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禅者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d*********d
发帖数: 192
1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禅中的自我概念
转自智悲佛网之佛教与科学
(日)铃木大拙, (美)弗洛姆(Fromm,E.)著
禅宗对于实体的趋近法,虽然可以界定为前科学的,有时却是反科学的,因为禅与科学
所追寻的方向正好相反。这并不必然说禅是反科学的,而只是说,要了解禅,我们必须
要采取另一种立场,而这个立场到现在为止,都被科学家们当作“非科学的”而加以忽
视或抹杀。
科学一致都是离心的、外向的,它们“客观地”看着它们取来做研究的物体。如此它们
所采取的立场,乃是将物体同它们分开,保持距离,而从不想把它们自己同所研究的对
象相认同。即使当它们为了自我省察而向内看,它们也小心地把内在的东西向外投射,
如此使得它们自己同自己离异,于是乎,内在的东西并不属于它们自己。它们是彻底地
惧怕变得“主观”。
但我们必须记得,只要我们站在外边,我们就永远是局外者,而就为这个原因,我们就
永不能得知物体本身,而我们所知道的一切,都是关于它——而这意谓我们永不能得知
我们的真正自我是什么。因此,我们是永远不能预期科学家们可以达到自我,无论他们
是何等渴望。无疑,关于它,他们可以说得很多很多,而这是他们所能做的一切。
如此,禅劝诫我们,如果想真正得识自... 阅读全帖
r**m
发帖数: 1825
2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77826974/
来自: 皮夹克 2015-07-22 16:06:33

标题:为何帕奥禅法是有问题的观想禅法(个人体会,理性探讨)
注:最近发现越来越多的人陷在帕奥的观想禅法中很多年,之前我只简略质疑过帕奥禅
法,从来没有详细论述过自己的观点,所以在我总结马哈希禅法经验之前,整理一下之
前我为何质疑帕奥禅法的具体经验体会,此文最好参考帕奥禅法的一些和我观点对立的
文章做总体对比参考,去除我个人主观意见,各位自己辨别。
本人曾今修了一年帕奥禅法,亲自去西双版纳的帕奥禅修中心禅修了两个月,修了一些
帕奥禅法的止禅,也修了一些帕奥禅法的观禅,修到自己眼前发光,身体发光,期间也
听了不少小参,之前的博文之中我有提到过帕奥禅法是观想,但一直没有详细论述我的
观点,这里提供一些个人体会作参考。
质疑帕奥并非因为本人最欣赏马哈希禅法,我实际上也很赞同动中禅,葛印卡,雪吴敏
,泰国缅甸各派大部分的传统四念处禅法,个人认为目前各派禅法中,大部分都没有问
题,只是基础对象不同,辅助提起正念的小技巧不同,总体方法...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千多年前的一场吐蕃僧争
由于应成派中观自月称以来之传承者,皆把识蕴中生灭性之意识心当作是不生不
灭之中道心,因此于穿凿附会大乘般若无分别智时,仅能以不离意识心分位差别之分别
相貌,而高谈引发无分别智或者悟入无分别。声称莲花戒于八世纪时,在西藏与中国禅
宗住持和尚对于所悟之空性兴起争辩,以藏传佛教应成派中观之意识心为宗旨的无分别
、蕴处界空相法,摧破中国禅宗和尚所主张禅宗所悟菩提心如来藏之无分别。今姑且不
论当时事件发生之确切性,纯粹就法义上是否符合世尊之圣教为准则,来检验莲花戒是
否真的摧破了中国禅宗所悟之无分别心如来藏阿赖耶识(异熟识)?兹举示记载于《顿
悟大乘正理决》中双方之若干往来问答,作为解析判别之根据:
问曰:今看心。除习气,出何经文?
谨答:准《佛顶经》云:“一根既反源,六根成解脱”。据《金刚经》及诸大乘经
皆云
,离一切妄想习气则名诸佛。所以,令“看心”,除一切心想、妄想、习气。
《顿悟大乘正理决》是巴黎国立图书馆第4646号伯希和敦煌汉文写本(注3),其所记
载者,乃是八世纪时中国僧人释摩诃衍与印度僧人莲花戒,双方在西藏拉萨对于禅观之
来往问答质难;由法国戴密微先生加以注解,取名为《...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4
—修习七觉支的方法
班迪达尊者 著 钟苑文 译
若能充分发展七觉支,便可止息轮回之苦,由名色所组成的有情生死,得以完全停
止;
觉支同时能完全击垮十魔军──系缚我们于苦轮与轮回的内在破坏力量。
为此,佛陀与觉悟者发展七觉支,因而能超越欲界、色界与所有的无色界。
第 1 觉支 念
第一个觉支是「念」(sati ),此字多少有些让人误解的消极涵意。「念」必须
是充满活力与直接面对的,在密集禅修时,我教导「念」应跳到所缘上,完全地覆盖、
穿透,不错过任何部分。为了表达这积极的感觉,我常将之译成「观察力」(
observing power),而非「念」(mindfulness)。然而,为了简化的缘故,在此我仍
会继续使用「念」一字,但我希望读者们记住它应有的积极特质。
要充分了解「念」,可由特相、功能与现起等三方面来检视,这三者阿毗达磨──
佛教的描述──用来描写心所的传统分类。我们在此会运用它们来学习每个觉支。
念的特相、功能、现起与近因
﹝特相──非表面的﹞
念的特相是非表面的,意指念是很深刻且深奥的。如果我们丢个软木塞到河里,它
会在河面上下摆动漂浮,顺流而下;假如丢的是块石头,它立... 阅读全帖
w*******w
发帖数: 2051
5
《佛陀的女儿:上座部佛教大修行人的传奇心灵》
作者:艾美.史密特
译者: 周和君
出版社:台湾橡树林初版
在我们的生命中,或许有时会遇到这样一个不凡的人,他们仅仅因為存在於世间,就能
转化我们的生活方式。蒂帕吗就是这样一个人。她身上流露出一股能感动每个见到她的
人的特殊气质,让人们获得最大勇气迈向佛法之路。
蒂帕吗,身為一个女性,一位母亲和一位家庭主妇,她的生命故事成為女性佛教徒的典
范,鼓舞了许多女性,让她们有信心踏上修行之旅。不仅於此,她的故事让我们(不管
男性或女性)相信,佛陀的求道之路及伟大的解脱目标都是在此生可以达到的。
谁是蒂帕吗?她是上座部佛教传统中第一位真正有大成就的女性禪修大师,虽然只到过
西方世界两次,但她对美国佛教界所產生的影响非常深远,当今美国佛教导师,如杰克
?康菲尔德,雪伦?萨尔兹堡,和乔瑟夫?葛斯坦等都是他的学生。如作者所说,在她瞥
见相片中的蒂帕吗,在镜片后面所散发的是她所见过最寧静、最慈爱的眼神,作者知道
自己正注视著一位伟大的老师,而这位女性已经获得了内在的平静与自由。本书就是关
於蒂帕吗的传奇故事。
伟大的灵性导师往往会以许多不同的方式来教导世人,...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6
http://www.unjinkr.url.tw/z_1.htm
一、前言∶
近日,有同修告知,在网上读到消息,略谓∶现代禅前同修张志成师兄,为「现代禅网
站」在1999年12月14日署名「张志成」写的覆网友吕居士之文章〈现代禅对正觉同修会
萧平实老师的基本看法〉一文,向他现在随学的萧平实先生当面表示忏悔;这一消息来
源并且提到该文是「他人借张志成的名义发表」(原文是「被人藉其名义著文评论平实
导师」)的,又说张志成的忏悔乃是经过长久的袅盂P反覆的思考而自觉前非的。(资料
原出处∶「迈向正觉佛法论坛/《正觉电子报》第57期/《我的菩提路》第二辑即将出
版」,网址∶http://www.mxzjnet.org/bbs/viewthread.php?tid=2607&extra=page%3D1)
听到这样的讲法,心里首先浮现的是觉得此中的逻辑颇为怪异。因为如果那篇文章真的
不是张师兄所写的,那么他何必为此向其新师父道歉呢?如果该文并非张志成原来的看
法,那么他又何必经过长期的袅版M反省才能形成其新的结论呢?如果张师兄原来就是
那样想的,那么他何必撇清关系,说那篇文章是别人借他的名字发表... 阅读全帖
g*********n
发帖数: 808
7
〓佛经经典名句356句
读诵名句 开启智慧
觉悟无常 生厌离心
了知无我 洞达人生
万缘放下 死尽偷心
老实念佛 求生净土

佛经经典名句300句
1.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2.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3.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4.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
为罪薮。
5.我观是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
6.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供养,
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
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如但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
,舍一得万报。是故地藏,布施因缘,其事如是。
7.复次地藏,若未来世,有诸国王,至婆罗门等,遇先佛塔庙,或至经像,毁坏破
落,乃能发心修补。是国王等,或自营办,或劝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结缘。是国王
等,百千生中,常为转轮王身。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千生中,常为小国王身。更能于
塔庙前,发回向心,如是国王,乃及诸人,尽成佛道。以此果报,无... 阅读全帖
r****r
发帖数: 755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证果者的经验
http://www.feidian361.com/thread-5532-1-1.html
经过禅修的练习,有的人逐渐达到较高的观智,随时处于最佳的状态,比平时更具信心
,因为身心愉悦,进而想要自我实现,认为这是其最能发挥的时刻,甚或产生更大助人
的心念。相对于前面三节只处理自身问题,即利己,本节个案已具能力以实际的行动扩
及利他,主要以实际走完十六观智的禅修者经验,以其叙事来理解:其因为转化了禅修
中所遭遇的各式困扰情境,经实践使自身得到疗愈,而产生强大信心,超越自我,进而
想要助人。
G是笔者拜访次数最多的受访者,五十三岁,是一位男众出家法师,出家了廿二年。据G
的亲友表示,其学生时代即相当优秀,学习任何事物总不轻言放弃直至成功,企管硕士
毕业后的工作即担任主管。出家后,每年都会参加三次的闭关禅七,但无特定的禅修方
法。大约1996年曾到缅甸朝圣,第一次接触马哈希禅修,当时对其觉察腹部上下以及行
禅的方法印象深刻,也稍有体验.
