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j 发帖数: 442 | 1 “
禅宗主张修道不见得要读经,也无须出家,世俗活动照样可以正常进行。禅宗认为,禅
并非思想,也非哲学,而是一种超越思想与哲学的灵性世界。禅宗思想认为语言文字会
约束思想,故不立文字。禅宗认为要真正达到“悟道”,唯有隔绝语言文字,或透过与
语言文字的冲突,避开任何抽象性的论证,凭个体自己亲身感受去体会。
”
看到这么一段话,不知真假。 |
|
C*******l 发帖数: 1198 | 2 苦禅图
冷了秦月 哑了金柝
时空延绵虚化
葡萄美酒倾入夜光杯
曾经的尘土
曾经的翠微
在译名的世界里
沉醉
靡靡的苦
松间的照无眠
听 那落雨的一隅
谁的铉在断
曾是
相逢相识相随的
曾是
共盟共奔共守的
曾是
冷凄远上的山水
曾是
狂狷不堪的绝唱
如今都
崩在渭城的轻雨里
平息一段悲怆
涅磐一种向往
(纵豆蔻词工可铺就
千层喜万重欢
回首处 仍寻不见
系你联我的灯火阑珊)
定在自然与人之际
姿势 转变成
永恒
本不该有的去留呀
因为郁结
所以静默
成
画
(95年冬) |
|
r****n 发帖数: 8253 | 3
在哪看到入初禅一定要人品好,没听说这种说法啊。
我前面说过吃,禅定只是一种意识纯净的程度,和什么人品没什么关系
另外你可能误解了善心所和恶心所,这里的善恶和人品没关系,善心所意思是指那些良
性的心所,比如念,喜,乐,舍,一境性等,而恶心所是指那些不良性的心所,比如散
乱心所,昏沉心所,痴心所等。
定脾气会变好。那就更没道理了。
外道和魔头不一定人品坏,相反也可能人品非常好。外道仅是一些修行不究竟的人,没
有完全彻悟真理,只是在半路上或者错误的路上,而佛法说的魔头,主要破坏篡改佛法
的力量,这个也和人品无关。 |
|
r****n 发帖数: 8253 | 4
瑜伽师地论是大乘唯识的作品,对于想要学习南传的初学者来说是没有必要读的,会引
起见解的混乱。而且这本书有相当的难度。我个人是因为想要透彻了解大乘的各种思想
,便于将来写书所以才研读。
如果你想要学习南传佛法,我建议第一先要阅读佛教史,英国人渥德尔,日本人平彰川
以及台湾的印顺法师等的佛教史都还不错,阅读佛教史便于让你了解整个佛教发展的大
致脉络。
其次可以阅读一些南传尊者写的佛教入门书,这方面的书有很多,比如斯里兰卡那兰陀
长老的《觉悟之路》,罗睺罗的《佛陀的启示》,菩提尊者的《八正道》等,这些都是
不错的入门书,可以帮助你大概了解南传佛法的基本教义,另外也可以阅读一些佛陀以
及佛陀的弟子的生平资料,这方面有《亲近释迦牟尼佛-从巴利藏经看佛陀的一生》,
还有《佛陀的圣弟子传》等。
以上基本可以让你了解佛法的历史发展以及佛法的基本教义,后面就开始具体的选择一
种禅修方法,在这里,我特别推荐马哈西尊者这一体系的纯观禅法。因为这一体系无论
在法理以及修行的系统性完整性方面都是非常好的。是南传里面目前最均衡的,而且地
位也非常高。除了马哈希的体系之外,南传里面还有两个主要的体系,一个是泰国阿 |
|
b**d 发帖数: 7644 | 5 据说早期佛经没有记载佛陀显神通,后期才有的。
可以随时出入任意一种禅那(清净道论),并且还要超过四禅,才有机会证得神通 |
|
Y**u 发帖数: 5466 | 6 越解释越说明你不懂啥是神通。。这不能怪你, 因为你也肯定没有, 你就是喜欢画饼
为食。
可以随时出入任意一种禅那(清净道论),并且还要超过四禅,才有机会证得神通 |
|
z*****n 发帖数: 633 | 7
这个,我过去也很计较准不准,后来发现,准和不准都不能说明灵魂离体。
为什么呢?
首先,假如真就你们大多数人想象的那样,有个灵魂从肉体里分出来,这么一个实实在
在的过程发生,那么这种观点其实已经不是佛教的观点,而是外道也就是其他教派的观
点。按照我个人理解,对于不二的法界,一切法无自性,所以信息是必然是全息的,比
如佛有他心通有大圆镜智能普知一切,这个如果法有少分自性,都是不可能的,因为如
果法有少分自性,彼此就是独立分开的,彼此隔断而无从相知。所以佛有他心通有大圆
镜智能普知一切,不是佛的灵魂飞出去到处收集信息,不是,因该是当下即知,无有来
去。那么身处同样法界,我们得到同样的信息,为什么佛能做到知,我们不能做到?只
能说我们这个接收器不行,虽然也“本具如来功德“,但是全给我们妄想业障掩盖住。
但是,如果我们能调心调到非常寂静的状态下,就像收音机噪声低下去后,这个接收器
的灵敏度就会大大提高,比如有人禅坐过程中,会受到一些信息。这个过程并没有什么
东西出入,到外面收集了一番。所以这个因该好理解。
现在回过头来讲,我们在睡眠出体或禅坐出体过程中,就是比平时灵敏度高的时候,这
时候,你可... 阅读全帖 |
|
f*******8 发帖数: 3612 | 8 没法绝对判断,但也有法否定一些明显不是的。
最少,一个法师不应该在别人没找到的时候,让人认为自己找到了。
某些法师、导师念一辈子经,你让他修念住,他一点兴趣也没有,
就显然什么都不是。
嘴上说苦集灭道,实际上不过是“少年时即使唱悲歌,也带着欢乐的调”。
老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而已。
重点还在自己有心无心,现在看来很多很多人是没那个“一杆子插到底的心劲”,
所以再多说也没什么用。
一杆子插到底,就是念住,剩下的差别只是方法。
(别人无心时自己强行表达,确实是有好为人师的问题。
按说这些事都应该随缘最好。
强行把标杆提得太高,也会挡别人的路。
人家需要的时候就说,不需要的时候就歇着。这是对的。
我的我执主要在这儿)
贴一篇waichi的老文。
============================================
在世明师与名师
佛,乃印度语之音译 = 意译即"在世明师" = 其人己尽了解及实证 最究竟之道足以教导
一切众生.
