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 发帖数: 11227 | 1 发信人: Sytick(Amman), 信区: BackHome
标题: 洋码头假货一直有,只是这次闹大了
发信站: BBS未名空间站(Mon Jul 17 11:16:12 2017,GMT)
一直以100%海外正品购物平台作为宣传卖点的洋码头又一次被曝出了假货风波。和
以往用户在论坛爆料引起的小波澜不同,这次事情闹得比较大,一名媒体记者在洋码头
卧底当买手,结果发现洋码头的监管程序如同虚设,国内400元的高仿包,寄到海外转
一圈之后,就能够在洋码头卖出7000元的高价。
虽然洋码头对“记者假货测试”的回应认为,记者卧底做买手自买自卖属于非正常
交易,但是仍然不能阻挡外界对其平台发展模式是否靠谱的质疑,假货测试固然在做法
上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不过这个测试中,洋码头的监管在整个代购流程、买手认证、货
源核实、交易等过程中,没有发挥出平台本应发挥的作用。
成立于2009年的洋码头,主要有两种运营模式——C2C和B2C。C2C模式通过拓展个
人买手来对接用户的需求。买手主要以居住在海外的个人为主,通过提供海外住址和个
人信用卡账单等资料,认证之后就可以在平台直接对接用户,这种模式将原本活跃在朋
友圈、微信的无保障的代购业务进行了规范化,同时也能够扩充平台的SKU。B2C模式则
是用户可以通过洋码头直接连接到国外的线下门店,直接下单。洋码头的B2C模式之前
主要是在PC端实现,移动端的业务则主要采用C2C模式,平台通过提供物流等支撑服务
盈利。
而洋码头令人诟病的,就是C2C模式下的海外买手代购货品过程中无法跳过的“假
货可能”。假货一直是所有电子商务平台都在面临的挑战。特别是随着近些年跨境电商
的崛起,海外商品的产品售后环节缺乏,维权难度大,又让海外商品假货问题更加泛滥
。货不对版是跨境电商经常被曝出的问题。中国海关数据显示,海关近年来在进口环节
查获的侵权案件以年均10%的速率持续增长。2016年,全国海关共查扣涉嫌侵犯自主知
识产权货物757.85万余件,同比增长13.20%。而这些则只是被查处的一部分。
海淘交易中,假货问题最严重的,还要属监管比较弱的代购模式。代购这几年的市
场增长,非常可观,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预测,中国内地海淘族人数将于2018年增
长到3560万人,代购交易规模也将超过1万亿元。售卖正品的利润我们尚不知道,但是
假货利润之大,足以让不少买手和商家铤而走险。像是这次记者的假货测试,400元的
假货包可以在平台卖到7000元,利润可以有6000元。马克思的资本论中的经典论点,相
信大家都有印象,如果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资本就会蠢蠢欲动;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
利润,资本就会冒险;如果有百分之一百的利润,资本就敢于冒绞首的危险;如果有百分
之三百的利润,资本就敢于践踏人间一切法律。
况且,从这次记者的假货测试我们可以发现,如果买手真的在洋码头上售假,监管
风险和后续的惩处,和能够获得的高利润相比,根本不值一提。洋码头在公告中表示,
类似“自买自卖”的非正常交易订单,风控系统确实很难覆盖,但对于正常的交易行为
,洋码头布置的四道防线可以有效保障消费者权益。所谓的四道防线,即买手认证机制
,流量分发布控机制,物流监控机制,服务保障机制,基本形同虚设,完全可以绕开。
从第一道防线,买手认证起,就存在漏洞。虽然平台设定了准入条件和程序,比如
要提交海外住址、信用卡等信息,但是审查的过程却非常放松,买手完全可以海外朋友
配合或者通过购买海外信息绕开监管。只要账户开通,即时身在国内,买手们也可以通
过借助VPN来制造虚拟定位,营造人在海外的假象,发布代购信息。只要花点时间,就
可能获得海淘客们的信任,流量分发布控也就形同虚设。
在对货品审核方面,洋码头也没有做到严谨以对。根据报道,有媒体记者将一款价
值四百多元的高仿LV手包寄往海外买手手中,并由她按照洋码头的要求,逐一填写了商
品名称、品牌和品类等选项,同时上传了多张货品图片。而在发布货品的过程中,洋码
头没有任何关于上传购买小票、正品编号等足以证明手包来源的要求,仅是在临近发布
时弹出“保证正品”的提示。买手只要点击“保证正品”后,没经过任何商品审核时间
,系统提示货品发布成功。
甚至在物流阶段,洋码头也没有涉足其中的环节,报道中称,从买手发货到贝海物
流澳洲货站,到货物运输入境并最终送至记者手中,全程没有任何关于货品真伪、价值
大小等方面的检验。
而洋码头承诺的保障服务,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大大的打了折扣。对于可能存在的
假货问题,洋码头称,将对知假售假的海外卖家发起海外诉讼,同时对消费者进行假一
赔十。但是,在实际案例中,用户却很少能够真的享受到这样的保障待遇。有用户在社
交媒体上反馈,黑五期间在洋码头买到的东西,防伪码验出来是假的了,现在去维权,
洋码头却告诉她过了15天维权期不管,让找卖家,但是卖家却根本不回复用户,维权陷
入困境。
这样的售后情况并不是个例。还有用户表示在维权期内发现了假货,洋码头让其把
商品寄到上海客服中心验证。结果隔了一阵子,洋码头回复验证结果是正品,并没有提
供任何检验证据。用户表示质疑,洋码头回复不相信就自己去找生厂商或者经销商验证
。“至于经销商,洋码头说我们不能透露给你,这是商业机密,你自己想办法。”用户
没有办法找到经销商,而通过专卖店得出的验证结果,平台不认可,对于处在交易弱势
的用户来说,权益根本无法保障。
今年4月,曾碧波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曾表示,“做电商的,特别做平台(模式的电
商),会没有碰到过假货?肯定是有的。我们很担心,关键是要让概率降低,而这最重要
是做好机制。”但是从目前来看,洋码头的机制并没有真的像其设计的那样能够保障消
费者的权益。洋码头对外宣称的假货概率低至百万分之一,大概需要重新统计统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