虽然出家多年,但G仍不断地在寻找可以带领自己解脱的老师,也不断地测试各种得以
灭苦的修行法门。2002年开始,他试着参加各种修行活动,并拜访台湾各个道场,... 阅读全帖
t*****r
发帖数: 39
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贴:金刚禅法讲义-A
原贴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a79ed80101bj33.html
佛学精通----金刚禅法讲义
深入篇-------金刚禅法讲义(6.0版)1
1.什么是禅
佛教里有句重要的话:教是佛的口,禅是佛的心。我们讲的第一个题目就是:什么是禅
。佛讲般若类经典,用了22年。佛讲了很多,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内核,就是《大般若经
》,有600卷。《大般若经》里最精华的部分,是《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五千字左右
。再往简化里说,是《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观世音菩萨讲的,二百多个字。这部经的
含义再浓缩,就是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文翻译成:无上正等正觉。我们再
简单地讲就是:佛的智慧。或者就是“佛智”两个字。再少一点,就一个字,那就是“
禅”。这个禅,就是我们众生内心的佛性,在我们内心,每个人每个众生内心,都有。
实际上我们在做人的时候,能用到这个佛性的功能可能很少,不到亿分之一。一切佛的
智慧德能,就在我们内心里面。佛在菩提树下觉悟时也讲: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
具如来智慧德能,只因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这个佛性是我们本有的。举个例子
,比方说你...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外说禅(ZT)
张中行的
贴第一章,喜欢的自己去看吧
搞完脑子回来说2句, 兔熊会很高兴的, 谢谢!
第一章 弁言
1.1.1 缘起(一)
想起我与禅的关系,说来话长。最早大概是青少年时期,看《红楼梦》,第九
十一
回写黛玉和宝玉用禅语问答:
黛玉乘此机会,说道:“我便问你一句话,你如何回答?”宝玉盘着腿,合着
手,
闭着眼,撅着嘴道:“讲来。”黛玉道:“宝姐姐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不和
你好,
你怎么样?宝姐姐前儿和你好,如今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今儿和你好,后来不和
你好,
你怎么样?你和他好,他偏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不和他好,他偏要和你好,你
怎么
样?”宝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黛玉道:
“瓢
之漂水,奈何?”宝玉道:“非瓢漂水,水自流,瓢自漂耳。”黛玉道:“水止珠
沉,
奈何?”宝玉道:“禅心已作沾泥絮,莫向春风舞鹧鸪。”黛玉道:“禅门第一戒
是不
打诳语。”宝玉道:“有如三宝。”
... 阅读全帖
w**u
发帖数: 311
11
转:
http://bbs.sutta.org/thread-9772-1-1.html
集体禅修——殖民主义如何掀起全球内观热潮
Meditation en Masse
How colonialism sparked the global Vipassana movement
作者:埃瑞克·布劳恩 Erik Braun

图1:摄影师Luke Duggleby作品
作者介绍:
埃瑞克·布劳恩(Erik Braun)是《内观的诞生:禅修、现代佛教、缅甸僧人雷迪尊者
》(The Birth of Insight: Meditation, Modern Buddhism, and the Burmese Monk
Ledi Sayadaw)(芝加哥大学出版社,2013)的作者,现于俄克拉荷马大学教授宗教研
究。
现今,有很多人认为佛教与禅修密切相关,有人甚至认为两者是同一回事。然而,即便
算上上座部佛教徒──推动内观禅修(Vipassana)运动的先驱者们,历史上仍是相对
较少的佛教徒认识到禅修的重要。与之相反,大多数上座部佛教徒和其他传承的虔诚佛
教信徒——包括僧侣和尼姑,更注重修持善...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12
“当学观音耳根圆通。反闻自性。当学势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下面解释是藕益大师的《楞严经文句》)
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
得成无学。我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垂询圣众。其故有二。一者正显方便多门。二者正显门门各有成验。所谓要知山下路
。须问过来人也。最初发心等者。先开解也。从何方便入三摩地者。依解起行也。二十
五圣。虽未必人人先开圆解。而从解起行。自是修证通途轨式。或见此处有最初字。便
欲拟答最初方便之问。反以第一大科拟答妙奢摩等。误矣。误矣。
(庚)三众圣各说证门五。初观六尘。二观五根。三观六识。四观七大。五观耳根。
(辛)初中六。初陈那观声。(至)六迦叶观法。
(壬)今初。
憍陈那五比丘。卽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于鸡园。观见如来最
初成道。于佛音声悟明四谛。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圆。我
于音声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音声为上。
六尘圆通。色应居首。今先明声尘者。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且与耳根圆通。一
始一终。互相映故。释此二十五种圆通。各为三意。一。...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般若禅不是禅定
般若禅不是禅定(一)

从古以来呢,就经常有人以为自己证得禅定,这样子就叫做开悟,因此当他证得禅
定的时候,他就以开悟者自居,这是从古以来就有的现象。那么到了现代这个末法时代
,这种情形越来越普遍,以证得禅定就认为是开悟的人越来越多。这种追求境界、以证
得定境为证悟的人却反过头来毁谤:“证得无所得、无境界的无生忍,不是真正的开悟
。”以定境这样的有所得法、有境界法而毁谤正法,其实是违背了了义经典的圣教量,
这样的行为已经成就了地狱的重罪。
那么想想看:一个人在这一辈子呢,以修学佛法、弘扬佛法的善因,却得到了未来
世地狱重罪的果报,想想看!他们是不是很可怜呢?平实导师以悲心的缘故,特地在《
生命实相之辨正》一书当中,为这一类的人概要的说明:现在的学佛人“以定为禅”的
各种层次,提供学佛人省察思惟。若这些人能够虚心接受,然后去比对圣教量,再作深
入的思惟整理,自己知道错处,然后重头再参,这样子才有机会可以远离地狱重罪。
我们接下来是要讲解“以定为禅的十种层次”。但是在讲解这十种层次以前,我们
先来说明:般若禅与禅定所证的境界有什么不同。先让各位了解以后,就知道以定为禅
为什么... 阅读全帖
r*******c
发帖数: 1060
14
有人看过这篇文章么:
年少修行忆事
作者:无名氏
我在台湾出生,出生的时候,佛陀已经入灭了近二千五百年。小时候,我有时会带
着一种惶恐的心情靠近镜子,望着镜中人,摸摸脸,揑揑身体,问自己:「这是谁?」
我甚至于闭起眼睛,注意呼吸几分钟,努力的想自己「生从何来」,然而答案依然没有
浮现,我总有懊恼的感觉。那时,我觉得大部份的人,每天活着,活得那么的老神在在
,竟然都不会想要出离一再循环的生死牢狱(rodha, Vism.495),实在不可思议。隐隐
约约之中,我似乎已在寻根,寻找一条能够「终结生死」(ni-rodha﹐灭,无牢狱(之灾
) )的理路。
在我七岁左右的时候,就由父亲的口中得知,印度曾经有一位释迦牟尼佛,因为体
悟了人生有生、老、病、死的苦,于是透过修行而悟道(脱离生死轮回)。佛陀的修行故
事,在我内心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可说是记忆犹新,这让我更加的肯定──确实是有个
「出脱生死之道」;那时,我生起了想要修行的心意,可是又不敢说出来。家人及身边
的人都没有在修行,我没有可学习的对象,也不知道何处可找到正确的方法。在缺乏老
师及经书的引导下,我也只能独自摸索。
一... 阅读全帖
r******3
发帖数: 586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一个超级牛的人:无名氏
这人太厉害了,我第一次看到,而且他是我们中国人。应该感到自豪!
