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色受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Y**u
发帖数: 5466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何谓名色?
☆─────────────────────────────────────☆
cpath (秋十三) 于 (Fri Sep 28 05:44:13 2012, 美东) 提到:
何谓名色?
我不懂,谁给我离清一下。
请举个例子。
(且为何不说五蕴就好,要说名色?)
☆─────────────────────────────────────☆
lila (不要昵称) 于 (Fri Sep 28 10:22:31 2012, 美东) 提到:
我理解,色就是物质.所以其特性就是应该有生有灭的.
名么,就是概念.所以特性就是并非真实存在的,而是借助精神存在的.
☆─────────────────────────────────────☆
qxdren (净心婆罗门) 于 (Fri Sep 28 10:58:46 2012, 美东) 提到:
色,就是有质碍的东西,名,就是涵盖其它东西(心中有名称而无实体的东西),“心
但有字,故曰名也”。
名、色,合起来,就包括了一切法。打个比喻,如我们说精神和物质,就包含了所有的
东西。但这里的物质,不是只指色(有质碍的...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
☆─────────────────────────────────────☆
insight007 (insight007) 于 (Wed Oct 3 11:30:31 2012, 美东) 提到:
帕奥禅师答:在缘起法当中,佛陀教导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识缘名色’意谓
:由于识生起,所以名色生起。
:这里的‘识’,是指心。‘名’,是指心所。‘色’,只是指心生色法而言。
:由于心生起,所以心所生起;由于心生起,所以心生色法生起。因此佛陀说:“由于识
:生起,所以名色生起。”(识缘名色)
这段是禅师自己的理解,大概是根据论来说的,但是如果他能从经文来解释就很有看头。
而且从这段看,基本上说色法是由心生起,很像唯识的理论。
而心如何生起?没有交代。(下一段写识/心如何生起,但是下一段的识,他已经给了
另外的定义,说的是不同的事情,不能用来解释,这一段的心如何生起。)(显然他自
己不知道这是一个问题,因为下一段的识是另外的事情,这一段的识就会变无因生)
然而经文里面芦的譬喻就是要说明,没有办法说是先有识再有名色,或者先有名色才有识
那个比喻的重点就在这里。
:当你能照见心生...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身根细滑触所生之乐受
六识论之应成派中观师月称、莲花戒、阿底峡、宗喀巴等人,指鹿为马而说意识
即是无分别智之智体,而以攀缘佛菩萨解说意识于止观中之心相为手段,使人信以为是
诸佛与菩萨之圣意,使其男女双身修邪淫之意识境界法合理化,乃是极端不诚实的不善
行为。为正解“无分别影像”之真实义,显示与宗喀巴所说截然不同,先举示弥勒菩萨
于《瑜伽师地论》所说,以昭公信:
云何所缘?谓有四种所缘境事。何等为四?一者、遍满所缘境事,二者、净行所缘
境事,三者、善巧所缘境事,四者、净惑所缘境事。
云何遍满所缘境事?谓复四种:一、有分别影像,二、无分别影像,三、事边际性
,四、所作成办。云何有分别影像?谓如有一,或听闻正法,或教授教诫为所依止,或
见,
或闻,或分别故,于所知事同分影像,由三摩呬多地毘鉢舍那行,观察简择、极简择、
遍寻思、遍伺察。所知事者,谓或不净,或慈愍,或缘性缘起,或界差别,或阿那波那
念,或蕴善巧,或界善巧,或处善巧,或缘起善巧,或处非处善巧,或下地麁性上地静
性,或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是名所知事。此所知事,或依教授教诫,或听闻正法
为所依止,令三摩呬多地作意现前,即于彼法而起胜解,即于彼所...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受阴
大正藏杂阿含 五五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波罗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阴及受阴。云何为阴。若所有诸色。若过去.若
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麤.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总说色
阴。随诸所有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彼一切总说受.想.行.识阴。是名为阴。
云何为受阴。若色是有漏.是取。若彼色过去.未来.现在。生贪欲.瞋恚.愚痴及
余种种上烦恼心法。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名受阴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大正藏杂阿含 五八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东园鹿母讲堂
尔时。世尊于晡时从禅觉。于诸比丘前敷座而坐。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云何为
五。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
时。有一比丘从坐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世尊。此五
受阴。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耶
佛告比丘。还坐而问。当为汝说
时。彼比丘为佛作礼。还复本坐。白佛言。世尊。此五受阴。以何为根。以何集
。以何生。以何触
佛告比丘。此五受阴。欲为根。欲集.欲生.欲触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欢喜随喜。而白佛言。世尊。为说五阴即受。善哉所说。
今当更问。世尊。阴即受。...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受阴
大正藏杂阿含 五五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波罗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阴及受阴。云何为阴。若所有诸色。若过去.若
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麤.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总说色
阴。随诸所有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彼一切总说受.想.行.识阴。是名为阴。
云何为受阴。若色是有漏.是取。若彼色过去.未来.现在。生贪欲.瞋恚.愚痴及
余种种上烦恼心法。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名受阴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大正藏杂阿含 五八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东园鹿母讲堂
尔时。世尊于晡时从禅觉。于诸比丘前敷座而坐。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云何为
五。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
时。有一比丘从坐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世尊。此五
受阴。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耶
佛告比丘。还坐而问。当为汝说
时。彼比丘为佛作礼。还复本坐。白佛言。世尊。此五受阴。以何为根。以何集
。以何生。以何触
佛告比丘。此五受阴。欲为根。欲集.欲生.欲触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欢喜随喜。而白佛言。世尊。为说五阴即受。善哉所说。
今当更问。世尊。阴即受。...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6
☆─────────────────────────────────────☆
wuyu (wuyu) 于 (Fri Jun 15 14:49:43 2012, 美东) 提到:
还在修改中,未把参考文献加上。请大家批评
按照佛法讲,“心”“识”的定义是“能缘”,具有指向,观察“所缘”的作用。他依
附于“心所依处”位置在心脏的血液里。由“安般息念”和“慈心念”来练止禅,其目
的是培养定力,即觉察的纯净和持久的质量。包括“行禅”在内的“观禅”,其目的是
培养念力,即对当下身心现象觉察的的敏捷,精细,和全面。在十二缘起中,佛陀教诲
“识缘名色”。现代量子物理学认为:物质都有波粒二重性,因被观察,波性塌方而呈
现粒性。这与佛学的解释很相近:能观察的“识”缘生物质(色)和意识(名)现象。
这个“能觉察”的“心”的是否有生物学基础呢?这是哲学和现代神经科学面对的一个
最基础也是最棘手的问题。
神经生物学认为意识现象基本上是大脑的功能。意识活动相当于佛法的“名”法,即五
蕴中的“ 受,想,行,识”。 其中,“想”蕴的定位最简单,由负责记忆中枢大脑海
马体实行。“受” 蕴则包括感觉外周刺激(...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什麽是色蘊
色蘊,又叫色受陰,是佛法對物質的一種描述,
雜阿含六十一經: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云何色
受阴?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受阴。复次彼色是无常、苦、变易
之法
四大,就是地,火,水 ,風。地是堅固性,火是冷熱溫度,水是粘連濕性,風是移動
支撐。
代表受想行識的名法有冷熱溫度嗎?有堅固性嗎(質量)?有速度嗎?
沒有,所以任何名法(精神意識現象)都不可能是色。
而沒有任何色法和名法的涅槃,更不可能是色。
說一切存在都是色,說名法也是色,甚至說涅槃也是色,是胡扯八道。
f*******e
发帖数: 5594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什么是五受阴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云何为五。色受.想.行.识受阴。若沙门.婆罗门
以宿命智自识种种宿命。已识.当识.今识。皆于此五受阴。已识.当识.今识。我过
去所经。如是色.如是受.如是想.如是行.如是识。若可阂可分。是名色受阴。指所
阂。若手.若石.若杖.若刀.若冷.若暖.若渴.若饥.若蚊.虻.诸毒虫.风.雨
触。是名触阂。是故阂是色受阴。复以此色受阴无常.苦.变易。诸觉相是受受阴。何
所觉。觉苦.觉乐.觉不苦不乐。是故名觉相是受受阴。复以此受受阴是无常.苦.变
易。诸想是想受阴。何所想。少想.多想.无量想。都无所有。作无所有想。是故名想
受阴。复以此想受阴是无常.苦.变易法。为作相是行受阴。何所为作。于色为作。于
受.想.行.识为作。是故为作相是行受阴。复以此行受阴是无常.苦.变易法。别知
相是识受阴。何所识。识色。识声.香.味.触.法。是故名识受阴。复以此识受阴是
无常.苦.变易法
f*******e
发帖数: 5594
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什么是五受阴
(分段经文)
色受阴:若可阂可分。是名色受阴。指所阂。若手.若石.若杖. 若刀.若冷.若暖.
若渴.若饥.若蚊.虻.诸毒虫.风.雨触。是名触阂。是故阂是色受阴。复以此色受
阴无常.苦.变易。
受受阴:诸觉相是受受阴。何所觉。觉苦.觉 乐.觉不苦不乐。是故名觉相是受受阴。
复以此受受阴是无常.苦.变易。
想受阴:诸想是想受阴。何所想。少想.多想.无量想。都无所有。作无所有想。是故
名想受阴。 复以此想受阴是无常.苦.变易法。
行受阴:为作相是行受阴。何所为作。于色为作。于受.想.行.识为作。是故为作相
是行受阴。复以此行受阴是无常.苦.变易法。
识受阴:别知相是识受阴。何所识。识色。识声.香.味.触.法。是故名识受阴。复
以此识受阴是无常.苦.变易法
(巴利文五受阴用词与原义)
Rūpa(色(相),外形,体形,图像,视野(眼睛的对象,即:所看到的东西),物质
元素的合成物)
Vedanā (受,痛苦,感觉)
Sanna ( 想,感觉,知觉,标志,名字,承认,手势)
Sannkhāra(行,必要的条件,有条件的事物,心智的协同因素。)
Vinnāna(精神,识,意识)
除了“想”以外,其...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观察情绪与受心念住

