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 发帖数: 176 | 1 百渡出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a958f801000aqd.html
不要以为封建社会已经过去,今天的人们就明白了什么才是应提倡和遵从的“孝道”
。毕竟我国的封建社
会刚刚过去不久,而新社会的文明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现代价值观和人文体系没
有真正建立,包括
完善的保障体系,还要很多方面正处于转型中的混乱期。这种社会条件下,大部分人正
为着各种各样的
事情忙碌着,没有什么能力和时间去考虑什么现代文明的建设,也搞不清什么才是真正
的“孝”。
很多人,仍然“愚孝”。所谓“愚孝”,就是对事情不进行客观和辩证的分析,一
味地遵从父母之命,
以绝对满足父母的需要和愿望为己任。比如:父母会对子女的学业、婚姻、事业、生活
等等提出很多意
见,这些人就立刻照办,而不管这些意见是否合理。反过来则比如:很多子女特别尊崇
传统,给自己加
上不合理的责任和义务,而不管其实际操作性,从而给父母和自己造成很大压力或制造
出更多不必要的
麻烦。 |
|
t****t 发帖数: 203 | 2 蒙古族青年男女的婚姻基本上遵循“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传统习俗。也有自由相爱成
亲的。但婚姻的最终决定权在于父母。同姓不能通婚,表兄妹也不能通婚。青年男女到了
一定的年龄后,首先需要定婚。定婚时男方送羊、 酒、 茶、 衣料、首饰及其他生活用
品,女方陪炊具等。部分地区还有“偷婚”风俗。
婚礼
举行婚礼的这一天一大早,新郎同主持婚礼的人带着迎亲队伍,备上高头大马,带上
彩礼,前往女家迎娶新娘。新郎抱着大酒坛子。坛子颈上系着一条洁白的哈达,还挂着用
红丝绳套着的一大块扁平的方形水胶。这块水胶象征着新郎和新娘的爱情,如同这水胶贴
合的一样,永世相亲相爱。其他人,有的抬着整羊,有的拿着哈达等,来到女家。女家的
主人和亲友,远远看到迎亲的马队,便在蒙古包前的草地上打着锣鼓、吹起海螺,欢迎迎
亲人。迎亲人离蒙古包几十步外下马,新郎向新娘父母各敬献一条哈达,接着向兄弟姐妹
献哈达。父母接过礼物的时候,要对新郎和新娘致以崇高的祝福.
礼毕,由女家设宴招待双方亲友。这时歌手唱着动听的祝词,从盛满酒的鼎形大坛里
,用九眼漏勺向天、地和东、南、西、北四方献祭。然后从酒坛中斟酒入盅敬给席上宾客
。唱完盛宴祝词 |
|
S******a 发帖数: 1426 | 3 妈妈接了个电话,表情立即变了,像落了层灰。
"外婆去了”,她声音哑哑地说道。
外婆的家里,早就围了很多人,舅舅舅妈,表哥表姐表弟表妹,外婆有八个子女,可谓
子孙满堂。禾禾找到了躲在角落抽泣里的外公,说外公别难过了。
我知道我知道,你去忙你的。外公在这个时候也是强势的。外婆去世前因为中风,在床
上躺了三年。外公就这么像拉扯婴儿般拉扯外婆,每次喂饭要喂两个小时,拉次屎像上
战场。他的关怀一如他的作风,是非常强势的,别人都说这么火爆脾气的人竟然会有这
么好的耐心。他说,你外婆这个人,年轻时太苦,我欠你外婆太多,要还的。就这么简
单的道理。
在讨论外婆的后事的时候,禾禾跟大家提要求,能不能拿走外婆的妆奁盒。大家觉得奇
怪,但也同意了。
禾禾从小就对外婆的妆奁盒感兴趣。那是一个三层格子的红漆盒子,上面刻着花纹。由
于年代久远,漆的颜色已经非常暗淡。禾禾小时候曾一遍一遍地打开妆奁盒,数里面的
东西,第一层里面放着外婆的假牙,第二层放着外婆的银手镯,各种簪子,发卡,第三
层什么都没有,就一个木头戒指,很粗糙,上面歪歪斜斜刻着两个字“不离”。戒指应
该是桃木做的,质地致密。 禾禾拿到这个妆奁盒的时候,... 阅读全帖 |
|
t*****e 发帖数: 439 | 4 中国离婚第一人
张幼仪,在1922年,让大半个中国人都认识了她,只因为她虽然不愿意,却依然成为了
民国以来新式离婚的第一人。当然,这一切,都拜她夫君所赐。张幼仪留下的照片很少
,但就那一张照片看她,大气端庄,目光沉静,这样的女子,宜家宜室,本该被丈夫疼
惜呵护一辈子。可是,她接受的是一桩“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更因为,
她的丈夫是那位激情重于责任,永远像火一样追求“唯一灵魂之伴侣”的诗人徐志摩。
她与徐志摩的这长婚姻,从一开始就有着后天难以弥补的“先天不足”。
说到底,她不过是徐志摩反抗被安排命运的牺牲品而已。接受她,就意味着接受旧式婚
姻,接受家庭的安排,这与他崇尚的自由恋爱相悖,所以,刚结婚,他就宣称“我要成
为中国第一个离婚的男子”。他果然做到了,在新婚之夜就让张幼仪梦都没来得及做就
枯萎了。
而张幼仪,也因为徐志摩,与林徽因、陆小曼的命运纠缠在一起,成为了民国女子一道
奇异的风景线。
在最初,想必她对这段未存谋面的婚姻,但已经听说过家人对才子徐志摩的介绍,加之
对家里长辈的信任,她的内心对这段婚姻,充满了期待。她想,或许不能没有“画眉深
浅入时无”的深情,也可能还没有... 阅读全帖 |
|
h*********g 发帖数: 4866 | 5 楼主不要发愁,你说的这些令你发愁的事情都是已经存在的结果,不是起因。
第一,你妹妹年纪还小,还是做梦的年龄,这个时候结婚,对男方不太满意是正常的,
你可以让你妹妹自己想想,现在她也已经是结了婚的人,如果离婚,她的条件会比那个
男人当初娶她的时候更差,因为楼上说的很清楚,她毕竟是个女人,结了婚再离,在农
村,我只见过越嫁越差的,没见过越嫁越好的。我以前做社工的时候,接触过很多农村
出来打工的女孩子,多数都是中专毕业,她们的梦想,异常的不切实际。所以,引导她
们正确的给自己定位,就非常非常重要。你妹妹现在缺少的就是对自己的正确定位。
第二,我不觉得父母之命有什么错,说实话,父母毕竟不是想要害你妹妹,他们只是觉
得他们看人比孩子自己看人要准,年轻人看人总带感情,父母看人比较现实,不能说所
以父母的所有决定都是对的,但是婚姻这件事情上,他们肯定都是好意。
第三,你只说了男方家里是中等家境,但是没说,你们家的家境呢?我想比男方家肯定
是要差一些吧?虽然你人在国外,但是你们的家境也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就我对农村
大多数婚姻的了解,一般嫁女儿都是往比自己家境好的人家嫁,没见过嫁给不如自己家
的。所以... 阅读全帖 |
|
l*****k 发帖数: 5933 | 6 小女子恍然大悟,原来可以死,却不得改嫁,是因为女人说了 I do 啊。可是转念又有
一疑问:这个 I do 是什么时候说的?小女子才疏学浅,只听说 不待父母之命,媒妁
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看来这当事人可没说过 I Do,就
算说了,也没用,不仅没用,还要“贱之”。瓜老师,这在神圣的神坛前,替自宋以来
所有的女子说I do的,是你,还是程二先生?就算你愿意替程二先生说,请问坟墓下的
程二先生,他自己愿意说这低贱的 I do二字么?
等一等,就算你替女人说了I do,难道你没替男人说么?没听说过结婚是一个人结婚呀?
