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 发帖数: 2456 |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Belief 讨论区 】
发信人: Torasan (真辛苦), 信区: Belief
标 题: Re: 自由与人性——读“宗教大法官的传奇”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Nov 18 14:26:48 2013, 美东)
自由与人性(下)
关键字:何怀宏 自由与人性(下)
当然,以上所说并不包括人类的全部,并不是指所有人,区分“少数与多数”的
主旋律再一次出现,并且构成一种创世的神秘。宗教大法官对上帝说:你的伟大的预言
家在寓言和幻想里说,他看见了第一次复活的全体参加者,每族各有一万二千人。但即
使有这么些人,他们也已经仿佛不是人,而成为神了。他们背负了你的十字架,他们几
十年来在饥饿的、不毛的沙漠中受煎熬,拿蝗虫和树根作食物,──你自然可以指着这
些自由、自由的爱的孩子,自由而庄严地为了你的名而牺牲的孩子们来自豪。但是不要
忘记:他们总共只有几千人,而且全是神,可是其余的人呢?其余那些软弱的,不能忍
受强者们所忍受的事物的人,他们又有什么错呢?无力承受这么可怕的赐与的软弱的灵
魂,又有什么错呢?那么难道你真的只是到少数选民这里来,而且是为... 阅读全帖 |
|
a**u 发帖数: 8107 | 2 ☆─────────────────────────────────────☆
racolf (浣豺) 于 (Wed May 19 11:57:46 2010, 美东) 提到:
请教各位大虾,想为老人祈寿祈福,应该诵哪部经,或者那部书可以为老人增寿免病日
常生活中应该怎么办,恳请有道之人指点,谢谢。
☆─────────────────────────────────────☆
bigfool (fool) 于 (Wed May 19 13:14:53 2010, 美东) 提到:
地藏经,药师经,金刚经,心经这些是比较常见的。
☆─────────────────────────────────────☆
fishrice (fish.rice) 于 (Wed May 19 13:18:28 2010, 美东) 提到:
哪位高人能讲讲念经发生作用的机理么?
☆─────────────────────────────────────☆
racolf (浣豺) 于 (Wed May 19 14:02:14 2010, 美东) 提到:
谢谢
☆──... 阅读全帖 |
|
i***r 发帖数: 292 | 3 四、结集三藏
(一)为正法久住
佛陀作为佛法的创觉者、觉行圆满的大智者,而成为僧团的当然领导者,引领具
足善根的众生走向解脱的彼岸。但色身无常,佛陀年届八十,也垂垂老矣。而佛陀千劫
难遇,他的涅槃,对无明众生来说,将是怎样沉痛的一件事!诸佛之法虽然是法尔常住
的,但五浊恶世中众生的业力也不可思议,“有五因缘能令如来正法沉没”:当“相似
像法”出现于世间,诸比丘于佛、于法、于律、于随顺教、于诸梵行、于佛所称叹的,
不敬不重,不下意供养而依止住,佛法渐没。因此恶众生出现于世:非法言法,法言非
法,非律言律,律言非律,乃至欲行诸恶,乐行诸恶,成就诸恶。[49]做为一个真正的
佛子,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痛心疾首的呢?
但就是在佛陀涅槃之时,出现了这样的苗头。如经中说:
时,彼众中有释种子,字拔难陀,止诸比丘言:“汝等勿忧,世尊灭度,我得自在
。彼者常言,当应行是,不应行是。自今已后,随我所为。”迦叶闻已,怅然不悦。[
50]
这位闻佛涅槃觉得庆幸的释种比丘,《四分律》与《五分律》中也说是拔(跋)难陀
,《摩诃僧祗律》中说是摩诃罗,《善见律毗婆沙》中说是须跋陀罗摩诃罗,《十诵律
》则说是一个“顽愚... 阅读全帖 |
|
E******u 发帖数: 3920 | 4 第二节 “八识”说与“唯识无境”
唯识宗思想体系的基本命题是“万法唯识”、“唯识无境”。从哲学角度考察,此“识
”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万物得以存在的本体依据。正因为除了“识”的“分别”功能
及“变现”过程之外,并无真实的、实在的“外境”存在,因此,“唯识无境”方可以
成立。那么,这一妄识本体又是如何变现出现象世界呢?从唯识学的总体加以把握,大
致有两种密切相关的思路,即“识变说”和“种子熏习说”。此两种理路目标均指向“
唯识无境”如何可能成立。仔细辨析,“识变说”较偏重于论证本体与现象的关系,“
种子说”则兼顾染净诸法的生起与还灭。而中土的玄奘、窥基则在此基础上补充了“三
类境”说给予深化。
一、八识
与其它佛教宗派持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说不同,唯识宗在“心法”问题上
,持独特的“八识”立场。唯识宗所言之“八识”均指众生之“心”。不过,依其功能
差别而有三类之别,“第八名心,集诸法种,起诸法故;第七名意,缘藏识等,恒审思
量为我故;余六名识,于六别境粗动间断了别转故。”[①]心、意、识中,第八识是本
识,即识体,其余七种皆由第八识转生,故称转识。唯识宗认为,世间万物作为虚假不...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5 摘要
综观东西方宗教、哲学中,西方哲学、京都学派、梵我思想及道教,与佛教对存有
的定义,有极大的差别。其中最关键的差异在于:佛教是以经验主义的实证精神作为定
义之核心,而东西方其他所有的宗教、哲学体系则皆主张存有是不可知、不可证的。
根据《阿含经》佛陀所定义的存有,具有宇宙及生命根源的意义,并且是以人人皆
可实证生命本原而定义。佛教此种特有的存有定义,在佛教经典中不是一个孤证,是符
合佛教的缘起教义。此种实证意义的存有定义,有三个成立要件,并且引申出三个具操
作性意义的判断原则,对于想要实证生命本来面目的人,提供判断是否亲证生命本原之
依据,是极具启发性的判断原则。
对于关键论点──实证的可能性,本文对于哲学史上主张存有是不可知、不可证的
理由中,归纳出三种重要的理由:
1、人类的生命、能力仅具有限性,故无法实证具无限性的宇宙根源。
2、具有无限性者必是宇宙的根源。
3、康德的先验哲学认为道德公设足以作为实践理性宗教的充分理由,不必以事实
验证论证的前提。
上述三种理由错误的原因,皆是忽视实证的重要性所致。《阿含经》中提出实证主
义的存有定义,主张将一切哲学理论回归事实的检验,对于宗教... 阅读全帖 |
|
r**********g 发帖数: 22734 | 6 这甚至与你信不信基督教都没有关系,上座部与任何宗教都不冲突。
区别佛陀与其他宗教导师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佛陀是人,与上帝或任何其他“超自然”
的神并没有什么联系。他既非上帝,也非上帝的化身,更不是什么神秘人物。当然他是
人,但他是一个超人,一个非凡的人。他在外表上,虽然是人类的一份子,但他的内心
却包容超越于人类。由于这个原因,他被称为独特的人、杰出的人。
佛陀说:
诸比丘,像荷花生长在水中,立于水面之上,不被水所淹没。诸比丘,如来亦复如是,
生长在世间,住于世间之上,不与世间同。[i]
他没有任何人或神的帮助,依靠自己的不懈努力,达到了最高的精神和知识境界。他是
悲智双运的体现者,悲和智是他教义中的两项指导原则。
通过他个人的体验,他懂得人的优越性。他发现“超自然”神统治下界众生的观点,那
只是一种错觉。佛陀从来没有说过他自己是救世主,也没有试图通过“天启”宗教的办
法,拯救“灵魂”。他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体验,证明无限的希望潜伏于人中,必须由人
的努力来揭示和发展这些潜伏的希望。他用自己的亲身体验,证明菩提和解脱,完全掌
握在人自己的手中。佛陀是这样的告诉和示范作为一个勤奋生活的倡导者,...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7 ☆─────────────────────────────────────☆
blueblue66 (蓝蓝) 于 (Fri Aug 24 11:22:26 2012, 美东) 提到:
谤密宗是不能往生的,谤法在一切罪中,最难清净。
释迦牟尼佛谤法,用七年日夜忏悔来清净罪障。
弘一法师谤密宗,用半生来忏悔。
印光大师谈密宗时说过:是佛法,应当互相扬化,不得分别庭户,自相摧残,若彼此角
力互攻,便不体解佛祖的心意了。
1、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 被称为三百年来一人的律宗大德弘一法师谈密宗
弘一大师在《佛法宗派大概》中对密宗的赞叹和对过去疑议密宗的忏悔
当年律宗大德弘一大师也为我们做了这方面的示现,他曾说:
“大乘各宗中,此宗(密宗)之教法最为高深,修持最为真切,常人未尝穷研,辄轻肆毁
谤,至堪痛叹!余于十数年前,唯阅密宗仪轨,也尝轻致疑议,以后阅《大日经疏》,
乃知密宗教义之高深,因痛自忏悔。”
“唐玄宗时,由印度善无畏三藏、金刚智三藏先后传人此上。斯宗以《大日经》、《金
刚顶经》、《苏悉地经》三部为正所依。 元后即衰。近年再兴,甚盛。 在大乘各宗中
,此宗之教法最为高深,修持... 阅读全帖 |
|
f****2 发帖数: 311 | 8 佛教科学论
堪布索达吉 著
前 言
各位朋友,您好!
