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 发帖数: 22092 | 1 来自主题: WaterWorld版 - 英雄双韵体 看了一大堆科普,凡是带着怒气的,有立场倾向的,我基本都认定SB,唯有这片我
觉得看着稍觉顺眼。
=================
http://qing.weibo.com/tag/%E8%8B%B1%E9%9B%84%E5%8F%8C%E9%9F%B5%
沈负心 01月15日 历史:理性论证“英雄双行体”
最早的“英雄格”是荷马史诗开创的,形式为六音步扬抑抑格。其中的扬
抑抑格因其“下冲之势”,被认为有助于传达悲怆宏大的情绪,适合刻画英雄,所
以被称作“英雄格”。而六音步则是荷马史诗的习惯。 荷马史诗是无韵
的。 英国的乔叟对格律的表现效果有不同的理解,他创造了一种新的“
英雄体”。他认为五音步抑扬格适合抒发英雄情怀,并设定了押韵形式“AABBCCDD
…”。这种格律的准确译法似乎应是“每两行押一韵的英雄体”,我们暂且称之为
“双行韵英雄体”吧。 然而, 英国 十四行诗通常就是五音步抑扬格的,
一旦其中出现“双行”同韵的部分,就等于局部运用了“双行韵英雄体”。比如,
十四行诗的最末两句就是“双行”。有的十四行诗通篇... 阅读全帖 |
|
c***s 发帖数: 70028 | 2 李玉刚曾连续两年上春晚演唱《新贵妃醉酒》和《嫦娥》,他特殊的表演形式融入了中国传统艺术文化,而且从表演中可以看出他对细节的执着和对完美的追求。
当问及李玉刚是不是对妆容、造型、演唱的细节有点“强迫症”时,他回应说:“我的确是对细节要求到极致的人,有些东西我很较真儿。艺术是自然而然的,也是千锤百炼的,这不应该算是‘强迫’,我只是甘愿。因此,它成为我成长的一种压力和动力,这么多年,不经意间,这种‘挑剔’让我拥有了很多美好的东西,而我只想把所有的美好留给这个世界。”
此前,在离春晚还有三个月的时候,就有新闻称“李玉刚或三上春晚”,并且为此准备了三个作品,李玉刚回应称:“还剩下二十多天的时间,春晚的节目组也是迫在眉睫的状态,但我只会拿出最好的作品,不会为时间妥协。我不怕春晚的拒绝,没有好作品,我会主动拒绝一切面对公众的机会。”
CCTV《星光大道》8周年盛典于近日璀璨举行,“萌主”李玉刚的“突然”现身让整个演播大厅瞬间人声鼎沸。而其表演的大型原创歌舞诗剧《四美图》中经典的“西施浣纱”的片段则让观众大呼:太美太惊艳。现场极度火爆。
众所周知,《星光大道》以“百姓自娱自乐”为宗旨,为普通百姓提供了... 阅读全帖 |
|
|
wh 发帖数: 141625 | 4 她最终参加反德医疗组织不算成圣吗?我以为这像佛经中的回向品、地藏王的我不入地
狱谁入地狱,是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呢。音乐之声里的maria也是放弃修女生活,
不过她既反德又爱那个上校,也没有sister luke那样强烈的个性和宗教精神。只看过
修女传的剧照,没看过电影,回头去看。有宗教精神的人都很相像,t.s. eliot的诗剧
the cocktail party里面的celia也是深深不满足于日常的孤独凡俗的生活,也是加入
教会医疗队,去非洲原始部落看护瘟疫病人,最后死在那里。我也想了半天这种个性和
精神信仰的矛盾,给你看写的帖子:
http://74.53.4.74/pc/pccon.php?id=6933&nid=140149
我也挺赞成你说的“不执”。另外又觉得每个人处在具体的历史情境当中,像sister
luke那样处在战争、革命年代的,是不是大都会选择入世这条路。eliot的另一个诗剧
murder in the cathedral也是讨论thomas becket在醉酒杀人、失去理智的歹徒面前做
什么选择,逃生还是求死。我印象深的一句话是无法用对或错这样的道德判断来... 阅读全帖 |
|
j****e 发帖数: 12067 | 5 是的,在一千年之内,人类将乘着蒸汽的翅膀,在天空中飞行,在海洋上飞行!年
轻的美洲人将会成为古老欧洲的游客。他们将会到这儿来看许多古迹和成为废墟的城市
,正如我们现在去参拜南亚的那些正在湮灭的奇观一样。
他们在一千年之内就会到来!
泰晤士河,多瑙河,莱茵河仍然在滚滚地流;布朗克山带着它积雪的山峰在屹立着
;北极光照耀着北国的土地;但是人类已经一代接着一代地化为尘土,曾经一度当权的
人们已经在人们的记忆中消逝,跟那些躺在坟墓里的人没有两样。富有的商人在这些坟
地上——因为这片土地是他的田产——放了一个凳子。他坐在那上面欣赏他一片波浪似
的麦田。
“到欧洲去!”美洲的年轻人说,“到我们祖先的国度去,到回忆和幻想的美丽的
国度去——到欧洲去!”
飞船到来了,里面坐满了客人,因为这种旅行要比海上航行快得多。海底的电线已
经把这批空中旅客的人数报告过去了。大家已经可以看见欧洲——爱尔兰的海岸线。但
是旅客们仍然在睡觉。当他们到了英国上空的时候,人们才会把他们喊醒。他们所踏上
的欧洲的头一片土地是知识分子所谓的莎士比亚的国度——别的人把它称为政治的国度
,机器的国度。
他们在这儿停留了一... 阅读全帖 |
|
c*****g 发帖数: 1856 | 6 柴科夫斯基 《曼弗雷德交响曲》
《曼弗雷德交响曲 》, d小调,作品第58号,作于1885年。
是作曲家根据拜伦的同名诗剧创作的。在这部诗剧中,曼弗雷
德对知识和生活感到厌倦和失望,从而放弃对生活的任何探求。
他不愿再在人群中生活,独自躲在阿尔卑斯山上人迹不到的一座
堡寨中,拒绝向诸命运之神和众精灵之王屈膝,拒绝修道院院长
的挽救,一心寻求遗忘,宁愿在孤寂中死去。作品共四个乐章,
作曲家给这几个乐章写作的说明是:
1: 曼弗雷德在阿尔卑斯山中徘徊。
由于为人生种种奥秘的问题所苦恼,为毫无指望的强烈痛苦
和对罪恶的过去的回忆所折磨,他忍受着极大的精神痛苦。曼弗
雷德完全陷入神秘的魔法控制之中并威严地与地狱的强大势力交
往。但是世上没有任何人或任何东西能满足他徒然追求的那唯一
的忘记。 对他热恋过而死去的爱丝塔蒂的回忆撕碎了他的心,
曼弗雷德极度的绝望永无止境。
2和3都是画面性的间奏性,曼弗雷德的精神戏剧退居第二位。
这里引入大自然和山民生活的背景,以衬托曼弗雷德的孤独。生
活的美和欢乐就在他身边,但他的心灵却得不到一点安宁。
2:“阿尔卑 |
|
r****m 发帖数: 1264 | 7 19世纪戏剧
19世纪初浪漫主义运动在欧洲兴起。英国的浪漫主义主要表
现在诗歌和小说领域,但对戏剧也有影响,即产生了当时统治着英国
舞台的情节剧。情节剧从法国传入英国开始音乐成分十分重要,对话
也有音乐伴奏,后来音乐不再成为重要因素,而以曲折离奇、富有浪
漫色彩的情节和富丽堂皇的布景吸引观众。
情节剧日益商业化,许多严肃的作家对此不满;同时,随着
浪漫主义运动的开展,学术界对莎士比亚的评价越来越高。这样,一
些浪漫主义诗人开始照莎士比亚或希腊戏剧的风格创作诗剧,如P.B.
