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皆空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C*******r
发帖数: 10345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圣严法师《照见五蕴皆空》
智慧不产生作用时,菩萨和众生是一样的;智慧产生作用时,对菩萨自己来讲是断除一
切烦恼,对众生来讲是菩萨普度一切众生。
智慧的产生分成四个层次:闻、思、修、证。首先要听闻佛法及修行的方法,以正知正
见作为指导,确实修行才能证得五蕴皆空,产生智慧。
闻、思、修、证,也可以说成闻、修、思、证。思是修的一部分,思是指修观行,是思
惟的意思。不是思想的思。修行有散心修与专心修,专心修才叫作思惟。有修才能证,
《楞严经》上认为思辨可以产生智慧。在印度及西藏佛教有一派学者就是主张以辩论的
方法产生智慧,不一定要修禅定。我是以禅修的观点来解释闻、思、修、证。是以藏传
佛教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及南传佛教《清净道论》为依据。
菩萨是以闻、思、修而证得五蕴皆空的境界,一切智显现而得解脱;以根本智产生的力
量,以无量法门帮助众生,使众生得解脱,这是道种智的功能;能尽知诸法自度度他,
是一切种智。
五蕴
五蕴中的色,是物质的;受、想、行、识,是精神的。五蕴是构成我们世间每一个人的
必要因素。
色──就是地、水、火、风,总称四大。包括我们物质的身体及身体所处的环境。
受──感受的意思。
想──判断。
行──判断后...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95
2
佛法,说的是事物的实际情况和规律。佛法中说的“空”,一般是指变化之意,无有永
恒不变的实体的意思,如5蕴皆空中的空。5蕴之体,现在存在,以后会灭,所以为空。
至于你说的“无心”和“一切皆空”,需要你明确它的具体含义。
如果说“一切皆空”是指某个人对事物都看破了,没有执着了,而你的“无心”是指对
事物无贪爱,随便它们如何你都无所谓,那你的说法是成立的。
其时不管大家对宇宙怎么看待,事物的本来规律、实际情况还是在那里。只是一个大家
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实际符合的问题。世间法就是无常、无我的,无有丝毫东西永恒。也
就是说,不管你是有心还是无心,客观世间都是无常、空的。
交流某个意思,要明确具体含义,才好交流。你的话“无心则一切皆空;心也是空;空
也是空”这话的具体含义,我不甚清楚。如“心”的含义很多,空的含义也很多的。
以前我的贴子,他们的回贴,我不是赞同,由于时间有限,我也没有回帖反驳了,这里
表明一下。
j********p
发帖数: 9680
3
[佛教知识] 净土法门:五蕴皆空说的是什么?(转载)
最近三十年的科学有很大的发展,由于物质现象被解破了。我看到的报告是德国普朗克
,这个人现在不在了,他是爱因斯坦的老师,爱因斯坦也不在了。也不过就是八十年前
,他一生研究物质,想找物质的根源,物质到底是什么?用的方法跟释迦牟尼佛讲的方
法完全相同,就是分析。
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就这样分,分到最后,八十年前发现原
子,认为原子是物质最小的单位。以后这些科学家继续不断再分,把原子分开,发现原
子是什么?电子、原子核、中子组成。再将原子核分,电子分,中子分,愈分愈多,科
学名词统称为基本粒子。
基本粒子再分变成夸克,基本粒子几十种,夸克也有上百种的样子。最后再分,发现微
中子,应该从中子分的,原子里头中子分的。微中子,最小的这个中子,它的体积多大
?一百亿个微中子聚集在一起,它的体积等于一个电子。
这个微中子,我们跟佛法两个比较的话,就是佛讲的极微之微,真的是物质最小的单位
,它不能再分,再分就没有了。佛叫它做邻虚尘,它跟虚空做邻居,再一分就没有了。
可是这些量子力学家再把它分析,这一分,真的没有了,物质没有了,发现... 阅读全帖
t******s
发帖数: 119
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万法皆空ZT
分秒必争,万法皆空
明珠仁波切
何谓“空”、何谓“性”
一般来讲“空性”有两个字,所谓的“空”是非实有,这个非实有也并非是什么都没有
的意思,而“性”是表示清明、显现,因为它是非实有不成实有,所以在这之上就会有
各种显现境相产生,所以非实有就是空,既是空它又有性也就是显现、清明,所以在空
之上有显现,而一切显现的本质却又是空,所以“空性”这一词的意思也可说是显空不
二,就好比火跟热是不可分的,水跟湿是不可分的,而空跟显现也是不可分的,因为它
是空是非实有,非真实,所以它能有各种的相显现,如果它是实有的,就无法有各种显
现了,不会有六道,也不会有轮回,更不会有佛的境界也不会有净土,因为当它是实有
时,就已是断灭,所以首先我们要介绍并教导的便是空性。
两种方法了悟空性
一般在科学家来说,时间跟物质或是微尘是并行的,在这个之上还有空间,所以佛宣
说了两种方法,来了悟空,第一是透过思惟来理解空,第二是透过自我的证悟去理解空
。今天要稍微介绍的是透过观察去理解空,之后也会教我们透过修持去了悟空。
用观察去理解空性
“观察”必须依止两个方面,佛所说的这两方面,第一是要依止着时间去观察,第二是
依止...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蕴皆空
发信人: neohorizon (horizon),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五蕴皆空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Dec 30 23:58:33 2017, 美东)
以下所说不一定对,仅供参考而已
其实佛陀在世时(依北传阿含经),最常说的是无常,不是”空”, ”空”是偶而提起。
“空”是大乘最初期的般若经特别强调的,后来竟变成大乘的的标志,
特别是汉传佛教说出家叫遁入空门
无常,应该是最基本的元素了,佛陀最强调的应该是无常,在阿含经中几乎处处提。
但这并不妨碍”空”是佛教正式的标志之一,只是现代人有点太过重视了。
要特别去了解”空”也很好,对解脱有帮助,不了解应该也没关系,用无常也可以打破
”我”,解脱
“无常”是打破”恒常”
“空”是打破”实在”
“空” =”我”、五取蕴的集灭无常 +
不实的观念
不知所来,不知所去,”我”、五取蕴、五蕴就像手掌相拍而产生声音,
并非有个”实体声音”原先藏在甚么地方(知所来),现在拿出来了,于是有声音
也并非有个”实体声音”被藏在甚么地方(知所去),于是声音消失
这... 阅读全帖
c********i
发帖数: 695
6
来自主题: Midlife版 - 情路百折千回,物事皆空
浮生若梦,情路百折千回,物事皆空,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人生何处不相逢,佛曰:世事无相,相由心生,情亦由心生。晚来春风起,天阶月色
凉如水,暗香浮动恰好,凭窗独倚,月洒憔颜,自顾盼,冥想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
美丽的时刻。
岁月蹉跎,人生难如初见,人心易变。时过境迁,惘然一梦,为你倾尽一生温柔与
诗意,此情应是长相守,怅然回顾中,却早已遗失了你。远处,孤帆远影碧空尽,钟声
缥缈,恩怨纠葛如浮云掠过;多少深情未了,任爱无休无止,放逐思念的寂寞。尘世无
缘,怎堪造化弄人,红颜易老,梦断成空,沧海桑田渐荒凉成黄粱一梦。
春有百花盛开,夏有乔木长青,人有生老病死,无论天上还是人间人都一样愁。今
生就一季花开,念念不忘,便赋予深情;一生一世中间各着多少光年的距离,遇见你,
我打开一扇窗,窗外就是天堂。行遍千山万水,风雨兼程,相思路上泪两行;穿越前世
,来到今生,叹过花开叶落,繁华过后残香留。
情如水随风,为你,我跪在佛前,跌入了万劫不复的轮回,唯愿此生,能和你相依
。为你,穿越高山,淌过流水,只为你触及你眼里暗含的忧伤,温暖我一生的眷恋。天
涯海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一场...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蕴皆空
或者应该问苦,无常和空之间的关系更恰当。
之所以问三者异同点,是因为三者确实紧密相连到可以混为一谈了:)
1.五蕴生灭都是不长久的,这无疑是无常,又言这是空(五蕴皆空)。无常是空?
2.无常(因),故苦(果)。无常是苦?
3.谁感到苦?谁修行使之空?我。
集为苦因,故灭集 - 类似灭人欲
道为灭因,故修道
c***h
发帖数: 2262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蕴皆空
发信人: neohorizon (horizon),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五蕴皆空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an 12 21:41:14 2018, 美东)
首先,我的观点未必就对,只是个人见解
次之,主要是对我对”存在”这个词,怀有深深的戒心
可能是对现代哲学的戒心吧
认为”存在”是一种需要有深层内涵,有甚么奇怪含意的词
我主要是企图把佛陀要做的与哲学家要做的,做个区别
因此,把它分层次
如果只是说它的简单的、曾经出现、升起,那ok,存在。 但不再讨论下去。
一切以目标导向,观察到为准、为止,不再讨论它到底又是甚么东西,
而观察也是为了达到目标: 灭苦。
如果认为它有某种更深的甚么内涵需要再讨论,甚至有永恒的含意,那不ok,
我认为佛陀不会讨论这些。
的,无关的。
基本上,是的
准确说,与灭苦无关,不在这个道路上,就无记
在这个道路上,就以观察(内观)到为准,也不再复杂的诠释这又是甚么,那又是甚么
佛陀都没诠释
灭,其境界说”空”也对,有人这么用这个词,
说涅盘也对
“空”在修行时,也常把它当工具,也就是以 “不实而生”(空)看待我们观察到的现... 阅读全帖
g*******1
发帖数: 826
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蕴皆空
为什么《心经》里面讲“五蕴皆空”呢?要让五蕴空,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们回到2500
年前,释迦牟尼佛悉达多太子在世的时候,他教导弟子,释迦牟尼佛说:“你们要关注
你们五蕴的生灭。”观注五蕴的生灭是什么意思啊?实际上佛陀是特别的般若智慧,他
说,先不教你们灭空,你们先观察你们的五蕴的生灭。比方说,你用眼睛去看一件事情
,今天你看见这个人很讨厌,但是这个人走掉了,那么你这个讨厌最后就灭掉了,对不
对?我生出对这个人的恨,但是慢慢地时间长了,我把这个人忘记了,就灭度了,这叫
生灭。例如:我刚刚去想一件事,这件事情我能够得到它多好,想得很开心,生出了想
象力之后慢慢地开始做一点其他事情,几天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没效果,不去想了
,这个想蕴就灭掉了。
我很想去打他,但是没机会,一年、两年过去了,行蕴就灭掉了。只要生出来,就会有
灭。佛陀为什么叫弟子们去观察自己的五蕴的生灭呢?实际上,他就是用这个方法教导
我们,所有的五蕴都是不长久的,佛陀般若智慧,他叫弟子们自己去看。
g*******1
发帖数: 826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蕴皆空
一切从因缘生,一切从因缘灭,就是说一切都是从因最后到缘尽灭掉的。你今天生起了
跟人家感情好的心,慢慢地就会失去跟他好的感情,灭掉了。你今天是小孩,你以后等
年纪大了,成了老婆婆,你就会死去。所以,你理解了,就是佛陀跟我们讲的,你看空
了,你知道什么叫生灭了,你就会知道五蕴的生灭,你看空了之后,你就知道五蕴皆空
了。
c***h
发帖数: 2262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蕴皆空
发信人: neohorizon (horizon),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五蕴皆空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Jan 7 23:36:43 2018, 美东)
是的
且”主体感”不只若隐若现,是很实在,我们每一个思维、动作都受到影响,所以才要破
用康德的理论说,“我”其实有点像 戴着有色眼镜看到的”物自体”
用佛陀亲内观看到的说,
“我”虽是要破的对象
但“我”,佛陀已经内观看到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灭,
已经很清楚了,根本没有这个”物自体”(“我”),因此不须探究,只需破
还在探究”我”的前世、”我”的来世是如何组成的”物自体”,或者认为那是”我”
属于多余,白花力气。 或者更严重的是观念不正确。
其实,我觉得”空”是另一角度
单看无常,可以实,可以不实
为了更精确,更不让人误会,所以特别再提”不实” (空)
c***h
发帖数: 2262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蕴皆空
发信人: neohorizon (horizon),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五蕴皆空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Jan 7 22:28:50 2018, 美东)

