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Astronomy版 - HMXT今年发射吗?
相关主题
TG的天文是不是要发达了欧洲ALMA望远镜巨型天线运至5000米智利高原
每日一图 星系團Abell 1689附近的扭曲空間浅谈双筒望远镜
引力波探测即将开启天文观测的新窗口彗 星 搜 寻
欧洲宇航局宣布与印度联合实施月球探测计划百武彗星发现者--百武裕司逝世
伽玛射线爆发致美宇航局卫星暂时失明每日一图 0313-192: 行為錯誤的星系
国家天文台启动8大天文工程 与生活息息相关双筒望远镜能看到什么?
LAMOST望远镜全部子镜在兴隆观测站完成安装一颗小行星近距离掠过地球 仅提前15小时发现
[zz]我国自主发明最大光学望远镜落成哈勃望远镜首次拍到小行星碰撞照片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李惕话题: hxmt话题: x射线话题: 望远镜话题: hmxt
进入Astronom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j****c
发帖数: 19908
1
rt
有什么关于HMXT的消息吗?
s*******n
发帖数: 1474
2
HXMT
今年肯定不会发射

【在 j****c 的大作中提到】
: rt
: 有什么关于HMXT的消息吗?

j****c
发帖数: 19908
3
消息来源?
能透露些更多关于HXMT的信息吗?

