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2 发帖数: 3402 |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naNews 讨论区 】
发信人: MonkeyBro (猴哥), 信区: ChinaNews
标 题: 毛是怎样成为亚非拉领袖的?--(反思中共之七, 转自沙龙版)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May 5 11:30:19 2011, 美东)
发信人: MonkeyBro (猴哥), 信区: Salon
标 题: 毛是怎样成为亚非拉领袖的?--(反思中共之七)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May 5 11:24:11 2011, 美东)
克里姆林宫一九五九年二月签约帮助毛建造核潜艇等先進武器,是苏联军事技术转让的
高峰。但就在协议的酝酿过程中,赫鲁晓夫心里已经打退堂鼓了。促使赫鲁晓夫改变主
意的有这样一件事。一九五八年九月,一枚美国最新式的“响尾蛇(Sidewinder)”空对
空导弹从一架台湾飞机上完整未爆地落在中国国土上。
赫鲁晓夫紧急要求中方让苏联专家研究这枚导弹,但中方声称他们找不到导弹。赫鲁晓
夫的儿子、本人也是导弹专家的谢尔盖(Sergei Khrushchev)回忆道:“第一次,父亲
感到“兄弟般的友谊”上有著很... 阅读全帖 |
|
H****g 发帖数: 14447 | 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Herzog (singularity),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历史学家何炳棣谈文革中国的伟大成就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Mar 4 15:43:58 2012, 美东)
读完后感慨万千。
[原文标题]从历史的尺度看新中国的特色与成就
[作者]何炳棣,美籍中国历史学家,系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汤普逊讲座教授,台湾中
央研究院院士。曾在1974年出任美国亚洲学会会长。
[出版时间]1974年
[出版地点]芝加哥
(一)人民的真正解放
“中国人民真正解放了”是今日中国最流行的口号之一。表面看来,凡是口号都或多或
少地具有宣传性。但从历史观点看来,这口号是无可否认的、空前的、崭新的基本事实
。历代少数君主,为延续皇朝的生命,保持社会的安定,有时不得不采取些所谓“惠民
”的治标措施。但无疑义地,两千年来人民始终是田赋、劳役、兵役的对象,是被统治
者、被剥削者、被鞭策者,决不是国家的主人。文彦博对宋神宗说:“殿下为与士大夫
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一语道破了两千年的基本史实。
即使历代“起义”的领袖... 阅读全帖 |
|
s*******w 发帖数: 2257 | 3 季羡林六四事件投案自首始末 称“不想活了”(图)
文章来源: 史海钩沉 于 2014-05-08 20:30:09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
不代表本网立场!
打印本新闻 (被阅读 13677 次)
2
更多新闻请进入文学城“六四事件”专题页面
1989年六四事件期间,78岁的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两度前往天安门探望绝食学子。季羡
林门生、作家张曼菱在《季羡林——追念与思考》一文中披露,季羡林坐在三轮车上,
高扬“一级教授季羡林”白幅,学生蹬车前行。另外,他还与荣毅仁联手为广场学子滋
补身体。当局开枪镇压后,季羡林不改其道。任何会议不发言,一发言就是:“别问我
,问我就是爱国民主运动。”某日,季只身坐上出租车到海淀公安局去投案自首。他说
,“我是北大教授季羡林,我两到天安门。广场上的学生是受我指使。把我和他们关到
一起吧,我已经七十多岁,也不想活了。”公安局不知就里,打电话到北大。北大去人
把他硬接了回来。
晚年季羡林在寓所留影
每一位逝者的位置,由岁月和人格构成。
人走了,历史的本质会渐显露出,世态炎凉左右不了。
季羡林是值得追思的。
像《浮生六记》
2007年7月,秋凉初透... 阅读全帖 |
|
z********e 发帖数: 253 | 4 中国的《静静的顿河》?
董乐山
纽约万神殿书店新出一本中国女作家用英文写的小说《龙村》,作者陈元珍,是前
外文出版局顾问陈依范的夫人。
这本小说出版后,立即引起美国书评界的注意,名记者兼作家哈利逊 索利斯伯雷
对它尤其推崇备至,甚至誉为“中国的《静静的顿河》”。
这是一部自传体的小说,写的主要是作者在中国解放初期参加土地改革的经历。写
中国土改的作品,在国内来说,可谓汗牛充栋,不可胜数,其中也不乏佳作,当然最具
有典型意义的,当推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曾获得斯大林文学奖金。至于国外,亦有
欣顿用英文写的《翻身》,这部书虽然不是小说,但同《西行漫记》一样,似已成为一
些美国人了解中国的革命和农村的必读书。但是为什么陈元珍的这部小说却受到这般推
崇呢?
主要原因,我想不外乎《纽约时报书评周刊》另一位书评家所说的:由于过去其他
作品大多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公式化、概念化的作品,充满了说教,好人坏人泾渭分明
,作品失去真实感。而《龙村》却以第一人称自述的手法,记叙了作者处在革命旋涡中
的个人经历和观感,无须说,这个人“是没有经过思想改造”的,因此西方读者读起来
感到有吸引力。主人公是一个叫关玲玲... 阅读全帖 |
|
s*******w 发帖数: 2257 | 5 季羡林六四事件投案自首始末 称“不想活了”
文章来源:史海钩沉/2014.5.8.
