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g*****g 发帖数: 6798 | 1 为何周恩来坚持不留骨灰?知情者称当时不敢说
凤凰卫视 2011-11-08 18:40:21
核心提示:为什么周恩来坚持不留骨灰,有一个当时是传说,后来得到验证的说法。
刘振英:根据斗争形势的发展,这是我自己可以这样说,我自己的分析不一定对。
他就说,身后很可能不会有太好的结果。以前我不敢说的,现在大家也都公开了,而且
也是事实。比如说在305住院,(他)跟医务人员在那儿坐着,大家最后一张要合影照相
,我没去,回来都跟我说了,说总理提出没有任何要求,只希望在身后,谁也别在照片
上,我的这个脸上打个叉就行了。
凤凰卫视2011年11月8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晓楠:各位好,这里是《凤凰大视野》。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去世,第二天消息传出之后,全国各地的人们都在各地家中悬
挂遗像进行悼念,全国各种工作场所都举行了追悼仪式。在周恩来去世的六天之内,《
人民日报》只发了两条消息,首都百万群众送总理的情况,新华社只字未提,而是呼吁
人们继续批判国内的资本主义势力,批判的矛头直指邓小平。
邓小平当时被认为是周恩来遗志的继承者,他的铁腕整顿卓有成效,受到民众广泛
的支持。于是,四人帮在周恩来的丧礼上也做尽了文章,如何才能一箭双雕呢,也可谓
是颇费心思。
解说:1976年1月14日,也就是周恩来去世之后的第六天,追悼会的前一天,全国
民当时还处于失去总理的巨大悲痛之中,《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同时在头版头条
刊登了一篇风马牛不相及的文章。
杨正泉(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你们想象不到,我们也没有想象到,登了一
篇什么文章,姚文元指示《人民日报》在第一版的头条通栏大标语,等了一条《大辩论
带来大变化》。
保育钧(原人民日报编辑):这个稿子一出来我们大家都骂,扯淡。
王忠人(原光明日报国内部主任):这稿子就是自稿,不是新华社的稿子,恰巧这天
《人民日报》也登这个稿子,也登清华大学的稿子,后来就知道这是鲁瑛,《人民日报
》的总编辑鲁瑛和莫艾他们共同研究的。
解说:这一天的《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前三版只字未提悼念周恩来,却在头
版以通栏标题发表长篇报道《大辩论带来大变化》,文章劈头盖脑第一句话就是,全国
人民都在关心着清华大学关于教育革命的大辩论。
保育钧:这个恶毒的用心很清楚,就想把对总理的悼念压下去,老百姓是不服,我
们编辑部的人都不服,纷纷议论这个文章是怎么出来的,很神秘,不告诉我们。
王忠人:你堵住这个版面,有冲淡悼念周总理的气氛,叫大家注意力还是反击右倾
翻案风。
解说:1月14日这天,正是悼念中恩来的活动在全国如烈火蔓延的时候,姚文元完
全漠视人们的情绪,并且很得意的说,只有这篇文章才能压得住,这是关键时刻发表的
典型文章。
杨正泉:我们中央电台新闻报摘的工作人员看了这篇文章以后,纷纷地提出来我们
不能广播,我们关心的不是这个,但是经过请示还是要播出,当一播出了以后,群众来
电话纷纷地指责,什么狗屁文章,我们关心的不是这种教育革命的变化,我们关心的是
总理逝世。
解说:周恩来的去世就像琴弦的断裂,在此之前的十年,中国人的神经已经绷得太
久太紧,当时的氛围像极了雨果小说《悲惨世界》中的一个经典场面。