~~~~~~~~~~~~~~~~~~~~~~~~~~~~~~~~~~~~
瓜老板回复:
侬们苏粉团最大优点就是断章取义,转移话题。咱们讨论是改嫁失节的问题。侬非要扯
什么宁可以死,不得改嫁。这已经不是转移话题,这是偷换概念了。程老二大义至简,
说穿了,改嫁就是失节。可没说失节就等于死啊!而且这个节在这里程老二强调的是为
爱情至死不渝的情操。试问,因为改嫁所以失节有什么问题吗?至于饿死事小,改嫁事
大,本人已在《侠之大者》中详细阐述并且得到了丽狼老师的有...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7 最近没事突然想和陌生人聊天,就加了个附近人,他是这边包工头,一年才回家几次,
有个儿子,父母媳妇在家带孩子,可能是和陌生人什么都敢聊吧!他居然让我和他在一
起,我说不可能,我加人是为了聊天,不是找情人,他居然说有婚外情是有情可原的。
我想不明白,他说他常年在外面,虽然挣得不多,但是养父母妻儿还是有富裕的。为了
妻子守身如玉他做不到,而且他觉得他妻子也能理解他,毕竟他是男人。我问他,你会
离婚吗?他说他不会,不为别的为了儿子也不会离婚,还说他们之前没有感情,他娶了
个不是自己喜欢的人,相敬如宾,结婚好几年了,才要孩子。我又问他,如果是你老婆
有婚外情你会离婚吗?他说,他不知道的情况下随便,如果他知道了,一定会离婚,他
不想丢人。我问他你们夫妻感情好吗?他说不好,两人没有感情,他娶她是为了让父母
放心安心,人是父母给找的,他娶。他老婆嫁给他也是有原因。
我不知道是不是遇到了古代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没有感情的两个人结婚好几年,还有
孩子,我理解不了。 |
|
发帖数: 1 | 8 以前我们是从父母身上找另外一半,尤其是我父母那辈的人,基本都是靠着爷爷奶奶那
种相亲介绍认识的,根本没有什么标准,年纪也不是很大的时候就结婚了。好多事情也
不懂,不知道怎么选男人,只有那个年代的高知人群才知道要选男人,但是那个年代可
选的人少,不出国不留学,在国内的都是工人子弟兵,要选的话都是一个类型的,要是
稍微选的要求高点就左派了。根本没有恢复的余地,所以很多选了男人的也没最后好到
结果。都是父母之命了。
后来父母这一代就教给我们怎么选男人。但是我们参考的东西太多了。知识文化也多了
,到处看相关的书籍还有一些人哭的叙述的血泪史,什么男人可以要什么男人不可以要
。自然一目了然。
男人更难选不是因为男人变了,而是因为我们的标准在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
再加上我们现在看待问题的细节也不一样了。所以找不到男友不是正常情况吗? |
|
k********k 发帖数: 5617 | 9 发信人: appios001 (柞木小丸子), 信区: Piebridge
标 题: 我终于知道为何现在的人找不到男友了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Dec 20 21:34:35 2017, 美东)
以前我们是从父母身上找另外一半,尤其是我父母那辈的人,基本都是靠着爷爷奶奶那
种相亲介绍认识的,根本没有什么标准,年纪也不是很大的时候就结婚了。好多事情也
不懂,不知道怎么选男人,
只有那个年代的高知人群才知道要选男人,但是那个年代可选的人少,不出国不留学,
在国内的都是工人子弟兵,要选的话都是一个类型的,
要是稍微选的要求高点就左派了。根本没有恢复的余地,所以很多选了男人的也没最后
好到结果。都是父母之命了。
后来父母这一代就教给我们怎么选男人。但是我们参考的东西太多了。知识文化也多了
,到处看相关的书籍还有一些人哭的叙述的血泪史,什么男人可以要什么男人不可以要
。自然一目了然。
男人更难选不是因为男人变了,而是因为我们的标准在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再加上
我们现在看待问题的细节也不一样了。所以找不到男友不是正常情况吗?
发信人: dreamstop (), 信区: Pi... 阅读全帖 |
|
x*****u 发帖数: 3419 | 10 这个。。。下面一篇是否要好一点?
朱淑真生平研究综述
by 魏秀琪 - 2002
摘要
朱淑真是与李清照齐名的宋代女词人,但由于史料记载不全,其作品又遭父母烧毁,尽
管后来经人整理,却已非原貌,因此对其身世学术界仍争议颇多。从仅存的史料以及约
388首作品中寻找她的身世踪迹成为了解她的窗口。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关于朱淑真身
世的研究成果颇丰,本人试图对其进行概括整理,希望对今后的朱淑真身世研究有所裨
益。
关键词:朱淑真 女词人 身世
朱淑真身世研究综述
朱淑真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女作家,号“幽栖居士”,工诗书、晓音律、精绘画,有《断
肠诗词》集传世,其中包括诗338首,词31首。正如陈廷焯所说“朱淑真词,风致之佳
,情词之妙,真可亚于易安。宋妇人能诗词者不少,易安为冠,次则朱淑真,次则魏夫
人也。”⑴
自宛陵魏仲恭于淳熙九年(1182)年作《朱淑真断肠诗词序》之后,关于朱淑真生平历
来颇多争议。一是由于其声名不如李清照,二是由于其诗词“一火焚之”“百不存一”
⑵后人在辑录她的诗文时,也曾对她的作品及遗闻轶事作过考证和记述,但大都是寥寥
数语,零星琐屑①史料记载少,导致进一步研究存在... 阅读全帖 |
|
R*****g 发帖数: 682 | 11 中国古代的婚嫁系统是非常冗长复杂的,麻烦到你一辈子只结一次婚就已累感不爱。
看王阳明传的时候看到他被复杂的结婚仪式搞得婚礼当场睡着了,不禁莞尔。先成家后
立业,在古代是可以成立的,因为古代结婚讲究门当户对,两户差不多阶级地位的家庭
互相结合,感情是其次,整合家族资源才是重点。
何为妻?妻者,齐也。夫妻双方是平等的,对等的,所以中国人道歉为什么要说“对不
起”啊,因为我配不上啊,我做了事情配不上你该有的价值和面子啊。
尽管如此,即使地位对等,你也要忍受老公存在纳妾和出去风流,男的享齐人之福,而
女的坐等变成黄老婆,守着空闺独自望月。
古代多为先结婚后恋爱,制度在那,估计就是婚后不满意,也只能凑合一辈子了,因为
离婚比结婚还麻烦。而且古代离婚不叫离婚,叫休妻,多为单方撕毁合约。
我国古代的“礼”和“法”为男子休妻规定了七种理由,这就是所谓“七出”。《大戴
礼记•本命》记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
,多言去,窃盗去。”明面上算是为女的做了保障,就算老公看不惯你,也不能给个莫
须有罪名放逐,但其实该休还是会休,理由这东西,找找总会有的。比如,你叠被子的... 阅读全帖 |
|
S**C 发帖数: 2964 | 12 “根据暂行的法典,每一个同秀才、或是如同秀才,他们的子女一出生就可以开始拿津
贴。”直到现在为止,在四川和浙东推行的宪法和法律仍和最初时一样,声明这是在皇
上南狩时的暂行办法。不过院会议论起这件事的时候,一个个看上去都好像完全没有想
过皇上回来后又该怎么办,而对四川的同秀才来说,大明律也已经是很久远之前的事情
了;浙东那边虽然才刚刚开始推行,不过同样很多年都不是根据大明律而是浙东军的军
法来断案了,前年宣布要推广帝国法律后,浙东军和浙江禁海区都是一片欢腾,因为他
们把这部法典视为民法,而用民法取代军法无疑意味着明军高层对保证统治区安全更有
信心了。
“各府给的津贴不一样多,因为这是各府的议院自行决定的,暂行法典只是定一个大框
子出来,具体给多少,怎么给都要由各府酌情处理。”这个津贴有的府给的比较多,比
如叙州为了鼓励移民和生育就是每月都给,而成都是在出生时给一笔就完,夔州因为比
较穷负担不起,所以是象征性地给产妇一个红包,计划等以后有钱了再提高;建昌最有
意思,因为法学大师贺道宁有大笔的家产在建昌,所以他现在已经把自己视为建昌人,
好像做实验一样给建昌制定了非常详尽的津贴规则,不同收入... 阅读全帖 |
|
c****t 发帖数: 19049 | 13 第一章 梦幻现实
通济门内大中桥乃是南京城南的一条要道。大中桥东边是皇宫和五府六部等等各大衙门
,西边的太平里马府街常府街等等,则是错落有致地布满了一座座老宅子。乍一看去有
的已经失去了光鲜,屋瓦换了一茬又一茬,早已不复从前的整齐,内中的墙壁上甚至还