1989年六四事件期间,78岁的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两度前往天安门探望绝食学子。季羡
林门生、作家张曼菱在《季羡林──追念与思考》一文中披露:季羡林坐在三轮车上,
高扬“一级教授季羡林”白幅,学生蹬车前行。另外,他还与荣毅仁联手为广场学子滋
补身体。当局开枪镇压后,季羡林不改其道。任何会议不发言,一发言就是:“别问我
,问我就是爱国民主运动。”某日,季只身坐上出租车到海淀公安局去投案自首。他说
,“我是北大教授季羡林,我两到天安门。广场上的学生是受我指使。把我和他们关到
一起吧,我已经七十多岁,也不想活了。”公安局不知就里,打电话到北大。北大去人
把他硬接了回来。
每一位逝者的位置,由岁月和人格构成。人走了,历史的本质会渐显露出,世态炎凉左
右不了。季羡林是值得追思的。
像《浮生六记》
2007年7月,秋凉初透。我到301医院病房探望季羡林。他毫无龙钟之态,白衣凝神,端
坐案前。
送上一套我编撰的《西南联大人物访谈录》,他讲了几句,说:“这事很有意义”。静
默片刻,我俩有一段对话:
季:“你有没有写《北大...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6 最近,章文晋夫人张颖出版回忆录,揭露“红都女皇”事件真相,是难得一见的当年江
青与维特克谈话的官方记录。书中提出的若干质疑,维特克的江青传记早有揭示,但奇
怪的是,维特克的书,出版近三十年,竟没有中文版。
江青,无疑是中共历史上最具戏剧性和神秘性的人物,她一生的真相及其解读,是二十
世纪留给中国人的一个迷藏。作为空前绝后一代暴君毛泽东之妻,她把这种性关系带来
的优势发挥到极致,让十亿人随着她的旗子起舞,她已是没有加冕的女皇,她的淫威超
过历史上所有的名女人。一九七二年的《红都女皇》事件就是江青的一个杰作。这件事
曾经是十年文革中大陆家喻户晓的小道话题,有如九十年代李志绥医生揭露毛之淫乱后
宫一样。由于事件之离谱与丑恶,江青虽早已成为阶下囚,但中共当局三十年来没有在
党的文件和官方媒体与出版物上披露事件的真相。(编按:文革中盛传的《红都女皇》
一书,后来查无其实,谣传反映人民对江青企图篡位的不满。本文及张颖借“红都女皇
”之名,乃是叙述江青与维特克谈话的相关事件。)
今年新出版的张颖回忆录《外交风云亲历记》,其中有十余万字记录“红都女皇真相”
,可以认为是对一块历史空白的填补。一九七二年... 阅读全帖 |
|
C********g 发帖数: 9656 | 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Communipig (共产猪), 信区: History
标 题: 毛泽东莫斯科之行所承受的精神折磨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Feb 4 08:20:57 2011, 美东)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1/29/c_121037737.htm
2011年01月29日 08:36:21 来源: 人民网
开始访问莫斯科时,毛泽东没有带“谈判专家”周恩来同行。与斯大林的多日僵持
,桦树林里的无奈等待,令毛泽东承受着从未经历过的另外一种精神折磨。在此情形下
,他特地电召周恩来前来,由周恩来具体负责谈判……
从隔阂到“一边倒”
自抗战以来,从延安到北京,不同时期里,西方不少人早已习惯于把注视中共的目
光,掠过黄土高原,或掠过紫禁城的红墙黄瓦,一直延伸到遥远的莫斯科,落在红场上
,落在克里姆林宫高处那颗赫然闪耀的红五星上面,最后落在斯大林的身上。他们试图
从中寻找支持、指导乃至指挥中共的蛛丝马迹。或者说,他们始终相信,克里姆林宫和
它的主人斯大林,才是最终可以决... 阅读全帖 |
|
d*********o 发帖数: 6388 | 8 http://www.infzm.com/content/55879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们。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历年出现频次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人数最多的十国
“老朋友”被提及次数排名
"编者按:""在中国的外交语汇中,有一个特殊的称谓:“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 南方周末记者检索了1949年至2010年的《人民日报》并加以统计,寻找如下问题的答案:有哪些人被中国官方认定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们何以跻身老友行列?中国政府和人民又是如何维持友谊的?"
" 从“中国人民老朋友”的变迁亦可一窥新中国外交的轨迹。"
" 过去六十余年,共有601人被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们来自五大洲123个国家。"
" 早年,反帝、反殖、反侵略是辨识“老朋友”的依据。而“随着中国外交不断走向务
实,‘老朋友’称呼的意义也逐渐淡化”。"
有这样一群外国人,大多数中国民众一辈子未曾与他们谋面,但这些人的名字一旦出现,几乎所有中国人的脑中都会条件反射地出现一个称谓:“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这些“老朋友”包括了埃德加·斯诺、西哈努克亲王、基辛格、李约瑟、萨马兰奇……
“中国人处理外交关系往往从感情、关系出发,羞... 阅读全帖 |
|
M*******o 发帖数: 632 | 9 发信人: MonkeyBro (猴哥), 信区: Salon
标 题: 毛是怎样成为亚非拉领袖的?--(反思中共之七)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May 5 11:24:11 2011, 美东)
克里姆林宫一九五九年二月签约帮助毛建造核潜艇等先進武器,是苏联军事技术转让的
高峰。但就在协议的酝酿过程中,赫鲁晓夫心里已经打退堂鼓了。促使赫鲁晓夫改变主
意的有这样一件事。一九五八年九月,一枚美国最新式的“响尾蛇(Sidewinder)”空对
空导弹从一架台湾飞机上完整未爆地落在中国国土上。
赫鲁晓夫紧急要求中方让苏联专家研究这枚导弹,但中方声称他们找不到导弹。赫鲁晓
夫的儿子、本人也是导弹专家的谢尔盖(Sergei Khrushchev)回忆道:“第一次,父亲
感到“兄弟般的友谊”上有著很深的裂痕。第一次,他思索到底该不该向中国提供最新
军事技术,教他们怎么造导弹和核弹头。”
