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ChinaNews2版 - 新疆十八怪
相关主题
即将走进婚姻殿堂的先生小姐们你们准备好了吗?意井穴,为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
22岁小伙参加婚宴醉亡,同桌喝饮料的被判免责波斯/希腊这些“古老文明”连打井都不会
新疆十八怪11日傍晚新疆多地出现不明飞行物 天文专家排除是飞碟和外星人
任治强的话也有些道理新疆简史
新疆火焰山地表温度达68℃ 仍有3千余名游客张春贤赴乌鲁木齐夜市考察 与市民共举杯zz
张春贤赴乌鲁木齐夜市考察 与市民共举杯75前夜张春贤逛夜市,买卖提大爷高喊“新疆亚克西”!zz
75前夜张春贤逛夜市,买卖提大爷高喊“新疆亚克西”!人民日报头版:“党的恩情比天山高”zz
人民日报头版:“党的恩情比天山高”[参加活动]新疆大盘鸡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新疆话题: 达坂城话题: 吐鲁番话题: 坎尔井话题: 姑娘
进入ChinaNews2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D*V
发帖数: 3096
1
1、鞭子底下谈恋爱
你听说过“姑娘追”吗?你亲眼看过“姑娘追”吗?原来,“姑娘追”的新疆哈
萨克族的一种马上竞技活动,它富有青年男女交往中的纯真而又浪漫的生活情趣,它有
时就是纯情男女相爱的一场喜剧。你如果来到天山、阿尔泰山中的牧区草原参观旅行,
热情好客的哈萨克族同胞,会很乐意为你展示本民族的奇风异俗,让你一饱“姑娘追”
的眼福。哈萨克族,在新疆十三个主体民族中,人数居第三位。他们主要居住在天山北
麓风光绮丽的山林、草原中,也就是现在以伊宁为首府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沿天山北
坡的乌鲁木齐、昌吉回去族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一带。“哈萨克”一语,译成
汉文就是“避难者”。据说,哈萨克族的先民在成吉思汗西征时,曾被迫西迁,后来又
受乌孜别克汗的逼迫而东走,屡屡逃难,故得此名。还有一种说法是:“哈萨克”一词
,译意是“白天鹅”。在哈萨克口头文学中有这样一则神话故事:远古时候有一个叫卡
勒恰恰德尔的年轻勇士,在一次战斗中负伤,昏倒在戈壁上快要渴死了,这进,一只白
色的雌天鹅翩翩飞来,用口涎给勇士解渴、疗伤,帮助他死里逃生。勇士醒来后,白天
鹅忽然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少女,并和勇士结为夫妻,生下一子,就起名叫哈密瓜哈萨克
(白天鹅)。儿子后来也娶妻生了三个孩子,叫大玉兹、小玉兹。他们的后代就组成了
哈萨克族的三个大部落。根据我国历史典籍的记载,哈萨克族的先民之一就是西汉时期
的乌孙人。两千多年前,汉武帝为了抗击敌国月氏人的骚扰,派张骞到西域联络乌孙共
同钳制月氏。汉武帝还采用联姻的方式,把细君公主嫁给乌孙王,柔弱的细君公主不适
应当地生活,不久因病去世,汉武帝又将解优公主嫁予乌孙王。女中豪杰的解忧为乌孙
王生儿育女,辅助朝政。她从汉朝带来的女才子冯撩,文武双全,为乌孙国的强盛大立
下了汗马功劳。汉朝与乌孙的这一段和亲佳话,反映了汉族与哈萨克族曾经在历史上有
过的打戚亲关系。哈萨克族是以游牧为主的民族,马上功夫十分了得,歌舞弹唱也是代
代相传。每年夏秋季节,牧场上草青林绿,牛羊肥壮,哈萨克牧民常常聚集到一处平整
的草地上,举行传统的竞技优育比赛,主要是赛马、刁羊、摔跤、姑娘追。赛马参加者
多是十来岁的少年骑手,马匹一定是他们最心爱的奔跑如飞的伊犁骏马,在规定的时间
、路段中,看谁跑得快,其激烈场面,不亚于香港的跑马地。优胜的骑手被部落当成“
巴图尔”(勇士),优胜的骏马也受到部落的奖赏,为它披红挂彩,雀跃欢呼。刁羊,
是一种比骑术、比耐力的游戏。各部落推选出自己的优秀骑手,参加比赛的多达十来人