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很久以前看过,也没看懂,最后把书卖了。
不过这一段倒颇有同感
有道理
不知道是否每个人都一样,没有证据
也可能一样,只是大家都好几层戴眼镜,有的人拿掉一层眼镜,有的人拿掉两层眼镜,…
依佛陀的态度,大家(可能是多数人)都一样,只要实行与他一样修行(拿掉一样的眼镜)
,都能与他一样当世解脱
有道理
“物自体”很可能是人类永远无法认识的
以每一个个别的”人”为例, ”物自体”是甚么? 可否举实例?
我先假设, “物自体” 似乎免强也可看成生物体本身的机能
例如 : 人的大脑结构、大脑运作就是这样
当然,人的大脑结构与运作多少有一点差别,有的人智商高有的人低,有的人…..
若说通性,人类也会随时间演变,通性的”人”的”物自体”也会一直变
例如 : “人”(通性的”人”)的”物自体”,五十万年前的人,与现在的人,”物自
体”(不管它只甚么)应该会变吧???
但...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蕴皆空
1. 由五蕴结合组成构建的“我”不存在,五蕴各部分是存在的吗?即只有离散的五蕴
?而没有“我”。
2.另外,五蕴无常,却又说五蕴皆空。如果五蕴都不存在,当然构建的“我”就不存在
了!那么内观该观五蕴不存在了,而观五蕴中“无我只有五蕴”就不成立了。
3. 五蕴无常:因果,因缘,业力显然是五蕴运作(即表现为无常之态)的前提条件或
动力,即产生无常的条件或动力。除此以外似乎没有解释五蕴无常的原因。
4. 如果五蕴的“我”本来就不存在,或五蕴不存在,那么与五蕴相关的因缘,因果和
六道也不存在。要破一起破。想想和“有我”一起要破的有多少?。。。。。
5. 如果因果,因缘,业力不是主宰控制(原因动力根源),而五蕴之所以无常无法解
释。“因缘而生”明确表明因缘是主宰控制(原因动力根源)。跳出因果,不堕因果,
正是解脱这种主宰控制。
6. 因果,因缘,业力主宰五蕴,由五蕴构成的“我”自然也受其主宰控制,表现为无
常。同时,认为有“我”的存在,本身也是主宰控制束缚,且不说,“我”由五蕴构成
,也是对五蕴主宰控制束缚,本应分解为五蕴。
7. 假象存在吗?空存在吗?不存在存在吗?梦幻存在吗?这是关于“存在”...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1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蕴皆空
发信人: neohorizon (horizon),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五蕴皆空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Jan 9 22:32:19 2018, 美东)
我修正一下,
照佛陀内观的结果说, ”我”本来就不存在 ,不管解脱或未解脱都是这样
只是解脱者的认知到此事, 未解脱者未认知到此事
(这个”认知”非常难,就像钉子打入脑袋,难,除非深入内观缘起、正思维)
因为未解脱的,自以为有个”我”(虚幻的”我”),仍受”我”的影响
而解脱的, 已经认知没有这个”我”(或说主宰),也不受”我”的影响
因此,用我的说法,
因为未解脱者还是有个他自己认知的假主宰(虚幻的“我”),他也自认有这个假主宰(
虚幻的“我”),
并且受这个假主宰(虚幻的“我”)的影响
于是我说未解脱者心里有个假主宰(虚幻的“我”),但这只是假的、虚拟的、自以为有
的主宰(“我”)
这是”主宰”的定义问题, 或者说我们要讨论的范围有多大的问题
若”主宰”的范围定得很大,或者说我们要讨论的范围很大,大到大自然、宇宙之类
那因果、因缘法则… 看起来似乎是大自然现象,其本身可能也算其主宰的表现... 阅读全帖
c*******7
发帖数: 17225
1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Joke 讨论区 】
发信人: csboy2007 (我叫包守腿。。来自火星的宇宙无敌包子控), 信区: Joke
标 题: 佛曰:万物皆空,唯有Apple~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Aug 16 11:24:56 2011, 美东)
哦也

