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 发帖数: 749 | 1 第43章 龍战于野
二人正说着,却见对岸吴湄的人开始动起来。几十个人七手八脚,好像在给什么东西充
气。秦羽仔细一看,却是好几个皮浮桥,这些浮桥充好气后,可以连在一起。看样子再
过一会儿,他们就可以过河了。
秦羽和熊章急忙带着众人回到洞中,召集大家商议。秦羽问熊章道:“斗一鸣此人性格
如何?”“狡诈多疑,”熊章说道:“所以我觉得他不会轻易上当。”“但是吴湄这个
人却是个傲慢脾气,”嫣翎插话道:“她当初就一向自视很高,处处要压我们一头。我
想这也是为什么她会接受沃夫派克的邀请,因为她太想出人头地了。”
“这就好,”秦羽说道:“斗一鸣虽然狡猾,但是吴湄显然是大老板,有些事情上不一
定要听他的。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现在我们要针对这二人,设计一套方案。”
说完秦羽用剑在地上画了一副地图,说道:“这里是那块棋盘地,而这里是河。我估计
他们的浮桥搭建好了后,一定会先派一小部分人过来侦察。这个时候,我们的人要从一
开始就对他们进行阻击。一定要打疼他们,让他们发怒,并且让他们的大部队追过来。
这个时候我们要后退,一步步退到通天洞的前面。同时,我们要借助这些长草的掩护,
要留几个人埋伏在河边。等对岸... 阅读全帖 |
|
l*****d 发帖数: 7963 | 2 本帖最后由 三清居士 于 2011-12-8 09:26 编辑
401
七绝 月下访梅
悄开一朵泻芳华,半掩幽怀半罩纱。昨日相思谁寄我?掀开夜幕访梅花。
402
七绝 寂寞空虚冷
欲效荆柯易水盟,斩秦又恐别倾城。世间怎得双全法?不负雄心不负卿。
403
七绝 寂寞空虚冷
心漂孽海浪纷纷,入地登天怎见君?为遣相思寻旧物,开箱泪染石榴裙。
404
七绝 夜阑无事望星曜列布有感
国祚谁教应紫薇,璇玑簇拥似宫帷。君王或可如明月,不向清贫减寸辉。
405
七绝 夜
长空寂寂月无凭,小巷深深唯影灯。忽有流星飞遁去,灵光一闪隐田塍。
406
五律 夜
明月照长安,轻歌入夜寒。阴阴风袖舞,荦荦桂颜残。
独忆昏灯下,低呤夙愿难。他乡身且驻,归梦觉衣单。
407
七律 题图
一枝艳蕊沐阳开,禁锢无情伴梦来。沾露娇花惊月貌,沁香冷物钓青苔。
东风不觉逢秋色,把酒悠然对古槐。思绪千般无意趣。奇葩依旧笑亭台。
408
五绝 寂寞空虚冷
寂寞空虚冷,夜来灯剪影。一汪清水里,明月跌深井。
409
五绝 夜
夤夜凄凄雨,风寒瑟瑟冬。心虔唯向佛,愧梦楚王峰。
410
五绝 夜
秋寒霜亦... 阅读全帖 |
|
D***s 发帖数: 258 | 3 有一个地方,它是那样的微妙庄严,它有着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
周匝围绕,又有七宝池,八功德水皆是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人们住在金银宝络造就的楼
阁里,不食人间烟火,没有贪、嗔、痴三毒烦恼,甚至连什么是烦恼,什么是恶道都不
存在,一切都是那般的自然随心。闲时便常作天乐,有各种奇妙杂色之鸟和乐而鸣。微
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或整日端坐于莲台上,
念佛念法念僧清寂而殊妙。
又有一个地方,它是那样的美丽,它有着各种各样美丽的树木,结满了好吃的果子,也
有一棵能使人辨别善恶的树。又有各种动物和飞鸟,还有一个男人及用这个男人肋骨造
就的一个女人。他们每日耕种,看守着园子,吃园中的各种果子。如果不去偷吃了禁果
,便能够长生不死,不受任何惩罚与磨难。
还有一个地方,它是那样的朴实自然,它有着桑树竹林的浓荫,鸡鸣犬吠的村落,荒草
桃源的自然,又有童子纵情随意的歌声,老人欢快行游的笑声。人们“相命肆农耕,日
入从所憩。”食着人间烟火,没有金银珠宝,却安分守己,与世无争。春种秋收,不用
交税,没有饥饿,没有贫困,也没有残酷的官吏和腐败的恶人,不需要智慧也就没有相... 阅读全帖 |
|
c****t 发帖数: 19049 | 4 478 血··还未冷
云叔的闹剧之后,气氛重新平静下来,断指队员们捂着自己血流不止的左手,任由手忙
脚乱的许梦竹给自己上止血粉,眼睛却不停的在那些尚未断指的队员们身上扫视,断指
的基本都是随张小强一起上岛,一起血战的队员们,其他的都是营地留守的。
两个重火力组,情报组,还有丁珞·······
丁珞见到那些断指队员目带凶光地瞪着他,不由得一声苦笑,想到被大鱼撞翻,是张小
强拎着他的后衣领将他拖回到安全地带,若不是如此,恐怕他早就喂了鱼,心中暗道:
“罢了···就当把这条命还给他吧···”
“诸位兄弟···蟑螂哥·····我知道,你们其实在心里防着我,算了,过去的事
就过去了,今天,以天为证,我丁珞愿与众位结为生死弟兄,不弃不离,不背不逆,生
当同食,死亦同穴,违此誓者当如断指········”
最终丁珞站到了张小强这边,完完全全的站到了张小强这边,真正心甘情愿的站到张小
强这边,丁珞是练武之人,练武先要养德,守德必先守诺,他的话就是他的心。
丁珞之后,黄廷伟走了出来,戴着树脂镜片的他环顾四周,又打量了远处站的畏畏缩缩
的临时队员们,抬头看向张小强,一字一顿的问道:
“我只有一个疑问···... 阅读全帖 |
|
q***2 发帖数: 412 | 5 我看着塌上绝美的人儿再无生气,泪不禁扑簌簌滚落面颊。姐姐是含了恨的,她恨我,
恨皇家,恨那个迟迟都不来的人。
(一)三月,小雨婆娑,清凉中略带着伤感。姐姐斜倚在窗畔,任凭着细雨穿梭进来,
她正目无焦距的看着远方。我永远都不会忘记那双眼神,怅惘中带着迷茫。我看不懂,
缘何姐姐这新嫁娘,满满的不是喜悦,而尽是哀愁。
(二)京城里传唱,周家女儿貌美如画,嫁得当今太子煜,两人琴瑟和谐,宛如一双璧
人。六月,花开正浓,蝶舞蜂飞,就在那里,我看到一袭红裳,是姐姐,掩映在万花丛
中。远远的,红袖飞舞,即使是花丛中最美丽的花也难及姐姐明媚的面庞,姣好的身姿
。一缕缕斜晖投射下来,那种美向四周溢开,惊心动魄。近些的,抚着筝的,正是太子
煜,他时而低头轻抚筝,时而抬首浅笑,望着姐姐,那眼里似能流出蜜。我躲在凉亭后
,就这样痴痴的看着,所谓“一生一代一双人”,也不过如此吧。
(三)我正式见到煜,是在姐姐的寝宫里,煜已从太子登基为唐皇。我正调笑着姐姐的
那幅“连理枝”的刺绣,他一迭小跑着进来,“娥皇,朕找到了《霓裳羽衣舞》的散谱