我很高兴大家能超越时空,共同地在这佛教与科学接壤的赏心悦目花园中舒心惬意自由
地漫游,并能敞开心灵进行彼此真诚的对话和交流,我作为一名佛教徒,在正式行文之
前,首先顶礼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
“现代科学相距佛教还有多远”,这个问题您思考过吗?
世界上的人们对佛教的态度大概有四种:信仰的、半信半疑的、不信仰但也不反对、反
对的。其中反对者的理由虽然林林总总,但主因不出下面二种:消极逃避、迷信。这些
反对佛教的理由能否站得住脚呢?这些反对者是否真正了解佛法的内容?
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科学”奉为至尊至圣。天文学、宇宙学、电子学、生命科学等自
然科学领域及经济、金融、艺术等社会科学领域里的割裂研究成果,在人们的心中占有
崇高的地位。在这样的环境中,由于对佛法不太了解,难免有部分人会偏执科学而反对
佛法,这时作为有理智的人应观察一下其余人士对佛法的看法如何。
沈家祯博士说:“我本人是科学家,对科学很感兴...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9 “业”是学佛人熟悉的一个名词,像常听人道“万般带不走,只有业随身。”或者
遇到一个学法一直不得力,就会想著自己业障深重等等。但究竟什么是业?佛教认为一
切万法就是万事万物无不基于因果之法,不仅众生出生成为天、人、畜生、饿鬼、地狱
,哪一道的有情?拥有怎么样的色身?以及身体健康衰弱、美丽丑陋、寿命长短等的正
报;乃至于拥有的财物或者是富足,他的眷属是不是亲睦,以及生存环境是清净的还是
垢秽的这些的依报;这种种的苦乐果报都是由业所感生的。所谓善业得乐报,不善业得
苦报。民间也常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释迦世尊在《大宝积经》中开示:【阎
罗常告彼罪人,无有少罪我能加,汝自作罪今自来,业报自招无代者。】(《大宝积经
》卷96)众生之所以下堕到地狱中,受到极为悲惨的苦痛,都是因为自己过去造作了极
为重大的恶业;阎王也不过就是统计这个下堕地狱的罪人一生所造恶业重轻多寡,依著
因果律则,判定他所该受的惩罚;一切都是自己行为招感的业报,没有人能故意入罪于
他,也没有人能代他受罪;这就是佛教所主张的法界必然的业报法则。
在这法则中,业不但是众生受生取得色身的因缘,而万事万物也都从业因而生。也...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10 释印顺在《般若经讲记》中说:“佛陀创觉了诸法实相,即缘起性空的中道。”1
然而,他所谓的“诸法实相”与“缘起性空的中道”却不是佛陀所开示的中道实相——
第八识真心如来藏;而是否定第七、第八识而说的无因唯缘之意识心中“缘起性空、一
切法空”的概念,本质即是无因论、断灭空的六识论恶邪见。但释印顺却又怕被说是断
灭见,因此就施设建立了“意识细心”及“灭相真如”,正是兼具了断常二见,完全落
在二边,哪里会有中道可说!
佛法所说真正的中道是指胜义谛的真实中道,也就是诸法实相—第八识真心如来藏
—之涅槃中道体性。譬如《央掘魔罗经》卷 4:
(佛告文殊师利:)“是故如来说一乘中道离于二边,我真实、佛真实、法真实、
僧真实,是故说中道名摩诃衍。”尔时,央掘魔罗白佛言:“世尊!众生不知中道,妄
想说余中道。”2
就如经中所开示的,此唯一佛乘的大乘中道才是真正的中道,但因甚深微妙故众生
难知难解,因此世尊虽然在初转法轮时即已为众生宣演此涅槃本际之中道实相,然二乘
人不知不解唯一佛乘的胜妙义理故,闻佛开示后就解读成二乘法修行事相上之中道。譬
如《中阿含经》卷 43〈根本分别品〉:
莫求欲乐极下贱业、...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11 佛教这个一词是因为传法者是 佛,我们叫作本师,因而有佛教;后来因为修学者
或信仰者,他各自偏好或观点,因而进一步去分宗立派,那当然宗教的这个词,有时候
又析分出来宗门跟教门。那其间的关系,各位可以参考《宗通与说通》这本书里面的开
示。其实,这个题目有一点在语词上的矛盾之处,也就是说,因为佛教指的是一个教派
,它本身没有所谓的厌世或出世的问题。假如你一定要说厌世或出世的问题,当然是应
当指的是什么?修学佛法的人。因为是有情,然后再加上他能够了知或所能够证知的法
义是有所差别,所以才会产生所谓的厌世或出世的问题。然而“佛法”二字,我刚才特
别地说明,这个佛法二字是因为众生的善根福德因缘差别的不同,所以往往不一定受学
到真正的佛法;而即使受学到真正的佛法,也不一定能够受学到了义的法,更何况能够
进一步去亲证祂。所以才会有种种千差万别的状况。
那么为什么要问说,佛教是厌世或出世的宗教呢?因为一般人总觉得说,学佛好像
是很灰色的,这个带有一点消极或厌世的状态。因为说看到真正的学佛人,他要持种种
的戒律,乃至要多分少分地远离五欲,他就会觉得说,这个不是一般人要过的日子。因
为他所要求的是要... 阅读全帖 |
|
d**********l 发帖数: 647 | 12 在此娑婆世界修行要达到不退转(阿惟越致)很难,但是极乐世界即使下品下生的也是
阿惟越致。实在是难信之法。龙树菩萨也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方
便在于,用极致的环境帮助我们修行。用圣境(六尘说法等)熏染我们的心,就像我们
去了一个风景极美的地方,可以忘掉俗世的烦恼类似。
南无阿弥陀佛!
易行品
龙树菩萨 造
【初、序说】
〔一、举难请易〕
问曰:是阿惟越致菩萨,初事如先说:「至阿惟越致地者:行诸难行,久乃可得,或堕
声闻、辟支佛地。」若尔者,是大衰患,如助道法中说:「
若堕声闻地 及辟支佛地 是名菩萨死 则失一切利
若堕于地狱 不生如是畏 若堕二乘地 则为大怖畏
堕于地狱中 毕竟得至佛 若堕二乘地 毕竟遮佛道
佛自于经中 解说如是事 如人贪寿者 斩首则大畏
菩萨亦如是 若于声闻地 及辟支佛地 应生大怖畏」
是故若诸佛所说,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愿为说之。
答曰:如汝所说,是儜弱怯劣,无有大心;非是丈夫,志干之言也。何以故?若人发愿
,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未得阿惟越致,于其中间,应不惜身命,昼夜...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13 ☆─────────────────────────────────────☆
rapier (Avanti) 于 (Fri Jul 22 02:19:15 2011, 美东) 提到:
一片乱象:
大,小乘经典都开示了轮回的主体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1178118/
一网友引了《中阿含经》相关原文:
比丘复问曰:『世尊!云何因外有恐怖也?』
世尊答曰:「比丘者,如是见、如是说:『此是神,此是世,此是我。我当后世有。』
这是阿含系列,在大乘法义里,“此”即是第八识,入胎识。 第八识所含种子起现行
,生出五阴及万法,五阴被意识执为“我”(妄我),故会带来恐怖。
可见无论阿含系列还是大乘经典,都开示有一个论回的主体。
==================================================
宣扬这种观点的人居然是中科院宗教博士
☆─────────────────────────────────────☆
SeeU (See you) 于 (Fri Jul 22 11:37:59 2011, 美东...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14 ☆─────────────────────────────────────☆
GWZW (GWZW) 于 (Thu Sep 13 15:19:20 2012, 美东) 提到:
大家參考參考 :
如来藏和阿含圣教一点不冲突,
『上座部《弥兰陀所问经》的说法 : 重生者是谁?
