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茅海建
1 2 3 4 5 6 下页 末页 (共6页)

发帖数: 1
1
梁启超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重要的政治和思想人物,从戊戌变法时跟随康有为崭露
头角,到后来办报写政论,“笔锋常带感情”,影响了众多读者。有关戊戌时期康梁等
人的思想,学界已有不少成果,比如张朋园先生的系列作品。
10月31日,著名晚清史学者茅海建做客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作了题为“论戊戌时期梁
启超的‘民主’思想”的讲座,与已有研究相比,茅海建更为重视梁启超“民主”思想
的特殊性。在讲座中,他从三份史料入手,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和爬梳,考察戊戌时期
梁启超究竟有着怎样的“民主”思想,以期重新认识已有的知识体系,以考据之力重审
当下的思想史研究。
“无议院之名,却有其实”?
1896年,年仅23岁的梁启超在《时务报》第10册上发表《古议院考》,开篇问“泰西各
国何以强?曰:议院哉,议院哉!”梁虽然肯定了西方议会制的重要作用,认为它是民
主制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但随即笔锋一转,称古代中国“虽无议院之名,却有
其实”。梁启超认为,在《易》《书》《周官》《记》《孟子》等儒家经典中均有关于
议会思想的表述,到了汉代,甚至出现了相似的议会制度,曰“‘不属署,不直事’,
其职与西国同”。梁启超在《... 阅读全帖
c*********d
发帖数: 9770
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od_CHN_Hist 讨论区 】
发信人: chinabbsdad (张果老他爹), 信区: Mod_CHN_Hist
标 题: 中日合邦:戊戌变法中的一段疯狂往事|短史记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Aug 11 06:44:17 2018, 美东)
原创:谌旭彬 短史记 微信号 tengxun_lishi
功能介绍
腾讯新闻原创栏目《短史记》,疑今察古,鉴往知来。
《回望戊戌年》第二期(第一期见文末链接)。
文|谌旭彬
戊戌年,康有为曾试图推行许多充满了想象力的举措。比如:
1、要求开制度局、懋勤殿作为新的最高决策机构,以架空内阁军机处和六部衙门,使
其成为纯粹的政策执行机构。
2、向光绪推销“中日合邦”。
关于后者,康有为《自编年谱》有这样一段记载:
“时与日本使矢野文雄约两国合邦大会议,定稿极详,请矢野君行知总署答允,然后可
以大会于各省。而俄人知之,矢野君未敢。”
这是戊戌年四月的事情。康当时还没有得到皇帝的召见。
矢野文雄其人,曾任职日本大藏省,后入“报知新闻”工作,稍后在伊藤博文的推荐下
,再度进入政界,1897年被任命为日本驻华公使... 阅读全帖
k***g
发帖数: 7244
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谭嗣同
呵呵,你这书读得糊涂啊。“恭加签语”是撰拟上谕的一个环节。按雍正以后的制度,
臣子上书,军机处签拟后给皇帝御览,皇帝认可批准后,军机处拟旨,或者明发,或者
交片,或者字寄;杨锐说的“恭加签语”就是签拟这个环节,如果光绪/慈禧批准,下
一步就要就此拟旨。
以茅海建看到的十四条签语为例(这并不是全部的签语,只是他现在能够找到的签语,
实际的签拟数目他每天都有统计),七月二十七日督察员代奏监生上条陈;军机四卿提
出处理办法,贴签条(签拟);八月初三,“签拟办法,恭呈慈览。俟发下后,再行办
理”,八月初七,慈禧发下,军机四卿拟旨字寄;
就是你反复提到的茅海建的那本书,里面也提到了“但是,一旦光绪帝同意他们(军机
四卿)的”拟签“时,他们实际上是在行事着皇帝的权力,工作性质与明代的内阁很相
似。” 呵呵,茅海建也没敢说军机四卿是“信访办”主任啊,倒是和我前面的看法一
致。并且茅海建的原文在解释军机四卿处理条陈速度很慢的时候也提到“(军机四卿)
此次奉旨代皇帝拟旨,责任重大,更应慎之又慎。” 人也明确说拟旨了。
另外茅海建批评的《谭嗣同传》是《戊戌政变记》里的《谭嗣同传》,并非《清史稿》
里的,光
w****2
发帖数: 12072
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ao_and_Deng 俱乐部 】
发信人: wlwl12 (戒网), 信区: Mao_and_Deng
标 题: 陈晓平:唐德刚的硬伤太多了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Jul 20 01:17:58 2014, 美东)
自1999年岳麓书社推出了超级减肥版的《晚清七十年》以来,该书被无数名人非名人反
复推荐,俨然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必读书”,唐氏也被捧上了神坛。由于“糖粉”阵容
强大,批评的声音几被淹没。虽然唐德刚关于北洋海军“主炮晾衣”一说,已被海军史
研究者陈悦驳得体无完肤,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唐氏治学粗疏,是一以贯之。从专业角
度看,《晚清七十年》可以说是浪得虚名之作,硬伤太多,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本文
拟引用可靠史料和学界研究成果,略举数例,暴露唐氏史学功力的不足,读者自可举一
反三,重估该书的实际价值。近几十年晚清史研究成绩斐然,史料整理和考证方面成绩
更加突出,已非唐氏所能想见。
本文所引唐德刚《晚清七十年》原文,用的是远流版五卷本,为免繁琐,仅注出册数和
页码,如第四册第87页,注作“四,87”。
(1)李鸿章 “李鸿章是荣禄的政敌。... 阅读全帖
w****2
发帖数: 12072
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ao_and_Deng 俱乐部 】
发信人: wlwl12 (戒网), 信区: Mao_and_Deng
标 题: 陈晓平:唐德刚的硬伤太多了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Jul 20 01:17:58 2014, 美东)
自1999年岳麓书社推出了超级减肥版的《晚清七十年》以来,该书被无数名人非名人反
复推荐,俨然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必读书”,唐氏也被捧上了神坛。由于“糖粉”阵容
强大,批评的声音几被淹没。虽然唐德刚关于北洋海军“主炮晾衣”一说,已被海军史
研究者陈悦驳得体无完肤,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唐氏治学粗疏,是一以贯之。从专业角
度看,《晚清七十年》可以说是浪得虚名之作,硬伤太多,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本文
拟引用可靠史料和学界研究成果,略举数例,暴露唐氏史学功力的不足,读者自可举一
反三,重估该书的实际价值。近几十年晚清史研究成绩斐然,史料整理和考证方面成绩
更加突出,已非唐氏所能想见。
本文所引唐德刚《晚清七十年》原文,用的是远流版五卷本,为免繁琐,仅注出册数和
页码,如第四册第87页,注作“四,87”。
(1)李鸿章 “李鸿章是荣禄的政敌。... 阅读全帖
w****2
发帖数: 12072
6
来自主题: _Mao_and_Deng版 - 陈晓平:唐德刚的硬伤太多了
自1999年岳麓书社推出了超级减肥版的《晚清七十年》以来,该书被无数名人非名人反
复推荐,俨然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必读书”,唐氏也被捧上了神坛。由于“糖粉”阵容
强大,批评的声音几被淹没。虽然唐德刚关于北洋海军“主炮晾衣”一说,已被海军史
研究者陈悦驳得体无完肤,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唐氏治学粗疏,是一以贯之。从专业角
度看,《晚清七十年》可以说是浪得虚名之作,硬伤太多,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本文
拟引用可靠史料和学界研究成果,略举数例,暴露唐氏史学功力的不足,读者自可举一