1832年,法国同情穷人的拉马克将军病逝,迅速点燃巴黎街头的革命风暴。而此时
,中国民众情绪积聚压抑已久,急需寻找一个出口。
保育钧:总理去世之后,我们这些个普通的编辑记者,总觉得中国的一棵大树倒了
,总理去世了之后谁来当总理接替他,我们是关心的这事情。
解说:随着周恩来的去世,一个巨大的疑问萦绕在中国人的心中,那就是中国往何
处去,以当时的形势来看,政治分歧已经泾渭分明,在体制内的正式场合,四人帮的势
力通过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宣传工具,保持着绝对的话语权,而在体制外的私下交
流中,周恩来、邓小平成为同情和拥戴的对象。
贺延光(中国青年报记者):当时就那感觉,因为中国人把自己的前途、命运都寄托
在领袖人物身上,所以周恩来苦撑危局,现在又走了,那中国将会是个什么样子,这些
文化大革命的新贵们上来之后,折腾了十年,周恩来一去世我们基层就觉得,周恩来苦
撑危局这个局面就很容易被打破,邓小平又下去了,周总理又去世了,那谁,叶帅他们
身体不行,也是靠边站了,当时也是靠边站的。
解说:在众多的情绪中,对邓小平的期待占据了重要的部分,此时的邓小平正处于
火山口上,作为文革前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他在文革中被打倒,林彪事件后复出。务实
治国的邓小平以“不管白猫黑猫,逮住老鼠的就是好猫”闻名。在价值取向上,他与周
恩来有更多共同语言。在1974、1975两年中,周、邓二人针对濒临解体的各行各业进行
整顿,全国形势迅速好转,人们在文革浩劫中看到了一线希望。
贺延光:邓小平上台以后抓住几件事,就是工业整顿、农业整顿、铁路、军队,这
一整顿就是,所谓一整顿就要把文革期间这一些乱象要截住,要走上一个比较正规的轨
道,这个东西是很得人心的,当然不光是老干部,我看包括很多工人,我在工厂我都了
解这个情况,基层的干部,基层的工人都是非常拥护的。
解说:但是时间到1975年下半年以后,局面又起变化,1975年12月,批邓、反击右
倾翻案风开始,邓小平再次受到批判。
贺延光:不满,对社会、对现实不满,对文革不满,对打倒邓小平不满。
刘振英(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由于大家对周总理那个情绪没有发泄,对小平
同志有一定的期望,他就不愿意去批,比如说各单位包括社区老太太,说开批判会,好
啊,走啊,批邓小平同志的三项指示为纲去,她就笑着去批,所以这是个民意,批邓那
个反击右倾翻案就开始批了,江青在会上就开始开始公开点邓小平名,公开骂他,去年
怎么压制她,就讲这些东西。
陈晓楠:如何安排周恩来的葬礼,成为了政治博弈的手段,民间在苦苦地期待中央
的表现,中央在四人帮的掌控之下,力图压制治丧规格,而我们的主人公们,新华社、
《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的这样一线记者和编
辑们,一方面承受着民众的热烈情绪,另一方面又在承受着四人帮的巨大压力,可以说
处于两难的困境。
接下来是周恩来的追悼会,人们所有的疑问、政治博弈的结果都将在追悼会上体现
,比如说邓小平会不会主持葬礼呢,毛泽东会不会亲自来到现场等等,有一系列未知的
问题。
解说:1976年1月14日下午6点30分,在劳动人民文化宫里,群众的吊唁活动结束,
周恩来的骨灰撤往人民大会堂,准备第二天的追悼会。
窦春起:有几个事情让我一直不能忘掉,一个是军乐团的同志们,他们在那儿现场
演奏乐曲,后来我在那个地方听说,他们嘴都吹肿了,吹了几天,吹号的那些同志,后
来他们说是不是休息吧,咱们放录音行不行,我现场听到他们在那儿议论,他们说军乐
团同志不同意,说我们不能放录音,我们一定用我们现场的声音,来完成这个任务是非
