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马连良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共5页)
I***d
发帖数: 1023
1
来自主题: Xiqu版 - 资源共享
我能不能要这几个?
李少春 野猪林、三岔口
群借华 袁世海 方荣翔 叶少兰 寇春华 孙岳 张学津
梅兰芳 霸王别姬、宇宙锋
马连良 打鱼杀家
俞振飞 太白醉写
借茶活捉 浙昆
西厢记 蔡瑶铣 王振义 史红梅
谢谢。你收到我的了,可以用信封上的地址。
w*****n
发帖数: 937
2
来自主题: Xiqu版 - 12月纽约京剧演出
原来马小曼是马连良的女儿啊,梅兰芳的义女,燕守平的夫人。
我承认我比较土,好像从来没听过她的唱。
y********r
发帖数: 241
3
贴一篇我朋友的心得吧,我觉得他唱的几近专业水准了,不知道对你有没有帮助:)
他的录音:vhttp://audio.xanga.com/mp3embedplayer.swf?c=2&i=2806380&m=c5287
说说珠帘寨(by ssssuunn,节选)
关于“三大贤”一段唱,我几乎听了能够找到的古今所有版本。各家之表现,小异而大
同,唯言派怪异,吾不取也。就杨派而言,50年版的较为精彩(众所周知,那时他鼎盛
之时),而57年(配像版)就显得力不从心了,但神韵尤在。余叔岩这段堪为经典,我
的这段其大致风骨取求于余,具体行腔多为杨,亦在某些细节方面受惠于马连良、孟小
冬、孙岳先生的录音。我认为,原板之处皆为“一阴一阳”,即上句阴,下句阳,上句
陡峭,下句中庸(似乎有些抽象,不过这里确实不太好描绘)。转流水之后,要求精气
神要到位,而其实还是保有压制程敬思的心态,这时务必要有威风,心有神则腔亦神。
三通鼓的唱时,唱者半为李克用,半为关美髯。头通鼓的“哗啦啦啦”,相对平和;二
通鼓的“哗啦啦啦”要俏丽;三通鼓的“哗啦啦啦”要高拔,此时“哗啦啦啦打罢了三
通鼓”一句,最好连起来唱,别偷气,
b********i
发帖数: 46
4
正在看纪念马连良从艺100年的京剧名家名段演唱会。觉得迟小秋不上妆的样子更好看
。平时看她的扮相总觉得怪怪的,但看她淡妆在台上的样子好美啊~~
r******y
发帖数: 9892
5
这个我刚看了个开头……那个……裘继荣同学有点令人失望啊,感觉离一般梨园子弟的
水平差得有点远……记得我好几年前在北京听过他一次现场就这水平,好几年了一点长
进没有……= =
发信人: BaoDaiChai (宝黛钗), 信区: OnStage
标 题: Re: 哪里可以找到京剧演出的节目啊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Aug 8 12:03:07 2009, 美东)
正在看纪念马连良从艺100年的京剧名家名段演唱会。觉得迟小秋不上妆的样子更好看
。平时看她的扮相总觉得怪怪的,但看她淡妆在台上的样子好美啊~~
b********i
发帖数: 46
6
来自主题: Xiqu版 - 最近痴迷王君安
土豆上很多。这里是一段《盘妻索妻*荷亭》:
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ayindex.do?lid=5114265&iid=21724859&cid=23
为啥我都不喜欢老唱段呢,就喜欢漂亮俊俏的小公子,哈哈~~~
不过马连良的录音倒蛮好听咯
S********8
发帖数: 4466
7
这段说的太好了;
君秋先生的身段年轻的时候还是很不错的,俺非常喜欢他和马连良合作的“游龙戏凤”
,李凤姐一出场的那段四平调“自幼儿”无人能出其右阿,不过,长胖的太快了,中年
以后身段真就没法看了,可那唱,余音绕梁阿;
说道“秦香莲”,俺也觉得“那杀了人的天”太绝了,当初第一次听就彻底被惊着了,
没想到那年月能排出这样的京剧电影;后来和一个前辈聊起来这版秦香莲,前辈说君秋
先生唱得太“革命”了,这香莲简直就是个革命妇女阿,于是推荐了评剧版小白玉霜的
“秦香莲”给俺听,评剧皇后真不是闹着玩的,那段“华堂上夫君豪饮妻卖唱”的确是
好,催人泪下,可一想着革命的任务重,妇女的冤仇深啊,这戏啊还得革命着唱,呵呵
S********8
发帖数: 4466
8
厚道阿,厚道,孙权的确冒调了,虽然音还是很厚重的,呵呵;
现场忘词也不是什么不得了的事,佩红姐就基本没有不忘的时候,这也是上京的传统了
,哈哈;
不过这个五音联弹还是挺有意思的,虽然俺更喜欢北派马连良版乔国丈和孙权“七进七
