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諸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Y**u
发帖数: 5466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諸法無我,實非無我
比丘當知。是諸外道。所言我者。如虫食木,偶成字耳。
是故如來於佛法中唱是無我。為調眾生故。為知時故,說是無我。有因緣故亦說有我。
如彼良醫善知於乳,是藥非藥。非如凡夫所計吾我。凡夫愚人所計我者。或言大如拇指
。或如芥子。或如微塵。
如來說我,悉不如是。是故說言。諸法無我,實非無我。
何者是我。
若法是實、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變易者。是名為我。如彼大醫善解乳藥。
如來亦爾。為眾生故,說諸法中真實有我。
汝等四眾應當如是修習是法。
H******9
发帖数: 2766
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梦幻观法
http://www.phathoc.net/PrintView.aspx?Language=vi&ID=724401
夢幻觀初探
惠空法師
目次
一、前言
二、大乘三系經論、禪、密典籍對夢幻觀本質的說明
(一)般若中觀系經論對夢幻的詮釋
(二)唯識系經論對夢幻的詮釋
(三)如來藏系經論對夢幻的詮釋
(四)禪宗典籍對夢幻的詮釋
(五)密教典籍對夢幻的詮釋
三、夢幻觀在三系、禪、密典籍中的實際禪觀操作
(一)般若中觀系的夢幻禪觀
(二)唯識系的夢幻禪觀
(三)如來藏系的夢幻禪觀
(四)禪宗典籍中的夢幻禪觀
(五)密法「大手印」中之夢幻禪觀
四、大乘禪法之夢幻觀的比對
五、結論

