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衬底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共5页)
t*******3
发帖数: 734
1
来自主题: Business版 - cfa中关于gift的疑问
看到现在,反而对gift衬底糊涂了
1.我知道那些不会造成conflict of interest的礼物,是可以直接接受的,那么之后需
要disclose to employer吗?我看到有时需要,有时又好像不需要,彻底晕了
2.对于那些造成conflict of interest的礼物,是不是employer同意之后也是可以接受
的?
请大家帮忙!
g*****m
发帖数: 35
2
来自主题: ChemEng版 - 真诚求问PhD方向选择
本科材料专业,刚刚从了五大湖区某大学的材料PhD offer,由于系里的政策是入
学一段时间后再确认导师,我想请教一下各位前辈以下哪个方向比较好?
1.Polymer & Ceramics Coating
2.Printed Electronics技术
3.Theory and Computation of Crystal Growth
我自己的看法是
1.这个方向的很多毕业生都去了企业,但那个教授的研究侧重高分子coating,我本科
没接触过很多有机化学,不知能否胜任这方面的研究
2.研究如何在柔性衬底上打印电路,和生产直接相关,但是现在做printed
electronics的企业不多
3.晶体生长用到数学和计算机比较多,再者自己本科学的数学课程也较多,毕业后可以
转统计或者码农
我想毕业后留美国工作,看了mit上很多帖子后觉得找到工作的几率和方向关系很大,
所以请各位前辈指点一二。
Y*****g
发帖数: 101
3
来自主题: Chemistry版 - 薄膜的反射率和厚度有关吗?
跟衬底折射率也有关系。另外是在什么波长的反射啊?
j*******o
发帖数: 15
4
来自主题: Chemistry版 - 聚苯乙烯 纳米球
如何使胺改性聚苯乙烯 (amine-modified polystyrene)的纳米球(直径200nm)均匀
的沉积在玻璃或硅衬底上?
现在使用的方法是将其和水搅拌形成悬浊液,滴在载玻片上自然晾干,主要问题是在表
面形成的结构不均匀,有的地方有,有的地方没有,求助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实现均匀
沉积,可以更换溶液,但是不要损坏纳米球,谢谢!
g*****m
发帖数: 35
5
来自主题: Chemistry版 - 真诚求问PhD方向选择
本科材料专业,刚刚从了五大湖区某公立大学的材料PhD offer,由于系里的政策是入
学一段时间后再确认导师,我想请教一下各位前辈以下哪个方向比较好?
1.Polymer & Ceramics Coating
2.Printed Electronics技术
3.Theory and Computation of Crystal Growth
我自己的看法是
1.这个方向的很多毕业生都去了企业,但那个教授的研究侧重高分子coating,我本科
没接触过很多有机化学,不知能否胜任这方面的研究
2.研究如何在柔性衬底上打印电路,和生产直接相关,但是现在做printed
electronics的企业不多
3.晶体生长用到数学和计算机比较多,再者自己本科学的数学课程也较多,毕业后可以
转统计或者码农
我想毕业后留美国工作,看了mit上很多帖子后觉得找到工作的几率和方向关系很大,
所以真诚求问各位前辈
b*****s
发帖数: 3390
6
做合成的确没有前途了
我老板合成出身,招我做博后合成的,现在已然要求我做更多的engineering的工作,也
就是类似的车工
我已经不打算做新分子了,就一个分子开始玩。类似于一碗屎大师所言,不同温度来一
次,不同衬底来一个,不同溶剂来一次,不同角度来一次,等等。。。。。。然后电镜
看看形貌,测测性质就完了。虽然很无聊,但是能从合成民工往分析技工方面发展,我
心甚慰
y**********3
发帖数: 339
7

石墨烯不能算是传统的纳米材料,但是它有很重要的物理学和材料学上的意义。石墨烯
是第一种人工合成的,稳定的,便宜的2D材料。石墨烯具有独特的电学,热血和光学性
质(具体就不说了,自行考古),但是化学性质较为惰性,一般搞复合材料的更喜欢用
Graphene oxide。
目前能大规模制造的也就是用沉积法让单层碳长在衬底材料上,比如铜,可以获得微米
级的石墨烯。胶布法是一开始的方法,现在没人用了。
石墨烯保健品目前看都是骗人的,石墨烯还没有在生物医药领域大规模地被研究过。
g*h
发帖数: 13
8
等cree卖6inch以上的衬底再说吧
c****p
发帖数: 6474
9
那个+和-不是表示电极性,而是表示N和P掺杂的浓度,+为浓度大,-为浓度小。之所以
用P+和N+是为了减小wire和well/substrate的接触电阻。通常情况下,P+接VDD,N+接
GND。
n管和p管的源极要接地和电源是没错的,但是也要保证它们所在的p阱(well)和n衬底
(substrate/bulk)也要接电源和地。这是管子工作的基础。建议找书看一下相关的结
构。
管子下面的那两个三极管应该是latch up的示意图,可以暂时先不研究它。MOS的基本
结构搞清楚以后再摆弄它也行
ET
发帖数: 10701
10
1)你尝试过dc analysis, 你的ptat工作吗?
