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闻心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q***2
发帖数: 412
1
“你家挪地方啦?我还差点跑错。”
姬羽梁还是老样子,轻松写意得就像个闲游的老翁,这次没有逮人,而是将所有**
围拢,然后一个个带走轮流审问。
“不错不错,这地方灵气足些,不过出门就是坊市,未免有些尘心太重。”
坐在崖顶大殿的房脊上,和齐休三言两语,唠起了家常。
闻心也没啥变化,陪侍在一旁,他已结丹,而且这次没有动辄要抽人嘴巴的意思。
“是的,搬到这儿来后,门中子弟们学坏都容易了些。”
齐休察言观色下来,不像有什么大事的样子,陪着小心问道:“这次可是那灵木盟
出首?”
姬羽梁不答。
那就是默认了,齐休连忙进谗言,“灵木盟前几天才派人要暗杀我,谁知道错杀了
齐云执法峰刑老祖的直系后辈,现在人还重伤未愈呢。眼下我们两边对圆了正要交战,
他家出首,不可信,是诬告,这是诬告啊!”
“咳,是这样的,每每开辟战争之后,可以用功绩点换通天令,传世下来的数量自
然就多了些。”姬羽梁哪会接齐休的茬,“所以开辟战争之后的百十年间,当地的讼案
往往会同样增长,很正常。”
不着边际的解释了一番,总而言之,他见令就得来,来了就得办事,没啥好讲的。
灵木盟手里也没齐休啥了不得的铁证,前段时间楚秦门风气有些败坏,难免...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心
问:【二、阿赖耶识是变异性、是生灭法,阿赖耶识里含藏著真如,此真如才是不
生不灭的。真如就像金矿中的黄金,黄金成分早已经决定,而阿赖耶识就像金矿中其他
的杂质。】
答:阿赖耶识心体,绝非变异性,绝非生灭法; 佛说阿赖耶识心体即是未来佛地
之真如心体无垢识故。然而 佛说阿赖耶识非断亦非常,此谓阿赖耶识心体虽然常住不
坏、性如金刚,体恒常住而自性恒不变易,永远显示其“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之真如性
,然此真如性之心体中,却含藏著无始以来七识心王所造作之一切善恶业种,及所熏习
之邪见与无明种子,令诸业种、无明……种子等流注不断。由含藏如是善恶业种、无明
种子……等故,致令有情轮回生死,六趣受生、流转无尽,故名其第八识为流转真如、
邪行真如,即名此第八识心体为阿赖耶识。由于第八识心体有如是分段生死之业种等等
流注不断,由有七识心王及诸种子流注不断,故说阿赖耶识非常,即是《大乘起信论》
中一心二门所说之生灭门也!由是缘故施设第八识心体名为阿赖耶识。阿赖耶者即是执
藏分段生死种子而流注不断之意故,即是集藏、所藏、能藏之意故。
如是心体常住、性如金刚、永不能坏;乃至集十方诸佛威神之力为一力,亦不...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3
“当学观音耳根圆通。反闻自性。当学势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下面解释是藕益大师的《楞严经文句》)
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
得成无学。我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垂询圣众。其故有二。一者正显方便多门。二者正显门门各有成验。所谓要知山下路
。须问过来人也。最初发心等者。先开解也。从何方便入三摩地者。依解起行也。二十
五圣。虽未必人人先开圆解。而从解起行。自是修证通途轨式。或见此处有最初字。便
欲拟答最初方便之问。反以第一大科拟答妙奢摩等。误矣。误矣。
(庚)三众圣各说证门五。初观六尘。二观五根。三观六识。四观七大。五观耳根。
(辛)初中六。初陈那观声。(至)六迦叶观法。
(壬)今初。
憍陈那五比丘。卽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于鸡园。观见如来最
初成道。于佛音声悟明四谛。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圆。我
于音声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音声为上。
六尘圆通。色应居首。今先明声尘者。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且与耳根圆通。一
始一终。互相映故。释此二十五种圆通。各为三意。一。... 阅读全帖
i*******e
发帖数: 50
4
本解序文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一卷
壹、前言
贰、概要
一、教起因缘
二、本经体性
三、一经宗趣
四、方便力用
五、所被根器
六、藏教所摄
七、部类差别
八、译会校释
九、总释名题
叁、正释经义
(壹)序分(第一至第三品)
法会圣众第一
德遵普贤第二
大教缘起第三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二卷
(贰)正宗分(第四至第四十二品)
法藏因地第四
至心精进第五
发大誓愿第六
必成正觉第七
积功累德第八
圆满成就第九
皆愿作佛第十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三卷
国界严净第十一
光明遍照第十二
寿众无量第十三
宝树遍国第十四
菩提道场第十五
堂舍楼观第十六
泉池功德第十七
超世希有第十八
受用具足第十九
德风华雨第二十
宝莲佛光第二十一
决证极果第二十二
十方佛赞第二十三
三辈往生第二十四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礼供听法第二十六
歌叹佛德第二十七
大士神光第二十八
愿力宏深第二十九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四卷
菩萨修持第三十
真实功德第三十一
寿乐无极第三十二
劝谕策进第三十三
心得开明第三十四
浊世恶苦第三十五
重重诲勉第三十六
如贫得宝第三十七
礼佛现光第三十八
慈氏述见第三十九
边地疑城第四十
惑尽见佛第四十一... 阅读全帖
a**u
发帖数: 8107
5
☆─────────────────────────────────────☆
advancing (摧邪显正) 于 (Fri Jun 13 02:49:05 2008) 提到:
特别说明:此段楞严经与GYFM无任何关系,该FM只是借用了GY的名字,混淆视听。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唐天竺沙门般刺蜜帝译)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
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
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
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
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
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
“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6
观音宝典三种合参
2011-09-04 08:49:58 来源:净宗学会 作者:夏莲居居士 评论:0 点击:162
净宗学会课诵本之四
观音宝典三种合参序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观自在菩萨章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观音圆通章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偈
观音宝典三种合参序
大藏教典,若显若密,言观音者,凡百数十部,法华,楞严,华严,三大部中,皆有观
音章,唯法华普门品流通最广,楞严圆通章,虽有别行之本,而持诵已少希矣。又于华
严观音章,则未见有别行刊印之本。良由华严经海,卷帙浩博,前后三译,遍读非易。
东晋义熙十四年,佛度跋陀罗初译六十卷,与唐证圣天册间,实叉难陀重译八十卷,均
非全部,迨贞元间,三藏般若所译四十卷出,始为灿然大备。东晋与唐初译本,观音章
均在入法界品中,仅有长行而无偈颂。贞元所译四十卷,统名曰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
行愿品,观音章即在其内。考诸唐代贞元十一年十一月,南天竺乌荼国,进奉梵夹,次
年六月,奉诏于长安崇福寺开译,十四年二月译毕。参加译事者,罽宾国三藏般若外,
如宣梵译语,笔受迥缀,润文校勘,证义证禅诸职,俱为一... 阅读全帖
B**M
发帖数: 74
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浅讲
(原视频录制于2006年,感谢慈媛菩萨整理录像成文字)——和尚坡主
现在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单讲解一下,实际上咱们讲禅的这一系列光碟,它讲的
要义——无我、空性见、究竟祖师禅无话可说等,这些原理,和所有了义佛经、还有一
些一流禅师的开示,其内容都是一样的。前面咱们讲了《心经》,现在再把这个《金刚
经》拿来看一看。
以前讲过,最古老的那种参禅方法呢,它就像徒手爬藤入云---难度实在太大。那么按
五祖倡导的依靠《金刚经》参学,就容易得太多啦。加上我们作了浅显讲解,那简直就
像爬直升飞机绳梯上去一样,更加容易得悟。
咱们从经文再来看一看,看看佛讲的《金刚经》之内核,和咱们前面讲的那些内容,表
述方法虽有异,看看内容是不是一致。这也就是拿佛经来印证一下。
另外,咱们讲这个经,风格以提纲挈领为主,因为那些寻枝摘叶、逐句解析的资料已经
有很多,走进书店、网上收索、就能找到很多法师或学者录的视频或写的书,里面一般
都有名词注解。
细看学者们讲《金刚经》讲《心经》等的那些文字资料,会发现他们能把里面的文字给
拆解得很详细,就是说各种名词解释得很清楚,但是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他往往会给
你讲错了,好...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观音宝典三种合参
2011-09-04 08:49:58 来源:净宗学会 作者:夏莲居居士 评论:0 点击:413
净宗学会课诵本之四
观音宝典三种合参序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观自在菩萨章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观音圆通章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偈
观音宝典三种合参序
大藏教典,若显若密,言观音者,凡百数十部,法华,楞严,华严,三大部中,皆有观
音章,唯法华普门品流通最广,楞严圆通章,虽有别行之本,而持诵已少希矣。又于华
严观音章,则未见有别行刊印之本。良由华严经海,卷帙浩博,前后三译,遍读非易。
东晋义熙十四年,佛度跋陀罗初译六十卷,与唐证圣天册间,实叉难陀重译八十卷,均
非全部,迨贞元间,三藏般若所译四十卷出,始为灿然大备。东晋与唐初译本,观音章
均在入法界品中,仅有长行而无偈颂。贞元所译四十卷,统名曰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
行愿品,观音章即在其内。考诸唐代贞元十一年十一月,南天竺乌荼国,进奉梵夹,次
年六月,奉诏于长安崇福寺开译,十四年二月译毕。参加译事者,罽宾国三藏般若外,
如宣梵译语,笔受迥缀,润文校勘,证义证禅诸职,俱为一... 阅读全帖
q****u
发帖数: 1421
9
来自主题: _PathOfQingWu版 - 楞严经(卷六)
卷六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
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
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
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
