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G***Y 发帖数: 9698 | 1 佛山渡口:昔日渡人千万,今朝谁来度你?
10年渡口减半,每年都有消失目前29道超六成靠补贴度日
作者:曾群善 张明术 曾群善 林军明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15年09月30日 星期三
曾经,这里是珠三角最大的内河乡镇渡口,26艘“夫妻档”渡船繁华一时。如今,渡口
船去人空,东平水道江水滔滔,默默流逝。这个有着193年历史的三水西南渡口,3年前
被撤销。
取而代之的,是距离该渡口800米处的西南战备渡口。9月25日,秋季的午后,码头
艳阳高照,渡船隔江开来,稀疏的乘客和车辆陆续下船。
目前,佛山有渡口29道,年渡运旅客量600万左右,但与2010年42道渡口、1200万
渡运量相比,已大幅锐减。更严重的是,29道渡口中,19道非经营性渡口需要政府补贴
度日。尽管如此,渡口仍呈现逐年减少之势,行业日渐萎缩。
慢慢消失的佛山渡口,犹如一个垂暮的老人,曾经活力四射,如今步履维艰,或将
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现状 近5年渡运旅客量减半
西南渡口的消失,西南战备渡口乘客越来越少,这是水运旅客量在公路夹击下日益
萎缩的一个缩影。
地处珠三角水网地带的佛山,拥有超过200座的桥梁,平均每6公里的河道就有一座
桥,桥梁的建成通车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出行。据佛山海事局船舶监督处相关人员介绍,
不少渡口的旅客量也因此逐渐下降,摆渡这一古老的营生日暮西山,成为夕阳产业。
佛山海事部门消息称,目前佛山拥有渡口29道,年渡运旅客量600万左右,与2010
年(42道渡口、1200万渡运量)相比均在锐减,其中经营性渡口从2010年的21道减少为现
在的10道,幅度超50%,“可见经济效益下滑对渡口经营的影响巨大。”
而更严重的现象是,目前非经营性渡口19道,占比达66%,与2010年的不到50%的比
例相比,比重进一步提升,也让政府补贴渡船成为维持渡船继续经营的主要支持。
南都记者了解到,佛山29道渡口,多半集中在顺德和三水区。非经营性渡口一般对
村民实施免费的政策,降低居民出行成本,政府对这类渡口实施补贴。
从南都记者的调查来看,佛山五区的渡口补贴政策根据各区情况有所不同。主要有
2种,一种是南海区采取的“生活补贴”+“安全奖励”的形式来提升渡工的收入,将安
全效益与渡工收入挂钩,提高渡工的安全意识。第二种是顺德区和三水区采取的“渡工
补贴”+“渡船维护保养补贴”的形式。
但是不管哪种形式,渡口数量和旅客锐减的命运始终无法改变。
疑问渡口真的会消失吗?
佛山海事局船舶监督处处长黄锦标称,在他印象中,珠三角水系发达,而佛山水乡
独具代表性。他说,早在2005年到2006年的渡口专项调研中,在佛山行政区域内,渡口
数量有57道,之后逐年减少,到2010年,渡口剩下42道,到目前只剩29道。“数量还在
减少当中。每年都有渡口陆续被撤销。”
在渡口管理中,更多考虑的是市民安全,“建桥撤渡”成为管理渡口的一个思路。
黄锦标称,在没办法建桥撤渡的情况下,目前还是要加强渡口的基础设施,摒除以前松
散的管理模式,加大投入,降低渡口乘客的安全风险。
南都记者梳理佛山几年来渡口撤销数据,可以看出,渡口的消失,主要原因则是多
数渡口已通桥,水面架起了陆上交通。佛山交通部门数据显示,目前,佛山仅剩下3个
公路渡口是没有架桥的,其他渡口要么有架桥,要么被公路取代。
而这3个公路渡口,分别是连接高明南海的平沙渡口、九江的海寿渡口和三水的西
南战备渡口。“目前这三个地方都是唯一靠渡船过岸。”交通部门相关负责人称。
对于逐年消失的渡口,交通部门分析称,从安全交通方面看,一些渡口有路网规划
,但在渡口架桥,并非易事。首先政府考虑的是路网的需求,同时一些渡口涉及相关航
道,“因为有货船经过,架桥必须要有一定高度,引桥则需要更长的长度。”由此,渡
口架桥造价不菲,成本动辄十几亿元,“如果市民需求小,人口少,建桥撤渡的问题,
政府会谨慎。”部门称。
对于这一点,黄锦标进一步分析称,用桥梁代替渡口,确实要考量一个社会经济价
值问题,投入跟价值回报是否对等,“跟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南都记者调查发现,即使有些地方有条件建设桥梁代替渡口,但由于涉及问题复杂
,如顺德勒北渡口,一直规划要架设桥梁,但由于引桥下地涉及土地问题,“其中一个
征地问题,就一直搁浅在那。”有分析人士指出。
面对日益成为夕阳产业的“摆渡”,佛山渡口真的会消失吗?一个水系发达的佛山
,会迎来这一天吗?海事和交通部门给出的答案是“渡口完全消失,应该不会吧?”