2) -2.5v从哪里可以得到?
3)nmos 的body接到-2.5v , 如果是个1个well的工艺,整个衬底都是-2.5v. 如果是do
uble-well technology, 假设你的substrate接地
, nmos在pwell里, pwell是-2.5v .这个说得过去。
3) 右腿和左腿完全对称,假设q2和q1 base area不一样,也就是左右腿的电流差n倍,
我不知道transistors 的bias point是会怎么样。
4)这个psrr的模拟办法我第一见。
z*******r
发帖数: 113
11
人家说了撒,是Group IV 合金长在Si衬底上
Si上长3 5, 那是摸昂长,能长质量好的膜吗
搞科研的不要太昧着良心了
w********o
发帖数: 10088
12
无所谓衬底啊,大不了用mocvd搞elo就是
Si上多层氧化铝,人家都能长出好东西
j****n
发帖数: 3465
13
最近做工艺做得很烦,我用Au etchant洗掉GaAs衬底上的p电极()时,发现有些地方
好象是被腐蚀了,但不敢确定,特地上来请教一下前辈们,Au etchant是不是attack
GaAs啊?谢了!
j******h
发帖数: 308
14
Au etchant 的selectivity 一般是对PR或者其他的metal而言吧
对半导体应该是腐蚀的
如果衬底够厚,而且是平的,可以直接polish
S****d
发帖数: 298
15
请问如何在Sentaurus parameter database中添加新衬底材料、杂质及其力热电参数?
多谢。
w********o
发帖数: 10088
16
CNT可能比较难吧,除非能在si衬底上垂直生长,做vertical的结构,否则不可能大规
模生产啊
III-V的GaAs在Si上,很久前就做过了。长材料不成问题。但是集成的时候,需要把
substrate磨薄,GaAs里面residual的应力太大,成品率很低。尤其是现在都是6"往上
走,很难做
GaP和Si倒是lattice match,生长不知道难度如何,做的人还不太多
我不喜欢mos的原因是,总觉得这种平面结构的器件,无论epi还是process的window都
比较窄,一点变化就会引起电流的明显改变,不稳定。现在越来越喜欢垂直结构了,但
是垂直结构也有自己的问题。说不定以后器件就是一部分垂直,一部分平面
s*****6
发帖数: 2379
17
衬底是N+ SiC,薄膜材料是semi-insulating SiC,~10微米,有没有方法可以比较简单
的测量该薄膜的电阻率?谢谢。
w********o
发帖数: 10088
18
来自主题: EE版 - 你们说这是为啥
不大可能。衬底是绝缘的。表面干净,也用盐酸洗过了
w********o
发帖数: 10088
19
来自主题: EE版 - SES歇菜了
不清楚最终值,一个6寸GaAs衬底至少要两百多刀,感觉不省钱
c*******c
发帖数: 726
20
我的理解是,NMOS的Vth受影响大,NMOS是PMOS衬底,然后h的迁移率低,那当升温时,
散射加剧,由于hole迁移率低,相同自由程散射几率大于e,因此同样条件下更不容易
耗尽,从而产生h耗尽的电压应当大于产生e耗尽电压,而Vth等于数值上等于两倍的耗
尽电压,因此升温时,NMOS的Vth变化更大
当时觉得合理就这么说了,对方貌似也没明说对不对
c*******c
发帖数: 726
21
我的理解是,NMOS的Vth受影响大,NMOS是PMOS衬底,然后h的迁移率低,那当升温时,
散射加剧,由于hole迁移率低,相同自由程散射几率大于e,因此同样条件下更不容易
耗尽,从而产生h耗尽的电压应当大于产生e耗尽电压,而Vth等于数值上等于两倍的耗