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
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
入诸国土。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我现佛身。而为说法
。令其解脱。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
其解脱。若诸有学。断十二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
法。令其解脱。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胜性现圆。我于彼前。现声闻身。
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净。我于彼前。现梵
王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我于彼前。现帝释身
。而为... 阅读全帖
d**********6
发帖数: 237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略論明心見性
略论明心见性
元音老人著
连载于《禅》刊 1991 年 1~4 期
绪说
(甲)明心见性之意义
明心见性者,明心虚妄不可得,息下狂心见真性也
明心见性者,乃明白心之妙用,皆依性体而起;从用见体,从流得源也
明心见性者,明心本无,见性本有也
明心见性者,明悟即心即性,即性即心也
明心见性者,明心性无住,一物不立,归无所得也
(乙)明心见性之证成
禅宗
净土宗
密宗
(丙)悟后真修
(丁)证体启用
(戊)归宿问题
(己)结 论
绪说
我等众生,从无始旷劫以来,迷失自己本来面目,认妄为真,唤奴作郎,妄起贪嗔,造
业受报,如春蚕作茧,自缠自缚,无解脱时。愚者无知,安受困苦,不求解脱;智者虽
知生死事大,苦海无边,欲求解脱而苦无其门。如古之外道六师,探宇宙万有之缘起,
不曰神我,即谓冥谛、断灭;今之科学、哲学,究人生万物之根源,不言二元,即言一
元,虽各言之凿凿,极尽玄妙;然皆如盲人摸象,无有是处。
释迦文佛,悲悯众生,出苦无由,应现世间,教化众生。四十九年随顺时节机宜,说大
、说小,说偏、说圆,说顿、说渐,披肝沥胆,委曲开示二种根本:一者无始生死根本
,二者菩提涅槃原清净体,以阐明人生宇宙之...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文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
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
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
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
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
、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
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
?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
、味、触、法布施。须菩提,... 阅读全帖
h********7
发帖数: 54
12
闻思修
闻思
学佛不能只在表面,真正修持才有可能解脱,不修不可能解脱,皈依后就应该开始
修持佛法。
只要切实修行,肯定会有进步。上等修行者天天都在进步,中等修行者月月进步,
下等修行者也会年年进步。如果修行一直没进展,应该是没掌握要领。
只有了解佛法,才能真正地修持。了解佛法的途径首先就是听闻,经过闻思才能理
解,理解之后再修持,很容易获得成就。不懂就去修,一般根基的人很难修成。
闻思充分才能对佛法生起坚定的信心,即使全世界的人说因果不存在,你也不会动
摇。一个人即使已经剃度出家,也许还会贪恋金钱、名誉,这说明他的正知正见不够稳
固。如果闻思究竟的话,所作所为都会与佛法相应。
修行中很多旨在去除痛苦根源的方法本身看上去也很苦,如果没有巨大的信心,坚
信只要去除根源痛苦就会消失,并且如果缺乏冷静理性的分析、判断来支持这种信心,
我们恐怕很难在寻求解脱的道路上坚持下去。
学佛一定要稳重,内心不稳重的话,今天学佛,明天就可能跑去学别的。
佛陀说的很多道理,非常深奥,不用功闻思,是无法理解的。自己都不明白,就更没
有办法弘法利生了。我从十几岁到二十五岁,可以说是废寝忘食地学;二十五岁开始一
边... 阅读全帖
H******3
发帖数: 169
13
依靠闻、思、修行的智慧超越轮回---索达吉堪布
一、闻慧;二、思慧;三、修慧。
智慧度,与前五度是相辅相成的。有人认为,只要有智慧就够了,不必积累世俗资粮;
有人只重视世俗资粮,忽略智慧,其实这都不合理。萨绕哈巴说过:“离悲空性见,非
获殊胜道;若唯修悲心,岂脱此轮回?”因此,对于真实的解脱而言,智慧度与前五度
,二者缺一不可。
对此,有些经典也以眼目与双足为喻:只有眼目而没有双足,则到不了目的地;只有双
足而没有眼目,则不知方向。智慧如眼目,五度如双足,也就是说,只有智慧而不修五
度世俗资粮,则不能到达彼岸;只修五度不修智慧,也无法获得涅槃。因此,只有二者
双融,才是真正的殊胜之道,也是智慧与方便双运。
可能是前世串习不同的缘故吧,有些人只喜欢空性,一听《中论》、《入中论》就感兴
趣,但听到《前行》、《藏传净土法》就兴致全无:“我只想听空性,加行修不动。”
但有些人正好相反,一听空性,就有点“高山反应”,云里雾里的:“我还是念咒吧,
我就喜欢布施、持戒,光发心多好啊!”昨天有个人听完《释量论》后,说:“这一堂
课,我都念了‘超越轮回的心咒 ’,非常感谢您!”(众笑)
但实际上,智慧和... 阅读全帖
D**3
发帖数: 435
14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中国人自古就崇拜印度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鸠摩罗什 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
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
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
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
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
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
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
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 阅读全帖
s******y
发帖数: 28562
15
来自主题: Joke版 - kindle还是代替不了纸书
我刚才好奇的去找了一下金刚经,原来就是佛教故事会啊。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天竺三藏鸠摩罗什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时长老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 阅读全帖
h*******g
发帖数: 10585
16
来自主题: Complain版 - [弹劾版主] Photogear版主kyro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
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
,洗足已,敷座而坐。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
!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
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
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
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
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
布... 阅读全帖
h*******g
发帖数: 10585
17
来自主题: Complain版 - Photogear版主Kyro:承诺与背叛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
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
,洗足已,敷座而坐。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
!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
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
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
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
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
布... 阅读全帖
h*******g
发帖数: 10585
18
来自主题: Complain版 - Photogear版主Kyro:承诺与背叛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
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
,洗足已,敷座而坐。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
!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
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
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
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
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
布... 阅读全帖
h*******g
发帖数: 10585
19
来自主题: Complain版 - Boston/December/Vistor请进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
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
,洗足已,敷座而坐。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
!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
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
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
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
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
布... 阅读全帖
h*******g
发帖数: 10585
20
来自主题: Complain版 - Boston有意思吗?