名师 = 非常有名气之师
谈到明师, 真有些慨叹!
话说小弟某日无意中打开电视, 正好看到某位禅师说法, 这位师父闻名多时, 亦偶有看
到其佛学著... 阅读全帖 |
|
w**u 发帖数: 311 | 9 “细分”的意思是行禅初学者只取一种感觉--本体体位觉(就是脚在移动中的位置)为
所缘。不要一开始就同时觉知体位,张力,触觉,温度,和运动的支配。体位觉
由专门的体位感受器负责。风大特点很明显。
, |
|
w**u 发帖数: 311 | 10 “细分”的意思是行禅初学者只取一种感觉--本体体位觉(就是脚在移动中的位置)为
所缘。不要一开始就同时觉知体位,张力,触觉,温度,和运动的支配。体位觉
由专门的体位感受器负责。风大特点很明显。
, |
|
n*****a 发帖数: 265 | 11 禅宗说黄龙禅师点化了吕洞宾。
------------------------------------------------------------------------
吕岩真人,字洞宾,京兆人,原为道教祖师,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后成为黄龙
诲机禅师之法嗣。吕洞宾曾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均不及第,生活落魄。后偶然于长
安的一家酒肆里遇见了钟离权(汉钟离),经点化,遂生出尘之意。钟离权便传授
给他道教的延命方术。从此以后,他便隐居终南山,人莫测之。
吕洞宾道法修成之后,即离开终南山,云游四海。他曾经游历过庐山归宗寺,
于钟楼壁上题诗云:
“一日清闲自在身,六神和合报平安。
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
不久,他又南下,经过黄龙山的时候,发现此山紫云成盖,心相此处必有异人
,于是入山寻礼。
吕洞宾来到黄龙诲机禅师的道场,正好赶上黄龙诲机禅师击鼓升堂。
黄龙禅师一见他,心中早已知晓此人便是大名鼎鼎的吕洞滨吕岩真人。因此想
诱导他在修行上更进一步,于是便厉声说道:“座傍有窃法者!”
吕洞滨一听,便毅然走出大众,问道:“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
且道此意如何?”
黄龙禅师指着他,大...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12
很冒昧纠正一下,
这里说的”无我”,并非佛陀说的”无我”
可能是这位法师方便之说? 或一时口语失误?
这里的”无我”,改成’忘我”较合适。
因为众所周知,佛陀说的”无我”与无念,没有关系。
从下文,我相信法师知道,但法师这么说,会引起误会。
这个观念应该是扩大解释了,
是否是佛陀的观念,有争议,有待商榷。
也可能法师这里的”宇宙”也是方便之说
如果把”宇宙”改成”生命”,更好。
good
很认同
我所理解,这里的”空性”是 因缘所生,因缘所灭,
就是佛陀说的涅盘。
涅盘的三个特色 : 空 无相 无所有
good
如果是说”生命现象”,我接受。
Good
每一次当执着的想法生起时,常思维这世界是因缘所生 因缘所灭,思惟无常。
这是正思维。
修行过程中间是有一段无分别现象,
但是否需要用这方法一直思维”自” ”他”如一,倒不一定,要在不同时机运用不同
方法。
佛陀提了其它重要方法。
这位法师说了ㄧ件重要的事,
“当执着于「我」或「他人」,我们就会生起种种二元对立(二取) -- 苦和乐等--
的想
法,我们要明白,如果跟随生起的烦恼转,继而作种种业,果报一定会来临,例如如果
我们生... 阅读全帖 |
|
r****r 发帖数: 755 | 13 任何的分心,即注意离开了专注对象而去留意任何感官对象,都会产生一种干扰,令禅
修者错过了当刻,以及最后失去深入洞察诸法实相的能力。一颗心,受到就算些微的爱
欲所染,将会发觉,那爱欲会不断地打扰着对实相的把触,就像是玫瑰花瓣与手掌之间
的手套一样。除非肯自我承担和全心全意地去做(Full commitment),否则,实相是
永远也不能被把触到的。由于感官对象的吸引力和心内的爱欲都很强劲,那方法必须能
产生强劲的推动力,就像火箭推进器的推动力一样,可以把火箭推至脱离地心吸引力。
换句话说,它必须是勇猛精进和密集的方法(Intense method)。 |
|
t*****r 发帖数: 39 | 14 原帖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a79ed80101hlzv.html
拉拉杂杂也说禅之三:什么是开悟
所谓开悟,其实就是开“捂”,佛性本是藏于众生心内的,只因被自私自利贪嗔痴慢疑
人我是非。。。种种污垢覆盖住,故不得起用,遂使众生被困于黑漆漆肉桶内千年万载
流转生死受痛无量,如赵州云“狗子无佛性”,可解成“狗壳”极霸道地彻底遮盖住佛
性乃至终狗一生无法解脱之意。修行的究竟,就是发菩提心后自己努力正精进掏挖于内
,感得诸佛菩萨慈悲加持敲打于外,合力把这些垢壳粉碎,让内心明珠显现大放光明。
开悟后的人,便是觉悟的人,觉悟的人,必然会无条件荷担如来家业利益一切众生,故
开悟的人,定然自觉觉他便是肉身菩萨,虽然一样吃喝拉撒,但他生存于世的目的,已
同普通自私自利的凡夫决然相反。
开悟,便是上了莫尔菲斯的贼船(参考电影《黑客帝国》)。
所以,开悟,便是菩萨的诞生。
开悟,常常会被误解为“我理解了一些东西”,于是谈玄说妙抄书无碍食人唾余口若悬
河滔滔不绝大堆著书立说,那是一种常见的可悲错认境界,如同入了《西游记》里的小
雷音寺,误认化城为西天,遂为魔所... 阅读全帖 |
|
d******r 发帖数: 5008 | 15 你用的哪种茶?好像喝禅茶的喜欢用普洱,这里面有啥道理没有? |