弥兰陀王:那先尊者,若说有情众生身坏命终后有轮回,那再生的是什么呢?
那先比丘:再生的是名色(眼, 耳, 鼻, 舌, 身五识和意识和色身)。
弥兰陀王:是现前的这具身心再生吗?
那先比丘:不是的。现前的身心有各种造作,而基于这些造作,另一具身心再生;但那
再生的身心却不是原先造作诸行的那具身心。
弥兰陀王:举例说说看吧!
那先比丘:好比一个人点火取暖,随后因故离去,火势蔓延开来,烧毁了附近的稻田。
农场主人报官,对他提出控诉。如果这个人辩称『庭上,我并未烧毁原告的稻田。我留
在现场的火与烧毁他稻田的火并不是同一把火。我是无罪的。』大王,您认为被告该不
该受惩罚?
弥兰陀王:他当然有罪,因为无论如何,后来的火是由先前的火生出来的。
那先比丘:大王,再生就与此相仿。现前的身心有所造作,基于这些造作,另一具身心... 阅读全帖 |
|
f****2 发帖数: 311 | 15 九、留学异国
那烂陀寺的生活简单而有序。义净在这里的学习比较广泛,大致分两类:一类是当
时流行的中观、瑜伽学说,稍偏重于瑜伽,另外还有因明、俱舍等;另一类就是戒律之
学。这后一类是义净的专业,也是义净来印度求学的目的。对此,义净不仅认真地学,
还大量地抄写。为了将所学传回东土,义净经常练习翻译,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颂》、《一百五十赞佛颂》等典籍,就是在那烂陀寺译成初稿的。
时光易逝,十年过去了。
在这十年中,由北路通往大唐的道路依旧被阻塞,玄照法师溘然而逝,运送药材返
唐复命,竟成了泡影。待义净如亲人一般的大乘灯禅师,也于拘尸城佛涅槃处圆寂。临
终时他托人捎话给义净,一定要将大法传回东土!听到玄照法师逝世的消息,想起一同
在必摩罗跋城的情景,义净沧然涕下,挥笔写下了一首情真意切的诗歌,表达了自己的
倾慕与哀悼之情。
这一天,义净同另一位从唐地来的僧人无行禅师登上灵鹫山。站在山顶上,想起故友相
继去世,遥望远方,故国渺然。慧智师父他们也不知怎么样了?……百般滋味涌上了心
头,又加上思乡情切,他忍不住写了一首一三五七九言的宝塔诗:
游,愁!
赤县远,丹思抽。
鹫岭寒风驰,龙河激水流。... 阅读全帖 |
|
G****t 发帖数: 1799 | 16 达 照
俗话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在这个社会转型的年代里,已显突出!佛
门慈悲,屡屡遭人欺侮,尤更突出!在读完台湾萧平实所著《无相念佛》、《念佛三昧
修学次第》、《正法眼藏——护法集》、《生命实相之辨正》、《真假开悟之简易辨正
法》、《禅净圆融》、《真实如来藏》、《如何契入念佛法门》、《大乘无我观》、《
佛教之危机》、《宗通与说通》、《我与无我》、《狂密与真密》(一到四辑)、《禅
门摩尼宝聚》等(公案拈提一到五辑)、《楞伽经详解》(一到六辑),以及一起出版
的《学佛之心态》、《慈悲的心声》等二三十部书后,感慨良深!起初只看表面的文字
叙述、名相解释,乃至义理参究存在很大的问题,总是觉得很别扭,特别感到作者一股
莫名强大的自我表现欲,处处不忘记“自我”,处处为“自我”包装,与佛法精神实不
相符。后来渐渐看到,一切好事都跟作者本人联系起来,一切坏事都跟现今佛门大德联
系起来,除了作者所说之外,已经没有任何佛法可学可修,除了作者创办的正觉同修会
之外,根本没有任何地方是真正的佛教道场,这亦与佛法万德庄严相悖逆。再后来终于
看清楚在以佛法名相义理为掩护的背后,深深隐藏着他自己“第一因... 阅读全帖 |
|
q*c 发帖数: 9453 | 17 记得有人发过这个, 在 wisdom 版。 很有意思, 再发一遍。
感叹诸佛心量的无限广大, 而我们的渺小。
----------------------------------
华藏世界品第五之一
......此上过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众妙光明灯。以一切庄严帐为际。依
净华网海住。其状犹如卍字之形。摩尼树香水海云。而覆其上。十五佛刹微尘数世界。
周匝围绕。纯一清净。佛号不可摧伏力普照幢。此上过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
清净光遍照。以无尽宝云。摩尼王为际。依种种香焰莲华海住。其状犹如龟甲之形。圆
光摩尼轮栴檀云。而覆其上。十六佛刹微尘数世界。周匝围绕。佛号清净日功德眼。此
上过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宝庄严藏。以一切众生形。摩尼王为际。依光明藏
。摩尼王海住。其形八隅。以一切轮围山。宝庄严华树网。弥覆其上。十七佛刹微尘数
世界。周匝围绕。佛号无碍智光明遍照十方。此上过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离
尘。以一切殊妙相。庄严为际。依众妙华。师子座海住。状如珠璎。以一切宝香。摩尼
王圆光云。而覆其上。十八佛刹微尘数世界。周匝围绕。纯一清净。佛号无量方便最胜
幢。此上过佛刹。微... 阅读全帖 |
|
m***n 发帖数: 12188 | 18 都是百度来的:
(评论:其实古代的中原与草原之战,是不能用今天大家认识的战争来理解的。否则就
会非常狗血。战争,联姻,友谊,投降,融合,分化,同盟,臣服,时时刻刻都在变化)
北朝和隋朝的恒安镇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
【恒安镇之战】
隋文帝(581~604) 仁寿元年(601)元月,东突厥步迦可汗南下侵扰恒安镇(今大同
),隋派韩洪率军出战失利,恒安镇被突厥重兵包围。
时正遇平寇县公李景护送隋朝义成公主与启民可汗联姻,路过恒安镇,于是带领随从数
百人增援韩洪,隋军与突厥军激战三日,才将突厥军赶走,隋军死亡过半。
五月,突厥男女9万来降,韩洪将其安置在碛口(今内蒙古乌盟境),从此东突厥为隋
之属国。
-------------------
北齐后主天统三年(567),突厥汗国分裂成东突厥、西突厥两部[1] ,东突厥(583
年~630年)大体上以金山(今阿尔泰山脉)为界,与西突厥划分汗国原来的疆域。但是
,随着两国势力的消长,所辖范围也时有伸缩。在东突厥汗国内,突厥分布在南部,铁
勒诸部则在北方。强盛时势力范围囊括阿尔泰山到大兴安岭之间的整个蒙古高原及贝加
尔湖地区。
突厥汗国分裂以后,东... 阅读全帖 |
|
a*****y 发帖数: 33185 | 19 为了千百万众生的裨益和幸福,出于对世界的悲悯;为了人天的喜益和快乐,稀有圣
者应现于世间。何为此无上觉者?如来,世尊,圆满觉者。
--《增支部》
公元前623年(1)五月间的月圆日(2),当今尼泊尔和印度交界处的古边毗罗卫国(3
)的兰砒尼(4),一位高贵的太子诞生了,他必将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宗教导师。
他的父亲是释迦族(5)的净饭王(6),生母摩耶夫人在生下他后的第七天不幸去世
,他的姨妈,也是他父亲的另一个妃子,波奢波提乔达弥收养了他,她把自己亲生儿子
难陀托付给其他人照看。
这位神异太子的出生,给人们带来了无比的快乐。阿私陀尊者是净饭王的国师,
在修行上已有高深证悟,听到这个消息后高兴万分,立即来到王宫,看望太子。但是,
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婴儿伸出一只小腿,触及到苦行僧头顶上的发髻。苦行僧马上站
起身来,以天眼观看婴儿的未来,预言他的前途,双手合十行礼(7),净饭王也跟着示
以礼拜。
苦行僧起初时面露微笑,但过了一会儿,却又现出悲伤的样子。在一旁围观的人
都被他的怪异神情弄得不知所措。他解释说,他微笑是因为太子必定觉悟成佛;他悲伤
