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葛庭燧
(共0页)
h*******w
发帖数: 14
1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葛庭燧奖研金”申请启事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成立于1953年,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新创建的首批研究所
之一,现任所长卢柯院士。经老一辈科学家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金属研究所已经发展
成为我国享誉海内外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重要的研究基地。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设立“葛庭燧奖研金”,其宗
旨是:为国内外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优秀青年人才提供在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
实验室开展高水平研究工作的平台以及宽松的学术环境,培养未来的学术带头人。
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依托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年度运行经费由国家
科学技术部和中国科学院共同资助,为国家首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实
验室主要从事材料科学领域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涵盖材料的制备与加工、组织与微
观结构表征、理论与计算模拟、性能评价、使役行为分析等。实验室现设有非平衡金属
材料、高性能陶瓷材料、先进炭材料、磁性材料与磁学、微电子互连材料、固体原子像
、材料疲劳与断裂、工程合金、材料加工模拟、催化材料10个研究部,1个公共技术服
务部,材料发展战略研究、材料基础数据... 阅读全帖
h*******w
发帖数: 14
2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葛庭燧奖研金”申请启事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成立于1953年,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新创建的首批研究所
之一,现任所长卢柯院士。经老一辈科学家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金属研究所已经发展
成为我国享誉海内外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重要的研究基地。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设立“葛庭燧奖研金”,其宗
旨是:为国内外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优秀青年人才提供在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
实验室开展高水平研究工作的平台以及宽松的学术环境,培养未来的学术带头人。
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依托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年度运行经费由国家
科学技术部和中国科学院共同资助,为国家首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实
验室主要从事材料科学领域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涵盖材料的制备与加工、组织与微
观结构表征、理论与计算模拟、性能评价、使役行为分析等。实验室现设有非平衡金属
材料、高性能陶瓷材料、先进炭材料、磁性材料与磁学、微电子互连材料、固体原子像
、材料疲劳与断裂、工程合金、材料加工模拟、催化材料10个研究部,1个公共技术服
务部,材料发展战略研究、材料基础数据... 阅读全帖
h*******w
发帖数: 14
3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葛庭燧奖研金”申请启事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成立于1953年,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新创建的首批研究所
之一,现任所长卢柯院士。经老一辈科学家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金属研究所已经发展
成为我国享誉海内外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重要的研究基地。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设立“葛庭燧奖研金”,其宗