生存 在传统与现代间的自度
一面是渡口的不断消失,而另一面是渡船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自我救赎。9月23日
,拥有数十年历史的顺德均安鹅洋沙渡口迎来崭新的渡船“粤顺德渡9020”,给古老的
渡口注入新活力。
南都记者发现,新渡船没有扩大,而是将有限的资金集中花在科技装备上。如加装
3G视频设备和G PS信息接收设备,将渡船监管纳入现代化网络监管大平台,让渡船触网
现代科技,努力提升渡运的安全系数,满足每年超过10万人次的过江需求。
“此次顺德鹅洋沙渡口的升级是佛山众多渡口撤并升级的一个缩影,也是社会经济
发展浪潮下古老渡船砥砺前行,开启新航路的自我救赎。”佛山海事局表示。
另一个尴尬的现象则是,佛山仍有多个刚性渡运需求的渡口亟待升级。据南都记者
调查获悉,目前佛山这类渡口还有3个,分别是高明的平沙渡口、九江的海寿渡口和三
水的西南战备渡口。
“渡运这一传统交通方式,将慢慢退出舞台中心,但是对于部分住在岛上的市民来
说,渡运仍然是唯一的交通方式。”佛山海事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9月25日,南都记者专程来到九江海寿岛,从空中俯瞰,这是一个扁长的江心岛,
虽然两边对岸都是林立的高楼,但位于江心的海寿岛却是“鸡鸣深树、牛卧草坡”,一
派田园牧歌的风光。它与西樵平沙岛,并称为南海西江上的两颗“珍珠”,是南海目前
仅有依靠纯农业发展经济的江中岛。
在佛山现有的29道渡口里,南海九江海寿渡口是连接海寿岛和世界的唯一通道,也
是刚性渡运需求的典型代表。
海寿村委书记、海寿渡口所所长区发洪回忆,1999年成立渡口所后从新会苍山渡口
调入一艘6车渡船,并投入30多万对其进行更新改造。2002年在佛山市交通局、南海交
通局和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投入70多万建造了两艘150匹马力的拖船;2003年投入
71 .5万建造一艘8车平板船;2006年投入85.3万建造一艘10车平板船,从而形成现有的
4艘渡运条件较好的渡船,如今又在筹钱改造升级。
对此,佛山航运的业内人士分析称:“它获得不断的投入,不断地升级改造,而其
他非刚性渡口,就没这么幸运了。”
佛山海事局表示,面对渡运的刚性需求,一味地放任市场自我调节并不能解决问题
,最后一公里仍是必须要解决的民生问题。这也是目前佛山水运交通面临自我救赎的难
题。
面孔
记录工邓叔:每天最后一个离开渡口的人
9月25日下午,当夕阳的最后一抹余晖在东平水道的江水中慢慢消散,三水西南老
沙尾河段的渡口,头发稀疏的邓叔慵懒地起身,他收拾好记录乘客登船笔记本,揣在怀
里,扶起身后的摩托车,开动,驶向最后一班归家的渡船。
每一天,他都是这个西南战备渡口最后一个离开的人。随着渡船大约10分钟的航行
,到了南岸,他下车骑摩托车,约5分钟,便回到家中。
看似15分钟极近的距离,但遇上大雨或大风,渡船开不过来对岸时,他则要花上近
两个小时,绕到西南城区,然后过三水大桥,再骑车回家。而乘坐渡船回南岸的村民,
也需同样绕行。
年过四旬的邓叔,在渡口主要负责人与车上船的协调。到点开船,他要打开两个通
道的闸口,先是车流通道,随后是行人通道。
伴随渡船长长的一声鸣笛,他观察下码头,便放下两个通道的闸门。“好像是个放
人归家的守护者。”他望着登船而去的村民,感慨万千。
2012年前,他是一名船长,不过那时候他开的渡船,只能乘坐四五个人。渡船码头