天天被那么多人咒那啥,有意思吗?
论坛上的就有,更不要说私下里的了。
不要说你不信这套,
那么多人发包子求祝福为了啥?
退一步海阔天空,大家还是会接受你,祝福你的,何必呢?
哪怕你FBI告成了有啥意思?一时心里痛快?
你自己看看你在这里都干了些什么?因缘果报啊
送你《金刚经》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
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
,洗足已,敷座而坐。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
!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
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
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 阅读全帖
h*******g
发帖数: 10585
21
来自主题: Complain版 - Re: 看地瓜的帖子有感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
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
,洗足已,敷座而坐。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
!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
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
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
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
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
布...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2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心解脱与慧解脱
(以下经文选自大正藏及庄春江南北阿含对照网站 http://agama.buddhason.org/SA/index.htm)
依杂阿含392经,心解脱、慧解脱显然不一样。
依杂阿含710、1027经,说的更明白「离贪欲者心解脱;离无明者慧解脱。」
可心解脱,没特定指明,有时指整个十结解脱。
若有上下文,则依上下文中所指来说明心解脱。
如果上下文有谈到”喜贪尽”,”欲贪尽”
那心解脱应该只是指 断贪 而已。
(例如 杂阿含1、2、250、710经)
如果心解脱与慧解脱连用,我认为
心解脱指断欲界贪,有时又指断三界贪,或四果向
而慧解脱则指十结尽断,究竟涅盘。
依杂阿含1经,“喜、贪尽”就可以心解脱,
“喜、贪尽”依字面是断除欲界、色界、无色界之喜爱、贪,(没说 断无明)
如此就可以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也就是四果向,可以自证”我生已尽。…”
甚至,再更退一步,依杂阿含2、250经。”欲贪断者。说心解脱”。
依杂阿含2经,
也就是只要断欲界贪,就可以心解脱,可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
如此说来,三果就可心解脱。
心解脱看来有各种程度,从三果、四... 阅读全帖
b***n
发帖数: 13455
23
第二部 沙场兵
第一章 一剑东来逢叛乱 独守营门定军心
春来四月,山花乍放,林深幽静,鸟鸣啾啾。林外树前的草地上,正有几只
野兔嬉戏觅食。忽然,其中一只抬头竖起耳朵静听,另外几只也偏头侧目,跟着
便四散逃去。未久,有几个手持简陋兵器的青壮从林中深处走了出来,踏在刚刚
被野兔啃噬过的青草之上,向四周打量。其中一人如猿猴般迅捷地爬上树梢,向
远处瞭望了一会,喜悦地向下喊道:「陆二郎,这股金兵貌似过去了!」
树下被称作陆二郎的那人二十余岁年纪,眉清目秀、乍背蜂腰,打了个赤膊,
前胸后背有几处看似痊愈未久的伤疤。听到树顶那人喊话,欣喜笑道:「好!你
下来与众人先行,我返林中喊乡亲回村。」
树下另一人调笑道:「二郎喊乡亲是假,与周家小娘子厮磨才是真吧!」
陆二郎满面羞赧,强项道:「只你这泼才心内腌臜!」
众人见他脸色通红,齐发一阵哄笑,七嘴八舌指点议论。陆二郎吃不住众人
戏谑,抛下句「路上仔细些个」便一头扎回来路林中。走了一会儿,耳根热烫渐
消,心中浮起兰秀的柔情美貌,笑容浮上唇角,脚步更加快了些。
崎岖中行了顿饭工夫,又跨过一条小溪,乡民藏匿的山洞便现于眼前。陆二
郎使洞口放哨之人知会...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
亦名禅那理行诸诠集
唐圭峰山沙门宗密述
禅源诸诠集者,写录诸家所述,诠表禅门根源道理。文字句偈,集为一藏,以贻后代。
故都题此名也。禅是天竺之语,具云禅那,中华翻为思惟修,亦名静虑,皆定慧之通称
也。源者是一切众生本觉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称
为禅那。此性是禅之本源,故云禅源。亦名禅那理行者,此之本源是禅理,忘情契之是
禅行,故云理行。然今所集诸家述作,多谈禅理,少谈禅行,故且以禅源题之。今时有
但目真性为禅者,是不达理行之旨,又不辨华竺之音也。然亦非离真性别有禅体。但众
生迷真合尘,即名散乱。背尘合真,方名禅定。若直论本性,即非真非妄,无背无合,
无定无乱,谁言禅乎?况此真性非唯是禅门之源,亦是万法之源,故名法性。亦是众生
迷悟之源,故名如来藏藏识(出楞伽经)。亦是诸佛万德之源,故名佛性(涅槃等经)
。亦是菩萨万行之源,故名心地(梵网经心地法门品云,是诸佛之本源,是菩萨道之根
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万行不出六波罗蜜,禅门但是六中之一,当其第五,岂可
都目真性为一禅行哉?然禅定一行最为神妙,能发起性上无漏智慧,一切妙用,万德万
... 阅读全帖
j*******1
发帖数: 182
25
我们学习《修心利刃轮》,主要是观察自身的一些过失。这些过失要先去发现
、认识,然后接受别人对我们的指点,同时自己要改变,尽量往好的方面或者调整自心
方面去修行,这是最根本的。
所以,我想,我们学习比较深一点的,像五部大论、密法,这些也很有必要。如果
我们每天都是讲一个特别简单的法,深度和广度都是不够,这也非常重要。然后,我们
天天都只是讲一些理论,而实际的修心法---调整自相续烦恼方面的,没有讲,(对治
烦恼)也有一定的困难,到时我们真的用的时候,很多窍诀和道理恐怕就用不上。所以
前段时间我也讲过,不管是哪一个法师讲法,比如讲一个小时,那么这一个小时的时间
都要用在专心听闻上面,听闻的过程当中,要有一个好习惯,有智慧的人精神会很专注
,哪怕一字一句都不漏掉,人脑能记下来的就记下来,实在没办法的话,通过其它的录
音笔可以记下来。以前有录音机,但这几年好像没有录音机,我们这里应该用不着,后
面会出一些光盘书本。但是暂时大家需要将每一堂课(的内容)记下来,任何一个法师
的课,希望大家以后有这么一个习惯(将法师讲课内容都记下来)。
88年,法王如意宝讲《大圆胜慧》,...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26
ic, thanks.