一九五九年二月,赫鲁晓夫决定施加压力,“他按下R-12导弹的技术说明不发。这下问
题解决了,“响尾蛇”马上就找到了。”“响尾蛇”已被中方拆开,关键的导向系统不
见了。赫鲁晓夫在回忆录里写道:“我们认... 阅读全帖 |
|
c*****1 发帖数: 3240 | 10 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教授何炳棣,于1973年发表的著名演讲,后于1974年出版
从历史的尺度看新中国的特色与成就
何炳棣
(一九七四年一月)
一、人民的真正解放
“中国人民真正解放了”是今日中国最流行的口号之一。表面看来,凡是口号都或
多或少地具有宣传性。但从历史观点看来,这口号是无可否认的、空前的、崭新的基本
事实。从最早有文献的商代起,国王是世袭的,“国”是“王室”的扩大,国家的土地
是国王的“产业”。商部落国家最大多数的成员,即卜辞和《尚书》“盘庚篇”中的“
众”,直接间接都是商王的隶属,从事生产,担负劳役兵役。周代疆土扩大了,不得不
施行封建,土地和人民都属于周天子和列国封君;因为列国封君是由周天子所封,所以
理论上“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经过春秋、战国几百年的巨变
,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出现,帝国制度延续到辛亥革命,共两千一百多年。在这漫长的
帝国时期,土地所有和赋役制度,人民在政治、法律、经济、社会地位,各朝代之间都
有些性质及程度上的不同,本文不必细论。但值得注意的是当西汉皇帝制度建立之际,
民间称皇帝为“国家”。以县吏成天... 阅读全帖 |
|
b*****d 发帖数: 61690 | 11 http://www.infzm.com/content/55879
有这样一群外国人,大多数中国民众一辈子未曾与他们谋面,但这些人的名字一旦出现
,几乎所有中国人的脑中都会条件反射地出现一个称谓:“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这些“老朋友”包括了埃德加·斯诺、西哈努克亲王、基辛格、李约瑟、萨马兰奇……
“中国人处理外交关系往往从感情、关系出发,羞于谈利益,而是代之以朋友的称谓。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清敏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老友”遍天下
601人——这是过去六十余年间被《人民日报》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的国际友人
总数,他们来自五大洲123个国家,可谓老友遍天下。
第一次老友之称出现在1956年,获得者是加拿大人文幼章,从1930年代开始他就在中国
办学,并始终支持中国革命。
不过,601位“老友”绝大多数是在1977年之后才获此称号的。1979年,该称呼的出现
频率出现了第一个波峰。“在全面恢复外交关系时,或者在对外关系遇到困难时,都需
要老关系、老朋友的帮助。”张清敏说。
从国籍看,在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中,日本人最多,达111名,是排名榜眼的美国人的两
倍多。排名三至五位的分别... 阅读全帖 |
|
H****g 发帖数: 14447 | 12 读完后感慨万千。
[原文标题]从历史的尺度看新中国的特色与成就
[作者]何炳棣,美籍中国历史学家,系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汤普逊讲座教授,台湾中
央研究院院士。曾在1974年出任美国亚洲学会会长。
[出版时间]1974年
[出版地点]芝加哥
(一)人民的真正解放
“中国人民真正解放了”是今日中国最流行的口号之一。表面看来,凡是口号都或多或
少地具有宣传性。但从历史观点看来,这口号是无可否认的、空前的、崭新的基本事实
。历代少数君主,为延续皇朝的生命,保持社会的安定,有时不得不采取些所谓“惠民
”的治标措施。但无疑义地,两千年来人民始终是田赋、劳役、兵役的对象,是被统治
者、被剥削者、被鞭策者,决不是国家的主人。文彦博对宋神宗说:“殿下为与士大夫
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一语道破了两千年的基本史实。
即使历代“起义”的领袖们,从秦汉之际的陈涉、吴广直到晚清太平天国的洪秀全,基
本政治社会观念都是陈旧的。其中比较激进的,在起义初期虽多少有些原始均产的号召
,但这些起义,或者失败,或者将要成功时已经变了质。起义成功者,建立新皇朝,人
民仍是被统治剥削的对象。太平天国的下级成员虽较富于“革命”... 阅读全帖 |
|
r*****y 发帖数: 53800 | 13 顾顺章当年是周领导下的中共地下情报组织的重要成员,此人被国民党抓住之后立刻
叛变中共,将中共中央在上海在成员和盘托出,要不是钱壮飞在国民党情报机关作卧底
,并及时通报周恩来,恐怕就全完蛋了。
周恩来逃出生天之后,决定将顾家灭门。因为当时党组织经常在顾家开会,顾家的
人知道的事太多,另外也是要惩罚顾的叛变,于是周亲自带队,来到顾家,以组织分别
找他们谈话为由,一个一个地将他们叫进屋里用绳子勒死,将顾一家老小,包括顾的岳
父、岳母、老婆、小姨子、仆人及顾的几个孩子等12人全部干掉,只留下一个小男孩和
一个还不会走路的小女孩没杀。尸体埋进地里,用水泥抹好。
后来参与行动的一个人员被捕后交代了经过,于是法租界巡捕挖出了被绑缚的具具
尸体,在报纸上刊登,一时震惊中外。
不过这里要说明的是,当时处于白色恐怖之中,双方都采用了极端暴力手段,是不
能以现在和平时期的标准来评判的。据参与该行动的老人回忆,正是因为周当时心一软
没杀那个小男孩,结果后来国民党就是利用这个小男孩在街头发现了参与行动的一名队
员,导致被捕。
据与周恩来、邓颖超关系极好的美籍作家韩素音说是杀了17人,... 阅读全帖 |
|
m***a 发帖数: 13878 | 14 黄克功的案件暴露了延安当时一个人人心里都明白、人人都不愿意直说的问题——男女
比例失调。《延安文人》一书中这样写道:1938年前后,延安革命队伍里的男女比例为
30∶1。到1941年前后,男女比例稍有缓解,为18∶1。1944年4月,男女比例为8∶1。
男女比例的巨大悬殊,让那些来自全国的青年女性成为延安街头最引人注目的一道风景。
烈群在《大公报》上这样描述1938年新年时延安街头的景象:
各机关都放假了,冷静的小街上,行人格外地增多了,……尤其是一些女军人,看
来更加出神,她们谈着,笑着,一点没有什么拘泥;她们穿着那庞大的灰布棉衣,鸡婆
似地跳着,怪天真的,谁敢说女人比不上男人呢!