发帖数: 1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诸法实相即缘起性空的中道?
释印顺在《般若经讲记》中说:“佛陀创觉了诸法实相,即缘起性空的中道。”1
然而,他所谓的“诸法实相”与“缘起性空的中道”却不是佛陀所开示的中道实相——
第八识真心如来藏;而是否定第七、第八识而说的无因唯缘之意识心中“缘起性空、一
切法空”的概念,本质即是无因论、断灭空的六识论恶邪见。但释印顺却又怕被说是断
灭见,因此就施设建立了“意识细心”及“灭相真如”,正是兼具了断常二见,完全落
在二边,哪里会有中道可说!
佛法所说真正的中道是指胜义谛的真实中道,也就是诸法实相—第八识真心如来藏
—之涅槃中道体性。譬如《央掘魔罗经》卷 4:
(佛告文殊师利:)“是故如来说一乘中道离于二边,我真实、佛真实、法真实、
僧真实,是故说中道名摩诃衍。”尔时,央掘魔罗白佛言:“世尊!众生不知中道,妄
想说余中道。”2
就如经中所开示的,此唯一佛乘的大乘中道才是真正的中道,但因甚深微妙故众生
难知难解,因此世尊虽然在初转法轮时即已为众生宣演此涅槃本际之中道实相,然二乘
人不知不解唯一佛乘的胜妙义理故,闻佛开示后就解读成二乘法修行事相上之中道。譬
如《中阿含经》卷 43〈根本分别品〉:
莫求欲乐极下贱业、... 阅读全帖
d*********d
发帖数: 192
17
佛教空性观
——北京大学哲学系演讲
(2010年6月24日上午)
(视频: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79
主持人致辞:
今天非常荣幸能请到索达吉堪布,给我们讲一讲藏传佛教的思想。
堪布这次能来北大,是一个很殊胜的因缘。大家都知道,藏传佛教有许多非常优秀的东
西,也有它的教育思想,可是当今学术界,对此研究得还不充分,在教学上有欠缺。而
且,藏传佛教与藏文化有着深厚的关系,在这方面,我们了解得也不是很多。同时,堪
布的修证境界非常高,若能从另一个层面上介绍佛学,跟我们这些大学老师讲述佛学,
可能完全不一样。
北大历来推崇多元文化兼容并蓄,我们的学生在学术上也有一种包容和热爱,所以今天
真的很荣幸能请到堪布到北大哲学系作一个讲演。这次的活动,很大程度上,是由热心
于藏传佛教研究的一些同学发起的。他们的这种热情,我们一定要悉心爱护,这对我们
老师也是一种鞭策。我们这些老师,基本上都是研究汉传佛教、印度佛教的,所以同学
们的热情,鞭策老师们也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下面,我们师生一起来听堪布的开示,
掌声有请——
缘 起
今天,很高兴来到... 阅读全帖
d**********6
发帖数: 237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为何有了无常又谈空?
世人不解空义,以断灭无有为空,圣人解空,以一切无自性,无实体,一切不可得,有
而不有,无从执实之为空,众生苦因,在认妄为真,执于有我,色缚心缚,永不解脱,
毕竟痛苦。圣人悯之,遂教以空境空心诸法,空心即是空境,不执即是证空,证空始明
无我,无我即是断苦。所以因地先要开佛知见,佛知见者,般若是也,以般若破空,空
即不执,并不执亦不执,斯是净空无我,苦乐皆无依据。世人怕落空,这个怕落,便不
曾空,一班小心谨慎之士,都说怕落空,是不明空义,更有世人误解空义,遂说无因果
,造种种恶,由于根本未明,所谓茫茫荡荡遭殃祸,即此意也。行者切忌与糊涂人说般
若,生许多疑谤罪过,但又不能不下试探法门,用启其机,观其机是否可讲,然后授之
。且妄谈般若,其罪甚大,然非谈之罪,乃妄之过。今人并般若而废之,因噎废食,诚
妄而又妄矣,故不可言而与之言,妄也,可与言而不言,亦妄也,自己不能言而与人言
,妄也,自己可以言而不与人言,亦妄也。故解义当圆,决不可因此而废药,又不可因
药而疑病,活用在人,于药何咎,今为尔等说十八空义。
空者,并非空气之空,空间之空,空虚之空,以此空尚属有相也,如空碗,具有空
相,以饭满之,空...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19
2010年6月24日
思考题
1、学习空性有什么必要?请引用中观五大因来说明,佛教中怎样抉择万法皆空?你对
此能生起定解吗?
2、为什么说现代物理学的发现,比前一代物理学家更接近空性?它又有哪些不足?这
种观点与佛教有何相似之处?这对你的认识有什么帮助?
3、为什么说佛教跟其他宗教相比,有不共的超胜之处?请从大悲、智慧两方面进行分
析。
4、如果说究竟实相中一切皆空,那我们的起心动念、佛陀的功德庄严又从何而起?怎
样才能通达这种境界?
5、学习这节课后,你的价值观、人生观有什么变化?
主持人致辞:
今天非常荣幸能请到索达吉堪布,给我们讲一讲藏传佛教的思想。
堪布这次能来北大,是一个很殊胜的因缘。大家都知道,藏传佛教有许多非常优秀的东
西,也有它的教育思想,可是当今学术界,对此研究得还不充分,在教学上有欠缺。而
且,藏传佛教与藏文化有着深厚的关系,在这方面,我们了解得也不是很多。同时,堪
布的修证境界非常高,若能从另一个层面上介绍佛学,跟我们这些大学老师讲述佛学,
可能完全不一样。
北大历来推崇多元文化兼容并蓄,我们的学生在学术上也有一种包容和热爱,所以今天
真的很荣幸能请到堪布到北大哲...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20
佛教最基本及最重要的教义是讲「空」(sunya),并由此派生出许多佛教的重要教义
。佛教所讲的空,绝非如基督教旧约圣经《传道书》所讲的空(传一 2),亦非如一般
人所讲的「没有了」那种「无所有」的空(emptiness)。我们若能彻底了解佛教的「
空」,便可说是已摸到了佛教教义的核心,对于我们向泰半信佛教的中国人传道时,会
有很大帮助的。
对抗婆罗门教的世界观
我们要先从释迦牟尼时代的婆罗门教信仰(BrahmaiSm)说起。婆罗门教相信梵天神(
Brahma)创造世界万物,并进入人的身体,而人成了梵天神的一部分,「梵即我,我即
梵」。人若能苦修并不停念梵语 OM 咒文,最后,人的「自我」(Atman)或人的灵魂
(Manas)便能与梵天神合而为一而得解脱,此称「梵我一如」,这有点像中国人所讲
的「天人合一」说。
婆罗门教信多神多鬼多灵,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多神教。他们信天神(Dyaus)、太阳神
(Surya)、雷神(Indra)、火神(Agni)、酒神(Soma)……,以及许多山川草木及
无数动物等为神。古代印度人拜神时能随心所悦,选择自己所喜欢拜的神。在「宗教学
」上称为「交换神教」(...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21
怎么给删了?? 重贴。:-))
----------------
佛教最基本及最重要的教义是讲「空」(sunya),并由此派生出许多佛教的重要教义
。佛教所讲的空,绝非如基督教旧约圣经《传道书》所讲的空(传一 2),亦非如一般
人所讲的「没有了」那种「无所有」的空(emptiness)。我们若能彻底了解佛教的「
空」,便可说是已摸到了佛教教义的核心,对于我们向泰半信佛教的中国人传道时,会
有很大帮助的。
对抗婆罗门教的世界观
我们要先从释迦牟尼时代的婆罗门教信仰(BrahmaiSm)说起。婆罗门教相信梵天神(
Brahma)创造世界万物,并进入人的身体,而人成了梵天神的一部分,「梵即我,我即
梵」。人若能苦修并不停念梵语 OM 咒文,最后,人的「自我」(Atman)或人的灵魂
(Manas)便能与梵天神合而为一而得解脱,此称「梵我一如」,这有点像中国人所讲
的「天人合一」说。
婆罗门教信多神多鬼多灵,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多神教。他们信天神(Dyaus)、太阳神
(Surya)、雷神(Indra)、火神(Agni)、酒神(Soma)……,以及许多山川草木及
无数动物等为神。古代印度人拜神时能... 阅读全帖
j*******1
发帖数: 182
22
一、学习空性的必要性
大家都清楚,人类在如今的21世纪,物质文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在20世纪末
、21世纪初,不管是科技、经济都发展得极为快速。可是在这背后,人们的伦理道德却
不断下滑。就传统文化而言,孔孟思想曾是汉地的主流思想,对道德规范起到了不可忽
视的作用,然而,六七十年代的一场“文革”,却让它受到了历史性的毁灭,现在虽有
许多有识之士想把它恢复过来,但就像奄奄一息的病患无法马上痊愈一样,仅仅靠几个
人的努力,很难真正力挽狂澜。
因此,大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非常重要,而且,这些美德不仅要在理论上精通,更要贯
彻到实际行动中去。否则,你连基本的人格都没有,为人处世、接人待物也不过关,那
即使学问再高、智慧再尖锐,到了社会上也会举步维艰。
如今在这个物质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内心越来越空虚,精神压力越来越大,烦恼痛苦
也越来越多。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很多人没学过空性法门,对世俗中的东西有强烈实
执。因此,人们要想获得快乐、安逸,就一定要对空性法门有所了解,不然的话,始终
随着欲望而奔波,一辈子会成为欲望的奴隶。
而若要了解空性法门,最好是系统地闻思藏传佛教,因为它完整地保留了25... 阅读全帖
f*******e
发帖数: 5594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法中“空”的含义
原始佛法的解释(以阿含经为主)
1. 普通的含义,比如空地,空闲,空中,等。
经文:
杂阿含经 288经 譬如三芦立于空地。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
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转相依。而得竖立。
2. 无常、无我的同义词。因为五蕴的一切都是无常变化的,是生灭法,所以是无我的
,苦的,和空的。
经文:
杂阿含经 1经 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杂阿含经 104经 多闻圣弟子于此五受阴。观察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
空、非我、非我所。
杂阿含经 232经 云何名为世间空。佛告三弥离提。眼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所
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
杂阿含经 567经 云何空三昧。谓圣弟子世间空。世间空如实观察。常住不变易。非我
、非我所。是名空心三昧。
3. 非实有,假名施设。即众生通常认为的世间是真实的,你、我、他、众生是真实的
,但实际上五蕴世间是一直变化的,生灭的,并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我”可得,你、
我、他、众生只是假名施设。
经文:
杂阿含经 273经 诸行如幻、如炎。刹那时顷尽朽。不实来实去。是故。比丘。于空诸
行当知、当喜、当念。空诸行常、恒、住、不变... 阅读全帖
B**M
发帖数: 74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因果规律也是缘起性空的
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万法皆空,是佛法,是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这个法,“实无有法如来可说
”,既无所说、又无所有、因毕竟空、故不可得,《心经》云“是诸法空相、无智亦无
得”,诸法也就是所谓的萬法,这个萬法,包括因果。说到究竟空处,空相亦空,经云
“不生法相、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实无一法可得。佛在《金刚经》上说:“我于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这个境界就是见性成佛。因此,万法皆空
,说
到底是见性成佛的境界。在这个境界里萬法皆空,因果亦空,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因果不空,是世间法,在世间法里,所云“因果的轉變不空、循環不空、相續不空”等
因果的法则,才称得上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因果法则只是一个相对真理,三界六道是因
果的世界,是凡夫的世界(如果是由圣入凡,出入无碍者此又另当别论),在这个世界
,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无不受着因果业力的支配。因此于此法中非但因
果不空,萬法皆不空。不空是因为不见性,见性即空,未见性即不空。因而,如果未见
真如本性,妄言本空,作恶无过,拨无因果,那么因果报应,就不能避免。所以永嘉禅
师说:「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还须偿宿...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25

