宪之,中文系游国恩,二十六号住过哲学系洪...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2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邻家小儿回忆翦伯赞
邻家小儿回忆翦伯赞
周启博
2008年8月
今年是翦伯赞教授一百一十周年冥诞。一九五二年,家父周一良因院系调整从清华历史
系调到北大历史系,全家住进北大教授宿舍燕东园二十四号北侧,南侧是生物系李汝琪
教授一家。相隔三个小楼的二十八号是翦宅。从一九五二年到一九六八年的十六年中,
周与翦在燕东园为邻,在历史系同事,翦任系主任,周是副职之一。那时北大附小在北
大校园内,我上下学路遇翦夫妇散步,自然称伯伯,伯母。(图:翦伯赞与夫人戴淑婉)
“翦伯伯”来头大
在我这个邻家小儿心目中,翦伯伯比燕东园其他几十位伯伯“来头”大。原因有以下几
条。
(一)燕东园的二十余座小楼抗日期间曾是日本军官住宅,我家搬来时已经颇为老旧。
门窗油漆剥落,地板开裂凹陷。每个小楼住两家教授。例如二十三号住过地球物理系李
宪之,中文系游国恩,二十六号住过哲学系洪谦,西语系吴达元,二十九号住过经济系
周炳琳,赵乃抟,等等。只有翦一直是一家独居一座楼并有专车,而且在原有建筑外另
建了几间房作车库,司机和厨师住房,楼南面加盖了有敞亮玻璃窗的大房间,是历史系
派给他的助手杨济安等五六个人的工作间。翦夫妇去世后,北大历史系曾用二十八... 阅读全帖
T**********e
发帖数: 29576
3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张元勋:北大往事与林昭之死
林昭同学张元勋于2013-4心力衰竭在家里去世,张在自己刑满释放后曾于1966年5月到
监狱里探望林昭,罕见地获得当局批准。
北大往事与林昭之死——一个最知情者的回忆
张元勋
1957年的北京大学,师生之中有1500人因“反右”“扩大化”而蒙受不白之冤,很多人
被开除了公职与学籍,发配于穷山恶水、荒原大漠之间亡命了之,22年后,又把这“扩
大化”了的1500人无一例外地平反,也就是,就北大来说“扩大化”已“扩大”到无一
正确全盘错误的程度!41年之间,我们全年级竟有近10位同窗英年早逝,时运的坎坷,
生计的艰辛,过早地夺去了他们才华横溢的生命!
但是,我们还要提及另一些在1957年风暴的延展中惨死于“人民”枪口下的北大冤魂:
哲学系的学生黄宗羲绑赴刑场,临刑前对妻子说:“我死后你不要守着,早一点找一个
家,好好教育孩子跟着党、跟着毛主席走社会主义道路。”他被杀在1958年。
西语系英语专业的学生顾文选,1966年夏自河北省某劳改农场逃出后不久被抓获而归,
即被处死,其时他无妻室,亦无遗言。
化学系的学生张锡琨,企图越狱而被处死,时间已是“四人帮”垮台后的1977年。他的
遗体由他妹妹领... 阅读全帖
M******a
发帖数: 6723
4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郝斌:截屏再瞥周一良
周一良先生生前所用印章[1]
1987年初,时在农历岁尾,按照校长办公室的安排,我到燕东园24号周一良先生寓所拜
年,遭遇了一场意想不到的谈话。于今快三十年了,当时的尴尬情景时时涌动心头。现
在,依据我的记忆,把这次晤谈追记下来,同时也以我现在的认知做一点必要的诠释。
周一良,作为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位代表性人物,已有不少学者对他给予关注、
研究,我写的这些,或许可以作为研究者的参考。
现时的北大,每到农历年末,都有一场春节团拜会,数百人的规模,校内的教职员工,
方方面面,都有人受邀出席。这一举措,始于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之初,而后成为定制
,延续至今。在此之前,春节到来,只是因袭旧俗,登门拜年。受拜的,先是一、二级
教授,后来因人事代谢,一、二级教授凋零的不少,遂延扩至三级教授。登门拜年的角
色,由校长、副校长、书记、副书记充任。有时一人独往,有时二人同行。一个上午拜
望一家、两家,最多三家。至于谁去拜谁,全依平日交往熟识的状况,由校长办公室协
调确定。最早是空手登门,仅是叙谈和礼数而已;后来,办公室加备了一点礼品,也不
过苹果二、三斤。那个时候,冬令时节,市场上只有国光苹果可见,... 阅读全帖
s******0
发帖数: 13782
5
http://tech.sina.com.cn/d/2009-01-21/15532770567.shtml
文/席泽宗
导语:今年4月30日是我国著名天文学家戴文赛先生逝世30周年祭日。去年岁末,