,个个是骑术精明,身手不凡的大汉。赛场主持人将一只山羊宰杀,割掉羊头,把羊身
放入盐水中浸泡,使皮毛增加韧性,然后把它放在赛场中间的草地上。在赛场另一处还
要放置一个离地略高的篮子。开赛的号令一下,只见所有参赛的骑手都朝着山羊一拥而
上,谁先拾起羊,便夹紧在胳膊下,飞快地朝篮子奔去,其他的骑手哪肯罢休,都纷纷
围上来抢羊,你争我夺,互相冲挤,马嘶蹄乱,扭成一团,最后就看谁能牢牢擢住山羊
,冲出重围,迅速把山羊投入篮中而取胜。比赛结束,优胜者就把羊肉煮熟,分给本部
落的乡亲们共享。他们叫这种羊肉为“幸福肉”,预示着本部落今年人畜兴旺。哈萨克
族的民族式摔跤,和蒙古族的颇为相似,都有一套严格的游戏规则,不许拳跤乱来。现
在,他们也引进国际式摔跤的新项目。在每次传统的竟技比赛场上,最激动人心的还是
“姑娘追”它往往是全场比赛的压抽戏。“姑娘追”据说是由上古“追姑娘”的风习演
变而来,至今既是哈萨克人最喜爱的娱乐项目,又是小伙子找对象谈情说爱的好机会。
参加者一般都是未婚的青年,一男一女搭成对儿。比赛分“去程”、“回程”两段。比
赛开始,男女双双在去程上并辔徐行,这时,小伙子可以毫无顾忌地向姑娘倾吐心曲,
甚至调情逃逗,姑娘羞到耳根发烧也只能保持沉默。到了终点,双双勒勒转马头进入回
程的一瞬间,小伙子立即扬鞭催马,拼命逃奔,那温柔的姑娘忽然之间竟变成了个沙场
女将,飞马猛追上去,一靠近小伙子,就挥鞭狠狠地抽打,这时小伙子是绝对不能还手
的。如果这姑娘对小伙子心中有意,自然会手下留情,只见皮鞭子老在空中转圈子,却
总是落不到他的身上,即使是轻轻落在小伙子的身上,也只是她表达对小伙子情感的示
意。如果对那小伙子刚才言语轻佻,惹恼了姑娘,这时姑娘就会用鞭子狠狠地“报复”
一番,那连珠式的劈里啪啦的皮鞭,直打得小伙子抱头“鼠窜“,“丢盔弃甲”,狼狈
不堪。此时赛场周围男女观众都会笑得前仰后合,还呐喊助威,大叫:打,打,打!这
种游戏有时会激起一些大叔大婶们的兴致,也会相邀上马,远起了“姑娘追”,回味年
轻时候的风韵。这一来,赛场的气氛就更加高涨了,那两位大叔大婶诙谐的表演惹得人
们大笑到捂住肚子“唉呀”的叫唤。这真是:哈萨克风俗实在怪,鞭子底下谈恋爱!
2、吃的烤馕象锅盖
在新疆,无论你走到哪里,都可以见到馕,吃到馕。是维吾尔族人的主要面食。“馕”
,是维吾尔语,意思就是烤面饼。维吾尔人宁可一日无米饭,而不可一日无馕。在农村
、集镇、几乎家家都有烤馕的馕坑,妇女个个都会打馕(新疆人把烤馕叫“打馕”)。
馕坑就设在庭院或家门口,它地用和入麦草或羊毛的黏土做成的烤炉,形状很像一口倒
扣的宽肚的大水缸。烤馕时,先将干柴放在坑内燃烧,把坑壁烧得烫热,然后将擀好的
饼形面坯贴在坑壁上。擀面时可以根据需要擀出像圆凳子面大小的薄馕坯,也可以擀出
像碗口大的小馕坯。馕坯上可以抹点食油,撒些芝麻、葱花,烤出的馕更脆更香。由于
馕是烤熟的,含水分很少,在气候干燥的新疆,存放十天半月都不坏;如果是油馕(揉
面时和入食油),还能存放一月左右,泡水变软,仍极好吃,所以维吾尔老乡出远门,
会在腰上的布兜里装进几块馕;坐火车去内地,也常常带着一提包的油馕,一路当食,
省钱又方便。馕,不但维吾尔人爱吃,因此,城镇的饭馆、食堂都有馕卖,而且烤馕的
作坊、摊点布满街巷,几乎是十步一铺、五步一摊,边烤边卖,生意红火。那馕坑边的
货台上摆满各种各样的馕:有小油馕、大油馕、肉馕(面坯中和入羊肉丁、葱片、佐料
)、葱花馕、芝麻馕、窝窝馕(边厚内薄,中间有个小窝洞)和大如锅盖的“馕中之王
”艾克曼等等。据说,这些有小麦面做成的馕有50多种之多。南疆农村巴扎(集市)还
有卖玉米面烤制的包谷馕,颜色金黄,别有风味。维吾尔人吃馕有个很重要的规矩:无
论吃什么样的馕,都必须先把每个馕掰成几片,大家一片一片地吃,绝不可刀切开来吃
。为什么?有人说,这是维吾尔族崇尚团结互助传统美德的表现,一个馕掰开大家吃,
表示一家人一伙人同心同德,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维吾尔人还把看做吉祥物和幸福的
象征。比如,男方向女方提亲,作为见面的礼物,就有衣料、盐、方块糖,还必须有五