出”“三进三出”式的拌嘴
S********8
发帖数: 4466
9
不过,何云伟模仿四大须生还不错,很有味道,尤其是模仿马连良甘露寺“七进七出”
,像极了;
人民群众好这口啊,郭德刚新编的“卖马”也很逗
B*******a
发帖数: 452
10
来自主题: Xiqu版 - ZT:一言难尽的《锁麟囊》
《锁麟囊》是集程派艺术之大成的剧目,它通过一个女子薛湘灵由富而穷的生活变迁,
生动描述了社会的人情冷暖与世态炎凉。这个戏酝酿很久了:自1937年起,程砚秋就与
剧作家翁偶虹先生切磋剧本。编剧技巧也试用了许多,什么烘云托月法,背面敷粉法,
帏灯匣剑法,草蛇灰线法,为的是取得舞台最好的艺术效果。剧本创作的过程也是唱腔
产生的过程,因为他们深知中国艺术的韵味和文化的境界都在一唱一做之间,且只能用
濡沫人情去体会。而许多的演唱和细节,最后都要提炼为一种“诗意的存在”。其实,
中国的传统文化从唐诗、宋词、元曲、明清传奇到梅兰芳、马连良、程砚秋的表演,无
一不是守护着这份“诗意的存在”,挥洒着可感可知的历史文化情调。为《锁麟囊》设
计安排唱腔,化去了程砚秋整整一年的时间,真可谓殚精竭虑。他每编出一段都要唱给
翁偶虹听,并就正于王瑶卿。一般来说,京剧唱词都是很规整的七字句(七个字一句)
或十字句(十个字一句),但程砚秋要求剧作者写长短句,说:“请您费点笔墨,多写
些长短句,我也好因字行腔。”翁偶虹当然照办,比如薛湘灵有这样两句唱词:“在轿
中只觉得天昏地暗,耳边厢,风声断,雨声喧,雷声乱,乐声阑珊,
S********8
发帖数: 4466
11
来自主题: Xiqu版 - 京剧中的“少儿不宜”
哈哈,这出戏的经典版本得要算张君秋和马连良的了吧,在香港演出时拍的,第一次听
的时候也吓了一跳,觉得这戏太“粉”了;
赵燕侠唱得“红娘”也挺“粉”的,荀先生也都改了,比较一下的话,还是觉得洁本好
一些,戏剧虽说是玩意儿,但也别太“三俗”了。
w*****n
发帖数: 937
12
来自主题: Xiqu版 - 京剧中的“少儿不宜”
同乐同乐,张君秋和马连良那一版很“好看”,呵呵
想想电影梅兰芳里面孟小冬和梅兰芳唱游龙戏凤那段,很是恶趣味... :)
S********8
发帖数: 4466
13
这个是徐城北写的?
很同意这句“梨园行里要论旦角的嗓音,除了梅兰芳就数张君秋了”。
B*******a
发帖数: 452
14
我也不知道谁写的,看的有些意思就抄过来了。我觉得把这里当成了我的一个文件夹,
看到有点意思的东西,就先抄过来,以后方便我找。
S********8
发帖数: 4466
15
不错啊,你转的东西都很有“营养”,这文章很是推崇梅,再加上文风觉得挺熟悉的,
所以以为是那位爷写得。
S********8
发帖数: 4466
16
来自主题: Xiqu版 - 谭富英和余叔岩
谭家真是传奇啊,7代都在唱戏;
第一次听谭富英的戏是“草船借箭”,但主角是马连良,所以谭的光芒完全被盖住了,
后来听得多了,觉得还是赶不上余叔岩的唱。
但是谭家这个“舌侧音”的特点基本从谭富英开始就多少有了,到了元寿更甚;现在谭
正岩嗓子非常的亮,甚至有点“左”,其实可以学余,扬长避短,听小谭唱戏,一点都
不担心他的高腔,倒是觉得味道欠缺些。
有一版龙凤呈祥是小谭和薛亚萍唱的,太有喜剧效果了,老迈的刘备嗓子那么尖亮,青
春的尚香倒反而很深沉,虽然说是以老带新,可还是别扭。。。。
u***d
发帖数: 851
17
写的很好,赞
推荐中青年演员
老生 张克 于魁智 张建国 朱强(虽不喜欢,但算马派年青里面较好的了)
青衣 李胜素 史依弘 迟小秋 薛亚萍
老旦 兰文云
花脸 孟广禄 杨赤
要是听老先生录音的话
余叔岩十八张半,高派建议李和曾录音,言菊朋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等的录音都
可以,可以找静场版的听。如果还想听更老的,就去xikao听老唱片吧。
旦角的听的不多,四大名旦的录音我觉得就够了,还有加上张君秋的录音。
花脸有金少山裘盛荣侯喜瑞录音可以听。
ps 以上名字后面均省略先生二字。
z****n
发帖数: 777
18
来自主题: Xiqu版 - 李世济:忆马连良老师
我总觉得李世济的唱得已经不是程派了。
女演员唱程派总是不对劲。
z****n
发帖数: 777
19
来自主题: Xiqu版 - 李世济:忆马连良老师
每次读完章女士的文章,我就恨共产党恨得牙根痒痒。
t******3
发帖数: 205
20
来自主题: Xiqu版 - 李世济:忆马连良老师
哈哈哈哈哈,还真是这么个感觉,也难怪章老太那么不招人待见,她的作品现在还被封
着吧?
