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独觉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X******7
发帖数: 3297
1
来自主题: Heart版 - 精神这时独好。
我跟我老公,这觉是越睡越晚了。12:55 我俩都还醒着,他一边看书一边看电视,我
一手iPad,一手还得帮他挠痒。这都是什么习惯啊。。。睡了,睡了。周六快乐!
k******r
发帖数: 1174
2
来自主题: Heart版 - 精神这时独好。
可劲儿bso吧。;)
[在 Xiaoya77 (Xiaoya) 的大作中提到:]
:我跟我老公,这觉是越睡越晚了。12:55 我俩都还醒着,他一边看书一边看电视,我
:一手iPad,一手还得帮他挠痒。这都是什么习惯啊。。。睡了,睡了。周六快乐!
[发自未名空间iPhone版]
r*****a
发帖数: 27155
3
来自主题: pets版 - 一只独腿的汪坚强!
还没有啊!这魂淡现在整天睡大觉,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我要想遛她必须开车带出去才
肯,不然她就直接在门口挺尸给我看
你们的汪到了夏天都这样吗?
k*******e
发帖数: 11147
4
来自主题: pets版 - 一只独腿的汪坚强!
没有啊,夏天在家是会懒一点不过也不至于整天睡大觉嘛,你又在黑驴妞~
不过夏天是会瘦,某PU前段时间好不容易增了点磅数,现在又开始掉了。。
a***a
发帖数: 552
5
来自主题: Piebridge版 - 睡不着觉
哎,独守空阁的美眉。。。
你们这是何苦?
j**********1
发帖数: 89
6
来自主题: Arts版 - 石奇为贵 灵璧奇绝天下独
灵璧之壤,钟灵毓秀,珠藏川媚,璧藏川辉,璧蕴山辉,稀世物华,玑珠琅仟。其
中灵璧石璀璨瑰伟,奇绝天下,更堪为华夏瑰宝。
灵璧石出于灵璧县城北磬石山北麓平畴间,必搜岩剔薮掘之始见,以北宋旧坑石最为名
贵。石质坚贞,色如墨玉,体态玲珑,殚奇尽怪,瘦、漏、透、皱、伛、顽、拙、丑、
清、奇、黑、响诸美具备,为文窗清供和园林叠山之冠。大者高广数丈,可置于园林延
院,立石为山,峰峦洞壑,岩岫奇巧,如临界华岱;小者尺许,或乃盈寸,肖形状物,
妙造天成,可供于斋窗几案,或装点山水盆景。闲暇小坐,一瓯清敬,神趋其中,但觉
山水烟云,人物鸟兽,如卧如立,若舞若骞,可于意想之中得之,令人目悦意惬,心旷
神怡,因而博得历代高人韵士雅爱。
灵璧石旧纯自然的造型艺术,质朴无华,具有返朴归真的天然美,恰如苏轼所云:"自
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它美在自然,美在浑朴,美在含蓄,美在似与不似
之间。灵璧石绝不容许半点的人为痕迹,艺术家仅是通过寻觅、选择、审度、命名、定
置,然后入藏一件灵璧石佳品,有时虽为一时偶得,但若要刻意搜求,却又"踏破铁鞋
无觅处",往往爬遍千山万岭,费时积岁,也难以觅得佳品。这就是
x*********o
发帖数: 208
7
当佛陀住在王舍城的时侯,果嘎勒嘎比丘(提婆达多的眷属之一)住在萨伽玛山,此山的
环境非常幽美。附近的施主与婆罗门对果嘎勒嘎比丘都十分恭敬,经常供养他衣物药食
等。有一次,舍利子和目犍连一同游化,来到萨伽玛山。果嘎勒嘎比丘听说这事,就前
往顶礼迎请二位尊者住下来,并愿意供养他们一切资具。
两位尊者提出一个要求:「请不要告诉任何人我们在这里,若太多人知道,我们就会离
开。」果嘎勒嘎比丘答应了,于是两位尊者就安住下来。
那时,有一位大施主的儿子,很有善根,自己到果嘎勒嘎比丘那里皈依,并请求出家。
果嘎勒嘎比丘要他征求父母的同意,然而他的父母不同意,他只好顺从父母,暂时不出
家。
果嘎勒嘎比丘供养二位尊者许多年后,大施主的儿子也长大成人了。有一天,果嘎勒嘎
比丘准备出游,出门前,他请两位尊者代为教导自己的弟子。两位尊者观察这些弟子的
根机,觉得他们能够修学更进一步的法,就传授给他们相应的法。他们个个勇猛精进,
全都证得阿罗汉果位。
这时,那位大施主的儿子终于获得父母的同意,来到经堂,准备出家。比丘们对施主的
儿子说:「果嘎勒嘎比丘外出,现在是由舍利子和目犍连二位尊者带领我们修学。你若
是在尊者...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8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造物主观念的由来
发起初禅的行者可以往生到色界,色界的众生有二十二种,其中初禅天相应的境
界有四种:第一是梵身天、第二梵辅天、第三梵众天、第四大梵天。依著这一位众生,
他所证的初禅的这个品质的殊胜、坚固程度的不同,也就是福德的大小,初禅天中会有
这四种等级。有些经论则只分三种等级:证得初禅下品者则生梵众天,就像是一个王国
里面的平民百姓;中品的人则生于梵辅天,也就是大臣、贵人;至于上品初禅遍身发者
,诸般初禅功德具足者,则生为大梵天王,也就是一般人所说的四面佛、四面天神。其
实他绝对不适合被叫作四面佛,因为这个是僭越,大梵天王他与佛地的境界相差甚远,
完全不能相提并论。同样是出生在初禅天中,大梵天王与其他的梵天王、梵辅天、梵众
天,彼此也有许多的不同。例如在经藏说到:大梵天王他的名字叫作尸弃,如果有人修
