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 发帖数: 905 | 1 佛教大纲·不外五宗。五宗者·即律·教·禅· 密·净是。律为佛法根本·严持净戒
·以期三业清净·一性圆明·五蕴皆空·诸苦皆度。教乃依教修观·离指见月·彻悟当
人本具佛性·见性成佛。然此但指其见自性天真之佛·为成佛·非即成证菩提道之佛也
。密以三密加持·转识成智·名为即身成佛。此亦但取即身了生死为成佛·非成福慧圆
满之佛也。此三宗·均可摄之于禅·以其气分相同故。以是佛法修持之要·实仅禅净二
门。禅则专仗自力·非宿根成熟者·不能得其实益。净则兼仗佛力·凡具真信愿行者·
皆可带业往生。其间难易·相去天渊。故宋初永明延寿禅师·以古佛身·示生世间·彻
悟一心·圆修万行·日行一百八件佛事·夜往别峰·行道念佛。深恐后世学者不明宗要
·特作一四料简偈·俾知所趋。其偈曰:
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它去。
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此八十字·乃如来一代时教之纲要·学者即生了脱之玄谟。学者先需详知何者为禅·何
者为净土·何者为有禅·何者为有净土。禅与净土·乃约理·约教· |
|
a*******g 发帖数: 867 | 2 先说理上是佛和事上成佛的区别。理上是佛,则理即佛,名字即佛。事上成佛,是究竟
即佛。引用一下:
“开悟,即禅宗的明心见性,大彻大悟,叫作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下叫作大开圆
解,密宗叫作即身成佛,在“六即佛”,中,属“名字即佛”位,是为一切佛法的核心
,最为圆顿直捷。然而须知:这是就吾人的不涉凡圣因果修证的“本有法身”(亦称“
素法身”)的立场来说的,在此位上,既未断惑,更未伏惑,无从谈起了脱生死。所以
,如蕅益大师那样的大祖师,犹然自称自己是一个“具缚凡夫”。”
所以见性成佛,不是事上成佛,还在名字即佛阶段。离究竟即佛还有很大的距离。
清楚了吧?
所以,不要再说什么六祖自称成佛之类的笑话了。 |
|
J*******3 发帖数: 1651 | 3 一本量子经书,满纸荒唐言,竟然定价198¥!
这样的“书”竟然还有出版社肯给它出:mad:
在这里,你可以看看他是怎么糟蹋量子力学的:http://v.book.ifeng.com/book/ts/49774.htm
一、命运真的存在吗?如何改变命运?
二、人生真如梦境一样是虚幻的吗?一个人活着的生命意义究竟是什么?
三、到底是心在脑中,还是脑也无非是心中一物?终极的答案究竟是什么?
四、灵魂真的存在吗?为什么是“无我”的?这与灵魂是否存在有什么关系?
五、如何悟道?涅槃境界究竟在哪里?又如何证入涅槃?
六、真正修入禅定到底入的是什么?真实入定境界到底是什么感觉?如何入定?入定的
基本步骤和细节是什么?
七、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六祖慧能因“见性“而悟道,那么如何见性?
见性是见什么?如何通过量子佛学方式快速见性?本书将以前所未有的科学方式,让你
直趋明心见性和顿悟佛学实相。
八、佛法的核心奥义是“空”,这个空究竟是怎么个“空”?为什么“色即是空,空即
是色”的?
九、所谓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一切世间山河大地、万事万物是如何因“心”
而有、又如何因心而“灭”的?
十、...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4 ☆─────────────────────────────────────☆
Yisu (大头教主) 于 (Sat Mar 31 12:48:36 2012, 美东) 提到:
古往今来很多学佛行人在学佛的过程中,对修行二
字或多或少,或轻或重产生过一些疑惑和误解。许多人把诵经、念佛、持咒、打坐以及
专门干这几种事的所谓闭关当做修行的正行,更有甚者将此执着为自己的修行。而将道
场的利众行为诸如出坡、打杂、做饭以及现代的办理网站、博客等事,视作利益别人。
殊不知才生此见,已落入人我执和法执。诵经、念佛、持咒、打坐、修法都是下手方便
。想得少分相应都需要于日常历练中破除我执。其实利他即是自利,自他不隔于毫端。
惟因我辈众生惯于自利,所以利他为对治。禅宗有语:“不破本参不入关,不到重关不
住山。”破本参就是明心见性。禅宗分三关:初关见性破本参,即破人我执和法执。重
关保任即破俱生我执。末后牢关破俱生法执。除在重关初期的保期需闭关,以保护你刚
刚才生起的的菩提心。重关中后期的任运更是在无我利他的菩萨行中破掉八识田中翻起
的... 阅读全帖 |
|
f****s 发帖数: 276 | 5 济公活佛是中国家喻户晓的神僧。这位南宋时期活跃于临安一带的高僧貌似癫狂,游戏
人间,不重清规戒律,却留下了许多惩恶扬善,济困扶危的神迹与传说,是中国历史上
人气最旺,影响最大的和尚。
济公于南宋绍兴十八年生于天台山永宁村,俗名李修元,也有作李修缘的。名如其人,
即使出家为僧之后,比起青灯古佛,念经打坐的生活,济公更乐于走出寺院,与不同阶
层的人们广结善缘。
破扇敝履,不修边幅的济公既是达官显贵的座上宾,更是市井百姓的好朋友。与一般人
观念中的得道高僧大异其趣,济公活佛一生都好动爱玩,他善于下围棋,喜欢斗蟋蟀(
促织),还写得一手好诗词。现摘录几首如下:
醉傲
醉傲风颠卒未休,杖头明月冠南州。
转身移步谁能解,雪履芦花十二楼。
下棋
无为堂上,敌手相逢。移来一座水晶盘,倾下两行碧玉子。聚三掣五,夺角争先。静悄
悄向竹坞松轩,冷静静对茅亭菊槛。排成形势,黑丛丛万里干戈;摆定机关,白皎皎一
天星象。休言国手,谩说神仙。遍九州夺利于蝇头,布三路图名于蜗角。纵横在我,敲
磕由他。个中诀破着精神,要使英雄满天下。咦!除非有个神仙路,冲破从来七九关。
鹧鸪天•瘗促织
促织儿,王彦章,一根... 阅读全帖 |
|
n****f 发帖数: 905 | 6 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较之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尤为直截痛快。何
也?以见性难而作佛易故。何为见性?离心意识。灵光迸露。始为见性。故难。何为作
佛?持佛名号。观佛依正。即为作佛。故易。经云。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
。八十种好。岂非以想念于佛即为作佛耶。夫成佛是佛。理无二致。而见性作佛。难易
相悬若是。岂非念佛较之参禅。尤为直截痛快也哉。一是祖语。一是佛言。何重何轻。
何取何舍。学者但当尽舍旧习。虚其心。平其气。试一玩味而检点之。当必首肯是说为
不谬矣。
彻悟大师 |
|
l**o 发帖数: 491 | 7 坛经概述
《坛经》的思想对禅宗乃至中国佛教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中国佛教著作被尊称为“经
”的,仅此一部。
坛经是记载六祖惠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
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
在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国家图书馆广场, 矗立着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塑像,其中就有代表
东方思想的先哲孔子、老子和惠能,并列为“东方三圣人” 。惠能作为在我国历史上
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之一, 其思想包含着的哲理和智慧, 至今仍给人以有益的启迪,
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
中心思想
《坛经》的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即所谓“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性,指众
生本具之成佛可能性。即“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及“人虽有南
北,佛性本无南北”。这一思想与《涅槃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说一脉相承。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不是风动,亦非幡动,仁者心动”。 都源自六祖惠能。
网络上高僧大德的视频是最好学习《六祖坛经》的方法。
