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h***o 发帖数: 1 | 1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滴滴以及它的同行们很伟大,因为他们改变了国人的出行方式。
正因为如此,在一些专栏文章里,我一直将滴滴视作过去数年中改变了国人生活的
公司之一。事实上,它也的确能够担得起这个称号。
但是,当一例又一例悲剧发生时,我有些狐疑:假以时日,滴滴真的是一个伟大的
企业吗?我感觉,至少在目前,滴滴,正在离“伟大”二字渐行渐远!甚至,如果不及
早改变,它会走向另外一个方向。
这里,我并没有掺杂个人情感进行宣泄,尽管我已经年过不惑,二十来岁的青年已
经是我的子侄辈。
悲剧的发生是偶然吗?不是。绝大部分的偶然,其实都不是偶然,如果探其根由,
那就是必然。滴滴之所以有今天之窘境,绝非偶然,其中有着必然的原因。
首先,共享经济与“社交”融合,并非好的方向。
社交的魅力,让绝大多数企业神往。
而从本质上讲,滴滴应该就是一家以共享为目的的企业,与社交等元素并无关系。
但是,按照滴滴的思维,共享经济却有与社交融合的趋势。而顺风车,则是这一理
念的排头兵。
已经被免职的滴滴顺风车事业部总经理黄洁莉曾经有这样的高论:“过去你每天在
路上两个小时,对于你的人生来说是消耗,但现在通过顺风车你可以认识比较靠谱的人
,获得好的社交体验,它就变成了一种收益。这是从来没有存在过的一个场景,就像咖
啡馆、酒吧一样,私家车也能成为一个半公开、半私密的社交空间”;“这是一个非常
有未来感、非常sexy(性感)的场景,我们从一开始就想得非常清楚,一定要往这个方
向打。”
“非常sexy(性感)的场景”,我不相信这仅仅是代表个人立场的言论。这,应该
是滴滴对顺风车的一个发展定位。这种定位,也能体现出滴滴的社交野心。
但恰恰是这种定位,给心有歹意的司机提供了可乘之机。
不可否认,每一个社交工具在其诞生之初都有让人非议的地方。但将共享经济与社
交融合,使方便、省钱、互助与社交联系在一起,我怎么越发感觉这有些像“中介”呢
?很多人都会有这种“误会”。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中,“
私人小客车合乘,也称为顺风车、顺风车,按城市人民政府有关规定执行”的规定,则
让这种“误会”更加强烈。
而当黄洁莉被免职后,这种社交理念会随之而去吗?
第二,漠视法律如果成为习惯,会让自己走向不好的路径。
事实上,这一次悲剧是可以避免的。只是,拖沓延误了太多的时间。
这一次,我们没有理由指责警方,因为确实没有理由指责。而该指责的,是滴滴对
待警方的态度。
如果警方能够得到滴滴的积极配合,事情的结局可能会比现在的局面要好许多。
我并不想说滴滴凌驾于法律之上,但从之前以及最新的一些信息看,他们却有漠视
法律之嫌。长此以往成为习惯的话,很有可能会让自己走向一个不好的方向。
这种漠视,不仅限于报案其间警方通过受害者朋友的手机与滴滴平台沟通要求获得
司机具体信息无果,更包括假车牌等在滴滴的多次出现。
这种态度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我们不敢妄断。但如果这种无意识行为成为习惯
,让悲剧愈演愈烈的话,那么谁还敢用滴滴?虽然滴滴目前是一家独大,但出行平台又
不是只有你滴滴一家。
第三,滴滴对司机的监管,看不到现代科技的作用。
此次悲剧之后,有意见称滴滴应该学习Uber的一键报警。这固然有可取之处,可是
,如果不让有劣迹的司机进入这个行业,岂不是更好?那个报警装置也就聊胜于无了。
这是一个大数据时代,而滴滴,又向来以大数据优势著称。
记得在2016年,滴滴的程维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把滴滴定义成一个交通领域
的人工智能平台,一个智慧交通的引擎,过去三年我们连接了这么多的人和车,未来滴
滴需要靠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领域持续的投入才有可能继续发展。”
两年过去了,滴滴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领域收获了什么?
