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ChinaNews版 - 《十送红军》非民歌 乃文工团无奈自创
相关主题
张晓舟:西红市红鲱鱼zz英子危机了!一根刺扎在老江喉管上(多图/视频) (转载)
十送红军军版脑残王- 台湾人出国护照没用,国际上只承认台湾身份证
谎言真能骗了一代又一代吗?!正本清源。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转载)正本清源,反三俗可以追溯到延安文艺座谈会议上的讲话。
香港抗命未牵一发已动全身:习近平终提民主北京晨報-《人民日報》鄭青原是誰?
从未披露的野史? 毛泽东的情人自白录(组图) (转载)这个应该是学历最高的5毛吧
毛是恋童癖?未成年情人的回忆(图)正本清源:党国体制始作俑者,孙大炮
任重:从“没有了他我们就不能活”说起 (转载)方周子打假不从希金瓶的学位开始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十送话题: 红军话题: 朱老话题: 正本话题: 歌曲
进入ChinaNews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C********g
发帖数: 9656
1
http://xj.people.com.cn/GB/188531/14557699.html
2011年05月05日10:23 来源:《北京日报》
大型情景经典音乐舞蹈演出《红军哥哥回来了》将在国家大剧院落下帷幕。在这场
演出中,最受欢迎的节目当属歌曲《十送红军》。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半个世纪
以来一直传唱不衰;但是自其创作问世后的整整40年里,人们一直误认为这是一首纯粹
的民歌。对于如今已83岁高龄的曲作者朱正本来说,正是因为这样一个颇有些传奇意味
的误会,才使得他的艺术人生格外与众不同。
为了采访朱正本老先生,几经辗转托人带话,才终于和他取得了联系。朱老几乎不
参加社会活动,就连他在空政文工团的一些老同事,也都和他联系不上。“现在很少出
门,不方便。”朱老解释说,1949年参军后,他参加了“进军大西南”的行动,让得过
骨髓炎的左腿吃了不少苦头,连累得他现在已无法正常行走。另外,1977至1978年间,
他参与创排歌剧《江姐》和《忆娘》时,由于过度劳累,右眼几近失明,左眼也只剩下
0.2的视力。
虽说身体不太方便,但老人的思维却十分敏捷。一提起《十送红军》这首歌曲,他
便娓娓道出其中的故事。
“急救章”抢出一首名曲
《十送红军》的诞生,源自一次特殊的紧急任务——创作《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
。这台演出后来被周恩来总理称为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前创篇”,其中的
许多作品都被收入进《东方红》之中。而提出创作这台演出的,则是当时的空军司令刘
亚楼。
朱老回忆说,1960年,刘亚楼出访朝鲜期间欣赏了大型歌舞史诗《三千里江山》。
3000名朝鲜战士气势磅礴的表演,让这位儒将眼前一亮,第二年他便给空政文工团总团
副团长张双虎布置了一个任务:三个月内创作一台革命历史歌曲晚会。时间紧迫不说,
刘亚楼还提出了一道“禁令”:一定要采集革命历史歌曲,而不要新创作。
接到这个任务后,空政文工团立刻行动起来。当时文工团创作室的张士燮、朱正本
、姚学诚、陈杰被派分头负责文字、音乐、舞蹈的创作。为了收集到足够多红军时期歌
曲,刘亚楼还亲自动员老红军、老干部们到文工团来“献歌”。可是,尽管大家广为搜
集素材,但在再现红军告别苏区开始长征的主题时,却找不到一首合适的歌曲来表达根
据地人民送别红军的不舍之情。
“不管刘司令的禁令了,创作一首吧。”几位创作者的大胆之举,便成就了后来的
这首《十送红军》。
怕絮烦,“十送”少“四送”
巧合的是,接到那次创编任务之前,几位创作者曾分头去过江西采风。根据当时对
根据地赤卫队队员、工农会代表、红军老战士等采访得来的素材,张士燮很快便交出了
歌词:“一送红军下了山,秋风细雨缠绵绵。山间野鹿声声哀号,树树梧桐叶落完。问
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
对于今天的观众来说,《十送红军》的歌词中,只有一、三、五、七、九、十“六
送”的内容,为何会少了“四送”,却是个不解之谜。其实,张士燮确实只写了“六送
”。据朱老回忆,当年张士燮曾说过,如果真的写“十送”就太“絮烦”了。事实上,
尽管少了“四送”,但这首歌要想完整唱下来,仍要近15分钟。也正是因为歌曲太长的
缘故,后来创编《东方红》时,几次想要收录这首歌,最终却只得放弃。
当时,张士燮和朱老同住在位于灯市口的空政文工团宿舍楼3层,一写完词,张士
燮就直奔朱老的房间,让他谱曲。“我一看那词,就非常感动。”朱老说,当时他脑海
里立刻闪现出江西采风时得来的一首民歌的旋律。这首民歌名为《长歌》,又叫《送郎
调》,是赣南采茶戏里的曲调。几乎是一气呵成,不到一个小时,朱正本就完成了谱曲
,因为太过投入,在谱到“千军万马江畔站,十万百姓泪汪汪”时,他一度落下眼泪。
第二天,歌曲拿到团里排练,大家一唱就非常喜欢,从此便传唱开了。不过,朱老
坦言自己还是有几分遗憾:“当年我没想到这首歌后来会唱50年,也没仔细打磨,后来