爬上了一条条青藤,但说起这些宅子的年头,却往往却可以向上追溯五十年乃至上百年
。和如今依旧住着不少达官显贵的马府街常府街相比,太平里便更显落拓了。这落拓并
不是指冷清,而是因为当年群居在此的世家大户已经因为迁都而被转移了大部分,剩下
的虽还有不少历史悠久的老家族,可终究都是过了气的。哪怕这里仍然是最靠近皇城和
各大衙门的黄金地段,可永乐朝迁都北京之后,南京官又不用上朝,更愿意住在玄武湖
莫愁湖畔的别院园子里,聚居于此做买卖的外地富商反倒很不少,使得这块曾经庄严肃
穆的地方喧闹万分。这会儿乃是大清早,晨曦中的五府六部等等各大衙门一片寂静,但
街头上已经有赶早的百姓来来往往。大中桥下亦是有好些前来汲水的人,车辙声再加上
人声,一时颇为喧闹,而在此时少有人走的桥头,却有个少年有气无力地全身趴在了栏
杆上。少年一身普普通通的黄褐色右衽斜襟棉布袍子... 阅读全帖 |
|
c****t 发帖数: 19049 | 14 第一章 梦幻现实
通济门内大中桥乃是南京城南的一条要道。大中桥东边是皇宫和五府六部等等各大衙门
,西边的太平里马府街常府街等等,则是错落有致地布满了一座座老宅子。乍一看去有
的已经失去了光鲜,屋瓦换了一茬又一茬,早已不复从前的整齐,内中的墙壁上甚至还
爬上了一条条青藤,但说起这些宅子的年头,却往往却可以向上追溯五十年乃至上百年
。和如今依旧住着不少达官显贵的马府街常府街相比,太平里便更显落拓了。这落拓并
不是指冷清,而是因为当年群居在此的世家大户已经因为迁都而被转移了大部分,剩下
的虽还有不少历史悠久的老家族,可终究都是过了气的。哪怕这里仍然是最靠近皇城和
各大衙门的黄金地段,可永乐朝迁都北京之后,南京官又不用上朝,更愿意住在玄武湖
莫愁湖畔的别院园子里,聚居于此做买卖的外地富商反倒很不少,使得这块曾经庄严肃
穆的地方喧闹万分。这会儿乃是大清早,晨曦中的五府六部等等各大衙门一片寂静,但
街头上已经有赶早的百姓来来往往。大中桥下亦是有好些前来汲水的人,车辙声再加上
人声,一时颇为喧闹,而在此时少有人走的桥头,却有个少年有气无力地全身趴在了栏
杆上。少年一身普普通通的黄褐色右衽斜襟棉布袍子...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15 北京时间: 2016-09-16 12:53:04
【摘要】黑格尔的一句名言:“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
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
邓康延
2005年,温家宝去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 在听完总理介绍的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
后,钱学森感慨:“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
培养的大师相比。” 然后,钱老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十年来,大家一直在寻找“钱学森之问”的答案,但很多人看了民国老课本后说:部分
答案就在这旧书里。 1958年,邓康延出身于西安, 父母是支援大西北的知识分子。
一出生,邓康延就赶上大跃進, 接着又遇上可怕的三年大灾难。 后来,他外婆回忆说
: “食堂领了两碗稀粥,小外孙呼噜噜喝
完一碗,又把外婆的一碗喝了。” 好不容易上学了,又碰上文革。 满街都是批斗游行
、大字报传单。 “正读石木水火的课本被急停, 老师要求大家抄写最高指示。 还没
来得及学‘日月星辰’, 美好的小学生活就突然变味了。” 也许,正是经历了可怕的
岁月, 邓康延后来特别喜欢钻研历史, “...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16 To 女儿:
听说你在学校里5和同学扮家家玩结婚的游戏。老爹我听了,五雷轰顶、五内俱焚!如
果有谁对你说,人一定要结婚生子,生命才完满,我一定会把拖鞋拍在他脸上。
这么阴险的话,怎么有脸说得出口?什么?你听不懂?来!趁你妈不在家,我来和你说
说,婚姻这古老的故事。
人类啊,好多好多年以前,就出现在这地球上,追逐猎物,分享果实,在大地上自由的
奔跑、恋爱、交配、生孩子。
如果把人类的历史换算成一整年,那么在这一年里,大部分的时间,都没婚姻啥事儿。
直到这一年的最后三天,才突然出现了婚姻这个东西。这东西,来得这么晚这么快,你
说人类会适应吗?
为什么婚姻突然出现?有个白胡子的老爷爷,看得最明白。他说啊,这是因为:有一些
男人,突然变得很富有。他们比其他人拥有更多的陶土罐子啦、骨头做的工具啦、动物
皮毛啦、漂亮石头啥的;而且他们还很贪婪自私,就算自己死了,也不想把这些东西给
其他人分享。
所以呢,他们就想了一个办法:找几个比自己穷的女人,给自己当生小孩的机器。这些
女人,从此再也不能和其他男人做朋友、一起玩了。这样,陶罐子多的男人就知道,她
们生的小孩呢,肯定是自己的种了!等自己死了以后,他... 阅读全帖 |
|
s********n 发帖数: 26222 | 1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smokinggun (硝烟),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巴基斯坦的来信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Jan 6 10:59:17 2010, 美东)
最近一个巴基斯坦女孩讲了她对性和婚姻的观念, 让我大吃一惊。 她二十岁左右,
在信中说, 她觉得所谓的男女之爱没有多少爱, 好像只有性欲。她周围有很多因为所
谓的爱而私奔的青年男女, 她非常不理解,因为好像都是情欲占主要因素, 这种“爱
”得不到父母的祝福, 又有何意义? 看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 巴基斯坦的婚俗观念
依然很原始, 很封建,原始教义对青年人的洗脑依然很厉害, 基本上就是父母之命就
决定了子女的婚姻大事, 这个女孩子看样子在情欲和社会习俗的冲击之中饱受煎熬。
我的回信,性欲与爱情密不可分, 情欲是自然人性的一部分,没有情欲的话, 人类世
界早已不复存在。 西方和东方中东对婚姻观念大不同, 西方婚姻更尊重个人自主,
而东方中东太过强调家族父母意志而扼杀青年一代个性。 所以, 西方, 经常面对的
是新一代取代老一代的更新换代,尽管这样对老年一 |
|
s*****y 发帖数: 169 | 18 “不彰人短,不炫己长”是《太上感应篇讲记》中的经典句子,这句话大意是不要彰扬
别人的短处,应该要为他极力的隐瞒;不要炫耀自己的长处,更要韬光养晦,涵养自己
的德性。
“不彰人短”小注一开头就说得很好“人之长短,如闻父母之命,耳可得闻,口不可得
言 也”。听到别人说是非、说长短,意思就如同闻人家说你的父母之名一样,你只能
听,你不能说。说了是对父母的大不敬,大不孝。要知道哪一个人没有缺点呢?古 人
都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把别人的缺点彰扬出来,则不免就会减损他人的声
望和操持。要知道,祸从口出,造作的时候只知道图一时的快意,没有想到 后来果报
的惨烈。《地藏经》里面的所谓“拔舌地狱”“火镬地狱”都是这种业报所现的。
有一则典故讲的春秋时代的楚庄王的 事。有一天晚上,邀宴群臣宴会,宴会?行到一半
,蜡烛突然熄灭了。有位臣子喝醉了,就趁着黑暗,拉了一下楚庄王爱妾的衣服,想趁
机对她非礼。婪庄王的爱 妾,立即就把这个臣子的帽缨拉断,做为证据,立即向楚庄
王,作了报告。楚庄王听了之后,却说:“我赐宴群臣的目地,就是希望大家都能够喝
得尽兴;现在有人 喝醉了,犯了过失。如果要我突显爱妾的节... 阅读全帖 |
|
i***s 发帖数: 39120 | 19 近日,世界艾滋病日,男同性恋人群的高危性再次被提及。与此同时,一个由男同性恋者引发的隐形群体也逐渐被关注。这个群体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同妻”——男同性恋者的妻子。
然而绝大多数“同妻”在结婚恋爱时,并不知道自己的男友是同性恋者。“有多少人了解同妻?了解同妻的痛有多痛?”