也许有所成绩,但是,对司机的监管,却丝毫看不到大数据、人工智能的优势。而
监管司机,在目前看恰恰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试想,如果滴滴在自己大数据优势的基础上结合其他行业的大数据进行监控分析,
像此次凶案凶手这样不良记录压身的人,还能轻松成为滴滴顺风车的司机去接单吗?
我想,正是因为这三个甚至更多的因素,让此次悲剧的发生成为必然。
反思是必需的,但反思之后更需要有所改变。除了反思滴滴的内在因素,我认为,
因为悲剧,未来,滴滴还有可能会对中国经济社会产生其他的影响。
第一,独角兽的队伍可能会因此而更加精简。
再让滴滴待在独角兽的队伍里,我认为并不合适。这已经不单单是一个企业经营的
案例,它引起的影响太大。
第二,滴滴会以一个反面典型的身份推动法律的完善。
对共享经济的法律约束,目前很不完善。比如执法权,比如信息的共享等等,都应
该从长计议。
另外,惩罚制度的力度还嫌不够。
有时候我就想,如果让滴滴在此类事件中付出很重的代价,那么,未来它的整改还
会是改完再犯的结果吗?
第三,我们还需要滴滴这样的创业型企业吗?
在实体经济融资困难的环境下,这些烧钱的企业,究竟对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
了什么作用?我甚至认为,一个是地产,一个是烧钱的互联网创业企业,让我们的实体
经济举步维艰。未来,我们还需要滴滴这样的创业型企业吗?
这三个问题,需要我们深思。
另外,我有一个疑问,滴滴是被资本绑架还是与资本携手前行呢?
有人说,因为被资本绑架,才让滴滴如此疯狂。而这种说法,实在是有为滴滴开脱
之意。对此,我不敢苟同。滴滴是被资本绑架还是与资本携手前行,这还是一个值得商
榷的问题。
在自己的领域,滴滴,目前虽然还不算是“一统天下”,但已经是绝对的“巨头”。
经过数轮的融资,据说滴滴融资规模已经在200亿美元以上;而经过不停地收购兼
并,滴滴的股权结构、经营范围已经非常复杂。早在2016年,就已经有媒体开始质疑滴
滴的股权结构中究竟谁才是主导者;从当时的质疑中我们可以看到,滴滴在当时就已经
不是一家单纯的出行企业。而去年软银从某互联网巨头手中收购滴滴的股权,除了让股
权结构更加复杂以外,还更能说明滴滴的“受青睐程度”。这样的话,滴滴受资本控制
的深度可能会远小于外界的猜测。因为,滴滴已经太吸引人。
而看滴滴的股权结构,管理层占的股权虽然在逐渐下降,但随着滴滴估值的大涨,
管理层的股权价值也“水涨船高”。此时,上市已经不单纯是资本的需求,同样是管理
层的需求。甚至,管理层的上市欲望丝毫不亚于资本。这种局面下,能说滴滴被资本绑
架了吗?
我看,与其说滴滴被资本绑架,还不如说滴滴与资本正在携手前行。
资本的绑架,有时候有双刃剑的作用,即督促企业去上市套现,又会制造一种平衡
。滴滴的投资者们,不乏在国内经历过大世面的巨头,他们如果真能绑架滴滴的话,那
会让滴滴稳步前行。恰恰相反,在目前滴滴的发展中,我们难以见到这种平衡。
这种失衡,对滴滴的负面作用就是,滴滴很可能会缺乏必要的内在资本约束。
所以,目前滴滴的舆论窘境,与资本的力量关系不大。
滴滴,本有希望成为一家伟大的企业。如果它能改变,我依然这样认为。
目前,从体量和渗透力上讲,滴滴已经不逊于任何互联网大鳄。但是,从被指责的
程度和未来的危险程度上看,滴滴又有领头羊之势。倘若,滴滴再不改变,那么未来,
就不是离伟大渐行渐远的事情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