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n 发帖数: 3601 |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hairi (搞一个女机器人当情妇), 信区: History
标 题: 造成思想僵化的不是八股文章格式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Sep 1 00:13:54 2010, 美东)
而是科举制度本身
国家官员不用豪门望族推荐,完全匿名考试
以前还有投靠豪门的,隐居炒作名声的,著书立说的,
别建功勋的,思想上相对自由
彻底考试之后,大家全都钻研礼部的评卷标准
豪门消失了,科举成为唯一的成功道路
科举选拔出来的,去完善礼部的评卷标准
几代下来,最先进的考试制度,就造成了最僵化的思想方式 |
|
t****v 发帖数: 9235 | 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aterWorld 讨论区 】
发信人: aixiaoxiaoyu (我爱小小鱼), 信区: WaterWorld
标 题: 李钟琴:勘破韩寒“代笔”门zz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Feb 23 10:37:21 2012, 美东)
来源日期:2012-2-22
作者按:今天是正月最后一天,如不出意外,这将是我关于韩寒代笔门的最后一个
总结性的帖子。不管将来发生什么,至少在我的心目中,这出春节大戏该落幕了。本文
并非新作,实乃以《“公知”们为何纷纷跳进韩寒挖的大坑?》一文为主,以我的另外
两三个帖子为辅,加以补充修改而成。不当之处,尚请网友批评指正。
利用春节长假,我看了韩寒早年的文章,看了媒体以前采访韩寒的五六个视频,翻看了
大量质疑和反质疑帖子,我不得不相信,《三重门》、《求医》、《书店》、《杯中窥
人》等韩寒出道时的作品不可能是少年韩寒写的。良知也告诉我,不管什么借口,都不
是阻止网友们追求真相的理由。
随着方舟子和网友们质疑的深入,我认为,只要认真看过那些质疑文章,只要不是抱有
成见、预设立场,只要有起码的判断能力,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而... 阅读全帖 |
|
m****w 发帖数: 1304 | 3 秦尚黑,汉尚赤。
不过汉唐以降,中国一直是以红色象征国家,网上找到如下文献:
朱元璋建国后,于洪武三年颁发了一道要求礼部制定国家服色的诏书,礼部奏言:“历
代异尚。夏尚黑,商尚白,周尚赤,秦尚黑,汉尚赤,唐服饰尚黄,旗帜尚赤,宋亦尚
赤。今国家承元之后,取法周、汉、唐、宋以为治,服色所尚,于赤为宜。”
如今当朝者畏赤如火,正与满清同。
. |
|
a*******t 发帖数: 10093 | 4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包括元世祖忽必烈在内的十六位帝王(原来是
十七位,洪武二十一年隋文帝被撤出),另外还有37位历代名臣配享,包括元朝名臣木
华黎、博尔忽、博尔术、赤老温、伯颜,一共五人。其中木华黎、博尔忽、博尔术、赤
老温四人是元太祖成吉思汗时期的开国四大功臣。伯颜是元世祖时期的平南宋统帅。
洪武六年(1373年)八月乙酉,建历代帝王庙于京师。礼部奏定其制:“宜略如宗
庙,同堂异室,为正殿五间,以为五室,中一室以居三皇,东一室以居五帝,西一室以
居夏禹、商汤、周文王,又东一室以居周武王、汉光武、唐太宗,又西一室以居汉高祖
、唐高祖、宋太祖、元世祖。”从之。————《明太祖实录》卷八十四
洪武六年(1373年)十一月癸丑,命建历代帝王庙于中立府皇城西,仍命于北平立
元世祖庙。————《明太祖实录》卷八十六
洪武七年(1374年)春正月礼部尚书牛谅进历代帝王像凡十七。上曰:“伏羲、神
农之时,未有衣裳之制,不必加以冕服,余皆衮冕。”仍命塑为坐像,皆高五尺九寸五
分,正殿五间,中一间伏羲、神农、黄帝,东一间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西
一间夏禹、商汤、周武王,又... 阅读全帖 |
|
t******z 发帖数: 2929 | 5 古代官员“离任”那些事ZT
文 / 李志刚 )
官场可以说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官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官场依然在。古代官
员离任,上演了一出出五花八门的悲喜剧:有的官员离开,当地老百姓依依不舍、哭声
震天;而有的官员离任,老百姓放鞭炮庆贺、欢呼雀跃,甚至诅咒谩骂。
过去,百姓对官员的腐败贪婪极为不齿,但又无能为力,怒气和怨恨只有在他们离任时
才能发泄。“遗臭匾”、“遗臭对联”、“遗臭碑”等各种能表达百姓不满的东西便“
粉墨登场”。
唐朝大历年间,一县太爷离任,当地绅民送给他一块匾,上书“天高三尺”。县官不解
其意,以为是乡绅对自己的颂扬,便满心欢喜地接受了。后来,还是他的老爹悟出其真
实含意:匾文乃诅咒之语,“天高”是因“地低”之故——此匾意在讽刺贪官刮去了此
地“三尺”地皮。
还有一个故事,说某县官在任期间,对当地老百姓敲骨吸髓,把财物搜刮得一干二净。
官员离任时,当地再没有什么可搜刮的了。但他仍不甘心,恨不能把当地的山山水水全
部带走,便找来一把折扇,把优美的山水画到了扇子上。贪官临走前,老百姓编了四句
诗送给他。诗曰:“来时萧索去时丰,官币民财一扫空;好山好水移不去,临行写入... 阅读全帖 |
|
r**********g 发帖数: 22734 | 6 呵呵,江浙、东北在清代是作弊重灾区啊:
夹带,又称怀挟,是指考生把与考试内容相关的书籍和文字私藏在衣物考具之中带进考
场,以备答卷时抄袭,这是科举时代士子场闹作弊最常见的方法。明清时期,科场夹带
的主要内容是《四书》《五经》、猜题习作及优秀考卷汇集成的程文。对科场夹带作弊
,历朝严禁,清时尤严。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任凭防惩场规如何森严,夹带作
弊仍愈演愈烈。乾隆九年(1744年)甲子科乡试,顺天考场就发生了一起重大夹带作弊
案,其夹带人数之多,对朝廷震动之大,以及由此引起清政府制订的禁防措施的影响之
久远,在清代科举史上都是少有的。就舞弊手段而言,这是有清一代最大的科场夹带作
弊案。
一、两场搜检 夹带四十
乾隆九年七月二十四日,即在开考前夕,乾隆帝就顺天科场夹带作弊的禁防问题通过内
阁颁发专谕“外场弊窦多端,尚有不可枚举者,即如怀挟一事,倩人代作文字,夹带人
场……相习成风。则是读书作文皆可不用,立身行己皆可不问,何以名为士子?何由得
见真才?”为此,乾隆帝一面谕令顺天主试官员“于今年科场实力稽查,毋得虚应故事
”,一面警告“凡为士子者,亦宜返心自省”,科场上“诡诈潜藏,行同盗... 阅读全帖 |
|
w***h 发帖数: 3343 | 7 好像历史事实跟你说的差别很大。
朝鲜古代陵墓。位于平壤乙密台下。建于1102年,1122年重修。墓前有丁字阁和重修记
迹碑。清日战争时此曾有激战,墓上留有弹痕。位于平壤牡丹峰,据《高丽史》记载:
肃宗7年(1102)10月壬子朔,“礼部奏:我国教化礼仪,自箕子始,而不载祀典。乞
求其坟茔,立祠以祭。”这段记载是说高丽礼部为祭祖箕子,在平壤牡丹峰修建纪念箕
子的衣冠冢,在墓旁也建立了箕子庙(平壤市原箕林过去还有“箕子墓斋室碑”等古迹
)。从那时起,箕子陵受到历代王朝的祭扫与修缮,由于陵寝地处平壤中心的牡丹峰脚
下,与乙密台、七星门、浮碧楼等名胜比邻,因而历来亦是平壤的著名景观之一,直到
1959年箕子墓全部拆除。 |
|
a******9 发帖数: 1192 | 8 1792年9月26日,英国政府任命马戛尔尼为正使,乔治·斯当东为副使,以贺干隆帝80
大寿为名出使中国。约翰·巴罗是马戛尔尼使团的主计员,回国后将一路上所见所闻著
成《巴罗中国行纪》(Travels in China),以下节选的是其中的第四章和第七章中译
。
第四章 中国社会状况一览
我已有机会指出中国人的本性因受政府法律和规章的影响几乎改变,在这个国家百
姓的生活方式、思想感情和道德情操比在别处受到更大的扭曲,因为这里的每条古谚语
都起到法律的效力。他们天性安静、顺从、胆小,但社会状况和实施的法律,把他们变
得冷漠、无情,甚至残忍,这有许多事例可以清楚证明。我有时从一些特殊案件推测他
们的品行,确定他们的道德特征。同时,我觉得应当容许完全不同于我们自己的。如出
现在我们本国,按统一标准得不到真正理解的特殊思想方式和风俗习惯。少女当着年轻
男子裸体舞蹈的斯巴达公众节日,并没有如预期那样在欧洲对莱赛德蒙尼(Lace
demonian)青年起同样的作用;印度妇女的神经也不因看见灵根(Lingam)受到刺激。
因此中国人因他们所处的特殊环境,理应受到我们的宽容,但我把这点留给读者去考虑
他... 阅读全帖 |
|
d********a 发帖数: 3698 | 9 土木之役的疑问(四)是王振怂恿皇帝亲征吗?
