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诗律
首页 上页 1 2 (共2页)
M******8
发帖数: 8425
1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沔水诗话》(卷四)
90 标题 诗律(一)
Thu Oct 26 20:57:53 2000
整理的一些东东...
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
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
用韵: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
收尾则不押韵。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一般只用平
声韵。近体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
也不能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是近体诗的大忌。但是如果是首句押
韵,可以借用邻韵。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
四声平仄:近体诗和古体诗最大的区别就是有平仄. 汉语声调有四声:平上去入.
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但是古今音调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写诗时需要注意.
(阿大补注:此篇为网友ljyh整理)
M******8
发帖数: 8425
2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沔水诗话》(卷四)
91 标题 诗律(二)
Thu Oct 26 20:58:56 2000
句法: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
为排律,也叫长律。汉语虽有四声,但在近体诗中,并不需要象词、曲那样分辨四
声,只要粗分成平仄两声即可。要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就要交替使用平声和仄
声,才不单调。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
上。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对于五言来说,
它的基本句型是: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也可以这样: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七言诗只是在五言诗的前面再加一个节奏单位,它的基本句型就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 仄仄平平
写诗的时候,很难做到每一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写绝句时也许还办
得到,写八句乃至更长的律诗则几乎不可能。如何变通呢?那就要牺牲掉不太重
要的单数字,而保住比较重要的双数字和最重要的最后一字。因此就有了这么一
句口诀,叫作“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第一、三、五(仅
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灵活处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后一字的平仄则必须
M******8
发帖数: 8425
3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沔水诗话》(卷四)
92 标题 诗律(三)
Thu Oct 26 20:59:31 2000
粘对:近体诗的句子是以两句为一个单位的,每两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类推)
称为一联,同一联的上下句称为对句,上联的下句和下联的上句称为邻句。近体
诗的构成规则就是:对句相对,邻句相粘。对句相对,是指一联中的上下两句的平仄
刚好相反。如果上句是:
仄仄平平仄
下句就是:
平平仄仄平
除了第一联,其它各联的上句不能押韵,必须以仄声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韵,
必须以平声收尾,所以五言近体诗的对句除了第一联,只有这两种形式。七言的
与此相似。
第一联上句如果不押韵,跟其它各联并无差别,如果上、下两句都要押韵,
都要以平声收尾,这第一联就没法完全相对,只能做到头对尾不对,其形式也不
外两种:
平起: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
仄起: 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再来看看邻句相粘。相粘的意思本来是相同,但是由于是用以仄声结尾的奇
数句来粘以平声结尾的偶数句,就只能做到头粘尾不粘。例如,上一联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下一联的上句要跟上一联的下句相粘,也必须以平声开头,但又必须以仄声
收尾,就成了: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为什么邻句必须
M******8
发帖数: 8425
4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沔水诗话》(卷四)
93 标题 诗律(四)
Thu Oct 26 20:59:57 2000
对仗: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
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
对。绝句的两联也是可对可不对。排律的首联可对可不对,中间各联都必须对仗,
最后一联不对,以便结束。
对仗的第一个特点,是句法要相同。
对仗的第二个特点,是不能用相同的字相对。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
圆缺”这种对仗,在词、曲中是允许的,在近体诗中则绝不允许。实际上,除非
是修辞的需要,在近体诗中必须避免出现相同的字。
