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n 发帖数: 1568 | 1 叶大师的话翻译出来就是既不能流芳千古,那就遗臭万年吧. |
|
|
r****y 发帖数: 26819 | 3 还不能过早下结论,四大名著张纪中已经拍了仨,就差红楼梦了。叶锦添大概空前,
很可能不绝后。 |
|
l******n 发帖数: 2631 | 4 俺建议,既然李名导叶大师这么喜欢象征手法,青啊白啊红啊,干嘛不直接抹上戏曲脸
谱上台呢,比衣服更直接,大奸呢抹个大白脸,文武丑呢抹个白豆腐干,性格复杂多变
的可以来个变脸嘛,多一目了然啊。或者学布莱希特的现代戏剧,角色演员跳进跳出,
给自己加 comment,多有教育意义啊,还古典现代后现代浑然一体,有时代特征。
或者去找乐嘉老师,共同研发性格色彩学。 |
|
|
a****c 发帖数: 3827 | 6 no,我现在对纪中哥的印象相当好,起码人家选的人都挺好看的,老张的景色选得也不
错,应该不会那个假鸟啥的来糊弄。所以我有信心,老张不会比这回更差。不过好像老
张说了不喜欢红楼梦,他不会拍的。叶大师的江湖地位那是有保证的。 |
|
a****c 发帖数: 3827 | 7 真抹上戏曲脸谱,人应该不会像现在这么难看的。脸谱面目分明,眉毛都勒上去的。戏
曲那一套东西太贵,新红楼弄不起,凑合凑合就算了。 |
|
x*****i 发帖数: 5035 | 8 "其实他们原本就不是要拍一个大众认可的严肃的红楼梦,说到底还是钱在作怪。" |
|
c*****g 发帖数: 849 | 9 红楼梦里对人物的服饰发型有详细的描述,女子的服饰偏清朝,男子的偏明朝,这些造型不是受越剧影响的,是曹雪芹写出来的。87版的服装发髻也是参考红学专家意见的。新版的完全不尊重原著,而且从开拍前就没打算尊重原著,不然这个铜钱头就不会留到现在。叶说资金有限,但87年的资金难道就比新版的多?
当他问:你为什么觉得《红楼梦》是写实主义的?那贾宝玉是清朝的吗?为什么不剃头呢?我为什么不能做这样的造型呢?以后还会有很多版的《红楼梦》,为什么不可以有一次是我这样的?
我只想说:曹雪芹写的你为什么不好好看?不好好看你为什么要拍它?你可以做这样的造型,为什么要叫《红楼梦》? |
|
x****o 发帖数: 21566 | 10 公道说一句,现在物价飞涨,暗箱操作,资金已经无法简单和87相比
但是新红楼确实是一部极其失败的影视作品
造型不是受越剧
影响的,是曹雪芹写出来的。87版的服装发髻也是参考红学专家意见的。新版的完全不
尊重原著,而
且从开拍前就没打算尊重原著,不然这个铜钱头就不会留到现在。叶说资金有限,但87
年的资金难道
就比新版的多?
头呢?我为什么
不能做这样的造型呢?以后还会有很多版的《红楼梦》,为什么不可以有一次是我这样
的?