谢谢rainbowcc的转帖,我单独列出主题
------------------------------
年少修行忆事
作者:无名氏
我在台湾出生,出生的时候,佛陀已经入灭了近二千五百年。小时候,我有时会带
着一种惶恐的心情靠近镜子,望着镜中人,摸摸脸,揑揑身体,问自己:「这是谁?」
我甚至于闭起眼睛,注意呼吸几分钟,努力的想自己「生从何来」,然而答案依然没有
浮现,我总有懊恼的感觉。那时,我觉得大部份的人,每天活着,活得那么的老神在在
,竟然都不会想要出离一再循环的生死牢狱(rodha, Vism.495),实在不可思议。隐隐
约约之中,我似乎已在寻根,寻找一条能够「终结生死」(ni-rodha﹐灭,无牢狱(之灾
) )的理路。
在我七岁左右的时候,就由父亲的口中得知,印度曾经有一位释迦牟尼佛,因为体
悟了人生有生、老、病、死的苦,于是透过修行而悟道(脱离生死轮回)。佛陀的修行故
事,在我内心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可说是记忆犹新,这让我更加的肯定──确实是有个
「出脱生死之道」;那时,我生起了想要修行的心意...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16
http://www.znqg.com/index.php?uid/9871/action/viewspace/itemid/
净慧:“敦煌写本”是否最古“坛经”?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7-07 22:18:10
查看( 37 ) / 评论( 0 )
“坛经’版本源流探讨
“坛经”是禅宗六祖慧能(638—713)的语录,由他的门人法海结集而成,为研究
慧能思想的根本典籍。“坛经”问世之后,郎有多种本子同时存在,其间虽有详暑之分
,伹无真伪之别。自从本世纪初发现了敦煌写本‘坛经’,因其内容与现行几种版本的
‘坛经’有不少的出入,于是在中外学者间出现了肯定敦煌本“坛经”而否定其他版本
“坛经”的倾向。有的说:“在‘坛经’各本当中的敦煌本为最古,它是后来各本“坛
经’的基础。’(宇井伯寿著、杨曾文译:“坛经考”,载1980年第4期“世界宗教资
料”)有的说“敦煌写本‘坛经’是‘坛经’最古之本”(胡适:‘神会和尚遗集’卷
首第10页)。还有的说:“最初‘坛经’只有一个本子,就是法海当时的记录本,也就
是后来的‘敦煌写本’”;并贬斥敦煌本以外的‘坛经’都“搅了一些画蛇添足、贩运
私...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17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tantra.blogbus.com/logs/109210188.html
Teaching Notes onShamatha & Vipasyana Meditation given by
His Eminence Garchen Rinpoche at Vancouver, 2005
噶千仁波切
温哥华2005 年
止观禅修开示纪录
Recording 录音(1/6)
今天聚集此地的各位法友旧知,这些年来大家都曾经从不同的上师那里,接受过关於大
手印、大圆满和其他修行方法的开示。
个别闻法者对於这些大手印和大圆满修法的开示,都能够清楚明白,这是甚么原因呢?
都是因为这些人,於过去世都曾经修持慈悲心、菩提心,而这种习气能够一直潜藏於他
们心中,使得他们的贪、瞋等烦恼和念头,都比较常人为少,如果我们心中的这些烦恼
和念头越来越少,我们就有可能直接明白和了悟心的本性。
亦有一些人,无论如何努力修持,接受众多教法,都无法得到认知自心本性的经验,这
是甚么原因呢? 都是因为这些人,於过去世缺少慈悲心的修持,结果...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18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tantra.blogbus.com/logs/109210188.html
Teaching Notes onShamatha & Vipasyana Meditation given by
His Eminence Garchen Rinpoche at Vancouver, 2005
噶千仁波切
温哥华2005 年
止观禅修开示纪录
Recording 录音(1/6)
今天聚集此地的各位法友旧知,这些年来大家都曾经从不同的上师那里,接受过关於大
手印、大圆满和其他修行方法的开示。
个别闻法者对於这些大手印和大圆满修法的开示,都能够清楚明白,这是甚么原因呢?
都是因为这些人,於过去世都曾经修持慈悲心、菩提心,而这种习气能够一直潜藏於他
们心中,使得他们的贪、瞋等烦恼和念头,都比较常人为少,如果我们心中的这些烦恼
和念头越来越少,我们就有可能直接明白和了悟心的本性。
亦有一些人,无论如何努力修持,接受众多教法,都无法得到认知自心本性的经验,这
是甚么原因呢? 都是因为这些人,於过去世缺少慈悲心的修持,结果... 阅读全帖
d**********l
发帖数: 647
19
净土十疑论节选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第一疑
问曰: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若欲救度众生,祗应愿生三界,于五浊三涂中,救苦众生
。因何求生净土自安其身?舍离众生则是无大慈悲,专为自利障菩提道。
答曰:菩萨有二种,一者久修行菩萨道,得无生忍者,实当所责。二者未得已还及初
发心凡夫。凡夫菩萨者,要须常不离佛,忍力成就方堪处三界内,于恶世中救苦众生。
故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何以故?恶世
界烦恼强,自无忍力心随境转,声色所缚自堕三涂,焉能救众生?假令得生人中,圣道
难得。或因施戒修福得生人中,得作国王大臣富贵自在。纵遇善知识,不肯信用。贪迷
放逸广造众罪,乘此恶业一入三涂经无量劫。从地狱出受贫贱身,若不逢善知识还堕地
狱。如此轮回至于今日,人人皆如是。此名难行道也。故维摩经云,‘自疾不能救,而
能救诸疾人?’又智度论云:譬如二人各有亲眷为水所溺,一人情急直入水救,为无方
便力故彼此俱没。一人有方便,往取船筏乘之救接,悉皆得脱水溺之难,新发意菩萨亦
复如是,如是未得忍力,不能救众生。为此常须近佛,得无生忍已,方能救众生,如得
船者。又论云,譬如婴儿不得离母,若也离...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2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宗与净土ZZ
禅宗与净土
文章出处:中华五千年网 (www.zh5000.com)
【字体: 】 【加入收藏】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一、绪 论
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
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
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本见地及修行次第却有不同,故自隋唐以来,禅净
之诤断断如也。参禅者自标“即心是佛”,每每讥讽净众为“著相”念佛者,自谓“仗
佛加被”,每每讥诋参禅者为“浮泛”。宋永明延寿、天衣义怀出,始倡禅净双修,相
即相融,事理无碍,禅净之诤才告暂停。时至今日,或执禅毁净,或执净毁禅者仍大有
人在。那么,禅净二宗各有什么思想特点?二者能否调和融通呢?余谨依先圣之旨,再
释禅净之义,以一得之见求教于大方,以期抛砖引玉。
二、禅宗与净土宗之异同
1 、禅宗的思想特色  自迦叶灵山会上拈花悟旨以来,到达摩二十八传而至中国
,经慧可、僧璨、道信、弘忍至六祖慧能,自此一花五叶,各胜擅长。
禅宗认为,一切众生既然皆有佛性,有佛性者就能成佛,可见佛之一切知见、德能
本自具足,现现成成,...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459
21
http://bbs.theravada-chinese.org/thread-2373-1-1.html
作者 Kuyule
2011年8月1日——13日,我有幸参加了由卡玛兰迪禅师指导的马哈希四念处内观密
集禅修。十几天间,无论是在身体的调整和心灵的净化方面,都取得了超乎自己预期的
收获。现将这些收获与感悟整理成文字,献给敬爱的卡玛兰迪禅师,献给那些为此次密
集禅修的顺利开展而默默奉献着的人们。
一、收获

1、身体的调整
十几天的密集禅修,是我的身体状况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并感受到了风大在身体调
整中的作用,从而增强了治愈疾病的信心。
(1)身体状况显著改善
·禅修前,我患有高血压病,虽然不是很严重,但两年多期间每天都要靠吃1片降压
药来维持血压。禅修期间,根据禅师指示,减为每日半片,血压竟然很正常。
·禅修前,我患有较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稍一疲劳,腰就会酸痛,严重时必须卧床
休息。禅修期间每天身体都很疲劳,但腰病却一直没犯。
·禅修前,我左边头和面曾因受风而麻胀不适,现在已无之前的不适感。
(2)感受到了风大在身体调整中的作用,增强了治... 阅读全帖
r**m
发帖数: 1825
22
[转载参考]——有关帕奥西亚多禅法的重大错误
帕奥西亚多的禅修著作在大陆和台湾流传已广,但早些年读来就有许多问题.也有朋友问
起,因为不合和的缘故.只在私下解释.而不作公开批评.