对仗的第三个特点,是词性要相对,也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
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代词对代词,虚词对虚词。如果要对得工整,还必须
用词义上属于同一类型的词(主要是名词)来相对,比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
理,数目对数目,方位对方位,颜色对颜色,时令对时令,器物对器物,人事对
人事,生物对生物,等等,但不能是同义词。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星”对“月”是天文对,“野”对“江”是地理对,而“垂”对“涌”,“平
”对“大”,“阔”对“流”,也
M******8
发帖数: 8425
5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沔水诗话》(卷四)
94 标题 诗律(五)
Fri Nov 10 17:24:37 2000
诗句的末三字称三字尾。从诗的音乐效果上看,近体诗的三字尾必须
避免三字同平或三字同仄(而古体诗则不存在这样的限制)。格律诗
中不合格律的字称为“拗字”,不合格律的句子称“拗句”。
过去一般认为,三字尾的标准形式有四种:
1 平平仄
2 仄仄平
3 平仄仄
4 仄平平
其实,一般说来,对于三字尾的第一字,是可以灵活运用的,因为它
既不违反格律,也不影响声律和谐。如: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按标准,三字尾的第一字当为仄声,这里用了平声字。又如: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这是当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的。
总结起来,对于标准格式的第三种和第四种的平仄格式,是不能随便
更改的。第一种格式的第一字,在采取补救的情况下,有时可改用仄
声。第二种格式的第一字,则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可以灵活安排的。
M******8
发帖数: 8425
6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沔水诗话》(卷四)
95 标题 诗律(六)
Fri Nov 10 17:44:29 2000
格律诗中如果出现了拗句,则可在本句或邻句中改变其它字的安排而
进行补救,称为“拗救”。通常有两种情况:
1 当句救。
既改变本句中某个字的平仄安排。但注意由于格律诗每句尾的平仄是
有规定的,因此句尾的平仄不能改变。通常是将五言句三四两字、七
言句五六两字的平仄对调。如: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其中出句按格律应是“仄仄平平平仄仄”,而诗中的“时”却是平声。
因此,把应该用平声字的第五字改用仄声字“旧”,以作补救。
2 对句救
如果在本句中没法补救,那么可以在下一句适当的位置进行补救,这
样就形成两个句式对称的拗句,以使句子读起来还算顺口。如: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首句的格律应该是“仄仄平平仄”,现在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字,因
此就在下句第三字本应用仄声的地方用了平声字“成”,以作补救。
但诗人往往不愿意因律害意,因此有条件时固然可以去补救不合律的
字句,但很多时候,受字面字意的限制,并不去勉强补救。
M******8
发帖数: 8425
7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沔水诗话》(卷四)
96 标题 诗律(七)
Fri Nov 10 17:50:34 2000
过去有种说法,“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说对于七言诗,句
中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灵活安排,而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则
必须严格遵守格律。但这样的说法也有不确切之处。
大体说来,“二四六分明”除了当句救中的“平平仄平仄”句式和对
句救中的“(仄)仄(平)仄仄”句式之外,在一般情况下,都是适
用的。而对于“一三五不论”,情况稍微复杂些,一定注意尽可能不
要造成三字皆平或皆仄,其它都可从宽应用。
M******8
发帖数: 8425
8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沔水诗话》(卷四)
97 标题 诗律 (八)
关于律诗中间两联,为求文采摇曳生姿,这两联作的时候要考虑到断句参差的问题。
比如: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第2联读法无边/落木/萧萧/下,
第3联就不能再构造同样的句式了,所以下面写成万里/悲秋/常/作客。。。。
然后下面那个:
五岭逶迤腾细浪(去),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岩暖(上),大渡桥横铁索寒。
第2联句式五岭/逶迤/腾/细浪,
后面一联就是金沙/水拍/云岩/暖。
音节上呢,律诗不押韵的那几句句尾,仄声字,要叉开来用:比如去声,上声交叉着用
。古代仄声字入声现代汉语里没有了,所以大体上按照现代汉语三声四声那样交叉着用
,以求音节错落有致。。。。。。其实这个并不严格的,只是听上去好听。。。
l*****9
发帖数: 2009
9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MMJJ2008专缉之诗歌的诗律
小小提个建议:93、95——97的内容,严格地讲不属于格律方面,应该单列出来
s*****p
发帖数: 578
10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七言 – 诗心
我认真看了遍。你先息怒:)
律如果按新韵没有大错,“少蒂疥”还有点,但在第七句也还好。
我觉得你前面误会了。我对诗律要求比较低。你改不改关系不大。除了应该在题目
上诚实外,都没有什么。
o*********6
发帖数: 1856
11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无意看飞雪 (转载)
应该是北方冬季的景观。
无意看,也得面对现实,有点儿无奈的样子。
略知一点诗律,可商榷之处:
(1) 悬尘空堆远---悬尘蔽空天 ?
