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ChinaNews版 - 杨绛103岁生日
相关主题
章诒和阎连科香港挺艾未未,岳路平收死亡威胁音乐人左小祖咒:我與老艾之二三事zz
【共匪威武,县检察院也有专门的特供酒】和谐号终将难逃被和谐掉的下场
【夏小强】:“法办周永康”代表社会主流民意混球時報呼喚中央給個說法
假“杨绛百岁感言”为何会令人信服(转)谁导致的恐怖袭击?
被中共迫害的民盟六大高官(上)谁导致的恐怖袭击?
被中共迫害的民盟六大高官(上)杨绛文革被剃“阴阳头” 两亲人自杀亡
随戏而逝的“京剧皇后”言慧珠刘晓皮是未来中华民主国大总统,赛车手憨憨是总理
假茅台营销中国 网民竟一片叫好 称喝死贪官“为民除害”zzupdate 群情激奋的毛左大闹商务印书馆挑袁现场高清视频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钱钟书话题: 人生话题: 章诒话题: 103话题: 一百岁
进入ChinaNews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s*******w
发帖数: 2257
1
杨绛103岁生日谢绝看望祝寿:我无名无位活到老(图)
文章来源: 人民网 于 2014-07-17 09:38:37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
代表本网立场!
打印本新闻 (被阅读 7885 次)
资料图:杨绛生活照
资料图:杨绛
原标题:杨绛103岁生日 章诒和特地提前一天祝寿:祝健康快乐
人民网北京7月17日电(陈苑)今天,钱钟书的夫人、著名作家杨绛先生迎来103岁生日
。据了解,杨绛每年都要“躲”生日,她一再告知出版社等机构不要去她家看望,也不
要祝寿。杨绛曾说:“我无名无位活到老,活得很自在。”杨绛的才情,以及她与钱钟
书感人至深的婚姻爱情故事令人动容,不少网友纷纷通过微博向这位百岁老人送上生日
祝福,作家章诒和也特地提前一天为杨绛祝寿。
章诒和特地提前一天祝寿:祝健康,快乐
16日下午,章诒和通过微博提前为杨绛先生庆生:“明天她103岁了,祝健康,快乐!
”除此之外,章诒和还精选了杨绛96岁那年写下的散文集《走在人生边上》中的一段话
发在微博中:“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
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
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
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 ”
网友晒最喜爱杨绛名句:躁动时代的温润慰藉
不少网友也在微博中纷纷留言,贴出自己最喜爱的杨绛名句,例如,出自《杨绛散文集
》中的“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韧
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
香料,捣得越碎,磨得越细,香的愈浓烈。”出自杨绛《一百岁感言》中的“我们曾如
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
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喜爱杨绛文字的网友感动留言,“杨绛先生是这个喧嚣躁动的时代的温润慰藉,烦闷的
时候总喜欢看看她的文字。”还有网友这样写道:“一生波澜不惊、平静如水,就像她
的文章娓娓道来,宁静悠远,真心祝愿她老人家在人生的边缘走得久一点。”“文化润
泽能致远,平常心态可超群。祝杨绛先生,生日快乐!健康长寿!”
杨绛钱钟书“最理想”婚姻:才子佳人让人神往
多年前,杨绛读到英国传记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
;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杨绛把它念给钱钟书听
,钱钟书当即回说,“我和他一样”,杨绛答,“我也一样。”钱钟书生前曾这样评价
杨绛:“最贤的妻子,最才的女。”
杨绛与钱钟书的婚姻爱情令无数人感动羡慕,有网友感慨:“《围城》和《洗澡》,钱
钟书和杨绛,让人神往的才子佳人、文坛传奇。”
人物简介:
杨绛,钱钟书夫人,本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著名作家、翻译家,剧本有《称心如意
》.《弄真成假》、《风絮》;小说有《倒影集》、《洗澡》;论集有《春泥集》、《
关于小说》;译作有《1939年以来的英国散文选》、《小癞子》、《吉尔·布拉斯》、
《堂吉诃德》等。2003年,还出版了回忆一家三口数十年风雨生活的《我们仨》。96岁
成书《走到人生边上》。
n****f
发帖数: 3580
2
真不简单。
s*******w
发帖数: 2257
3
杨绛103岁生日谢绝看望祝寿:我无名无位活到老(图)
文章来源: 人民网 于 2014-07-17 09:38:37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
代表本网立场!
打印本新闻 (被阅读 7885 次)
资料图:杨绛生活照
资料图:杨绛
原标题:杨绛103岁生日 章诒和特地提前一天祝寿:祝健康快乐
人民网北京7月17日电(陈苑)今天,钱钟书的夫人、著名作家杨绛先生迎来103岁生日
。据了解,杨绛每年都要“躲”生日,她一再告知出版社等机构不要去她家看望,也不
要祝寿。杨绛曾说:“我无名无位活到老,活得很自在。”杨绛的才情,以及她与钱钟
书感人至深的婚姻爱情故事令人动容,不少网友纷纷通过微博向这位百岁老人送上生日
祝福,作家章诒和也特地提前一天为杨绛祝寿。
章诒和特地提前一天祝寿:祝健康,快乐
16日下午,章诒和通过微博提前为杨绛先生庆生:“明天她103岁了,祝健康,快乐!
”除此之外,章诒和还精选了杨绛96岁那年写下的散文集《走在人生边上》中的一段话
发在微博中:“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
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
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
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 ”
网友晒最喜爱杨绛名句:躁动时代的温润慰藉
不少网友也在微博中纷纷留言,贴出自己最喜爱的杨绛名句,例如,出自《杨绛散文集
》中的“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韧
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
香料,捣得越碎,磨得越细,香的愈浓烈。”出自杨绛《一百岁感言》中的“我们曾如
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
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喜爱杨绛文字的网友感动留言,“杨绛先生是这个喧嚣躁动的时代的温润慰藉,烦闷的
时候总喜欢看看她的文字。”还有网友这样写道:“一生波澜不惊、平静如水,就像她
的文章娓娓道来,宁静悠远,真心祝愿她老人家在人生的边缘走得久一点。”“文化润
泽能致远,平常心态可超群。祝杨绛先生,生日快乐!健康长寿!”