http://www.youtube.com/results?q=%E5%85%AD%E7%A5%96%E5%9D%9B%... 阅读全帖 |
|
k***y 发帖数: 62 | 8 向您介绍我们知道的清海师父
2016年10月19日
(第一版完成于2014年2月22日清海日;再版2016年3月24日,四年前这一天五界管理层
成功运作的万人签名已留住清海师父至少52年,并终结2012年世界末日;最新版于2016
年10月19日。)
注解:在互联网上有很多介绍清海师父的资料,下面是一群追随清海师父的弟子从他们
知道、了解清海师父角度、层面介绍自己恩师;
若你认可、支持这一介绍,请在互联网上送上这一版清海师父的介绍;
认识、了解一位佛层面、上帝层面在世明师,你自己必须要先上到佛层面、先上到上帝
层面,否则你没资格评说在世明师(出自清海师父九册第10篇文章 以爱心化解仇恨);
清海师父的伟大在于她能使得别人变得伟大,她的引导可以让所有来娑婆世界学习的灵
魂自己超三界有资格开始灵修(灵魂修行),有资格改变灵命(灵魂的命运)(出自清
海师父“师父的教堂”及清海师父115期杂志“我们可以认识整个宇宙”);
清海师父公开免费教出宇宙中最简单的自已成佛秘诀(出自清海师父九册第2篇文章 戒
律的真义);
清海师父公开免费教出的成佛秘诀可以让任何真修者当下自已必成佛,当下自已必明心
见...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9 四、缺乏正知见的达照:
观其达照文章,可说没有任何佛法正知见,却将常见、断见外道法引入佛门,藉以
破坏 佛的正法,其过大矣!以自己对佛法不知、不懂,却来评论 平实导师所说正法是
在作造神运动、是在作自我吹诩,直将自己对佛法懵懂无知底蕴暴露其大众前,让人直
摇头,真是愚痴人啊!以下是后学将达照错误的法与 佛所说的正法相比对,来证明达
照对佛法完全无知、懵懵懂懂,说明如下:
1.真心离见闻觉知,这是事实,有经典及证悟祖师开示证明,不是神话:
在 平实导师种种著作中,都说:“真心离见闻觉知、不在六尘境上了分别”,这
样的说法有经典、证悟祖师为依据。譬如《大方等大集经》卷十一,佛开示云:
一切诸法无作、无变、无觉、无观,无觉观者名为心性。
经中已明文,真心无觉无观,所以祂离见闻觉知,不在六尘境上分别,所以祂不审
(不审查计度)、是恒、非断。
又譬如《维摩诘所说经》卷二开示云:
法(真心)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
经中已明文告知:这个真心离见闻觉知,如果在见闻觉知中寻找真心,斯人则落在
见闻觉知中,不是求本来离见闻觉知的真心也。因此要找这个离见闻觉知、恒而不审的
第八...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10 古往今来很多学佛行人在学佛的过程中,对修行二
字或多或少,或轻或重产生过一些疑惑和误解。许多人把诵经、念佛、持咒、打坐以及
专门干这几种事的所谓闭关当做修行的正行,更有甚者将此执着为自己的修行。而将道
场的利众行为诸如出坡、打杂、做饭以及现代的办理网站、博客等事,视作利益别人。
殊不知才生此见,已落入人我执和法执。诵经、念佛、持咒、打坐、修法都是下手方便
。想得少分相应都需要于日常历练中破除我执。其实利他即是自利,自他不隔于毫端。
惟因我辈众生惯于自利,所以利他为对治。禅宗有语:“不破本参不入关,不到重关不
住山。”破本参就是明心见性。禅宗分三关:初关见性破本参,即破人我执和法执。重
关保任即破俱生我执。末后牢关破俱生法执。除在重关初期的保期需闭关,以保护你刚
刚才生起的的菩提心。重关中后期的任运更是在无我利他的菩萨行中破掉八识田中翻起
的俱生我执。只有见性了才有资格闭关。佛陀的教言已将菩提道分为几个层次——资粮
道、加行道、见道、修道、行道、果道。其中,见道则为明心见性。只有明心见性了,
才有般若正见的生起。由此菩提心才算... 阅读全帖 |
|
t******g 发帖数: 17520 | 11 金水回来了! 有你的鼓励就够了, 哈哈哈
其实我是读中论的时候, 有点搞不清后来性空, 佛性, 自性, 如来藏识, 阿赖耶
识, 法体, 什么的,似乎是大乘小乘讨论的一个点
就去找了找, 一下就找到了
上文中有这样一段
一、禅宗的要旨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着重阐明的是解
脱论上的方法问题。他们讨论佛性问题,也只是作为解脱论的基本前提来讨论的,而并
没有从宇宙缘起论上去使用佛性的概念。因此,也就很难说它与般若性空思想绝对对立
而排斥
都是概念法
缘起性空等于或者包裹般若性空, 其实和佛性, 阿赖耶识,如来藏并不冲突
一个不考虑成不成佛, 当然是空
一个是以成佛为基点而有佛性的 , 只要不要认为实有就可以了 |
|
z**n 发帖数: 22303 | 1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ibetan_Buddhism 俱乐部 】
发信人: zoun (Konchog Gyamtso), 信区: Tibetan_Buddhism
标 题: 佩玛·丘卓的《当生命陷落时——与逆境共处的智慧》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Jul 20 12:28:24 2014, 美东)
佩玛·丘卓是创巴仁波切最杰出的大第子之一,是西藏金刚乘比丘尼,同时也是甘波修
道院院长,该修道院是北美第一座藏密修道院。
佩玛·丘卓的书有许多有用的建议,她告诉我们佛法如何帮助读者面对现代生活的
严峻现实——包括恐惧、绝望、愤怒,还有控制不了的自己的生活感觉。
内容简介
本书能打开你的慧眼,让生活更踏实、喜乐。它是西藏金刚乘比丘尼佩玛t丘卓对弟子
的开示记录,全书共22篇,看起来是一篇篇独立的开示,实际上是一盏盏精神生活的明
灯,能照亮你心中的晦暗,打开无名的心结,是最具启发性的现代实修经典。
佩玛·丘卓以信手拈来、才华横溢的弘法风格,将藏密大手印直下透视的立断智慧,融
合西方心理学对内在现象的诠释技法,帮助现代人在日常生活中以平和、慈悲而又充满
着幽默的无求之智,勇敢而... 阅读全帖 |
|
z**n 发帖数: 22303 | 1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ibetan_Buddhism 俱乐部 】
发信人: zoun (Konchog Gyamtso), 信区: Tibetan_Buddhism
标 题: 佩玛·丘卓的《当生命陷落时——与逆境共处的智慧》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Jul 20 12:28:24 2014, 美东)
佩玛·丘卓是创巴仁波切最杰出的大第子之一,是西藏金刚乘比丘尼,同时也是甘波修
道院院长,该修道院是北美第一座藏密修道院。
佩玛·丘卓的书有许多有用的建议,她告诉我们佛法如何帮助读者面对现代生活的
严峻现实——包括恐惧、绝望、愤怒,还有控制不了的自己的生活感觉。
内容简介
本书能打开你的慧眼,让生活更踏实、喜乐。它是西藏金刚乘比丘尼佩玛t丘卓对弟子
的开示记录,全书共22篇,看起来是一篇篇独立的开示,实际上是一盏盏精神生活的明
灯,能照亮你心中的晦暗,打开无名的心结,是最具启发性的现代实修经典。
佩玛·丘卓以信手拈来、才华横溢的弘法风格,将藏密大手印直下透视的立断智慧,融
合西方心理学对内在现象的诠释技法,帮助现代人在日常生活中以平和、慈悲而又充满
着幽默的无求之智,勇敢而...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1993 | 14 http://www.jiqun.com/dispfile.php?id=136
漫谈自性
自性,是佛学典籍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佛教的各个宗派中,不论是小乘
,还是大乘,是教下,抑或是宗下;都谈到它。但由于各家的核心思想不同,所以赋予
的含义也往往不一样。本文将举出几种代表性的说法并作一比较说明。
一、各家所说的“自性”
(一)有部的自性。有部,具称说一切有部,是上座部流出的大部派,盛行于西北
印加湿弥罗一带,人才辈出,注疏丰富。主要论典有“六足一身”。“六足”即《法蕴
足论》、《集导门足论》、《施设足论》、《品类足论》、《界身足论》和《论身足论
》;“一身”是《大毘婆沙论》,及《发智论》等。其理论特点是三世实有,法体恒有。
有部之所以得名一切有部,就是因为它主张三世实有,法体恒有的缘故。有部将一
切法加以归纳分类,其中最完整的分类,要算世友的《品类足论》及世亲的《俱舍论》
中所说的五位七十五法。五位.即色法、心法、心所注、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色法
分为十一种,心法一种,心所法分为四十六种,心不相应行法分为十四种,无为法分为
三种,共合七十五种法。这些法在有部... 阅读全帖 |
|
W**N 发帖数: 1037 | 15 师兄详细说说。禅宗的回归倾向。这个好!
