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物候
1 2 下页 末页 (共2页)
C****g
发帖数: 3945
1
来自主题: ebiz版 - 本日物候:鱼上冰
1.语出《礼记.月令》:"﹝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
。"郑玄注:"皆记时候也。"孔颖达疏:"鱼当盛寒之时,伏于水下,逐其温暖,至正月阳
气既上,鱼游于水上,近于冰,故云鱼上冰也。"后因以"鱼上冰"代称正月早春时令。
最后一天鱼上冰物候~
冬眠结束乐,哦也。
d*****g
发帖数: 1616
2
http://iel.cass.cn/expert.asp?newsid=783&expertid=58
刘宗迪博士
一、 钟敬文先生与现代《山海经》研究
廖明君(以下简称廖):宗迪兄,最近你发表了关于《山海经》研究的系列论文,对《
山海经》这部古老典籍提出了与传统观点大相径庭的解释,尤其是你证明此书的《海经
》部分其实讲的不是地理,也不是神话,而是讲的上古天文历法制度,是一部被人遗忘
的“天书”,可谓出人意表,在学术同行中引起了很大的兴趣。我本人对你的研究也深
感兴趣,你对《山海经》新解释的意义其实已经超出了《山海经》本身,它涉及到中国
学术史,尤其是上古学术史中许多重大问题,因此,今天请你就这一研究的缘起、基本
观点和学术意义等系统地谈一下。
刘宗迪(以下简称刘):很高兴有这个谈论《山海经》的机会,不过,在开谈之前,请
容许我先向您以及《民族艺术》杂志的同仁表示感谢,非常感谢贵刊的慷慨,拿出这么
大的篇幅连载本人的《山海经》研究论文,这在今天尤其显得难能可贵。
廖:我们的刊物对于有创见、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历来就不吝惜篇幅,传播新知、推进学
术是学术刊物的使命嘛。好了,我们不用客套了。... 阅读全帖
w**k
发帖数: 320
3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全球变暖的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
2000年最热。。。还真敢说
先把竺可桢这篇雄文好好读读再说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唐狼
来自: 唐狼(见贤思齐) 2008-08-22 22:40:35
毛主席教导我们:“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
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有些人认为在人类历史时期,世界气候
并无变动。这种唯心主义的论断,已被我国历史记录所否定。
在中国的历史文献中,在丰富的过去的气象学和物候学的记载,可惜非常分散。这篇论
文就手边的材料进行初步分析,希望把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的主要趋势写出一个轮廓

在东亚季风区域内,雨量的变动常趋极端,而温度的变化在冬春即能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我国冬季温度主要受西伯利亚冷空气所控制,升降比较统一。因此,本文以冬季温度
作为气候变动的指标。
近五千年的时间,根据材料的性质,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考古时期(约公元前300
0——1100年)
西安附近的半坡村遗址(属于仰韶文化,用C的14次方同位素测定为约5600——
6080年前)和河南安阳殷墟(约公元前1400——1100年)的发掘表明,当
时猎获的野兽中有竹鼠... 阅读全帖
d*****g
发帖数: 1616
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dahuang (春风又绿江南岸),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刘宗迪/廖明君:《山海经》与上古学术传统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Sep 7 04:15:00 2011, 美东)
http://iel.cass.cn/expert.asp?newsid=783&expertid=58
刘宗迪博士
一、 钟敬文先生与现代《山海经》研究
廖明君(以下简称廖):宗迪兄,最近你发表了关于《山海经》研究的系列论文,对《
山海经》这部古老典籍提出了与传统观点大相径庭的解释,尤其是你证明此书的《海经
》部分其实讲的不是地理,也不是神话,而是讲的上古天文历法制度,是一部被人遗忘
的“天书”,可谓出人意表,在学术同行中引起了很大的兴趣。我本人对你的研究也深
感兴趣,你对《山海经》新解释的意义其实已经超出了《山海经》本身,它涉及到中国
学术史,尤其是上古学术史中许多重大问题,因此,今天请你就这一研究的缘起、基本
观点和学术意义等系统地谈一下。
刘宗迪(以下简称刘):很高兴有这个谈论《山海经》的机会,不过,在开谈之前,请
...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5
来自主题: ChineseMed版 - 问中医几度秋凉 - 4
(三十一)
家里的电话现在经常是病人打来找女儿的。女儿统统建议他们去找她的师博诊治。女儿
说:“我是学生,在取得医师资格证前不能行医。”女儿不看网上有关中医的讨论,对
我热衷于这种讨论报以宽容的一笑。她说:“没必要去和人争论。中医能否存在,是否
科学不是争论来的,是靠实践。只要中国还有这么多人,还有这么多农民,中医就必然
会存在下去。我将来的工作岗位要定在农村,城里的老爷们要找我看病得到山村去访我
。村童会‘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人们找女儿看病,确切地说是找她诊脉。她言病很准。每天,一个上午就要摸五十多个
病人的脉。给一个病人摸脉,其它人全瞧着,中医看病到如今还是现场考试。要想取得
病人的配合,医生先得看准脉。
女儿的诊脉如今已让好多人称奇了。她摸着脉,对病人说,:“你血压太低了,头晕。
”病人叫起来:“这你可错了,我是高血压病,西医一直治不好,我才来看中医的……
”女儿叫护士给病人量血压,量了两遍,全是血压低。女儿说:“你把高血压都治成低
血压了。”另一个病人,女儿说她:“肾结石,子宫肌瘤,小叶增生……”病人不信,
说她没有感觉,女儿开了B超单让她去检查。她回来时... 阅读全帖
m******m
发帖数: 219
6
来自主题: gardening版 - 二十四番花信风
二十四番花信风
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
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都是按照一定的季节时令活动的
,其活动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因而
,它们的各种活动便成了季节的标志,如植物的荫芽、发叶、开花、