一、前言
激起我寫這篇《夢幻觀初探》的緣起,最初有二點:一是《金剛經》的偈頌;一是《摩
訶般若波羅蜜經》及《大智度論》的十喻。
在《金剛經》最後的偈頌中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
。」為什麼在《金剛經》的結尾,要對一切有為法做如是這般夢幻的觀察?而且強調是
「應做」如是觀呢?我們可以說,這首偈頌所要闡述的意義,在告訴我們──世間的一
切現象都是夢幻的,而這就是我們應該去面對的一個事實!... 阅读全帖
w*****r
发帖数: 7106
3
第二章 中觀的定位問題
所謂「中觀」,其實是「中道觀」的簡稱,佛教中指的是觀察宇宙萬法的方法要不
落二邊而取其中道。《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在解釋「中觀」時說:「諸宗各以中觀為觀
道之至極。法相宗以觀遍計所執非有、依他圓成非空為中觀,三論宗以觀諸法不生不滅
乃至不來不去為中觀,天臺宗以觀三千諸法一一絕待為中觀。」可見,中觀其實只是一
種觀察問題、處理問題的方法。
對於中觀的定位,印順法師有十分明確的看法。他說:「關於佛法,我從聖龍樹的
中觀論,得一深確的信解:佛法的如實相,無所謂大小,大乘與小乘,只能從行願中去
分別。緣起中道,是佛法究竟的唯一正見,所以阿含經是三乘共依的聖典。」這裏,印
順法師將「緣起中道」視為「是佛法究竟的唯一正見」,顯而易見,在印順法師看來,
要修學佛法,離開了中觀見就不可能。不過,現代禪方面對印順法師的這一看法有所補
充和修正。比如,現代禪教團教研部主任溫金柯先生說:
李老師雖受印順法師影響,慣以中觀思想詮釋佛法義理和剖析修行原理,但不認為
中觀思想是第一義唯一的表詮方式。李老師強調,中觀思想只是佛教的起點,不是佛教
的終點。如來藏、真常唯心思想,李老師雖少談及,但... 阅读全帖
w*****r
发帖数: 7106
4
第六章 印順法師人間佛教思想的合法性問題
這裏所說的合法性與世間的法律沒有任何關係,而是指是否符合佛法。印順法師人
間佛教思想的合法性問題,應該說,現代禪方面早就觸及到了,並一再質疑人間佛教思
想的內在矛盾。不過,由於種種原因,現代禪方面並沒有將其提高到是否符合佛法的高
度來加以探討。我之所以將其進一步提升為合法性問題,是因為我從印順法師的著作中
發現有大量的違背佛法的論斷,而其不少論斷都是同其人間佛教思想息息相關的。對此
,我們將著重探討兩個問題:第一,印順法師人間佛教思想的內容是否符合佛法;第二
,「人間佛教」這一概念是否符合佛法的精神。我個人認為:澄清這兩方面問題,對於
今後佛教的健康發展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節 印順法師人間佛教的內容是否合法
印順法師所倡導的人間佛教在實踐上的主要內容,根據印順法師自己的說法,是三
合一的人菩薩行,即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見同時具備而做利益人群的事業。由於這裏
實際涉及的是行為主體、發心和行為實踐,因此,我們將從心、行與人這三方面來加以
探討。
有關人間佛教的發心,印順法師說:「修學人間佛教──人菩薩行,以三心為基本
,三心是大乘信...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5
☆─────────────────────────────────────☆
qxdren (wuming90) 于 (Thu Jul 5 14:20:15 2012, 美东) 提到:
在讨论之前, 首先问一下,谁证得了无生法忍,请告知一下。否则我认为大家都是从
字面上来理解,字面上的理解不一定准确。
另外一个问题,大智度论中关于法忍无生忍等等与其他经论的意思是否有差别,以后随
缘看情况是否需要讨论。现在假设这大智度论是绝对正确的。我们来细看一下它的某些
文字。
前面有人(Hermes99)贴出大智度论中话关于忍法,有人喜欢求法师的过错,我也不知
不觉染着他们的毛病,找找这文章中的问题。
我的问题是:
1. 这文章中说道“復次,等忍在眾生中一切能忍;柔順法忍於深法中忍。此二忍增長
作證,得無生忍,最後肉身,悉見十方諸佛化現在前於空中坐,是名大忍成就”。
大忍成就比无生忍还高,还是低?还是相同? 难道还需要看“悉見十方
諸佛化現在前於空中坐”这些形象影像来,才能说是大忍成就?这论有没有问题?
2. 法忍,这论中说是“甚深法中心無罣礙,是名法忍。”而这甚深法什么
意思? 文章... 阅读全帖
n**********a
发帖数: 438
6
http://www.xianmifw.com/book/newsview.php?id=27
丁六、請轉法輪
勸請轉法輪能消除謗法的障礙,發起慈愍眾生的善根、生生世世值遇佛法、不
起邪見、得到多聞智慧。
頌曰: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諸佛如來成就廣大無礙的如所有智與盡所有智,能以此智慧燈,破除世間一切
愚癡冥暗,當十方一切如來坐菩提座,降魔已畢,剛剛成佛之時,我即分身到佛座下,
合掌恭敬誠懇地祈請說:「為迷惑苦眾,燃亮正法燈。」諸佛承我勸請而轉於無上大法
輪。
佛不出世的時間稱為暗劫,暗劫之中眾生沒有智慧的眼目,只能踏入黑暗的險
道之中,加上一切天魔外道的邪知邪見及邪說橫行世間,由此一切眾生從暗入暗,從苦
入苦。所以佛法是苦海中的慈航,黑暗道路中的明炬,出生一切諸佛之母,一切眾生... 阅读全帖
q****n
发帖数: 4574
7
在讨论之前, 首先问一下,谁证得了无生法忍,请告知一下。否则我认为大家都是从
字面上来理解,字面上的理解不一定准确。
另外一个问题,大智度论中关于法忍无生忍等等与其他经论的意思是否有差别,以后随
缘看情况是否需要讨论。现在假设这大智度论是绝对正确的。我们来细看一下它的某些
文字。
前面有人(Hermes99)贴出大智度论中话关于忍法,有人喜欢求法师的过错,我也不知
不觉染着他们的毛病,找找这文章中的问题。
我的问题是:
1. 这文章中说道“復次,等忍在眾生中一切能忍;柔順法忍於深法中忍。此二忍增長
作證,得無生忍,最後肉身,悉見十方諸佛化現在前於空中坐,是名大忍成就”。
大忍成就比无生忍还高,还是低?还是相同? 难道还需要看“悉見十方
諸佛化現在前於空中坐”这些形象影像来,才能说是大忍成就?这论有没有问题?
2. 法忍,这论中说是“甚深法中心無罣礙,是名法忍。”而这甚深法什么
意思? 文章指出三种意思,三个复次。法,包括了一切,为什么只说甚深法为法忍?
3. “已得解脫,空、非空是等悉捨,滅諸戲論,言語道斷,深入佛法,心通無礙,不
動不退,名無生忍,是助佛道初門。以是故,說已得等忍。”... 阅读全帖
n**********a
发帖数: 438
8
http://www.xianmifw.com/book/downssfy.php?nav=&pid=3&nid=21
寅三、無常並非淺法也非略修之法
【故不應執,此是無餘深法可修習者之所修持,及不應執,雖是應修然是最初
僅應略修,非是堪為恒所修持。應於初中後三須此之理,由其至心發起定解而正修習。】
因此,不應執著“憶念死亡無常僅僅是沒有其餘甚深法可修的人所修之法”,
也不應執著“雖是應修之法,但這只是最初階段僅應略為修習的法,不能作為恒常所應
修持的法門”,應當對初中後三時都必須修習無常的道理,從內心深處發起定解而真實
修習。
這是告誡我們應當斷除二種邪見,以至誠心修習念死無常。“二種邪見”,即
執著無常是一種淺法的邪見,以及執著無常只是最初略修之法的邪見。
以下引古德語錄說明,無常既非淺法,也不是最初略修之法。
一、無常並非無深法可修者所修之法
嘎當派大德卓位奢貢波說:“雖修至密部之王(密集金剛),若未生起死無常
觀,即為淺。若已生起死無常觀,雖僅修學入法之門(三皈依),... 阅读全帖
w*****r
发帖数: 7106
9
自 序
──寫於第一版向全球發行之際
龍樹大師在《中論·觀因緣品第一》中說:「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
因,是故知無生。」從佛法的勝義諦上說,一切法無生;不過,從世俗諦上說,則一切
法分明。凡事之興,必有因緣;本書之作,勢在必然。
十幾年前,我第一次接觸到印順法師的著作《般若經講記》。由於這部著作主要是
解釋《金剛經》的,而眾所週知的是,《金剛經》在中國佛教乃至民間皆有相當廣泛的
流傳,人們都認為《金剛經》的語言十分優美、思想非常深邃。然而無比遺憾,我對印
順法師的《般若經講記》讀之再三?始終感受不到佛法的氣息,所以就乾脆不看印順法
師的書了。幾年後,我意外地與大陸佛學家胡曉光先生相識,可謂一見如故,彼此就佛
法問題作了深入的長談。我們對印順法師的一致看法是:印順法師的思維過於簡單,與