所有的明代史书都在土木之变这一节写明这样一句:“王振劝上亲征。”(《明通
鉴》)相信,这一定是史实。由此,土木之败的罪魁就非王振莫属了。其逻辑前提可以
这样解读,英宗不亲征,就不会有土木之败。
问题在于,王振为何要求英宗亲征?那么多文臣武将劝皇帝不要亲征,而英宗就是
不听,偏要去玩一把,难道只因为他亲信于王振吗?
从历史史实分析来看,可以归为三个原因:一个是历史原因,一个是背景原因,一
个是制度原因。
所谓历史原因源于明朝特定的历史过程,明朝把元蒙赶回沙漠,并没有完全彻底地
消来元蒙的实力。明初,国家一件主要任务就是防边,防元蒙。徐达作为开国功勋,开
了国而不能在首都享福,只能在荒凉的北方戍边,主要原因在于元蒙的存在,在于对方
的不服气,时刻觊觎着明之中原;朱棣四次北征,最后死于征伐的路上,也是这个原因
;宣宗也有一次北伐,虽无大战,也是要努力解决北方问题。作为接班人,面对元蒙遗
留势力的挑战,英宗选择退守首都,按兵不动,这不合祖制,也更不合一个二十三岁年
青人的作为。在《弇山堂别集》中专门列举了明几代君王亲征的过程和所立的战功。这
些历史既... 阅读全帖 |
|
w*******e 发帖数: 15912 | 10 中共八大元老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85%B1%E5%85%AB%E5%A4%
中共八大元老(简称中共八老或治國八老),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80年代起至1990
年代中期間(即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邓小平主政时期)在政治上拥有实际决策权力
的八位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家、軍事家(元老、老
干部)。这是一个非正式说法,最早见于香港媒体。历年来有关「八老」的具体人物都
各有不同,以下为兩种比较常见的讲法:
邓小平、陈 云、李先念、彭 真、邓颖超、杨尚昆、王 震、薄一波
邓小平、陈 云、彭 真、杨尚昆、万 里、薄一波、宋任穷、习仲勋
名单出现两个版本的原因可能是适用于不同时期,即原八老中的李先念、邓颖超、王震
在1992年至1993年相继过世后,八老成员又换入宋任穷、万里、习仲勋。实际上,“八
老”可以被看作是邓小平对正国级元老的召集,包括:叶剑英、陈云、李先念、彭真、
邓颖超、刘伯承、徐向前、聂荣臻、杨尚昆、王震、薄一波、宋任穷。而1982年中共第
十二届中央政治局中的元老是叶剑英... 阅读全帖 |
|
g******4 发帖数: 6339 | 1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aterWorld 讨论区 】
发信人: gogo2004 (挑灯看剑), 信区: WaterWorld
标 题: “高考移民”与“冒籍”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Apr 19 14:34:26 2015, 美东)
事实上,“高考移民”问题并非我们这个时代独有,在我国历史上施行了1300年的科举
制度史上存在的“冒籍”现象与“高考移民”现象在发生机制上十分相似,可资参照。
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矛盾(即古代倾斜的“高考分数线”问题),是一个自宋代
以后就争论不休的千古难题。宋代,欧阳修与司马光引发了中国科举史上有关南北举额
分配的首次争论。到了明初,洪武三十年,会试发榜,共录取52名贡士,无一不是江南
的考生,北方举子统统落选。如果听任这种情况发生,全国按统一标准取士,势必使国
家政治生活完全由少数几个教育发达省份的士人垄断,则国家政治基础岌岌可危,基于
此,明太祖开始了南北分卷取人制度。清代统治者为了统合南北差异,以均衡各地的科
名数额来达到政治势力的合理分配、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对乡、会试中额的地区划分越
来越细。会试中额初承明制,分南、北、中卷... 阅读全帖 |
|
c*********l 发帖数: 3438 | 1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xrzs (心如止水), 信区: History
标 题: 慈禧神秘手段解决身体需求 致慈安死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May 24 21:54:20 2015, 美东)
慈禧太后(1835~1908年),叶赫那拉氏,满洲正黄旗人,安徽宁池广太道惠征之女。咸
丰元年(1851年)入宫,封懿贵人,六年生子载淳(同治帝),进懿贵妃。同治即位后,与
恭亲王等密谋杀肃顺,垂帘听政。光绪即位后,仍听政。光绪亲政后,因无实权,发动
戊戌政变,被其挫败,将光绪囚于宫中。光绪二十一年,光绪卒,次日,慈禧亦卒。葬
于东陵。
慈禧太后执晚清政权五十年,其间发生的许多大事可谓路人皆知,慈禧在我们的印象中
不外一个卖国者、阴谋家,狠毒而冰冷。
但作为一个凡人来说,慈禧也有她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有与平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七
情六欲,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不可思议。
北京琉璃厂有个叫张春圃的琴师,以为人弹琴糊口。他为人戆直且朴野,琴技出神入化
,在士大夫中口碑极好。慈禧闲来无事想学琴,听到张春圃的名声,就把他召入宫里弹
琴。据说弹琴的地方在寝... 阅读全帖 |
|
F*******t 发帖数: 2186 | 13 标 题: 联日反华的详细原始史料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Sep 7 06:18:10 2015, 美东)
一句话简介,
共产党,国民党,日本人在抗战期间是三国志,
共产党和日本人矛盾不小,也有冲突
但总体上以共产党日本人联合,打击国民党为主,
-----------------------------------------------
芦笛
《中共“抗战”的真实过程》
抗战的特点是,它是一种“杂乱战争”,日军自始至终没有统一的战略计划,却由各部
随机因应、胡乱攻击。因此,它从未形成整齐划一的阵线,战线犬牙交错,类似围棋。
所谓“敌后”不但有共军,更有大量的国军甚至国军的重兵集团。共军扩张到一定程度
,就必然要与国军发生冲突,而他们就是共军在此期的主要作战对象。用毛的话来说就
是:“只要我们要发展就还会有磨擦,休战也不过是暂时的。”[1] “如妨碍我发展,
须坚决消灭之。” [2] “反磨擦斗争必须与扩大巩固根据地、扩大巩固军队密切联系
起来。”[3] 说白了,中共要扩大巩固根据地与军队,就只能去“反磨擦”,把土地、
人、枪从国军那儿夺过来。
为此,伟大领袖在中共... 阅读全帖 |
|
z**********e 发帖数: 22064 | 1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od_CHN_Hist 讨论区 】
发信人: Frankfurt (Frankfurt), 信区: Mod_CHN_Hist
标 题: 联日反华的详细原始史料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Sep 7 06:18:10 2015, 美东)
一句话简介,
共产党,国民党,日本人在抗战期间是三国志,
共产党和日本人矛盾不小,也有冲突
但总体上以共产党日本人联合,打击国民党为主,
-----------------------------------------------
芦笛
《中共“抗战”的真实过程》
抗战的特点是,它是一种“杂乱战争”,日军自始至终没有统一的战略计划,却由各部
随机因应、胡乱攻击。因此,它从未形成整齐划一的阵线,战线犬牙交错,类似围棋。
所谓“敌后”不但有共军,更有大量的国军甚至国军的重兵集团。共军扩张到一定程度
,就必然要与国军发生冲突,而他们就是共军在此期的主要作战对象。用毛的话来说就
是:“只要我们要发展就还会有磨擦,休战也不过是暂时的。”[1] “如妨碍我发展,
须坚决消灭之。” [2] “反磨擦斗争必须与扩大巩固根据地、扩... 阅读全帖 |
|
t*******h 发帖数: 2882 | 15 新华网北京10月10日电 据新华社“新华国际”客户端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
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的第12次会议为《世界记忆名录》新增了
47个项目,除中国申报的《南京大屠杀档案》被收入外,韩国申报的《儒教雕版印刷木
刻板》也成了“世界记忆”。
申报了什么
韩国这次申报的《儒教雕版印刷木刻板》,是朝鲜李氏王朝(1392-1910)时期一系
列儒家学说相关作品的雕版印刷用木刻板。这批木刻板属于718部书籍和文献,总计
64226块,全部为手工雕刻。
718部书籍和文献创作于1460年至1956年,包括583部儒学家的作品和著作、52本新
儒家学说著作、32部与儒家学者相关的宗谱年谱、19部与儒家相关的仪式研究、18部儒
学史书、7部训蒙书、7部地理志及其他相关书籍。
在这些文献典籍中,时间最早的是1460年出版的汉语韵书《排字礼部韵略》,这部
书属于创作诗词歌赋时的音韵辞典,是当时参加科考的学子的必备参考书,因此在书名
中出现了“礼部”的字样。
这些木刻板的收藏者为305个家族和儒教研究机构,包括儒文化博物馆等。受他们
委托,朝鲜研究高级中心2014年将这些木刻板...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16 国庆节以来,在神州最火的外国人是杜特尔特——这位菲律宾总统据说是神州人的外孙
,中菲友谊天长地久,来神州访问之前和访问期间,接受媒体采访,一个劲儿的骂美国
夸神州,那感情可不是盖的!