我们想一个问题
佛陀有没有照见五蕴皆空呢? 有
他是在打坐入定,才照见五蕴皆空吗? 平常走路吃饭,就没照见五蕴皆空吗?
打坐,入”灭尽定”,那也是”想受”灭尽而已。
或者有些定是某些根对外界的接触不反应而已。
这不是五蕴皆空吧 !
只有打坐才照见五蕴皆空,太逊了。
很明显, 佛陀平常走路吃饭,也照见五蕴皆空
那,他平常走路吃饭,摸得到他自己的身体吗?
摸得到
那,怎么说身体是”空”呢?
我想,这很简单
他平常走路吃饭,摸得到自己的身体
但是,佛陀有很深沉的智慧,把这观念钉在脑袋中
--五蕴是无常的,因缘生灭的。也就是不实的,如梦幻泡影的。
因此,佛陀对五蕴已无贪爱。
那么,佛陀还活着时(还有五蕴),”空”是发生在哪里? 当然是在他的身心上
这么说,”空”与”他的身心” 算是合一的,不难了解
一句话 -- 佛陀的身心是”空”的(清净的)
要理解,我觉得就这么简单。
困难的是
-- “如何” 把这观念钉在脑袋中
佛陀能,我们不能。
y****w
发帖数: 39
26
转自智悲佛网:http://www.zhibeifw.com/fjgc/sddz_list.php?id=2908
空生的吉兆
大圣佛陀对宇宙人生所发表的言说,其数之多,真是浩如烟海无有边际。不容怀疑的,
佛陀所有的教法中,皆是以大乘法为中心,在大乘法中又以般若为中心。什么是般若?
最好的解释,就是觉知“空”的智能。
空,太玄妙了,太难懂了,说“有”不是,说“无”也不是。空,不是用言说,也不是
用心思可以懂的道理。在佛陀座下,一千二百五十个大阿罗汉的弟子中,真正能懂得空
的道理,真正能体证到空的妙义的,就是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尊者。
说起须菩提,我们从他初生的吉兆来看,就知道他是一位不平凡又很奇特的人物。
原来,尊者诞生的那一天,家中所有的财宝、用具都忽然不见了,全家人都非常地忧心
,所以很快地请相师回来卜卦。相师卜卦后,说道:
“这是一件可喜的事,你们家所生的是贵子,室中金银宝物在贵子初生时会一切皆空,
这象征着他是解空第一人呢!就为他取名‘空生’吧!这是大吉大利的事,他将来不会
为世间的名闻利养所束缚,就是为他取名‘善吉’也好。”
相师的话,安定了全家人的心。从此,尊者的大名,有人称他... 阅读全帖
y****w
发帖数: 39
27
转自智悲佛网:http://www.zhibeifw.com/fjgc/sddz_list.php?id=2908
空生的吉兆
大圣佛陀对宇宙人生所发表的言说,其数之多,真是浩如烟海无有边际。不容怀疑的,
佛陀所有的教法中,皆是以大乘法为中心,在大乘法中又以般若为中心。什么是般若?
最好的解释,就是觉知“空”的智能。
空,太玄妙了,太难懂了,说“有”不是,说“无”也不是。空,不是用言说,也不是
用心思可以懂的道理。在佛陀座下,一千二百五十个大阿罗汉的弟子中,真正能懂得空
的道理,真正能体证到空的妙义的,就是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尊者。
说起须菩提,我们从他初生的吉兆来看,就知道他是一位不平凡又很奇特的人物。
原来,尊者诞生的那一天,家中所有的财宝、用具都忽然不见了,全家人都非常地忧心
,所以很快地请相师回来卜卦。相师卜卦后,说道:
“这是一件可喜的事,你们家所生的是贵子,室中金银宝物在贵子初生时会一切皆空,
这象征着他是解空第一人呢!就为他取名‘空生’吧!这是大吉大利的事,他将来不会
为世间的名闻利养所束缚,就是为他取名‘善吉’也好。”
相师的话,安定了全家人的心。从此,尊者的大名,有人称他...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28