是因为他自己不久于人世,往生无色界(arupa... 阅读全帖 |
|
x*****g 发帖数: 2498 | 2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Prose 讨论区 】
发信人: faintcat (蓝聪聪), 信区: Prose
标 题: 一个二十五岁处女的一生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Jul 29 11:27:16 2014, 美东)
去年夏天,我在圣彼得堡出差的时候,遇见一个中国男人。他自称叫孔雀,说大家都这
么叫他。真名当然也是有的,然而是个很复杂又没有意义的名字,我现在早就忘了,他
原本也没有希望我记得它。孔雀的职业是卖潜水衣,他在宁波附近联系了个加工厂,给
他做廉价的潜水衣,然后卖给全世界各地的潜水俱乐部。他也顺便着帮别人倒卖潜水镜
。这次来圣彼得堡,就是为了来和两家潜水俱乐部谈生意来着。
在这种地方潜水吗?我表示怀疑。即使是夏天的时候,芬兰湾看上去都阴沉沉的。很难
想象会有人愿意这么黑乎乎冷飕飕的潜到水底下去。
那只不过是因为你不喜欢潜水罢了。很多人专门来圣彼得堡附近潜水,白夜嘛。在芬兰
湾和拉多加湖,或者去更北一点的白海,那里能潜的更深点。
我确实对潜水没有兴趣,而且甚至不会游泳。遇见孔雀的时候,我正坐在冬宫门前涅瓦
河对岸的河堤上喝啤酒,一面欣赏涅瓦河夏日的美景,一面听不远... 阅读全帖 |
|
f******t 发帖数: 2664 | 21 去年夏天,我在圣彼得堡出差的时候,遇见一个中国男人。他自称叫孔雀,说大家都这
么叫他。真名当然也是有的,然而是个很复杂又没有意义的名字,我现在早就忘了,他
原本也没有希望我记得它。孔雀的职业是卖潜水衣,他在宁波附近联系了个加工厂,给
他做廉价的潜水衣,然后卖给全世界各地的潜水俱乐部。他也顺便着帮别人倒卖潜水镜
。这次来圣彼得堡,就是为了来和两家潜水俱乐部谈生意来着。
在这种地方潜水吗?我表示怀疑。即使是夏天的时候,芬兰湾看上去都阴沉沉的。很难
想象会有人愿意这么黑乎乎冷飕飕的潜到水底下去。
那只不过是因为你不喜欢潜水罢了。很多人专门来圣彼得堡附近潜水,白夜嘛。在芬兰
湾和拉多加湖,或者去更北一点的白海,那里能潜的更深点。
我确实对潜水没有兴趣,而且甚至不会游泳。遇见孔雀的时候,我正坐在冬宫门前涅瓦
河对岸的河堤上喝啤酒,一面欣赏涅瓦河夏日的美景,一面听不远处一棵大树下几个俄
罗斯女孩子弹吉他唱歌。孔雀坐着一艘小快艇,浑身湿漉漉的上岸。他看了我一眼,便
在我身边坐下,问我还有没有啤酒。我从背包里又拿了一罐,递给他。
一个人来玩儿?他仰起脖子喝了一大口。这个人长着一张不像中国人的脸,头发像... 阅读全帖 |
|
|
x*****i 发帖数: 1329 | 23 叔本华 | 自己是幸福唯一真实且持久的来源
http://cul.sohu.com/20161125/n474160868.shtml
就像富裕的国家无须依赖进口,自给自足,人民就能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人也一样,
自身拥有丰足的精神财富,对外在物质需求甚少或是根本无所求,才是最幸福的人。因
为进口的东西不但价格高昂花费不菲,又显示了对外的依赖性,但凡需要仰仗别人,就
有风险,颇为麻烦;而且,很多昂贵的舶来品实际上不过是国产货的劣质替代品而已。
总之,人们不应该期望从别人或外部世界获得太多。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而言并没有那么
重要——说到底,人只能靠自己。就像歌德在他的自传《诗与真》中所说的真理,“凡
事溯本求原,人最终只能依靠自身”;或者如戈德史密斯在《旅行者》中所言,“不论
身在何处,我们只能在我们自身创造或发现幸福。”
自己,是一个人所能成为或所能得到的最好的、也是最多的资源。一个人在自身发现的
乐趣越多,就越幸福。亚里士多德说得十分有道理,“想要快乐就得自给自足”。因为
其他一切的幸福来源,在本质上都是不确定的、不安全的、短暂的,具有偶然性,即便
是在最有利的条件下,也都不可避免地有... 阅读全帖 |
|
x*****i 发帖数: 1329 | 24 叔本华 | 自己是幸福唯一真实且持久的来源
http://cul.sohu.com/20161125/n474160868.shtml
就像富裕的国家无须依赖进口,自给自足,人民就能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人也一样,
自身拥有丰足的精神财富,对外在物质需求甚少或是根本无所求,才是最幸福的人。因
为进口的东西不但价格高昂花费不菲,又显示了对外的依赖性,但凡需要仰仗别人,就
有风险,颇为麻烦;而且,很多昂贵的舶来品实际上不过是国产货的劣质替代品而已。
总之,人们不应该期望从别人或外部世界获得太多。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而言并没有那么
重要——说到底,人只能靠自己。就像歌德在他的自传《诗与真》中所说的真理,“凡
事溯本求原,人最终只能依靠自身”;或者如戈德史密斯在《旅行者》中所言,“不论
身在何处,我们只能在我们自身创造或发现幸福。”
自己,是一个人所能成为或所能得到的最好的、也是最多的资源。一个人在自身发现的
乐趣越多,就越幸福。亚里士多德说得十分有道理,“想要快乐就得自给自足”。因为
其他一切的幸福来源,在本质上都是不确定的、不安全的、短暂的,具有偶然性,即便
是在最有利的条件下,也都不可避免地有... 阅读全帖 |
|
G****t 发帖数: 1799 | 25 无知不是错,拿无知当性格才是问题。
玄奘曾到印度那烂陀寺拜师求学 获留校任教资格
2014年09月14日 10:52 来源:新京报
全盛时期的那烂陀寺藏书高达900万卷,僧人学生多达万人,玄奘曾在这里留学。
2011年11月,时任中国驻印度大使张炎(右)代表中国政府向印度那烂陀大学捐款
100万美元。
距那烂陀古寺遗迹12公里之外的那烂陀大学,占地2700亩,拥有7个学院,2000多
名学生。校园里大师云集,美丽的人工湖点缀校园,一座巨大圆顶图书馆坐落湖畔……
不过,这些目前都是设想,最早也要到2020年才能实现。
尽管2006年时任印度总统卡拉姆就提出了重建那烂陀大学的计划,这一计划也得到
了印度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国政府还捐助了100万美元。但是八年过去了,重建计划进
展缓慢。如今,重新开课的那烂陀大学只有两个学院,15名学生,11名教师。首批师生
暂时在学校附近的王舍城会议中心上课,学生宿舍则由一家旅馆充当。
1
巅峰 玄奘征服万人学院
全盛时期的那烂陀寺藏书高达900万卷,僧人学生多达万人。因为成绩优异,玄奘
还获得在那烂陀寺“留校任教”的资格,那烂陀寺还给他配备了“专车”。
在... 阅读全帖 |
|
a**u 发帖数: 8107 | 26 ☆─────────────────────────────────────☆
Yisu (yisnotme) 于 (Tue Jul 13 11:13:55 2010, 美东) 提到:
一点思考
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 说的人可能还没有意识到, 听到的人就已经产生了厌恶。 是
说话的人不应该如此自由呢, 还是听的人不自由呢?自由是不是有条件的行为? 没有
条件的自由又是怎样的? 除了当皇上, 还能做些什么, 或是不做什么。
念佛, 吃斋, 杀人, 放火。 做是为了什么? 有利益? 不做又是为了什么? 不能
, 不愿, 没必要, 还是不敢?
