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a********e 发帖数: 146 | 1 钓鱼台七号院、霞公府、盘古大观等知名豪宅,与这些小房子比,简直“弱爆了”。
34万,46万,60万……
“没有最高,只有更高。”用这句话来轻容天价学区房也许最合适不过,2月27日
,北京一处二手房,报价超过60万元/平方米!学区房价到底为什么这么高?花这么大
价钱买学区房,值吗?
6万,60万……学区房价不断刷新
11.4平米,530万。
这座房子,不,应该说是这间房子,在北京西城区文昌胡同的深处一个杂草丛生的
院子里。神秘的买房者以相当于20公斤黄金的价格,买下了这个仅能放下一张床的屋子
,为了孩子能就读北京实验二小。
“太疯狂了”,关注学区房8年的迟语(化名)也被这个价格吓到了。
但这一价格又被秒杀,就在2月27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某购房网站上,看
到北京一处二手房,报价超过60万元/平方米。该二手房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文华胡同,
属于北京实验二小的本部学区房,同时也是不限购的平房,临近地铁站。报价380万元
,面积只有6平方米,单价为612904元/平米。
让人惊叹的高房价从何而来?
中国城市学区划分的问题,一向引发诸多讨论。此前热播电视剧《虎妈猫爸》中,
茜茜一家卖掉自家的大房子,去买小的学区房,却发现,自家不满足新规定中居住年限
的要求,只好为了孩子能上重点小学而推迟一年上学。这种遭遇在现实中也有典型意义。
以北京为例,由于北京的优质重点小学资源十分稀缺,就学需求量又很大,“门票
”一票难求。即使市场再怎么跌宕起伏,学区房价也依然坚挺,并一直处于稳健涨势之
中。拥有一间指定区域内的住房,孩子便可以有资格进入重点学校读书。例如上面说到
的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乃百年名校,目前实验二小的学区房价,大多在40万~50万元/平
方米之间。
“择校”,俨然成了一个社会顽疾,本来入学划片是为了抑制择校热,没想到却催
生出新的择校方式──择校而居。大家都奔着往有名校的学区迁,导致学区房屡创天价。
一些学区甚至最破旧的房产每平方米的价格也是北京市均价的近10倍。文华胡同的
一间学区房的价格就是这样,而对它既无厨房也无厕所这一点,购房者并不介意:他们
只是利用这块地方来“证明”居民身份,而不是为了在里面住。
买还是不买?父母最纠结的难题
除了一掷千金有钱任性的家长[微博],更多的家长在面对学区房时,透露的是重压
下的犹疑。
一对工薪阶层的夫妇孩子刚一岁,准备努一努,卖掉房子再借钱,凑200万的首付
买西城区的学区房。但总觉得战战兢兢,怕被生活压力压垮。夫妻两个人的月收入3万
,月还贷2万多。两个人也很坦诚,以后的生活估计要靠双方老人接济。
他们一遍遍问迟语这样值得吗?其实也是在问自己。
买,对不起自己。不买,对不起孩子。生活被过成了非此即彼的选择题。
在北京,历史经验反复验证着,“越晚越吃亏”,现实经验中又看到了学区房的不
断跳涨,越来越多的家长被裹挟了进来。在这场看似不得不加入的教育资源争夺战中,
想必很多人都会问:学区是什么,怎么找?买什么样的学区房更值?不买学区房还能获
得好的教育吗?
性价比怎么算:学区房=优质教育吗?
对学区房炒作推波助澜的,还有一些居民,由于自身住在学区房中,由此而生优越
感,有意无意地夸大学区房的特殊性。
但是,“好学校≠接受好教育≠优等生”,这是很多名校学生家长的心得。如果学
生本身基础不好,或者并不善于学习,进名校跟不上学习进度,反而会产生很大的心理
压力,不但提高不了学习成绩,还会产生厌学情绪。
孩子成材需要多方面培养,并非进了牛校就一定行。即使花了很大代价买到心仪学
区房,由此获得牛校的入学机会,也不能确保得到一个好的结果。九成高考[微博]状元
在基础教育阶段上的并非是重点学校,大多是普通学校,在起跑阶段培养的是更好的时
间管理能力。
被牺牲的生活
曾在丰台区生活的张钰说,每到开学的季节,丰台区的大户型都被成批的出租。这
些房子业主则为了孩子,到西城、海淀去租房子住。
一些家长学会了“苦中作乐”。在网上的学区房买卖的论坛中,除了讨论学区房和
小学的选择之外,有些家长还在分享自己在“老破小”中居住的心得。但也有家长觉得
无奈,“装修好有什么用?”卫生间漏水、保温效果不好,老破小墙板太薄,早上都能
听到楼上老头起床在屋里走来走去的脚步声。
付出的越多,希望得到的回报往往越大。似乎,从血拼学区房的那一刻起,家长们
就开始了比拼,这种比拼将一直持续到孩子很久很久以后的未来。
不买学区房不代表与优质教育绝缘
不买学区房也不代表与优质教育绝缘。政府为了教育资源均衡做出了原则限度下的
极大努力,比如对口直升、名校办分校、“牛小配渣中”等。
前不久,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2016年城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明确
提出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择校冲动强烈的地方,要采取多校划片,将热点小学、初
中分散至每个片区,确保各片区之间大致均衡。
而且教育部还“钦点”了24个城市的名,要求这些城市所有县市区100%的公办小学
、90%的公办初中要实现划片入学。这24个城市分别是: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沈
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南京、杭州、宁波、厦门、济南、青岛、武汉、广州、深圳
、成都、西安、福州、南昌、郑州、长沙、贵阳。
复旦大学[微博]经济学院教师陈沁指出,即便是出于孩子未来的社会资本而择校,
也不应头脑简单。“你需要真正确定你的孩子获得了更好的老师的教育,而不只是进入
了一所‘学业表现不错’的学校,因为后者可能只是因为其生源较好。盲目进入这些学
校,对孩子反而会有负面的影响。”
中国家长将希望过度寄托于学校教育——从熬夜排队等待小学入学登记的现象中,
就可见一斑。而更为重要的家庭和社区教育功能,还未得到充分重视。如果有更多非学
校的教育资源——包括家长们自身的努力,能渗透到社区之中,使需求端在社会文化上
得到根本转变,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平抑畸高的学区房房价。
家长们也许需要先冷静下来。
海外也追捧“学区房”吗?