杨绛钱钟书“最理想”婚姻:才子佳人让人神往
多年前,杨绛读到英国传记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
;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杨绛把它念给钱钟书听
,钱钟书当即回说,“我和他一样”,杨绛答,“我也一样。”钱钟书生前曾这样评价
杨绛:“最贤的妻子,最才的女。”
杨绛与钱钟书的婚姻爱情令无数人感动羡慕,有网友感慨:“《围城》和《洗澡》,钱
钟书和杨绛,让人神往的才子佳人、文坛传奇。”
人物简介:
杨绛,钱钟书夫人,本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著名作家、翻译家,剧本有《称心如意
》.《弄真成假》、《风絮》;小说有《倒影集》、《洗澡》;论集有《春泥集》、《
关于小说》;译作有《1939年以来的英国散文选》、《小癞子》、《吉尔·布拉斯》、
《堂吉诃德》等。2003年,还出版了回忆一家三口数十年风雨生活的《我们仨》。96岁
成书《走到人生边上》。
n****f
发帖数: 3580
4
真不简单。
s*******w
发帖数: 2257
5
正在看《听杨绛谈往事》
吴学昭著
===============================
这是杨绛唯一授权的回忆录。
s*******w
发帖数: 2257
6
刚刚看完《听杨绛谈往事》,很有感慨啊。。。
s*******w
发帖数: 2257
7
刚刚读完 《听杨绛谈往事》,很感动。。。
s*******w
发帖数: 2257
8
我试图摆脱一切成见,按照合理的规律,合乎逻辑的推理,依靠实际生活经验,自己
思考。我要从平时不在意的地方,发现问题,解答问题;能证实的予以肯定,不能证实
的存疑。这样一步一步自问自答,看能探索多远。好在我是一个平平常常的人,无党无
派,也不是教徒,没什么条条框框干碍我思想的自由。而我所想的,只是浅显的事,不
是专门之学,普通人都明白。
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
,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
没有了吗?当然,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吗?有人说,
灵魂来处来,去处去。哪儿来的?又回哪儿去呢?说这话的,是意味着灵魂是上帝给的
,死了又回到上帝那儿去。可是上帝存在吗?灵魂不死吗?
选自《走到人生边上》商务印书馆出版
s*******w
发帖数: 2257
9
读杨绛《走到人生边上》 (2007-11-26 00:18:49)转载▼
标签: 人文/历史 杨绛 人生 灵魂
周国平留言:太太是编辑,杨绛对她格外照顾,先前把《钱锺书手稿集》交给她出版,
最近又把自己的新作交给她出版。因此,《走到人生边上》还是校样时,我已先睹为快
。商务印书馆十分重视,交稿十来天,此书就摆在国际书展的展位上了。应出版社要求
,我为此书写了推荐语,也在书展上公布。杨绛先生看了,给二字评价:“知我。”我
甚受鼓励,同时也意犹未尽,遂写下面这篇读后感。真是好书啊,我劝诸君不要错过。
人生边上的智慧
——读杨绛《走到人生边上》
杨绛九十六岁开始讨论哲学,她只和自己讨论,她的讨论与学术无关,甚至与她暂
时栖身的这个热闹世界也无关。她讨论的是人生最根本的问题,同时是她自己面临的最
紧迫的问题。她是在为一件最重大的事情做准备。走到人生边上,她要想明白留在身后
的是什么,前面等着她的又是什么。她的心态和文字依然平和,平和中却有一种令人钦
佩的勇敢和敏锐。她如此诚实,以至于经常得不出确定的结论,却得到了可靠的真理。
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
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
在前言中,杨先生如此写道:“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
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
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当然,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
呢?灵魂也没有了吗?”这一段话点出了她要讨论的两大主题,一是人生的价值,二是
灵魂的去向,前者指向生,后者指向死。我们读下去便知道,其实这两个问题是密不可
分的。
在讨论人生的价值时,杨先生强调人生贯穿灵与肉的斗争,而人生的价值大致取决
于灵对肉的支配。不过,这里的“灵”,并不是灵魂。杨先生说:“我最初认为灵魂当
然在灵的一面。可是仔细思考之后,很惊讶地发现,灵魂原来在肉的一面。”读到这句
话,我也很惊讶,因为我们常说的灵与肉的斗争,不就是灵魂与肉体的斗争吗?但是,
接着我发现,她把“灵魂”和“灵”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是很有道理的。她说的灵魂
,指不同于动物生命的人的生命,一个看不见的灵魂附在一个看得见的肉体上,就形成
了一条人命,且各各自称为“我”。据我理解,这个意义上的灵魂,相当于每一个人的
内在的“自我意识”,它是人的个体生命的核心。在灵与肉的斗争中,表面上是肉在与
灵斗,实质上是附于肉体的灵魂在与灵斗。所以,杨先生说:“灵魂虽然带上一个‘灵
’字,并不灵,只是一条人命罢了。”我们不妨把“灵”字去掉,名之为“魂”,也许
更确切。
肉与魂结合为“我”,是斗争的一方。那么,作为斗争另一方的“灵”是什么呢?
杨先生造了一个复合概念,叫“灵性良心”。其中,“灵性”是识别是非、善恶、美丑
等道德标准的本能,“良心”是遵守上述道德标准为人行事的道德心。她认为,“灵性
良心”是人的本性中固有的。据我理解,这个“灵性良心”就相当于孟子说的人性固有
的善“端”,佛教说的人皆有之的“佛性”。这里有一个疑问:作为肉与魂的对立面,
这个“灵性良心”当然既不在肉体中,也不在灵魂中,它究竟居于何处,又从何方而来
?对此杨先生没有明说。综观全书,我的推测是,它与杨先生说的“大自然的神明”有
着内在的联系。这个“大自然的神明”,基督教称作神,孔子称作天。那么,“灵性良
心”也就是人身上的神性,是“大自然的神明”在人身上的体现。天生万物,人为万物
之灵,灵就灵在天对人有这个特殊的赋予。
接下来,杨先生对天地生人的目的有一番有趣的讨论。她的结论是:这个目的决不
是人所创造的文明,而是堪称万物之灵的人本身。天地生人,着重的是人身上的“灵”
