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Chinese版 - unidentified_title
相关主题
unidentified_titleunidentified_title
unidentified_titleunidentified_title
unidentified_titleunidentified_title
unidentified_titleunidentified_title
unidentified_titleunidentified_title
unidentified_titleunidentified_title
unidentified_titleunidentified_title
unidentified_titleunidentified_title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或许话题: 少年话题: 微信话题: 世界话题: 下车
进入Chinese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u***************r
发帖数: 11227
1
发信人: hyandji(小黄牛), 信区: Chinese
标题: 若社会失信,每个人都得承受后果
发信站: BBS未名空间站(Mon Sep 25 10:15:57 2017,GMT)
在现实的汪洋里,每一滴水与每一滴水紧密相连。
1
现实中,或许每个人都会遇到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或言失信,这超越时空,不分国
度。由于个体的局限或有限性,在短暂的一生中,每个人都有其难以逃脱的现实。很多
时候,有些经历是相对普遍的,比如面对乞丐和求助者,我们难辨真假,同样,面对要
帮助我们的人,我们也可能心有疑虑。
有次在北京西站附近,有两个拖着大包的打工阿姨很艰难上楼梯,我刚好路过,上
去欲帮忙,其中一个一开始很高兴,但另一个人立刻拒绝了我,她有点愤怒地说“不好
意思,我们不认识你!”并低声在同伴耳边说些什么,原来很高兴的同伴立刻面无表情。
前不久,我的手机和微信多次处于难以捉摸的失控状态,一些要加我好友的朋友自
动被清除,数据一次次修复又一次次崩溃,最后,连手机也无法开机。或许是手机的问
题,或许是其他原因,无从追究。这样,我基本与外部失联,之前没有将重要电话号码
记录下来的习惯。
在失联的日子里,我遭遇了无法与他人言说的事情,离开时,手机还是无法开机。
我非常急迫要上一下微信,一是可以与朋友联系上,一是有微信支付可以应急(当时出
门时没带现金)。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问了十多个人,他们疑惑地看看我,匆匆走过
。不怪责任何人,如果换位,我或许一样无视地走过。只是,假如有一天,我真的危在
旦夕……。这样的情景让人无法想象,一声叹息。
2
前不久,有一次坐较长时间的公交车,在最后几站时,一个十六七岁模样的少年突
然过来问,是否可以帮他充电话费,不然一会朋友找不到他,然后他可以微信还我。发
觉他有些躲闪的眼,或许不是真的,时下骗子多。我问怎么充,少年说用微信。问充多
少,少年说100,50都行。我问你有现金吗?少年说有,做出摸口袋的样子。
如果人家真的是求助,自己若拒绝,是否合适呢?现实已经如此冷漠,我为什么要
添砖加瓦呢?要这么短的时间对眼前的陌生人作出真假的判断,真是艰难。车上还是有
些人,为什么坐在后面的少年要特意走到前面问我呢?难道他从我上车时就注意到我是
外地人吗?现实中,特别是在异乡,经常遇到一些不太愉快的事,包括买东西、办事情
和帮助他人而遭遇的各种不诚信或欺骗。少年应该是本地人,如果真的求助,找本地人
,应该更合适。
少年说手机没钱,无法打电话。那微信是否就不能上了呢?微信用的是流量。少年