也在几百米之外,叫西南渡口。2012年9月,该渡口撤销。包括邓叔渡船在内的26条渡
船正式退出服务,而这个193年的码头也结束了自己的历史。
邓叔说,当年政府考虑到安全出行,有着193年历史的渡口被取消。在珠三角内河
,该渡口是渡船最多的一个。
南都记者了解到,从清朝至20世纪80年代,乘坐渡船是从西南到南岸、白坭唯一的
过江方式。1985年11月,西南至南岸公路渡口正式动工,1986年7月1日试航通渡。西南
渡口迎来了最“风光”的时期,1992年总渡量633275车次。1995年,三水大桥正式通车
,但由于方便直达城区,渡船仍是西南城区与南岸村之间的重要交通工具。截至2012年
,整个西南渡口共26艘渡船,年渡运量达150万人次,是广东省第一大乡镇渡口。
随着西南渡口的撤销,取而代之的是在几百米开外的西南战备渡口。渡船越来越大
,从3车渡到12车渡。在未遇战时或自然灾害时,战备渡口几乎是靠“以渡养渡”。
邓叔的小渡船被淘汰,次年他卖掉唯一的谋生工具。他曾去做修理工,保安等,但
与水结交的命,让他几年前又回到渡口。
而这一次,他不是开船,也不是修船,而是在渡口做记录和疏导工作。邓大叔依旧
埋怨政府取消西南渡口。他说,以前几分钟就有一班渡船,如今20分钟才来回一班,“
很不方便啊。”住在南岸的他说,以前26艘渡船时,一天一两万人渡河。如今一天寥寥
数十人,他埋怨是渡船不方便造成。
其实,在三水大桥和二桥建设之后,西南城区与一河之隔的南岸人流,已被公路所
取代。但是,南岸没有中学,小孩读中学必须要来西南城区。一些村民为方便,在西南
城区购买商品房,“就是方便小孩读书,他们早上乘坐渡船过来,打理好孩子读书事宜
,晚上又乘船回南岸了。”邓大叔说。
而对于自己的归来,他则挠挠头,表示自己从十几岁就与水打交道,几十年了,这
是宿命。说完他又开始抱怨,政府为何取消之前的渡口。
渡工老苏:一辈子与水打交道
渡船的启动或靠岸,戴着草帽的苏广元都会异常紧张。这种紧张并非害怕,是十几
年来养成的工作习惯。因为他要用最精准的速度,转动船头或船尾的大转盘,让转盘带
动长长的钢丝,从而上升或降落升降甲板,“让渡船安全停靠。”
年过五旬的苏广元像个“非洲兄弟”,从2000年在九江海寿渡口做渡工至今,他皮
肤黝黑,古铜色中带着沧桑。
在每一艘渡船上,几乎都有三到五个渡工。他们主要负责甲板上的安全工作,同时
在渡船靠岸或停靠时,要以最精准的操作,配合船长靠岸。
等船靠岸停稳当,苏广元把引绳系在岸边,摘下草帽,用手抹去脸上的汗珠。满是
茧的大手,粗粗地划过他黝黑的脸庞,那种感觉并不舒服。
因为长期操作转盘,他和其他渡工一样,双手都长满茧,摸上去,硬硬的,一块一
块。“这算什么。”他极其不好意思地把手抽回去。
海寿渡口连接九江和海寿岛,目前,渡船是岛上3000多村民出行的唯一交通。伴随
这几年岛上农庄的兴盛,家住海寿岛的苏广元说,如今每到周末,他在甲板上都会碰到
来自中山等地的游客,“和十多年前对比,乘船的人越来越多啦。”
1996年以前,苏广元拥有一艘80吨的货船,在海寿岛家门口的西江干流,帮人运货
到中山等地。那时,他是一个船长。随着佛山港口货运的发达,货船越来越大,接不到
单的他便以几万块钱价格卖掉货船,“因为挣不到钱啦。”
有段时间,他在西江干流帮人开运沙船。1999年海寿渡口设立,2000年左右,渡船
开始半义渡营运。拥有船驾驶证的他,做起一名渡工。
海寿渡口是历史自然形成的乡镇渡口,日平均过渡人数3000人次,高峰期可达6000
人次。目前九江海寿渡口有拖船两艘,8车渡驳船两艘,每艘驳船载客核定250人。
而在老苏刚做渡工那年,船小,客流量少。说起十几年渡工生活变化,“那时下班