得了上品的初禅,那就会出生为大梵天王,他能于梵天众中发出大音声,使得一切的大
众都能够听闻到,没有听不到的人;可是梵界的诸天,他们各自却又会认为,现在大梵
天王只与我一个人说话,没有和别人说话,其他人都听不到。大梵天王统治一个大千世
界,所以他对于这个三千大千世界,他最能得自在任运;他富有、丰...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9499
9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七律一首 秋夜独坐
嘿嘿,不可言又不得不言也算好,算是有创作冲动,可见文章憎命达是有道理的 :)
只可怜那些物事了,招谁惹谁了?被揪来涂抹刺绣。过去同情被用针扎纸人儿的,现在
倒是开始同情那纸人儿了。沙堡,雪人,插花,纸飞机,莫不如是。万物刍狗啊。
闲翻杜诗,看到“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一句,魄动神夺,竟觉怖畏啊。。。 却又
无可言。。。
w******g
发帖数: 10018
10
来自主题: LoveNLust版 - 二十年前旧作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Poetry 讨论区 】
发信人: windking (Mr Doctor), 信区: Poetry
标 题: 二十年前旧作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Feb 28 15:11:29 2012, 美东)
今天在整理电脑,翻出来当初上大学时候的东西。
采桑子
京华尘落家何处。
山已迢迢,水更迢迢。
千里飞车趁一宵。
耳边汽笛沉沉夜。
月也飘摇,影也飘摇。
扶得孤身任雨敲。
忆江南
江南好,思只惜无缘。
东海秋潮生白马,
西湖春水涨青烟。
窗下北风寒。
忆江南
梳洗罢,碧海浴清辉。
斜望长安烟雾里,
秋风吹入锦斓堆。
白露湿寒衣。
咏水仙
翠羽明珰初乍见,
人前袅袅上春幡。
姑苏远对双飞燕,
塞外遥隔万重山。
纵有圆桥皆是梦,
来看红萼亦无言。
仙香室内悄发日,
两地相思各万千。
西陵峡
耿耿江声惊旧梦,
西陵明月照鱼龙。
浮云万里分今古,
冷雨千山变阴晴。
何事明妃空自苦,
原来宋玉岂从容。
猿声阁道今还在,
一路风烟白帝城。
定风波
天外不传锦帕来,
凋零窗下酒盈杯。
满地风烟兼落日,
塞北。
群山唤起为吾骑。
一似飞仙成一悟,
春暮。
娟娟西子正当...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10018
11
来自主题: Poetry版 - 二十年前旧作
今天在整理电脑,翻出来当初上大学时候的东西。
采桑子
京华尘落家何处。
山已迢迢,水更迢迢。
千里飞车趁一宵。
耳边汽笛沉沉夜。
月也飘摇,影也飘摇。
扶得孤身任雨敲。
忆江南
江南好,思只惜无缘。
东海秋潮生白马,
西湖春水涨青烟。
窗下北风寒。
忆江南
梳洗罢,碧海浴清辉。
斜望长安烟雾里,
秋风吹入锦斓堆。
白露湿寒衣。
咏水仙
翠羽明珰初乍见,
人前袅袅上春幡。
姑苏远对双飞燕,
塞外遥隔万重山。
纵有圆桥皆是梦,
来看红萼亦无言。
仙香室内悄发日,
两地相思各万千。
西陵峡
耿耿江声惊旧梦,
西陵明月照鱼龙。
浮云万里分今古,
冷雨千山变阴晴。
何事明妃空自苦,
原来宋玉岂从容。
猿声阁道今还在,
一路风烟白帝城。
定风波
天外不传锦帕来,
凋零窗下酒盈杯。
满地风烟兼落日,
塞北。
群山唤起为吾骑。
一似飞仙成一悟,
春暮。
娟娟西子正当时,
扶得凌波风下舞。
烟雨。
翩翩来去笛声吹。
定风波
晓雾深深向日吹,
青峰江面宝珠堆。
眼底群山如奔马,
谁怕。
江妃潮上暗相窥。
定是龙王骑赤鲤,
难已。
何妨更着白单衣。
无数蛾眉当我面,
谁伴。
曾经旧约说君知。
浣溪沙
漠漠风...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10018
12
来自主题: Poetry版 - 二十年前旧作
今天在整理电脑,翻出来当初上大学时候的东西。
采桑子
京华尘落家何处。
山已迢迢,水更迢迢。
千里飞车趁一宵。
耳边汽笛沉沉夜。
月也飘摇,影也飘摇。
扶得孤身任雨敲。
忆江南
江南好,思只惜无缘。
东海秋潮生白马,
西湖春水涨青烟。
窗下北风寒。
忆江南
梳洗罢,碧海浴清辉。
斜望长安烟雾里,
秋风吹入锦斓堆。
白露湿寒衣。
咏水仙
翠羽明珰初乍见,
人前袅袅上春幡。
姑苏远对双飞燕,
塞外遥隔万重山。
纵有圆桥皆是梦,
来看红萼亦无言。
仙香室内悄发日,
两地相思各万千。
西陵峡
耿耿江声惊旧梦,
西陵明月照鱼龙。
浮云万里分今古,
冷雨千山变阴晴。
何事明妃空自苦,
原来宋玉岂从容。
猿声阁道今还在,
一路风烟白帝城。
定风波
天外不传锦帕来,
凋零窗下酒盈杯。
满地风烟兼落日,
塞北。
群山唤起为吾骑。
一似飞仙成一悟,
春暮。
娟娟西子正当时,
扶得凌波风下舞。
烟雨。
翩翩来去笛声吹。
定风波
晓雾深深向日吹,
青峰江面宝珠堆。
眼底群山如奔马,
谁怕。
江妃潮上暗相窥。
定是龙王骑赤鲤,
难已。
何妨更着白单衣。
无数蛾眉当我面,
谁伴。
曾经旧约说君知。
浣溪沙
漠漠风... 阅读全帖
G********l
发帖数: 574
13
来自主题: Thoughts版 - 中国人应该信仰什么?
