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蕴在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r****n
发帖数: 575
1
王立军律师披露与官方版本不同庭审内容
法国世界报 | 2012-09-20
王立军案审理完毕,法媒采访其律师王蕴采,而在王的叙述中,有多处和官方公布内容
的不同。
记者上午通过电话采访了王立军律师王蕴采。王蕴采参加了9月17日到9月18日在成都开
庭的审判王立军案。尽管都姓王,但王蕴采并不是王立军的亲属。报道说,由于在该案
中有些不清楚的地方,因此希望王律师能够澄清。
首先一点是有关谷开来杀人证据到底是否被销毁。因为记录说谷开来要求销毁所有证据
。王律师回答说,谷开来的确要求郭维国销毁证据,但很多证据并没有被销毁,因此王
立军才能拿到证据。律师还说,王立军在逃往美国领馆之前没有将谷开来杀人案告知北
京。
与官方公布的不同的内容主要是关于王立军受贿问题。据官方报道,2009年4月,王立
军在担任重庆市公安局局长期间,其一直系亲属调北京某部门工作,因为没有房子,收
受大连实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明出资人民币285万余元在北京购置的两套住房,并
以其岳父名义办理了购房手续。事后,王立军当面向徐明表达了感谢。同年7月,王立
军接受徐明的请托,指令重庆办案部门将已羁押的潘某、王某、张某予以释放。... 阅读全帖
a******g
发帖数: 13519
2
打黑雏形
“9·19打黑”源于1994年6月发生在铁岭县法院和铁岭市政协的两起爆炸案。时任铁岭
市委书记唐铁汉与时任铁岭市公安局局长陈泰宝、副局长王立军商议后,决定开展一场
“严打”整治行动,具体工作由王立军负责执行,专案从1994年9月19日始,至1996年
初结束。
“9·19打黑”是王立军早期职业生涯最重要的一笔,此次行动中所形成的基本模式,
成为王立军日后18年打黑生涯的奠基之作。
王立军式“打黑”主要特征为:成立专案组、武警抓人、异地关押、刑讯逼供、揪出保
护伞(即内部整顿、责任倒查)。“9·19打黑”专案组有40余人,而当时关押人犯的
地点在铁岭县熊官屯乡铁岭军分区教导队三层800平方米的办公楼里。这种关押方式,
在重庆铁山坪被发挥到极致。
据官方资料,1994年的“9·19打黑”伊始,40天就破获刑事案件807起,抓获违法犯罪
人员923名,摧毁各类犯罪团伙86个。
原铁岭市银州区公安分局领导霍玉奎是第一个被武警抓捕的“保护伞”。但在王立军调
离铁岭后,霍玉奎即被平反。
据其自述以及媒体记载,王立军在“9·19打黑”中多次亲身上阵,擒拿格斗,其中尤
以孤身擒拿杨富和何晶的... 阅读全帖
s*********g
发帖数: 161
3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起底王立军 (1)--从铁岭到锦州
王立军,究竟是个什么人?
出走美领馆之前,他被视作打黑英雄和公安英模;之后,他成为四罪加身的罪犯;在媒
体和网络上,他永远是争议的中心、舞台的焦点、叱咤一时的“风云人物”。
起底王立军(来源:南都周刊)
《南都周刊》特派记者遍访重庆、铁岭、锦州、合肥等地,历时近一年,从尼尔·海伍
德案前后的变局开始,追溯王立军从铁岭到锦州再到重庆这二十八年的从警历史,分别
从打黑、治警、文宣、专业技术、成名史以及语言艺术等七个维度,深度解剖这位警界
“传奇人物”的个性风格、审美趣味、价值取向,以及他所奉行的哲学语言。由于文章
篇幅较长,将其分为七个部分逐一刊载。
以下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从铁岭到锦州
---------------------------------------------
1984年铁岭从警伊始,到2008年履职重庆之前,王立军的舞台一直是铁岭锦州等地。在
24年的辽宁警察生涯中,王立军以打黑起家,完成了从草莽英雄到学者型局长的转变,
其打黑、治警、包装等刀法在此期间成形,并日臻成熟,最终在重庆达到巅峰。
按照其官方简历,王立军1959年12月26日出生在内蒙古阿尔山市,乃蒙古族人。但...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传教士对中国计量的贡献
传教士对中国计量的贡献
作者:关增建
来源:北大科学史与科学哲学
摘 要:明末清初,在传教士带来的西方科学的影响下,中国计量领域出现了一些
新的概念和单位,以及新的计量仪器。它们的出现,扩大了传统计量的范围,为新的计
量分支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这些新的计量分支一开始就与国际相接轨,它们的出现,标
志着中国传统计量开始了向近代计量的转化。
明末清初,中国传统计量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计量领域出
现了一些新的概念和单位,以及新的计量仪器,它们扩大了传统计量的范围,为新的计
量分支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这些新的计量分支一开始就与国际接轨,它们的出现,标志
着中国传统计量开始了向近代计量的转化。这一转化,是传教士带来的西方科学促成的