常感人的。
后来,特别是晚上,那天吊唁结束了,晚上就结束了,邓大姐来了,邓大姐来了以
后要把骨灰盒抱走,把它要移到大会堂去,我看邓大姐抱着骨灰盒就往出走,因为总理
的车停在院子里,她往出走说了一句话,我至今就忘不了这句话,她说我抱着恩来同志
的骨灰,向大家表示感谢,深深鞠了一躬,就走下台阶上汽车了。那天应该说在场的人
大家都哭了,大家目送着邓大姐走上汽车。
解说:1976年1月15日,是周恩来追悼会进行的日子,在四人帮严密控制的上海,
港口船舶汽笛鸣响,持续了三十七分钟,长航医院的高音喇叭冲着市委大楼播放哀乐,
既是悼念也是示威,上海市委下令调查,人们的回答是,悼念总理如果有罪,你们可以
开除我的党籍,上海的情形是当时人民悼念周恩来的缩影。
杨正泉:我们要求转播1月15日周恩来总理追悼大会的实况,这一切的一切都没有
被同意,都没有被批准,姚文元的口实就是说,治丧规格是经过毛主席圈阅了的,任何
人不能够再提以外的要求,当时我们不知道毛主席是病成那种情况,而姚文元是打着这
样一个旗号来压制大家的,我们不能够不听,到后来我们坚持提出来应该转播追悼大会
的实况,甚至中央电视台提出来,要播出周恩来总理视察邢台地震的时候的一个纪录片
,这个都被扼杀了。
姚文元说再向中央提出这种要求,就是向中央施加压力。
解说:追悼会最终还是没有向全国直播,人民大会堂进行的追悼与民间的自发悼念
不一样,这里充满着强烈的政治意味,首先是追悼会主持人的人选问题,选谁才是最合
适的呢,邓小平的名字再一次涌现在人们的心里。
王忠人:在中央一层领导,大家推都推邓小平,因为他的身份是,他是代总理还是
副总理,他是副总理,就是他有这个资格做这个,他又是军委的参谋长,他地位高,中
央副主席,别人不能代替,所以周总理非得有这么一个人,你规格太小不行,四人帮的
意思想叫张春桥做,张春桥也是副总理,但是老帅不同意,老将不同意。
杨正泉:在人民大会堂的北大厅下午三点举行,我们参加追悼会在那个会的现场,
三点钟到了,追悼会没有按时开始,大概推迟了将近十分钟,因为那时候不让我们转播
了,我们都在现场,现场的人都在思念着一个问题,所以推迟是不是在等待着毛主席的
突然到来。
因为当时陈毅副总理去世的时候,毛主席是不期而至突然的出现的,这一次就想到
会不会等待着毛主席到来,但是推迟了十几分钟,毛主席没有来。
解说:我们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悼念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无产阶级革
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久经考验的、卓越的党和国家的领导人。
解说:让很多老干部和老百姓耿耿于怀的是,毛泽东为什么没有来参加周恩来的追
悼会,当然1976年初的毛泽东已经风烛残年、步履维艰,但就是在此前的半个月,他还
刚刚接见过尼克松的女儿、女婿,当时的报纸、电台都有广泛的传播,当时参加追悼会
的所有人希望毛泽东能够像四年前突然出现在陈毅追悼会那样,来参加周恩来的追悼会。
杨正泉:后来我们知道这时候的毛主席根本就不能行动了,就不能动了,后来追悼
大会开始,邓小平致悼词,大家很沉痛地一一地走到,总理的遗像和骨灰盒前鞠躬、致
哀。
解说:就在追悼会进行的同时,北京市民自发地又一次来到天安门广场,几万花圈
簇拥着人民英雄纪念碑,组成一个硕大无比的花坛。追悼会结束后的晚上八点,周恩来
的骨灰撤走,后来撒在了中国的大地上。为什么周恩来坚持不留骨灰,有一个当时是传
说,后来得到验证的说法。
刘振英:根据斗争形势的发展,这是我自己可以这样说,我自己的分析不一定对。
他就说,身后很可能不会有太好的结果。以前我不敢说的,现在大家也都公开了而且也