由于延安火热的革命氛围,当年延安的女性不论装束还是性格,确有一股像男人般
的豪放。时边区婚姻法虽规定男女婚恋年龄为男20岁,女18岁,但很多青年女性不愿因
过早婚恋而影响工作和进步。
刘茜就是因此而拒绝了黄克功。她原名董秋月,改名刘茜,是因茜草为红色染料,
表达了她对革命的向往。她在生前给黄克功的信中言:
我们还是讲讲广义的爱吧!整个国家的生死存亡摆在眼前,四万万多的同胞正需要
我们的爱哩!……你爱我吗?... 阅读全帖 |
|
p*******5 发帖数: 6446 | 15 看不下去了,敢情和韩素音一样的黑白颠倒。。。西方游行是需要审批,但如果审批不
通过或者游行路线不合理申请人可以上法庭告,中国也可以吗? |
|
t*****a 发帖数: 5180 | 16 擦,新一代轰孔淫麻痹的都是文盲啊。
这是韩素音的自传,找了个anglo来演。 |
|
m****5 发帖数: 1131 | 17 评说50:放过总理周恩来
成文日期:2011-07-08 22:09:06 更新日期:2011-07-08 22:09:06
1967年5月初,在抓叛徒的风浪中,紧跟中央文革小组的天津南开大学红卫兵,从
1930年的旧报纸里翻到一条“伍豪等脱离共党启事”,认为挖出了个大叛徒,便迅速上
报到中央文革请功。伍豪是周恩来化名,“伍豪等脱离共党启事”,无疑是一颗可以置
周恩来于死地的重磅炸弹。早对周恩来打倒“走资派”所持的中间立场和处理“二月逆
流”中的和稀泥态度很不满意的江青,对红卫兵的发现,如获至宝。5月17日,江青在
毛泽东的默许下,就“伍豪事件”写信给林彪、康生和周恩来本人,直接向周发难。信
中说:“红卫兵查到一个反共启事,为首的是伍豪(周恩来),要求同我面谈。”随信附
上“伍豪等脱离共党启事”。
周恩来已有所料。5月19日,他针对“伍豪启事”一事作了断然否认,在江青的信
上批道:“伍豪等脱离共党启事,纯属敌人伪造。只举出二百四十三人,无另一姓名一
事,便知为伪造无疑。我当时已在中央苏区,上海的康生、陈云等同志均知为敌人所为
,故采取了措施。详情另报。”这一天,他把从北京图书... 阅读全帖 |
|
f*******n 发帖数: 1406 | 18 7.
波及全国的大饥荒自一九五八年起,持续至一九六一年,以一九六0年为最烈。这一年
,根据CCP自己的统
计数字,人均热卡吸收量仅达一千五百三十四点八。城市家庭妇女的热卡量,据一向为
CCP代言的作家韩
素音说,最高不过一千二百。而在臭名昭著的纳粹集中营奥斯威辛(Auschwitz),苦役
犯的每日热卡量还
有一千三百到一千七百。为了活命,有被逼得吃人肉的。《乡村三十年》记载:安徽省
凤阳县仅一九六0
年春就“出现了人吃人的残酷事件六十三起”,其中一对夫妇,将亲生的八岁男孩小青
勒死煮着吃了”。
凤阳或许还不算最坏的,在大饥荒中饿死三分之一人口的甘肃省通渭县,吃人相当普遍
。一个公社书记后
来对来访的记者说:“我家那个村里一个不到三十岁的妇女把自己女儿的肉煮着吃了。
她男人从新强回来
找女儿,村里人都替她打掩护,瞒过去了,因为村里吃过人肉的不少。那时人们饿急了
,饿疯了,提着篮
子出去,看看倒在路边的死尸上还有可吃的肉,就割回家去。你们去看看公社门外蹲在
那里晒太阳的人,
他们中就有一些是吃过人肉的。
在所有这一切发生的同时,中国的仓库里囤满了等待出口的粮食和其它食品,由军队或
民兵把...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7039 | 19 从学习为人民服务到学习擒拿格斗
张宏良
央视新闻报道,继武警进驻医院教授医生护士擒拿格斗之后,现在又开始进驻公交公司
教授司乘人员擒拿格斗。中国服务行业,已经由毛泽东时代学习各种便民技术,以更好
地为人民服务,转而学习擒拿格斗以对付“不良人民”。同时还报道了上海开始对公交
车实行安检,使公交车与航空、铁路、地铁、天安门广场等具有相同安全待遇。以后老
百姓要想带点油漆或媒油回家,就只能骑自行车这一种方式了。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一个5000年的文明古国,仅仅用了30年时间,就变成了一个充满
恐怖的丛林世界。曾几何时,中国还是一个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国家,夏天家户户都
在外面睡觉,没有财产和人身安全之忧。连以反毛反共著称的华裔作家韩素音都说,七
十年代来北京,丢了钱包很快就会有人送来,而不像现在这样,为了一点儿小钱就可以
随便杀人。
把好端端一个国家弄到这种地步,总得有人承担责任吧!可是不仅没有人承担责任,反
而开动宣传机器,说什么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一个国家,如果不顾廉耻到这种
地步,又怎么可能避免亡国之路!该睁开眼睛直面现实了,该承认问题和解决问题了。
在和平时期让13亿老百姓过... 阅读全帖 |
|
j****f 发帖数: 381 | 20 也许,只有李先念的女婿、国防大学政委刘亚洲上将,能用这种俯视历史的作家应有气
度,来写毛、刘、周这三个人物!