反三,重估该书的实际价值。近几十年晚清史研究成绩斐然,史料整理和考证方面成绩
更加突出,已非唐氏所能想见。
本文所引唐德刚《晚清七十年》原文,用的是远流版五卷本,为免繁琐,仅注出册数和
页码,如第四册第87页,注作“四,87”。
(1)李鸿章 “李鸿章是荣禄的政敌。李之下放广州就是受荣禄排挤而去的。”(四,
87)
(2)“命于式枚草遗折荐袁世凯代己为直隶总督”(四,184)
(3)翁同龢 和李鸿章“平分朝政”?
(4)“是康、梁等激进派的家长与护法”?
(5)罢官出于光绪帝主动
(6)戊戌年仍享有“独对”之权?
(7... 阅读全帖
b****r
发帖数: 2555
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又一箱书到了
茅海建的书应该统统拿下来——除了一本《苦命天子》,这本书他坦承是穷
疯了的时候想搞点钱花花的,当然这个目的也没有达到。我记得在哪里看过
刘统和杨奎松的谈话,这两个人都跟茅海建同事过,都对他佩服无比。能让
政治光谱两端的人都佩服,茅海建确实很厉害。
版上宋粉主要是受曾瑞龙影响吧,可惜他已经挂掉了,而且书也买不到。只
能上旧书网淘。
c*****1
发帖数: 3240
8
☆─────────────────────────────────────☆
anchorage (fallout) 于 (Mon Apr 23 19:52:53 2012, 美东) 提到:
主讲: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教授 刘统
刚才来的时候有读者问我,你写的书每一本都是既没有前言也没有后记,你的书是怎么写
出来的?我先简单地自我介绍一下:我原来是嗡嗡嗡时候的老三届,我是老初二,以后赶
上嗡嗡嗡,成了黑五类,嗡嗡嗡中在工厂当了九年工人,当到三级工。1977年恢复高考的
时候我考本科,结果我家政审还没有落实政策,没有被录取。接着1978年第一届招考研究
生,我就考到山东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学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我的第
一位硕士导师是王仲荦先生。毕业以后我留在山东大学历史系,当时王先生主张我再开拓
一下眼界,继续深造,于是我1985年考上了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跟谭其骧先生学中
国古代历史地理。人一辈子如果能够碰上一位名师就是很大的幸运,而我碰到了两位名师
,非常幸运。毕业的时候想回北京,当时正好中国军事科学院需要研究人员,就把我招去
当兵了。
到了军事科学院以后... 阅读全帖
k******4
发帖数: 73
9
刚才来的时候有读者问我,你写的书每一本都是既没有前言也没有后记,你的书是怎么
写出来的?我先简单地自我介绍一下:我原来是嗡嗡嗡时候的老三届,我是老初二,以
后赶上嗡嗡嗡,成了黑五类,嗡嗡嗡中在工厂当了九年工人,当到三级工。1977年恢复
高考的时候我考本科,结果我家政审还没有落实政策,没有被录取。接着1978年第一届
招考研究生,我就考到山东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学魏晋南北朝隋唐
史,我的第一位硕士导师是王仲荦先生。毕业以后我留在山东大学历史系,当时王先生
主张我再开拓一下眼界,继续深造,于是我1985年考上了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跟
谭其骧先生学中国古代历史地理。人一辈子如果能够碰上一位名师就是很大的幸运,而
我碰到了两位名师,非常幸运。毕业的时候想回北京,当时正好中国军事科学院需要研
究人员,就把我招去当兵了。
到了军事科学院以后跟我坐对桌的就是一位年轻的少校茅海建,他虽然比我年轻,但他
是老兵,他当兵的时候就在东海舰队,1982年硕士毕业以后就到军事科学院,而我是一
个新兵。他向我介绍,军事科学院是叶帅创建的,军事科学院里的宝贝就是叶帅当年积
累保存的战争档案。茅... 阅读全帖
a*******e
发帖数: 3897
10
主讲: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教授 刘统
刚才来的时候有读者问我,你写的书每一本都是既没有前言也没有后记,你的书是怎么写
出来的?我先简单地自我介绍一下:我原来是嗡嗡嗡时候的老三届,我是老初二,以后赶
上嗡嗡嗡,成了黑五类,嗡嗡嗡中在工厂当了九年工人,当到三级工。1977年恢复高考的
时候我考本科,结果我家政审还没有落实政策,没有被录取。接着1978年第一届招考研究
生,我就考到山东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学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我的第
一位硕士导师是王仲荦先生。毕业以后我留在山东大学历史系,当时王先生主张我再开拓
一下眼界,继续深造,于是我1985年考上了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跟谭其骧先生学中
国古代历史地理。人一辈子如果能够碰上一位名师就是很大的幸运,而我碰到了两位名师
,非常幸运。毕业的时候想回北京,当时正好中国军事科学院需要研究人员,就把我招去
当兵了。
到了军事科学院以后跟我坐对桌的就是一位年轻的少校茅海建,他虽然比我年轻,但他是
老兵,他当兵的时候就在东海舰队,1982年硕士毕业以后就到军事科学院,而我是一个新
兵。他向我介绍,军事科学院是叶帅创建的,军事科学院里的宝贝...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459
11
转帖自微信公众号 战争史
刚才来的时候有读者问我,你写的书每一本都是既没有前言也没有后记,你的书是怎么
写出来的?我先简单地自我介绍一下:我原来是文革时候的老三届,我是老初二,以后
赶上文革,成了黑五类,文革中在工厂当了九年工人,当到三级工。1977年恢复高考的
时候我考本科,结果我家政审还没有落实政策,没有被录取。接着1978年第一届招考研
究生,我就考到山东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学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我
的第一位硕士导师是王仲荦先生。毕业以后我留在山东大学历史系,当时王先生主张我
再开拓一下眼界,继续深造,于是我1985年考上了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跟谭其骧
先生学中国古代历史地理。人一辈子如果能够碰上一位名师就是很大的幸运,而我碰到
了两位名师,非常幸运。毕业的时候想回北京,当时正好中国军事科学院需要研究人员
,就把我招去当兵了。
淮海战役中的国民党军队
到了军事科学院以后跟我坐对桌的就是一位年轻的少校茅海建,他虽然比我年轻,
但他是老兵,他当兵的时候就在东海舰队,1982年硕士毕业以后就到军事科学院,而我
是一个新兵。他向我介绍,军事科学院是叶帅创建的,军事科学院... 阅读全帖
h*******r
发帖数: 847
12
wenxuecity.com
ZT48年共产党战胜国民党的真正原因
主讲: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教授 刘统
刚才来的时候有读者问我,你写的书每一本都是既没有前言也没有后记,你的书是怎么写
出来的?我先简单地自我介绍一下:我原来是嗡嗡嗡时候的老三届,我是老初二,以后赶
上嗡嗡嗡,成了黑五类,嗡嗡嗡中在工厂当了九年工人,当到三级工。1977年恢复高考的
时候我考本科,结果我家政审还没有落实政策,没有被录取。接着1978年第一届招考研究
生,我就考到山东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学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我的第
一位硕士导师是王仲荦先生。毕业以后我留在山东大学历史系,当时王先生主张我再开拓
一下眼界,继续深造,于是我1985年考上了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跟谭其骧先生学中
国古代历史地理。人一辈子如果能够碰上一位名师就是很大的幸运,而我碰到了两位名师
,非常幸运。毕业的时候想回北京,当时正好中国军事科学院需要研究人员,就把我招去
当兵了。