了。”他兴奋得将曲谱拿给姐姐看,那种单纯的喜悦和快乐一直笼罩着他。他似是并未
看...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6 前几日,朋友送来两个西瓜,说是某某地儿的。大都知道某某地儿瓜好吃,可也明白现
在的西瓜都是大棚出产、一律红瓤的,虽然违季,熟了的也好吃。这两天,气温热了,
切一个尝尝。水管下冲洗了外皮,拿起刀来。刀尖刚刚戳到瓜皮,只听得喀咧一声,西
瓜裂开,瓤红子白(疑惑不熟),红红的瓜水就顺着裂缝淌了出来。鲜艳的瓜瓤,诱人
馋人,急不可耐,掰下一块就吃。水足味甜,甜得不像西瓜,咽了几口,仔细品品,还
有点苦涩的味道。咦!别吃了,免得伤着人,记得去年媒体曾经播出过吃西瓜引起食物
中毒入院的事。于是,好端端一个十几斤的大西瓜就扔进了垃圾箱。原先的那大西瓜味
(白瓤的、黄瓤的、红瓤的,花皮的、白皮的、绿皮的,黑子的、白子的,沙棱棱的)
也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留下的只是美好的记忆。多少年了,笔者不大接近水果,吃个
梨吧,水份不少,可瓤像丝瓜,暄暄的。曾几何时,“烟台的苹果莱阳的梨,赶不上潍
县的萝卜皮”,香甜润脆的滋味统统找不到了。
瓜熟蒂落,自然规律,应当说是众人皆知、定定不可变的真理。而今,违背自然规律,
为了利益抢夺市场,也不知道使用了些什么方法,瓜可不熟也能提前蒂落,以便卖个好
价钱,其它果蔬也是如... 阅读全帖 |
|
l*****t 发帖数: 35 | 7 看到大家讨论,非常好。
我觉得这个论点需要从整本圣经的启示来看。不能单单从KJV一段的翻译而得出上帝创
造恶的结论。(因为和合本的翻译是“我造暗”)这正是释经学要解决的课题。如果不
能从上下文得出结论,一般是“以经解经”--就是用其他地方更清楚的经文来解释。或
者就是从整本圣经的启示来看。
圣经启示说上帝是善的本体。而恶是善的反面,所以按逻辑说恶不可能从善中出来。也
就是说上帝不可能是恶的创造者。
什么是恶?凡是违被上帝就是恶。(因为上帝是善的本体)
所以恶并不是被造的,而是派生的,是一种意念,既不是物质,也不是灵。圣经启示说
恶是因为撒旦想要与至高者(上帝)同等,从而生出恶来。所以恶也不是撒旦的创造。
恶是上帝所许可的,但不是上帝创造的。正如亚当被造时,上帝付以他完全的自由意志
,他可以选择从善(顺服上帝),也可以选择从恶(违被上帝)。所以亚当的犯罪堕落
和撒旦的堕落性质是一样的。是被自己的私欲所引诱,想要“如 神能知道善恶。”【
创世纪3:5】,结果就选择了违被上帝,罪就进入了世界。我们当然都同意恶也不是亚
当造的,是不是?
所以这节经文还是和合本翻得更贴切。
我劝弟兄们不要再辩论 |
|
h*****0 发帖数: 118 | 8 http://cclw.net/other/fanxuede/wwhbycwjdt/htm/chapter3.html
第三章 情系中华文化
我虽然批评中华文化中的丑陋,但还是深深地爱著她,因我是喝著她的奶汁长大的。
我时常感叹,生而为近代的中国知识分子,怎么有这么多的痛苦和无奈!即便在选
择信仰这个最具个人性的问题上,也要背起数千年文明的重轭,在信仰和文化的冲突之
间不断地徘徊。
自从认真地接触福音以来,在我脑海中就画了个大问号:基督教与中华文化水火不
容吗?福音若在中华大地生根,就必须摧毁中华文化吗?我若相信耶稣,就必须无情地
斩断我那割不断的中华文化之根,并视那千千万万死去的亡灵为魔鬼的儿女吗?
这些问题把我折磨得好苦。有时我狠狠地说,若真的如此,就让我作一个异教徒吧
。我情愿带著永恒的诅咒,与那消逝了的过去一起消逝,也不愿意一个人独自在中华文
化的废墟上欢庆永生。
也许是出于儿不嫌母丑的原因,我虽然也批评中华文化中的丑陋,但还是深深地爱
著她,因我是喝著她的奶汁长大的。我乃一介书生,不敢忘本。我承认,这里面包含了
文化视野的狭隘对我的限制,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华文化那广大深奥的... 阅读全帖 |
|
|
Y**u 发帖数: 5466 | 9 5: 佛性无常.
师曰。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
曰。和尚所说。大违经文。
师曰。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
曰。经说佛性是常。和尚却言无常。善恶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无常。和尚却言
是常。此即相违。令学人转加疑惑。
师曰。《涅槃经》。吾昔听尼无尽藏读诵一遍。便为讲说。无一字一义不合经文。
乃至为汝。终无二说。
曰。学人识量浅昧。愿和尚委曲开示。
师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说什么善恶诸法。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
故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诸法若无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
。而真常性有不遍之处。故吾说常者。正是佛说真无常义。佛比为凡夫外道执于邪常。
诸二乘人于常计无常。共成八倒。故于涅槃了义教中。破彼偏见。而显说真常。真乐。
真我。真净。汝今依言背义。以断灭无常。及确定死常。而错解佛之圆妙最后微言。纵
览千遍。有何所益。行昌忽然大悟。说偈云。
日守无常心。佛说有常性。
不知方便者。犹春池拾砾。
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现前。
非师相授与。我亦无所得 |
|
r****n 发帖数: 7315 | 10 http://ref.kosmos.dreamhosters.com/?cat=46
黄叶闲谈 (维摩精舍丛书之二)
口授:盐亭袁焕仙先生
编撰:乐清南怀瑾
南充徐剑秋
记义:盐亭范天笃
记事:潼南傅仲穆
广汉扬光代
记言:盐亭黄人俊
盐亭王乃鹤
校讹:峨山大坪寺释通远
峨山大坪寺释通宽
华阳吕寒潭
西充扬介眉
结稿: 隆昌饶盛华
《黄叶闲谈》序
序曰:大言希声,大听绝闻,大道无阶,不即匪亲,求之转远。其趣学也,不亦难乎?
