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ECUST版 - 姬中宪: 我仍然没有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一代社工爱与愁
相关主题
一个大学科技园的生长范本企业家称不信官办慈善机构 半数家产10亿捐北大(图)
中美联合培养社会工作者中国缺的不是善心
华东理工大学MBA台湾游学活动广东省委书记:不能对公益组织做有罪推定
陈敏媛:公益应该是沉稳的初心 用生命影响生命[图]广东省委书记:不能对公益组织做有罪推定
十大社工领袖:华东理工占四席,MITBBS老O占一席好友圈的公益真的是假的可以
中国艾滋病公益组织受当局骚扰中国: 有关江西宜黄拆迁新书《宜黄钟声》被官方销毁
民政部将单独监管慈善组织但红十字会等不在监管范围南昌警方破获一同性恋吸贩毒案 13名男同中3人患有艾滋病 (转载)
崔滨:崔永元和教育厅,互相都没搞明白中年男女霸占公厕激情 小伙敲门催叫被打破头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社工话题: 公益话题: 姬中话题: 园区话题: 枢纽
进入ECUST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c*******n
发帖数: 1648
1
书名:我仍然没有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
作者:姬中宪
出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这是姬中宪近年来的杂文随笔集。
他以亲历者的身份,披露中国社工和公益界的新鲜事,也从切身体验出发,描摹时
代的种种奇观。从言必谈“社工”,到后来渐渐淡化这个词,直到最后打通社工与社会
的界限。身兼作家与社工的双重身份,他将文学的细节感与戏剧性、社工的人文底色与
社会视角,融汇在字里行间。
这是一本话题之作,也是一次难得的跨界书写。
作者简介:
姬中宪,1978年12月出生,先后就读于山东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
中国第一代专职社会工作者,现执教于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在《中国社会
工作》等报刊开设专栏。
同时专注于文学创作,著有长、中、短篇小说多部。作品见于《人民文学》《花城
》《上海文学》《天涯》《百花洲》《小说界》等,曾获首届华语文学创作笔会最佳小
说奖、第十届上海文学奖等。
c*******n
发帖数: 1648
2
公益界的“国进民退”
三十年来,围绕企业与市场的纷争可谓波澜万丈,激荡不已,当中的两大主角,自
然还是国与民。“国”以国企、央企为代言,以政府为后台;“民”以民营企业为先锋
,以民间资本为主力。两股力量时而联合中带着对抗,时而又在对抗中联合,联袂主演
了三十年的市场经济大戏。“国”与“民”都曾在这场纷争中独领风骚三五年,也都曾
短暂蛰伏蓄势待发,三十年来此消彼长,你进我退,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如今,我看到国、民之间的这场进退游戏又将在社会领域上演,在公益界上演。如
同我们早已看惯了的美国大片,演员换了一拨又一拨,场景也换了一场又一场,情节却
没有太大的意外,无非国进民退或国退民进。这一次,“国”以官办社团为代言以政府
和“二政府”为后台,“民”的主力则换成了形形色色的民间组织、公益机构,乃至公
益个体户。不同的是,由于有前车之鉴,双方实力又太过悬殊,这一轮的进退之争似乎
正以更快的速度朝一边倒去。
这场进退游戏首先始于近十年前的“社区之争”。想当初,一群初生牛犊的社工机
构打着“专业”的旗号进驻社区,要与居委会为首的社区“原住民”切磋,碰撞是难免
的,互相瞧不上眼的尴尬场景也时常出现。我还记得在2003年全民抗击“非典”初战告
捷时,各个部门都在论功行赏,某地宣传部门却陷入两难:到底要不要突出社工机构在
抗击非典、抚慰居民恐慌方面的作用?如果突出了社工,那将置社区和居委会于何地?
置我们传统的、向来行之有效的体制于何地?今天看来,这担忧似乎有点多余,但其实
在骨子里,很多人至今仍以此为忧。
后来,社工机构不断分门别类,“社区之争”也开始朝纵深发展,老年社工机构与
社区老年协会短兵相接,服务青少年的公益组织与学校、青少年署、团委干部等狭路相
逢……官办机构们原以“皇帝女儿”自居,从不担心成为“剩女”,如今突然杀进来一
批“外来妹”,要与自己争宠、邀功,不免就有点小压力,小怨气。政府主管部门也不
解:原本一个萝卜一个坑,自己的孩子自己亲,现在却要民间组织一起来竟标?这算不
算另一种“国有资产流失”?有一年,我曾亲耳听见某主管领导发牢骚,颇有代表性,
他说:自家的鞭炮,为什么让外人去点?