在国外是否也有“学区房”的概念呢?那里的父母是否会为负担不起高价的“学区
房”而发愁呢?下面跟随小编盘点一下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学区房”状况吧。
美国:只有公立中小学跟“学区房”有关
美国只有公立中小学跟“学区”有关系。美国法律规定,任何孩子,包括父母是偷
渡者的孩子,只要是居住在这个学区内,都享有免费受教育的权利。学生免费就读公立
学校还需要他们父母或合法监护人居住在相应划分的学区内,这时候学区房的作用就举
足轻重了。
美国的公立中小学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学校周边地区的房地产税。各地税率不同,
大多为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三。学区的资金跟房地产税的数额是成正比的。学校资金多,
则有财力提高教学质量。学校质量好,就会吸引有孩子的家庭搬到这些学校周边居住,
便形成了所谓的“学区房”。
如果家长计划让孩子读美国私立中小学,那么跟“学区”就没有关系了。美国的私
立中小学不管学生的居住地区,优质学校首先看钱,每年学费起码得交两三万美元。其
次看人,如果进校后学生被发现是“朽木”或“坏料”,就会被清除出校。
澳洲:主流社会不追捧“学区房”
澳洲所谓的‘学区房’和国内的‘学区房’还不太一样,中学分公立和私立两种。
首先私立基本都在郊区,所有学生都要寄宿,所以没有‘学区房’的概念。
澳洲和中国文化有巨大差异,教育孩子的方法也截然不同,因此当地家长并不像中
国家长那样重视子女是否能上重点学校。“学区房”在澳洲主流社会并不流行。如果去
问当地人,他们都不知道这个代表什么,或者含金量有多高。这可能与澳洲的文化有关
。孩子都是放开了养,只要孩子内心是阳光的,生活是快乐的,就行了。不太多地苛求
孩子的成绩要多好,学习要多棒,或者以后要多么成功。
英国:好区域房产未必是优质“学区房”
虽然除伦敦以外的英国其他城市的房产市场,在过去几年里持续低迷,但英国学区
房在整个不景气的大环境中房价居高不下。不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了解您所要投资的英国学区房是否真正在看中的名校录取范围之内。如今多
数公立学校都是按照距离来录取新生,并且申请人数及录取范围也会逐年改变。不过要
想查到这些信息并不难,因为它们在英国是公开的,如不少信息可以登陆市政委员会的
网站获取。
其次一些所谓的好区域的房产未必是重点的英国“学区房”。英国政府对要求每一
个开发商的楼盘必须有一部分是廉租房,在很多好的街区也都有英国特色的经济适用房
,从而导致该区的部分人口结构会影响学校的学生品质。要知道即使是非常贵的肯辛顿
-切尔西区也有几家名声很差的公校。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的大部分公立中学是综合性学校,就是说录取是按“就近原则
”;一小部分好的公立中学是按照入学考试成绩录取的。这就是所谓的文法学校或者精
英学校,一流的文法学校比很多私校还要好。如此一来,以考试录取而非以学区录取的
话,英国“学区房”就失去了其原有的含义。
日本:家长不为“学区房”发愁
在日本,小学的入学选择不是难题。日本的就近入学是以居住地政府登记的居住地
址为依据来决定学区和学校的,即家搬到哪里,就可在哪里就近入学。因此,日本家长
无须为高价的“学区房”而担忧。
日本小学入学是可以跨区的,但其实,跨区入学会给学校带来一些麻烦,因为在日
本,不同的学区有“学区自治会”,小学生上下学无需家长接送,都是排队一起走,沿
途就会有各自学区自治会安排的志愿者站岗守护,如果换学区就没有人守护,学校需要
派专人。尽管这样,学校还是以家长的意愿为第一标准,跨区入学也没有阻碍。
日本的小学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私立小学很少,学费不菲,条件极好的私立小学
,一年的学费需要大约七八万人民币。日本绝大多数孩子都上公立小学,全日本公立小
学的硬件设备基本相同,教师实行每两年轮换流动制,这两条保证了全民义务教育的公
平性。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