i******n
发帖数: 538
21
来自主题: Xiqu版 - 京剧主要l流派广播讲座
程砚秋讲授程派:程砚秋真人历史录音十分珍贵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pkxemwotGXk/
老生主要流派:
谭富英:谭派介绍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pywXi4a_sRo/
马连良:马派介绍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MDJvlv1QHCg/
杨宝森:杨派介绍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eCJVonDZq4k/
奚啸伯:奚派介绍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t3HjSE62lDk/
余叔岩:余派介绍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trr4y2k4JwQ/
言菊朋:言派介绍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kObXII-IA2U/
旦角主要流派:
梅兰芳:梅派介绍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WQonicLHOmc/
荀慧生: 荀派介绍
http:... 阅读全帖
i******n
发帖数: 538
22
来自主题: Xiqu版 - 万啸甫:余门学艺散记
徐慕云说余叔岩往事
徐慕云(1900-1974),我国著名戏剧评论家、戏剧教育家。《梨园外纪》(三联书店出
版)是作者的一部有关戏曲历史的著作,全文记述了若干京剧名伶的生活和艺事活动,
展现了近代京剧发展史的生动图景。本版内容摘自该书。
余叔岩不愿来沪出演的最大原因
连日对于叔岩行将来沪出演白宅堂会的消息,颇引起社会人士之注意;甚至有许多
戏迷,预备径向白宅硬送寿礼,冀能届时获得一席之地,可以大饱眼耳之福。于此足证
沪人对于余氏欢迎之热烈,可谓达到极点了。不过他果否南来,的确尚成一问题,记得
前三年不佞寓居故都的时候,曾有北平富商杨某为其太夫人做寿,并在前门外珠市口织
云公所预备盛大堂会,以娱嘉宾。杨在平津设有参号钱庄数处,家资数百万,当时情愿
拿出几万块钱,邀请叔岩、小楼、砚秋、小云等各演其杰作好戏,托人先去征求叔岩同
意,业已蒙他首肯,并且戏码都说定准演《打棍出箱》。戏单印了出来,消息宣传出去
,霎时轰动九城,不知有多少戏迷朋友全部饿着肚子,老早就跑去占着座位,台上的戏
还没开演,已经把织云公所挤得水泄不通了,不佞偕同袁良的夫人、小姐,还有市府傅
秘书长老夫妻俩,事... 阅读全帖
t******3
发帖数: 205
23
天呐,才看到这个,网上搜了下还有后续
--------------
揭开面纱案例:史依弘
史依弘与李成儒结婚后,丈夫视妻子为天人,一改过去的生活习惯,决心做个永远的护
花使者。一日,史依弘在剧院,剧院需要自己的资料,便打电话让在上海家中的丈夫寻
找。在一角落处,找到了史依弘的日记,详细记载了自己的情史,李瞬间从天堂掉到地
狱,妻子的形象从白娘子变成了潘金莲。历时一年不惜代价争取离婚,虽然损失惨重,
终于第三次恢复了自由身。
有人掏钱才能唱戏:董圆圆
大家都知道董圆圆的香港姨夫姨妈(后改成了干爹干妈),无血缘关系但很有钱。 其
实真正帮她的是另一位老板——澳门的龚先生。
“空中剧院”澳门行,吴江是当时中国京剧院的院长,肯定是邓敏挑梁《杨门女将》,
龚老板出巨资一百多万换上董圆圆领衔;《洛神赋》赴上海没在北京京剧院的计划内,
又是龚老板赞助成行。梅剧团赴美国演出,因担心董圆圆的身体(哮喘病),换成王艳
演穆桂英,龚老板专程到京与团长李宏图交涉,不惜要打官司解决问题。纪念马连良演
唱会,名单上没有董圆圆,又是龚老板帮忙找关系才把她添上。
大到出国演出,小到参与折子戏及演唱会,无一例外都是这位... 阅读全帖
l***o
发帖数: 7937
24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402adc0100m8ur.html
戏曲研究生班女伶婚姻状况一览:
原配:王蓉蓉杜鹏、管波张顺祥、王艳赵华、迟小秋、张慧芳、姜亦珊、张艳玲、熊明
霞、张馨月、陈淑芳、李红梅、张晶、闫虹羽;
离婚:耿巧云(离婚两次,第二任丈夫与前妻有一女,第二任丈夫与耿有一女)、王玉