痰,
Ya 没错 会先有贪,贪不到然后嗔
似乎世间不如意者十之八九 常常 嗔总是比较持久
观察久了,好像就比较不贪了
我想….也许是慢慢习惯观察贪心的生灭,比较不会被贪心拖走(被境所转)
嗔心
我想….应该也会慢慢习惯观察嗔心的生灭,慢慢比较不会被嗔心拖走(被境所转)
于色有贪,是”色集” (被”色”所转)
对色之贪灭了,是”色灭”
“色集” 则有 色受阴(色取蕴)
“色灭” 若还活着,则还有色的实相、本来面目
于”色” 观察实相, 观察 集、灭、味、患、离,
就是身念处的整个纲要
如此还不”究竟”(指彻底断了贪嗔)
更”究竟”的方法,就是观察贪心嗔心由何而来
由”受”而来
是怎么由”受”生成贪,每一个变化转折都观察清楚
更更”究竟”是观察”受”从哪里来,
由”触”而来
是怎么由”触”生成受,每一个变化转折都观察清楚
于”受” 观察实相, 观察 集、灭、味、患、离
就是受念处的整个纲要
………………………
观察 愈来愈仔细
于 “受 想 行 识” 观察实相, 观察 集、灭、味、患、离
就是心念处的整个纲要
我也还在学习 共勉共勉
c***h
发帖数: 2262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若识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
是的
嗯…不太明白你的”根本”意思
我只是认为: 辗转相依,只是确定了身心内容就是五蕴
由老死、生、有、取、爱…. 一路上来,都找到所缘(缘起),
所以就会一路往上探索,看还有没有新的东西
但”识、名色”就不是这样了,变成互依,在探索”所缘”上,没有新的东西了
这到底算不算你说的”根本” ? : )
但我可不认为缘起是由”识”开始发动
你的”第一义”,是指五蕴运作的第一个发动吗?
如果是,那我也认为五取蕴运作的第一个发动不是”识”,而是”行”
以上这个,我只是解释”齐识而返”其实就是”识与名色”互依 : 互为所缘、互为缘起
但是上述那段里面,我没解释也没提到”识”上面为何还有一个”行”
“识”上面当然有个”行”,我一点也不否认
只是……明明就说”识与名色”互依、互为所缘,那不就是缘起到此为止的意思吗? 怎
么又来个”行”?…..
这是怎么一回事?
前面我提过,可能没说清楚
好的,我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说清楚一些
举个类似的例子
“触、受”,是不是该到此为止?
“触”而不产生”受” ok
“触”而产生”受” 不ok
好了,不再探究了吗?
不 不,这中间还有更细的东...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12