無比深刻、嚴謹的佛法思維很不相稱。事隔多年,如今在海外,接觸印順法師著作的機
會無形中增加了許多。然而令我無比吃驚的是:印順法師的著作中居然大量存在違背佛
法的論斷,和對佛法的種種曲解,這是我以前從未料到的!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我開始
將更多的注意力轉向臺灣的佛教。因為,從佛教... 阅读全帖
H******9
发帖数: 2766
10
有个人指着路边一颗石子说是月亮,说这是常识,即使我没有去过真正的月亮,我会找
出一本科普读物,指给他看,说,依常识,月亮应该不是那样的。
如果这个人是有癔病的,我是不会去找那个科普读物的,癔怔的世界中什么都有可能。
我不觉得我能治癔病,只有走开。
如果有另外的人接着相信了那个石子就是月亮,给了科普读物还是相信的话,我也会觉
得多说无益。
同理,
有人说“无生就是没有生出来,法忍就是法界的忍耐。无生法忍就是根本连忍耐的这颗
心都没有生出来,就是根本没有感觉生出的忍耐叫无生法忍。”,而且这个人说自己说
的是白话佛法,而且是说大乘。
我呢,觉得这说的不符合大乘佛法,所以找到了大乘佛法中对无生法忍的介绍。我之所
以尽量不给我的理解,是不想多出另一个开始用来争议的版本,而且我认为我贴的佛经
原文起码足以清楚地说明无生法忍不是“法界里没有生出来的忍耐”(附在下面)),
即使去除文字表象。既然是说大乘佛法,那就应看大乘佛法文中如何说的。
如果,你觉得无生法忍就是“法界里没有生出来的忍耐”,就是白话的佛法,我只能觉
得多说无益。
另外,对卢台长所说的白话佛法提出质疑,进而激起的信众的逆反心理,我有下面... 阅读全帖
n**********a
发帖数: 438
11
http://www.xianmifw.com/book/downssfy.php?nav=&pid=3&nid=21
卯二、一切聖言現為教授的修法
【若經論中,何處有說親近知識、暇滿無常諸法品類,皆應了知,是彼彼時所
有行持,取而修習,乃能速得諸佛密意。餘處亦當如是了知。】
在佛經和論典當中,何處有宣說親近善知識、暇滿和壽命無常的法類,應當了
知這些都是在宣說彼彼時所應行持的內容,所以應攝取這些法義而修習,這樣就能迅速
獲得諸佛的密意。對於其它法類也應這樣了知。
譬如,看到經論中有關親近善知識的法類時,就應了知這不是在講一種外在的
知識,而是在說親近善知識時,我們所應行持的學處,若依此修習則易獲得諸佛的密意。
修習無常時,應將依靠教理所抉擇的法義,以及生活中親自見聞的一切事例,
在心中清晰地顯現出來,並且反覆地思惟,這樣每一步修法都會很踏實而能次第生起。
其餘觀察修的內容也應這樣行持。
n**********a
发帖数: 438
12
http://www.xianmifw.com/book/newsview.php?id=169
善能分別諸法海
諸法海包括講述方面的教法海和修證方面的證法海。教法按經、律、論分,有
無量的文句法蘊,證法按戒、定、慧分,有無量的證德,所以都叫做海。
念這一句時,應當發願求證慧眼一一剎那都能別別觀見如海教證諸法的無上境
界。就像一面大圓鏡子頓時照見森羅萬象那樣,智慧眼一時就照見如海的教法和證法,
對無量法的每一細節都了了分明,毫無錯亂。
這不是一般智慧的作業。一般智慧的作用相當有限,比如一次只能了知有限的
一部分;對於一分法的意義,也要通過漸次地觀察才能有所了知;或者,只是在文句上
了解,對於內證的境界卻茫然無知。
大家觀察,比如看一頁書,遲鈍的人做不到“一目一行”,觀察力敏銳的人卻
可以“一目十行”。又比如有這樣的修行人,初學道時看不懂經文,但悟道後開了智慧
,再看經書,一目了然。這些現象都說明有情本來具有觀察的能力,只是被障礙遮... 阅读全帖
n**********a
发帖数: 438
13
http://www.xianmifw.com/book/newsview.php?id=30
甲貳、譯禮
頂禮曼殊師利童子
此句是雪域大譯師尼瑪扎巴(日稱)在譯作之前的頂禮句。佛經中云:印度東
方有五台山,山中有文殊菩薩顯現為十六歲童子之莊嚴妙相而隨緣隨分度化眾生,故經
中稱彼為孺童妙吉祥或童貞妙吉祥。文殊菩薩亦名曼殊師利或妙吉祥童子。在此為示皈
敬,祈求加被,增上順緣,消除違緣諸障而禮敬本具智悲雙運的童子妙吉祥菩薩。
藏地曾有金剛手菩薩化身的藏王赤熱巴巾,他執政時對經、律、論三藏分別制
定了三種不同的譯作頂禮句:若是翻譯“經藏”則應以十方諸佛菩薩為譯禮的對境,因
為經藏是諸大菩薩於佛所咨啟,佛陀慈悲誨諭善巧酬答而有之故;若譯“律藏”則應以
遍知釋迦牟尼佛為譯禮的對境,因為因果微細奧妙,開遮持犯的善惡業果難測難辨,唯
佛遍智能洞明鑒知、無誤宣說故。若譯“論藏”則應以曼殊師利童子為譯禮的對境,以
森羅萬象之諸法體相千差萬別,分類極多、微妙難測,唯依智慧方能如理破析、辨別了
悟。而文殊菩薩乃三世諸佛智慧的總集,故為求得智慧的加持與悉...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14
《佛说不增不减经》
“舍利弗!甚深义者即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者即是众生界,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
,如来藏者即是法身。”(《佛说不增不减经》)
这段经文的大意是说:“舍利弗!我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甚深义理就是第一义谛;而
第一义谛就是没有任何一个法能够超过祂,因为诸法都是以祂为因,藉著种种其他法为
缘而出生的;所以,第一义谛就是佛所说的第一因,祂是无上因,没有一个法是可以超
过祂,是祂出生了有情众生的五阴世间以及器世间;所以说众生界其实就是如来藏,如
来藏就是出生一切法的法身,所以说如来藏是出生一切法的根本心。”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从事上来说的话,因为有情众生的福德以及智慧各个不同,依
著有情众生所造的善恶业,这些业种都会收藏在如来藏中,未来生所感得的异熟果报,
也就会有四圣六凡等十法界的不同。四圣指的是,佛、菩萨、缘觉以及声闻等四种证得
佛菩提道或是解脱道的圣人,而六凡则是指,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等六
种还在生死轮回当中的凡夫。这个从事上来谈的四圣六凡等十法界,则是属于 佛陀说
法四种悉檀当中的世界悉檀。
G**W
发帖数: 1865
15
《占察善恶业报经》卷1:「如是数相者,显示一切众生六根之聚,皆从如来藏自性清
净心一实境界而起,依一实境界以之为本。所谓依一实境界故,有彼无明不了一法界,
谬念思惟现妄境界,分别取着集业因缘,生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以依内六
根故,对外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起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
---------从上面经典就可以了知,五阴十八界法皆是依如来藏而起,以如来藏为一实
境界。“有彼无明不了一法界,谬念思惟现妄境界,分别取着集业因缘”,所以才出生
六根六尘六识。明显可知第八识如来藏不是五阴中的识阴。佛弟子要了解 佛陀的正法
教义, 要了解 佛陀的核心教示。八識正論才是佛教的基礎立論, 一直在六
识断灭论中打转偏離了佛教的正確教導。。。
上述經文開示如来藏为一实境界, 然而什麼又是 “一实境界” ?
《金光明最胜王经 》:“不实之法,是从缘生;真实之法,不从缘起,如来法身,体
是真实,名为涅盘。”
r****n
发帖数: 8253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諸法無我,實非無我
在原始佛法和上座部佛教里面,不仅代表世间现象的有为法是无我的,而出世间的涅槃
也是无我的,因为涅槃不具备主宰独立的性质。
所以才说一切法无我,一切有为法无常。也是三法印中的重要内容。
而大乘的如来藏,被认为是涅槃的异名,伪经《涅槃经》明确的提出常乐我净思想,将
无常,苦,无我弄成不了义,进行贬低。
如果涅槃经也是佛陀真实写的,那么站在旁观的角度,就可以说佛陀纯粹是个精神分裂
,而且它竟然一辈子向他的周围的几乎全部是声闻的弟子宣传一种不了意的学说。而在
临死前彻底否定,弄成不了意。而且是在说北传涅槃经的时候说常乐我净,说南传涅槃
经的时候,却又说无常苦无我,这是个疯子,而不是智者。
当然,佛陀不是精神分裂,是编造大乘伪经的邪徒在通过编造伪经降低佛陀的形象。