广告好不好,关键看疗效!
就这么一通忽悠,根据相关新闻报道,杜特尔特就拎着159亿美元的大礼包回家了——
回家之后当然就改口了,说和神州是经济关系,和美国军事同盟关系永远不会变,原来
说的是南海几个破岛和神州有什么可争的,回国就改口说南海问题还是要看国际仲裁的
结果。
听说了杜特尔特的事情,斯里兰卡很着急,想和神州关系好一把,因为,他们亟待神州
免除他们的80亿美元债务。当然,斯里兰卡对神州更友好,更给神州面子,还学会了使
用神州金融词汇,说这不是免除债务,其实是“债转股”……
柬埔寨也听说了杜特尔特几句恭维话和吹牛皮就换来159亿美元的订单加援助,于是迫
切希望来神州访问,表达一下中柬友好……
你以为这是现实?其实这是历史!
历史的来源,就是那个我们自我吹捧彪炳世界航海史史册的“郑和下西洋”。
那个时候,菲律宾还叫吕宋,斯里兰卡还叫锡兰,柬埔寨还叫真腊,泰国还叫暹罗,而
冲绳岛还不属于日本,名字叫琉球—...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17 一直惊叹于我国现行的农历,觉得很精确。曾经以为这是几千年朴素的劳动人民在
劳动耕作过程中对地球运行、气候变迁的经验总结,现在才知道目前现行的农历是一位
德国传教士(耶稣会士)汤若望神父编著的。
汤若望(J. A. Schall vonBell,1591-1666)出生在德国科隆一贵族家庭,1611年
加入耶稣会。在1620年来到中国(澳门),崇祯二年进入北京,不久又去西安传教。1630
回了北京,那时侯钦天监教士邓玉函已死,他就顺理成章的(顺当时传教士在中国活动
之理)的继任下来,工作则是帮徐光启编修《崇祯历书》(可惜由于明朝的灭亡,这本历
书没有能发挥效用)。他还会制造天文仪器,获得崇祯皇帝特赐“钦褒天学”匾额。另
外据说还监造过20门大炮。
接下来就是战乱了,到了1644年,满清人入关;清兵进了北京城后,到处圈地、赶
人。连汤若望所躲避的宣武门内天主堂(俗称南堂,北京最古老的天主教堂。明万历三
十三年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意大利人利玛窦在此地创建,多次被毁,现存建筑是清光
绪三十年新建)都让人端了,不仅人被赶出来而且还被丘八爷们命令里头的东西也必须
在三天搬出去,否则就要动家伙了!于...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18 鲁迅文集·杂文集·坟
看镜有感〔1〕
因为翻衣箱,翻出几面古铜镜子来,大概是民国初年初到北京时候买在那里的,“
情随事迁”,全然忘却,宛如见了隔世的东西了。
一面圆径不过二寸,很厚重,背面满刻蒲陶〔2〕,还有跳跃的鼯鼠,沿边是一圈
小飞禽。古董店家都称为“海马葡萄镜”.但我的一面并无海马,其实和名称不相当。
记得曾见过别一面,是有海马的,但贵极,没有买。这些都是汉代的镜子;后来也有模
造或翻沙者,花纹可造粗拙得多了。汉武通大宛安息,以致天马蒲萄,〔3〕大概当时
是视为盛事的,所以便取作什器的装饰。古时,于外来物品,每加海字,如海榴,海红
花,海棠之类。海即现在之所谓洋,海马译成今文,当然就是洋马。镜鼻是一个虾蟆,
则因为镜如满月,月中有蟾蜍〔4〕之故,和汉事不相干了。
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新来的动植物,即毫不拘忌,来充装饰的花纹。唐人也还不算
弱,例如汉人的墓前石兽,多是羊,虎,天禄,辟邪〔5〕,而长安的昭陵上,却刻着
带箭的骏马〔6〕,还有一匹驼鸟,则办法简直前无古人。现今在坟墓上不待言,即平
常的绘画,可有人敢用一朵洋花一只洋鸟,即私人的印章,可有人肯用一个草书一个俗
字么?许多雅人... 阅读全帖 |
|
h*****l 发帖数: 3857 | 19 两个甲子前,里面很多事件经过还是迷,有些说法也没有统一。
1897年冬,德国出兵强占胶州湾,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严重民族危机的激发
下,维新变法运动迅速高涨。康有为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迫在眉睫,如果再不变法,
不但国亡民危,就是皇帝想做老百姓都要做不成了。 后来,光绪帝接见康有为,表示
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上《应诏统筹全局折》,4月,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
保国会。
1898年4月,康有为同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变法正式开始。变法期间,光绪帝
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除旧布新。
1898年6月16日,慈禧太后迫使光绪连下三谕,控制了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
,准备发动政变。变法开始后,清政府中的守旧派不能容忍变法运动的开展。 有人上
书慈禧太后,要求杀了康有为、梁启超;奕劻、李莲英跪请太后“垂帘听政”;御史杨
崇伊多次到天津与荣禄密谋;甚至宫廷内外传言将废除光绪,另立皇帝。
1898年7月30日,光绪帝颁密诏给杨锐,嘱维新派妥筹良策,推进变法。密诏中说:“
朕... 阅读全帖 |
|
n**e 发帖数: 1296 | 20 跟祖宗没关系,跟个人有关系。
《三字经》早就说了: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窦燕山:本名窦禹钧,北京幽洲人.传说,窦燕山少时行恶,三十而无子.其父送梦给他让他
"速要悔过迁善""改过呈祥".他将梦中之言谨记在心,于是周济贫寒,广行方便,大积阴
德.后生五子,且齐登科甲.长子曰仪,为礼部尚书;次子曰俨(yan),为礼部侍郎;三曰侃
,为补阙;四子曰称,为谏议大夫;五子曰僖(xi),为起居郎.后有侍郎冯道赠诗云:"燕山窦
十郎,教子以义方". |
|
e********8 发帖数: 929 | 21 https://tieba.baidu.com/p/698731172
分为6段:
1、科技
2、火器 (分论)
3、建筑
4、制度
5、思想
6、经济
1、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明朝科技
在欧洲通过文艺复兴,在天文、物理、化学、数学、哲学上经历了百年的基础打造,终
于在17世纪60年代开始了以科学实践为契机的工业革命,并揭开了世界近代科技革命的
光辉篇章。
这个时代是伟大的,期间划时代的学术成果和著作层出不穷,许多学科的开山鼻祖们就
产生于这个时期,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这些伟大的名字,他们是:伽利略、笛卡尔、帕斯
卡、波义耳、牛顿、莱布尼兹等。
伽利略,不仅是天文学的大师,也被誉为近代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笛卡尔,西方近代哲学的奠基人;
帕斯卡,压强理论的奠基人,也是近代概率论的奠基人;
波义耳,近代化学的奠基人;
牛顿,经典物理学派的奠基人,被誉为科学巨人;
莱布尼兹,近代数学的奠基人。
这一系列人物的出现,以及他们的科学理论和成就把人类带入了近代工业文明,他们无
疑是欧洲科技革命的先行者。看到这些欧洲科学历史上的伟人,我们不禁要问,那时候
,中国的学者们在研究什么?