结果、叶黄和叶落,动物的蛰眠、复
苏、始鸣、繁育、迁徒等,都是受气候变化制约的,人们把这些现象
叫做物候。
物候与农时关系密切。我国是世界上研究物候学最早的国家。《
诗经》记载:“四月秀罗、五月鸣蜩
”,及“八月剥枣、十月获稻”。我国最早的物候专著、西汉初期的
《夏小正》按一年12个月的顺序分别
记载了物候、气象、天象和重要的政事、农事活动、如农耕、养蚕、
养马等。此后《吕氏春秋》、《礼记
》等都有类似的物候记载,并逐渐发展成一年24个节气和72候。到了
清康熙教撰的《广群芳谱》更有24番
花信风的记载。
我国古代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每年冬去春来,从小
寒到谷雨这8个节气里共有24候,每候
都有某种花卉绽蕾开放,人们把花开时吹来的风叫做“花信风”,意
即带来开花音讯的风候。于是便有了
“24番花信风”之说。人们在24候每一候内开花的植物中,挑选一种
花期最准确的植物为代表,叫做这一
o***s
发帖数: 42149
7
27日香山红叶变色率达到72%,但仍难有“漫山红遍”的感觉 摄影/本报记者 贾婷
“26日,香山红叶变色率已达到60%,进入最佳观赏期”的消息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香山赏红。上周末,香山公园接待约20万游客,创下了本届红叶节开幕以来双休日接待游客量的新高。但许多蜂拥而至的游客抱怨并没有感觉到“漫山遍野”的红叶,这个“红叶变色率”的预报到底是怎么预报出来的?北京青年报记者进行了探访——
游客质疑:最佳观赏期为何难见红叶
“到香山光看人了,没看到红叶。”日前,有游客反映在香山红叶的“最佳观赏期”里没看到园方所说的变色率达到60%的红叶,只看到拥挤的人群。昨天,北京青年报记者实地调查后发现,香山公园入口处的平地部分确实少见红叶,但南部红叶区树叶变红率基本符合官方发布水平。对此,香山公园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许多外地游客时间有限,无法登高赏红,才造成“香山无红叶”的误解,如果游客按照景区提示的赏红路线登高赏红的话,是可以观赏层林尽染的红叶美景的。
日前,“香山红叶变色率已达到60%,进入最佳观赏期”的消息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游客前来香山赏红。上周末,香山公园接待近20万游客,创下... 阅读全帖
t*n
发帖数: 14458
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一张古代星图,请大家指教
最早纪录星象的是《夏小正》罢?不过那时候还没有象后来那样龟腚出那么多的星座。
网上搜到一篇文章,研究夏小正星象年代从而推断它编纂年代的:
夏小正星象年代研究
胡铁珠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100010)
一 文献与研究回顾
《夏小正》的经文存在于西汉戴德所编《大戴礼记》的《夏小正传》中,共有四
百余字。它按12个月记载了每月的天象、物候、民事等等,可以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
一部完整的星象物候历。对这部历法,《礼记·礼运》中记有:“孔子曰‘我欲观夏
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也’”。郑玄注云:“得夏四时之书也,其书存
者有小正”。 《史记·夏本记》亦有:“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后人
多据此认为《夏小正》是夏代的历法,也有人认为它成书于战国时代。这篇文章的目
的就是通过对《夏小正》星象的计算确定该历可能的使用年代。关于《夏小正》的版
本源流等等,因台湾庄雅洲先生已有详尽的研究,本文将不再涉及[1][2]。
《夏小正》经文中给出的星象共有17个:
正月:鞠则见。初昏参中,斗柄悬在下。
三月:参则伏。
四月:昴则... 阅读全帖
t*n
发帖数: 14458
9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一张古代星图,请大家指教
最早纪录星象的是《夏小正》罢?不过那时候还没有象后来那样龟腚出那么多的星座。
网上搜到一篇文章,研究夏小正星象年代从而推断它编纂年代的:
夏小正星象年代研究
胡铁珠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100010)
一 文献与研究回顾
《夏小正》的经文存在于西汉戴德所编《大戴礼记》的《夏小正传》中,共有四
百余字。它按12个月记载了每月的天象、物候、民事等等,可以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
一部完整的星象物候历。对这部历法,《礼记·礼运》中记有:“孔子曰‘我欲观夏
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也’”。郑玄注云:“得夏四时之书也,其书存
者有小正”。 《史记·夏本记》亦有:“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后人
多据此认为《夏小正》是夏代的历法,也有人认为它成书于战国时代。这篇文章的目
的就是通过对《夏小正》星象的计算确定该历可能的使用年代。关于《夏小正》的版
本源流等等,因台湾庄雅洲先生已有详尽的研究,本文将不再涉及[1][2]。
《夏小正》经文中给出的星象共有17个:
正月:鞠则见。初昏参中,斗柄悬在下。
三月:参则伏。
四月:昴则... 阅读全帖
w*******r
发帖数: 4910
w*******r
发帖数: 4910
1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osAngeles 讨论区 】
发信人: windwater (欢迎到风水版), 信区: LosAngeles
标 题: 二十四节气养生 之惊蛰篇 3/5
关键字: 二十四节气养生 惊蛰 中医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Feb 23 02:12:51 2012, 美东)
二十四节气养生 --惊蛰 3/5
Link:
http://health.enorth.com.cn/system/2011/03/04/006005556.shtml
http://zy.china.com.cn/ztjj/bygc/47291.html
http://zy.china.com.cn/zyts/zyys/cjyangsheng/47202.html
http://zy.china.com.cn/zyts/zyys/cjyangsheng/46711.html
http://zy.china.com.cn/zyts/zyys/cjyangsheng/46707.html
http://zy.china.com.cn/zyts/zyys/cjyangsheng/471... 阅读全帖
B*****e
发帖数: 1005
1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刘邦当年斩的蛇多大?