我国著名天文史学家席泽宗先生满怀激情地回忆了上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自己与戴先生
之间的许多亲密接触。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老一代科学家的敬业精神和对待科学事业一
丝不苟、兢兢业业的态度,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就在我们编辑这篇文章的时候,又
传来了席泽宗先生病逝的消息,使这篇文章成为席先生的绝笔之作。
我和戴先生第一次见面是在1951年9月,但在此之前我对他已经很熟悉了。1942年
他从英国回来以后,写过不少科普文章,尤其抗战胜利以后储安平办《观察》时期,他
是特约撰稿人,几乎每期都有他的文章,从《披星戴月》、《玄武湖上的月夜》等天文
文章,到物理方面的文章,到音乐方面的文章,其面之广、其文彩之吸引人,使我们高
中的同班同学们佩服得五体投地。戴先生在数学方面,也做过许多科普工作,当时上海
的《科学大众》有《大众天文》和《大众数学》两个专栏,办《大众天文》的有李元、
卞德培等好几个人,但办《大众...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6
来自主题: PKU版 - 北大向何处去?——其他
北大的分配制度
我1985年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北大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国家拨款,所能支配的财力极为
有限,教职工的工资也普遍很低。第一年我每月只有58元的见习期工资,第二年涨到了
70元。从学校的领导到教师、职员,基本上只能拿到按国家标准发放的工资,也有少部
分单位可以搞一点创收,收入比只有工资收入的稍好一些,对这些创收单位学校大概有
一些提成。在我参加工作的第二年,财务处长有一次上楼来讲,明年争取给机关每人发
200元奖金,我为此还颇为激动。当时学校财务处就设在办公楼一层的一个大房间里,
总共也没有多少人,但全校的财务工作都在这里运转。
此后的若干年里,虽然我的工资收入逐渐有所增加,也有了学校创收带来的补贴,但数
额极为有限。在我参加工作后的十多年里,虽然我还没有家庭负担,但一直都是“月光
族”,几乎没有任何积蓄。北大除了部分有创收能力的院系、部门,以及校办产业之外
,一般基础学科的院系、学校党政机关普遍收入很低。我记得1990年代初期或中期,《
南方周末》曾原样刊登了北大一位副教授的工资条,总额只有300多元,扣除掉房租水
电等费用之后,这位老师还倒欠了学校一些钱,引起无数人唏嘘不已... 阅读全帖
M******a
发帖数: 6723
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Mayingba (吳鐘學),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郝斌:截屏再瞥周一良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Sep 28 17:34:44 2016, 美东)
周一良先生生前所用印章[1]
1987年初,时在农历岁尾,按照校长办公室的安排,我到燕东园24号周一良先生寓所拜
年,遭遇了一场意想不到的谈话。于今快三十年了,当时的尴尬情景时时涌动心头。现
在,依据我的记忆,把这次晤谈追记下来,同时也以我现在的认知做一点必要的诠释。
周一良,作为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位代表性人物,已有不少学者对他给予关注、
研究,我写的这些,或许可以作为研究者的参考。
现时的北大,每到农历年末,都有一场春节团拜会,数百人的规模,校内的教职员工,
方方面面,都有人受邀出席。这一举措,始于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之初,而后成为定制
,延续至今。在此之前,春节到来,只是因袭旧俗,登门拜年。受拜的,先是一、二级
教授,后来因人事代谢,一、二级教授凋零的不少,遂延扩至三级教授。登门拜年的角
色,由校长、副校长、书记、副书记充任。有时一人独往... 阅读全帖
N*****e
发帖数: 1094
8
1948年3月25日至27日,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代院长兼评议会议长朱家骅在南京主持召
开了最后一轮院士选举会。经过与会者五轮无记名投票,原定要选出的100名院士最后
