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n*********s 发帖数: 256 | 1 http://bookgb.bfnn.org/books2/1713.htm
开宗明义章第一
【章旨】这一章书,是全部孝经的纲领。它的内客,就是开示全部孝经的宗旨,表明五
种孝道的义理,本历代的孝治法则,定万世的政教规范,列为一经的首章。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
乎?’
【白话】有一天,孔子在他的家里闲坐著,他的弟子曾参,也陪坐在他的一旁。孔子说
:‘古代的圣王有一种崇高至极之德,要约至妙之道。拿它来治理天下,天下的人民,
都能够很和气的相亲相敬,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不会相互的愁恨。这个道德的妙用
,你知晓吗?’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白话】曾子听了孔子给他讲的这一段话,道理很深,他不觉肃然起敬,离开他的坐位
站起来,向孔子答对说:‘我曾参很鲁钝,不大聪敏,怎么能够知晓这样深奥的道理呢
?’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白话】孔子因曾子很谦恭的起来答对,就告诉他说:‘前边所讲的至德要道,就是孝
道,这个孝道,就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发点。你先坐下,我慢慢的告诉你’。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
【白话】‘说起这个孝道,固然范围很广,但行的时候,却很简单,你要晓得爱亲,先
要从自己的身上爱起。凡是一个人的身体,或者很细小的一根头发和一点皮肤,都是父
母遗留下来的。身体发肤,既然承受之于父母,就应当体念父母爱儿女的心,保全自己
的身体,不敢稍有毁伤,这就是孝道的开始。’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白话】‘一个人的本身,既站得住,独立不倚,不为外界利欲所摇夺,那他的人格,
一定合乎标准,这就是立身。做事的时候,他的进行方法,一切都本乎正道,不越轨,
不妄行,有始有终,这就是行道。他的人格道德,既为众人所景仰,不但他的名誉传诵
于当时,而且将要播扬于后世,无论当时和后世,将因景慕之心,推本追源,兼称他父
母教养的贤德,这样以来,他父母的声名,也因儿女的德望光荣显耀起来,这便是孝道
的完成。’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白话】‘这个孝道,可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时期,一开始,便是承欢膝下,事奉双亲
。到了中年,便要充当公仆,替长官办事,藉以为国家尽忠,为民众服务。到了老年,
就要检查自己的身体和人格道德,没有缺欠,也没有遗憾,这便是立身,这才是孝道的
完成。’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白话】孔子引诗经大雅篇文王章的这两句话说:‘你能不追念你祖父文王的德行?如
要追念你祖父文王的德行,你就得先修持你自己的德行,来继续他的德行。’
【释义】本章共分四段:自‘仲尼居’至‘汝知之乎’为首段,是孔子给曾子提示出至
德要道的重要性,使曾子领悟孝道,不止善养父母为孝,要他晓得治国平天下,才是孝
道之远大目标。自‘曾子避席’至‘吾语汝’为第二段,是曾子听了孔子给他讲明了至
德要道的妙用以后,他就很谦恭地接受了教诲。孔子说明孝道是道德之本,教化之所由
生,不是短短数语,可以讲说明白,因命他坐下,慢慢的谈,藉以发挥孝道的整体。自
‘身体发肤’至‘终于立身’为第三段,是孔子给曾子讲明孝道的大纲。自‘大雅’至
‘聿修厥德’为最后一段。孔子引诗经上的这两句话,就是证明他所讲的孝道,是述为
不作之意。并且以周公给成王所讲的话,来作一比方,言人不但不能忘怀祖先的德行,
而且要更进一步的来继续祖先的德行。这样,才算是尽到了大孝。
天子章第二
【章旨】这一章书,是说明一国的元首应当尽的孝道,要博爱广敬,感化人群。人无分
种族,地无分中外,天子之孝,起感化作用,故为五孝之冠,列为第二章。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白话】孔子说:‘要亲爱自己的父母,必先博爱。就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有一点厌恶