(2) 无意听飞雪---有心听飞雪 ?
w******g
发帖数: 10018
12
来自主题: LoveNLust版 - 春晨无题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Poetry 讨论区 】
发信人: windking (Mr Doctor), 信区: Poetry
标 题: 春晨无题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Mar 1 12:35:57 2012, 美东)
春城朝雨晓来深,道上西风冷袖襟。
野水遥侵天淡泊,幽林初绿气萧森。
老来诗律细如发,险处文章尖似针。
江海相逢五陵老,白鸥飞处总沉吟。
N****f
发帖数: 25759
13
来自主题: LoveNLust版 - 春晨无题 (转载)
风王写景,略有杜工部气象。
为何“老来诗律细如发”?“险处文章尖似针”,也请诗人zkss。这一联似乎
是文眼所在;gotta have it figured out。:-)
m**h
发帖数: 42
14
来自主题: Poetry版 - Re: 诗律浅浅说(一)

说点不同意见:)杜甫那首琴台,我最欣赏的就是第一联。“茂陵多病后,尚
爱卓文君”,已经不是琴挑时那种年轻的冲动了,而是激情过后,残存的相依
为命。人说少时夫妻老来恩,如果到老来还有一些“尚爱”,也可以无憾了。
相如老来,糖尿病,政治失意,想纳妾又“愧而止”,也是寻常一烦恼中男子,
再无穿短裤洗酒杯的丰采。相比起来,倒是文君更加永保魅力。
我喜欢杜甫远过李白。也不是因为他的忧国忧民,而是他笔下那种细腻和万物
皆爱的感情。李白的诗太拔出尘世,可以跟着他一路爽下去,却无杜甫的执着
精神。这也就是个人偏好,从才力上说,二人是差不多的,李白是捷才型,即兴
发挥就可以让人无法抵挡。杜甫是慢热型,更耐咀嚼。杜甫还有一点是他做人
极其规矩,所有的骚情都放在笔下。看他写琴台、昭君、《佳人》等诗,无法
不相信他是一个情种,而且是观察特别细致,欣赏特别深入那种。杜甫的诗我
尤其爱入蜀之后的,不是因为家乡的关系,而是这一段的诗精美而平和,趣味
转向自然。“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寂寂春将暖,欣欣物自私”。这样的
感觉,这一生是修炼不到了。
c*******d
发帖数: 15
15
来自主题: Poetry版 - Re: 诗律浅浅说(一)

古诗也是有格律的,即每一句的最后第三个字和最后一个字
的平仄要相同。这应该是唐以后的人定的规矩,为了和律诗
区分,因为律诗的每句最后一个字和最后第三个字的平仄一
定不同的。但看唐朝的古风,大多数确实这样的。古时的人,
对平仄是非常敏感的,念书都是摇头晃脑拖长了声调,就是
为了感悟平仄的音律美,他们随口说出的话一般都合乎平仄,
因为那是习惯。偶尔也会不合律,比如苏轼用四川话压过韵,
朱熹用过福建话,乡音难改。现在的普通话,我觉得毫无音
韵美可言了。中华数局编过一个<<诗韵新编>>,和京剧的十
三辙还是十八辙也没什么区别。
j*********n
发帖数: 126
16
来自主题: Poetry版 - 诗律浅浅说续貂(一)
我来续貂几句。赞同肥狐兄的说法,若讲明了要写近体诗,
一般的游戏规则还是应该遵循的。不过时过境迁,今古发
音已相差很大,没有必要死抓着平水韵部不放,今人作近
体诗,可以通融的余地应更大。毕竟合仄压韵是为了音律
美,而不是文字游戏。
平仄上说,以普通话为基准来讨论,大部份第一第二声属