在天文学方面,与伽利略...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22 首先,张献忠屠川有其现实考虑,比如解决粮食问题和报复等等。
但是张献忠早年虽然一样滥杀无辜,具备残暴成性的土匪本色,但并没有如在四川这般
,连城带邑,屠尽杀绝的凶残。
如果联想到天主教尤其是旧约全书里面,对异教徒和所谓的罪人的不分青红皂白的屠杀
,也许就不奇怪了。
现在看这个圣教入川记,隐隐有一种感觉,在张献忠进行的这场四川大屠杀中,这两个
传教士可能也不清白。
传统上的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区别有很多,比如众所周知的中国文化重实用不重逻辑。
还有一点,就是传统上的中国文化有着多神教的特点。相对比较宽容。也就是围棋思维
,你好我好大家好,只要我能比你强那么一点可以showoff就行了,不用杀的你死我活
。而中古时期的西方,尤其是天主教,是一神教,有你没我,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如果联想到天主教尤其是旧约全书里面,对异教徒和所谓的罪人的不分青红皂白的屠杀
,也许就不奇怪了。
张献忠自称为天主教教徒,"吾今在教,谨守圣律",但没有受洗(因为天主教不允许纳
妾)。其杀人思想应该很大程度上受圣经的启发。他说:"伊等固执为恶,不从此圣教圣
令,宁从我刀剑之下,不服圣律。故吾奉天... 阅读全帖 |
|
J*******l 发帖数: 133 | 2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naNews 讨论区 】
发信人: JohnSMill (John S Mill), 信区: ChinaNews
标 题: 我梦见了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孙中山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Oct 19 11:56:57 2012, 美东)
昨夜入寐,忽觉形神漂移,乘风而行。至一广厦,琼楼玉宇,耸然有切云之崔巍。仆望
之良久,不知所在。忽又有四人携手谈笑而来。为首一人,头戴十二旒冕,身着交领右
衽之玄色上衣下裳,容貌俊伟,气宇拔群。第二人戴黑色幞头,身着明黄圆领衫,眉目
清朗,英武不凡。第三人衣裳形制与第二人相同,头戴翼善冠,昂然伟器,龙啸鹰扬。
第四人身着灰色硬挺中山装,面容可亲,目光坚毅。
仆惶惧甚,手足无措。四人趋前,其为首服玄衣裳者笑问曰:“子下界凡人乎
?神明乎?鬼魅乎?”
仆答曰:“下界凡人尔,敢问四位尊者何人?”
玄衣裳者曰:“吾大汉孝武皇帝也,此戴幞头者大唐太宗文皇帝也,翼善冠者
大明太祖高皇帝也,末者中. 华. 民. 国大总统孙文也。”
仆大惊,战栗欲拜,武帝笑而止曰:“吾非子之君,子非吾之民,毋拜,长揖
可矣。”
仆揖四人,...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24 先天下之忧而忧 (下)
(接上文)
陆游“气吞残虏”之精神
陆游是南宋时杰出的诗人、词人,他自幼学习儒、道经书,后来又研习佛典,在他的一
生和他九千多首诗词中,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和“气吞残虏”的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
歌创作的显著特色。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在参加礼部考试时名列第一,因“喜论恢
复”竟被奸臣秦桧除名。后来担任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和几任地方官,“行善政,受
百姓爱戴”。他写了《渭南文集》、《剑南诗稿》等大量诗文,表达了自己矢志不渝的
理念。
陆游立志“扫胡尘”、“清中原”,他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诸葛
亮为楷模,写道:“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
细看”(《病起书怀》);他歌颂岳飞等爱国将领,抨击秦桧的卖国行径和朝廷的腐败
,他含泪书写岳飞的《满江红》,渴望象岳飞那样到前沿去抗击金兵,“楼船夜雪瓜洲
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详情请看:
http://t.cn/EU8L1Hn |
|
W******2 发帖数: 1453 | 25 古语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莫道因果无人见,远在儿孙近在身”。古人注重
操守,做事讲究天理良心,以仁爱、恭敬之心善待他人,乐于助人而不求回报,然而天
理很快就会回应的。其实人行善向善,不仅为自己造下一个好命,而且是为儿孙造福积
福打下了基础。古籍中记载的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自古以来因果报应无不历历应验,
充分证实了行善向善之人最能够得到上苍的眷顾与保护,使人们更加相信善恶有报、天
道佑善的道理。父子俱是傳奇,史上留名。
(一)
明代时浙江德清县的蔡凯,家资富有,平日慷慨仗义,周急救难。他深切体谅平民疾苦
,自愿当差解运粮食运往京城。
船行至运河途中,蔡凯忽然听到有哭声从邻舟传出,于是挨船一一找寻,原来是一位商
人,蔡凯忙上前询问缘故,那人道:“小弟房之孝,住居山西上谷县。载煤压船,往京
师货卖,不料昨日接得家信知父亲病在危急,弟急欲归去,意欲留货在此,又无人可托
。况出门时所带只有来时盘费,货尚未卸,归路无资,故尔悲痛。” 蔡凯道:“父病
在危急,必当速速回去。我本运粮至京,兄若见托,将货船交代与我,一齐带去,到京
中发卖;发卖之后,本利一并奉缴。不知兄可否放心?我囊中尚有余资,... 阅读全帖 |
|
S*******1 发帖数: 469 | 26 长篇历史纪实文学连载:大唐圣主李世民(8)(图)
周若水
李世民缚窦取东都。(绘图: 曹醉梦 / 大纪元)
(接上)
第八章 李元吉愚劣失王业 李世民神武定中原
李渊登基后,追封窦夫人为穆皇后;立世子建成为皇太子;赵公世民为秦王;齐公元吉
为齐王,留守太原,总领十五郡诸军事,为并州总管。
李渊称帝时,李元吉只有十五岁,太原是李渊的王业之基,兵精粮足,存粮可用十年。
并州是大唐的兵家重地,交给李元吉,李渊实在不放心,就派驸马窦诞、右卫将军宇文
歆前去协助李元吉镇守晋阳。
李元吉年纪不大,正事不谙;心地偏狭,专事奸邪,且心狠手毒。父皇远在长安,急于
平定中原,李元吉趁着天高皇帝远,便在太原恣意游猎玩乐。
小字三胡的李元吉生性喜好田猎,出门必带着狩猎用的鹰、犬等物要装满三十车,常说
:“我宁可三天不吃饭,也不能一日不狩猎。”李元吉白天四处游猎,践踏民田,损毁
庄家,射杀牲畜,纵容左右抢夺百姓财物;当街射杀行人,以观行人躲避箭矢来取乐;
晚上则常常府门大开,溜到民间寻欢作乐,淫宿民女;百姓对他恨之入骨。
李元吉嫌这些都不够刺激,就把家中数百名的奴仆、门客、侍女编做两队,让他们披盔
戴甲,分为敌... 阅读全帖 |
|
q******v 发帖数: 20 | 27 一位宋朝书生亲身经历的几场大火
南宋杭州郊区定居着一个名叫袁褧的读书人,此人跟苏东坡颇有渊源——苏东坡当礼部
尚书的时候,袁褧的祖父是礼部郎中,刚好是苏东坡的下级。袁褧满月那天,老苏去袁
家贺喜,摸着袁褧的小脑袋对其祖父说:“此儿乃君家千里驹也!”这小子虎头虎脑,
一脸福相,长大了一准为你们袁家增光添彩!