“后来禅宗说 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 不必三大阿僧祇劫 难度减低 怎么觉得 又回归
到被批评的”小乘”的感觉 ”
Ya 中性的讲,就是这样 很赞成
后来的人争的,我看主要就是这个
经过很长时间,”佛”的概念有了变化,引起”成佛”之道开始起变化
严重到最后,就大小分裂,愈走愈远了
“成佛”变得很难。
后来禅宗说 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
不必三大阿僧祇劫 难度减低 怎么觉得 又回归到被批评的”小乘”的感觉 |
|
r*****d 发帖数: 922 | 16 疑惑九:密宗的即生成佛是否合理?
一位法师曾在讲法时说:“密宗之所以能吸引人,因为它标榜的是即生成佛。但
它一生成的佛,只相当于小乘的阿罗汉,比大乘菩萨还差一大截,不是圆满究竟的佛。
这桩事情,印光大师在《文钞》里讲得很多。”
后来,我专门为此查了《印光大师文钞》,里面确实提到了好几处密宗,但
有些说密宗非常甚深,是不可思议的法门;有些说密宗跟显宗同等,不能抬高密宗,蔑
视显宗,却并未说密宗的佛跟阿罗汉一样。比如,在《复周志诚居士书一》中,印祖云
:“密宗现身成佛,或云即生成佛,此与禅宗见性成佛之话相同,皆称其工夫湛深之谓
,不可认做真能现身成佛。须知现身成佛,唯释迦牟尼佛一人也。”所以,法师在给人
讲经说法时,若要引用一些依据,务必要弄清楚它的真实意思,否则很可能会诽谤佛法。
在座的居士也看看自己,以前还没有学佛时,是否认为佛教只是迷信,觉得“那
些人神神道道、奇奇怪怪的,每天在寺院里跑来跑去干啥?”也许你产生过很多邪见,
口中也说过很多诋毁的语言,这些都应该值得忏悔。对密宗的态度也是如此。汉地虽然
有密宗的修法和仪轨,也曾有大德在小范围 |
|
i****n 发帖数: 5 | 17 《怎样了生死》
学佛的目的是什么?学佛的目的是出轮回,了生死,这是我们的大目的。怎么样可
以了生死,出轮回呢?发神通能出轮回吗?不行!外道都有五神通——天眼、天 耳、
他心、神足、宿命,但他们不能了生死。因为他们不识自己的本性是什么,执著外境追
求,有所取著,生死不能了。所以要了生死、出轮回,必须心空荡荡的, 一切不住。
知道一切变化都是我自己佛性的功能所显现,无所追求,无所取著,潇洒自在的,才是
大成就,大自在,大神通。假使有所追逐,有所祈求,心里还是烦 恼依旧,纵然五通
齐发也不是成就。所以我们学佛是学个潇洒自在,在这个社会上一切随缘,尽己之能,
为群众服务,能上能下,无所追求,无所取著。真正潇洒自 在了,才是大乘佛教的真
义,才算是成就。我们生时果能做到一切境都不粘著,毫无爱嗔取舍之心,等到腊月三
十到来,也自然不著境,而逍遥自在地无生死可了 了。
我们现在执著有生死,就是我们取境。今天我们有色身,有肉体,就是父母同房
时我们自己动心了,自己跑进去的。假使你不著境,你不去,那就没有这个肉体,就
很潇洒自在,可以到处飘游。现在有个肉体就累赘了,动不得了,这是我们咎... 阅读全帖 |
|
i******s 发帖数: 566 | 18 是心是佛是 心作佛
净土经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佛佛佛没模样,一经颗圆光含万象,内外圆明到
处通,一佛国在一沙中。
修行就是想明心,但心不易明,达摩祖师偈云:“心心心难可寻,宽时遍法界,窄
也不容针”。心心心就是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
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心都不可得,既然不可得,又如何寻?“宽时遍法界”,宽
是说大也,周遍法界,“窄也不容针”,是说窄时一根针也容不下,这两句是说的相貌
。又云“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达摩祖师云:“我本求心不求佛”,东方恒河沙数诸佛,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
有恒河沙数诸佛,你求那尊佛?故说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三界是唯心造
,明心时三界便空。三界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所以三界
唯心,不是心外有三界。我们住在三界内完全是唯心所现,唯心所造,故大师说:“三
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想成佛便要明心,佛是心作,不是佛
作佛,是心作佛,达摩祖师教我们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达摩祖师又偈云:“我本求心
,心自...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19 本楼略贬评一下禅宗
佛教有两种基本修行方法,一种从身心关系入手,以坐禅为主;另一种从佛法入手
,也就是佛教哲学。佛教的哲学博大精深,皆有典籍出处,绝非后人附会。禅宗却主张
“见性成佛”,这就诡异了。
我倒不是说禅宗没道理,而是说,中国人喜欢投机取巧,久矣......
例如孔子所谓的“未知生,焉知死”,以及对“地下是否有知”等等一系列宗教哲
理问题的解答,简言之就是糊弄过去。儒家是世俗主义的,这么糊弄倒也罢了;中国佛
教也这么糊弄?
心学也好,禅宗也好,都很容易沦为不学无术。当然,我不是说一定会不学无术,
王阳明显然很有学术。但那是例外。从某种意义上,中西差异也体现在这里。西方人(
含印度佛教)是按部就班地研究哲学,中国人是搞“见性成佛”......