回海寿岛,走的是泥土路,如今走的是水泥路。这就是变化。”
从船长变成渡工,收入减少,却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苏广元形容自己是大风大雨中
走过来的人,夏日高温,他和其他渡工一样,要在甲板上工作。从小在农村吃惯苦的他
说,只觉得“太晒了”。
一生都和江水打交道,苏广元说,这就是渡工的命。“现在没有年轻人干这行了,
我开船那会,孩子都不想学,我们是岛民,他们都不爱学,宁愿出去打工。”他说。
每天早上和下午,他的两个儿女,总会搭乘他所在的渡船到九江工作,然后下班回
家到岛上。看到父亲的辛苦,孩子有时劝他,别干这个了。
但苏广元总是笑一笑。看着孩子下船的背影,他倚在船护栏上,开始跟其他渡工开
玩笑,“到岛上的游客又多了,岛上生活会好起来的。”他说,我就是与水打交道的命
呀,他像一个顽皮的水手,对生活总是乐观看待。
如今,随着海寿渡口过渡人数、车辆增加,特别是每天上下班以及节假日等过渡高
峰期,运力不足,两渡口均采用傍拖渡运方式,存在驾驶盲区,容易发生船舶碰撞事故。
“我们就要迎接新的渡船了。”苏广元说。他说的新船,是南海拟投入550万元在
海寿渡口新造一艘桥架式全回转对转桨车客渡船,目前,新渡船的船型已确定,但仍未
投入使用。“希望到时能亲自驾驶一番。”他乐呵呵地说。
采写:南都记者 曾群善 通讯员 刘德胜
摄影:南都记者 张明术 曾群善
制图:林军明
数据来源:佛山海事局 | G***Y 发帖数: 9698 | 2 马岗轮渡月底关闭,容桂人不舍
顺德渡口减少三分之一,目前仅剩10道
作者:何奎山 朱成方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15年10月13日 星期二
秋风萧瑟,容桂水道上,一艘锈迹斑斑的机船,正在轰鸣的发动机声中缓缓靠岸,船上
稀稀拉拉五六名乘客,通道边一张红色的布告,宣告马岗渡口这个年逾半世纪的渡口即
将走到尽头。
水乡顺德鼎盛时曾有渡口三十多道,每年运送乘客数以百万计。随着道路交通的发
展,渡口的地位日渐式微。前两年,大良沙头渡口、陈村永兴渡口、龙江狮岭渡口、均
安北沙渡口相继被撤销。
据顺德海事处提供的数据,目前顺德渡口仅剩10道,另有跨区域渡口5道,但20 14
年运量达4 27万人次,占佛山市内河渡口运量的7成以上。这些像星星般散落在河网中
的渡口,哪怕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在为市民服务。
昔日满载,如今只有五六人
10月12日下午3点,容桂长堤路马岗轮渡口,粤顺德渡0002号船从对岸驶过来,船
上仅有乘客五六名。对岸是容桂马岗村,一个三面被容桂水道包围的小岛,与容桂相隔
近300米宽的水道。马岗轮渡,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就承担着马岗村民往来容桂的交
通接驳,并在相当长时间里是物资进出马岗村的重要途径。
“50年的历史是肯定有的,我个头还没有摩托车高的时候,就跟着爸妈搭轮渡来容
奇,那时候的船票要3分钱。”马岗渡口,等船的吕先生回忆称,“那时候没有容奇大
桥,更没有才修好的容桂特大桥,马岗就是一个河中小岛,无论是去大良还是去容奇,
都离不开轮渡。”
据吕先生回忆,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轮渡就发展到鼎盛,正值改革开放,从村办
企业到私营企业都红红火火,往来马岗和容奇的轮渡上不仅仅是满载着人,还有很多货