早就化了,
考古时期(约公元前3000——1100年) 西安附近的半坡村遗址(属于仰韶文
化,用C的14次方同位素测定为约5600——6080年前)和河南安阳殷墟(约
公元前1400——1100年)的发掘表明,当时猎获的野兽中有竹鼠、麞和水牛等
热带和亚热带的动物,而现在西安和安阳一带已经不存在这些动物了。此外,在殷代留
下来的甲骨文上可以看出当时安阳人种稻比现在大约要早一个月。在山东历城县发掘龙
山文化遗迹中找到一块炭化竹节,有些陶器外表也似竹节。这说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
竹类的分布在黄河流域,可直到东部沿海。根据这些事实,我们可以假设,五千年以来
,竹类分布的北限大约向南后退1°—3°纬度。对照黄河下游和长江下游各地温度,
可以说五千年前的仰韶到三千年前的殷墟时代是中国的温和气候时代,比现在年平均温
度高2℃左右,正月份的平均温度高3°—5℃。物候时期(公元前1100——公元
1400年) 人们要知道一年中寒来暑往,常常用肉眼来看降霜下雪,河开河冻,树
木抽芽发叶、开花结果,候鸟春来秋往,等等,这就是物候。物候学也可以说是没有观
测仪器时代的气象学和气候学。我国劳动人民早在公元前十
m*****g
发帖数: 12253
13
(一)本书的成书年代
《四时纂要》 的作者是韩鄂 ,一题作韩谔。韩鄂的事迹不详,仅在《新唐书》卷73《
宰相世系表》列有这个名字,是唐玄宗 时宰相韩休之兄偲的玄孙,没有记载任何事迹
。《宰相世系表》上还有一个韩锷,是韩休之弟的玄孙,也没有记载任何事迹。韩休死
于公元739年,下距唐亡167年,据此有学者推算,韩鄂,或韩锷可以是唐时人,也可以
是唐末至五代初人[1]。有学者根据本书作者的自序中有批评韦氏《保生月录》的话,
提出他著此书时,必在韦氏之后,时代大约是唐代末年,可能已入五代。[2]日本学者
对于《四时纂要》也做过许多的研究,也大都认为本书是唐朝的作品。因此,现在学术
界一般都采用“唐末五代说”[3]。但这种说法除了以上的几条证据之外,并没有提出
更进一步的证据,特别是古来同名同姓的人很多,本书的作者韩鄂究竟是否是开元宰相
韩休的裔孙还是缺乏可靠的证据[4]。日本学者守屋美都雄考证认为,他们系同名异人
。因此,不能根据韩休的卒年来推测本书的成书年代。另外,唐末五代也是一个较长的
历史时期,即便从唐朝灭亡的那一年(907)开始计算,到五代灭亡的那一年(960)也
有半个多世纪。因此... 阅读全帖
x******y
发帖数: 6946
14
来自主题: Chicago版 - zz 节气 与 蔬菜种植
出处不小心关了窗口。 呵呵
蔬菜的习性
每种蔬菜对温度都有不同的要求,有的喜热,有的喜寒;它们的生长期也有长有短,这
些因素决定了它们的栽种时间。
例如,大白菜是喜寒的蔬菜,它可以在初春播种,也可以在初秋播种。但大白菜需要三
个月的时间才能成熟,成熟后,低温的天气还能够增进它的风味。而在南方,春季气温
上升比较快,播种后,天气很快变热,使大白菜提前开花结籽。所以在南方,春季种的
大白菜不好吃。
因此,我们要了解蔬菜对温度的要求,成熟需要的时间,还要了解当地的气候特征,才
能知道什么时候种什么菜最好。根据经验,我们可以将蔬菜分成:
喜热型 不经霜打 如:西红柿、茄子、青椒、甘薯、花生、四季豆、毛豆、各种
菜豆、西瓜、南瓜、黄瓜、葫芦、苦瓜、丝瓜、甜瓜、苋菜、空心菜、玉米、芋头、芝
麻、向日葵、空心菜等
喜寒型 不耐热,幼苗时需要凉爽的天气,成熟时霜寒可以增进风味。如:大白菜、
白萝卜、芥菜、甘蓝、卷心菜、花菜、花椰菜、芜箐、土豆、生菜、莴苣、胡萝卜、芹
菜、甜菜、菠菜、芹菜、香菜、小白菜、上海青、洋葱、...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也谈“七月流火”
诗人网友们谈到了“七月流火”。一般大家都认为“七月流火、八月爍金”是形容夏天
炎热。但学究们根据辞海、或百度,认为“七月流火”是指天气转凉。
辞海、或百度的依据是诗经·国风·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认为这句诗应该理解为大火(心宿二)向西方移动,寒冷的季节就快要来到了。这是目
前权威的说法,始自东汉吧。但是不一定对,我们的文科傻妞喜欢把事情复杂化。我们
从头来讲咱们中华民族怎么改进历法的。
很久很久以前,我们就认识了时间单位“天”或者“日”,月亮的圆缺,就有了“月”
这个单位。“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就有了年这个单位。但是很不幸,日
月年三者之间没有精确的整数的换算关系。在三千年前,我们老祖宗写“豳风·七月”
的时候,一年有几个月,是模糊的。所以“豳风·七月”是物候历。不信你看: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首先,九月授衣是天冷了要加衣服吗?目前权威的说法是这样的。但是,同诗讲: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郹,八月载
绩。载玄载黄,我朱...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也谈“七月流火”
网友白马客博览群书,佩服之至。但是愚以为仍有讨论的余地。他(她)指出:
“博主有关七月流火的说法是不对的。《七月》篇历法问题复杂,一般认为是多种历法
同时出现”。这个断语兄弟不服。上篇博文的主题,就是指出这个“一般认为”可能是
错的。因此白马客兄不能简单用“一般认为”来否定我的新见解。
多种历法同时出现这种现象并不罕见,对此我没有意见。但是我的问题是非常具体的《
豳风。七月》是否物候历,而非物候天文混合历。所以忽略白马客兄关于混合历的介绍
。白马客兄说:
“我国观象授时的历史要比《豳风。七月》定稿的时代早得多。(参见陈遵妫:《中国
天文学史》第三卷)由甲骨文可见,殷商时代人们已经知道置闰,(参见陈梦家:《殷
墟卜辞综述》第七章《历法天象》)”
这里有两个问题。《豳风。七月》是周的先民传唱下来的,因此有可能历史非常悠久。
孔子定稿时,是选本,并没有改写。因此,定稿的时代,不说明任何问题。
因此,只能从诗歌本身来说明成诗的大致时代。如果白马客兄认为不存在十四月的问题
,那就得讲清楚“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
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一般... 阅读全帖
y*d
发帖数: 2226
17
这得多没文化才能说出这种话
中国的哲学里事物从发轫到鼎盛再到消亡算是一个周期。人的生老病死,农作物春耕秋
收,日月盈仄都是这样。
人的寿命从出生算起,到成年,到老年死亡算一个周期很合理吧?历法也是一样的道理
,一个月从新月将现的时候算起(初一晚上是看不到月亮的,叫朔),月中满月,再到
月底完全看不到月亮(晦)。一日从子时完全没有太阳算起,到午时三刻太阳高度最高
,再到下一个子时才算一日结束。
春季从中原地区天气即将变暖算起,到春分前后中原达到最典型的春季物候,再到立夏
开始转入夏季的物候。
既然一日始于夜半,一月始于朔,一季当然也是从这季的气候将有未有之时算起。
春节因为要调和阴历,所以会和春分差几日,但基本上就是在春分前后,是春之始
Z********n
发帖数: 300
1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下称“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
于2016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非盟会议中心召开。11月
30日17点35分,委员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
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下称“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
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
,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
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
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
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
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0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九华立春祭、班春... 阅读全帖
g*******y
发帖数: 380
19
这么烂的东西还有人讨论的津津有味的?虽然不能什么都往轮子身上推,不过这篇文章我
觉得发在大妓院最合适不过了.
