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邦达
首页 上页 1 2 3 4 (共4页)
H***s
发帖数: 560
1
来自主题: Collectibles版 - 新人第一帖,看图识年代~~
你说得是热释光法吧? 那个测测科学发掘出来的陶瓷还行,用来鉴定真伪是
靠不住的。
至于凭一张这么小的照片就能看出真伪和年代的高手,在我看来都是半仙级别的。
以徐邦达当年的牛X程度还得开卷半尺上手看看呢。 照片,特别是这种处理过的
照片,和实物的差距可能很大。
就像这次宝龙的拍卖,看目录还有些东西不错,去预展现场一看,一屋子垃圾,
很多都是东西海岸大小贩子送进去的。 只有一组玉器还可以,结果拍出来比我
期望价格高一倍,没法玩了。
x****n
发帖数: 560
2
来自主题: Collectibles版 - 沉痛悼念徐邦达先生
此后再没人能半尺断真伪了
c****u
发帖数: 8308
3
来自主题: Collectibles版 - 沉痛悼念徐邦达先生
最后一位大师. 老先生安息.
g******n
发帖数: 53185
4
来自主题: Collectibles版 - 沉痛悼念徐邦达先生
高寿啊
a*****4
发帖数: 3081
5
来自主题: Collectibles版 - 沉痛悼念徐邦达先生
我是个文盲,刚去狗了一下,是个牛人呀。这个也算高寿了。我一直幻想着抱个这种牛
人的大腿,从此之后业余生活质量直接达到天花板上一层。
z***x
发帖数: 851
i***n
发帖数: 137
7
来自主题: Collectibles版 - 沉痛悼念徐邦达先生
这类人确实厉害
他们本身就是书法绘画的一流大家
他们学习交流的圈子也是超一流的大家
有机会接触研究到真正的文物古迹来学习提高
我等之辈,一是经济能力有限,二是眼力有限,外加花费的时间精力也有限
当年没选择文博专业,很是后悔,
如果天时、地利、人和
找个一流大家当导师
在国内名校读个phd
后面几十年的收藏一定有前途
而且拿文博鉴赏当职业,哪怕自己没收藏,每天和美轮美奂的艺术藏品打交道
也是一件畅快淋漓的事情
国内早些年哪怕就是地市一级的博物馆的职员
大胆一点儿的私人手上也应该藏品丰富
那个年代管理不完善,东西也不值钱
借着征集捐赠的名义不知道多少好东西流到少数人手上。。。。
在中国富足以后越来越看重文博收藏
一是网络交流让年轻一代眼力提高很多,二是很少人因为经济问题而低售自己的藏品。
物以稀为贵,价格自然飚升。外加现在很多人收入极端夸张,到了不缺钱的地步,所以
一般人收藏是难上加难。
前面一些年很多一线在乡镇铲地皮的也收集了不少好东西
可惜这帮人都不是玩家,过手而已,好多好东西都根本没辨识就转让了
现在想买点儿像样的东西真难!
前些年真东西也多,好东西也多。
比如马未都的搞收藏的年代,... 阅读全帖
a*o
发帖数: 19981
8
来自主题: Collectibles版 - 沉痛悼念徐邦达先生
这年头不到博物馆工作都没法确定自己看到的古董是啥。
m*****u
发帖数: 19562
9
来自主题: Collectibles版 - 沉痛悼念徐邦达先生
RIP...