抑已渊矣。
焕师乃口授兹篇,一改平昔壁立千仞之风,而嗫嗫如老妪谈者,盖黄叶止啼,诱掖初机
,将以无阶而阶,求大言于声,大听于闻也。曰一门.曰六法,信口赴机耳。 虽然依
言立义,立处即真,苟至于真,则又一毫不寓,万相咸该,如牟尼珠然。方方显色,色
色透圆,而于是珠者色欤?圆欤?噫!其初学之津梁,入德之胜径者 矣。人俊躬味斯
法,妙逾灵兰,义不忍埋,发付之梓,乃揭于同侪,曰还家要道,及寝良规,于是乎在。
门人盐亭黄人俊敬序
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十二月
第一讲 缘起
维摩精舍第一届行七已,诸子日集,每兴难问。若曰:“向上一路,千圣不传,然则入
者何入?趋者何趋?百工之术尚有径... 阅读全帖 |
|
a**u 发帖数: 8107 | 11 ☆─────────────────────────────────────☆
redforres (redfor) 于 (Thu Apr 8 10:30:48 2010, 美东) 提到:
多谢大家对我的真诚帮助。理有多种, 心无二般。在此重开一贴, 一为感谢, 二再
补充一些思考供大家批评指正。
在我现在看来, 责任是人类规则的一部分。 简单来说,责任就是你的职责和任务。
比如所,小孩子生下来了, 你的职责和任务就是把他养大。 那么, 是谁为我们规定
的这些职责和任务呢? 我觉的责任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中逐渐形成并一代一代传下来
的。 做父母的都知道, 我们平常教育孩子的时候, 让他们作为一个有责任的人是我
们的一个重要内容。 因为我们就是曾经这样被教育的, 不论是从父母那里还是从社会
那里。
这里存在这一个问题, 人类代代相传的东西是不是一定就是要坚守的? 比如说道德
这个东西, 同责任有一定的相似。 往往没有责任的人也会被这个社会定为不道德。比
如说你不赡养父母。 而道德这个东西是好是坏, 争论从来也没有停过。 就是道德和
责任本身的内涵, 也是随着时间而变化。
我想... 阅读全帖 |
|
r*****d 发帖数: 922 | 12 <<万善同归集>>-净土宗六祖永明延寿大师
问:佛行无上。众哲所尊。儒道二教。既尽钦风。云何后代之中。而有毁谤不信者何。
答:儒道先宗皆是菩萨。示劣扬化同赞佛乘。老子云。吾师号佛。觉一切民
也。西升经云。吾师化游天竺。善入泥洹。符子云。老氏之师名释迦文。列子云。商太
宰嚭问孔子曰。夫子圣人欤。孔子对曰。丘博识强记。非圣人也。又问。三王圣人欤。
对曰。三王善用智勇。非圣人也。又问。五帝圣人欤。对曰。五帝善用仁义。亦非丘所
知。又问。三皇圣人欤。对曰。三皇善任因时。亦非丘所知。太宰嚭大骇曰。然则孰为
圣人。夫子动容有言曰。丘闻西方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
荡乎民无能名焉。吴书云。吴主孙权问尚书令阚泽曰。孔丘老子得与佛比对以不。阚泽
曰。若将孔老二家。比校远方佛法。远则远矣。所以言者。孔老设教。法天制用。不敢
违天。诸佛设教。诸天奉行。不敢违佛。以此言之。实非比对明矣。吴主大悦。用阚泽
为太子太傅。起世界经云。佛言。我遣二圣往震旦行化。一者老子。是迦叶菩萨。二者
孔子。是儒童菩萨。明知自古及今。但有利益于人间者。皆是密化菩萨。惟大士之所明
。非常情之所测。遂使寡闻浅识起... 阅读全帖 |
|
d**********l 发帖数: 647 | 13 净土十疑论节选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第一疑
问曰: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若欲救度众生,祗应愿生三界,于五浊三涂中,救苦众生
。因何求生净土自安其身?舍离众生则是无大慈悲,专为自利障菩提道。
答曰:菩萨有二种,一者久修行菩萨道,得无生忍者,实当所责。二者未得已还及初
发心凡夫。凡夫菩萨者,要须常不离佛,忍力成就方堪处三界内,于恶世中救苦众生。
故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何以故?恶世
界烦恼强,自无忍力心随境转,声色所缚自堕三涂,焉能救众生?假令得生人中,圣道
难得。或因施戒修福得生人中,得作国王大臣富贵自在。纵遇善知识,不肯信用。贪迷
放逸广造众罪,乘此恶业一入三涂经无量劫。从地狱出受贫贱身,若不逢善知识还堕地
狱。如此轮回至于今日,人人皆如是。此名难行道也。故维摩经云,‘自疾不能救,而
能救诸疾人?’又智度论云:譬如二人各有亲眷为水所溺,一人情急直入水救,为无方
便力故彼此俱没。一人有方便,往取船筏乘之救接,悉皆得脱水溺之难,新发意菩萨亦
复如是,如是未得忍力,不能救众生。为此常须近佛,得无生忍已,方能救众生,如得
船者。又论云,譬如婴儿不得离母,若也离...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14 附上一些阿含经检查修行的方法。
三果就离欲。检查离五欲∶
杂阿含493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尊者舍利弗,告诸比丘∶「若阿练若比丘
,或于空地、林中、树下,当作是学∶内自观察思惟,心中自觉有欲想不?若不觉者,
当于境界,或于净相,若爱欲起,违于远离。譬如士夫用力乘船,逆流而上,身小疲怠
,船则倒还,顺流而下。如是比丘思惟净想,还生爱欲,违于远离。是比丘学时,修下
方便,不得淳净,是故还为爱欲所漂,不得法力,心不寂静,不一其心。于彼净相,随
生爱欲,流注、浚输,违于远离。当知是比丘不敢自记,于五欲功德离欲解脱。若比丘
或于空地、林中、树下,作是思惟∶我内心中为离欲不?是比丘当于境界,或取净相,
若觉其心于彼远离,顺趣、浚注。譬如鸟翮入火,则卷不可舒展。如是比丘或取净相,
即顺远离,流注、浚输。比丘当如是知于方便行,心不懈怠,得法寂静,寂止息乐,淳
净一心。谓我思惟已,于净相顺于远离,随顺修道,则能堪任自记,于五欲功德离欲解
脱」。尊者舍利弗说是经已,诸比丘闻其所说,欢喜奉行。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38/yin...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15 杂阿含493经
时尊者舍利弗,告诸比丘∶「若阿练若比丘,或于空地、林中、树下,当作是学∶内自观察思惟,心中自觉有欲想不?若不觉者,当于境界,或于净相,若爱欲起,违于远离。
譬如士夫用力乘船,逆流而上,身小疲怠,船则倒还,顺流而下。如是比丘思惟净想,还生爱欲,违于远离。
是比丘学时,修下方便,不得淳净,是故还为爱欲所漂,不得法力,心不寂静,不一其心。于彼净相,随生爱欲,流注、浚输,违于远离。当知是比丘不敢自记,于五欲功\德离欲解脱。
若比丘或于空地、林中、树下,作是思惟∶我内心中为离欲不?是比丘当于境界,或取净相,若觉其心于彼远离,顺趣、浚注。譬如鸟翮入火,则卷不可舒展。如是比丘或取净相,即顺远离,流注、浚输。比丘当如是知于方便行,心不懈怠,得法寂静,寂止息乐,淳净一心。谓我思惟已,于净相顺于远离,随顺修道,则能堪任自记,于五欲功\德离欲解脱」。
http://www.yinshun.org.tw/books/38/yinshun38-14.html |
|
w*********r 发帖数: 2192 | 16 这个好像是灭恋爱禅呀。
自观察思惟,心中自觉有欲想不?若不觉者,当于境界,或于净相,若爱欲起,违于远
离。
,还生爱欲,违于远离。
其心。于彼净相,随生爱欲,流注、浚输,违于远离。当知是比丘不敢自记,于五欲功
\德离欲解脱。
取净相,若觉其心于彼远离,顺趣、浚注。譬如鸟翮入火,则卷不可舒展。如是比丘或
取净相,即顺远离,流注、浚输。比丘当如是知于方便行,心不懈怠,得法寂静,寂止
息乐,淳净一心。谓我思惟已,于净相顺于远离,随顺修道,则能堪任自记,于五欲功
\德离欲解脱」。 |
|
a*****y 发帖数: 33185 | 1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FaJia 俱乐部 】
发信人: arthury (非正常人类研究中心主任), 信区: FaJia
标 题: 汉代黄老之学到老庄之学的演变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Mar 22 19:12:54 2011, 美东)
刘晓东:汉代黄老之学到老庄之学的演变
作者:[刘晓东] 来源:[《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浏览:[432] 2010-07-30
摘要:本文探索了西汉初年崇尚黄老之学的社会原因以及其“因循”与“无为”的具体
内容,指出将黄老之学作为政治观念转移到老庄之学作为人生观念的变化过程,强调了
东汉时期“独行”与“逸民”的风气对魏晋崇尚老庄的作用和影响。
就一般情形来看,大凡一种学说,在其泛化性承传中,既有与其他学术思想的交融
,又有其自身的分化,正如一条河流,在其流经过程中,既有与异流的交汇,又有其自
身的歧出。尤其当这一学术具有较长时期的社会需求时,其承传过程中的历史境遇便规
定了它盛衰承变的命运,也正如一条河流,其所流经的地势通塞形成了它直huí@①
流演的状态。对学说来说,社会要按照时代的需求对它...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1993 | 18 藏传佛教格鲁派
刘立千著
一、 格鲁派的传承
格鲁派的创建人是宗喀巴【1】(1357-1419),他出生于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
地方,本名罗桑扎巴。幼年在噶当派寺庙甲琼寺【2】出家,依顿珠仁钦学显教,
对噶当派教义有了初步认识。由师劝说并助其赴卫藏深造。先后游学了当时有名的
噶当寺院,如德瓦坚【3】、桑浦【4】、聂塘【5】、纳塘【6】、玖莫隆【7】
等,依止聂塘巴?扎巴僧格【8】、耶协僧格【9】、聂温?衮噶白【10】、顿桑巴
【11】、噶希巴?罗桑【12】、仁达瓦【13】等学习了龙树的理聚诸论、慈氏诸
论、俱舍、律经、量论等,还听了噶当教典派的《道次第导引》【14】,系统地学
习了噶当派的教法,接受了噶当派思想体系。此外还依止穹布勒巴和萨迦派、觉囊
派、噶举派的诸多大师【15】,学习了密乘下三部瑜伽和无上部的《密集》、《胜
乐》、《大威德》、《时轮》等。他把噶当派和其它派别大德的显密教法熔为一