一、角度计量的奠基
中国传统计量中没有角度计量。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国古代没有可用于计量的角
度概念。
像世界上别的民族一样,中国古人在其日常生活中不可能不接触到角度问题。但中
国人处理角度问题时采用的是“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的办法,他们没有发展出一套抽象
的角度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制订出统一的角度体系(例如像西方广泛采用的360°圆心
角分度体系那样... 阅读全帖
B*V
发帖数: 3365
5
王立军律师披露与官方版本不同庭审内容
法国世界报 | 2012-09-20
王立军案审理完毕,法媒采访其律师王蕴采,而在王的叙述中,有多处和官方公布内容
的不同。
记者上午通过电话采访了王立军律师王蕴采。王蕴采参加了9月17日到9月18日在成都开
庭的审判王立军案。尽管都姓王,但王蕴采并不是王立军的亲属。报道说,由于在该案
中有些不清楚的地方,因此希望王律师能够澄清。
首先一点是有关谷开来杀人证据到底是否被销毁。因为记录说谷开来要求销毁所有证据
。王律师回答说,谷开来的确要求郭维国销毁证据,但很多证据并没有被销毁,因此王
立军才能拿到证据。律师还说,王立军在逃往美国领馆之前没有将谷开来杀人案告知北
京。
与官方公布的不同的内容主要是关于王立军受贿问题。据官方报道,2009年4月,王立
军在担任重庆市公安局局长期间,其一直系亲属调北京某部门工作,因为没有房子,收
受大连实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明出资人民币285万余元在北京购置的两套住房,并
以其岳父名义办理了购房手续。事后,王立军当面向徐明表达了感谢。同年7月,王立
军接受徐明的请托,指令重庆办案部门将已羁押的潘某、王某、张某予以释放。... 阅读全帖
j**n
发帖数: 13789
6
圣严法师著述
‘四大皆空’,空去那四个大呢?
不懂佛法的人,他会脱口而出地告诉你:‘空了酒、色、财、气,就是四大皆空嘛
!’
其实,这与佛教所说的四大皆空,根本是牛头不对马嘴。因为佛教所讲的四大,是
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四大的观念,也不是佛教发明的,这是人类对于宇宙本体的初期探索而得的结果,
在东西方的哲学思想史上,几乎有著同样的趋势。比如中国书经所记的 ‘水、火、金
、木、土’五行;印度古吠陀本集所说的世界形成,是基于‘地、水、风、火、空’的
五种自然因素;希腊古哲学家恩比多克里斯(Empedocles),也曾提出‘气、水、土、
火’为宇宙间不变的四大元素。
总之,不论五行也好,五大也好,四大也好,都是指的物理界的基本元素,如果仅
限于此而胶著于此,那么,发展的结果,便是唯物论者,所以,这些思想,也是唯物论
的先驱。
佛教讲四大皆空,是沿用著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的,因为地、
水、火、风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比如山岳土地属于地大,海洋河川属于水大,
阳光炎热属于火大,空间气流属于风大。如把它们化为人体生理的,比如毛发骨肉属于
地大,血液分泌属于水大...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1799
7
其实在附佛外道萧平实萧道长和他的弟子眼里,天下只有他一家是佛教,其他都是妖魔
鬼怪。
遍受大德斥、屡遭学人弃……我不破他,他必破我
——萧平实自诉内心文字辑录
◆其一:被萧某印证见道的弟子,因读月溪法师著作而否定萧某见解
末学原以为此生为当代诸佛子所应作者,已竟其功,乃竟突有一、二位已见道之同
修,因阅读已故某法师(月溪法师)著述而否定世尊正法,致使其怀疑,进而否定自己
所悟,欲于本心之外另觅本心。无数劫辛苦学佛参禅而得之见地,一朝弃舍,令人扼腕
叹息。
(——摘自《正法眼藏·自序》)
◆其二:萧某见解,被诸出家在家大师斥为梵我神我外道、为非佛法
三乘佛法俱说无我,然而无我之真实义,彼诸出家在家大师往往错会,便谓佛法无
我之理即是缘起性空、一切法空;若闻有人说有不空之如来藏,便诬指斯人为同于梵我
神我之外道,诽谤斯人所说法义为非佛法,诬谓斯人所弘传甚深微妙正法为不符原始佛
教正法。
(——摘自《我与无我·自序:出家人应袪除驼鸟心态》)
◆其三:萧某被藏密各宗、佛光山、慈济、法鼓山、中台山同声斥为外道
藏密各宗各派,以及法道同于藏密应成派中观的佛光山、慈济,法道同于藏密自续
派中观的法鼓... 阅读全帖
x****a
发帖数: 607
8
韩立在地渊第一次渡过化神期的天劫,如果天劫是以韩立恢复至化神开始计算的话,韩
立偷渡到灵界才四百余年,其后突破开始冥河之行,逃脱追捕遇青元子,获得青元子相
关剑阵方面的传承,接青元子任务出冥河,突破化神瓶颈至炼虚,培育飞剑百十年,遭
遇血祭,开启火瑚群岛与雷鸣大陆副本,以及广寒界乘火箭之旅,共数十载,乘坐超级
传送阵回风元大陆,从传送点会人族聚集地又用去了百十年,后突破至合体,韩立从偷
渡到灵界开始用去了六七百年时间,修为从化初到合体初,修为增速不谓不恐怖,不过
无论谁拥有逆天小瓶和众多机遇,还不突破那还真是白白糟蹋机遇。
1.初入灵界,遭遇强烈空间风暴,为了活命自化元婴和小二黑,自封法力,下定决心将
身体修炼至金刚经第七层大圆满,当身体还没修炼至大成前,遇兽潮和守城未果,城破
及救下黛儿,护送并初遇黑凤,黑凤带走黛儿;与黛儿分手后去取回存放在沙漠处的修
仙物品,六翼霜蚣出现异变,相互吞噬后成为一只,暂时叛离韩立;参加落日之墓副本
,获得神血与新宠物小弟具有麒麟血脉未成年的豹麟兽。
2.恢复法力后遇飞升天劫,差点没有渡过,在天渊天卫帮助下才能渡过,被迫参加天渊
卫偿债,入天渊城置业时,... 阅读全帖
a****a
发帖数: 2
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中阴身 (转载)
(转载自http://www.ybamswk.cdc.net.my/faq/quest28.htm )
中阴又叫中蕴、中有,就是五阴和五蕴的意思。所谓阴和蕴,是指色、
受、想、行、识五种,乃三界众生生命的组合元素。阴是唐以前的旧译,
蕴是唐以后的新译。三界众生称为二十五有,所谓有,就是有五蕴;不出
三界是被五蕴所困,解脱生死即是出离五蕴的三界。
中国民间说∶「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把佛教的五蕴改为中国
思想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其实,五行的相生相克仅属于物质世
界。佛教的五蕴之色蕴就涵盖了全部的五行,其馀的四蕴则属于精神世
界。精神与物质的结合,就成为三界众生的活动现象。
根据《俱舍论》第十卷,中阴身有五个名字,分别是∶意生身、求
生、食香、中有、起,这是依据其性质分的。如∶依意求生得化身,因而
称「意生身」;又因其经常喜好寻察当生之处,而名「求生」;依各种喜
爱的气味来维持和营养他们的身体,故名「食香」;因为是处于从此生的
败坏到另一生出现之间的过渡期,所以叫「中有」;他能够产生生命过程
中的另一个身体,而他本身却是不藉父母等缘,乃自然而生,因此又称为
「起」。
有□报的中阴
r******4
发帖数: 178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大念處經

先纠正一下,六识的识属于“心”,属于五蕴的识蕴。属于名法中的“心法”、
而我说的观,也就是你说的所谓“能观”,不是六识,不是识蕴,而是属于五蕴中的行
蕴,属于名法中的“心所法”
如果把你的六识说成是五蕴中的行蕴,属于心所,那么你说的基本没有错误,除了所谓
的“一”
意思也就是说,我说的那个观禅中的观察各种身心现象的观察这个动作本身,是行蕴,
是寻伺两个心所,这一点和止禅当中的观是完全一样的。
我说的观禅当中的观,和止禅中的观的主要区别就是寻伺的对象极其广泛,包括各种身
心现象。而止禅的寻伺对象则很狭窄单一,比如只有眼前的明暗,或者只是声音,或者
只是观察明暗的观察本身(眼根的能观),或者是观察声音的观察本身(耳根的能观)。
这个寻伺绝对不是你说的“一”处的“一”,因为此“一”无法"向",因为此“一”永
远无间存在,哪怕散乱昏睡的时候都必然存在,只要在欲界内就必然存在,如果寻伺
两个心所消失,那么这个人也就只能在无色界了。
l****g
发帖数: 15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pattern (放手 )请进
多谢runsun回复。
我说的名色,的确是“身”的概念,包括物质方面的色身“色”和精神方面的无色身“
受想行识”,“识”是无色身中的一蕴,识蕴通过对前四蕴攀缘而增进广大增长的。
识的功能是辨识,辨识的对象是色、受、想、行这四蕴,识能辨别前四受阴的一切活动
,也是藉由色、受、想、行的活泼运作,令识跟着忙碌、充实、增广而多采多姿。但是
识的功能也仅只于此,在色、受、想、行之外,识并不能发挥任何作用。
随五蕴同时集起的,还有心,这个心不是如来藏、真如的概念,只是随五蕴同时集起的
心灵现象,如情绪,就是心灵状态的作用之一。
杂阿含经中,识蕴和心不是一个概念,经中也没有“心所”的概念,不要把杂阿含经和
阿毗达摩等同,两者一个是论,一个是经。论,只是后世佛教徒对经典的理解和解释。
目前公认最接近佛说的经是《杂阿含经》/《相应部》。
A****a
发帖数: 274
12