Good
看来阿含中也是这样说 “名色”的”名”不含”识”
有个前一世”识”,死后还存在这”识”,
这”识”在轮回,把这同一个”识”带到今生。
于阿含不合。
中阿含 201经 嗏帝比丘经
中部38经/渴爱的尽灭大经
都这样说。
(中部38经/渴爱的尽灭大经)
“「大德!就是这讲话者、能感受、到处经验善恶业果报的识。」”
“「不,大德!因为,世尊以许多法门说识是缘起的,除了经由缘以外,没有识的生成
。」”
那……….”识”的缘是甚么?
不就是”行”吗?
人死以后,”识”要缘甚么? 不知
中部38经/渴爱的尽灭大经
“比丘们!凡缘于那样的缘而生起识,就被名为那样的识:缘于眼与色而生起识,就被
名为眼识;缘于耳与声音而生起识,就被名为耳识;缘于鼻与气味而生起识,就被名为
鼻识;缘于舌与味道而生起识,就被名为舌识;缘于身与所触而生起识,就被名为身识
;缘于意与法而生起识,就被名为意识,”
茶帝 佛陀,都已经说到前世今生,说到缘起法,
所以,”识缘名色” 的”识” 还是六识,佛陀没有说其他”识”
http://agama.buddhason.org/MA/MA201.htm
中阿含 ...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受阴

说的极是
当初佛陀也认为佛法要以各地区的人他们能懂的语言流传,
方便人们了解佛法内容。
有人也开始把古文汉译阿含、南传尼柯耶,翻译成现代白话文。
若色,会让你有烦恼,会执取它,生欲贪,
这样的情况的色,就是 ”色受阴”
(当然,你不生欲贪,不执取色, 啥色都不叫色受阴)
简单说,若我们这样的身心五阴(五蕴)会生出贪嗔痴,这样的五阴(五蕴),就叫”五受
阴”
不会生贪嗔痴, 就不叫五受阴。
这经是说 五阴(五蕴)与五受阴(五取蕴) 之关系
五受阴,是因为欲贪, 而产生。
不是五阴(五蕴)本身就有执取(也就是”受阴”的”受”),
也不是五阴(五蕴)之外,有个执取(受)
而是,我们有欲贪, 五阴身心(五蕴)就变成五受阴(五取蕴)
(当然,没贪嗔痴,就没有五受阴。 就是五阴身心而已)
Y**u
发帖数: 5466
14
☆─────────────────────────────────────☆
freeman08 (平常心) 于 (Thu Aug 18 15:07:47 2011, 美东) 提到:
这个文其实可以深入体会一下,(我觉得重开个主题比较好:)
前一段讲普通人怎么看待色受想行识,
后一段对比讲佛弟子怎么看色受想行识。
后一段是说佛弟子在色中看不到我,也就是不会以色为我,
“于色不见 我、我所 而取;不见我、我所而取色。彼色若变、若异,心不随转。”
这话所说是什么意思啊?应该说就是不认为身体是我。
不认为身体是我?这又是包含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清晰知道自己不死。为什么呢?
因为通常我们所说的死,其实就是身体的变异、坏掉。
如果“身体不是我”,那,身体坏了,不应该认定说“我死了”。故也不会害怕、慌乱。
所以,如果一个修行者,在身体坏掉之前不能确知自己是不死的,而是还有所恐惧,
那他应该还没有证果(证这个经典所提到的果)。
这一点在六祖坛经中也有提到:
------------------
师于太极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
。七月一日,集徒... 阅读全帖
i********7
发帖数: 808
15
从杂阿含39经以及相应部12.67经
“于色中识住。。。。,于受,想,行中识住”
“缘识而有名色。。。。。,缘名色而有识”
来看,有把名,色,识,三者分开,以不同的组别来讲,并分析它们的关系
推测名,色不应该包含识阴。
39经也用三部份分开,以不同的组别来讲它们的关系
只是这里没有用代词,而是直接用受想行
名,有可能只是,受想行
在这里,还要再引佛陀在杂阿含经中讲,离开色受想行以外还有个识来来往往,只能增
加愚
痴,因为不是事实
杂阿含39经
。。。
比丘!若離色、受、想、行,識有若來、若去、若住、若生者,彼但有言數,問已不知
,增益生癡,以非境界故。
。。。
c***h
发帖数: 2262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受阴

