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w******i 发帖数: 1 | 1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公众号或微信搜索:未名人才
今日头条搜索:未名人才 关注我们的头条号!
0
1
半数诺奖得主出自粒子物理学等五领域
据英国《新科学家》网站29日报道,美国科学家的一项新研究显示,最近十多年,诺贝
尔科学奖一半以上的桂冠“花落”五大研究领域:粒子物理学、细胞生物学、原子物理
学、神经科学和分子化学。
在最新研究中,斯坦福大学的约翰·约阿尼迪斯及其同事梳理了1995年至2017年诺贝尔
奖获得者的情况,结果发现,在这段时间内,粒子物理学、细胞生物学、原子物理学、
神经科学和分子化学领域的相关研究占诺贝尔化学、医学和物理学奖的52.4%。在114
个科学领域中,只有36个获得了诺贝尔奖,呼吸系统疾病、行星科学等领域的研究都被
排除在诺贝尔科学奖之外。
约阿尼迪斯说:“期望所有科学领域都平等地取得突破性的发现和重大进展很荒谬。某
些领域可能存在某种自我强化机制,一次又一次地促进该领域不断取得发展。”
他强调说,风险在于,这种自我增强会让金钱不断涌向有限几个领域,而且,最有影响
力的科学期刊也更愿意发表这些领域的论文,从而加剧这一问题。
研究人员还为每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确定了一份关键论文。他们发现,在每篇“诺贝尔论
文”发表后一年内,平均有435篇与之相关的论文发表,而这些论文被引用得更多,这
表明大量未获诺贝尔委员会认可的科学实际上更具影响力。唯一的例外是2004年关于发
现石墨烯的论文。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安德烈·吉姆是有关石墨烯的论文的作者之一,他说这一趋势很容
易解释。“突破性结果很少能非常漂亮地解决问题,后续论文往往更准确、完整,易于
阅读和理解,这使其被引用得更多。”
0
2
北大国发院决定
取消学术型硕士,增扩博士!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National School of Development,简称NSD),是在著名
的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hina Center for Economic Research,简称CCER)基础上组建
的一个以综合性社会科学研究为主的科研教学机构,现已入选首批国家高端智库,云集
了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学者,其研究领域涵盖了发展经济学(国家发展
)、劳动经济学、健康与卫生经济学、能源与环境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公共财政学、
国际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计量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法律经济学、经
济思想史、金融学等经济学学科和战略管理、市场营销、消费者行为等企业管理学科。
2021年起,国发院对研究生培养结构进行调整,取消学术型硕士研究生项目招生,增扩
博士研究生项目招生。国发院为所有博士生提供岗位奖学金、各类奖学金、优秀奖励与
奖学金和助教助研助理岗位支持,同时提供学术科研发表奖励和参与高水平国内外会议
资助(学校资助和学院资助),博士研究生享有全覆盖的公派或院派国外访学机会。
国发院的博士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深受欢迎,近一半的毕业生进入国内诸如北京大学、
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央财经
大学等著名大学任教,迅速成长为各校的青年研究骨干。近年来,尤其是新培养方案实
施以来,国发院也保持了每年至少一位博士毕业生赴海外高校任职(包括韩国成均馆大
学、德国马丁路德·哈勒维腾贝格大学、丹麦奥胡斯大学),至少一位博士毕业生赴国
际组织(世界银行/IMF/联合国等)就职的良好势头,大大提升了国际影响力。
0
3
美国火星车也上路了
多国“探火”将同台竞技
2020年7月20日,阿联酋首个火星探测器“希望”号由日本H-2A运载火箭发射成功,拉
开2020年国际火星探测的序幕。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托举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
一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
仅三天后,中国“天问一号”成功发射,迈出了中国自主开展的首个火星探测任务第一
步,为中国行星探测计划迈向纵深做准备。
如今,中国、美国、阿联酋三国的火星探测器,正“同台竞技”奔向火星,而原计划同
期发射火星探测器的欧洲航天局则将计划推迟到2022年。
此外,日本也计划于2024年发射探测器,访问火星卫星——火卫一和火卫二,并且计划
登陆火卫一采样返回地球。
而在印度,尽管其今年并未明确火星探测计划,但考虑到印度在2013年,就已发射第一
颗火星探测器,并成功进入火星轨道,未来,或将有更多国家加入到“探火”队伍中。
0
4
无创血检可提前4年发现癌症
复旦大学泰州健康科学研究院和人类表型组研究院联合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山
东大学齐鲁医院等团队在《自然-通讯》发表成果称,团队开发的一种非侵入性的血检
——ctDNA甲基化多癌筛查技术PanSeer,或能在常规诊断前4年对5种常见的癌症做出早
期检测。
要对早期肿瘤检测和筛查进行验证和研究,不仅仅需要高效、灵敏的技术,更关键的是
需要对肿瘤患者在确诊前即进行血液和生物样本采样。论文第一作者、复旦大学泰州健
康科学研究院和人类表型组研究院研究员陈兴栋表示,这意味着需要有大型、长期的人
群队列数据,来支撑探索新的早期癌症筛查技术。
研究团队在复旦大学建设的泰州队列基础上,开始筛选研究对象。截止目前,已有近20
万社区人群参加该项研究。研究团队通过系统的队列随访,长期跟踪队列人群各种重大
慢性病的发生情况,并且在无症状人群中于多个时间节点跟踪采集了150余万份各类生
物样本长期保存。
该研究发现,这一原创技术对结直肠癌、食管癌、肝癌、肺癌和胃癌等5个不同癌种的
检测敏感性在确诊前不同时间采集的血样相似。这说明癌症信号在病症发展早期、甚至
在无症状未确诊的若干年前就会存在于血液中。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公众号或微信搜索:未名人才
今日头条搜索:未名人才 关注我们的头条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