印象???你找找根据好吗?
我对于你的记忆力实在失望。
我问你,耳识的所缘是声音,七识的所缘是什么?
明白这个问题,你就知道waichi为什么一直躲避这个问题,为什么行蕴想蕴不是7识了。
其实也不需要这么复杂,根据大乘理论,7识百分百是识蕴。
基本说法?呵呵,你要是能找出行蕴,想蕴是7识的根据,我自杀ID,呵呵。
确实太有新意了,这waichi那是什么都能忽悠出来的,我现在越来越佩服
它的那7识,根本就不是大乘佛法的7识,而是歪痴教的7识。
是啊,对你来说,我是不可能懂的,我一定是背的,我一定是抄的,我绝无可能是真懂的
我要是懂,那肯定就是waichi错,而waichi是不可能错的。
简直是愚昧!被洗脑的可怜
明明很简单的事情,但是它非要一辈子去验证,不见棺材不落泪。
大家都说地球都是圆的,你为什么不自己去验证一下,绕着地球走一圈,再说地球是圆
的?
s******g
发帖数: 5074
13
☆─────────────────────────────────────☆
runsun (runsun) 于 (Thu May 14 23:09:44 2009) 提到:
自由,这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字眼。
某些人修行,他说他为了要自由,他要有自由的心,他不要被三界的业力捆绑。
但到底什么是自由,什么是自由的心?
自由是脱离业力,地狱佛土来去自如吗?
自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任意驰骋吗?
如果有以上的自由,那岂不正是有"我"?
如果有以上的自由,那佛陀说的缘起法岂不是完全错误?
缘起法指明一切有为法都是互相依存,互相依赖的条件因果关系。
而自由显然是要去摆脱那种彼此依赖的条件因果关系。
唯一脱离缘起的只剩下涅槃,可是涅槃是寂静,是诸蕴的灭尽,怎能是任意驰骋的自由?
三界内众生,必然有诸蕴,有诸蕴中的任何一个,则不可能是涅槃,则必然要遵循缘起
法,那么自由在哪里???
于是有人开始自欺,他观察自己,他竟然把自己潜意识深处的某些行为当成是自由,当
成是自由心,于是胡扯出所谓的心向,心行,心愿。
可这些实际是什么呢?实际只是我们难以直接察觉的五蕴生灭而已,其中以行蕴,识蕴
为主
r*****e
发帖数: 1196
14
我想先和WaiChi你confirm一下一些有共识的定义
十八界: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境(色境、声境、香境、
味境、触境、法境)、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思)蕴、识蕴
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
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以上请问你都同意否?
r****n
发帖数: 8253
15

第六识当然是意识,但不是指的思想,更不是想蕴啊。这里的意识和科学定义的意识完
全是两回事。科学说的意识,是佛法里面受,想,行,识四蕴的集合。
佛法说的想蕴并不是什么思想,想蕴也是心所,它有两个重要功能,一个是记录当下的
所缘,相当于录音机的功能,一个是执行回忆的功能。类似于调出记忆画面。
想心所和受心所,和构成行蕴的思心所,都是遍一切心所,即人的每个刹那,都有着三
种意识状态。
r****n
发帖数: 8253
16

“世间,是指五蕴构成的生命,通过六处入处所探到的外部事物(六尘),不单单指色蕴
。色蕴指的是构成生命的物质部分。"
你的表达有问题,语文没学好。
我读成“世间,是指五蕴构成的生命”,“通过六处入处所探到的外部事物(六尘),
不单单指色蕴。色蕴指的是构成生命的物质部分。”
如果你这样说,“世间,是指五蕴构成的生命以及通过六处入处所探到的外部事物”,
这样别人就理解了。
后面那个更乱了。建议你以后学会把话说清楚。
另外,经典说世间就是五蕴,五蕴就是世间,你又说色蕴就是身体,不包括外部事物。。。你不觉得矛盾吗?
算了,我不想和你扯了,对不起。
这是太明显清楚的问题、
你最好永远别打搅我,这样我起码还能在这里呆得住。
r****n
发帖数: 8253
1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新人求解惑

心和业不是一码事。心通常指的是心识,属于五蕴当中的识蕴,而业,则是心所,属于五蕴当中的行蕴。
造业的是思心所,是众多心所当中的一个。也是遍一切心所。
除了思心所,还有作意心所,还有寻心所,伺心所,想心所,贪心所,嗔心所,心一境
性心所,邪见心所等。
这些心所伴随心识同时生起,一个心识生起,通常伴随十多个甚至二十多个心所,其中
的造业的心所只是其中之一。
心识就是五蕴当中的识蕴,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没有什么第七识
和第八识,也不需要这两个。
造业的思心所属于行蕴,心识属于识蕴。
这些全部是五蕴,全部是苦,无常和无我的,是需要舍弃的。
某些人琢磨什么自由心,正是严重邪见。
如果存在什么自由心,存在什么真如起用,那么五蕴是苦不成立,苦圣谛也不成立。
凡是违背四圣谛的法,不是佛法。
完全不对,决定因素是缘起,即任何心识心所都是缘生的,也是无常,苦,和无我的。
愚痴者不明缘起,要么作恶被恶业困,要么做善业以为自己可以主宰,后者更根据错觉
而误以为存在本心,真如,佛性。。。
r******3
发帖数: 586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如来藏思想

舍弃五蕴不是想蕴,而是行蕴。
这里也不是抓住行蕴不放,而是利用了行蕴的特性,产生观智。最终导致涅槃。
四念住的正念心所,导致观智产生的主要心所慧心所全部都是行蕴,任何修行,在没有
证涅槃前,都需要借助五蕴的善心所。
但是这不意味着要抓住五蕴不放,而是借助他们当中一些善心所的特性,产生正确的观
智,在观智的基础上,做到真正的舍弃五蕴。熄灭识,进而导致涅槃。
r******3
发帖数: 586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如来藏思想

我认为,这种舍弃厌离的思想,会在进入行舍智的阶段,自动断除掉。
在起初的厌离智,畏怖智的阶段,还是带有比较强的离的思想的。行蕴仍然会比较强,
识当然也就无法灭除。
但是经过行舍智的平衡以后,意识处于一种比较平衡中舍的状态,这个时候就有机会彻
底断掉识蕴,行蕴,想蕴和受蕴。
而有些人连最基础的厌离智都还没有产生,真正的无常和苦都还没有亲见,却妄谈什么
无修而修,不作意,无念,这根本就是空中楼阁。
r****n
发帖数: 8253
20