那我的理解,这点应该与佛法“一样厉害”。想必是结上了好缘,“喜得佛力冥加,幸
得善根发动”。
中国人几乎都知道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弥陀化身。从闻思修。入三
摩地。反闻自性。成无上道。修菩萨行。往生净土。愿力宏深。普门示现。循声救苦。
随机感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无不解脱。”下面是从《观音宝典三种合参》里
选的,全文可见于:http://www.jzxh.org.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42&id=261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观自在菩萨章
“善男子我以此菩萨大悲行门平等教化一切众生。摄受调伏相续不断。善男子我恒住此
大悲行门。常在一切诸如来所。普现一切诸众生前。随所应化而为利益。或以布施摄取
众生。或以爱语摄取众生。或以利行摄取众生。或以同事摄取众生。或现种种微妙色身
摄取众生。或现种种不思议色净光明网摄取众生。或以音声善巧言辞。或以威仪胜妙方
便。或为说法。或现神变。令其开悟而得成熟。或为化现种种色相种种族姓种种生处同
类之形。与其共居而成熟之。善男子我修习...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27
四大菩萨
(无限的慈悲—观世音菩萨)
文珠法师讲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于香港九龙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义
二、慈悲的类别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观音菩萨的圣号
四、慈悲的代表—观音菩萨的性别
四、慈悲的代表—观音菩萨的本迹
四、慈悲的代表—观音菩萨的道场
四、慈悲的代表—观音菩萨的圣像
四、慈悲的代表—称念观音的功德
无限的慈悲—观世音菩萨
各位,勤求无上智慧,是上求佛道,实践无边愿行,是下化众生。但当我们开始上求下
化时,首先必须具备无限度的慈悲,然后始可展开弘法工作,建立利生事业,以完成佛
子应尽的责任与义务,达到学佛、成佛之目的。因此,今晚要与各位讨论的题目,是‘
无限的慈悲’。可分慈悲的意义,慈悲的类别,慈悲的需要,以及慈悲的代表四点来说
明。
一、慈悲的意义
何谓慈悲?慈悲,是佛教的专有名词,亦是佛教的基本精神。佛教的大乘教义及利他的
行为,皆本自慈悲。而慈悲又本自人性的平等。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凡有
生命的动物,无论贫富贵贱,无论冤与亲,人与畜,皆有佛性,都有成佛的可能。因此
,诸佛菩萨,从一切众生,佛性平等,无二无别的观念中,自然对一切众生流露...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28
作者:楼宇烈 [2001-9-29 17:38:48]

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
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
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和最上乘禅。在这五等禅中,宗密最为推尊的是
最上乘禅,亦即达磨所传之禅,中国禅宗所传之禅。对此最上乘禅之要旨,宗密概述说

“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
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
昧根本,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达磨门下展转相传者,是此禅也。”〔1

宗密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
”来概括达磨所传之禅法(其实主要是慧能以后禅宗南宗所传之禅法)的特点,应当说
是很准确的。试以《坛经》中所记述的慧能思想考之,他最强调也正是这几点。如慧能
的得法偈,即针对神秀的... 阅读全帖
l*****9
发帖数: 9501
29
山寨晚明续 第一卷 改元工商 第三章 皇上有请宋闻贤
崇祯要巡视登莱的事情,在朝堂上掀起了轩然大波,文官之首的温体仁一直都偏向登莱
集团,这次也坚决反对。宋闻贤听得,满心焦急,四处奔走,威逼利诱,总算拉住了一
小拔人在朝堂上声援,支持皇帝出巡。一时间,支持皇帝出巡的,尽是平时反温派,当
然,以前这些人也是反陈派。
这一日早上,宋闻贤正坐了马车出门,刚出大门,就见一个中年太监拢着双手在门口等
着,见他出来,跨前一步占了半个身子,先给他拱了拱手,然后说道:“宋先生,小的
王承恩,专程等着先生,传皇上口谕:请你进宫一趟,皇上有事垂询。”宋闻贤吃了一
惊,连忙下了马车,又低头看了看自己的前襟,对王承恩说道:“在下只是个白身,还
当不得皇上垂询。”王承恩低了头,小心翼翼的道:“皇上说不妨事。”宋闻贤心下奇
怪,右手袖子轻轻甩了一下,摸了块金饼,掂了掂,大约有一两的样子,左手拉了王承
恩的右手腕,右手心里窝了金饼,就势握上了王承恩的右手,一边问道:“皇上怎么想
起咱来啦?公公能不能给说说?”
