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UST版 - 华东理工洁净煤技术团队“70后”教师评上教授 |
|
|
|
|
|
c*******n 发帖数: 1648 | 1 华东理工洁净煤技术团队“70后”教师评上教授
在曾获上海市技术发明特等奖和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华东理工大学洁净煤技术研究所团队
里,“70后”教师代正华终于顺利评上了教授。此前,由于高校普遍重视论文发表,对
成果转化应用重视不够,像代正华这样一直专注于成果转化、发表SCI论文比较少的教
师,要晋升教授职称非常困难。
这名年轻学者承担着水煤浆、粉煤气化项目工程设计中工艺设计软件包中的核心工作,
这些工作需要大量计算和丰富的工程经验,需要负责者付出比做实验更多的时间和心血
,但是相关工作未必适合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
在此之前,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沪上高校都针对工科专业的特点制定了新规
,过去教师科研的考评只认定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但是
现在也将企业重大科研项目合作研发以及能够推动产业发展的科研项目作为教师科研考
评和职称晋升的依据。同时,教师在企业挂职半年或者一年都可以等同于海外学术交流
半年到一年。
将教师对产业的贡献纳入评价标准
此前,华东理工、上海交大等高校陆续出台了教师考评标准的新规,这对那些通过科研
成果推动产业发展的教授们,尤其是长期以来埋首解决中国特有产业难题的学者来说,
是一个重大利好消息。
“我们开发的煤气化技术实施至今,解决的几乎都是国内企业或行业的生产问题。中国
是一个产煤大国,也是以煤炭为主要资源的国家,因此整个煤炭行业的升级换代对我国
的能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有着特殊意义。”华东理工大学洁净煤技术团队负责人王辅臣
教授说,洁净煤技术的相关成果因此在国内备受关注,但在国际上得到的关注并不会太
多,发表论文的国际期刊也数量有限。
而这一技术历经三代人的创新发展,技术创始人、华东理工大学于遵宏教授生前以第一
作者发表的SCI论文只有个位数,他的很多有影响的论文发表在国内行业期刊上,但正
是这些论文奠定了国内整个煤气化产业的技术基础。
在过去几年中,课题组的年轻人常常因为职称晋升要求的SCI论文数量不足而受阻。而
新规定显然给这样的年轻人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不仅是论文,过去在不少高校,职称晋升还需要有海外交流至少一年的经历。某“985
”高校的一位工科学者称,他的很多项目根本不允许他到海外去一走一年,也正因此,
他至今不能评教授。学校出台新规后,可以将自己在国企挂职的经历替代海外交流的经
历,这使他看到了希望。事实上,该校单单去年下半年,就有10多位年轻人通过这样的
方式从讲师晋升到了副教授。
如何考核成果转化还缺统一标准
虽然高校陆续出台教师考评新规,但是对于什么样的成果才能纳入考核,却仍然只能由
课题组或者老师申请后由学校审批,可以说仍处在“破格”状态。
某高校科研院的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究竟什么才是推动产业发展的科研成果,
什么样的成果转化才值得鼓励,这在学校看来,都很难有统一的评价标准。
就以华东理工大学洁净煤技术团队的研究项目为例,从研究到推动产业创新历经了将近
30年,近年来才频频得奖,并且不断有新成果出现。“此前,谁来界定这是推动整个行
业升级换代的技术?”这位负责人称。
而且,从实验室到产业运用,两头是创新的重头,中间过程又不可或缺,这一过程中,
教师们的工作究竟该如何认定? 仅以王辅臣课题组的成果为例,一项成果即便可以产
业化了,要真正地用上,还得教授们自己画工程设计的管线图纸,一画就是几个月,这
样的工作不论创新与否,至少很难发论文。
可是,如果缺少这部分工作,科研成果仍然只能躺在实验室睡大觉。“大学不同于科研
院所,不同的学科之间差异很大,很难用同一个标准一刀切地进行考核。”某高校人事
处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但是,“总不能年年都靠我们向学校申请破格啊,长此以往,年轻人怎么能有兴趣去做
那些能够转化成生产力的科研工作?”王辅臣教授说。
分类考核,赋予更多自主权
关键还是要分类考核。不论是对高校的考核还是对教师们的考核,分类考核,并且赋予
学校更多的自主权,才能更有效地推动学校和教师进行科研成果转化和科研创新。不少
学者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过去,高校往往更热衷于制定措施鼓励教师争取竞争性的科研项目。因为学校也要根据
教师的这些成果应对相关评估。某高校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说,不同的学校承担着
不同的任务,而且不同的学科也有不同的要求,因此整齐划一的评价标准显然并不合适。
虽然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将专利转让和实施以及出版纳入了考核体系,并要求各高校
在填表时必须写上为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案例,但是在学科评估中占的比例却很有
限。
很多时候,原本该是企业进行研发和创新,但是目前具备这样能力的企业并不多,因此
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承担了这样的工作。如何评价他们科研成果的创新性,还缺乏客观
的评判标准。因此如何将高校及其人才进行分类管理,亟待出台相关规定。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