【在 s*******n 的大作中提到】
: HXMT
: 今年肯定不会发射

S***n
发帖数: 330
4
终于找到了 -
[转载]中国空间望远镜HXMT的登天之难 (去年的文章!)
2005年,HXMT作为中国第一颗天文卫星纳入“十一五”科学规划。原本预计2010年升空
的望远镜,因为经费问题一拖再拖,至今工程仍未立项。
编者按 近30年来,望远镜的升级换代,使天文学界几乎每年都能得到激动人心的
发现。在改变了人类宇宙观的同时,也贡献了十几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遗憾的是,
这些发现基本上与中国天文学家无关。
从一个天文项目的波折、国外青少年兴趣培养、大学天文学科教育3个方面解读,
或许我们能找到答案。
贪婪的“大眼”盯着太空,捕捉来自远方的电磁波。谁能最先探测到新的信号,谁
就能有领先世界的天文发现。
中科院院士李惕碚一度满怀希望——他主持研制的空间望远镜HXMT,具备全球独家
的技术,一旦发射上天,将开辟一块新的天文学领域。
可一等就是十几年。在一遍又一遍的国家论证后,2005年,HXMT作为中国第一颗天
文卫星纳入“十一五”科学规划。让李惕碚无奈的是,原本预计2010年升空的望远镜,
因为经费问题一拖再拖,至今工程仍未立项。中国天文学家曾经拥有的开拓机会,不仅
失之交臂,而且渐行渐远。
十二年的论证
为了研究黑洞,天文学家必须要探测和分析黑洞周围散发的硬X射线。硬X射线巡天
在上世纪90年代被美国航天航空局(NASA)和国家科学委员看作是天文物理的首要任务。
观测硬X射线依靠的传统成像技术复杂和昂贵,实现硬X射线巡天一直是难题,美国
直到上世纪末也没有解决。
1993年,李惕碚在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做X射线观测时,和同事提出了一种新的成像
技术——直接解调方法。他们研制的新式硬X射线探测器,搭载高空气球上天观测了黑
洞,得出了比美国同行好得多的结果。
“使用便宜的仪器,得出的图像分辨率却更高。”李惕碚意识到了新探测器的潜力
,“我们可以抢在美国前头实现硬X射线巡天,十拿九稳。”新的观测技术,可能使原
本空白的天图上,增添上千个新的黑洞。
同年,高能物理所和国家天文台建议将“空间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项目
纳入“九五”重大科学工程。
然而,学界很多人不相信李惕碚等人的方法能奏效。HXMT最终没有进入“九五”。
接下来十几年,为了判断HXMT是否可行,国家进行了反复的论证。上世纪90年代后期,
国际学界慢慢接受了直接解调方法,新方法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各方疑虑逐渐打消。
“科学上的质疑是健康的。在美国同样要有质疑,有论证。”李惕碚说,“但相比
起来,我们的科学论证时间太长了。很遗憾,毕竟这样的机遇不多。”
2005年,HXMT终于入选“十一五”科学规划,准备作为中国第一颗天文卫星发射升
空。
触手可及的前沿
HXMT的两个竞争者,欧洲的INTEGRAL望远镜和美国的SWIFT望远镜已分别于2002年
和2004年成功发射。它们基于传统成像技术,虽然能力逊于HXMT,但取得了开拓性的成
就。
根据2009年美国的一项统计排名,近30年来,科学产出最大的望远镜中,排名第一
的是“斯隆”,第二是SWIFT,第三是著名的“哈勃”。让中国天文学界遗憾的是,无
论是斯隆,还是SWIFT,中国都本可以跟它们一争先后。
“讨论‘九五’规划时,LAMOST(郭守敬望远镜)准备实现多光谱巡天,我们要实
现硬X射线巡天,这两项在当时世界上都是新的。”李惕碚回忆说,“LAMOST当时被天
文学界列为第一个推荐项目,当时认为很有希望真正抢到世界第一,开拓一个新的领域
。它比斯隆要早很多。”
但是,建于河北兴隆的LAMOST同样是一拖再拖,直到2009年才建成。“而美国抢先
出来了斯隆巡天,虽然指标比LAMOST差,但你没有啊。”
SWIFT带来了同样的郁闷——“当时如果花5—8年时间,让HXMT上天,就会开拓一
个新领域,得到许多新发现。”李惕碚认为,如今HXMT仍有能力做出更多的发现,但意
义完全不一样了。
“现在看来,进入‘九五’规划的时候,中国的学者是有眼光的,能够提出前瞻性
的项目。”李惕碚说,“问题是拖了太长时间。”
部门条块分割的受害者
尽管开创性的意义不再,但李惕碚没有想到,HXMT被国家肯定之后,工程却仍然迟
迟无法立项。
2007年3月,中国发布《“十一五”空间科学发展规划》,提出“自主研制硬X射线
调制望远镜,计划2010年发射上天,实现我国空间天文卫星零的突破,在黑洞物理研究
等领域取得突破”。世界各大通讯社以及《科学》等媒体马上进行报道。同年10月,国
务院批准《航天发展“十一五”规划》,要求“优先支持面向重大科学问题的自主创新
项目,研制硬X射线望远镜”。
经国防科工委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评估,HXMT工程需要人民币10亿元。然而
,“10个亿的经费,财政部只承担8个亿,剩下2亿要我们自筹。”李惕碚从相关的973
项目里和前期项目里拿钱,又从他所在的清华大学借钱,最后大约还差9000万。
由此HXMT的资金筹措陷入僵局。去年《科学新闻》曾予以报道,但问题至今无解。
“十一五”快结束了,工程仍然无法开工。几经讨论后,卫星准备推迟到“十二五
”发射,所需资金仍然“先由各单位垫措”。
李惕碚感到很无奈:一个纳入国家空间科学规划,被国际关注的项目却做不下去,
没有理由。
他表示,HXMT还停留在原类型阶段。就算立项之后,也得两三年紧张工作才能将卫
星送上天——平台之间的对接、环境模拟实验、购买限制级的元器件……种种工程问题
都可能耗费工夫。
“这样拖下去,损失的是科学产出。我们很着急。”李惕碚说,“如果我们还在打
基础阶段、跟踪前沿阶段,拖个一两年完全可以。但对于原始创新,拖不起。”
科学体制的拖累
李惕碚不觉得这是任何一个部门的错误,他认为根本原因是中国缺少一个统筹总揽
的机构,比如美国的NASA和欧洲航空局(ESA),它们都是直接负责的管理部门。按照
过去的惯例,国防科工委(后来改为国防科工局)负责空间技术,但实际上李惕碚要同
时和好几个部门打交道,“每个部门都说很重视,但谁重视也不管用”。
“大型项目要争取多方面支持,这一点上美国人和我们一样。但他们不会在立项上
发愁。”李惕碚认为,NASA的决策有明确的目标:在若干重要科研领域,美国要占全世
界第一。“项目的时间表就是冲着这个目标去的。他们从创意到卫星上天,往往只用5
年。为了抢时间实现世界第一,甚至可能砍掉一些东西。”
经费上,NASA也很慷慨。“除了卫星项目的钱,它也给科学系统的钱。卫星上天后
,还有一笔钱,发给那些从卫星数据里分析结果的人,计算机、雇人、发表文章等等开
支都可以从这里报销。”
李惕碚介绍说,美国国会对项目的评价标准是解决了哪些科学前沿问题。中国的实
验科学家,总要面临经费被砍的危险。
“我们整个的科学导向不是追求科学创新,而是追求考核,追求政绩,追求可以向
上级交账的指标。”李惕碚说,“这在过去可能是有道理的,但新阶段应该有新的思路
、标准和做法。”(本报北京8月7日电)
1 (共1页)
进入Astronom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哈勃望远镜首次拍到小行星碰撞照片伽玛射线爆发致美宇航局卫星暂时失明
科学家发现8000万公里外首颗地球小行星伴侣国家天文台启动8大天文工程 与生活息息相关
unidentified_titleLAMOST望远镜全部子镜在兴隆观测站完成安装
哈勃发现前所未有的激波[zz]我国自主发明最大光学望远镜落成
TG的天文是不是要发达了欧洲ALMA望远镜巨型天线运至5000米智利高原
每日一图 星系團Abell 1689附近的扭曲空間浅谈双筒望远镜
引力波探测即将开启天文观测的新窗口彗 星 搜 寻
欧洲宇航局宣布与印度联合实施月球探测计划百武彗星发现者--百武裕司逝世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李惕话题: hxmt话题: x射线话题: 望远镜话题: hm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