到了军事科学院以后跟我坐对桌的就是一位年轻的少校茅海建,他虽然比我年轻,但他是
老兵,他当兵的时候就在东海舰队,1982年硕士毕业以后就到军事科学院,而我...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459
1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sunnyyen (你心头永远的痛),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共军打败国军的真实原因(主讲: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教授 刘统)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Jan 26 00:42:04 2015, 美东)
转帖自微信公众号 战争史
刚才来的时候有读者问我,你写的书每一本都是既没有前言也没有后记,你的书是怎么
写出来的?我先简单地自我介绍一下:我原来是文革时候的老三届,我是老初二,以后
赶上文革,成了黑五类,文革中在工厂当了九年工人,当到三级工。1977年恢复高考的
时候我考本科,结果我家政审还没有落实政策,没有被录取。接着1978年第一届招考研
究生,我就考到山东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学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我
的第一位硕士导师是王仲荦先生。毕业以后我留在山东大学历史系,当时王先生主张我
再开拓一下眼界,继续深造,于是我1985年考上了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跟谭其骧
先生学中国古代历史地理。人一辈子如果能够碰上一位名师就是很大的幸运,而我碰到
了两位名师,非常幸运。毕业的时候想回北京,当时正好... 阅读全帖
M******a
发帖数: 6723
14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清朝毁于一群大忽悠
原创:霍小山 历史研习社 历史研习社 微信号 mingqinghistory
功能介绍
顺时针研究历史,逆时针解毒世界
顺时针研习历史,逆时针解毒世界
微信公众号:历史研习社
原创-NO.1214
作者:霍小山
审核:喵大大 编排:风晓暮
1839年,广东虎门,变天了。
那一年,中英之间的关系紧张到了极点。虎门销烟的浓烟刚刚散去,英国近代化的舰船
就已经赶赴中国海面而来。
11月3日,虎门附近的穿鼻洋,中英之间爆发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战斗。英方的参战兵
力为一艘28门炮的六等巡防舰窝拉疑号和一艘三桅18门炮的小型风帆炮舰风信子号,而
中方的参战兵力占据绝对的数量优势:16艘帆船和13艘火船,一共是29艘战船。中国的
战船数量几乎是英国的战船数量的15倍。
但是,中国战船上的加农炮都是固定的,以至于瞄的都太高,根本就打不中英舰的舰身
。然而,英舰上的炮弹却是一打一个准,在击沉四艘中国战船后,其他的中国战船纷纷
逃窜。
▲窝拉疑号军官Peter William Hamilton所绘穿鼻海战
穿鼻之战结束后,林则徐上奏道光帝:“关天培督令弁兵对准连轰数炮,将其鼻头打断
,船头之人纷纷滚... 阅读全帖
j********b
发帖数: 565
15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甲午战后日本如何从敌人成了座上宾
茅海建
近代以来的中日关系始终在紧张与缓和中交织轮替,甲午战争是一个关键性的开
端。历史学家茅海建日前在第22届北京论坛史学分论坛上发言,指出甲午之后的中日关
系深受俄、德、英、法等国的亚洲战略影响。例如,甲午战败后第三年,战争发动者、
曾经的敌人伊藤博文就在中国受到了英雄般的待遇,原因即在于清政府忌惮俄、德而提
出的“联英联日”政策。
在这组以“从战乱到和平的近代东亚道路”为主题的讨论中,大部分学者聚焦抗
日战争,而茅教授的报告从甲午战后的远东国际关系谈起,为观察中日关系演变提供了
另一种视角。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整理部分发言内容与读者分享。
今年是抗日战争结束70周年,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中日关系会走到这一步?今天
讲这个问题,并不是说我在这方面有特别的研究,我研究的是清朝的历史,而不是1945
年以后的历史。我是想说,一个历史学家在思考问题时,会从最远的地方开始考虑,从
远端思考可能会有新想法。
首先要讲甲午战争。这是一场发生在1894年的战争,最初的原因是朝鲜半岛发生
东学党起义,朝鲜王国作为清朝藩属向清朝发出救援请求,清朝派出军队进入朝鲜半岛
。这时日本根... 阅读全帖
w****j
发帖数: 5581
1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想不通八里桥战役为什么会输
说真的,建议看一眼茅海建的两本关于鸦片战争的书。战争这东西,单兵再强,组织不
好也还是渣。鸦片战争的教训其实就是古代军队对上近代军队是没啥希望的。
清军其实是全面落后的,从武器,训练,战术,到指挥,后勤,组织。比如机动,从战
术机动到战略机动,英军/英法联军比清军强出太多了。战略上,英/英法军队掌握制海
权,中国漫长的海岸线总不能处处设防吧?战术上,正面进攻有困难,近代军队就能做
到马上换个地方登陆,从侧后发动进攻。清军对此有心无力,处处挨打。清军动员了大
量的军队,但是到战争结束,还有军队连一半的路都没走完。清朝花在一鸦上的钱比起
战争赔款来多多了。英国的战争效率从战争经济学的角度讲也是高出清朝太多。清朝在
前线作战的也不是没有宿将,但就手头的资源来讲,毫无办法。所有到了前线的主战派
最后都变成了主和派就很说明问题。而且不光是当时毫无办法,事后也还是毫无办法。
包括林则徐(茅海建的评价),事后都没能够全面总结经验教训。一鸦的时候就能看出
来清朝的海岸/江岸炮台对海/河还算坚固,侧后则完全不行。这点到了二鸦毫无变化。
b****r
发帖数: 2555
17
抄书笔记——戊戌变法(1)
戊戌变法,上承甲午战败,由甲午战败而致李鸿章失势,下层知识分子寻求激烈的救国
方式,最终以帝后的直接冲突而结束;下启庚子拳乱,慈禧训政后为个人权利,推动大
阿哥试图取代光绪,为防止外国干预而暗中支持义和团,导致本可以由地方大吏压制的
群众运动蔓延到整个北方。八国联军干涉后的辛丑条约则规定中国每年赔偿白银1200万
两,考虑到同治年间清政府的年财政支出不过4000万两的规模,至此清政府的财政已经
陷于崩溃的边缘。中央政府的权威也在东南互保中完全崩溃,满清此时已不过是百足之
虫,等死而已。
所以说戊戌变法在近代史的地位可以说和共产党的兴起同等重要,前者是一个王朝的最
后挣扎和失去的最后机会;后者则是当时国际普世思潮,日俄在远东争霸和老毛这样天
才人物合力的结果,并直接导致了下一个强力王朝的诞生。
长期以来,一般人对戊戌变法认识的主要来源是重要当事人的回忆,包括袁世凯日记和
康梁二人的回忆。问题是,利益所及,这几位的回忆都不可信。袁世凯固然要洗刷自己
叛逆的名声,康有为好大言则极大地夸大了自己在维新变法中的作用。他的很多记录在
当时即为其他当事人打脸,比如说他传出... 阅读全帖
w****j
发帖数: 5581
1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又一箱书到了
茅海建功夫是下到了,史料很丰富。不过他是史学家,不是军事史专家,谈论军事行动
的时候罗列事实比较多,决策分析比较少。这点和读比如凯撒战记的感觉很不同。凯撒
那个有利害关系的历史事实要小心区分事实和凯撒想告诉你的事实的区别,不过军事行
动上统帅决策过程写得比较多,感觉比仅仅罗列事实要更有意思。不过这算是吹毛求疵
了,茅海建的书还是很不错的,只要耐下心来读。我刚看完他论证琦善并非卖国贼,史
料分析很严谨。
曾瑞龙的书可以从香港搞。有些卖旧书的书店会有途径从香港搞到。我手里的拓边西北
和经略幽燕就是这么搞来的。当然,网上到处都可以download。我是说对宋史的
general interest是受到宋粉的影响。邓广铭也是宋史专家了,这次搞几本来垫垫底。
G**L
发帖数: 22804
19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晚清儒者的“引西救儒”
沉默的声音
当然郭嵩焘后来因为这些大胆言论遭受挫折,似乎显得很孤立。有人因此说他这是个例