|
g*******r 发帖数: 1414 | 16 个人浅见
都是“凡有所相,皆为虚妄”的拓展,应该都是做禅宗的话头禅的
第一个应该是“佛陀说法49年又言没说一法”,不是没说一字。我认为是佛陀说的法(
说法)不是佛陀的法(没说一法)。应该是让大家了解,佛陀告诉大家探寻世间真理的
方法,不是佛陀发明的探寻世间真理的方法。
第二个我也不理解,搞不清楚为什么摸摸花然后笑一下就能把法传给他。我还是比较喜
欢惠能作诗,比这个有深度多了。
第三个是如果以吃饭为禅修,则比较高的境界脱离对饭本身的相,所以没有米,没有饭
;穿衣也一样。
最后一个应该说的是人人都有佛性,赤肉团是我们的肉身,无位真人应该就是佛性或者
大乘的如来藏。
不过我个人对这种训练不是很感冒,也许是本人水平太浅。我觉得专注于意境描述本来
就有着相。不过确实是很好的练习无我的初步教程,至少可以实例去体会无我和有我的
区别,以及体会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带有着相的思维方式。
也很感兴趣听听大家的意见 |
|
g*******r 发帖数: 1414 | 17 禅修的定义是什么啊?
如果是指一种如瑜伽或者气功之类的身体修炼方式,我觉得打坐呼吸等等的方式是重要的
但如果是为了感受所谓的空性,我觉得何时何地何种状况下都可以吧,因为本身就无标
准的形式可循,似乎无时无刻都可以以任何方式去感受。我觉得无形的修行才是最难的 |
|
g*******r 发帖数: 1414 | 18 禅修的定义是什么啊?
如果是指一种如瑜伽或者气功之类的身体修炼方式,我觉得打坐呼吸等等的方式是重要的
但如果是为了感受所谓的空性,我觉得何时何地何种状况下都可以吧,因为本身就无标
准的形式可循,似乎无时无刻都可以以任何方式去感受。我觉得无形的修行才是最难的 |
|
t******g 发帖数: 17520 | 19 当时没好意思问, 嘿嘿
具体的问题几乎没有, 我现在大方向还没有的说
大问题
你是跟哪个系统的?如果有老师,传承重要吗?
网上有啥好的系统的教程可以推荐的?
具体的
止 和 观是2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吗?还是到后期就是无分别的
问得原因是因为, 网上安般念的教程, 最初级阶段数息,好像并不观
比喻就是犹如守门, 出入息 如进城出城之人, 只知有人出入门, 并不要知道
出进城的人的相貌, 个子 和肤色等。。。。
初期不观, 并不代表后期不观?
从0基础到看到禅相, 你花了多少时间? |
|
t******g 发帖数: 17520 | 20 当时没好意思问, 嘿嘿
具体的问题几乎没有, 我现在大方向还没有的说
大问题
你是跟哪个系统的?如果有老师,传承重要吗?
网上有啥好的系统的教程可以推荐的?
具体的
止 和 观是2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吗?还是到后期就是无分别的
问得原因是因为, 网上安般念的教程, 最初级阶段数息,好像并不观
比喻就是犹如守门, 出入息 如进城出城之人, 只知有人出入门, 并不要知道
出进城的人的相貌, 个子 和肤色等。。。。
初期不观, 并不代表后期不观?
从0基础到看到禅相, 你花了多少时间? |
|
W**N 发帖数: 1037 | 21 http://chan.bailinsi.net/2001/5/2001502.htm
漫谈无门关
净 慧
“无”字诀,可以说是柏林寺的禅风所在。关于这一点我曾经讲过多次。今天再讲,也
不过是旧话重提,因为这是修禅的一个必然次第,如果不讲,就显得不够圆满。
关于无字诀的来历,《赵州禅师语录》中记载得很清楚。有一位僧人问赵州和尚:“狗
子还有佛性也无?”赵州和尚回答说:“无!”。后来,宋朝有个叫做无门慧开的禅师,
他把禅门里的四十八个公案编在一起,把赵州和尚的“狗子无佛性”这个公案放在第一
条,并把这本书叫做《无门关》。无门关就是这么来的。
无门慧开禅师是南宋时候的人,在禅学上很有见地,是一位大禅师。他的这本书出来以
后,一直到今流传不绝在日本,几乎可以说所有的禅宗寺院都是把它奉为必修课。日本
人对这本书作过36种以上的注解。可是,我们国家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本注解。 |
|
W**N 发帖数: 1037 | 22 http://chan.bailinsi.net/2001/5/2001502.htm
漫谈无门关
净 慧
“无”字诀,可以说是柏林寺的禅风所在。关于这一点我曾经讲过多次。今天再讲,也
不过是旧话重提,因为这是修禅的一个必然次第,如果不讲,就显得不够圆满。
关于无字诀的来历,《赵州禅师语录》中记载得很清楚。有一位僧人问赵州和尚:“狗
子还有佛性也无?”赵州和尚回答说:“无!”。后来,宋朝有个叫做无门慧开的禅师,
他把禅门里的四十八个公案编在一起,把赵州和尚的“狗子无佛性”这个公案放在第一
条,并把这本书叫做《无门关》。无门关就是这么来的。
无门慧开禅师是南宋时候的人,在禅学上很有见地,是一位大禅师。他的这本书出来以
后,一直到今流传不绝在日本,几乎可以说所有的禅宗寺院都是把它奉为必修课。日本
人对这本书作过36种以上的注解。可是,我们国家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本注解。 |
|
c***h 发帖数: 2262 | 23 - 我所知,作者应该把”受”与”触”搞混了。因此而有上述说法。
作者对身念处很有经验,但对受念处似乎没有经验。
理由如下
身体任何动作,一定身心五蕴同时都有运作,只观察得到否,现在要观察吗?