宗教讲信仰,儒家从不讲信仰。信仰教你盲从,让你伸虔诚皈依之心,儒家讲至诚
,能赞化育,与天地参,而无所倚。儒家典籍从无“信仰”这个词,不是教你仰望神灵
,仰望圣人,是教你诚信,对自己诚信,对别人诚信,不自欺,不欺人,不欺天,成为
圣贤。男儿膝下有黄金,只能拜天拜地拜祖宗,不是拜神拜佛拜他人。孔子曰:非其鬼
而祀之,谄也。孔子只教你拜父母祖宗,没教你拜他。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法什么神佛,神佛都是虚无飘渺的,天地是真实的。圣人也法天地,佛教
却把佛凌驾于天之上。佛教太过神化,太过妄自尊大,连天都要贬低,他要人都去拜佛
。而佛其实佛经的杜撰,根本不存在,拜一个不存在的,有何意义?天就在你的头上,
是可以看到,可以感受,为何不法真实的天,而法虚无飘渺的佛呢?还说佛独觉,众生
皆迷。岂不是叫人迷信?实教众生迷也!天地覆载万物,佛能大过天么?就算有佛,佛
也是天地之子,和人一样。
熊十力说:(佛氏)直将生物与人类之生欲治灭无余,从来宗教家,哲学家言禁欲
者不乏矣,未有除欲务尽如佛氏之出世法也。”“古今言哲学,穷本源,如吾儒《大易
》直证乾元性海,是乃于小体而识大体,即天人不二... 阅读全帖
G********l
发帖数: 574
14
来自主题: Thoughts版 - 中国人应该信仰什么?
宗教讲信仰,儒家从不讲信仰。信仰教你盲从,让你伸虔诚皈依之心,儒家讲至诚
,能赞化育,与天地参,而无所倚。儒家典籍从无“信仰”这个词,不是教你仰望神灵
,仰望圣人,是教你诚信,对自己诚信,对别人诚信,不自欺,不欺人,不欺天,成为
圣贤。男儿膝下有黄金,只能拜天拜地拜祖宗,不是拜神拜佛拜他人。孔子曰:非其鬼
而祀之,谄也。孔子只教你拜父母祖宗,没教你拜他。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法什么神佛,神佛都是虚无飘渺的,天地是真实的。圣人也法天地,佛教
却把佛凌驾于天之上。佛教太过神化,太过妄自尊大,连天都要贬低,他要人都去拜佛
。而佛其实佛经的杜撰,根本不存在,拜一个不存在的,有何意义?天就在你的头上,
是可以看到,可以感受,为何不法真实的天,而法虚无飘渺的佛呢?还说佛独觉,众生
皆迷。岂不是叫人迷信?实教众生迷也!天地覆载万物,佛能大过天么?就算有佛,佛
也是天地之子,和人一样。
熊十力说:(佛氏)直将生物与人类之生欲治灭无余,从来宗教家,哲学家言禁欲
者不乏矣,未有除欲务尽如佛氏之出世法也。”“古今言哲学,穷本源,如吾儒《大易
》直证乾元性海,是乃于小体而识大体,即天人不二... 阅读全帖
m*********r
发帖数: 31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答问道者
疯狂的智慧
写这篇文章,是按照大手印传统、大圆满传统来阐述金刚持的智慧,它的精神源泉来自萨
拉哈大师的金刚歌,而结构上则取自我刚撰写关于此金刚歌的《科判·金刚慧焰》。
希望文殊菩萨能慈悲的加持此有意义的撰写,从而使得此文可以利益如虚空如母亲般的有
情众,所以在开端以“文殊大智”作为引文。
一、文殊大智
文殊菩萨在普遍意义上代表空性智慧,而这个空性在不同的“道”上,理解也不同:声闻
和独觉擅于断道,烦恼在他们看来是实在的,是必须断掉的;而般若乘则认为烦恼自性空
,经过修行,不仅可以断烦恼,并且能证佛智。密续更进一步认为烦恼就是智慧,所以他
们是转化道,将烦恼的力量直接转化为智慧。
但是,这些都不能代表最秘密的文殊菩萨大智,面对维摩诘,文殊菩萨没有开口说什么是
智慧,而是选择缄默,那么,到底什么是文殊大智呢?
二、心与智慧
*********************
心如工画师,能绘种种画
——《华严经》
*********************
先不着急谈智慧,还是说说这个心吧!
佛说一切唯心造,是什么意思呢?外在的各种境界,它们不是心,和心也没有关系,那么
,是什么出现在心中,原来,
a*******g
发帖数: 867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成就无上菩提的根本方法
常常看到很多人想学佛或了解佛法,又不得其门而入,或参禅修道不得要领,修行不得
力,甚至误入歧途。个人认为,是不了解佛法的根本和基础,以至于舍本逐末。
在我看来,十善业是学佛的入门和基础。佛在《十善业道经》中说明,“一切佛法,咸
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如果离了十善业,无论修什么法门都不能成就。以十善
业为基础,在日常生活中修行,是现代学佛人的正路。
以下是经文原文:
龙王,当知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
,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常得亲近诸
佛菩萨及余圣众。
言善法者,
谓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
故名善法。
此法即是十善业道。何等为十?谓能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贪欲、嗔恚、邪见。
......