外,多数儒者那时还是视西夷为名教之敌的。但我以为,首先一个时代的特征在于它那
不同于其他时代的东西,而不在于相信这些东西的人是否已经成了算术上的多数。就是
戊戌以后,“西化”潮流更猛,中国总人口中的多数对之又有多少认识?否则怎么会有
义和团那样的事?但是,相比起五四前后“学西”者尤其是倡言学西“本”西“体”者
大都批儒,而崇儒者不是反对“西化”,就是只主张学“西用”、反对学“西体”的状
况而言,像郭嵩焘等人那样从儒家、而且是从“反法之儒”的古儒原教旨出发来倡导学
习西方,而且特别注意学习西“本”西“体”,难道不是一个明显的时代特征吗?戊戌
以后尤其是五四时代,主张学西的人显然比徐继畬郭嵩焘时代要多得多,而在西化大潮
下仍然坚持儒家本位的人肯定比徐郭时代少得多了。但是他们几乎都“反西”,在这些
人当中有像徐、郭乃至谭嗣同那样主张通过弘扬“西体”来实现“反法救儒”的吗?我
看似乎一个也没有!
而且,秦汉以后在儒表法里的时代,谁是真正的“儒者”的确很难说。任何文化背景下
的专制时代有权有势者从既得利益出... 阅读全帖
G**L
发帖数: 22804
2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晚清儒者的“引西救儒”
他们对西方的认识很肤浅?
显然,清末这些儒者看到西方的感想跟明末的士大夫看到满清的感想,应该说完全是两
回事。明末的士大夫看到满清,除了武力强大,并没有看到其他东西。而清末儒者在西
方却看到了“仁义”,当然主要是西方国家对他们自己国民、而不是对我们的“仁义”
,但这就足以使人强烈地感到值得学习。同时这种学习也与抵抗侵略毫无矛盾。“先生
欺负学生”我们早就知道,并不需要等到巴黎和会,但“先生”至少不欺负自己人,而
“学生”首先就不把自己人当人,冲着这一点“先生”就太有的可学了。如果说主张“
强国弱民”的法家不认为值得学,至少主张“民为贵”的儒家认为必须学。这既不是羡
慕他们强大得可以欺负别人,更不会因为他们欺负我们,咱就以自己欺负自己来与他们
“抗争”。我们要像他们那样“民为贵”,这就既要像他们那样首先摆脱“自己人”的
欺负,同时也抵抗他们的欺负。
因此,当时在文化上,思想上的主流并不是什么西儒对立,西儒冲突,更不是什么西学
导致礼崩乐坏。
但是后来事情就发生了变化,为什么?我们下次再说。现在要问:对于当时这样一种看
法,今天应该怎么评价呢?首先,最容易的一种批评就是说他们对西方的认识很... 阅读全帖
M******a
发帖数: 6723
21
闲人香茗 闲人香茗 微信号
功能介绍
喝茶 品事 观世界
我读茅海建先生《天朝的崩溃》一书,感触最深的,就是整个鸦片战争过程中前方将帅
的不断撒谎。作为最高统帅的道光皇帝,其实是在谎言中度过这段艰难岁月和做出决策
的。这又焉有不败之理?可以说,在这场“鸦片的战争”中,谎言成了麻痹和麻醉清廷
君臣的一剂鸦片。这场战争之所以失败,甚至大清帝国之所以垮台,原因之一就在于朝
野上下都变成了鸦片鬼,一天不吃就无法生存,最后终因吸食过度中毒而死。
因此,要想“救亡图存”,唯一的出路是“戒毒”。但这并不容易。
不容易的原因也很多。首先是积习难改。一个吃惯了鸦片的人,一天不吃就没法过日子
。一个撒惯了谎的人要他不撒谎,也比登天还难。再说,前面撒过谎了,后面说实话,
就会露出马脚,也就只好一骗到底。奕山等前方将帅就是如此。
那么,奕山等人一开始就不撒谎,就说实话,不行吗?不行。专制制度决定了,一个官
员只能看着万岁爷的脸色说话,甚至看着顶头上司的脸色说话。他们想听什么,就说什
么。不想听的就不说,瞒着。实在瞒不住,就撒谎。再瞒不住,就再撒谎,恶性循环。
所以,奕山等人不但要撒谎,而且只能朝着一个方向撒,... 阅读全帖
f****o
发帖数: 8105
2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oldMiscNews 俱乐部 】
发信人: fuxeto (富士德), 信区: WoldMiscNews
标 题: 《天朝的崩溃》大陆获奖将出英译本 引热议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Mar 24 20:49:16 2016, 美东)
大陆媒体日前突出报导《天朝的崩溃》一书获奖及出英译本的消息。网民跟帖热议称“
有时代错乱的感觉”,影射中共政权崩溃。
ADVERTISING
inRead invented by Teads
3月23日,大陆澎湃新闻网报导,著名中国近代史学者茅海建的专著《天朝的崩溃:鸦
片战争再研究》将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英译本,预计2016年11月推出。去年8月
,《天朝的崩溃》还曾荣获华东师范大学第三届“思勉原创奖”。
茅海建曾任军事科学院助理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历
史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和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现任澳门大学历史系
特聘教授。据介绍,《天朝的崩溃》一书是作者系统研究鸦片战争十余年所得的成果;
初版于1995年,位列“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第二辑,此后不... 阅读全帖
G**L
发帖数: 22804
23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晚清儒者的“引西救儒”
沉默的声音
当然郭嵩焘后来因为这些大胆言论遭受挫折,似乎显得很孤立。有人因此说他这是个例
外,多数儒者那时还是视西夷为名教之敌的。但我以为,首先一个时代的特征在于它那
不同于其他时代的东西,而不在于相信这些东西的人是否已经成了算术上的多数。就是
戊戌以后,“西化”潮流更猛,中国总人口中的多数对之又有多少认识?否则怎么会有
义和团那样的事?但是,相比起五四前后“学西”者尤其是倡言学西“本”西“体”者
大都批儒,而崇儒者不是反对“西化”,就是只主张学“西用”、反对学“西体”的状
况而言,像郭嵩焘等人那样从儒家、而且是从“反法之儒”的古儒原教旨出发来倡导学
习西方,而且特别注意学习西“本”西“体”,难道不是一个明显的时代特征吗?戊戌
以后尤其是五四时代,主张学西的人显然比徐继畬郭嵩焘时代要多得多,而在西化大潮
下仍然坚持儒家本位的人肯定比徐郭时代少得多了。但是他们几乎都“反西”,在这些
人当中有像徐、郭乃至谭嗣同那样主张通过弘扬“西体”来实现“反法救儒”的吗?我
看似乎一个也没有!
而且,秦汉以后在儒表法里的时代,谁是真正的“儒者”的确很难说。任何文化背景下
的专制时代有权有势者从既得利益出... 阅读全帖
G**L
发帖数: 22804
24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晚清儒者的“引西救儒”
他们对西方的认识很肤浅?
显然,清末这些儒者看到西方的感想跟明末的士大夫看到满清的感想,应该说完全是两
回事。明末的士大夫看到满清,除了武力强大,并没有看到其他东西。而清末儒者在西
方却看到了“仁义”,当然主要是西方国家对他们自己国民、而不是对我们的“仁义”
,但这就足以使人强烈地感到值得学习。同时这种学习也与抵抗侵略毫无矛盾。“先生
欺负学生”我们早就知道,并不需要等到巴黎和会,但“先生”至少不欺负自己人,而
“学生”首先就不把自己人当人,冲着这一点“先生”就太有的可学了。如果说主张“
强国弱民”的法家不认为值得学,至少主张“民为贵”的儒家认为必须学。这既不是羡
慕他们强大得可以欺负别人,更不会因为他们欺负我们,咱就以自己欺负自己来与他们
“抗争”。我们要像他们那样“民为贵”,这就既要像他们那样首先摆脱“自己人”的
欺负,同时也抵抗他们的欺负。
因此,当时在文化上,思想上的主流并不是什么西儒对立,西儒冲突,更不是什么西学
导致礼崩乐坏。
但是后来事情就发生了变化,为什么?我们下次再说。现在要问:对于当时这样一种看
法,今天应该怎么评价呢?首先,最容易的一种批评就是说他们对西方的认识很... 阅读全帖
b****r
发帖数: 2555
25
来自主题: _PartyHistory版 - 《郭松龄反奉见闻》的发现和出版
还有个问题就是个人会有偏向性,不排除有意识的“记忆”偏向甚至主动改变
记忆。
这个最著名的就是康圣人,茅海建最近刚出了本书注康有为的我史,厚厚一大
本就是专门考证康圣人的回忆——当然,结论对康圣人是很不利的。
不过茅海建也专门说了,他批评的是作为政治家的康有为,而不是作为思想家
的康圣人。可惜的是,风云际会之下,康圣人去做了政治家。
x*****u
发帖数: 3419
26
*
推荐我看过的十本近代史的史书