王承恩右手心一触金饼,顿时象碳火烧了手心一样,忙不迭往回缩,一边说道:“可不
敢当,皇上再三交待,对宋先生... 阅读全帖
a*******g
发帖数: 867
30
贝祖善居士
贝祖善,字幼伟,苏州人。性颖悟,事母孝。母目盲,为之舐目以明。其姐于归严氏,
夫妇俱早亡,遗一子二女,幼弱无依。祖善悉为抚养成人,并培植至高等学校卒业。其
余昆仲及亲友中,若有急难,每倾囊相助,无吝色。壮岁浮沉宦海,曾任南京电厂厂长
,及宋子文机要秘书、海关总监等职。四十余岁时,因与当道意见相左,遂引退家居,
留意身心性命之学。初习道家吐纳导引之术,后学密宗。年近知命,始从知识得闻净土
持名法门,大喜踊跃,庆得归宿,尽弃前之所学。一句弥陀,专精持念。虽远客相访,
或有要事,必待净课完毕,方出酬答。一九三六年秋,忽患疾病。知净土缘熟,即预先
安排临终诸事。因恐其妻世爱深重,难免哭泣,早使别居一室,不令知情。除约道友数
人,主持助念等事外,仅留长女聿鎼一人,在旁服侍,并切嘱家人:‘不许哭泣喧扰。
逝世后八小时内,不得触动身体。一切须照‘饬终津梁’书中规定办理。’其余亲友及
家中子女,均摒绝不见。一心念佛,决志往生。当疾笃时,联襟赵君往视疾,见其病重
,不觉泪下。祖善反笑而慰之曰:‘尔我平时念佛修持净土,正为今日往生,此乃大喜
庆事,岂可效世俗儿女之态乎?’病中始终神智清朗。至九... 阅读全帖
b*****n
发帖数: 662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心经略说
心经略说
http://bookgb.bfnn.org/books/0095.htm
黄念祖老居士主讲
以一九八七年于美国维州莲华精舍录音为基础
心经两种形式
玄奘大师承受本经的殊胜因缘
经题
经文
《心经》是一切众生出苦慈航
一、心经两种形式
在我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的《心经》,是唐代大德玄奘法师的译本。它的格式不同于其
它经典,它前面没有如是我闻这一段证信的序分,结尾也没有大家欢喜,信受奉行,作
礼而去之类的流通分。秦代罗什大师所译也与此相同,但其它多种古译(到清季共有七
种)以及在西藏的藏文心经,则仍和其它经典一样,包括了首尾这两部份,玄奘、罗什
两大师译本的不同,乃由于他们的简化,心经正宗分(即常见的心经)只二百多字,首
尾两部份所占的百分比数过大,为了重点突出,故删除未译。
现在把玄奘大师没有译出的部份,简单介绍于下:
甲、序分(证明分),‘如是我闻。一时婆伽梵在王舍城灵鹫山与大比丘众及大菩萨众
俱,尔时婆伽梵入深明法门三昧,是时复有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观照般若波罗蜜多深妙
之行,照见五蕴皆自性空,尔时寿命具足舍利子承佛威力自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
佛的聚会在王舍城灵鹫山,很多...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32
“如是。标信顺。我闻。标师承。”《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如是我闻」,诸经皆置此四字于经首,盖尊世尊之遗教。世尊将般涅槃,阿难悲不能
胜,阿泥楼陀教之曰:徒悲何益,应前向佛,请问四事:其一即「一切经首,当置何字
?」佛即答曰:当置「如是我闻」,佛在某方等六事。(即上述之「六成就」)。其中
「我」字,即阿难。「如是我闻」,表如是法门乃我阿难所闻于释尊者也。此正可破当
时之疑。因阿难结集经文时,大众生起三疑:一疑佛重生;二疑阿难成佛;三疑他方佛
来。故阿难曰:「如是我闻」则群疑顿释。
或疑曰:佛成道廿年,阿难方出家。又十年方命为侍者。如此,则卅年前佛所说经
,阿难何能皆曰我闻。此有三解:(1)辗转闻。(2)佛重说。(3)阿难自通。
(1)辗转闻:《报恩经》言,阿难所不闻经,从诸比丘闻,或诸天子说。
(2)佛重说:《报恩经》言,阿难因佛命为侍者,乃求三愿。其中第三乃「所未
闻经,请佛重说」,佛许之。
(3)阿难自通:《金刚华经》言,阿难得法性觉自在三昧,所未闻经,自能忆持。
「如是」者,信成就也。居六种成就中之首位。《智度论》曰:「佛法大海,信为
能入。」...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33
心经略说
2011-08-22 21:23:06 来源: 作者:黄念祖居士 评论:0 点击:98
《心经》是一切众生出苦慈航. 这是先师夏莲老讲《心经》时的一句宝贵开示..... 正
是画龙点晴。修行无论那一宗,都必须以般若为导引,才能直趋觉岸......(以一九八
七年于美国维州莲华精舍录音为基础)
心经两种形式
玄奘大师承受本经的殊胜因缘
经题
经文
《心经》是一切众生出苦慈航
一、心经两种形式
在我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的《心经》,是唐代大德玄奘法师的译本。它的格式不同于
其它经典,它前面没有如是我闻这一段证信的序分,结尾也没有大家欢喜,信受奉行,
作礼而去之类的流通分。秦代罗什大师所译也与此相同,但其它多种古译(到清季共有
七种)以及在西藏的藏文心经,则仍和其它经典一样,包括了首尾这两部份,玄奘、罗
什两大师译本的不同,乃由于他们的简化,心经正宗分(即常见的心经)只二百多字,
首尾两部份所占的百分比数过大,为了重点突出,故删除未译。
现在把玄奘大师没有译出的部份,简单介绍于下:
甲、序分(证明分)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梵在王舍城灵鹫山与大比丘众及大菩萨众俱,尔时婆伽...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34
敦煌本《坛经》、《曹溪大师传》以及初期禅宗思想*
楼宇烈

目前传存于世的《坛经》异本甚多,日本石井修道的“六祖坛经异本系统图”[1]共列
出异本十四种。又,日本柳田圣山编“禅学丛书”之一的《六祖坛经诸本集成》中,也
收入了十一本之多。然而根据目前学术界一般的看法,从《坛经》内容的演变历史来考
察,真正具有异本意义的只有四种,即:唐敦煌本、晚唐惠昕本、北宋契嵩本以及元宗
宝本。《坛经》从敦煌本至宗宝本,文字增加了一倍,内容也有很大的变化。这对于研
究禅宗思想的演变,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不过,如果我们仔细比较和深入分析一下这四种《坛经》本子的内容,就可以发现,在
这四个本子的演变中,契嵩本的出现,才使《坛经》在内容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惠昕
本虽说也增加了一些内容和文字,但总的来讲与敦煌本相去还不算甚远。而宗宝本则是
在契嵩本的基础上增衍出来的,也可算作一个系统。因此,《坛经》内容的关键性变化
是发生在契嵩本上。
据契嵩本最初的刊刻者郎简在《六祖坛经序》中说,他素来敬重《坛经》,但“患其为
俗所增损,而文字鄙俚繁杂,殆不可考”。于是,他请契嵩对通行的《坛经》进行校订
。不久,“嵩果得曹... 阅读全帖
y******i
发帖数: 98
35
恭敬录自《前行广释》索达吉堪布 传讲
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750
丁三、依止其他威仪:
作为听法者,还要认真依止其他威仪。如《毗奈耶经》云:“不敬勿说法,无
病而覆头,持伞杖兵器,缠头者勿说。”其中讲了对几种人不能传讲佛法,我们也应依
此观察,看自己是不是合格的法器。
对哪几种人不能传法呢?