帮“在婚同妻”解脱婚姻,防止未婚女子成为“同妻”,已成为“同妻”公益组织的两大目标。
电影《断背山》讲述了美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乡村,两个普通男青年真挚相爱,后来分别与异性结婚生子的故事。而在现实生活中,《断背山》背后的故事,男同性恋者妻子的现实之痛,却少有人提及。
《断背山》背后
“男同”妻子深陷现实之痛
2011年11月下旬,广州天河北一栋高楼内,一场由国内首家同性恋草根公益组织“同性恋亲友会”举办的“同妻”座谈会正在进行。
不到30平方米的房间内挤了60多人,大多是“同志”及家长亲友,入场的唯一要求是谢绝拍照。
演讲者是3名特邀嘉宾:一名“离异同妻”,一名替孩子考虑仍“在婚内挣扎的同妻”,一名即将与熟悉的同性恋结婚的“准同妻”。
“离异同妻”李白说,大多数“同妻”都是被谎言带进婚姻,只因丈夫要掩盖同性恋的真相或为完... 阅读全帖 |
|
w*********n 发帖数: 1975 | 20 这个是恶心,我作为一男人都觉得太恶心了。
不过这种低俗婚俗,南方是否比北方多不知道,但在农村没有。你同学所谓的农村大概
也是深受现代城市“文明”熏陶的城郊吧?不会是偏僻之地。
洋人把结婚看得是个庄严神圣的事情,要请牧师主婚,上教堂在上帝面前宣誓成礼。
从前的中国人也同样把婚姻/婚礼看得很严肃庄重,订婚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
婚要拜天地(上帝)、父母,婚礼庄严热闹喜庆。但后来一波又拨的中国“精英”们越
来越看不起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凡是传统的洋人没有的(其实中国的拜天地拜父母于洋
人的上教堂还真是型异神似)都是落后的,凡是乡土的都是愚昧的,什么东西都要洋气
,不能土里土气,传统文化包括婚礼丧礼统统要革命,民国精英们一般还只是自己革命
自个洋化,马列精英们则更要强迫土民一道革命。旧的婚丧礼仪风俗一律强制废除,进
教堂又不符合唯物论,于是乎,革命化的婚礼就是同志们在一热闹热闹,有些人便热闹
得没了底线,把俗鄙当热闹,什么新娘喝“泉水”、“吃香蕉”、新郎“探宝”“咬乳
头”,应有尽有。俺以前所见所闻的这类“游戏”还只是在夫妻之间,如今又升级到要
把公共拉进来玩3P,这时代发展可真快。
俺乡下... 阅读全帖 |
|
i***s 发帖数: 39120 | 21 据央视网报道,撒贝宁曾在《舞出我人生》复活赛的舞台上向妹妹撒贝娜深情表白,许多观众也是第一次知道,原来在生活中,小撒还真真切切地扮演着“哥哥”的角色。日前,《舞出我人生》紧张的半决赛开录,撒贝娜也亲赴现场,以“帮帮跳”的身份与哥哥携手作战。两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爆出了许多童年趣事,不仅揭秘了小撒对舞蹈的恐惧源头,他小时候调皮捣蛋的“光荣事迹”也令记者大跌眼镜。
撒贝宁与撒贝娜
撒贝宁与撒贝娜(右)
谈舞蹈——
撒贝宁:看她学舞觉得恐惧
撒贝娜:看他跳舞超越预期
从第一支舞到现在,撒贝宁似乎在舞蹈上越来越自信了。可曾经的他却对跳舞充满恐惧,而恐惧的源头竟然是妹妹撒贝娜。妹妹从小就喜爱跳舞,某年暑假,年幼的撒贝宁受父母之命去舞蹈培训学校接妹妹下课,可眼前的景象却吓倒了年幼的小撒,并在许多年后记起都是难以抹去的“童年阴影”:老师让学舞的孩子们压腿、下腰,小孩子们就趴在地上哇哇大哭,一个个都哭得很惨,其中也包括自己的妹妹撒贝娜。“那时我也小,根本接受不了这种残酷的训练方式。”回忆起当年一幕,小撒至今心有余悸,当时回家就劝妹妹别跳了,觉得太辛苦,谁知妹妹却不领情,“她这种喜欢跳舞的小女孩,宁愿... 阅读全帖 |
|
o***s 发帖数: 42149 | 22 结婚证(资料图)
结婚证
奖状那么大
比现在的结婚证大出好几倍,有普通奖状那么大,边框饰以牡丹、鸳鸯、喜鹊等图案。上面不但写有新郎、新娘个人的详细信息,还包括结婚时间、地点,介绍人、证婚人、主婚人信息。此外,上面并无结婚证“发证机关”和公章。
份子钱
最低200万
直接用现金,由人专门记录。礼金最低的有200万元,高的则达到上千万元,还有人送美元。张旭东算了下,这场婚礼一共收取了17个人的礼金,共计5300万元。
学者称,当时通货膨胀厉害,1万元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1元的购买力。
民国时期的结婚证是什么样子?婚礼要收多少礼金?日前,乐山收藏爱好者张旭东用他收藏的一套藏品,向成都商报记者还原了一场民国时期的“新式婚礼”。结婚证书显示,当时婚礼于1948年8月20日在“成都外南竟成园”举办,而礼簿单上则记录了17人赶礼,份子钱共计5300万元。
书市淘宝
收齐66年前的婚礼物件
成都商报记者在张旭东家里见到了这套藏品,包括结婚证、请柬、礼簿单、婚礼议程、新郎新娘合影以及写着新郎、新娘、证婚人、介绍人和招待的小条幅,共计6样12件,“66年过去了,这些东西保存下来的很少,收集成一套就更难。”张... 阅读全帖 |
|
o***s 发帖数: 42149 | 23 杜奎于桂荣老夫妇合影
“老伴儿我爱你!”日前举办的通州七夕歌会上,91岁的杜奎一边说一边为妻子戴上发卡,这是他们夫妇携手走过75年来,老爷子第一次直白地用言语表白爱意,93的于桂荣脸上闪过一片绯红,不好意思地低头笑着。昨天上午,北京晨报(微博)记者在通州区漷县镇三黄庄村见到这对“白石婚”伉俪,虽是包办婚姻,二人相伴大半辈子却始终恩爱甜蜜,晚年更享受着四世同堂的天伦之乐。
儿时订的娃娃亲
“我们俩是娃娃亲。”于桂荣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她和杜奎祖辈都是三黄庄村人,两家熟识也门当户对,早在他们六七岁时就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定下了这门姻缘,杜奎透露,于桂荣年长自己两岁(见图)。
杜奎是家里的小儿子,于桂荣是家里唯一的闺女,为了这门亲事,杜家送出一头猪和一坛酒作为彩礼,于家的陪嫁也包括座钟,当时这些东西都价值不菲。结婚前,两个十几岁孩子各怀心事,娇生惯养的于桂荣心想“做了人家媳妇就得干活”而不愿出嫁,仍在上高小的杜奎也感到紧张别扭。
1939年阴历十月十六是俩人大喜的日子。掀起红盖头的瞬间,杜奎的感觉只有两个字:“漂亮”;而于桂荣压根没好意思抬眼看丈夫,羞羞答答低着头在炕上坐了大半天,“那时害臊,... 阅读全帖 |
|
c***s 发帖数: 70028 | 24 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和中国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享有崇高的地位。但郭沫若在中共建政前后的表现,饱受争议和质疑,如鲁迅和林语堂都曾公开批评郭沫若的品行。除此之外,郭沫若本人的情感生活较之其政治生涯同样丰富多彩,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郭沫若与女性之间的关系,就为不少人所诟病。作家李奉先与个人博客发表文章《郭沫若六个婚恋女人11个子女今何在》,盘点郭沫若风流情史。
1957年11月12日,毛泽东率宋美龄、郭沫若(右)等赴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纪念活动(图源:AFP/VCG)
媒妁之约——张琼华
郭沫若,四川乐山沙湾镇人,本名郭开贞。1912年旧历正月十五日,二十岁的郭开贞奉父母之命,和苏溪张家的姑娘琼华结婚。郭开贞本以为新娘子会像三嫂一般美丽清新,哪料大失所望,且不说三寸金莲,掀开新娘子的头巾,朝天猩猩鼻孔。第二天随新娘子回家,发现她还抽水烟,更增了他心里的不快。这两天的婚礼,对他来说是名副其实的“结婚受难记”。
张琼华从入门的第一天起,就尝到了“无夫即无主”的难处。婚后第五天,郁郁寡欢的郭开贞便坐船去成都了。这一年的暑假曾回家居住,但他每天晚上都睡在厢房的长凳上,绝不和张琼华同房。... 阅读全帖 |
|
f******i 发帖数: 4647 | 2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fukCuiYi (阿拉日崔屹),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红朝史记之王立军传(zz)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Feb 14 00:49:05 2012, 美东)
王力军,乌恩巴特尔氏,蒙兴安人也。世力工,尚武。
力军生时,红光盈里,三刻不去。长而丰伟,壮而好学,犹好孙吴兵法。
群儿戏于河滨,一儿足跌落水中,众皆弃去。力军解衣下水,活之。里人驰告其父
,父甚欢,对曰:“吾子且用时,当殉国死义也!”未冠,入蒙技击队,未见可敌者。
”
文革十一年,下乡知青。有散打冠军者杀人,力军逐得,力战三刻许,生擒之。尉
大喜,解腰带环其腰,曰:“汝他日当环金腰带,此不足以浊子。”
凡是三年,举步军文书,始为吏。改革七年,擢铁法典史,勇敢任事,公廉,力摧
豪强,一时通县清明,夜不闭户。所司者乃谀曰:“大人真乃父母官也!”力军不喜奉
承,曰:“为官者,以天下百姓父母,民呼彼等,若父母之命,九死而不辞。今彼等何
以反为父母耶?”