    1蒋廷黻 中国近代史纲 小小一本书,作者功力尽在其中,评论事件人
物客观公正,胜过很多后世大部头的同类书籍,作者是费正清的师傅,近代史研究的鼻祖

    2费正清 刘广京等 中国剑桥晚清史 美国的中国学研究始于费正清,他
这本中国剑桥晚清史可以说代表着西方学者70年代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术水平,个人认
为是剑桥中国史中最棒的一本

    3陈旭麓 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陈旭麓是大陆研究近代史的老法师了,
前期的作品由于时代关系比较左,但这部作品却可以说很体现其历史功力,娓娓道来近
代中国的社会变化,让你欲罢不能


    4李剑农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 作者曾在民国任职省级官员,
对当时的政治体制,多有体悟,自有其独特的判断与视角。写作也非常简洁明晰。是近
代政治史写的最杰出的一部

    5马士 中华帝国的对外关系史 费正清对该书评价非常高,可以说西方
学者研究近代中国外交都参阅了... 阅读全帖
w****2
发帖数: 12072
27
虽然已经是2019,但毕竟还没过春节,眼下还是戊戌年。我们和120年前的百日维新之
间还是隔着两甲子的整数,发篇文章纪念一下不算过时。
在几十年来的历史课本上,戊戌变法是与辛亥革命,解放战争胜利相提并论的大事。但
真到了戊戌年却很少见到官方组织的纪念活动,可能是觉得120年不如100年名正言顺?
所以绝大多数相关历史讨论都是民间自发进行的——和戊戌百年纪念相比,20年来最大
的变化是网络信息资源向平民开放,普通人构成了历史讨论的主体。
这么多人参与讨论,话题必须从共享的一些知识背景开始。在60%年轻人都要参加高考
的今天,中学教科书虽然未必是“共识”,但肯定是绝大多数人历史观的重要来源,戊
戌变法也不例外。
翻开历史课本,戊戌变法被定性为一场失败运动,但对运动本身的性质,对运动关键人
物,都是绝对的正面评价。变法的目的是“拯救民族危亡”,成就是“在思想文化方面
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只是因为顽固派的“阻挠与破坏”才失败。与之对应,领
袖康有为的定性是“先进的中国人”。在一部秉承进步史观的教科书中,这是非常高的
历史称号。
戊戌变法和康有为的教科书形象
然而,眼下的互联网,随便搜索一... 阅读全帖
i***y
发帖数: 126
28
火烧圆明园,150年了!这是中国人心头永远的痛,是人类文明史上的耻辱。痛定思痛
,有些事应该刻骨铭心,永志不忘!
英法侵略军:摧残文化的犯罪记录!
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始建于明代而历经有清以来六代皇帝150多年营造,占地
350公顷,拥有中外建筑师精心设计建造的二百多座各式建筑,汇聚了中西文化瑰宝。
不幸,1860年10月,这个文化宝藏被罪恶之手毁灭了!
它被毁于英法侵略军的抢掠和焚烧!1860年10月6日,法国侵略军占领了圆明园,7、8
两天,英法两方联手抢掠。看看当时在场的法军翻译官的记录吧:
“这一大群各种肤色、各式各样的人,这一大帮地球上各式人种的代表,他们全都闹哄
哄地,蜂拥而上,扑向这一堆无价之宝。他们用各种语言呼喊着,争先恐后,相互扭打
,跌跌撞撞,摔倒又爬起,赌咒着,辱骂着,叫喊着,各自都带走了自己的战利品。”
[1]
“炮兵们在这一场合分到的东西最多,因为他们有马匹,有弹药箱,还有车辆。他们利
用了弹药箱的每一个角落,而当弹药箱都塞满的时候,他们又把放炮后用来冲洗炮管的
水桶也都塞得满满的,最后他们甚至把直到炮口的整个炮身也都塞满了东西。”[2]
英军也不后人。... 阅读全帖
M******a
发帖数: 6723
29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张库大道与西伯利亚大铁路
茅海建
2016-08-28 13:31
就在不久前(2016年6月),我用了整整两个星期的时间,做了一件“思出其位”的事
情——去了外蒙古(蒙古国)和外外蒙古(俄罗斯联邦布里亚特共和国,布里亚特是蒙
古的一支),然后沿着西伯利亚大铁路,从乌兰乌德到赤塔、后贝加尔斯克、满洲里,
回到哈尔滨。原订计划还包括尼布楚(涅尔琴斯克),但由于奇特的原因,未能成行。
我之所以这么做,是想能实地考察一下清朝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张(家口)库(伦,即
今乌兰巴托)大道”和世界历史上非常有名的“西伯利亚大铁路”。
张库大道起点
西伯利亚大铁路
无论是张库大道还是西伯利亚大铁路,都不属我专题研究的范围,也不是今天能够看到
或体会到其伟大功用的壮丽景象。“张库大道”在历史上的灿烂辉煌,今天已难觅遗迹
;西伯利亚大铁路修建时的伟大设想,从未实现。我之所以花去这么多的时间(其中还
包括大量的前期准备),只是为了满足我的知识好奇。这些毕竟是在历史上意义重大的
道路——在史籍中所占的地位太重、所占的分量太大,以致我在教学与研究中时常会与
之不期而遇——能够站在实地想象当年,稍稍有点“凭吊”、“怀古”的意味。历史学
家最... 阅读全帖
M******a
发帖数: 6723
30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张库大道与西伯利亚大铁路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Mayingba (吳鐘學),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张库大道与西伯利亚大铁路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Aug 28 21:22:03 2016, 美东)
茅海建
2016-08-28 13:31
就在不久前(2016年6月),我用了整整两个星期的时间,做了一件“思出其位”的事
情——去了外蒙古(蒙古国)和外外蒙古(俄罗斯联邦布里亚特共和国,布里亚特是蒙
古的一支),然后沿着西伯利亚大铁路,从乌兰乌德到赤塔、后贝加尔斯克、满洲里,
回到哈尔滨。原订计划还包括尼布楚(涅尔琴斯克),但由于奇特的原因,未能成行。
我之所以这么做,是想能实地考察一下清朝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张(家口)库(伦,即
今乌兰巴托)大道”和世界历史上非常有名的“西伯利亚大铁路”。
张库大道起点
西伯利亚大铁路
无论是张库大道还是西伯利亚大铁路,都不属我专题研究的范围,也不是今天能够看到
或体会到其伟大功用的壮丽景象。“张库大道”在历史上的灿烂辉煌,今天已难觅遗迹