我觉得基础就是无常
我的看法如下,不一定对
在缘起法上看因缘生灭的无常,称为空
也就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
因为是缘起法,所以这里说 五蕴,
还活着,指五受阴,五取蕴
跨越生死 前世今生,泛指五蕴。(今生的肉体、心灵也是前世的贪爱造成)
有因有缘(贪爱、”我”),五蕴(还活着就是五取蕴)就生
可能因为 因缘而生,因缘而灭 修行时是针对自己这个五蕴
所以说 五蕴皆空
为何说了色即是空(五蕴皆空),又要说空即是色?
可能是说
在五蕴上说 因缘所生 因缘所灭 (色即是空)
因缘生灭 是在五蕴(e.g.色)上谈 (空即是色)
或者说
因缘所灭 即灭 也就是贪爱断除+明 则空 (色即是空)
若本来无事,贪爱+无明 则 色生(五取蕴升起) (空即是色)
不过,也有人觉得,般若经那时代,会用反复赘述的句子,说一件事
色即是空 或 五蕴皆空
这样说就好了
不必反复赘述
反复赘述目的可能是加强印象。
所以如果觉得一直重复,那就别管它。
我是这样看 也可能是错的
不过,我觉得怎么详细解释,不重要。
...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2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法中“空”的含义
空性的诚实
[作者]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The Integrity of Emptiness
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
原文版权所有 © 2006 坦尼沙罗比丘。免费发行。本文允许在任何媒体再版、重
排、重印、印发。然而,作者希望任何再版与分发以对公众免费与无限制的形式进行,
译文与转载也要求表明作者原衷。
中译版权所有 © 2007 良稹,http://www.theravadacn.org , 流通条件如上。转载时请包括本站连接,并登载本版权声明。
以佛陀教言之精深,对于评估智慧却有一则简单的测试。他说,有些事你虽不
乐为,但知其将引生乐果,有些事你虽好为,但知其将造就苦果; 在多大程度上你能使
自己行前者而避后者,便决定了你的智慧程度[1]。
这项智慧的评估准则,来自于佛陀的一则洞见,即: 有动机的行动[业]在塑造
我们的悲喜痛乐等体验上,起着根本的作用。既然行动如此重要,又备受误导,智慧在
促行真善之业时,必须机智有方,巧胜短视偏见,趋向持久之乐。
由于佛陀从业果角度审视一切... 阅读全帖
W*********E
发帖数: 197
30
文:唐岐
在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六度乃互相依持,少了其中一项
,就无法圆满六波罗蜜;比如不持戒,不修禅定,却想要求証「般若实相」,就犹如煮
沙成饭,了不可得,如《大智度论》说:「观真空人,先有无量布施、持戒、禅定,其
心柔软,诸结使薄,然后得真空。邪见中无此事,但欲以忆想分别,邪心取空。」「先
有无量布施、持戒、禅定,其心柔软,诸结使薄。」就是要先具足「善根」。「善根」
指善良敦厚的个性,少了自我傲慢的心态,具备「理性与民主」的心态,凡事讲信用,
重人情义理,处事稳重,不会心浮气躁,富包容心,心怀慈悲等等内在的德性;若是欠
缺了这些「善根性」,对「般若」的了解,就会止于想像分别,无法获得亲切的体验,
而且在分别想像中,很容易错解法义成为邪见。若是心中已有邪见,又得不到善知识的
指正,就会「邪心取空」;「邪心」含有著强大的贪瞋心行,贪瞋心行会相应邪见而不
自知;只要染著在贪瞋之下,就不可能契应「般若真空」;也会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
以「诸法毕竟空」来掩饰自己贪欲心,说「贪欲」乃空无自性,一切行为「无罪无福」
之邪见。
《大智度论》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明「不积善根,不... 阅读全帖
a*******2
发帖数: 465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取舍因果与空性
达真堪布仁波切开示:
人应该有自取舍因果与空性己的人生目标,有自己的追求,也有很多事情是要躲避
的。但是有些人天天浑浑噩噩的过日子,也没什么追求,就是混日子。但是,现在的人
却把这种状态当做是一种修行,认为自己一切放下了。这叫放弃,不叫放下。放下不是
放弃。你真正放下的时候,不会放弃。
人怎么能没有取舍呢?在诸法的本体上,从自性的角度讲,都没有;但是在诸法的
显现上,从因果的角度讲,都是存在的。现空不二嘛!我们经常说“万法皆空,因果不
空”,也就是说万法在体上空,但是在相上都不空;在体上是没有取舍的,但是在相上
仍然有取舍。
莲花生大士讲过“见解比虚空高,但是取舍因果比面粉还要细”。即使你的境界再
高,但取舍因果是不可松懈的。境界越高,取舍因果越细。现在有些人说自己的境界高
,自己已经超越了,自己已经大自在了,然后无恶不作。有些无明的人、没有一点智慧
的人,把他们当做成就者,跟随他们。这叫以盲引盲,害己害他!
佛在《般若经》里讲:现即是空,空即是现。显现即是空性,空性即是显现。从空
性的角度来讲,都没有;但是从显现的角度来讲,都有。若是最终都没有,叫断灭,...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蕴皆空
《雜阿含經》第335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為汝等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
行清白,所謂第一義空①經。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第一義空云何為第一義空經?諸比丘!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如是眼不實
而生,生已盡滅②,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③,除俗數法④。耳、鼻、
舌、身、意亦如是說,除俗數法。俗數法者,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無明緣行
,行緣識……」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起。又復,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無明滅故
行滅,行滅故識滅……」如是廣說,乃至「純大苦聚滅。比丘,是名第一義空法經。」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本經中描述「第一義空」的經文,也有其餘的對應經典,若在文字上仍有疑義,可以對
讀參考:
《增壹阿含經》卷三十〈六重品37〉第7經:「云何名為第一最空之法?若眼起時則起
,亦不見來處,滅時則滅,亦不見滅處;除假號法、因緣法。」(CBETA, T02, no. 125
, p. 713, c15-18)
《增壹阿含經》卷四十九〈非常品51〉第8經:「若眼起時則起,亦不知來處;若眼...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蕴皆空
你会发现对这个问题必须二分,你也是这样回答的,和我的观点没有多少差异。
1.没解脱的凡夫,佛教明确承认有我,有主宰。如我说:因果,因缘,业力不是主宰吗
? 三界五行不是主宰?
2.解脱的达到无我境界,佛教明确承认是破除“我”和主宰的结果。怎么破除?道灭,
集灭,从而达到无我:即心无我,体认无我,并且不承认有我了,无我是真相。
3.见1,这样,没解脱的凡夫的“我”是假象,非真相。那么五蕴的我,这个假相的我
,一直在本身也是假象的因果,因缘,业力和六道中纠缠、主宰下不解脱。直到2,才
解脱出主宰。
4. 解脱的(主体没了),回头看没有解脱的凡夫我(有主体)是一场梦?空?假的不
真实的吗?你也许会说不会回头看,我的意思是佛教从真实义怎么看不解脱者。
PS.你或许已经回答了:
“但这样的主体存在,佛陀叫 “不实而生” “因缘所生因缘所灭” (空)
应该说,你可以如一般人把他当作”实而生” 甚至”常”,
也可以内观看出他是因缘合和,自己莫名其妙产生的假象,要把他当作”不实而生”
看成”不实而生”,这样你可以解脱于苦”
一句话:未解脱的皆是假象。三千大千世界皆是假象,非空的存在。
c***h
发帖数: 2262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蕴皆空