本就有自他之分,只是这种自他之分,并不是有自体,他体的自他之分(建立在永恒自
性基础上的)。而是一种整体层面的,非常抽象的自他之分。其实是一种数学上的个体
性,不是实体上的个体性。
凡夫认为的自他,是建立在实体基础上,比如苹果和梨子是两个物体,是因为在实体上
他们是有区别的。但这其实是表象,而凡夫因为这种实体的执着和错误认识,进而生起
贪爱,导致不间断的对五蕴实体的观察测量行为,导致生灭不断相续,轮回产生。
佛陀则将凡夫所体验到的实体进行了分类,分解为色蕴,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五
部分,通过一一指出它们的无常性,苦性,无我性以及缘生性,打破凡夫对五蕴实体的
执着,建立起圆满的无我之见:在当下现起的身心现象当中,没有任何一个是具有主宰
性,恒常性和独立性
但是否认了五蕴的无主宰性,无恒常性,并不等于否认五蕴相续生灭的整体上的个体性
特征。这种五蕴相续生灭之流是毫无疑问具有一种个体性,正是因为这个五蕴相续生灭
之流的整体上的个体特征,才不会有业力的错乱。不会某某有情众生前世造恶业,另外
有情众生却因此而今世受果。
但是要表达清楚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因为我们的语言是有限的,我们对事物的... 阅读全帖
f**l
发帖数: 9796
21
"凡夫认为的自他,是建立在实体基础上,比如苹果和梨子是两个物体,是因为在实体上
他们是有区别的。但这其实是表象,而凡夫因为这种实体的执着和错误认识,进而生起
贪爱,导致不间断的对五蕴实体的观察测量行为,导致生灭不断相续,轮回产生。
佛陀则将凡夫所体验到的实体进行了分类,分解为色蕴,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五
部分,通过一一指出它们的无常性,苦性,无我性以及缘生性,打破凡夫对五蕴实体的
执着,建立起圆满的无我之见:在当下现起的身心现象当中,没有任何一个是具有主宰
性,恒常性和独立性"
哈,这段话有点意思。。。。譬如苹果和梨都是属于水果的,可水果这种分类范畴也太
低级太不根本了?于是继续跳到更大的范畴。。。。?然后一直一直下去,拿万事万物
各种现象来试验的结果就是最后的范畴,五蕴?
Y**u
发帖数: 5466
2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当代南传大师及其教法
正念必须奠基于我们自己的经验,
我们的心与身。
分析身体构成部分,
显示没有永远的「灵魂」或「自我」;
注意到这一事实,
则基于迷惑的「自我」或「身见」,
将自然消灭,
使我们自痛苦轮回的世界中脱离。
佛教是一个完美的心灵教育或禅修系统。心是佛教最重要的因素,必须善加训练;祇有
训练的心才能
开发出洞察光明与实相的智能。
整个佛教教学是以四圣谛为基础,它们是:一、不完美或苦的圣谛,二、苦因的圣谛,
三、苦灭的圣
谛,四、通往苦灭的道路的圣谛。这四种圣谛告诉我们,每个有情的存在是五蕴的身心
和合,是所有烦恼
与痛苦的根源,存在是执取或贪求不可避免的结果。
存在(有)也是对实相不了解的结果,贪造成无止息的存在,祇有摧毁贪才得以止息存
在或苦。要止
息人类的贪或苦,可透过修习八正道达到,包括:一、正见,二、正思惟、三、正语,
四、正业,五、正
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依此止息苦会得到四个阶段的解脱,一步一步
走向涅盘,没有经
过这种解脱,涅盘便无法实现或获得。
佛陀的基本教义视「生」是「无明」与「贪」的结果,而「无明」与「贪」则来自需要
保护与满足「我」
或「自我」的错误认识,因... 阅读全帖
r*******c
发帖数: 1060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帮忙翻译下这段英文,谢谢
色蕴,是所有身体色法的集合体,就是物质的身体
受蕴,是所有感受的集合体,比如苦的感受,乐的感受,还有不苦不乐的感受。
行蕴,是所有意志行为的集合体,比如贪爱,嗔恨,恐惧。。。。
想蕴,是所有记忆行为以及进行记忆行为的集合体,比如回想,和记下。
识蕴,是所有识别行为的集合体,比如看,听,闻。。。
Y**u
发帖数: 5466
24
☆─────────────────────────────────────☆
runsun (runsun) 于 (Sat Jul 16 00:27:54 2011, 美东) 提到:
为了方便一些新人,包括对佛法不太了解的人,更好的了解佛法,并且能够看懂本版的
一些讨论,我认为有必要对一些本版常用的佛法专业名词做出解释,然后进行置顶。
我先大概列一下,其他人也可以补充一下,主要是经常在本版出现的。
四圣谛,无常,苦,无我,缘起,涅槃,五蕴,名法,色法,有为法,无为法,南传,
北传,大乘,小乘,阿毗达摩,世俗谛,胜义谛,究竟法,概念法,阿含,相应部,厌
离,观智,毗婆舍那,梵我,如来藏,阿赖耶,中观,唯识。。。。。。。。
另外还有一些本版特有词,比如GYFM和特殊历史人物waichi等。
就是一个类似新人指南的东西,可以快速的看懂本版在讨论些什么,包括了解本版的一
些状况。
☆─────────────────────────────────────☆
robbin (robbin) 于 (Sat Jul 16 00:29:03 2011, 美东) 提到:
☆───...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5
☆─────────────────────────────────────☆
stonebench (stonebench) 于 (Wed Aug 10 21:02:22 2011, 美东) 提到:
(一)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
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
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
。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
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时。诸比丘闻
佛所说。欢喜奉行。
石记:
观色无常,一切色无定性,无定质。我们所见色,只是局部如此,瞬时如此,而非固定
如此,本来如此。更有甚者,一切色,没有一个“本来的样子”。一切见,主观上依能
观观时的状态,客观上依所观观时的状态而定。受想行识,都是这样。
看到这个本质,就不会再贪执,贪执喜好就尽了,贪执喜好尽了,心就自由了。跟观无
常一样,苦,空,非我,也这样观。
问题:
心解脱。什么是心?
“自知不...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6
☆─────────────────────────────────────☆
freeman08 (平常心) 于 (Thu Aug 18 15:07:47 2011, 美东) 提到:
这个文其实可以深入体会一下,(我觉得重开个主题比较好:)
前一段讲普通人怎么看待色受想行识,
后一段对比讲佛弟子怎么看色受想行识。
后一段是说佛弟子在色中看不到我,也就是不会以色为我,
“于色不见 我、我所 而取;不见我、我所而取色。彼色若变、若异,心不随转。”
这话所说是什么意思啊?应该说就是不认为身体是我。
不认为身体是我?这又是包含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清晰知道自己不死。为什么呢?
因为通常我们所说的死,其实就是身体的变异、坏掉。
如果“身体不是我”,那,身体坏了,不应该认定说“我死了”。故也不会害怕、慌乱。
所以,如果一个修行者,在身体坏掉之前不能确知自己是不死的,而是还有所恐惧,
那他应该还没有证果(证这个经典所提到的果)。
这一点在六祖坛经中也有提到:
------------------
师于太极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
。七月一日,集徒...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苦-爱用心,用心爱
☆─────────────────────────────────────☆
JeanIris (Iris) 于 (Sun Oct 9 06:13:28 2011, 美东) 提到:
以前经常看见一个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如果佛法所讲人生皆苦,修习佛法的终
极目的是为了解脱,不堕轮回,那我们今生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呢?我们单纯是因为业
力的原因不得不在轮回中继续打转麽?
佛法的核心四圣谛,讲得就是苦,集,灭,道。其实就是了知苦,如何灭苦,以及实践
灭苦。佛法的实践就是八正道。
今天早晨我突然觉得,其实正是因为我们在轮回里,我们是人,我们在不停地经历人生
,经历五蕴所构成的一切。这不恰恰是最好的让我们了知苦的机会麽?关键在哪里呢?
在用心,用心活着其实很重要,只有用心才能感知人生的诸多困惑,才能感知生命的不
圆满,才能感知原来无我,无常,才能感知苦。知苦才可以想到要灭苦。当苦的逼迫感
迎面而来挡也挡不住的时候,我们自然很想离苦,于是寻找解脱之道。发自肺腑想要灭
苦,才能认真学习和实践灭苦之道。也就是说,人生其实给我们提供了觉悟的机会和基
础。这样看待轮回和今生就会积极很多,... 阅读全帖
x******i
发帖数: 14369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内在质量的生活——Maha Boowa
阿姜摩訶布瓦(Maha Boowa)
林崇安译
1. 训练自心的第一步,我们要选一个「法的主题」作为控制与照顾这颗心的方法。否
则,心会由于旧习而到处乱跑,跑到我们不断扰动与分心之处,而产生痛苦与不满。
2.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被教导要禅修于随念佛、法、僧,要正念于呼吸,或将「佛陀」
二字配合呼吸:吸气时想着「佛」,呼气时想着「陀」。此中,那一种最适合自己的个
性就作为自己禅修的主题。
3. 专注于这些事情时,你要让心中只有觉性。例如,当你集中于入出息时,要使自己
觉知到每次呼吸的进入以及每次呼吸的出去,要一直觉知到禅修结束。你可以集中呼吸
的感觉对你的觉知最明显的任何一点。任何呼吸的感觉最明显的一点,例如鼻端,就是
你要集中与正念的一点。当气息入与出时,你都要能很确定。如果你想要,你也可以配
合「佛陀」二字,在入息时想着「佛」,出息时想着「陀」。将你的注意力全摆在呼吸
上。你不要想这主题以外的其它事,当下此刻只专注于呼吸。
4. 以这方式,当正念逐渐稳定而持续,心就不会跑到有害的习性念头上,它会变得愈
来愈安静。同时,原先粗的呼吸会逐渐变得愈来愈细。它甚至会细到从你的觉知中消失
。这是...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29