个馕。在结婚仪式上,要安排一位姑娘,双手捧出一个托盘,上面放着一碗盐水,盐水
里泡着两块小馕。姑娘就站在新朗新娘中间,让他俩抢着吃下这两块象征着爱融洽、甘
苦共尝的盐水馕。此时,新朗新娘争先下手去捞碗里的馕,谁先捞到馕,就表示谁最忠
于爱情。“该出手时就出手”,抢馕,就成为婚礼中的第一个高潮。
3、达坂城姑娘把妹带
西部歌王王洛宾的一曲《达坂城的姑娘》,唱红了全新疆,全中国。无论你在哪里,只
要听到这首旋律优美、歌词诙谐、俏皮的维吾尔民歌,就会想到新疆,想到达坂城。你
听:“达坂城的石路硬又平,西瓜大又甜哎,那里住的姑娘辫子长啊,两个眼睛真漂亮
,你要想嫁人,不要嫁给别人,一定要嫁给我,带着你的嫁妆,领着你的妹妹,赶着那
马车儿来。”好一个浪漫、迷人的达坂城!那么你知道达坂城在哪里吗?原来达坂城就
在由吐鲁番到乌鲁木齐的路途上,是穿越天山壑口之间的一个村镇,汽车、火车都经过
这里。古代这里是古丝绸之路中道必经的驿站——白水镇,现在是乌鲁木齐市新成立的
达坂城区政府所在地、正在建设中的新区镇和新辟的旅游点。这里周围有雪山、牧场
、草泽和柳林,风光瑰丽,村中世代居住着回族、维吾尔族、民族风情十分浓烈,民族
姑娘又长得很俊秀。所以60多年前年轻的王洛宾就曾为它放声歌唱。如今,多情的达坂
城人不忘王老先生的深挚情谊,为他立起了雕像,还正在建造一座王洛宾音乐艺术馆。
奇怪的是,这个古丝路必经的村镇,却是一个著名的老风口,当地民谣这样说:“达坂
城,老风口,小风小风天天有,小风刮歪树,大风飞石头。”这里每年的大风日,平均
有148天,多时达到200多天。然而达坂城人不怕风,而且“无风盼有风”,据说是因为
这里水多草密蚊子多,不乱风,蚊子咬人叮牛马,刮起风来把蚊子都刮跑了,人和牲畜
更舒服。
还有,这里地处天山脚下,扼进出天山的关口,北去是达坂城——柴窝堡盆地,一马平
川直达乌鲁木齐市;南去越过天山,就是吐鲁番盆地。隔了一道山,南边吐鲁番热得满
身大汗,北边古轮台(乌鲁木齐,唐代有轮台县之名),冷得打多嗦。前清有一位流放
到新疆的官员叫史善长的,就写了一首诗《过达板》,来形容达坂城这样的气候特点:
“山路却平平,中分南北界,其上盘查关,客到停车盖,关北属轮台,白战雪不败;关
南吐鲁番,二月桃花卖。行人将过山,绵裘各备带,山头互易衣,慎莫笑侈汰。咫尺异
炎凉,咄咄事称怪;造物故逞奇,不管人学坏。”达坂城的村民,大多是回族和维吾尔
族,也有少数汉族人,他们农耕放牧和睦共处。这里的回民自称“回回”。传说很早以
前波斯商人来中国经商,看中这块商驿站风水宝地,便在这里同本地人结婚,生儿育女
,安居乐业。根据史书的记载,我国唐宋时时期就有了回族的先民,他们包括来自阿拉
伯、波斯、中亚的商人、使臣、学者、和我国的汉人、蒙古人以及其他民族人人民,在
长期共同生活中逐渐融会而成。北宋时已期已有“回回”之称;至明代,“回回人”已
逐渐形成回族的共同体,并不断发展壮大;至清代,回族已遍布中国大地。新疆的回回
人。像达坂城这样的位于交通要冲的小绿洲,很容易成为他们乐意长留久安的地方。达
坂城由于回族人较多,回族的风土民情也就比较突出。旅游者在这里停车歇足时,最受
吸引的就是那懑街的回族风味小食档,什么羊肉拌面、炒面、烩面、打卤面、锅贴、饺
子、包子、馄饨、油糕、凉粉、凉皮女、粉汤、糖酥馍、麻花发及手抓肉、黄焖羊肉、
羊肉抓饭。真是应有尽有,数不胜数,让你大饱口福。其中的油炸大豆,又脆又香,是
达坂城最出名的风味小吃,游客不妨一尝。
4、大盘鸡里拌“皮带”
当你从乌鲁木齐市出发,沿着312国道东南行40多公里,经过亚洲最大的风力发电厂,
穿过柴窝堡小镇时,你会惊奇地看到道路两旁一排排的食肆门前,都在招牌上写着同一
道菜——大盘鸡。据说,这是近几年新疆最风行的时尚饭菜,它已经同新疆烤羊肉串一
样出名。而这道菜的“发祥地”就是柴窝堡,所以它最早的名称叫“柴窝堡大盘鸡”后
来人们就干脆叫它“大盘鸡”你既然有缘路过此地,而且又长途行车而饥肠辘辘,那何
不在这里停车,一饱口福!大盘鸡,确确实实是用大盘子装的又鲜又嫩的炒鸡块。满盘
子是艳艳红色——爆红的鸡块配上鲜红的辣椒,发出诱人垂涎欲滴的浓香。制作大盘鸡
的主料是当地不大不小的土鸡或肉鸡。制作的方法颇有讲究,但并不复杂。首先将一只