《广场的见证》
刘亚洲
“四·五天安门事件”
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把魔鬼放出瓶子,再也收不回去。古老的民族染上狂热,犹如
老年人坠入情网。小伙子,想想你被一个老太婆发疯似地追求的情景。那发烧的眼睛和
干瘪的乳房。这就是文化大革命。
林彪事件后,全国人民惊讶地注意到一个现象:毛泽东势不可挡地见老。这个星期见外
宾的照片和上星期照片比较,准有别。从这个意义上说,林彪没全输。他毕竟折了毛主
席的寿。打击是沉重的,但不是最重的。最重的打击来自——天安门广场,“四·五天
安门事件”。
一九七六年的中国是玩味深沉的中国。人民在思考,五四运动以后的几十年里,他们不
被允许思考。领袖已经替他们思考好了。有思考的奴隶是危险的奴隶。他们总体是不爱
思考的。一九七六年他们当中一部分人稍稍动脑思考了一下,就弄出了个“四·五天安
门事件”。然后华国锋一举粉碎“四人帮”,他们又不思考了。
文化大革命是纸老虎,不要说经不起戳,它甚至经不起思考。一思考它就崩溃了。... 阅读全帖 |
|
c****x 发帖数: 6601 | 21 一幅漫画引发的血案最终演变成一场全球性事件:不仅四十多个国家领导人、一百五十
多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了巴黎支持《查理周刊》的共和大游行,更有全球伊斯兰国家走向
街头与之对抗。这正如法国总统奥朗德所说:这场悲剧改变了法国。然而,一个影响全
球的事件,它改变的可不仅仅是法国。
从地缘政治角度讲,受益最大的有三个国家:俄罗斯、以色列和中国。俄罗斯由于乌克
兰危机而成为众矢之的,承受了西方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压力,甚至和恐怖主义并列成为
西方的头号威胁。但《查理周刊》被袭击后,俄罗斯立即成为西方的次要矛盾,更有可
能再度成为反恐盟友。这一次俄罗斯也见缝插针派外交部长参加了巴黎的共和大游行,
这和美国缺席形成了很耐人寻味的对比。对于法国民众来讲,乌克兰实在远在天边和自
己切身利益无关,相反为了响应美国的制裁还要付出不菲代价,但如今俄罗斯支持反恐
却是看的见的友谊和国家利益需要。试想,一个没有欧洲参与的经济制裁还有什么意义
?毕竟,美国和俄罗斯才区区上百亿美元的贸易额,对俄罗斯连隔靴搔痒的作用都没有。
一个影响全球的事件,它改变的可不仅仅是法国。
可以说,这场袭击相当程度上令俄罗斯摆脱了全球孤立,随后欧洲... 阅读全帖 |
|
m*****e 发帖数: 10963 | 22 虽然偶老绝不赞成一棍子打死周,但本文确实值得一读,。。。
===========================================================
周恩来弥留时露诡异微笑 做作表演直到生命最后(图)
文章来源: 北京之春 于 2016-01-10 10:11:37
976年元旦过后,周的病情继续恶化,已近弥留阶段,偶尔从昏迷中醒来,还要身边的
工作人员给他念毛泽东诗词,“当读到‘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时,甚至露出笑容
,还喃喃自语道:‘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啊。”本文摘自2003年8月23日《北京之春》
,作者胡平,原题为《解读晚年周恩来》。
[IMG]
周恩来与毛泽东最后一次握手
一、评周最难
评周最难。评周之难,不仅在于我们对其行为难有全面的了解;评周之难,尤其在于我
们对其处境难有准确的把握。
相比之下,评毛要容易一些。毛晚年享有绝对权力,几乎可以为所欲为。在当年的中国
,唯有毛一人可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其意志、思想和个性。所以,晚年毛泽东的形象是清
楚的,明确的。我们对之既不难解读,也不难评判。
晚年周恩来的情况就不同了。在文革中,周始终是... 阅读全帖 |
|
k**********4 发帖数: 16092 | 23 毛泽东知道他搞大跃进,中国会死多少人。一九五八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毛对中共高层
讲,除了“大办水利”以外,“还有各种各样的任务,钢铁、铜、铝、煤碳、运输、加
工工业、化学工业,需要人很多,这样一来,我看搞起来,中国非死一半人不可,不死
一半也要死三分之一或者十分之一,死五千万人。”毛甚至还大讲死人的实用价值。一
九五八年十二月九日,他在八届六中全会说:“人要不灭亡那不得了。灭亡有好处,可
以做肥料。”据《乡村三十年》记载,有地方人死了埋在田里,上面种上庄稼。本文摘
自《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作者张戎、乔·哈利戴,香港开放出版社出版。
1958年大跃进中毛泽东在李井泉陪同下视察亩产4万斤的郫县(图源:维基百科公有领
域)
有了精心培植的个人崇拜,有了中共领导的集体就范,有了反右造成的万马齐喑,毛终
于得以加速他的军事工业化进程。一九五三年他首次推出这个纲领时,曾把实现的时间
定为“十年到十五年”,现在他把期限缩短到八年,七年,五年,甚至三年。这个过程
他叫作“大跃进”,于一九五八年五月“八大”二次会议拉开序幕。
毛政权宣传说,大跃进是为了中国“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赶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 阅读全帖 |
|
M******a 发帖数: 6723 | 24 ——李先念女婿、最有灵气和智慧的军事作家刘亚洲上将记毛、刘、周
2016-07-29高层内部参考 微信号qingbeigaocan
功能介绍
依托清北强大的学术背景,联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国家发展
研究院、清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等,聚焦现实问题,争做高端智库发布。
也许,只有李先念的女婿、国防大学政委刘亚洲上将,才能用这种俯视历史的作家应有
气度,来写这三个人物!以下是刘亚洲上将令人震撼的三篇文章:论毛刘周。
《广场的见证》
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把魔鬼放出瓶子,再也收不回去。古老的民族染上狂热,犹如
老年人坠入情网。小伙子,想想你被一个老太婆发疯似地追求的情景。那发烧的眼睛和
干瘪的乳房。这就是文化大革命。
毛泽东原来的时间表是:一至两年,文化大革命胜利结束,刘少奇们成战俘,他领着全
党继续上路。他万没料到这场革命野马奔腾,他已完全驾驭不住。林彪的背叛给了他漂
亮的一击。他那样信任林彪,把能给的全给他了,可林彪不满足,居然还想要更珍贵的
:他的性命。不错,林彪最后是仓惶出逃了。可在林彪仓惶出逃之前,毛泽东是否也仓
惶了一回?为了躲避林彪的袭击,毛泽东视察南方回北京... 阅读全帖 |
|
w*******e 发帖数: 15912 | 25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方可成
编者按:在中国的外交语汇中,有一个特殊的称谓:“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南方周末记者检索了1949年至2010年的《人民日报》并加以统计,寻找如下问题的答
案:有哪些人被中国官方认定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们何以跻身老友行列?中国政府
和人民又是如何维持友谊的?