雪莱(1792~1822)写作了《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1819)、《沈
西》(1819),G.G.拜伦(1788~1824)写作了《曼弗雷德》(1817
)、《该隐》(1821)。但这些诗人的诗剧不适合演出,对戏剧没有
产生直接的影响。
1843年,"戏剧检查法"被废除,剧院和观众不断增加,但作
家更致力于小说创作,戏剧领域并无优秀作品。情节剧走向末路,剧
院里上演的剧目大多是法国戏剧,或从司各特等人的小说改编的剧本
。莎士比亚的作品也在上演,但大多数演员地位低下,缺少修养,对
莎剧的 |
|
j******n 发帖数: 21641 | 8 莫 言
题目是《打人者说》,其意为,凡打人者,总是有许多的话要说。首先要对被打者
说,说“我”——或是“我们”——更多的时候是“我们”,为什么要打“你”,亦或
是“你们”。凡打人者,之所以打人,总是首先要占领一个道德的高地,于是义正词严
,举拳有理。一般情况下,被打者是没有权利、也没有机会为自己申辩的,因为,一旦
当象征着正义或代表着正义的拳头高高地举起来时,道德审判的工作已经完成。接下来
进行的就是正义的报复。我们在我们的历史上以及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已经见惯了这
种正剧——即便是惨剧,我们也只能当做正剧看。我们在从小接受的教育中,已经把这
样的惨剧当成公道和天理。这公道和天理的根本依据就是:杀人者偿命,作恶者受罚。
于是,我们把人施之于他人肉体的暴力,当成了天道的报应。于是,我们不仅习惯于棍
棒施之于肉体,我们还习惯于拳脚施之于妇婴,我们还习惯于那些天才狱卒们的发明:
从腰斩到凌迟,从剥皮剜眼点天灯到枪筒戳肋骨到头顶上放爆竹,因为这一切,都是假
借了正义和天道。关于人跟动物的根本区别,有种种或庄或谐的判断。但我要说:人与
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可以对同类施以酷刑——以... 阅读全帖 |
|
wh 发帖数: 141625 | 9 没看过风之谷。我觉得牺牲不该是目的,更好地生存才是目的。我以前很纠葛于牺牲这个
问题,写过《鸡尾酒会》这个诗剧的读后感聊这个话题。后来又写了另一篇关于诗人的
去世,觉得想得更透一点。转贴在这里共勉。
发信人: wh (wh),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那个扎马尾辫的诗人去了 (转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Oct 14 10:29:38 2010, 美东)
【 以下文字转载自 FDU 讨论区 】
发信人: wh (wh), 信区: FDU
标 题: 那个扎马尾辫的诗人去了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Oct 14 10:29:05 2010, 美东)
九十年代前期入校的同学,大概会记得校园里一对瞩目的人物:一个扎马尾辫的男生,
一看就是诗人,圆圆的脸也很天真单纯;另一个男生不扎辫子,但五官细腻柔和不亚于
女生,也是一看就诗人。这俩常走一起,那是双重诗人气场,连我这样走路目不斜视的
人都被吸引得回头过好几次。
扎马尾辫的叫马骅,不扎辫子的是韩博。两人都是91国政本科生。国政尽出能说会道之
辈,且不说因新加坡辩论赛而一举成名的蒋昌建,就连... 阅读全帖 |
|
s****r 发帖数: 31686 | 10 对决, 千古大烂片, 敌人的杀手名字叫王八, 和我diang 特警孪生, 另外加个婊子
报社记者兰青淫声浪语, 大搞三角恋, 日你妈啊, 这么烂, 敌人一入境就在我
diang360度监视之下, 就差把窃听器塞进敌人的逼缝了。。。 |
|
o***s 发帖数: 42149 | 11 李玉刚大气红金色贵妃造型
瞬间变成白色贵妃
每年央视春晚的魔术节目都颇受期待,今年央视的龙年春晚也不例外。而除了刘谦的魔术《幻境》,首登春晚舞台的青年演员李玉刚《新贵妃醉酒》中的一秒“变装”也让观众在惊艳之余感受到了魔术般的神奇。
春晚“战袍” 亲身参与设计
2012年龙年春晚,午夜黄金时间登场的李玉刚以一曲《新贵妃醉酒》惊艳了全国观众,而在各大网站发起的春晚最喜爱的节目票选中,《新贵妃醉酒》的成绩也都遥遥领先。据悉,李玉刚为这次表演花费了诸多精力,从服装到头饰道具全部精心制作,其首登春晚的“战袍”更是邀来著名设计师郭培共同打造,自己也是亲自参与了设计。
暗藏玄机 变装就在一瞬间
首次亮相春晚舞台,由李玉刚参与设计的红金色为主调的“贵妃”服装大气华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而其表演舞长绸时,由红金色贵妃服变装成白色贵妃服的一瞬间形成的巨大视觉反差更使得诸多观众直呼被“秒杀”。李玉刚在接受采访时曾透露,春晚“战袍”设计理念源自《十面埋伏》中的章子怡,而瞬间 “变装”也是特意在设计时暗藏了机关。不过至于究竟是怎样的机关,李玉刚则笑言期待能有网友揭秘。
据悉,参加完春晚的李玉刚已经开始备战2... 阅读全帖 |
|
i***s 发帖数: 39120 | 12 我是老三届的一份子,文革开始时,我在郑州八中念书,学校的校园里贴满了大字报。不少大字报标明“北京来电”、“北京消息”,兴致勃勃传播各种消息。多数鸡零狗碎,与革命无关。也有危言耸听者,便在校园里掀起阵阵波澜。同学们平时看惯听惯了宣传,对这种坊间传言,小道消息,反而觉得新鲜、有趣,便非常关注,又津津乐道,宁信其有。
忽一日,一张大字报说北京房山发现美蒋空投特务,男女数人,穿我军军装,真假莫辨。同学们蜂拥而至,围着大字报看,议论;第二天,又有“最新消息”披露,不是房山,是通县,不是空投特务,是漂浮气球,下面挂着原子弹。“最新消息”叫广大革命群众放心,说原子弹已被当地民兵卸下来,连夜送到中南海。最后这句话叫同学们喜忧掺半,原子弹进中南海?简直匪夷所思!但是,那时候又不可能去核实消息,大家心急如焚,却也无奈。有同学便鼓动大家参军,解放台湾,活捉蒋介石,一切便迎刃而解。数十人热烈响应,马上找地方报名参军去了。
又一日,忽传新任北京市委书记的李雪峰,是小说《红岩》中我党重庆市委书记李敬原的原身,为纪念小说中的江姐江雪琴和老许许云峰,改名为李雪峰。此消息虽粗制滥造,漏洞百出,却因鲜红夺目,似旗帜迎风飘... 阅读全帖 |
|
c***s 发帖数: 70028 | 13 沈腾曾两次在哈文的春晚上出现
被外界猜测已久的央视马年春晚班底正式揭晓,阵容十分豪华。冯小刚被聘担任总导演,赵本山担任副总导演兼语言类节目总监。虽然哈文在连任两届春晚导演后“金盆洗手”不干了,但她在春晚的影响力却并未离去。
