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阳羡茶
(共0页)
b*********k
发帖数: 35031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usic 讨论区 】
发信人: musiclOa (知心哥), 信区: Music
标 题: 偶来吐酸水 Re: 这个歌太欢乐啦--盛唐夜唱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May 23 18:34:24 2011, 美东)
偶来吐酸水说几句:
ediq的这首歌偶几年前就看到过,这几年中国风是个很红的概念,于是网上网下冒出了
很多类似的作品,看来看去都差不多,无非是小桥流水、水袖青衣、雕梁画栋、琵琶玉
笛这一类。文字似古非古,内容似通不通,情节基本跳不出金庸古龙笔下“情侠”那一
路,英雄美人、红颜天妒、壮士扼腕、三生三世,这几个词差不多就可以把一大堆“古
风”歌曲一网打尽了。
可是文字的表达是要有阅历和学养来支撑的,现在的很多词家,古籍没看过几本,史书
懒得翻动,那么笔下所写来自何处呢?古文部分除了学校里可怜的一点所学,大概就是
看网络上泛滥的半文不白的穿越小说、或是《xx列传》之类的拟古文。历史部分呢,自
然有大量的戏说、新编的小说电视之类。这样学到的自然是泥沙俱下,写出来的也就像
夹生饭一样。
因为用的是自己并不掌握的语言,写的是自己并不熟悉的历史,... 阅读全帖
f***a
发帖数: 11477
2
来自主题: Music版 - 这个歌太欢乐啦--盛唐夜唱
刚从好朋友那里看来的,太欢乐啦
而且这个网友版本演唱得太专业啦
再次膜拜网友们的超级水准
对了,这个演唱的网友
还有些象ISUguy的声音呢,尤其是朗诵部分
哈哈哈哈
盛唐夜唱
词作者:ediq 曲:離魂(五色妖姬)(出自《戡魔錄》)
演唱者: 阿杰(ketsu)
试听及下载地址:
http://music.163888.net/openmusic.aspx?id=4674286
歌词如下:
口白:奉天承运,皇帝昭曰。龙膏酒我醉一醉把葡萄美酒夜光杯,颁赐群臣品其味,金
鼎烹羊记得添肉桂。胡姬酒肆灯花泪以黄金销尽一宿魅,雾雨轻挠美人背赏丝竹罗衣舞
纷飞。鱼玄机,还不速为朕献舞一曲。
长安柳絮飞,箜篌响,路人醉,花坊湖上游,饮一杯来还一杯。
水绣齐针美,平金法,画山水,诗人笔言飞,胭脂扫娥眉。
烟花随流水,入夜寒,寒者醉,今朝花灯会,提画灯迷猜一对。
阳羡茶浮水,琵琶绕,玉笛回,丁祭佾舞备,铜镜云鬓美。
脚腕间璎珞如翡翠,飞天绘。院落中百花还挂着露水。
客栈里将军已征战回,战马还未睡着佳人盼着月归。
盛唐城门内,智者狂,痴者悲,愚者酒一壶,依... 阅读全帖
m******a
发帖数: 2930
3
来自主题: Music版 - 这个歌太欢乐啦--盛唐夜唱
偶来吐酸水说几句:
ediq的这首歌偶几年前就看到过,这几年中国风是个很红的概念,于是网上网下冒出了
很多类似的作品,看来看去都差不多,无非是小桥流水、水袖青衣、雕梁画栋、琵琶玉
笛这一类。文字似古非古,内容似通不通,情节基本跳不出金庸古龙笔下“情侠”那一
路,英雄美人、红颜天妒、壮士扼腕、三生三世,这几个词差不多就可以把一大堆“古
风”歌曲一网打尽了。
可是文字的表达是要有阅历和学养来支撑的,现在的很多词家,古籍没看过几本,史书
懒得翻动,那么笔下所写来自何处呢?古文部分除了学校里可怜的一点所学,大概就是
看网络上泛滥的半文不白的穿越小说、或是《xx列传》之类的拟古文。历史部分呢,自
然有大量的戏说、新编的小说电视之类。这样学到的自然是泥沙俱下,写出来的也就像
夹生饭一样。
因为用的是自己并不掌握的语言,写的是自己并不熟悉的历史,所以动起笔来当然捉襟
见肘,所以只好把脑子里能够挖出来的堆到一起,凑齐了字数,再改一改韵脚,倒也像
那么一回事了。但是有一个毛病改不了,就是经不起推敲。当年一首《中华民谣》就是
这一类,看上去花花绿绿、古色古香,仔细一推敲,花叶全掉了,只剩下枯枝,因为那
些... 阅读全帖
w***s
发帖数: 7132
4
来自主题: WebRadio版 - (每日一歌)身骑白马
这个随便看看就好啦,词句太华丽,已经不适合俺这种老人了……
盛唐夜唱歌词:
视频: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ILAx1zlbWP0/
歌曲介绍:
词作者:ediq 曲:離魂(五色妖姬)(出自《戡魔錄》)
口白:奉天承运,皇帝昭曰。龙膏酒我醉一醉把葡萄美酒夜光杯,颁赐群臣品其味,金
鼎烹羊记得添肉桂。胡姬酒肆灯花泪以黄金销尽一宿魅,雾雨轻挠美人背赏丝竹罗衣舞
纷飞。鱼玄机,还不速为朕献舞一曲。
长安柳絮飞,箜篌响,路人醉,花坊湖上游,饮一杯来还一杯。
水绣齐針美,平金法,画山水,诗人笔言飞,胭脂扫娥眉。
烟花随流水,入夜寒,寒者醉,今朝花灯会,提画灯迷猜一对。
阳羡茶浮水,琵琶绕,玉笛回,丁祭佾舞备,铜镜云鬓美。
脚腕间璎珞如翡翠,飞天绘。院落中百花还挂着露水。
客栈里将军已征战回,战马还未睡着佳人盼着月归。
盛唐城门内,智者狂,痴者悲,愚者酒一壶,依柳早就入睡。
口白:裴旻将军舞剑器划惊堂一虹动天地,豪卷添墨长安曲将狂草一笔指张旭。再過來
,古人有言: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长安柳絮飞,箜篌响,路人