所以身体动作中,也是可以做受念处、心念处。这点没错。
但,有风感、热感这是身触。
没有触感,当然感知不到身体的动作(没有触、识),无法念住。无法做身念处。
但这是”触”,不是”受”。
而身念处最后通常是会往受念处观察,
例如,感知到四大,(火)全身热流温度变化(无常),
但温度高,你不喜欢,对色的苦受升起,排斥这个,然后嗔;
温度适当,你喜欢,对色的乐受升起,想抓取这个,然后贪
再例如,腿酸了,一直动,想换姿势。
这里包含了整个五蕴运作,身、受、心、法都可观察。
可观察身体酸麻本身,
也可观察色身的苦受升起又消失
也可观察心的喜欢不喜欢、想要、硬撑的心态…或更深的心念….
即使是身念处的初学者,练习观察身体而已
要换姿势,不换姿势。都可以。但理由是甚么,自己要清楚。
... 阅读全帖 |
|
t******g 发帖数: 17520 | 24 马哈希的传承, 以观腹部起伏作为anchor培养觉性
行禅, 坐禅交替。 个人觉得算是身念住入手的一种。 |
|
l*****y 发帖数: 9433 | 2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danalake (.......),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9月5日周六禅修简单报告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Sep 7 20:03:33 2009, 美东)
你完全误解了我说的头脑复杂是什么意思,和生活环境经历没有关系.
这是一种与生具来的特性,我看到人,缺乏这种特性的人,因此就具有很多
其他的东西,我就很难拥有,我很羡慕她们.
我是感叹一下,不多说了. |
|
q****u 发帖数: 1421 | 26 发信人: bravery (颠颠倒,颠倒颠), 信区: Buddha
标 题: Re: 盘坐初体验(三)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un Apr 22 15:46:40 2012), 站内
我猜你的修法可能在“一门深入”、“置心一处”方面有些问题。
一门深入、置心一处,都是世尊教法。
所谓一门深入,并不是单修一个特定的法门的意思(圆觉经里二十五种清净法轮就有
世尊多种法门杂修的教法),而是说具体一次禅修,要在眼、耳、鼻、舌、身、意六
个根门中选一个来体验、感受,不要管其他的根门。比如我修的观息,就是从身根入
,体验身体的知觉——也就是触觉,具体讲就是鼻下人中穴处的触觉。念佛法门如果
是默念,就是从意根入,体验意识深处对佛号的知觉;如果念出声,就是从耳根入,
感受听到佛号的知觉,即所谓的观音法门——观察声音的法门。具体一次修行中,同
时观察多个根门,比如既要感觉意根——意识中的佛号,又要感觉身根——身体的知
觉,这就不是一门深入了,就会定不进去。我在修观息法的时候,深入到一定地步后
,除了身根之外,其他根门的感觉都会丧失,眼看不见东西(连闭眼所见的黑都见不
到),耳听不见声音,鼻子闻不到... 阅读全帖 |
|
n*****c 发帖数: 231 | 27 (转载)龙树菩萨揭秘人生的四种未来
发布时间:2016年05月26日
来源:2016-05-16 密法之光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 533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训练能让我们在死亡来临时内心平静,远离痛苦,甚至能让我们化恶心为善业,做
到内心平静、毫不后悔。然而,只做到不后悔还远远不够,还要能做到死后有一个好的
前途。死亡只是一个短暂的过程,死后的生活却是极其漫长的,我们要努力争取死后能
投生到一个光明的地方。
龙树菩萨说,人有四种未来:从光明到光明;从光明到黑暗;从黑暗到光明;从黑暗
到黑暗。
从光明到光明
菩萨便是属于拥有这种未来的人。他们一生身口意的行为,对佛法是如法的,对众
生是有利益的,现在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光明的,死后也会去到光明的地方。
现代社会有这样一种人,生活环境、衣食住行、亲人眷属等各方面都很有福报,同
时,他们的所言所行也都是善良的,一心一意地修行禅法,大公无私地利益他人,这样
的人不但这辈子活得很幸福,死后所去的地方也是光明的。这里的光明不仅是指人天善
果,更主要是指解脱轮回,或是往生净土,或是证得佛果。
从光明到黑暗
世间有一类人,他们过去世做过很多好... 阅读全帖 |
|
i***0 发帖数: 8469 | 28 林清玄曾写过一首禅诗:
白鹭立雪,愚人看鹭。
聪者观雪,智者见白。
初读此诗顿觉其意甚妙。黯黯天色之下,茫茫旷野之间,一眼望去是那遍地积雪,枯枝
衰草黄土沉沙都被这白雪掩盖,天地之间唯白鹭突兀。白鹭立雪,原本是一幅图画,然
而三种人目光所及看到的却是不同的景致 ---鹭,雪,白,它们却是显示出三种不同的
审美境界。
动者为鹭,静者为雪;愚人看鹭,只是看鹭,看不到白鹭以外的其他种种景色,倘若白
鹭飞走,又会如何?人们在执迷于得到与拥有时,总是不知舍得才是真谛。
林清玄先生又有一首短诗可作解证:
相爱的人
像磁铁的正负极,
因相吸与渴望寻找对方的所在。
相契的人
像山谷中的回声,
因投射与回应发现更深的内在。
相印的人
像临水时的照影,
因对照与融入泯灭彼此的分别。
这两首诗正好是互为对应的:只看“鹭”的人,仅仅“相爱”而已;而能见到“雪”,
便是“相契”的人了,当属聪者;惟有观“白”者,方能做到“相印”无间,应为智者
。这就是爱的三种境界。
动者爱,静者契,唯见白者,心心相印。我们所拥有的爱情,到了哪个境界?相爱?相
契?还是相印?