刚刚宰杀去膛、清洗干净的鸡剁成拇指大的鸡块,然后用溏浆拌和上色,置入油锅中用
猛火爆炒,待鸡肉将熟,即加入葱、姜、蒜、茴香、花椒、盐、味、精等佐料,再放入
半盘干红辣子,反复翻炒,直至鸡块入色入味,然后加入与鸡块大小相似的土豆块,再
炖15分钟,便可起锅盛碟。起锅前若能加进少量啤酒,味道就更鲜美了。这道菜趁热上
桌,流光溢彩,香气逼人,鸡块、土豆都极细嫩,麻、辣、咸、甜、香,五味俱全,十
分爽口。等到客人把鸡块、土豆块要“消灭”干净时,店家会及时端来一盘像皮带一样
宽、长、薄的面条,倒入原大盘里,跟鸡汁拌匀,面片都变成酱红色。这时吃起来,面
片咸、甜、辣、香、特别过瘾。如此简单的一餐,真正是色香味俱佳,既营养,又饱腹
,又省时,吃了还想吃。如果吃大盘鸡再加一“新疆啤”,就更是十足的新疆风味、新
疆快餐了。在柴窝堡这个交通小站中,更让你大跌眼镜的是这些专卖大盘鸡的食肆,竟
然还有大盘系列的菜式,什么大盘鱼、大盘蟹、大盘兔、大盘羊肚、、、、其中的鱼、
蟹居然是柴窝堡本地养殖的“海鲜”。原来,柴窝堡南面有一个方圆28平方公里的淡水
湖——柴窝堡湖,它是乌鲁木齐南郊第一大湖,也是乌鲁木齐的第二大水源。湖面波光
桨影,天水相连,湖提树影婆娑,景色迷人,是野游好去处。改革开放后,当地一群上
海知识青年异想天开,柴窝堡湖里放养了江南的红鳟鱼、中华绒螯蟹(俗称大闸蟹)等
十多种名贵的淡水鱼蟹,很快获得成功。如今这里已成为乌鲁木齐的一个渔产基地,大
量鲜鱼活蟹已行销市区。其中以“天山雪蟹”命名的大闸蟹,肉质细嫩,蟹黄饱满,味
道鲜美,销往上海,备受欢迎。“近水楼台先得月”,在柴窝堡吃大盘鱼、大盘蟹、大
盘鸡等等大盘系列,真是盘盘美食,别有风味。就连那些平时不吃辣椒的港澳游客,在
这里吃到这种大盘系列,也都竖起大拇指连声称赞:好 ,好 !近年,这种大盘系列菜
式,特别是大盘鸡,已上了新疆各地酒家的筵席,而且还沿着312国道,传到甘肃、陕
西、河南、北京等地。不过,如今内地的食客只知有“新疆大盘鸡”,而不知有“柴窝
堡大盘鸡”了。新疆风味食谱岂止这区区的大盘鸡、大盘蟹,比它们更有名的还多呢!
像烤羊肉串、烤全羊、羊肉抓饭、手抓羊肉、馕包肉、薄皮包子等等“羊”字号的正牌
新疆风味,都是新疆人招待贵宾的酒楼餐厅的席珍。在乌鲁木齐、喀什等旅游城市的巴
扎大排档上,你还可以看到那琳琅满目的新疆民族小吃,什么烧羊头、面肺子、米肠子
、青椒羊肚、风味羊排、凉皮子、拉条子等等,等等。也吃,几乎都离不开新疆的羊肉
和羊的腑脏。因为新疆的羊肉特别肥美,而且没有内地羊肉那种膻味,所以无论做什么
菜,都很适口。有人这样打趣说:“新疆的羊,走的是黄金道,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
矿泉水,烤羊肉放的是孜然调料”。其实,新疆的羊以自然牧牧为主,吃的是草原上带
碱性的草料,喝的是没有污染的清泉,牧人还经常给它们喂些盐水,保证羊只的健康长
膘,加上新疆绵羊品种好,所以新疆的羊肉顶呱呱。新疆人宰羊有一条“清规戒律”,
就是所宰之羊必须是健康的活羊,凡是死羊(不管是病死、饿死、冻死、摔死)一概不
宰、不卖、不吃、。这也是让你吃得新鲜、吃得放心的保证。也许你要问:“新疆这么
多的特色风味中,谁是它们的“大哥大”?应该是烤全羊。因为它在任何盛大宴会上都
是一道最受欢迎、举足轻重的佳肴。烤全羊的制作是维吾尔人传统的最高水平的烹调工
艺。制作烤全羊的方法颇为讲究。首先是选料,必须选1岁口的羔羊,宰杀前一两天内
不给它喂食物,等到羊只饥饿难忍时,才给喂食带调料的水,让调料的营养素、味素注
入羊只的五脏六腑之中,然后才加以宰杀。待去掉内脏、四蹄之后,用面粉、鸡蛋、洋
葱、姜黄、孜然粉等调制成浆糊状的作料,均匀地涂抹在羊的全身,腌上几个小时,使
作料渗透到羊肉里面,然后才放入特制的馕坑里用文火烘烤,直至颜色金黄,皮脆肉嫩
。烤全羊放上餐桌之前要给它装饰打扮,羊头戴上红花,脖子系上红巾,羊嘴含着一撮
香菜,这样才能上桌跟贵宾们见面,供他们他享。在宾馆、酒楼,一般都把烤全羊切片
盛盘,端上筵席、餐桌的中内央,那油亮的光泽,喷鼻的烤香,脆嫩的肉质,一定会给
你留下难忘的印象.