更有某些特殊领域,因为涉及“执法”,事关“稳定”,被牢牢抓在官方手里,如
同交通、通讯、能源这些领域,因为“关系国计民生”,必须由亲生儿子独家代理;领
养的、野生的孩子,哪有自己孩子信得过?公益和社工界同样有“国企”,这方面,司
法社工是典型代表。
但是大势难挡,一朝醒来,民间、公益、社工、专业化、社会化这些时髦词汇突然
印在中央文件中,上升为最高指示,一场由上而下的去行政化运动于是兴起。官办机构
们闻风而动,一夜翻牌,用这种成本极低、风险全无的办法,迅速取得了新一轮竞赛的
资质,一时间人人号称“纯民间”,个个自封“专业化”。刚刚还泾渭分明的国、民壁
垒,突然间不分彼此了。与此同时,在“政社分开”文件的指引下,官办社团纷纷宣布
与政府脱钩,回归民间。只是谁都知道,基因、血液上的藕断丝连,不是那么容易改变
的。
更有一些脑子灵活的部门,借由“培育社会组织”的合法名义,培植自己的附属机
构,扩大自家的行政地盘,毕竟,增加编制、开办事业单位这些传统做法已经越来越难
了,并且与改革方向相悖,而办一家社团或民非却易如反掌,并且时尚。于是出现了这
样一种“民间组织”,他们与自己的业务主管部门单线联系,只接受业务主管部门的项
目委托,只拿业务主管部门给的钱,只在业务主管部门的行政管辖区域内开展业务,他
们的会长、理事长多由前业务主管领导兼任,他们大多有一个冗长的、有无数前缀的唬
人名字,却很难让业务主管领导以外的人记住……
公益界的“国进民退”仍在继续,“社区之争”之后,是“园区之争”。
2008年上海浦东公益服务园试运行,旋即在全国掀起一股“园区热”,各种公益园
、社会组织服务园、公益组织孵化园拔地而起。“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时代,
公益界同样奉行“关注度决定成功度”的原则,公益园区自然成为社会的关注焦点,成
为公益创业的“梦工厂”,为了成为园区的第一批“房客”,官办与民办组织又开始了
新一轮的进退攻守。
浦东公益服务园在遴选第一批园区“房客”时颇花了心思,最终入驻的机构中,草
根机构占多数,也点缀了几家官办机构。园区开张,两类机构立刻显出差别,官办机构
多挂着威严的招牌,办公室里摆着整齐的红木桌椅,竖着高大的屏风,一眼望去,只见
机构,不见人,按下门铃,半晌出来一位神情肃穆的长者,问你:找谁?跟他们比,民
办机构简直就是胡闹,一家一个样,办公室窄小,凌乱,墙上花里胡哨,桌上杯盘狼藉
,进进出出全是人,年轻人,个个带着笑,没大没小,没心没肺。两拨人在很长时间里
不相往来,偶尔电梯里碰到了,气氛相当诡异。这官、民两类机构,原本相隔万里,如
今成了近邻,面上和睦,暗中也在较劲,也算公益园区的一大景观。
随后,公益园区遍地开花,几乎以“每月一园”的速度递增。问题是,园区有了,
“房客”并不太多,开张之前,当地主管领导四处拉人入伙,装点门面,但毕竟民间组
织储备有限,甚至一片空白,所以最终的格局,多半以官办的、传统的机构为主,民间
组织倒成了点缀。对官办机构来说,入驻园区等于换了一间新办公室,甚或多了一间办
公室;对民间组织来说,则可能是第一次有了一张固定的办公桌。官办机构凭着主场优
势,往往占尽天时地利,抢占朝阳的、楼层好的房间,把民间组织挤在边边角角,可是
,上面领导一来视察,优先参观的、领导驻足最久的,还是那几家民间组织。再后来,
园区越来越多,能撑得起“门面”的民间组织却还是那几个,毕竟,园区好建,民间培
育却要花时间,没办法,有些明星组织于是跑马圈地,狡兔三窟,生出许多“连锁店”
、“加盟店”,以至于在每家园区都能看到他们的招牌。园区一片,机构寥寥,“园区
模式”所带来的公益虚假繁荣值得警惕。
“园区之争”还未见胜负,又一场争夺已经拉开序幕,这一轮争夺更具实质性,更
接近“顶层没计”,囚为它争的是公益界的制高点,我把它称为“枢纽之争”。