有南北传最权威的修多罗经文为证, 你不能无视经文呀 不然如何让人服气呢
不然 你来解释杂阿含 五五经 五八经
南北传我看过,五阴与五受阴的定义 几乎一样
五阴与五受阴,不管杂阿含、相应部,佛陀都是很明确的分开定义。
可见两者不一样。且佛陀也定义了,差别在”贪爱”。
我想你可能是由”涅盘”往前推论起的??
你所说”涅盘”,不知是否指”灭尽定”?
如果是,那真的,我觉得不管什么五阴与五受阴是都要灭了。
而,不管什么样的”涅盘”定义,
阿罗汉最后的归宿,终极目标,也一定是五阴都要灭,这点毫无疑问。
此外,你也不能否认,杂阿含、相应部占绝大多数篇幅是灭贪爱、无明吧?
这点要如何解释呢?
佛陀也说过,”圣弟子于五受阴观察非我.非我所。于诸世间得无所取。不取已。无所
著。
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杂阿含939)。
也是五受阴呀? 这点要如何解释呢?
阿罗汉是断十结,断十结,也只是灭五受阴,也就是灭贪爱、无明吧?
这点要如何解释呢?
断十结,若是慧解脱阿罗汉,未必有你说的”涅盘”吧???? 这要如何解释呢?
这些都是我的疑问。
虽然你说,五阴五受阴两者一样,但我不觉得如此。
因为有经文为...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1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识缘名色
没有什麼研究,大家侃侃
===
大正藏《杂阿含》298经
「云何名?谓四无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云何色?谓四大,四大所造色,
是名為色。此色及前所说名,是為名色。」
五蕴(色,受,想,行,识)中之"受想行识"四蕴為名,色蕴為色,因受想行识四蕴是心识的
作用,只有名而无实体,所以叫做名,色蕴则是由一些极微物质所构成,有质碍的物体
,所以叫做色。
因缘法里面的两种因缘法,十因缘法与十二因缘法. 两门所说的识其实是不一样的识。
两种因缘法里面所说的识支,十因缘法中的识是指第八识,十二因缘法中的识是指六识。
===
所以, 识蕴和识缘名色里的识支是个什么关系 ? 这要看是对+因缘法或者是对十二因
缘法来说.
w****g
发帖数: 774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什么是色的集起产生
我的理解不是这样。同意你说的佛法的目的是要离五蕴,但离五蕴的关键,就是不能有
贪着。具体就是不能对色,受,想,行有贪着,对其中任何一个的贪着就会导致识住,
分别就是四识住。识对色的贪着,导致色识住,等等。佛举植物种子的例子,种子要有
水和地。地界就是四识住,水界就是喜贪,有了地和水,种子才能生长,识也才会变大
变广。那么四识住是识的所缘,所依,识是识住和喜贪的果。
你引用的那段“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樂著,是名食集”,也是说爱喜导致的贪着,
导致的食集,这个食集,不是色(第一食是段食,应该就是食物)的增多,而是对色的
贪着的增多。
所以佛始终强调的是从色,受,想,行到识的这样一个过程,而不是反过来说识是色产
生的缘。十二因缘当中的识缘名色与这里的识是不同阶段的识。
杂阿含第二卷
彼五种子者。譬取阴俱识。地界者。譬四识住。水界者。譬贪喜。四取攀缘识住。何等
为四。于色中识住。攀缘色。喜贪润泽。生长增广。于受.想.行中识住。攀缘受.想
.行。贪喜润泽。生长增广。比丘。识于中若来.若去.若住.若没.若生长增广
c***h
发帖数: 2262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何谓名色?

一种是,六根”触”六尘,生六”识”。
这种谈”识”的方式,先说有”触”,然后才有”识”的升起。
”识”是被动引发。 没说它主动影响什么。
这应该是一般印象中的”识”。
至于“触”之后不是有”受”吗? 是。
“触”主动引发”受”吗? 描素之方式上,是
没有”触”就没有”受”。有”触”才可能引发”受”。
描素方式上,我归类为主动式。”触”是主动,”识”、”受”是被动。
当然,没说那是”识”直接影响产生”受”的。
描素时是说,”触”为缘,引发”受”
内部运作当然是互相影响,没错,
事实是,触六识内部运作…,最后,”想”被”我”污染之后才会有
”受”.
另一种是,十二缘起前面,以”识”为缘,而有”名色”,
这”识”如何产生,众说纷纭,
有说这”识”根本就还在前世,或在空中游荡,还没到今生。”名色”才是今生。
有说这”识”在今生,可前世产生这”识”,从前世带到今生。同一个”识”。
有说不是前世产生带到今生,但却是前世贪爱直接影响,产生今生”识”。
彷佛今生的这”识”的出现,都是前世的事,没说这”识”如何产生,
于是众说纷纭。
(虽然我认为,这”识”的出现应该没...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2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何谓名色?

&#
南北传果然说的不一样
看来北传”名”可能不包含识。
也可能是
没有其它色、受、想、行的活动,”识”无法独立出现。基本上,就是整个是一团”名
色”。
但是因为”识”有其独特特性,它不会独立存在且又必伴随而生,四识住,
所以又特别分开说。
北传免强可以根据四识住而说 识缘名色 名色缘识
(不过 我认为这些都指苦集的过程,被”我”污染的过程,这才有意义。
脱离苦集,是可以谈 识缘名色、名色缘识,但是没什么意义了)
识缘名色 名色缘识
我举个例子试试看
之前因为贪爱一幅画 (爱取有)
贪爱一幅画的身心产生了 (生)
每天活着走着,都无法阻止(无明)贪爱的影响(行),就是有个意志想要那幅画
(无明、行)
工作累了,休息时,脑袋不自主的就往”贪爱那幅画”的方向想去(意行)。
而 四识住(识),”识”伴随着任何脑袋或身体的活动(色受想行)同时升起,
或说,任何脑袋或身体的活动(色受想行)也同时伴随辨识这些活动的”识”,辨识着这
些活动。
身心的某个活动,是与识同时(simultaneous)升起。
当这些脑、身体的活动运转,如果没有识,辨识他们。
那么,当然对于我们,如同...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2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請教SeeU什麼叫"名,色" ?

我解释得还很粗糙,了解得也很粗糙。
还有很多高手,在他们面前,一般我就闭嘴了
五石等脑筋都比我好,想得比我细。
这个恰好我知道一些
我说的不一定正确 仅能参考
若有错 请看到的网友纠正
“不异我”,有人翻译成 “非我所”(不是”我的”)
“非我” 解释
五蕴是”我”
e.g 认为肉身本身就是”我” e.g.感受本身就是”我”
佛陀说,要仔细观察
不是 肉身本身就是”我” 感受本身就是”我”
翻译成 “非我”
“非我所”解释
“我所” 是
e.g.虽然认为肉身本身不是”我”,但认为肉身是属于我的,我所拥有
也就是,另外有一个”我”(异我),而肉身是那个”我”所拥有(我的)
佛陀说,要仔细观察,
不是 另外还有个”我”(异我),而肉身是那个”我”所拥有、我的
翻译成 “不异我” (或“非我所”)

我想是这样
有时, e.g.身念处,我们不认为 肉身本身是我了,
但会怀疑 是不是另外有个心(e.g.意志(行)、识、想)或灵魂或什么是”我”,
而肉体是属于那个”我...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2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识缘名色