但此篇文章的出现——班迪达禅修中心:问与答——马哈希尊者和帕奥禅师 ,说明
问题严重.
缅甸佛教大僧团长老及宗教部禁止帕奥西亚多的部分著作。
虽然修行佛法最主要是关注自己的内心修行,但知道有类似错误但为了所谓不争而
不指出,想来那也不过是伪善。因为隐瞒错误足够害死许多人。
帕奥禅法的错误,依据经典而说,有多处严重错见.因此现在指出:
错误第一,是他所提的内观必须要观察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其错误在于,根本
不了解度疑清净的实际是要了解缘起的本质——无常、苦、无我,而绝非是了解具体的
过去世是什么,未来世又是什么。
同时,按照经典而言,了解具体的过去世是什么,未来世又是什么,只有彻证色界
第四禅那获得熟练精通并且具有神通等独特根性者才能成就此宿命通。见《清净道论》
神通部分但帕奥在其著作中却说依第一禅以下就能在内观中洞察具体的过去世和未来世
。从禅修内观的角度讲,即使看见... 阅读全帖
w*******w
发帖数: 2051
23
http://bbs.theravada-chinese.org/thread-2373-1-1.html
调身之良药 净心之妙方
——马哈希四念处内观密集禅修心得
作者 Kuyule
2011年8月1日——13日,我有幸参加了由卡玛兰迪禅师指导的马哈希四念处内观密
集禅修。十几天间,无论是在身体的调整和心灵的净化方面,都取得了超乎自己预期的
收获。现将这些收获与感悟整理成文字,献给敬爱的卡玛兰迪禅师,献给那些为此次密
集禅修的顺利开展而默默奉献着的人们。
晨曦,云雾中的佛学院,犹如仙境般宁静
一、收获

1、身体的调整
十几天的密集禅修,是我的身体状况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并感受到了风大在身体调
整中的作用,从而增强了治愈疾病的信心。
(1)身体状况显著改善
·禅修前,我患有高血压病,虽然不是很严重,但两年多期间每天都要靠吃1片降压
药来维持血压。禅修期间,根据禅师指示,减为每日半片,血压竟然很正常。
·禅修前,我患有较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稍一疲劳,腰就会酸痛,严重时必须卧床
休息。禅修期间每天身体都很疲劳,但腰病却一直没犯。
·禅修前,我左边头... 阅读全帖
J******s
发帖数: 7538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说《噶拉玛经》
thanks a lot! I learned sth from this.
五根就是五种控制心的力量,它们使心不偏离于通向涅盘的止(samatha)观(vipassana)
正道。
五根当中,第一是信。信乃是相信应当相信的对象。如:相信三宝;相信业因与果报;
很重要的是相
信佛陀的证悟,因为若禅修者缺乏这样的正信,他将会放弃禅修;相信佛陀的教法也非
常重要,即:
四道、四果[1]、涅盘及教理。佛陀的教法指示我们禅修的方法与次第,所以在此阶段
非常重要的是
对教法的深信。
假设有人这么想:「只是观察呼吸时的气息就能达到禅那吗?」或「上述所说有如白棉
花的禅相是取
相;有如透明冰块或玻璃的是似相,确实如此吗?」如果有这类念头存留在心,它们将
会造成如此的
见解:「在现今这个时代,我们不可能达到禅那。」由于这种见解,他将退失对佛法的
信心,也将放
弃修行禅定。
因此,以安般念业处修行禅定的人必须有坚强的信心,应当毫无怀疑地修行安般念。他
应当想:「如
果有系统地依照圆满正觉佛陀的教法修行,我一定可以达到禅那。」
然而,若禅修者对当信之对象有过强的信心(在这里,此对象乃是安般念业处),那么
...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566
25
来自主题: _beyond_real_world版 - 一位禅师临终前的告言忏悔(zt)
那个禅者,是我多年的好友,得了不治之症,在禅坐中面对死亡,参悟死亡。作为好友
,临终前我经常去看他,聆听他的教诲。我每去,他总在端坐,消瘦的脸上带着微笑。
我们坐下聊天,他说:“我一生被虚名所误。虽然外面看着风光,出了书,有人跟着我
学佛,可我知道,自己并没有真正开悟,也没有明心见性,现在想来,聪明反被聪明误
。”他说得很诚恳。我说:“古来宗师,不是也有临终开悟得道的么?”他说:“那是
大修行,放下万缘,一灵炯炯,不是我这种聪慧的小根器,我一生太聪明,太有才,太
有情,因此有太多的放不下。”我又问:“那你最近如何用功?我每次来,你都在禅坐
,我不忍心打扰你,在外面念佛,为你祈祷。”
禅者淡然一笑,说:“谢谢。生死大事,何时死,乃至来生何处投胎,我还是知道的。
”我说:“这就是大修行啊,你都知道你何时死,投胎何处,你还没开悟?”禅者有点
赧然,说:“这只是功夫,与开悟没关系,更与明心见性没关系。我出生到三岁,就能
记忆投胎的因缘,长大后学佛来求证这因缘。我此生很早就知道自己‘生从何来’,一
生的修行只为完成‘死向何去’,现在能知道死期,不过是预知时至而已,‘死向何去
’,我也知道了,不过...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26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如何带领佛教徒归主
佛教网摘站:辨破《楞严百伪》——释愍生法师辨(1)
作者简介--释愍生
愍生法师,一九二六年出生。二十岁出家;早年亲近上海下仁老法师。一生专研三
藏,致力弘扬佛法,兴办佛教教育,培植人材。历任宝觉佛学院院长、住持,香港佛教
联合会义务司库。教学之余,常于海内外弘法,讲经说法四十年,辩才无碍,为教界所
称誉。对《楞严经》造诣尤深,曾讲述《楞严经》先后达十三次之多。今以法师精研《
楞严》之心得,驳斥吕澄作“楞严百伪”之谬说,堪称护法卫教之雄辩。

佛本无法可说,以有四悉檀因缘故,随机应说。若以无法可说而言,佛于四十九年
未说一字,以名言无实故。如以有法可说而言,离经一字使同魔说,以藉假修真故。无
论有说无说,主旨欲令众生,入佛知见也。由此可知,一切皆是佛法,又复皆非佛法,
以法无自性,故法不定法。《金刚经》云:“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又云:“法尚
应舍,何况非法?”若明此理,何需于鸡蛋里挑刺?