古音的上平或下平,大部份第三声属上声,很多第四声属
去声,入声的情况最复杂,什么声都有。上去入同属仄声,
一般归第一第二声进平部,第三第四进仄部是可以的,不
过我觉得入声某些字还是可以额外注意一下。比如平水中
入声的“一屋”韵的“屋”,“竹”,“哭”等字,不仅
南方口音读来短促,符合入声特点,就是普通话中读来也
气促,应此不宜作平声来用。我的经验,这种情况还在以“
a,ia,e,ie,ue”结尾的字中较多见,因此遇上了要小心一
些。这是今人要注意古音的地方。而今人可以通融的地方
我觉得也很多。如“匣”在平水中属入声,而在普通话中
发音一样的“霞”却属下平“六麻”韵,因此“匣”的平
仄就可随君所欲,愿把它当什么它就是什么:麻将中所谓
“百搭”,英语中所谓“wild card ”是也。
以上是我觉得古音与今音要
j*********n
发帖数: 126
17
来自主题: Poetry版 - 诗律浅浅说续貂(二)
关于二四六分明肥狐兄已讲清楚了,而第五字的要求
也补充过了,偶来唠叨两句孤平连平与拗救。
孤平与三连平主要是针对压韵的二四六八( 有时一 )
句的。除去末字压韵的那一平外,其余六字中若只有
一个平声字就是犯了孤平。三连平很好理解,就是五
六七字全是平声。这俩是律诗大忌,有话说“宁拗不
孤”,就是说宁愿与其他字句不协,也不犯此忌。其
实古人自己也有难两全的时候。再以<<锦瑟>>为例(
没办法,谁要偶喜欢呢 ),第二句“一弦一柱思华年”
就是三连平。怎么办呢?就有注家说思字异读,此处
不发第一声,而读第四声如“似”。也不知这异读字
是古已有之呢,还是例从李商隐起。敢情写的名气大
了,自有好处。
该平的时候仄,该仄的时候平,就叫做拗。据说例从
老杜起,为了助其沉郁顿挫之气。有拗就得救,方不
为失粘。救有当句救,对句救,甚至对联救。例如第
三句的第四字拗了,可以在该句二或六上救;可以在
第四句的该字上救,也可以在第五句的该字上易了平
仄来救。老杜妖怪的很,有首诗是用第八句来救第一
句的,不服不行。
说到底,避忌也罢,拗救也好,总原则是维持平仄的
均衡,这样读来才多抑扬顿挫的力道,从而欣赏那股
c*****g
发帖数: 1856
18
来自主题: Poetry版 - “孤平”小议(转)
“孤平”小议 (重贴)
本帖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其他网站转载或转贴请注明出处并保留原作者署名。
传统媒体转载请事先与原作者及清韵书院(恩科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联系。
作者 二公子
时间 1:33:10 23-3-2001
主题 “孤平”小议 (重贴)
“孤平”小议
关于孤平的定义,在网上已经有过好几次争议了。为什么会有争
议呢?归根结底,是因为一个不为人所相信的事实,孤平自古至今没
有统一的定义。唐宋时没有,直至到清代乾隆以前也还没有,而现在
一般所奉的是现代诗律学者王力的定义。
那么王力的定义是不是就统一了呢?不是的。事实上,在对孤平
的定义上,自古至今都分为两大派。下面就这两大派作一点叙述。
一派即如王力所述(简称甲派),孤平的定义是,韵句中除韵之
外只有一个平声字。这个定义有一点儿不明确,使有人误认为,仄仄
仄平平也是孤平。事实上,两平相邻就不是孤了。甲派所定义的孤平
只适合于五言,而且只对韵句而言,所以归述为只有一种实例:仄平
仄仄平。引伸到七言则是: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