。要恭敬自己的父母,必需广敬,就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有一毫的简慢’。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白话】‘元首的孝道,只要把亲爱恭敬的诚心,尽到自己父母的身上,他的身教之德
,如风吹草,自然风行草偃,很快的普及到百姓身上。外国人看见了,也要摹仿实行,
争相取法。大概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吧?’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白话】书经吕刑篇有两句话说:‘只要国家的元首,他一人有敬亲爱亲可庆幸的事,
那天下几万万老百姓,都是欢欣鼓舞的仰赖效法,而敬爱他们自己的父母了。’
【释义】本章共分三段,自‘子曰’以下至‘不敢慢于人’为首段。是说元首之孝,要
本住博爱广敬推己及人之意。自‘爱敬尽于事亲’至‘盖天子之孝也’为第二段。是说
明德教的神速广大,影响群伦之意。最后第三段,引证书经的两句话,仍证明述而不作
之意。就是说,天子是一国的元首,即现代的总统,他的地位,居万民之首,他的思想
行动,为万民的表率,如能实行孝道,尽其爱敬之情于他的父母,那末,全国的民众,
就没有不跟著他敬爱他们自己的父母而更敬爱他们国家的元首。孔子说:‘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就是证明德教感化之神速广大了。
诸侯章第三
【章旨】这一章书,是讲明诸侯的孝道,包括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在内,所以
在上不骄和制节谨度、为诸侯孝道的基本条件,列为第三章。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白话】‘诸侯的地位,虽较次于天子,但为一国或一地方的首长,地位也算很高了。
位高者,不易保持久远,而易遭危殆。假若能谦恭下士,而无骄傲自大之气,地位虽高
,也没有危殆不安的道理。其次,关于地方财政经济事务,事前,要有计划的管制,有
预算的节约,并且照著既定的方针,谨慎度用,量入为出,自然收支平衡,财政经济,
便充裕丰满。然满则易溢,如照以上的法则去切实执行,那库存虽然充盈,不浪费,自
然不至于溢流。’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白话】‘地位很高,没有丝毫的危殆,这自然长能保持他的爵位。财物充裕,运用恰
当,虽满而不至于浪费,这自然长能保持他的富有。’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
【白话】‘诸侯能长期保持他的财富和地位,不让富贵离开他的身子,那他自然有权祭
祀社稷之神,而保有社稷。有权管辖人民,而和悦相处。这样的居上不骄、和制节谨度
的作风,才是诸侯当行的孝道。’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白话】孔子引述诗经小雅篇小旻章的这一段话说:‘一个身任诸侯职位的大员,常常
要警戒畏惧,谨慎小心。他的用心之苦,就像踏进了深渊,时时有灭顶的危险。又像践
踏在薄冰之上,时时有陷入冰窟的危虑。’
【释义】本章共分四段。自‘在上不骄’至‘满而不溢’,为第一段。说出诸侯孝道重
点的所在。因为诸侯的权能,上奉天子之命,以管辖民众。下受民众的拥戴,以服从天
子。所有一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要政,都得由他处理。这种地位,极容
易犯著凌上慢下的错误,犯了这种错误,不是天子猜忌,便是民众怨恨,那他危险的日
期就快到了。如果用戒慎恐惧的态度,处理一切事务。那末,他对上可以替天子行道。
对下,可以替人民造福,自然把他很高的地位,可以保持得很长久,而不至于危殆。财
物处理得恰当,收支平衡,库存充裕,财政金融稳定。人民生活丰足。那末,这种国富
民康的社会现象,可以保持久远,个人的荣禄,还有什么可说呢?自‘高而不危’至‘
长守富贵’为第二段,说明‘不危不溢’,‘长守富贵’,乃为诸侯立身行远的长久之
计,自‘富贵不离其身’至‘盖诸侯之孝也’为第三段。说明诸侯之孝的最后效果。引
诗经证语为最后一段,表明戒慎恐惧,才是诸侯尽孝的真正要道。
卿大夫章第四
【章旨】这一章书,是说明卿大夫为天子或为诸侯的辅佐官员,也就是政策决定的集团
,全国行政的枢纽,地位也很高的。但不负守土治民之责,故次于诸侯。他的孝道,就