旨是:为国内外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优秀青年人才提供在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
实验室开展高水平研究工作的平台以及宽松的学术环境,培养未来的学术带头人。
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依托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年度运行经费由国家
科学技术部和中国科学院共同资助,为国家首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实
验室主要从事材料科学领域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涵盖材料的制备与加工、组织与微
观结构表征、理论与计算模拟、性能评价、使役行为分析等。实验室现设有非平衡金属
材料、高性能陶瓷材料、先进炭材料、磁性材料与磁学、微电子互连材料、固体原子像
、材料疲劳与断裂、工程合金、材料加工模拟、催化材料10个研究部,1个公共技术服
务部,材料发展战略研究、材料基础数据...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钱学森先生二三事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去世,中国大陆一片怀念声。1959年,中科院物理所从城里搬到
中关村,旁边的力学所大楼尚未峻工,那时钱先生是力学所所长,刚入党的共产党员,
笔者则为进入物理所仅一年的科研小卒,政治贱民。虽然我们曾在北大清华旁的中关村
同躭过好些年,但从无交往,业务上也没有交集,只是听过他的报告。钱先生住宅楼前
有军人守卫到是目睹了的。本文讲述些笔者看到的钱学森。
初识钱学森
1955年10月28日,钱学森归国到达北京,很快就来北大物理系作报告,听得我这个初进
京城的毛孩子一楞一楞的。不久前我才升入物理专业二年级,极少知晓外部世界的事物
。虽然他没有多讲自己的学术成就,但钱先生“冲破美帝国主义的重重阻挠、毅然回来
”的爱国主义事迹和精神,叫人敬佩得五体投地。
钱先生的专业领域是空气动力学,空气动力学是流体力学的一个分支,流体力学是力学
的一个分支,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因此,说他是物理学家也不为过。事实上,
1939年钱学森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获得的就是物理学博士学位。我为有这样一位同行学
长而自豪。于是就千方百计搜寻钱先生的学历、成就和事迹。
1934年,24岁的钱学森毕业... 阅读全帖
d********a
发帖数: 9567
5
那是1949年4月22日,葛庭燧正在实验室做测量,在报纸上看到“百万雄师过大江”消
息,便在记录本记了下来。不久他就收到在香港大学任教的清华校友曹日昌的信,随信
附来给钱学森的一封信,代表当时的中共北方当局邀请钱学森回国建设祖国的航空事业
,葛庭燧当即把这封信抄到自己的笔记本上(1998 年,葛庭燧将信捐给中国革命博物馆
收藏),并转给当时在MIT任教的钱学森,还附上一封亲笔信。曹日昌是清华心理学系
留英归国学生,中共地下党员,时任香港大学心理学教授,系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香港
分会负责人,曾为海外学者和留学生回新中国服务,做了大量联络接待工作。葛运培至
今仍保存着父亲摘抄信件的扫描版本。
曹日昌致葛庭燧的信为:
庭燧兄:
4月底的信收到。计苏华兄亦会到,计兄已于今日北上。
计兄谈到留美同学的情形与吾工作之努力,不胜钦佩!计兄也许不及给你写信,我
和计兄的决定是:凡是你和计兄的朋友,或你们两位知道清楚的同学,要回国的,没有
别的关系,都可由兄介绍给我,我转介绍国内安排工作的人。在政治上纯洁,有“一技
之长” 的,我们一律欢迎。盼兄长多多鼓励他们回来。
另有一事相托。钱学森先生,想你认识,
r*****2
发帖数: 2682
6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看看当年的留学女生
何泽慧
1936年至1940年在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研究弹道学,首次提出测量子弹飞行速度的新
方法,获博士学位。
丈夫钱三强是一代国学大师钱玄同的儿子
1936清华毕业照(前排右2为何泽慧)
何泽慧与钱三强自清华大学毕业后,就各自选择了自己的求学道路:何泽慧去了德国,
钱三强则考到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跟随第二代居里夫妇学习。http://epaper.tibet3.com/qhfzb/res/1/20110624/51451308855333216.jpg
何泽慧与钱三强
姐姐何怡贞,她与胞妹何泽慧、何泽瑛享有科坛“何氏三姐妹”之誉。1937年,27岁的
何怡贞拿到了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成为迄今有据可查的中国第一位女物理
学博士。学成前,何怡贞绕道欧洲回国。在欧洲她探望了正在德国留学的何泽慧。
何怡贞的丈夫是加利福利亚大学博士葛庭燧院士
1978年,同在庐山疗养的何怡贞夫妇与何泽慧、钱三强夫妇合影。左起葛庭燧、何怡贞