力军为典史时,有贼人劫银庄,杀四人而匿,辽东震动。... 阅读全帖 |
|
X********7 发帖数: 483 | 26 案例:不过如此——祝英台
梁祝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凄美的爱情故事,因为它不是墓穴阴森森地合上,故事就带着
凛冽之气地结束,它化了蝶,象征着高尚的爱情挣脱封建主义牢笼,以另外的方法获得
自由,双宿双飞去。这个开放式的尾巴使整个故事变得抒情而唯美,无限开拓了想象空
间。
整个梁祝的故事,其实是祝英台一人在独撑,而梁山伯更像是芭蕾舞中的男伴,起的是
烘托作用。要么是祝英台演技太好,要么是梁山伯实在迟钝。三年来,对于祝英台的性
别从不怀疑,十八里相送时,祝英台的种种借物喻人,都像是对牛弹琴,搞不好,梁山
伯还以为祝英台有断袖之癖。其实马文才也很委屈,他连面都没露,就成了第三者,在
他人生中最美好的一天,妻子竟跳进了别人的坟墓,叫他怎么不郁闷。
梁祝这样的悲剧是肯定不会再有了,现在的女子有了更多的自由,求学的,工作的,婚
嫁的,想要嫁给男子,也没有封建主义这座大山压着,而父母的权威性也沦落为参考意
见。可我们这些祝英台真的如愿以偿嫁给了梁山伯,却苍凉地发现,其实梁兄不过如此。
案例:燕子楼的悲剧——关盼盼
关盼盼原是徐州名妓,后被徐州守帅张愔纳为妾氏。白居易远游徐州,张愔设宴款待他
,席间,还让宠... 阅读全帖 |
|
b****n 发帖数: 97 | 27 强制女子出嫁
如在晋代,女子到了一定年龄必须嫁人,否则官府要强行给她找对象。《晋书·武帝纪
》(卷三)记载,司马炎在泰始九年冬十月要求,“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
”。意思是,女孩子到17岁了,如果父母不将闺女嫁出去,那么地方领导就要给她找老
公了,逼其强行嫁人。
到了南北朝时如果女孩适龄不出嫁,还犯法呢,家里人都要跟着坐牢,这就是《宋书·
周朗传》说的——“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现在有不少女孩子,对男朋友挑三捡
四的,最后把自己弄成了剩女,在过去你这样做是犯罪行为呢,小心给家人带来麻烦。
强迫女子出嫁,初衷可能是增加人口的需要,但在客观上却解决了不少光棍娶不起老婆
的问题。
官媒指定
过去男女婚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人大家都懂,就是给男女牵红线的介绍人。元
代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崔莺莺和张生在普救寺里的偶然相遇,一见钟情,私订终身
,中间有一个红娘,这红娘就是媒人。这种媒人都是民间的,属私媒。官媒,就是官府
负责解决光棍男人婚姻配偶的专职人员,与今天民政上发结婚证书的公务员在职能上有
相同的地方,但权力更大,官媒通过强制手段给光棍找老婆,指定某女嫁给某男,纯是
“拉... 阅读全帖 |
|
s***q 发帖数: 10585 | 28 马寅初是回族,他可是回族满族等民族的大英雄啊!把汉族全节扎了,少数民族却没有实
行计划生育.要把汉族灭种吗?试想如果哪一天民族人口比列发生了倒转(对少数民族的
生育不加节制,对汉人强行控制生育.这一天总会来到的)那会是什么样子?社会大动荡吧
.
看看最近五年的新增人口,南斯拉夫就是例子!
马寅初 (1882—1982)
1901年,马寅初回家乡度假。父母作主,让他与家乡一位叫张团妹的姑娘结婚。这一次
,马寅初没有像求学那样以死抗争,他顺从父母之命,与张姑娘完了婚。
张团妹虽目不识丁,但生性忠厚、善良,会做一手口味醇正的家乡菜。她为自己能嫁给
会读书的丈夫而心满意足。婚后,张团妹孝敬公婆,善待马家兄妹,马寅初见妻子贤惠
体贴,颇觉满意,小夫妻很是和谐。婚后一年,马家双喜临门,张团妹生了个胖儿子,
马寅初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天津北洋大学。
1903年,家乡传来噩耗:马寅初不满周岁的儿子因意外伤害不幸夭折。他强忍悲痛、坚
持学习。1904年,马寅初的妻子又生一女,他景仰东汉史学家班超,故为女儿取名马仰
班。
1907年,马寅初以优异成绩从北洋大学毕业,并被北洋政府保送至美国耶鲁大学官费留
学。出... 阅读全帖 |
|
M*V 发帖数: 3205 | 29 就像一个文章写的,儿童在叛逆期觉得父母土死了
以反抗父母之命,为荣
却不知道,他一直走着他父母的老路。 |
|
i****k 发帖数: 4085 | 30 编者按:
语文教育及其背后更深广的母语教育,是一个不会也不应过时的话题。近一百年前
的国语老课本,既反映了辛亥革命后的共和气象,也开启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先风。从臣
民到国民、公民,如何在少年时期养成独立之人格,如何在共和社会中安身立命?年末
的最后一期冰点特稿,我们刊发教育学者王丽的这篇文章,作为对辛亥革命一个小小的
纪念,当然,也作为对当下教科书一番恳切的期许。
本世纪初,我曾参与过某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期间的经历可以用“痛苦
”两个字来形容,幸而不多久就逃离了。
后来当我第一次见到重版的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和世界书局这3套民国小学国语老
课本时,那种惊喜如逢离散多年的亲人,心里说:哦,这就是我亲爱的母语啊!如此优
美、如此典雅、如此亲切。
透过那一帧帧工笔线描的插图、一行行竖排的繁体字、一篇篇隽永的课文,作为一
名语文教材编写者,我仿佛重新发现了汉语的美,呼吸到来自那个年代的一股清新蓬勃
的气息。并且,这3套老课本也解开了我长久以来的一个疑问:为什么民国时期不少人念
完小学之后,便能在社会上自食其力,安身立命?