以下所有的,我说的不一定对,仅供参考而已
”空”的含意,我认为在般若经里不一定是一致的
般若经是几百年来,多人一直填补上去,众人意见未必一致
最基本的空,物质本质是不实而生,如梦幻泡影,这个应该一致
接着,五取蕴是不实而生,如梦幻泡影,这个也许一致,有人也重视这个”空”
我认为佛陀在阿含中说的”空”主要重视这个。
但是有人扩充为,六根触六尘时,不生”受”或者贪爱
最原始的小品般若,开宗明义说这个,表示最初的般若经的确重视这种情况。
又说般若经讲”空”,于是就把这归为”空”
但有些后人好像不把这个归类为”空”。 不过也对,也可以。 这叫”无相”
“无相”比较难,比”空”更难。 要有空的基础,才可能无相。
佛陀在杂阿含说,先有空三昧,再有无相三昧,最后是无所有三昧。
有人可能不满意,要抬高般若经,认为”空”(般若经里的空)应该还要更高,要高到至
高无上,
“空”是涅盘的代名词
这也行,也有人把空、无相、无所有称为涅盘的三个面向
总之,空就非要是涅盘不可。 好吧,那就涅盘吧。
那么”空”的解释就会很高深,很复杂了。(的确吓到外道,也吓到自己人)
我们现在看到很多很高...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35