l********9
发帖数: 427
10
来自主题: Collectibles版 - 沉痛悼念徐邦达先生
嘉德第一捶。。。。。。。
c**v
发帖数: 1936
11
来自主题: Collectibles版 - 某大鳄打眼了
http://xmwb.xinmin.cn/html/2013-12/21/content_12_1.htm
今年9月在纽约苏富比以822.9万美元(约5037万元人民币)成交的苏轼《功甫帖》已抵
上海,计划明年在上海龙美术馆公开展出。不过昨天,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向本报记
者透露了最新的研究成果,经过鉴定与考证,这件《功甫帖》是“双钩廓填”的伪本。
发现钩摹本出处
近日,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钟银兰、单国霖、凌利中三位研究员对利用“双钩廓
填”之法制造赝品的画史现象进行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并以晚清李佐贤(1807-1876)
《书画鉴影》中著录的《苏米翰札合册》中的苏轼《刘锡敕》《功甫帖》两件伪本作为
重点案例典型。“双钩廓填”又称“双钩填墨”,在唐宋时主要用来保护原迹,临摹学
习,此法易于传潘流行、到了刻帖成风的晚清,成了坊间作伪、制造书法赝品、欺世牟
利的主要手段之一。
三位研究员的主要依据是,通过考证,发现近期露面的《功甫帖》伪本钩摹自晚清
鲍漱芳(约1763-1807)辑刻的《安素轩石刻》(图一),其制作时间,亦可定于道光四年
(1820)至同治十年(1871)之间。
凌利中向... 阅读全帖
j******n
发帖数: 21641
12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马未都•书画鉴定
这两天各地记者都来电话询问徐悲鸿画的事,这事本来我不大关心,可电话多了,
每个记者都火急火燎地希望我说上几句。我有时难免应付几句,后又怕记者们断章取义
,只好写下来,以此向社会作个交待。
书画鉴定自古就是难题,中西画均如此。前些年谢稚柳、徐邦达两位先生就为一幅
石涛还是张大千的画出证打过官司,以谢稚柳先生谢世才作了终结;翰海公司卖出的一
件吴冠中先生的油画,由吴先生本人鉴伪而诉讼公堂,最后买家也未能胜诉,吴先生却
已驾鹤西去。
徐悲鸿先生的这张被拍卖出7000多万的人体作品,时间已过去一年,有画家若干人
联名指出此为当年习作,又有徐先生遗孀廖静文对此画置疑;但最初则是徐悲鸿长子徐
伯阳证明这是父亲之作并背书及合影,各方关键人物均出场了,但画本身已没了真伪。
关于书画鉴定,我一直以为有三个阶段。第一,画在画家手中,此画真伪、优劣均
由画家说了算,他送人、卖出、展览、收藏、销毁、传宗接代悉听尊便;第二,画走向
社会,无论什么原因,什么途径,只要离开画家本人之手,画家的意见,可供参考,谁
愿听谁听,谁不愿听就别听,不去纠结;第三,该画作进入诉讼阶段,画家及与画... 阅读全帖
s***5
发帖数: 203
13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读书】 <<战争与和平>> 读后感
这么一个大坑没赶上,来晚了!
先赞一下“英文版”,阅读能力硬是要的!老夫第一次接触<<战争与和平>>时,还只是
Teenager,看的是央视播放的邦达尔丘克版的电影。就一个字,震撼!最记忆深刻的镜
头是波罗蒂诺战役中,俄军重炮藏在骑兵横队之后,待敌军快充到时,骑兵二龙出水向
两边扇形打开,一排重炮打出。。。。
再发点感慨
1。我们那代人,接触世界名著都是中文翻译本,也还算早。感谢这位兄弟帮我们重新
温习。在奥施特里茨战役中,拿破伦慰问被俘的谢苗诺夫骑兵团的连长列普宁公爵(
Prince),对俘虏们的高度评价,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2。托翁的作品里,<战争与和平>>是公认早期的,还不算成熟的,至少跟〈复活〉,〈
安娜。卡列尼娜〉比。
wh
发帖数: 141625
14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读书】 <<战争与和平>> 读后感
拿破仑对俘虏们怎么评价的?土豆上有邦达尔丘克版,好长: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GdspmVxW_qI/
s***5
发帖数: 203
15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读书】 <<战争与和平>> 读后感
既然赶上了这个晚集,就再啰嗦几句。
《战争与和平》是托翁早期的作品,也反映了作者这一阶段的成长经历。实际上,皮埃
尔就是作者的原型。《战争与和平》是一部民族主义的现实主义力作,拿现在的话,是
一个老将到小将的华丽转身。作品开始就是从宫廷女官家的上流聚会开始,刚从法国留
学回来的皮埃尔,在争论中一再为拿破仑辩护,称赞他是民主自由的先驱;然后到赞许
娜塔莎。罗斯托娃伯爵小姐无师自通的随着俄罗斯民间音乐翩翩起舞(成长在上流社会
的伯爵小姐也是讲法语长大的,跟什么瓜瓜的伊顿公学,宝宝的巴黎成人礼舞会一样)
;后来到莫斯科陷落愤怒控诉侵略者的暴行,诅咒暴君拿破仑。
书中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如在奥斯特利茨战役中坚守炮兵阵地的图申大尉
,默默寡言,代人受过;勾引了比埃尔老婆的浪子(抱歉,忘了名字了),却在作战中
勇敢异常,还是个孝子;。。。
再多说几句电影,邦达尔丘克版真是对原作的最好视觉表现,尤其是战争场景。
1)奥斯特利茨战役中,在溃败的俄军中,安德烈公爵捡起大旗,对着,指向迎面而来
法军,高喊着“乌拉”,溃兵们受到感染,纷纷转身反冲锋;
2)波罗迪诺战役,威风凛凛的巴格拉季翁将军,冲在队...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41625
16
哎你看看董邦达的第一幅画,御笔题词里有九里松、曲院风荷,画的是杭州?我认不清
其他几个字。
p***l
发帖数: 470
17
我来MITBBS也晚了 这么一个大坑没赶上!