爱情是心里的感觉,谁又能那么轻易地说明白呢?三毛也说过... 阅读全帖 |
|
n*****c 发帖数: 231 | 29 (转载)龙树菩萨揭秘人生的四种未来
发布时间:2016年05月26日
来源:2016-05-16 密法之光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 533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训练能让我们在死亡来临时内心平静,远离痛苦,甚至能让我们化恶心为善业,做
到内心平静、毫不后悔。然而,只做到不后悔还远远不够,还要能做到死后有一个好的
前途。死亡只是一个短暂的过程,死后的生活却是极其漫长的,我们要努力争取死后能
投生到一个光明的地方。
龙树菩萨说,人有四种未来:从光明到光明;从光明到黑暗;从黑暗到光明;从黑暗
到黑暗。
从光明到光明
菩萨便是属于拥有这种未来的人。他们一生身口意的行为,对佛法是如法的,对众
生是有利益的,现在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光明的,死后也会去到光明的地方。
现代社会有这样一种人,生活环境、衣食住行、亲人眷属等各方面都很有福报,同
时,他们的所言所行也都是善良的,一心一意地修行禅法,大公无私地利益他人,这样
的人不但这辈子活得很幸福,死后所去的地方也是光明的。这里的光明不仅是指人天善
果,更主要是指解脱轮回,或是往生净土,或是证得佛果。
从光明到黑暗
世间有一类人,他们过去世做过很多好... 阅读全帖 |
|
n*****c 发帖数: 231 | 30 (转载)龙树菩萨揭秘人生的四种未来
发布时间:2016年05月26日
来源:2016-05-16 密法之光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 533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训练能让我们在死亡来临时内心平静,远离痛苦,甚至能让我们化恶心为善业,做
到内心平静、毫不后悔。然而,只做到不后悔还远远不够,还要能做到死后有一个好的
前途。死亡只是一个短暂的过程,死后的生活却是极其漫长的,我们要努力争取死后能
投生到一个光明的地方。
龙树菩萨说,人有四种未来:从光明到光明;从光明到黑暗;从黑暗到光明;从黑暗
到黑暗。
从光明到光明
菩萨便是属于拥有这种未来的人。他们一生身口意的行为,对佛法是如法的,对众
生是有利益的,现在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光明的,死后也会去到光明的地方。
现代社会有这样一种人,生活环境、衣食住行、亲人眷属等各方面都很有福报,同
时,他们的所言所行也都是善良的,一心一意地修行禅法,大公无私地利益他人,这样
的人不但这辈子活得很幸福,死后所去的地方也是光明的。这里的光明不仅是指人天善
果,更主要是指解脱轮回,或是往生净土,或是证得佛果。
从光明到黑暗
世间有一类人,他们过去世做过很多好...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31
轻安实际由两个心所组成,分别是身轻安(kaya-passaddhi)和心轻安(citta-
passaddhi),它的主要表现是身心的平静,不躁动,类似你说的安定,而不是感觉到
身体轻。后者是一种错误的说法。
以下是阿毗達摩里面精确的分析。
========================
身轻安(kaya-passaddhi)以及心轻安(citta- passaddhi)。它们的特点是平静心所与心
的不安。这里所说的身不是指色身的身,而是指心所;这里的心就是心法。身心的平静
、不躁动不安称为轻安。作用是破除心所与心的不安。表现为心所与心的安宁与平静。
========================
所以轻安实际和感觉到身体轻一点关系都没有,在打坐中,它所表现出的是一种明显的
安定,不散乱,而在日常生活当中,它表现出一种沉稳,安定。无论在打坐和日常,轻
安都是可以有的。
很多人误认为的感觉到身体很轻,实际是因为打坐中修定的关系,平常的身体的感觉渐
渐消失了,这和轻安完全不是一回事。
身体感觉轻,未必是轻安,轻安也未必都是身体感觉轻。
轻安,主要是一种安定。 |
|
r****n 发帖数: 8253 | 32 智的
=========================
关于这段,我是这样理解的。
虽然对于某些人来说,最好是不需要提前了解具体的十六观智都是什么,因为它可能造
成一种模仿或者想象。
但是对于头脑思想里面已经被种入太多错误东西的人,尤其出生在大乘文化背景下的人
