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 发帖数: 2257 | 2 文章评论
作者:牛北村 留言时间:2011-03-22 18:38:05
写得实在。在国内生活工作,不论贫富,一个字,累!
小时候读过一本书,说旧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对已在海外真正安居乐业的人们,“冒
险家”式的生活大概过不起了。
作者:山哥 留言时间:2011-03-22 19:23:35
马黑兄真情实感,好!
作者:百草园 留言时间:2011-03-22 19:32:12
写的非常实在。我们恐怕都无法回去了。像你说的,不习惯了,好像是已经丢掉了能在
国内生存的能力。当年也不全是为了赶出国热,也是觉得国内也就是教教书,实在搞不
来那些人事关系,出来后发现国外简单的多了。
每次回去都是为了看父母,每次回去呆不上一周就开始闹肚子,搞得弟弟说,“姐姐,
你们已经不适应国内了,我们天天吃细菌毒药,已经习惯了,你们的肠胃系统太干净了
。”
就是现在回去,尽管我的父母还在,由于他们换了房子,我已经没有回家的感觉了,如
果有一天他们不在了,恐怕连探亲也没有激情了。
作者:春阳 留言时间:2011-03-22 19:49:15
就当海不归吧,有很多人会陪着你们哦。 :-)
作者:夏子 留言时间:2011-03-22 19:53:16
“他姐姐居然不给他家里钥匙,……多心寒啊。”真的感到很寒心呢。
朴质的文字,真实的写照,让我感慨多多。海归海归,谈来容易,真归难亦。
作者:北雁高飞 留言时间:2011-03-22 19:54:10
马黑:读了你这篇,感慨真多啊。。。我在美国也住了二十四年了,假如有一天,我说
假如,美国和中国打起来,我们帮谁啊?我还真不知道。
刚到美国时,我认识了一位朋友,他是北京人,父亲去世后,他经常回去看望母亲。他
母亲去世那年,每一次他见到我,都念叨着:“我在北京的家没了,我在北京没有家了
。”那时我年轻,并没有太大的感触,因为他老是念叨这句话,所以记住了。现在回想
起来,感受完全不同了。
作者:枫苑梦客 留言时间:2011-03-22 20:06:40
马黑写得太实在了。
作者:马黑 留言时间:2011-03-22 20:11:59
北村:
刚出国时,都讲美国是资本主义社会,竞争激烈。我们在从国内来,吃惯了大锅饭,会
不适应。现在看来是反过来了。感觉国内在各个方面都比美国竞争激烈。
作者:马黑 留言时间:2011-03-22 20:15:45
山哥:
反正就是突然来情绪了,就写,一写起来就想起了好多亲身的经历,真实的故事。谢谢
鼓励!
作者:马黑 留言时间:2011-03-22 20:18:49
百草:
国内的人事关系确实难搞。美国也有所谓的office politics,但总的说来,要简单得
多。
我们对家的感觉是一样的。
作者:马黑 留言时间:2011-03-22 20:20:25
春阳:
好,,我们都在一起不海归,都一起在万维写博客。
作者:五彩 留言时间:2011-03-22 20:22:47
马黑: 写的很实在,很真实。 好在俺父母都还健康,俩个妹妹也都挺好,再加上俺这
十几年来每年都回国1-2次,对国内挺适应的,也很喜欢回去,回去也很少生病。可是
要真的海归,恐怕也是很难。在美国住了二十年,成家立业,日子过得充实忙碌,还有
三个孩子在美国长大,回去确实很难。
作者:马黑 留言时间:2011-03-22 20:28:24
夏子:
那是个真实的故事。我认识他也认识他姐姐。我在北京常到他家玩。他姐姐不让他住的
那个家我很熟悉。他父母和我父母是从上世纪30年代就开始的交情和友谊。他前年夏天
来我这里给我讲了这个故事后,我非常难受。国内现在有钱了有房产了,兄弟姐妹之间
的遗产争斗故事也很多了
作者:马黑 留言时间:2011-03-22 20:34:08
北雁:
要打起来了,我们这些人最惨,夹在中间。
肯定的,没有了父母,国内就没有家了。住父母家是最自在的,和兄弟姐妹再好,他们
的家永远也不会是你的家。
作者:马黑 留言时间:2011-03-22 20:38:18
枫苑:
谢谢你的评论,喜欢你的评论,我认为这是对我很高的评论。
作者:在水一方 留言时间:2011-03-22 20:46:10
深有同感.父母不在了,家就像没有了一样.我两次回国旅游,都没回以前的家,尽管父母
的房子还在(我在也生活过很多年),但觉得家已经不在了.