炉,构成他自己一套完整的教法体系,为他后来建立格鲁派打下了基础。当时,宗
喀巴所处的时代正是教派僧人争夺政权【16】,进行战争,醉心政治,佛法宗教无
人过问之时,以致寺庙戒律松驰,僧人放荡...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1993 | 19 藏传佛教格鲁派
刘立千著
一、 格鲁派的传承
格鲁派的创建人是宗喀巴【1】(1357-1419),他出生于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
地方,本名罗桑扎巴。幼年在噶当派寺庙甲琼寺【2】出家,依顿珠仁钦学显教,
对噶当派教义有了初步认识。由师劝说并助其赴卫藏深造。先后游学了当时有名的
噶当寺院,如德瓦坚【3】、桑浦【4】、聂塘【5】、纳塘【6】、玖莫隆【7】
等,依止聂塘巴?扎巴僧格【8】、耶协僧格【9】、聂温?衮噶白【10】、顿桑巴
【11】、噶希巴?罗桑【12】、仁达瓦【13】等学习了龙树的理聚诸论、慈氏诸
论、俱舍、律经、量论等,还听了噶当教典派的《道次第导引》【14】,系统地学
习了噶当派的教法,接受了噶当派思想体系。此外还依止穹布勒巴和萨迦派、觉囊
派、噶举派的诸多大师【15】,学习了密乘下三部瑜伽和无上部的《密集》、《胜
乐》、《大威德》、《时轮》等。他把噶当派和其它派别大德的显密教法熔为一
炉,构成他自己一套完整的教法体系,为他后来建立格鲁派打下了基础。当时,宗
喀巴所处的时代正是教派僧人争夺政权【16】,进行战争,醉心政治,佛法宗教无
人过问之时,以致寺庙戒律松驰,僧人放荡...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1993 | 20 第7章 临济法门(二)——黄龙宗派
一、慧南思想
慧南(1002-1069),一作惠南,信州玉山(今江西玉山县)人。他十
一岁出家于本州定水庵智銮。十九岁落发受具足戒,后到各地参访游学,先后师事于庐
山归宗自宝、栖贤澄湜、泐潭怀澄、福岩审承等人,又与丛林奇士云峰文悦、芭蕉谷泉
相友善。景佑三年(1036年),坚请入石霜慈明室,蒙其印可。又作短期游学之后
,开法于同安寺(在今江西永修县艾城乡凤栖山),后移住归宗寺(在庐山),因归宗
寺失火遭罪入狱,出狱后主临济祖庭黄檗寺,于溪旁结积翠庵居住。治平二年(106
2),应洪州太守程师孟等人请,入主黄龙寺(在江西修水县黄龙山),直到圆寂并瘗
于黄龙山。
慧南是临济宗自五代以来,第一位影响巨大、法席鼎盛的弘法大师。早在他参学的
时候,即在泐潭怀澄门下为书记,分席接纳,远近知名。他开法同安,刚一到座开堂,
即有传云“石霜一派迸入江西也”,当时在泐潭寺的僧徒即纷纷投到他的门下。住归宗
寺时,他的佛法机锋已为时所重,远近参学日增。原石霜门下的僧人也往往随其倡法(
翠岩可真即为其首座),当时名士如程师孟、潘延之... 阅读全帖 |
|
w*****r 发帖数: 7106 | 21 【原文】
子日:“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1)’执柯以伐柯,睨(2)而视之,犹以
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违道不远(3),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
;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4)德之行,庸言之谨
。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5)?”(
第13章)
【注释】
(1)伐柯伐柯,其则不远:引自《诗经·豳风·伐柯》。伐柯,砍削斧柄。柯,
斧柄。则,法则,这里指斧柄的式样。(2)睨:斜视。(3)违道:离道。违,离。(
4)庸:平常。(5)胡:何、怎么。慥慥(zao),忠厚诚实的样子。
【译文】
孔子说:“道并不排斥人。如果有人实行道却排斥他人,那就不可以实行道了。”
“《诗经》说:‘砍削斧柄,砍削斧柄,斧柄的式样就在眼前。’握着斧柄砍削斧
柄,应该说不会有什么差异,但如果你斜眼一看,还是会发现差异很大。所以,君子总
是根据不同人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办法治理,只要他能改正错误实行道就行。”...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22 《金刚经》云∶「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无诤∶音译阿兰那。「诤」,即诤论,为烦恼之异名。诤有三种∶(1)烦恼诤∶烦恼为
诤论之根本,故云。(2)五蕴诤∶此亦为诤论之根本。(3)斗诤∶诸有情互相凌辱,言语
相违。透过修行,使此三种诤论止息不起,谓之无诤。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五
复次由五相故建立有诤诸法差别。何等为五。谓由事故。因缘故。自性故。助伴故。等
起故。
此中五取蕴名有诤法事。
若爱味染著爱味耽嗜。名诤因缘。
若无常性苦性变坏法性。名有诤自性。
即于此诤无智愚痴。名诤助伴。
由此因缘五黑品转。名为等起谓鬪讼违诤。耽著诸欲诸见所生。或余种类。是初
黑品。若随所有诸烦恼缠无有羞耻。多安住性。是第二黑品。若有沙门或婆罗门。违逆
正道。所欲苦行及余信解。自饿投火坠高岩等。是第三黑品。若有现行身语及意一切恶
行。是第四黑品。欣乐后有。是第五黑品。此中最初由生怨恨发愤心故。不安隐住。第
二由诸烦恼内烧然故。不安隐住。第三由自誓愿虚受劬劳无义苦故。不安隐住。第四生
恶趣故。不安隐住。第五生老死等众苦合故。不安隐住。此中五取蕴有诤事与诤自性及
彼因缘助伴... 阅读全帖 |
|
a*****y 发帖数: 33185 | 23 第六节 老子与庄周
《道德经》五千言,确是战国时期的著作。据《史记·老子列传》所说,《道德经》的
著者是楚国苦县(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李耳。李耳的儿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
段干。前二七三年,宗被秦白起击败,魏使宗献南阳求和。《史记·魏世家、六国表》
与《战国策·魏策》均有记载。宗(《魏策》作段干崇)是战国后期人,事无可疑,那
末,李耳的年代也可以推知。宗儿子名注。注儿子名宫。宫玄孙名假。假在汉文帝时做
官。假儿子名解,为胶西王邛(前一五四年邛死)的太傅,就在齐地住家。司马谈、司
马迁父子崇尚黄老,《史记》在《老子列传》记李耳世系,在《乐毅列传》后记道家传
授,体例略同《孔子世家》与《仲尼弟子列传》。《史记》叙述李耳乡里世系及师弟传
授,如此明确,必有根据,决非虚构。
据《礼记·曾子问篇》,孔子师事老聃,是老聃确有其人。战国诸子创学说,多依托古
人,道家书依托尤多。《汉书·艺文志》道家:《老子邻氏经传》四篇。班固自注:“
姓李名耳,邻氏传其学。”班固生在东汉初年,不曾怀疑《老子》非李耳所作。道家书
有《伊尹》(商汤相)五十一篇,《太公》(周文王师)二百三十七篇,《辛甲》(周
太史)二...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24 ☆─────────────────────────────────────☆
waterer (快义恩仇之灌水山寨王) 于 (Tue Apr 26 22:40:08 2011, 美东) 提到:
【原文】
子日:“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1)’执柯以伐柯,睨(2)而视之,犹以
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违道不远(3),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
;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4)德之行,庸言之谨
。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5)?”(
第13章)
【注释】
(1)伐柯伐柯,其则不远:引自《诗经·豳风·伐柯》。伐柯,砍削斧柄。柯,
斧柄。则,法则,这里指斧柄的式样。(2)睨:斜视。(3)违道:离道。违,离。(
4)庸:平常。(5)胡:何、怎么。慥慥(zao),忠厚诚实的样子。
【译文】
孔子说:“道并不排斥人。如果有人实行道却排斥他人,那就不可以实行道了。”
“《诗经》说:...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25 ☆─────────────────────────────────────☆
imper (Imper) 于 (Sat May 7 14:38:15 2011, 美东) 提到:
大迦叶尊者的悲心
释恒强
一、自利利他的头陀行
二、以清净心说法
三、佛陀嘱法大迦叶
四、结集三藏
五、呵责是爱护
六、结语(含注释)
☆─────────────────────────────────────☆
imper (Imper) 于 (Sat May 7 14:39:00 2011, 美东) 提到:
【提 要】 大乘佛教的信奉者一直以来对大迦叶等声闻众存在误解、偏见,说他们自利
独善,贬斥他们为“小乘”,讥毁他们为“痴犬”、“焦芽败种”,这都是不实、不公
的。大迦叶尊者行头陀行也有利他的一面,也常以清净心说法,乃至为正法久住而说法
。尊者人间乞食,随缘教化,也经管精舍,领众共修,利益大众。佛陀常常赞叹尊者、
维护尊者,以便在僧团中树立起尊者的威信,最后将佛法付嘱于他及阿难。佛陀涅槃后
,尊者即发起僧众忠实地结集佛陀的...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26 ☆─────────────────────────────────────☆
waterer (快义恩仇之灌水山寨王) 于 (Tue Apr 26 22:40:08 2011, 美东) 提到:
【原文】
子日:“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1)’执柯以伐柯,睨(2)而视之,犹以
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违道不远(3),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