上面是哲学方面的讨论,至于宗教方面,倒还略好。我的意思是说,中国人喜欢投
机取巧,不等于一定办不成事。你欲成佛,倒也未尝不能走捷径。说起来,禅宗也有略
靠谱的修行方式。禅宗只是容易沦为不学无术,不等于一定不学无术。
要说不仅投机取巧,而且胡说八道,那是净土宗...... |
|
l******d 发帖数: 120 | 20 这里有点不明.您的意思莫非是报化二身在明心见性过程中自然能够圆满?
这个好象不一定吧.经上常讲菩萨成佛须六度万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真
与见性密切相关的我个人认为只后三项,前三项的重点当是在报化二身圆满上.当然我不是
说前三项与见性无关,只是觉得即使见性前三项也有可能作的不够.
写完这段话后总觉得有点问题,但一时也想不出在哪里.希望看出来的不吝指教. |
|
r****n 发帖数: 8253 | 2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5b4bef0100e88b.html
佛法流传至今,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非常遗憾,这是一部令人痛心的佛法衰坏史.
佛陀的教义被人随意诠释,篡改.大量似是而非,互相矛盾的伪佛经,让学佛者无所适从.
更有甚者,打的是佛教的旗号,干的是反佛教的勾当!洋洋数千卷的《大藏经》,究竟还
有多少是佛陀的言教?
佛法是需要实践和亲证的解脱方法,如果作为指导的理论是谬误的,实践的结果必然南辕
北辙,众所周知,佛法的实践需要巨大的付出和牺牲,如果以一生为代价,学到的只是相似
佛法甚至伪佛法,那就实在是太冤了.所以,学佛者的首要任务就是......辨别真伪佛法.
如何辨别?首先是运用佛教界公认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三
法印”是佛法的核心和根本.是佛教与其它宗教的区别所在,如果与“三法印”相矛盾,
我们就有存疑的理由!
以唐宋以来最为盛行的禅宗为例,其理论核心是“见性成佛”.所谓“见性成佛”又是建
立在“心性本觉”和“自性自觉”的基础上.它预设众生成佛的根据是心性本觉,此心性
不但人人具足,而 |
|
d**********6 发帖数: 237 | 22 山间的清晨,空气湿润而清新,只有一个字可以形容,那叫爽。
溪声潺潺。小鸟出窝,落在枝头,抖抖翅膀,惬意地叫几声,万物都醒了。
草木欣欣。溪边的灌木叶片上挂满了露珠,被初升的太阳一照,晶莹剔透,尽显精彩。
露珠们互相打量着,越看越得意,原来我们这么美,啊!生命,真奇妙!
有欢喜就有烦恼。有个叫知识渊博的露珠说:“我听人讲,人生如朝露,短暂极了。”
“啊呀!人类好歹还有几十年的生命,可我们正好是那被形容短暂的露珠啊!”有个多
愁善感的露珠一边说着,就一边哭了起来。
有个喜欢较真的露珠很精确地算了一下,悲哀地说:“我们这些享受阳光的露珠只剩下
十八分二十六秒表的生命了。”
露珠们都哭了起来,它们已经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了强烈的爱意执著。它们埋怨这个千差
万别的娑婆世界很不公道,于是它们使劲地哭着,把整个身体都哭成了眼泪。然而它们
太渺小了,整个身体都变成眼泪也只有那么一滴,想哭个涕泪横流都做不到。
佛陀在虚空看着这些横生烦恼的露珠众生,心生悲悯,便对它们说:“各位稍安勿躁,
请回头观察自己,你们的身体只是一个众缘和合的暂有假象,并没有一个真实的体性存
生,这种自我的感觉只是一个无端的妄想罢了。你... 阅读全帖 |
|
i******s 发帖数: 566 | 23 问:世间法讲劝人爱惜字纸,将废纸烧毁,然世间贫苦人专收废纸卖给制纸厂,稍图微
利,并且废纸,一举有两得,前后哪一种最好?(衡钰)
答:残废佛经,不能修补者,可采前法:普通字纸,可采后法。
问:敝人幼年无知,傲慢不听母诲,反出污言恶骂双亲,现已年长,自知不孝,有无量
无边之罪过,欲求忏悔,双亲已隔世远矣。悔之不及,心中十分惭愧和悲哀,未知如何
能报答亲恩?如何忏其罪?(潘玉泉)
答:每日定时诵阿弥陀经一卷,念弥陀圣号几百声,或几千声,以此功德,回向双亲,
往生极乐,此是真实之报恩,彻底之忏悔,追远者要不懈,事死者如事生,果能如是,
古人丁兰又不能专美于前矣。
问:晚一入睡,即梦幻潮涌,甚至入睡前,而梦幻已起,可说无时不梦,但晚询及他人
,都说是间有,难道独我常有,到底是间有是常有,其对心理或生理有何关系,有何方
法克制?(章普明)
答:梦境纷纭,系杂念过多,精神不能专一所致,若身体四大不调,亦能多梦。
问:常闻定业不可解,然则杀人者人定杀之,佛法所讲念佛,可以消灾免难,亦可离苦
得乐,甚至解脱证果,那么杀人的罪业,消到什么地方呢?(詹金枝)
答: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此是原则,如会佛法,则... 阅读全帖 |
|
G****t 发帖数: 1799 | 24 ——谈佛教禅定与其他外道的一个根本区别
林克智
[北京]佛教文化,1996年第6期
10-11页
----------------------------------------------------------------------------
----
禅定的修习确能使人健康长寿,能使人的寿命延长无数倍,郭元兴居士前不是曾着
文发表于《法音》吗?他论说修禅者可住世一劫,这个时间是很长了吧;外道的世间禅
定,也可延长他们今世的寿命,如果他们认真修行,亦可达到坚固身体,甚至可以将生
命延续到千万世之后。但是在这有漏的善业果报结束之后,还是会随着个人宿世的业力
因缘,轮回于六道之中,只是他们今世用了修习禅定的方法,将自己前世的业果因缘推
后感报而已;同样,现代气功的各个门派,无论说得如何天花乱坠,其作用亦不过是强
健身体,得些小神通而已。修习禅定虽可长寿,但我们佛教徒求的是明心见性,了脱生
死,从来没有将习禅作为健身长寿的手段,于身体上所得的好处,亦只是副产品而已。
这就是修正定与世间禅的根本区别!