我这个是根据经藏的分析,在更为详细精准的论藏阿毗达摩,则更加清楚
阿毗达摩将法分为四类,涅槃,心,心所,色法。
涅槃是无为法,后面的三个属于有为法,包含所有的五蕴,其中的心,属于识蕴,心所
则是想蕴,受蕴和行蕴。
了解阿毗达摩的人,更容易知道这个真心想要解脱的决定,就是行蕴。也应该知道,所
有的受想行识,全部是意识状态,毫无神秘之处。
f********4
发帖数: 253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何谓名色?
依我目前的了解只是分法不同而已,色就是色蕴,名可分为心和心所,心是识蕴,心所
可分为受蕴,想蕴和行蕴……名色是究竟法,而概念既不是名也不是色,不被认为是真
实存在的……
f*******8
发帖数: 3612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ego就是我执吗?
有人把ego翻译成我执,
我觉得两个词可以互译,表达起来也比较方便,但是也不是完全等同,
是否因为英文里很难找一个完全等同的单词表达“我执”这个概念。
ego的本意应该说是个名词,而“我执”是倒装的动词+名词(执着某东西-ego-为我),
个人理解:
ego等同于5蕴的某些表现形式,而我执是“执认五蕴(ego)为我”的迷惑。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ego是不能活的,但是如果不迷的话,不会执着ego为自我。
大乘讲”即蕴离蕴”,应该就是说,虽然有ego,但是不被ego所迷,这样就算是明白人。
而人们把“ego是最大的敌人”翻译成“我执是最大的敌人”的时候,也是对的,
因为他们的意思是让人认识这个ego,
认识了ego,自然就破除了迷惑,而不会执着ego为自我,也就破了我执。
所谓战胜“自我”,其实就是认识了ego,破除了ego引发的迷惑。
普通人虽然读禅宗,但是如果不修行,那肯定还是活在ego里而不自知,
自称是即蕴离蕴,那是口头禅。
c***h
发帖数: 2262
32
断除贪爱无明的终极目标,必定是要五蕴灭尽。
但我认为这通常是在阿罗汉死后才会发生。
(我不认同南传五取蕴的定义,五取蕴是被执取,但我认为仅限于”自己”执取,而非
别人执取。
修行还得管其它人的看法, 我看不出来阿含有这样的说法或倾向。
自己执取就是造成自己苦,别人执取不会造成自己苦。
又不是大乘,别人执取,别人在苦,自己就得不断轮回。
因此 我的名词的用法里,阿罗汉自己不执取,所以没有五取蕴,没有心苦。但还有五
蕴。
当然,还有五蕴就还有苦,身苦。
这是我的名词用法,与南传不同。
南传自己的名词用法能自圆其说,也可以,我不反对。
不管如何,阿罗汉五取蕴也好,五蕴也好,终极目标都要尽灭)
阿罗汉还活着时,入某种深定也能如此五蕴尽灭。我也希望能达到如此境界。
但我记得阿含中记述着一位阿罗汉因为还不能稳定达到四禅定,而想要在达到四禅时立
刻自杀,
我认为这是在追求”定”
佛陀对这件事的看法是,认为没有必要,因为阿罗汉已经解脱。这是”慧”。
“慧”的重要性,超越”定”。
涅盘有很多种,你说的是较高深的,终极的一种。
后来的确很多人,特别是大乘,一直赋予涅盘更高深的意义,甚至比你的涅盘说法还高...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33
一、波粒二象之两种存在




万物,无论是物质还是意识,皆有波和粒两种存在方式。


1、 粒性存在:五蕴,世间,现象界


这里的粒性,不是经典物理所说的单一的电子等物质实体,而是指非连续性,分立性,
并且有最小不可分割单位,即一份一份的量子性(粒)。它可以用来描述物质也可以用
来描述意识。