是要在言语上、行动上、服饰上,一切都要合于礼法,示范人群,起领导作用。列为第
四章。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白话】‘任卿大夫之官者,即辅佐国家行政之官吏。事君从政,承上接下。内政、外
交、礼仪攸关。故服装、言语、德行、都要合乎礼法,也就是合乎规定。所以非国家规
定的服饰,就不敢乱穿。非国家规定的法言,就不敢乱讲。非国家规定的德行,就不敢
乱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
【白话】‘所以卿大夫的讲话,不合礼法的话,就不讲出口。不合道理的事,就不现于
行为。一言出口,传满天下,可是没有人检出他的错误,那自然无口过。一行做出,普
遍天下,可是没有人检出他的不法行为,那自然无怒恶。’
‘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
【白话】‘服饰、言语、行动、三者都能谨慎实行,全备无缺,那自然德高功硕,得到
首长的亲信,不但禄位可保,宗庙祭祀之礼,自然照常奉行。卿大夫的孝,大致就是如
此。’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白话】孔子引述诗经大雅篇蒸民章的这两句话说:‘为人部属的,要早晚勤奋的来服
务长官,尽他应尽的责任。’
【释义】本章共分四段,自‘非先王之法服’至‘不敢行’为第一段,说明卿大夫的服
饰、言语、行动、应特别注意。自‘是故非法不言’至‘无怨恶’为第二段,是说明言
行,为三者之中的重要部分,故重言以申明之。‘自三者备矣’至‘卿大夫之孝也’为
第三段。是说明三者全备无亏,才能保守宗庙祭祀之礼。引诗作证为第四段,以证明卿
大夫之孝。以拥护领袖为第一要义。按卿的地位,近乎现代的各部会首长,或省级的各
厅处长,大夫的地位,近乎各部会首长及省级各厅处长以下之官员。卿大夫之职,虽不
负守土治民之贵,但为政府的中坚,领袖的辅佐,对于政治的良窳,负有绝大的影响。
士章第五
【章旨】这一章书,是说明初级公务员的孝道。第一,要尽忠职守。第二,要尊敬长上
。列为第五章。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白话】孔子说:‘士人的孝道,包括爱敬,就是要把爱敬父亲的爱心移来以爱母亲,
那亲爱的心思,是一样的。再把爱敬父亲的敬心,移来以敬长官,那恭敬的态度,是一
样的。’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白话】‘所以爱敬的这个孝道,是相关联的,不过对母亲方面,偏重在爱,就取其爱
。对长官方面,偏重在敬,就取其敬。爱敬并重的,还算是父亲。’
‘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白话】‘读书的子弟。初离学校和家庭,踏进社会,为国家服务,还未懂得公务的办
理。若能以事亲之道,服从长官,竭尽心力,把公事办得好,这便是忠。对于同事方面
,地位较高年龄较大的长者,以恭敬服从的态度处之,这便是顺。’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
【白话】‘士的孝道,第一,要对长官服务尽到忠心。第二,要对同事中的年长位高者
,和悦顺从,多多领教,那长官方向,自然相信他是一个很好的干部。同事方面,都会
同情他,协助他。如果这样,那他的忠顺二字不会失掉,用以事奉其长官,自然他的禄
位可以巩固。光先耀祖的祭祀,也可以保持久远,不至失掉,这就是士的孝道吧!’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白话】孔子引诗经小雅篇小宛章这两句话,说明‘初入社会作事的小公务员,安早起
晚睡。上班办公,不要迟到早退,怠于职务,遗羞辱于生身的父母。’
【释义】本章共计五段。自‘资于事父’至‘而敬同’为首段,说明移孝作忠的诚心所
本。自‘故母取其爱’至‘父也’为第二段,说明父兼爱敬之义。自‘故以孝’至‘则
顺’为第三段,说明忠顺二字的道理。自‘忠顺不失’至‘盖士之孝也’为第四段,说
明士的孝道,以保持忠顺二字为主要条件。最后引诗作证为第五段,说明不要懒惰而有
伤父母的面子。按士的孝道,在乎尽忠职守,善处同事,因为他是初入社会作事的人,
甚么公事都不懂,安虚心静气的练习。一面服从长官的命令做事,一面要对年长位高的
同事恭敬顺从,多多请教。如果做事不负责任,那便是不忠。对同事不大恭敬,那便是
不顺。不忠不顺,那便得不到长官的信任,和同事的好感。一个人所处环境,如果是这
样的恶劣,那他还能保持他的禄位和守其祭祀吗?