诸大乘经,皆以一实相理,即证其说。诸小乘经,以三法印,印定无误。试问《楞
严》何处乖违大小乘印?吕澄全以是非之心、庸俗之念、妄想分别,刻意制造过失,引
人随落深渊,诚乃罪过无边!况经四依说:“依...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我们的修行Zz
泉边林下
前不久,一位禅修朋友来访,他以前曾得过大病,现在对修道的用功比以前精进
很多,他开始关注密宗,但对禅宗仍着极大的热情。这次,他突然问道我,“一切法其
实是无碍的,但禅宗究竟该如何修?”这个问题从他嘴里我感到很奇怪,因为他修习禅
宗很久了,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
回答这个这个问题之前,我突然想起德山禅师,那个以呵佛骂祖出名的和尚,这
好像和我的根基很不接近,但从感情的习气上,我非常喜欢他,在我的上师对境里,他
有时会做到我上师的左边,他骂人的语录很多,甚至包括喝佛骂祖。在安住见解的情况
下,他这样教育有着非常厉害的加持力,能让一些根基很高的道友瞬间袒露心性,但是
我们必须要注意,这种情况只能出现高明的师父和高明的徒弟之间,现在有很多人喜欢
模拟这种风格,这会存在极大的过失,很显然,因为没有悟道,这些人的心整天都被贪
嗔痴慢的烦恼所粘连,这些人也学喝佛骂祖,除了表现自己的一些个性之外,没有任何
利益,只会落下极重的因果。就象很多人认为禅是一种哲学思想一样,有很多把禅同佛
教割裂,很多自称修禅的人,其实根本就不是佛弟子,甚至不相信轮回和因果,那么学
禅除了消磨...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修要诀——慈诚罗珠堪布
http://new.huidengzhiguang.com/index.php/huideng-jiangtang/fofa-jianxiu/2016-07-21-09-16-27/593-l11024
http://new.huidengzhiguang.com/index.php/huideng-jiangtang/fofa-jianxiu/2016-07-21-09-16-27/594-l11025
一、禅定的五种过患
修禅定的时候,有一些障碍会影响我们的修行,归纳起来,大致为五种:
(一)懈怠。懈怠,是贪着吃喝玩乐而不想修行的念头。修行没有成果,都是因为懈怠
。如果懈怠,就根本不能进入禅定,根本不可能修行。
(二)遗忘圣言。圣言,也即上师教给我们的修行诀窍与方法。修禅定的时候,把上师
讲的诀窍都给忘了,致使无法正常修行,就叫遗忘圣言。
(三)昏沉和掉举。昏沉属于无明烦恼,因为头脑迷糊、神志不清,所以不能专注于修
行目标或所缘境;掉举属于贪心烦恼,思维曾经吃喝玩乐的景象而心向外散乱,故而无
法专注于目标。这两个是所有禅定最大的障碍,甚至会影响到禅定的本质。
(四)不行对治。在修... 阅读全帖
q****n
发帖数: 4574
29
zt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05647c0100mxca.html
第十六章:重回鼓山
话说唐继尧欲与顾品珍开战问计于虚云上人,上人直言不讳道:“公得滇省民心,但未
必得将士心。倘起兵戈,将成两败俱伤之局。盖时‘蚌鹤相争’,必至‘渔翁得利’,
其他势力将乘虚而入占据滇省矣。不如因势利导,去虚名而存实力,以俟异日之缘。”
唐继尧深以为然,叹道:“几十年戎马生涯,我的双手沾满太多鲜血,早已身心疲惫,
自学佛以后,心中更是向往一方净土,上人怜苍生之情尤令我感怀,我依你之言退职就
成全他们吧!”
一九二0年岁末,唐继尧辞职赴港,顾品珍继位。顾品珍主政时,云南自二月始,就大
雨不止,昆明城内水可行舟。顾品珍命人在城楼用炮轰天,天如发怒的黄河,雨下得更
大更猛……
到了夏季,又遇干旱,天上犹如有十颗太阳,每日齐齐出来,至晚方归,数月下来,真
可谓是赤地千里……到了初秋,热毒蒸发,瘟疫大作,死人数千,乡民颗粒无收。“家
贫思贤妻,国难思良将。”滇省上至将领下至士民,无不思唐继尧旧德。
顾品珍心力交瘁,他不知从何处得知虚云上人有未卜先知之能,遂特地请他进城问...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下之二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下之二
唐圭峰山沙门宗密述
一,谓有众生遇善知识,开示上说本觉真心,宿世曾闻,今得解悟(若宿生未闻,
今闻必不信,或信而不解。虽人人等有佛性,今现有不信不悟者,是此类也),四大非
我,五蕴皆空,信自真如及三宝德(信自心本不虚妄,本不变异,故曰真如。故论云,
自信己性,知心妄动,无别境界。又云,信心有四种,一信根本,乐念真如。二信佛有
无量功德,常念亲近供养。三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四信僧能修正行,自利利他,
常乐亲近。悟前一,翻前二,成此第一重也)。
二,发悲智愿,誓证菩提(发悲心者,欲度众生。发智心者,欲了达一切法。发愿心者
欲,修万行以资悲智)。
三,随分修习施戒忍进,及止观等增长信根(论云,修行有五,能成此信。止观合为一
行,故六度唯成五也)。
四,大菩提心从此显发(以上三心开发。论云,信成就发心者有三种,一者直心,正念
真如法故。二者深心,乐集诸善行故。三发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
五,以知法性无悭等心(等者贪欲嗔恚懈怠散乱愚痴)。
六,随顺修行六波罗蜜定慧力用(初修名止观,成就名定慧)。我法双亡(初发心时,
已约教理,观二执空,今即定慧力,观自觉空也),...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31
☆─────────────────────────────────────☆
wuyu (wuyu) 于 (Fri Sep 9 12:23:52 2011, 美东) 提到:
行禅在念住修行中有很重要的地位。跟大多数这儿的同学们一样,我没有福气有专门时
间在一个清静的地方做行禅。只能在上班路上做行禅,虽然效果不是很好,但千里之行
,始于脚下,希望为将来有机会密集禅修打下基础。
我曾经试着给每一步脚掌的移动分解标识“按,移,推,提”。开始感觉效果不错
,但缺点是标识经常跟不上所缘变化,导致标识变成了念口诀。后来请教卡玛兰蒂禅师
,她建议我只用察觉“左脚,右脚”。用这个方法我基本上能跟上所缘变化。但是很容
易走神被杂念打乱。到最后,我想了一个办法。这个办法跟我练习安般息念的经验有关
,我一般用数息(吸呼1-10)来使自己沉淀杂念。在行禅中,我也试着以“数步”让自
己能持续专注。我发现数七步是最好的:(一)容易持续专注;跟数息的道理一样。(
二)可进可退;如果环境嘈杂,或专注力弱,可只觉知“一三五七”步。如果专注力强
,可以“一二三四五六七”左右脚全部觉知(三)易于平衡;因为是奇...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依止善导大师 持念弥陀名号
黄念祖居士著
善导大师是我国唐代高僧,乃中日等国净土宗同尊的大祖师。大师得十方如来之心髓,
作无量世界人天之眼目。依止《无量寿经》,独赞持名念佛。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以身
弘道,恩德无极。超世希有,万古同钦。日本净宗称大师为“高祖”,“吾家”,“宗
家”等,并有尊奉弥陀为净宗初祖,善导大师为二祖,日法然上人为三祖者,法然上人
赞大师之《观经疏》说:“此疏是弥陀传说,此文是弥陀亲讲。”上人并赞大师是“弥
陀愿王之垂迹”。日亲鸾上人说:“善导独明佛正意。”我国莲池大师说:“善导和尚
世传弥陀化身。见其自行精严,利生广博。万代之下犹能感发人之信心。若非弥陀,亦
必观音普贤之俦。呜呼大哉!”是以中日净宗先德,对于大师莫不俯首归心崇敬景仰。
承恩众生,则顶礼膜拜,永劫依止。
大师为什么能长受后世无限的尊崇敬仰呢?只因大师依止《无量寿经》,十念必生
的本愿,拈出持名妙法。指出径路修行的径路,显示弥陀愿王的本心。大师出家后,初
依《观经》修观,已成深妙。但二九岁时(贞观十五年,公元六九一年)于玄中寺,蒙
道绰大师授予《无量寿经》。顿如贫子归家,全承富业。衣底明珠,照用无穷。大师说
:“释迦所以兴出世,... 阅读全帖
r**m
发帖数: 1825
33
内观实践经验总结-如何高效突破观智(禅修重点)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78357821/
原地址字体看起来更清楚一些: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93e460b0102x76w.html