当观自在菩萨得到深沉智慧的时候,
其身心是清净的,是没有贪爱不再”缘起”,不再有五取蕴的 (五蕴皆空)
不是我们这身心之外,还有另一个什么奇妙神秘的东西。
而是我们身心本身就可以这样清净没有贪爱污染的情况 (色不异空),
这奇妙神秘的东西,不外乎就是由我们这身心变清净了 (空不异色)。
我们的身心就可以修到这样清净没有贪爱污染的情况 (色即是空),
这清净没有贪爱污染的情况,就是从我们的身心修来的 (空即是色)。
我再解释一下我这么说背后的理由。
佛教思想大辞典说:
大乘、”小乘”两者都同证空理,同证无独立之自性
但”小乘”认为要”析离以致坏灭现实诸法,然后才证空理”
也就是,”小乘”把现实诸法与理想的空理分开,空理不能包容现实世界。
大乘则认为,”空理于现实诸法中证取。空理不离现实世界。”
我看来,大乘这么说也是很合理。
空理也好,涅盘也好,是在现实世界发生,在五蕴(不是五取蕴)身心上发生
证了空理也好,涅盘了也好,也一样要吃饭睡觉。
佛教思想大辞典这么说,是很客气的,说大小乘同证空理,
也可能初期大乘是如此...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蕴皆空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正确,并且
“舍利子,色异于空,空异于色,色不是空,空不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也同样正确。
无常"生灭二性"这一状态,本身证明上面二句都是同时成立的!
这里的空,就是灭去的状态,而不必指的是涅磐。
即便是指涅磐:
涅磐,就小乘,就是断灭,灭去,即赞成”舍利子,色异于空,空异于色,色不是空,空不
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涅磐,就大乘却是相反,就是不生不灭,如来藏八识之神我常见。赞成“舍利子,色不
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神我常见,离印度教的有
神论已经不远了,这是导致佛教在印度消失的原因。
h********7
发帖数: 54
37
空性:缘起性空 因果 快乐 涅槃
缘起性空
事物之所以无我,是因为它随缘生灭。因缘具足现象产生,因缘缺乏现象就不会产
生,因缘变化则现象变化,因缘消失则现象消失,这就是缘起。
无我不是虚无主义。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缘起都同时具有两层含义:空性和
因果。讲无我是讲空性,讲无我也是讲因果。
“万法皆空”这个空是缘起性空,无而显、显而空,不是不存在。你我的究竟本质
是空性,却仍有你我的显现;事物的究竟本质是空性,仍有因果的显现。
在生活中修无我需要双管齐下,既要体认事物的无自性,通过有意识地削弱对自身
和外物的贪执减轻痛苦,又要重视因果。无我、空性等观点虽然殊胜,但一般人不容易
理解,如果陷入断灭的观念,见解和行为反而会与正法背道而驰,觉悟、解脱更加遥遥
无期。初学者从最基本也是最重要、最易于实行同时也最深奥的因果入手会比较稳妥、
有效。
因果
佛说因果就像种子在条件具足时一定会结果。行住坐卧、言谈举止无不是因果,无
不在取舍。一言一行、起心动念都会产生相应的后果,对自己和他人的生活造成影响,
带来改变。
行为的后果主要取决于它的动机,也就是发心。有些行为的后果很快显现,有些要
很久以后...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蕴皆空

三者应该是不同维度的东西, 无法比较相同点
但我试着说明
以下我说的不一定对,仅供参考而已
对于佛教,苦是人生的基本认知
佛陀把苦分类,但我觉得只是流于形式,对体会苦而言没多大用处
只有自己体会才有有用
苦,有时叫烦恼、漏。 只要有任何不爽快、不顺心就算苦
很不幸的,我们的人生随时每分每秒都会有各种大小不爽快
只是愿不愿意体会的问题
例如,
肚子饿了,想吃也就罢了,可想吃好吃的,一定要找好吃的,难吃还不行。
身体有点酸痛,就想,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是癌是糖尿病是骨折是…忧心
担心前程的去算命
看到某人,聊得愉快,说我们真有缘呀……或者相反,说这人与我无缘
想到等下有个约会,就开始思量有点担心要表现好一点…于是左想右想
想到…..。 为什么突然想到? 因为内心深处多少担心些甚么,暗中驱动你想到
看到流浪狗,发起慈悲心,觉得好可怜,心中很难过
坐着,看个文章就很不爽,就想回文;
或者不爽,但压制下来,不回文。
或者硬是克制着不上网,或者…….
我们做的任何反应,都没有比较好,都还是苦所逼迫
上网不上网,回文不回文,讲话不讲话,…
看到不顺自己的意思的,多少就不爽。不管做任何动作,一样...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蕴皆空
有人认为: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正确,并且
“舍利子,色异于空,空异于色,色不是空,空不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也同样正确。
无常,仍有实在性,而不是空:虽无常,却非空。无常非幻生幻灭,梦幻是空的,无常
不是。

起。
c***h
发帖数: 2262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蕴皆空

五蕴是组合一体,一起运作,就像汽车要跑,是所有零件一起运作
五蕴个别看是存在,组合看也是存在
无论个别看、组合看, 在佛陀深湛内观看来都没有”我”,在世俗的人看来都有”我”
存在,会升起(集)
e.g. 我们有时会生气,但气也会消
生气时,生气存在(集,升起)
气消时,生气不存在(灭)
但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不实而生” : (空)
以这态度看”生气” (五蕴的集、灭) ,不管五蕴组合看”生气”,或个别看五蕴,都
没有”我”
但要真的很深湛的内观才看得到,看到无明缘行,指令(行)是这样发出,这样形成”我
”的认知(我识)
如果没有修行具有深湛的内观,只是泛泛而谈,就与一般世间哲学家没两样
就想我前面说的,拿着榔头到处敲,反正也敲不到钉子,没用。
(当然敲久了也许会不小心敲到一下钉子)
甚么是钉子?
就是你屏除五盖(贪嗔掉悔昏沉疑),屏除部分五取蕴,内心清净下,
亲见身心的运作(见缘起),证实无误(色受想行识都没有”我”,”我”的确是假象),
用大榔头(无常、空、无我)用力敲下去(正思维)
这样就能钉到你的脑中,彻底改变思考行为
并且,大榔头不是钉一下就好,是24...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蕴皆空

2500
对于 色是空 的含意
两人偏重的方向不同, 而有所误解
更广泛的说,说杯子本质不真实存在,这是对的
这也包含在空的涵义里,这是基本的必须的,但这不是最后的重点
重点是,这杯子对我们的影响(指造成苦的那种影响,这种影响指五取蕴的升起)
而附带的了解杯子本质的确不真实存在
当然,”本质”是甚么,有些人又觉得有得辩,
但基本上因为因缘所生因缘所灭,不管甚么”本质”都不真实存在
好端端的,干嘛费数十年的神来了解杯子的本质是空的?
为了了解宇宙真相是怎么回事? 这有点犯傻了 这么有求知欲研究科学宇宙太空就好

当”了解真相”的求知欲这么旺盛,基本上就是陷于苦中,心中在害怕、担心…..
不不, 佛陀在世时从来不讨论宇宙真相,这是无记,只说苦与灭苦

因为它(杯子)会造成我们的苦,所以才需要了解
就算内观定力还不够,还没看到剎那生灭,没看到杯子的本质是不实而生,
但只要能灭苦,也ok
不管如何,重点一直是自己的苦怎么办? 如何灭苦
于是理论、修行的重点是杯子对我们的影响(指会不会造成我们的苦,五取蕴)
五蕴每时每刻每分每秒都升起,只要活着就有,杯子放在那里也有,消灭不... 阅读全帖
v*******e
发帖数: 1715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蕴皆空