尔时,世尊复告龙王言。若有菩萨,依此善业,于修道时,
能离杀害,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长寿无夭,不为一切怨贼损害。
离不与取,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最胜无比,悉能备集诸佛法藏。
离非梵行,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其家贞顺
t********e
发帖数: 48
17
复次迦叶。当于尔时。有人诈现修菩萨行。便
自显扬生于放逸。生放逸已。谓胜独觉及阿
罗汉。住于非理。名不可治。当堕恶趣。复次迦
叶。未来有人住于非业作非业故。取众生相
为说法故。处处游行唯修似行。极似布施持
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炽盛流布。若
有如实说是经者。则为他人憎嫌舍弃。于是
经中。起邪见想。是愚痴人不知此经呵责破
戒。迦叶。当于尔时。皆为贼行之所秽污。是故
彼人不思己过。能甚破坏正等菩提。由覆藏
故怀羞而谤无上佛果。复次迦叶。当尔之际。
不随顺僧。不知恩报。而行开发。云何开发。谓
开发他心。如来说彼数以语言诳惑他故。招
致饮食。迦叶。当于尔时。不护语言。诃毁如
来别解脱戒。复与不护语人同其事业。不摄
威仪住不净处。为住不净处者。说诸法门。此
法渐当为人轻贱。如是渐渐。多有女人弃舍
丈夫入于寺舍。为闻法故而便就坐。时有比
丘。即为宣说相似涅槃。迦叶。我观尔时。有五
百数非法之门。不修行人常当随顺。五百烦
恼悉无所减。诸有所为与俗无别。当有如是
大可畏事。而复于中希望利益。是故求菩提
者。不应亲近诸比丘尼。亦不应行如是之行。
常当舍离一切交游。应一切时舍诸利养。受
行乞食。舍所爱
l*****y
发帖数: 9433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人生本如是迷茫吗
一天,庄子靠椅而坐,仰天而叹,沮丧得如失魂落魄一样。弟子侍立在旁,说:“
先生为何嘘叹?人之形体真可以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吗?今之靠椅而坐者,不
是昔之靠椅而坐者吗?”庄子道:“问得好。而今我丧失了自我,你可明白?”弟子道
:“自我是什么?弟子愚钝,实不明白。”庄子道:“天下万物,都是彼此相对。故没
有彼就没有此,没有你就没有我,这就是相反相成,可不知是谁使成这样的?是冥冥之
中的道吗?道又是什么样子?骨骼、五腑六脏,遍存于一身,自我究是什么?我与谁亲
近些呢?都喜欢它们,还是有所偏爱?如此,则百骨九窍、五腑六脏彼此有臣妾关系吗
?如果皆是臣妾,这些臣妾之间到底是相互制约呢?或是轮流为君臣呢?难道其中真有
主宰者吗?唉,人生一旦接受精气,成就形体,不知不觉中精力就耗尽了。天天与外物
争斗摩擦,精神耗尽象马飞奔一样,而自己却不能制止,不亦太可悲了?终身忙碌而不
见成功,颓然疲役而不知归宿,可不哀邪!虽说身体不死,有何益处?心神也随身体消
亡,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时,本来就这样茫然吗?亦或只我独觉迷茫而别人都不迷茫
吗?”
a*******g
发帖数: 867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我所理解的大乘佛教
1、大乘佛教的根本是“十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行、不妄语、不两舌、
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
依据经典:《佛说十善业道经》唐于阗三藏法师实叉难陀译
“言善法者,谓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
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业道。”
“何等为十?谓能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
见。”
此经中明确指出,十善业是无上菩提的根本。
2、大乘佛教的修行方法是“六度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依据经典:《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五百七十九至五百八十四卷,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若菩萨摩诃萨欲证无上正等菩提,应缘一切智智,以大悲为上首,修行布施波罗蜜多”
“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作意,应知是为菩萨行处。”
《未曾有因缘经》
六波罗蜜。其义云何。
第一布施。破悭贪心。无遗惜故。
二者守善。不行恶故。
三者遭逢恶事心能堪忍不怀报故。
四者精进修行。道业不懈退故。
五者收摄其心不邪念故。
六者修习智慧。照除烦恼无明闇故。
是则名为六波罗蜜。
3、大乘佛教修行的发心是发菩提
d****u
发帖数: 71
20
谢谢。我最近在看道家入手的方法。也比较类似,先在鼻尖观照呼吸。然后就转到下丹
田。心息相依,到最后几无呼吸,进入混沌状态,突然如一灵独觉般清醒,进入先天状
态。然后就是真正高层次的修行了,各个门派可能有各自修行的秘法。
S**U
发帖数: 7025
21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八
http://www.suttaworld.org/big5-txt/ancient_t/ptd/index08.htm
龙猛菩萨云:「诸佛辟支佛,诸声闻定依,解脱道唯汝,决定更无余。」此赞般若波罗蜜多,声闻独觉亦须依此,故说般若波罗蜜多为母,是大小乘二子之母,故证空慧,不能判别大乘小乘,以菩提心及广大行而分判之。宝鬘论云:「诸声闻乘中,未说菩萨愿,大行及回向,何能成菩萨。」此说不由见分,当以行分。如是证空性慧,尚非大乘不共之道,况诸余道
r****n
发帖数: 8253
22
这个说得还是不错,至少比那些声称阿罗汉没有证法空的大乘经典比如楞伽经要好多了。

罗蜜多,声闻独觉亦须依此,故说般若波罗蜜多为母,是大小乘二子之母,故证空慧,
不能判别大乘小乘,以菩提心及广大行而分判之。宝鬘论云:「诸声闻乘中,未说菩萨
愿,大行及回向,何能成菩萨。」此说不由见分,当以行分。如是证空性慧,尚非大乘
不共之道,况诸余道
p*******r
发帖数: 4048
23
我同意。判别大小乘的关键在菩提心。

罗蜜多,声闻独觉亦须依此,故说般若波罗蜜多为母,是大小乘二子之母,故证空慧,
不能判别大乘小乘,以菩提心及广大行而分判之。宝鬘论云:「诸声闻乘中,未说菩萨
愿,大行及回向,何能成菩萨。」此说不由见分,当以行分。如是证空性慧,尚非大乘
不共之道,况诸余道
a*****y
发帖数: 33185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历史上的六次经典结集ZZ
http://online-dhamma.net/anicca/books/six_collection.htm

第一次经典结集
佛入灭后的三个月 ,印度马嘎塔(Magadha,古译:摩揭陀) 的国王阿迦答沙都
(Ajatashatru,古译:阿阇世)举办了结集。地点是在 Rajagaha 的Cave of the
Seven Leaves (七叶窟)。领导僧侣为大阿拉汉 马哈咖沙巴尊者(Maha Kassapa,古译
:大迦叶尊者),阿难达尊者(Ananda),和伍巴离尊者(Upali,古译:优波离尊者)
马哈咖沙巴尊者从僧团中选取了五百阿拉汉来重述佛陀所说过的话。由在佛陀身边最
久的阿难达尊者重述经藏 (Sutta),和持戒第一的伍巴离尊者重述律藏 (Vinaya)。
他们完成了重述之后,阿拉汉们便开始检查字义是否有误,然后再一起重述并检查
每个字和每个段落。每一位阿拉汉都如此的念著和检查著,并将每个字记入脑海中。只
有当一段话被所有的阿拉汉检查和验证后,才会被大会采纳。这还包括了每段话佛陀是
在哪里、什么时候、什么情况、和对谁说的等等。
第二次经典结集
佛入灭后的...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印度教的不二论
砂子能够提炼出金子的比喻,摄大乘论就有,用来比喻涅盘与遍计所执的互斥。
摄大乘论以正闻熏习为无漏种子,其实符合阿含的四预流支。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15/yinshun15-07.html
谓世尊说依他言音及内各别如理作意,由此为因,正见得生。
......