,了解十六观智到底是什么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它实际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于大乘开悟
解脱的具体方向。而很多人几乎从来没有听说过,可它却是真正的路。
打坐最害怕的就是被种入了错误的先入之主的成见。如果没有正见,就不会产生正定,
也当然不可能解脱
要么你什么都抛下,只靠自己如实观察,要么你就应该在正确的方向指引下,去老实实践
能够做到前者的人非常少,而我们通常是后者。 |
|
r******4 发帖数: 178 | 33
春天的生机勃勃,是大自然的本身一种现象,但本质却和贪爱轮回有关。
春天万物复苏,生物也开始繁衍生长,带有一种“生”的力量,而驱动它的是一种强烈
的“贪”,即通过生长繁衍而获得更多的“乐”,我们赞叹春天,讨厌秋天,讨厌冬
天,是因为我们喜欢复苏成长,拒绝衰变衰老。
轮回当中的生,是在贪爱驱动下试图不断获得乐的一种结果。但是有生必有灭,在生的
一刹那,已经决定了它未来必定会死,必定会消失,它是不可逆的。世间任何现象都是如此。
亦如你我,在漫长的轮回当中于这个bbs相遇,但是在相遇的那一刹那,亦决定了总有
一天会彻底分开,所谓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
|
d**********6 发帖数: 237 | 34 我们在修法的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觉受或境相,这些都要保密。一般情况下,可以
与上师沟通;在没有意义的情况下,不允许对任何人讲。但是,有些人特别喜欢说这些
:“我看见某尊佛了,看见某位菩萨了,梦见什么了。”其实宣说这些,都是修行的违
缘和成就的障碍。这些都是应该保密的。
为什么呢?因为佛法特别强调正知正见,不能颠颠倒倒、神神叨叨。第一,自己执
着这些,会成为修行的一种障碍;第二,如果别人知道了,也会执着这些,会想“我怎
么没有呢?”总希望有一些瑞相,这样也会影响别人。
其实有这些觉受或境相都很正常,也可以说是不可靠的、暂时的。我们真正进入正
道,修行有成就真正的征相是什么?就是烦恼减少了,习气减少了;烦恼没有了,习气
没有了。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觉受或境相都是假的,不能当真。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两兄弟,哥哥是出家人,弟弟是在家人。哥哥每天晚上都到山
上修行。有一天,弟弟知道了哥哥有很多银币,就生起了贪心,想杀害哥哥。晚上哥哥
到山上修炼的时候,弟弟拿着刀就把哥哥的头砍掉了。但是哥哥却把头捡起来安上了。
弟弟看了很惊讶:“啊?我的哥哥修行境界这么高啊!”就害怕地跑回去了。第二天早
...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35 张柏芝在艳照门后本来应该得到谢霆锋的更好的关照,这样才可以显示出谢霆锋作为丈
夫的胸怀,但是谢霆锋放弃了这种胸怀而选择了和张柏芝离婚,这说明谢霆锋在骨子里
并不接受这样的和别的男人乱搞的女人,他希望获得一种纯粹的爱情。
可见,他是很注重感情的,而且希望得到一份纯洁的爱情。
后来,谢霆锋和王菲结婚,这就更能显示出他的纯情。因为王菲并不是特别美的,她瘦
美但还没有达到那种天仙美女的程度,她最大的特点就是空灵归佛,她是信佛的,她的
歌里面也有一种禅道的感觉,一种纯粹的感觉。王菲的绯闻基本上没有,而谢霆锋最看
重的无非也就是这一点。他追求什么就说明他自己就是什么样的。他追求王菲这样纯情
的人,就说明他也是个纯情的人。而且,他拍过一部电影叫《情圣》,如果我没记错的
话,爱你一万年好像就是从这电影里出来的吧,总之我记得有。这也能证明他是个纯情
的人,纯情到有点理想化的程度。据我的推测,谢霆锋和王菲算是走对了,他们肯定会
白头谐老的。因为王菲是个痴情的女人,而谢霆锋也是个纯情的男人。 |
|
x******i 发帖数: 14369 | 36 转一些小禅语,给感恩节在家上网的同学浏览。
———————————————————————————————————
你的生气属于哪一种?
有些人像刻在石上的字,易怒而且怒气历久弥新。
有些人则像在沙里的字,易怒但怒气很快就消弭于无形。
有些人则如写在水中的字,不留任何已成过往的想法。
但最完美的人是如写在风中的字,让侮辱和逆耳的批评与意识中擦身而过,他们的心中
永远都是纯净而安宁,呈现出光可鉴人的一面。
生的气本来就是风的一种。
——————————————————————————————————————
@禅语堂 : 空中,落叶飘零;眼前,秋风凝霜。
一位秀才问禅师:“此情此景,人生当作何感悟?”