哈文御用
执行总导演和开心麻花两位干将
两届春晚,哈文力挺的开心麻花团队此次有两员干将现身“2014年导演组阵容”。开心麻花功勋演员沈腾和开心麻花导演兼编剧彭大魔,他们将以策划的身份协助冯小刚总导演的工作。相对于总导演和总监这种统筹性质的角色,策划则更有实打实想创意、出点子的职能。作为新崛起的喜剧新星,开心麻花这次在语言类节目中的影响绝对要比仅做演员演出来得深远。
此外,作为央视内部派出来的执行总导演,吕逸涛在团队中的作用不容小觑。此前,就有人担忧冯小刚和赵本山都不是央视内部的人,他们虽然被给予“名分”,但在实际操作中,要想调派央视的员工和资源,恐怕不那么容易,这时吕逸涛的“执行”作用就会凸显。而吕逸涛则来自哈文团队。早在哈文策划、李咏主持的节目《非常6+1》在央视二套制作播出时,吕逸涛与哈文就开始并肩作战。2012年春晚,央视下决心进行改革创新,直接指派哈文出任总... 阅读全帖 |
|
o***s 发帖数: 42149 | 14 在今年的央视春晚上,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阎维文和女高音歌唱家殷秀梅合作一曲《壮丽航程》,慷慨激昂,感人至深。而很少有人知道,今年是阎维文60岁的本命年。之前,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时,他说:“刚刚过去的一年对于我来说是迎接挑战,而今年我将力争站好最后一班岗。”
歌剧《长征》
是对我艺术人生的挑战
北青报:回顾过去的一年,给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阎维文:去年一年是个特别有意义的一年,对自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完全不在我的计划之内。
说实话,去年我想好好地静下来在自己的歌唱事业上努力,但是没有想到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找到了我,让我结合去年长征胜利80周年,排演一部歌剧。我觉得前面那些东西对我来说都没关系,可以客串。但是演歌剧对于歌唱演员来说是非常重的东西,压力在于唱了40多年歌,从来没有演过歌剧,而且这部歌剧分量又是那么的重,无论是从演员的长短上,还是时间上,特别是大剧院经过4年打造的原创中国歌剧,压力就大了。
我是一个歌剧上的新演员,我的不到位会影响到整个排练,所以去年从3月底到10月,停掉了自己所有的工作,一门心思扑在了歌剧《长征》中,7月份演了一轮,10月份又演了一轮。反响确实很好,国家大... 阅读全帖 |
|
R*****d 发帖数: 1148 | 1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wh (wh),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北京游:故旧之宫,雍和欢喜,老舍茶馆,天坛地坛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Mar 28 13:31:54 2011, 美东)
去北京本来是给孩子长点见识,结果自己也颇有收获。
正值开春,先发现北京的柳枝比江南的黄。去年春天在北方的小城市也有此感,以为是
当地灰尘多引起的,出门一圈衣领就落一层灰。北京的大马路都很干净,柳条却也绿中
泛黄,想是水土的缘故了。
我好几个在北京定居的朋友都未去过故宫,畏其名声之大。我原也没抱希望,没想到却
看得津津有味。本以为尽是雕栏玉砌、富贵华丽,触目的却是彩绘剥落、肌理毕露的朽
梁旧柱,很有历史的本真。毕竟是那么多人住过的地方,充满人的痕迹。匾额楹联诸多
名家手笔,最让我一见心喜的却是慈禧,“体顺堂”三字很宽正敦厚。皇宫浩荡,只是
现在好荒凉,即使游人如织,也只能在各屋外面徘徊,屋里都是冷清清空荡荡的。
Yeats写过一个诗剧叫《The Words Upon the Window Pane》,在他的爱尔兰同胞作家
S... 阅读全帖 |
|
g*****g 发帖数: 6798 | 16 嗯,
我记错了,09年是海子去世20周年,我搞混成20岁去世了.
__________________
海子介绍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5月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湾,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
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
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
他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
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他凭着辉煌的才华、奇迹般的创造力、敏锐的直觉和广
博的知识,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生活环境里创作了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
论文。其主要作品有:长诗《但是水,水》、长诗《土地》、诗剧《太阳》(未完成)
、第一合唱剧《弥赛亚》、第二合唱剧残稿、长诗《大扎撒》(未完成)、话剧《弑》
及约200首抒情短诗。曾与西川合印过诗集《麦地之瓮》。他曾于1986年获北京大学第
一届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赛特别奖,于1988年获第三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其部分
作品被收入近20种诗歌选集,但其大部分作品尚待整理出版。他认为,诗就是那... 阅读全帖 |
|
f*****e 发帖数: 2992 | 17 郑丁贤·一张空椅子(或∶如何办一场颁奖礼)
2010-12-13 8:12:02 MYT
因为刘晓波,今年的诺贝尔和平奖颁奖礼,额外隽永;观者有如走了一趟人性光辉之旅
。
噢,不谈政治,不批评哪一方,只谈颁奖礼。
多数颁奖礼,难逃沉闷的过程。
要把颁奖礼做得有吸引力,一般上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有趣而低俗,譬如金马奖,尽量做成牛肉场;女星如乳牛,看谁的乳沟比较深;