物。“过容奇去卖鱼,回来时就捎回一头猪仔或几只鸡,所以船上很热闹。”
马岗轮渡口,至今还有几间类似库房一样的大房子,售票室早已成了杂物房,窗口
旁边还依稀能看见用油漆写的提醒乘客买票的标语。
脱离孤岛,轮渡成为历史
9月底,马岗村委会就张贴布告,马岗轮渡将在10月底关停,这让不少马岗人心里
五味杂陈。
“有轮渡还是很方便,两座通往岛外的大桥都需要绕行,尤其是来容奇这边,容桂
特大桥是到桂州的,骑摩托车绕来容奇也要十几分钟,轮渡2分钟不到就过来了。”吕
先生表示,但遇到台风天气,轮渡就要停航。
作为新生代马岗村民的小岑就没有为马岗渡口的关停有太多心事,才工作一两年的
他喜欢摩托车,喜欢驰骋在路上的感觉。“现在很多人都有车,开车走大桥过来容桂也
不费事,何况到了容桂这边有车更方便。”小岑表示。
与马岗轮渡相距不到500米的地方,曾经在顺德交通史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沙头渡口
在2014年关停。2015年年初,均安天湖渡口被并入鹅洋沙渡口。关停、撤并,顺德内河
渡口已经从十年前鼎盛时期的三十多道缩减为两年前的21道,如今仅剩下10道。
顺德海事处有关负责人解释称,公路桥梁的完善是渡口消失的最主要原因,而降低
通航风险也是缩减渡口的重要因素。“马岗渡口的关停,就是考虑到容桂特大桥的建成
,完善了马岗对外交通,不再是个孤岛了,出于降低水路客运的风险考虑就关停了。”
分镜头
热
时间:昨日16:00 地点:勒流勒北渡口
24小时营运,日往返500趟
从勒流扶闾渡口沿着堤坝往上游走4.5公里,就是勒流的勒北渡口。昨天下午4点左
右,南都记者在这个渡口看到了另一番场景,河道两边的渡口车水马龙,渡轮在五六十
米宽的河道上不停地往返,乘客或骑着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或是步行搭乘渡轮。
“我们基本上是两三分钟一个来回,到高峰期时就两辆渡轮一起搭客。”船工麦进
权告诉南都记者,高峰期出现在早上的七八点和下午的五六点,基本上每趟都有三十名
左右的乘客,再加上一些乘客的骑乘车辆,有时一趟还运不完。
麦进权介绍说,勒北渡口的渡船是24小时营运的,实行三班倒的制度。南都记者在
麦进权的记录本上看到,他开的这艘编号为“粤顺德渡6020”的渡轮平均每天要往返
500趟左右,客流量在5000人左右。“如果遇到节日,两条船加一起能有近万人的客流
量。”麦进权说。
“晚上渡轮也要开,是因为很多人在对岸的工厂上夜班,如果没有渡轮,晚上就要
绕道很远的路回家,非常不方便”。
冷
时间:昨日14:30 地点:勒流扶闾渡口
一趟轮渡,只有三个乘客
昨天下午两点半左右,在勒流扶闾渡口的扶闾村一侧,编号为“粤顺德渡6019”的
一艘渡轮正停靠在岸边等待乘客登船。在等了四五分钟之后,只有三个乘客登上渡轮。
这时,船工打着发动机,迅速转动船舵,然后朝着直线距离不到三百米的对岸驶去。
“就算没有人也要走,在岸边等待不能超过十分钟,因为对岸还有人等着过河呢。
”渡轮上的收费员阿敬告诉南都记者,扶闾渡口的渡轮从早上6点至晚上10点半,往返
于扶闾村和该村的见龙股份社,除了每天早上七八点和下午六点左右人比较多一些,其
余的大部分时间里,每趟的乘客少的只有两三个,多的也不过十多个。
南都记者在船上了解到,在扶闾渡口乘渡轮过河的人大都是见龙股份社的社员,而
在渡船的船舱上则张贴着一张收费标准,上面提到对见龙股份社的人员车辆实行减免收
费。“这个渡口是见龙承包出去的,当时招标时就说好了,对见龙的本地人不收费。”