只有81人通过。这81人也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第一批院士。
在国民政府1948年3月选出的81名院士中,1949年后,到台湾的只有9位,占院士总数的
11.9%;去美国的有13人,占院士总数的15%;而留在大陆有59人之多,占院士总数
的74%。
当时中国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之所以选择留在大陆,以及后来大批留学欧美的科学家放弃
舒适的环境和优厚待遇,毅然回国,其原因很多。这些优秀的中华儿女都满怀着对这片
苦难深重的土地无法自拔地爱,都怀抱着对国计民生地殷切关怀,或是深深眷恋着这片
土地,或是对国民党统治感到失望等。但是,促成他们留守大陆或是回国的一个很大的
原因,就是他们相信了共产党的宣传,对共产党的统治抱有希望和幻想。
下边就是部分留在大陆的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的大结局:
10:周仁
周仁。(网络图片)
周仁(1892年8月5日-1973年12月3日),冶金学家和陶瓷学家。中国第一个民间科学
团体中国科学社的创始人之...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9
曾国藩家族后人在中国大陆的命运
2015-03-14墨谈国是
曾国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首,其《曾文正公家书》不知影响了多少国人。这个家族,
一辈子最讲究持家报国,思想多延及子孙后代。
49年后,曾氏家族两个熠熠闪光的人物曾昭抡与曾昭燏兄妹俩留在了大陆。
曾昭燏是中国著名的考古学家,1947年任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代理主任。昭燏留在大陆,
本来是认为如日中天的考古事业还是在大陆,是想为所谓的新中国建设贡献一份力量的
。哪曾想到,因其显赫的家世,昭燏生活和事业屡屡受到牵连。
1951年,大举清理阶级队伍时,按上级组织部门要求,昭燏仿李秀成兵败被俘所写的《
李秀成供词》,写成数万字供状式的《自传》。不过,我实在想不通,她究竟为何如此
做法。这是被逼而降还是心悦诚服?一个知识分子,大家之后,如此行事,我很难理解。
1957年反右,曾昭燏又屡屡被要求对自己的思想与经历进行深挖汇报。这时已不断有人
对她的家庭出身、对她的曾祖爷爷辈平定太平天国、对她与傅斯年的关系 开始夹枪夹
棒的抨击。62年,四清和五反运动开始,“反革命历史家庭”这个定性让曾昭燏始终感
觉利剑在喉,战战兢兢。至64年12月,国内政治气候...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10
章诒和:一半烟遮,一半云埋 (转载)
2015-06-17 00:11:00
加州花坊
加州花坊爱神爱人,有喜乐,有盼望,活得有滋有味,过的是精彩人生.
由於第二次婚姻,我得以结识许多毕业於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的北大人。如今他们
都在七十开外,不少人已为黄泉客,其中包括我的丈夫马克郁。人走了,人情在,我与
他的同学始终保持着联系。
有人说:1949年后的北大中文系最有出息的一拨,是(一九)五五届的学生。我的
先生恰恰就毕业於1955年。他们这一班分别来自北大、清华和燕京。1949年后,大陆政
权为建立自己的意识形态体系,从教育下手的第一招就是所谓的院系调整。於是,他们
一齐来到了北大。
在这个班里,我的先生算得上最没出息。没出息到把自己的生活彻底变成一个玩儿
。玩法也别致:能把《离骚》从第一句背到最末一句。能唱京戏,既演金玉奴,又扮赵
高。婚后,我俩去逛河北承德。到了外八庙,我第一次听说“密宗”,啥也不懂,就一
个劲儿追问讲解员。他朝我使个眼色,意思是叫我“闭嘴”。回到“避暑山庄”的招待
所,他沏上一杯花茶,就开讲了。他讲解的“密宗”,听得我一愣一愣的。他的没出息
,还表现在不能“与时... 阅读全帖
b****a
发帖数: 4465
11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第一个把氢弹介绍给中国的人
2015年,于敏获得了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能够给于敏老爷子发这个奖,是这个奖
项的荣幸。随后于老爷子获得了“感动中国”这个奖,其实这个奖要发给于老爷子的时
候,应该改个名字,叫“敢动中国?”