禅师淡淡说道:“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诚然,花开花落自有规律不受人左右。
而人无法掌握的又何止与此?常怀一颗平常心,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足矣。
心乱只因心在尘世,心静只因心在禅间……
——————————————————————————————————————
我,在你们的爱情里孕育,在你们的渴盼中拔节,在你们的望眼中走远。
很多时候,我看到的是你们渐去渐老的背影,而承受的,却是你...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37 金庸写过很多帝王,而且往往不惜笔墨,与对其他历史人物不同。而且,金庸笔下的皇
帝千姿百态,各具风采,天雄成吉思汗,枭雄朱元璋,奸雄乾隆,甚至好高务远志大才
疏的宋哲宗赵熙,都形影生动,如在眼前。
而金庸笔下的千古第一帝无疑是康熙。这个少年继位,诛鳌拜,平三蕃,收台湾,
胜沙俄,开创了康乾盛世的一代大帝,在金庸笔下聪明天纵,忧国忧民,是一代明君。
治理国家,处处显着气度和智慧。听闻台湾台风灾情,竟“泪光莹然“,要裁减宫中衣
食赈灾。在五台山上,顺治帝让他“永不加赋”,他对韦小宝说:“我们满洲人来做中
国皇帝,总得要强过明朝那些无道昏君,才对得起天下百姓。”做皇帝而要对得起百姓
,这样的皇帝,两千年的中国历史,可找不出第二个来。
不单如此,还重友谊,有孝心。和韦小宝总角之交,对妹妹的爱护,对太后的关心
,都显得诚挚真切。初闻父亲可能未死的时候,欣喜若狂,五台山上见了顺治,痛哭失
声。可见是个深情的皇帝。
很喜欢这个康熙的,虽然很多人都说金庸把他写得太过完美了。
梁羽生也写了很多皇帝,不过有点千篇一律,大多是奸恶昏庸之辈。同样是康熙,
居然一出场就杀害了自己的父亲顺治和和尚。但也有例外,一代...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38
因为对自我以及世界的困惑疑问,于是产生想要了解真相的心,而且这个心在产生的时
候,就带着一种强烈要弄明白,彻底弄清楚,已经根本不是肤浅的好奇了。
切的
我大概是两个阶段,在没遇到克之前,这周期大概就是十年,包括在GYFM里面,对于真相是一种非常迫切寻找的状况,而且有很多的困惑和矛盾,这些常常每时每刻都在影响我。
在遇到克之后,之前所有的困惑和矛盾已经没有了,并且内在似乎产生了一种突变,在
这种突变之下,那个原来急切想寻找到真相的心基本消失了(至少我自己还没觉察到)
。目前主要就是到对当下的观察了,并且非常坚信最后一定会发现那真相的,我不需要
去找,它自己就会在某个时刻来的,我只管从当下认识和学习就好了,从来没有这么坚
信过。
我自己认为是终于走出了第一步,以前那些其实都不算的,无非算是积累而已。 |
|
l*******u 发帖数: 937 | 39 俺觉得佛教的证明方法挺有意思的,跟今天的印度人思维方法很接近。
要证明苹果不是圆的,先要说明有10种定义圆的方法,每种还有3-4种别称,每种别称
又有5-6种可能的来源。。。。 |
|
a*******g 发帖数: 867 | 40 大智度论释遍学品第七十四(卷八十六)
圣者龙树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菩萨摩诃萨戏论。
佛告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观色若常若无常。是为戏论。
观受想行识若常若无常。是为戏论。
观色若苦若乐受想行识若苦若乐。是为戏论。
观色若我若非我受想行识若我若非我色若寂灭若不寂灭受想行识若寂灭若不寂灭。是为
戏论。
苦圣谛应见。集圣谛应断。灭圣谛应证。道圣谛应修。是为戏论。
应修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是为戏论。
应修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是为戏论。
应修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作解脱门。是为戏论。
应修八背舍九次第定。是为戏论。
我当过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是为戏论。
我当具足菩萨十地。是为戏论。
我当入菩萨位。是为戏论。
我当净佛国土。是为戏论。
我当成就众生。是为戏论。
我当生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是为戏论。
我当得一切种智。是为戏论。
我当断一切烦恼习。是为戏论。
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色若常若无常不可戏论故不应戏论。受想行识
若常若无常不可戏论故不应戏论。乃至一切种智不可戏论故不应戏论。何以故。性 |
|
a*******g 发帖数: 867 | 41 乾隆大藏经·大乘华严部·第0095部
《庄严菩提心经》一卷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菩萨发菩提心有十法。何等为十?
发第一心,成就众善本,譬若须弥山以众宝庄严;
发第二心,行檀波罗蜜,譬若大地长养众善法;
发第三心,行尸波罗蜜,喻若师子王能降伏众兽,灭除邪见故;
发第四心,行羼提波罗蜜,喻若那罗延坚固不可坏,灭除烦恼故;
发第五心,行毗梨耶波罗蜜,现行众善法喻若天华,如意说法故;
发第六心,行禅波罗蜜,喻若日光明灭除众闇故;
发第七心,行般若波罗蜜,诸愿得满足,喻若商贾客得离众难故;
发第八心,行方便波罗蜜,灭除诸障碍,喻若月盛满清净无秽故;
发第九心,欲满足本愿,游净佛国土乐听深妙法,灭除贫穷故;
发第十心,喻若虚空其智无穷尽,譬如转轮王成就一切种智故。
善男子,如是能发十种心,名为菩萨,亦名摩诃萨,亦名无为众生,亦名无障碍众生,亦
名已得度众生,亦名不思议众生,然于此中亦无有心亦无菩提。 |
|