,目的当然就是要让这个“灵”获胜了。天地生人的目的又决定了人生的目的。惟有人
能够遵循“灵性良心”的要求修炼自己,使自己趋于完善。不妨说,人生的使命就是用
“灵”引导“魂”,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灵魂”。用这个标准衡量,杨先生对人类的
进步提出了质疑:几千年过去了,世道人心进步了吗?现代书籍浩如烟海,文化普及,
各专业的研究务求精密,皆远胜于古人,但是对真理的认识突破了多少呢?如此等等。
一句话,文明是大大发展了,但人之为万物之灵的“灵”的方面却无甚进步。
尤使杨先生痛心的是:“当今之世,人性中的灵性良心,迷蒙在烟雨云雾间。”这
位九十六岁的老人依然心明眼亮,对这个时代偏离神明指引的种种现象看得一清二楚:
上帝已不在其位,财神爷当道,人世间只成了争权夺利、争名夺位的战场,穷人、富人
有各自操不完的心,都陷在苦恼之中……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人世间,好人更苦:“你存
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
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保护自己,就不得不时刻防御
。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
,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处吃亏……”不难看出,杨先生说的是她的切身感受
。她不禁发出悲叹:“曾为灵性良心奋斗的人,看到自己的无能为力而灰心绝望,觉得
人生只是一场无可奈何的空虚。”
况且我们还看到,命运惯爱捉弄人,笨蛋、浑蛋安享富贵尊荣,不学无术可以欺世
盗名,有品德的人一生困顿不遇,这类事例数不胜数。“造化小儿的胡作非为,造成了
一个不合理的人世。”这就使人对上天的神明产生了怀疑。然而,杨先生不赞成怀疑和
绝望,她说:“我们可以迷惑不解,但是可以设想其中或有缘故。因为上天的神明,岂
是人人都能理解的呢。”进而设问:“让我们生存的这么一个小小的地球,能是世人的
归宿处吗?又安知这个不合理的人间,正是神明的大自然故意安排的呢?”如果我没有
理解错的话,杨先生的潜台词是:这个人世间可能只是一个过渡,神明给人安排的真正
归宿处可能在别处。在哪里呢?她没有说,但我们可设想的只能是类似佛教的净土、基
督教的天国那样的所在了。
这一点推测,可由杨先生关于灵魂不灭的论述证明。她指出:人需要锻炼,而受锻
炼的是灵魂,肉体不过是中介,锻炼的成绩只留在灵魂上;灵魂接受或不接受锻炼,就
有不同程度的成绩或罪孽;人死之后,肉体没有了,但灵魂仍在,锻炼或不锻炼的结果
也就仍在。她的结论是:“所以,只有相信灵魂不灭,才能对人生有合理的价值观,相
信灵魂不灭,得是有信仰的人。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
那么,杨先生到底相信不相信灵魂不灭呢?在正文的末尾,她写道:“有关这些灵魂的
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只能胡思乱想罢了。我无从问起,也无从回答。孔子曰:‘未
知生,焉知死’,‘不知为不知’,我的自问自答,只可以到此为止了。”看来不能说
她完全相信,她好像是将信将疑,但信多于疑。虽然如此,我仍要说,她是一个有信仰
的人,因为在我看来,信仰的实质在于不管是否确信灵魂不灭,都按照灵魂不灭的信念
做人处世,好好锻炼灵魂。孔子说“祭神如神在”,一个人若能事事都怀着“如神在”
的敬畏之心,就可以说是有信仰的了。
杨先生向许多“聪明的年轻人”请教灵魂的问题,得到的回答很一致,都说人死了
就是什么都没有了,而且对自己的见解都坚信不疑。我不禁想起了二千五百多年前苏格
拉底的同样遭遇,当年这位哲人也曾向雅典城里许多“聪明的年轻人”请教灵魂的问题
,得到的也都是自信的回答,于是发出了“我知道我一无所知”的感叹。杨先生也感叹
:“真没想到我这一辈子,脑袋里全是想不通的问题。”“我提的问题,他们看来压根
儿不成问题。”“老人糊涂了!”但是,也和当年苏格拉底的情况相似,正是这种普遍
的自以为知更激起了杨先生深入探究的愿望。我们看到,她不依据任何已有的理论或教
义,完全依靠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独立思考,一步一步自问自答,能证实的予以肯定,不
能证实的存疑。例如肉体死后灵魂是否继续存在,她在举了亲近者经验中的若干实例后
指出:“谁也不能证实人世间没有鬼。因为‘没有’无从证实;证实‘有’,倒好说。
”由于尚无直接经验,所以她自己的态度基本上是存疑,但决不断然否定。
杨先生的诚实和认真,着实令人感动。但不止于此,她还是敏锐和勇敢的,她的敏
锐和勇敢令人敬佩。由于中国二千多年传统文化的实用品格,加上几十年的唯物论宣传
和教育,人们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往往不肯相信,甚至毫不关心。杨先生问得好
:“‘真、善、美’看得见吗?摸得着吗?看不见、摸不着的,不是只能心里明白吗?
信念是看不见的,只能领悟。”我们的问题正在于太“唯物”了,只承认物质现实,不
相信精神价值,于是把信仰视为迷信。她所求教的那些“聪明的年轻人”都是“先进知
识分子”,大抵比她小一辈,其实也都是老年人了,但浸染于中国的实用文化传统和主
流意识形态,对精神事物都抱着不思、不信乃至不屑的态度。杨先生尖锐地指出:“什
么都不信,就保证不迷吗?”“他们的‘不信不迷’使我很困惑。他们不是几个人。他
们来自社会各界:科学界、史学界、文学界等,而他们的见解却这么一致、这么坚定,
显然是代表这一时代的社会风尚,都重物质而怀疑看不见、摸不着的‘形而上’境界。
他们下一代的年轻人,是更加偏离‘形而上’境界,也更偏重金钱和物质享受的。”凡
是对我们时代的状况有深刻忧虑和思考的人都知道,杨先生的这番话多么切中时弊,不
啻是醒世良言。这个时代有种种问题,最大的问题正是信仰的缺失。
我无法不惊异于杨先生的敏锐,这位九十六岁的老人实在比绝大多数比她年轻的人
更年轻,心智更活泼,精神更健康。作为证据的还有附在正文后面的“注释”,我劝读
者千万不要错过,尤其是《温德先生爬树》、《劳神父》、《记比邻双鹊》、《〈论语
〉趣》诸篇,都是大手笔写出的好散文啊。尼采有言:“句子的步态表明作者是否疲倦
了。”我们可以看出,杨先生在写这些文章时是怎样地毫不疲倦,精神饱满,兴趣盎然
,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是怎样地胸有成竹,收放自如,一切都在掌控之中。这些文章是
一位九十六岁的老人写的吗?不可能。杨先生真是年轻!