兰、袁慧琴、李胜素(离婚两次,第一任姓曹,是当时同院鼓师,第二任是生意人姓马
,同为回民)、张萍(有一子)、唐禾香;
再婚:邓敏(丈夫是否有子女不详)、李洁、李海燕(丈夫与前妻有两女)、王润菁(
与前夫有一女);
头婚嫁离婚: 李佩红(丈夫与前妻有一子)、张火丁(丈夫是否有子女不详)、董翠
娜(丈夫与前妻有一子);
头婚嫁三婚:于兰(丈夫与第一位前妻有一子,与第二位前妻有一女);
头婚嫁离婚后离婚:田冰(前夫孙贵圆与她结婚时已离婚一次,与前妻的儿子是唐禾香
的前夫)
头婚嫁三婚后离婚:史依弘(前夫李成儒与她结婚时已离婚两次,与第一位前妻有一子)
再婚嫁头婚:赵群(傅希如是头婚);
姐弟夫妻:熊明霞金喜全,赵群傅希如;
单身:董圆圆、赵秀君、兰文云、阎巍、...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777
25
屈指算来,事情已经过去10多年了,然而我却一直不知道如何评价它的是与非。
那是1989年,北京京剧院又一次改革,所谓改革,用本剧院人的话说,就是刚刚组织起
来的剧团又要拆了重新组合,所以“改革”一次,就要伤一次元气。不过这次的改革方
针很令人振奋,那就是双向选择,自愿结合,一切从艺术生产的规律和需要出发。我记
得当时正当盛年的张学津大有一展宏图的架势,围绕着继承发扬马派艺术的基本方针,
从艺术风格和艺术道德方面甄选演职人员,整天开会讨论组团的事情,最后确定了张学
津与孙毓敏强强结合的基本阵容。记得当时筹备组团的还有一个“重点”剧团,一个王
玉珍为首的四团和一个美猴王京剧团等。
在竞标大会上,张学津、孙毓敏不但提出组团的宗旨和理想的阵容,也拿出了建团
剧目的剧本和具体的排练计划,并且从自己的私囊中拿出了“风险保证金”。可以设想
,如果张学津与孙毓敏强强联合成功,他们将可以在更广阔、更宽松的艺术空间中自主
地进行艺术创作,两位正在盛年的艺术家会排出多少像《于谦》、《痴梦》、《画龙点
睛》和《一代贤后》等等好戏,给观众留下多少像“劝癞子”和“忆当年”那样脍炙人
口的唱段呢。... 阅读全帖
i******n
发帖数: 538
26
拿个老话题来添点人气.如果你流落荒岛,只能带五出戏的陪伴余生,你的选择会是什
么?
我的选择是:排名不分先后
1. 杨宝森 全本 伍子胥
2. 杨宝森 全本 杨家将
3. 程砚秋 锁麟囊
4. 梅兰芳 霸王别姬
5. 群英会·借东风 马连良,谭富英,叶盛兰,裘盛戎,袁世海,萧长华
i******n
发帖数: 538
27
来自主题: Xiqu版 - 我为主席录传统戏
孙以森(口述) 本文采写/杨敏
1966年文革开始后,传统戏曲作为“毒草”遭到批判。在此后将近十年里,由江青亲自
审定的八个革命样板戏独占戏曲舞台,经电影、电视、广播反复强制性播放,后有“八
亿人民八个戏”之说。但在文革最后的几年里,由江青亲自领导,文化部牵头专门为中
南海录制了一批传统戏曲。这批传统戏曲的录音部分,最后归属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
部的录音资料库,其中一些录音在后来也曾陆续播放,少数录音在客观上成为较珍贵的
录音史料。
文革一开始还有电视节目,大约半年之后,电视就停播了。所以那个年代就只有广
播,广播里又只有样板戏。我当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戏曲组当编辑,后来当副
组长,虽是“革命”期间,但工作还是很忙的。
我是安徽寿县人,1960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后,留校在中文系工作。两年后
调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文艺部戏曲组缺人,于是我就去了戏曲组。
秘密的任务》
大概是1975年初,电台文艺部的领导通知我去参加中央广播事业局的一个录音组
。录音组由广播事业局直接领导,全称是“送审录音组”。据我所知,工作就是翻录传
统戏曲、曲艺录音或者录制传统... 阅读全帖
S********8
发帖数: 4466
28
来自主题: Xiqu版 - 我为主席录传统戏
游龙戏凤这个电影版土豆上有,好像是刘长瑜伴的戏,但是李世济配唱,张学津唱得比
较马派,感觉上是复制了以前张君秋和马连良的那版
i******n
发帖数: 538
29
于魁智"一帆风顺"之谜
徐城北
这几年的京剧,一方面是相当的不景气,同时又推出了一些新星,其中最耀眼的
一颗,似乎就是青年老生于魁智了。他仿佛是1982年前后从中国戏曲学院毕业,分配到