道。
n********n
发帖数: 8336
17
《雜阿含經》將識蘊分為六者,即六識[1]。部派佛教,如說一切有部等,多以六識立
說[2]。
大乘經典中,如《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只列出六識[3][4]。
龍樹在《大智度論》中曾提出,佛說六識,意識所緣的諸法都是生滅法,如果存在「我
法」的話,應該有第七識去識別它,但是沒有第七識存在,因此無我[5]。清辨等中觀
論師只立六識[6]。現代佛教研究者,如印順等人,認為八識學說為大乘佛教後期才被
提出[7]。
d******3
发帖数: 1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对“诸法无我“的理解
诸法无我的一个解释如下:“凡是具有「實在的、常住的、獨存的、主宰的」性質者,
就是我。諸法無我,就是在否定宗教與哲學的這一層「我」。”
http://agama.buddhason.org/book/bb/bb02.htm
各位道友,我的问题是这样的:自然科学中的一些定律是否可以称为“我”?比如说,
物理上的动量守恒定律,数学上的逻辑定律“等同于相同事物的事物会相互等同”,
等等。这些是否可以看成“實在的、常住的、獨存的”?这些定律独立存在,不依赖于
其他更基本的定律;它恒定不变,在不同时代的人体会到相同的定律;而且真实不虚,
可以用实验证明。这样看来,基本的自然定律是否可以看成是哲学概念上的“我”?
Y**u
发帖数: 5466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諸法無我,實非無我
这个回答主要是在说"诸法无我"和我见中的小我。 佛法中的我还有另一个含义, 那
就是真常的大我。 说"有我"并不是有什么主宰, 这要同外道的神我分别开来。
佛所说的大我, 即是如来。 无所从来, 无所从去。 无生无灭, 无增无减, 是我们
每一个人都本来的面目, 也是我们修行的目标。 此大我即是常净, 常乐。
外道所说的我位于无, 而生万有。
r****n
发帖数: 8253
2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諸法無我,實非無我

又开始根据自己的意思胡扯,
在这部涅槃经当中,“佛陀”已经清楚说了“我”是什么。
"何者是我。
若法是實、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變易者。是名為我。如彼大醫善解乳藥"
"是主",即是主宰。
"依性不變易者",即是独立。
另外,"如来"这个词,本身就是"神我"的别名,古时印度人相信灵魂,认为灵魂是如来
如去的。
如来藏思想,就是典型的神我外道。
r****n
发帖数: 8253
2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諸法無我,實非無我