如果解脱就是真自由, 看来思量的确不可得呀。。
☆─────────────────────────────────────☆
SeeU (See you) 于 (Tue Jul 13 12:32:49 2010, 美东) 提到:
解脱是心的自由。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在自他主观愿望冲突的时候(「大声讲个痛快」vs.「不干扰别人
」)会认为自由受到限制。
阿罗汉成就无诤三昧的,心的自由不干扰别人。
☆────────────────... 阅读全帖 |
|
b********6 发帖数: 556 | 27 依止邪师学法,必将同堕地狱
佛经白话文:
《佛藏经》〈往古品第七〉说:
庄严佛与其大弟子众灭度后百年,僧团分裂为五部,分别为普事、苦岸、一切有、将去
、跋难陀等比丘所领导。其中只有普事比丘得到证悟,真实了知佛所说的「真实空义无
所得法」。其它四名比丘,都是计着我见、人见,背离第一义佛法,堕入外道有所得法
。此四名比丘均各立山头,否定普事比丘所弘扬的正法,并共同排挤其僧团,后者因此
为无知群众所轻贱,处境相当困难。
四部僧团的徒众极多,其中亦有精进修行的,但由于邪见的缘故,连一个证果的人
都没有,死后大多落入恶道。四部僧团的恶势力越来越大,终于使佛法归于灭绝。四名
恶师死后,均堕入阿鼻地狱,其在家、出家弟子与赞助金钱的施主,共同参与破法罪业
者,有六百零四兆人也一起下阿鼻地狱,和四名恶师同生同死,此世界坏时,又转生他
方大地狱,经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年。出地狱之后,转生人间,有五百世都是盲人,然
后才遇到「一切明佛」而出家。
然而由于前世破法的业习,他们始终无法顺信正法,虽经十兆年极精进的修行,不
但无法证得果位,反而于死后再度堕入阿鼻地狱。一直到现在我(世尊自称)成佛,这
六百零四兆人... 阅读全帖 |
|
r**m 发帖数: 1825 | 2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Belief 讨论区 】
发信人: lbjerry (小林), 信区: Belief
标 题: 印度早期宗教源流略讲 于晓非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Fri May 23 22:51:10 2003), 转信
于晓非
(2002年7月22日)
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是因为近几年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佛陀为什么会降生
在恒河流域,而没有降生在黄河流域或尼罗河流域?是什么样的文化沃土成就了释迦出
世这样一个大事因缘?这真的是一个大问题!我觉得我们如果要想深入地理解佛陀的教
法,就应该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在佛经中佛陀的很多教诲都是有所指的、是有针对性的
,所以要想如实地领会佛陀的教法,就必须对释迦佛出世时期印度的宗教和文化背景有
一定的了解。
当然,回答好这个问题确实是很难的。对于印度的早期宗教源流这个问题不仅我们
中国人搞不明白,就是印度人自己也搞不清楚。因为印度是一个宗教大国,诞生在印度
本土的宗教派别不计其数,而且还经历过多次外来宗教的入侵;各种宗教相互融合,又
产生了无数的新的教派。可以说,印度是人类的“宗教博物馆”。再一个原因就是印度
人... 阅读全帖 |
|
B***o 发帖数: 133 | 29 黄念祖居士著
善导大师是我国唐代高僧,乃中日等国净土宗同尊的大祖师。大师得十方如来之心髓,
作无量世界人天之眼目。依止《无量寿经》,独赞持名念佛。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以身
弘道,恩德无极。超世希有,万古同钦。日本净宗称大师为“高祖”,“吾家”,“宗
家”等,并有尊奉弥陀为净宗初祖,善导大师为二祖,日法然上人为三祖者,法然上人
赞大师之《观经疏》说:“此疏是弥陀传说,此文是弥陀亲讲。”上人并赞大师是“弥
陀愿王之垂迹”。日亲鸾上人说:“善导独明佛正意。”我国莲池大师说:“善导和尚
世传弥陀化身。见其自行精严,利生广博。万代之下犹能感发人之信心。若非弥陀,亦
必观音普贤之俦。呜呼大哉!”是以中日净宗先德,对于大师莫不俯首归心崇敬景仰。
承恩众生,则顶礼膜拜,永劫依止。
大师为什么能长受后世无限的尊崇敬仰呢?只因大师依止《无量寿经》,十念必生
的本愿,拈出持名妙法。指出径路修行的径路,显示弥陀愿王的本心。大师出家后,初
依《观经》修观,已成深妙。但二九岁时(贞观十五年,公元六九一年)于玄中寺,蒙
道绰大师授予《无量寿经》。顿如贫子归家,全承富业。衣底明珠,照用无穷。大师说
:“释迦所以兴出世,... 阅读全帖 |
|
i*******e 发帖数: 50 | 30 大乘是佛说 - 经论中的论证
一、大乘是佛说
《成唯识论》中,圣慈氏以七种因。证大乘经真是佛说。
一、先不记故。若大乘经。佛灭度后有余为坏正法故说。何故世尊非如当起诸可怖事先
预记别。
二、本俱行故。大小乘教本来俱行。宁知大乘独非佛说。
三、非余境故。大乘所说广大甚深。非外道等思量境界。彼经论中曾所未说。设为彼说
亦不信受。故大乘经非非佛说。
四、应极成故。若谓大乘是余佛说。非今佛语。则大乘教是佛所说。其理极成。
五、有无有故。若有大乘。即应信此诸大乘教是佛所说。离此大乘不可得故。若无大乘
。声闻乘教亦应非有。以离大乘决定无有得成佛义。谁出于世说声闻乘。故声闻乘是佛
所说。非大乘教不应正理。
六、能对治故。依大乘经勤修行者皆能引得无分别智。能正对治一切烦恼。故应信此是
佛所说。
七、义异文故。大乘所说意趣甚深。不可随文而取其义便生诽谤谓非佛语。是故大乘真
是佛说。
二、小乘经典,也承认大乘是佛说
《大正藏》第02册No. 0125增壹阿含经
契经一藏律二藏, 阿毗昙经为三藏;
方等大乘义玄邃, 及诸契经为杂藏。
安处佛语终不异, 因缘本末皆随顺;
弥勒诸天皆称善, 释迦文经得久存。
弥... 阅读全帖 |
|
d******r 发帖数: 5008 | 31 中国佛门腐败内幕揭秘 (ZZ)
提起佛教,一般人认为住在寺院里穿着僧服剃着光头的出家人所讲的就是佛教了;
提起佛经,一般人认为寺院里的出家人免费赠送给在家信徒的佛经就是佛经了.其实不
然,佛教和商品一样有真有假,除了高智商人群,专家和学者阶层或象佛陀这样的大修行
者,一般人难以辨别。
当今世界佛教可分两大派系:一派以斯里兰卡为核心,分布于斯里兰卡、缅甸、泰
国等东南亚地区(包括中国云南的傣族地区)以及美国等欧美地区.这一派系是原始正
教或真佛教。这一区域的沙门继承佛陀亲口所说的经典和修行方法,严守戒律,过着日
中一食、持金钱戒,甚至托钵乞食、树下一夜的生活;另一派系以中国为核心,分布于
中国、日本、新迦坡、蒙古、尼泊尔等东亚地区和美国德国等欧美澳地区.这一派系是
大乘邪教或伪佛教,实为古印度婆罗门教耆那教和中国道教巫术诸外道之改头换面,是妄
图毁灭佛教的邪教。这一区域的沙门将原始正教贬低为小乘佛教,自称大乘佛教。他们
将真佛经(四部阿含经,尤其前三部)弃置一边,不屑一顾,借着从古印度取回和送来
的一部分伪造的佛经(大藏经大部分伪佛经是古代中国人伪造),大肆宣传,不择手段
拉拢信徒,挂羊...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32 “上人”一词,通常是尊称等觉菩萨才用的,譬如《维摩诘经》卷二:“如是等十
方无量诸佛,是上人念时,即皆为来,广说诸佛秘要法藏……。”(CBETA, T14, no.