随着对于敏的宣传,氢弹作为五大流氓的标志之一,已经广泛深入人心。有了这玩意,
才能在安理会办公室里面有把椅子;才能在世界这个大棋盘上不作为棋子被人摆来摆去
;不会在屋子里别人开会讨论自己国家命运的时候,自己坐在走廊上等着宣布结果。有
了这东西,张爱萍才敢说“杀人放火足够了。”
于敏提出了中国的氢弹模型,但是第一个向中国人介绍氢弹的并不是他,在这次介绍氢
弹的时候,于敏还是个本科毕业刚刚一年的毛头小伙子,当时的国家领导人更对氢弹的
威力毫无认识。这倒真的不怪他们,因为这个时侯距离世界上第一颗氢弹的爆炸还有两
年时间。
这篇介绍氢弹的文章发表在1950年,只有豆腐块那么大,在一份刊物的某一页的下面三
分之一的部分,上面三分之二介绍的是烧瓶、烧杯、锥形瓶的使用。在这片豆腐块大小
的文章里,首先向读者纠正了氢弹的名字和定义(不是什么氢气弹);然后指出氢弹可
能研究成功(果然有五个国家成功了,在去世...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12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反动学术“权威”翦伯赞其人
反动学术“权威”翦伯赞其人
北京外国语学院红旗革命造反团《文革风云》1967.6
反共老手剪伯赞【注意:这个字是故意写成这样的】的反动政治立场和他的资产阶级世
界观,没落阶级的腐朽生活密切相关。他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决非偶然,完全
出自他反动的阶级本性。
剪伯赞很早就混进党内,但没有一点共产党人的气味。当他在60年公开党员身份时,很
多人大为吃惊,没想到像他这样的人也是党员。但是他自己却以“特殊党员”自居,从
不参加组织生活。甚至连党费也懒得交。
剪伯赞妄自尊大,“官气”十足。六一年,他到政协看周信芳演唱的京戏,因服务员没
让他坐前六排中央首长坐的座位,竟勃然大怒,转身就退出会场,出场后还愤愤不平地
立下了誓言:“我这一辈子再也不看周信芳的戏了!”又有一次他到中央民委去,因传
达员不认识他,询问了一下,竟遭到他一顿臭骂。
剪伯赞一贯喜欢自吹自擂,夜郎自大,听不得一点批评意见,在五八年“双反”运动中
,历史系师生贴了他许多大字报批评他骄傲自大。他看后暴跳如雷,玩弄了“阿Q”的
精神胜利法,以流氓无赖的口吻拒绝了大家的批评。他说:“当我看到许多批评我的大
字报时,我就想,还有许多贴我...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30882
13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1949年后大陆科学家景况一览
【 以下文字转载自 Returnee 讨论区 】
发信人: wayofflying (小破熊), 信区: Returnee
标 题: 1949年后大陆科学家景况一览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pr 13 11:25:59 2018, 美东)
1949年后大陆科学家景况一览 [复制链接]
东方
电梯直达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5 22:23: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黄河清博客
兼论1949年后中国大陆为什么没有科学大师
中国科学院于1949年11月成立,中科院学部于1955年成立,学部委员233人, 1993年改
称院士。本文一律称院士。从1958年至1979年,二十一年间,中科院没有增加一名院士
。为什么?折腾阶级斗争了。1949年前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士81人,留在大陆和从海
外回归59人,59位院士续选为中科院院士者46人。有中研院院士翁文灏,1951年从法国
回大陆,系以战犯身份而非科学家受到中共事先承诺的宽待。故中研院院士留在大陆和
从海外归来者是59人,非现行资料中所说的包括翁在内的60人。
说明:本表根据中科院档案处藏知识分子...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30882
14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1949年后大陆科学家景况一览
【 以下文字转载自 Returnee 讨论区 】
发信人: wayofflying (小破熊), 信区: Returnee
标 题: 1949年后大陆科学家景况一览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pr 13 11:25:59 2018, 美东)
1949年后大陆科学家景况一览 [复制链接]
东方
电梯直达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5 22:23: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黄河清博客
兼论1949年后中国大陆为什么没有科学大师
中国科学院于1949年11月成立,中科院学部于1955年成立,学部委员233人, 1993年改
称院士。本文一律称院士。从1958年至1979年,二十一年间,中科院没有增加一名院士
。为什么?折腾阶级斗争了。1949年前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士81人,留在大陆和从海
外回归59人,59位院士续选为中科院院士者46人。有中研院院士翁文灏,1951年从法国
回大陆,系以战犯身份而非科学家受到中共事先承诺的宽待。故中研院院士留在大陆和
从海外归来者是59人,非现行资料中所说的包括翁在内的60人。
说明:本表根据中科院档案处藏知识分子... 阅读全帖
c*********d
发帖数: 9770
15
王地灵
中国考古界现在还会提到“陈梦家教授”,1957年的北大右派,文革的第一批遇难者。
相隔九年的反右和文革有什么联系呢?