中国京剧院的。在学校时,即使是高班同学也不允许"归派"(这诚然是对的),但他的
嗓子天生"挂味儿",比较近乎余(叔岩)、杨(宝森),这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另外
,他的武功也相当好,能唱《打金砖》中的"太庙",在"翻"上边也很行。
他分到中国京剧院不久,就赶上"承包风"。京剧院的中老年名伶本来迭床架屋,此
际重新组合成若干个演出组。当时全院最强的是新一团-以袁世海、李世济、张春华、
冯志孝、高牧坤为"五大头牌"。于魁智和少数青年演员"随"在新一团中,根本唱不上戏
。后来经过"争取",他和另一位年轻青衣争取到轮流唱"开锣"的机会,仅凭这一点,还
让同龄的演员羡慕得了不得。在这段时间内,有高人开始给他"出主意",要他往杨派上
"靠",先是从院内找人给他"说",然后陆续请院外的... 阅读全帖
x**k
发帖数: 358
30
别的我不知道, 不过博采众长没什么不对吧。 马连良可是亲自带马长礼到谭家请谭富
英教“打渔杀家”。
L*******i
发帖数: 1126
31
读了此文,禁不住拍案叫一声,说得好!
论坛精粹来源:中国京剧论坛添加时间:2011/04/28点击次数:439次
有谁想弄死一部新编京剧吗?好办。不论本子多么漂亮、阵容多么硬整,想弄死它
,就找一个半洋不土的作曲家给它设计全套不倫不类、非驴非马的京歌化的唱腔,让那
些铁杆戏迷听了也朦朦懂懂;得,这部戏就死定了。——一位老友(京剧研究者)透露
给我的“秘笈”。
一、从《曹操与杨修》说起
2009中南海新年京剧晚会。
尚长荣先生扮演的曹操勾着“继承型”的大白脸,穿着“创新型”汉代衣冠,边吟
诵着《短歌行》踱到台中。人们都猜度着会有新玩意儿呈献,不料,音乐起处,仍然是
那段早己让人“审美疲劳”的快二黄唱腔《汉祚衰》。
台下诸多高贵观众在一脸茫然中听毕,只礼貌地报以稀稀落落的掌声,那掌声听上
去像遗体告别仪式上的哀乐,似乎发出一个讣告:《曹操与杨修》己经步数十年来无以
计数的新编戏后尘,就此寿终正寝了!
当然,目前《曹杨》一息尚存,不过己处于易箦状态,有报导说:由于言兴朋旅美
归来,此剧准备复排。果真如此,恐怕也是治了病治不了命,除非彻底另起炉灶... 阅读全帖
L*******i
发帖数: 1126
32
读了此文,禁不住拍案叫一声,说得好!
论坛精粹来源:中国京剧论坛添加时间:2011/04/28点击次数:439次
有谁想弄死一部新编京剧吗?好办。不论本子多么漂亮、阵容多么硬整,想弄死它
,就找一个半洋不土的作曲家给它设计全套不倫不类、非驴非马的京歌化的唱腔,让那
些铁杆戏迷听了也朦朦懂懂;得,这部戏就死定了。——一位老友(京剧研究者)透露
给我的“秘笈”。
一、从《曹操与杨修》说起
2009中南海新年京剧晚会。
尚长荣先生扮演的曹操勾着“继承型”的大白脸,穿着“创新型”汉代衣冠,边吟
诵着《短歌行》踱到台中。人们都猜度着会有新玩意儿呈献,不料,音乐起处,仍然是
那段早己让人“审美疲劳”的快二黄唱腔《汉祚衰》。
台下诸多高贵观众在一脸茫然中听毕,只礼貌地报以稀稀落落的掌声,那掌声听上
去像遗体告别仪式上的哀乐,似乎发出一个讣告:《曹操与杨修》己经步数十年来无以
计数的新编戏后尘,就此寿终正寝了!
当然,目前《曹杨》一息尚存,不过己处于易箦状态,有报导说:由于言兴朋旅美
归来,此剧准备复排。果真如此,恐怕也是治了病治不了命,除非彻底另起炉灶... 阅读全帖
s********e
发帖数: 114
33
来自主题: Xiqu版 - 问一个闷帘导板的来历
转一个关于闷帘导板的帖子。前几天就想转,不知道为什么验证码就是通不过。
====================================================
以前听悶帘导板别有滋味,如马连良先生借东风实况录音,唱悶帘导板时可能因离话筒
较远而给人声如游丝,由远及近,若有若无的感觉,悠远的声音掩映在京胡声里,仿佛
诸葛亮正从遥远的天际飘飘而来。听来非常优美。而如今由于设备先进,演员都使用胸
麦,唱悶帘导板和出场后唱无任何区别,倒是字字清晰入耳,但非常直白,没有了朦胧
、悠远的意境,干脆直接出来唱算了,干吗还唱悶帘导板。建议再唱悶帘导板时把胸麦
遮上,以求悶帘效果。
a***s
发帖数: 1084
34
“红卫兵小将们!红卫兵小将们!”书记连忙制止:“毛主席教导我们,要文斗不
要武斗,你们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可以给我们邮电部党委反应,我们一定会公正处理
!”