《内观实践经验总结》系列(大概三到四篇左右)是本人到目前为止禅修实践核心经验
的总结,是这次离开网络讨论前的最后几篇文章,应该是本博客目前为止最重要的一些
文章,写完这几篇文章后我准备继续密集禅修以突破初果,希望这些个人经验能够给各
位提供一些修行参考。
之前一直认为自己博客写的很清楚了,后来身边一些受我影响开始内观的人有时会征求
我的建议作修行参考,我发觉博客中很多实践细节实际上我讲的还不明白,这次主要目
的是详细分享个人所有重要经验的可操作性细节。
此系列文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篇主要讲述获得禅修突破的主要几个重点因素(都
是本人血的教训总结而来,花费了我很多青春),之后的几篇我会分别从专修以及散修
,包括制定自己的修行计划三个具体操作层面来说明如何在实践中圆满这四个因素,其
中除了专修部分以马哈希禅法为例来... 阅读全帖
r****r
发帖数: 755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动中禅
这属于四念处修法中的身念处,认真修习,必能证果
下面这个残疾人就是修动中禅身念处而证悟
==============================================
甘澎老师谈禅修
林崇安 (内观杂志第64期.2009)
一、前言
今(2008)年八月,我们一行十五人到泰国参访禅修老师,并顺便参观寺院和名胜古迹
。于二十一日早上参访了在佛统府佛教城的圣法中心(Ariya dhamma sathan)的康恳
长老和甘澎老师。甘澎老师(Kampon Thongbunnum)是康恳长老晚年所指导出的最有名
气的在家弟子,以下先介绍一下甘澎老师戏剧性的生平。
二、甘澎老师的生平和禅修经历
1955年,甘澎老师生于泰国北部那空洒汪府的贫民窟,整天生活在船上,陆上没有房子
,他的父母靠船运载维生,有五个孩子,甘澎老师排在第二。他的父亲知道教育的重要
,虽然生活贫困,仍然鼓励子女上学读书。 7岁时甘澎老师开始上小学,13岁时读初中
,喜爱体育课程。 16岁时考上Chan kasem师专(毕业后可教小学),18岁时考上
Mahasarakham体育师专(毕业后可教中学),20岁时他以成... 阅读全帖
p******n
发帖数: 2449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宗之宗旨(ZT)
佛法十宗,各有教典可据,依教奉行,可证果地。唯禅门一宗,既不据于教典,又无轨
则可循,摒弃文字,壁立万仞,如一个铁馒头,叫人无下嘴处。诸方浩浩,商榷宗旨者
,终如寒潭月影,捞摝无踪。虽然如此,而其文彩亦自然而彰,如旃檀刻佛,惟妙惟肖
矣。宗旨之难言既若此,今欲强言之,亦若佛头著粪,罪过无比。尝言此事必至臻“手
挥五弦,目送飞鸿”之妙,方有少分相应。否则,如在“冰凌上走,剑刃上行”,一有
放浪,即丧身失命矣。
宗门之始,即灵山会上,世尊拈花,迦叶微笑,滴髓一脉,永传慧命。言其理则,佛说
三藏十二分教,皆为所依。推其极致,则一字不立,扬眉瞬目,已是第二义事矣。故佛
说一大藏教,如僧繇画龙,鳞甲爪角毕俱,栩栩欲动。宗门工夫,则如双睛一点,立即
破壁飞去。故灵山一会,世尊以不说而说,尊者以不听而听,无上甚深之旨,尽在默然
中矣。
今世学者,有言禅宗者,极尽幽默讥讽之能事,例如谓:“打即不打,不打即打。”是
禅门之宗旨。噫!是何言欤!若认此为禅宗者,譬如有一盲人,问人曰:白色者何状?
答曰:如白雪之白。盲人又曰:白雪又是何状?曰:如白马之白。盲人复曰:白马何状
?曰:如白鹅之白。盲人再曰:白鹅何... 阅读全帖
r******2
发帖数: 1021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马欣德尊者解释禅相
在入出息、长短息、全息或微息的任何一个阶段,禅修者都有可能体验到光。刚开始的
时候,光通常出现在外面。有些禅修者会感觉眼前好像有一片像云、像烟一样的淡白色
光;有些禅修者会感觉好像有一层白雾笼罩着自己;有些禅修者感觉在额头、眼前或者
脸前有光。他们会怀疑:是不是有手电筒或有灯光照着自己呢?是不是外面的太阳光透
过窗户照在自己的脸上呢?有些人会忍不住睁开眼晴,但睁开眼睛后却发现外面还是原
来那样,并没有什么特别发亮的,甚至闭上眼睛比睁眼还要明亮些。在夜晚禅修时,他
也会怀疑是否有人开灯,但睁开眼睛后才发现外面还是漆黑一片。
许多禅修者会感觉到困惑,怀疑这些现象到底是不是禅相?然而,禅修者不应当睁
开眼睛,也不要怀疑这些到底是不是禅相。是不是禅相并不要紧,重要的是不要去注意
这些光!在这个阶段,无论他体验到什么,看见什么,都不应当去注意它,不要管它、
不要理它,更不要去判断它,只应持续地专注入出息!
在这个阶段,有些禅修者可能会见到一些影像,诸如看到山河大地、花草树木、日
月虚空、人物鸟兽等,或听到唱歌声、讲话声、诵经声、念佛声等等。这是因为定力提
升之后,心会变得强有力而
t*****r
发帖数: 39
37
原贴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a79ed80101hlwj.html
拉拉杂杂也说禅之二:什么人配称禅师?
禅师,就是专门教人悟禅入禅(佛智)的老师,自然,作为禅师的人自己得懂禅。或曰:
坡主说此,岂非废话?答曰:非废话也,要知道古今中外乃至就在当下这一秒,的确有
无数自称或被称禅师的人,其实并不懂禅乃是假冒的禅师。如同古人喜好随便自称“道
人”一般,也有许多人喜好随便自称或称人“禅师”,于是到现在,这“禅师”几乎成
了一个挺。。。的词。
记得在禅宗非常鼎盛的唐朝,就曾有高明者大喝:大唐国里无禅师!!!(又有答道:
不是无禅,只是无师。)斯语,坡主颇神往心仪呢。
其实对这个可悲可痛现象,达摩老祖(观世音菩萨)早有准确预言,有兴趣者可去翻书
,那预言的意思也就是:我走后多年,假冒禅师将多如牛毛,而货真价实者寥寥。
说了半天假禅师,那啥是真禅师呢?坡主陋见,真禅师是如此者:
一丝不挂
完全为利益救度众生破其迷开其悟而活着,真正“只求他为人人,不求人人为他”,无
论做什么方便应机操作,总是为利益众生荷担如来家业,身口意几乎找不出自私自利漏
洞,很难...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38
关于这颗心——事实上,它实在没有错。它本质上是清净的,且原本就是平静的,若不
平静,那是因为它跟着情绪走。真心与这些无关,它只是自然的一面,因受情绪欺骗,
而变得平静或扰动。未受训练的心是愚痴的,感官印象很容易让它陷入快乐、痛苦、愉
悦与忧伤之中。不过心的真实本质并没有那些东西。欢喜或悲伤不是心,它只是欺骗我
们的情绪,未经训练的心迷失后,就跟随着情绪而忘了自己。于是,我们便以为是自己
在沮丧、自在或其它等等。
但是,其实这颗心原本是不动与平静的——真正的平静!只要风静止,叶子就会安住不
动:风来了,叶子随之舞动,它舞动是源自于风。心的舞动则是源于感官印象,心跟随
着它们,否则就不会舞动。若完全觉知感官印象的真实本质,我们就能不为所动了。
修行就只是要看见“本心”,我们必须训练心去觉知那些感官印象,且不于其中迷失,
让它能平静下来。我们艰苦修行的一切努力,都只是为了这个单纯的目标。
●希望获得佛法 必须培养心中的戒、定、慧
人们从许多来源听到佛法,例如不同的老师或比丘处。在一些例子中,“法”被以非常
广泛与模糊的字眼教导,以致很难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在其它例子里,它则以华丽的语
辞或... 阅读全帖
b**d
发帖数: 7644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相(转帖)
在入出息、长短息、全息或微息的任何一个阶段,禅修者都有可能体验到光。刚开始的
时候,光通常出现在外面。有些禅修者会感觉眼前好像有一片像云、像烟一样的淡白色
光;有些禅修者会感觉好像有一层白雾笼罩着自己;有些禅修者感觉在额头、眼前或者
脸前有光。他们会怀疑:是不是有手电筒或有灯光照着自己呢?是不是外面的太阳光透
过窗户照在自己的脸上呢?有些人会忍不住睁开眼晴,但睁开眼睛后却发现外面还是原
来那样,并没有什么特别发亮的,甚至闭上眼睛比睁眼还要明亮些。在夜晚禅修时,他
也会怀疑是否有人开灯,但睁开眼睛后才发现外面还是漆黑一片。
许多禅修者会感觉到困惑,怀疑这些现象到底是不是禅相?然而,禅修者不应当睁开眼
睛,也不要怀疑这些到底是不是禅相。是不是禅相并不要紧,重要的是不要去注意这些
光!在这个阶段,无论他体验到什么,看见什么,都不应当去注意它,不要管它、不要
理它,更不要去判断它,只应持续地专注入出息!