承认气候变化吗?如果你承认气候变化,你就得承认有气候变暖,不然气温只降不升,地球
有大麻烦了.全球变暖的热点是在大尺度下现阶段气候是否在急速变暖,这种变暖是否和
人类活动密切相关,还是和以往自然界的气候变化规律相同.
全球气候变化这种大尺度的问题不是几个气象站的记录就能解释说明了,也不是没有任
何物理证据.恰恰相反,全球变化组织不仅有分布全球的网络,而且非常重视各种学科各
种方法来讨论研究这一现象.
即使在现阶段时髦的石笋,冰心,同位素等手段出现之前,很多科学家就已利用早起气象
观测数据,历史气象记录,物候记录做过研究.中国的Zhuo Kezhen早在70年代就完成了中
国5000年气候变化研究,其结果不仅和日本的物候记录还原曲线吻合,也和北欧的冰心还
原曲线吻合.诚然,这种大尺度研究的精度并不可能像某个气象站的日观测数据一样精确
到小数点后几位. 但是回到前面的问题,全球变化的研究意义在于揭示人类活动是否严
重影响了全球气候变化,这对人类活动是个警种,也是个反思的机会,有人只
d*****g
发帖数: 518
20
太和五年的十月,秋夜已经冷得峻切。夜半时候,传信人忽然拍着门大声呼喝,惊起辗
转未眠的杜牧。大半夜的,哪里会是怎样的好事?他急急忙叫人取了火烛来,就着光拆
开,不想却是一封一点也不紧急的信。叙得还是一桩闲事,来自集贤学士沈子明(对,
就是白居易喝高了在他家墙壁上一通胡写,说自己也不爱他家的菊花,也不爱他家的瘦
竹,唯爱他家美人的那位沈子明)。
沈子明说,我有位好朋友叫李贺,去世之前曾经把自己的诗集托付给我。这些年辗转各
处,总以为已经散轶了。没想到,今天晚上醉而复醒,睡不着了,翻箱倒柜,居然找了
出来。一时间,李贺的音容笑貌,如在眼前。我曾经与李贺一道吃饭,喝酒。去过的地
方,经过的季节,竟然一点都没有忘。不觉泪下。李贺没有妻子儿女,没有人能让我抚
恤问候。我常遗憾地想,竟然没有人能够继承他的诗与志。求您为他的诗集写个序,也
算了却我一桩心愿吧。
杜牧在这封再三推辞而不得的《李长吉歌诗叙》里录下了这封信。
《李长吉歌诗叙》是难得的好文章,讲李贺的诗源出屈原,兼有乐府的音乐感,更有南
朝宫体对于步韵的细腻追求。唯有不足,是情过而理未及,但他才二十七岁呐,二十七
岁就死了的年轻人,谁又能要... 阅读全帖
l*****f
发帖数: 13466
21
来自主题: _StoneStory版 - 梅花季节
新年过后,入腊时分,是北加梅花时候。可惜今年又没法拜访,只好说一句:三年两度
负梅花。
北加地气暖,梅花腊月就开,国内梅花一般是到初春才开。想起琉璃世界白雪红梅,应
该算是红楼里最脍炙人口的篇章之一,里面栊翠庵如胭脂一般一片红梅却偏偏是十月里
头一场雪就盛开了。因此引来许多争论;梅林固然只南方常见,江南梅花也是一般正月
以后方开,而十月梅花要到岭南方见。大观园的南北之争,北京少见大片梅林,南京虽
有梅花,也不可能阴历十月就开。连薛姨妈都说:十月梅花岭上开。是大庾岭的梅花。
唐朝人的诗:南路蹉跎客未回,常嗟物候暗相催。四时不变江头草,十月先开岭上梅。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孤陋寡闻,记忆里似乎从来没见过雪中梅花,虽然
他们是天然伴侣。梅花季节是暖融融的初春天气,阳光明媚。雪中只见过蜡梅,那是真
正大雪中一段清泠幽香。但古人词从来是说寒梅,所谓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所谓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也许古代气候跟现代不同也未可知。
看竺可桢古代气候考里,早年气候温暖,黄河流域一带亦有梅,竹。(实际竹比梅似乎
抗寒,北方竹子现在亦常见?)到东汉,慢慢趋向寒冷,但是隋唐有重新和暖起来,有... 阅读全帖
J*******3
发帖数: 1651
22
李四光的霸道和钱学森的胡说八道
据说20世纪中国民族精神最闪耀和最灿烂的聚焦,一是发现了大庆油田,一是制造了“
两弹一星”。由此也造就了新中国科学界的两大牛人:一个是李四光,另外一个是钱学
森。文革期间,科学院有一个大右派,该右派曾指名道姓地说:李四光是一个霸道,钱
学森是一个胡说八道。
一、李四光的霸道
李四光的霸道,无非是指对他在任中国地质部长时,搞一言堂和正确路线,压制别的理
论和学派,让他的地质力学理论在地学界一枝独秀,例如在地质部属下的中国地质科学
院专门设立了一个地质力学研究所。李四光的“霸道”,反映的主要是专业以内的事。
在李四光当地质部长时得到了解决,在理论上他也有地质力学的贡献,他也最早倡导新
中国的地震预报和地热研究研究,对地质学的贡献很大。以前把他说成是地学泰斗和发
现大庆油田的第一功臣,也有人认为李四光对氢弹和原子弹的研制有重大贡献,是有一
点过了,有牵强附会之嫌。但现在就说李四光主要是靠溜须拍马,没有一点真才实学,
而且对大庆油田的发现一点功劳都没有,也是不妥的。
事实是,中国地学在49年以前已经出现了很多优秀人物,李四光刚刚回国时,曾被认为
是口头理论家,没...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1159
23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龙年将至话舟子(1)

最近二十年肯定还是有中国人写或翻译科普的吧?我随便搜了搜,
国外作品(按书名汉语拼音排列)
01.《啊哈!灵机一动》 18.《魔鬼出没的世界》 35.《数学——它的内容、方
和意义》
02.《从一到无穷大》 19.《膨胀的宇宙》 36.《湍鉴》
03.《超越时空》 20.《千亿个太阳》 37.《完美的对称》
04.《大灭绝》 21.《趣味地球化学》 38.《物理世界奇遇记》
05.《大众天文学》 22.《趣味物理学》 39.《物理学的进化》
06.《大师的智慧》 23.《器具的进化》 40.《细胞生命礼赞》
07.《飞向月球》 24.《人之上升》 41.《熊猫的姆指》
08.《发现者》 25.《人类的故事》 42.《 伊甸园之河》
09.《混沌:开创新科学》 26.《双螺旋——发现DNA结构的故事》 43.《一个自
然科学家在贝格尔舰上的环球旅行记》
10.《黑猩猩在召唤》 27.《上帝掷骰子吗?》 44.《与鸟为伴:加拉帕格斯群