、何泽慧、钱三强。
何氏姐弟
q*p
发帖数: 963
7
张劲夫主政中科院 对老科学家“谈而不斗”
http://news.ifeng.com/a/20150801/44324862_0.shtml
张劲夫掌管中科院是标准的“外行领导内行”了,然而这位“外行”却得到了内行们的
认可,对于院长郭沫若以及副院长李四光、竺可桢、吴有训等人张劲夫极为尊重,举凡
科学院党组的重大事情张劲夫都要亲自向郭老汇报,取得他的支持彼此建立了个人之间
的深厚友谊。
凤凰卫视12月16日《腾飞中国》,以下为文字实录:
何亮亮:中研院是国民政府时代掌管科学技术的最高机构,1949年10月中共建政,中研
院被中科院取而代之,成为中国科学技术的最高殿堂,如今中国科学院已经走过了六十
四年的风雨路程,在这期间1956年到1966年被称为是中科院的黄金十年,造就这十年辉
煌的领头人就是当时担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兼副院长的张劲夫,按照中科院正规的建
制,一把手应该是院长郭沫若,不过作为任职时间最长的院长,在将近三十年的时间里
郭沫若对于中科院的作用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他甚至不参与中科院的实际领导工作
,当然即使在数位副院长之中,张劲夫的排名也在后面,但是作为中科院的党组书记,... 阅读全帖
a*********3
发帖数: 660
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中国的精英集团
从很久以前开始,中国的精英集团就是一家人。清朝自不必说,我们可以由民国到新中
国的名人关系看到端倪:
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哥(金庸父亲娶徐志摩父亲的堂妹)
穆旦是金庸的堂哥(这个很出名了,查良铮,查良镛)
袁行洁(汉语拼音的最初发明者,中国第一位女外交官,即袁晓园)是琼瑶的大姨妈,
她父亲是交通银行的创始人
蒋英是蒋百里的女儿,同时徐志摩的姑姑嫁给蒋百里的堂兄,而金庸的远房姑姑又是蒋
百里的第一任妻子。
著名学者、政治家张君劢是徐志摩首任妻子张幼仪的二哥,而四哥张公权则是当年中国
银行业的领路人之一。
金庸的堂姐(查良敏)嫁给琼瑶的三舅袁行云。所以金庸和琼瑶又是亲戚。中国上世纪
两大畅销书作家和最流行的诗人算是一门。
袁行云的堂兄弟袁行霈是著名学者,我们在语文课本里也见过他。
金庸的表姐(蒋英)嫁给钱学森,她本人就是著名歌唱家。蒋英之父蒋百里也是军界的
一代名流。
说到钱家,江浙钱氏出了很多同宗的名人,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穆、钱玄同、
钱钟书……钱家在现在中美学界都有大批顶尖学者。
钱钟书的妻子是杨绛,杨绛父亲杨荫杭本身就是翻译家,卢梭《民约论》、孟德斯鸠《
万法精理》、穆勒(密尔)...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9
转贴:几代大师前辈的简单故事
(相信这里有不少朋友读本文时会感到格外亲切。即使不是与中关村有过比较紧密联系
的朋友,读来也会唏嘘不已。虽然本文谈到了许多前辈大师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的贡献和
不公的遭遇,更可以联想到整整几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为国为民整体的牺牲奋斗。他们应
该但是未必都被大家所记得,可是他们的努力绝没有白费!我们衷心地感谢他们!)
中关村回顾
蔡恒胜
(中国知识分子在毛泽东统治下的一部血泪史)
中关村是我青少年时代成长的地方,1953年我随父母从杭州迁往北京后,不久就住进中
关村,直到1984年远赴加拿大,近三十年几乎就沒离开过这塊土地。
2006年5月,与1953年相距整整五十三年,我又回到了这里,回到了15楼前。多巧的是
二个“53”的数字呀,它们之间会有什么联系吗?触景生情,一幕幕往事呈现在眼前。
父母亲人,叔伯邻里一个个音容笑貌浮现在脑海里,仿佛我又回到了青少年时代。往事
如烟,真是弹指一挥间。
回到北美后,总是不能忘怀以往的一切。我决定写点中关村的事和人,抒发自己思乡的
情感,也愿与所有海外的中关村游子和关心中关村的人们共享。
中关村回顾(一) - 中关村的狼圈
上个世... 阅读全帖
h*****h
发帖数: 264
10
1955年数学物理学部(30人)
马大猷,王竹溪,王淦昌,王湘浩,叶企孙,华罗庚,江泽涵,许宝,严济慈,苏步青
,李国平,吴有训,余瑞璜,张钰哲,陆学善,陈建功,周同庆,周培源,赵忠尧,胡
宁,柯召,段学复,饶毓泰,施汝为,钱三强,钱伟长,钱临照,黄昆,彭桓武,葛庭燧

c*********d
发帖数: 9770
1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od_CHN_Hist 讨论区 】
发信人: chinabbsdad (张果老他爹), 信区: Mod_CHN_Hist
标 题: 1949年前后留美学生组织及其期刊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Dec 16 12:05:08 2015, 美东)
http://hx.cnd.org/?p=118122
程宏、姚蜀平、王作跃、刘志光
进入20世纪,随着赴美留学生人数的逐渐增加,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社团组织也开始兴