;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4)德之行,庸言之谨
。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5)?”(
第13章)
【注释】
(1)伐柯伐柯,其则不远:引自《诗经·豳风·伐柯》。伐柯,砍削斧柄。柯,
斧柄。则,法则,这里指斧柄的式样。(2)睨:斜视。(3)违道:离道。违,离。(
4)庸:平常。(5)胡:何、怎么。慥慥(zao),忠厚诚实的样子。
【译文】
孔子说:“道并不排斥人。如果有人实行道却排斥他人,那就不可以实行道了。”
“《诗经》说:...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27 ☆─────────────────────────────────────☆
GWZW (GWZW) 于 (Tue Mar 29 14:33:47 2011, 美东) 提到:
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 :
《大乘密严经》卷3:
「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
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
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
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
经文语译:
【佛陀所开示的如来藏,就是阿赖耶识;佛门内外许多的的知识们,都不能知道.「如
来藏就是阿赖耶识」如此甚深的义理。十方诸佛所证如来无垢识,其实就是由因地时的
阿赖耶识辗转所修成的。由因地的阿赖耶识修成三大阿僧祈劫以后的如来无垢识的过程
,就显示出阿赖耶识心体就是如来无垢识心体,是没有差别的;就如同将黄金打造成金
指环的过程,金指环是由金体辗转打造而成,金指环还是原来的金体,所以金体与金指
环体是没有差别的。】
行者在因地时证得阿赖耶识,虽然能观见阿赖耶识体如同黄金一样的清净无染,但却是
函藏著无明贪爱等业种、函藏著七识心所相应的不净种、所知障随眠…等,所以透过福
慧双修、定慧等持而努力修行三大阿僧祈劫,把阿赖耶识体中的所有不净种子修除净...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28 一、前言
根源于佛陀自觉的佛法,自印度南北分传,为了有益于人心,为了(部分或澈底)解决世间的苦痛,法门竞出∶或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或说「世间一切善法皆是佛法」;或说「不净观是甘露门」;或说「无我我所离贪瞠痴」,真是波澜壮阔、浩瀚无涯。
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即在契机(适应不同根机)的原则下,将一切法门(不论是主张空或有)以四种悉檀(宗趣、教法)加以统摄,并以「第一义悉檀」许\为真实而不可破坏的究竟了义。
与佛有缘的朋友,不论是新学或老参,假如他是真诚的关注生命,而且不一味的「信仰增上」(以信仰为先,不重视理性的分别观察力,致缺乏适当的简择批判精神)应当含触及一个终极关怀的问题∶「法海汪洋,固然是法书无量,在遍尝法味云深不知处时,到底洲褚(彼岸)在何方?」本篇习作除尝试会通三法印与一实相印外,更愿意与道友们共同探讨、寻找并归向那「清净解脱宁静」的「第一义洲褚」。
二、世代圣典的启示
面对多方面传出的经与律,应如何的不轻信、不诽毁,古来在南北传阿含及各部律典中(如《增壹阿含》「声闻品」及《长阿含》「游行经」等)即有「四大教说」的提示。
四大教说的大意为∶各处传来的经律,如果与固有经律之... 阅读全帖 |
|
j*****6 发帖数: 1059 | 29 为政第二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张学干禄。子曰... 阅读全帖 |
|
j*****6 发帖数: 1059 | 30 公冶长第五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谓南容:“邦有
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琏瑚也。”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
佞?”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
,无所取材。”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
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
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
也。不知其仁也。”
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
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宰予旦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阅读全帖 |
|
j*****6 发帖数: 1059 | 31 论语 公冶长篇第五
孔子
【本篇引语】
本篇共计28章,内容以谈论仁德为主。在本篇里,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从各个侧面探讨仁
德的特征。此外,本篇著名的句子有“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听其言
而观其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等。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过较
大影响。
【原文】
5·1 子谓公冶长(1),“可妻也。虽在缧绁(2)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3)妻之。”
【注释】
(1)公冶长:姓公冶名长,齐国人,孔子的弟子。
(2)缧绁:音léi xiè,捆绑犯人用的绳索,这里借指牢狱。
(3)子:古时无论儿、女均称子。
【译文】
孔子评论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被关在牢狱里,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
呀。”于是,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评析】
在这一章里,孔子对公冶长作了较高评价,但并未说明究竟公冶长做了哪些突出的事情
,不过从本篇所谈的中心内容看,作为公冶长的老师,孔子对他有全面了解。孔子能把
女儿嫁给他,那么公冶长至少应具备仁德。这是孔子一再向他的学生提出的要求。
【原文】
5·2 子谓南容(1),“邦有道(2),不废(3);邦无道,免于刑戮(4)。”... 阅读全帖 |
|
G*******s 发帖数: 4956 | 32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子曰:“无倦。”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
”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
,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
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
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
:“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
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 阅读全帖 |
|
G*******s 发帖数: 4956 | 33 论语 子路篇第十三
孔子
【本篇引语】
本篇共有30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欲速则
不达”;“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言必信,行必果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本篇包含的内
容比较广泛,其中有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教育思想,个人的道德修养
与品格完善,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
【原文】
13·1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1)。”请益(2)。曰:“无倦(3)。”
【注释】
(1)先之劳之:先,引导,先导,即教化。之,指老百姓。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
劳。
(2)益:请求增加一些。
(3)无倦:不厌倦,不松懈。
【译文】
子路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劳。”子路请求多讲一
点。孔子说:“不要懈怠。”
【原文】
13·2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1),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
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2)?”