说用微信还钱,说明他微信还有钱,可以充值,只是没流量,无法上呢?或许少年说用
微信还钱,不是现在,而是日后,也就是下车之后,那如何保证他肯定能还呢?他有现
金,可以下车后找地方买充值卡,街上并不难找。帮他充值,或许还会暴露自己的手机
等信息,或许还有其他影响。
当然,并不能完全否认少年在求助。但若我暂时不帮助他,也不至于造成什么后果
,毕竟他并非处于危难时刻。如果他是骗子,是否会因为这次得手——我的帮助或受骗
——而得到鼓励,日后更加欺骗成性呢?若得手,他一天这么转几次,绝对比那些直接
求乞的人收获要大,并且比很多努力工作的人“赚钱”更多。
一会你应该就下车了吧,可以下车找地方买充值卡,或问其他人。面对我这样的回
应,少年似乎有些不知所措,在那支吾着或自言自语着,似乎说:“你微信……没钱,
下车……吗?这个……,那……”或许是故意的,或许是感觉被我看穿了。他随后就到
车后面,车一停站,就立刻下车了。或许少年真是骗子,待车厢人少,物色到我下手,
一得手,就立刻下车。这样,我应该来不及反应过来,和他一起下车。但假如我和他都
在同一个站下车呢?或许少年听到乘务员问我哪里下车,我说是终点。
如果他真是骗子,这样的行为方式到底从哪而来呢?每一个生命最初来到人世间,
都应该是眼神纯净,面容清明的。他还那么年轻,日后的人生之途就注定如此阴暗不详
吗?但如果他真的是求助者,我就是不信任他的人。这种求助是一对一,面对面的,不
同于一般的乞丐,后者并非与我单独面对,我不必有太大的心理负担或责任,形如一场
考验。
3
月中到草原,中途下车休息,大家顺便在移动小摊上买点东西。大家都往小车A买
东西,小车B几乎没人光顾。一开始,两车都没什么人,一伙的三个女子先到小车A,随
后的人都往那边去,尽管都经过小车B,但都不停留。人家习惯于从众,没什么奇怪的
。感觉小车B的七十多岁的阿婆有些失望和可怜,于是过去买了其中像小苹果的沙果。
老人见有人过来,有些惊喜,忙说都是自己家种的,不用农药,保证每个都是好的。她
将一袋之前已经装好的沙果给我,同时在大框里拿几个放在上面,算是赠送。没有太留
意细看,给了钱,拿出手机要拍她小车上的水果时,她却很快推着车,头也不回地到另
一辆大巴前去了。
后来发现,怎么这袋子沙果那么难看,除了表面那几个,底下几乎都有较大的黑裂
口。心里一沉,或许这已装好的一袋子本来就是不好的,往上面放几个好的或许是出于
掩饰。或许,这些果包括大框里的,基本都不太好看,或许她每卖一袋子都习惯性拿几
个好看的放在上面。好看的只是少数,或许只是一种销售技巧,并非出于欺骗。她或许
并非出于逃避什么,只是本来就是要推着小车到另一辆车那边。
或许她有儿女,但待她不好,她应该安享晚年,但儿女强迫她出门卖这个,如果卖
得不好,或许回家会遭受冷眼。或许她生活艰难,是留守老人或被抛弃的独居老人,得
通过这个补贴家用。我曾经遇到过这样的老人,在她去世前,偶尔会去看望她。这样的
可能性或概率很少,但对于刚好被命运“眷顾”的当事人而言,就是百分之百。
如果她是不诚信的骗子,那么,我就是出于好心希望帮助她的受骗者。假如并非出
于这种初衷,或许内心不会那么纠结。或许只是自己多疑了,其他同车的人在小车A买
的沙果比较好看,或许是人家的本来相对长得好些,或人家专门将好看的拿出来买,不
好看的留给自家吃。每一种判断都有前提或预设,并不知充分的事实,也让所谓判断变
成某种假定。
如果她真的是骗子,她这样的行为方式到底从哪而来呢?她活到那么苍老,难道之
前没因此吃过亏吗?或许曾经善良,又因何最终伪善呢?
4
大学时,大概二十岁那年,那时手机还没普遍。有一次在外面打电话,打完后,店
主说了个价格,感觉比平常都高,或许时间较前要久。我平静说要看看那个自动计时间
和价格的表,这种要求正常而合理,就像在陌生的店里买东西,看看秤称。店主是位阿
姨,一开始是面目平和,听到我要看那个表时,她突然提高了声音,居高临下地盯着我
说,“你还那么年轻,就不相信人了!”