从受难者看反右和文革的关联:以北京大学为例
作者:王友琴
I.研究题目和方法
从“反右”到“文革”,从1957到1966,相隔九年。二者之间有什么关联呢?本文从受
难者这个方面来进行观察和分析。(以下“反右”和“文革”这两个词都将不再带引号
。)
从北京大学发生的事实可以看出:一方面,在反右中被划成“右派分子”的人作为一个
群体,在文革中受到更为深重的迫害,被“斗争”和监禁,受到肉体和心理的戕害,有
一批人被害死。另一方面,在反右中担任领导和积极分子角色的学校负责干部作为群体
,在文革中也沦入被“斗争”的地位上,其中有一批人也被迫害致死。
受难者的遭遇指示出一条明晰的轨迹:相隔九年的这两场大规模“政治运动”(这是反
右和文革的发动者和领导者使用的称谓),总的来说就是群体性迫害及其发展。这种发
展,具体表现在一方面是迫害手段的更加野蛮,特别是所谓“群众专政”方法的普遍采
用和校园暴力的大规模发展;另一方面是迫害的对象进一步扩大,不但在人数上增加,
而且被迫害的群体... 阅读全帖
M******a
发帖数: 6723
16
共想社 共想社 微信号 n181101
功能介绍
资源共享
夜读《南渡北归》,如乘坐一辆老旧但真实的时光穿梭列车,摇晃着前往那只有黑与白
交替的时代,期间一个个灵秀的面庞,熟悉的名字,纷纷从我身边穿梭而过,给我讲述
着他们的傲慢与狗苟。
01
曾家的命运:是宿命还是因果
曾家是指曾国藩及其兄弟和他们的后裔。
曾国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首,其《曾文正公家书》不知影响了多少国人。
毛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
这个家族,一辈子最讲究持家报国,思想多延及子孙后代。
49年后,曾氏家族两个熠熠闪光的人物曾昭抡与曾昭燏兄妹俩留在了大陆。
曾昭燏是中国著名的考古学家,1947年任“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代理主任。
昭燏留下了,本来是认为如日中天的考古事业还是在这里,是想为建设贡献一份力量的。
哪曾想到,因其显赫的家世,昭燏生活和事业屡屡受到牵连。
1951年,大举清理阶级队伍时,按上级组织部门要求,昭燏仿李秀成兵败被俘所写的《
李秀成供词》,写数万字供状式《自传》。
左起:吴金鼎、王介忱、高去寻、冯汉骥、曾昭燏、李济、夏鼐、陈明达
不过,我实在想不通,她究竟为何如此... 阅读全帖
w****n
发帖数: 25644
1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bingya (bing),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第一个把氢弹介绍给中国的人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Mar 16 18:32:47 2015, 美东)
2015年,于敏获得了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能够给于敏老爷子发这个奖,是这个奖
项的荣幸。随后于老爷子获得了“感动中国”这个奖,其实这个奖要发给于老爷子的时
候,应该改个名字,叫“敢动中国?”