中国韵味,潜移默化审美观
老课本第一眼吸引我的与其说是内容,不如... 阅读全帖 |
|
f******i 发帖数: 4647 | 31 王力军,乌恩巴特尔氏,蒙兴安人也。世力工,尚武。
力军生时,红光盈里,三刻不去。长而丰伟,壮而好学,犹好孙吴兵法。
群儿戏于河滨,一儿足跌落水中,众皆弃去。力军解衣下水,活之。里人驰告其父
,父甚欢,对曰:“吾子且用时,当殉国死义也!”未冠,入蒙技击队,未见可敌者。
”
文革十一年,下乡知青。有散打冠军者杀人,力军逐得,力战三刻许,生擒之。尉
大喜,解腰带环其腰,曰:“汝他日当环金腰带,此不足以浊子。”
凡是三年,举步军文书,始为吏。改革七年,擢铁法典史,勇敢任事,公廉,力摧
豪强,一时通县清明,夜不闭户。所司者乃谀曰:“大人真乃父母官也!”力军不喜奉
承,曰:“为官者,以天下百姓父母,民呼彼等,若父母之命,九死而不辞。今彼等何
以反为父母耶?”
力军为典史时,有贼人劫银庄,杀四人而匿,辽东震动。力军忧民安危,三日不进
滴水。方擒获,贼投火枪入河。时值严冬,吏均推让,力军乃结袍下水索之。观者皆泪
颜。索得,一老妪前,伏地奉二鸡子,曰:“公劳矣,此可果腹。”力军曰:“职之所
在,不敢取百姓一毫。”妪及观者固请,力军强受之。归,置鸡子于堂上,以示不受... 阅读全帖 |
|
g*******6 发帖数: 1034 | 32 我投马寅初,自己奸淫少女,生一堆子女。却让我大汉折损上亿人口。
马寅初的第二个老婆只有十三岁! 马寅初是回族,他可是回族满族等民族的大英雄
啊!把汉族全节扎了,少数民族却没有实行计划生育.要把汉族灭种吗?试想如果哪一天民
族人口比列发生了倒转(对少数民族的生育不加节制,对汉人强行控制生育.这一天总会
来到的)那会是什么样子?社会大动荡吧. 看看最近五年的新增人口,南斯拉
夫就是例子! 马寅初 (1882—1982) 1901年,马寅初回家乡度假。父母
作主,让他与家乡一位叫张团妹的姑娘结婚。这一次,马寅初没有像求学那样以死抗争
,他顺从父母之命,与张姑娘完了婚。 张团妹虽目不识丁,但生性忠厚、善良,会
做一手口味醇正的家乡菜。她为自己能嫁给会读书的丈夫而心满意足。婚后,张团妹孝
敬公婆,善待马家兄妹,马寅初见妻子贤惠体贴,颇觉满意,小夫妻很是和谐。婚后一
年,马家双喜临门,张团妹生了个胖儿子,马寅初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天津北洋大学。
1903年,家乡传来噩耗:马寅初不满周岁的儿子因意外伤害不幸夭折。他强忍悲痛、
坚持学习。1904年,马寅初的妻子又生一女,他景仰... 阅读全帖 |
|
z**********e 发帖数: 22064 | 33 http://hx.cnd.org/?p=109535
一笑了之:人名的文艺复兴
子曾经”曰”过,名不正,则言不顺,古人对”名”的重视,可见一斑,有人甚至说,
是立身之本。
可我们呱呱坠地,那“立身之本”,是父母”大人”,不由分说,早就定好了的, 本
人一点话语权都没有,十分”蛮横”。
天下父母,大多望子成龙,常常把对孩子的期望,寄托在名字里。但人食五谷,难免跟
风从众。几年前,有高人观察不同年代人名的变化,首创了“人名地质学”,称为“时
代沉积相”。
想象一下,三千年后,”人名”地质学家,手持小锤,敲开了1950年代的“地层”,人
名成整齐的块状,大多灰色,以“建国”,“解放”居多,有百万以上,其次,“抗美
”,“跃进”,“炼钢”,目不暇接。
1960年代,“人名页岩”发生了点微妙变化,主色仍为灰、黑,间或有片片绿色,少部
分赤红,多棱角,呈狰狞状,“文革”,“卫东”,“反修”,不一而足。
…
人名的文艺复兴
时代翻篇了,轰然进入了网络时代,当今微信博客,推特领英,让人眼花缭乱。你终于
扬眉吐气,”我的网名我做主”,那叫一个爽,与废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的封
建婚姻有一拼。
想那... 阅读全帖 |
|
q*p 发帖数: 963 | 34 张浩:毛泽东为其抬棺的人
张浩(1897—1942),原名林祚培,字毓(育)英,1897年2月25日出生于湖北省
团风县回龙镇林家染铺湾一个手工染织工人家庭,参加革命后改名为林仲丹(仲旦),
由于党的秘密工作的需要,又曾先后化名为张植三、张至善、张新甫、张志山、张开照
、陈子贞、李福生(李复生)、李春生、张春山、张春生、林青山(林春山)、林武等。
1922年2月,张浩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赴莫斯科留学;1925年5月回到上海,参
与上海地委工作;1927年1月到武汉,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副官兼特务队队长;
1928年4月受命去长沙重建湖南省委;1929年1月调任上海沪西区委书记;1930年4月任
满洲省委常委、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6月任省委书记;1932年2月任全国总工会常委;
1933年1月赴欧洲,3月抵莫斯科,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1935年7月25日出
席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会议结束即启程回国,向党中央传达共产国际“七大”精
神和“八一宣言”内容,并带回了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联系的电台密码;1937年2月任
中共中央工农部部长,10月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委;193... 阅读全帖 |
|
h*****l 发帖数: 3857 | 35 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和中国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享有崇高的地位。但郭沫若在
中共建政前后的表现,饱受争议和质疑,如鲁迅和林语堂都曾公开批评郭沫若的品行。
除此之外,郭沫若本人的情感生活较之其政治生涯同样丰富多彩,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郭沫若与女性之间的关系,就为不少人所诟病。作家李奉先与个人博客发表文章《郭
沫若六个婚恋女人11个子女今何在》,盘点郭沫若风流情史。
1957年11月12日,毛泽东率宋美龄、郭沫若(右)等赴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
纪念活动(图源:AFP/VCG)
媒妁之约——张琼华
郭沫若,四川乐山沙湾镇人,本名郭开贞。1912年旧历正月十五日,二十岁的郭开贞奉
父母之命,和苏溪张家的姑娘琼华结婚。郭开贞本以为新娘子会像三嫂一般美丽清新,
哪料大失所望,且不说三寸金莲,掀开新娘子的头巾,朝天猩猩鼻孔。第二天随新娘子
回家,发现她还抽水烟,更增了他心里的不快。这两天的婚礼,对他来说是名副其实的
“结婚受难记”。
张琼华从入门的第一天起,就尝到了“无夫即无主”的难处。婚后第五天,郁郁寡欢的
郭开贞便坐船去成都了。这一年的暑假曾回家居住,但他每天晚上都睡在厢房的长凳上...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36 也不知有多少人后悔“走上革命道路”
题目用了“也不知有多少人”,即“有很多”之意,可事实上恐怕是“很多很多”,数
不过来的多。即使从我们今天在网络包括某些纸质上所能看到无数参加革命者在取得革
命胜利后所受到的委屈、磨难乃至惨死,也能想到有多少当年的革命者在将要走向另一
个世界前后悔,后悔不该跟着中共“干革命”,不该“走上革命道路”,甚至当年不该
起义投诚。像潘汉年、孙维世、吴含、杨宪益,更不说傅作义长女傅冬菊、蒋介石幕僚
陈布雷小女陈琏这些“地下工作者”了,还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词作者公木、起义
的国民党云南省主席龙云,借用韦君宜的话说,“(受冤屈或被打成右派的)名人太多
,举都举不过来”,你很难说他们没有后悔走上中共的所谓“革命道路”,只是没有公
开表达出来而已。
“文革一开始,《少年先锋队队歌》1949版的曲作者、已成为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的马思
聪,被唱着他的歌长大的红卫兵们折磨得形同鬼魅,头上带着高帽子,身上沾着大字报
,手里拿着破脸盆,一边走一边敲……几生几死之后,这位忠心耿耿追随革命的艺术家
,终于冒死渡海潜入香港,最后逃到了他曾诅咒千百遍的美国,成为文革开始后第一桩
名人叛...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37 也不知有多少人后悔“走上革命道路”
题目用了“也不知有多少人”,即“有很多”之意,可事实上恐怕是“很多很多”,数
不过来的多。即使从我们今天在网络包括某些纸质上所能看到无数参加革命者在取得革
命胜利后所受到的委屈、磨难乃至惨死,也能想到有多少当年的革命者在将要走向另一
个世界前后悔,后悔不该跟着中共“干革命”,不该“走上革命道路”,甚至当年不该
起义投诚。像潘汉年、孙维世、吴含、杨宪益,更不说傅作义长女傅冬菊、蒋介石幕僚
陈布雷小女陈琏这些“地下工作者”了,还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词作者公木、起义
的国民党云南省主席龙云,借用韦君宜的话说,“(受冤屈或被打成右派的)名人太多
,举都举不过来”,你很难说他们没有后悔走上中共的所谓“革命道路”,只是没有公
开表达出来而已。
“文革一开始,《少年先锋队队歌》1949版的曲作者、已成为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的马思
聪,被唱着他的歌长大的红卫兵们折磨得形同鬼魅,头上带着高帽子,身上沾着大字报
,手里拿着破脸盆,一边走一边敲……几生几死之后,这位忠心耿耿追随革命的艺术家
,终于冒死渡海潜入香港,最后逃到了他曾诅咒千百遍的美国,成为文革开始后第一桩
名人叛... 阅读全帖 |
|
c*********n 发帖数: 1282 | 38 中国实行的几千年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实际上是最靠谱的婚配方法。
绝大部分父母都是爱孩子的,父母作为过来人,看的更准。
所谓自由恋爱,其实就是由着年轻人的一时冲动,最后以离婚收场的可能性更大。 |
|
发帖数: 1 | 39 古代从没有被曝光的秘密嫁妆,惊呆了小伙伴!