的造型,为什么
要叫《红楼梦》? |
|
l******n 发帖数: 2631 | 11 贵啥,不就抹个粉底,擦些胭脂,勾个眉眼油彩,戴个网巾,贴个片子鬓发啥的,反正
叶导张天师喜欢表达戏如生人我不分的肤浅哲学境界,发饰一律用头套好了,男一套女
一套,谁上场谁戴。。。 |
|
H****H 发帖数: 11039 | 12 我也不讨厌大胡子,比港台拍的好多了。
帅哥美女至少是有保障的。 |
|
c*****g 发帖数: 849 | 13 只能说钱没用到实处。87版有一集几个镜头里宝玉的被子还带破洞,虽然是导演疏忽,
但也说明他们资金缺乏,一个道具用好久,可还是认认真真地拍出一部鸿篇巨著来。 |
|
|
a****c 发帖数: 3827 | 15 正经戏曲那一套很贵的,你要像叶大师不怕挨骂也要捞钱的这么搞当然钱都能揣自己腰
包里了。 |
|
a****c 发帖数: 3827 | 16 我其实不反对老叶瞎搞,但是瞎搞出来让人能接受第一条是看起来要好看。老叶整出来
这一套幺蛾子,太丑了;再加上演员长得也经不起考验,丑上加丑的。但凡电视剧里有
一个帅哥,我就会很宽容了,我相信肯定不少人也会因为帅哥美女宽容的。可惜衣服不
好看,人也不好看。
造型不是受越剧影响的,是曹雪芹写出来的。87版的服装发髻也是参考红学专家意见的
。新版的完全不尊重原著,而且从开拍前就没打算尊重原著,不然这个铜钱头就不会留
到现在。叶说资金有限,但87年的资金难道就比新版的多?
头呢?我为什么不能做这样的造型呢?以后还会有很多版的《红楼梦》,为什么不可以
有一次是我这样的?
的造型,为什么要叫《红楼梦》? |
|
l******n 发帖数: 2631 | 17 也还好吧。。。可以直接向各昆剧团租借,要啥有啥,也捎带着昆曲赚些外快,不都
号称自负盈亏了嘛,也免得四处唱堂会打秋风仰人鼻息,听上头使唤搞啥精品工程,
俺这个主意一出,他们必定喜欢,嗯。 |
|
l******n 发帖数: 2631 | 18 人家正经贴片子的可以修脸型,太尖太圆的都可以遮住改过,一个个光彩夺目,顾盼生
辉,叶大师这个片子愣是把十七八大姑娘变成包子。 |
|
T*C 发帖数: 3040 | 19 所以说贴片子是舞台妆的一部分,还要和脸上的一套配合,把眉眼夸张勾勒,整体看就
很美。画上鬓角的头发,更起到瘦脸效果。叶大师是贴片子又不画眉毛,每个人都搞得
面目不清,分不出谁是谁,整个一个画虎不成反类犬。说实话我看到现在连湘云还没认下,
更别提三春了, 能记得住的只因长太丑。 |
|
l******n 发帖数: 2631 | 20 哪,人家名导大师级别的人物觉得这个身份模糊who am I的哲学意义很深刻,一定要
用无面目统一着装的艺术手法传递给观众,让大家都恍然大悟,殊不知手段既幼稚,
所谓思想更是烂熟到不值一哂。
认下, |
|
T*C 发帖数: 3040 | 21 那脸部都打上马赛克算了,更加面目统一了。
我开始还寻思,李少红找了这么一帮又老又胖又丑的男人来演林如海,雨村, 贾政之辈
,难道是为了衬托"女儿是水做的,男儿是泥做的,见了女儿便清爽"的意思?后来看了
秦钟之流,才发现原来导演没啥深层含义,就是用关系户来恶心观众的。 |
|
s***y 发帖数: 3042 | 22 新红其实挺好看,但是这个铜钱头的造型,太糟糕。如果不是这个怪异造型,新红将是
一个经典。 |
|
a****c 发帖数: 3827 | 23 女的都长那样了,男的只要性别没搞错就行了,别太挑剔了。
之辈 |
|
g********r 发帖数: 2630 | 24 这个叶锦添出名的目的反正达到了。否则全国观众知道他的也不会多。现在一说铜钱头
,大家就想到他了。 |
|
|