又此正闻熏习种子下中上品,应知亦是法身种子,与阿赖耶识相违,非阿赖耶识所摄,
是出世间最清净法界等流性故,虽是世间而是出世心种子性。又出世心虽未生时,已能
对治诸烦恼缠,已能对治诸险恶趣,已作一切所有恶业朽坏对治,又能随顺逢事一切诸
佛菩萨。虽是世间,应知初修业菩萨所得亦法身摄。声闻独觉所得,唯解脱身摄。
r****n
发帖数: 8253
26
称之为心者,就是那明明了了。说存在,它却没有一法存在,说根源,它却是轮回苦与

涅般乐种种生起之根源。由于对他的见解不同,始有十一乘门。从名相讲它有无穷的名

称:有人称它为心性或本心,外道则称它为梵我,声闻独觉则称无我教义,唯识家称之
为识,有人称它为般若到彼岸,有人称它为如来藏,有人称它为大手印,有人称它为唯
一明点,有人称它为法界,有人称它为一切种,亦有人称它为平常心。
f**l
发帖数: 9796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人生本如是迷茫吗
搜庄子,在百度百科看到的一段:
“人生本如是迷茫吗
一天,庄子靠椅而坐,仰天而叹,沮丧得如失魂落魄一样。弟子侍立在旁,说:“
先生为何嘘叹?人之形体真可以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吗?今之靠椅而坐者,不
是昔之靠椅而坐者吗?”庄子道:“问得好。而今我丧失了自我,你可明白?”弟子道
:“自我是什么?弟子愚钝,实不明白。”庄子道:“天下万物,都是彼此相对。故没
有彼就没有此,没有你就没有我,这就是相反相成,可不知是谁使成这样的?是冥冥之
中的道吗?道又是什么样子?骨骼、五腑六脏,遍存于一身,自我究是什么?我与谁亲
近些呢?都喜欢它们,还是有所偏爱?如此,则百骨九窍、五腑六脏彼此有臣妾关系吗
?如果皆是臣妾,这些臣妾之间到底是相互制约呢?或是轮流为君臣呢?难道其中真有
主宰者吗?唉,人生一旦接受精气,成就形体,不知不觉中精力就耗尽了。天天与外物
争斗摩擦,精神耗尽象马飞奔一样,而自己却不能制止,不亦太可悲了?终身忙碌而不
见成功,颓然疲役而不知归宿,可不哀邪!虽说身体不死,有何益处?心神也随身体消
亡,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时,本来就这样茫然吗?亦或只我独觉迷茫而别人都不迷茫
吗?””
啊。。... 阅读全帖
W*******2
发帖数: 56
28
一天,庄子靠椅而坐!!!!
仰天而叹,沮丧得如失魂落魄一样!!!!!!
弟子侍立在旁有木有!!!!!亲!!!!!!!!!!!!
说:“
先生为何嘘叹?人之形体真可以使如槁木啊啊啊啊!!!!!!!!
而泥马心固可使如死灰吗?今之靠椅而坐者啊!!!!!!!

泥马是昔之靠椅而坐者吗?”庄子道:“问得好!!!!
而泥马今劳资丧失了自我!!!!!!!
你可明白?”弟子道有木有!!!!!!!!!!
:“自劳资是神马?弟子愚钝!!!
实不明白。”庄子道:“天下万物!!!!!
都是彼此相对!!!!!!!!
故没
有彼就木有此啊啊啊啊!!!!!!!!
木有你就没有劳资有木有!!!!!!!!!
这就是相反相成啊!!!!!!!!!
可不知是谁使成这样的?是冥冥之啊啊啊!!!!!
中的道吗?道又是神马样子?骨骼、五腑六脏!!!!!!!!!
遍存于一身!!!!!!
尼玛自劳资究是神马?我与谁亲!!!!!
近些呢?都喜欢它们!!!!!
尼玛还是有所偏爱?如此有木有!!!亲!!!!!!!!!
则百骨九窍、五腑六脏彼泥马此有臣妾关系吗啊啊啊!!!!!!
?如果皆是臣妾啊啊啊!!!
尼玛这些臣妾之间到底是相互制约呢...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内观的开发-阿姜念
断三结还有可能,能震动百世界的初地菩萨,历史上我想不出来。依十住毗婆沙论,初地得四无所畏。
http://yzzj.fodian.net/baoku/FoJingWenInfo.aspx?ID=T1521
月称论师入中论
第一菩提心欢喜地
佛子此心于众生,为度彼故随悲转,由普贤愿善回向,安住极喜此名初。
从此由得彼心故,唯以菩萨名称说。
生于如来家族中,断除一切三种结,此菩萨持胜欢喜,亦能震动百世界。
从地登地善上进,灭彼一切恶趣道,此异生地悉永除,如第八圣此亦尔。
即住最初菩提心,较佛语生及独觉,由福力胜极增长。彼至远行慧亦胜。
尔时施性最增胜,为彼菩提第一因。虽施身肉仍殷重,此因能比不现见。
彼诸众生皆求乐,若无资具乐非有,知受用具从施出,故佛先说布施论。
悲心下劣心粗犷,专求自利为胜者,彼等所求诸受用,灭苦之因皆施生。
此复由行布施时,速得值遇真圣者,于是永断三有流,当趣证于寂灭果。
发誓利益众生者,由施不久得欢喜。由前悲性非悲性,故唯布施为要行。
且如佛子闻求施,思惟彼声所生乐,圣者入灭无彼乐,何况菩萨施一切。
由割自身布施苦,观他地狱等众苦,了知自苦极轻微,为断他苦勤精进。
...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3821
30
喜戒尊者 (Sayadaw U Silananda)著
尽管现今已经越来越多人认识上座部佛教,可是依然还有一些人对于上座部佛教存有少
许的误解。甚至有人依然相信并说(或写)上座部佛教只倾向于阿罗汉果。在我们还未
谈论此课题之前,我们必须了解阿罗汉的意思。根据上座部佛教的教导,阿罗汉是证得
第四果或最高证悟阶段的圣者。所有证得第四果的圣者皆被称为阿罗汉--值得尊敬者。
值得什么呢?值得接受信徒的供养,因为供养那些圣者会带来无上的福果。依据这个解
释,所有证得这个阶段的圣者,无论是佛弟子还是佛陀(以及辟支佛),皆被称为阿罗
汉。在巴利圣典里无数次地提到佛陀为阿罗汉。注意佛教徒每日所诵念的礼赞文:“礼
敬世尊、阿罗汉、无上正等正觉者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同时注意有关《律藏》--《大品》(Mahavagga of Vinaya
Pitaka)里的综述:“如今这个世间共有六位阿罗汉了。”那既是佛陀及五比丘。而阿
罗汉这个词汇也用来称呼证悟第四果的佛弟子,由于此意义,本文接下来所引用阿罗汉
这个词皆是指证悟第四果的佛... 阅读全帖
f*******8
发帖数: 3612
31
这段话什么意思啊?