阿敬说,见龙股份社有900多社员,而仅有的一艘渡轮的客流量在五六百人。“如果遇
到节日,搭船的人就比较多,会有一千多人。”
“2013年涨了一次费,每个人从五毛涨到一块,不然真的要亏本。”阿敬介绍说,
由于客流量的不断减少,他们作为承包者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如果收费太低,我们
做不下去;收费太高乘客也不答应,毕竟也就两三百米的距离。”阿敬表示,目前来看
,即便这个渡口客流量很少,但还不到取消的地步,“因为这里是见龙股份社的社员出
行要道,现在附近还没有大桥,如果不从这里过河,就只能绕道乐从。”
船工故事
认脸收费,20年未出过错
昨天下午两点半左右,在扶闾渡口,趁着船上还没有乘客的间隙,58岁的梁福发点
上一根烟来解乏。两三分钟后,三四个乘客陆续上了船,梁福发便叼着烟打着了发动机
,右手推着已经磨出闪闪黄色的铜质挡位杆,左手转动着油光发亮的船舵。
1995年,在广州开了15年货船的梁福发回到家乡勒流,跟朋友承包了扶闾渡口的渡
轮,终于圆了自己的“船长”梦。“我从1980年就开始持证开船,以前是给别人开船,
现在是给自己开船。以前是运货,现在是运人。”梁福发说,现在他每个月有5000元左
右的工资,而渡轮的营运也并不亏本。“人虽然越来越少,但至少目前我们还没亏本。”
“我们村900多人,我们全都认识。”梁福发说,他跟收费员都是见龙股份社的本
地人,靠着“脸部识别”技能来收费,几乎从未出过差错。“见龙的社员不收费,开这
么久的船,村里村外的人都能很快就认出来。”
在不到300米的航线上往返了20年,对梁福发说并不是什么难事,难得的是他们这
条渡轮从未出现过事故。梁福发说,感觉自己就像这条已经逐渐褪色变旧的渡轮,虽然
已经岁月不饶人,但仍有老骥伏枥的动力,“虽然现在很多人家都有了私家车,但还是
有一部分村民要靠渡轮过河,只要有一部分人需要搭乘,我们就不会停运。”
昔日繁华
扶闾、勒北渡口曾通航广西
昨天下午3点左右,扶闾渡口见龙股份社一侧,一群老人家正在打牌娱乐,而旁边
围着一批等船的人,他们有的要到对岸工作,有的是走亲访友。70岁的吴伯也是其中之
一,他告诉记者,扶闾渡口在解放前就有了。起先两岸居民靠划木船渡河,在上世纪70
年代有了机械渡轮,“那时候没有公交车,也没有摩托车和小车,坐船是唯一方便的方
式。”
“以前这里有很多船的,有载人的也有载货的,而且到的地方也比较多,很多人都
会选择从这里搭船到广西、广州、韶关等地。”吴伯介绍说,上世纪70年代时扶闾渡口
很热闹,而其当时也在这里坐过“红星”渡轮去广州探亲,来回一趟最快要8小时,却
只要两块钱。
吴伯说,90年代后,交通发达了,车逐渐取代了船,渡口的船就越来越少了,而现
在,如果不是通往两岸的桥没建好,扶闾渡口也就消失了。
而在勒北渡口的渡船上,70岁的梁伯向记者介绍,这个渡口也是在解放前就有了。
解放之后,机械船逐渐取代了木船,该渡口就多了很多去往广州和广西等远距离的载货
或载人的客轮,这里便热闹起来。但好景不长,上世纪90年代后,汽车逐渐多了起来,
于是渡船生意越来越难做。“本来勒北政府说要在两岸之间造一座勒北大桥的,但后来
又取消了,才让这渡口继续保存下来,但以后等桥建好后,渡口估计也就消失了。”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何奎山 朱成方 实习生 陈飞龙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