可惜的是,袁褧没赶上好时代。他刚到中年,还没等做官呢,金兵就攻破了开封城,北
宋灭亡了,中原沦陷了,神州大地狼烟四起,大宋官民纷纷逃难。袁褧自然也不愿做亡
国奴,先是逃到豫东商丘,接着逃到豫南汝州,继而又在金兵的追赶下渡过长江,跟着
宋高宗的銮驾千里逃亡,先后在南京、镇江、扬州、杭州等地安家落户。
无论在哪个地方,袁褧都住不安稳。第一,金兵不时前来劫掠;第二,几乎他去过的每
一个地方都闹火灾。
公元1130年,袁褧在南京,南京“火药局”不慎爆炸,引发了一场火灾。火药局是南宋
朝廷生产炮弹对付金兵的兵工厂,平日囤放着大量的硝石、硫磺和木炭,全是易燃物品
。七月初六那天早上,一个“作手”(技术员)装填火药时用力过猛,溅出了火花,刹
那间炮声震天,地动山摇,火药局里的工人全部被炸死,方圆三... 阅读全帖 |
|
o**r 发帖数: 90 | 28 启功先生依据祖辈亲历见闻,结合自己的文史考证,在《启功口述历史》中披露了一些晚
清正史缺载的历史细节。
张謇中状元的内幕
我的九代祖是清世宗雍正皇帝,我曾祖叫溥良,曾任江苏学政(相当于江苏教育
厅厅长)。他是一位善于选拔、培育人才的人,凡当时江苏有名的文人学者,大多出其门
下。如张謇(季直),他家与翁同騄家为世家友好,翁同騄曾特别写信嘱咐我曾祖父务必安
排好张謇。翁同騄曾任同治、光绪的老师,并几乎任遍六部尚书,还任过中堂,也算是一
代名臣,亲自过问了张謇的前程。
这封信现在还在我手中,信上说“吾从事春官,目迷五色,贤郎其一也。我有要好
通家,江南张謇,孝友通达……”翁同騄做过礼部尚书,按《周礼·春官》记载,春官为
六官之一,掌礼法、祭祀,后来就成为礼部的代名词。所谓“目迷五色,贤郎其一”,是
对上次科考,没能看准,因而遗漏了令郎(即我祖父)而表示歉意。我曾祖也是翁同騄的门
生,这封信写得又这样富于暗示性,岂敢不听?于是就安排张謇做崇明书院的山长。过了
两年,到下一次省试时,他和我祖父两人果然高中,张謇拔得状元,我祖父考中进士,入
翰林。
显然,张謇和我祖父的中第与翁同騄的特意安排有关, |
|
g******4 发帖数: 6339 | 2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aterWorld 讨论区 】
发信人: gogo2004 (挑灯看剑), 信区: WaterWorld
标 题: “高考移民”与“冒籍”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Apr 19 14:34:26 2015, 美东)
事实上,“高考移民”问题并非我们这个时代独有,在我国历史上施行了1300年的科举
制度史上存在的“冒籍”现象与“高考移民”现象在发生机制上十分相似,可资参照。
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矛盾(即古代倾斜的“高考分数线”问题),是一个自宋代
以后就争论不休的千古难题。宋代,欧阳修与司马光引发了中国科举史上有关南北举额
分配的首次争论。到了明初,洪武三十年,会试发榜,共录取52名贡士,无一不是江南
的考生,北方举子统统落选。如果听任这种情况发生,全国按统一标准取士,势必使国
家政治生活完全由少数几个教育发达省份的士人垄断,则国家政治基础岌岌可危,基于
此,明太祖开始了南北分卷取人制度。清代统治者为了统合南北差异,以均衡各地的科
名数额来达到政治势力的合理分配、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对乡、会试中额的地区划分越
来越细。会试中额初承明制,分南、北、中卷... 阅读全帖 |
|
g******4 发帖数: 6339 | 3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aterWorld 讨论区 】
发信人: gogo2004 (挑灯看剑), 信区: WaterWorld
标 题: “高考移民”与“冒籍”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Apr 19 14:34:26 2015, 美东)
事实上,“高考移民”问题并非我们这个时代独有,在我国历史上施行了1300年的科举
制度史上存在的“冒籍”现象与“高考移民”现象在发生机制上十分相似,可资参照。
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矛盾(即古代倾斜的“高考分数线”问题),是一个自宋代
以后就争论不休的千古难题。宋代,欧阳修与司马光引发了中国科举史上有关南北举额
分配的首次争论。到了明初,洪武三十年,会试发榜,共录取52名贡士,无一不是江南
的考生,北方举子统统落选。如果听任这种情况发生,全国按统一标准取士,势必使国
家政治生活完全由少数几个教育发达省份的士人垄断,则国家政治基础岌岌可危,基于
此,明太祖开始了南北分卷取人制度。清代统治者为了统合南北差异,以均衡各地的科
名数额来达到政治势力的合理分配、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对乡、会试中额的地区划分越
来越细。会试中额初承明制,分南、北、中卷... 阅读全帖 |
|
c***r 发帖数: 4631 | 31
土人俺的签名档来自《金石录后序》,每次看都会眼泪汪汪的。附全文。
右《金石录》三十卷者何?赵侯德父所著书也。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钟、鼎、甗、
鬲、盘、匜、尊、敦之款识,丰碑大碣、显人晦士之事迹,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
是正讹谬,去取褒贬,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者皆载之,可谓多矣。呜
呼!自王涯、元载之祸,书画与胡椒无异;长舆、元凯之病,钱癖与传癖何殊?名虽不
同,其惑一也。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作吏部侍郎,侯年二十一,在太学
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
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綀,穷遐方绝
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将,渐益堆积。丞相居政府,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
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后或见古今名
人书画,一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
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
日。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馀。连守两郡,竭其俸... 阅读全帖 |
|
c***r 发帖数: 4631 | 32
土人俺的签名档来自《金石录后序》,每次看都会眼泪汪汪的。附全文。
右《金石录》三十卷者何?赵侯德父所著书也。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钟、鼎、甗、
鬲、盘、匜、尊、敦之款识,丰碑大碣、显人晦士之事迹,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
是正讹谬,去取褒贬,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者皆载之,可谓多矣。呜
呼!自王涯、元载之祸,书画与胡椒无异;长舆、元凯之病,钱癖与传癖何殊?名虽不
同,其惑一也。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作吏部侍郎,侯年二十一,在太学
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
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綀,穷遐方绝
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将,渐益堆积。丞相居政府,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
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后或见古今名