Ya “知道”
“识”的出现 是先有”行”
眼行 耳行 身行 意行 都是行
当这个”行”是因为贪爱 例如 贪看漂亮女生英俊男生
被污染的“识”就产生 (身心有事件发生 “识”一定是第一个产生或说知道、觉察
)
被污染”行” 一定第一个产生被污染的”识” 识攀附而生
众里寻他(她) 眼里看不见别人 只看见帅哥美女
识缘名色 被污染的名色(包含之后的身心、之后整个五取蕴(包含色受想行识) )
是基于前面被污染的行、识
名、色、识 如三只芦苇互依 贪爱互相滋长
被污染的”识”一直滋长长大
被污染的名、色 也一样一直长大 也就是贪爱一直长大
名色缘识 “识”攀附有贪爱被污染的身心(色受想行) 滋长而生 四识住
反过来 识缘名色 识又影响之后整个身心(色受想行识)
上述 我说的也不一定对
r****b
发帖数: 110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何谓名色?
有一种说法
名色=色受想行识
具体说
名=受+想+行+识
色=色
说名色之原因
似乎从某些角度看
名(受想行识)与色是不同的
例子:
人(因为十二支缘起提到名色)
S**U
发帖数: 7025
24
北传经文,名是五蕴中的四蕴;南传经文,名是心所。
杂阿含298经
缘行识者,云何为识?谓六识身∶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
缘识名色者,云何名?谓四无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云何色?谓∶四大、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此色及前所说名,是为名色。
相应部12相应2经
而,比丘们!什么是名色?受、想、思、触、作意,这被称为名;四大与四大之所造色,这被称为色,这样,这名与这色,比丘们!这被称为名色。
而,比丘们!什么是识?有这六类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比丘们!这被称为识。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search1.php?path=SA0298.htm
S**U
发帖数: 7025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何谓名色?
南传:相应部12相应2经
而,比丘们!什么是名色?受、想、思、触、作意,这被称为名;四大与四大之所造色
,这被称为色,这样,这名与这色,比丘们!这被称为名色。
北传:杂阿含298经
缘识名色者,云何名?谓四无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云何色?谓∶四大、四
大所造色,是名为色。此色及前所说名,是为名色。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98.htm
为何不说五蕴就好?
This is a question for 北传; not so for 南传, as 名 != 四无色阴 for 南传.
c***h
发帖数: 2262
2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何谓名色?

感谢提供南传的说法。
最初那个”识”, 不在”名”中。
帕奥禅师解释得还是很深澳,只说一半,欲言又止的样子。
没再对 “识缘名色” 继续解释
我第一次看的时候,看不懂 (当然第二次,第三次,还是看不懂)
我再解释看看,
你看看这样说对不对。
‘识缘名色’好像在说上一个轮回的影响,
那就是说,最初那个”识”缘名色、的那个”识”,
是伴随着前一个轮回的各种身心动作(名色)同时产生的,
也就是最初那个”识”是辨识前一个轮回的贪爱之身心。
只要 前一个轮回的贪爱 还继续存在,
缘起法中,下ㄧ个轮回,最初的‘识缘名色’的”识”,就一直在。
而这个”识”,继续污染这次轮回的身心
这个污染过程,就是 ‘识缘名色’
“识”把 上一个轮回存留着的 带着贪爱的”色受想行”
又类似”自我想象”一样,在这次轮回复制一次 带着贪爱的”色受想行”。
“名色缘识”又拉回到这个轮回
有了名色,又展转有了我们正常理解的六识。 这个轮回正常的六入处、触、识。
好像是这样? 你觉得是不是这样?
不过
最初那个“识”先生起,所以”心”(名)升起 … 色生起
那彷佛是说….这个”识”,从上一个轮回后就在... 阅读全帖
d******r
发帖数: 5008
2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PathToTruth 俱乐部 】
发信人: freeman08 (平常心), 信区: PathToTruth
标 题: Re: 杂含读记:心不随色转-- 推论 生死问题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ug 19 01:28:45 2011, 美东)
这个经我觉得不错,包括宏观上理解和微观上观察。
微观上就是指打坐时清晰了知,当下如果被转,是被什么转了。
更好的当然是,要转未转之时,保持清醒,而不被转。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freeman08 (平常心),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杂含读记:心不随色转-- 推论 生死问题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Aug 18 15:07:47 2011, 美东)
这个文其实可以深入体会一下,(我觉得重开个主题比较好:)
前一段讲普通人怎么看待色受想行识,
后一段对比讲佛弟子怎么看色受想行识。
后一段是说佛弟子在色中看不到我,也就是不会以色为我,
“于色不见 我、我所 而取;不见我、我所而取色。彼色若变、若异,心不随转。”
这话所说是什么意思啊?应该说... 阅读全帖
f*******8
发帖数: 3612
28
这个经我觉得不错,包括宏观上理解和微观上观察。
微观上就是指打坐时清晰了知,当下如果被转,是被什么转了。
更好的当然是,要转未转之时,保持清醒,而不被转。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freeman08 (平常心),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杂含读记:心不随色转-- 推论 生死问题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Aug 18 15:07:47 2011, 美东)
这个文其实可以深入体会一下,(我觉得重开个主题比较好:)
前一段讲普通人怎么看待色受想行识,
后一段对比讲佛弟子怎么看色受想行识。
后一段是说佛弟子在色中看不到我,也就是不会以色为我,
“于色不见 我、我所 而取;不见我、我所而取色。彼色若变、若异,心不随转。”
这话所说是什么意思啊?应该说就是不认为身体是我。
不认为身体是我?这又是包含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清晰知道自己不死。为什么呢?
因为通常我们所说的死,其实就是身体的变异、坏掉。
如果“身体不是我”,那,身体坏了,不应该认定说“我死了”。故也不会害怕、慌乱。
所以,如果一个修行者,在身体坏掉之前不能确知自己是不死的,... 阅读全帖
f*******8
发帖数: 3612
29
这个经我觉得不错,包括宏观上理解和微观上观察。
微观上就是指打坐时清晰了知,当下如果被转,是被什么转了。
更好的当然是,要转未转之时,保持清醒,而不被转。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freeman08 (平常心),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杂含读记:心不随色转-- 推论 生死问题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Aug 18 15:07:47 2011, 美东)
这个文其实可以深入体会一下,(我觉得重开个主题比较好:)
前一段讲普通人怎么看待色受想行识,
后一段对比讲佛弟子怎么看色受想行识。
后一段是说佛弟子在色中看不到我,也就是不会以色为我,
“于色不见 我、我所 而取;不见我、我所而取色。彼色若变、若异,心不随转。”
这话所说是什么意思啊?应该说就是不认为身体是我。
不认为身体是我?这又是包含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清晰知道自己不死。为什么呢?
因为通常我们所说的死,其实就是身体的变异、坏掉。
如果“身体不是我”,那,身体坏了,不应该认定说“我死了”。故也不会害怕、慌乱。
所以,如果一个修行者,在身体坏掉之前不能确知自己是不死的,... 阅读全帖
f*******8
发帖数: 3612
30
这个文其实可以深入体会一下,(我觉得重开个主题比较好:)
前一段讲普通人怎么看待色受想行识,
后一段对比讲佛弟子怎么看色受想行识。
后一段是说佛弟子在色中看不到我,也就是不会以色为我,
“于色不见 我、我所 而取;不见我、我所而取色。彼色若变、若异,心不随转。”
这话所说是什么意思啊?应该说就是不认为身体是我。
不认为身体是我?这又是包含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清晰知道自己不死。为什么呢?
因为通常我们所说的死,其实就是身体的变异、坏掉。
如果“身体不是我”,那,身体坏了,不应该认定说“我死了”。故也不会害怕、慌乱。
所以,如果一个修行者,在身体坏掉之前不能确知自己是不死的,而是还有所恐惧,
那他应该还没有证果(证这个经典所提到的果)。
这一点在六祖坛经中也有提到:
------------------
师于太极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
。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
汝迷尽。吾若去后,无人教汝。"法海等闻,悉皆涕泣。惟有神会,神情不动,亦无涕
泣。
师云:"神会小师,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哀乐不生... 阅读全帖
l**a
发帖数: 5175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何谓名色?
"南传:相应部12相应2经
而,比丘们!什么是名色?受、想、思、触、作意,这被称为名;四大与四大之所造色
,这被称为色,这样,这名与这色,比丘们!这被称为名色。 "
这个分类不是"受,想,行,识"那个四蕴.
????所以,关于帕奥禅师的解释四蕴因果关系的时候,
我觉得和什么初禅的体会说的那些不一致.
而且,我也不知道,那个初禅的体会是那么回事吗?
n********n
发帖数: 8336
32
五受蕴,五取蕴就是五蕴,叙说角度不同。
五受蕴或五取蕴,是指任何被观察感知的名色;观察感知之外的算不上五受蕴或五取蕴。
1.五受蕴(五受阴),觉受接收之五蕴,认“贼”作父,凶戾而不知 - 有被动之意。
2.五取蕴,摄取执取之五蕴,贪爱我执而生烦恼 - 有主动之意。
《俱舍论》卷一云(大正29·2a):“烦恼名取,蕴从取生,故名取蕴,如草糠火。或
蕴属取故名取蕴,如帝王臣。或蕴生沁名取蕴,如花果树。”即名一切烦恼为取。
生命就是五蕴(相续流),或说色、受、想、行、識是組成生命的五种机能,故行善积
德不外乎五
蕴。
r****b
发帖数: 110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何谓名色?
有种说法
名色=色受想行识
其中
名=受+想+行+识(精神方面)
色=色(物质方面)
w****g
发帖数: 774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什么是色的集起产生
经文中几次提到,“于色喜爱。是名色集。如是色集如实知。”色是起因,喜爱是结果
,色集是由色导致的喜爱的集。而且在经文中多是把色.受.想.行.识排列起来说的
,或是把“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连在一起说的。所以我觉得它强调的
是这样一个过程,而不是色本身的集。
c***h
发帖数: 2262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观察情绪与受心念住