佛陀临终前说的最后一句是“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己,寂灭为乐”,而不是什么常乐我净的邪说。常乐我净正是无明的根本表现,是四颠倒。
佛陀在真正的涅槃经当中(南传保留的涅槃经)不断的强调无常,苦,无我。
G**W
发帖数: 1865
22
佛子信受 佛陀如來藏,,成就信位菩薩 :
《大宝积经》
时,净无垢宝月王光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信成就?
佛言: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行不谄行,得柔软行。彼菩萨信诸如来正真正觉无上菩提;
信诸如来于一念中说三世事;信如来藏不老不死、无量无边、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信
诸佛实际法界,一切智一切智人所知力、无所畏、不共佛法;信诸如来无见顶相;信诸
如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身有圆光;信声闻所说、缘觉所说、菩萨所说;及
信所有善言说者;信此世过世;信正行者、住正行者,若有沙门、若婆罗门;信善业果
甚可爱乐,微妙最胜,所谓若天、天主,若人、人主;信不善果不可爱乐,苦恼无量,
或在地狱,或在饿鬼,或在畜生。彼菩萨如是信已,得离三法:一疑,二惑,三不决定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信,名为信成就。
G**W
发帖数: 1865
23
如來藏就是佛經經常提到的”法身,” 而法身也就是般若系經典所說的”空性” :
《大宝积经》 卷119
世尊,如来成就过于恒沙具解脱智不思议法,说名法身。世尊,如是法身不离烦恼,名如来
藏。世尊,如来藏者,即是如来空性之智。如来藏者,一切声闻独觉所未曾见,亦未曾得,
唯佛了知及能作证。
r*y
发帖数: 706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何谓名色?
http://www.mldc.cn/csx/fslg/sdclx.htm

攝大乘論
●攝大乘論本 玄奘譯
●攝大乘論  真諦譯
●攝大乘論  佛陀扇多譯
攝大乘論本
無著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總摽綱要分第一
阿毘達磨大乘經中。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薩。為顯大乘體大故說。謂依大乘諸
佛世尊有十相殊勝殊勝語。一者所知依殊勝殊勝語。二者所知相殊勝殊勝語。三者入所
知相殊勝殊勝語。四者彼入因果殊勝殊勝語。五者彼因果修差別殊勝殊勝語。六者即於
如是修差別中。增上戒殊勝殊勝語。七者即於此中增上心殊勝殊勝語。八者即於此中增
上慧殊勝殊勝語。九者彼果斷殊勝殊勝語。十者彼果智殊勝殊勝語。由此所說諸佛世尊
契經諸句。顯於大乘真是佛語
復次云何能顯。由此所說十處。於聲聞乘曾不見說。唯大乘中處處見說。謂阿賴耶
識說名所知依體。三種自性。一依他起自性。二遍計所執自性。三圓成實自性。說名所
知相體。唯識性說名入所知相體。六波羅蜜多說名彼入因果體。菩薩十地說名彼因果修
差別體。菩薩律儀說名此中增上戒體。首楞伽摩虛空藏等諸三摩地說名此中增上心體。
無分別智說名此中增上慧體。無住涅槃說名彼果斷體。三種...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何谓名色?
☆─────────────────────────────────────☆
cpath (秋十三) 于 (Fri Sep 28 05:44:13 2012, 美东) 提到:
何谓名色?
我不懂,谁给我离清一下。
请举个例子。
(且为何不说五蕴就好,要说名色?)
☆─────────────────────────────────────☆
lila (不要昵称) 于 (Fri Sep 28 10:22:31 2012, 美东) 提到:
我理解,色就是物质.所以其特性就是应该有生有灭的.
名么,就是概念.所以特性就是并非真实存在的,而是借助精神存在的.
☆─────────────────────────────────────☆
qxdren (净心婆罗门) 于 (Fri Sep 28 10:58:46 2012, 美东) 提到:
色,就是有质碍的东西,名,就是涵盖其它东西(心中有名称而无实体的东西),“心
但有字,故曰名也”。
名、色,合起来,就包括了一切法。打个比喻,如我们说精神和物质,就包含了所有的
东西。但这里的物质,不是只指色(有质碍的... 阅读全帖
E******u
发帖数: 3920
26
天台智顗一心具足說之理論意涵
林志欽
真理大學宗教系助理教授
壹、前言
天台宗之立宗大師智顗(A.D.538-597)以其博聞強記,高超之思辨抉擇與綜攝能力[1],
統合當時傳至中國之諸大小乘佛教經典[2],構築成理論周備、層次井然之整體佛教思
想體系。智顗之思想分教、觀二門,即教相理論與觀行實踐兼備而並舉。其中又以圓教
、圓觀之提出最為殊勝。圓教思想由智顗之師慧思(A.D.515-577)所奠基,圓觀(一
心三觀)則源自天台宗二祖慧文禪師。但二者詳細內容之闡述、演發以至周備者,則是
由智顗所完成。依智顗之說,圓教理論由「一念三千」說獲得具體之說明與論立;圓觀
法門則以「一心三觀」為修法之中心。由此一念三千與一心三觀,可以發現二者終歸於
「一心」,由一心(以至於一念、念念)而具足萬法、萬行,成為最圓極、究竟之教理
與觀法,本文乃稱之為「一心具足說」。無論是就教理或觀行兩方面來說,一心具足說
即是智顗思想理論最高處,亦即圓教、圓觀說之核心。本文之目的即在就此一念三千思
想所展現的一心具足義,闡釋其理論意涵,探討其如何在思想上論立,又何以證成。
貳、化法四教說
智顗綜攝佛陀之教[3... 阅读全帖
n**********a
发帖数: 438
27
能断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誓多林給孤獨園與大苾蒭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尒
時世尊於日初分整理常服執持衣鉢入室羅筏大城乞食時薄伽梵於其城中行乞食已出還本
處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於食後時敷如常座結加趺坐端身正願住對面念時諸苾蒭來詣佛所
到已頂禮世尊雙足右遶三匝退坐一面具壽善現亦於如是眾會中坐。
尒時眾中具壽善現從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至
如來應正等覺能以[宋-木+取]勝攝受攝受諸菩薩摩訶薩乃至如來應正等覺能以[宋-木+
取]勝付囑付囑諸菩薩摩訶薩世尊諸有發趣菩薩乘者應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攝伏其心作
是語已。
尒時世尊告具壽善現曰善哉善哉善現如是如是如汝所說乃至如來應正等覺能以[
宋-木+取]勝攝受攝受諸菩薩摩訶薩乃至如來應正等覺能以[宋-木+取]勝付囑付囑諸菩
薩摩訶薩是故善現汝應諦聽極善作意吾當... 阅读全帖
G*******s
发帖数: 4956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经典
佛教的聖典是「經」「律」「論」三大典藏,也就是所謂之三藏,本書所集二三六篇經
藏解釋,不僅介紹其出處,且將經典、戒律典論內容逐條介紹其內容使學習佛教理論者
能深入淺出的認知。
本書所指經,就是梵語的義譯記載佛教始祖釋迦牟尼所說的教義,「律」亦是梵語譯音
,是將當年的教團生活規則作為學佛的戒律,論是將佛教教義加以詮譯,因而本書可說
是佛教聖典全集的濃縮。
大藏經(回頂端)
大藏經為漢譯的佛教經典,與東土高僧著作入藏的總稱,簡稱為藏經。又稱為一切經。
一切經的名稱起源於隋朝,它的內容包括佛所說的經典及西方釋氏的著作。現今的大藏
經,又加入中國及日本等高僧的著作。
根據隋書經籍志記戰:梁武帝在華林園中總集釋氏經典共五千四百卷,沙門寶唱撰經目
錄,這是佛經有藏的開始。
唐朝開元年間,沙門智昇著開元釋經目錄二十卷,列五千四十八卷。宋朝有蜀版五千四
十八卷、福州東禪寺版六千四百三十四卷、福州東禪寺版六千四百三十四卷、福州開元
寺版六千一百十七卷、思溪版五千九百十八卷、磧砂版五千八百零二卷。元朝有杭州版
六千零十一卷。明朝有南藏六千三百三十一卷、北藏六千三百六十一卷、武林版六千七
百七十一卷。清朝有...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佛教经典
☆─────────────────────────────────────☆
Godwithus (神与我们同在) 于 (Sun Jul 24 01:37:16 2011, 美东) 提到:
佛教的聖典是「經」「律」「論」三大典藏,也就是所謂之三藏,本書所集二三六篇經
藏解釋,不僅介紹其出處,且將經典、戒律典論內容逐條介紹其內容使學習佛教理論者
能深入淺出的認知。
本書所指經,就是梵語的義譯記載佛教始祖釋迦牟尼所說的教義,「律」亦是梵語譯音
,是將當年的教團生活規則作為學佛的戒律,論是將佛教教義加以詮譯,因而本書可說
是佛教聖典全集的濃縮。
大藏經(回頂端)
大藏經為漢譯的佛教經典,與東土高僧著作入藏的總稱,簡稱為藏經。又稱為一切經。
一切經的名稱起源於隋朝,它的內容包括佛所說的經典及西方釋氏的著作。現今的大藏
經,又加入中國及日本等高僧的著作。
根據隋書經籍志記戰:梁武帝在華林園中總集釋氏經典共五千四百卷,沙門寶唱撰經目
錄,這是佛經有藏的開始。
唐朝開元年間,沙門智昇著開元釋經目錄二十卷,列五千四十八卷。宋朝有蜀版五千四
十八卷、福州東禪寺版六千四百三十四卷、福州東禪寺版... 阅读全帖
b*****n
发帖数: 662
30
来自主题: ChinaNews2版 - 放生功德最為第一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Family 讨论区 】
发信人: bigbowl (Big Bowl), 信区: Family
标 题: 放生功德最為第一 (转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Jan 16 01:22:56 2012, 美东)
发信人: Dreamer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信区: Dreamer
标 题: 放生功德最為第一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Jan 16 01:03:26 2012, 美东)
放生手冊
来源: http://book.bfnn.org/books2/1498.htm
海濤法師輯