在这个阶段,有些禅修者可能会见到一些影像,诸如看到山河大地、花草树木、日月虚
空、人物鸟兽等,或听到唱歌声、讲话声、诵经声、念佛声等等。这是因为定力提升之
后,心会变得强有力而且敏感,只要他一
S**U
发帖数: 7025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印顺说如来藏重定不重慧
印度论师依语源(word derivation)解释。
清净道论说明「禅那」(jhana)一字的语源。
jhāna 「禅」─因为「思惟所缘」或「烧尽其敌对的(五盖)」故为「禅」
「思惟所缘故」(arammanupanijjhanato)->jhanato,
「敌对者烧尽故」(paccanikajha-panato)->jhanapanato
俱舍论二十八曰:‘依何义故立静虑名?由是寂静能审虑故。审虑即是实了知义,如说
心在定能如实了知。 俱舍论是指阿含经的<三摩地经>∶有定的人能如实知见,所谓
依定修观。
南传《法句经》(第372 偈)∶
372. Natthi jhAnaM apaJJassa, paJJA natthi ajhAyato‚ yamhi jhAnaJca
paJJA ca, sa ve nibbAnasantike.
372. 无慧者无禅,无禅者无慧;禅慧具足者,彼实近涅盘。
觉音《法句经注》∶
natthi jhAnanti jhAnuppAdikAya vAyAmapaJJAya apaJJassa jhAnaM nAma natthi.
...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566
41
来自主题: _beyond_real_world版 - 元音老人 (人物专访 zt)
我原名李钟鼎,一九零五年生于安徽合肥市,行年九十四岁。幼年就当地书塾读孔孟遗
教,尝思世人生从何来,死往何所?百思不得其解。于极端迷闷时,人恍惚失其所在,
因惧而不敢再思考此问题。稍长改读市办高等小学,同父读《金刚经》,似曾相识,但
莫明所以,就问父。父曰:‘此圣人言,非尔幼童所知,但勤读书,日后再精研此宝典
,自得无穷真实受用。’
一九一七年父就任江苏镇江市招商局襄办,乃随之就读镇江中学。镇江乃佛教胜地
,寺院众多,高僧辈出,其间尤以金山江天寺与扬州高旻寺并称禅学袓庭。暇时常与同
学结伴去佛寺随喜,去时,少年气盛,奔跑跳跃,嬉笑打闹,意气风发,不可一世,忽
闻一棒钟声,闹心顿息,静如止水,凊凉愉悦而莫知所以!
其时,金山有一位悟道高僧,众皆尊为活佛。惜余年幼无知,不知叩请上下,只见
众人团团围住他争相问话。乃使劲挤进人群,跪拜僧前,僧亦不问短长,拿起大雄宝殿
内的敲木鱼的大槌敲余头曰:‘好好用功学习,后褔无穷!’一众惊愕,余亦赧颜而退。
一九二三年,父调任上海招商局工作,余亦随之迁居上海,考入上海沪江大学读书
。一九二五年,父因工作辛劳,不幸罹伤寒重症,经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余于悲痛... 阅读全帖
d**********l
发帖数: 647
42
六祖慧能大师说《坛经》,并不是要批判西方极乐世界,因为《坛经》是一本禅经,它
讲的是心法,心法哪有什么东西方呢?所谓十万八千里,讲的是我们要修十善业、要去
除八不正道,你就到西方了,这是从真理的角度讲的。但实际上,西方极乐世界是真实
存在,但是《坛经》是讲空性的,它不讲有没有这个事情存在,所以不能拿《坛经》来
批判西方极乐世界。---海涛法师
净土决疑论---印光大师
问,博地凡夫,岂敢自任。诸祖诚言,断可依凭。六祖谓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
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赵州云,佛之一字,吾不喜闻。又云,老僧念佛一声,漱
口三日。禅宗诸师,多有此等言句,则又何说。
答,六祖直指向上,令人识取自心。汝当作训文释义,辨论修持法门。所谓认驴鞍桥作
阿爷下颔,几许误哉。汝须知西方之人,见思净尽,进破尘沙,及与无明。只有进修,
绝无造罪之事。谓彼求生何国者,若在此间,未断见思,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之人,则
生凡圣同居净土。一生彼土,则见思二惑彻底消灭。喻如洪炉片雪,未至而化。德人觌
面,鄙念全消。若是见思净尽,则生方便有余净土。分破无明,则生实报无障碍净土。
无明净尽,福慧圆满,则生常寂光净土。在...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不是神话
四、缺乏正知见的达照:
观其达照文章,可说没有任何佛法正知见,却将常见、断见外道法引入佛门,藉以
破坏 佛的正法,其过大矣!以自己对佛法不知、不懂,却来评论 平实导师所说正法是
在作造神运动、是在作自我吹诩,直将自己对佛法懵懂无知底蕴暴露其大众前,让人直
摇头,真是愚痴人啊!以下是后学将达照错误的法与 佛所说的正法相比对,来证明达
照对佛法完全无知、懵懵懂懂,说明如下:
1.真心离见闻觉知,这是事实,有经典及证悟祖师开示证明,不是神话:
在 平实导师种种著作中,都说:“真心离见闻觉知、不在六尘境上了分别”,这
样的说法有经典、证悟祖师为依据。譬如《大方等大集经》卷十一,佛开示云:
一切诸法无作、无变、无觉、无观,无觉观者名为心性。
经中已明文,真心无觉无观,所以祂离见闻觉知,不在六尘境上分别,所以祂不审
(不审查计度)、是恒、非断。
又譬如《维摩诘所说经》卷二开示云:
法(真心)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
经中已明文告知:这个真心离见闻觉知,如果在见闻觉知中寻找真心,斯人则落在
见闻觉知中,不是求本来离见闻觉知的真心也。因此要找这个离见闻觉知、恒而不审的
第八... 阅读全帖
x*****3
发帖数: 89
44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西游漫注》第六十四回(上)
西游记完整贯穿了中国人文化根流的整个生态系统,所以跟着西游记走是没错的,能让
你游历一个完整的文明系统.....