主持人讲黄色笑话之外,也要玩色相,如小S卖弄肉感,以及陶子表演“射奶”。
另一种是华丽壮观,譬如奥斯卡,金碧辉煌,内容丰盛,节奏扣紧观众的情绪,让大家
追看下去。
不管是金马奖或奥斯卡,固然好看,然而,看完之后,就觉得累,有股空洞感。
还有一种颁奖礼,譬如“孔子和平奖”;抢在诺贝尔和平奖之前颁奖;看了片段,爆笑
之馀,有一股直冲厕所的冲动。
“孔子和平奖”不知其来由目的,不知奖金出自何处,不知遴选委员如何产生,连得奖
人也不知自己得奖。
颁奖礼连同新闻发布会一起举行,来路不明的主办者,无法回答国外记者的问题,红著
脖子,老羞成怒的丢下一句“500年后,一切自有分晓”,留下满座错愕。
无辜得奖的连战,没有到场,由一个小女孩代领,... 阅读全帖 |
|
b*****d 发帖数: 61690 | 18 新华网海牙3月25日电 (记者陈贽 李斌 徐剑梅)仲春时节,荷兰海牙。中国国家主席习
近平展开2014年首次峰会之旅,同与会领导人直面核安全这一世纪课题。
核能如火,可以造福,亦能为祸。习近平主席在海牙峰会上首次全面系统阐述中国
的核安全观,为凝聚国际共识、加强核安全贡献富于建设性的“中国方案”
核能问世,常被形容为“人类第二次发现了火”,为人类未来拓展新的美好前景,
也伴生种种安全风险和挑战。
大西洋东岸、欧罗巴西陆,24日至25日,近60位国家领导人或代表、国际组织负责
人,5000多位与会者聚首海牙世界论坛会议中心——第三届核安全峰会会场。
“我们要坚持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把核安全进程纳入健康持续发展的轨
道……”24日下午,峰会第一次全会上,习近平主席应东道主之邀首先发言。
这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全面系统阐述核安全观,为应对这一全球性挑战提供“中国
方案”:
——发展和安全并重,以确保安全为前提发展核能事业;
——权利和义务并重,以尊重各国权益为基础推进国际核安全进程;
——自主和协作并重,以互利共赢为途径寻求普遍核安全;
——治标和治本并重,以消除根源为目标全面推进核安... 阅读全帖 |
|
l*******n 发帖数: 635 | 19 ——“林徽因对当时国民政府的腐败无能非常痛恨,并决绝地表示与离开祖国大陆及去
台湾的知识分子断交,包括给过她许多帮助的胡适。她曾说过,自己从小受欧美教育,
但珍视中国;最看不起一类人,就是没喝过多少洋墨水,却认为西方比什么都好。”
——“1949年初,林徽因所住的清华园已经解放了,而解放大军对北京的包围正紧。一
天,突然有两位解放军来到家中求见,请梁思成在一幅大比例的北京军用地图 上,用
红笔圈出一切重要的文物古迹的位置,以便在大军万一被迫攻城时尽一切可能予以保护
。生平第一次同解放军的直接接触,使这一对以中国古建筑为第二生命 的夫妻激动得
热泪盈眶,并彻底消除了他们对共产党的一切疑虑,从此便把自己的命运同新中国连在
了一起。”
(微信公众号国家人文历史 文/刘心印)
林徽因,民国人物中的话题女王。身前、身后,她总是人群中的焦点,人们热衷于谈论
她的家世、美貌,尤其是爱情,至于她的才华和学问,因为懂的人不多,干脆就略去,
或者当作是美女的一种别致饰品。八卦总是更容易被理解和传播,但是,八卦之外的林
徽因是什么样子呢?
林徽因算生逢其时,在民国初年的环境下,她得到了最好的教育和最大的自由...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20 中国几千年来夫妻之间的称呼变化着实不少,其中变化最大和最悲哀的莫过于丈夫的称
谓,称谓的变化证明了一个无情的事实——中国男人们的历史地位一直在下降。
良人→郎→郎君→官人→外子→相公→先生→爱人→老公
良人
最早时妻子称呼自己的丈夫"良人",好听吧!从中我们不难看到古代丈夫们光辉高大的
形象,古诗里就有"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持戟明光里"。
"良人"一词显示不出男女性别,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良人";丈夫称自己的妻子亦为"良
人。从这儿可以看出当时男女地位大抵还是比较平等的,但这种不加区别也给夫妻间称
呼带来很多不便。
郎
所以后来就根据"说文解字",在"良"字音义上加以区别;在"良"右边加"阝",变成"郎";
在"良"左边加"女",衍成"娘"。
"郎"就代表丈夫,李白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义山诗有"刘郎已恨蓬山远,又
隔蓬山一万丛",花间词中有"问郎花好侬颜好" 。"郎"多亲切的称呼啊!
郎君
古人认为单音节词似乎太甜腻了,当时大约除了个别人如郑袖,钩弋之流,众多良家妇
女们在人前还是羞于叫出口。
于是她们就在前头或尾后加一个字变双音词,即"郎"字后面加一个"君"字;在"... 阅读全帖 |
|
g**1 发帖数: 10330 | 21 http://www.my285.com/xdwx/luxun/refeng/014.htm
随感录四十八①
中国人对于异族,历来只有两样称呼:一样是禽兽,一样是圣上。从没有称他朋友
,说他也同我们一样的。
古书里的弱水②,竟是骗了我们:闻所未闻的外国人到了;交手几回,渐知道“子
曰诗云”似乎无用,于是乎要维新。
维新以后,中国富强了,用这学来的新,打出外来的新,关上大门,再来守旧。
可惜维新单是皮毛,关门也不过一梦。外国的新事理,却愈来愈多,愈优胜,“子
曰诗云”也愈挤愈苦,愈看愈无用。
于是从那两样旧称呼以外,别想了一样新号:“西哲”,或曰“西儒”。
他们的称号虽然新了,我们的意见却照旧。因为“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
诗云”也更要昌明。换几句话,便是学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
旧。要新本领旧思想的新人物,驼了旧本领旧思想的旧人物,请他发挥多年经验的老本
领。一言以蔽之:前几年谓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几年谓之“因时制宜,折衷
至当”。
其实世界上决没有这样如意的事。即使一头牛,连生命都牺牲了,尚且祀了孔便不
能耕田,吃了肉便不能榨乳。何况一个人先须自己活... 阅读全帖 |
|
|
m****i 发帖数: 1982 | 23 第一胎会不会慢一些?下面是什么?破水?疼?开指?