“心一境性”或者初禅,应该与”禅那”的争议一样
禅那几乎是禅定的同义词
可能多数人认为”禅那”指安止定、”心一境性”、能所合一,也就是杂阿含中说的
”净念、一心”。
而剎那定、近行定还不算禅那,也就没达到初禅。
但杂阿含中说的初禅并没有 ”净念、一心” (心一境性)
不知为何后世人都说初禅必须有”心一境性”?
缅甸禅师诠释“禅那”区分为止禅禅那、观禅禅那
但有学者指出”观禅禅那”没在巴利经、论及注释文献提到。
另有学者温宗堃认为巴利注释文献里,“观相(禅那)”具有“燃烧义”及“观照义”,
”观禅禅那”未出现在巴利注释文献中,但其内涵与注释书的“观相(禅那)”相合,
因此“禅那”不仅属于色界、无色界可称为禅那,毗婆舍那乃至出世间的道、果,亦涵
盖于禅那的范畴中。
我认为,既然佛教的”禅那”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
那么安止定或”能所合一”的心一境性如何思维修或静虑呢? 不懂
我认为,很可能佛教的禅那或者杂阿含中说的”净念、一心,并不一定是”能所合一”
也就是说,佛陀说的四禅有两种,
对于直接找佛陀修行的人,佛陀说观禅四禅
外道已经修了安止定的人,佛陀说止禅四禅
当时有很多外道跳槽找佛陀修...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何谓名色?