她这样的回应没有必要,不要说什么顾客是上帝,最基本的尊重与常识,也应该有
的。当时自己没想到这些,更谈不上反驳,只是有点颤抖地说自己不是这个意思,只是
觉得比平时多,还是看看,毕竟是学生,没什么钱。最后她将那个仪器转过来给我看,
的确是那个数字。
当时没有与她针锋相对,或许觉得她的话虽然让人不舒服,但也歪打正着地击中了
内心的某部分。记得当时跑到海边大哭了一场。我的确不那么相信人,尽管还那么年轻
。从小到大,曾经信任甚至仰视的人,最后往往都显露出完全不一的面目。社会中,大
人的世界,多戴着面具,某些曾经当红的明星,官员和商人等,动不动就沦落给你看。
校园里,某些老师自以为是,自私自利,却又自诩为灵魂工程师。总是语重深长地告诫
我们要做个有梦想正直干净的人的那位校长,最后被查出是个大贪官。从小学到中学,
孩子们已经拉帮结派,表里不一,以为的好朋友,敌不过人家的糖衣炮弹,将一些私下
的秘密到处宣扬。
5
不信任他人,就心理层面而言是缺乏安全感,就社会层面而言是缺乏命运共同体意
识。没有一个人天生是不信任他人的,成长环境与经历很关键,特别是童年期的教育。
当然,这只是笔者试图强调的一个方面,还有其他原因。
之前,北京雍和宫地铁外,一奶奶与3岁孩子唱歌跳舞,可爱极了。我忍不住要拍
照,但孩子有些警惕。奶奶说孩子常看当下流行的“巧虎”系列幼教片,里面说不要与
陌生人说话,孩子也就学会了。地铁里,两个陌生孩子相互招手,一方大人生硬将孩子
的脸扭转,儿童世界俨然成人世界翻版。
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恰如柏拉图《理想国》洞穴比喻中的理念界与现象界。我们
只有从不那么完美的现象界(现实)抵达理念界,找到深藏内心的孩子,我们才可能寻
到自己,这世界才可能是美好的。
孩子的世界是自然向外敞开的,他们带着新奇喜悦的心情观察外部世界,对于陌生
人的亲切言行,抱有天然或本能般的信任。通过友善的接触能让儿童感受到人间的温情
,从而为孩子的心灵涂上世界和人性的温暖底色。安全基础上,若父母出于不信任,对
陌生人对孩子的好感表现漠然甚至厌烦,孩子最终会变得冷漠。
一如食物,商品,老虎,学术,历史,爱和善良同样难辨真假。一句话,一个表情
,相信很多人都会猜上半天,是真是假?对方到底是表面的意思,还是另有深意或城府
呢?国人加班加点,起早贪黑,却将不少时间和精力放在察言观色方面,而非做事。这
不仅影响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也影响心情和健康。无论是精神病,还是尚有自知力的
抑郁焦虑强迫症状,以及其他身体疾病,人际关系的紧张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有人说,你要孩子善良,会吃亏的。人们渴望活在善良世界,却不敢善良,并禁止
孩子善良。善良的人们不一定总是信任他人,但没有善良,不可能有信任。善良最为艰
辛,所谓聪明往往是天赋,而善良是选择。但善良者也最为坚强和智慧。对于习惯于有
心灵照料的世界的人,很难再向一个伪善的世界妥协。若这样的人足够多,我们离值得
留恋的世界和未来也就越近。这一切,很关键的方面来自童年的教育——我们是否能让
孩子们在人生的源头就显得光亮温暖。
6
诚信本是人之为人的内核和常态,在正常现实里,若不诚信的人,一般很难在社会
中立足。但是,假如不需要诚信,甚至欺骗,一样能够在社会中生存,甚至活得更滋润
,那么,人们自然心向往之。不诚信者得势的潘多拉之盒始自哪里呢?或许源自于某些
特权者。如果缺乏有效的权力制衡,其中必然会产生某些特权者。他们为了自身利益,
必然破坏规则,并以身作责(示范作用),如同多米诺效应,其亲朋好友和下属必然(
容易)破坏规则,并带动广大普通民众信仰潜规则。
或许,只看结果,不管过程(正义)由此变得流行。所谓(功利)目的性太强,落
在普通民众日常生活中就是自私功利,善于变脸,缺乏安全感和公民(权利)意识。不
要与陌生人说话,不要相信他人,告密伪善,都似乎自然而然——在前苏联和文=革中
,人与人甚至亲人之间,都充满不信任——。那些试图相信他人的人,往往多受到伤害
。人们或许由此沦为一个个孤立的原子式个体,独自面对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后果肯
定恶性循环。加上缺乏对来生的想象,人们更不会想到灵魂的长久和末日的审判。人只
活一生,何不多捞好处呢?绝大多数人由此过得艰难。
当然,以上几段或许更多是想象与假设,现实依然存在着很多善良和诚信,不少老
师、律师、官员、商人、明星等依然值得尊重,但对于集体失信的未雨绸缪,是我们每
个人的责任所在。在现实的汪洋里,每一滴水与每一滴水紧密相连。
1 (共1页)
进入Chinese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unidentified_titleunidentified_title
unidentified_titleunidentified_title
unidentified_titleunidentified_title
unidentified_titleunidentified_title
unidentified_titleunidentified_title
unidentified_titleunidentified_title
unidentified_titleunidentified_title
unidentified_titleunidentified_title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或许话题: 少年话题: 微信话题: 世界话题: 下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