等的很紧张,啥也做不了。电诗剧也没心情看... |
|
c******7 发帖数: 242 | 24 北美学术界代表有:
哈佛大学统计系正教授、2002统计学考普斯总统奖得主刘军(数学系85届)
哈佛大学化学及化学生物学系正教授谢晓亮(化学系84届)
哈佛大学医学院副教授、波士顿麻省总医院基因敲除中心主任李恩(生物系84届,
在Nature,Science,Cell和Nature Genetics四大刊物上发表了近20篇论文)
耶鲁大学生物统计系Ira V. Hiscock副教授ZHAO, Hong-Yu(90届)
耶鲁大学分子细胞发育生物学系正教授、美国总统教师奖得主邓兴旺(生物系82届
,是植物光信号发育权威,已在Nature,Science,Cell三大刊物上发表10篇论文)
哥伦比亚大学结构生物学系副教授童亮(化学系83届,已在Nature,Science,Cell
三大刊物上发表9篇论文)
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医学及力学工程系副教授GUO, X. Edward(应用力学/生物力学专
业84届)
康奈尔大学生化及结构生物学系副教授WU, Hao(生物系85届,已在Nature,
Science,Cell三大刊物上发表7... 阅读全帖 |
|
wh 发帖数: 141625 | 2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wh (wh),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北京游:故旧之宫,雍和欢喜,老舍茶馆,天坛地坛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Mar 28 13:31:54 2011, 美东)
去北京本来是给孩子长点见识,结果自己也颇有收获。
正值开春,先发现北京的柳枝比江南的黄。去年春天在北方的小城市也有此感,以为是
当地灰尘多引起的,出门一圈衣领就落一层灰。北京的大马路都很干净,柳条却也绿中
泛黄,想是水土的缘故了。
我好几个在北京定居的朋友都未去过故宫,畏其名声之大。我原也没抱希望,没想到却
看得津津有味。本以为尽是雕栏玉砌、富贵华丽,触目的却是彩绘剥落、肌理毕露的朽
梁旧柱,很有历史的本真。毕竟是那么多人住过的地方,充满人的痕迹。匾额楹联诸多
名家手笔,最让我一见心喜的却是慈禧,“体顺堂”三字很宽正敦厚。皇宫浩荡,只是
现在好荒凉,即使游人如织,也只能在各屋外面徘徊,屋里都是冷清清空荡荡的。
Yeats写过一个诗剧叫《The Words Upon the Window Pane》,在他的爱尔兰同胞作家
S... 阅读全帖 |
|
wh 发帖数: 141625 | 26 哈哈。
给北京贴我上次回国写的北京帖。
发信人: wh (wh),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北京游:故旧之宫,雍和欢喜,老舍茶馆,天坛地坛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Mar 28 13:31:54 2011, 美东)
去北京本来是给孩子长点见识,结果自己也颇有收获。
正值开春,先发现北京的柳枝比江南的黄。去年春天在北方的小城市也有此感,以为是
当地灰尘多引起的,出门一圈衣领就落一层灰。北京的大马路都很干净,柳条却也绿中
泛黄,想是水土的缘故了。
我好几个在北京定居的朋友都未去过故宫,畏其名声之大。我原也没抱希望,没想到却
看得津津有味。本以为尽是雕栏玉砌、富贵华丽,触目的却是彩绘剥落、肌理毕露的朽
梁旧柱,很有历史的本真。毕竟是那么多人住过的地方,充满人的痕迹。匾额楹联诸多
名家手笔,最让我一见心喜的却是慈禧,“体顺堂”三字很宽正敦厚。皇宫浩荡,只是
现在好荒凉,即使游人如织,也只能在各屋外面徘徊,屋里都是冷清清空荡荡的。
Yeats写过一个诗剧叫《The Words Upon the Window Pane》,在他的爱尔兰同胞作家
Swift的故居想... 阅读全帖 |
|
G***Y 发帖数: 9698 | 27 《纽约生活》3月18日~3月24日
本报讯
March 17, 2013 06:05 AM
【3月18日 星期一】
●纽约本地酿造品酒会(New York Wines Grand Tasting) 时间:6pm
地点:The Astor Center,曼哈坦拉菲逸街399号
查询:www.nydrinksny.com/tasting/
门票:$35。你能想像美酒不必来自遥远的加州或法国,正宗「纽约製造」的葡萄酒,
可是会让你一改葡萄酒来自法国或加州的印象。当天将有来自纽约上州达41个酒庄带来
新酿或陈酿好酒,让爱酒人士尽情品嚐,顺便也可以酒会友喔!
●百老匯后花园Broadway Backwards
时间:8pm
地点:Palace Theatre,曼哈坦百老匯大道1564号
查询:www.broadwaycares.org/backwards2013
门票: $40-$250。看腻了一成不变的百老匯剧?在这个一年一度的「百老匯后花园」之
夜,将由百老匯热门巨星献唱给纽约市独特的族群─同志团体。参与演出的歌星包括多
位东尼奖得主,Estelle Parsons 、Judy Kaye、K... 阅读全帖 |
|
m******g 发帖数: 17798 | 2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wh (wh),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北京游:故旧之宫,雍和欢喜,老舍茶馆,天坛地坛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Mar 28 13:31:54 2011, 美东)
去北京本来是给孩子长点见识,结果自己也颇有收获。
正值开春,先发现北京的柳枝比江南的黄。去年春天在北方的小城市也有此感,以为是
当地灰尘多引起的,出门一圈衣领就落一层灰。北京的大马路都很干净,柳条却也绿中
泛黄,想是水土的缘故了。
我好几个在北京定居的朋友都未去过故宫,畏其名声之大。我原也没抱希望,没想到却
看得津津有味。本以为尽是雕栏玉砌、富贵华丽,触目的却是彩绘剥落、肌理毕露的朽
梁旧柱,很有历史的本真。毕竟是那么多人住过的地方,充满人的痕迹。匾额楹联诸多
名家手笔,最让我一见心喜的却是慈禧,“体顺堂”三字很宽正敦厚。皇宫浩荡,只是
现在好荒凉,即使游人如织,也只能在各屋外面徘徊,屋里都是冷清清空荡荡的。
Yeats写过一个诗剧叫《The Words Upon the Window Pane》,在他的爱尔兰同胞作家
S... 阅读全帖 |
|
wh 发帖数: 141625 | 29 那怎么了?我是读不大懂eliot的,只有上过课的那些我明白一点。但有的也忘了。他
引经据典太多了,像qicheji一样,不熟悉西方古典文学的人看得很费劲。而且他的思
想很玄啊,da! da! 我就记得荒原后面有这两句是不是,感觉像是达达主义似的。凡是
和印度啊东方宗教一接触的都很玄。毛姆那个刀锋也很玄。
不过eliot的那个诗剧murder in the cathedral我看得很心有戚戚。因为那个和革命啊
、牺牲啊有关,这些东西我们都熟悉。 |
|
wh 发帖数: 141625 | 30 嗯,有些人的死可能就是一时冲动,或者想做英雄,糊里糊涂就死了。不过那些大人物
的死,都是自己精心策划的,苏格拉底、耶稣、谭嗣同、thomas becket等等,都有逃
生的机会,都是故意送死的。murder in the cathedral那个诗剧分析了很多,是牺牲
