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c*****k 发帖数: 23 | 1 笔者上世纪末刚到深圳的时候,收入不高,而以深圳当时的物价,每理一次发要花20-
30元钱,颇为舍不得。而城中村理发店,每次只需5元,环境虽然差了一点。这种廉价
的理发店一般店面不大,店前也没有大玻璃、霓虹灯,只是在墙上挂了一个木板,上面
用不怎么端正的毛笔字写着“江西理发,5元”几个大字。
这样的理发店并不提供洗、吹服务,但师傅的手艺其实并不差。店里的生意也非常好,
顾客络绎不绝,除了建筑工人、餐馆服务员、商店员工,像我这样消费不起或舍不得花
20-30元小白也不在少数。每次我花上5元钱去剪个发,然后回到宿舍冲个凉,浑身感到
清清爽爽,丝毫没有觉得哪里不妥。
对深圳来说,城中村完全是一个奇迹,它自身构成了一个非常完善的小生态系统。虽然
是握手楼,但房租相对低廉,比一般花园小区便宜一半,且地理位置相当好,很多城中
村就在市中心,所以,除了少数家庭条件优越者,相当高比例的外地人初到深圳的第一
站就是城中村。
没有人具体统计过租住城中村的人的职业,但据我观察,大约有两类人:一类在城市里
从事普遍服务业,收入租不起花园小区的人,另一类是根基尚浅的小白领。
这两类人或许各占一半。在城中村住过的人,不仅有本科生、硕士生,甚至还有博士生
,我有两位博士朋友,现在都发大财了,但他们刚来深圳的时候都住过一段时间城中村
。小白领们白天出入各种高档写字楼,开始规划自己的人生,晚上回到城中村的宿舍。
说实话,现在城市越扩越大,许多人把房子买到远郊,每天花上一两个小时通勤,在我
看来,这种生活质量远不如住在市区便利的城中村。
其实还有一个惊人的数字,全深圳1500万人,有一半人,即7-800万人生活在遍布全市
的城中村里。城中村的房屋面积占全市总住宅建筑面积也将近一半。
城中村里,商场、水果店、茶餐厅、五金店、洗衣店、家俱店以及长途电话、租书租光
碟的服务,还有药店、诊所(当然有些并没有牌照),几乎所有与生活相关的服务都能
在200米以内找到。缝衣服、改裤边这种的生意也有人做,一楼朝街的楼梯间,几个平
方米的地方就是他们的营业场所,从早到晚,一个中年女人坐在一架缝纫机前缝缝补补
,从墙上挂着的衣服数量看,生意很不错,这种服务的价格往往只有大商场里的1/2甚
至1/3,但服务质量并无差别。
从便利程度上讲,深圳城中村不比所有的花园小区差,甚至比当时国内大多数城市的大
多数社区要方便得多,有些村里的美食、娱乐等服务业发展水平,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
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其它地方所不能比的。这里可以听到“磨剪子勒,镪菜刀”的吆喝
声,可以见到卖冰糖葫芦的,如果你去缝纫店里去改过一次裤边,下次老板娘没准会与
你打声招呼。夏天的周末,不相识的人聚在村头的大树下,乘凉、聊天或下棋,而村外
边几十米远很可能就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完全一派国际化都市的景象。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城中村被整体推倒,每推倒一个城中村,一个小生态就被瓦解。人
们不得不离开,靠出租房租食利的地主们可以拿到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补偿,但租户们
只得离开,不论是城中村里的小生意人,还是租住的小白,他们先是到尚未拆迁的城中
村寻找机会,随着更多的村中迁被拆迁,又要去寻找下一个落脚之点。生活无根的外乡
人,就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从一个城中村到另一个城中村,其中一些人因无法承
受高昂的生活成本而永远地离开了。他们去了哪儿,除了他们自己,没有人知道,也没
有人关心。
很少人关注拆迁引起的人文断层,本地媒体曾经采访过拆迁对底层人员的影响,但并没
有引起多大的反响,越来越高的房价,越来越沉重的压力,自顾不暇,有谁有精力去关
注那些没有话语权的底层外来人员呢?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