【注释】
(1)有司:古代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
(2)诸:“之乎”二字的合音。
【译文】
仲弓做...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34 ☆─────────────────────────────────────☆
john316 (约3:16) 于 (Fri Jul 22 14:45:06 2011, 美东) 提到:
雍也第六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仲弓问子桑伯。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
,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
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庚。”冉子于其
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原思
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锌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
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
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35 1.以法对答
1979年12月18日,国王与王后陛下私下拜访了龙普。向他问候健康、与他对谈佛法之后
,国王发出一问: “在断弃杂染时,应当首先断弃那些?”
龙普答:
“种种杂染在内心成群升起。直接观心。哪个杂染先升起,就先断弃哪个。”
----------------------------------------------------------------------------
----
2.不违拒造作
每次两位陛下拜访龙普之后,告辞时,国王会说: “我们恳请您,继续维护您的诸蕴,
让它们活过百岁,让大众有一个崇敬的对象。您可以接受我们的恳请吗?”即使这只是
一种礼节,是国王祝福龙普的一种形式,龙普也不敢接受,因为他不能违拒造作的本性
。因此他会如此答复:
“恐怕我不能够接受。这完全取决于造作的自然发展。”
----------------------------------------------------------------------------
----
3.四圣谛
1956年雨安居的第一天,一位林居禅修传统的比丘长老来拜见龙普。龙普对一些甚深主
题给予一番指教之... 阅读全帖 |
|
L**********s 发帖数: 12988 | 36 转自天涯上的好帖,“正本清源”, by 鸿洁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1957861.shtml
不知道这里有没有同修也有看?让心安静下来,慢慢地看这些文字,and go beyond
the words, 也未尝不是一种修行。
--------------------------------------------------------------------------
我们在学佛修行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坎坷和磨难,这都是正常的,都是好事,都是
消业的机会,还债的机会,修行的机会。没有磨难和坎坷,不可能增长智慧;通过这些
磨难和坎坷,才能增长智慧。智慧是在人和事间磨练出来的,如果你真有修行和智慧,
所遇到的这些“违缘障碍”都障碍不了你,都会成为你的助缘。如果你没有智慧,所有
的一切都会成为你的违缘,都会障碍你。
遇到一次违缘,能增长一种智慧;遇到一次障碍,能提高一个层次。所以都不要害
怕,都是暂时的,一切都会过去。别把这些事情看得太重,看淡一点,想开一点,不会
有事!主要是自己从基础开始,按次第学修。
自己有没... 阅读全帖 |
|
w****g 发帖数: 570 | 37 索达吉堪布
十二、观苦品
上一品遮破了人我的所依——轮回,本品遮破人我的能依——痛苦。
外道及内道的有实宗认为痛苦实有,他们以自作等四边建立痛苦的存在。入宗派者尚且
如此,更何况世间人。世间人时常见到亲友叫苦连天,自己也不断感受身苦和意苦,对
于他们来讲还有什么比痛苦更真实呢?他们说:“你们佛教徒一再说万法皆空,其实这
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你们也空不了,学佛的人也很苦。虽然你们说出了家、学了佛后
一切都很快乐,但我们感觉并不是这样,其实你们心里也很苦,跟我们没什么差别。”
这些被实执束缚的众生很难认同空性。
当然,中观宗并未否认名言中的痛苦,大乘中观的创始人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就宣
说了六道的痛苦。比如地狱寒热的痛苦、饿鬼饥渴的痛苦、旁生被役使的痛苦、天人堕
落的痛苦、阿修罗战争的痛苦、人类生老死病的痛苦。
那龙猛菩萨承不承认痛苦有自性呢?不承认,本品就以理证抉择了痛苦的空性。痛苦本
是空性,只不过众生对痛苦产生了强烈的执著,《般若经》云:“苦以苦而空。”
庚三、(破人我之能依——观苦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辛一、(以理证广说)分二:一、破四边苦;二、以此理类推他... 阅读全帖 |
|
a*****y 发帖数: 33185 | 38 前 言
东西方学者,佛教徒或非佛教徒撰写了许许多多富有价值的著作,向那些对佛教
感兴趣的人解述了佛陀的一生及其教导。
其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仍然是埃德温一阿诺德男爵的《亚洲之光》。许多西
方国家的求道者因为此世界闻名之诗而被佛教深深吸引。
这些博学多闻的作家以佛法启迪觉悟了广大读者,他们这些值得随喜赞叹的精进
努力受到东西方佛教徒的一片赞美之声。
本书以巴利三藏经典、注疏以及流传于佛教国家,特别是以斯里兰卡的传统为基
础,又是一位佛教僧人的微薄努力。
本书的第一部分叙述了佛陀的一生,第二部分阐述了巴利语系佛教。
佛教是一道德和哲学体系,是觉悟的唯一正道,但又不仅仅是学术方面的学习课
目。
佛法是让人来学习的,但更是让人实践的,归根结底,是让每一个人来了证的。
如果没有实践,再多的学习也是无效的。佛说,博学之人不修习佛法好似滑香味
的美丽花朵。
不懂佛法之人如同盲人。但是,不修证佛法之人被比喻成是一个图书馆。
有些人匆匆忙忙地批评佛教为一消极宗教。这一毫无根据的批评与事实相违甚远。
佛陀是世界上第一个最为活跃的传教领袖。他往返于各地达45年之久,向广大的
信众,包括老百姓和知识分子讲解... 阅读全帖 |
|
l*******l 发帖数: 13923 | 39 http://user.qzone.qq.com/1395015380#!app=2&via=QZ.HashRefresh&p
“广说”里讲了27种非法心态,当我们产生这些时,要以正知正念来管制自己,像大
树一样如如不动。作为修行人,如果生起猛厉的烦恼,应让这种情绪稍微缓和一下,像
树一样不动安住。树扎根于大地,无论狂风暴雨、自然灾害,都是静静地屹立,不会有
剧烈变动。真正的修行人也应如是,任凭烦恼违缘的冲击,决不屈就而造作恶业,暂时
不言不行让心先安住下来,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教言。
什么时候发现自己生起贪心或嗔心,理应自我警醒:若让贪心爆发造作恶业,后果必定
不堪设想;若放纵嗔心肆意妄行,结局也是无法想象。因此,言语行为应暂时停止,如
树一样安住不动。嗔恨心用慈悲心来对治,贪心以不净观来对治,愚痴心以缘起空性来
对治,嫉妒心用平等心或自他交换[ 此处的“自他交换”,是指观一切众生的嫉妒心都
积聚在自己的相续中,自己去承受嫉妒心所带来的痛苦,使众生永远摆脱这种折磨。]
来对治,傲慢心以摧毁我执来对治。
我们发了菩提心的人,如果没有抓住这两点——励力对治自己的染污心、好行无义心,
根本... 阅读全帖 |
|
j*******1 发帖数: 182 | 40 大圆满龙钦宁提华智仁波切关于皈依之殊胜教言
华智仁波切 著
一、皈依之基础:
总的来说,能开启一切正法之门的就是皈依,而要开启皈依的门必须依赖信心。因此,
在皈依之初,自相续生起稳固的信心这一点非常重要。
信心可以分为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三种。
清净信:当步入陈设许多佛像、经书、佛塔的佛殿或经堂里,或者见到上师、善知识、
高僧大德的尊颜,听到他们的丰功伟绩以及感人事迹,依靠此类因缘,能够立即想到他
们的悲心广大等等,这种由清净心引发而生起的信心,就叫做清净信。
欲乐信:当听到恶趣轮回的痛苦之后,自然生起渴望摆脱的心态;当听到善趣与解脱的
安乐时,油然生起渴求获得的心理;而一旦听到阿善法的功德,会生起想要修行的心念
;当现见罪业的过患之后,也会立即生起想要断除的决心。这些都属于欲乐信。
胜解信:了知三宝的不共功德与加持之后,从内心深处生起信解,知道一切时分无欺的
皈依处就是三宝,想到无论是苦是乐,是病是痛,是生是死,任何事情,无欺的皈依处
——三宝都会知晓,除了三宝之外,自己没有其它可依赖的、可指望的靠山,这种坚定
不移的信心,就称为胜解信。
正如邬金莲师说:“具有坚信得加持,若离疑心... 阅读全帖 |
|
j*******1 发帖数: 182 | 41 索达吉堪布】---三种修行人的道路
大恩上师在《慧光云聚》(妙法宝库5)中《修学的旅途》(http://www.zhibeifw.com/book/xiuxuedlt.htm&;nbsp; )一文中开示了三种修行人的道路,警惕自己成为第一种人的前提下,很多时候会面临这样的选择,是做第二种还是第三种?同时也需要观察自己,到底自己未来会是哪种修行人? 惭愧,到现在我也没有确定自己的道路和答案。不知道同修们观察好自己、想好了未来的道路吗?