岛》
11.《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 阅读全帖
g*********r
发帖数: 9366
24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合集] 龙年将至话舟子(1)
☆─────────────────────────────────────☆
CHEDS (CHEDS) 于 (Tue Jan 3 05:14:53 2012, 美东) 提到:
中新版一直政治话题为主。老将们关注着乌坎村的星星之火, 讨论着将到来的中国民主
大革命,发出不革命行吗的吼声。结果这两天被舟子的话题转移了焦点。我在这试着从
事实出发,对舟子做一下理性的分析,希望尽早结束这个话题,让大家把注意力重新集
中到国家大事上来。
舟子九十年代初来美,博士期间发了一篇第一作者的论文,被他的导师认为很有科研能
力。毕业后推荐他去做了博士后,舟子两期博士后期间都没有再发第一作者的论文了。
正当舟子的科研事业蒸蒸日上时,伴随着互联网兴起的大潮,舟子觉得得为我们的祖国
做点什么。舟子后来解释为什么投入神圣的打假事业时,说:
“我的导师认为我是他见过的最聪明的学生,非常适合做科学研究工作,在我申请博士
后、研究基金时,都给予最强烈的推荐。我到Salk做博士后时,就只靠他的一封推荐信
(一般情况下需要三个人的推荐)。由于他和其他人的推荐,我得到了一份研究艾滋病的
基金。只不过,在日常交...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25
资料图片
今天是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博士林树标在新疆慕士塔格冰川考察失踪后的第56天。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简称“青藏所”)发布消息称,今年 7月28日,该所慕士塔格西风带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副站长、29岁的林树标博士,在完成新疆慕士塔格冰川自动气象站架设工作后下撤时失去联系。
记者了解到,林树标是广东肇庆市德庆县人,是“山里人的骄傲”。
新疆登山运动管理中心金副主任称,7月28日下午,林树标带领4名队员,在海拔6000多米的慕士塔格冰川完成了自动气象站架设工作后,他背起电脑率先下山。
有可能滑坠入冰川裂缝
林树标背一个小包,只穿了抓绒和冲锋衣,没有带羽绒服和睡袋。在目视距离约200米外翻越了一座山头后,他离开了同事们的视线。从海拔6000米到5500米一号营地,只有一条通行路线,海拔5900米至5700米之间,是地质结构极为复杂的冰缝地带。
10分钟之后,带着科研仪器翻越山头的其余4个同事吃惊地发现,林树标已不在视线内。
林树标失踪后,同事们拨打他的手机,接通了,但无人接听。一个小时后,林树标的手机已经没电了。“就算在夏天太阳落山后,那个位置的温度也在零下15℃,低温时电池消耗很快... 阅读全帖
o***s
发帖数: 42149
26
又到香山红叶最佳观赏期,今天是香山红叶文化节开幕后的第二个周末,北京香山公园管理处27日发布最新数据显示,周末两天,香山公园共接待赏红游客近20万人,为本届红叶节开幕以来双休日接待游客量之最高。
据香山公园红叶物候观测小组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香山的红叶变色率为72%,层林尽染、如火如荼。今年香山欣赏红叶的热门景点依然为香炉峰、玉华岫、白松亭、森玉笏、双清别墅、碧云寺等处。
此外,香山碧云寺也是游客喜爱的热门游览景点,本周双休日的日均接待游客超过万人次。罗汉堂、孙中山纪念堂、孙中山生平事迹展、宋庆龄守灵处休息室等景点也是游客较为集中的地方。
香山是北京欣赏红叶的最佳旅游景点,10万余株黄栌形成了驰名中外的“香山红叶”品牌,其中园内年龄最大的黄栌树已近百岁。为达到层林尽染的最佳效果,近年来,香山公园还补种了黄栌新苗,引进了元宝枫,增加了红叶的种植面积。
为争赏红叶,今天在通往香山的路上,游客摩肩接踵、人山人海,游客与机动车并行前行,拥堵里程长达1公里,被网友笑称:“游客比红叶多”。香山公园数据显示,今年香山红叶文化节,游客分布依然以外地游客居多,都是以团队出行方式到香山欣赏红叶,占总...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27
■ 首创周播季不担心收视率
“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下称“舌尖2”)今晚终于被端上电视荧屏的餐桌。据总导演陈晓卿介绍,“舌尖2”比第一季制作费高了30%,在内容上也延续第一季的主题——“探讨人与食物的关系”。相比上季加强了对社会文化层面的挖掘,以美食见人生,“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酸甜”。
从去年1月起,主创团队历时1年,走访150多个拍摄地点,拍摄150多个人物,300余种美食,行程40多万公里,足迹遍布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大部分地区,探访边远之地的野生食材、少数民族的传统烹饪,将食物跨越地区的交流融合纳入镜头。全片共为8集。近年的热点话题都在片中出现,观众可以在“眼泪与口水齐飞”的纪录片里看到一个更有质感的中国。
据了解,“舌尖2”借鉴了电影类型片的创作手法,有些桥段会让人联想到公路片,有些片段有武侠片的影子。陈晓卿介绍,第二季的分集导演多为“80后”,他们有多年的纪录片创作经验,不少人的作品还曾获得过国际奖项。整体来说,第二季信息量密集,剪辑节奏快,主创希望用高剪辑率赋予该片更动人心弦的节奏。每集50分钟的成片平均镜头数量是1500个,几乎每2...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28
《舌尖上的中国2》第三集导演胡博向网易娱乐讲诉了拍摄背后的故事。在拍摄千岛湖秋收捕鱼时,胡博亲自掌控水下镜头,但重达几十斤的鱼撞到摄影机险些将其坠入湖底。在拍摄雪山伐木工时,因为总导演陈晓卿一句“这个男人眼中丧失了斗志”而另选择其他拍摄对象。