从“中国人民老朋友”的变迁亦可一窥新中国外交的轨迹。
过去六十余年,共有601人被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们来自五大洲123个国家。
早年,反帝、反殖、反侵略是辨识“老朋友”的依据。而“随着中国外交不断走向务
实,‘老朋友’称呼的意义也逐渐淡化”。
有这样一群外国人,大多数中国民众一辈子未曾与他们谋面,但这些人的名字一旦出现
,几乎所有中国人的脑中都会条件反射地出现一个称谓:“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这些“老朋友”包括了埃德加·斯诺、西哈努克亲王、基辛格、李约瑟、萨马兰奇……
“中国人处理外交关系往往从感情、关系出发,羞于谈利益,而是代之以朋友的称谓。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清敏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老友”遍天下
601人——这是过去六十余年间被《人民日报》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阅读全帖 |
|
m***a 发帖数: 2262 | 26
本来还想夸几句,不过一看到 Love Is a Many-Splendored Thing 就觉得这个美国的
单子有水分
Love Is a Many-Splendored Thing 这个电影通篇都是讲韩素音在香港跟一个鬼佬记者
乱搞,到了最后鬼佬记者被派到朝鲜,结果挂了,整个电影一个朝鲜的镜头都没有,这
也好意思叫朝鲜战争的电影 |
|
发帖数: 1 | 27 1941年12月7日,日本不宣而战,偷袭了美国在太平洋上的主要海空军基地珍珠港。
消息传到重庆,整个山城一片欢腾,人们上街抢购报纸,相互祝贺。整个延安都欢声一
片,像过年一样。而东京也陷入偷袭成功的狂喜之中,民众涌上街头欢庆胜利。
两个敌对交战国,在同一时刻为同一件战事欢欣鼓舞,弹冠相庆,这恐怕要算是一大今
古奇观。
当年24岁的韩素音后来在她的记述中这样回忆:“街上差不多立即喧嚷起来;报童叫卖
号外,人们从屋子里潮水般涌出来争相抢买报纸,他们拥挤在一起,喧闹声音盖过了车
辆的嘈杂声。……军事委员会一片欢腾;蒋介石抑制不住心头的喜悦,口里哼起了一段
京戏的唱腔,并且整天向圣母作祈祷。国民党政府官员纷纷互相祝贺,仿佛已经获得一
次伟大的胜利。美国终于同日本打起来了,终于打起来了!
其实在当时身处重庆的少数美国人看来,中国人的喜悦是建立在美国领土被袭击的这样
一个不幸上的,而这未免让他们多少在心里有点不快。但同时他们也完全能够理解中国
人的感情。毕竟,在坚持抗战四年多后,中国终于将不再孤军奋战。
在随后的四年山城抗战岁月里,有一个飘渺的说法在一个极小的圈子里传递 -中国人
在日军奇袭珍珠港... 阅读全帖 |
|
t******e 发帖数: 2504 | 28 嗯,老杨和韩素音,70年代到中国一趟,TG给他们好吃好喝好接待,回西方到处说毛得
中国如何好,后来老邓说到当时到了奔溃边缘,这2傻眼了。
这2是早期小粉红, 当时听他们报告的人,后来说他们是骗子,或上当的傻子。 |
|
发帖数: 1 | 29 1941年12月7日,日本不宣而战,偷袭了美国在太平洋上的主要海空军基地珍珠港。
消息传到重庆,整个山城一片欢腾,人们上街抢购报纸,相互祝贺。整个延安都欢声一
片,像过年一样。而东京也陷入偷袭成功的狂喜之中,民众涌上街头欢庆胜利。
两个敌对交战国,在同一时刻为同一件战事欢欣鼓舞,弹冠相庆,这恐怕要算是一大今
古奇观。
当年24岁的韩素音后来在她的记述中这样回忆:“街上差不多立即喧嚷起来;报童叫卖
号外,人们从屋子里潮水般涌出来争相抢买报纸,他们拥挤在一起,喧闹声音盖过了车
辆的嘈杂声。……军事委员会一片欢腾;蒋介石抑制不住心头的喜悦,口里哼起了一段
京戏的唱腔,并且整天向圣母作祈祷。国民党政府官员纷纷互相祝贺,仿佛已经获得一
次伟大的胜利。美国终于同日本打起来了,终于打起来了!