尽电压,因此升温时,NMOS的Vth变化更大
当时觉得合理就这么说了,对方貌似也没明说对不对
y********g
发帖数: 81
22
Vth是由给定的反型层多子浓度定义的。
现假设n,p都刚刚进入inversion。n=Nc*exp(Ef-Ec)/kT, p=Nv*exp(Ev-Ef)/kT。若提
高温度,n,p都上升(注意指数部分是负号),为了保持相同的反型水平(即载流子浓度
),Ec和Ev的band bending应该减小,或者说应当远离Ef。公式中Nc,Nv都是温度的1.5
次幂函数,单位温度变化需要多少Ec或者Ev的变化才能保持n,p浓度不变需要定量计算
。Nc 另外band bending的减小只是Vth减小的一部分贡献,另一部分则来源于衬底中性区的
Ec向Ef的靠近(nmos的情况)。这部分需要考虑非完全电离的情况,更加复杂。
w********o
发帖数: 10088
23
呵呵,学校里那点规模算啥啊。n年前国内大学就自己把cvd改成mocvd用着了。烧炉子
真正花钱的地方不只是买炉子,耗材,维护,衬底加起来不比炉子价格低。花那么多钱
就为了发几篇paper?
国内现在搞LED烧炉子规模也不小了,还是从台湾疯狂的挖人,给的薪水是台湾本土的3
-6倍,每个月还报销一张回家机票,为啥呢?对公司来说,production是王道。yield
和process capability这种东西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搞出来的。这方面台湾是老大。美国
的公司也干不过台湾的。但是美国公司好处是技术革新快,大佬公司的总部都在这里,
本土还是有优势的。当然,以后三星把他们全干倒了格局就不一样了。不过三星一统江
湖对国内也没帮助,人家三星自带炉子,产销一条龙。
现在GaAs还活着是因为手机市场,不过总有一天要死在silicon on sapphire手上。
nitride前景还是不明朗,泡泡还能吹几天。再过两年,复合半导体要是真的让位
graphene,carbon nanotube之类的东西,那炉子更没用了。
晶体生长理论已经非常成熟了,光研究生长本身是玩不出花样的了。
a*******n
发帖数: 10
24
来自主题: EE版 - 真空镀铜
先用HF rough玻璃衬底?
s****e
发帖数: 2934
25
来自主题: Macromolecules版 - 自组装纳米结构性能超越骨骼(zz)
生物谷:我们知道,鸟类的骨骼和树木的树干结构都经过了长期的自然进化,才达到强
度和密度的完美平衡。但是在最新一期Nature Materials上,美国Sandia国家实验室
、新墨西哥大学(UNM)和华盛顿天主教大学与普林斯顿大学的科学家们发表文章,声
称按人为控制的模式自组装的纳米材料能够超过大自然的杰作。
在更加多孔的同时,又不会过于降低强度。
进行该项研究的是美国Sandia国家实验室、新墨西哥大学、凯斯西储大学以及普林
斯顿大学的科学家。项目负责人 Jeffrey Brinker表示,:“微电子学和膜技术领域
往往需要既多孔又坚固的材料,通过自组装我们能够在比自然界中更精细的尺度构建硅
土材料。在非常小的尺度改变材料的结构和机械性能,才有可能制作出微电子学和膜技
术所需要的高硬度、多孔的材料。而新的研究成果使这一切成为可能。”
所谓自组装,一般是指原子、分子或纳米材料通过非共价键作用,在衬底上自发地
排列成一维、二维甚至三维的稳定有序的空间结构。研究人员通过核磁共振、拉曼分光
研究发现,人工方法使硅薄膜结构更加多孔的同时也会使孔壁厚度变得更薄(不到
f*****s
发帖数: 140
26
来自主题: Macromolecules版 - 涂膜基质
有谁用Si wafers 做衬底,来涂膜的吗? 一般从什么公司买的. 多谢!