《舌尖上的中国2》第三集导演胡博
网《舌尖上的中国2》第三集《时节》播出后,网友纷纷认为该集较之于前更偏向食材及食物的展示,而非人文、情感。日前,该集导演胡博向网易娱乐讲诉了拍摄背后的故事。在拍摄千岛湖秋收捕鱼时,胡博亲自掌控水下镜头,但重达几十斤的鱼撞到摄影机险些将其坠入湖底。而在拍摄雪山伐木工时,因为总导演陈晓卿一句“这个男人眼中丧失了斗志”而另选择其他拍摄对象。陈晓卿则透露,《时节》中美食比例渐多是根据观众的反馈所作修改调整。
从善如流砍掉一些故事
随着《舌尖2》前两集播出,许多观众表达的观感是:情感故事人文关怀过多,饮食文化风俗欠缺;食材介绍过多,制作技艺略少。在《时节》中,这一状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美食品种上,本集既收罗了黑龙江五常大米这样声名远播的名产,也有不为观众普遍熟知的地方性特产,如江苏溧阳雁来蕈、安徽芜湖虾籽小刀面。在制作工...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29
上海瑞金宾馆西门附近的早黄桂花树上缀满花朵。
8月23日是处暑节气,也就是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结束。就在处暑刚过一天,8月24日,上海瑞金宾馆西门3株品种早黄桂花上缀满花朵,襄阳公园南门一株桂花也开始开花。园林专家邬志星对澎湃新闻表示,他从事园林植物观察35年来,今年是最早的桂花开花期。据上海中心气象台预报,接下来五天上海的天气将转为阴有阵雨,最高气温不超过30℃,因此接下来上海各处的桂花很可能成批开放。
8月24日,徐家汇的最高气温达到了34.3℃,各区县也都在32-35℃之间,其中松江34.5℃最高,这是自8月6日以来近20天里上海气温最高的一天。持续关注桂花开花情况的园林专家邬志星注意到,当天,瑞金宾馆和襄阳公园两处桂花树上此前萌动的花芽已经绽放,空气中飘满了桂花的幽香,加上风少天气又闷,这就成了张爱玲笔下的“桂花蒸”的天气:秋是一个歌,但是“桂花蒸”的夜,像在厨房里吹的箫调,白天像小孩子唱的歌,又热又熟又清又湿。
今年,上海从6月1日起至今的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且高温日数较常年明显同期偏少,仅有8个高温日。在上海今年的8个高温日中,超过36℃只有3天,最高的8月4日也...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30
“国宝”迎客松的专职守护人胡晓春。 澎湃新闻记者 程真 图
在安徽黄山,有一个人的工作堪称独一无二。
他就是胡晓春,“国宝”迎客松的专职守护人。至今年“十一”,他已经守了至少1320天。
大多数人以为,守护黄山名片——迎客松的一定是一位岁月历练、安静慈祥的老人,其实真正的他是位“80后”,今年才33岁,曾经的军人。
“黄金周虽然来看迎客松的人很多,但并不是我最忙碌最紧张的时候。我们这个岗位,最怕的是雨雪冰冻、暴雨台风这种恶劣天气。”10月3日上午,黄山迎客松第19任专职守松人胡晓春告诉澎湃新闻。
黄山是安徽的地标,而迎客松则是黄山的名片。为了保护好迎客松,上世纪80年代初黄山开始设立迎客松专职守护人,如今已有19人。胡晓春是他们中最新的一位。
胡晓春,1981年出生于黄山脚下的谭家桥,念过书、当过兵。2006年成为黄山风景区员工,担任防火队员。2009年,胡晓春开始担任迎客松第18任守松人徐东明的助手,并于次年6月正式接任。那一年,胡晓春才29岁。
“迎客松是黄山的宝。不仅安徽人民关心她,全国人民也都在盯着。虽然这个岗位压力大、要求高,但能成为迎客松的守护人,我一直觉得非常自豪。... 阅读全帖
s*****s
发帖数: 1559
3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阿基米德时候的地球概念
你说的这个月经周期恐怕是潮水周期吧。 涨潮退潮对老百姓生活还是非常重要的。 另
外一个就是军事上不用阴历的就等于找死,你不知道潮水,不知道月亮的盈亏,怎么带
兵打仗。
一般农耕的话,根本是不用阳历的。 比较靠的住的方法是看物候。比如燕子飞来了,
就该种什么了。 对古代不识字的农民来说,节气是没有意义的。
诸位除了读书以外,还是要多接触实际,多动动脑子了。
z*****a
发帖数: 3809
3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youdu (青青子衿),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何新:我是坚信夏王朝之存在的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May 16 06:22:38 2014, 美东)
何新:我是坚信夏王朝之存在的
《夏小正》即孔子所谓“用夏之时”的夏代物候及历法。
我是坚信夏朝之存在的。近代西方介入以前的中国历史是一个有规律循序演进的逻辑进
程。孔子编撰《尚书》以“尧典”及“舜典”为始,并非偶然。陶唐氏(帝尧)及有虞
氏(虞舜)乃是华夏族初肇的城邦联盟时代。夏、商、西周三大王朝,则是作为天下宗
主的天王、天子出现的王朝时代。秦以后到清末民国是行郡县制的统一大帝国时代。
秦始皇建立了皇帝极权的第一帝国。而大禹建立的有夏,则是中国历史中权力尚未高度
集中的贵族王朝时代的第一王朝。
否定夏朝存在论来自近世的西方史学。
殊为荒谬的是,近世西方史学以非常晚出、且作者及来历皆不明的所谓“荷马史诗”(
出自小亚细亚的传说作品)为根据,凭空杜撰和伪造出一个子虚乌有的所谓“希腊殖民
帝国”。而他们对中国谱牒传承有序,流传至少已历2000年—... 阅读全帖
s*******h
发帖数: 3219
3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youdu (青青子衿),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何新:我是坚信夏王朝之存在的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May 16 06:22:38 2014, 美东)