“不行!”霍震来之前便估计到有人会出来阻拦,早就有对策了,今天的行动就是
抓出这两个家伙,将他们批倒批臭:“根据我们调查,这俩人有严重历史问题,必须对
他们进行审查。”
书记愣了下,不由自主的反问道:“他们有什么历史问题?”
“这个人在历史上曾经被捕过,他是怎么出来的?是不是成了叛徒!”霍震指着徐
清的父亲说道,然后又指着陶三勇的父亲说:“这个人生活作风腐化,道德败坏,在部
队时便乱搞男女关系,这样的人居然被提升为处级干部,我看你们邮电部的领导有严重
问题!”
陶三勇的父亲本在拼命挣扎,可当听到说他乱搞男女关系,气势顿时一落千丈,可
红卫兵并没有放过他,依旧英勇的挥舞皮带,皮带落在他的后背上,啪啪直响,不一会
便将他的衬衣给抽破了。
“给他挂上!”
一双破鞋挂在了陶三勇父亲的脖子上,随后又在他身上刷上江湖,贴上大字报。
涂完陶三勇的父亲,徐清的父亲又被拉过来如法炮制,两个人眨眼间便变成了纸人
,红卫兵又将铜锣塞进俩人手中,...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9499
35
来自主题: Thoughts版 - nnd,查了半天也没查到
原来是徐晋如的《红朝士林见闻录》里的八卦。可怜的陈凯歌啊,躺着也中刀。抄一段精彩的:
戏曲电影《群英会》、《借东风》之拍摄,识者咸以为京剧形制已颇遭割裂,不知今之
传世版本,亦是叶公盛兰斗争得来。导演陈怀皑,卽陈凯歌之先考,强不知以为知,如
起霸诸节,并欲横加删削,众不能堪,而无敢言者。独叶公以指戟之,詈曰:“孙子!
你丫懂戏吗?”鲁殿灵光,遂得赖以保留。马连良私语叶曰:“四弟,你今儿可给咱大
家伙儿都出了口恶气!”
附带个叶盛兰的照片:
y******n
发帖数: 421
36
来自主题: NKU版 - 南开聘才
关于公布第十批“千人计划”创业人才、 青年人才入选资格名单公告
2014-01-27 09:51:41
根据“千人计划”有关规定,经形式审查、通信评审、面试评审、公示及复核、审
批等程序,北京泰合源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高源等97人、北京大学杨越等396人,分别
入选第十批“千人计划”创业人才、青年人才资格名单,特此公布。
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专项办公室
2014年1月24日
第十批"千人计划"入选资格名单
(“青年千人计划” 396人)
姓 名 用人单位
杨 越 北京大学
朱 瑞 北京大学
张文彬 北京大学
罗佗平 北京大学
王 初 北京大学
董甦伟 北京大学
徐清华 北京大学
周煦之 北京大学
陈 琦 北京大学
袁天乐 北京大学
何爱彬 北京大学
魏 平 北京大学
李毓龙 北京大学
刘 颖 北京大学
葛 剑 北京大学
杨文元 北京大学
席瑞斌 北京大学
东... 阅读全帖
p*****u
发帖数: 14
37
来自主题: Anhui版 - zz 徽剧
徽剧产生在皖南和安庆一带。明末皖南的戏班唱青阳腔和昆山调,二者互相融合产生
青昆腔,又称四平调。稍后石牌艺人在滚调的基础上吸收西秦腔和当地民歌素材,逐渐从
曲牌体脱出,产生一套唱腔,称石牌调,又称吹腔、安庆梆子。石牌调流传到安庆、桐城
一带又演变为拨子。吹腔与拨子在演出中结合使用,融合为二簧腔,即现在徽剧的前身。
乾隆年间的徽班流行二簧调,乾隆五十五年,安庆徽班班主高朗亭率三庆班进京演出,大
受欢迎。接着,四喜、春台、和春班相继进京演出,徽剧名声大振,京城出现了“戏庄(
即高级剧场)演戏必徽班”的景象。二簧腔对各地许多的戏剧唱腔产生过重要影响。从乾
隆年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安徽有据可查的徽班有60多个,规模最大的四喜班达到180人

徽剧著名的代表人物程长庚,一生主持三庆班,是精忠庙的会首,是继高朗亭之后的著名
徽班领袖,京剧的开山始祖。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成立安徽省徽剧团,收集徽剧剧本达
800余部,整理出水淹七军、齐王点马、醉打山门、龙凤扇等传统剧目30多个。国家领导

曾经多次观看徽剧演出。徽剧的新生还得到梅兰芳、马连良、俞振飞等戏剧艺术家的赞赏
和祝贺。1978年徽州地
c**r
发帖数: 2019
38
墨酥建议我多写一些海南历史人文的东西,我使劲儿想了想,感觉已经江叟才尽了。。
。另外我觉得吧,很多方面的细节,早已有专著伺候,我充其量不过是去抄一遍。。。
所以这里还是多谈谈一些自身的体会吧。
平生印象最深的海南历史人物是海瑞,这无疑要归功于这位清官在民间的美名。清朝嘉
庆和道光年间出版过《海公大红袍全传》和《海公小红袍全传》,又合称《海公案》。