1、 起点相同:
A、 厌离轮回,寻求解脱
“此中有三位年青人看破世间生活的假相,对轮回生起了强烈的厌离心,希求寻找一条
究竟的归宿。”
B、 上师传授了殊胜法要:
“三人的性格和智慧虽各不相同,但上师为他们都传授了教言和即生就能获得成就的殊
胜法要。”
C、 对上师有无比信心,发愿不离开上师
“这三位年青僧人生起了无比的信心,发愿在没有学到究竟成就的佛法之前,绝不离开
上师。”
D、 依止上师,初始精进
“他们在上师的身边过着清净的闻思修行生活。他们的饮食、住房等物质条件虽不如大
城市那样优越便利,但每日都是在闻思和背诵经论等浓厚的佛... 阅读全帖 |
|
E******u 发帖数: 3920 | 42 唯识宗基本教义
以第四章所述经典为基本依据,玄奘、窥基两代佛学大师创立了既大同于印度唯识学的
基本面貌,又在许多方面迭有创新的法相唯识宗。法相唯识宗基本教义可从四层面去归
纳:其一,以八识为内容的“心识论”;其二,以“识变说”为基础的“唯识无境”论
;其三,以“识体、理体两分”为特色的佛性论;其四,以“转识成智”为归趣的“五
重唯识观”。以下分而论之。
第一节 五位百法
唐代以来,人们都习惯于将玄奘所建立的佛教宗派称之为“法相唯识宗”。由于这一缘
故,人们常常以“法相”和“唯识”来总结印度瑜伽行派的教义和修持方法。“法相”
是指世间所有一切存在(包括精神层面的存在和物质层面的事物)的相状。“相”有“
相貌”、“义相”、“体相”等三层含义。“相貌”是指人的感官以及意识能够分辨的
各种存在的行状,“义相”是指人的意识能够分别、思维、判断的“相状”,“体相”
是指诸法所具有的本质性的“相状”。印度瑜伽行派将一切法分为五位一百种,简称为
“五位百法”,玄奘则接受了这一学说。
中土法相唯识宗遵从世亲《百法明门论》而列“心法”八、“心所有法”五十一、“色
法”十一、“不相应行法”二十四、“无为法”... 阅读全帖 |
|
E******u 发帖数: 3920 | 43 第三节 种子说
在隋唐佛教诸宗中,一反“众生皆有佛性”思潮而倡“五姓各别”、“一分无性”说的
,唯有法相唯识宗。传说玄奘离印回国前曾担心言“一阐提”不能成佛无人仰信,因此
“愿于所将论之内略去无佛性之语”[①]。这个想法遭到其师戒贤的斥责,玄奘于是忠
实地将其学说传播于中土。其实,戒贤的斥责是有道理的,玄奘之所以遵从其语并非仅
仅慑于师威。殆至瑜伽行派发展到护法时代,第八识之妄染性已经确立,“五种姓”说
已经成为这一学派理论体系的有机部分。在此情况下,若欲完整地、忠实地弘扬其说,
当然不能舍去“五种姓”的说法。至于慈恩宗的传宗非久,则是另外一个问题。果然,
“五种姓”说一经传入就引发了激烈的争论。首先发难的是曾充任玄奘译场证义的灵润
,其后玄奘弟子神泰主“五姓”说救慈恩义,驳斥灵润;法宝又造《一乘佛性究竟论》
批“五姓”说,主“一性”说;慧沼则撰《能显中边慧日论》救“五姓”说。争论双方
各据经论,站在各自的立场立说,很难说服对方。为弘扬、维护己说,除了大量引证利
于己说的佛教经论(即教证)之外,法相唯识宗还着力强调两方面的理据:其一,以种
子说判定种姓之别;其二,倡理佛性、行佛性之分,... 阅读全帖 |
|
j*******1 发帖数: 182 | 44 自我教言略解
华智仁波切 造颂 索达吉堪布 译/讲解
一、释题:《自我教言》是华智仁波切警策自己的教诫。世人尚有自我批评、自我监督
等来观察自己的过失以完善自己,出世间的修行人更应如此。但佛法好像在有些人手里
却变成了单纯调伏他人的工具,这是不应理的。己尚未调伏,何以化他?所以我们应像
华智仁波切一样时时处处向内观察自己的身语意三门。
二、造颂者:华智仁波切是《大圆满前行引导文》的作者,是观音菩萨化身,也是寂天
菩萨的化身,他的传记很丰富。其生平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有一次他以乞丐形象去
炉霍县的多芒寺,在这里见到很多苦行者,他赞叹说:“真正的教法和证法在这个寺院
里还存在!太让人高兴了。”晚上,他到一个叫赤诚达吉喇嘛的屋里说:“我能不能在
您这里过夜?”赤诚达吉看他很寒苦,就收留了他,赤诚达吉问他:“你知不知道华智
仁波切?”“只是听说过。”“我很想拜见华智仁波切,特别敬佩他,一看他的著作就
很生信心,已经去石渠他的寺院里两次了,但都没见到。你看过《大圆满前行》吗?”