为了让佛有机会度人,所以我们最好不要成佛?
为了让医生有活干,我们最好一直有病?
有少
还未
证得
者。
个解
阿罗
“礼
Vinaya
而阿
罗汉
汉也
大弟
层次
三种
帮助
独觉
佛陀
佛所
经历
大劫
人在
再有
亦给
所需
其中
更多
座部
部佛
你阅
牲。
于每
统。
就没
初目
证得
的原
最重
由于
Period)
愿成
其是
b*****l
发帖数: 3821
32
另外,要是想知道辟支佛的行为机制的原因。
南传的《犀角经》和北传的 《瑜伽师地论》的独觉地>都有,
自己做research吧。
b*****l
发帖数: 3821
33
另外,要是想知道辟支佛的行为机制的原因。
南传的《犀角经》和北传的 《瑜伽师地论》的独觉地>都有,
自己做research吧。
d****a
发帖数: 655
34
搜到这个,很有意思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8A%E5%BA%A7%E9%83%A8%E4%BD%
《上座部佛教与大乘佛教的基本共识》(英语:Basic Points Unifying the Theravāda and the Mahāyāna)是一份重要的佛教普世宣言,发表于1967年世界佛教僧伽会(WBSC)的第一次会议。由已故的WBSC创办者及秘书长 Pandita Pimbure Sorata 长老,邀请化普乐·罗睺罗尊者(Ven. Walpola Rahula)拟定一份联合了所有不同佛教传统的简要条文,此文已由世界佛教僧伽会一致通过。
1 佛陀是我们唯一的导师;
2 我们都皈依佛陀、佛法和僧团;
3 我们都不相信世界是由神所创造和管治的;
4 我们都认同人生的目标是:对所有众生培育无差别的慈悲,为众生的利益、快乐
与和平而努力,并培育能导向究竟真理的智慧;
5 我们都接受四圣谛,亦即是苦,苦因,苦灭,灭苦之道,以及缘起法则;
6 一切有为法是无常、苦的,及一切有为法和无为法是无我的;
7...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5
大迦叶自言,若不遇佛,当成辟支佛(独觉)。辟支佛与佛的无上正觉不同。
Y**u
发帖数: 5466
36
[广论学习问答360则]
答:比救头燃更为急者,为灭除生死。世间人皆不能自主,以为随命运转,不知乃受业
烦恼支配。应修增上三学(戒定慧),求证无生(空性),始能出离生死轮迥。外道专
修定,上至有顶,後复下堕。故应具修三学,始证涅槃。涅槃分有馀、无馀二种,中观
应成派谓先离实执,即证无馀,後证有馀。又分暂时涅槃(声闻、独觉)、究竟涅槃(
究竟佛),皆须智慧破除无明 始能得,非只修戒定所能得。断烦恼如洗衣,非一次
能洁,初依戒破除粗分烦恼,次依定伏细分烦恼现行,後依慧尽断烦恼。三学数须决定
,又须次序不乱。所谓增上三学,以别於外道之成定慧,内道为断除轮回而受持三学,
以无我慧而得解脱,故称增上。三学亦摄於道谛(趣灭之道)。使圣见相应,即证空见
。使恶见不相应,即离凡俗执实见。要在於三学,当勤修学。
f********4
发帖数: 253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女性在佛教中的地位?