作者:马黑 留言时间:2011-03-22 20:51:48
五彩:
知道你和妹妹们都很好,我读过你那篇是妹妹三八节发言稿,印象很深啊。你父亲看来
身体很好,我看过他在你的《老爸的一天》那篇博文里的照片。
你不错,可能常回去,就会好些。我们也就是一年一次,怎么发现好像越来越不适应了
。马嫂说被边缘化被淘汰了的感觉。
作者:马黑 留言时间:2011-03-22 21:03:18
在水:
父母在时,虽然可能很老了,身体可能也不好,并不一定真的会照顾你什么,反而是你
要照顾他们。但他们的存在,你会一种家的美好的感觉,那是任何其它感觉都不可以取
代的。
作者:琴韵 留言时间:2011-03-22 21:03:33
真是一篇好文,令人深思。
作者:马黑 留言时间:2011-03-22 21:49:35
琴韵:
是啊,这个归不归的问题,值得好好想想。
作者:多虑了 留言时间:2011-03-23 04:34:03
每次去中国,我们都被问到“还回不回来了?”我们真实的感觉是,已经回不去了,太
多的不适应,好多的看不惯。无论我们被别人看成什么,我们都做不了海归。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11-03-23 05:18:09
本来对这场关于海归海不归的热烈讨论俺是一点兴趣没有,因为这个问题对我根本不是
一个问题,但看了这篇,忍不住要赞一句,写得真好!!!最喜欢那个回家后打开每个
抽屉“检查”的细节,非常生动!
你妹夫的海归经历真让人难以相信,也只有经历了这种过程,才会痛感国内一些方面制
度的欠缺。对于习惯了一切按照规矩办事的国外生活的人来说,接受这点大概是最难的
吧。
谢谢分享!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1-03-23 05:45:55
此文运用了大量的真材实料。感叹!写出了作者的真情实感。感慨!符合读者的真心实
意!感谢!
作者:珍曼 留言时间:2011-03-23 06:21:02
太多相同感受...很高兴你回不去了,我们一起享受美国罢...
作者:莺歌燕语 留言时间:2011-03-23 06:28:52
好文啊!虽然是说你自己,但说出了一批人的心里话。
作者:扔板砖 留言时间:2011-03-23 07:33:44
马黑老兄,一声长叹! 国内尽是蛀虫啊.正直的人回去还不够生气的. 关于亲情, 分别久
了,真有种相见不如怀念之感.对重感情的人是个折磨.一直跟读你母亲的回忆录, 感动
于她老人家的信仰,激情和坚守. 相比之下,现在的人是那么现实和自私.惭愧啊.