b******3
发帖数: 4385
5
考生号 姓名 性别 民族 毕业中学或报名点名称 照顾类型代码 照
顾类型名称
16320102000001 李安琪 女 回族 南京市玄武区报生 M 少数民族
16320102000005 李白 男 满族 南京市玄武区报生 M 少数民族
16320102000007 杨荣甦 女 回族 南京市玄武区报生 M 少数民族
16320102000018 王清榕 女 回族 南京市第九中学 M 少数民族
16320102000125 孙海燕 女 回族 南京市玄武中等专业学校 M 少
数民族
16320102000139 朱岳 男 满族 南京市玄武中等专业学校 M 少数
民族
16320102450051 潘妍 女 回族 南京市第九中学 M 少数民族
16320102450068 金宇轩 男 回族 ...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6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去茶馆喝茶有如碰上水灾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29658
·梁文道·
我有时候跟别人开玩笑,我每次去北京,其中一个最头疼的东西是什么,是喝茶。什么
意思呢?在北京跟朋友吃饭、聊天,要是喝茶的话,我发现大部分都在喝花茶,这个饭
馆问都不问一上来就给你倒花茶。我觉得花茶是北方人,尤其是北京人好像很爱喝,但
是在我们南方人看来,这是什么?这简直就在糟蹋茶,这根本就好像不懂茶的真滋味,
搞什么花茶,我今天给大家介绍一本书,它的作者跟我有相同的想法,这本书就叫《茶
可道》,作者是小说家潘向黎。
潘向黎在这本讲茶的小书,这本文集里面,有一篇文章叫花是花,茶是茶,她就说到了
我们这种南方人看不起北方人喝茶的这些故事。它里面也说,我没有地域偏见,唯独在
这一点上,觉得是南方人高出一筹,北方人喝一辈子花茶,其实是不懂真茶滋味的。可
是她又有一个反省,她说后来读《浮生六记》,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
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为芸娘的慧心感动,
从此对花茶虽敬而远之,但可以坐视别人弃明前龙井而痛... 阅读全帖
k***g
发帖数: 7244
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最真日本史-茶道
这个中日的比较没有说道点子上啊,日本传承的是中国明代以前的饮茶习惯,自朱元璋
之后,中国的饮茶习惯大变,copy 前阵子闹茶荒时写的一篇 blog:
中国明代以前是饮茶的习惯大致和日本的抹茶相似:先将茶饼碾碎成茶粉,然后烧水,
水初沸的时候冲茶碗,大沸以后,加几匙冷水,然后冲茶粉,为了让茶粉和水混合均匀
,需要用到“茶筅”—— 现在你要是直接搜索“茶筅”,出来的肯定是一串儿日语的
结果,因为现在日本抹茶还在用,中国已经不用了。当然日本从茶叶到茶道都做了有日
本特色的改进,中国古代的点茶,茶色贵白,所以黄庭坚比之为“琼蕊”。而抹茶反而
崇尚浑浊的绿了。
中国人更改饮茶习惯源自朱元璋:
“国初四方贡茶,以建宁阳羡为上,犹仍宋制,碾而揉之,为大小龙团。洪武二十四年
九月,上以重劳民力,罢造团茶,惟采茶芽以进。其品有四:曰探春、先春、次春、紫
笋。…… 按茶加香物,捣为细末,已失真味…… 今人惟取初萌之精,汲泉置鼎,一瀹
便饮,遂开千古茗饮之宗,不知我太祖实首辟此法。陆羽有灵,必俯首服。蔡君谟在地
下,亦咋舌退矣。”—明· 沈德符 · 《野获篇补遗》
“茶加香物,捣为细末,已失真味。” 就像我... 阅读全帖
v**********m
发帖数: 5516
8
来自主题: Zhejiang版 - 讀史方輿紀要/卷八十九 浙江
讀史方輿紀要/卷八十九
◎浙江一
《禹贡》曰扬州。周《职方》亦曰东南惟扬州 详见南直。春秋为吴,越二国地 杜
佑曰:吴越分界处,在嘉兴之语儿溪,后并于越。战国时,属楚 周显王四十六年,楚
威王伐越,破之,杀其王无疆,尽取浙江以北地,其后天文,亦斗分野也。秦并天下,
属会稽郡。汉武置十三州,此亦为扬州地。后汉因之。三国时为吴地。晋亦属扬州。宋
孝建初,分浙江东为东扬州 领会稽、东阳、新安、永嘉、临海五郡。寻复入于扬州 《
通典》:孝武置东扬州,旋罢扬州,称为王畿。而东扬州直云扬州,既而复故。梁、陈
时亦分置焉。隋大业初,置十三州,此仍为扬州地。后为沈法兴、李子通等所据。唐分
十道,此为江南道。开元中,隶江南东道。五代时,属于吴越。宋初为两浙路,后分浙
东西为两路 熙宁中,分合不一。南渡后,始定为两路,浙西治临安,浙东治绍兴。元
置浙江等处行中书省 元至元十三年亡宋,立两浙都督府于杭州。二十一年,自扬州迁
江淮行省治此,改曰江浙行省。后为方国珍、张士诚等所据,明初平之。洪武九年,置
江浙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领府十一,属州一,属县七十五 总为里一万八百九十九。夏
秋二税,大约二百五十二万二千八... 阅读全帖
(共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