其实在我们看古装剧的时候,都会看到女方父母为女儿准备的嫁妆,其实在嫁妆箱里还
藏着这样一件从没有被曝光的嫁妆,那就是“女子开裆裤”!
为什么古代父母要送给出嫁女儿一条“开裆裤”呢?原因竟然是这样!
其实在古代时候的人们穿的衣服基本与现代的裙子无差,或多或少有着异曲同工的差异
。根本就没有什么“裤子”2字可言。因为冬天抵御寒冷,为了保暖人们发明创造了“
套筒”来预防冬天的寒冷。这就成了那时候的“开裆裤”,等到了汉朝时代,就有很多
小宫女们统一穿着“开裆裤”,再往后这样的“开裆裤”就就流落到了民间,直到有了
裤子之后,才被成为“开裆裤”,后来这样的开裆裤成为了出嫁女子的随身嫁妆,大家
都知道,在古代结婚基本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跟没有喜欢跟爱这几个字眼,而且
古代结婚,几乎是不见面的,所以就是说,刚见面 的两个人就要开始做一些翻云覆雨
的事情,难免有些尴尬,这个时候就穿上“开裆裤”可以减少彼此的一些为难吧! |
|
发帖数: 1 | 40 题目用了“也不知有多少人”,即“有很多”之意,可事实上恐怕是“很多很多”,数
不过来的多。即使从我们今天在网络包括某些纸质上所能看到无数参加革命者在取得革
命胜利后所受到的委屈、磨难乃至惨死,也能想到有多少当年的革命者在将要走向另一
个世界前后悔,后悔不该跟着中共“干革命”,不该“走上革命道路”,甚至当年不该
起义投诚。像潘汉年、孙维世、吴含、杨宪益,更不说傅作义长女傅冬菊、蒋介石幕僚
陈布雷小女陈琏这些“地下工作者”了,还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词作者公木、起义
的国民党云南省主席龙云,借用韦君宜的话说,“(受冤屈或被打成右派的)名人太多
,举都举不过来”,你很难说他们没有后悔走上中共的所谓“革命道路”,只是没有公
开表达出来而已。
“文革一开始,《少年先锋队队歌》1949版的曲作者、已成为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的马思
聪,被唱着他的歌长大的红卫兵们折磨得形同鬼魅,头上带着高帽子,身上沾着大字报
,手里拿着破脸盆,一边走一边敲……几生几死之后,这位忠心耿耿追随革命的艺术家
,终于冒死渡海潜入香港,最后逃到了他曾诅咒千百遍的美国,成为文革开始后第一桩
名人叛逃大案。”(引自胡发云《百年红歌漫谈... 阅读全帖 |
|
s********n 发帖数: 26222 | 4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smokinggun (硝烟),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巴基斯坦的来信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Jan 6 10:59:17 2010, 美东)
最近一个巴基斯坦女孩讲了她对性和婚姻的观念, 让我大吃一惊。 她二十岁左右,
在信中说, 她觉得所谓的男女之爱没有多少爱, 好像只有性欲。她周围有很多因为所
谓的爱而私奔的青年男女, 她非常不理解,因为好像都是情欲占主要因素, 这种“爱
”得不到父母的祝福, 又有何意义? 看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 巴基斯坦的婚俗观念
依然很原始, 很封建,原始教义对青年人的洗脑依然很厉害, 基本上就是父母之命就
决定了子女的婚姻大事, 这个女孩子看样子在情欲和社会习俗的冲击之中饱受煎熬。
我的回信,性欲与爱情密不可分, 情欲是自然人性的一部分,没有情欲的话, 人类世
界早已不复存在。 西方和东方中东对婚姻观念大不同, 西方婚姻更尊重个人自主,
而东方中东太过强调家族父母意志而扼杀青年一代个性。 所以, 西方, 经常面对的
是新一代取代老一代的更新换代,尽管这样对老年一 |
|
l*****5 发帖数: 6 | 42 我觉得,和异族通婚要慎重,种族原因倒在其次,文化背景,生活习惯以及家庭来往才
是重点考虑的因素。
先说文化背景,无论你多么西化,或是厌恶中国文化(当然这样是愚蠢的),你都是在
这个文化下长大的,一个人是他/她经历的总合,你永远都无法摆脱你的经历,因为你
无法改变历史。我认识的朋友中,最长的异族通婚已经有四五十年了,是一个在台湾拿
了中国哲学博士的老美娶的台湾姑娘,老美有过一次婚姻并且有孩子,而和台湾这位结
婚后没有再要孩子,感觉上,虽然二位还在一起,但基本是各自有各自的活动,台湾太
太的朋友基本是华人(包括港奥台大陆)。活动时她先生根本不参与,反过来也如此。
好像两个人只是搭伙过日子而已。还认识一些国女嫁给老美的同事或朋友,感觉上,是
水和油放在一个碗里,融不到一起去,原因无它,文化背景不同。而老中和老印的文化
差异恐怕要大于老中和老美的文化差异。
再说生活习惯差异,恐怕就更大了,从饮食,到业余爱好,再到朋友圈,都是如此不同
,当激情褪去,这些日常的生活习惯,文化差异就会浮出水面。不要妄想改变这些东西
,这些已经融入你的骨髓。所以有人说:胃口胃口是喂出来的,从出生起,你就慢慢地
被定型... 阅读全帖 |
|
l*****5 发帖数: 6 | 43 我觉得,和异族通婚要慎重,种族原因倒在其次,文化背景,生活习惯以及家庭来往才
是重点考虑的因素。
先说文化背景,无论你多么西化,或是厌恶中国文化(当然这样是愚蠢的),你都是在
这个文化下长大的,一个人是他/她经历的总合,你永远都无法摆脱你的经历,因为你
无法改变历史。我认识的朋友中,最长的异族通婚已经有四五十年了,是一个在台湾拿
了中国哲学博士的老美娶的台湾姑娘,老美有过一次婚姻并且有孩子,而和台湾这位结
婚后没有再要孩子,感觉上,虽然二位还在一起,但基本是各自有各自的活动,台湾太
太的朋友基本是华人(包括港奥台大陆)。活动时她先生根本不参与,反过来也如此。
好像两个人只是搭伙过日子而已。还认识一些国女嫁给老美的同事或朋友,感觉上,是
水和油放在一个碗里,融不到一起去,原因无它,文化背景不同。而老中和老印的文化
差异恐怕要大于老中和老美的文化差异。
再说生活习惯差异,恐怕就更大了,从饮食,到业余爱好,再到朋友圈,都是如此不同
,当激情褪去,这些日常的生活习惯,文化差异就会浮出水面。不要妄想改变这些东西
,这些已经融入你的骨髓。所以有人说:胃口胃口是喂出来的,从出生起,你就慢慢地
被定型... 阅读全帖 |
|
l*****5 发帖数: 6 | 44 我觉得,和异族通婚要慎重,种族原因倒在其次,文化背景,生活习惯以及家庭来往才
是重点考虑的因素。
先说文化背景,无论你多么西化,或是厌恶中国文化(当然这样是愚蠢的),你都是在