粒性存在包括粒子性的物质,和粒子性的意识,佛法统称为五蕴。


1)粒子性的物质存在,是佛法所说的色法(色蕴),物理学所说的本征态,是任何被观
察到的物质现象。具有质量,热量,空间位置等确定的物理量。


2)粒子性的意识存在,是佛法所说的名法(识蕴、想蕴、受蕴、行蕴),科学广义所说
的意识。是各种感知,判断,记忆,思维等意识活动状态。


3)于粒性物质来说,它表现为非连续的分立的一份一份的物理量以及一个一个粒子的不
断生灭跃迁。


4)于粒性意识来说,它表现为刹那生,刹那灭的前后分立的一个一个的意识相续之流。


5)粒性存在,是易经和老子所说的阴或者万物,用"- -"表示,强调非连续性。也是柏拉
图所说的现象世界。也是我们大多数人认为的世间和... 阅读全帖
f*******8
发帖数: 3612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身苦心不苦
我看见(觉见)的,
当有一天,我突然心空,然后就会“发现”(发现是直接的体验,不是理解猜测)以前
念念认定的我,我的思想,就和自己真的分开了,清晰认识以前所执着的思维并不是我
的思想,也根本不是我。而是像激光在墙壁上打出来的幻影图像,完全任意的。
这时,会感到很很震撼。(这里有个“对自我的认定”的“破坏”“)
下面是解释理解:
蕴,是因为迷惑“为我”,因而被覆盖而无法摆脱的意思。
想蕴,是因为对思维现象的迷惑而产生的一种蕴。
任何时候思想都还可以有,但是以前认定这就是我,而其实这不是我,
那么以前的认定,就是因为迷惑而认定“不是我的东西为我”。
受蕴,我现在只能通过回忆描述。
这个主题谈的是“痛”,但我的经验里最清晰的是“怕和不怕”,
我用词还是讲究的,前面别人说“痛和不痛”,而我
描述自己的亲身经验时,都是说“怕和不怕”,因为这是我有明确、强烈印象的。
当我能认识是“它”怕,而不是我怕的时候,我就知道我脱离了受蕴。
当时我明确分开两个东西,一个怕一个不怕,集于一身,在网上还开玩笑问,
谁怕谁不怕?
hotfly说,你怕佛不怕。我明白他不知道我在谈什么。

合理要求
错。
我以前已经贴...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456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只能依附身心生存的識
十二因缘大略说本就有两种解释。。但两种里面的名色对应都是六识,而非7/8。
、南傳上座部[编辑]
南傳上座部佛教源出於斯里蘭卡傳分別說部傳統,下面簡述引自達摩難陀長老《佛教徒
信仰的是什麼》:
緣於「無明」[2](貪、嗔、癡等煩惱)而產生「行」[3][4](造作諸業)。
緣於「行」(造作諸業)而產生「識」[5](業識)。
緣於「識」(業識)而產生「名色」(物質與心理現象)。
緣於「名色」(物質與心理現象)而產生「六入」( 眼、耳、鼻、舌、身、意)。
緣於「六入」(眼、耳、鼻、舌、身、意)而產生「觸」[6](外境接觸)。
緣於「觸」(外境接觸)而產生「受」[7](苦、樂的感受)。
緣於「受」(苦、樂的感受)而產生「愛」[8](對境生愛欲)。
緣於「愛」(對境生愛欲)而產生「取」[9](追求造作)。
緣於「取」(追求造作)而產生「有」(業因完成)。
緣於「有」(業因完成)而產生「生」[10](在受於身)。
緣於「生」(在受於身)而產生「老死」[11](未來身之老死)。
說一切有部[编辑]
《俱舍論》及其註釋[12]繼承了《大毘婆沙論》所確立的按三世二重因果釋義的十二因
緣:
无明,过去世烦... 阅读全帖
r******2
发帖数: 1021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受阴

=========
这个不对的,经典上说能够引发贪爱执取,就是五取蕴。
这个取,是指可以引发执取,而不是正被执取。
你看到一个苹果,无论你是否贪爱它,那都是色取蕴,因为那苹果可以引发你的执取。
而且实际上,你能看到苹果,本质也是因为你的贪爱执取才导致的。
取蕴的取,有两层含义,1,因执取而生,2,可以引发执取。
如果你说有贪爱的才是五取蕴,那经典上说阿罗汉也要正观五取蕴就不成立了,因为阿
罗汉不可能有贪爱。
t******g
发帖数: 17520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宗的开悟明心是什么意思?
是sekon 把标题改成 本心无选, 5蕴有选的吧?
5石兄故意不说, 就是怕被搞?
5蕴真有选吗?还是5蕴参与了?
既然5石说过5蕴是刀, 没有灵性如何“知道”选?
人说五蕴皆空, 尽是虚妄。
去除5蕴杂染, 是没有选择了, 还是知道以“佛性”怎么选?
会不会
回到原来, 有选择本身就是个虚妄,
从虚妄生出的问题当让也是虚妄
W*********E
发帖数: 197
38
剛剛看到的 :
關於中陰身有無的討論, 在此就不提大乘經典中的論說了,
謹就阿含经及部派佛教說明有中陰身(中有)的经典论说才提出參考 :
===
阿含经
《中阿含经·大品·嗏帝经》:
复次三事合会入於母胎。父母聚集一处。母满精堪耐。香阴已至。此三事合会入於母
胎。[22]

《中阿含经·七法品·善人往经》:
『佛言。云何为七。比丘行当如是。我者无我。亦无我所。当来无我。亦无我所。已
有便断。已断得舍。有乐不染。合会不着。如是行者。无上息迹慧之所见。然未得证。
比丘行如是。往至何所。譬如烧麸。缠燃便灭。当知比丘亦复如是。少慢未尽。五下分
结已断。得中般涅盘[23]。是谓第一善人所往至处。世间谛如有。[24]』
《杂阿含经·九五七经》:
『婆蹉白佛。众生於此命终。乘意生身往生馀处。云何有馀。佛告婆蹉。众生於此处
命终。乘意生身生於馀处。当於尔时。因爱故取。因爱而住。故说有馀。[25]』
《正法念处经》
《正法念处经》[26]记述了十七中阴有。如:
『复次诸天子。云何名曰第八中阴有道相续。若欝单越人临命终时。则有相现。诸天
子。其人见於园林行列游戏之处。香洁可爱。闻之悦乐。不多苦恼。无苦恼...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真心提问
发信人: tuziwang (a.k.a. 毛兔, 兔子, Kaiju),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佛】真心提问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Oct 22 13:53:24 2014, 美东)
我的了解,蛋糕的美味是存在的,不可能修到尝不出蛋糕的美味,
如果是这样,哪可能是神经系统出问题。
但是,尝到蛋糕的美味之后会产生的后遗症,是要注意的,这就是佛法的重点。
尝到美味,会有乐受(难吃的东西,会有苦受),
对于乐受,我们会”想要”(欲望)。 这很正常,只要是人都会这样。
欲望升起,会自己消下去。 (这要非常仔细的内观)
问题是,一般人会再想要,再想要。 (称为贪爱。 对于欲望的贪叫”欲贪”)

(其它的贪还有色贪、无色贪)
当贪爱了,就像有火在底下烧,那个欲望就消失又升起,不会消失了,就出问
题了。
我们会一直执着不放手,认为美味、乐受、欲望都是我、我的(取) ,占住它(
有)
ㄧ但”有”,就是造业,也就是这种贪爱会影响你之后的思考行为 (行)