人书画,一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
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
日。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馀。连守两郡,竭其俸... 阅读全帖 |
|
a**********u 发帖数: 28450 | 33 来源日期:2012-2-22
作者按:今天是正月最后一天,如不出意外,这将是我关于韩寒代笔门的最后一个
总结性的帖子。不管将来发生什么,至少在我的心目中,这出春节大戏该落幕了。本文
并非新作,实乃以《“公知”们为何纷纷跳进韩寒挖的大坑?》一文为主,以我的另外
两三个帖子为辅,加以补充修改而成。不当之处,尚请网友批评指正。
利用春节长假,我看了韩寒早年的文章,看了媒体以前采访韩寒的五六个视频,翻看了
大量质疑和反质疑帖子,我不得不相信,《三重门》、《求医》、《书店》、《杯中窥
人》等韩寒出道时的作品不可能是少年韩寒写的。良知也告诉我,不管什么借口,都不
是阻止网友们追求真相的理由。
随着方舟子和网友们质疑的深入,我认为,只要认真看过那些质疑文章,只要不是抱有
成见、预设立场,只要有起码的判断能力,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而令我不解的是,在
韩寒已经被扒得体无完肤之时,竟然还有些“公知”飞蛾投火般地出来挺韩,比如易中
天先生、张鸣先生、信力健先生,以及还算不上“公知”的鲍鹏山先生等等。
我怀疑,“公知”们可能忙于思考着怎么解决国际、国内大事,对所谓“方韩之争”这
类“没有意思”(张鸣先生语)的... 阅读全帖 |
|
t****v 发帖数: 9235 | 34 韩粉还是先把自己满头虱子捉干净
几十个质疑一个都没敢回应
又涎着二皮脸出来招摇
真是死猪不怕开水烫
----------------------------
作者按:今天是正月最后一天,如不出意外,这将是我关于韩寒代笔门的最后一个
总结性的帖子。不管将来发生什么,至少在我的心目中,这出春节大戏该落幕了。本文
并非新作,实乃以《“公知”们为何纷纷跳进韩寒挖的大坑?》一文为主,以我的另外
两三个帖子为辅,加以补充修改而成。不当之处,尚请网友批评指正。
利用春节长假,我看了韩寒早年的文章,看了媒体以前采访韩寒的五六个视频,翻看了
大量质疑和反质疑帖子,我不得不相信,《三重门》、《求医》、《书店》、《杯中窥
人》等韩寒出道时的作品不可能是少年韩寒写的。良知也告诉我,不管什么借口,都不
是阻止网友们追求真相的理由。
随着方舟子和网友们质疑的深入,我认为,只要认真看过那些质疑文章,只要不是抱有
成见、预设立场,只要有起码的判断能力,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而令我不解的是,在
韩寒已经被扒得体无完肤之时,竟然还有些“公知”飞蛾投火般地出来挺韩,比如易中
天先生、张鸣先生、信力健先生,以及还算不上“公知”... 阅读全帖 |
|
g******4 发帖数: 6339 | 35 事实上,“高考移民”问题并非我们这个时代独有,在我国历史上施行了1300年的科举
制度史上存在的“冒籍”现象与“高考移民”现象在发生机制上十分相似,可资参照。
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矛盾(即古代倾斜的“高考分数线”问题),是一个自宋代
以后就争论不休的千古难题。宋代,欧阳修与司马光引发了中国科举史上有关南北举额
分配的首次争论。到了明初,洪武三十年,会试发榜,共录取52名贡士,无一不是江南
的考生,北方举子统统落选。如果听任这种情况发生,全国按统一标准取士,势必使国
家政治生活完全由少数几个教育发达省份的士人垄断,则国家政治基础岌岌可危,基于
此,明太祖开始了南北分卷取人制度。清代统治者为了统合南北差异,以均衡各地的科
名数额来达到政治势力的合理分配、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对乡、会试中额的地区划分越
来越细。会试中额初承明制,分南、北、中卷,顺治十二年(1655年),将中卷并入南
、北卷。此后中卷屡分屡并,有时甚至在南、北、中卷内再分为左、右分别录取。或者
专取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四省各编字号,分别取中。人文水平较高地区的士子为了
减少竞争,增加中额机会,纷纷冒充边远地区籍贯参加考试,这被...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36 在安徽有一个叫六尺巷的地方,大清康熙年间,礼部尚
书(用现代位置讲就是教育部长)张英的家人因为地基问题
和邻居发生争执,家人仗着张英做礼部尚书,写信给他,想
通过他朝中做官的特权得到地方官员的庇荫。
张英阅后坦然一笑,回了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见信之后非常惭愧,主动让地三尺,邻居也深受感
动,退地三尺建了一个宅院,于是两家的院子之间有一条六
尺的巷子,名为“六尺巷”,两家的礼仪之举被世代传为美谈。 |
|
H********g 发帖数: 43926 | 37 第五章
海瑞草草地梳洗了一番,安顿好老娘,然后跟王弘诲出去寻了间酒楼。两人坐定以后,
海瑞问怎么想起来找他?王弘诲乐呵呵地说自己的分配定下来了,翰林院庶吉士。海瑞
连忙恭喜他,王弘诲是乙丑科的进士,这会算是把官职落实了。
两人略喝了几杯酒,王弘诲就问他到底在家里忙什么呢。海瑞便从夏老三的事开始说起
,又讲到与名士们的交往和国子监那次聚会。王弘诲一听“李贽”这个名字,眼睛一亮。
“那可是大名人呀,你见到他本人了?”
“你也知道他?”
王弘诲笑道:“汝贤你真是后知后觉,李卓吾的大名谁不知道。我也经常看他的博客和
微博呢。”海瑞这才想起来,关注李贽微博有几十万人,早已名扬四海,自己才是孤陋
寡闻
“你觉得他说的如何?”海瑞谨慎地问。
“有些观点太偏激了,比如焚书什么的,但不得不承认,李先生真是一位有见识、有胆
识、有智识的高人,对大明礼教的见解真是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呐。”王弘诲敲了敲桌
子,一脸赞赏。
海瑞点点头,尽管国子监里那些左衽党他不很喜欢,但说到底都是对大明的关心。像王
弘诲这样的人,平时对政治没什么兴趣,如果能被李贽他们引导着开始议论时局,不失
为一件好事。
王弘诲对这个话题似乎很... 阅读全帖 |
|
E*****l 发帖数: 2662 | 38 作者:辛可
第三封信:大唐官场的游戏规则
贞观十年夏五月丁丑
现在的权贵喜欢丰满女人,于是很多女人使劲增肥,吃了睡,睡了吃,结果都弄成
了“三高”。实在不明白,好好一个女子,弄得肥头大耳,到底美在哪里。可为了讨大
有为男人的欢心,只好搞成这副尊容。所谓时尚或潮流经¬常就是大家被某种畸形
的审美价值绑架,或全体起哄而已。
亲爱的观音老师:
您好啊!离开长安有些时日了,一路风雨兼程,时间过得真快。路上的事太多,耽
误了给您写信,希望您能见谅。
同行的加上我一共4人,其他有两个是从大内侍卫中挑出的壮小伙,另一个是寺里
的和尚。礼部原¬计划是组织一个考察团随行的,由礼部侍郎带队,包括各部抽出
的长官若干、翻译若干、国学院博士若干、保镖若干、厨师修脚师等杂役若干(说是害
怕吃不惯西餐)、歌舞演员若干、平康里女伎若干、书»¬家若干、接生婆若
干(怕随员路上生孩子)、保健医生按摩师若干,另外加上长官们的老婆、小姨子、大
舅子、孩子的干爹干妈等等,规模相当庞大,估计在1000人左右。不过被我回绝了。据
说为这事很多人要找我麻烦,因为这... 阅读全帖 |
|
C***r 发帖数: 759 | 39 FOX的比喻挺好的, 但有若干偏差吧.
多说两句:
唐朝的确是存在非常完善的三省六部九寺五监的制度.
在中央有政事堂, 由三省的长官副掌管(令和侍郎,仆射等都在三品以上,
他们实际上就是宰相, 正常情况一般有八人, 称"八座".)
组成集体议事小组,完了, 中书省的中书舍人(六品)起草诏书, 皇帝划敕,
完了交给门下省得给事中(六品)核查, 再转给尚书省执行.
这是下行文书过程, 上行文书也要到 给事中那审查.
中书舍人和给事中品位不高, 但是典型的清要官. 中书舍人的任务,在武则天
时代, 后来部份转移到北门学士, 以及中晚唐的翰林学士.
顺便说一句, 唐朝因为太宗作过尚书令, 此后无人敢作. 直到晚唐才给人作为
一种赠官, 虚衔.
吏部管理官员铨选, 定期以殿(最末)最(最好)考察他们的政绩,
礼部管理科举, 那些考试通过的人要过吏部考试, 主要是身言书判,
字写得糟糕, 长得烂柿子脸的不能做官, 话不利落的也不中, 头脑不清楚的也不行.
九寺里头的鸿胪寺管些宗教事物和外蕃朝贡事宜. 礼部也有时赞襄礼仪吧.