作者:雨露滋润 留言时间:2011-03-23 08:12:30
马黑,
这篇写得真好!有内容,有真情实意,有令人共鸣的感概。谢谢分享。
祖国毕竟是我们出生和生长的地方。那里有我们儿时的记忆和朋友。所以,谁都希望常
回去看看。但是,祖国又有那么多毛病和弊端,让我们搬迁回去是不可能的了。所以大
家就在这感概,感叹。若对它真的一点感情也没有了,人就没这么多烦恼了。
我是只要有机会,就回去看看的。。。一年做一次海鸥。 主要是因为工作。父母弟弟
都在北美,不用探亲了。
作者:马黑 留言时间:2011-03-23 09:50:09
多虑:
我一直在看海归的博文,也没有想写的欲望。我是看了你写的海归博文谈到没有请来美
访问的所长吃饭那个情节后,突然一下子刺激起来的,一下子想起了好多事,才写了这
篇博文。
作者:马黑 留言时间:2011-03-23 10:04:21
昭君:
妹夫那个事是很难忘的一个经历。我还记得妹妹是半夜打电话把我叫起来商量。第二天
早上和妹妹见面,她完全变了一个人,一样没有睡,非常憔悴。因为妹夫当时是放弃了
在美国很好很稳定的工作海归创业去的。国内创业失败,美国也没有了工作。好在对方
破译不了妹夫电脑里的保密防护,只好出价买了,要不然结局会非常惨。不过那是90年
代中期的事了,现国内在保护知识产权,尊重合同,法制方面应该会有些进步了吧。
作者:伊萍 留言时间:2011-03-23 10:08:34
很好的一篇真情分享,很多海外中国人都会有相似共鸣,谢谢。
不过请不要把中国潜规则说成是东方潜规则,日本,台湾,也是东方,规则就不一样。
中国现在很多规则已经不是来自传统文化,而是来自共党制度。
作者:马黑 留言时间:2011-03-23 10:08:43
多思:
谢谢鼓励!海归的问题,空空地议论没有意思。讲真实故事吧,用讲真实故事讲自己实
际感悟的方式比较好写。所以就这样写了。
作者:马黑 留言时间:2011-03-23 10:17:57
珍曼:
是,一起享受美国的生活。不过回去看看走走还是可以的。我一直有个走遍中国的梦想
。不是走遍大城市,而是小地方。比如一些小镇。全国每个省找几个小镇都去住天。
作者:马黑 留言时间:2011-03-23 10:24:11
莺歌燕语:
写博文的最大幸福快乐之处就是读者和自己有共鸣。就如同在空空的山谷里喊一声,可
以听见很多很大的回声,那种感觉真是好!谢谢莺歌燕语!
作者:马黑 留言时间:2011-03-23 10:33:57
扔板砖:
谢谢来访。谢谢你跟读母亲的回忆。有你们这些读者在读,我就有了发表的动力。
作者:马黑 留言时间:2011-03-23 10:40:41
雨露:
你真好,父母兄弟全家都在这里了,没有牵挂了。回去看看同学朋友,旅游一下,都是
很好的。但如果回去定居工作,那转变就大了,就有很多问题。
作者:马黑 留言时间:2011-03-23 11:21:25
伊萍:
谢谢鼓励!
我也很注意看你的博客,我对你的很多观点也有共鸣。
我觉得潜规则文化在东方文化中是有的,不单是中国。
我同意,香港新加坡可能比较少,因为殖民了很长时间,西方化了。
其它地方如日本台湾,比国内肯定会少一点,比西方好像还是有的。当然我没有在这些
地方生活过,主要是听了一些故事看了一些报道,感觉怎么很像国内的潜规则啊。当然
只是自己的感觉。这样吧,我以后写篇博文谈谈我听到的故事和感觉。我们再讨论
作者:伊萍 留言时间:2011-03-23 13:12:17
其实哪个文化都有潜规则,西方社会也有的,只不过中国人在这里大多给人干活,也很
少与西方人交朋友,用不到。如果你要在西方做到位置高些,或进娱乐圈,等等吧,那
就有很多潜规则了。当然西方潜规则与东方潜规则是非常不同的。
任何国家都有潜规则,关键是这些潜规则有没有到了极度不公平,甚至邪恶的地步,我
觉得中国就是到了邪恶的地步,连中国人自己都受不了,台湾,日本都没到那个地步。
作者:马黑 留言时间:2011-03-23 14:29:00
伊萍:
可以讲一个西方比如美国的潜规则例子吗?主流社会中的?上层社会的?或是娱乐圈的
?我很想知道。我不知道我们说的是不是同一个东西。