其实在当时身处重庆的少数美国人看来,中国人的喜悦是建立在美国领土被袭击的这样
一个不幸上的,而这未免让他们多少在心里有点不快。但同时他们也完全能够理解中国
人的感情。毕竟,在坚持抗战四年多后,中国终于将不再孤军奋战。 |
|
发帖数: 1 | 30 1941年12月7日,日本不宣而战,偷袭了美国在太平洋上的主要海空军基地珍珠港。
消息传到重庆,整个山城一片欢腾,人们上街抢购报纸,相互祝贺。整个延安都欢声一
片,像过年一样。而东京也陷入偷袭成功的狂喜之中,民众涌上街头欢庆胜利。
两个敌对交战国,在同一时刻为同一件战事欢欣鼓舞,弹冠相庆,这恐怕要算是一大今
古奇观。
当年24岁的韩素音后来在她的记述中这样回忆:“街上差不多立即喧嚷起来;报童叫卖
号外,人们从屋子里潮水般涌出来争相抢买报纸,他们拥挤在一起,喧闹声音盖过了车
辆的嘈杂声。……军事委员会一片欢腾;蒋介石抑制不住心头的喜悦,口里哼起了一段
京戏的唱腔,并且整天向圣母作祈祷。国民党政府官员纷纷互相祝贺,仿佛已经获得一
次伟大的胜利。美国终于同日本打起来了,终于打起来了!
其实在当时身处重庆的少数美国人看来,中国人的喜悦是建立在美国领土被袭击的这样
一个不幸上的,而这未免让他们多少在心里有点不快。但同时他们也完全能够理解中国
人的感情。毕竟,在坚持抗战四年多后,中国终于将不再孤军奋战。 |
|
M*******o 发帖数: 632 | 31 毛泽东是怎样成为亚非拉领袖的?--(反思中共之七)
克里姆林宫一九五九年二月签约帮助毛建造核潜艇等先進武器,是苏联军事技术转让的
高峰。但就在协议的酝酿过程中,赫鲁晓夫心里已经打退堂鼓了。促使赫鲁晓夫改变主
意的有这样一件事。一九五八年九月,一枚美国最新式的“响尾蛇(Sidewinder)”空对
空导弹从一架台湾飞机上完整未爆地落在中国国土上。
赫鲁晓夫紧急要求中方让苏联专家研究这枚导弹,但中方声称他们找不到导弹。赫鲁晓
夫的儿子、本人也是导弹专家的谢尔盖(Sergei Khrushchev)回忆道:“第一次,父亲
感到“兄弟般的友谊”上有著很深的裂痕。第一次,他思索到底该不该向中国提供最新
军事技术,教他们怎么造导弹和核弹头。”
一九五九年二月,赫鲁晓夫决定施加压力,“他按下R-12导弹的技术说明不发。这下问
题解决了,“响尾蛇”马上就找到了。”“响尾蛇”已被中方拆开,关键的导向系统不
见了。赫鲁晓夫在回忆录里写道:“我们认为这是无理的,是侮辱我们。任何人处在我
们的地位都会感到痛苦。我们对他们没有秘密,什么都给了他们。而他们得了件宝贝,
却不让我们分享。”赫鲁晓夫得出结论,毛只是利... 阅读全帖 |
|
l****z 发帖数: 29846 | 32 2011-05-05 16:55:14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纪思道(Nicholas Kristof)被视为“中国通”,二十年前他担
任北京采访主任时,碰上六四屠杀,因报导这个事件而获得“普利策奖”。后来他写出
《中国觉醒》(China Wakes)一书,记述那段经历和思考。
当年读他这本书时主要印象是,虽然他对中共有相当的批评,但对共产主义的本质却认
知比较浅。当时有报导说,纪思道去北京时,《纽约时报》总编辑罗森绍(A. M.
Rosenthal)告诫他,看中国问题,不要听那些所谓“中国通”的,要靠自己的独立观
察和思考。做过17年《纽约时报》总编辑的罗森绍(2006年去世)深恶痛绝共产主义,
对美国那些为北京辩护的“中国通”相当不买账。但纪思道从北京回来后,自己也变成
罗森绍所不屑的那个“中国通”群体一分子,成为一个常规的“中国不通”。
4月30日纪思道发在《纽约时报》的专栏文章“中国超过美国的地方”(Where China
Outpaces America)就展示了他对中国了解的局限。
在这篇专栏中,纪思道用不少数字对比说,美国不如中国。他开篇就说,上海的孩子能
活到82岁,而... 阅读全帖 |
|
a*******e 发帖数: 346 | 33 韩素音是大陆出生长大的,而且人家是欧亚混血。。 她爸爸外F的结果。。
Splendored_Thing.jpg |
|
n****b 发帖数: 744 | 34 即来之,则安之。
爬山,下海是香港很容易做的事,别的城市是很难做到的。
香港还是有不少的故事。
张爱玲,韩素音,李欧梵,北岛都已香港为背景写了不少好作品。
很值得看。 |
|
wh 发帖数: 141625 | 35 是噢这个名字也很熟。好像另外还有一个戏剧演员也叫什么侠,我常混淆起来。这么一
说我还想起韩素音,我同学说她好,我也没看过。我记得你喜欢她的小说改编的电影
love is a many splendid thing. |
|
wh 发帖数: 141625 | 36 李翊云是借语言抨击中国政治和传统了,有道理,就是也有夸大失实和哗众取宠之嫌。
版上以前讨论过,ying写过一个长评,我附在后面,还有一些跟帖。很同意他说的李翊
云有写作技巧和语言能力,且善于抓市场卖点。哈金也相似,语言能力和写作技巧比李
翊云感觉差一些。
另外ggzsfz发过一个帖子讨论海外中国作家及影视作品,除了你说的几位,还说了高行
健、严歌苓等,我还提起鼻祖级的几位像谭恩美amy tan,汤亭亭maxine hong
kinston, 任璧莲gish jen、韩素音、聂华苓、张戎等。反正很多啦。我把ggzsfz的帖
子也附在这里,可惜很多跟帖都删了。下次版务能不能给这样的有用信息比较多的帖子
做合集再删,以后查询起来方便。
发信人: ying (echo),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Re: 李翊云,谁给介绍介绍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un 19 21:08:18 2010, 美东)
她应该算很成功的短篇小说作家了,好像现在任职于加州大学某分校,MFA的教授吧。
觉得她和哈金两个人是用英文写作写出大成绩的现代中国人,相较而言,我觉得李的英
文... 阅读全帖 |
|
wh 发帖数: 141625 | 37 是不是聂华苓老公开那个iowa作家班?不是她自己开的吧?聂华苓是老一辈了,和於梨
华林海音韩素音谭恩美她们一代吧,怎么都是女的。看过一点点桑青与桃红,她来我们
学校讲座过,光记得她的桃红旗袍桃红腮红,老一代尤其台湾的海外华侨都打扮得鲜艳
。以前觉得很浓丽,现在挺接受了,支持老人保持年轻心态。 |
|
|
wh 发帖数: 141625 | 39 美国的华裔女作家很多啊,於梨华聂华苓韩素音林海音严歌苓…… |
|
|
w***s 发帖数: 7132 | 41 沪港小生:【程乃珊:翻译上海名媛郑念传记】@程乃珊 上海出生,香港长大,一度定
居香港,亦活跃于上海文坛 她曾翻译郑念传记《上海生死劫 Life and Death in
Shanghai》。几年前我在美国买到此书,看到一半就实在不敢亦不忍心看完,那个年代
上海真太残忍 此书好像已在内地停售,若你找到,一定买下!