但是皇帝一直怕有人官高镇主, 逐渐排斥三省长官, 而给一些低品亲信以
"参 |
|
发帖数: 1 | 40 人心难测,您可能不知道,某时某刻自己一句有意无意的言辞或一个有心无心的举
动,就种下了祸根。
您可能不知道自己那哪里得罪了谁,在您还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时,就突然遭了别人
的毒手。
小人物有他的大度与豁达,并非都是小鼻子小眼睛。
大人物有他的狭隘与小气,并非都是息事宁人、不计小怨。
今天,就说一说慈禧太后还不是太后的时候,她与咸丰权臣肃顺结怨的一段轶闻。
本文出自清人李岳瑞笔记《悔逸斋笔乘》中《孝钦与肃顺龃龉之始》一节。
话说,清文宗咸丰末期,肃顺从一个户部的司员,没有几年时间,便很快跻身为协
办大学士(亦称协揆)、尚书。
咸丰帝在位十一年: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
检索肃顺的生平履历,其在咸丰一朝的升迁的主要印迹如下:
据《清史稿》记载,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时,肃顺就已经升迁至工部侍郎,是
从二品的官员了。
四年之后,也就是到了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肃顺先被调任为礼部尚书,仍主
管理藩院事务,后又调为户部尚书。
由从二品的工部侍郎至从一品的礼部尚书... 阅读全帖 |
|
R*****g 发帖数: 682 | 41 历经坎坷之后,他面对青山绿水,说出了“闲来就写青山卖,不使人间造业钱”这
般高雅淡泊的话语。可他终究是生活在凡尘俗世之间,他的笔墨之中可以出世,可他本
人却要入世。如何让自己过得更好,是每个书画家都要考虑的大事,哪怕是他唐伯虎,
也要为稻粱而谋。
明成化六年(1470年),唐伯虎出生于苏州阊门。因为是寅年出生,所以名寅,字
伯虎,后世以唐伯虎而闻名于世。唐伯虎家中开了个小酒食店,少年时的他“居身屠沽
酤,鼓刀涤皿”,每日里不时还得帮洗碗碟,杀鸡鸭。天生才华难自抑,虽是小酒肆中
的小二郎,唐伯虎却能写就风流文章。
16岁时,唐伯虎与文徵明一起参加考试,文徵明未中,唐伯虎以第一名中秀才,“
四海惊讶之”。少年成名之后,唐伯虎未免轻狂。文徵明的父亲文林对唐伯虎一直爱护
有加,不遗余力地予他以帮助。这样一个慈祥忠厚的长者,亦不时批评唐伯虎为人“轻
浮”。
至25岁时,唐伯虎家中遭遇变故,父母、妹妹及第一任妻子接连去世。唐伯虎家的
店铺无法营业,门户衰废,一片狼藉。为了生活,唐伯虎给人写墓志铭,赚些钱补贴家
用,同时准备乡试。依照科举制度,乡试前要经过提学考试,不通过者不得参加。提学
考试由监察... 阅读全帖 |
|
R*****g 发帖数: 682 | 42 1. 我唐晋公裴度虽然长得丑,为人却非常豁达。他曾经拍过一张自拍(其实是自画像
),在边上还附评语自嘲:“这个人长得辣么丑,怎么当上宰相的?”(《自题写真赞
》:尔貌不扬……胡为相?)
他为人比较随意,听凭天命,不拜仁波切,不嗑药,活得逍遥自在。人家来问他养生诀
窍,他总是回答说:“鸡、猪、鱼、蒜,有啥吃啥;生、老、病、死,到了就走。”
活得真是明白敞亮。
2. 又是一年高考,放榜的喜悦过后,我唐两个年轻人:卢肇和丁稜(leng)分别考了
状元和第二名(榜眼这个词起源于北宋初年)。
按例呢,两人需要去拜见宰相,说说学习心得,为官理想balabala。结果当天老搭档卢
肇有事跑了,就只剩丁稜一个人。他这个人身材浓缩,长相混乱,关键还有口吃。见到
高高在上的宰相李德裕,小丁已经浑身是汗,在那鞠躬了半天,一个屁都憋不出来,好
不容易才想起要说啥。他本来想说“稜等登科”,因为口吃说成了:“稜等登,稜等登
,稜等登。”就这么没完没了了。
第二天,丁稜的损友们闻风都围上来说:“小丁,听说你筝弹得不错,给我们露一手呗
。”
小丁立刻对角线懵逼:“我不会弹筝啊。”
“拉倒吧,昨天相公面前,你‘稜等登’... 阅读全帖 |
|
A*D 发帖数: 1783 | 43 商成把大半的心神都放在熬痛上,其他的事情就由着礼部的两位官员摆布。他们让他勒
缰绳他就勒缰绳,让他下马他就下马,他们摆手恭引道路,他就顺着他们指的方向朝前
走。浑浑噩噩中,就见前面的道路被一道两三丈高的铜钉乌黑大门紧紧锁住,门洞下高
墙边又伫立着一个个悬刀柱戟的校尉武官,这才陡然惊觉,不由停下了脚步。
他马上察觉到有人轻轻扯了下他的袍袖,回头一看,就是陪同他的两个礼部官员。其中
一个说:“大人谨慎。一一现在还不到右掖门开启的时辰,请大人到这边暂且等候,让
我们先去和内庭值守做交涉。”说着话,一个人官员掏出个什么物事托在手里,便朝着
高墙边的一盏灯笼过去,片刻回来说道,“已经知会了内廷,稍迟就有人来。”
商成听不懂这官员后面一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也没心思去问。这时候他才看清楚,这
右掖门前广袤开阔的广场上怕有不下五百人,都是来参加早朝或者进皇城各部上衙的官
员,因为掖门还没有开,就三五一伙七八成群地聚在一起谈话说笑。有谈风月讲笑话的
,有譬说陈年逸事时下新闻的,有拉关系攀交情的,也有负手望阙沉默不语的。他看了
半天也没瞧见一个自己认识的京官,又无心走上前去和他人结识,就捂着眼罩左右张望 |
|
A*D 发帖数: 1783 | 44 第七章 第七章(31)小事
[更新时间] 2010-07-15 23:28:19 [字数] 2279
虽然头天礼部的官员说过,东元帝是在翌日巳时正刻诏见,可第二天的辰时都还没过,
商成就被两位礼部司曹引领到皇城下。
在左掖门前等候的还是那位叫十一公公的内侍。
这是两个人的第二次见面。由于前头已经打过一次交道,所以两个人也算点头熟人,而
且上回人家很客气,所以这回商成就主动和十一公公打招呼。
“不敢当。”十一公公还是象上次那样侧身不受商成的礼,神情里带着尊重,说,“燕
督早到了。大内传出话,圣上吩咐一一燕督且在含元殿里稍候。”
商成一听就高兴起来。这是个好消息。既然在偏殿里面坐等,那就说明东元帝今天肯定
会见自己;他总算能了了“朝觐一位活着的皇帝”的心愿。
他跟着十一公公进了皇城。
现在,他已经不象第一次进皇城时的那副看什么都新鲜的土包子模样了。这些天里为了
公务,他不知道在这里跑进跑出多少回,六部里不少官员都认识他,走在御道上,时不
时还有人和他拱手问候。
走过吏部衙门时,恰好要出门办事的吏部左侍郎一眼就看见了他,一边招呼他,一边给
他使眼色。
商成不知道左侍郎有什么事找自己说,就让十 |
|
A*D 发帖数: 1783 | 45 在右掖门外,商成和奉圣君口谕礼送他出皇城的十一公公拱手做别。
他很快就在天街尽头的茶庐里找到了跟随自己的护卫。让他惊讶的是,不仅礼部派
来指导他的两位司曹官员一直都在这里,留在驿馆里的包坎也赶来了。
他一边脱下朝服换上便装,一边问包坎:“你怎么过来了?”