(纸质媒体转载本文,请与本人联系,须取得本人授权)
s*******w
发帖数: 2257
10
启明按:之前有幸在首图参加了商务印书馆举办的《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的发布会
,当时杨绛先生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到现场,特地录制了一段录音表达感谢之情,短短的
录音中可以听得到杨绛先生的思维仍十分清晰灵敏,当时说的什么现在虽然记不清,但
老人那和缓的语调,温暖而质朴的声音却让人印象深刻。
喜欢杨绛先生最开始是因为喜欢她的《干校六记》,后来读了《我们仨》,看了书
里附上的一些她和钱钟书先生的生活照,尤其是那幅他俩互相帮对方理发的照片,顿时
觉得二老幸福极了。今天在另外一位老师的博客看到这篇一百岁感言,转载过来分享给
大家。
一百岁感言
杨绛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
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 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
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
,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 你大度退让,人家
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
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
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
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
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

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
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
,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
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
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启明再按:
另外附上老人的一段知名译句,也许这简短的几句更能让大家感受到老人的寂静与
纯粹,对世界的善意,还有对生命和生活深沉的爱: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 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杨绛(此为杨绛先生译文,原文出自沃尔特兰道尔)
再注:知乎上有人对此文的后几段表示怀疑(网上流传的杨绛先生《一百岁感言》
是别人写的鸡汤文吗?),疑为他人所作,大家可以参考新华网《坐在人生的边上——
杨绛先生百岁答问》
附:钱钟书和杨绛互相帮对方理发的照片,同时推荐您阅读《刘岩:最好的家教,就是
夫妻恩爱!》
杨绛:一百岁感言
相关主题
被中共迫害的民盟六大高官(上)音乐人左小祖咒:我與老艾之二三事zz
随戏而逝的“京剧皇后”言慧珠和谐号终将难逃被和谐掉的下场
假茅台营销中国 网民竟一片叫好 称喝死贪官“为民除害”zz混球時報呼喚中央給個說法
进入ChinaNews版参与讨论
s*******w
发帖数: 2257
11
正在看《听杨绛谈往事》
吴学昭著
===============================
这是杨绛唯一授权的回忆录。
s*******w
发帖数: 2257
12
刚刚看完《听杨绛谈往事》,很有感慨啊。。。
s*******w
发帖数: 2257
13
刚刚读完 《听杨绛谈往事》,很感动。。。
s*******w
发帖数: 2257
14
我试图摆脱一切成见,按照合理的规律,合乎逻辑的推理,依靠实际生活经验,自己
思考。我要从平时不在意的地方,发现问题,解答问题;能证实的予以肯定,不能证实
的存疑。这样一步一步自问自答,看能探索多远。好在我是一个平平常常的人,无党无
派,也不是教徒,没什么条条框框干碍我思想的自由。而我所想的,只是浅显的事,不
是专门之学,普通人都明白。
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
,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
没有了吗?当然,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吗?有人说,
灵魂来处来,去处去。哪儿来的?又回哪儿去呢?说这话的,是意味着灵魂是上帝给的
,死了又回到上帝那儿去。可是上帝存在吗?灵魂不死吗?
选自《走到人生边上》商务印书馆出版
s*******w
发帖数: 2257
15
读杨绛《走到人生边上》 (2007-11-26 00:18:49)转载▼
标签: 人文/历史 杨绛 人生 灵魂
周国平留言:太太是编辑,杨绛对她格外照顾,先前把《钱锺书手稿集》交给她出版,
最近又把自己的新作交给她出版。因此,《走到人生边上》还是校样时,我已先睹为快
。商务印书馆十分重视,交稿十来天,此书就摆在国际书展的展位上了。应出版社要求
,我为此书写了推荐语,也在书展上公布。杨绛先生看了,给二字评价:“知我。”我
甚受鼓励,同时也意犹未尽,遂写下面这篇读后感。真是好书啊,我劝诸君不要错过。
人生边上的智慧
——读杨绛《走到人生边上》
杨绛九十六岁开始讨论哲学,她只和自己讨论,她的讨论与学术无关,甚至与她暂
时栖身的这个热闹世界也无关。她讨论的是人生最根本的问题,同时是她自己面临的最
紧迫的问题。她是在为一件最重大的事情做准备。走到人生边上,她要想明白留在身后
的是什么,前面等着她的又是什么。她的心态和文字依然平和,平和中却有一种令人钦
佩的勇敢和敏锐。她如此诚实,以至于经常得不出确定的结论,却得到了可靠的真理。
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
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
在前言中,杨先生如此写道:“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
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
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当然,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
呢?灵魂也没有了吗?”这一段话点出了她要讨论的两大主题,一是人生的价值,二是
灵魂的去向,前者指向生,后者指向死。我们读下去便知道,其实这两个问题是密不可
分的。
在讨论人生的价值时,杨先生强调人生贯穿灵与肉的斗争,而人生的价值大致取决
于灵对肉的支配。不过,这里的“灵”,并不是灵魂。杨先生说:“我最初认为灵魂当
然在灵的一面。可是仔细思考之后,很惊讶地发现,灵魂原来在肉的一面。”读到这句
话,我也很惊讶,因为我们常说的灵与肉的斗争,不就是灵魂与肉体的斗争吗?但是,
接着我发现,她把“灵魂”和“灵”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是很有道理的。她说的灵魂
,指不同于动物生命的人的生命,一个看不见的灵魂附在一个看得见的肉体上,就形成
了一条人命,且各各自称为“我”。据我理解,这个意义上的灵魂,相当于每一个人的