者想青史留名,英雄主义一把,还是你说的社会责任感;这种社会责任感有没有用,是
否有效,比如谭嗣同死了是不是真的让中国人觉醒,还是像鲁迅笔下的夏瑜一样沦为人
血馒头的下场。 |
|
wh 发帖数: 141625 | 31 哈哈。我同学就是精神不正常了所以进精神病医院了。我以前写过t.s. eliot的诗剧《
鸡尾酒会》的读后感,开头还提到这个同学。鸡尾酒会也有点不正常兮兮的……
ptsd是什么?我有个作家朋友是医生,说医院值班的时候听到的各种稀奇古怪的事才多
呢,什么半夜挺尸之类,所以引发她后来写作。你也可以写!对了你第一次解剖尸体有
没有吐? |
|
wh 发帖数: 141625 | 32 有些什么becket的遗迹?我很喜欢t. s. eliot那个murder in the cathedral的诗剧,
在伦敦时看过一些纪录片,说当时皇帝和thomas becket本来怎么是好朋友,后来皇权
和教权矛盾,皇帝本来也不想真的杀大主教,只是醉后随便说了一句什么,他身边几个
武士就自作主张借着酒意去杀人了。而且becket当时完全可以躲藏起来,所有教堂人员
都劝他躲起来,他跟谭嗣同似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等于是自杀。 |
|
wh 发帖数: 141625 | 3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FDU 讨论区 】
发信人: wh (wh), 信区: FDU
标 题: 那个扎马尾辫的诗人去了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Oct 14 10:29:05 2010, 美东)
九十年代前期入校的同学,大概会记得校园里一对瞩目的人物:一个扎马尾辫的男生,
一看就是诗人,圆圆的脸也很天真单纯;另一个男生不扎辫子,但五官细腻柔和不亚于
女生,也是一看就诗人。这俩常走一起,那是双重诗人气场,连我这样走路目不斜视的
人都被吸引得回头过好几次。
扎马尾辫的叫马骅,不扎辫子的是韩博。两人都是91国政本科生。国政尽出能说会道之
辈,且不说因新加坡辩论赛而一举成名的蒋昌建,就连我偶然认识的几个国政女子都是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厉害角色,言语亲热,行事世故,善经营、有手段,不愧国政
之称号。马骅和韩博我没打过交道,似乎并不政治,一个是燕园剧社社长,一个是复旦
诗社社长。八九以后的诗社、剧社、大家沙龙,都比以前收敛冷清很多,在学生中的影
响也日渐式微。网上说他们组织过多场大型诗歌朗诵会,表演过多部戏剧,惭愧我不是
没看就是看了也没印象。只记得个表面印象:韩博气质安静,马骅... 阅读全帖 |
|
wh 发帖数: 141625 | 34 去北京本来是给孩子长点见识,结果自己也颇有收获。
正值开春,先发现北京的柳枝比江南的黄。去年春天在北方的小城市也有此感,以为是
当地灰尘多引起的,出门一圈衣领就落一层灰。北京的大马路都很干净,柳条却也绿中
泛黄,想是水土的缘故了。
我好几个在北京定居的朋友都未去过故宫,畏其名声之大。我原也没抱希望,没想到却
看得津津有味。本以为尽是雕栏玉砌、富贵华丽,触目的却是彩绘剥落、肌理毕露的朽
梁旧柱,很有历史的本真。毕竟是那么多人住过的地方,充满人的痕迹。匾额楹联诸多
名家手笔,最让我一见心喜的却是慈禧,“体顺堂”三字很宽正敦厚。皇宫浩荡,只是
现在好荒凉,即使游人如织,也只能在各屋外面徘徊,屋里都是冷清清空荡荡的。
Yeats写过一个诗剧叫《The Words Upon the Window Pane》,在他的爱尔兰同胞作家
Swift的故居想象Swift鬼魂归来,与妻子拌嘴,与红颜知己倾诉,栩栩如生前。故宫若
有灵,该有多少游魂飘荡在屋瓦之间,诉说着生生不尽的人间故事;这些空房便也不再
寂寞。
雍和宫是我一直向往的。以前去过西藏内蒙的喇嘛教寺庙,但凡男女双修的欢喜佛像,
下半身都用布幔围系... 阅读全帖 |
|
wh 发帖数: 141625 | 35 刚贴过张新颖写的《赵萝蕤与<荒原>》的短文(该文收入2004年出版的文集《默读的声
音》中),顺便推荐他对赵萝蕤那一代西南联大现代主义诗人的研究。这是他的博士论
文选题,导师陈思和。论文在《当代作家评论》上节选发表,题为《学院空间、社会现
实和自我内外——西南联大的现代主义诗群》,兹录于后。
张新颖从赵萝蕤翻译的《荒原》说起——他再一次津津有味地引用了“烧锅时腿上放着
一本英文书的家庭主妇”这一意象——娓娓动听地叙述抗战之前和初期各大名校的教师
叶公超、冯至、燕卜荪(William Empson)等人如何向学生输入叶芝、艾略特、奥登、里
尔克等现代主义诗歌。其中最让人羡慕的是燕卜荪的授课,他是新批评派的评论家和诗
人,与他上课介绍的许多同辈诗友相熟,讲解精细、敏感,又有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深
受学生欢迎。一个好老师可以激发出一批好学生,看看当时的一连串学生名单:赵萝蕤
,卞之琳,王佐良,杨周翰,袁可嘉,穆旦(查良铮),郑敏……真可谓群星璀璨,师
生争艳。
陈思和评论此文扎实而流畅,新颖而不饰。文章的主要观点是,白话新诗发展到新月派
后期后继乏力,用赵萝蕤的说法是“浮华虚空”。在抗战这一民... 阅读全帖 |
|
E******u 发帖数: 3920 | 36 谢谢推荐艾略特的诗剧!我都木有看过,啥时来读读。
天主教会里说“成圣”大致意思是说,洗去了灵魂的罪恶(一切仇恨和痛苦都算是罪恶
),达到了一种圣洁的境界。路加修女依旧陷入在仇恨敌人的烦恼中并因此退出修院,
也就是没有能够洗去她自己的烦恼杂念,中断了自己的成圣之路。当然她去地下组织做
护士,也可能走另外一条路,不过电影里没有写。
其实现实中的修女生活没有那个电影里描述的那么夸张啦,完全像是一种苦行僧的生活
,无条件服从那种样子。那个电影里给人的感觉是,路加修女一直想做到最最好,百分
百地最最严格地执行修会的清规,反而越来越痛苦。其实这个故事是有原型的,根据一
个退出修会的修女的故事改编的,这是原型:
http://www.rhoenline.de/habets.html
和电影不同的是,她退出修会的原因比较简单,就是因为父亲被德国人杀害而讨厌德国
人,她认为继续待在修院感觉在给德国人做事。不过她也没有那么大勇气做地下工作,
她是一直等到1944年盟军大反攻在混乱中退出修会加入了军方的医护队。 |
|
wh 发帖数: 141625 | 3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iterature 讨论区 】
发信人: aquarius923 (aquarius0205),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名单及获奖理由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Oct 10 14:53:55 2012, 美东)
1901年
苏利·普吕多姆(1839~1907)法国诗人。主要诗作有《命运》,散文《诗之遗嘱》和
《论美术》等。1901年作品《孤独与深思》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是高尚的理想、完美的艺术和罕有的心灵与智慧的实证”
1902年
特奥多尔·蒙森(1817~1903)德国历史学家。主要诗作有五卷本《罗马史》等,并主
编16卷《拉丁铭文大全》。1902年作品《罗马风云》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 “今世最伟大的纂史巨匠,此点于其巨著《罗马史》中表露无疑”