放生功德
放生功德最為第一
放生法語
戒殺放生
放生、吃素
愛心的放生
慈悲的放生
每月大放生
放生儀軌
放生問答
海濤法師的弘法志願
中華護生協會
中華印經協會

所有的生命都是寶貴的。在愛惜自己生命的同時,我們也要愛護一切生命,愛心是世界
宗教。
佛陀非常清楚的教導我們,要以慈悲心、平等心對待一切眾生。一切眾生代表一切宇宙
,也代表一切法。
中華護生協會誠摯邀您一起加入放生、護生的愛心行...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538
31
来自主题: Family版 - 放生功德最為第一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Dreamer 讨论区 】
发信人: Dreamer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信区: Dreamer
标 题: 放生功德最為第一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Jan 16 01:03:26 2012, 美东)
放生手冊
来源: http://book.bfnn.org/books2/1498.htm
海濤法師輯

放生功德
放生功德最為第一
放生法語
戒殺放生
放生、吃素
愛心的放生
慈悲的放生
每月大放生
放生儀軌
放生問答
海濤法師的弘法志願
中華護生協會
中華印經協會

所有的生命都是寶貴的。在愛惜自己生命的同時,我們也要愛護一切生命,愛心是世界
宗教。
佛陀非常清楚的教導我們,要以慈悲心、平等心對待一切眾生。一切眾生代表一切宇宙
,也代表一切法。
中華護生協會誠摯邀您一起加入放生、護生的愛心行列。
佛陀教育中心 負責人
中華護生協會 理事長
海 濤
放生功德
1、「勸君勤放生,終久得長壽。若發菩提心、大難天須救。」
—彌勒菩薩
2、「眾生即佛,殺眾生即殺佛,救眾生即救佛。」
3、「...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538
32
来自主题: NewYork版 - 放生功德最為第一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Dreamer 讨论区 】
发信人: Dreamer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信区: Dreamer
标 题: 放生功德最為第一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Jan 16 01:03:26 2012, 美东)
放生手冊
来源: http://book.bfnn.org/books2/1498.htm
海濤法師輯

放生功德
放生功德最為第一
放生法語
戒殺放生
放生、吃素
愛心的放生
慈悲的放生
每月大放生
放生儀軌
放生問答
海濤法師的弘法志願
中華護生協會
中華印經協會

所有的生命都是寶貴的。在愛惜自己生命的同時,我們也要愛護一切生命,愛心是世界
宗教。
佛陀非常清楚的教導我們,要以慈悲心、平等心對待一切眾生。一切眾生代表一切宇宙
,也代表一切法。
中華護生協會誠摯邀您一起加入放生、護生的愛心行列。
佛陀教育中心 負責人
中華護生協會 理事長
海 濤
放生功德
1、「勸君勤放生,終久得長壽。若發菩提心、大難天須救。」
—彌勒菩薩
2、「眾生即佛,殺眾生即殺佛,救眾生即救佛。」
3、「...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538
33
来自主题: Pittsburgh版 - 放生功德最為第一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Dreamer 讨论区 】
发信人: Dreamer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信区: Dreamer
标 题: 放生功德最為第一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Jan 16 01:03:26 2012, 美东)
放生手冊
来源: http://book.bfnn.org/books2/1498.htm
海濤法師輯

放生功德
放生功德最為第一
放生法語
戒殺放生
放生、吃素
愛心的放生
慈悲的放生
每月大放生
放生儀軌
放生問答
海濤法師的弘法志願
中華護生協會
中華印經協會

所有的生命都是寶貴的。在愛惜自己生命的同時,我們也要愛護一切生命,愛心是世界
宗教。
佛陀非常清楚的教導我們,要以慈悲心、平等心對待一切眾生。一切眾生代表一切宇宙
,也代表一切法。
中華護生協會誠摯邀您一起加入放生、護生的愛心行列。
佛陀教育中心 負責人
中華護生協會 理事長
海 濤
放生功德
1、「勸君勤放生,終久得長壽。若發菩提心、大難天須救。」
—彌勒菩薩
2、「眾生即佛,殺眾生即殺佛,救眾生即救佛。」
3、「... 阅读全帖
b*****n
发帖数: 662
34
来自主题: WaterWorld版 - 放生功德最為第一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Family 讨论区 】
发信人: bigbowl (Big Bowl), 信区: Family
标 题: 放生功德最為第一 (转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Jan 16 01:22:56 2012, 美东)
发信人: Dreamer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信区: Dreamer
标 题: 放生功德最為第一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Jan 16 01:03:26 2012, 美东)
放生手冊
来源: http://book.bfnn.org/books2/1498.htm
海濤法師輯