好像不能以女身成佛。只有男性能被授记为菩萨,不过沙门四果女性也可以证,独觉佛
行不行不清楚。另外有本来正法可以流传一千年,因为容许女性出家而正法只住五百年
的说法,出自弥兰王问经。不过这部经好像是比较后期的,可信度不是特别高……
x*********o
发帖数: 208
38
当佛陀住在王舍城的时侯,果嘎勒嘎比丘(提婆达多的眷属之一)住在萨伽玛山,此山的
环境非常幽美。附近的施主与婆罗门对果嘎勒嘎比丘都十分恭敬,经常供养他衣物药食
等。有一次,舍利子和目犍连一同游化,来到萨伽玛山。果嘎勒嘎比丘听说这事,就前
往顶礼迎请二位尊者住下来,并愿意供养他们一切资具。
两位尊者提出一个要求:「请不要告诉任何人我们在这里,若太多人知道,我们就会离
开。」果嘎勒嘎比丘答应了,于是两位尊者就安住下来。
那时,有一位大施主的儿子,很有善根,自己到果嘎勒嘎比丘那里皈依,并请求出家。
果嘎勒嘎比丘要他征求父母的同意,然而他的父母不同意,他只好顺从父母,暂时不出
家。
果嘎勒嘎比丘供养二位尊者许多年后,大施主的儿子也长大成人了。有一天,果嘎勒嘎
比丘准备出游,出门前,他请两位尊者代为教导自己的弟子。两位尊者观察这些弟子的
根机,觉得他们能够修学更进一步的法,就传授给他们相应的法。他们个个勇猛精进,
全都证得阿罗汉果位。
这时,那位大施主的儿子终于获得父母的同意,来到经堂,准备出家。比丘们对施主的
儿子说:「果嘎勒嘎比丘外出,现在是由舍利子和目犍连二位尊者带领我们修学。你若
是在尊者...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开示录 (8)
作者:索达吉堪布
第二十二节课
昨天讲了如来在整个世间中是唯一的真实语者,平时我们认为某个人很老实,不会说谎
,但他毕竟没有断除妄语的因,为了某种目的,可能会说一些妄语。然而,佛陀与之完
全不同,他断除了语言障碍,所说的话语究竟圆满。当然,由于众生的根基不同,佛说
话的方式肯定不同,但这并不代表佛说妄语。比如一个人针对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
编了不同的教材,每种教材对相应的学生都会有利,同样,佛陀在第一、第二、第三转
法轮中讲的法肯定不同,但其决不会欺骗众生,真实义对众生都有非常大的利益。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须菩提,如来所得之法,既不是实有,也不是虚无。”
乍一看来,似乎这里有点矛盾,因为按照平常人的思维,不是实有,就应该是虚无;不
是虚无,就应该是实有。其实不是这么简单,证悟一切万法的本性后,才知道那种境界
多么不可思议。
“如来所得之法”有多种解释方法,从一方面而言,如来在因地时舍弃过很多次头目脑
髓,经历过难以忍受的苦行,最后获得了甘露妙法,这就是如来所得之法。这种甘露妙
法是诸法的本性,也是一切法的实相,但它不是实有的东西,用胜义理论观察时,并没
有所得...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开示录 (8)
作者:索达吉堪布
第二十二节课
昨天讲了如来在整个世间中是唯一的真实语者,平时我们认为某个人很老实,不会说谎
,但他毕竟没有断除妄语的因,为了某种目的,可能会说一些妄语。然而,佛陀与之完
全不同,他断除了语言障碍,所说的话语究竟圆满。当然,由于众生的根基不同,佛说
话的方式肯定不同,但这并不代表佛说妄语。比如一个人针对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
编了不同的教材,每种教材对相应的学生都会有利,同样,佛陀在第一、第二、第三转
法轮中讲的法肯定不同,但其决不会欺骗众生,真实义对众生都有非常大的利益。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须菩提,如来所得之法,既不是实有,也不是虚无。”
乍一看来,似乎这里有点矛盾,因为按照平常人的思维,不是实有,就应该是虚无;不
是虚无,就应该是实有。其实不是这么简单,证悟一切万法的本性后,才知道那种境界
多么不可思议。
“如来所得之法”有多种解释方法,从一方面而言,如来在因地时舍弃过很多次头目脑
髓,经历过难以忍受的苦行,最后获得了甘露妙法,这就是如来所得之法。这种甘露妙
法是诸法的本性,也是一切法的实相,但它不是实有的东西,用胜义理论观察时,并没
有所得... 阅读全帖
y***i
发帖数: 11639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水果伏虎师广钦老和尚
不一样吧。米拉日巴是有法脉传承的,身后也有冈波巴这样的大弟子。广钦更象是独
觉,没听说有公认成就解脱的弟子。

十八
钱,
,日
带他
亲戚
事实
工作
事不
素,
逝,
家乡
的瑞
广钦
,供
斋云
出坡
这么
一点
向转
。”
,既
除了
落的
无怨
烛供
大众
中为
是自
念佛
忽然
,无
。他
斤米
丛林
的山
后就
。后
,因
后来
山打
息全
中。
济寺
视。
指三
。翌
事以
到台
,将
保持
普旺
店,
的山
山洞
,深
气的
万华
为信
,所
居士
伐轻
先礼
吃水
周居
说:
髅放
日他
还有
念佛
领几
丈多
光霞
着隐
棚,
时,
竹榻
就在
佛像
房。
他剃
,协
年又
底才
,老
回来
法律
无法
、地
弟子
龟裂
的楼
完成
村,
年已
该由
通寺
开始
他一
依严
,一
行的
淡饭
易开
是否
禅定
对。
法与
个四
地狱
且要
,附
。”
齿全
露天
和尚
是常
动作
十二
和尚
并说
要返
寺。
天,
念,
体力
钉截
时,
闭上
声中
奇的
平时
g***t
发帖数: 2278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的问题
老兄,只要是佛说的经典,就是佛法。
佛法到底是否可以靠文字准确言明?佛法很大程度上就是靠文字传播的,历史上在老师
的指导下依照佛经的文字的教导而修行得证悟的人很多,因此佛法是可以靠文字准确言
明的。
佛法是指向月亮的“指”,而并不就是月亮。这类道理金刚经说得非常清楚了。
但是没有“指”,我们无法正确地修行,连认识真理的机会都没有(月亮比喻真理),
已经累世修行而能自行证悟的独觉等再来人除外。
楞严经卷二:“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
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
指为明月故。”

问题
B**M
发帖数: 74
43
盖以众生妄心,念念相续,如急流水,从未暂息。今若勉强按捺,粗念虽得稍息,细念
从未暂止。行人倘若错认,便云相应,实大谬误。于是大悲慈父,兴无缘之慈,垂兹奇
妙方便法门,指方立相,摄心专注。即此妄心,持佛名号,念一佛名,换除百千万亿妄