;西伯利亚大铁路修建时的伟大设想,从未实现。我之所以花去这么多的时间... 阅读全帖
w********2
发帖数: 632
31
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是热兵器发展史上大跃进的年代。1880年代,各国都在
采用毛瑟枪的技术。毛瑟枪,乃德国著名枪械设计大师彼得·保罗·毛瑟整合当时世界
枪械技术,改良而来的步枪,此枪在德国统一的1871年,装备了风头正健的德军。1884
年,毛瑟与时俱进,在枪托内设计了隐含的管状弹仓,使枪能够连续射击。这次改进后
,称为“毛瑟1871/84式”。
经过中法战争的洗礼,张之洞对西方先进军火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单响后膛枪
,以德国毛瑟最好,取准精确而结实耐用;连响后膛枪,以美国五响黎意为最,射程远
,后坐力小。中国应选取单响、连响后膛枪各一种,雇匠购机,设厂自造”。在综合考
量中国财力、技术等因素的基础上,张之洞对适合中国仿造的军械,作出了审慎选择。
1888年7月13日,张之洞令清政府驻俄德奥荷四国大使许景澄,与德国力拂厂(
Ludwig Loewe)商定,购买可日产50杆11毫米口径毛瑟1871/84型步枪的机器及附属设备
,价值130万德国马克,折合白银43万两。
1900年以前,德国在侵华列强中处于从属地位,因此给中国留下了相对较好的印象
。张之洞认为,德国人“性朴而学... 阅读全帖
C***3
发帖数: 2226
32
来自主题: Reader版 - 我购存的军事书籍目录
刘庆 主编 杜正艾 副主编:
西方军事学名著提要
金玉国:
世界战术史
(英)巴塞尔·利德尔·哈特 阿德里安·利德尔·哈特 选编:
剑与笔——世界最伟大的军事名著文摘
中国人民解放军学生军训工作办公室:
普通高等学校军事理论教程
(德)克劳塞维茨:
战争论(第一二三卷)
(美)艾(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
海军战略
海权论
(英)B.H.李德·哈特/(法)A·薄富尔:
西方战略经典(下)(内收战略论/战略绪论)
(荷)格劳秀斯:
战争与和平法
(意)朱里奥·杜黑:
制空权
(英)J.F.C.富勒(少将):
亚历山大的将道
战争指导1789-1961
(日)宫本武藏(古罗马)雷纳图斯(中国)孙武:
兵法藏书(内收五轮书、罗马兵法、孙子兵法)
(英)马修·贝内特 吉姆·布拉德伯里 (美)凯利·德弗里斯 (英)伊恩·迪基 (
美)菲莉斯·杰斯蒂丝:
图解世界战争战法·中世纪(500-1500年)——装备、作战技能和战术
(英)西蒙·安格里姆 (美)菲莉斯·杰斯蒂丝 (美)罗勃·赖斯 (美)斯科特·
鲁希 (英)约翰·塞拉蒂:
图解世界战争战法·古代(公元前3000年-公元500年))... 阅读全帖
s**a
发帖数: 8648
33
查《清史列传》没有康梁的传,《清史稿》有康有为传(很简略),无梁启超传。
1. 查《康南海自编年谱》,康光绪19年(1893年,康36岁)终于应乡试,得了第八名
,成为了举人,所以1895年可以和梁启超(1889年17岁参加广东乡试,就中举,也是第
八名,资料来源《梁启超年谱长编》)一起进京参加会试,不是破格。
2. 按照梁自己在《三十自述》和《清代学术概论》中的说法,1890年梁听说康有为
1888年以布衣身份上万言书要求变法,“举国目为怪”,好奇,去拜访,“一见大服,
遂执业为弟子”,设了万木草堂。康当时尚未中举,但年长梁15岁,已经写出了《大同
书》(原名人类公理),《广艺舟双辑》等名著,当时在学识上和名气上的确强于梁(
梁这时18岁,康33岁)。
3. 1898年旧历4月28日康有为被光绪召见,给了一个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之前已经是
工部主事(但未上岗),仍是6品。按照《康南海自编年谱》,当时和康有为同时上殿
的李鸿章说是荣禄要弹劾康,所以光绪不能给高位。按照当时梁的书信(见《梁长编》
),康和梁都很不满意这个位置。而据茅海建的意见,当时光绪不可能给康更高的官,
因为三四品京官... 阅读全帖
i*****g
发帖数: 11893
34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祭高华 —— 张鸣 (转载)
http://baike.baidu.com/view/157268.htm
高华(1954.05~2011.12.26),江苏南京人,历史学家,中国当代著名的中共党史、
毛泽东研究专家,其代表作《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延安整风运动的来龙去脉》被赞
“震撼无以言说”。2011年12月26日,高华教授在南京病逝,享年57岁。
中文名: 高华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出生地: 南京
出生日期: 1954年5月
逝世日期: 2011年12月26日
职业: 教师
毕业院校: 南京大学
代表作品: 《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延安整风运动的来龙去脉》
目录
人物简介
个人履历
研究方向
讲授课程
个人作品专著
论文
社会评价人物简介
个人履历
研究方向
讲授课程
个人作品 专著
论文
社会评价
展开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高华(1954.05~2011.12.26), 男,江苏南京人,博士,南京大学历史系 南京
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华
[1]原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原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
学国际关系学院原兼职教授。   2011年12日26日22时15分,高华同志在南京病逝,...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30882
35
精神国力与中国百年国耻的原因
来源: pandal 于 2011-05-21 14:44:42 [档案] [博客] 旧帖] [转至博客] [给我悄悄
话] 本文已被阅读:54次 字体:调大/调小/重置 | 加入书签 | 打印 | 所有跟帖 |
加跟贴 | 查看当前最热讨论主题 精神国力与中国百年国耻的原因
作者:李毅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绝不可飞船上天、红旗落地

