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 发帖数: 449 | 1 领略旧上海老妈子
程乃珊
要说上海最早的职业妇女,当推上海的保姆,旧时称娘姨;这支气势浩荡的劳动娘
子大军,相信其历史,远要悠长过上海的纺织女工和有“湖丝阿姐”之称的缫丝女工。
上海早期保姆,不同传统的丫头或婢女,她们是自由身,有东家不打打西家之工的
自由选择。她们以劳动力换取月薪,自食其力,除了自行解决自己的三餐一宿,还可赡
养家人,她们的月入,完全有可能高过自家老公。
早年的上海保姆,大多为已婚的妇女,东家以其夫家之姓称呼之,如张妈、刘妈、
王妈……未婚而出来做娘姨的,俗称小大姐,多是跟着王妈、张妈等长辈从乡下出来的
小姑娘,是她们同乡好里的女儿,特别跟她们出来,由她们向东家引荐,跟着她们一起
在东家做女佣,有点如师傅带徒弟这样,一般做做她们的下手,跟着她们学规矩;若干
年后,王妈刘妈告老还乡了,这时的小大姐也成周妈陈妈了,顺理成章地顶替了上去。
极少有未婚的农村女孩抛头出面自己来上海做小大姐的。就是有,起码也是与东家太太
有点沾亲带故的。
东家喜欢用有根底有据可查的女佣,因此,旧时上海人家的娘姨,大都与东家 |
|
p********i 发帖数: 12365 | 2 ☆─────────────────────────────────────☆
Trunkslu (3L) 于 (Sat May 5 14:50:52 2007) 提到:
领略旧上海老妈子
程乃珊
要说上海最早的职业妇女,当推上海的保姆,旧时称娘姨;这支气势浩荡的劳动娘
子大军,相信其历史,远要悠长过上海的纺织女工和有“湖丝阿姐”之称的缫丝女工。
上海早期保姆,不同传统的丫头或婢女,她们是自由身,有东家不打打西家之工的
自由选择。她们以劳动力换取月薪,自食其力,除了自行解决自己的三餐一宿,还可赡
养家人,她们的月入,完全有可能高过自家老公。
早年的上海保姆,大多为已婚的妇女,东家以其夫家之姓称呼之,如张妈、刘妈、
王妈……未婚而出来做娘姨的,俗称小大姐,多是跟着王妈、张妈等长辈从乡下出来的
小姑娘,是她们同乡好里的女儿,特别跟她们出来,由她们向东家引荐,跟着她们一起
在东家做女佣,有点如师傅带徒弟这样,一般做做她们的下手,跟着她们学规矩;若干
年后,王妈刘妈告老还乡了,这时的小大姐也成周妈陈妈了,顺理 |
|
wh 发帖数: 141625 | 3 有自信的不怕别人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呵呵。
我还想起来上海以前有个叫程乃珊的女作家,写得很有上海味道。《女儿经》拍过电影
,不过主要都是女人。里面有个马列主义老太太很好玩。
还有早先的电影《大桥下面》也是讲上海男女。龚雪和张铁林都演得很好,含蓄又坚韧。
还有上海滩。 |
|
j******g 发帖数: 572 | 4 没错!会说上海话的,生长在上海的并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上海女拧。
比如王安忆,爷娘是共党的干部,虽然从小住在淮海路弄堂里,总想往”海派文学“上
贴,写出来的文字上海人一看就是阿乡。还有一个陈丹燕,明明是北京拧,也要讲自己
是上海拧,写的上海让人看都看不下去。以前一部《上海的早晨》瞎写八写被上海拧骂
死忑了。
上海作家里厢写的比较好的,女的我觉得是程乃珊,写以前老克勒,公馆生活的。男的
里厢我觉着梅子涵写的《儿子哥们-曹迪民先生的故事》蛮有味道的。 |
|
g*****t 发帖数: 776 | 5 作为我这一代的上海宁,除非侬是文盲加流氓或者拉三,侬肯定读过《蓝屋》。
崖山之后无中国
蓝屋之后无上海