1、不敬:对不恭敬的人,不能说法。世间人学习文化知识,尚且要懂得尊师重道,出
世间佛法更需要恭敬才能获得。
2、无病而覆头:除非是有病而特殊开许,没有病的话,以披单等盖着头的人面前,不
能传讲佛法。
3、持伞:天气炎热或者下雨时,撑着伞听课也不行。当然,如果上师特殊开许倒可以
,否则,不管太阳再强、雨再大,也最好不要持伞。以前上师如意宝讲经,大家在草地
上听课时,有时上师开许持伞,有时不开许,故意让弟子苦行。记得以前在五台山东台
顶,上师如意宝讲《文殊大圆满》,有一天中午,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当时上师不开
许打伞,说:“现在是夏天,小麻雀在外面都不会冻死,你们最好不要打伞,也不要用
披单蒙头。这样听法,... 阅读全帖
p**********o
发帖数: 6
36
当今时代弘法的三个要点——
菩提心为前导 般若为心要 净土为归宿
当今时代人们的根机、意乐和烦恼的表现形式都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有与之相应的弘法
方式。而圣者法王如意宝弘扬佛法的方式,就是导师佛陀对于这个时代所应采用的弘法
方式的最好示范。
圣者法王如意宝针对不同根机和意乐的众生,示现了不同的弘法方便。比如对具备金刚
密法根机的弟子,传授了以光明大圆满为主的殊胜教授。而从推广佛法,普被娑婆世界
所有众生的角度而言,则表现为三个弘法要点:即菩提心为前导,般若为心要,净土为
归宿。
菩提心为前导
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基石,一个修行者,如果没有生起菩提心,是不可能获得大乘佛法
的那些殊胜果位的。藏地、汉地,以及深受汉地佛法影响的日本、韩国等地,自古都盛
行大乘佛法。
汉地历史上可能是众生根机较高的缘故,弘法的重点基本都落在高深的圆顿法门上,虽
然也有《劝发菩提心文》那样的弘扬菩提心的论著,但是相比而言,对于世俗菩提心实
修的完整教授并不兴盛。现今末法的黑暗越来越浓,众生的根机也越来越浅薄,高深的
法门要能浸润众生的心田,首先需要世俗菩提心这一大乘基础法门作为前导。
值得庆幸的是,世俗菩提心在...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566
37
来自主题: _beyond_real_world版 - 金刚经一滴 --- 黄念祖(zt)
金刚经一滴
黄念祖
以一九八七年在美国维州莲华精舍录音为基础
一、小引
很荣幸,也很振奋,在华盛顿会见这么多位深有信根,发心真诚的佛教同信同修,
是殊胜因缘。我很惭愧,自己水平有限,不能满足大家的期望。我们在华盛顿一起研究
释迦牟尼佛的遗教,今天这一会是最后一次,因为我很快要回北京去了。今天所要谈的
《金刚经》中自己所体会的一点点,只能说是大海中的一滴,不能说是讲经。
《金刚经》对我来说,佛恩是十分深厚,把我从黑暗无知的牢狱中,挽救出来,顿
入光明无际的宝山。我的家庭世代奉佛,我童年最喜绕佛,曾于北京广济寺释尊成道日
,绕念圣号直达次日凌晨。但稍长到学校读书之后,接触到新思想,例如蔡元培《以美
育代宗教》的文章,产生一些影响,但更主要的则是看到来来往往的佛教界知名人物,
从他们的言行可以看出,世俗的缠绕毫不少于常人,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妒嫉障碍,
勾心斗角,争名好利,排除异己,一样也不少。于是我十分怀疑,这些人久修多少年,
为什么一点也不脱尘俗!于是产生一个错误的结论,认为佛法无益于人,直等到十九岁
,大学三年级时,寒假考试结束,不想再看书,又无事可做,于是找到母亲的一部有... 阅读全帖
j*******1
发帖数: 182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当你对某人起嗔心时
经过8个多月的网络共修学习,闻思B组《入行论》的课程已经过半,9月进入了第六品
《安忍》。这一品十分重要,在整部《入行论》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对大家修正心行、
调柔性格也非常有力。这次共修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安忍之功德、嗔恨心的起因、应当遣
除嗔恨心、嗔恨心之对境、轮回之自性、出离之因、以修习观察安忍等等。摘要小结如
下:
精勤灭嗔者,享乐今后世。
如果全力以赴地摧毁嗔恨,今生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对境、逆缘,他都能游刃有
余、非常快乐。而来世必将感得相貌庄严、转生善趣,生生世世成为财富圆满、才华出
众之人。
《妙臂请问经》中云:“修安忍者,以少功力及微小苦,能圆满波罗蜜多。”
《菩萨地论》中也说:“精进修持安忍者,即生中不离快乐,死时成群结队的天人也会
降临,在鼓乐声中迎接他前往善趣。”
安忍说起来容易,但真正遇到对境时,做起来确实非常困难。然而,学习了这
部论典之后,每个人的性格跟以前相比,应该有很大的变化。通过这部论典的加持,增
上慈悲心、熄灭嗔恨心,这就是闻思本论的目的所在。上师在授课的课程中,有些人本
来刚强难化,但是学习了一段时间的大乘论...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菩提心的修法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居士)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曰:「无量寿经三辈往生中,虽行有优劣,莫不皆发无上菩提
之心。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摄取众
生生有佛国土心。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
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又《安乐集》曰:「依天亲《
净土论》(即《往生论》)云,凡欲发心会无上菩提者,有其二义:一者,先须离三种
与菩提门相违法。二者,须知三种顺菩提门法。何等为三: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
远离我心贪着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三者方便门
,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是名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顺菩提门者
,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即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何等为三:一者无染清净
心。不为自身求安乐故。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自身求乐,即违菩提门。是故无染清
净心是顺菩提门。二者安清净心。为拔一切众生苦故。……三者乐清净心。欲令一切众
生得大菩提故。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菩提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
者,则违菩提门。... 阅读全帖
j********p
发帖数: 9680
40
**《和谐中的快乐》---闻 思 觉 悟 正念
**●想要修行先要闻、思,在此基础上才是修,不经过闻、思,怎么知道修什么?怎么
修?闻、思之后,不结合自己的身心去修行,也得不到实在的益处。
●很多人没有广大的闻思,尚未通达教理,既无充足的福德资粮,又无一定的护持方法
,内心还不甘寂寞,就想一个人闭关——魔在等着你呢!