S**U 发帖数: 7025 | 42 《杂阿含经》经1214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阿难陀,晨朝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以尊者婆耆舍为伴。时尊者婆耆舍见女人有上妙色,见已贪欲心起。时尊者婆耆舍作是念∶我今得不利,得苦非得乐,我今见年少女人有妙绝之色,贪欲心生。今为生厌离故,而说偈言∶
「贪欲所覆故,炽然烧我心。今尊者阿难,为我灭贪火,慈心哀愍故,方便为我说!」
尊者阿难说偈答言∶
「以彼颠倒想,炽然烧其心,远离于净想,长养贪欲者;
当修不净观,常一心正受,速灭贪欲火,莫令烧其心;
谛观察诸行,苦、空、非有我,系念正观身,多修习厌离;
修习于无相,灭除憍慢使,得慢无间等,究竟于苦边。」
尊者阿难说是语时,尊者婆耆舍闻其所说,欢喜奉行。
论∶
欲贪所摧蔽,我心遍烧然;惟大仙哀愍,为说令寂静。
由汝想颠倒,令心遍烧然;是故常远离 引贪净妙相。
汝当修不净,常定于一境;为贪火速灭,数数应浇灌。
观非妙诸行,为苦为无我,亦系念于身,多修习厌离。
修习于无相,坏慢及随眠;由于慢现观,当证苦边际。
云何「想颠倒」?谓于不净境舍不净相,不正思惟,取净妙相及取随好。云何「远离引贪净相」?谓如有一...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43 中部『空大经』经文没有明说四种空有次第,不过<中部注>解释四种空为证初果到四
果的过程。<中部注>∶
1. 内空,指自身五蕴非我,非我所。
2. 外空,指外在五蕴非我,非我所。
3. 不动,指无色定。
经文前一大段是说弟子从四种禅出定后,假如不能由观五蕴进修非我,非我所的境界,
也不能进修不可(为色法)动摇的无色定,就应当退回到原来的禅定,一再修习。这是
初二果的修习。
离五欲贪,是进修三果的过程。
观五蕴生灭,于五蕴离我慢,得阿罗汉。
<瑜珈论>也有说到离欲贪、离我慢、修无我见、修无常见,不过与<中部注>对应到
不同的空。我认为<中部注>的解释经文更合理。
<中部注>对「内外空」不知如何解释,菩提比丘英译本没翻译。如果将「外空」解释
为外在非有情没有我、我所,「内外空」解释为外在有情没有我、我所,就与<大念处
经>所说的「内、外、内外」解释类似。
【南传中部】第122经 空大经
http://www.ahan.tk/view/6/122/ |
|
n*****a 发帖数: 265 | 44 沈文华:“吕洞宾飞剑斩黄龙”故事考
原载《文景》杂志2011年1、2月号合刊
在历史上,吕洞宾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神仙”人物。
吕洞宾,姓吕名岩,字洞宾,号纯阳子,生于唐德宗贞元年间。师从钟离权,
传世作品有《灵宝毕法》、《钟吕传道集》等。其主要活动期在唐末五代,与其他
著名道教人物如崔希范、陈抟等均有交往。遇崔希范传《入药镜》,而有“因看崔
公《入药镜》,令人心地转分明”之语;《宋史·陈抟传》中称吕洞宾“百余岁而
童颜,步履轻疾,顷刻数百里,世以为神仙”,曾几次访陈抟,并在抟逝后写诗吊
唁。这基本可以断定,当时(陈抟卒于端拱二年,即公元989年)他仍健在。其确
切卒年不详。据《历世真仙体道真鉴》记载,宣和元年(1119年),宋徽宗封吕为
“妙通真人”。至元六年(1269年),元世祖又封赠“纯阳演正警化真君”之号,
武宗时(1308年—1311年),更加封为“纯阳演化孚佑帝君”。
吕洞宾周游天下,踪迹或隐或显,神异莫测,屡屡行化济世度人。道门对他的
功业德行推崇备至,尊称为“吕祖”。他曾传道于刘海蟾、王重阳,由此开衍出内
丹南北二宗。时至近代,清内丹“西派”创始人李西月在近千年后也称... 阅读全帖 |
|
l*******l 发帖数: 13923 | 45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ea9e390102e293.html#adtag=shar
第一,「亲近善友」。在他人生观里面,不是父母第一亲,是善友第一亲。父母生我的
是肉身,身命,善友生我法身慧命,我们自己的法身慧命要靠善友;他乐意亲近善知识
,他不愿意离开善知识,这是第一个现象。 今天唯一的途径,只有凭善知识推荐、介
绍。你认识一个真正善知识,他会给你介绍一位,就像《华严经》上五十三参一样,我
们才能找得到,才能认识。否则的话,到哪儿去找?找不到。实在找不到,找古人去,
找莲池大师,找蕅益大师;我学《华严经》,找清凉大师。我找他们,他们的著作在,
我们依照这个来修学,不会错的。做古人的私淑弟子,天天念他的书,天天念他的文章
,就是亲近善友。读了之后要依教奉行。怎样才能变化气质?念了之后,自己要深深反
省,把自己的毛病、习气都革除,学习圣贤人的德行,这个样子就能够变化气质。
第二,「供养诸佛」。这个供养诸佛的意义,绝对不是你家里头供著佛像,每天早晚上
香礼拜,做早晚课,不是的,不是这种供养,而是我们十大愿王第三愿所讲的「广修供
养... 阅读全帖 |
|
f*******e 发帖数: 5594 | 46 说的不错,信是我们一直在用的,或信这个,或信那个,或者是基本联系中的信,即使
说什么都不信的人,也是因为有一种信。信的本质上就是一种联系,或相关,对我们熟
悉的东西,就容易产生信(安全、踏实、亲近感),就是因为一种相似性。 |
|
f*******e 发帖数: 5594 | 47 说的不错,信是我们一直在用的,或信这个,或信那个,或者是基本联系中的信,即使
说什么都不信的人,也是因为有一种信。信的本质上就是一种联系,或相关,对我们熟
悉的东西,就容易产生信(安全、踏实、亲近感),就是因为一种相似性。 |
|
S***n 发帖数: 1281 | 48 这个方法听起来不错。。有多种意义在训练着。。其中的一种,我称其为整体聚焦,全
聚焦。。
http://www.mitbbs.com/pc/pccon_3562_341865.html
道与一,分为二了以后。。阳的一面,包含了所有的可能性。。阴的一面,我们只选择
了其中的一种可能性来显现。。所以,回归道,先要回归对所有可能性的包容。。。。
。。
量子坍缩。。未观察以前是所有量子可能性(波性)。。被观察坍缩以后,只显现其中
的一种可
能性了(粒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