另一派是从字面定义的(简称乙派),顾名思义,孤平即是两仄
夹一平。为什么可以从字面定义呢?因为古人
s******s
发帖数: 85
19
来自主题: Poetry版 - 【原创】七绝藏头诗
说得对
如果写近体,五言七言的基本规则是一样的,讲平仄对粘韵, 起承转合等等. google"诗律
"
填词按牌
同学之~
C***Y
发帖数: 1323
20
来自主题: Poetry版 - 一翦梅
清风浮水微留痕,心似杨花飘几分
菊影茶香思旧友,有时黑夜有时晨
修改了一下,这样合乎诗律的平仄
D*****i
发帖数: 3022
21
装模作样讨论诗律没有问题。真要指出了错误,还颇有几个脸皮上不住(挂)。可叹。
w******g
发帖数: 10018
22
来自主题: Poetry版 - 96年游宜昌三游洞
这里五微四支八齐通押了,要是现在写就不会犯。
老来诗律细如发,险处文章尖似针。
w******g
发帖数: 10018
23
来自主题: Poetry版 - 春晨无题
春城朝雨晓来深,道上西风冷袖襟。
野水遥侵天淡泊,幽林初绿气萧森。
晚来诗律细如发,险处文章尖似针。
江海相逢五陵老,白鸥飞处总沉吟。
w******g
发帖数: 10018
24
来自主题: Poetry版 - 此时无声胜有声
其实这个多少在于练习。比如我经常容易犯的出律就是用仄仄平平仄平平,以前老觉得
不能因文害意,所以就将就了。但是练习多了以后,一出句就是合律,所以现在我敢夸
自己晚来诗律细如发,哈哈。
w******g
发帖数: 10018
25
来自主题: Poetry版 - 此时无声胜有声
但是换个意义,有束缚才有自由呢。平地上走路是本能,平衡木上走路那就叫艺术。
诗总是要有形式与体裁的束缚的,比如诗歌一定要用意象说话,否则就不叫诗了。
当然现代的律诗创作的确存在一个如何创造新意象的问题。因为香草美人的传统已经
被割裂了,传统意象在人们的脑子里面引不起共鸣。不过律诗的底蕴,所具备的语言
质感还是有欣赏基础的。现在的律诗创作容易出现两个倾向:一个就是顺口溜的老干
部体,另一个就是一个词藻堆砌的少女体。但是我觉得这都是诗者缺乏训练的原因,
不是律诗本身的原因。
当然在另一方面,律诗或者所有古体诗词吧,的确承载不起现代人的情感表达,所以
需要创作新诗。但是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新诗和古诗是两只手,只会写古诗,不会写
新诗,或者只会写新诗,不会写古诗,都不是好诗人。
再说回来哈,我说的诗律感觉,是指出句自然合律,不需要再去修改平仄的那种感觉。
这种感觉就是踏险波如平地的自由感觉。这才是真自由。
w******g
发帖数: 10018
26
来自主题: Poetry版 - 此时无声胜有声
其实这个多少在于练习。比如我经常容易犯的出律就是用仄仄平平仄平平,以前老觉得
不能因文害意,所以就将就了。但是练习多了以后,一出句就是合律,所以现在我敢夸
自己晚来诗律细如发,哈哈。
w******g
发帖数: 10018
27
来自主题: Poetry版 - 此时无声胜有声
但是换个意义,有束缚才有自由呢。平地上走路是本能,平衡木上走路那就叫艺术。
诗总是要有形式与体裁的束缚的,比如诗歌一定要用意象说话,否则就不叫诗了。
当然现代的律诗创作的确存在一个如何创造新意象的问题。因为香草美人的传统已经
被割裂了,传统意象在人们的脑子里面引不起共鸣。不过律诗的底蕴,所具备的语言
质感还是有欣赏基础的。现在的律诗创作容易出现两个倾向:一个就是顺口溜的老干
部体,另一个就是一个词藻堆砌的少女体。但是我觉得这都是诗者缺乏训练的原因,