5、风吹石头砸脑袋
一担起大风,人们就可能联想到沿海的台风。然而,你可知道,新疆一些地方刮起的大
风,到了顶级时,其猛烈之势竟不亚于沿海的台风。新疆人把这些大风区统统叫做“老
风口”。当你沿着312国道从乌鲁木齐到吐鲁番旅行,汽车穿过后沟来到小草湖一带,
首先迎接你的就是那呼呼怒吼的西北风。人们调侃说,这里的大风一年只刮一次:“从
春刮到冬”!类似这样的大风一年区,著名的还有吐鲁番西北的“三十里风区”,乌鲁
木齐南郊的“达坂城风区”,以及克拉玛依的“魔鬼城风区”等等,它们每年中刮八级
以上的大风日就有100天左右。据气象资料记载,1962年在“三十里风区”一带曾刮过
风力超过十二级的大风,一时之间,天昏地暗,席卷着砾石泥砂的狂风将吐鲁番大河沿
火车站的货物一股脑儿都刮到戈壁滩上,一整列火车的车箱被掀翻,树木被连根拔起,
房屋被整座推倒,过往车辆 的玻璃门窗被砸成碎片,车箱迎风面的油漆被挫磨成光板
铁皮…...这场大风造成了几亿元的损失。新疆这一类的大风口,一般都处在山口隘道
处,每年开春的4月和入冬的10月,由于冷空气的入侵、气候骤变,极容易引发大风。
这个时候,只要乌鲁木齐报冷空气入侵,骤然下雨下雪或风雨交加,人们就会联想到那
些处于“老风口”的交通要道上,此时已进入了避风警戒状态,车辆一律停驶,以保证
人畜的安全。降伏风摩,变害为利,这是人类自古以来的一项梦想。也许,今日沿海台
风的巨大风力还没有被人们所利用,而在新疆却已在进行着对狂暴大风的风力利用的科
学试验。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继从丹麦引进了大风车和风力发电技术,又从德国、芬兰
引进风力发电机组,在达板城柴窝堡建造了第一座风力发电厂。当你眼前出现的由无数
整齐排列、不停旋转的高大风车所组成的10公里长的风景线,会让你不禁啧啧称奇。据
说,天山脚下这座风力发电厂容量已近8万千瓦,是亚洲最大的风力电厂。它发出的电
力已经和乌鲁木齐的火力发电并网,大大增强了新疆中心地区的电力供应。人们常说;
“不到新疆不知道自己的宝少”。的确,新疆地大物博,是祖国的一块宝地,很值得大
书特书。新疆土地辽阔,人所共知。新疆资源之丰富、宝藏之众多,更令人惊异、赞叹
。今天,新疆的大风成了宝,因为它有取之不尽的风能;新疆的灿烂阳光也成了宝,因
为它为我们提供了用之不竭的太阳能;新疆是我国最大的煤炭基地、有色及稀有金属基
地、畜产品基地和棉花产地、瓜果产地……新疆的阿勒泰还是黄金、云母等的产地,“
阿勒泰”或“阿尔泰”这一名称,在蒙古语中,意思就是“金子”。当地民遥:“阿尔
泰七十二道沟,沟沟有黄金。”新疆“三山夹两盆”,山山有宝藏,盆盆米粮川。浩浩
莽莽的新疆大地上,那蓝天、白云、雪岭、冰川、河流、湖泊、绿洲、沙漠、森林、草
原以及穿织其间的丝绸之路上奇光异彩的文物古迹,适跃其中的47个民族光辉夺目的历
史文化,构成了祖国大西北含金量很高、魅力无穷的旅游资源。说到这里,我们就不禁
想起了一首流行歌曲《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我走过很多地方,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
。牧场的草滩鲜花盛开,沙枣树遮住了戈壁村庄,冰峰雪山银光闪闪,沙海深处清泉潺
潺流淌。哎……当我们走遍天山南北,都能闻到瓜果飘香。我走过多少地方,最美的还
是我们新疆。博格达峰遮住金波银浪,塔里木的石油新城灯火辉煌,亚欧彩虹伸向那天
空海洋,一块宝地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哎……
6、古丝道上地名怪
不少到过新疆旅游的内地朋友,总觉得新疆的一些地名有点古里古怪的,什么猩猩峡、
一碗泉、三间房、四棵树、鄯善、乌鲁木齐、塔克拉玛干等等。其实,说怪不怪,因为
,新疆这一类听起来有些奇特的地名,都是有来由的,讲起来也是挺有趣的。大家都知