1960年我党文艺战线推出了大名鼎鼎的《海瑞罢官》,大约五年后,对此“新编历史戏
”的公开批判,成为了文革爆发的先兆之一,吴晗最终也为此丧命。六年前,《大明王
朝》的一度热播,海忠介公的美名得以在互联网上广为颂扬。
刚峰先生,就正史记载而言,无疑是我中华之楷模,海南之骄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人们对他的解读也难免打上明显的时代烙印。清代的《海公案》,遵循的基本上是传统
儒家的套路,为民请命勇斗奸佞固然占据了多数情节,但忠君则是海瑞精神的主旨。到
了新中国,京剧《海瑞罢官》自然要突出海瑞的斗争精神,特别是勇于同地主阶级的总
头目--皇帝老儿的无畏斗争,于是对大明天子的忠诚就相对地被忽视了。然而也许就是
对这种斗争的强调,以及对主人公完美英雄形象... 阅读全帖
P******e
发帖数: 2223
39
切,那个啥李双江,候耀文,马连良,董文华,又是什么好鸟。
s******n
发帖数: 459
40
来自主题: Tianjin版 - 关于天津历史的瞎掰
很喜欢看亲王马伯庸胡扯的各类故事。最近在知乎上发现了一位胡扯能力不次于马伯庸
的答主,特点是扯得一本正经,有来道去。以下转几篇他的大作与各位乡亲共享:
0.问题:如何评价天津这个城市?
在天津好多年了,这几年滨海新区建设不错,市区的建设也不错,GDP增长飞速,可是
就是觉得离北上广深差得很远,不是硬件上的,觉得是政府的管理者乃至政府机构的服
务观念,缺乏开放性的思想,大家怎么看呢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2531662/answer/22939450?group_id
答主:沃金,心眼小,报复心强,记性好。
作为一条天津人,我来认真回答这个问题!
@姬轩亦 :听我师父说,天津建城时,城基下头朝下种了很多活人。
首先对于姬喵喵散播的这条妖言,我要出来证明,这是真的!
天津建城时真的头朝下种了很多活人!
宋代的汾阳无德禅师曾经念过两句偈语:“懵懂禅流眼不开,仰山直下蓦头钉。”
这不是在说法渡人,而是在讲解《佛说陀罗尼集经》里的镇龙法!
“牛粪和泥作一龙形,龙尾头向西。咒白芥子打其泥龙,一咒一打一百八遍。以紫檀橛
钉龙项上,其雨即止如上。”
这是... 阅读全帖
v******a
发帖数: 45075
41
来自主题: Xibei版 - 中国文艺界是回族人的天下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VestNine (LUCKY),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中国文艺界是回族人的天下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Feb 25 14:42:44 2013, 美东)
陈纲(著名音乐家,《梁祝》作曲者)
李默然(著名表演家)
李德伦(著名指挥家)
马连良(京剧名角)
侯喜瑞(京剧名角)
于魁智(京剧名角)
沙宝亮(歌手)
屠洪刚(歌手)
蔡国庆(歌手)
马天宇(歌手、影视演员)
马三立(相声演员)
马志明(相声演员)
于宝林(相声演员)
李增瑞(相声演员)
李嘉存(相声演员)
常佩业(相声演员)
曹云金(相声演员)
童自荣
海霞(主持人)
撒贝宁(主持人)
陈鲁豫(主持人)
賈曉晨
王刚(主持人,演员)
蔡明
买红妹(演员)
达式常
丁广泉(相声演员)
米广江(伊斯兰书法家)
陈建斌(演员)
马苏(演员)
刘詩詩(演员)
杜淳(演员)
張睿(歌手,演員)
蒋欣(演员)
连奕名(演员)
那志东(影视演员)
李斯丹妮(歌手)
马坚(文化研究学者)
纳忠(文化研究学者)
白寿彝(历史学家)
张承志(作家、小说... 阅读全帖
v******a
发帖数: 45075
42
来自主题: Xibei版 - 中国文艺界是回族人的天下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VestNine (LUCKY),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中国文艺界是回族人的天下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Feb 25 14:42:44 2013, 美东)
陈纲(著名音乐家,《梁祝》作曲者)
李默然(著名表演家)
李德伦(著名指挥家)
马连良(京剧名角)
侯喜瑞(京剧名角)
于魁智(京剧名角)
沙宝亮(歌手)
屠洪刚(歌手)
蔡国庆(歌手)
马天宇(歌手、影视演员)
马三立(相声演员)
马志明(相声演员)
于宝林(相声演员)