近十余年来,由于受气功界的影响,更由于佛教界因众所周知的原因,真正的... 阅读全帖 |
|
Z***T 发帖数: 727 | 25 来自主题: WaterWorld版 - 坐禅与养生 坐禅与养生
佛法(尤其是禅法)与养生有著十分密切的关系,这是佛教界的共识。
我国的禅法是由菩提达摩开创的。他创导的“二入四行”禅法,对养生有著直接的
指导意义。其中的“二入”,指的是。理入”(禅法的宗教理论)和“行入”(禅法的宗
教实践),其中的“四行”,指的是“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和“称法
行”。
“二入四行”的禅法,旨在去掉真如本性所蒙受的“客尘”,不使自己的认识有差
别之相,从而进入寂然清净的境界。
菩提达摩以后的禅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 一脉相承。到了五
祖弘忍之后,中国禅分为南北二宗。因其皆渊源于。“东山法门”,所以宗旨、理论九
体一致,主要区别在于用以“安心”(明心见性)的方法(亦即修习、养生的方法)有“南
顿北渐”的不同。
以神秀为首的北宗,修习禅法继承了道信、弘忍的传统,坚持“一行三昧”的禅定
,以观想真如为修习的要旨以了知“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平等无二”为修习所追求的智
慧,以称念一佛名号为修习的门径。其“安心”见性的方法,有十六字要诀:“凝心入
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
所谓“一行三昧”,又称作“常坐三昧”,出于《文殊说般若... 阅读全帖 |
|
a*p 发帖数: 209 | 26 隋唐两代为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统治者采取了儒
、释、道兼宗的政策,提供了三教互相批判又互相吸收的
条件。佛教哲学关于心性、理事问题的讨论;韩愈的道统
说;柳宗元、刘禹锡关于天人关系的讨论成为这一时期哲
学的中心问题。
①心性、理事。佛教哲学讨论心性、理事问题的目的在于
否定客观世界的真实性,解决成佛的问题,但各宗派的观
点有很大不同。主张印度佛教唯识学说的唯识宗强调境不
离识,“万法唯识”,认为凡夫只有转识成智才能成佛。
具中国化特点的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则认为人心即“真
心”,其自性本觉,只因妄念所蔽,故为凡夫。如能息灭
妄念,使觉性复原就可成佛。尤其禅宗,创顿悟学说,立
无念为宗,主张见性成佛,在唐代后期广为流传。与心性
问题相联系,在理事关系上天台宗主张三谛圆融,华严宗
提出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涉及对本体与现象、现象与现
象关系的认识。上述讨论对宋明时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
②道统与法统。中国佛教各派形成后,都宣称本教派有一
由历代祖师一脉相承的传法系,称道统。为与佛教抗衡,
唐代中期韩愈提出了儒家的道统说。韩愈认为儒家道统所
传之道即仁义道德,此道统自尧、舜、禹、汤、文、武、 |
|
d******e 发帖数: 4192 | 27 如来藏系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在于佛性的问题,见性成佛似乎听起来简单
但是操作起来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就是为什么宗客巴大师不许如来藏,宗客巴对流传于藏地的禅宗和尚
的教法进行过持久的批判,藏传有很好的辩经传统,为什么禅宗和尚在辩经
中输给了逻辑严密的印度论师体系下的以"中论"为主的这个体系?
宗客巴大师不许如来藏的后果就是把见性成佛的目标分解成不同的修行次第,
这是好操作并且有现实意义的.
禅宗只适合某些根性的人,上百千年的历史过去了,末法时期人的根性变得极为不同,
禅宗的实用价值有多大?我表示怀疑.就象宗客巴当年把禅宗和尚撵出了藏区,这个
绝对不是无缘无故的,是历史的必然. |
|
z**n 发帖数: 22303 | 28 坐禅与养生
佛法(尤其是禅法)与养生有著十分密切的关系,这是佛教界的共识。
我国的禅法是由菩提达摩开创的。他创导的“二入四行”禅法,对养生有著直接的
指导意义。其中的“二入”,指的是。理入”(禅法的宗教理论)和“行入”(禅法的宗
教实践),其中的“四行”,指的是“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和“称法
行”。
“二入四行”的禅法,旨在去掉真如本性所蒙受的“客尘”,不使自己的认识有差
别之相,从而进入寂然清净的境界。
菩提达摩以后的禅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 一脉相承。到了五
祖弘忍之后,中国禅分为南北二宗。因其皆渊源于。“东山法门”,所以宗旨、理论九
体一致,主要区别在于用以“安心”(明心见性)的方法(亦即修习、养生的方法)有“南
顿北渐”的不同。
以神秀为首的北宗,修习禅法继承了道信、弘忍的传统,坚持“一行三昧”的禅定
,以观想真如为修习的要旨以了知“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平等无二”为修习所追求的智
慧,以称念一佛名号为修习的门径。其“安心”见性的方法,有十六字要诀:“凝心入
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
所谓“一行三昧”,又称作“常坐三昧”,出于《文殊说般若...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1993 | 29 他那些事是他自己说的,没有第三方作证了。如果他说什么都可以信,为什么如来藏系
说见性成佛就不可信?公认是公认的那些人认同的,教外的人可不认。同样,如来藏系
的人公认见性成佛,别派的也不认。所以拿谁见说法谁被授记来判断一点意义都没有。
归根到底这是信仰问题。但有些人对自己的信仰无条件接受,对别人的就用“理智”去
批判。 |
|
w****g 发帖数: 570 | 30 第二章 黄檗家风
黄檗大师一生留下许许多多传奇故事,比如秉烛报母恩、掌脸唐文宗、触发裴休悟
机等。本章我们只讲他呵责小乘罗汉的故事。
他与沩山灵祐,是百丈祖师的两大神足。他们年龄相仿,籍贯相近,但是风格迥异
,沩山在湖南开创沩仰宗风,黄檗嫡子临济在河北张扬黄檗宗风(即临济宗)。
与沩仰父慈子孝、师资唱和不同的是,黄檗门风峻烈,机锋棒喝,不是上根利智之
人,根本无法套近乎。
他的儿孙秉持他的狮子般作略,“一吼千山百兽死”。实践证明,这是宗门直指人
心、摧破情解最为猛烈有效的重拳,而且宗风相对容易承嗣,因而成为禅门五家七宗流
传最为悠久、最为兴盛的法脉。
01 当小乘罗汉遇到宗门种草
希运,福建福州人,不知哪一年出生。根据大师一生的光辉事迹和人事往来推断
,估计与沩山大师年龄相仿,或者稍长几岁。
希运生有异相,额间隆起如同肉珠,很像南极仙翁圆隆的额头,而且天生金嗓子
,说话音色洪亮朗润,赛过一级播音员。
小希运童年时代就告别父母,在福建福清市渔溪镇黄檗山出家。福清黄檗山是希
运落发的地方,也是日本黄檗宗的祖庭。
... 阅读全帖 |
|
B***o 发帖数: 133 | 31 观世音菩萨灵感录
李圆净居士原著
演培法师白话讲述
第一篇 拔病苦
第二篇 救厄难
第三篇 兴福慧
第四篇 度生死
第五篇 广劝惩
第六篇 普示现
第一篇 拔病苦
★晋朝有个和尚,名叫竺法义,住在兴宁中始宁山上,很精细的研究所有的佛经,从他
学习的学生经常有一百多人,当咸安二年的时候,他感觉生起心气病来,病得很久,所
以他就一心一意的虔诚归依观世音菩萨,忽然有一天梦见一个人破开他的肚皮,把他的
肠胃都拿了出来,并且洗刮他的五脏六腑,看见有结成一块块肮脏的东西很多,都把他
洗得干干净净了,再放进去,还原缝好,对义说,你的病已经除掉了,当他一觉醒来,
果然病都好了。宋朝尚书令官员傅亮编撰这件事的奇迹,常常说,他的父亲在世时,和
义一起游山玩水,义也常常说这件奇事,听到的人没有一个不肃然起敬的。(太平广记)
★元魏时(即北魏孝文帝亦称元魏)名道泰,住在常山的衡唐精舍,曾经梦见有个人告
诉他说,你的性命将于四十二岁的时候,当寿终正寝,到了那个时候,果然生起很严重
的病来,他自己忧虑必定会死,将他所有的衣食资产多为布施,有位朋友对他说,我听
见供养六十二亿菩萨,和念一声观世音的人,得福恩是一样... 阅读全帖 |
|
z**n 发帖数: 22303 | 32 万缘放下,一念不生
摘自《虚云老和尚开示》
参禅的目的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执著
,自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德相,为诸佛众生所同具,无二无别。若离了妄想
执著,就证得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则就是众生。只为你我从无量劫来,迷
沦生死,染污久了,不能当下顿脱妄想,实见本性,所以要参禅。因此,参禅的先决条
件就是除妄想。妄想如何除法?释迦牟尼佛说的很多,最简单的莫如‘歇即菩提’一个
‘歇’字。
禅宗由达摩祖师传来东土,到六祖后,禅风广播,震铄古今,但达摩祖师和六祖开示学
人最紧要的话,莫若‘屏息诸缘,一念不生’。屏息诸缘,就是万缘放下,所以‘万缘
放下,一念不生’这两句话,实在是参禅的先决条件。这两句话如果不做到,参禅不但
是说没有成功,就是入门都不可能。盖万缘缠绕,念念生灭,你还谈得上参禅吗?