●人世间是一个过度场,可以上升、可以下降,主要看自己的选择和行为。
●据说天鹅能从奶和水的混合物里,把奶汲取出来食用。我们也应从浩如烟海的佛法里
,提炼精华来学习。
●能够在每一个场合控制自己并不等于获得自在无畏,真正的无畏是当你在任何场合根
本没有一个“自我”需要去控制。
●如果你做的是善行,你不需要向佛菩萨祈求保佑;如果你做的不是善行,祈求谁也没
有用。
**●嫉妒别人,仇视异已,就等于把生命交给别人。能忍之人,事事称心;善瞋之人,
时时地狱。恨别人,痛苦的却是自己。
●虽然我们的起心动念,某些行为不为人知,但不可欺瞒自己的心。
●我们以不净的三业,如何同三业清净的本尊相应?就像我们去五台山朝圣,有谁见到
了文殊菩萨?能梦见文殊菩萨都已是很大福报。
**●“千江有水千... 阅读全帖
j****n
发帖数: 4358
4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jiawen (嘉文), 信区: Wisdom
标 题: 略析道教神仙信仰对佛教的影响——以敦煌P.2305《妙法莲华经讲经文》为核心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Feb 23 14:52:06 2012, 美东)
2009年9月14日 佛学研究网
中国历史上的佛道关系是一个需要研究的永久性课题,也是一个需要从多层次多角
度认识的课题。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化过程,是诸多因素造成的,而作为本土文化
重要内容之一的道教对佛教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便是在这一视角下
,通过对敦煌P.2305《妙法莲华经讲经文》(下文简称《讲经文》)中所反映的神仙信
仰的考察分析,来揭示道教对佛教的影响和佛道融合的一些情状。
一、
P.2305《妙法莲华经讲经文》对应的是《妙法莲华经》卷四“见宝塔品”国王舍
身为奴,求闻《妙法莲花经》一节。其中对于仙人的出场及相关内容作了富有想像力的
演绎,颇值得注意。其中内容有:

仙人常居山里,高闲无比。风吹丛竹兮韵合宫商,鹤笑(瓠)(孤)松兮... 阅读全帖
b***n
发帖数: 13455
42
第七章 图画妖娆此间意 词曲缠绵那时心
安鸿风慎皆是一怔,继而向折翎望去。折翎微微一笑道:「议事厅前大旗三
面,正中那面便是斗大一孟。砦主尊位后所挂锦绣之上,亦是孟字当中。我虽愚
笨,却也知砦主只是提线木偶。砦主又何必如此惺惺作态?每每议事之时,砦主
眼光只在我身边巡逡。说不得那主事之人不由砦主反由我吧?砦主宽心,但听令
便是。」
王砦主知巧云即将告知折翎一切,却不知后果究竟如何。眸中精芒再不隐匿,
收笑意起身抱拳道:「既如此,小人敬候召唤便是。祝将军言到功成,得偿所愿!」
折翎笑意更浓,拱手一礼、转身便走。陆大安在身后如影随形。安鸿风慎对
视一眼,亦是紧紧跟随。未行几步,折翎停步道:「折翎身边人虽是女流,但大
节大义之处,一向不让须眉。金狗肆虐,屠我宋境,自富平至此她皆看在眼中。
下人虽做出助纣为虐、与虎谋皮之事,她心中却必定苦痛万分、恨其助残暴金、
怒其为胡人犬。今日之事,恰是拨乱反正之机。她定会与我同心坚守此处,自此
便可放开胸怀,与我再无隔阂欺瞒。还请王砦主尽速秣兵历马,以待大战!」顿
了一顿,侧头回望,痛心道:「看在她面上,只要你等全力助我守砦,前番做下
之事,我……... 阅读全帖
d*******r
发帖数: 3875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孙不二女丹诀诗
陈撄宁
孙不二女丹诀诗黄序
余自束发受书而后,读葛洪神仙传,慨然景慕其高风,遂有志于道术。壮岁宦游四
方,足迹所至,闻异人必尽力访求,见秘籍必潜心快读,旁门无论矣。
历四十年来,遇修炼正宗,每多探讨。品格最纯谨者,当推郑君鼎丞,学识最精博
者,当推陈君樱宁。二君对于三元丹法,都得真传,而地元一项,又皆能不畏劳苦,亲
自临炉,虽魔障迭起,寒暑屡迁,仍未尝稍挫其志。余既周旋二君之间,亦多次参从实
验之役,即外事以证内功,获益固匪浅也。
郑君著述,昔已幸见厥成。今陈君复出其所作《孙不二女丹诗注》一卷相示,并索
序文。余素习南宗,故于北派丹决,颇有疑义,及观此注,豁然贯通。方知南北二家丹
法,男女两性工夫,所不同者,在其下手之玄机,所必问者,在其一贯之妙道。
孙诗尽善,陈注尤详,余何容辞费?惟曾记当日陈君所诵孙不二仙姑七言绝句一首
,似含微旨,细审五言律诗中,尚未言及,特补录于此。诗曰:“蓬岛还须结伴游,一
身难上碧岩头;若将枯寂为修炼,弱水盈盈少便舟。”学者果能悟彻十四首律诗之作用
,然后将此七言绝句,熟读而深思之,则弦外余音,当可耐人寻味矣。
中华民国十五年清江黄邃
孙不二女功内丹次第诗注... 阅读全帖
d*******r
发帖数: 3875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孙不二女丹诀诗
陈撄宁
孙不二女丹诀诗黄序
余自束发受书而后,读葛洪神仙传,慨然景慕其高风,遂有志于道术。壮岁宦游四
方,足迹所至,闻异人必尽力访求,见秘籍必潜心快读,旁门无论矣。
历四十年来,遇修炼正宗,每多探讨。品格最纯谨者,当推郑君鼎丞,学识最精博
者,当推陈君樱宁。二君对于三元丹法,都得真传,而地元一项,又皆能不畏劳苦,亲
自临炉,虽魔障迭起,寒暑屡迁,仍未尝稍挫其志。余既周旋二君之间,亦多次参从实
验之役,即外事以证内功,获益固匪浅也。
郑君著述,昔已幸见厥成。今陈君复出其所作《孙不二女丹诗注》一卷相示,并索
序文。余素习南宗,故于北派丹决,颇有疑义,及观此注,豁然贯通。方知南北二家丹
法,男女两性工夫,所不同者,在其下手之玄机,所必问者,在其一贯之妙道。
孙诗尽善,陈注尤详,余何容辞费?惟曾记当日陈君所诵孙不二仙姑七言绝句一首
,似含微旨,细审五言律诗中,尚未言及,特补录于此。诗曰:“蓬岛还须结伴游,一
身难上碧岩头;若将枯寂为修炼,弱水盈盈少便舟。”学者果能悟彻十四首律诗之作用
,然后将此七言绝句,熟读而深思之,则弦外余音,当可耐人寻味矣。
中华民国十五年清江黄邃
孙不二女功内丹次第诗注...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孙不二女丹诀诗
☆─────────────────────────────────────☆
dancooper (诚能见可欲而思谦冲以自牧) 于 (Sat Jun 18 01:37:43 2011, 美东) 提到:
陈撄宁
孙不二女丹诀诗黄序
余自束发受书而后,读葛洪神仙传,慨然景慕其高风,遂有志于道术。壮岁宦游四
方,足迹所至,闻异人必尽力访求,见秘籍必潜心快读,旁门无论矣。
历四十年来,遇修炼正宗,每多探讨。品格最纯谨者,当推郑君鼎丞,学识最精博
者,当推陈君樱宁。二君对于三元丹法,都得真传,而地元一项,又皆能不畏劳苦,亲
自临炉,虽魔障迭起,寒暑屡迁,仍未尝稍挫其志。余既周旋二君之间,亦多次参从实