内在的“自我意识”,它是人的个体生命的核心。在灵与肉的斗争中,表面上是肉在与
灵斗,实质上是附于肉体的灵魂在与灵斗。所以,杨先生说:“灵魂虽然带上一个‘灵
’字,并不灵,只是一条人命罢了。”我们不妨把“灵”字去掉,名之为“魂”,也许
更确切。
肉与魂结合为“我”,是斗争的一方。那么,作为斗争另一方的“灵”是什么呢?
杨先生造了一个复合概念,叫“灵性良心”。其中,“灵性”是识别是非、善恶、美丑
等道德标准的本能,“良心”是遵守上述道德标准为人行事的道德心。她认为,“灵性
良心”是人的本性中固有的。据我理解,这个“灵性良心”就相当于孟子说的人性固有
的善“端”,佛教说的人皆有之的“佛性”。这里有一个疑问:作为肉与魂的对立面,
这个“灵性良心”当然既不在肉体中,也不在灵魂中,它究竟居于何处,又从何方而来
?对此杨先生没有明说。综观全书,我的推测是,它与杨先生说的“大自然的神明”有
着内在的联系。这个“大自然的神明”,基督教称作神,孔子称作天。那么,“灵性良
心”也就是人身上的神性,是“大自然的神明”在人身上的体现。天生万物,人为万物
之灵,灵就灵在天对人有这个特殊的赋予。
接下来,杨先生对天地生人的目的有一番有趣的讨论。她的结论是:这个目的决不
是人所创造的文明,而是堪称万物之灵的人本身。天地生人,着重的是人身上的“灵”
,目的当然就是要让这个“灵”获胜了。天地生人的目的又决定了人生的目的。惟有人
能够遵循“灵性良心”的要求修炼自己,使自己趋于完善。不妨说,人生的使命就是用
“灵”引导“魂”,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灵魂”。用这个标准衡量,杨先生对人类的
进步提出了质疑:几千年过去了,世道人心进步了吗?现代书籍浩如烟海,文化普及,
各专业的研究务求精密,皆远胜于古人,但是对真理的认识突破了多少呢?如此等等。
一句话,文明是大大发展了,但人之为万物之灵的“灵”的方面却无甚进步。
尤使杨先生痛心的是:“当今之世,人性中的灵性良心,迷蒙在烟雨云雾间。”这
位九十六岁的老人依然心明眼亮,对这个时代偏离神明指引的种种现象看得一清二楚:
上帝已不在其位,财神爷当道,人世间只成了争权夺利、争名夺位的战场,穷人、富人
有各自操不完的心,都陷在苦恼之中……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人世间,好人更苦:“你存
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
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保护自己,就不得不时刻防御
。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
,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处吃亏……”不难看出,杨先生说的是她的切身感受
。她不禁发出悲叹:“曾为灵性良心奋斗的人,看到自己的无能为力而灰心绝望,觉得
人生只是一场无可奈何的空虚。”
况且我们还看到,命运惯爱捉弄人,笨蛋、浑蛋安享富贵尊荣,不学无术可以欺世
盗名,有品德的人一生困顿不遇,这类事例数不胜数。“造化小儿的胡作非为,造成了
一个不合理的人世。”这就使人对上天的神明产生了怀疑。然而,杨先生不赞成怀疑和
绝望,她说:“我们可以迷惑不解,但是可以设想其中或有缘故。因为上天的神明,岂
是人人都能理解的呢。”进而设问:“让我们生存的这么一个小小的地球,能是世人的
归宿处吗?又安知这个不合理的人间,正是神明的大自然故意安排的呢?”如果我没有
理解错的话,杨先生的潜台词是:这个人世间可能只是一个过渡,神明给人安排的真正
归宿处可能在别处。在哪里呢?她没有说,但我们可设想的只能是类似佛教的净土、基
督教的天国那样的所在了。
这一点推测,可由杨先生关于灵魂不灭的论述证明。她指出:人需要锻炼,而受锻
炼的是灵魂,肉体不过是中介,锻炼的成绩只留在灵魂上;灵魂接受或不接受锻炼,就
有不同程度的成绩或罪孽;人死之后,肉体没有了,但灵魂仍在,锻炼或不锻炼的结果
也就仍在。她的结论是:“所以,只有相信灵魂不灭,才能对人生有合理的价值观,相
信灵魂不灭,得是有信仰的人。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
那么,杨先生到底相信不相信灵魂不灭呢?在正文的末尾,她写道:“有关这些灵魂的
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只能胡思乱想罢了。我无从问起,也无从回答。孔子曰:‘未
知生,焉知死’,‘不知为不知’,我的自问自答,只可以到此为止了。”看来不能说
她完全相信,她好像是将信将疑,但信多于疑。虽然如此,我仍要说,她是一个有信仰
的人,因为在我看来,信仰的实质在于不管是否确信灵魂不灭,都按照灵魂不灭的信念
做人处世,好好锻炼灵魂。孔子说“祭神如神在”,一个人若能事事都怀着“如神在”
的敬畏之心,就可以说是有信仰的了。
杨先生向许多“聪明的年轻人”请教灵魂的问题,得到的回答很一致,都说人死了
就是什么都没有了,而且对自己的见解都坚信不疑。我不禁想起了二千五百多年前苏格
拉底的同样遭遇,当年这位哲人也曾向雅典城里许多“聪明的年轻人”请教灵魂的问题
,得到的也都是自信的回答,于是发出了“我知道我一无所知”的感叹。杨先生也感叹
:“真没想到我这一辈子,脑袋里全是想不通的问题。”“我提的问题,他们看来压根
儿不成问题。”“老人糊涂了!”但是,也和当年苏格拉底的情况相似,正是这种普遍
的自以为知更激起了杨先生深入探究的愿望。我们看到,她不依据任何已有的理论或教
义,完全依靠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独立思考,一步一步自问自答,能证实的予以肯定,不
能证实的存疑。例如肉体死后灵魂是否继续存在,她在举了亲近者经验中的若干实例后
指出:“谁也不能证实人世间没有鬼。因为‘没有’无从证实;证实‘有’,倒好说。
”由于尚无直接经验,所以她自己的态度基本上是存疑,但决不断然否定。
杨先生的诚实和认真,着实令人感动。但不止于此,她还是敏锐和勇敢的,她的敏
锐和勇敢令人敬佩。由于中国二千多年传统文化的实用品格,加上几十年的唯物论宣传
和教育,人们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往往不肯相信,甚至毫不关心。杨先生问得好
:“‘真、善、美’看得见吗?摸得着吗?看不见、摸不着的,不是只能心里明白吗?
信念是看不见的,只能领悟。”我们的问题正在于太“唯物”了,只承认物质现实,不
相信精神价值,于是把信仰视为迷信。她所求教的那些“聪明的年轻人”都是“先进知
识分子”,大抵比她小一辈,其实也都是老年人了,但浸染于中国的实用文化传统和主
流意识形态,对精神事物都抱着不思、不信乃至不屑的态度。杨先生尖锐地指出:“什
么都不信,就保证不迷吗?”“他们的‘不信不迷’使我很困惑。他们不是几个人。他
们来自社会各界:科学界、史学界、文学界等,而他们的见解却这么一致、这么坚定,
显然是代表这一时代的社会风尚,都重物质而怀疑看不见、摸不着的‘形而上’境界。
他们下一代的年轻人,是更加偏离‘形而上’境界,也更偏重金钱和物质享受的。”凡
是对我们时代的状况有深刻忧虑和思考的人都知道,杨先生的这番话多么切中时弊,不
啻是醒世良言。这个时代有种种问题,最大的问题正是信仰的缺失。
我无法不惊异于杨先生的敏锐,这位九十六岁的老人实在比绝大多数比她年轻的人
更年轻,心智更活泼,精神更健康。作为证据的还有附在正文后面的“注释”,我劝读
者千万不要错过,尤其是《温德先生爬树》、《劳神父》、《记比邻双鹊》、《〈论语
〉趣》诸篇,都是大手笔写出的好散文啊。尼采有言:“句子的步态表明作者是否疲倦
了。”我们可以看出,杨先生在写这些文章时是怎样地毫不疲倦,精神饱满,兴趣盎然
,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是怎样地胸有成竹,收放自如,一切都在掌控之中。这些文章是
一位九十六岁的老人写的吗?不可能。杨先生真是年轻!