‘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是参禅的先决条件。我们既然知道了,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
上焉者,一念永歇,直至无生,顿证菩提,毫无啰嗦;其次,则以理除事,了知自性本
来清净,烦恼菩提生死涅槃,皆是假名,原不与我自性相干。事事物物皆是梦幻泡影,
我此四大色身... 阅读全帖 |
|
z***o 发帖数: 2104 | 33 开头语
真正的禅宗朝圣,并不是像唐僧步行西天取经那样,甚至不会遭遇地上妖魔鬼怪的骚扰
。朝圣主要是追求一种心灵境界的旅行,要克服心魔的障碍,达到内心深处的安定,只
有自我的平静才能看透纷扰的世界。
全世界难以理解,乔布斯到底是谁
史蒂夫-乔布斯是一个有无数“粉丝”但几乎没有一个朋友的人。与他近距离接触过的
人都强烈地感受到他一身的恶习,而且也没有什么独特的才能。在与他共事的人写的回
忆录里,我们都能看到这个英雄如何欺世盗名的诸多故事。
问题在于,所有关于乔布斯如何欺世盗名、如何卑鄙下流的故事并非什么秘闻,《时代
》第一次把他作为封面人物时就顺便提到了这些事实。但似乎丝毫无损于他作为英雄、
偶像和教主的形象。苹果的“粉丝”接触到的只是那些“酷得令人发指”的产品,进而
真诚地觉得首发式上手拿着这种产品激情飞扬地“布道”的那个人也是“酷得令人发指
”的。即使他身上有什么污点和缺陷的话,那污点和缺陷也散发着几分酷意。
与他近距离接触的人可不这么看。据说苹果公司的员工唯恐与乔布斯同乘一部电梯,因
为他会尖锐地向你发问,如果你的回答不合他的心意,你可能还没下电梯就被开除了。
这个说法多少有些妖魔化... 阅读全帖 |
|
f*******8 发帖数: 3612 | 34
没有,我也没说都明白了,“都明白了”那应该是成佛了吧。
这个,你仔细看看,我其实更强调的是路线、方向,以见性为根本方向。
请教不敢当,师兄估计也不是想学什么,客气一下而已。
见性笼统说大家都可以看书了,见五蕴成因或表现,见十八界的成因表现。
但是并不表示我具体见了什么。见一点也是见,见所有也是见。次第当然不同。
不过如果认为我哪里说的不对,可以指出。
或者对佛法有不理解、不认可的地方,大家可以探讨。 |
|
f*******8 发帖数: 3612 | 35
没有,我也没说都明白了,“都明白了”那应该是成佛了吧。
这个,你仔细看看,我其实更强调的是路线、方向,以见性为根本方向。
请教不敢当,师兄估计也不是想学什么,客气一下而已。
见性笼统说大家都可以看书了,见五蕴成因或表现,见十八界的成因表现。
但是并不表示我具体见了什么。见一点也是见,见所有也是见。次第当然不同。
不过如果认为我哪里说的不对,可以指出。
或者对佛法有不理解、不认可的地方,大家可以探讨。 |
|
r******s 发帖数: 18 | 36 我有空会POST些月溪法师的文字.
做传的人当然没有悟道,但月溪悟入的修法确是如此.他悟的是包容一切法界
的禅宗长寂光净土,而不是一境一界而已. 中国古代禅宗厉害在这里,不是大
众都可以修的. 六祖坛经和金刚经都在讲这个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无相法门.
见性成佛之路可有多条,但修心法门只此一种.耶稣所说去天国的门很窄(非
原文)就是此意. 意思说你不管练什么法门,如果未悟无相修法,除带业往生
做莲花外,解脱自在没有可能.
版主想必是有些指教,愿闻其详. |
|
b*****l 发帖数: 3821 | 37 六祖坛经哪一段说见佛性是佛果?
你引的那段话已经很清楚了:
故知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
见性成佛是见到一切众生普具的佛性,此性即佛,
名为佛性,见自佛性者,当下与诸佛无异。 |
|
f****2 发帖数: 311 | 38 金刚上师诺那呼图克图(1864—1936)
诺那活佛,西康金塘人,生于前清同治四年乙丑五月十五日寅时,在七岁时就被迎入诺
那寺,修学显法和密法,自幼被诺那寺选为呼图克图(活佛),本名赤乃降措,法号诺
那。清末被朝廷封为西康大总管。
诺那活佛于1924年由海路抵达上海,展开于汉地弘传藏密无上密法的岁月。活佛传法时
总劝人务必要严持戒律、发菩提心、多注重心性、勿执著于表面外相,或是劝人修持切
勿追求速成及神通。
他老人家弘扬密法总以汉人的观点及根机来弘传。对于流传汉地的净土、禅宗、天台等
大乘诸宗,以及高僧大德全无门户之见,随缘赞叹。他的修证德行、爱国之心亦为当时
政府及教界僧俗所推崇,如九世班禅活佛、太虚大师、朱子桥等高僧居士。尤其,太虚
大师更于1933年聘请诺那活佛为“中国佛学会”名誉会长。
活佛除弘传宁玛派及噶举派密法外,更着重无相密的弘扬,他曾说:“金刚经所说的正
是大密宗的境界。”
诺 那上师的一生,在康藏时期,领导佛教界及当地军民维护国家统一,反对祖国分裂
;到汉地后,将过去藏传佛教只传藏族、蒙族及满清皇室贵族的无上密宗大法,普 遍
传给广大的汉人平民,彻底排除了种族上的... 阅读全帖 |
|
c*c 发帖数: 2397 | 3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cxc (六億人民齊躍進, 十年國慶共歡騰), 信区: History
标 题: 陈寅恪:论韩愈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May 1 13:15:11 2012, 美东)
http://site.douban.com/widget/notes/134616/note/208286045/
陈寅恪:论韩愈
2012-04-05 01:33:42
论韩愈
陈寅恪
古今论韩愈者众矣,誉之者固多,而讥之者亦不少。讥之者之言则昌黎所谓“蚍蜉
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者(昌黎集五调张籍诗),不待赘辩,即誉之者亦未中肯綮。今
出新意,仿僧徒诠释佛经之体,分为六门,以证明昌黎在唐代文化史上之特殊地位。至
昌黎之诗文为世所习诵,故略举一二,藉以见例,无取详备也。
一曰:建立道统,证明传授之渊源。
华夏学术最重传授渊源,盖非此不足以征信于人,观两汉经学传授之记载,即可知
也。南北朝之旧禅学已采用阿育王经传等书,伪作付法藏因缘传,已证明其学说之传授
。至唐代之新禅宗,特标教外别传之旨,以自矜异,故尤不得不建立一新道统,证明其
渊源之所... 阅读全帖 |
|
c*c 发帖数: 2397 | 40 http://site.douban.com/widget/notes/134616/note/208286045/
陈寅恪:论韩愈
2012-04-05 01:33:42
论韩愈
陈寅恪
古今论韩愈者众矣,誉之者固多,而讥之者亦不少。讥之者之言则昌黎所谓“蚍蜉
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者(昌黎集五调张籍诗),不待赘辩,即誉之者亦未中肯綮。今
出新意,仿僧徒诠释佛经之体,分为六门,以证明昌黎在唐代文化史上之特殊地位。至
昌黎之诗文为世所习诵,故略举一二,藉以见例,无取详备也。