验之役,即外事以证内功,获益固匪浅也。
郑君著述,昔已幸见厥成。今陈君复出其所作《孙不二女丹诗注》一卷相示,并索
序文。余素习南宗,故于北派丹决,颇有疑义,及观此注,豁然贯通。方知南北二家丹
法,男女两性工夫,所不同者,在其下手之玄机,所必问者,在其一贯之妙道。
孙诗尽善,陈注尤详,余何容辞费?惟曾记当日陈君所诵孙不二仙姑七言绝句一首
,似含微旨,细审五言律诗中,尚未言及,特补录于此。诗... 阅读全帖
j****n
发帖数: 4358
46
2009年9月14日 佛学研究网
中国历史上的佛道关系是一个需要研究的永久性课题,也是一个需要从多层次多角
度认识的课题。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化过程,是诸多因素造成的,而作为本土文化
重要内容之一的道教对佛教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便是在这一视角下
,通过对敦煌P.2305《妙法莲华经讲经文》(下文简称《讲经文》)中所反映的神仙信
仰的考察分析,来揭示道教对佛教的影响和佛道融合的一些情状。
一、
P.2305《妙法莲华经讲经文》对应的是《妙法莲华经》卷四“见宝塔品”国王舍
身为奴,求闻《妙法莲花经》一节。其中对于仙人的出场及相关内容作了富有想像力的
演绎,颇值得注意。其中内容有:

仙人常居山里,高闲无比。风吹丛竹兮韵合宫商,鹤笑(瓠)(孤)松兮声合角徵。队
队野猿,潺潺流水。有心永住临泉,无意暂游帝里。忽闻空中人言,又见庵前云起。思
量兮未回来由,发言兮问其所以。空中告言,别无意旨。缘有个大国轮王求法,愿抛生
死。仙人幸有《莲经》,何为摄为弟子?大王兮要礼仙人,仙人兮收来驱使。
自居山内学修行,不省因循入帝京。
... 阅读全帖
x*****3
发帖数: 89
47
第四回 官封弼马心何足 名注齐天意未宁
(1)初登天门 (2)人身乐与苦 (3)谜语和暗示 (4)以面子的名义折腾你 (5)
金星与悟空 (6)孙悟空越来越傻
(1)初登天门
太白金星领着孙悟空上天受箓。孙悟空比太白金星跑得快,先到了南天门,然后南天门
这群守护天门的天王、武将就禁止孙悟空进去。孙悟空忒大的本领,却挤不进去了。后
来孙悟空多次强行出入,也没见他如此的气馁,莫非是第一次到这儿孙猴子怕生?
是呀,为什么“增长天王领着庞、刘、苟、毕、邓、辛、张、陶,一路大力天丁,枪刀
剑戟,挡住天门”孙悟空就真的进不去了呢?后来赶上来的太白金星解释说:“你自来
未曾到此天堂,却又无名,众天丁又与你素不相识,他怎肯放你擅入?等如今见了天尊
,授了仙箓,注了官名,向后随你出入,谁复挡也?”也就是说,因为孙悟空在天上是
无名无号的,尽管他修炼上来了,但是上边没有留他的位置,就算他强挤硬塞,也没他
的空隙。这个可不是现在人挤公交,死命的夹三儿就上去了。
还有两个大大的问题。为什么是太白金星领着孙悟空?因为天门就是在金星方位,定时
定期的开阖,任何生灵的上下出入,都经由天门,而且总是金星相伴。... 阅读全帖
P******A
发帖数: 126
48
利他主义与菩提心——丹增嘉措堪布在多伦多的开示
这次在加拿大多伦多,各位法友共聚一堂,有机会讲闻佛法,我非常高兴,感谢大家!
今天讲课的主题是围绕利他主义与菩提心来展开的。华智仁波切说:“修行修行乃为修
自心,倘若能以菩提心修心,即使未有身语之善根,除解脱外更无他歧途。”对于真正
想寻求解脱的人来说,不应该将佛法挂在嘴上或只作形象上的修行,必须修持自心。若
想成佛,菩提心是必不可少也是唯一的妙法,因此当依菩提心来修持自心。如果菩提心
的修持能够有所成就的话,由于心的善根起到主导作用,哪怕普通的身语善根一个也没
有修成,依然能踏上解脱之道。这个偈颂强调了菩提心之重要性。无论修持何种显密佛
法,无论属于闻思修何种阶段,从最初发心直至最终回向都不能离开菩提心,其原因就
在这里。
所谓菩提心,是来自于理性的观察,并伴随着智慧的利他心而生起的。以前在一个叫做
RA真的地方,有位名叫香门切出的修行人请教波多瓦格西:“请问什么是菩提心?”波
多瓦格西回答说:“所谓菩提心,是救度轮回中一切苦难众生,并将他们安置于佛的果
位。”弟子惊讶地说:“啊扎吗(表示惊叹的意思)!那可需要多大的胆量啊!”波多
瓦格...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49
利他主义与菩提心
日期:2012-04-12
丹增活佛  讲述
----------------------------------------------------------------------------
----
这次在加拿大多伦多,各位法友共聚一堂,有机会讲闻佛法,我非常高兴,感谢大
家!
今天讲课的主题是围绕利他主义与菩提心来展开的。华智仁波切说:“修行修行
乃为修自心,倘若能以菩提心修心,即使未有身语之善根,除解脱外更无他歧途。”对
于真正想寻求解脱的人来说,不应该将佛法挂在嘴上或只做形象上的修行,必须修持自
心。若想成佛,菩提心是必不可少也是唯一的妙法,因此当依菩提心来修持自心。如果
菩提心的修持能够有所成就的话,由于心的善根起到主导作用,哪怕普通的身语善根一
个也没有修成,依然能踏上解脱之道。这个偈颂强调了菩提心之重要性。无论修持何种
显密佛法,无... 阅读全帖
B**M
发帖数: 74
5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菩提心的分类
大圆满法网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想解脱成佛首先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首先要发慈悲心。发慈悲心就是从内心里下
决心做决定:我一定要给予一切众生安乐、我一定要拔除一切众生痛苦!当这两种想法
特别强烈的时候才能发出来菩提心。之前都是在表面上、在形式上发的,实际上并没有
发出真正的菩提心。
我们知道,一切众生都当过自己的父母,都对我们有恩德。如果不报答这个恩德,
以后还要继续互相伤害、互相结怨。只有报答他们的恩德了,我们才可以解脱,才可以
成佛,才可以不再互相讨债还债了。我们特别地想报答这个恩德,然后从内心里下决心
做决定:我一定要给予一切众生安乐,这叫慈心;我一定要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这叫
悲心。这两者合在一起叫慈悲心。
那么怎样才能给予一切众生安乐?怎样才能拔除一切众生痛苦?那个时候,为了救
度一切众生发誓发愿要成佛的念头自然而然就有了,这叫发菩提心。所以在慈悲心的基
础上才能有真正的菩提心。
菩提心有很多种,分类如下:
(1)从心力分
从心力的角度来讲,菩提心可以分为像国王一样的发心、像舟子一样的发心和像牧
童... 阅读全帖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