w********h
发帖数: 12367
27
清华薛其坤院士领衔实验攻克量子世界制高点
攻克量子世界的制高点
--记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领衔实验上首次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背后的故事
2013年3月18日,在规模宏大的美国物理学会年会上,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成了焦
点人物--很多华人科学家和相熟的外国学者都纷纷来向他表示祝贺。这些都源于3月15
日《科学》(Science)杂志在线发文,宣布薛其坤院士领衔的,清华大学物理系和中
科院物理所联合组成的实验团队从实验上首次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意味着量子霍
尔效应物理领域一个期待已久的重要现象已经被中国科学家率先观测到。
<<相关阅读:中国科学家首次在实验中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在凝聚态物理中,量子霍尔效应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整数量子霍尔效应和分数
量子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分别于1985年和199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次中国科学家
们首次在实验上观测到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被认为可能是量子霍尔效应家族最后一个
有待实验发现的成员。为了实现这一基础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他们的团队整整花了四
年时间。
缘起:科学家敏锐的眼光锁定至高目标
物理在人类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而重大的实验物理发现可以让人...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2367
2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Faculty 讨论区 】
发信人: tomnjerry (tom jerry), 信区: Faculty
标 题: 石墨烯教父: 从千年博后到物理诺奖的心路历程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Nov 4 19:42:43 2015, 美东)
石墨烯教父: 从千年博后到物理诺奖的心路历程
安德烈·海姆
石墨烯是最坚硬并极具弹性的材料,其发现者安德烈·海姆 (Andre Geim) 也拥有同样
的属性。卧薪尝胆十几年,脑洞大开万千遍,正是其非同寻常的科研风格为我们带来了
可颠覆全球科技产业的一把钥匙。这个曾以“飞翔的青蛙”荣获搞笑诺贝尔奖的物理学
家怎样看待自己的研究生涯呢?请看石墨烯之父在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亲口讲述他
自己的故事。
如果现在有人想要了解石墨烯的美丽的物理内涵,他们可以从许多相关的学术综述,还
有大众科学杂志上的文章中选择。在此我向读者推荐自己写的几篇相关的文章[1-3],
希望大家能原谅我的“自卖自夸”。为了不重复这些文章的内容,在这次演讲里,我决
定给大家讲一讲我自己曲折的科研道路,以及这条路最终是如何通向诺贝尔奖的。这其
中大部...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2367
29
图1 硼烯在银表面的结构示意图(红色,暗红色表示硼原子的起伏)。
图2 硼烯表面的褶皱(本图来自《自然》杂志“单原子层硼烯加入二维材料俱乐部”一
文)。 钟欣 摄
中美科学家首次研获单原子厚度“硼烯” 洞开二维硼世界
中新网天津12月23日电 (记者 张道正 通讯员 吴军辉)记者23日从南开大学获悉,
由该校和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美国西北大学的科学家联合研
究,攻克了一个困扰世界凝聚态物理和材料物理界多年的难题,首次获得了只有单原子
厚度的二维硼材料——“硼烯”。
这种材料因其优越的电学、力学、热学属性,被科学界寄予厚望,或将成为继石墨
烯之后又一种“神奇纳米材料”。
石墨烯是一种呈蜂巢状排列的单层碳原子结构,是目前已知的最薄、最坚硬的纳米
材料,具有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能,引起人们高度重视,认为其能够彻底变革纳米技术和
电子技术。如今,石墨烯材料已被广泛应用于超级计算机、光子传感器、基因测序、太
阳能电池等领域。
继石墨烯之后,科学家希望找到更多具有优良特性的二维材料。元素硼因是碳的“
近邻”而成为首要目标。然而,硼烯并非自然存在,只能人工合成。科学家对硼烯的理
论... 阅读全帖
y***e
发帖数: 6082
30