想杂念。念得纯熟,乃忘能所。心无所住,佛号分明。暗合道妙,便契《金刚般若经》
无住生心之妙谛。夫众生之生灭心,处处能缘,独不能缘于般若。须位登别教地上之菩
萨,方能契入,于无住时即生心,于生心时即无住。其余地前诸贤,仍是打成两截,一
时生心,另一时无住,可见凡夫绝分。今此净土法门,教众生持名念佛,令众生即念离
念,潜通佛智,暗合道妙,巧入无念,即凡成圣。
H******3
发帖数: 169
44
若无对佛法的希求心,开悟无从谈起 --- 索达吉堪布 译讲
现在学习的内容是四种助缘中的希求力,也叫做信解力。这在大乘修行中是不可缺少的
,如果少了对佛法的希求心,修什么法都不能成功。下面继续观察没有这种希求的过失:
发愿欲促成,自他众功德,
成此一一德,须修一劫海。
最初我们在诸佛菩萨面前发愿,为利益天边无际的众生,努力令自他成就圆满的佛果。
然而,想得到佛陀如海般的功德,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世间上的事业做得圆满成功
,不下一番功夫都不能实现,佛陀不可思议的功德海,更需要多生累劫的积累资粮。
《中观宝鬘论》是这样讲的:积聚世间所有的凡夫、声闻等有学无学圣者福德的十倍,
仅仅能感召佛的一毛孔相;成就所有毛孔相的百倍福德,才能感召佛陀八十随好中的一
种随好;出生一切随好的百倍福德,才能感召佛陀三十二相中的一种相;成就三十二相
的千倍福德,方能感召佛陀的眉间白毫相;出生眉间白毫的十万倍福德,方能感召其无
见顶相(佛的肉髻)。可见,佛陀令人见而生喜的无见顶相,要积聚无量劫的福德才能
现前,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产生的。
不要说佛陀的一个功德,就连天眼通、宿命通等世间神通,也需要漫长时间的勤奋努... 阅读全帖
x******r
发帖数: 3489
45
能做到的,实际已非凡人了,只是有人的外形。
不管是不是借助佛经入的,这种状况任何时代都有会有,只是普通人不知道。
独觉圣人,投胎人世后,不借助任何经典,根据累世修行的根基,始自修自悟,从十二
因缘起观,入涅槃。
H******3
发帖数: 169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外寂静和内寂静
外寂静和内寂静---索达吉堪布 «般若摄颂浅释»37课开示
寂静分为外寂静和内寂静。
所谓外寂静就是指住于寂静之地,没有其他任何外缘的干扰。
真正的寂静是内寂静:有些人始终居住在村落、城邑、都市,内心时时刻刻具足帮助或
利益众生的菩提心,行为上也一直在利益众生,根本没有贪执自己的利益,永远不希求
声闻阿罗汉及独觉的自私自利寂灭境界,而精勤于大菩提之道。也就是说,他们根本不
像凡夫人一样,始终为自己服务。
确实,住在大城市里的凡夫人,百分之九十以上都为自己的利益而奔波。但大菩萨或佛
子完全不相同,他们无论住在什么样的环境,始终都会利益众生。即使表面上看来,他
们好像不寂静,但实际上已经获得真正的寂静——诸佛菩萨的内寂静。虽然他们的身体
没有安住在寂静的地方,已经处于繁华的城市当中,但心里已经远离自私自利和希求寂
灭果位的杂染与散乱。也就是说,他们的心始终安住于最殊胜、最高尚的境界当中,而
这就是真正的寂静。
有些人经常说:我看见人就烦,所以不愿意发心,不愿意做任何事情,很想长期住在寂
静处。虽然有些教言也说:对初学者来讲,或在禅修的时候,应该远离散乱、远离人群
,身体... 阅读全帖
r*****e
发帖数: 176
47
佛言,“ 未到四果阿罗汉,汝意不可信”
现在很多人以为在弘法,其实在放毒。很多网站,包括这个,不去也罢。还是直接看佛
经比较安全。
地藏十轮经云: “ 有诸众生,于声闻法独觉乘法,未作劬劳正勤修学.如是众生,根机未
熟,根器下劣,精进微少.若有为说微妙大乘甚深正法,说听二人俱获大罪.……如是众生,
多怀悭嫉,于二乘法未曾修学,妄号大乘,实怀断见,憍慢谄曲,成泄漏身,不堪凭入一切智
海."
我自问已犯此 罪,诚惶诚恐。 所幸再于经上看到一段:"于我法中,有二种人名无所犯:
一者本性专精,本来不犯;二者犯已惭愧,发露忏悔.此二种人,于我法中,名为勇健得清净
者."
我还是赶快发露忏悔吧。
阿弥陀佛。。。。
H******3
发帖数: 169
48
发菩提心后,一个人在轮回中的流转就有尽头了---索达吉堪布
为什么发菩提心有这么大的功德呢?因为一切佛、菩萨、声闻的安乐都是由此出生的。
如《华严经》云:“菩萨发心功德量,亿劫称扬不可尽,以出一切诸如来,独觉声闻安
乐故。”

在《华严经》、《入行论》等许多经论中,都详细宣说了发菩提心的功德。
《诸法最上王经》中云:“若人疾欲见,未来诸佛者,须发菩提心,当修菩萨行。”
有个人说:“我很想见到本来清净的心性和普贤王如来,可是我没有得过灌顶,也没有
修过加行,您能不能开许我看《上师心滴》?实在不行,我看几页也行。”
其实,如果想见到如来,不发菩提心还是有点困难,你最好先发菩提心,好好修加行,
这样见如来就不难了。现在很多人对高法有兴趣,而对最根本的发菩提心、修加行却不
重视,这是对佛法的修行次第不太了解的表现。
如果以发菩提心来修炼自心,即便我们因宿业所感而堕入恶趣,也会因发心的善业而不
产生邪念。如果能长期修持菩提心,一般来讲不会造恶业,即使因为往昔的恶业转生到
恶趣,也会跟恶趣的其他众生不同,你相续中的善心不会退失,而且以恶趣的身份也可
以净除业障。
《本生传》中记载:“业之异...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瑜伽师地论学习笔记 - 第一卷
T30n1579_p0279a02(00)║  No. 1579 [cf. Nos. 1580-1584]
T30n1579_p0279a03(00)║瑜伽師地論卷第一
T30n1579_p0279a04(00)║
T30n1579_p0279a05(00)║    彌勒菩薩說
T30n1579_p0279a06(00)║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T30n1579_p0279a07(00)║  本地分中五識身相應地第一
T30n1579_p0279a08(00)║云何瑜伽師地。謂十七地。何等十七。
T30n1579_p0279a09(00)║嗢拖南曰。
T30n1579_p0279a10(00)║ 五識相應意  有尋伺等三
T30n1579_p0279a11(00)║ 三摩地俱非  有心無心地
T30n1579_p0279a12(00)║ 聞思修所立  如是具三乘
T30n1579_p0279a13(00)║ 有依及無依  是名十七地
T30n1579_p0279a14(00)║一者五識身相應地。二者意地。
T30n1579_p0279a15(05)║三者有尋有伺地。四者無尋唯伺地...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