---------------------------------------------
中英文版都有电子版,sina ishare可下。
原来郑念是韩素音的同学呀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F%A9%E7%B4%A0%E9%9F%B3
-------------------------------------------
Life and Death in Shanghai:一本值得尊敬的书
2009-12-04 06:20:13 来自: waking王小心 (c'est la vie)
Life and Death in Shanghai的评论 4
我是在11月份某一期上的TIME看到郑念的死讯的。在此之前,我从... 阅读全帖 |
|
wh 发帖数: 141625 | 42 看了网页,你们居然是通过craigslist认识的,有趣!写的时候是他告诉你一些情节,
你主笔,他再修改吗?我以前跟人合作过翻译,觉得很难协调,两个人之间只能一个为
主,另一个居次。你当时没贴完,悄不声息地自个儿写完了不告诉我们……哈哈。
天哪她有lyme disease啊,神经受到影响吗?前一阵看bonesetter's daughter,觉得
比现在的很多海外华裔作家强,感情真纯饱满。现在的有点twisted。
哈哈,来数数:谭恩美,聂华苓,严歌苓,於梨华,韩素音…… |
|
wh 发帖数: 141625 | 43 suzie wong听说过,不知道也是这个调调。
还想起韩素音的a many-splendid thing,不过里面的欧洲男对亚裔女还挺尊重的。作
者更关注中西文化区别,故事不算太cheap。
又想起於梨华的离去与道别之间,也是自传体,西男追求亚裔女,与发妻离婚而和亚女
结婚。女作家通常自视较高。
情人是不是转换性别,白女喜欢殖民地亚男?记不清了,只记得很不喜欢电影,后来听
说这个女作家把这件青春艳遇翻来覆去写了好几遍,就更烦了。
蝴蝶先生算是颠倒并嘲笑西方的chinoiserie/orientalism,一个西男外交官被中国花
旦间谍狠狠骗了一遭。 |
|
H****g 发帖数: 14447 | 4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Herzog (singularity),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历史学家何炳棣谈文革中国的伟大成就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Mar 4 15:43:58 2012, 美东)
读完后感慨万千。
[原文标题]从历史的尺度看新中国的特色与成就
[作者]何炳棣,美籍中国历史学家,系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汤普逊讲座教授,台湾中
央研究院院士。曾在1974年出任美国亚洲学会会长。
[出版时间]1974年
[出版地点]芝加哥
(一)人民的真正解放
“中国人民真正解放了”是今日中国最流行的口号之一。表面看来,凡是口号都或多或
少地具有宣传性。但从历史观点看来,这口号是无可否认的、空前的、崭新的基本事实
。历代少数君主,为延续皇朝的生命,保持社会的安定,有时不得不采取些所谓“惠民
”的治标措施。但无疑义地,两千年来人民始终是田赋、劳役、兵役的对象,是被统治
者、被剥削者、被鞭策者,决不是国家的主人。文彦博对宋神宗说:“殿下为与士大夫
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一语道破了两千年的基本史实。
即使历代“起义”的领袖... 阅读全帖 |
|
wh 发帖数: 141625 | 45 包柏漪英文是什么?韩素音你看过没有?我同学喜欢看。 |
|
q*****i 发帖数: 1957 | 46 韩素音我挺喜欢的,但是比amy tan他们要年纪大很多 |
|
q*****i 发帖数: 1957 | 47 amy tan是50年代生的,韩素音都是很老很老的老太太了
於是我的最爱啊,也过80了 |
|
|
D******6 发帖数: 6211 | 49 韩素音是中国实习医生或者住院医生那么个角色。
毛姆的小说我以前有本短篇集子,中文的。但是很久不看了,只有一些印象,都记不得
名字了。印象深的就是西方人在地殖民地的故事。一个单纯的英国女孩嫁给一个丈夫来
到她丈夫工作的殖民地,来了以后很久她才知道她丈夫在这个殖民地有个当地的情人,
已经生了好几个孩子了,虽然完全没有感情。这个女孩知道后很受伤。
我在卡塔尔的时候,有时看见欧洲或者美国的西方人聚在一起,有时也会想起毛姆的小
说,异域情调中落魄的或者精明的西方人在别人的文化中。我记得当时我楼上一个美国
女孩,在卡塔尔寂寞得不得了,直要找人说话。我从来都是很忙也很麻木,不觉得卡塔
尔和美国有什么大不同,反正天天要工作,赫赫。 |
|
wh 发帖数: 141625 | 50 那是韩素音本人,是自传性质?
毛姆这些殖民地故事我好像一点没读过,奇怪,这应该是很典型的殖民主义的故事。毛
姆给我感觉很cool,很洞察人心,但自己并不投入,non-committal,不做任何价值判
断,很冷静。他好像很矮?我不知道为什么有这么个印象。还看过他的一些戏剧,很
sharp-witted,但似乎比王尔德略逊一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