何新:我是坚信夏王朝之存在的
《夏小正》即孔子所谓“用夏之时”的夏代物候及历法。
我是坚信夏朝之存在的。近代西方介入以前的中国历史是一个有规律循序演进的逻辑进
程。孔子编撰《尚书》以“尧典”及“舜典”为始,并非偶然。陶唐氏(帝尧)及有虞
氏(虞舜)乃是华夏族初肇的城邦联盟时代。夏、商、西周三大王朝,则是作为天下宗
主的天王、天子出现的王朝时代。秦以后到清末民国是行郡县制的统一大帝国时代。
秦始皇建立了皇帝极权的第一帝国。而大禹建立的有夏,则是中国历史中权力尚未高度
集中的贵族王朝时代的第一王朝。
否定夏朝存在论来自近世的西方史学。
殊为荒谬的是,近世西方史学以非常晚出、且作者及来历皆不明的所谓“荷马史诗”(
出自小亚细亚的传说作品)为根据,凭空杜撰和伪造出一个子虚乌有的所谓“希腊殖民
帝国”。而他们对中国谱牒传承有序,流传至少已历2000年—... 阅读全帖
r**o
发帖数: 4614
34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看看明朝王子的成就
中国劳动力过剩, 如果出现类似西方的蒸汽革命类的东东很容易抢走很多人的工作,
社会就不稳定了, 比如满清知道海运的好处, 但是怕槽运那几十万人失业,所以很晚
才海运。 到了明朝中后期,由于同日本和欧洲贸易,江南已经劳动力不足了。所以就
是那时候的儒家, 比如徐光启,对于西方的技术是非常欢迎的。 而且历史上老中,对
于不影响就业的技术, 比如农园医卜水利物候营造都是非常喜欢的。
r**o
发帖数: 4614
3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看看明朝王子的成就
中国劳动力过剩, 如果出现类似西方的蒸汽革命类的东东很容易抢走很多人的工作,
社会就不稳定了, 比如满清知道海运的好处, 但是怕槽运那几十万人失业,所以很晚
才海运。 到了明朝中后期,由于同日本和欧洲贸易,江南已经劳动力不足了。所以就
是那时候的儒家, 比如徐光启,对于西方的技术是非常欢迎的。 而且历史上老中,对
于不影响就业的技术, 比如农园医卜水利物候营造都是非常喜欢的。
x***u
发帖数: 6421
36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毛泽东:寻乌调查
寻乌调查
毛泽东
一九三○年五月
我做的调查以这次为最大规模。我过去做过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永
新、宁冈七个有系统的调查,湖南那五个是大革命时代(一九二七年一月)做的,永新、
宁冈两个是井冈山时代(一九二七年十一月)〔1〕做的。湖南五个放在我的爱人杨开慧
手里,她被杀了,这五个调查大概是损失了。永新、宁冈两个,一九二九年一月红军离
开井冈山时放在山上的一个朋友手里,蒋桂会攻井冈山〔2〕时也损失了。失掉别的任
何东西,我不著急,失掉这些调查(特别是衡山、永新两个),使我时常念及,永久也不
会忘记。寻乌调查是一九三○年五月四军到寻乌时做的,正是陂头会议〔3〕(二月七日
四军前委与赣西特委的联席会议)之后,汀州会议〔4〕(六月四军前委与闽西特委的联
席会议)之前,关于中国的富农问题我还没有全般了解的时候,同时我对于商业状况是
完全的门外汉,因此下大力来做这个调查。在全部工作上帮助我组织这个调查的,是寻
乌党的书记古柏同志(中学生,破产小地主,曾任小学教师、县革命委员会及县苏维埃
主席,篁乡区人)。在材料上与我以大量供给的,是郭友梅(五十九岁,杂货店主,曾任
县商会长,本城人)、范大... 阅读全帖
y****e
发帖数: 23939
37
他是物候学家,又不是气象专家
f**k
发帖数: 15238
38
南葱北蒜
不过是物候所至
地不分南北
有钱才能体面
l*******n
发帖数: 1867
39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中医的养生、整体论也是胡扯
医也不能费阿
中医理论,特别是病理理论强调天人合一, 认真考察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季节,当地物候
对疾病形成的影响,本身就是非常实证,非常科学的.
w**********g
发帖数: 1985
40
天佑我中华: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一)
——纪念118诞辰迎接120大典
谭伟东 中美战略研究院 总裁 2011.12.21
。。。。。。没有毛主席就没有共产党,没有毛主席才没有新中国,只有毛泽东主义才
能完成社会主义大业,只有毛泽东主义才能救中国,也最终救世界。
我们至今生活在毛主席的超级保护屏障之下:
(1)国防、产业、区域的大三线,确保了中国免于历史上的苏联、美国的外科手术的
核打击、核摧毁、核讹诈,为中国构造免于超级大家颠覆、威胁、讹诈、主宰、欺凌,
奠定了根本性的永恒防御和战略布局体系,不但赢得了历史先机,完成了两弹一星和所
有的航天航空最高国防战略产业和军备的结构性部署,而且为中国在自己巨大广柔的同
西欧、美国、加拿大大体相当的领土面积上,展开可持续的均衡、充分、协调之发展,
开辟了无限广阔的空间。没有大三线,西北战略、中原崛起战略、边疆稳定战略,都是
不可思议的。
(2)拒绝斯大林、美国和几乎一切外国势力试图劝诫、要求甚至威胁要中国接受的划
江而治的现代中国南北朝,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伟大胆略,同朱
德总司令一道,命令解放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形... 阅读全帖
M******8
发帖数: 10589
41
其他的,不明觉厉;
这个,“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朗伊尔宾I号冰川不同海拔梯度环境对北极罂粟生长的影
响”绝对不可能是中国小学生的课题。
你得派多少人去同时观察物候啊,何况1年要去观察很多次?