一曰:建立道统,证明传授之渊源。
华夏学术最重传授渊源,盖非此不足以征信于人,观两汉经学传授之记载,即可知
也。南北朝之旧禅学已采用阿育王经传等书,伪作付法藏因缘传,已证明其学说之传授
。至唐代之新禅宗,特标教外别传之旨,以自矜异,故尤不得不建立一新道统,证明其
渊源之所从来,以压倒同时之旧学派,此点关系吾国之佛教史,人所共知,又其事不在
本文范围,是以亦可不必涉及,唯就退之有关者略言之。
昌黎集一一原道略云:
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
,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 阅读全帖 |
|
c*c 发帖数: 2397 | 4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cxc (六億人民齊躍進, 十年國慶共歡騰), 信区: History
标 题: 陈寅恪:论韩愈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May 1 13:15:11 2012, 美东)
http://site.douban.com/widget/notes/134616/note/208286045/
陈寅恪:论韩愈
2012-04-05 01:33:42
论韩愈
陈寅恪
古今论韩愈者众矣,誉之者固多,而讥之者亦不少。讥之者之言则昌黎所谓“蚍蜉
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者(昌黎集五调张籍诗),不待赘辩,即誉之者亦未中肯綮。今
出新意,仿僧徒诠释佛经之体,分为六门,以证明昌黎在唐代文化史上之特殊地位。至
昌黎之诗文为世所习诵,故略举一二,藉以见例,无取详备也。
一曰:建立道统,证明传授之渊源。
华夏学术最重传授渊源,盖非此不足以征信于人,观两汉经学传授之记载,即可知
也。南北朝之旧禅学已采用阿育王经传等书,伪作付法藏因缘传,已证明其学说之传授
。至唐代之新禅宗,特标教外别传之旨,以自矜异,故尤不得不建立一新道统,证明其
渊源之所... 阅读全帖 |
|
w****g 发帖数: 570 | 42 第十四章 南泉普愿
这是一个宗师辈出、四方瑜亮的时代,一个星光灿烂、交相辉映足以让您目眩神往
的时代。
南泉普愿,当时禅道天空中最为耀眼的一颗明星。
他与百丈怀海、西堂智藏并称为马祖门下“三大士”,虽然没有自成一家宗派,但
是受到五家七宗所有门派的深度认可,彰显南泉门风具有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和不可估
量的深远影响。
禅宗史上不乏像沩仰、曹洞这样的著名父子,但是像南泉与赵州这样都被人们尊称
为古佛的父子却是硕果仅存。南泉已经是位绝顶人物,他的心爱学生赵州更是超卓古今
、名重千秋,居然还有点“师以徒贵”的感觉。
据统计:禅书《无门关》共收四十九则尖新公案,其中南泉赵州父子二人占据全书
五分之一;号称“禅门第一书”的《碧岩录》共收一百则超绝公案,其中南泉赵州二人
共占全书六分之一。哇塞,堪称一对牛人宗师父子!
南泉斩猫、赵州狗子,从古到今,都是禅门最为挂怀的公案!
01.唯有普愿,独超物外
普愿是河南新郑市人。与百丈大师兄相比,他可是四零后小年轻,生于公元748年。
他俗姓王,晚年经常自称王老师。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老师”... 阅读全帖 |
|
w****g 发帖数: 570 | 43 第十四章 南泉普愿
这是一个宗师辈出、四方瑜亮的时代,一个星光灿烂、交相辉映足以让您目眩神往
的时代。
南泉普愿,当时禅道天空中最为耀眼的一颗明星。
他与百丈怀海、西堂智藏并称为马祖门下“三大士”,虽然没有自成一家宗派,但
是受到五家七宗所有门派的深度认可,彰显南泉门风具有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和不可估
量的深远影响。
禅宗史上不乏像沩仰、曹洞这样的著名父子,但是像南泉与赵州这样都被人们尊称
为古佛的父子却是硕果仅存。南泉已经是位绝顶人物,他的心爱学生赵州更是超卓古今
、名重千秋,居然还有点“师以徒贵”的感觉。
据统计:禅书《无门关》共收四十九则尖新公案,其中南泉赵州父子二人占据全书
五分之一;号称“禅门第一书”的《碧岩录》共收一百则超绝公案,其中南泉赵州二人
共占全书六分之一。哇塞,堪称一对牛人宗师父子!
南泉斩猫、赵州狗子,从古到今,都是禅门最为挂怀的公案!
01.唯有普愿,独超物外
普愿是河南新郑市人。与百丈大师兄相比,他可是四零后小年轻,生于公元748年。
他俗姓王,晚年经常自称王老师。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老师”... 阅读全帖 |
|
c*c 发帖数: 2397 | 44 http://site.douban.com/widget/notes/134616/note/208286045/
陈寅恪:论韩愈
2012-04-05 01:33:42
论韩愈
陈寅恪
古今论韩愈者众矣,誉之者固多,而讥之者亦不少。讥之者之言则昌黎所谓“蚍蜉
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者(昌黎集五调张籍诗),不待赘辩,即誉之者亦未中肯綮。今
出新意,仿僧徒诠释佛经之体,分为六门,以证明昌黎在唐代文化史上之特殊地位。至
昌黎之诗文为世所习诵,故略举一二,藉以见例,无取详备也。
一曰:建立道统,证明传授之渊源。
华夏学术最重传授渊源,盖非此不足以征信于人,观两汉经学传授之记载,即可知
也。南北朝之旧禅学已采用阿育王经传等书,伪作付法藏因缘传,已证明其学说之传授
。至唐代之新禅宗,特标教外别传之旨,以自矜异,故尤不得不建立一新道统,证明其
渊源之所从来,以压倒同时之旧学派,此点关系吾国之佛教史,人所共知,又其事不在
本文范围,是以亦可不必涉及,唯就退之有关者略言之。
昌黎集一一原道略云:
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
,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45 大乘的唯识与如来藏都是在「假必依实」的假设下谈缘起,所以属于有宗。不过在教理与修证上,唯识派比如来藏派更接近「佛法」,略述如下∶
唯识的三性,区分了概念法与真实法,依他起-缘起-是流转还灭的核心,悟入依他起性,即圆成实,这还是符合「佛法」的观,以缘起为中心(阿含说∶佛论因说因,有因有缘世间集...)。
如来藏说以是否悟入如来藏-灭谛-为流转还灭的核心-见性成佛,不以缘起为中心,这就偏离「佛法」的缘起观。
「现观」是直接经验。「佛法」的现观,是如实知见,从经验上彻底破除「常、乐、我、净」这种对经验的错误认识,所以说见法的人超越疑惑,因为「现观」破除了对经验的是常还是无常等的迷惑。如来藏说现观的是如来藏,对于世间法,不是现观无常等,而是观自性本空,自性本净,常无常不二等,一切回归清净自性。这种观,是以现观智慧从世间解脱(慧解脱)呢,还是逃避世间,以清净自欺?