道,汉代张骞通西域、班超定西域的历史,是产生于公元前后二百多年中的事情。那时
,被称为西域的新疆大地上,存在着所谓“西域三十六国”,每个“国”实际上只是一
快、几块的绿洲或草原构成的地方政权,由王室贵族主宰。在绿洲农耕地区的叫“城郭
诸国”,王室所在地也有土墙围起城郭。在草原游牧区的叫“行国”,统治者是率其部
落随游牧季节而迁徙的。西域三十国的名称,在我国史籍《史记》、《汉书》中都有记
载。现在,南疆的焉耆、轮台、若羌、且未、尉犁、疏勒、莎车、温宿、皮山等县的名
称就是沿用汉代那些“城郭国”的国名,如焉耆回族自治县就是古焉耆国的地盘,轮台
县就是古轮台国的一部分。不过,这个古轮台是汉代轮台国,另外还有一个古轮台是唐
代轮台县,它不在南疆,而是在现今的乌鲁木齐市境内。唐代大诗人岑参的边塞诗中“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就是指唐代的轮台。所以,汉唐两轮台不能混淆
。还有古疏勒也有两个,一个是汉代疏勒国,就在今南疆喀什及其周围疏勒城,在今北
疆奇台县境内,因为东汉将领耿恭率军在这里抗击匈奴而闻名,这个疏勒城早已沦为废
墟。所以,汉代南北两疏勒也不能混淆。此外,西域三十六国中有个楼兰国,以后改名
鄯善国,在今且未、若羌、罗布泊一带,而现在的鄯善县却在吐鲁番盆地。因此,古今
两鄯善可谓风马牛不相及。新疆是多民族地区,各民族的祖先都给他们居住的地方起过
名字,所以,新疆许多地名都用的少数民族语音,包含特定的意义。例如,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河、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名用的都是维吾尔语,“塔里木”意思是“田地、种
田”,“塔克拉玛干”意思是“进去出不来”。“喀什噶尔”(即喀什)也是古维吾尔
语,意思是“多颜色的砖房”。同样,在维吾尔语中,地名“阿克苏”,意思是白水河
,“克孜勒苏”,意思是红水河,等等。元代,成吉思汗的后裔蒙古人统治过新疆许多
地方,这此地方后来都出现了蒙古语的地名。像“博尔塔拉”“巴音郭楞”两个地方名
,蒙古语的意思分别为“银色的草原”“富饶的河流”。“乌鲁木齐”一名据说来自蒙
古准噶尔语,意为“美丽的牧场”。著名旅游胜地“喀纳斯”湖一名,也是蒙古语,意
为“美丽富饶而神秘”。这些例子举不胜举。汉族人自古就是新疆建设的开拓者,汉语
言文字对新疆地名的影响是很明显的。由于汉族人主要居住在北疆和东疆,这一带不少
地方的名称显然是汉族人所起的。带有汉方化的色彩。历史上多少参与开发、建设新疆
的汉族劳动人民和守卫边疆的官兵,当他们在丝路古道上艰难跋涉时,会因为在人困马
乏、又热又渴中忽然找到一泓清泉或几棵老树而欢呼雀跃,也会因为在荒无人烟的戈壁
中看到几间土房或一座驿舍而欢喜若狂。于是,就有了“一碗泉”、“三间房”、“四
棵树”、“柳树泉”、“白杨沟”这一类的地名。至于本文开头提到的“猩猩峡”,旧
时是新疆的东大门,在兰新铁路没有修通以前,设有兵部、客栈。由于这里山峡夹峙,
传说曾有猩猩出没,因而得名。1944年当地官员嫌“猩猩”一名不雅,以该地出产
“星星石”(一种晶莹闪光的砾石)为理由,呈请当时的新疆省政府,将“猩猩峡”。
这段地名掌故,现在已很少有人知道了。
7、胶鞋套在皮靴外
“晴天乱风一身土,雨天化雪两脚泥”,这是旧时乌鲁木齐人形容这座老城卫生面貌的
一句俗话。在四五十年前的乌鲁木齐,到处是低矮的土房和泥巴街巷,夏天风起尘扬,
沙土扑面,春秋融雪下雨,满街泥浆,上街回家,皮靴上(穿长统皮靴是新疆兄弟民族
的传统习惯)沾满烂泥臭水。由于小数民族家里喜欢铺上漂亮的地毯,挂上壁毯布围,
为了不让皮靴上泥浆弄脏地毯、陈设,进门要脱下长统皮靴,既感到麻烦,而且赤脚会
有异味。于是,人们想了个窍门,长统皮靴的脚掌处套上浅腰的胶鞋,出门走路,泥水