是事实。比如说在305住院,(他)跟医务人员在那儿坐着,大家最后一张要合影照相,
我没去,回来都跟我说了,说总理提出没有任何要求,只希望在身后,谁也别在照片上
,我的这个脸上打个叉就行了。
解说:周恩来去世并没有为自己换来宁静,在他身后四人帮的攻击一直没有停止,
2月13日《光明日报》头版刊登文章《孔丘之忧》挖苦悼念周恩来的民众。
王忠人:说是让旧制度的维护者、哭丧妇,抱着孔丘的骷髅去哭天抹泪去,他敢在
报纸上公开就反对周总理,反对全国人民哀悼周总理,他敢公开这么讲。
解说:针对周恩来的攻击,并没有因为他的去世而停止,如今看来所有的一切无非
是政客们在非常环境下使用的非常手段。
陈晓楠:周恩来走了,但是人们心中还有很多疑问没有解决,比如说周恩来留下遗
嘱没有,人们都知道周恩来要求把他的骨灰撒掉,但是他临终之前只说了这么一句话吗
,似乎不太可能,后来人们就开始大胆猜测,周恩来的遗嘱肯定是被有些人封锁掉了,
果不其然到了二月份,首先在杭州出现了一份总理遗言,很快这份来历不明的遗言得到
了人们极大的认可,到三月底,全国各地都有成千上万计的抄本,甚至还有一百多家国
外电台播发了这个遗言。
那么这份总理遗言到底来自何方,它是如何出台并且获得认可的呢,带着这个问题
我们将视线投向遗言最早出现的地方,杭州。
解说:主席、中央及政治局同志,我动一次手术以后,病情虽有短期的稳定,自下
半年开始癌症已广泛扩散,虽然还好,但离开见马克思的日子确实不太远了,洪文同志
,几年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解决问题上提高都很快,都此我极为高兴,我们党后继有
人,洪文同志今后要多抓全面性的问题,处理还要果断,为党多做工作。春桥同志能力
强,国务院的工作、小平、春桥要多商量。
这就是民间广为流传的总理遗言,它在一个月之内以手抄油印的方式传遍了中国的
每一个地方。
贺延光:因为那个时候你把邓小平给打倒了,非常失民心,失党心,总理的遗言里
边又有为邓小平,肯定邓小平,为邓小平说话这个内容,那和大家就能引起共鸣,所以
这个它就传开了。
袁敏(总理遗言案亲历者):我看到的是等于说,我哥哥就拿回来来了,给我爸爸看
,给我看,给我姐姐看,我们看了以后也是,就抄,抄了以后再给我们的同学看,再给
我们朋友看,就这样滚雪球一样的,一下的很快地传遍全国。
解说:袁敏是《江南》杂志的主编,关于三十五年前的那件总理遗言案,她见证了
全部过程,并将事件的来龙去脉写成了一本书。
袁敏:我当时是杭州织锦厂的工人,遗言制造者蛐蛐儿是杭州汽轮机厂的工人,蛐
蛐儿和我哥哥,我哥哥当时是杭州半山发电厂的工人,然后还有我书中写到的大耳朵,
他是农场的工人,还有阿斗,他是兵团的战士,都是当时的一批热血青年,他们可能就
比一般的民众会对政治更加关心,对祖国的那种政局和那种前途,他们可能会比一般的
老百姓更多地关注,经常这帮青年聚集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然后议论时局,然后如
果听到什么小道消息,那也是互相传达。
解说:当时的青年人最热衷的就是议论国家大事,袁敏的哥哥就有这样一帮热情似
火的朋友。
袁敏:总理遗言出笼是2月5日,这个我记得很清楚,那么就是在这段时间是这帮青
年人最频繁的聚会的时候,就议论到总理死的时候会不会留下遗言,如果留下遗言的话
总理会说什么,大家都知道总理没有子女,他不可能给自己的子女留下什么遗言,那么
他如果说留下遗言的话,肯定是对自己的国家,对爱戴他的人民,他可能会留下什么话
,大家是猜测,然后就是想。
解说:1976年2月5日,袁敏的哥哥从朋友手中得到一份总理遗言,朋友告诉他是这
是自己在别处抄写的总理遗言,事后来看,这是总理遗言的第一次传播,袁敏的哥哥当
