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w******1 发帖数: 60 | 1 发表时间: 2016-06-18 21:30
【看中国2016年06月18日讯】最近,很多人都在关心中国的经济问题,特别是关心手里
的这点钱。去年被股票弄怕了,看着楼市这么涨又觉得含糊,换美元吧,第一换不了多
少,第二换完了也不知道该怎么投资,利息还特别低。而如果什么都不买,把钱抓在手
里,就害怕贬值。天天听说央行放水、央行印钱的消息,实在不能淡定。不知道经济到
底怎么了,还能不能缓过来。
其实,老百姓的愿望很朴素,就是别让钱贬值,毕竟都是辛辛苦苦赚来的,所以只要能
保持这个数字购买力就行,也不图什么发大财。但是,就这么个朴素的愿望,却屡屡被
当成韭菜收割。说白了还是惯性思维定式,也叫火鸡思维,就是觉得以前怎么样,后面
还会怎么样。一只火鸡从1月养到10月,伙食突然变好了。这说明什么?它觉得以后幸
福的生活就要来了——但其实是离端上餐桌不远了。
而现在的经济就这样。十年前中国经济加速,高速增长,房地产带动国内经济欣欣向荣
,起到了火车头的作用,也让人民的生活好了起来。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所以对
于老百姓来说,更多的感受是国内的贬值,也就是10年通胀,10年货币超发。所以,你
发现管别人借钱的人都赚钱了,而且都发了大财。比如10年前你贷款买房,每月还2000
块钱,愁死个人,觉得这暗无天日的日子要过上20-30年,结果没想到5年后,贷款就还
完了,房子还涨了5-10倍,顿时感觉自己萌萌的。简直就是英明神武,股神在世了。于
是后悔了,当年应该多贷款,多买几套。现在是不是就更发了。想到就要做到,很多人
在这段日子里不断的借钱,不断的贷款,不断的买房,资产不断的增长,乐的不亦乐乎
。但这种日子能持续吗?
从2015年初开始,人民币结束了对外升值。虽然有人“严肃的”强调,人民币不具备贬
值基础,但大部分人也都明白是什么意思。而实际上,人民币中间价在最近一度跌破了
6.6,换句话说,虽然嘴上没承认,但实际上已经在推动人民币贬值:有序的、暗暗的
、慢慢的、不引人注意的贬值。那么问题来了,人民币升值的时候,为什么是内贬外升
,人民币贬值的时候,中国国内是继续贬值还是升值?首先要明确一点,中国的特殊的
结售汇制度:你是不可以直接带着美元入场的。就像澳门的赌场一样,进场你得换筹码
,也就是拿美元换成人民币再进入到国内。所以,当人民币升值的时候,美元就来的多
,央行就得加进印钱,然后让老外们带着人民币的筹码进入中国,所以国内的基础货币
就极度膨胀,变成了通胀。现在反过来了,人民币贬值,外储流失。老外现在赌完了,
赚到钱了,现在人家要带着钱走了,拿筹码去央行那换成美元离场,所以尽管央行很努
力,但大量的人民币开始回流央行体系,而央行印出来的钞票没有投放渠道,最后大部
分都被拿去当房贷了。实体经济失血极其严重!
现在,问题说清楚了,这大概就是未来十年的发展趋势。眼下的一对重要矛盾就是国内
资产泡沫严重和人民币高估,用白话文不忽悠,就是国内不务正业的钱太多,而人民币
不值这个钱。假设一下,如果继续保持这个状态,那么结果就很扯,央行每年印12%的
钱出来,还都投放出去,基础货币继续这个速度增加,还不贬值。那么可能用不了10年
,中国人将买下整个世界,中国的钱将比世界其他国家的综合还多。这个事您听听就知
道有多不靠谱了!靠印钱能征服世界?那就不会发生世界大战了……
所以,后面发生的故事只能是二选一,一个是让不务正业的钱彻底完蛋,灭口之后,央
行就当这么多年来的货币超发没发生过。另一个就是人民币对外贬值,这里面还有两个
后果,一个是继续用外汇储备死扛,然后外储消耗殆尽,老外赌博完后,盆满钵满的满
意而归;还有一个就是不管了,该怎么贬值就怎么贬,保住外汇储备,保住这么多年外
贸的成果。
资产泡沫破灭,就是走日本的路。那些炒房的,跟这几年炒股的,炒煤矿的,炒钢贸的
一样,财富瞬间蒸发。由富返贫,一身债务(贷款)。资金重回实体经济,回归创投、
科技,大家一贫如洗了,也就踏踏实实的开始干事了,物价不会高了,经济也能复苏了
。但经济增长再也上不去了,大量财富被消灭了,老外也都赔死了,即使离场,也不需
要换多少筹码了。所以,资本外流基本遏制,人民币贬值压力小了。
而如果选择第二条路,结果也很明显,就是老外先跑,有钱人跟在后面跑,直到他们都
跑了,而且是带着筹码跑了,场内发现只剩下老百姓,完全不足以支撑这么高的泡沫,
所以泡沫还会崩塌。而中国现在选择的是用外汇储备生顶,其实就是以时间换空间,寄
希望于在老外跑完之前,中国经济能够复苏,重回增长,人民币能重回升值通道。
当然,这个美丽愿望如果实现了,无疑是最佳选择。但问题的关键是,在目前的体制之
下,概率有多大?……
文章来源:看中国
看中国版权所有 © 2001-2012 Kanzhongguo.com
网址: http://www.secretchina.com/news/16/06/18/610748.html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