“只是听说过,但没看过。”“那你就看看这个法本,确实太好了,你以后最好能好好
照此修持。”“我不太懂,您能不... 阅读全帖 |
|
h********i 发帖数: 87 | 45 索达吉堪布开示如何对待诽谤
作者:索达吉堪布 文章来源:摘自《〈修心八颂〉略释》
诽谤分两种,一是“非理诽谤”,二是“合理诽谤”。比如说,我本来戒律很清净
,但别人说我戒律不清净,又比如,我本来没有偷东西,而被人指责做了偷盗行为,这
些都属于“非理诽谤”。再比如,我本来不是外道。别人说我是外道......如是等等。
凡是不符合事实的诽谤是“非理诽谤”,符合事实的诽谤是“合理诽谤”。
一般人对“合理诽谤”还稍微能够承受,而对“非理诽谤”就简直难以承受了。文
革的时候我还很小,当时,有很多人被戴上了“四类份子”的帽子,听说我的一位亲戚
一下戴了三顶帽子,我非常想看看他戴的什么帽子。结果,在一次批斗会上,看到他和
一些人并排站在台上,我却连一顶帽子都没有看到......这也算是一种“非理诽谤”吧
。
一般人都把诽谤自己的人看成是自己最大的仇人。但,对于我们修学大乘法的人来
说,诽谤辱骂等恰似如意宝一样,是生功德的宝藏,是迅速成佛的良机。布朵瓦格西曾
说:“别人诽谤你,是对你最大的恩惠。”我们应该观察自己的相续中是否生起这样的
心念。再深一层说,在修大乘的菩提道上,连自己的妻子儿... 阅读全帖 |
|
P****S 发帖数: 2286 | 46 藏地有种说法:“一福压百祸。”有了福德,便能遣除一切违缘。下面讲一则公案:近
代有位圆照比丘尼,是中国三大比丘尼之一,90岁时圆寂。年轻时,她曾依止过贡嘎上
师。
在依止过程中,她对“金刚橛”很有信心。为了以后闭关时可以自护,她向上师求这个
法。上师说:“金刚橛是很好,但对你来说,最主要的还是供曼茶罗。所谓‘一福压百
祸’,你的福德增上以后,可以遣除一切道障。”不过,她一方面担心,怕女身修行违
缘多,一方面对金刚橛信心强烈,所以一再请求。后来上师也勉强传了。得法以后,她
精进修持,还修出了一些感应:她可以将金刚橛插进石头里;插到水里,也不会倒下去
……见有如此威力,她不怕了,离开上师到终南山闭关去了。
修了很长时间以后,突然有一天在她打坐时,对面山上有一块磐石崩落下来,正好朝她
压了过来。在接近她的一刹那,她赶紧拿起金刚橛,朝它一指,磐石当下裂成两半,从
两边滚走了。这时她很庆幸,觉得幸亏修了金刚橛。但是不久,她在走路时却摔了一跤
,手臂断了。当时大雪封山,看不见任何人影。不过幸好遇到一个上山采药的老人,给
她治好了。
经过这些挫折,她终于明白:“上师说得对,‘一福压百祸’,金刚橛虽然... 阅读全帖 |
|
B***o 发帖数: 133 | 47 “若诸有情当作佛 行超普贤登彼岸”
“本经之首第二品名「德遵普贤」,与会菩萨「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今于经末,
乃云「若诸有情当作佛,行超普贤登彼岸」。前云「德遵普贤」,今云「行超普贤」者
何耶?且此一句乃《唐译》原文。译者乃唐三藏法师菩提流志,译文自当不违经旨。且
《唐译》于经首亦云会众「咸共遵修普贤之道」。可见前之「德遵普贤」与后之「行超
普贤」,俱是梵经原旨。而非译笔有误也。且此不但无误,而实是释尊慈悲至极,剖出
心肝,与众相见。盖普贤乃大行菩萨,表差别智,称为华严长子。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愿而称王,以普贤之愿,广大无际,穷劫无尽,导归极乐,利济无尽,故称大愿之王
。是故本经来会圣众,咸遵普贤之德也。但此经中,世尊于方便中独垂方便,于圆顿中
更显圆顿,直以信愿持名一法,广摄六度万行。圆摄十大愿王,直入一句佛号。摄尽普
贤无边行门。会归文殊一行三昧。文殊表根本智。一行三昧者,「系心一佛,专称名字
」也。故知持名一法,直是醍醐,广含众妙。普贤十大愿王是从根本智而差别智。今则
广摄愿王,唯倡信愿持名。是乃从差别智,复归根本。故云「行超普贤」也。盖持名之
妙行,以果觉为因心。因果同时... 阅读全帖 |
|
f****2 发帖数: 311 | 48 作者:堪布慈诚罗珠 发布时间:2011-04-23 来源:慧灯之光一
http://www.huidengzhiguang.com//c/2011-04-23/1305.shtml
在这篇文章中,我准备简单地谈一谈有关因果的问题,其中包括因果的本体、分别、支
分细节以及对因果的疑问。
什么叫做因果呢?比如说:一个人去偷盗,在偷了东西以后,在他的身口意中哪一个是
因呢?我们经常讲的业,在这里和因是一回事。偷盗人用手去抓一个东西放到自己的包
里,这是不是叫作因呢?当一个人心里想:我要去偷这个东西,这个起心动念是因吗?
上述身口意行为当中到底哪一个是因?
关于因果的解释,一切有部和唯识宗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但在名言谛中比较究竟的,还
是唯识宗所阐述的观点。他们认为,每一个人从无始以来到成佛之间,都有一个心的相
续,此心相续有时候有眼耳鼻舌等五识,有时候没有,但无论它有怎样不同的分别,总
有一个恒时不灭的存在,就叫阿赖耶识。造了业以后,就会在阿赖耶识里播下一个种子。
还有一个比喻是:下雪的时候,如果将墨水倒在雪里,雪就变成了墨水的颜色,雪化之
后,在地上仍可以看到这种颜色。同样的,如果以烦恼去造... 阅读全帖 |
|
p******1 发帖数: 177 | 49 作者:索达吉堪布
第二十八节课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
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须菩提,发菩提心的菩萨若认为‘我应庄严佛土’,则非真正的菩萨。为什么呢?因
为如来所说的庄严佛土,只是名言假立,实相中根本不存在,庄严佛土也是一种执著。”
在名言中,菩萨应该庄严佛土,《现观庄严论》说:“三清净地的菩萨,先要严净自己
未来成佛的殊胜刹土。”例如,《华严经》、《大日经》提到了华藏庄严世界海;《密
严经》宣说了密严刹土的无尽庄严;《无量寿经》中讲阿弥陀佛依靠不可思议的发心,
庄严无边功德的极乐刹土;还有藏传佛教许多大德的净见量前所现的香巴拉刹土、红色
吉祥铜山(莲师刹土)等等,这些刹土在名言中都是存在的。但菩萨如果执著它,就不
是真正的菩萨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庄严刹土并非实有,只不过是清净心的化现,类
似唯识的清净依他起[ 清净依他起:指清净刹土与现在佛净见境中的刹土、七宝以及光
芒耀眼的无量殿等一切现相。]。如《维摩诘经》云:“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既然名言中存在庄严刹土,仔细观察时又不存在,这二者是否矛盾呢?并不矛盾。麦彭
仁波切在... 阅读全帖 |
|
y******i 发帖数: 98 | 50 (一)世俗谛的方法
当遇到痛苦、自己做错事或失去执着之物等等的时候,应该从两个角度去考虑:
第一、通过修行,减轻痛苦;第二,也是更重要的,是将痛苦转为道用。
1、制止、消除或减轻不愿意接受痛苦的心态。
应当思维:我这样痛苦不但于事无补,而且伤心痛苦也是有害身心的。
轮回当中肯定会有很多痛苦等待着我们,每个凡夫的命运都大同小异——都有生
老病死,所有人终究都会死掉。怎么样死去,谁都说不清楚。父母可能会离开我们,婚
姻、家庭、感情、金钱、工作上也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遇到痛苦的时候,如果始终都
是拒绝、抵抗、逃避,不敢面对、不敢承受,只能说明我们的抗压能力很差,内心不堪
一击。因为内心非常脆弱,无法面对和接受痛苦,出于本能而习惯性地逃避痛苦,时间
长了,我们的内心只会越来越脆弱。任何问题都斤斤计较、挑三拣四。外在环境再好都
没用,什么都看不顺眼。
长此以往,只会导致内心越来越容易受到伤害,没有任何东西让自己感到幸福。
这样给我们带来的创伤更大,最终肯定会在痛苦面前倒下,使自己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而没有任何益处。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在...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