没有满地走的硬盘的上海,是多么的美好。 |
|
s*********d 发帖数: 193 | 6 是啊,人生苦短。
我喜欢穷街,女儿经,以及早些年的上海探戈。
女儿经里说大女儿只用别人从英国带回来的力士香皂,依样学习,我用了好几年的力士
香皂。穷街后来拍电视剧,我记得女主演是陈燕华。
一代的记忆啊,现在都走远了。 |
|
m**x 发帖数: 8454 | 7 you don't know how to speak without insulting others, do you? |
|
g*****t 发帖数: 776 | 8 Anyone here feels insulted? If you do, congratulations! Sucker... |
|
m**x 发帖数: 8454 | 9 your reply confirmed again what I suggested. |
|
s*********t 发帖数: 16647 | 10 hehe
Shanghai was now already a history, literally |
|
|
|
w****g 发帖数: 153 | 13 年纪不大,住在静安寺,有一独养女,血气方刚的直爽女子,走得过早了点。 |
|
|
|
|
|
|
b******k 发帖数: 1874 | 19 再读这个贴,想起了下面这首歌.但是,没有睡好的脑子完全没有记忆.
于是从 同桌的你 开始, 找到 高晓松, 然后再加一个 剑 字,再加 刘欢,就找到了下面
的歌词. 真是好玩..
好风长吟
每次听你们 喊在千山外
你们的呼唤 我依稀明白
从没见过冰山 你说那儿的天蓝
马奶酒喝不醉 雄鹰在你肩上飞
一剑荡平阴山的墓碑
一骑独行万里的骨灰
一场大雨淹没的功罪
西出阳关就没人再回
江流千山东 小舟从此终
听好风长吟 望美人如梦
不看明月雄关 不留飞燕玉环
相逢谈笑如狂 别时沽酒在肩上
喝罢黄河之水天上来
酒醒杨柳残月且偷欢
唱罢笑傲江湖祭沧海
雁渡寒潭有几只回还
喝罢黄河之水天上来
酒醒杨柳残月且偷欢
唱罢笑傲江湖祭沧海
雁渡寒潭有几只高飞 |
|
a**********k 发帖数: 1953 | 20 呵呵, 我老家离桐乡梧桐镇不远, 家父及兄长在那里都有同学,
所以读来很亲切,不过我不姓程。
作者文笔不凡, 作为离开浙江的第三代, 对故土尚有如此感情,
难能可贵。 |
|
a**********k 发帖数: 1953 | 21 对, 这是第一节。
后面是其家族迁移至上海的事, 这一段她祖母到上海后的故事也很有意思:
========================================================================
就这样,我的祖母殳馥笙无怨无悔,跟着自己的男人,离开蚕乡桐乡梧桐镇,来到
一无所知的大上海,从而成为我们程家第一个踏入大上海的女人,含辛茹苦与祖父
养育了四女二男。
1923年,由中国银行总行拨三千二百两白银在西区极斯菲尔路(今万航渡路)买了十
七亩地,建造了包括礼堂、小学校、各种文康俱乐部在内的银行职工宿舍区,取名
“中行别业”。宿舍建有各种规格,以适应各级职员居住,此时祖父已升为中国银
行国库股主任,也获得了两开间三层楼的主任级住房一栋,居住条件得到了大大的
改善。
祖母虽然没有文化,不识字,但她努力脱尽自身的乡土气,从言谈和行为上令自
己成为一位称职的银行先生的太太。桐乡人在上海统称为“湖州人”,公认为
翻丝绵的老手,祖母就热心帮教邻里撕翻丝绵,从小孩衣裤到大幅的丝绵被,
来者不拒,还将我们桐乡的美食──鸳鸯蛋分送给邻里享用。所谓鸳鸯蛋,其实
很简... 阅读全帖 |
|
|
|
n******i 发帖数: 504 | 24 她祖母确实可敬,朴实,会理家,从乡下到上海,对人不卑不亢。