475, p. 548, b16-17),此段经文所说上人者,即是尊称维摩诘菩萨;看来证严法师
似以等觉菩萨自居,所以纵令信徒称之为上人而无拒受之意。但是在现前的理证与教证
上,都已证明证严法师只是尚未断除我见的凡夫,理由是:从声闻法的阿含解脱道来说
,她至今仍然主张“意识却是不灭的”,与世俗人一样落在意识心中,也与常见外道相
同而无异,具足凡夫本质;从菩萨法的佛菩提道来说,她至今仍不肯承认有如来藏,又
未曾证得如来藏,所以也是尚未进入第七住位的贤位菩萨。由这二个写在书中的证据来
看,她既未否定意识心,既不知意识心是常起常断的生灭性,不知意识心的自性是缘起
性空,所以显然未证能取、所取空,则是尚未圆满六住菩萨观行、乃至是尚未修习六住
般若空义的人;她又未证得禅定,显然也是尚未圆满五住证量的人,最多就只能说她是
四住位的菩萨了(虽然这样说有点儿高估了她),所以她至今仍然只是未断我见的凡夫
。以凡夫菩萨而接受等觉菩萨的...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33 继续接著上次的内容,为各位讲说初禅。上次说到,初禅的发起有五支功德,觉、
观、离生、喜、乐,喜和乐是说初禅发起的时候,是有境界受的!是因为色界的五阴在
这一个欲界的五阴身中发起来,色界的五阴微细,欲界的五阴粗糙,两者相合,所以当
两种身在同一个身中发起的时候,彼此会互相接触摩擦,因此会生出乐受,心喜就与身
乐同时的发起;然后会出现十六种乐触变化的现象,这是过去所没有体验过的上地境界
,所以(知见不足的)行者此时会心生大惊怖。十六触生触曰初禅,从这,我们也可以
知道,禅定的证得是有顺序的,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每一个禅定是以前一个禅
定作基础而发起;所以如果有人说:“我是先证得四禅,再回来修初禅与二禅。”当知
此人其实误会了禅定(根本就没有禅定的实证)。
初果断我见,二果薄贪瞋,都还不算是声闻法中真正的圣人,只能叫作预入圣流的
预流果;因为初果与二果人的欲爱未断,还没有能力解脱于欲界,仍然会往返人间;要
从证得三果之后,才算是真正的圣人。三果人好像是一支射出去的箭,它直接射向于解
脱,不会再回头了,因此三果人叫作不还果,这就是佛在《杂阿含经》中所说的:“离
贪欲、心解... 阅读全帖 |
|
q****u 发帖数: 1421 | 34 卷二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
影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
。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
后断灭。名为涅槃。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令此大
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佛告大王。汝身现存。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
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
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
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
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
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
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形色枯悴
。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
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
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
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年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
强壮。世... 阅读全帖 |
|
k*****c 发帖数: 1670 | 35 第一章
光线穿过墙顶的透光孔,映在水雾弥漫的汤池上,幽暗的浴室内光影交错,
色彩斑斓。
汤池旁的青石板上,摆着一只黝黑的铁笼。曾经光彩照人的奉琼仙子此时仿
佛抽干所有精力,就像一只陷入绝境的雌兽伏在笼中。乌亮的秀发贴在肩上,湿
淋淋滴着水,身上如火的红衣已经湿透,那张玉雕般的面孔混杂着困惑、惊恐与
惶然,再也没有以往的矜持和骄傲。
铁笼旁立着七八个男子,穷年累月囚牢般的血腥生涯,给这些外姓人留下深
深的烙印,他们狞笑着盯着笼中的猎物,目光中充满了阴狠和残忍的意味。
带着气泡的泉水在青石砌成的浴池中不住翻滚,散发出热腾腾的水雾,朱殷
心头却一片冰冷。房门关上的刹那,她突然间意识到,刚才离开的菊姊,才是她
此时唯一的依靠。在众多视线环绕下,她曾经的从容荡然无存。惧意像野草一样
在心底滋生,使她禁不住微微发抖。
“难得老天爷开眼,挑中了仙子。”宋三开口说道,那笑容就像一个面具扣
在脸上,眼中殊无笑意,“仙子这样的美人儿肯留在镇上陪我们兄弟,实在是大
伙儿的福气。”
“嘿嘿……”
“呼呼……”
“哈哈……”
“呵呵……”
围观者发出一片怪笑。
朱殷苍白着脸一言不发,眼神却越来越绝望。反覆凝炼真... 阅读全帖 |
|
r**t 发帖数: 214 | 36 来自主题: PsychoAnalysis版 - 炎夏飘雪 英文链接 www.buddhanet.net/pdf_file/jotleeds.pdf
炎夏飘雪
[缅] 西亚多乌祖迪迦著
译序一:来自伊洛瓦底江畔的祝福 – 克玛叠帕比丘(Bhikkhu Khemadipa)
在世尊的教导中,最简单然而却是最深奥的便是:唯一的实在就是当下出现的任何事物
。如实地活在当下的一刻,这样你便会活在真理中。事实上,世尊把当下的一刻说作是
「唯一值得的执着」。
然而,在修行的路上满是圈套,比如想要有些不一样的体验、判别当下那一刻的素质、
抱持着期望等,即使是修行已久的禅修者,都仍会掉进这些陷阱中。「我至今已禅修二
十年了,但我仍有愤怒,我到底做错什么?」
从阅读乌祖迪迦的内心世界,我希望你们得到的是,能认识到当你沿着这条法的道路往
前走着,但却否认你自己的人性,这便是不智。爱、迷惘、绝望,与恐惧等都是现实的
,它们都是自然的,它们就在面前,而且,跟所有其他东西一样,都是从缘而生,并会
消逝。在这条道上只有一样「正确」的体验,那就是你现在正觉知到的。
只要你是一个人,你都会有人的遭遇。活在其中,从中学习,并将之放下吧!