“我早就来了,在这里等你一上午,茶都换了四壶。”包坎所答非所问地说道。他
把两份密封的卷宗递给商成。“就为了送这个。你前脚走,这东西后脚就到,我紧赶慢
赶都没追上你们,还差点就被平原府的差役以‘闹市纵马’的罪名被锁拿起来……”
商成嘿嘿地笑起来:“他们要是真把你捉了,那也算是做了件好事。”他没有马上
去接卷宗,自己系着棉袍子的褡扣问:“这是什么?”
包坎脸上半点笑容都没有,板着黑黢黢的脸膛说:“一份是燕山卫府发来的军情通
报。另外一份是兵部送来的抄件。”他乜了两个礼部官员一眼,撇着嘴冷笑两声,说,
“是昨天夜里燕山送来的战后清点检查总辑纪要的抄件。原件被张绍直接发给朝廷邀功
的。”
商成忍不住皱起眉头瞪了包坎一眼。这说的是什么话!他进京述职,燕山军事上的
事情就是张绍在当家,不就送一份公 |
|
b**a 发帖数: 1118 | 46 事实上,无论是霍士其还是他的堂兄霍伦,对“刘伶台案”都不能说是一无所知,只不
过他们听说的那桩公案有另外一个称谓一一壬戌年礼部贡试舞弊案。
商成攒起了眉头。他到现在还是非常不习惯这种民间常用的天干地支纪年方法,也
换算不出壬戌年具体是哪一年。他就知道今年是夏历乙亥年,自己和莲娘成亲的那一年
是壬申年。
霍伦看出商成对年代和时间有点迷糊,就解释说:“壬戌年就是东元七年。”他看
了霍士其一眼。他有点不大明白,明明是来和商成谈酿酒作坊的事,怎么自己的堂弟会
把话题扯到十多年前的陈年旧事上。但是看商成和霍士其的神情都很严肃郑重,他便聪
明地顺着霍士其的话题说下去,“那一年的礼部试事前有人泄露了考题,结果发榜之后
,事情就被心怀不忿的落榜考生揭发出来。弊案一出,朝野哗然天下为之震动,当今也
是龙颜大怒,即刻就下旨上京城四门落锁,三千羽林军倾巢出动兵围贡院,全城大索参
与舞弊的官员举子。据说,事后被砍头的就有三四百人……”
他说得眉飞色舞,商成却越听越觉得他这是在演义。就不说出动羽林军是个什么概
念,单只砍下三四百人头便绝不可能!这又不是谋逆案,怎么可能一次杀这么多人?就 |
|
h****n 发帖数: 4960 | 47 商成一直把乔准让进正堂右边的耳室,马上就张罗给叫人送一壶上好的茶汤。
屁股只在椅面上沾了半边的乔准听见这话,马上站起来说:“督帅,就苦茶便好。
我喜欢喝……”
商成让他坐,笑着摇头说:“这个是我弄错了。以前我还以为,这茶饼的制作我所
知的相差不会太多,结果年前才从一个贩茶叶的商人那里才听说过制茶的工艺。呵,是
我闹了大笑话,也害了大家。不过,我还是喝不惯放了盐又加了姜丝的茶汤。”
乔准不知道该怎么把这话题续下去。想恭维商成两句“大将军简朴勤奋”,念头在
脑子里一转,就觉得太过露骨;想顺着茶饼的事说下去,偏偏陆羽的《茶经》已经存世
两百年,茶的制技遍天下莫不知晓,各地的茶叶都是用采蒸捣拍四法制饼,区别只在茶
叶的产地和茶饼的形状;怎么商成却说世间另有制茶之术?不过,他是深知商成来历有
蹊跷的人,所以心中虽然好奇,脸上却无论如何都不会表露出来。却又无话可说,只好
呵呵干笑两声。
说话间一个文书端着个木盘进来。木盘上放着两个瓷盏,一个陶盅,一个木盒,还
有一把小铜壶;几丝白汽从龙首壶嘴袅袅的升起,缭绕蒸腾而上,渐渐地没去踪影……
商成摆手让文书出去,站... 阅读全帖 |
|
m******r 发帖数: 4351 | 48 怎么这么想当然呢?
1)哪来的满桂追着后金打?你一定是把时间搞混了,把宁锦之战和己巳之变的满桂张冠
李戴了。不然的话,请拿出证据来看看。
2)袁崇焕和关宁军冒冒失失地冲上去和后金军硬拼是不行的,因为袁军数量不足,当然
你可以怪袁崇焕遣散援兵搞得(这个可以留到下回合吵)。当时情况下,如果孤注一掷硬
拼的话,只能把关宁军葬送掉,然后后金获得充分的行动自由,局面更加恶化。
当时后金分兵几路,不能明确后金主力的去向之前,关宁军的小心谨慎,避免像之前赵
率教那样轻率地钻入敌人的口袋阵之中,是可以理解的。
孙子兵法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
殆。崇祯就是如此,一厢情愿,满桂刘之伦等死得真是太憋屈了。
3)河西务的粮食很重要,依我看可能真的比皇上的脑袋重要。
河西务是漕运咽喉、榷税钞关,水陆驿站所在,地位显要、市景繁荣,早在明朝即有“
京东第一镇”之称。从边事小记"驻兵张湾,就食于河西务"的描述也可知河西务当时是
军粮的供给地。明朝朱元璋建国, 派徐达统帅大军北伐,舟师步骑,夹运河而进, 就是
在河西务大破元兵主力的。此役后,元朝皇帝放弃北京,由居庸关逃往上... 阅读全帖 |
|
m******r 发帖数: 4351 | 49 怎么这么想当然呢?
1)哪来的满桂追着后金打?你一定是把时间搞混了,把宁锦之战和己巳之变的满桂张冠
李戴了。不然的话,请拿出证据来看看。
2)袁崇焕和关宁军冒冒失失地冲上去和后金军硬拼是不行的,因为袁军数量不足,当然
你可以怪袁崇焕遣散援兵搞得(这个可以留到下回合吵)。当时情况下,如果孤注一掷硬
拼的话,只能把关宁军葬送掉,然后后金获得充分的行动自由,局面更加恶化。
当时后金分兵几路,不能明确后金主力的去向之前,关宁军的小心谨慎,避免像之前赵
率教那样轻率地钻入敌人的口袋阵之中,是可以理解的。
孙子兵法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
殆。崇祯就是如此,一厢情愿,满桂刘之伦等死得真是太憋屈了。
3)河西务的粮食很重要,依我看可能真的比皇上的脑袋重要。
河西务是漕运咽喉、榷税钞关,水陆驿站所在,地位显要、市景繁荣,早在明朝即有“
京东第一镇”之称。从边事小记"驻兵张湾,就食于河西务"的描述也可知河西务当时是
军粮的供给地。明朝朱元璋建国, 派徐达统帅大军北伐,舟师步骑,夹运河而进, 就是
在河西务大破元兵主力的。此役后,元朝皇帝放弃北京,由居庸关逃往上... 阅读全帖 |
|
d*****1 发帖数: 263 | 50 冬月二十七,商成终于来到上京。
他在北外城的大驿馆住下不久,就有礼部和工部的两个小官员找过来。他现在是县
侯,又是上柱国,不管这次是奉请进京休养还是在京里待职,都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
所以礼部听说他要返京,便先在内城的崇一坊给他安排了一座府邸。府邸的方圆能有二
十亩,是前头一个到地方就任的尚书离京时缴还的旧邸,工部正在加工加点地按制改建
重新修葺,再过几天就能入住。不过,在县伯府彻底完工之前,只好先委屈大将军住在
驿馆里。
这是小事,商成不在乎。对他来说,县伯府或者驿馆,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反正
都是一个临时的落脚地方罢了。
两个六部官员才走,兵部尚书就到了。兵部尚书先询问了他的病况,然后告诉他,
先安心地养病,有什么事都等身体大好了再说。
商成知道,兵部尚书本身就兼着副宰相的职务,所以这番话其实就是张朴和宰相公
廨的意思。
因为兵部尚书这次过来只是礼节性地探望他的病情,所以便不与他谈论公务,只是
说一些上京里的趣闻逸事。
兵部尚书很快就发觉,其实这种闲谈更加累人。商成是武将,又长期在地方上任职
,对上京里的文武官员根本就不熟悉,那些在他...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