作者:李毅

2011年2月18日

一、精神国力概述

什么是国力?国力不仅是疆域、人口、自然资源、生产总值、军事实力,与此同等
重要的,甚至更重要的,是正确的大战略,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力量。计算一个国家的综
合国力,经常提到克莱恩国力方程。

1975年,在中国持续抗法援越、抗美援越25年后,美国在越南战败了。美国打了14
年,耗资4000亿美金(按目前美元价值换算要乘以20),死了5万多人,伤了30多万人
,打赢了绝大多数战役和战斗,但被迫撤走,打输了越南战争。越南抗战到底,打了25
年,死了300万人,占当时人口百分... 阅读全帖
F*V
发帖数: 3978
3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wayofflying (小破熊),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精神国力对于中国打赢下一场战争至关重要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May 21 18:20:58 2011, 美东)
精神国力与中国百年国耻的原因
来源: pandal 于 2011-05-21 14:44:42 [档案] [博客] 旧帖] [转至博客] [给我悄悄
话] 本文已被阅读:54次 字体:调大/调小/重置 | 加入书签 | 打印 | 所有跟帖 |
加跟贴 | 查看当前最热讨论主题 精神国力与中国百年国耻的原因
作者:李毅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绝不可飞船上天、红旗落地

作者:李毅

2011年2月18日

一、精神国力概述

什么是国力?国力不仅是疆域、人口、自然资源、生产总值、军事实力,与此同等
重要的,甚至更重要的,是正确的大战略,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力量。计算一个国家的综
合国力,经常提到克莱恩国力方程。

1975年,在...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37
这个“海外华人”就是香港华人爵士韦宝珊。既为清廷效力,又加入反清团体,多方投机而没有失手,这是两个韦爵爷的共同点。
韦宝珊 资料图
《鹿鼎记》中韦小宝的原型是谁?金庸曾明确表示,“这个人物的由来主要是受海外华人的启示。”(2007年1月6日人民网)已有网友指出,这个“海外华人”就是香港华人爵士韦宝珊。既为清廷效力,又加入反清团体,多方投机而没有失手,这是两个韦爵爷的共同点。当金庸构思这部巨著时,受韦宝珊的经历和名字启发,给主角起了这么个名字,可谓顺理成章。当然,以韦小宝经历的复杂离奇,这个人物形象是糅合多个历史人物再加想象发挥而成。
1895年10月26日,兴中会第一次广州起义(也称乙未广州起义)失败,至今已120年。起义的领导层孙逸仙、杨衢云、谢缵泰、陈少白、陆皓东等,都是西式教育的产物;在背后出钱出力的,是港澳新式商人、知识分子和海外华侨。起义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共和国,而不是另立一个朝代。乙未广州起义,与中国历史上反复出现的农民造反绝不相同,可谓开天辟地的大事件。
乙未广州起义一枪未发即告失败,与韦宝珊告密有莫大的关系。兴中会临时主席黄咏商是韦宝珊的小舅子,兴中会多次在韦宝珊家里开... 阅读全帖
b****r
发帖数: 2555
3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请求好书推荐
把茅海建收齐吧,不多,总共也就四本。
杨奎松和刘统对掐的几本也可以收下。
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傅雷翻译丹纳的艺术哲学,都是经典,可以拿下。
入门级的话,丰子恺出了一套丰子恺论美术,论音乐什么的;我没有看过,据说还行。
龚鹏程写的国学入门什么的,比较浅,不过很有趣,可以看看。
有兴趣啃大部头的话,胡省三批注的资治通鉴,黑格尔,韦伯之类的收收也就差不多了。
b****r
发帖数: 2555
39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说到老袁,就说说北洋吧
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
袁世凯告密不是戊戌政变的直接导火索,但是在实际上导致事件升级,慈禧无视
国家体制杀了六君子。
袁世凯的日记和常公的日记一样信不得。