愿你们得到解脱。
西亚多乌祖迪迦(自传)...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37 唯识与如来藏的争论,是近代才有的现象,最初,由提出“法相唯识学”的瓯阳竟
无居士(1871—1943),与提出“法界缘觉教法”的太虚法师(1889—1947)揭开了至今将
近百年的如来藏与阿赖耶识之争论,争论孰能真正代表佛法的正统义旨。接在太虚法师
与欧阳竟无之后,则有印顺、王恩洋、吕溦、雄十力等人各自以自己所宗的思想理论提
出种种的佛法见解,互起争执,遂使得世人产生了民初佛法大兴盛矣的表相,至今仍然
有人心向往之,然而世人却不了解,事实上佛法的真正义旨,经过了这样的各自争论之
后,所得出来的结论,却已使得本来完整圆满的 佛陀法教,变成了支离破碎,各自为
论,以己为宗的戏论佛法现象情况,错解了佛法义旨,破坏了后世的佛弟子们修学真正
佛法的道路。自瓯阳竟无生存的时代往前推移几千年以迄佛世,所有的佛弟子们,包括
中国与印度的佛法修学者,纵然有中观与唯识的分门别派,然而普遍地都承认阿赖耶识
是第八识,如来藏也是第八识,为何在民国初年左右时期的这些前人会提出这个问题来
呢?他们之所以会对如来藏与阿赖耶识产生不如理的作意,咎在自身未证法性,因为不
能自宗通达的缘故,因此对于不一不异,名相... 阅读全帖 |
|
a**u 发帖数: 8107 | 38 ☆─────────────────────────────────────☆
advancing (摧邪显正) 于 (Tue Jan 27 18:28:27 2009) 提到:
请你仔细读一下这段《金刚经》。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
、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
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
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
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 |
|
Y**u 发帖数: 5466 | 39 ☆─────────────────────────────────────☆
Psoliton (Psoliton) 于 (Mon Aug 8 08:57:17 2011, 美东) 提到:
在这个版看了很久的贴,学了不少。最近读杂阿含,感觉这段讲的比较透。请师兄们指
教。
(一○五)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有外道出家名仙尼。来诣佛所。恭敬问讯。于一面坐。白佛言。世尊。先一日时
。若沙门.若婆罗门.若遮罗迦.若出家。集于希有讲堂。如是义称。富兰那迦叶为大
众主。五百弟子前后围绕。其中有极聪慧者.有钝根者。及其命终。悉不记说其所往生
处。复有末迦梨瞿舍利子为大众主。五百弟子前后围绕。其诸弟子有聪慧者.有钝根者
。及其命终。悉不记说所往生处。如是先阇那毗罗胝子.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拘陀
迦栴延.尼揵陀若提子等。各与五百弟子前后围绕。亦如前者。沙门瞿昙尔时亦在彼论
中言。沙门瞿昙为大众主。其诸弟子。有命终者。即记说言。某生彼处.某生此处。我
先生疑。云何沙门瞿昙。得如此法
佛告仙尼。汝莫生疑。以有惑故。彼则生疑。仙尼当知。有三种师。何等为三。有一师
。见现...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40 一、佛陀住世说法
正法元年(BC528,世尊35岁)
1.乔达摩.悉达多沙门于印度菩陀伽耶证知「四圣谛」而成佛,正法被发现。
2.佛陀于鹿野苑为憍陈如等五比丘说法,正法轮开始运转。
正法6年(BC523,世尊40岁)
1. 摩诃波阇波提(佛陀的姨母)三次恳求出家均被佛陀拒绝,于是自行落发穿
上袈裟,一路追随佛陀到毘舍离。当时阿难尊者又再三恳请佛陀准许\\摩诃波阇波
提出家, 仍被佛陀三度拒绝。后来,阿难尊者乃以「女众出家亦能得到果证」为由,
勉强佛陀准许\\女众出家。佛陀因此制定「八敬法」作为女众出家的基本约束。
2.南北传经、律一致记载,由于女众出家加入僧团的缘故,佛陀明确地告诉阿难∶「今
正法唯住五百年!」
3.记载「正法唯住500年」的经律
(1) 南传巴利律藏小品第十比丘尼犍度(比丘尼八敬法)。
(2) 北传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二十九
(3) 北传四分律卷第四十八(比丘尼犍度第十七)
(4) 北传中阿含经卷第二十八(中阿含林品瞿昙弥经第十)
(5) 北传佛说瞿昙弥记果经(宋三藏法师慧简译)
正法12年(BC517,世尊46岁)
须提那迦... 阅读全帖 |
|
q****n 发帖数: 4574 | 41 正在学习心经。看到一篇注解(无名氏所做),感觉非常好, 推荐一下。
摘自 http://www.hudong.com/wiki/%E5%BF%83%E7%BB%8F
顺便一句,前面有人对“色受想行识”中“行”的意思,有疑问。这里也是解释为“行
为”,宣化上人也是解释为“行为,去做”等等意思。
******************************************************************
心经 - 概述
心经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1], 梵文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
。 略称《般若心经》或《心经》。 全经只有一卷, 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
卷中的一节。 被认为是般若经类的提要。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 较为有名的是后秦
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朝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经》共有八部: 《放光般若》、《光明般若》、《道行般若》、《
胜天般若》、《胜天王般若》、《文殊问般若》、《金刚般若》、《大品般若》、《小
品般若》。
... 阅读全帖 |
|
P****S 发帖数: 2286 | 42 这个问题其实非常好解答。您并没有明白这段经文的意思。
“自谓已得阿罗汉”的意思是并没有证得阿罗汉果,所以才说他们是“增上慢人”。
《金刚经》中关于这个问题其实解释的很清楚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
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
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
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
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
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
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
。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
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
|
发帖数: 1 | 43 百丈禅师每上堂,有一老人随众听法;一日众退,唯老人不去。师问:“汝是何人
?”老人曰:“某非人也。于过去 迦业佛时,曾住此山,因学人问:‘大修行人还落
因果也无?’某对曰:‘不落因果’,遂五百世堕野狐身。今请和尚代一转语,贵脱野
狐身。”师曰:“汝问。”老人曰:“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师曰:“不昧因果。
”老人于言下大悟,作礼曰:“某已脱狐身,住在山后,敢请依亡僧律送。”次日,师
令维那白椎告众,食后送亡僧。大众聚议:“一众皆安,涅槃堂又无病人,何故如此?
”食后,师领众至山后岩下,以杖挑出一死野狐,乃依法火葬;师至晚上堂,举前因缘。
1.索达吉堪布言
索达吉堪布言:
“萧平实说:以观想之法消除罪障及供养诸佛,实乃密宗独有之妄想也……若观想
还债即可真正还债,则一切人造恶业已,如是观想之后,债即可还清,如是简易消除业
障之法门,释迦世尊绝无可能吝惜而不宣说,然终未见世尊曾说此法。若观想之事即是
真实,可以成真,则观想能力较强者,亦可藉观想之法,将他人之福德据为己有;则诸
佛亦可观想其一切弟子皆成究竟佛,则诸弟子不须勤苦修行,只须多多供养于佛,讨佛
喜欢,由佛观想弟子已成...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44 —修习七觉支的方法
班迪达尊者 著 钟苑文 译
若能充分发展七觉支,便可止息轮回之苦,由名色所组成的有情生死,得以完全停
止;
觉支同时能完全击垮十魔军──系缚我们于苦轮与轮回的内在破坏力量。
为此,佛陀与觉悟者发展七觉支,因而能超越欲界、色界与所有的无色界。
第 1 觉支 念
第一个觉支是「念」(sati ),此字多少有些让人误解的消极涵意。「念」必须
是充满活力与直接面对的,在密集禅修时,我教导「念」应跳到所缘上,完全地覆盖、
穿透,不错过任何部分。为了表达这积极的感觉,我常将之译成「观察力」(
observing power),而非「念」(mindfulness)。然而,为了简化的缘故,在此我仍
会继续使用「念」一字,但我希望读者们记住它应有的积极特质。
要充分了解「念」,可由特相、功能与现起等三方面来检视,这三者阿毗达磨──
佛教的描述──用来描写心所的传统分类。我们在此会运用它们来学习每个觉支。
念的特相、功能、现起与近因
﹝特相──非表面的﹞
念的特相是非表面的,意指念是很深刻且深奥的。如果我们丢个软木塞到河里,它
会在河面上下摆动漂浮,顺流而下;假如丢的是块石头,它立...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1993 | 45 第14章 近代传承
一、圆瑛禅净兼弘
进入近现代后,中国佛教神日渐衰微,但传承不断,法脉绵延、敬安、圆瑛、太
虚、虚云、来果、明真、印顺等一批高僧、大德主持佛法,长者、居士大力扶持,光大
宗门,颇有建树。
一、圆瑛禅净兼弘
圆瑛(1878-1953)为中国近代禅门高僧。他宗说兼通,台贤并弘,精研
《楞严》,禅净双修,归宿“三求”,爱国爱教,弘法度生,为中国佛教事业作出卓越
贡献。
圆瑛,俗姓吴,法名宏悟,号韬光、一吼堂主人。福建古田县人。父名元云,母亲
阙氏。因祷于观音菩萨有感,于清光绪四年(1878)生。幼失怙时,由叔父诗瑛扶
养,五房一嗣,备受慈爱。年稍长,感身世孤零,人生如幻,欲出家,叔父不许。18
93年投考本县秀才,次年中取,名列前茅。1895年秋(十九岁)大病一场,病愈
投福州鼓山涌泉寺,礼莆田梅峰寺增西上人为师,剃度出家。次年,到涌泉寺依妙莲和
尚受具足戒,后到大雪峰崇圣寺谒达本禅师,充当钣头菜头,茹苦含辛,清修梵行。
二十一岁,圆瑛回到常州天宁寺,依治开老和尚参究禅宗心法,四年中获益良多,
继往宁波天童... 阅读全帖 |
|
G****t 发帖数: 1799 | 46 萧平实暗示已达三地菩萨果位,现有证据,证明其不及三地,故其未证言证,大妄语成!