(纸质媒体转载本文,请与本人联系,须取得本人授权)
s*******w
发帖数: 2257
16
启明按:之前有幸在首图参加了商务印书馆举办的《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的发布会
,当时杨绛先生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到现场,特地录制了一段录音表达感谢之情,短短的
录音中可以听得到杨绛先生的思维仍十分清晰灵敏,当时说的什么现在虽然记不清,但
老人那和缓的语调,温暖而质朴的声音却让人印象深刻。
喜欢杨绛先生最开始是因为喜欢她的《干校六记》,后来读了《我们仨》,看了书
里附上的一些她和钱钟书先生的生活照,尤其是那幅他俩互相帮对方理发的照片,顿时
觉得二老幸福极了。今天在另外一位老师的博客看到这篇一百岁感言,转载过来分享给
大家。
一百岁感言
杨绛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
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 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
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
,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 你大度退让,人家
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
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
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
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
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

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
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
,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
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
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启明再按:
另外附上老人的一段知名译句,也许这简短的几句更能让大家感受到老人的寂静与
纯粹,对世界的善意,还有对生命和生活深沉的爱: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 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杨绛(此为杨绛先生译文,原文出自沃尔特兰道尔)
再注:知乎上有人对此文的后几段表示怀疑(网上流传的杨绛先生《一百岁感言》
是别人写的鸡汤文吗?),疑为他人所作,大家可以参考新华网《坐在人生的边上——
杨绛先生百岁答问》
附:钱钟书和杨绛互相帮对方理发的照片,同时推荐您阅读《刘岩:最好的家教,就是
夫妻恩爱!》
杨绛:一百岁感言
s*******w
发帖数: 2257
17
才子钱钟书
被清华校长破格录取:
1929年,清华大学外语系招生时爆出一条新闻,一位数学只考了15分、本应被退回的考
生却被破格录取,这个人就是钱钟书。他数学考试极差,可英文、国文却是特优,英文
还是满分。主管老师欲退不忍,欲取不敢,便报告了校长罗家伦。罗校长亲阅试卷后立
即定夺:此为奇才,破格录取。一入清华,钱钟书便开始开创一项又一项的“纪录”:
读书数量第一,发表文章第一。
在清华大学读书时,钱钟书自恃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连课堂上听讲都不做笔记,更不
屑于课外读书做笔记。他的同学饶余威在《清华的回忆》一文中写到钱钟书时说:“他
自己喜欢读书,也鼓励别人读书。他还有一个怪癖,看书时喜欢用又黑又粗的铅笔划下
佳句,又在书旁加上他的评语,清华藏书中的画线和评语大都是出自此君之手笔。”
钱钟书“数落”诺贝尔奖:
法国人曾在巴黎的《世界报》上力捧钱钟书,说中国有资格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殊荣的,
非钱莫属。钱钟书迅速作出反应,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笔谈式文章历数“诺奖委”的
误评、错评与漏评,条条款款,有根有据。他断言,诺贝尔发明炸药的危害还不如诺贝
尔文学奖的危害为甚。
更早的时候,诺贝尔评奖委员、汉学家马悦然去拜访他,钱钟书一面以礼相待,一面对
着大名鼎鼎的马博士,说出一番尖锐的话来:
“你不就是仗着我们中国混饭吃的吗?在瑞典,你是中国文学专家,到中国来你说你是
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会的专家。你说实话,你有投票表决权吗?作为汉学家,你都做
了些什么工作?巴金的书译成那样,那种烂译文本谁会给奖?中国作品就一定得译成英
文才能参加评奖,别的国家的作品为什么可以用原文参加评奖?”
幽默才子:
钱钟书到清华后的志愿是:横扫清华图书馆。他的中文造诣很深,又精于哲学及心理学
,终日博览中西新旧书籍。最怪的是他上课从不记笔记,总是边听课边看闲书或作图画
,或练书法,但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甚至在某个学年还得到清华超等的破纪录成绩。
孔庆茂的《钱钟书传》中曾写到一则趣事:同学中一位叫许振德的男生爱上了一位漂亮
女生,在课堂上就不住地向女生暗送秋波,钱钟书本来上课就不听讲,他把许的眼睛向
不同方向观看的眼神变化都画了下来,题为《许眼变化图》,没等下课就把画传递给其
它同学,一时在班上传为笑谈。直到若干年后,居住在美国的许振德每提起旧事,还禁
不住哈哈大笑,传为美谈。这也许是钱氏最得意的绘画作品。
1933年钱钟书从清华外文系毕业,校长亲自告诉他要破格录取他留校,陈福田、吴宓等
教授都去做他的工作,想挽留他,希望他进研究院继续研究英国文学,为新成立的西洋
文学研究所增加光彩,可他一口拒绝道: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某人的导
师。其率真狂傲可见。
与夫人杨绛的清华之恋:
在清华读书期间,一件影响他一生的事情发生了,他认识了正在清华读书的杨绛。
杨绛1911年生于江苏无锡,本名杨季康。1932年春,杨绛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攻读外国
文学。清华大学的女生很少,研究院里的女高材生就更少得可怜。女生要在大学里找个
男朋友,容易得很。杨绛是上海滩大名鼎鼎的大律师杨荫杭先生的女儿,名门闺秀,气
质上是有些“与众不同”。她不像一般女生那样爱打扮、爱显摆。她身材窈窕,衣着朴
素,面容白皙,“清水出芙蓉,天然去粉饰”,性格温婉和蔼,人又聪明大方,自然是
众多男生梦寐以求、穷追不舍的女孩子。
那是1932年春天,清华园的丁香、紫藤盛开,幽香袭人。和杨绛同来清华借读的一位同
学是钱钟书的亲戚,带钱钟书来到古月堂门外,见到了杨绛。杨绛见到钱钟书时,他穿
着一件青布大褂,一双毛布底鞋,戴一副老式大眼镜。钱钟书的个子不高,面容清癯,
显得瘦小,虽算不上风度翩翩,但他的目光却炯炯有神,闪烁着机智和自负。
而研究生杨绛呢?娇小玲珑,温婉聪慧,活泼可爱,朴素典雅,别具一格。两人一见如
故,谈起家乡,谈起文学,无不兴致大增。
钱钟书很有魅力,旁征博引,侃侃而谈,诙谐幽默,使得他光彩照人。交谈后,两人才
发觉确实很有缘分。早在1919年,8岁的杨绛就曾跟母亲到过钱钟书的家,当时钱钟书
没在家,自然没法见面,但现在却又这么巧合地续上了“前缘”,这不能不说是缘分。
再说,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先生与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先生都是无锡的名士,同被誉为“
江南才子”。借用一句过去才子佳人小说里的话,真可谓“门当户对,珠联璧合”。当
然,最大的缘分还在于他们两人在文学上的共识与追求,性格上的互相吸引。这些,无
不促使南国佳人杨绛与清华才子钱钟书一见钟情,难舍难分。
杨绛与钱钟书相爱了。但他们并没有陶醉在花前月下卿卿我我,消磨时光,而是在学业
上互相帮助,心灵上默契交融,文学更是成了他们爱的桥梁。钱钟书的名士风度、才子
气质使他们的恋爱独具风采,热恋期间,他给杨绛写了很多情诗。有一首诗竟融宋明理
学家的语录,他最为得意,称“用理学家语作情诗,自来无第二人”,诗中有一联曰:
“除蛇深草钩难着,御寇颓垣守不牢。”他把自己的刻骨相思之情比作蛇入深草,蜿蜒
动荡却捉摸不透;心中的城堡被爱的神箭攻破,无法把守。众所周知,宋明理学家主张
“存天理、灭人欲”,然而钱钟书却化腐朽为神奇,把理学家道貌岸然的语录点铁成金
,脱胎换骨,变成了自己的爱情宣言。这种特殊的恋爱方式算得上是独一无二。
钱钟书之名的由来
钱钟书,原名仰先,字哲良,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文学研究家。曾为《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翻译小组成员。晚年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
任副院长。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小说《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
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钱钟书在文学,国故,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
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其夫人杨绛也是著名作家,育有一女钱瑗(1937年
-1997年)。
钱钟书之名的由来,在于他周岁时抓周抓到了一本书,因而取名“钟书”。也许是天意
吧,他也就名副其实,一辈子“钟情于书”,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解放前出版了集幽默睿智于一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
兽•鬼》,描绘旧中国知识分子百相的长篇小说《围城》,融中西学于一体、见
解精辟独到的《谈艺录》;解放后出版了《宋诗选注》、《管锥编》五卷、《七缀集》
、《石语》、《槐聚诗存》等,待出版者还有《〈宋诗纪事〉补正》,等等。他还参与
了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著《中国文学史》的工作,并作出了重要贡献。1950年他参
加了《毛泽东选集》英译委员会,并翻译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60年他
又参加了《毛泽东诗词》英译定稿小组的工作。到1972年,他从干校返京后又于1974年
参加了英译工作,终于使《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得以出版。1998年12月19日在北京逝世
,享年88岁。
s*******w
发帖数: 2257
18
杨绛: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婚姻
2015-03-16因为爱
杨绛
杨绛,钱钟书夫人,本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7月17日,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
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
、《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文革”后主要的散文创作成果是《干校六记》
,记述作者1969年底到1972年春在河南“五七干校”中的生活经历。另一个随笔集《将
饮茶》,部分也写到了“文革”期间的遭遇,但更有价值的,是回忆亲人往事的部分。
另出版有《杨绛译文集》。
一周特刊
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婚姻
采访杨绛先生
问:您从小进的启明、振华,长大后上的清华、牛津,都是好学校,也听说您父母家训
就是:如果有钱,应该让孩子受好的教育。杨先生,您认为怎样的教育才算“好的教育
”?