放生功德
放生功德最為第一
放生法語
戒殺放生
放生、吃素
愛心的放生
慈悲的放生
每月大放生
放生儀軌
放生問答
海濤法師的弘法志願
中華護生協會
中華印經協會

所有的生命都是寶貴的。在愛惜自己生命的同時,我們也要愛護一切生命,愛心是世界
宗教。
佛陀非常清楚的教導我們,要以慈悲心、平等心對待一切眾生。一切眾生代表一切宇宙
,也代表一切法。
中華護生協會誠摯邀您一起加入放生、護生的愛心行... 阅读全帖
q****n
发帖数: 4574
35
佛說四十二章經解
明古吳蕅益釋智旭著
----------------------------------------------------------------------------
----
佛說四十二章經解
明古吳蕅益智旭著
~d 1
經題七字。通別合舉。人法雙彰。經之一字是通名。一切大小乘脩多羅藏。同名經故。
佛說四十二章六字是別名。異眾經故。就別名中。佛為能說之人。四十二章為所說之法
。佛者。梵語具云佛陀。此翻覺者。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覺不同凡夫。覺他不
同二乘。覺滿不同菩薩。卽是釋迦牟尼如來萬德慈尊。娑婆世界之教主也。說者。悅所
懷也。佛以度生為懷。機緣未至。默然待時。機緣旣熟。應病與藥也。四十二章者。約
數標名。蓋從一代時教之中。摘其最切要。最簡明者。集為一冊。以逗此土機宜。所以
文略義廣。該通四教。未可輒判作小乘也。
~s 1
後漢迦葉摩騰竺法蘭同譯
~d 2
後漢。卽東漢。對前漢而言之。孝明皇帝永平三年。歲次庚申。帝夢金人項有日光。飛
來殿庭。以問群臣。太史傅毅對曰。臣聞西域有神。號之為佛。陛下所夢。其必是乎。
博士王遵亦奏曰。按周書異記。載佛誕於周昭王二... 阅读全帖
d**********6
发帖数: 237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略論明心見性
元音老人著
連載於《禪》刊 1991 年 1~4 期
緒說
(甲)明心見性之意義
明心見性者,明心虛妄不可得,息下狂心見真性也
明心見性者,乃明白心之妙用,皆依性體而起;從用見體,從流得源也
明心見性者,明心本無,見性本有也
明心見性者,明悟即心即性,即性即心也
明心見性者,明心性無住,一物不立,歸無所得也
(乙)明心見性之證成
禪宗
淨土宗
密宗
(丙)悟後真修
(丁)證體啟用
(戊)歸宿問題
(己)結 論
緒說
我等眾生,從無始曠劫以來,迷失自己本來面目,認妄為真,喚奴作郎,妄起貪嗔,造
業受報,如春蠶作繭,自纏自縛,無解脫時。愚者無知,安受困苦,不求解脫;智者雖
知生死事大,苦海無邊,欲求解脫而苦無其門。如古之外道六師,探宇宙萬有之緣起,
不曰神我,即謂冥諦、斷滅;今之科學、哲學,究人生萬物之根源,不言二元,即言一
元,雖各言之鑿鑿,極盡玄妙;然皆如盲人摸象,無有是處。
釋迦文佛,悲憫眾生,出苦無由,應現世間,教化眾生。四十九年隨順時節機宜,說大
、說小,說偏、說圓,說頓、說漸,披肝瀝膽,委曲開示二種根本:一者無始生死根本
,二者菩提涅槃原清淨體,以闡明人生宇宙之奧秘,揭示生死... 阅读全帖
w*********r
发帖数: 2192
37
《大智度論》中四無量心的地位及修持
釋海實
大   綱
一、前 言
二、四無量心
(一)慈、悲、喜、捨義
(二)無量義
三、龍樹對四無量心的立場
(一)承續《阿含經》解脫的立場
(二)以三種緣明不共二乘之差別
四、四無量心的修習方法
五、結 論
【參考書目】
一、前 言
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在原始佛教中,本是佛陀所重視的修行法門之一。世
尊不但順應當時沙門、婆羅門等,希求生梵天而教授其法,[1] 更進而開示,修四無量
心能得無量心解脫的要義。但至部派時期、聲聞學者卻將四無量心視為是勝解觀(假想
觀)、一般的世俗定法,僅能降伏煩惱,不能依此引發無漏慧得証解脫。直至大乘佛法
的興起,龍樹菩薩以一切法無自性空的立場,來解說四無量心,這才又回復佛陀的本懷
,並以三種緣(眾生緣、法緣、無緣),來論述當時聲聞學者對四無量心的錯誤觀點。
此外,慈悲本是佛教的精髓,大乘行者無不以此為要著。而長養慈悲的方法,不外乎是
修習四無量心。那四無量心要如何修習才能與菩薩道相吻合呢?龍樹又如何解說四無量
心,如何會通原始佛教解脫的立場呢?今即對此等問題,以本文略加探討。
二、四無量心
四無量心,又名四梵行... 阅读全帖
d******r
发帖数: 5008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密教興而佛教亡之原因
http://fk2009.pixnet.net/blog/post/26120713-密教興而佛教亡之原/a>
 