随着对于敏的宣传,氢弹作为五大流氓的标志之一,已经广泛深入人心。有了这玩意,
才能在安理会办公室里面有把椅子;才能在世界这个大棋盘上不作为棋子被人摆来摆去
;不会在屋子里别人开会讨论自己国家命运的时候,自己坐在走廊上等着宣布结果。有
了这东西,张爱萍才敢说“杀人放火足够了。”
于敏提出了中国的氢弹模型,但是第一个向中国人介绍氢弹的并不是他,在这次介绍氢
弹的时候,于敏还是个本科毕业刚刚一年的毛头小伙子,当时的国家领导人更对氢弹的
威力毫无认识。这倒真的不怪他们,因为这个时侯距离世界上第一颗氢弹的爆炸还有两
年时间。
这篇介绍氢弹的文章发表在195... 阅读全帖
N*****e
发帖数: 1094
1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naNews 讨论区 】
发信人: NewNote (新天地), 信区: ChinaNews
标 题: 留在大陆的中华民国院士之大结局(二)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Jan 11 21:27:45 2017, 美东)
1948年3月25日至27日,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代院长兼评议会议长朱家骅在南京主持召
开了最后一轮院士选举会。经过与会者五轮无记名投票,原定要选出的100名院士最后
只有81人通过。这81人也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第一批院士。
在国民政府1948年3月选出的81名院士中,1949年后,到台湾的只有9位,占院士总数的
11.9%;去美国的有13人,占院士总数的15%;而留在大陆有59人之多,占院士总数
的74%。
当时中国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之所以选择留在大陆,以及后来大批留学欧美的科学家放弃
舒适的环境和优厚待遇,毅然回国,其原因很多。这些优秀的中华儿女都满怀着对这片
苦难深重的土地无法自拔地爱,都怀抱着对国计民生地殷切关怀,或是深深眷恋着这片
土地,或是对国民党统治感到失望等。但是,促成他们留守大陆或是回国的一个很大的
原因,就是他... 阅读全帖
M**********t
发帖数: 1842
19
我怎么不记得04年还有福利分房,感觉01,03年就开始团购经济适用房了。 那个不是
福利房。 是北京市的经济适用房,北大只是统一帮老师们去搞回来,省了大家单独去
排队摇号。房产证,贷款啥的,都是自己去和外头搞的。
莫非你是说蓝旗营的房?哈哈,那个可不容易。 不记得燕北园中关园燕东园的房子是
啥时候福利的了,那些福利房也挺老旧的,还小,能拿到那批福利房的人,资历可不浅。

补自己租房子。学生现在牛人见的多了,也不会很在乎你是什么地方的PhD。而且学生
也不像以前那么的“尊师”,学生权利意识很强,掏学费就得接受好的教学。没有好口
才,讲课不吸引学生,学生黑你evaulation不说,在诸如评师网给写一串负面恶毒评价
,那是很丢面子的。再说一坨一坨的年轻人互相竞争,三年能顺利评上副教授都已经是
烧高香了。北大的实际情况已经过了迷信fresh海归的阶段了。现在的确是压力大,性
价比低。
熬tenure,安安静静过过小日子,要么就是去非京沪学校,在那里学校和学生捧着你,
还能找到一些当老师受尊重的感觉,而且相对来说生活成本不大。
s******M
发帖数: 3435
20
来自主题: Texas版 - 节日给大家上个菜-泡椒烤鱼
发信人: summerMM (我爱夏天), 信区: Food
标 题: 简单易行泡椒烤鱼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Jul 4 15:09:51 2007)
前言:
曾有一度,做梦都想吃北京燕东园或者清华西门那的泡椒烤鱼
当时要提前一个小时以上电话预订,那味道。。。啧啧。。。
趁着今儿有空,自己做了一把,简单易行,单身汉馋鱼能吃辣的也可以自己做
1。除腥。
我一般会用料酒加水把鱼泡一夜。
有的鱼不是很腥,此步骤可省略。
备注:如特别能吃辣的,可放入干辣椒,花椒一同泡,很入味
2。腌制。
把料酒水庇掉。放入盐,生抽,糖,葱姜蒜末,泡椒,黑胡椒腌制。老抽自选。
要保证鱼的两面都沾上料。
最后浇上油,放置一个半小时。
备注:个人认为,糖是一定要放的,若不喜葱姜蒜的,可少放,或不放,但味道会打折扣
油也要放,更香。
3。 烤。
烤箱400左右。视鱼的多少,烤15-30分钟不等。