第六十四回(上)荆棘岭悟能努力 木仙庵三藏谈诗
(1)老猪发奋 (2)隐秘梦境 (3)吸引力法则 (4)吹牛也要有品 (5)过招 (6
)一隙
PDF TXT订阅 PDF订阅 mp3播客 mp4播客
(1)老猪发奋
孙悟空他们为祭赛国解除忧难之后,为了表达谢意,国王一定要赠送金银财宝作为答谢
。当然了,唐僧师徒式坚决不干的。唐僧师徒只是接受了人家给的衣物、干粮。这种小
的细节,小说中一次一次的反复提及。“国王摆銮驾,送唐僧师徒,赐金玉酬答,师徒
们坚辞,一毫不受。”“话表祭赛国王谢了唐三藏师徒获宝擒怪之恩。所赠金玉,分毫
不受。”这说明了什么呢,无非是让我等读者们,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修行人是不
可接受钱财馈赠的。连维持基本生活需要的钱财都不接受的话,那么,和尚化缘募资修
建寺庙,对于佛教来说,也属于“非法集资”的。有僧众募集砖瓦木材、或自己动手,
慢慢的修建寺庙,应该是可以的。像祭赛国这样官府出资修建寺庙、也无不可。金光寺
长期接受官府供养,白吃白喝,实属... 阅读全帖
w*********r
发帖数: 2192
45
《禅悦》 禅修的基本方法(6)
作者:[英]阿姜布拉姆 出版社: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 禅相的特质
我们可通过以下6个特点来认出禅相:(1)它只有在禅修者达成第五个禅修阶段,
体验到“美丽的呼吸”之后才会出现;(2)它在呼吸消失时出现;(3)它只有在色、
声、香、味、触等五外入处完全消失时才会出现;(4)它只有在静默的当下,当内心
的杂念完全消失时才会出现;(5)它奇特却又极吸引人;(6)它是具有单纯之美的征
象。希望这6个特点可以帮助你区分真正的禅相与想象中的禅相。
禅相初次生起时,可能会显得模糊,这是因为禅修者太快进入禅相了。在此情况下
,禅修者应立即返回上一个禅修阶段,持续专注地觉知美丽的呼吸。有时禅相如灯塔上
的灯火一般,明灭不定直至消失,这也意味着禅修者太早离开了“美丽的呼吸”这个境
界。须知,“心”只有先做到长时间轻松地觉知“美丽的呼吸”,之后才可能对于更加
细微的禅相保持清晰的正念。因此,在持续觉知“美丽的呼吸”这一阶段里,你应安忍
且勤勉地调伏“心”——只有当体验禅相的时机成熟时,禅相才会是明亮、稳定且容易
维持的。
f****2
发帖数: 311
46
赞曰
巴山蜀水 人杰地灵 藏龙卧虎 辈出高僧
宗门巨匠 禅庄上人 童真入道 精进梵行
游历五国 历尽艰辛 万里参学 遍访高人
金刚岩洞 禅定苦行 略显神异 救度有情
十年浩劫 不动道心 高龄百岁 振兴佛门
劝人念佛 广种佛因 弘扬净土 接引众生
千首偈颂 一代名僧 安详坐化 肉身永存
童真入道 持戒梵行
一八九一年寒冬十月初七,四川省安岳县姚市镇白鹤林村李医生的夫人胡氏于中午时分
终于产下一个肉胞胎,接生婆打开肉胞,发现是一个合十而坐的男婴,她感叹地预言:
“这个孩子将来一定是个和尚”。他就是李海静。
李医生终于积攒了一点钱,举家迁到成都平原的邛崃县高桥镇开了一家中药铺行医。海
静读了六年私塾,并能帮助父亲抓中药。
十 二岁那年,有一个峨嵋山下来的和尚,他就是常与虚云老和尚交往的著名高僧性空
法师。他云游到李家药铺讨口水喝,小海静一见到他就十分亲切,热情地捧上一碗 热
茶,恭敬地供养给性空和尚。性空法师见他慧根深厚、聪明伶俐,心中十分欢喜。李医
生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见到性空法师谈吐不凡,就热忱留宿供养三天。
性空法师恳切地向他的父母说:“这孩子佛根深厚,与佛有缘,我找他很多年了,就让... 阅读全帖
P****S
发帖数: 2286
4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ZZ]禅修与现代生活
二,为什么要修禅
西方心理学家认为,冥想对人的身体非常有帮助,五分钟的冥想等于熟睡一个小时。
如果内心没有受过任何训练,则哪怕身体处在非常自由的环境当中,心也得不到自由。
轻者觉得空虚、无聊,重者感到沮丧、焦躁,甚至动不动就产生不想活了的念头。根本
没有足够的力量,去面对外界的风云变幻。即使表面看来非常成功,实际上却焦虑重重。
在物质还不够发达的时候,大家唯一的追求,就是简单地解决温饱问题。但在温饱问题
不但解决了,而且拥有了庞大的财富、名声、地位等等的时候,才发现其实有很多问题
是物质根本无法解决的。这时候,禅,就成了最好的选择。无数成果证明,通过禅定,
就可以让心态重拾健康。对很多感受过禅修好处的人来说,禅修已经不是佛教或其他宗
教的专有名词与专利,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心灵调节剂。
对很多人来说,我们内在的精神世界,还是一个未知的区域。若想详细、深入地了解精
神,佛经无疑是最好的教材。在通晓了精神的本质以后,就知道为什么要修禅了。
佛教认为,我们的精神,可以分为八种不同的层面。最外在的,是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
接触外在的光波、声波等对境,而产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五识。第六个层面,是...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深妙禅偈
(二)深妙禅偈
有大福德始念佛 发菩提心修十善
佛说无上深妙禅 浅人当作浅法看
四仪庄严三业净 坚守重戒勿少犯
打破人我是非关 放下生平闲知见
谈玄说妙不相干 三字真传老实念
只此即是长夜灯 苦海慈航斩魔剑
要拔多劫生死根 直拼此身作呆汉
五宗八教一句收 切莫念外觅方便
过缓过急同是病 强想一心心愈乱
志坚如钢气如绵 不间不杂自成片
因心果佛互感应 根身器界潜转换
烦恼未伏念不一 习气不除佛不现
千万句如一句时 何愁不见弥陀面
此事非易亦非难 三昧全凭信行愿
第二个内容是深妙禅。怎么又谈到禅了,这是《大集经》的话:‘若人但念阿弥陀,是
名无上深妙禅。’不但是禅,而且是深的禅,妙的禅,而且是无上的深妙的禅。中国旧
日的知识份子(士大夫阶级)欣赏禅宗,鄙视净土,认为唯有禅宗才是高深玄妙之法,
至于净土只是愚夫愚妇的行径,其实他本人正堕在颠倒见之中,如大富盲儿身在宝中为
宝所伤。另外一种,目前有许多人,久修无功,
产生消极情绪,自认什么都不行,我看经不能深入,参禅更不是根器,学密还有许多怀
疑的地方,我什么也不行。所以我没有办法就只好念念佛吧!这个说法,表示这个人虽
然习净,但对于净宗缺乏正...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当代禅修几个误区Zz
泉边林下
1:过度追去安住分而忽略观察分;
很多修行禅那者过分追求禅定,而忽略了禅定中的观察。把佛教的禅那修成单纯的寂止
,这样的话,即使寂止修得很成功,也只是某个禅天的禅那,和我们的解脱目标相差实
在太远,所以般若观非常重要。很多人过分迷恋四禅八定,老实说,我们用一生的时间
能实现四禅八定吗?即使实现了,又能够解脱吗?实际上初步修行禅定者即使他有安住
的能力,他的安住时间不允许超过整个禅那的百分之十,也就是说,初期的禅定者要求
在十分之九的情况下是在观察分。有的人把四禅八定和禅宗划在一起,这完全是个误解
,佛教的禅那区别与四禅八定的正是观察分,借用禅定力量来突破能所对立的执着,把
禅定当做契入本觉的手段和助力,在奢摩他的基础上做毗婆舍那。也就是用在寂止的基
础上做观察修,因此正见的树立特别重要。
2:修法的单调性
用单一的手段调服自相续,比如修数息观的不会灵活利用不净观,修念佛观的不能灵活
观心等等,我们调整自己心相续方法有很多种,要根据自己心的现量来做调整,比如烦
恼非常重的要用剖析调服,心的粗分已经初步安定的情况下用直视调服,直视调服还要
根据自己心的现量做粗直视和细直视调服,... 阅读全帖
Z***T
发帖数: 727
50
来自主题: WaterWorld版 - 禅即是茶 茶即是禅
禅即是茶 茶即是禅
禅的精神在于悟,茶的精神在于雅。悟的反面是迷,雅的反面是俗。由迷到悟是一个长
期参悟的过程,由俗到雅也是一个持久修养的过程。迷者迷于贪嗔痴,悟者悟于戒定慧
。贪嗔痴乃人生修养必除之三毒,戒定慧乃人生成就必修之三学。
人生执三毒而不觉,是为迷失之人生;人生修三学而恒觉,是为觉悟之人生。人生
执三毒而迷,不离日用事;人生修三学而觉,亦不离日用事。人生在日用事中迷,人生
亦在日用事中觉。迷失与觉悟,同在一件事情上起作用,同在当下一念之间的迷惑与觉
照。禅茶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心性修养形式,其目的就在于通过强化当下之觉照,实
现从迷到悟、从俗到雅的转化。一念迷失,禅是禅,茶是茶;清者清,浊者浊;雅是雅
,俗是俗。一念觉悟,禅即是茶,茶即是禅;清化浊,浊变清;雅化俗,俗变雅。
禅花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这一精神决定了禅茶文化具有一种不同于哲学
和伦理学的特殊的社会化育功能。禅茶文化离不开人文关怀,离不开人生日用,离不开
禅的观照与感悟,离不开茶的精清、淡洁、涤烦、致和之修养功夫。从这个角度来看,
我觉得,将禅茶文化的功能定位在感恩、包容、分享、结缘这八个字上,最为恰当;...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