杨绛:教育是管教,受教育是被动的,孩子在父母身边最开心,爱怎么淘气就怎么淘气
,一般总是父母的主张,说“这孩子该上学了”。孩子第一天上学,穿了新衣新鞋,拿
了新书包,欣欣喜喜地“上学了!”但是上学回来,多半就不想再去受管教,除非老师
哄得好。
我体会,“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
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这方
面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
我自己就是受父母师长的影响,由淘气转向好学的。爸爸说话入情入理,出口成章,《
申报》评论一篇接一篇,浩气冲天,掷地有声。我佩服又好奇,请教秘诀,爸爸说:“
哪有什么秘诀?多读书,读好书罢了。”妈妈操劳一家大小衣食住用,得空总要翻翻古
典文学,现代小说,读得津津有味。我学他们的样,找父亲藏书来读,果然有趣,从此
好(hào)读书,读好书入迷。
我在启明还是小孩,虽未受洗入教,受到天主教姆姆的爱心感染,小小年纪便懂得“爱
自己,也要爱别人”,就像一首颂歌中唱的“我要爱人,莫负人家信任深;我要爱人,
因为有人关心。”
我进振华,已渐长大。振华女校创始人状元夫人王谢长达太老师毁家办学,王季玉校长
继承母志,为办好学校“嫁给振华”贡献一生的事迹,使我深受感动。她们都是我心中
的楷模。
爸爸从不训示我们如何做,我是通过他的行动,体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
武不能屈”古训的真正意义的。他在京师高等检察厅厅长任上,因为坚持审理交通部总
长许世英受贿案,宁可被官官相护的北洋政府罢官。他当江苏省高等审判厅厅长时,有
位军阀到上海,当地士绅联名登报欢迎,爸爸的名字也被他的属下列入欢迎者的名单,
爸爸不肯欢迎那位军阀,说“名与器不可假人”,立即在报上登启事声明自己没有欢迎
。上海沦陷时期,爸爸路遇当了汉奸的熟人,视而不见,于是有人谣传杨某瞎了眼了。
我们对女儿钱瑗,也从不训示。她见我和锺书嗜读,也猴儿学人,照模照样拿本书来读
,居然渐渐入道。她学外文,有个很难的单词,翻了三部词典也未查着,跑来问爸爸,
锺书不告诉,让她自己继续查,查到第五部辞典果然找着。
我对现代教育知道的不多。从报上读到过美术家韩美林作了一幅画,送给两三岁的小朋
友,小孩子高高兴兴地回去了,又很快把画拿来要韩美林签名,问他签名干什么,小孩
说:“您签了名,这画才值钱!”可惜呀,这么小的孩子已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价值观的教育难道不应引起注意吗?
问:您是在开明家庭和教育中长大的“新女性”,和钱锺书先生结婚后,进门却需对公
婆行叩拜礼,学习做“媳妇”,连老圃先生都心疼自己花这么多心血培养的宝贝女儿,
在钱家做“不花钱的老妈子”。杨先生,这个转换的动力来自哪里?您可有什么良言贡
献给备受困扰的现代婚姻?
杨绛:我由宽裕的娘家嫁到寒素的钱家做“媳妇”,从旧俗,行旧礼,一点没有“下嫁
”的感觉。叩拜不过跪一下,礼节而已,和鞠躬没多大分别。如果男女双方计较这类细
节,那么,趁早打听清楚彼此的家庭状况,不合适不要结婚。
抗战时期在上海,生活艰难,从大小姐到老妈子,对我来说,角色变化而已,很自然,
并不感觉委屈。为什么,因为爱,出于对丈夫的爱。我爱丈夫,胜过自己。我了解钱锺
书的价值,我愿为他研究著述志业的成功,为充分发挥他的潜力、创造力而牺牲自己。
这种爱不是盲目的,是理解,理解愈深,感情愈好。相互理解,才有自觉的相互支持。
我与钱锺书是志同道合的夫妻。我们当初正是因为两人都酷爱文学,痴迷读书而互相吸
引走到一起的。锺书说他“没有大的志气,只想贡献一生,做做学问。”这点和我志趣
相同。
我成名比钱锺书早,我写的几个剧本被搬上舞台后,他在文化圈里被人介绍为“杨绛的
丈夫”。但我把钱锺书看得比自己重要,比自己有价值。我赖以成名的几出喜剧,能够
和《围城》比吗?所以,他说想写一部长篇小说,我不仅赞成,还很高兴。我要他减少
教课钟点,致力写作,为节省开销,我辞掉女佣,做“灶下婢”是心甘情愿的。握笔的
手初干粗活免不了伤痕累累,一会儿劈柴木刺扎进了皮肉,一会儿又烫起了泡。不过吃
苦中倒也学会了不少本领,使我很自豪。
钱锺书知我爱面子,大家闺秀第一次挎个菜篮子出门有点难为情,特陪我同去小菜场。
两人有说有笑买了菜,也见识到社会一角的众生百相。他怕我太劳累,自己关上卫生间
的门悄悄洗衣服,当然洗得一塌糊涂,统统得重洗,他的体己让我感动。
诗人辛笛说钱锺书有“誉妻癖”,锺书的确欣赏我,不论是生活操劳或是翻译写作,对
我的鼓励很大,也是爱情的基础。同样,我对钱锺书的作品也很关心、熟悉,1989年黄
蜀芹要把他的《围城》搬上银幕,来我家讨论如何突出主题,我觉得应表达《围城》的
主要内涵,立即写了两句话给她,那就是: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
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意思是“围城”的含义,不仅指方鸿渐的婚姻,更泛指人性中某些可悲的因素,就是对
自己处境的不满。钱锺书很赞同我的概括和解析,觉得这个关键词“实获我心”。
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
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
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我以为,夫妻间
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也该是能做得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
伴侣。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问:杨先生,您觉得什么是您在艰难忧患中,最能依恃的品质,最值得骄傲的品质,能
让人不被摧毁、反而越来越好的品质?您觉得您身上的那种无怨无悔、向上之气来自哪
里?