不是律诗本身的原因。
当然在另一方面,律诗或者所有古体诗词吧,的确承载不起现代人的情感表达,所以
需要创作新诗。但是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新诗和古诗是两只手,只会写古诗,不会写
新诗,或者只会写新诗,不会写古诗,都不是好诗人。
再说回来哈,我说的诗律感觉,是指出句自然合律,不需要再去修改平仄的那种感觉。
这种感觉就是踏险波如平地的自由感觉。这才是真自由。
p*******n
发帖数: 1928
28
来自主题: Poetry版 - 转一篇偏激的
唐代出律句子还是很多的。这个王力的《汉语诗律学》就总结了不少。
我对格律本身的态度是遵守。至于争论格律,一般是一笑了之。
p*******n
发帖数: 1928
29
来自主题: Poetry版 - 转一篇偏激的
我不是说了,你说错了,唐代并非没有韵书。
我对这种科普格律的事情,实在没有兴趣。有兴趣你就去读读王力的汉语诗律学。靠
google和我的科普是搞不定的
p*******n
发帖数: 1928
30
来自主题: Poetry版 - 转一篇偏激的
我推荐都王力的汉语诗律学是因为那本书足够厚。囊括了各种正面反面的例子。至于王
力的观点我是否同意,根本是另外一回事情。
w******g
发帖数: 10018
31
来自主题: Poetry版 - 转一篇偏激的
这个是只看一点,不计其余。七律的第一个字例不算平仄,这一点在《汉语诗律学》
里面讲到过。
E*******r
发帖数: 308
32
来自主题: Poetry版 - 看看这位香港诗人的诗如何
可以请教下为什么喜欢《翻译》这首诗吗?我没细读,摸不到头脑~~~
汗,我不懂诗,领悟不到“中外大师隐隐的声音格式”之类大讨论,细枝末节有两点可
以献拙。
1.“黄灿然自己非常喜欢杜甫,但觉得古诗‘语言上无可继承,没有一种亲和力,不能
把传统诗歌的措词和节奏自然而然地移入或化入新诗,像唐代诗人继承诗经、楚辞和乐
府那样’。所以他只继承杜甫的‘传统精神’,即‘倾向光明、倾向善’的‘伦理性’
。”
上面这段话中引文'语言上无可继承,没有一种亲和力,...','伦理性'‘传统精神’这
些是黄灿然语还是网友讨论,还是你的强调?
粗略读,似乎一些地方可以更不确切。比如诗经楚辞讲什么节奏?诗骚的重章叠句后来
完全消失。声律方面唐诗直接继承六朝。我记得音韵平仄都是六人朝人创见。诗骚古诗
可说不自觉(自然)用韵,六朝人开始自觉,唐人恐怕严格自觉。。。其他摸棱两可还
有,不过我大约能猜测大意,也算无伤大雅。
但说到古诗(姑且理解为广义的包括诗骚乐古诗律诗词在内的中国古典诗歌)“无可继
承”,可以讨论下。今古差别在哪里,哪种适合现代人作诗,诗歌什么出路,这些大题
目我不懂。但就某个诗人而言,我明确觉得值得尝... 阅读全帖
E*******r
发帖数: 308
33
来自主题: Poetry版 - 看看这位香港诗人的诗如何
可以请教下为什么喜欢《翻译》这首诗吗?我没细读,摸不到头脑~~~
汗,我不懂诗,领悟不到“中外大师隐隐的声音格式”之类大讨论,细枝末节有两点可
以献拙。
1.“黄灿然自己非常喜欢杜甫,但觉得古诗‘语言上无可继承,没有一种亲和力,不能
把传统诗歌的措词和节奏自然而然地移入或化入新诗,像唐代诗人继承诗经、楚辞和乐
府那样’。所以他只继承杜甫的‘传统精神’,即‘倾向光明、倾向善’的‘伦理性’
。”
上面这段话中引文'语言上无可继承,没有一种亲和力,...','伦理性'‘传统精神’这
些是黄灿然语还是网友讨论,还是你的强调?