C*******f
发帖数: 13152
42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谁来科普一下西藏有啥文明
藏族也是学印度和汉人的,没觉得比满蒙强。就拿历法来说,藏历里藏族自己的就是只
是物候历,就是庄家成熟了就是新年了,剩下的都是印度汉人那引进的。医药更是瞎掰
,到现在还靠萨满捏小人吐吐沫呢。
y***u
发帖数: 7039
43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何新:我是坚信夏王朝之存在的
何新:我是坚信夏王朝之存在的
《夏小正》即孔子所谓“用夏之时”的夏代物候及历法。
我是坚信夏朝之存在的。近代西方介入以前的中国历史是一个有规律循序演进的逻辑进
程。孔子编撰《尚书》以“尧典”及“舜典”为始,并非偶然。陶唐氏(帝尧)及有虞
氏(虞舜)乃是华夏族初肇的城邦联盟时代。夏、商、西周三大王朝,则是作为天下宗
主的天王、天子出现的王朝时代。秦以后到清末民国是行郡县制的统一大帝国时代。
秦始皇建立了皇帝极权的第一帝国。而大禹建立的有夏,则是中国历史中权力尚未高度
集中的贵族王朝时代的第一王朝。
否定夏朝存在论来自近世的西方史学。
殊为荒谬的是,近世西方史学以非常晚出、且作者及来历皆不明的所谓“荷马史诗”(
出自小亚细亚的传说作品)为根据,凭空杜撰和伪造出一个子虚乌有的所谓“希腊殖民
帝国”。而他们对中国谱牒传承有序,流传至少已历2000年——3000年以上,且不断被
出土考古发现所证实的《尚书》、《国语》、《左传》、《史记》等极可信史籍中有明
确记载之夏王朝持否定论。
这里有一个隐蔽的险恶用心。就是存在一个史学的“阴谋”——通过否定有夏及否定唐
、虞时代城邦联盟的存在,而将中国文明的... 阅读全帖
b******3
发帖数: 4385
44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菌版号称读书多的来和老毛比比
来自《中国青年报》
毛泽东在中南海的住处菊香书屋,是名副其实的书房。外出视察,毛泽东总要带上一批
他想读或常读的书籍。1959年10月23日外出前,他列出要带走一大批书目,当时为毛泽
东管理图书的逄先知,把这批书目记在登记本上。这份书单仿佛是一张“精神地图”,
布满毛泽东想要去探寻的地方。他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博览群书之状和基本阅读范围,从
中可看出大概。
多次阅读《资本论》
这份书单中,有19种马列经典著作,包括《资本论》《工资、价格和利润》《哥达
纲领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国家与革命》《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等。
毛泽东最早接触《资本论》,应当是在1920年经营长沙文化书社的时候,当时他多
次向读者推荐李汉俊翻译的《马克思资本论入门》。到延安后,1941年毛泽东写的《改
造我们的学习》《关于农村调查》《驳第三次“左”倾路线》等论著,便引用不少《资
本论》的一些论断,诸如:“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
物质的东西而已”,“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等等。毛泽
东还说:资本主义的理论和历史的一致,“模范地表现在... 阅读全帖
g*****p
发帖数: 451
45
中国植物志》,是目前
世界上最大型、种类最丰富的一部巨著,全书80卷126分册,5000多万字。记载了我国
301科3408属31142种 植物的科学名称、形态特征、生态环境、地理分布、经济用途和
物候期等。
该书基于全国80余家科研教学单位的312位作者和164位绘图人员80年的工作积累、45年
艰辛编撰于才得以2004年10月全部出齐,实现了中国几代植物分类学家的夙愿。
a*******m
发帖数: 14194
46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为啥要造谣气候变暖?
这就是竺可桢的那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是用物候学和各种古文献证明,中国历史上的温度变迁。
证据绝对过硬,可以砸死人!
那个文章不长, 我仔细看过。
历史上比今天气温高的时期有的是, 比今天气温低的也不少。
发信人: Diaowai (Waiting for suckers rally),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Re: 为啥要造谣气候变暖?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May 2 12:01:36 2016, 美东)
现在的气候温度低于唐朝,低于商朝,更低于仰韶时代。
a*******m
发帖数: 14194
47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我简述一下对全球变暖教的看法
1. 全球变暖教宣称的地球会一直变暖是扯淡
过去几十年变暖,加上有限的数据点推算不出来未来会一直变暖。
物候学,古生物学有几千,上万,甚至上亿年的数据证明,地球
在不断重复变暖,变冷的周期。
一直变暖纯粹扯淡!
2. CO2 浓度导致变暖, 是扯淡中的扯淡。
这是因果倒置,是温度升高导致CO2浓度升高。历史上,CO2浓度比今天高
10几倍的时期有的是,那时候鸟毛工业都没有。
3. 全球变暖导致人类灾难,扯淡中的扯淡的扯淡。
每一次温暖期,都是文明大发展,食物富足的时期。
每一次寒冰期,都伴随着饥荒和文明的倒退。
全球最暖时,连恐龙这种吃草的庞然大物都养得起,
人算个毛?
全球变暖对中国,好处也不少,北方降雨增加,荒漠变绿洲,
好处大大的。
去年,中科院的丁仲礼他们就在PNAS发过一篇文章,证实了
我刚才说的好处。
至于弃婴搞的那个延安绿化图,那不是退耕还林搞出来的,
更多的是气候变迁。
多少降水,多少水分,能支撑什么生态系统是长期进化的结果,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你真以为,在大漠里载上树,他就能活呀? 没有水,
全给你旱死!
f**e
发帖数: 3343
48
2016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额初选名单
序号 论文题目 作者 研究所

1 伽马射线暴极化的研究 林海南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
研究所
2 计算机实验及不确定性量化分析中的若干研究 庹睿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
统科学研究院
3 锗烯、铪烯和PtSe2等二维原子晶体的构筑和物性研究 李林飞 中国科学院
物理研究所
4 数拍瓦级超强超短激光放大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研究 储玉喜 中国科学
院上海光学
精密机械研究所
5 铁基超导配对机制的角分辨光电子能谱研究 苗虎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6 周期量级激光脉冲驱动下的高次谐波光谱特性研究 叶蓬 中国科学院物理
研究所
7 引力全息在超导物理中若干应用的研究 李理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
研究所
8 圆堆积及相关问题 周泽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9 带复杂界面和自由表面MHD流动的算法发展以及相关研究 张杰 中国科学院
大学
10 ... 阅读全帖
f***y
发帖数: 4447
49
“曹冲称象”气候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2992-772680.html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李约瑟曾经根据《三国志》中的“曹冲称象”故事(“时孙权曾致巨
象,太祖[操]欲知其斤量……”),推断中国在三国时已经知道了浮力原理。这一故事
曾经作为儿童智慧启蒙故事,和“司马光砸缸”一样,成为中国儿童的启蒙读物,耳熟
能详,泽及历代。问题在于,曹冲称象发生过么?
据陈寅恪考证,汉代中土无象,而冲五六岁时,孙权为会稽太守,也不可能有象送曹操
。他认为,故事时从佛经输入的,如《杂宝藏经》卷一:“天神又问:此大象有几斤?
……父言:置象船上,着大池中,画水齐船,深浅几许……”陈寅恪在考证中使用的前
提性假设是,大象生活区域固定,汉代除了交趾(交州,越南),南方没有大象,因此
孙权作为会稽太守(浙江绍兴),不可能有机会得到大象。显然,陈寅恪的假设是不成
立的,因为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次大象成灾的记录,大象的行踪,远远超过浙江绍兴的纬
度,因此陈寅恪的反证不成立。另外,另,何义门(焯)《三国志旁证》引《能改斋漫
录》引《符子》记载,燕昭王时(公元前300年左右)就... 阅读全帖
s******c
发帖数: 259
50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饿殍遍野 天冷天热怎么说
物候学。还有就是弃婴说的比如结冰多厚?啥时候化的,


: 比如唐代《乙巳占》中对风力等级划分:

: 一级动叶,二级鸣条,三级摇枝,四级堕叶,五级折小枝,六级折大枝,七级折
木飞沙

: 石,八级拔树及根

: 妈的,到现在还在广泛使用

1 2 下页 末页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