一...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40
谢谢提点, 我也是初学佛法,说说我的观点,
--佛法的最终目的,是要明心见性,离苦,得大自在,修证涅槃。
不能同意更多, 没错!!
--修行者拜佛外在是动的, 内心是静的,为的是要"信心清静,则生实相"。
× 内心已经静了, 自然见得实相, 那你还求什么, 如果内心没有静, 你觉得仅仅
是求佛
有用吗?靠地还是修行, 不是吗?
--普通人求佛拜菩萨,是有福报的,参见了凡四训。甚至是一点清静愿力,也可以增加
福报。
× 我去求佛希望可以中乐透, 后有豪宅香车宝马美人, 我这样去求有福报吗?
应该是没有, 但是如果我求父母平安, 免祸消灾, 你可能会说这样是有福报的, 但是
如果你想着有福报了, 那也是心动了, 就是为自己了, 而且个人认为求父母平安,
免祸消灾,
归根结底还是为自己求, 为什么, 为自己心安理得, 看不得自己爱的人受痛苦,多
和自己的亲人
交流交流, 和气的说说心理话, 比求佛好一些, 个人愚见
当然, 我也没说不要求佛, 之时求佛不能是表面文章,如何求, 我也不知道
只不过我知道用我10年阳寿换我爱的人免入“地狱”, 这种求, 应该是没有效果的
--故事里讲的天人,要...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南传怎么看待死亡和投胎?
阿含,在南傳就是尼柯耶,以下有沒有您想看的東西 ?
===
阿含经
《中阿含经·大品·嗏帝经》:
复次三事合会入於母胎。父母聚集一处。母满精堪耐。香阴已至。此三事合会入於母
胎。[22]

《中阿含经·七法品·善人往经》:
『佛言。云何为七。比丘行当如是。我者无我。亦无我所。当来无我。亦无我所。已
有便断。已断得舍。有乐不染。合会不着。如是行者。无上息迹慧之所见。然未得证。
比丘行如是。往至何所。譬如烧麸。缠燃便灭。当知比丘亦复如是。少慢未尽。五下分
结已断。得中般涅盘[23]。是谓第一善人所往至处。世间谛如有。[24]』
《杂阿含经·九五七经》:
『婆蹉白佛。众生於此命终。乘意生身往生馀处。云何有馀。佛告婆蹉。众生於此处
命终。乘意生身生於馀处。当於尔时。因爱故取。因爱而住。故说有馀。[25]』
《正法念处经》
《正法念处经》[26]记述了十七中阴有。如:
『复次诸天子。云何名曰第八中阴有道相续。若欝单越人临命终时。则有相现。诸天
子。其人见於园林行列游戏之处。香洁可爱。闻之悦乐。不多苦恼。无苦恼故。其心不
浊。以清净心。舍其寿命。受中阴身。见天宫殿。
作如是念。我当升此宫殿游戏。... 阅读全帖
W*********E
发帖数: 197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藏传佛教「金刚」意涵之探討
藏传佛教「金刚」意涵之探討
「金刚」一名词,在古印度湿婆沙克蒂教派中,泛指以行男丶女交会之事所产生之能量
或力量者。而在石海军《爱欲正见》一书中说:「《梨俱吠陀》的一首颂诗上说起:『
众所仰望的因陀罗用他的闪电,用他的金刚杵从黑暗中托出它们(雨水)』(i.33.10)。
《梨俱吠陀》是印度最古老的文献,这句诗中的金刚可说是最早出现的,诗中的因陀罗
是印度吠陀时代的天帝,闪电一词也就是金刚。佛教密宗(作者注:藏传「佛教」)使用
『金刚』,最初的意义在於,他们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一触即发和不可抗拒的力量,
这是『金刚』的一层含义。……在西元七世纪时,玄奘就发现一些寺院热衷於魔幻般的
超长力量。不过,金刚一词最重要的意义,不在於『闪电』或『霹雳』。……
从隐喻的角度,佛教密宗(作者注:藏传「佛教」)很自然地也会将这句诗看成是对性行
为的描述,如此一来,金刚也就等同於男根了。」(《爱欲正见:印度文化中的艳欲主
义》石海军着,百善书房,2009年9月初版一刷,P133-135.),所以藏传佛教也就直接
承袭了此论点,而广以弘传双身法教义。
然而佛教经论所阐述的「金刚」义理泛指法界实相真实心第八识...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尊者阿姜查: 解脱之钥 (转载)
勤奋修行
因此我讲了自己的经验和修行的几个故事。我没有那么多外在知识,也没有彻底研究经
文。藉着实践与探索,我自然学到了。每次欲喜升起,我就观察它,看它把心引向哪里
。它所做的,不过是把你拖向苦。因此你要做的,就是不停地观照自己的心,直到逐渐
培养了意识与理解,直到亲眼目睹了法。但是你必须完全有诚意,下决心去做。
你要是真想修行,必须下决心不要繁殖思想、不要想太多。你要是开始禅定时执意要有
什么体验、想达到什么境界,最好停下来。你开始经历一点宁静,就想: “这就是吗?
” “我达到了吗?” 那你就休息一下,把所有理论知识收起来放进盒子里、收到一边
去。不要拿来讨论。在禅定中升起的知识,不是那一类的。它是全新的一类。当你经历
一点真正的洞见时,它与理论是不同的。比方说,你把 “贪”字写在纸上时,它与心
里经历的贪是不同的。“怒”也一样。文字是一回事,真的在心里发生时,你来不及读
什么,直接就在心里体验过了。
懂得这一点很重要。书面上的理论是对的,但是佛法必须直指内心(opanayiko)。你必
须把它化为内在的东西。如果你不化为内在,不会真正获得理解与洞见、不会亲证真相
。我年轻时也那样...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识缘名色
没有什麼研究,大家侃侃
===
大正藏《杂阿含》298经
「云何名?谓四无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云何色?谓四大,四大所造色,
是名為色。此色及前所说名,是為名色。」
五蕴(色,受,想,行,识)中之"受想行识"四蕴為名,色蕴為色,因受想行识四蕴是心识的
作用,只有名而无实体,所以叫做名,色蕴则是由一些极微物质所构成,有质碍的物体
,所以叫做色。
因缘法里面的两种因缘法,十因缘法与十二因缘法. 两门所说的识其实是不一样的识。
两种因缘法里面所说的识支,十因缘法中的识是指第八识,十二因缘法中的识是指六识。
===
所以, 识蕴和识缘名色里的识支是个什么关系 ? 这要看是对+因缘法或者是对十二因
缘法来说.
G**W
发帖数: 1865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识缘名色
南传上座部[编辑]
南传上座部佛教源出於斯里兰卡传分别说部传统,下面简述引自达摩难陀长老《佛教徒
信仰的是什麽》:
1.缘於「无明」[2](贪丶嗔丶痴等烦恼)而产生「行」[3][4](造作诸业)。
2.缘於「行」(造作诸业)而产生「识」[5](业识)。
3.缘於「识」(业识)而产生「名色」(物质与心理现象)。
4.缘於「名色」(物质与心理现象)而产生「六入」(眼丶耳丶鼻丶舌丶身丶意)。
5.缘於「六入」(眼丶耳丶鼻丶舌丶身丶意)而产生「触」[6](外境接触)。
6.缘於「触」(外境接触)而产生「受」[7](苦丶乐的感受)。
7.缘於「受」(苦丶乐的感受)而产生「爱」[8](对境生爱欲)。
8.缘於「爱」(对境生爱欲)而产生「取」[9](追求造作)。
9.缘於「取」(追求造作)而产生「有」(业因完成)。
10.缘於「有」(业因完成)而产生「生」[10](在受於身)。
11.缘於「生」(在受於身)而产生「老死」[11](未来身之老死)。
===
说一切有部[编辑]
《俱舍论》及其注释[12]继承了《大毗婆沙论》所确立的按三世二重因果释义的十二因
缘:
1.无明,过去世烦恼带来的惑,蒙蔽了真... 阅读全帖
i*******e
发帖数: 50
46
阿赖耶识与修行
——摘自《自在之行——佛法正道论》(华夏出版社,2010年)
作为心体的第八阿赖耶识,在《阿含经》中已见提到。如唐译《本事经》 卷三、卷六
佛说“害阿赖耶”、“灭阿赖耶”;《增一阿含经﹒如来出现四德经》中佛说世间众生
爱、乐、欣、熹阿赖耶。此阿赖耶,释为着落处、依处、窟宅、家、藏,指被末那识执
为内在自我的深层心识或心体。
到部派佛学,对深层心识的探讨,成为重大理论问题之一,建立了“细意识”、“有分
心”、“根本识”、“一味蕴”、“穷生死蕴”、“果报识”、“实法我”、“胜义补
特伽罗”、“异熟果识”、“根本蕴”、“非即蕴非离蕴补特伽罗”等深层心识,以解
释仅用六识说难以说清的轮回主体和随眠(潜在的烦恼)等问题,实际上都是阿赖耶识
的“密意说”。但其说法较显粗糙,与诸法无我之佛法核心义较难调和,不足以圆满解
释心识及轮回现象,互相之间也争议不决。后来大乘唯识学依据《解深密经》、《阿毗
达磨大乘经》、《楞伽经》、《密严经》等,用第八阿赖耶识来代替部派佛学所立细意
识、有分心等,对此识作了精致的论述,建立了以阿赖耶识为本的阿赖耶识缘起论。
阿赖耶(梵ālaya),亦译阿梨耶、...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4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非大非小——阿姜查
首先的重点在观察贪爱的发生及因为贪爱而升起的身心运作(五取蕴)
对应的是我们会先观察到贪爱生灭,然后继续观察集灭(往上ㄧ步探索升起的原因)。
最终观察到为什么我们身心的习性无法阻止贪爱的影响,让五取蕴一直出现,如何阻止
用一些方法阻止,直到确定贪爱止住了,五取蕴不再出现。
为了阻止贪爱,会采e.g.无常观,看看五取蕴生灭集灭会变异不恒常不踏实,
总之,目的是用ㄧ些方法提醒我们的脑袋,我们以为恒常踏实自以为是的五取蕴是不恒
常不踏实的。
不要被骗,要止息。
久了,我们的脑袋的ㄧ些习性就开始改变,慢慢贪爱不再发生,也慢慢不会让贪爱影响
身心运作。
所有杂音止息后,剩下的身心(五蕴)如同被抽离柴枝后,空中飘着的一点余光。
综合起来就是观察集、灭、味、患、离。 或说七处三观
发信人: atman (奥特曼),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非大非小——阿姜查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May 15 21:00:30 2016, 美东)
问题就在于什么是正确的缘起观