1903年
比昂斯滕·比昂松(1832~1910)挪威戏剧家、诗人、小说家。主要作品有剧作《皇帝
》、《挑战的手套》,诗集《诗与歌》等。1903年作品《挑战的手套》获诺贝尔文学奖
。
获奖理由: “他以诗人鲜活的灵感和难得的赤子之心,把作品写得雍容、华... 阅读全帖 |
|
wh 发帖数: 141625 | 38 嗯,不少科学工作者对星球这个比喻有点不以为然,哈哈。
想起来我写过一篇t.s. eliot的诗剧the cocktail party的读后感,题目是一种名叫孤
独的病。里面描写的“精神病”和《荒原》里描写的孤独一样,"Unloving and
unlovable, the same isolation",既不爱人,又不被爱。 |
|
c**c 发帖数: 2593 | 39 《仿生人会不会梦见电子羊》译后记
关于电影标题
PKD的小说作品,有很多已经或将要被好莱坞改编成电影,但至今最有名的,是1982年
根据本书(“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改编成的“Blade Runner”
。这部电影以晦暗压抑的气氛、光怪陆离的特效、震撼人心的主题,在近年多种科幻电
影排行评选中排名第一,在科幻史上影响极其深远。
有趣的是,据记载,“Blade Runner”这个片名其实来自另一部完全不相干的科幻小说。
1974年美国科幻作家Alan Nourse出版了一部题为“The Bladerunner”的长篇小说,主
角是在黑市上倒卖医疗器械的走私商。在那个书名里,blade用来指代手术刀。1979年
美国作家William Burroughs受雇把Alan Nourse的原著改写成一个适合拍电影的中篇小
说,改写完题目叫做“Blade Runner (a movie)”。然而后来这个故事并没有拍成电影。
随后,1980年,本书改编成电影的筹备阶段,因为原书名又长又绕口(“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 阅读全帖 |
|
e***e 发帖数: 3872 | 40 狗狗这四个字,好像最靠谱的出处就是胡兰成的《戒定真香》了,原文里是:“原来道
德学问文章亦可以是伪的。真的好文章,必是他的人比他的文章更好,而若他的人不及
他的文章,那文章虽看似很好,其实并不曾直见性命,何尝是真的格物致知。不但文章
,道德学问亦如此。”
我理解在这段话中,直见当读作直现,这四个字跟文字风格关系也不大——简单地说,
就是对作者的道德评判是对其作品评判的基础。我不知道这话放在胡自己身上该怎么理
解,但按他原意来做一般性的学术批评,我认为是很幼稚和荒唐的——因为牛顿的数理
学问很好,所以他人比学问更好?因为王尔德的诗剧华美深刻,所以他个人也是品德高
尚?居心叵测一些,我会认为胡的意思是我文章都这么‘好’,当然人更好了。虽然,
这不妨害人们从字面上去穿凿这四个字,也不妨害它在汉语中使用的逐渐广泛。 |
|
wh 发帖数: 141625 | 41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垃圾人定律 我也想过类似的问题,苏格拉底、谭嗣同、Thomas Becket等等这些人死得有没有意义
?生死关头如何选择?做完牺牲主题的论文,得出的结论是事到临头你就知道该选择哪
个了……跟贴一篇旧帖: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LeisureTime/158583.html
发信人: wh (wh), 信区: FDU
标 题: 那个扎马尾辫的诗人去了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Oct 14 10:29:05 2010, 美东)
九十年代前期入校的同学,大概会记得校园里一对瞩目的人物:一个扎马尾辫的男生,
一看就是诗人,圆圆的脸也很天真单纯;另一个男生不扎辫子,但五官细腻柔和不亚于
女生,也是一看就诗人。这俩常走一起,那是双重诗人气场,连我这样走路目不斜视的
人都被吸引得回头过好几次。
扎马尾辫的叫马骅,不扎辫子的是韩博。两人都是91国政本科生。国政尽出能说会道之
辈,且不说因新加坡辩论赛而一举成名的蒋昌建,就连我偶然认识的几个国政女子都是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厉害角色,言语亲热,行事世故,善经营、有手段,不愧国政
之称号。马骅和韩博我没打过交... 阅读全帖 |
|
wh 发帖数: 141625 | 42 文章很长。不知道是北岛英语不大灵,还是排版错误,第一句就把格林威治村著名的文
艺酒吧White Horse Tavern错写成White Horse Tavern了。文章里提到一句Bob Dylan
,说他也是这个文艺酒吧的常客。没找到北岛专门写Bob Dylan的文章,估计是我记错
了。反正就记得北岛那本散文集里写的都是他在国外遇到的名人(诗人、汉学家等等,
记得有Jonathan Spence)和普通人。
我以前的老板特别欣赏北岛的散文,说从中可见其文字功夫。我粗粗看了这本散文集里
的几篇,感觉写得浮光掠影。毕竟他对西方文化不熟悉,连语言沟通都有困难。当时觉
得很可惜,国内才是最适合他的创作土壤和源泉啊。
疯狂的狄兰
北岛
2014/11/20 14:17:03 来源:北京文艺网
一
1953年11月4日凌晨两点,狄兰,托马斯(Dylan Thomas)独自走进白马酒家(
WhiteHome Tavern)。这栋建于1880年的木结构的房子,位于纽约曼哈顿格林威治村附
近,是由码头仓库改装的酒吧,过去主要顾客是码头工人。一个多钟头后,他回到附近
的旅馆,跟女友丽兹(Liz)说:“我... 阅读全帖 |
|
wh 发帖数: 141625 | 43 海子,诗的加速,诗的慢
讲座:臧棣(北大中文系教授)
一
大家晚上好,非常荣幸参加飞地APP举办的关于海子诗歌的活动。今天我想讲的主题是
海子诗歌中快慢的问题。这个问题可能涉及到对海子诗歌的一种理解,也涉及到对海子
作为一个诗人形象的把握。海子的诗歌给我们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他写作速度非常惊
人。大家都知道新诗兴起的时候,跟浪漫主义有关,比如说郭沫若的《女神》。
新诗的兴起也跟诗歌的速度有很大的关联,郭沫若的《女神》就显示了青春写作的一个
重要特点,但是这个特点在新诗的文化里一直受到抨击。包括白话诗的写作,包括湖畔
诗人写爱情,写风花雪月,对自然的那些东西。大家都觉得那是远离人生与迫切现实的
,是非常遥远的东西。所以那些写山水、自然、冥想,都是在新诗这种现代文化里,特
别是胡适一代知识份子构建起来的关于新世纪文化里面都是受到诟病的。
到了三十年代,当时对新诗一个的诊断,认为新诗的写作太幼稚,充满了一种青春的热
情,缺乏一种成熟的标记。那成熟的标记是什么呢?当时新诗的批评家都想到了歌德,
也想到了里尔克。最后,冯至根据里尔克谈到新诗的成熟,新诗的成熟应该摆脱那种对
速度的偏好,应该安静下... 阅读全帖 |
|
t*****9 发帖数: 10416 | 44 浮士德觉得大海变良田、人民安居乐业的新生活就要到来了。他满怀喜悦,情不自禁地
喊出:“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随声倒地死去。
歌德的《浮士德》分上、下两部,它没有始终一贯的故事情节,而是以主人公浮士德的
精神性格的发展以及他不满现实、不断追求理想的过程为主线,把全剧连成一体。首先
浮士德与靡非斯特打赌,条件为魔鬼今生侍奉浮士德,死后灵魂归魔鬼所有。诗剧以浮