民过期间桐乡属于湖州吗? 我不记得有这么一段历史? |
|
S*****n 发帖数: 766 | 25 桐乡人在上海统称为“湖州人”——这个只能说,民初,湖州人在上海势力颇大,特别
是南浔那帮势力
桐乡应该没有隶属过湖州,不过桐乡的乌镇,民初应该是隶属湖州的 |
|
S*****n 发帖数: 766 | 26 茅盾的故乡是浙江省桐乡县乌镇。 这是个“ 历史古老 ”的水乡集镇。 一条车溪俗
称市河从六朝以来成为两府嘉兴、湖州、两县乌程(吴兴)、桐乡、两镇青镇、乌镇
的界河。直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后, 才将市河以西的乌镇划归桐乡县, 两镇合一, 称
为“乌镇”。由于茅盾父亲沈永锡的沈家住在车溪以东的青镇, 所以茅盾的有些传记
材料说他是“ 青镇人”。这是不错的, 他自己也说“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即在青镇
度过”。而茅盾母亲陈爱珠的陈家,居住在车溪以西的乌镇, 这样,他的母家就是湖州
人。虽然沈、陈两家仅是一桥之隔, 但是因为“两岸一桥相隔住, 乌程对过是桐乡”
,所以沈、陈两家联姻是两府、两县、两镇的人联姻。这种“一衣带水”的关系, 使
得茅盾的家庭与湖州人来往密切, 也使得茅盾 既是桐乡人沈永锡的儿子,又是湖州人
陈爱珠的儿子。
——选自李广德《茅盾与湖州关系概述》 |
|
a**********k 发帖数: 1953 | 27 赞考据。
从历史和地缘角度,嘉兴和湖州联系密切,曾经有一度
两地同属嘉兴专区, 行政机关设在湖州。 |
|
wh 发帖数: 141625 | 28 查了查,这个张公馆已经没了。下次去找找山子巷24号,在庆春路北面。地图上显示附
近的孩儿巷还有个陆游纪念馆,以前没听说过,不知道里面有什么。程慕灏、程慕颐,
这么仰慕二程。小时候看过电影女儿经,她的小说没怎么读过。 |
|
wh 发帖数: 141625 | 29 收在青春无悔专辑里,同一专辑里还有白衣飘飘的年代,是纪念顾城的。都很有青春气
势噢。 |
|
A***o 发帖数: 2783 | 30 白先勇是用中文写作的吧。。。要我没记错。。。《喜福会》我见过
两个译本,程乃珊翻译的好很多,大概毕竟也是职业作家。 |
|
v*******e 发帖数: 3714 | 31 杜可风:拍电影就是“与生活做爱”
程乃珊(9月8日19:7)
关注香港电影的人,没有不知道杜可风的。他在香港电影圈的
地位,就如同顾长卫之于内地摄影圈,是名声响当当的人物。王家卫
的所有电影都由他执镜,他也曾与多位亚洲著名导演合作过,其中有
陈凯歌、关锦鹏、赖声川等;1999年他首次执导的影片《三条人》入
选戛纳影展。同时,他还是一位艺术家,到目前为止的有12本书出版
,参与了无数个人或组合影展。他的最新展览是今年6月和几位香港
视艺界名将联合举办的“香港艺域2000年”。
与王家卫“老夫老妻”
杜可风是那种传媒最喜欢的被访者,只要问他一句,他就会滔滔
不绝地讲下去。即使讲的不是他的母语英语,也难不倒他。
杜可风本名Christopher Doyle,他的中文名确实是名如其人。
他十多岁时就离开老家澳大利亚,30多年来,他就像风一样,浪迹天
涯,因而能说流利的中、英、法语。他原本还能说印度语,后来太久
不用,生疏了。
不过,这位被中国同行称之为“老杜”,以香港电影工作者自居
的洋人,却不会说广东话。他说是因为从未跟香港本地人谈过恋爱。
出名的爱酒爱女人的杜可风认为:“学好语言的原动力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