n**q 发帖数: 1147 | 26 我看了10几集,那些姑娘就只认得肥黛,带红花那个道姑,其他觉得就一个样-肥包子
一堆。 决定不看了,李少红把红楼梦糟蹋成这个样子
认下, |
|
d*****l 发帖数: 8441 | 27 谁要她去“创新”了?要拍也要拍象一点儿啊,搞个齐刷刷的额贴,剧组
化妆和头饰倒是省事儿了,肯定比有针对性的搞每个人的头饰要省钱,可
是有哪个古人家里成天穿戏装生活的?又不是戏子。 |
|
a**********t 发帖数: 9684 | 28 Nod,好歹他拍的前面几个金庸的东西还没这么雷 |
|
C******e 发帖数: 243 | 29 清朝演京戏旦角的都是男的,每人一个大秃脑瓢,那时有没有假发套,于是就贴片。这
么简单的道理,叶大师怎么就没想明白呢? |
|
p****p 发帖数: 2052 | 30 也不能这么说
老张的李版郭靖周版杨康还是我心中的最雷。。 |
|
x*****i 发帖数: 5035 | 31 终于下载好了大部分了,开始看,我觉得铜钱头还算可以接受的,最失败的还是那些快
镜头,李少红的戏摄影都是她老公,他们这是玩的啥花头,不怕把观众晃晕? |
|
f***a 发帖数: 11477 | 32 这个歌和前一系列边疆行的主题歌,边疆颂歌,都是李杰作的曲,宋祖英唱的。
李杰是个非常神奇的人物,一般人们把这样的人叫做鬼才,比如魏明伦。他本身卖菜的
,1988年在一片西北风里面,异军突起得了通俗唱法冠军。后来作曲。作一张专辑就死
一次,就算2011年他已经大红了,新专辑还是卖不出去。
他写了好多著名单曲,比如孙楠同学的五星红旗,王菲悦的水上花。
这个远方家系列找他作曲太合适了。他曾经到各民族地区采风。本身通俗作曲出身,写
民族歌曲有一种舒展,优美,不炫技,不矫情。 |
|
|
C********g 发帖数: 9656 | 3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naNews 讨论区 】
发信人: Communipig (共产猪), 信区: ChinaNews
标 题: 乌有之乡摆乌龙 明骂茅于轼暗讽毛泽东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Jun 8 22:54:37 2011, 美东)
【2011年06月09日讯】6•4前,毛左网站《乌有之乡》罕有发表了作者四野山人
以文言文撰写的明骂茅于轼暗讽毛泽东的檄文,引发热议转载,毛左愤青们更被讽笑没
文化,只看标题就如获至宝刊登此文。目前此文已被《乌有之乡》删除,只能通过网页
快照看到曾在《乌有之乡》刊登过。
《讨茅于轼檄》此文文白兼顾,正话反说历数毛泽东之“丰功伟绩”,实则揭露了毛泽
东祸害中华的各种历史罪行及淫乱生活。有人认为此笔法,疑似前两年网路流传的《杨
佳传》。
还有人认为作者运用春秋笔法痛快淋漓,思想清醒旷达,古典文学修养精湛,有可能是
巴蜀怪才魏明伦所作。
更多人是取笑毛左愤青“是一群无脑蠢货,这个帖子是再好不过案例”,这正应了毛泽
东所讲的“知识越多越反动”,毛左的“粉丝”自然也会响应毛的号召,不会去学文言
文这个“四旧”。
“栖云山... 阅读全帖 |
|
i*********s 发帖数: 2451 | 35 摘自魏明伦作《盲马》序。
《家丑》原文长达万言。笔酣墨饱,一言难尽。我试用微型缩写,以供急性读
者了解《家丑》故事梗概。
我家老爷爷,专业酿酒,业余爱好奇特,一生以殴
打我奶奶为乐。奶奶逆来顺受,屡打屡倒,屡倒屡起,屡
次头破血流,伊若一具有形无声之“不倒婆”。
周而复始,我爸爸不平久矣,忍无可忍,拳头挥向
爷爷,呼唤奶奶速来复仇。奶奶怒不可遏,猛举酒瓶砸
去。所砸者,非打她之暴戾老头,乃替她复仇之不肖儿
子也!