t******g
发帖数: 17520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载】福德
福德
巴利经文选读
(英译、编辑)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Merit
A Study Guide Prepared by Thanissaro Bhikkhu
=======================================================================
原文版权所有 © 2005 美国慈林寺,仅限于免费发行。慈林寺许可人们在任何媒
体再版、重排、重印、印发。然而,编者希望任何再版与分发以对公众免费与无限制的
形式进行,译文与其它衍生作品也要求表明作者原衷。
中译版权所有 © 2008 良稹,http://www.theravadacn.org ,流通条件如上。转载时请包括本站连接,并登载本版权声明。
=======================================================================
目录:
◇引言
◇基本智慧
◇福德(Puñña)
◇布施(Dana)
◇持戒(Sila)
◇禅定(Bhavana)
◇证入流果的福德
◇超越福德
◇名词解...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真实空与真实不空(一)
觉的法相有四种比较大的义理,第一种义理叫作真实空;真实空的究竟道理,就好
像虚空明镜一样,一切心的境界相和觉相都不可得。为什么说觉相有四种大义呢?这里
所谓的“觉”,觉有本觉、不觉、始觉、随分觉、相似觉和究竟觉等六种不同的觉悟智
慧境界相;“大”则是说,祂是真实、是究竟的。然而什么才是真实究竟的觉悟呢?当
然得要到达究竟佛地才算是真正的觉悟,其他层次的觉悟都还不是究竟的,所以不能说
是真正;只有在相对于悟错了实相的凡夫来说的时候,才说找到实相心的人是真正的开
悟,但其实这都还不是究竟。
在这里从众生地心真如的证知,而发起觉悟的不同境界相,来说觉有四种相。为什么要
从众生地开始说起呢?那是因为这个本觉是从众生地到等觉地都一直存在,都是一样的
;虽然觉悟的内涵和层次有所不同,但是心真如的涅槃自性、清净体性并没有差异;所
以从理即佛开始说起,那就是心真如的真实空大义如虚空明镜,真实空的究竟义理就好
像虚空明镜一般。意思是说,本觉的本身犹如空,迥无形色,却又能生万法,犹如明镜
能现一切色像。
所谓犹如虚空,并不是说就是虚空,所以才说“犹如”两个字,而不说是“即是”
虚空。有一些大法师、大...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5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什么是涅槃
什么叫作涅槃?所谓涅者不生,盘者不灭,涅槃就是不生不灭。也就是说,祂从本
以来没有出生过,未来也不会消灭,这样的涅槃才是真正不生不灭的法。涅 槃表示从
本以来没有出生过,故名“不生”;既然是不生,当然也就不会有所谓的“灭”,故名
“不灭”;合此不生与不灭的体性,所以涅槃亦名为不生不灭。
涅槃有四种,那就是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以及无住处涅
槃;其中二乘人只能证得前二种涅槃,不证后二种涅槃,菩萨则必须亲证四种涅槃才能
成就佛道。

1.二乘所证两种涅槃

什么是“二乘”,二乘就是声闻菩提跟缘觉菩提。声闻菩提就是成就阿罗汉的法,
缘觉菩提就是成就辟支佛的法。为什么是菩提呢?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觉悟涅槃 的
道路,或是觉悟涅槃的方法就是菩提。二乘所觉悟的涅槃跟大乘所觉悟的涅槃是不一样
的;二乘所觉悟的涅槃,是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大乘所觉悟的涅槃是有余 依涅槃、
无余依涅槃、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以及佛地的无住处涅槃.

什么是二乘的圣人呢?就是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
还有辟支佛,这些就是二乘圣人。
...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