“枢纽型社会组织”概念一出,争夺已经或明或暗地开始,只是在这一轮争夺中,
民间具有天然的劣势,官方则得天独厚,步步为营。枢纽之争的具体做法,一是建立新
枢纽,如某地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社工协会等等,毫无意外地由官方主办,不但主办
,还从大到小派去一批退休官员,全面接管枢纽组织的法人、董事长、会长,行政部门
对枢纽组织的管控,实现了“领导在职时兼职管,退休后专职管”,总之“终生监管”
。退休官员入主枢纽组织,带来的不仅是行政化的管理思路,甚至还带来了残存和延伸
的“行政级别”,前市长领导的协会当然是市级协会,前区长领衔的中心当然就是区级
中心。枢纽型社会组织,似乎正面临自上而下全盘复制行政体系的“坏未来”。果真如
此,那何必要培育社会组织?一个眼前的事实是,一些带有枢纽功能的民间组织,包括
很多所谓“支持性社会组织”,立刻有了生存压力,枢纽型资源更加僧多粥少,官方枢
纽出现后,民间枢纽不是多了一个合作伙伴,而是多了一个竞争对手,甚至多了一个管
家。
二是转型老枢纽,所谓“老枢纽”,指老牌的工青妇、社文残等各种人民团体,他
们是那个年代的枢纽组织,如今要与时俱进,转变职能,更换身份,变成各自领域的枢
纽型社会组织。这是好消息,但在这好消息中,我看到了坏的隐患:他们真能转变过来
吗?还是新瓶旧酒、转而不变?他们的未来,是成为我们的知心大姐、青年领袖、劳工
之家,还是变成新的垄断与利益集团,变成社工界的“中石油”、公益界的“铁老大”?
公益和社会领域的国、民之争仍在进行,上述“三争”格局下,公益人才之争,资
源之争,地盘、领域之争,乃至价值观之争,也就在所难免。前段时间微博上争论一个
话题:社工伦理守则为什么要由民政部颁布,而不是社工协会颁布?如果由社工协会制
定,是不是可以更专业一些?意识形态淡一些、爱国口号少一些?看来在社工伦理守则
的话语权上,也存在国、民之争。不过依我看,事实更有可能是:此伦理守则恐怕原本
就是由社工协会起草、民政部加工润色,他二者的关系,世人皆知,至于其中吸收了多
少民间社工的声音,则不得而知。
公益界的国、民之争首先是件好事,说明在社会领域,国与民有了切磋的平台,有
了博弈的空间,有了进退的平衡;相比较下,更可怕的局面是:还未竞争,胜负已定。
在特定阶段下,公益界的国进民退似乎也可以解释为无奈之举,是摸石头过河,是警惕
经济领域的改革病疾不要重染,不要演变成公益界的“阶层固化”。国、民本一家,但
愿双方各有进退,各守边界,合理竞争,别忘合作,争的结局是共赢,而不是俱伤。
1 (共1页)
进入ECUST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中年男女霸占公厕激情 小伙敲门催叫被打破头十大社工领袖:华东理工占四席,MITBBS老O占一席
公安只移送有罪证据,法院判无罪!中国艾滋病公益组织受当局骚扰
大家最喜欢谁的历史小说?民政部将单独监管慈善组织但红十字会等不在监管范围
【转载】司机撞倒女孩后倒车将其碾压致死 (转载)崔滨:崔永元和教育厅,互相都没搞明白
一个大学科技园的生长范本企业家称不信官办慈善机构 半数家产10亿捐北大(图)
中美联合培养社会工作者中国缺的不是善心
华东理工大学MBA台湾游学活动广东省委书记:不能对公益组织做有罪推定
陈敏媛:公益应该是沉稳的初心 用生命影响生命[图]广东省委书记:不能对公益组织做有罪推定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社工话题: 公益话题: 姬中话题: 园区话题: 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