起。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留美学生社团组织频频组织集会聚会,开办一些油印“通讯
”类的期刊。这些集会聚会和期刊刊物对上世纪50年代初形成留美学生学者回国潮发挥
了巨大作用。研究这些留美学生社团组织及其期刊刊物的历史,是中国近代留学史中的
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近现代科技文化发展和近现代中美科技交流历史研究也颇具意义。
北美基督教中国学生会和留美科协
上世纪30年代之前,美国有20多个全国性中国留学生社团组织,这些社团组织类别有专
业团体、宗教、社会、校友等,它们大多是上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成立的。此后由于内
战时局混乱,中国留学生的社团热情日渐消...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2
第一级(1929年)
周同庆 施士元 王淦昌 钟间
第二级(1930年)
冯秉铨 龚祖同 施国钧
第三级(1931年)
杨逢挺
第四级(1932年)
郑一善 赫崇本
第五级(1933年)
殷大钧 赵九章 傅承义 何汝楫 胡乾善 潘耀
王竹溪 熊鸾翥
第六级(1934年)
薛培贞 周长宁 高梓 宁有澜 翁文波 张宗燧
第七级(1935年)
徐昌权 许南明 顺汉章 王遵明 钱伟长 赫贵忱
熊大缜 李鼎初 彭桓武 孙德铨
第八级(1936年)
陈亚伦 钱三强 何泽慧 谢毓章 许孝慰 戴中
王大珩 杨振邦 杨龙生 于光远(郁钟正)
第九级(1937年)
葛庭燧 池钟瀛 秦馨菱 方俊奎 黄香珠 林家翘
刘庆龄 刘绍唐 戴振铎
第十级(1938年)
张恩虬 赵芳瑛 陈芳允 何成钧 何家麟...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3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留学生归国潮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留学生归国潮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2017年第5期 作者:陈松友 范俊琪 时间:2017-12-28
17 0 新中国史 字号:A-A+
分享到:
0 收藏 打印
u=3984649085,2120359488&fm=27&gp=0.jpg
钱学森归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我国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当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传到国外时,立刻在海外留学生中引起了极大反响,燃起了他们
报效祖国的强烈责任感,使他们看到了民族振兴的希望。在爱国情怀的驱使和国家政策
的感召以及各进步团体的推动下,从1949年到1956年,海外留学生们克服了重重困难,
经历了无数曲折,从美、日、英、法等国返回祖国的怀抱,参加新中国建设,形成了留
学生归国热潮。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生归国潮概况
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国在海外的留学生共有5541人,他们大部分是在1946~1948年期间
出国的。欧美国家的中国留学生最多,达到4295人,约占留学生总人数的77.51%,其中
留美学生为3500人,约占留学生总数的63.17%,其他留学生多集中在英国和法国。其次
是留日学生... 阅读全帖
c*********d
发帖数: 9770
1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chinabbsdad (张果老他爹),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1949年前后留美学生组织及其期刊 (转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Dec 16 12:36:49 2015, 美东)
发信人: chinabbsdad (张果老他爹), 信区: Mod_CHN_Hist
标 题: 1949年前后留美学生组织及其期刊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Dec 16 12:05:08 2015, 美东)
http://hx.cnd.org/?p=118122
程宏、姚蜀平、王作跃、刘志光
进入20世纪,随着赴美留学生人数的逐渐增加,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社团组织也开始兴
起。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留美学生社团组织频频组织集会聚会,开办一些油印“通讯
”类的期刊。这些集会聚会和期刊刊物对上世纪50年代初形成留美学生学者回国潮发挥
了巨大作用。研究这些留美学生社团组织及其期刊刊物的历史,是中国近代留学史中的
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近现代科技文化发展和近现代中美科技交流历史研究也颇具意义。