你是说,有个”什么”在那里,等着被污染?
如果是指这样,那……..你说的对。
对阿罗汉,就没有 有个”什么”在那里,等着被污染,这个问题。
有个身心或什么被污染,这说法的确是会变成有个 真我、本我 在那里,
或者 即使没有我见,可还活着留有个五蕴(身心)在那里,
而那个五蕴还要继续把它全部消灭,我都觉得是多余的动作。
我的原意本来是针对一般人他们摸得到感觉得到的这个身心的角度来说,
针对普通修行者,非阿罗汉来说,这个身心如何如何 …
就好像我们说 色…., 受…., 触….,
会分类
触有明触、无明触
色有 色受阴
对于阿罗汉,应该是没有这些问题
就好像,目的是要喝水解渴(无我),可得有杯子才能喝到水,
所以才讨论用什么杯子装水(五蕴),这杯子有没有漏洞。有漏洞要补起来。
既然喝到水,解渴了,目的达到(无我),就没有必要还留恋讨论杯子(五蕴)的问题。
我这样理解,不知对否?
你看看还有没有 无明缘行 的经文
我觉得这比”识”重要。
a*******g
发帖数: 867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谈‘空即是色’-- 澹思居士著
http://www.bfnn.org/bookgb/books/0567.htm
谈‘空即是色’
澹思居士著
去年七月间,林语堂先生在中副写过一篇‘色即是空’,曾经引起不少读者们的反感,
如台北的‘现代’,台中的‘菩提树’,菲律宾的‘大中华日报’等,均著文作过批评
。林先生是以喜笑怒骂皆文章的手笔,信手拈来,点出他自己心灵中的一点‘随感’就
好,并未尝诚意扣题著作。因是,也就不免疏忽了问题中的严肃意义。
以前林先生的标题是:‘论色即是空’,我现在的标题是:‘谈空即是色’。空即是色
与色即是空,这本是佛家哲学中的两句术语,在般若心经里,原本有几句这样的话:‘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中间的
四句,若泛论之,可以说,统括了整个佛教的思想问题。但若专门一点说,当然,它还
只是代表佛教般若一系的中心。这一系,产生在印度,成长也在印度。此与禅宗、华严
、天台不同。般若一系的思想,如果严格一点说,中国能够了解的,并没有几人。在中
国近两千年的佛学史上,被推出足以代表了解般若一系思想的学者人物,只有东晋的僧
肇,和隋末的吉藏。然而,他们的了解,是否就真
r****n
发帖数: 8253
38

佛陀为了替弟子破除我见,将构成自我个体的全部现象分解成五部分,即色,受,行,想,
识,指出他们全部都不具有主宰性支配性,也不是被主宰被支配的。
而现在有些人,却又在色,受,行,想,识之外弄出个主宰的某东西,将其说成是“心
”,将其神化。
这种根深蒂固的“神我”是如此的强大,强大到这些人丝毫不能察觉,他们所认为的,
就是佛陀极力反对的。
r****n
发帖数: 8253
39

南传阿毗达摩在这方面分析的很清楚。
全部的身心现象,都是五蕴,然后五蕴又被分解为五部分,色,受,行,想,识。
每一个最短刹那,升起一组能所相对的名色法,能缘类似观察者,所缘类似被观察者,
总共有两种状况
1,能缘是心识心所,所缘是色法
2,能缘是心识心所,所缘是心识或者心所。
在每一个刹那升起的心识当中伴随着很多的心所,其中大部分都是行蕴。比如作意,贪
,嗔,无贪,无嗔,慧,正念等等。
对行蕴的观察觉知,还是五蕴本身范围内的,绝对不是一个所谓的本心,或者五蕴之外
的在观察识知。
比如觉知贪或者嗔这个行蕴,是当下升起的心识,以及伴随心识升起的正念心所(正念
心所包括识本身都有认知特性),以升起的贪这个心所为所缘,完成认知。
这里面一个极为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在五蕴之外立出一个东西来,将五蕴当成被观察对
象,将五蕴之外的某个东西当成真正的观察者。并认为这个真正的观察者恒常不变。
这一组一组的能所相对的名色刹那生起,刹那灭去,彼此不同(异阴),紧密相续,在
业力的作用下,形成一股五蕴生灭相续之流。
W**N
发帖数: 1037
40
懂了。恭谢师兄点化。 :)
福蕴
五蕴取受苦,
厌离如修福。
观音加弥陀,
行善又积德。
--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蕴。1.五受蕴(五受阴),觉受接收之五蕴,认“贼”作父,凶戾而不知 - 有被动之
意。2.五取蕴,摄取执取之五蕴,贪爱我执而生烦恼 - 有主动之意。《俱舍论》卷一
云(大正29·2a):“烦恼名取,蕴从取生,故名取蕴,如草糠火。或
蕴属取故名取蕴,如帝王臣。或蕴生沁名取蕴,如花果树。”即名一切烦恼为取。
生命就是五蕴(相续流),或说色、受、想、行、識是組成生命的五种机能,故行善积
德不外乎五蕴。
G**W
发帖数: 1865
41
二转法轮之《心经》,心经最短,好说,中有“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经
句,这是对“心”的形容,当然,奉行“缘起性空”者,会说这个“心”是意识.
但是意识透不过“不生不灭”这一句,正常人都体验过意识生生灭灭,而且,如果意识
不灭,人人都应该有宿命通,可是,绝大多数人,为什么能记得昨天,不记得前世呢?
说明今世的意识不是前世的意识,说“意识不灭”,这是邪见,而且阿罗汉灭掉的五阴
——色受想行识里面,就明确包括了意识.
G**W
发帖数: 1865
42
二转法轮之《心经》,心经最短,好说,中有“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经
句,这是对“心”的形容,当然,奉行“缘起性空”者,会说这个“心”是意识.
但是意识透不过“不生不灭”这一句,正常人都体验过意识生生灭灭,而且,如果意识
不灭,人人都应该有宿命通,可是,绝大多数人,为什么能记得昨天,不记得前世呢?
说明今世的意识不是前世的意识,说“意识不灭”,这是邪见,而且阿罗汉灭掉的五阴
——色受想行识里面,就明确包括了意识.
f********4
发帖数: 253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何谓名色?
苹果只是完全的色,受蕴是指对所缘苦乐不苦不乐的感受,想蕴是与记忆印象有关的功
能,识蕴是单纯的识知目标,行蕴就是……剩下的……
c***h
发帖数: 2262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何谓名色?