赞同ss325对邦达尔丘克版战和片几个主演的评价。。。 那时的苏联 整个民族的文化
艺术底蕴都太深厚了 什么样的绝伦人物都能找到精彩表演的演员 和原著人物极少差距
甚至还因着电影表现艺术的丰富因素而有所增益
wh
发帖数: 141625
18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一月成就奖包子题:看得最多的书
这么喜欢刀锋啊。我也喜欢,记得奋力大段摘抄。毛姆给我的感觉总是一个同情又冷静
的旁观者,月亮六便士里的gauguin和刀锋里的larry(是不是叫larry)再怎么激情燃
烧、自我投入,作者也只是克制地保持距离。不过他写得是棒,极有感染力。
不知道绿色的国王,回头找来看看。
战争与和平,不知道你看过邦达尔丘克的电影版没有,据说那是拍得最好的一个版本。
顺便推荐weber的书评和ss325的影评: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LeisureTime/1067261.html
再说一声aloha,很久不见。记得你的夏威夷风情的Santa……
x*x
发帖数: 46
19
Weekend Movie on TV(1): 战争与和平(War and peace)
Channel: American Movie Classics
Time: 3:30am, Saturday
奥运期间,凌晨3点也不是太过分。如果你没有看过谢尔盖.
邦达尔丘克的版本,或是看过但仍对奥黛丽.赫本情有独衷,
还是值得一看的。
影片的内容就不说了。这样的鸿篇巨著看过一、两遍根本就
不能算看过(我是指小说)。不过,显然这部Hollowood和
欧洲同行的合作版本无法与原汁原味的俄国版本相比,场
面、气势都小了很多,如舞会和战争场面。唯一的亮点就
是奥黛丽.赫本,她演娜塔莎和阿纳托利的那段,眼神实在
是太迷人了。
BTW1,书读得极少,这部《战争与和平》还是小时候为了逞
能读的,一点印象都没了。大学时,在图书馆闲逛,翻过该
书的最后几章,感觉简直是部哲学著作,实在不知所云,就
象维纳在“控制论”后大谈特谈工业革命、社会制度一样,
where 跟 where啊。
BTW2,俺的第二信号系统好象有问题,特别不喜欢读书,尤
其是小说(金老除外),最好有人拍成电影、或是搞成评书
也行。
BTW3
k**a
发帖数: 1181
2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kela (kela),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新片预告: 斯大林格勒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Nov 3 11:24:30 2013, 美东)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Da3EgZUA0Y
邦达尔丘克导演(小谢尔盖,战争与和平那个谢尔盖的儿子).
中国已经上了,不知道美国什么时候上.
c*********d
发帖数: 9770
21
来自主题: Movie版 - 战争与和平
苏联1968年出品,总长约6个小时。
邦达尔丘克执导。
Война и мир фильм 1
Война и мир фильм 2
Война и мир фильм 3
Война и мир фильм 4
r********y
发帖数: 338
22
前苏联的杰出电影高出好莱坞太多了。现在的西方电影一言以蔽之就是没人味,只有简
单低级的感官刺激。 刚刚结束二战后的各国都出现了一些好的电影和导演。 日本的小
津安二郎, 苏联的卡拉托佐夫, 邦达尔丘克,英国希区柯克, 绝对大师级人物。 中
国电影界虽然一大帮子去了香港, 但是不管是留在国内的拍的革命片子,还是香港的
老类型片子,都比现在强出太多太多。
现在就是承平日久, 艺术都腐烂了。
电影巴顿将军里巴顿说的很明白,战争可以保持人类的崇高品德 (大意)
s*m
发帖数: 417
23
邦达应四千二百多米其实净空不算太差
没有飞机我第一次到冒都用了五天
r***u
发帖数: 1272
24
来自主题: WaterWorld版 - 苏联解体后俄民主斗士的忏悔
1991年12月25日圣诞夜,一面在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七十多年的红色旗帜颓然落下,
一个红色巨人倒在了自己点燃的“革命”烈火之中。人们期待着重生的烈火能够重新锻
造出一个更加美好的国家!然而十余年过去了,从更生的烈火中却并没有飞出浴火重生
的金色凤凰,相反我们只能看到一只失去光华的双头鹰迷惘地徘徊在没有向导的山路上。
2004年9月,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研究员弗·鲍罗季奇具体描述了俄罗斯悲剧性变化:
“与 1990年相比,20世纪的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52%(1941-1945年仅下降22%),工业
生产减少64.5%,农业生产减少60.4%,卢布急剧贬值消费价格上涨1.7百万倍。”从
1992年起俄罗斯人口增长一直呈下降趋势:死亡人口高于出生人数0.5-0.7倍。人均寿
命从70岁降到64岁,男人降到58岁以下......