http://www.bskk.com/viewthread.php?tid=297079&highlight=%C8%FD%
轉:《宗通與說通》(第59頁第四行起)、《燈影》(第52頁第七行起)、(第226頁最後一
行)、(第235頁最後一行起)、(第241頁最後一行)、《真假開悟》(第370頁)。
轉:蕭外道在《燈影》一書裡意有所指地說他尚未證得三地「滿心」境界;但他又「認
證」玄奘、克勤....等祖師大德為三地「入心」狀態。依經論上所說,「智不知上地心
。義唯能知自地、下地。」、「下地菩薩起智慧。不能了達於上地」───請問,若非
蕭邪師自以為已證得三地菩薩「入心」境界,他又如何知道這些祖師大德的真實證量呢
? ﹝註﹞:登地菩薩每一階地都有「入心、住心、滿心」等階段。
【如上可知,萧邪人暗示自己至少三地入心境界。下面来看他到底有无达到三地境界】。
1、菩萨二地,亦名离垢地,而离垢地菩萨,离一切犯戒垢。【瑜伽师地论】:
当知是名略说菩萨增上戒住。谓意乐净故。性戒具足故。离一切种毁犯戒垢故。一切业
道一切因... 阅读全帖 |
|
m*******u 发帖数: 30 | 47 这是300万字拙作《道德经新论》第九篇第三章(老子与佛陀)的附录。论坛排版不便
,可下载全书或去博客阅读。
一、大乘佛教
1,自利和利他
2,菩萨与六度、四无量心
3,净土
4,补特伽罗与中阴身
5,空与有
6,阿赖耶识与如来藏
二、密教
附录:大乘与密教
佛陀说法四十多年,足迹遍布半个印度。弟子学成之后各自分散,一些长老级的人
物也自组僧团,长年追随佛陀的寥寥无多。由于佛陀没有以文字形式撰著教义,弟子们
的理解领悟略有不同、记忆也有差错、各地方言有异,这就给后来的教理分歧和僧团分
裂埋下伏笔。佛陀涅槃后百余年,因为戒律和教理的分歧,教团分裂为大众部和上座部
。这次根本分裂后教团继续分化,至纪元前后已有各自独立互不统属的二十部派(又说
十八部派),其中属于大众部分化而成者九部,属于上座部分化而成者十一部。公元1
世纪左右以降,陆续出现了大乘独有的经典,如般若经、维摩诘经、法华经、华严经、
无量寿经等。这些经典的出现,意味着大乘佛教的诞生。大乘佛教将早前的部派佛教甚
至原始佛教贬称为小乘佛教(小乘原意下劣乘。小乘佛教自称上座部,绝不认为自己是
劣质根性者奉行的下劣教。今日小乘佛教... 阅读全帖 |
|
m*******u 发帖数: 30 | 48 这是拙作道德经新论第九篇第三章(老子与佛陀)的附录。论坛排版不便,可下载全书
或去博客阅读,链接见文末。
一、大乘佛教
1,自利和利他
2,菩萨与六度、四无量心
3,净土
4,补特伽罗与中阴身
5,空与有
6,阿赖耶识与如来藏
二、密教
附录:大乘与密教
佛陀说法四十多年,足迹遍布半个印度。弟子学成之后各自分散,一些长老级的人
物也自组僧团,长年追随佛陀的寥寥无多。由于佛陀没有以文字形式撰著教义,弟子们
的理解领悟略有不同、记忆也有差错、各地方言有异,这就给后来的教理分歧和僧团分
裂埋下伏笔。佛陀涅槃后百余年,因为戒律和教理的分歧,教团分裂为大众部和上座部
。这次根本分裂后教团继续分化,至纪元前后已有各自独立互不统属的二十部派(又说
十八部派),其中属于大众部分化而成者九部,属于上座部分化而成者十一部。公元1
世纪左右以降,陆续出现了大乘独有的经典,如般若经、维摩诘经、法华经、华严经、
无量寿经等。这些经典的出现,意味着大乘佛教的诞生。大乘佛教将早前的部派佛教甚
至原始佛教贬称为小乘佛教(小乘原意下劣乘。小乘佛教自称上座部,绝不认为自己是
劣质根性者奉行的下劣教。今日小乘佛教一...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9 四圣谛法门就是第一个叫作“苦圣谛”,第二个叫作“苦集圣谛”,第三个叫作“
苦集灭圣谛”,第四个叫作“苦集灭道圣谛”,为什么四圣谛要称为“圣谛”呢?这个
圣谛的意思是说,这个谛,它的意思就是说,它是法界里面的“谛实”之理,什么是谛
实之理呢?就是说如果把圣谛的内容,跟法界的事实来验证,可以验证出,这个是法界
里面确实的道理;不管你在东方、西方世界,你去验证这个道理,它都完全成立的;乃
至在十方的世界去验证,它都一样成立,所以叫作谛实之理。为什么它叫作“圣谛”呢
?圣谛的意思就是说,这个谛实之理,它可以让一般的众生,超凡脱俗;可以让一个众
生,让一个凡夫,从凡夫的状况,因为修学四圣谛的道理之后,他就可以成为解脱的贤
圣;因为它可以让一切的众生成为贤圣,所以就叫作圣谛!所以修学四圣谛,就是要让
众生能够超凡脱俗,可以成为解脱道里面的贤圣。
四圣谛里面的道理:第一个苦圣谛是说,我们在法界里面,大家在三界六道中轮转
的时候,要来观察法界里面─在三界六道之中─它是有苦的;而且这种苦,它是里里外
外都是苦;所以在讲苦圣谛的时候,就是要从粗糙的来观察到细微的。所以在苦圣谛里
面有三苦、... 阅读全帖 |
|
q****u 发帖数: 1421 | 50 譬喻品第四
佛告颰陀和。菩萨得是三昧不精进行者。譬如人载满船珍宝渡大海。船中道坏
。阎浮利人皆大愁忧念失我尔所宝。菩萨闻是三昧不学者。一切诸天人民皆悲忧言
。乃失我尔所经宝。佛言。是三昧经者。是佛所嘱。佛所称举。闻是深三昧。不书
学诵守持如法者。是为愚痴。譬如痴子人持栴檀香与之。而不肯受谓之不净香。主
言。此栴檀香也。卿莫谓不净。嗅之知香。视之知净。其人闭目不嗅不视也。佛言
。闻是三昧不肯受持者。如彼痴子是为无知。反呼世间为有。不入空不知无。自谓
如法。反作轻戏言。佛亦有深经乎。亦有威神乎。反相形言。世间亦有比丘如阿难
乎。佛言其人从持是三昧者。所去两两三三相与语言。是何等说。从何得是语。为
自合会作是经。非佛所说。佛告颰陀和。譬如贾客持摩尼珠示田家痴子。曰评此直
几钱。贾客言。持是珠置冥中。其光所照直满中宝。佛言。其人不知是珠而言。其
价能与一头牛等不。宁可贸一头牛与我者善。不肯者休。如是颰陀和。菩萨闻是三
昧不信。反形相者。如彼痴子。佛言。菩萨闻是三昧信受持修行者。四面皆拥护无
所畏持戒完具。是为高明。智慧深入当分布语人展转相教。当令是三昧久在世间。
佛言。痴人自于前世不供养作功德...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