杨绛:我觉得在艰难忧患中最能依恃的品质,是肯吃苦。因为艰苦孕育智慧;没有经过
艰难困苦,不知道人生的道路多么坎坷。有了亲身经验,才能变得聪明能干。
我的“向上之气”来自信仰,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总之,有信念,就像老百
姓说的:有念想。
抗战时期国难当头,生活困苦,我觉得是暂时的,坚信抗战必胜,中华民族不会灭亡,
上海终将回到中国人手中。我写喜剧,以笑声来作倔强的抗议。
我们身陷上海孤岛,心向抗战前线、大后方。当时凡是爱国的知识分子,都抱成团。如
我们夫妇,陈西禾,傅雷,宋淇等,经常在生活书店或傅雷家相会,谈论国际国内战争
形势和前景。我们同自愿参加“大东亚共荣圈”的作家、文化人泾渭分明,不相往来。
有一天,我和钱锺书得到通知,去开一个不记得的什么会。到会后,邻座不远的陈西禾
非常紧张地跑来说:“到会的都得签名。”锺书说:“不签,就是不签!”我说:“签
名得我们一笔一划写,我们不签,看他们怎么办。”我们三人约齐了一同出门,把手插
在大衣口袋里扬长而去,谁也没把我们怎么样。
到“文化大革命”,支撑我驱散恐惧,度过忧患痛苦的,仍是对文化的信仰,使我得以
面对焚书坑儒悲剧的不时发生,忍受抄家、批斗、羞辱、剃阴阳头……种种对精神和身
体的折磨。我绝对不相信,我们传承几千年的宝贵文化会被暴力全部摧毁于一旦,我们
这个曾创造如此灿烂文化的优秀民族,会泯灭人性,就此沉沦。
我从自己卑微屈辱的“牛鬼”境遇出发,对外小心观察,细细体味,一句小声的问候,
一个善意的“鬼脸”,同情的眼神,宽松的管教,委婉的措辞,含蓄的批语,都是信号
。我惊喜地发现:人性并未泯灭,乌云镶着金边。许多革命群众,甚至管教人员,虽然
随着指挥棒也对我们这些“牛鬼蛇神”挥拳怒吼,实际不过是一群披着狼皮的羊。我于
是更加确信,灾难性的“文革”时间再长,也必以失败告终,这个被颠倒了的世界定会
重新颠倒过来。
问:杨先生,您一生是一个自由思想者。可是,在您生命中如此被看重的“自由”,与
“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却始终是一物两面,从做钱家媳妇的诸事含忍,到国难中的
忍生活之苦,以及在名利面前深自敛抑、“穿隐身衣”,“甘当一个零”。这与一个世
纪以来更广为人知、影响深广的“追求自由,张扬个性”的“自由”相比,好像是两个
气质完全不同的东西。这是怎么回事?
杨绛:这个问题,很耐人寻思。细细想来,我这也忍,那也忍,无非为了保持内心的自
由,内心的平静。你骂我,我一笑置之。你打我,我决不还手。若你拿了刀子要杀我,
我会说:“你我有什么深仇大恨,要为我当杀人犯呢?我哪里碍了你的道儿呢?”所以
含忍是保自己的盔甲,抵御侵犯的盾牌。我穿了“隐身衣”,别人看不见我,我却看得
见别人,我甘心当个“零”,人家不把我当个东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个透
。这样,我就可以追求自由,张扬个性。所以我说,含忍和自由是辨证的统一。含忍是
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忍。
问:孔子“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那一段话,已进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成为一个生命的参照坐标,不过也只说到“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期颐之境,几人
能登临?如今您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吗?能谈谈您如今身在境界第几重吗?
杨绛:我也不知道自己如今身在境界第几重。年轻时曾和费孝通讨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不懂,有一天忽然明白了,时间跑,地球在转,即使同样的地点也没有一天是完全相
同的。现在我也这样,感觉每一天都是新的,每天看叶子的变化,听鸟的啼鸣,都不一
样,new experince and new feeling in everyday。
树上的叶子,叶叶不同。花开花落,草木枯荣,日日不同。我坐下细细寻思,我每天的
生活,也没有一天完全相同,总有出人意外的事发生。我每天从床上起来,就想“今天
不知又会发生什么意外的事?”即使没有大的意外,我也能从日常的生活中得到新体会
。八段锦早课,感受舒筋活络的愉悦;翻阅报刊看电视,得到新见闻;体会练字抄诗的
些微进步,旧书重读的心得,特别是对思想的修炼。要求自己待人更宽容些,对人更了
解些,相处更和洽些,这方面总有新体会。因此,我的每一天都是特殊的,都有新鲜感
受和感觉。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
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
“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
1 (共1页)
进入ChinaNews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update 群情激奋的毛左大闹商务印书馆挑袁现场高清视频被中共迫害的民盟六大高官(上)
去闹商务印书馆不高兴完全可以移民朝鲜啊被中共迫害的民盟六大高官(上)
毛左大闹商务印书馆挑袁现场高清视另一段随戏而逝的“京剧皇后”言慧珠
腊肉粉大闹商务印书馆挑袁现场 台词整理假茅台营销中国 网民竟一片叫好 称喝死贪官“为民除害”zz
章诒和阎连科香港挺艾未未,岳路平收死亡威胁音乐人左小祖咒:我與老艾之二三事zz
【共匪威武,县检察院也有专门的特供酒】和谐号终将难逃被和谐掉的下场
【夏小强】:“法办周永康”代表社会主流民意混球時報呼喚中央給個說法
假“杨绛百岁感言”为何会令人信服(转)谁导致的恐怖袭击?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钱钟书话题: 人生话题: 章诒话题: 103话题: 一百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