2005年5月,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观礼台上,目光忧郁的普京总统检
阅着昂首挺胸正步通过的“苏联红军”,巨大的历史落差让他又一次感慨道:“苏联解
体是20世纪最大的政治悲剧!”
面对着这一无法挽回的历史悲剧,昔日的“反共斗士”可能比任何人都痛苦。十年... 阅读全帖
B*G
发帖数: 13438
25
来自主题: WaterWorld版 - 方舟子=康生
古玩鉴赏这个东西,见识太重要了,国内尤其解放以后谁敢说见识的东西比康老还多?
人家的条件没得比啊。这两天故宫的徐邦达也去世了,一百零一岁,以后大家就靠扔鞋吧
p*********w
发帖数: 23432
26
来自主题: Joke版 - 我们不会上当zz
我们不会上当zz
韩寒 @ 2010-11-3 0:39 阅读(2975) 评论(14) 推荐值(157) 引用通告 分类: 未归类
《求是》杂志 赵强
苏联解体对于西方来说是一场胜利,但对于利害切身的俄罗斯人民则是一场空前的国家
灾难。苏联演变和解体的原因很多,“新闻改革”、舆论失控在其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
角色。
新闻改革是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民主化”、“公开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令人扼腕的是
,这种新闻改革走上了否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背离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原则的邪路,最
终导致舆论失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各类媒体逐步脱离党的领导。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原则。坚持党对新
闻工作的领导,是党性原则的核心。但是,戈尔巴乔夫的新闻改革不仅没有坚持这一点
,反而明令废止对文化宣传工作的“行政干涉”,致使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不敢实施
对所属文化宣传部门及其所掌握的舆论工具的领导,任其各行其是,各自为政。这在事
实上抛弃了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放弃了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1990年6月,苏联最高
苏维埃通过的《新闻出版法》规定,国家机关、政党、社会组织、宗教团体以及年满18
岁的... 阅读全帖
M******8
发帖数: 10589
27
作者 钱理群
一、《红楼》:“山雨欲来”前的青春歌唱
1957年的第一个早晨,北京大学大餐厅(今大讲堂的原址)前,两张大餐桌上堆满了刚
刚出版的大型学生文艺刊物《红楼》的创刊号。参加了通宵狂欢的北大儿女们,晚妆未
残,微有倦意,便围购如堵。只见一位衣着淡雅、步态轻盈的女大学生和几位男同学在
那里忙碌着。
这位女生就是后来以其壮烈之举震撼全国、并终将载入北大史册的林昭,当时她就已经
在燕园文坛上颇有诗名,诗友们都亲呢地称她为“林姑娘”。但此时的读者却对她并不
注意,他们已经被新出的刊物封面所吸引:这是一幅木刻图案,是一个牧羊人正驱赶着
羊群走下山岗,山上草木摇曳,山外浓云翻滚,题名是:“山雨欲来”——多年以后,
人们才意识到这竟是一句“谶语”。
打开刊物,第二页便刊登着著名的1930年代校园诗人、如今是北大中文系教授的林庚先
生的《红楼》——
红楼你响过五四的钟声
你啊是新诗摇篮旁的心
为什么今天不放声歌唱
让青年越过越觉得年轻
这里响彻的正是这个新诞生的校园刊物给自己定下的旋律:尽情享受着“年轻”的“青
年”的“放声歌唱”,这是一种典型的时代与个人的“青春歌唱”。在《发刊词》里,
对此... 阅读全帖
a**********k
发帖数: 1953
28
来自主题: Zhejiang版 - 比一比杭州湾和Chesapeake Bay
哈哈, 不愧为文豪, 连范西屏和施襄夏你也知道。
我听过不少有关他俩的民间轶事。