来自主题: NanoST版 - 纳米材料几个热点领域
一、纳米组装体系的设计和研究
目前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纳米阵列体系;纳米嵌镶体系;介孔与纳米颗粒复合体系
和纳米颗粒膜。目的是根据需要设计新的材料体系,探索或改善材料的性能,目标是为纳
米器件的制作进行前期准备,如高亮度固体电子显示屏,纳米晶二极管,真空紫外到近红
外特别是蓝、绿、红光控制的光致发电和电子发光管等都可以用纳米晶作为主要的材料,
国际上把这种材料称为“量子”纳米晶,目前在实验室中已设计出的纳米器件有Si-
SiO2
的发光二极管,Si掺Ni的纳米颗粒发光二极管,用不同纳米尺度的CdSe做成红、绿、蓝光
可调谐的二极管等。介孔与纳米组装体系和颗粒膜也是当前纳米组装体系重要研究对象,
主要设计思想是利用小颗粒的量子尺寸效应和渗流效应,根据需要对材料整体性能进行剪
裁、调整和控制达到常规不具备的奇特性质,这方面的研究将成为世纪之交乃至下一个世
纪引人注目的前沿领域。纳米阵列体系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金属纳米颗粒或半导体纳米
颗粒在一个绝缘的衬底上整齐排列的二维体系。
纳米颗粒与介孔固体组装体系近年来出现了新的研究热潮。人们设计了多种介孔复合
体系,不断探索其光、电及敏感活性等重要
s***a
发帖数: 4921
31
我们知道,鸟类的骨骼和树木的树干结构都经过了长期的自然进化,才达到强度和密度
的完美平衡。美国科学家最近发现,自组装纳米结构能够超越这些自然界的“鬼斧神工
”,在更加多孔的同时,又不会过于降低强度。相关论文发表在6月的《自然—材料学
》上。
进项该项研究的是美国Sandia国家实验室、新墨西哥大学、凯斯西储大学以及普林斯顿
大学的科学家。项目负责人Jeff Brinker表示,“微电子学和膜技术领域往往需要既多
孔又坚固的材料,而新的研究成果使这一切成为可能。”
所谓自组装,一般是指原子、分子或纳米材料通过非共价键作用,在衬底上自发地排列
成一维、二维甚至三维的稳定有序的空间结构。研究人员通过核磁共振、拉曼分光研究
发现,人工方法使硅薄膜结构更加多孔的同时也会使孔壁厚度变得更薄(不到2纳米)
,重新排列后的硅结构也会变得更加紧密和坚固。
此前有研究证实,自然界最优化的骨骼的强度会按照密度平方的比例发生变化,而最新
的研究表明,自组装纳米材料孔性的增加对劲度模量(stiffness modulus)的影响更
小。尤其当纳米材料的孔是立方体结构时,劲度模量会随着自身密度的平方根变化。
Br
c*o
发帖数: 15
32
最近,中科院物理所的王恩哥、白雪冬等与武汉大学的同事合作在硼碳氮纳米管
的结构调控和性质研究方面又取得了新进展。他们采用等离子体辅助热丝化学气相沉积
生长技术,在金属衬底上直接生长硼碳氮/碳多壁纳米管异质结阵列。结构分析表明,
硼碳氮纳米管和碳纳米管具有高质量的界面结构。采用原子力显微镜对单个异质结构进
行电学测量,发现硼碳氮/碳纳米管异质结具有优良的整流特性。该研究结果一方面首
次给出了单根多壁硼碳氮纳米管纯半导体性质的直接实验证据,另一方面为硼碳氮纳米
管的进一步器件应用研究奠定了基础,这项工作是他们在轻元素纳米结构研究方面的又
一项新的成果。详细结果发表在近期的《美国化学会志》(J. Am. Chem. Soc. 129,
9562(2007))上。该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
硼碳氮纳米管是由三种轻元素(硼、碳、氮)的共价化合物的类石墨层结构卷曲而成
的。理论研究发现,不同于碳纳米管,硼碳氮纳米管的电子结构主要依赖于其化学组分
,而与原子构造的几何手性无关。利用改变其化学成分,可使其带隙在石墨和氮化硼之
间调节。在实验上,国际
l******u
发帖数: 2314
33
来自主题: NanoST版 - 请教老豆腐
我见过黑的、黄的、红的、棕的,却真没见过天蓝色的。
我想,你在Si衬底上长的碳管薄膜之所以是天蓝色比较好理解 - 多半是因为薄膜厚度
的光效应,和碳膜本身“颜色”无关。
但是,你在酒精里超声碳管出来的天蓝色我就搞不清楚了。我听说如果单壁管的纯度(
直径和长度)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溶液的颜色就开始花哨了。所以如果你不是做这么纯
的单壁管的话,那么肯定是样品里有其他杂质。是不是你自己不小心往里面加的硫酸铜
啊?呵呵。
m******i
发帖数: 834
34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中科院的大力支持下,化学所有机固体院重点实验室
的研究人员,在碳纳米管的可控制备方面取得新进展,有关研究成果申请了中国发明专
利,并发表在近期的美国化学会志(J. Am. Chem. Soc., 2007, 129(23), 7364-7368
)上。
基于碳纳米管的电子器件,如开关、整流、存储、场效应、场发射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但是如何将这些独立的电子器件连接成一个功能系统,仍是纳米电子学领域的一大挑
战。
该课题组曾发现“气流波动化学气相沉积法”,即通过改变气流的流量或成分能可控地
制备分支结构碳纳米管阵列,及调控分支结构碳纳米管各部分的化学组成(Nano Lett.