爷爷逝,奶奶孤,追思挨打滋味无穷,不挨似乎难
以为人?黄昏倚门,盼望爷爷挥拳归来……
奶奶无疾而终,遗嘱甚简,唯愿与擅打之丈夫合葬
一坟。
爸爸坚不从命,另行分葬。妈妈突然深夜发狂,作
奶奶声,罚爸爸跪,责其拆散亲生父母。爸爸惧,邻里
惊,遵照遗嘱,迁坟合葬。
上代瞑目,二代放心,三代孙儿我,自寻僻静处痛
哭一场,不知为谁悲恸卜……
我这干瘪瘪的介绍,远远传达不出小说的丰满精彩。那细腻的心态描写 |
|
发帖数: 1 | 36 每个时代都有擅长写作的人,但能在青史留名的却很少。在当前中国能载入文学史册的恐怕只有寥寥几个,贾平凹就是其中首屈一指的一位。
贾平凹是鬼才,能有此称号的现代作家,除了他就是魏明伦,当然还有台湾的李敖。这些都是我喜爱的作家,但贾平凹更令我感到钦佩。因为他的文字全是自己的所历所感,来自泥土,扎根农村,是其他人所达不到的。
可以说乡村文学的辉煌,大多都是贾平凹所支撑的。要不是他,乡村文学会逊色不少。很少有人像他那样长期走近农村,把一个地域和地方的风土人情,写得如此的淋漓尽致。
在日本有一个作家村上春树,走的是都市路线,和贾平凹是反其道而行之的。两个人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想在中国,如果有人能像贾平凹写农村那样写城市生活,一样会取得不错的成就,当然前提是有贾和村上的文笔。
至于贾平凹的写作风格,仁者见仁,喜欢和吐槽的都有。就我个人而言,我喜欢他的清澈文笔,但不喜欢他一些情绪化的内容。他的文字也不是每篇都很好,有时候写的句子和段落,不土不洋,不中不外,语言上想兼收并蓄,其实很难真正的融合。
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读读看。
总之他的作品是值得一看的,他也并非浪得虚名。但不要被一致的赞誉所以蒙蔽,还是要... 阅读全帖 |
|
r*****1 发帖数: 59 | 37 这个剧,我以前也参与过。鬼才魏明伦导的那次,印象很深。作为一个成都人,我不是
那么喜欢听川剧,太铿锵了。不过很多时候那种韵味是很难忘的。 |
|
s*******y 发帖数: 46535 | 38 魏明伦不是写过一个川剧版的,不过那个跟楼主的问题又不搭界了 |
|
j**********e 发帖数: 6 | 39 他的情书还是不要贴了吧,免得谬种流传,只提一个小细节,在给新情人的信中称自己的
前妻是那个女人,泼妇,谤言人家不轨,喜新厌旧也不能这么过分吧。徐志摩其实也有这
问题,虽然要好得多。文化剧烈转型时,就像五四时期和现在,人性本身的欲望和幻想也
就找到了合理借口,但也不免被漩涡卷到底儿,尤其是弱者,还是小心为妙,看看鲁迅的
<伤逝>就知道了。
当然,他们跟鲁迅一样,也可以说是旧婚姻的受害者,让我们看看鲁迅的立身行事,自己
死后,爱妻还要承担前妻的生活负担,这就是人格的力量;也就难怪魏明伦对鲁迅先生大
加赞赏。
关于人与文的分离,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人性所存在的问题,即使以社会良心自居的知
识分子也是躲不过的,尤其中国传统中无处不纳其伪,所以前头抽香烟,后边放臭屁,比
比皆是。这些人的创作,当然也会精妙绝伦,但我只能欣赏和赞叹,而难以产生强烈的共
鸣,就像有的美丽,你只会远远的欣赏和赞美,而有的美丽,你却想拥之入怀——当然,
这不能完全代表其艺术价值高低。 |
|
h****k 发帖数: 98 | 40 作为剧作家,有点“同行是冤家”的感觉。
中国本来就是一个几乎没有宗教信仰,高度崇尚个人崇拜的国家。千百年来老百姓如果不
指望出现几个还说的过去的皇帝还能指望什么呢?