行为
b****r
发帖数: 2555
4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谭嗣同
这句话是梁启超说的,已经被茅海建等戊戌变法研究大佬证实为不可靠了。
b****r
发帖数: 2555
4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谭嗣同
衣带诏确实是林旭带出来的,东西也是真的,不过被康有为改了。
桥梁的说法也是康有为yy,林旭是内阁候补中书,无直接上奏权,需要内阁代奏。茅海建
查了军机处《早事档》,《随手档》,没有内阁给林旭代奏的记录。所以这个桥梁的说法
也被广大专家认为是康有为在吹牛。
b****r
发帖数: 2555
4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谭嗣同
呵呵,军机四章机的职责,可以看他们自己怎么说的:
杨锐7月28日致杨悦(他弟弟):“每日发下条陈,恭加签语,分别是否可行,进呈御
览”;
刘光第8月1日致弟弟:“不过分看条陈时务之章奏耳”。
何况从档案中四章机的记录来看,这个说法也是吻合的。
所以你问百日维新那么多上谕,谁拟的。答案很简单,四章机上台前几十天是谁拟,
之后还是谁拟。光绪甚至有不等军机处议复,直接朱笔发上谕的记录。
《谭嗣同传》这一段记载被茅海建等认为有误,again,这一段的原始出处是康有为的
《戊戌政变记》当中的《政变之原因》和《谭嗣同传》——而康有为的说法,已经被各
位大佬们证明有问题了。康的原始说法,和你这一段差不多;问题是,从军机处《早
事》,《早事档》来看,谭嗣同只在7月20日见过一次光绪。
b****r
发帖数: 2555
4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谭嗣同
呵呵,说信访办主任是开个玩笑,所以我打了个问号。算是不恰当吧。
我说得很清楚了,工作范围是条陈,但是权力很大,和明代内阁票拟类似。就是你
举的这些例子,不都是条陈么——这不就是工作职责?你的point在哪里呢?
更何况,7月24日以后,百日维新期间重要的上谕都已经发出去了。你问百日维新
的上谕都是谁拟的,那我只能说重要的那些确实不是四章机拟的。至于谭嗣同是否
拟了那道旨,茅海建说得很清楚了,见不到皇帝是无法拟旨的。你既然有那本书,
那就不能用这本书来反驳我了吧。
t****u
发帖数: 8614
44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慈禧与光绪
这两天读茅海建的戊戌变法史事考,里面提到慈禧与光绪的权力关系,很有意思。
政变前大致是,
1)光绪独立执政,但是
- 军机处的条陈,拟旨,光绪的上谕要事后给老佛爷review。
- 重大人事变动,要事先请示老佛爷批准。
2)体制上,慈禧则不能越过光绪直接向下面下懿旨。
基本上就是光绪执政,慈禧监督。军机处内阁六部向光绪负责,光绪向慈禧负责。
不知道现在江core和涛哥是不是还是这个模式?
老邓活着的时候,无论胡赵还是后来的江core掌权,貌似基本就是这个慈禧-光绪模式。
b****r
发帖数: 2555
4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慈禧与光绪
呵呵,茅海建在《从甲午到戊戌》的前言里面写了,虽然康有为有无数的夸大之词,
但是他写书的目的不是批评康圣人。康有为仍然是伟大的思想家,他的错误是强要
去做改革家,这不是他一个人的错,这其实也是历史的歧途。
读历史应该有更多的同情心。
q***2
发帖数: 312
46
建议你去读一读茅海建的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42万字,三联书店,1995年。
这是比较严肃的学术论文。
你去看看里面怎么说的。
如果是八旗老爷们这么不堪,岂不是说明你的祖先是绵羊。
面对这么腐败,没有战斗力的八旗,都不能揭竿而起。
太平天国之后,居然还有个同治中兴。
曾左胡这么多湘军牛人,居然也只是一心一意的为了维护满洲贵族的统治,而没有当刘
裕。
d********f
发帖数: 43471
47
茅海建的那些拿了满学会funding的破烂也能看?镇江一战清军有近5000人,却只战死
不到300人,满学会的粉丝们号称旗兵无一人逃跑,那请问这1000多没死的八旗军去了
哪里?旗兵的表现之差,连您的满族先祖都看不下去了,再也不敢调八旗出战,在您这
里倒是变成虎狼之师了?
w****j
发帖数: 5581
48
茅海建拿了满学会funding这事zkss?
h*******e
发帖数: 96
49
各位看官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清军战术的落后。在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peter
fay的《鸦片战争》等等著作中都提到了英军的战术=正面战舰吸引+陆军侧面包抄。大
炮(包括陆军使用的轻型迫击炮)的使用已经导致清军在心理上的动摇:很多清军都没
见过英舰大炮的威力,加上自己的大炮设计落后无力反击,往往还没有见到英舰/英军
即受“隔山打牛式”攻击,伤亡已经惨重,幸存者的心里慌乱程度可以想象。而且英军
的战舰吸引火力+步兵登陆侧面袭击的近代战术是清军并不曾有的。清军往往在炮台正
面布重兵防守,侧面的战壕攻事都不健全。一旦有敌军冲上,必然崩溃。而且由于炮台
布防不合理,互相不能覆盖,导致各个被击破(虎门一再被破为经典例证)。
一定要说白刃战清军一触即溃,那就可以参考镇江战役中的清军表现。
可以说是战术的落后导致清军的崩溃。清军不能及时总结战术失误,往往将其归咎为将
士贪生怕死,或者汉奸里应外合。致使这一简单战术屡试不爽。当然英军这一战术能够
展开归根到底是其技术优势导致的:蒸汽船可以进内河浅滩,运兵便捷;大炮射程应该
超过数里。
在当时的技术对比下,清军唯一的取胜机会就是坚壁清野+游击战。不到生
t****u
发帖数: 8614
50
按茅海建先生的考证是,当时康已被通缉,英国人知道消息后,营救了康,8月初九送
上了英国军舰,然
后在英舰上住了几天,8月12前往香港,8月14到达香港。
1 2 3 4 5 6 下页 末页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