零八年我停留过硖石, 除西山腰的志摩墓外, 还
参观了书画鉴定家徐邦达博物馆。 徐去年过世了,
国内很难再出有这样功力的古玩鉴定专家。到是
没见到范西屏和施襄夏的纪念地。当湖十局的
原址在平湖, 是林书豪外婆的老家。
围棋是最富艺术的游戏,入门喜搏杀,高手重势形 。
版上JIETAN等应是高手。可惜在美国大家都没时间
钻研棋艺。这是有闲阶级的爱好, 金庸当年就把
上海的陈祖德留在香港的家里陪他练棋。
赞“别后多少事,尽付手谈中”。有点像文姬归汉,
无以言表, 惟有一首胡笳十八拍, 道尽沧桑。
s*******n
发帖数: 452
29
来自主题: ChineseMed版 - 中医之旅 23 -- 西藏之旅
23、西藏之旅
西藏之旅,从去年就开始和香港的友人开始计划,本欲在四川云游结束后从成都直
接入藏。然而好事多磨,入藏日期几经改变,直到2007年7月22日才终于成行。此行的
目的地是昌都地区的类乌齐县。打开地图仔细寻找,才发现这是个与青海交界的偏僻角
落。因为友人拜了类乌齐的活佛蒋杨钦哲索甲仁波切为上师,我几次在香港听她谈到索
甲活佛的慈悲和智慧,仰慕已久,只等机缘到了就和他们一起入藏参拜求法。
上飞机前,我顺手从家里的书架上拿了一本宗萨钦哲仁波切写的《正见》,这是深
圳友人送我的一本讲佛教的书。飞机到成都的当晚,我终于见到仰慕已久的活佛蒋杨钦
哲索甲,只见他的床头也放着这本《正见》。巧合还是缘分?这是位二十多岁的年轻活
佛,满脸慈祥,满目慈光。久闻其智慧和慈悲超群,此次相会便是见证的开始。我知道
我自己的问题所在,便告诉活佛说,我这人脾气急,火气大。活佛笑着说:“对别人的
宽容,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宽容。”
这是他对我第一次也是迄今为止令我印象最深的开示。
次日凌晨,我们一行十人从成都乘飞机到达昌都的邦达机场,再乘车在弯曲险峻的
土路上颠簸了一天,终于在太阳落山前赶到类乌齐。供奉活佛父亲
v*****r
发帖数: 663
30
来自主题: _XiZang版 - 2006滇藏行--芒康到八宿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ravel 讨论区 】
发信人: voyager (silent), 信区: Travel
标 题: 2006滇藏行--芒康到八宿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Feb 9 04:32:46 2007)
2006年10月9日
芒康的夜晚比梅里还冷。早晨很不情愿的从被窝里爬出来,扛着大包小包去汽车站。路
上碰到了一个同路人,阿州。看他肤色长相我一开始还以为是当地人,一说话才发现是
广东人。他说他已经在川滇一代游荡了一个月了,晒得黑黑的,在很多地方都被当成当
地人。后来在拉萨,他还大摇大摆的混进了小召寺。嗬嗬
今天只有去昌都的车,要去八宿只能在邦达转车。班车上发现了另外两个孤魂野鬼:台
湾人和一个西交大学生。台湾人更夸张,在青藏高原东侧幌了两个月了。交大dd是逃课
出来散心的。
滇藏线和川藏南线在芒康和2为一。今天这段依旧是土路。我有幸坐在了右侧靠窗的位
子,饱览了一路胜景(、这段路右侧比左侧好)。班车出了县城就爬山,首先翻过了海
拔4358米的拉乌山,然后一路下坡,在海拔不到3000米的如美镇与澜沧江再次相会。过
江后沿着河谷前进一段后,又开始翻越39
v*****r
发帖数: 663
31
来自主题: _XiZang版 - 进藏旅游的
都可以拉。两线在邦达汇合
南线可以去稻成
北线有雀儿山,德格印经院等等
l***i
发帖数: 1003
32
来自主题: _FantaSoccer版 - 英超作业
范小强 拖累四 马丁四
纳尼 口马四 马路大 西比尔司机
少类 美而起奥特 企慕邦达
树蛙此
l***t
发帖数: 2980
33
另外,你看过48年版的《青年近卫军》么?两个主要女演员,一个(演刘勃卡的马卡洛
娃)嫁给了邦达尔丘克,一个(演尤里娅的莫尔久科娃)嫁给吉洪诺夫。吉洪诺夫和邦
达尔丘克也参加这部电影的演出,但是都不是重要的角色。两对后来都离婚了。
莫尔久科娃后来演过比较著名的是《女政委》。不过他们的婚姻不算美满。除了离婚,
他们的儿子吸毒先与他们而去。莫尔久科娃去年去世。
吉洪诺夫和莫尔久科娃的照片
首页 上页 1 2 3 4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