沾在套鞋上,回家时门,将套鞋脱在门边处,只穿着干净的皮靴进屋,既不会弄脏地毯
,又不会溢出汗脚异味,真是一举两得。这个保洁妙方,日久天长形成习惯。现在,尽
管乌鲁木齐所有街道都已铺上水泥、沥青,高楼大厦代替了昔日的泥屋土房,卫生面貌
大为改观,但是到了初冬晚春的下雨融雪天,在街上来去,踩水踏雪,仍在所难免,因
此兄弟民族同胞仍然看好“胶鞋套在皮靴外”,出门不忘套胶鞋进门不忘脱胶鞋,而那
双经常穿着的高统皮靴则总是保持着光洁锃亮的外表。新疆兄弟民族穿着打扮的奇趣,
除了“胶鞋套在皮靴外”,还有“裙子穿在裤子外”,“锋利小刀随身带”等等的风习
。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妇女喜欢穿艾德利斯绸子(本地土产,以彩色花纹为特色)缝
制的花裙子或连衣裙,多彩多姿,十分醒目。为了防晒、防凉或避风沙,她们往往在裙
子里再穿上一条裤脚可以松紧的长裤子,有的还在花裙子外面再套上一件白裙子,这样
,裙子套裤子,白裙套花裙,真是红装素裹,格外潇洒。姑娘们穿上这种服装,跳起民
族舞蹈,就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飞旋,令人赞叹不已、遐想万千。维吾尔、哈
萨克、蒙古等民族的男士,都有随身佩戴小刀的习俗,主要是因为新疆的农牧民平时多
食羊肉、瓜果,为了随时宰羊、切肉、剔骨、切瓜或者刮削木器、制作用具的方便,他
们多在腰带上挂着一把造型精致、刃口锋利的小刀,既实用,又美观。这种小刀在城镇
巴扎上都能买到。最精美的是喀什地区英吉沙县出品的“英吉沙小刀”,刀柄刀鞘都镶
饰讲究,是有名的新疆民族工艺品。其锋利程度,据说在刃面上放上一绺头发,轻轻一
吹,头发就齐齐地断成两截。宰羊时用这种小刀,从宰杀到剥皮、开膛、剁肉、砍开骨
架子,一气呵成,刀刃依然完好无损。许多外地游客常买这种小刀,当成纪念品或收藏
品带回去。
8、结婚宴席无酒菜
一提起结婚礼宴,人们就会想到七碟八碗九大盘、鸡鸭鱼肉摆满台的场面,“好烟好酒
尽管上,好菜堆成山一样,管它是否能吃完,婚宴要像过大年。”结果,不但造成浪费
,而且让许多客人喝得酩酊大醉,真是劳民伤财损身体。可是,新疆维吾尔族人的婚宴
就不是这样,他们一般不摆酒,也不放那么多的菜。按照伊斯兰教的教规,穆斯林是绝
对禁酒的。即使有些年轻人思想“前卫”一些,想开开酒戒,但是,婚宴上若有老人在
场,他们也就不敢轻举妄动了。维吾尔族人的婚宴简单朴素而很实惠,主人家只需好好
地做一大锅抓饭一大锅手抓羊肉来宴酬亲友。主人请所有来宾净手之后,在大地毯上或
在大桌旁坐成一圈,先是喝荼,吃喜糖、干果、点心、然后端上大摞的馕和大盘的抓饭
、手抓羊肉,大家按传统习惯,以手指攫取羊肉、抓饭,尽饱一顿(城市维吾尔人而今
已多改用筷、勺吃饭),便可离席。这种婚宴形式表示主客之间不分贵贱,大家同吃同
乐,十分得体。维吾尔人的婚宴虽然比较简单,但是整个婚礼仪式还是比较隆重的。当
男女双方到政府部门领到结婚证书之后,便可举行婚礼。婚典通常要进行两三天。婚礼
第一天的早上,新郎新娘梳妆打扮之后,要在女家举行宗教仪式“尼卡”,请阿訇来诵
经证婚。阿訇手捧《古兰经》,分别询问新郎、新娘是否愿意结为夫妻,要连问三次,
连答三次才算“过关”。一般情况,新郎新娘都会回答愿意,而且新郎会大声回答,而
新娘则羞羞答答,答声很低,得由伴娘大声复述一遍。接着,阿訇要让新郎新娘各吃一
口蘸了盐水的小馕,以表示从此结为夫妻,白头揩老。举行这种“尼卡”之后,新郎立
即回家去做迎亲准备。下午,新娘穿上婚服,头蒙面沙,坐在家里静候迎娶。这时,男
家的迎亲队伍簇拥着新郎,分乘七辆彩车(因为七字是本民族的吉祥数字,所以彩车必
须在七辆或九辆。过去都使用马车,现在城里人大多数改用大轿车、小卧车了),车上
的男女青年兴高采烈,一路上吹着唢呐,弹着手鼓,载歌载舞,引得市井百姓纷纷驻足
观看,热闹非凡。迎娶车队快要到达女家时,女方亲友便把大门堵上,等男方送上了礼