这个文化下长大的,一个人是他/她经历的总合,你永远都无法摆脱你的经历,因为你
无法改变历史。我认识的朋友中,最长的异族通婚已经有四五十年了,是一个在台湾拿
了中国哲学博士的老美娶的台湾姑娘,老美有过一次婚姻并且有孩子,而和台湾这位结
婚后没有再要孩子,感觉上,虽然二位还在一起,但基本是各自有各自的活动,台湾太
太的朋友基本是华人(包括港奥台大陆)。活动时她先生根本不参与,反过来也如此。
好像两个人只是搭伙过日子而已。还认识一些国女嫁给老美的同事或朋友,感觉上,是
水和油放在一个碗里,融不到一起去,原因无它,文化背景不同。而老中和老印的文化
差异恐怕要大于老中和老美的文化差异。
再说生活习惯差异,恐怕就更大了,从饮食,到业余爱好,再到朋友圈,都是如此不同
,当激情褪去,这些日常的生活习惯,文化差异就会浮出水面。不要妄想改变这些东西
,这些已经融入你的骨髓。所以有人说:胃口胃口是喂出来的,从出生起,你就慢慢地
被定型... 阅读全帖 |
|
l*****5 发帖数: 6 | 45 我觉得,和异族通婚要慎重,种族原因倒在其次,文化背景,生活习惯以及家庭来往才
是重点考虑的因素。
先说文化背景,无论你多么西化,或是厌恶中国文化(当然这样是愚蠢的),你都是在
这个文化下长大的,一个人是他/她经历的总合,你永远都无法摆脱你的经历,因为你
无法改变历史。我认识的朋友中,最长的异族通婚已经有四五十年了,是一个在台湾拿
了中国哲学博士的老美娶的台湾姑娘,老美有过一次婚姻并且有孩子,而和台湾这位结
婚后没有再要孩子,感觉上,虽然二位还在一起,但基本是各自有各自的活动,台湾太
太的朋友基本是华人(包括港奥台大陆)。活动时她先生根本不参与,反过来也如此。
好像两个人只是搭伙过日子而已。还认识一些国女嫁给老美的同事或朋友,感觉上,是
水和油放在一个碗里,融不到一起去,原因无它,文化背景不同。而老中和老印的文化
差异恐怕要大于老中和老美的文化差异。
再说生活习惯差异,恐怕就更大了,从饮食,到业余爱好,再到朋友圈,都是如此不同
,当激情褪去,这些日常的生活习惯,文化差异就会浮出水面。不要妄想改变这些东西
,这些已经融入你的骨髓。所以有人说:胃口胃口是喂出来的,从出生起,你就慢慢地
被定型... 阅读全帖 |
|
l*****5 发帖数: 6 | 46 我觉得,和异族通婚要慎重,种族原因倒在其次,文化背景,生活习惯以及家庭来往才
是重点考虑的因素。
先说文化背景,无论你多么西化,或是厌恶中国文化(当然这样是愚蠢的),你都是在
这个文化下长大的,一个人是他/她经历的总合,你永远都无法摆脱你的经历,因为你
无法改变历史。我认识的朋友中,最长的异族通婚已经有四五十年了,是一个在台湾拿
了中国哲学博士的老美娶的台湾姑娘,老美有过一次婚姻并且有孩子,而和台湾这位结
婚后没有再要孩子,感觉上,虽然二位还在一起,但基本是各自有各自的活动,台湾太
太的朋友基本是华人(包括港奥台大陆)。活动时她先生根本不参与,反过来也如此。
好像两个人只是搭伙过日子而已。还认识一些国女嫁给老美的同事或朋友,感觉上,是
水和油放在一个碗里,融不到一起去,原因无它,文化背景不同。而老中和老印的文化
差异恐怕要大于老中和老美的文化差异。
再说生活习惯差异,恐怕就更大了,从饮食,到业余爱好,再到朋友圈,都是如此不同
,当激情褪去,这些日常的生活习惯,文化差异就会浮出水面。不要妄想改变这些东西
,这些已经融入你的骨髓。所以有人说:胃口胃口是喂出来的,从出生起,你就慢慢地
被定型... 阅读全帖 |
|
l*****5 发帖数: 6 | 47 我觉得,和异族通婚要慎重,种族原因倒在其次,文化背景,生活习惯以及家庭来往才
是重点考虑的因素。
先说文化背景,无论你多么西化,或是厌恶中国文化(当然这样是愚蠢的),你都是在
这个文化下长大的,一个人是他/她经历的总合,你永远都无法摆脱你的经历,因为你
无法改变历史。我认识的朋友中,最长的异族通婚已经有四五十年了,是一个在台湾拿
了中国哲学博士的老美娶的台湾姑娘,老美有过一次婚姻并且有孩子,而和台湾这位结
婚后没有再要孩子,感觉上,虽然二位还在一起,但基本是各自有各自的活动,台湾太
太的朋友基本是华人(包括港奥台大陆)。活动时她先生根本不参与,反过来也如此。
好像两个人只是搭伙过日子而已。还认识一些国女嫁给老美的同事或朋友,感觉上,是
水和油放在一个碗里,融不到一起去,原因无它,文化背景不同。而老中和老印的文化
差异恐怕要大于老中和老美的文化差异。
再说生活习惯差异,恐怕就更大了,从饮食,到业余爱好,再到朋友圈,都是如此不同
,当激情褪去,这些日常的生活习惯,文化差异就会浮出水面。不要妄想改变这些东西
,这些已经融入你的骨髓。所以有人说:胃口胃口是喂出来的,从出生起,你就慢慢地
被定型... 阅读全帖 |
|
p**********u 发帖数: 15479 | 48 “未嫁从父”是要求还未出嫁、住在父亲家中的闺女孝顺父母,听从父亲的话,“不违
父命”就是“事亲孝”。(按照孔子的解释,“亲”是指父母双亲,但又说“资于事父
而孝母”。)因为当时人们认为长辈们的社会见识丰富,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
除了日常生活照顾周到,还要在父亲遇危难时挺身而出。如汉文帝时,缇萦说服文帝废
除肉刑,使父亲免于罪,又如东汉曹娥为救落水的父亲而被淹死,终身婚姻大事要听从
“父母之命”也是“从”和“孝”的表现。 |
|
a*o 发帖数: 25262 | 49 大部分印度人无论学历高低,婚姻之事都是父母之命,对象都是父母看中了对方才相亲
,然后成双成对。下半身的事情不用自己操心就解决了,所以印度人就有大部分时间来
解决上半身很问题,一心想着职场怎么一直往上游。
相反,大多数有知识的中国人前十几二十年拼命读书啊读书,解决了一半上半身问题,
很多读完了才开始花大部分时间寻找解决下半身的问题。还经常被父母逼。一征,再征
,慢慢地变成了长征。红军长征都需要 8 年啊。
当印度人走上坡的时候,很多中国人还在海平地里长征寻草。慢慢地角度越来越大,高
低就也出来了。
要向印度人学习,恢复中华几千年传统指腹为婚,国人就强大。大家说能行得通么? |
|
q******n 发帖数: 4479 | 50 说得好。我也是这么觉得。早婚好处多多,唯一的障碍是怕年幼识人不明,这种时候需
要父母长辈等有阅历的人帮忙把关,。另外门当户对也是很重要的,因为结婚不是两个
人的事,是两个家庭的事。
这么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是高质量婚姻的保障啊。就算自由恋爱也要得到父母认
可才行。
^_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