粗略读,似乎一些地方可以更不确切。比如诗经楚辞讲什么节奏?诗骚的重章叠句后来
完全消失。声律方面唐诗直接继承六朝。我记得音韵平仄都是六人朝人创见。诗骚古诗
可说不自觉(自然)用韵,六朝人开始自觉,唐人恐怕严格自觉。。。其他摸棱两可还
有,不过我大约能猜测大意,也算无伤大雅。
但说到古诗(姑且理解为广义的包括诗骚乐古诗律诗词在内的中国古典诗歌)“无可继
承”,可以讨论下。今古差别在哪里,哪种适合现代人作诗,诗歌什么出路,这些大题
目我不懂。但就某个诗人而言,我明确觉得值得尝...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34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新教释经体系(四) - 文法解经
更正教释经体系(四) - 文法解经
8。1 “圣经,容我再强调,惟独圣经才是更正教的信仰。”此句出至十七
世纪英国更正教徒 William Chillingworth 的名言,总结了宗教改革运动对圣经的态
度。但我们不要忘记,十七世纪诗人德来敦(John Dryden)在他的著作中也说:不单只
是正统信仰诉诸圣经,就是异端也诉诸圣经作为支持。请看他的诗作:
不是起初的亚流、现今的苏西尼
否认圣子为永生神吗?
他们也不是单凭着福音书
否定我们的教义和坚持他们自己的吗?
不是所有异端都同样装着,
诉诸圣经以作自己的辩护吗?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地学习释经/解经,以免误人误己。
如果单字是语言的单位,那么句子就是思想的单位。在上一章,我们看过研究单字的价
值,这一章,我们要从单字在句子里的排列次序,按文法来了解一个句子的意思,更好
地掌握解经的技巧。
8。2 圣经的原文:
基督徒相信上帝是透过圣经把自己启示给世人。既然如此,如果我们能对圣经的原文有
认识,一定会得益不浅。圣经里有三种文字:希伯来文、亚兰文和希腊文。亚兰文主要
是用在但以理书二:4... 阅读全帖
l*****o
发帖数: 318
35
来自主题: Berkeley版 - :D
我推荐的都比较老,别BS啊
文学类的我最推崇的是《红楼梦》《平凡的世界》
第一本书不用说拉,第二本是文革后最好的书。(个人观点)
这本书以朴实的文字写出了什么叫:”性格决定命运”
当然好的书还有很多。别人推荐的你不定喜欢,你推荐的不一定合别人胃口。^_^
其它的如:《菜根谭》《周易》《汉语诗律学》《消失的地平线》《狼图腾》也不错
我今天在图书馆里对着书架发呆了好久,不知道看什么书,SIGH^^^^^^^^^^^^^^^^^^

wh
发帖数: 141625
36
(不知道是否有人转贴过?)
北大中文系,让我把你摇醒
孙绍振
2012年12月03日 09:07:26
来源: 文学报
近日得友人赠《学者吴小如》,读之感慨良多,非但为吴先生而且为北大,为中文
系。
细读此书,五十四年前聆听吴先生的讲课种种印象不时涌上心头。在当时能让他这
样一个讲师上中文系的讲台,可以说是某种历史的吊诡。
初进北大中文系,一眼就可以看出,不要说讲师,副教授,就是不太知名的教授也
只能到新闻专业去上课,一般讲师只能上上辅导课。当然,刚刚从保加利亚讲学归来的
朱德熙副教授似乎是个例外。现代汉语本来是中文系大部分学生觉得最枯燥的,但是,
朱德熙却以他的原创的概括、缜密的推理和雄辩的逻辑获得爆棚效应,二百人的课堂,
去晚了就没有座位,只好靠在墙边暖气管上站着。何其芳先生那时是北大文学研究所的
副所长(所长是郑振铎),与吴组缃先生先后开设《红楼梦》专题。吴先生得力于作家创
作经验,对人生有深邃的洞察,对艺术有独到的分析,而何其芳先生颇有人道主义胸怀
,不同意他把薛宝钗分析为“女曹操”,认为她不过是一种家族体制礼教意识的牺牲品
,两人同样受到欢迎。一次,我在北大医院排队挂号,护士... 阅读全帖
w****e
发帖数: 536
37
豫州一省,地处中原,脉连万水,骨亘千山。黄河之水西来涌,嵩岳之峨中镇天,繁都