李增瑞(相声演员)
李嘉存(相声演员)
常佩业(相声演员)
曹云金(相声演员)
童自荣
海霞(主持人)
撒贝宁(主持人)
陈鲁豫(主持人)
賈曉晨
王刚(主持人,演员)
蔡明
买红妹(演员)
达式常
丁广泉(相声演员)
米广江(伊斯兰书法家)
陈建斌(演员)
马苏(演员)
刘詩詩(演员)
杜淳(演员)
張睿(歌手,演員)
蒋欣(演员)
连奕名(演员)
那志东(影视演员)
李斯丹妮(歌手)
马坚(文化研究学者)
纳忠(文化研究学者)
白寿彝(历史学家)
张承志(作家、小说... 阅读全帖
h*********r
发帖数: 7786
43
肉夹馍吃过,不怎么好吃唉,不过我在上海一个无名小铺子吃的,估计不是正宗的。
最近在研究北京的菜馆,这个是我的to-go-list:
六家老字号:
砂锅居,酸菜白肉,水晶肘子
松鹤楼,松鼠桂鱼
西来顺,马连良鸭子
同和居,三不蘸,芙蓉鸡片
白魁老号饭庄,白魁烧羊肉
户部街月盛斋,马记酱牛羊肉
全聚德,一鸭四吃,火燎鸭心
鲜口老字号美食街力力餐厅,凉面,口水鸡,夫妻肺片
三元梅园,原味奶酪,奶饽饽,奶卷
什刹海荷花市场
后海东兴顺爆肚张,果子干
护国寺合义斋:卤煮火烧,荷叶粥,门钉肉饼
北京稻香村;京八件
北京西贝莜面村六里桥店-手把肉,自制酸奶,杂粮拼盘
秦唐府(朝阳门店),推荐菜单腊汁肉夹馍,羊肉泡馍,酸汤水饺,油泼扯面。

汤。
个团
大明
我只
能去
X*V
发帖数: 1431
4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Communipig (共产猪),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郎朗红曲“上甘岭”掺假 “英雄儿女”虚构 (转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Feb 4 06:52:53 2011, 美东)
发信人: Communipig (共产猪), 信区: ChinaNews
标 题: 郎朗红曲“上甘岭”掺假 “英雄儿女”虚构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Feb 4 06:41:46 2011, 美东)
三角山地形图。(网络史料图片)
(大纪元记者李晓宇综合报导)在美国总统奥巴马招待胡锦涛的国宴上,郎朗弹奏的中
共红色经典电影“上甘岭”主题曲“我的祖国”,其中搀杂另一部影片《英雄儿女》的
主题曲《英雄赞歌》,在海内外引起轩然大波。这两首曲子在中国家喻户晓,被外界认
为有强烈的血腥味和仇美情绪。
面对媒体追问,郎朗表示自己不知道《我的祖国》的任何背景。但在大陆,被中共捧为
韩战“决定性胜利”的上甘岭战役有关内容,从小学到大学的课本及文艺作品中随处可
见,其插曲《我的祖国》更是伴随大陆几代人的成长...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45
http://www.voachinese.com/content/article-20110623-china-cultur
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史称“十年浩劫”。这十年是
中国最高领导人毛泽东一生中最具有争议性的十年,也是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历史最讳莫
如深的十年。
毛泽东在晚年时曾表示,他这一生干了两件事,一件是赶走蒋介石和日本人,另一件就
是发动文化大革命。他表示对文革“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十分担心身后对
文革的评价。他去世前为文革定下“七三开”的调子,也就是七分肯定,三分否定。具
有讽刺意义的是,曾经在毛在世时承诺对文革“永不翻案”的邓小平,最终还是在掌握
中共大权之后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不过,尽管中共早在1981年就正式否定文化大革命,但实际上多年来一直对有关文革的
研究和讨论采取压制的态度,使得大量有关文革的历史资料被隐瞒或者流失。有关文革
的集体记忆,也随着经历文革的人逐渐逝去而淡化了。
*中共党史:毛泽东好心办坏事*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重申,文革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
,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