往昔天竺「密教興而佛教亡」之原因有七:
第一:以外道法代替佛法。密宗實非佛教,乃是以外道法代替佛法之宗教--以佛教表相
及佛法名相包裝之外道法--所說一切修証名相及法報化身修証、諸種等至 三昧、四加
行、四無量心、法界體性智、四智、五智、般若、根本智、後得智、涅槃、真如、成佛
之道……俱與三乘經典 佛說本旨不同;彼等所證之阿賴耶識亦非顯教所證之第八識阿
賴耶心,乃其自行施設明點之阿賴耶識,故顯教中一切賢聖以己證量與之印證時,必定
扞格不入,悉如 牛頭之逗馬嘴也。如是,密教以其未證佛教諸經所說之真實心,以其
未證佛教諸經所說般若慧之種種「般若妄想」,以其未入見道位之「雙身法外道世間淫
慧」,翻誣顯教真悟菩薩之 證量粗淺,貶低為「因位」之修行法門,而反妄自高推己
所修行之外道法為佛教「果位」之修行法門,以此崇密抑顯,殊為可笑。如是,密教中
人所言證量,既然皆 與三乘經典所說之修證無關,復又崇尚雙身法之第四喜--追求人
間淫樂之最高層次樂受,顯然僅是外道性力派之「世...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39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关于佛法的一个问题
心經講義 ZT
达赖尊者 2002年于台湾
經典曾說藉由聽聞的力量才能分辨什麼是法?什麼是非法?什麼是暫時利益?什麼是究
竟利益?什麼是所取或什麼是所斷?這不是天生所能了解的,必須藉由聽聞學習才能了
知。
由聽聞的力量了解應取應捨,了解是非,斷十惡業、行十善業,進而去守戒,包括別解
脫戒、居士五戒、沙彌戒和比丘戒。
也藉由聽聞的力量斷除散亂心、昏沈掉舉,培養正知正念而成辦專一、凝靜的不動三摩
地。
進一步,由聽聞所生慧、思所成慧直到修所成慧,緣空性的止觀雙運,現證空性而得到
涅槃。以上是經典提到聽聞的種種功德。(註:源自聽聞集「由聞之諸法,由聞遮諸惡
,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
無論是世間或是出世間,「聽聞」均扮演重要的角色。世界各國對教育及知識的提升非
常重視,台灣的知識教育水準很高,我很隨喜,但是我們所學的教育大多是在追求外在
的物質,我們以為快樂是由來自於物質的滿足,但事實上我們雖然學了那麼多,卻沒有
想像中的快樂。那是因為所學的知識與追求的快樂目標不符合而導致的。真正快樂的知
識,應該建立在心靈上,我們應從內心提升,來追求心靈的喜悅,才能得到究竟的快樂。
許多宗教因而發展了...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40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关于佛法的一个问题
心經講義 ZT
达赖尊者 2002年于台湾
經典曾說藉由聽聞的力量才能分辨什麼是法?什麼是非法?什麼是暫時利益?什麼是究
竟利益?什麼是所取或什麼是所斷?這不是天生所能了解的,必須藉由聽聞學習才能了
知。
由聽聞的力量了解應取應捨,了解是非,斷十惡業、行十善業,進而去守戒,包括別解
脫戒、居士五戒、沙彌戒和比丘戒。
也藉由聽聞的力量斷除散亂心、昏沈掉舉,培養正知正念而成辦專一、凝靜的不動三摩
地。
進一步,由聽聞所生慧、思所成慧直到修所成慧,緣空性的止觀雙運,現證空性而得到
涅槃。以上是經典提到聽聞的種種功德。(註:源自聽聞集「由聞之諸法,由聞遮諸惡
,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
無論是世間或是出世間,「聽聞」均扮演重要的角色。世界各國對教育及知識的提升非
常重視,台灣的知識教育水準很高,我很隨喜,但是我們所學的教育大多是在追求外在
的物質,我們以為快樂是由來自於物質的滿足,但事實上我們雖然學了那麼多,卻沒有
想像中的快樂。那是因為所學的知識與追求的快樂目標不符合而導致的。真正快樂的知
識,應該建立在心靈上,我們應從內心提升,來追求心靈的喜悅,才能得到究竟的快樂。
許多宗教因而發展了...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心經講義 ZT (转载)
經典曾說藉由聽聞的力量才能分辨什麼是法?什麼是非法?什麼是暫時利益?什麼是究
竟利益?什麼是所取或什麼是所斷?這不是天生所能了解的,必須藉由聽聞學習才能了
知。
由聽聞的力量了解應取應捨,了解是非,斷十惡業、行十善業,進而去守戒,包括別解
脫戒、居士五戒、沙彌戒和比丘戒。
也藉由聽聞的力量斷除散亂心、昏沈掉舉,培養正知正念而成辦專一、凝靜的不動三摩
地。
進一步,由聽聞所生慧、思所成慧直到修所成慧,緣空性的止觀雙運,現證空性而得到
涅槃。以上是經典提到聽聞的種種功德。(註:源自聽聞集「由聞之諸法,由聞遮諸惡
,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
無論是世間或是出世間,「聽聞」均扮演重要的角色。世界各國對教育及知識的提升非
常重視,台灣的知識教育水準很高,我很隨喜,但是我們所學的教育大多是在追求外在
的物質,我們以為快樂是由來自於物質的滿足,但事實上我們雖然學了那麼多,卻沒有
想像中的快樂。那是因為所學的知識與追求的快樂目標不符合而導致的。真正快樂的知
識,應該建立在心靈上,我們應從內心提升,來追求心靈的喜悅,才能得到究竟的快樂。
許多宗教因而發展了許多心靈提升的方法,希望人們能從心靈提升上尋...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来藏之体性--八不中道
原文+ 青目釋
都说了是在说因缘。。。。看青目的释
所谓不生是因为 ”生相決定不可得故不生“的方便说
中论不能把想要的东西揪出来, 最好还是整章看
因为有立伪论而后破的章节
=======
中論觀因緣品第一
龍樹菩薩造 梵志青目釋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不生亦不滅  不常亦不斷
 不一亦不異  不來亦不出
 能說是因緣  善滅諸戲論
 我稽首禮佛  諸說中第一
問曰。何故造此論。答曰。有人言萬物從大自在天生。有言從韋紐天生。有言從和合生
。有言從時生。有言從世性生。有言從變生。有言從自然生。有言從微塵生。有如是等
謬故墮於無因邪因斷常等邪見。種種說我我所。不知正法。佛欲斷如是等諸邪見令知佛
法故。先於聲聞法中說十二因緣。又為已習行有大心堪受深法者。以大乘法說因緣相。
所謂一切法不生不滅不一不異等。畢竟空無所有。如般若波羅蜜中說。佛告須菩提。菩
薩坐道場時。觀十二因緣。如虛空不可盡。佛滅度後。後五百歲像法中。人根轉鈍。深
著諸法。求十二因緣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等決定相。不知佛意但著文字。聞大乘法中說畢
竟空。不知何因緣故空。即生疑見。若都畢竟空。云何分別有罪福...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来藏之体性--八不中道
转--印顺大师的中觀論頌講記
正釋
觀因緣品第一
一切法的存在與生起,是依於因緣的,這是佛法的根本義,所以先觀察 因緣,看
他是怎樣的生起一切法。泛泛而談,世間一切法,有因有果,世人 也未嘗不說。但唯
有佛教特別談到:凡是存在的,是從眾緣所生的;非緣生 的,一點也沒有。因緣二字
,在根本聖典中,有何不同,很不易說,如集、 因、緣、生、根、觸等,都名異義同
;不過習慣都簡單的只說因緣吧了。一 般的解釋:親切的、主要的條件是因,疏遠的
、次要的條件是緣。其實也不 一定。如薩婆多部說六因,舍利弗毘曇說十因,瑜伽論
說十因,是包括一切 因緣在中的;銅鍱者說二十四緣,舍利弗毘曇說十緣,說一切有
部說四緣, 因也是包括在內的。怕是有部學者吧!把種種因緣,精練為四緣,為後代
學 [P48] 者所通用。佛說一切法從因緣生,目的在破邪因、無因,常見、斷見等錯誤
,又開示一切法的寂滅性。這本是佛學中,普遍而共認的。但一般人對緣生 的見解,
生起不正確的錯誤,主要是以為有實在的法,從實在的緣生。本品 觀因緣,就是否定
自性有的因緣生,深刻的通達諸法無自性空。如一般所講 的因緣。雖不同於外道的妄
計,但不徹底... 阅读全帖
w*****r
发帖数: 7106
44
第五章 大乘菩薩道的真義
中國佛教主要表現為大乘形態,而大乘佛教的核心內容在於菩薩道的實踐。對此,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卷第二·譬喻品第三》說:「若有眾生,從佛
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謂,湣念
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菩薩求此乘故,名為『摩訶薩』
。」這就是說,大乘的表現是「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自然智、無師智、如
來知見、力、無所謂,湣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有悖於此者應不是
大乘。具體到現代禪與印順法師就菩薩道的爭論,我們判斷的依據將是《妙法蓮華經》
對大乘的這一表述。
在現代禪與印順法師的相關爭論中,雙方的焦點在於菩薩的資格問題。也就是說,
究竟行大乘菩薩道的主體應當是法眼清淨的菩薩還是凡夫菩薩?雙方之所以在此問題上
發生爭論,導火索當是印順法師主張(凡夫的)人菩薩行,而現代禪創始人李元松先生
持否定的看法。李元松先生說:
針對禪師們這種「言過其實」的說法,印順法師曾給予批評,大意是:「禪師們太
過於強調修證了,以致無法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菩薩道的本意是人乘的菩...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生死轮回是没有“主体”的
無我的輪迴─ ─佛教的生死觀
郭朝順
華梵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元培學報
第五期 (1998.12)
一、印度傳統的輪迴思想
生死問題是一切宗教的大問題,更是人生的大問題。吾人因何有生?為何有死?在生之
前,在死之後,吾人存在嗎?還是並不存在?這些問題並不是只有宗教家或者宗教信徒
才會追問的,而是只要知道這世上存在死亡現象之人,在他內心的深處,都會不由自主
地興起種種關於生死的諸般疑問。相傳釋迦牟尼佛出家的因緣之一,便是當其為悉達多
太子時出遊,親眼目睹老病死的現象而引發[1]。
悉達多第一次看到死亡與葬禮,死亡的現象大大地震動了他的心靈,因為「死亡」就是
離開人世,就是無論父母、親人都無法再見到死者,而死者也無法再見父母、親人、愛
人。讓我們想像一下躺在墓地的死者,孤零零地一個人處在他的棺木之中,至親至愛的
親人,在喪禮結束之後,就算再留戀,遲早也會離去,所有的生者都要去過他們人世間
的生活,有陽光,有活力,有喜,有悲的生活﹔只有那棺中之人,一個人被留在墓穴的
棺木之中,身上布滿細菌,爬滿蟲蟻,流出膿汁,化為枯骨。印度以火葬為主,火葬雖
沒土葬那般令人對於地底幽冥產生想像與畏懼,但喪禮... 阅读全帖
j******g
发帖数: 2689
46
佛教經典中神通故事的作用及其語言特色
http://www.chibs.edu.tw/ch_html/LunCong/098/098a-02.htm
佛教經典中神通故事的作用及其語言特色
丁 敏
(政治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提要
本論文嘗試從佛教經典中神通故事的作用與語言特色兩個面向,來分析神通故
事何以一再活躍於佛教發展史上的各個時期,乃至在今日社會中仍有其魅力。由於佛教
神通故事是依循佛教神通理論的發展而有所不同。因此本文分為原始佛典、介於小乘至
大乘間的佛典、大乘佛典三個階段來看佛教神通故事隨其神通觀念的變化而顯示出的不
同作用。其次,分析神通故事在宗教與文學兩方面的語言特色,以了解神通故事的語言
特色,也是它引人入勝的所在。最後本文試圖指出佛經神通故事對整個佛教宗教性格的
影響為何;並概括指出佛教神通故事在中國社會中由古至今的若干作用。
案:本論文所引用的佛經,均引用自《大正新脩大藏經》,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在台
影印版。而在論文的附註中,均簡稱《大正藏》。又在論文行文中,引用佛經原文或轉
述佛經故事,常在文後即註明出處,例如〔2-11a~15b﹞,表示在《大...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4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四谛--Wiki
四谛
四谛(巴利文:cattāri ariyasaccāni,梵文:catvāri āryasatyāni',又称四
真谛[1]、四圣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是佛陀一代时教之基本教法,南传
佛教的基本教义[2]。其中“谛”原义是事物的内在含义或者意义,在佛教中用来翻译
梵语“Satya”,意思是真实无谬的道理[3]。
目录
1 四聖諦
2 苦谛
3 集諦
4 滅諦
5 道諦
6 四聖諦三轉十二行
7 四谛十六行相
8 參考文獻
四聖諦佛陀悟道後最早傳授的真理:“苦、集、滅、道。”又稱四真諦、四正諦[4]。
佛教不管支派如何衍流,必根本依據四諦,否則將非佛教。
四谛概括了两重因果关系:集是因,苦是果,是迷界的因果;道是因,灭是果,是悟界
的因果。這是從表面現象到深層原因的逆推過程。反過來說,就是修道除惡、滅貪嗔癡
,就可以避免痛苦,脫離輪回。
释迦牟尼成道后,在鹿野苑初转法轮[5],即为憍陈如等五位贤者宣讲了四圣谛,五人
各有所证悟,而求出家成为五比丘僧[6]。
苦谛参见:三苦、八苦及五蕴
苦谛(Dukkha):根據對現實的深刻觀察,佛總結出人生的八大痛苦:生、老、病、死
、愛別...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48
当年看到, 觉得很神奇的说, 后来接触点佛教, 估计和唐密有点联系
转文的作者也是这么看的。。。
密宗的策略似乎是在“基础知识”具备以后, 跳过很多”层“, 从“反“方向直击中
心。
这种性质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和 禅宗 有一丝丝相似, 不然就不会有禅头用
”金沙滩头马郎妇“
我猜这种”即身是佛“,当”自己“是本尊的金刚乘的方法,弄地不好, 挺危险的。
当然我知道啥那?不过记得莫仁波切说了, 不成佛即下地狱。。。。
刚才还看了几个网文, 不过browswer crash了, 找不到了。
『转』
論文稿定本
1 論文稿定本
二、論文稿定本
從鎖骨菩薩到魚籃觀音傳說之變異
胡萬川
東海大學中文系教授
前言
傳統中國,特別是漢族的民間佛教信仰,觀音菩薩是在所有的菩薩信仰當中流傳最為普
及的一位菩薩。印度傳來的觀音菩薩,原來大都以男性形象出現,根據學者的考證,大
概從宋代以後,觀音菩薩才漸漸的以女性的形象出現,並且有多種化身。其中之一尌是
魚籃觀音,魚籃觀音又稱做馬郎婦觀音。雖然各地供奉觀音的佛寺,很少以魚籃觀音為
主祀的菩薩,但是在民間傳說上和後來的各種觀音畫像,魚籃觀音卻出現得很頻繁。魚
籃觀...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生死轮回是没有“主体”的
。。。。。佛陀是直接從問題的根本錯誤處——我見,來著手糾正的:在過去的生命裡
,沒有一個實在的、常住的、獨存的內涵,不管稱他是我、真我、靈魂、實我、自性等
的;在當下的生命中也沒有;就是將來從死(這一期生命)到生(下一期生命)的過程
中也不會有。在生命流轉的任何時空裡,經由蘊、處、界的交互作用,不斷地有新的業
力生成,舊的業力消逝、潛存。業力,是「經驗的反應」,「生活的遺痕」,也可以理
解為「自己的行為,對自己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主要是在自己的心、意、識中作
用,乃至從此世(生)至他世(生),不斷地消長、變化著。若就積聚、記憶的作用,
說是心;若就對來生愛染、執取的作用,說是識(有取識)。但不管怎麼說,這當中,
不存在任何恆常、不變的部分,可以視為真我的。所以,佛陀會在《中阿含第201——
嗏帝經》,呵責嗏帝比丘「今此識,往生不更異」的說法了。
兔子王: 所谓有往生不更异的识,只不过是强力“有我”的背景下生出的寄托而已,
这些人通常会口头说不是神我, 梵我,其实宣扬的还是神我梵我
==================================================... 阅读全帖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