物才打开大门,热情款待,然后才把新娘扶上彩车,前往男家。车队在回程路上仍然是
鼓乐喧阗,不断向前来“挡驾”的乡亲们送上糖果礼物。当婚车抵达男方门前时,一群
小伙子就在婚车的车门口铺上一块红纱巾,等新娘双脚踏在纱巾上,他们便一拥而上,
抢夺纱巾,顿时将纱巾撕成啐片。据说,抢到沙巾碎片的小伙子,将来一定也能娶上如
花似玉的漂亮的妻子。新娘走进婆家大门之后,亲友、宾朋中的青年男女们更加热烈地
唱歌跳舞,并由其中的一人(或新娘)出其不意地迅速揭下新娘的面沙。新娘就在一片
戏谑声中起身向大家行礼。随后就举行婚宴。宴后又举行歌舞晚会,所有宾客尽情参加
,掀起婚庆之夜的高潮,一直闹到深夜才尽兴而散。结婚第二天清早,新娘由伴娘陪同
到公婆屋里行礼请安。早餐后,新郎也由伴郎赔同到老丈人家里向岳父母行礼请安。婚
后一周内,男女双方家庭都会分别做抓饭、煮羊肉,宴请亲友。如今时代推进,一些旧
俗也逐渐被新风所代替。现在维吾尔族的青年,也有不少参加新潮的集体婚礼,或者双
双出外旅行结婚,但新婚燕尔,总是少不了有宾朋好友为新郎新娘吹吹打打、举行舞会
,表示庆贺的热闹场面。
9、井底全部连起来
我国有驰名于世的三大古代建筑工程:长城、运河、坎尔井。而坎尔井就产生于新疆。
现在,吐鲁番的坎尔井,已成为一大旅游景观。说起坎尔井,它对当地地形的利用,它
的工程量的浩大,它赋予干旱的吐鲁番绿洲的生命之源,勘称是世界一绝。提到“井”
字,一般人都会想到井的状态,想到井水是井底里的一潭静水。而吐鲁番的坎尔井却是
许许多多的竖井,顺着从高到低的地势排列成行,从井的底部相互凿通而形成的一道地
下暗渠。是它,把地下丰富的潜流水集中起来,不断的输送到地面上,供人们灌溉、使
用。吐鲁番素以火洲之称,和“低、热、干、甜”四最而著称。干热的气候使得吐鲁番
的蒸发量达到3000毫米,只有渗进地下的水才能保存下来。坎尔井的构造,是由竖井、
暗渠、明渠、涝坝四部分组成的。竖井是为掏挖暗渠是取土、透光、通风之用。明渠建
立在地面上,与暗渠相连接,是供引水、灌溉之用。涝坝就象内地的池塘,它用于蓄存
坎尔井水,以备当地百姓日常使用。新疆坎尔井共计3000多条,吐鲁番的坎尔井连接起
来长度5000多公里,足以从吐鲁番通到香港。这些都是由劳累一生的坎尔井工匠来完成
的。“井底全部连起来”,你说,这是不是新疆的又一大怪!坎尔井,勘称是新疆人民
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正象150多年前来到吐鲁番勘察水利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在一则
日记中大为赞叹的:坎尔井的“水从土中穿穴而行”,实在是“不可思议”的奇迹!
1 (共1页)
进入ChinaNews2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参加活动]新疆大盘鸡新疆火焰山地表温度达68℃ 仍有3千余名游客
新疆大盘鸡表现了汉人的创新精神张春贤赴乌鲁木齐夜市考察 与市民共举杯
边地上的国学75前夜张春贤逛夜市,买卖提大爷高喊“新疆亚克西”!
Re: 这一段钱云会的视频更清楚 (转载)人民日报头版:“党的恩情比天山高”
即将走进婚姻殿堂的先生小姐们你们准备好了吗?意井穴,为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
22岁小伙参加婚宴醉亡,同桌喝饮料的被判免责波斯/希腊这些“古老文明”连打井都不会
新疆十八怪11日傍晚新疆多地出现不明飞行物 天文专家排除是飞碟和外星人
任治强的话也有些道理新疆简史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新疆话题: 达坂城话题: 吐鲁番话题: 坎尔井话题: 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