备注:若喜欢鱼肉干焦口感的,可中途翻面,把多于汁水舀出。
撒上碎花生末儿,最佳。
照片上所作的,都是最basic的
s**a
发帖数: 8648
21
《也同欢乐也同愁》下载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2812105.html
发信人: didong (心与物游), 信区: FilmStudies
标 题: 一点回忆:兼论《也同欢乐也同愁》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Oct 18 11:46:55 2011, 美东)
十数年前,读罢陆健东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不能自已,在扉页上写下誓愿
,那誓言已经随风飘去了……
后来,去燕东园拜访范先生,听董师母提到她大嫂(陈寅恪的女儿),说她们姐妹
并不满意那里面的陈述,书中试图揣测49年后陈师的心路、却未能提及他受到的压力和
冲击。我想,她姐妹读完书,心中创痛被勾起,却未得昭,遂而心不能大快。再后来,
见到石泉和李涵先生,在学校图书馆读到石泉先生的硕士论文新版,提及此论文的指导
老师,都是用最敬的写法,不枉陈师五十年前夸他们燕京的学生,纵是教会学校,还师
道犹存。然后的几年,杂志里、课堂上、讲座中会时时提到陈师,视之为精神导师和业
务领袖。
后来,周一良先生去世,我们去八宝山跟他告别,那时还没有人去跪拜,大家含... 阅读全帖
d****g
发帖数: 713
22
十数年前,读罢陆健东的《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不能自已,在扉页上写下誓愿,那誓言已经随风飘去了……
后来,去燕东园拜访范先生,听董师母提到她大嫂( 陈寅恪的女儿),说她们姐妹并不满意那里面的陈述,书中试图揣测49年后 陈师的心路、却未能提及他受到的压力和冲击。我想,她姐妹读完书,心中创痛被勾起,却未得昭,遂而心不能大快。
再后来,见到石泉和李涵先生,在学校图书馆读到石泉先生的硕士论文新版,提及此论文的指导老师,都是用最敬的写法,不枉 陈师五十年前夸他们燕京的学生,纵是教会学校,还师道犹存。
然后的几年,杂志里、课堂上、讲座中会时时提到 陈师,视之为精神导师和业务领袖。
后来,周一良先生去世,我们去八宝山跟他告别,那时还没有人去跪拜,大家含泪深深鞠躬,当日在签名簿上,我为导师签名,看见 陈师女公子的提名,人群中却不识。五十年代,周先生被 陈师划清界限,“不从我说,便不是我的学生。”几十年后,当事人也觉是造化弄人了。
出国前,从香港转到广州,游中大,去 陈师故居拜谒。楼前有碑,楼门却紧缩,从门缝中望去是一把扫帚靠在墙边。小楼前漆成白色的小... 阅读全帖
I*****e
发帖数: 100
23
罗新璋 1999年
八月十七日晚,一个女孩子打来电话,低沉幽咽的声音,告说她
爸于当日凌晨两点去世。听后不禁黯然,哀感难胜。王安石悼欧阳修
云:“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
苟不能如此呢?
她父亲李恒基,在同学同行中算得上是个人才,但在人口过剩人
才过剩的今天,一万人中恐怕有九千九百九十九人不知其名,然而,
这并不妨碍其中不少人受他工作之惠:文革前十年和文革后十年,国
人看的法国电影,都经由他初选。他大学毕业后就到中国电影发行公
司工作,终其一生,也没离开电影部门。
不过,李恒基并不是学电影的,虽则他后来成了电影方面的专家。
他是我北大同学,而且是予我甚大影响的同班同学。记得五三年秋,
进西语系,初学法语,齐香先生教语音,一口标准巴黎音兼标准北京
话,年轻学子如沐春风。为加强师生联系,齐先生欢迎我们三五人一
拨去她燕东园的家。那时大学生比现在单纯幼稚,尽管进了高等学府,
大多还是未见世面的毛头小伙子,在教授客厅做座上客不免拘谨,见
高级糖果,心虽动而手不敏。这时李恒基
c*********d
发帖数: 9770
2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chinabbsdad (张果老他爹),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北大悲歌:文革中北大教授死亡率10%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Nov 24 22:45:33 2018, 美东)
王地灵
中国考古界现在还会提到“陈梦家教授”,1957年的北大右派,文革的第一批遇难者。
相隔九年的反右和文革有什么联系呢?