时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份总理遗言的原创者竟然是自己的好朋友蛐蛐儿。
袁敏:蛐蛐儿的情况,他是我们这一拨年轻人当中,我们就是叫他风流才子的,长
得很帅,一米八几的个儿,然后很浑厚的男中音,特别标准的普通话,就女生心目当中
的白马王子,但是他最突出的才能就是他的文才,文章写得非常漂亮。
解说:这是一份让人激动的文件,遗言内容情真意切,措辞中肯,文中对上层的政
治心态和语言描述得又是那么得体,谁都没有怀疑遗言的真实性,蛐蛐儿也保守着自己
的秘密,看着总理遗言流传越来越广。
1926年,我和恽代英同志分别时,他说当中国人民都过上幸福生活的时候,我们能
活着的人一定要到死去的同志的墓前去告慰他们,死者会听到我们的声音的。我总想着
用什么来向他们汇报呢。
在弥留之际回忆先烈的遗言,对照我们人民的生活条件,我为自己未能多做一点工
作而感到内疚,展望本世纪把我国建成一个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社会
主义强国的壮丽前景,我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这一段话把周恩来的亲民形象,把人民的幸福生活尚未实现,愧对先烈的悲哀,把
扭转阶级斗争迈向现代化的憧憬刻画得荡气回肠。
小平同志,一年来几方面工作都很好,特别是关于贯彻主席的三项指示,抓得比较
坚决,这充分证明了主席判断的正确,请小平同志致悼词。
袁敏:迎合了人民群众普遍心中的愿望,肯定邓小平了,邓小平还能继续出来工作
,因为邓小平那个时候实际上他整顿,就是改革,抓生产,老百姓生活太苦了,你再怎
么抓革命,不生产的话,老百姓最后吃西北风去了,所以大家最最迎合,还有一个就是
非常迎合人们,就是总理最后说的,就是骨灰不要保留,撒掉。当时看了以后,大家都
是潸然泪下的,就觉得总理一生清贫,也没有孩子,最后连骨灰都不能保留,撒掉,大
家觉得这个撒掉,实际上也有对自己身后的政局的担心。
解说:总理遗言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在国外甚至有一百多家
媒体进行过报道,这种局面让四人帮非常恼火,他们决定查清此事,后来被称为总理遗
言案。
袁敏:他们就认为这个遗言,不可能是一个二十三岁的毛孩子做出来的,背后肯定
有幕后策划者,就一定要把背后的老家伙抓出来,当时张春桥就说司机背后有首长,儿
子背后有老子,一定要把幕后的策划者抓出来,二十三岁青年工人,怎么可能写出那么
模仿总理模仿得那么像,而且写了那么多都是那种,一看就是对中国的革命斗争历史和
中国的政治有相当了解的人才能写得出来。
解说:关于总理遗言案的结局,依旧没有摆脱文革式的悲剧,四人帮依旧用简单粗
暴的方式,首先逮捕了袁敏的哥哥,然后找到蛐蛐儿以及照片上的所有人,再后来全国
涉案人数竟然高达四五千人。
陈晓楠:周恩来的去世给中国人的1976抹上了无限悲情的一笔,自从新中国成立之
后,中国民众从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胡风案,到反右、反右倾、社教运动,一直
到文化大革命,二十七年间从未平静。
厦门大学前校长、政治学家王亚南曾经尖锐地评价过七十年代,他说今天的中国是
几个骗子在统治一群哑巴,但是随着周恩来的去世,哑了几十年的中国民众突然在不久
之后开口了,呐喊了,并且在天安门广场掀起了一股充满力量的浪潮。
感谢各位收看《凤凰大视野》,我们关注的是发生在1976年清明节前后的天安门事
件,明天见。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