北美基督教中国... 阅读全帖
j****n
发帖数: 307
15
院系调整造成北大迁出院士列表:
王湘浩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1952年调至东北人民大学
吴文俊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数学系教师,1952年调至中国科学院数学所
张宗燧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1952年调至北京师范学院
朱光亚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物理系副教授,1952年调至东北人民大学
于 敏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物理系研究生兼助教,1951年调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
理研究所
唐敖庆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1952年调至东北人民大学
蒋明谦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1952年调至北京医学院
曾昭抡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1950年调至教育部
朱起鹤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化学系教师,1952年调至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张树政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化学系助教,1950年调至重工业部
袁翰青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1950年调任文化部科学普及局局长
苏 锵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化学系学生,1952年调至清华大学
庄孝惠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动物系教授,1950年调至中国... 阅读全帖
i****o
发帖数: 40
16
来自主题: THU版 - 清华档案管里钱老的信件
": Around 1950, Hongkong and Tawan were no better than China. And no high
针对这点,我来补充一下,看看到底是大陆的什么高层人员邀请的钱学森
曹日昌致钱学森的信是:
学森先生:
听好几位留美的同学提到您,可惜我们没有见过面。
近来国内的情形想您在美也知道得很清楚:全国解放在即,东北华北早已安定下来
,正在积极恢复建立各种工业,航空工业也在着手。北方工业主管人久仰您的大名,只
因通讯不便,不能写信问候,特命我代为致意。如您在美国的工作能够离开,很希望您
能很快回到国内来,在东北或华北领导航空工业的建立。尊意如何,盼赐一函。一切旅
程交通问题,我都可以尽力襄助解决。
最后,我作一个自我介绍,我是学心理学的,现在香港大学任教。因为香港接近国
外,国外朋友回国多数经过香港,我就顺便招呼一下。
余另叙,候示,即祝研安
弟 曹日昌上 五,十四
葛庭燧1949年5月20日向钱学森转交曹日昌信时,附上一封亲笔信:
学森兄:
顷接曹日昌兄由香港来信,附有致兄一信,谨此奉上,请查收。
曹兄系清华同学,曾留学英国,现任香港大学心理学教授
c*********d
发帖数: 9770
17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1949年前后留美学生组织及其期刊
http://hx.cnd.org/?p=118122
程宏、姚蜀平、王作跃、刘志光
进入20世纪,随着赴美留学生人数的逐渐增加,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社团组织也开始兴
起。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留美学生社团组织频频组织集会聚会,开办一些油印“通讯
”类的期刊。这些集会聚会和期刊刊物对上世纪50年代初形成留美学生学者回国潮发挥
了巨大作用。研究这些留美学生社团组织及其期刊刊物的历史,是中国近代留学史中的
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近现代科技文化发展和近现代中美科技交流历史研究也颇具意义。
北美基督教中国学生会和留美科协
上世纪30年代之前,美国有20多个全国性中国留学生社团组织,这些社团组织类别有专
业团体、宗教、社会、校友等,它们大多是上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成立的。此后由于内
战时局混乱,中国留学生的社团热情日渐消退。进入30年代直至40年代中后期,全国性
中国留学生组织只剩下北美基督教中国学生会了。
北美基督教中国学生会(Chinese Students Christian Association in North
America,简称CSCA)于1909年9月2日在纽约成立,由美国基督教总... 阅读全帖
(共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