不要光说什么“奴性”,试问中国没有奴性的人有几个有好下场的呢?
’
访
体
缺
来
代
的
犬
的
力
是
半
,
清
土
,
代
明
灾
残
叫
一
美
权 |
|
x*****u 发帖数: 3419 | 41 对!所以正应该大力宣传,指望奴性将会带来的好下场。真的,没点特色,怎么样能自
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呢!? |
|
g*****n 发帖数: 37 | 42 这篇文章有一定的道理,但失之偏激,我痛击之.我痛击的纲领如下:
1.魏痛击这一文化现象本身,而不痛击导致产生这一文化现象之背后之深层原因
大陆的文化创作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很大.上以"五个一"工程加以引导,中有大批御用
文人繁荣创作,下则封杀任何敢于违禁的作品或企图.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要创作出
既被群众喜闻乐见,有被当局恩准的作品,可想而知有多难了.看看这二十年来红过的
本土文化,忘朔的小说,现在的帝王热,也只有这样的,才能热起来.否则上头一封杀,
还热什么呀.
2.二月河的小说在文学创作上是否有所突破?
我是粗人,不敢乱说.不过我也看过不少小说,尤其钟爱历史小说.二月河的小说是很
吸引人的,尤其是<<九王夺嫡>>那一部,凿实精彩.
3.群众喜欢二月河的小说
文化创作作为一种商品,最终是由欣赏者决定其价值的.欣赏者多,接受程度高,是不是
其价值就大一点呢?(准备爱砖头).金庸专写武侠小说,现在不也有金学了吗?
4.二月河的历史小说真的不能鉴今吗?
这是魏文中的一个观点,帝王热宣扬封建糟粕,和时代格格不入.我前不久正好又重读了
二月河的小说,为了解闷,还真的有所得:那就是"老二下台论".皇 |
|
x*****u 发帖数: 3419 | 43 个人认为,从古自今,帝王将相,到现在了,还在帝王将相,实在是一件可恨的事情。我
想魏的意思,是很希望上面能有所动作,可是我想,上头大概是巴不得帝王将相的吧。所
以这件事,只能由下至上,而不能盼望由上至下的。
我想鲁迅当年推荐大家不读中国书,一定不是因为中国书的一无是处,而是觉得读之弊大
于利吧。
黄’
采访
中体
也缺
民来
时代
大的
平犬
们的
全力
往是 |
|
h****k 发帖数: 98 | 44 strongly support
我
所
大
了
,
是
天
‘
话
集 |
|
x*****u 发帖数: 3419 | 45 不能说你说的没有道理,实际上,很有道理,但是,我想说,越有道理,这件事就越糟
糕。假定现在还有皇帝的话,你的话一定也会大受欢迎起来。说明白一点,我可以选择
阶级论,也可以不要,选择的依据是我想干什么。也许阁下并没有这样的意思,但
有这样的效果,无疑是很可悲的。
同样的逻辑可以用在二月河的作品上,写的越好,越应该流行,这件事就越糟糕。问题
在于,这些帝王戏,值不值得和为什么这般流行? |
|
s*****i 发帖数: 81 | 46 值得流行??这个有意思。我相信所谓集体无意识就是文化。流行的东西,想来是从某个
角度或者某种意义上契合这种潜在的无意识的某个集体。那你说一个东西,一个作品,一
个现像,一个观点,怎么叫做值得去“契合”,怎么叫不值得去“契合”。非礼勿言,非
礼勿视,非礼勿听?