, 2006, 6, 186)。随后,他们选用不同的衬底,实现了铁填充碳纳米管的可控制备(
Adv. Mater., 2007, 19, 386)。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他们在传统的化学气相沉积法
制备碳纳米管的过程中引入一个外加磁场,制备出了分支结构以及填充结构的碳纳米管
。根据这一发现,他们提出了分支结构以及填充结构碳纳米管形成的新机制(如图),
即在垂直方向磁场的作用下催化剂粒子发
R****i
发帖数: 2387
35
来自主题: NanoST版 - 农民实验员来请教请教问题
大家在对待痕量样品的时候,怎么表征的?
比如,我在Si衬底上长的CNT薄膜,
起码也得攒上上千片才能够称出0.1g数量级来,
这种情况下,XRD,Raman之类表征怎么办?
我攒了四片Si的CNT,做RAMAN G peak和Dpeak比背底还弱。
x***u
发帖数: 13
36
想用ZnO nanowire array的压电效应来做force sensor,
NW的一端是固定在衬底上的,另一端是free的。
如果力从侧向加到NW上(垂直于NW的侧壁)
那么因压电而产生的正负电荷会分布在NW的侧壁上,
如何把这个电荷给导出来?
大家讨论一下吧。
如果电荷是分布在NW的两端,那倒可以在NW array的top free end上做个电极。在侧壁
上好像有难度啊。
j***2
发帖数: 5
37
来自主题: NanoST版 - 请教,关于碳纳米管薄膜制备
实验需要用单壁碳纳米管薄膜,将买来的提纯后的单壁管(90%)在表面活性剂溶液中用
超声分散开,再用真空抽滤在滤纸上形成薄膜,然后转移到衬底上,最后将滤纸用溶剂
去掉。用SEM检查样品,表面总有直径微米级的大颗粒,这是我们不希望有的。
我们既不是搞化学的也不是搞材料的,很多设备都没有,实验做起来很不方便。怀疑这
些颗粒是没有分散开的碳纳米管,借用别人的离心机试了一下,2000rpmx10min,再制
作的薄膜表面并没有明显改善。
还请大家指教怎样去掉这些颗粒,非常感谢。
l*********p
发帖数: 197
38
来自主题: NanoST版 - 问一个问题
谢谢啊.
TEM可以看到几十纳米厚吗?
这个样品不是很容易做到tem用的那个衬底上啊.
g***y
发帖数: 4784
39
来自主题: NanoST版 - 问一个问题
问问做tem的,看看怎么制样合适
tem的resolution比sem高太多了

谢谢啊.
TEM可以看到几十纳米厚吗?
这个样品不是很容易做到tem用的那个衬底上啊.
y***e
发帖数: 6082
40
在两年前发明出第一代纳米发电机的基础上,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王中林研究小组
再次研制出高分子薄膜封装的交流纳米发电机。这一最新成果近日在线发表在《自然—
纳米技术》期刊网站上。
2006 年,在原子力显微镜的帮助下,王中林小组利用竖直结构的氧化锌(ZnO)纳米线
的独特性质,发明了能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世界最小的发电装置----直立式纳米发电
机。在此基础上,他的研究小组在2007年和2008年初,发明了超声波驱动的直流纳米发
电机和纤维纳米发电机。
在这些直立式发电机中,氧化锌纳米线一端固定,并与一个固定电极相连。而当氧化锌
线自由端在驱动电极的作用下受力变形时,纳米线一侧受压缩而另一侧被拉伸。由于氧
化锌同时具有半导体和压电性质,这就使得纳米线拉伸和压缩的两个相对侧面分别产生
正、负压电电势,从而进一步实现机械能到电能的转化、整流和输出。
“ 尽管这类发电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衍生出基于不同衬底的模型,直立式发电机的
进一步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亟须解决。”王中林说:“一个挑战来自于驱动电极与氧化
锌纳米线距离的精确控制,少量的误差就会造成发电机不能正常工作。另外,直立式发
电机工作时
c**s
发帖数: 80
41
看了原文,有几个地方不懂。比如Figure 5,为了测出internal quantum efficiency(
IQE),为什么作者比较wire-array electrode (blue)和wires after being polymer-
embedded and peeled from the growth substrate (black) 两种样品的external
quantum efficiency(EQE)?作者不是说主要的parasitic adsorption是因为surface
states, impurities or residual VLS catalyst metal deposits. 镶嵌在PDMS里和从
衬底上剥离,如何就去掉了surface states和impurities的效应呢?
