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w******i 发帖数: 1 | 1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公众号或微信搜索:未名人才
今日头条搜索:未名人才 关注我们的头条号!
学术志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邓晖
卸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两年多后,73岁的陈冯富珍再次“披挂上阵”。这一次,这位
曾率领世卫组织应对2009年甲型H1N1流感、2012年中东呼吸综合征、2014年埃博拉疫情
、2016年寨卡疫情等公共卫生危机的“铁娘子”,依然没有离开公共卫生领域。
4月2日,清华大学宣布成立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陈冯富珍出任首任院长。仅用30
天就通过学校审批,这个清华史上成立速度最快的学院,将独立于清华医学院,充分发
挥清华独特的综合学科优势,开创公共卫生学科发展新模式,初步设立预防医学、大健
康、健康大数据、公共健康政策与管理四个国家急需、面向未来的学科方向,只招收研
究生。
“在我从事公共卫生领域工作的40年中,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性和严峻程度可以说
都是前所未见的。面对疫情,我们应当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同时深入思考这次前所未
有的疫情给人类留下了什么。”陈冯富珍表示。
在她的执掌下,这所新成立的学院将瞄准哪些痛点发力?又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
公卫政策研究等方面带来什么新的举措?
公共卫生学科和人才培养必须转型升级
多位专业人士向记者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全球应对公共卫生挑战的诸多短板,传
统公共卫生学科、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亟须直面挑战,转型升级。
历经百年的公卫学科在此次疫情中显露短板。19世纪,英国伦敦不断出现的群体性传染
病事件,催生了公共卫生学科,我国公共卫生教育起源于20世纪初。但随着我国公共卫
生领域“防”“治”分离现象日益突出,公共卫生人才数量不足,特别是缺少高水平、
高层次的技术人才等成为现实问题。
有关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每千人常住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量为0.61人,根据《全国医
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到2020年每千人常住人口公共卫生人员
数量提高到0.83人以上,但这一数据与发达国家仍存在着较大差距。
“我国每万人口仅有1.4名疾病防控人员,相当于美国的1/5。”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
医学部主任、公共卫生领域专家颜虹告诉记者这样一组数据:目前,我国3000多所大专
院校中设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的大学仅有93所,全国每年培养公共卫生专业本科
生7000人左右,这一规模在“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新时代背景下,无法满足日
常与应急需要。
除了入口时的人才不足,还有出口时的人才流失。
“从国家卫健委的统计数据来看,2009年到2018年,全国疾控中心的从业人员下降了4.
5%。”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吴息凤感叹:“公卫学科的就业中普遍存在就业领域
狭窄及薪资较低的情况,因此在部分高校,面对公卫专业,学生想的不是如何学好专业
本领,而是如何换到就业前景更明朗的专业去。”
复合型公共卫生健康人才亟待培养
补齐公共卫生健康人才培养的“短板”,既需要重视对公共卫生学科的投入,也需要学
科本身人才培养理念的调整。这也是此次疫情暴发以来,学界及公众对我国公共卫生教
育重要的关注点。
“我国现行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仍然以预防医学专业为主,基本课程设置较窄,仍以传统
五大卫生为主干,缺乏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导致医学与公共卫生衔
接不够紧密,体现在预防医学生临床知识和实践经验较少,而临床医学生也不能充分理
解公共卫生的巨大作用。同时,健康人文素质教育相对薄弱,公共卫生的科学性与人文
艺术性处于割裂状态,公共卫生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认同感不高,专业认识不够,对‘
健康中国’‘全民健康’理解不到位,严重影响国家战略的实施。”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徐建国团队日前撰文指出。
连日来,多位学者呼吁,现行公共卫生与健康专业人才培养应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
为以健康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复合模式,进一步增强公共卫生与健康专业的
复合度。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在公共卫生方面还存在短板。发展公共卫生事业是国家
的战略需求,同时也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的问题。我们需要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
依托综合性大学的科研优势和多学科优势,才有可能解决这一短板。”陈冯富珍说。
记者注意到,清华此次成立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交叉融合。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介绍,清华从2010年起开始部署建设公共卫生与健康相关学科,
有力推动了医学、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学科的发展,长期以来,该校工程、管理、生
命医学、社会科学等领域有大量教师参与到公共卫生与健康的教学和研究中,形成广泛
的学科交叉合作。
“面对长期形成的公共卫生知识不普及、应对突发事件认识不统一、数据难共享、预防
不及时、管理不完善、决策不迅速等问题,迫切需要建设一个新型的、能够培养全球视
野、系统思维、面向未来人才的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宫鹏是此
次学院成立的筹备工作组组长:“我们将着重培养文理医工结合的公共卫生复合型研究
生,同时还要针对这次疫情暴露的短板,为全国各级政府、疾控和医疗机构以及工业界
培训在职专业管理人员应对重大公共健康问题,为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机构和其他国家
培养国际型公共卫生高层人才,扩大中国话语权和影响力。”
打造“全链路”
分析的新型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
在未来5至10年内,清华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规划出一个清晰的目标指向:一是成
为高层次公共卫生与健康人才的培养基地,二是成为全球疫情监控和先进疫苗研制的重
要支撑,三是成为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政策制定的最有影响力智库,四是和世卫组织等紧
密合作,成为广受认可的、有国际影响力的公共卫生与健康“中国名片”。
实现这样的目标,最重要的是要搭建一个能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新型公共卫生与健康学
院。
“要在平时能够实现知识传播、数据储备、公共卫生到城乡管理的大健康全链路分析,
对突发事件有预测预警能力的人才培养;在紧急时期能够快速应对、处理和控制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宫鹏如此定位。
记者从清华大学了解到,在人才培养上,除了上述四个学科方向外,该院提出了涉及流
行病学、转化预防医学;病毒学、疫苗学与免疫学;传统医学与公共健康;社会及行为
科学、体育健康;分析生物化学;健康城市、城镇化安全与城市规划管理;健康经济学
、公共健康政策与管理;地球生态系统健康;健康大数据、生物统计学与数字健康;环
境-社会-心理-工程-生物等复杂系统耦合的整体医学等方向。
在科学研究上,该院强调将开展医工文理协同攻关,针对全球公共卫生所面临的重大科
学技术挑战,提供具有引领性的整体解决方案。
学院刚刚启幕,所系却是国民健康的大问题,未来还有一系列问题需要细化,比如如何
招生、怎么上课,比如如何唤醒学生对公共卫生与健康学科的热情等等,这些在清华以
及更多高校的实践中将如何破题,本报将持续关注。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公众号或微信搜索:未名人才
今日头条搜索:未名人才 关注我们的头条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