士德的精神探索贯穿始终,共经历了五个阶段:一知识悲剧,说明陈旧腐朽的书本知识
不是美,主要描写浮士德在“返归自然”中挣脱中世纪的精神枷锁而获得新生。二爱情
悲剧,说明低级的吃喝玩乐和个人的爱情生活不是美。浮士德在这个阶段经历了贪恋情
欲和克制欲望的矛盾,并从自我主义的泥淖中挣脱出来。三政治悲剧,写魔鬼引诱浮士
德为封建小朝廷服务,浮士德识破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不是美。四美的悲剧,写浮士德
追求与希腊美女海伦的结合,说明只有形式而无灵魂的古典艺术不是美。五事业悲剧,
浮士德终身探索,最后发现与人民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改造自然,创造自由国土才是美
。 |
|
k*****0 发帖数: 463 | 45 七级(中等爱乐)
(1) 《天堂与地狱》序曲 选自轻歌剧《地狱中的奥菲欧》—奥芬巴赫 名字听起
来很陌生的,但是我敢说几乎都看过“汇源”果汁的这个广告,几年前广告打疯了。 (
来来,我们都是水果,果果~果果~果果……)
(2) 《众望吾生》选自《康塔塔第147号》—巴赫 背景音乐已被许多跨界歌手采
用,翻唱、演奏过N多回了。 (巴赫少有的较为通俗的宗教音乐,你是教徒的话,就肯
定“能详”啦 ^_^)
(3) 《培尔?金特》诗剧配乐(第一组曲1、4段) —格里格 不要说没有听过,只
是不知道叫什么。
八级(高等爱乐)
(1) 《鲜花二重唱》选自歌剧《蝴蝶夫人》—普契尼 一直在想,为什么空拍的“
鸟瞰新XXX”等节目中,要选用这首二重唱的作品呢? (搞也懂不懂,反正就是它了)
(2) 《春节序曲》选自《春节组曲》—李焕之 听到这首,应该能够猜到名字,因
为总在每年的春节放的 (可是作曲者,出处就不知道咯)
(3) 《贼鹊》(序曲)第二主题 选自歌剧《贼鹊》—罗西尼 确实相对来说难了
点,不过音乐一点不陌生啊 (很多表演哑剧的背景音乐就是它了,反复的放,因为歌剧
本身也是一部喜歌剧啊)
(4 |
|
i******l 发帖数: 179 | 46 我们说,创造性是决定流行歌手牛逼度的第一个自变量,而且这是个多维变量,可以从
词,曲,唱三方面测量。前面我们讨论了词,接下来我说一下曲调上的创造性。
当然,我知道我这种口气令人生厌,有“好为人师”之嫌。我们万世先圣说了,做人做
学问要“不耻下问”,但那是自发地寻求知识,暗示你爱真理重过爱面子,是可以为人
格增彩的。反过来,如果别人强行灌输知识给你,那就是暗示你不如他聪明博学。我们
生而平等,当然不能为一点知识折腰,何况我说的根本够不上知识这个档次。崔健有首
好歌叫“混子”,检视一个曾经的理想主义者在现实里的生存状态,主人公和自己的内
心不断对话,犹如诗剧。里面有两句歌词,“我自己骂我行,别人可不成,”可以借到
这里来传达类似的意思。
那面对我的说教,你最自然的反应就是走开,或者在回帖里踩我两下。这都是可以理解
的。令人不解的是我为什么要用这种口气呢?我其实也不知道。就让我们推过于万恶的
社会吧,这个社会把我的心理扭曲成这样了。啊,我其实可以另写一个题目叫“心灵史
”的贴子畅谈这个话题。
但是我也曾经心思单纯,喜欢和别人讨论和美啊艺术啊有关的一切。当然那是很多年以
前了。那时我在北方念书 |
|
j**n 发帖数: 13789 | 4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naNews 讨论区 】
发信人: jnyn (hamster), 信区: ChinaNews
标 题: 千百年来中国女性是如何称呼其丈夫的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Dec 1 03:17:04 2010, 美东)
1、良人
最早时妻子称呼自己的丈夫“良人”,好听吧!从中我们不难看到古代丈夫们光辉高大
的形象,古诗里就有“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持戟明光里”。 “良人”一词显示不出
男女性别,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良人”;丈夫称自己的妻子亦为“良人”。从这儿可
以看出当时男女地位大抵还是比较平等的,但这种不加区别也给夫妻间称呼带来很多不
便。
2、郎
上面说到夫妻双方互相称“良人”多有不便,所以,后来根据“说文解字”,在“良”
字音义上加以区别;在“良”右边加“阝”,变成“郎”;在“良”左边加“女”,
衍成“娘”。“郎”就代表丈夫,李白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义山诗有“刘
郎已恨蓬山远,又隔蓬山一万丛”,花间词中有“问郎花好侬颜好” 。“郎”是多亲
切的称呼啊!
3、郎君
古人认为单音节词似乎太甜腻了,当时大约除了个别人如郑袖,钩弋之流,众... 阅读全帖 |
|
x******i 发帖数: 14369 | 4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wh (wh),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北京游:故旧之宫,雍和欢喜,老舍茶馆,天坛地坛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Mar 28 13:31:54 2011, 美东)
去北京本来是给孩子长点见识,结果自己也颇有收获。
正值开春,先发现北京的柳枝比江南的黄。去年春天在北方的小城市也有此感,以为是
当地灰尘多引起的,出门一圈衣领就落一层灰。北京的大马路都很干净,柳条却也绿中
泛黄,想是水土的缘故了。
我好几个在北京定居的朋友都未去过故宫,畏其名声之大。我原也没抱希望,没想到却
看得津津有味。本以为尽是雕栏玉砌、富贵华丽,触目的却是彩绘剥落、肌理毕露的朽
梁旧柱,很有历史的本真。毕竟是那么多人住过的地方,充满人的痕迹。匾额楹联诸多
名家手笔,最让我一见心喜的却是慈禧,“体顺堂”三字很宽正敦厚。皇宫浩荡,只是
现在好荒凉,即使游人如织,也只能在各屋外面徘徊,屋里都是冷清清空荡荡的。
Yeats写过一个诗剧叫《The Words Upon the Window Pane》,在他的爱尔兰同胞作家
S... 阅读全帖 |
|
z***o 发帖数: 2104 | 49 1952年张爱玲以完成抗战时中止的学业为由,申请去了香港。离开内地时,她连自己的
弟弟都没有告知,只是同姑姑告别了一下。从此,她就像一只孤雁四处漂泊。
她在香港生活了三年,结识了终身的挚友和相助者宋淇(即诗人林以亮)。
她在香港也写了一些作品,但她的作品在当时吸引力较为有限。她觉得香港似乎已没有
她的前途,于是决定移民美国寻求发展。当时的美国驻香港领事馆文化专员理查·麦加
锡充当了她移民美国的担保人。1955年秋天的一个傍晚,35岁的她终于去了这个未知的
国度。海轮渐渐驶出维多利亚港湾,张爱玲禁不住落下冰冷的泪,她不知等待自己的是
一条怎样的路。
那时,在美国有一个叫文艺营的组织,向一些有才华的艺术家提供免费住宿和创作
条件。张爱玲移居美国后,虽然她的小说的英文版已在美国发行,且得到一定的好评,
但并没有给她带来多大的收益。她开始为自己的生计发愁。1956年2月,她向位于新罕
布什尔州的麦克道威尔文艺营写信请求帮助。这个文艺营是由美国著名作曲家爱德华·
麦克道威尔的遗孀玛琳·麦克道威尔夫人于1907年创建的。张爱玲很快被允许进入这个
文艺营,分到了宿舍,而且有了自己的工作室。
文艺营里...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