心、心所
很容易对比于 我、我所,
而且似乎特别标举心(”识”)的地位崇高。
可能来源于四识住。
可我觉得四识住,好像色受想行是主角,”识”是配角似的。(个人认为而已)
佛陀是有特别说过,”识”彷佛在王城中央。
历史上,围绕在”识”,认为”识”很重要的,甚至是最重要的派别很多。
可有需要这么强调吗? 这我就不知了。
a***n
发帖数: 1993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生活中的缘起》佛使比丘
《生活中的缘起》
前言
佛说“缘起甚深”,正因其深奥,致使大部分的人无法洞悉因缘法则。二千五百多
年前佛陀对阿难的开示,至今依然真实如昔。佛教的核心──缘起,是如此难以理解,
因而成为人们严重误解与扭曲佛法的症结。本书中,佛使尊者将这些误解的根源挖掘出
来,并将其置于严谨的慧光下细察分析。这些根源虽可回溯到原始佛教时代,然而最早
的文献记载,却是在一千五百多年前觉音(Buddhaghosa)的论集中发现的。
许多上座部的正统教说,可说是建立在觉音解说的基础上,且把觉音对缘起的误解
当作标准,因此使真理变得混淆不清。简言之,觉音是从亘贯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的
立场来解说缘起。过去世的无明与行(意志性的活动)引生现在世,在现在世中承受过
去所作所为的果报。这种过程决定了我们现世的烦恼(爱与取),且不断轮回而导致未
来世中的生与苦。佛使尊者仔细检查这种解说,并提出重大疑问:如果佛陀教导无我(
anatta),那么自一世转移到另一世的东西是什么?如果苦的因在某一世,而其果却在
另一世,那么我们要如何践行在此生此世即可获得利益的方法呢?
正确地了解缘起非常重要,它会使我们认识到“我”这个观念,是...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46
☆─────────────────────────────────────☆
runsun (runsun) 于 (Thu Jul 7 12:32:38 2011, 美东) 提到:
http://bbs.foyuan.net/thread-113372-7-1.html
解悟:
五蕴不=五取蕴你对于它有“取“时,才是“五取蕴”,没有“取“时,才是“五蕴”。
===============================
如觉:
马哈希尊者在这方面和你所说的确实不一样,他说的比你更准确,更清晰,而你是错的
马哈希尊者在书中对五取蕴的定义是
會引生「我見取」或「我所取」的「名、色蘊」,被叫作「取蘊」;不會引起欲取或見
取的,則稱作「蘊」而已,不叫「取蘊」;至於屬於出世間法的名法,即構成「四道、
四果」的受、想、行、識等四名蘊,它們只是「蘊」,不是「取蘊」。
上述一再提及的,屬於世間法的色、受、想、行、識,會激起執著,所以名為「取蘊」
@@@@@@@@@@@@@@@@@@
按照这个定义,通常的名法色法,全部是取蕴,因为它们都可以引发贪爱执取,也是贪
爱执取而造成的结果。同样,贪...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47
☆─────────────────────────────────────☆
insight007 (insight007) 于 (Wed Oct 10 14:07:20 2012, 美东) 提到:
欢迎大家引用杂阿含和相应部讨论 :)
☆─────────────────────────────────────☆
insight007 (insight007) 于 (Wed Oct 10 14:21:15 2012, 美东) 提到:
杂阿含经65:
佛陀指出禅观是如实观察: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所以者何?
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如實觀察。
云何如實觀察?“
那么如实观察的内容呢?
”此是色,此是色集,此是色滅;此是受……想……行……識,此是識集,此是識滅。
云何色集?受、想、行、識集?“
观察五阴的集与灭为如实观察,不是自己在静坐中自己想象,比如不净观,慈心观之类。
那么什么是五阴的集?
”愚癡無聞凡夫於苦、樂、不苦不樂受不如實觀察此受集,受滅,受味,受患,受離;
不如實觀察故,於受樂著生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 阅读全帖
q****n
发帖数: 4574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一篇无名氏的心经注解
正在学习心经。看到一篇注解(无名氏所做),感觉非常好, 推荐一下。
摘自 http://www.hudong.com/wiki/%E5%BF%83%E7%BB%8F
顺便一句,前面有人对“色受想行识”中“行”的意思,有疑问。这里也是解释为“行
为”,宣化上人也是解释为“行为,去做”等等意思。
******************************************************************
心经 - 概述
心经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1], 梵文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
。 略称《般若心经》或《心经》。 全经只有一卷, 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
卷中的一节。 被认为是般若经类的提要。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 较为有名的是后秦
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朝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经》共有八部: 《放光般若》、《光明般若》、《道行般若》、《
胜天般若》、《胜天王般若》、《文殊问般若》、《金刚般若》、《大品般若》、《小
品般若》。
...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49
☆─────────────────────────────────────☆
SeeU (See you) 于 (Thu Sep 20 00:08:27 2012, 美东) 提到:
涅盘是什么?初果是否体验了涅盘?本文从北传杂阿含351经,南传相应部12相应68经
「见井水而无绳罐」的譬喻,结合十二支缘起,提出一种解释。
SA 351, SN12.68 都说∶涅盘就是「有之灭」。本经也提到了十二支缘起,『以取灭而
有灭』等。十二支缘起的「有」支,是指来世的「后有」,而不是这一生的五蕴。阿罗
汉断尽烦恼,取灭而有灭,虽然还有这一生的五蕴,而能体验到来世的「后有」灭,也
就是触证涅盘。阿含经中阿罗汉证果的定型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
不受后有。」,是因为阿罗汉已经体验到后有的灭,所以才能肯定我生已尽。
与此对比,有学圣者虽能现观「以取为缘而有后有」,但是还不能断「取」,也就无法
灭「后有」,所以经文有「见井水而无绳罐」的譬喻,知道而作不到,也就是知道涅盘
的法则如此,但还无法体验涅盘。
不知道如此解释,是否与其他阿含经文抵触?欢迎大家讨论。
Ref:
http:/...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50
有三处乱码, 不好意思, 原文就是如此
也没有作者和其背景, 正在“学习”五蕴,觉得有意思就转一下
五蕴与十二因缘之关系及其哲学意义
百度文库
键词:佛教;哲学;五蕴;十二因缘;关系摘要:作为佛教哲学基础理论的“五蕴”说
和“十二因缘”说之间是具有逻辑结构的对应关联的,但并不是在同一层次上的一一对
应。五蕴是十二因缘的十二支的共同基础。它们之间具有源流的关系,即五蕴是比十二
因缘更原始的理论。从五蕴到十二因缘的传承不是一种直线的发展,而是发生了从朴素
存在论向精致人生论的根本视角转换。On the Relation Between Pa?caskandha and
Dvādasāngpratītyasamutpāda
And its Philosophical MeaningsKey words: Buddhism, philosophy, Pa?caskandha
, Dvādasāng-pratītyasamutpāda, Relation Abstract: There is some
corresponding link of logical structure, but no... 阅读全帖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