2500
让五蕴空? 开什么玩笑。 让眼前喝水的杯子空?
是“发现五蕴空”吧?--是他在某种境界下,发展眼前的杯子本质并不真实存在。
也不是刚才空,现在我一努力控制/发功/努力--让它空, 或让自己感觉空,
而是发现明白,这些从来/本来/一直---就是空。
。。。。观世音行般若米多深那么高级境地,就发现这样的你没事想想就能想明白的
伟大理论??? ---做人得有点脑子,不是么?
S***n
发帖数: 1281
43
我的理解,佛境无定解,空就是有,有就是空。
比如,如何理解退一步海阔天空呢?所以,如果心是枷锁,无心了,岂不就海阔天空了
?:)
佛本来就是这个意思。你本来就是所有,本来就是无,本来就是佛。心告诉你你是谁,
所以你就把自己框住了。
我一直在问WaiChi兄,所有是否很无趣,他就是不说。
n********n
发帖数: 8336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蕴皆空
其实佛陀的学说也不复杂。我的理解:
宗旨:由生灭无常,一切都将过去,空空无存,当然无我,从而灭苦。(说得容易)
修行:从细节入手,将“我”分崩离析,五蕴皆无我,四圣谛八正道,内观,止观。。
。等洗脑戴上一副眼镜(没有贬义),从而克服现实中解脱的无比困难性。(做起来难
)。
善行如何与修行连起来的?业力因果如何与修行连起来的?没有必然联系,定义而已。
试想,空、无的根本目的,和善恶怎么会有必然联系呢?没有。以前提过。

要破
n****f
发帖数: 905
45
佛教大纲·不外五宗。五宗者·即律·教·禅· 密·净是。律为佛法根本·严持净戒
·以期三业清净·一性圆明·五蕴皆空·诸苦皆度。教乃依教修观·离指见月·彻悟当
人本具佛性·见性成佛。然此但指其见自性天真之佛·为成佛·非即成证菩提道之佛也
。密以三密加持·转识成智·名为即身成佛。此亦但取即身了生死为成佛·非成福慧圆
满之佛也。此三宗·均可摄之于禅·以其气分相同故。以是佛法修持之要·实仅禅净二
门。禅则专仗自力·非宿根成熟者·不能得其实益。净则兼仗佛力·凡具真信愿行者·
皆可带业往生。其间难易·相去天渊。故宋初永明延寿禅师·以古佛身·示生世间·彻
悟一心·圆修万行·日行一百八件佛事·夜往别峰·行道念佛。深恐后世学者不明宗要
·特作一四料简偈·俾知所趋。其偈曰:
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它去。
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此八十字·乃如来一代时教之纲要·学者即生了脱之玄谟。学者先需详知何者为禅·何
者为净土·何者为有禅·何者为有净土。禅与净土·乃约理·约教·
c***h
发帖数: 2262
46

不然,我整理一下,白话翻译,
看白话,其实也就没什么神秘了
当观自在菩萨得到深沉智慧的时候,
其身心是清净的,是没有贪爱 不再”缘起”,不再有五取蕴的 (五蕴皆空)
不是我们这身心之外,还有另一个什么奇妙神秘的东西。 而是我们身心本身就可以这
样清净没有贪爱污染的情况 (色不异空),
这奇妙神秘的东西,不外乎就是由我们这身心变清净了 (空不异色)。
我们的身心就可以修到这样清净没有贪爱污染的情况 (色即是空),
这清净没有贪爱污染的情况,就是从我们的身心修来的 (空即是色)。
我觉得,这些句型有点在模仿
杂阿含中-- 色非我,不异我,不相在。
的句型
c***h
发帖数: 2262
4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蕴皆空

2500
善哉 善哉 就是这样
这是佛陀说的空、五蕴之空
而方法就是,
有技巧的循序渐进的观察 再观察
体会缘起、缘灭的差别
般若、空,没有很深奥,没有很难,
有的只是在家的我们俗事太多太懒惰没决心
对有决心又勤劳的出家人,只要方法正确,般若、空,并不深奥或难
n********n
发帖数: 8336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蕴皆空
【因为你有一个实在的”我”的概念,所以问这些
- “谁” 感到苦? ”谁” 修行使之空?
你这样问,如果是问佛陀,佛陀可能不回答
印象中阿含中有一经,有个外人(总之不是佛陀座下修行的比丘)这样问,佛陀不回答这
种问题)
他是问,苦是自己造成吗?(自作自受) 佛陀不回答,说佛陀自己不这样看
又问苦是他人造成吗? (他作) 佛陀不回答,说佛陀自己不这样看
苦是自己与他人一起造成吗? (自他双作) 佛陀不回答,说佛陀自己不这样看】
所谓无记,是佛教教义成立的前提条件,界限,边缘,立论出发点。。
因为是由破而立,无始无终而立,中道而立所致。
“谁”与“我”,即苦与修行的主体,正是破灭的对象。:)
实际上,主体在一生中一直若隐若现。。。
老列庄,何尝不想无为、无欲、进而完全无知呢!
如果五蕴无常,仍是非空之实在,无论有多少程度的实在,无限解析细分下去,仍是不
空之实在。
r****n
发帖数: 8253
49
4) 无我(无主宰):


无我是指身心内外没有具有主宰性,恒常性,独立性的精神本体。主宰是指创造支配五
蕴现象(万物)。无我并非无私,并非心物不二,并非无个性,并非一切皆空(空性)



★ 任何粒性意识(观察者)和粒性物质(被观察者)都是刹那生灭,微观上生起即灭,
宏观上生起必灭。这符合无我要素之无恒常。


★ 由于任何粒性意识(观察者)和粒性物质(被观察者)都是刹那生灭的,而且是同生
同灭,所以必定不具有主宰性,这是因为主宰性要成立的前提是观察者必须持续存在,
恒常存在,如此才能对被观察的现象产生支配性。而实际根本不存在这样的观察者(心
,识)。而且粒性意识和粒性物质是互相依赖而产生的,粒性意识(名法)是粒性物质
(色法)产生的依赖条件(助因),而不是根本条件,粒性意识不能创造产生物质。因
为二者都不能产生并支配万物,不具备主宰性,符合无我要素之无主宰。


★ 粒性物质和粒性意识是互相依赖而产生的,并非独立产生的。这是无我要素之非独立



★ 主宰性的,独立的“本体”,无论是梵,灵魂,还是恒常的本心都不存在。


★ 生命个体的独立自我意识感觉以... 阅读全帖
g*******r
发帖数: 1414
50
“不过,也有人觉得,般若经那时代,会用反复赘述的句子,说一件事
色即是空 或 五蕴皆空
这样说就好了
不必反复赘述
反复赘述目的可能是加强印象。
所以如果觉得一直重复,那就别管它。

对对,我觉得这个是很有道理,我总觉得以前很多的巴利经文都有诗歌的特点,有重复
和回溯的句式。所以也许原本这八个字讲得就是无常,但后人把这个概念给复杂化了,
在此基础之上做出很多毫无意义的故弄玄虚的揣测。原句背后就是一种文学创作模式
不过,这句话放在心经里结合上下文,似乎就是要把色和空等同,觉得这就不仅仅是文
学创作的问题了。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