的不
祸国
但在
人的
较容
责“
本身
习惯
以绝
的大
到这 |
|
t*******n 发帖数: 4445 | 47 偶是这么理解的:
一、中国不管是封建社会还是共产社会,都有个传统:本朝的事是不宜写的,实在要写也
得拐弯抹角:要么借古讽今(象《长恨歌》,白痴读者都知道说的是唐明皇,但一开头还
是要曰“汉皇重色”),要么借男女讽君臣。
在封建王朝,歌颂前朝有讽刺本朝的嫌疑,“戏说”有蔑视皇位的嫌疑。所以也不能
太肉麻,一般不大出官编史书的范围。现在, 由于乾隆爷的年代旧而老佛爷的年代比较
近,俗文学拍马前者是安全的,而《走向共和》分析后者还要冒政治上的危险。
二、这些帝王戏基本属于庸俗文学。庸俗文学不能说就是坏文学,就不值得存在了。莎士
比亚看多了,还得看Harry Potter 之类的换换脑子呢。不过太流行了,太多的人捧为经
典文学,也确实有问题了。
有什么样的读者,就有什么样的作家给他们写东西。另外庸俗的东西看久了,一个人
原来挺好的品味也会近墨者黑。中国读者的品味是不是被操纵坏了,很难说。偶看中文小
说向来不多,在别的领域举个例子为证。
戏剧:文革期间就十大样板戏可看。看久了还觉得挺美。没在那年头下长大的(包括在
下),今天再去看看那些剧本----说是垃圾大概有人不高兴,但起 |
|
b****l 发帖数: 8 | 48 我已经很久没有逐字逐句的回复帖子了,但是这次就再麻烦一下吧。
原因很简单,我在你的回帖里看不出什么逻辑。
我的帖子意思很简单,所谓以“皇帝都是坏蛋”来痛击“皇帝崇拜戏”的说法本身就是不
客观的。阶级论是不可取的,因为它过于片面,以偏概全,以整体解释个体。如果就史考
原则来说,按照阶级论而写成的史学作品都不可避免的以“非好即坏”的二元论思想解释
历史事件与人物,这就好象只用黑白两色来表现大千世界一样,完全无法达到史料记载和
研究的目的。
使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以多元论来看待一个皇帝,承认人的多面性是糟糕的事情呢?这
和现在有没有皇帝又有什么关系呢?史学研究可以选择阶级论,就好象绘画可以选择油画
也可以选择素描一样,阶级论和人性论,二元论和多元论都是解释一个现象的方法。一个
人的身上肯定会有他所在阶级的烙印,但是用这个“烙印”来解释他的所有行动却是片面
的。
选择某种解释方法的理由并不是“我想干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更能全面的了解,
表现一个人或者一个历史事件。
二月河的作品无疑是流行作品,无论是作品深度和写作手法都登不得台面。茶余饭后随便
看看,消遣一下就可以了,不必太过认真。
我并 |
|
d**a 发帖数: 75 | 49 余杰的姿势
何东
小余曾引据他北大老师一句名言:“对于他们来说,理论、信仰
、语言等等,都是随手拈来,抛来抛去,他自己则穿行于这种混乱的
制度和混乱的语言当中。”这话却可以形容他自己
以小欺老清算文革旧账的游戏,似乎正在某几位年轻学子中相当
时髦。于是从几年前开始,我们就眼看面色白晰的余杰,毫无历史负
担也毫无精神负担更毫无道德负担,就把余秋雨请到了他自设的精致
鸡尾审判桌前。
从小余最早向老余发难伊始,我一直不太关心余杰是否真的胸怀
凛然正义,而一直比较感兴趣的,还是他攻击老余时不断变换的种种
姿势。
从一开始小余挑斗老余也好,到后来小余经四川魏明伦牵线,一
见老余的面儿就握手言和大造温馨气氛也好。眼下这年月,众人皆说
“和气生财”,好就是了,了就是好。可谁知,余杰刚从四川回到北
京,腰身一扭舞姿一变又换了姿势――《我没有和余秋雨握手言和》
。如此来回这一番“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之后的几个月里,小余
那白晰面孔加眯眯笑的柔弱照片,就不断被悬挂在各报刊的“大王旗
”上了,而且照片上他那似笑非笑、终于荣登“排行榜”少年得志的
洋洋表情,就越来越对无风浪三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