从受难者看反右和文革的关联:以北京大学为例
作者:王友琴
I.研究题目和方法
从“反右”到“文革”,从1957到1966,相隔九年。二者之间有什么关联呢?本文从受
难者这个方面来进行观察和分析。(以下“反右”和“文革”这两个词都将不再带引号
。)
从北京大学发生的事实可以看出:一方面,在反右中被划成“右派分子”的人作为一个
群体,在文革中受到更为深重的迫害,被“斗争”和监禁,受到肉体和心理的戕害,有
一批人被害死。另一方面,在反右中担任领导和积极分子角色的学校负责干部作为群体
,在文革中也沦入被“斗争”的地位上,其中有一批人也被迫害致死。
受难者的遭遇指示出一条明晰的轨迹:相隔九年的这两场大规模“... 阅读全帖
f**e
发帖数: 3156
25
蔚秀园,燕东园, 东北旺,西北旺,青龙桥,西苑
M*****L
发帖数: 615
26
蔚秀园,燕东园这都不是地名阿,就是一小区名
c*********d
发帖数: 9770
27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岳南:南渡北归─大师远去再无大师
http://hx.cnd.org/?p=102500
即便是夏日,读《南渡北归》第三部,依然让我从心里感到寒意。窗外吹进的是丝丝热
风,心里涌出的却是冰冰的寒凉,没有一点温热的感觉。
《南渡北归》第三部,讲的正是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在历史分野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
的决策,及其走上不同的道路之后,各自命运的遭遇和剧变。1949年,国民党军队兵败
如山倒,蒋介石划江而治的幻想彻底破灭,中国开始建立新的政治格局。
这一年,毛泽东给中国知识分子的未来命运画了一条深刻的分界线。
这一年,有些知识分子留在了大陆,有些知识分子去了台湾;之后,又有很多知识分子
响应党的号召,自世界各地回国建设新中国,只有少数知识分子坚守国外自由民主的阵
地。
回望历史,有时如梦一般,真实与假设难辨真伪,清晰与模糊交替出现。
1951年7月,正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读博士学位的巫宁坤接到国内急电,请他回国到燕京
大任教,他随即中断学业回国。当时正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助理研究员和讲师
的李政道前往送行。巫宁坤突然问李政道:你为何不回去为新中国工作?“李笑着说:
我不愿意让人洗脑子。此后的1957年,巫宁坤被打成右派,受尽... 阅读全帖
d****g
发帖数: 713
28
来自主题: _FilmStudies版 - 一点回忆:兼论《也同欢乐也同愁》
十数年前,读罢陆健东的《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不能自已,在扉页上写下誓愿,
那誓言已经随风飘去了……
后来,去燕东园拜访范先生,听董师母提到她大嫂(陈寅恪的女儿),说她们姐妹并不
满意那里面的陈述,书中试图揣测49年后 陈师的心路、却未能提及他受到的压力和冲
击。我想,她姐妹读完书,心中创痛被勾起,却未得昭,遂而心不能大快。
再后来,见到石泉和李涵先生,在学校图书馆读到石泉先生的硕士论文新版,提及此论
文的指导老师,都是用最敬的写法,不枉 陈师五十年前夸他们燕京的学生,纵是教会
学校,还师道犹存。
然后的几年,杂志里、课堂上、讲座中会时时提到 陈师,视之为精神导师和业务领袖。
后来,周一良先生去世,我们去八宝山跟他告别,那时还没有人去跪拜,大家含泪深深
鞠躬,当日在签名簿上,我为导师签名,看见 陈师女公子的提名,人群中却不识。五
十年代,周先生被 陈师划清界限,“不从我说,便不是我的学生。”几十年后,当事
人也觉是造化弄人了。
出国前,从香港转到广州,游中大,去 陈师故居拜谒。楼前有碑,楼门却紧缩,从门
缝中望去是一把扫帚靠在墙边。小楼前漆成白色的小道已经斑驳,唯有垂下须绦的老榕
树... 阅读全帖
1 (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