名会两岸立,风流杰士遍地间。许都遗灞陵之桥,汴京存龙图之府,诗律有子美之吟,
文章有昌黎之属。人物丰华,不迨多言;山川形胜,君当自睹。昔有伊尹扶商,太庙问
礼,天下圣仰之所;后白马驮经,相国拔柳,万人观瞻之地。魏晋高士,居之则文逸奇
彩;唐宋灵杰,到此必句上髯腮。洛浦无尘,咏子建之赋,袅袅仙子,如在凌波。龙亭
有雨,拭香山之冢,缕缕琴声,似难收拢。及至今夕,时境变迁,然灯华楼影,未减翩
跹。亲朋时而相聚,美景常自相牵:或秋来柳 ;下逐明月,或春到花前觅好颜;夏意情
浓因溪壑,冬雪寂寞故惜怜。
每谓故乡之美,世上何处能及?今客寄天下,然情系中州,到伤心处,怎不思起汴水波
澜!
c*********d
发帖数: 9770
38
但斌http://blog.sina.com.cn/danbin168 2014-09-14 09:30:25
高华:六十年后再论国民党大陆失败之原因(上)
2014-09-13
前言:1948年-1949年国民党为什么失败?这是一个大题目,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生长在大陆的不同年龄段的人,从小就从老师和教科书那儿,从文学、电影、戏剧、
歌曲、美术、舞蹈等中获知:1949年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又叫“三座大山”,因为反G
反人民、贪污腐败而被人民推翻了。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中外学者分析了更多的原因,
例如:“失去民心说”,“人民选择说”,“历史规律说”,“日本和苏联侵略打击国民
党说”,“美国责任说”等等,能说到的都说到了。只是最近我又读了几本书和一些文
章,中心内容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国共内战,有的还披露了一些新的材料,如新解密
的蒋介石日记,又让我想起这些问题,再翻看更多的历史资料,思前想后,还是围绕这
个主题:国民党在大陆是怎么失败的?
我读的第一本书是张正隆的新作《枪杆子:1949》,①作者曾写过著名的《雪白雪红》
,上本书写的是“四野”在东北,新书则是全景写“四野”南下的过... 阅读全帖
x*****u
发帖数: 3419
39
来自主题: _StoneStory版 - 王安石的“剽窃”习气及其成因z
李定广: 王安石的“剽窃”习气及其成因
[摘 要]王安石的诗被称为“王荆公体”。然王安石在创作中却有比较严重的剽窃
习气,钱钟书认为王氏是巧取豪夺、明目张胆地在他人“集中作贼”的代表人物。究其
成因,主要有三:一是王氏个性人格的争强好胜;二是北宋文人手书唐诗、模仿唐诗、
改写唐诗的风气;三是王氏深受“士宁体”的影响。当然,王安石作为宋诗大家,决不
是专靠剽窃浪得虚名,他善于“点化”的一面,使他的诗诗律精严、浑然天成,后来江
西诗派所谓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正是对王安石创作方式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王安石 剽窃 模仿 士宁体
《学术研究》2007年第11期
对前人诗歌的摹拟、点化、蹈袭、剽窃之风自古不断,都是不同程度地对前人作品
的复归。汉魏六朝时盛行摹拟,《楚辞》中汉人对屈原诗的摹拟,汉人对乐府诗及古诗
的摹拟(即《拟古》诗),南朝人所谓的《杂体诗》等等,都属于摹拟的层次。唐宋之
后,点化、蹈袭、剽窃之风渐盛,中唐人李肇所著《国史补》卷上指出:“王维有诗名
,然好窃取人文章佳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英华集》中诗也;‘漠漠水
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李嘉祐诗也
首页 上页 1 2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