一唱就流行了,我也没法改了。”
不吭声,沉默整整四十年
1961年建军节,《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在中山公园音乐堂正式公演,《十送红军
》一炮而红。“散场时就有很多观众边走边哼唱着《十送红军》。”朱正本记得,后来
文工团还应观众要求,把《十送红军》的词曲都印在了演出说明书上。同年底,这台节
目又在上海连演40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每周一歌》等栏目里反复播放《十送红军
》,各大报纸杂志也争相刊登这首歌的词曲。《十送红军》从此传遍大江南北。
在整台节目中,刘亚楼尤其喜欢《十送红军》,人前人后时常念叨,“别人唱快一
点儿他都不愿意,生怕唱快了人家就听不清楚歌词。”朱老说,很多老首长也都非常喜
欢这支歌,甚至会经常出来“捍卫”它。比如,曾经有人提出“三送红军到拿山,山上
包谷金灿灿”写得不对,说那地方没有包谷,萧华将军就站出来说,“江西有包谷,我
就在那儿吃过。”
不过,直到刘亚楼去世,他也不知道《十送红军》是首“违令”歌曲。因为当初这
首歌的署名是“张士燮、朱正本收集整理”。此后每次听到有人提这是首整理作品时,
两位作者也都不吭声。直到2001年,电视剧《长征》在央视播出,片尾曲便是《十送红
军》,使得该曲再次广为传唱。在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的建议下,电视剧的片尾字幕表
里出现了“歌曲《十送红军》张士燮编词,朱正本编曲”的字样,这才把沉默了40年的
两位作者推上前台。
十余国家至今仍在传唱
采访时,朱老恰好收到了音著协寄来的版权费清单。“以前,刘亚楼司令常到团里
来说,‘我们的《十送红军》已经传到国外去了。’这几年我通过音著协寄来的版权使
用清单才知道,原来真的有很多国家都引用过这首歌。”朱正本说,2009年起,他已经
接到过俄、美、英、日、意、法、荷等十余个国家寄来的版权使用费。虽然钱不算多,
但却都列得详详细细,这让他体会到了身为作者的荣誉和快乐。
尽管朱老身体欠佳,但他的音乐创作却从未中断。他笑着说,自己一生创作过的觉
得还拿得出手的歌曲有两百多首,大多是在部队中传唱,其中还有很多是他在1984年退
休后创作的歌曲。香港回归、澳门回归、新世纪到来……在自己一生所经历的每个重要
历史时刻,他都在用音乐抒发情怀。
歌颂,以时代的名义
伟大的时代,孕育着伟大的文艺作品;伟大的文艺作品,也往往反映和记录着伟大
的时代。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和精彩的文化活动正呈献于
首都的舞台上。这其中,有脍炙人口的红色经典,有别具特色的时代新作,有对宏大历
史的庄严重现,有对久远记忆的史海钩沉。
历史是如此厚重。即使是在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之中,也依然沉淀着鲜为人知
的故事。这些故事的内涵丰富而深沉,既有对峥嵘岁月的回忆和对逝去先辈的缅怀,又
有艺术家们澎湃的创作激情,以及他们对沧桑往事的冷静审视。而对当今的观众来说,
这些故事更具有时代的意义,那是一股打动人心的力量,促使人们去思考历史,直面未
来。
从今天起,本版推出《歌颂——红色文艺里的人和事》栏目,走入历史,走向幕后
,走近创作者,聆听他们讲述不为人知的创作经历,重温那些伟大作品带给人们的感动
,发掘一个伟大时代赐予后人的文化财富。
经典记忆
搞音乐是工作需要
从20岁参军到现在,朱正本创作的好歌有两百多首。一辈子都在写歌,他却说这是
个意外,“完全出于工作需要”。1949年7月,朱正本参军,并随二野部队进军大西南
,扛着步枪,背着盐筒、米袋,用两条腿走了8000多里路。因为会吹笛子,本来喜欢写
文章的朱正本常被安排教战士们唱歌,很快,二野军政大学三分校二总队成立文艺队,
他成了第一批文艺战士。从此走上了音乐道路。后来,朱正本随部队到了空军,又被调
到空政文工团创作室,获得了系统的学习,才有了今天的《十送红军》、《银球飞舞花
盛开》、《飞行员进行曲》等广为流传的歌曲。
(责任编辑:沈剑)
1 (共1页)
进入ChinaNews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方周子打假不从希金瓶的学位开始香港抗命未牵一发已动全身:习近平终提民主
Re: cayi有点像肘子 (转载)从未披露的野史? 毛泽东的情人自白录(组图) (转载)
Re: 南方周末记者陈鸣做客网易谈《差生韩寒》一稿 (转载)毛是恋童癖?未成年情人的回忆(图)
中共应正本清源,摆正国家和党的关系任重:从“没有了他我们就不能活”说起 (转载)
张晓舟:西红市红鲱鱼zz英子危机了!一根刺扎在老江喉管上(多图/视频) (转载)
十送红军军版脑残王- 台湾人出国护照没用,国际上只承认台湾身份证
谎言真能骗了一代又一代吗?!正本清源。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转载)正本清源,反三俗可以追溯到延安文艺座谈会议上的讲话。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十送话题: 红军话题: 朱老话题: 正本话题: 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