依摄论,圆成实是法性,包括道与果,与导向道果的圣教。佛的功\\德-三身四智,是缘起的,这也与如来藏说佛的功\\德本来俱足,不劳修证,只需显发不同。
如来藏说对鼓舞修行必定成功\的信心,非常有力。行者体会到自心清净,对修行的最终目标-无... 阅读全帖 |
|
z**n 发帖数: 22303 | 46 虚空打破明心地-宣化上人
第一单元──为什么要参禅
意不颠倒不再糊涂
我们人生来糊涂,死去糊涂;睡也糊涂,醒了也糊涂。这样活著有何价值?那么是不是
不要做人呢?不是,但你要明白生从何来?死从何去?有人说:‘我知道怎样死去;或
服药、或上吊、或投河,不就知道吗?’这叫自杀,不但不能解脱,反而增罪业。因此
,打坐要想办法,将来临终时如何身无病苦,心不贪恋(不贪财色名食睡﹚,意不颠倒
,如入禅定。或含笑而逝,或悠然而逝,或见弥陀佛手执金台来相迎,人对生死有把握
,预知时至,知道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乃至哪一时辰圆寂,知道这一生的事情办
好了。修行就是为这个!若不知道这最后一关,则糊涂一辈子。也不是说死了就完了,
要是这样,下一辈子仍然糊涂,再下一辈子仍是糊涂,如是者永远糊涂,多可怜啊!
我们打坐、学佛,就是想不糊涂,想真正明白本身的化学工厂,如何把这化学工厂建立
起来,研究真科学之所以然。你到外面去找科学,是舍本逐末。 你把本身明白了,才
得大智慧,学佛即是学大智慧。
生死自由来去自由
参禅的人,对于生死自己能做主宰,来去自由,不受任何限制,所谓‘性命由我不由天
’,就是阎罗老子也管不了,...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47 发信人: rosyice (逍遥),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南北传菩萨道的修行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Mar 31 17:09:44 2015, 美东)
Ya 中性的讲,就是这样 很赞成
后来的人争的,我看主要就是这个
经过很长时间,”佛”的概念有了变化,引起”成佛”之道开始起变化
严重到最后,就大小分裂,愈走愈远了
“成佛”变得很难。
后来禅宗说 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
不必三大阿僧祇劫 难度减低 怎么觉得 又回归到被批评的”小乘”的感觉 |
|
w****g 发帖数: 570 | 48 第五章惠能出世
六祖惠能大师出生于公元638年,祖籍北京市大兴县,随父南迁到广东省新兴县(
旧称新州)。
中华禅宗到了六祖以后才充分彰显顿教风采,并从藉教悟宗走向藉师悟宗。
因此,真正的教外别传、以心印心的中华禅宗是从六祖开始的。
01 闻经悟道
二月初八子时,在广东省中西部的新兴县,一个婴儿呱呱落地。
黎明时分,突然有两位神奇的和尚对婴儿的父亲说:“我们特地来为你们家的小孩
取名,就叫做惠能。”惠能爸爸听了感到奇怪,就问他们为什么要取这个名字。这两位
僧人答道:“惠者,以法惠施众生;能者,能作佛事”。说完就走了,也不知到哪儿去。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自古以来,伟大祖师大多出身于贫苦人家。这不,惠能从小
失去父亲,与母亲娘俩相依为命,靠着打柴卖柴为生,备受艰辛,家境贫寒。
直到24岁那年,有一天,惠能卖柴路过一家客店,听到有人念诵《金刚经》,忽然
心眼顿开,智慧焕发。于是安置好母亲,求道心切,不远千里,健步行走一月,来到黄
梅县东山寺拜见五祖。
请留意这个细节:宗门当中无师自悟,然后千里万里寻师求证... 阅读全帖 |
|
w****g 发帖数: 570 | 49 第五章惠能出世
六祖惠能大师出生于公元638年,祖籍北京市大兴县,随父南迁到广东省新兴县(
旧称新州)。
中华禅宗到了六祖以后才充分彰显顿教风采,并从藉教悟宗走向藉师悟宗。
因此,真正的教外别传、以心印心的中华禅宗是从六祖开始的。
01 闻经悟道
二月初八子时,在广东省中西部的新兴县,一个婴儿呱呱落地。
黎明时分,突然有两位神奇的和尚对婴儿的父亲说:“我们特地来为你们家的小孩
取名,就叫做惠能。”惠能爸爸听了感到奇怪,就问他们为什么要取这个名字。这两位
僧人答道:“惠者,以法惠施众生;能者,能作佛事”。说完就走了,也不知到哪儿去。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自古以来,伟大祖师大多出身于贫苦人家。这不,惠能从小
失去父亲,与母亲娘俩相依为命,靠着打柴卖柴为生,备受艰辛,家境贫寒。
直到24岁那年,有一天,惠能卖柴路过一家客店,听到有人念诵《金刚经》,忽然
心眼顿开,智慧焕发。于是安置好母亲,求道心切,不远千里,健步行走一月,来到黄
梅县东山寺拜见五祖。
请留意这个细节:宗门当中无师自悟,然后千里万里寻师求证... 阅读全帖 |
|
b**a 发帖数: 1118 | 50 赵忠和道衍和尚只不过对答了几句机锋,却怎么扯到勘破生死上去了?
有句老话:“来则欢喜去时悲。”
赵忠问道衍:“甚么处来”?“怎么来”?道衍回答:“来处来”,“欢喜而来”
,其实就正暗合了这句老话。“来处来”,讲的是“出生”;“欢喜而来”,讲的是未
学佛法前的一点“尘心”,凡夫俗子嘛,总是喜生恶死。而到了最后回答“怎么去”:
“陌上花开,缓缓归去”。虽然“去”了,但并不“伤悲”,很云淡风轻,讲的却正是
学佛后的一种感触,即勘破生死。
——确实很有禅味。
听了赵忠的问话:“小和尚年纪轻轻,就勘破生死了么?”
道衍答道:“愿我六根常寂静,心如宝月映琉璃。”
“愿我六根常寂静,心如宝月映琉璃”,出自北宋王安石的一首词,调寄《望江南
》。全词是“皈依法,法不可思议。愿我六根常寂静,心如宝月映琉璃。了法更无疑”
。乃是一首“禅诗”。
单就“愿我六根常寂静,心如宝月映琉璃”一句而言,意思是说:“愿我的六根能
够不为境转,寂静而无诸烦恼。心就好像月光照琉璃,不再被世间的表象迷惑,而能明
了诸法的本性”。
道衍为什么没有正面回答赵忠的问话,...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