我的潜规则定义是: 一种很普遍的社会接受度很高的规则。
美国老百姓在找政府部门办事按规则办不通时,会去托人找关系甚至送钱行贿吗?不会
。有没有这种事发生?有。但很少。所以说美国在这个领域里没有潜规则,不管白人还
是中国人都一样的。
我说的日本的潜规则是这么一件事:
马嫂的表妹,就是东京地震来信的那个表妹,2000年来洛杉矶玩过。她给我们说她所在
的日本公司每个员工和公司签的雇佣合同和公司的明文规章都会注明每个员工每年可以
休假多长时间比如两个星期. 但没有人或者很少有人会去真的休假。因为大家都不休假
,你去休假了,就会觉得不是个好员工,大家都拼命工作。每年都放弃休假。据她说这
种情况很普遍。我不知道是否是很普遍,但在她所在公司一定是真的。这点从美国文化
的眼里来看是很奇怪的,写下来的规则,居然只是个表面的东西。实际的又是另一回事
。中国国内好像也有很多这种写下来是一回事,实际执行的又是另一回事的事例。在美
国,公司规章说可以休假那一定是可以休的,想都不用多想。
同意你的说法:当潜规则导致邪恶的时候,就很是很严重的了。国内的很多潜规则正是
和邪恶连在一起的。比如政府官员的贪污受贿
作者:伊萍 留言时间:2011-03-23 15:27:05
去日本政府办事,行贿是常事吗?台湾也许比不过日本,但比大陆又不是一个等级的问
题了。这不是东方西方的问题,是制度的问题。
说到休假,在美国公司休假当然要比日本公司自由度大得多,但你如果经常休长假,尤
其是在关键时刻去休假,即使没有违反公司规定,也会引起老板不满。像公司layoff,
有时候就可能是你过去做的什么事,埋下老板不满的种子,layoff就轮到你头上了。再
比如提拔做头头,感性因素就更大了,不完全靠硬本事。美国人也是有血有肉人,不是
机器人,在美国人脉也很重要的,不是一切都可以在纸上规定出来的。
说到娱乐圈,他们捧谁赞助谁,都有很多感性因素在里面的,不是完全凭才华。
我也碰到过美国人跟我炫耀因为认识人,买车就便宜了很多。西方也有潜规则,但如果
你不知道不在乎,过基本生活是没什么问题的。
作者:马黑 留言时间:2011-03-23 15:43:06
伊萍:
我明白你讲的美国也有潜规则的意思了。谢谢分享!
作者:大小提琴 留言时间:2011-03-23 20:23:35
年少离乡终无悔
风雨沧桑论海归
东西差异千百味
几多叛逆几多随
暗藏规则有面对
把握自己不自卑
走惯加州阳关道
怕见皇城小巷黑
作者:阿妞不牛 留言时间:2011-03-23 23:19:24
“马黑不喜欢玩潜规则。玩潜规则要花很多心思去揣摩,多累啊。马黑海归很难了。”
顶!
潜规则是药罐,当归是药。不是进那药罐熬那药汤的,就不是当归,就不当归。是那药
,就是“当归”,“党参”。
作者:马黑 留言时间:2011-03-24 14:16:03
大小提琴:
好诗!总结得好。
作者:马黑 留言时间:2011-03-24 14:23:23
阿妞:
哈哈,阿妞真会讲。是啊,我们不是当归我们进不了那药罐。我们进了那药罐,就会被
烧糊烧坏烧掉,成不了药。
作者:漁舟舟 留言时间:2011-03-24 15:14:17
马黑, 第一时间就读了你这篇文章, 深刻, 实在。知道你会忙于回复,因为对精品大家
都是有眼力的。
文中打开每个抽屉“检查”的细节,非常贴切生动。这一节让我停下来回忆了好一阵,
可我能想起来的多是“谨慎窥探不敢乱动”的抽屉。
特转来问声好。
作者:马黑 留言时间:2011-03-24 23:19:21
渔舟舟:
谢谢你的鼓励和称赞。
翻看柜子抽屉的感觉变化,以前只是觉得感觉变了不随意了。现在写下来后,仔细想想
,懂了这里面的原因。这就是:可不可以以随意翻看屋子里的柜子和抽屉是判断这个家
是不是自己家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自己家,那一定是可以随意翻看柜子抽屉的,否
则就不是自己家。这也就难怪我会对翻看柜子抽屉那么敏感。
作者:若慧 留言时间:2012-07-12 13:27:24
我和你有太相同的经历,同龄人,同年大学毕业,同是留校任教, 同年来的美国。读
了此文太有同感和共鸣。写得真实在!