那位photovoltaics/solar cell的大拿给外行讲讲?
t***s
发帖数: 163
m******e
发帖数: 432
j*******o
发帖数: 15
44
来自主题: NanoST版 - 聚苯乙烯 纳米球
如何使胺改性聚苯乙烯 (amine-modified polystyrene)的纳米球(直径200nm)均匀
的沉积在玻璃或硅衬底上?
现在使用的方法是将其和水搅拌形成悬浊液,滴在载玻片上自然晾干,主要问题是在表
面形成的结构不均匀,有的地方有,有的地方没有,求助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实现均匀
沉积,可以更换溶液,但是不要损坏纳米球,谢谢!
j*******o
发帖数: 15
45
来自主题: NanoST版 - 聚苯乙烯 纳米球
如何使胺改性聚苯乙烯 (amine-modified polystyrene)的纳米球(直径200nm)均匀
的沉积在玻璃或硅衬底上?
现在使用的方法是将其和水搅拌形成悬浊液,滴在载玻片上自然晾干,主要问题是在表
面形成的结构不均匀,有的地方有,有的地方没有,求助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实现均匀
沉积,可以更换溶液,但是不要损坏纳米球,谢谢!
i******e
发帖数: 1811
46
清洗硅衬底要用HF 有危害吗? 怎么防护? 谢谢!
g***e
发帖数: 4074
47
看看周期表,III-V族的半导体要空穴参杂一般采用Zn,要电子参杂一般用Si。而象(Ga
,Mn)As则是磁性半导体。
用空穴参杂的半导体做衬底,应该跟以后的加工(形成器件)有关吧,和P type 的硅片一样。本人不是学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的,所以不是很确定。
感觉是在空穴参杂的半导体上比较容易进行外延。
有经验的同学可以说明一下。
S****d
发帖数: 298
48
是c-Si衬底上外延。门外汉问问题,请内行赐教。
C***H
发帖数: 508
49
来自主题: Physics版 - 2010 Nobel physics
hehe,你这个是follow graphite intercalation,n久以前就有人做。graphene理论上
是不稳定的,所以你们这个卷成nanotube没法和他们比。
他们的结果牛在利用oxide的支撑搞到了稳定的graphene,绕开了这个稳定性难题,同
时graphene又不至于和衬底有电子交换,于是很多以前不能做的实验都可以做了。
y***o
发帖数: 1853
50
2013年3月18日,在规模宏大的美国物理学会年会上,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成了焦点人
物--很多华人科学家和相熟的外国学者都纷纷来向他表示祝贺。这些都源于3月15日《
科学》(Science)杂志在线发文,宣布薛其坤院士领衔的,清华大学物理系和中科院
物理所联合组成的实验团队从实验上首次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意味着量子霍尔效
应物理领域一个期待已久的重要现象已经被中国科学家率先观测到。
<<相关阅读:中国科学家首次在实验中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在凝聚态物理中,量子霍尔效应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整数量子霍尔效应和分数
量子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分别于1985年和199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次中国科学家
们首次在实验上观测到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被认为可能是量子霍尔效应家族最后一个
有待实验发现的成员。为了实现这一基础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他们的团队整整花了四
年时间。
缘起:科学家敏锐的眼光锁定至高目标
物理在人类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而重大的实验物理发现可以让人类认识和掌握自然
界的规律,从而改变人们的生活,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2008年10月15日,薛其坤院士清楚地记得这个日子,在课...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