作者:sansan33 留言时间:2013-03-31 13:10:32
今天悄悄地在你的园子里溜溜,就读到了这篇文章。我知道这不是一篇近作,可还是忍
不住留个脚印。因为这篇文章写的太好了。读过以后真的是感慨万分。
我现在国内已经没有任何亲人了,心底里总觉得还挂牵着什么,但事实是我是一个无家
可归的人了。想到这儿的时候心会很黯然。可是虽说是心有着那份牵挂,真的让我回去,
即使是有机会我都不太可能去抓住.因为不知不觉地我和美国的关连也已经让我难以割
舍. 也许这辈子就要这样在纠结中挣扎.
你说你一回家“是把家里所有的柜子抽屉,从大到小,都打开一遍看看,那是一种很随
意自在的感觉”---我也有这个习惯. 当我发现那些我熟悉的"老"东西不见了的时候,那
个家就开始"变得不十分完全了".
我第一次回国是在来美国后的十三年之后, 那时的心情真的是难以形容. 激动不已,随
便看到什么心里都会感动,都想流泪.
现在的我还是经常会说要回国看看,但是大多数的时候不过是过过嘴瘾罢了.下一次回国
我自己都不知道会是什么时候, 没有了家,回去只是一个过客.....
作者:马黑 留言时间:2013-03-31 19:00:47
33怎么逛到这里来了?33 十三年后才回国,真够长。那一定会比我有更多的激动。我
现在回去主要是挂念母亲,回去主要也是和母亲呆在一起。我想如果母亲不在了,再回
去,感觉会有很大差别,会真实地感到家没有了,姐姐妹妹的家绝不会有家的感觉。我
们的家就在这里了,心安之处即我家,对吧。
作者:滕礼普 留言时间:2013-08-06 10:55:09
This article speaks many in my mind and heart about moving back to China. I
read it many times. Thank you.
作者:滕礼普 留言时间:2013-08-06 10:57:10
speaks out many things
作者:马黑 留言时间:2013-08-06 22:17:05
滕礼普:
谢谢评论!人和人有共同都经历就会有共同都感受。我很高兴我的博文可以在你的心中
有共鸣!谢谢你专门留言告诉我这点,这对我写博是很大都鼓励。
作者:加卅陈生2014 留言时间:2014-11-02 01:14:52
写的太好了!!!虽是旧文,但实在生动,准确,感人,我上周才发现你的博客,筒止
就是Alibaba 的宝洞啊,欲罢不能,完全可以整理出书了,题目:三十年中美生活的点
点滴滴!谢谢给全球华人分享
作者:马黑 留言时间:2014-11-02 19:16:03
加卅陈生2014:
谢谢鼓励!谢谢你把旧文找出来看,还说了那么多鼓励的话!再谢!
作者:山林客 留言时间:2015-11-15 17:36:22
马黑好文!写出了我们的真实心情和处境。
1988年,我海归过。那时,我在美加做过两个博士后(因为在美国某校教过一门课,名
头为访问助理教授,但实为博士后)。本来说好学校出钱,买我建实验室的必要设备。
我同厂家协商多次,他们已答应半价卖给我。但是,临回国前突然接到学校的一个电话
,告诉我买设备的钱没有了。回国后听国内读博的同学说,不是学校没钱,你出国读博
,回来带八大件,便宜占得够大了,还想买设备,想得太美了。我是自愿回国,没人待
见。那时海归博士没有国内的博士后吃香。我导师为了让我借光沾点便宜,也给我上报
了博士后。谁知上面没批,原因是我超过了40岁。结果学校给在读博士后们特建的新房
没我的份。
作者:马黑 留言时间:2015-11-15 22:32:40
山林客:
谢谢来访留言!到你博客看过,你是老大哥,至少大我10岁。你的故事很有典型性,我
们是回不去了,就一起在这块土地上快乐地度过余生吧。
- See more at: http://blog.creaders.net/u/2535/201103/82160.html#sthash.6bs0DHOl.dpu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