庶人章第六
【章旨】这一章书,是孔子专对一般平民而说的。平民,为国家社会组织的基本。书云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因此列为五孝之末章。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
【白话】‘孔子讲到众百姓的孝道,他说:‘我国古来就是一个农业国家,农人的孝道
,就是要会利用四时的气候来耕耘收获,以适应天道。分辨土地的性质,来种植庄稼,
生产获益,以收地利之果。’
‘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白话】‘庶人的孝道,除了上述的利用天时和地利以外,第一、还要谨慎的保重自己
的身体,和爱护自己的名誉,不要使父母遗留下来的身体、有一点损伤,名誉、有一点
败坏。第二,要节省用度,不要把有用的金钱,作无谓的消耗。如果照这样的保健身体
、爱护名誉、节省有用的金钱,使财物充裕,食用不缺,以孝养父母,那父母一定是很
喜悦的。这样,不但可以孝养父母,就是子女的教养费,社会的应酬,也足以应付了。
这便是庶人的孝道。’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白话】‘所以说:上自国家元首,下至一般平民,孝道虽然有五种类别,但都本于每
一个人的天性,来孝顺父母,所以说这个孝道,是没有终始的。若果有人说恐怕尽不了
孝道的话,那是绝对没有的事。’
【释义】本章计分三段。自‘用天之道’二句为首段,是说明取法于天,获利于地。‘
谨身节用’三句为二段,说明谨慎自身,节俭用费,才算是尽了孝道。自‘故自天子至
于庶人’四句,为三段。总结以上的五孝,各本天性,各尽所能。总之,孝道本无高下
之分,也无终始之别。凡是为人之子女的,都应站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其应尽的责任,
大而为国为民,小而保全自身,都算是尽了孝道。并不限于冬温夏清,昏定晨省,兢兢
于口腹之养以为孝。只要把这一颗爱敬的本心搁在孝亲的上面,自然事事替父母著想,
时时念父母恩爱。如为非作歹,作奸犯科,也就不敢去做。一举一动,都恐怕连累了父
母,让父母担忧。这样,不但他个人是一个孝子,家庭方面,也获得莫大的幸福。国家
社会的秩序,也受到最大的裨益。世界大同的理想,也就不难实现。
三才章第七
【章旨】这一章书,是因曾子赞美孝道的广大。所以孔子更进一步给他说明孝道的本源
,是取法于天地,立为政教,以教化世人。故以名章,列于五孝之次。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白话】曾子以为保全身体,善养父母,就算尽了孝道。自听了孔子所讲的这五等孝道
以后,不由得惊叹赞美说:‘嗳呀!孝道就有这样大的关系?’孔子听见曾子赞叹,知
道曾子对于他所讲的五孝,已有领悟。所以又说:‘你知道这个孝道的本源,是从甚么
地分取法来的?它是取法于天地的。天有三光照射,能运转四时。以生物覆帱为常,是
为天之经。地有五土之性,能长养万物,以承顺利物为宜,是为地之义。人得天之性,
则为慈为爱。得地之性,则为恭为顺。慈爱恭顺,与孝道相合,故为民之行。’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
严而治。’
【白话】‘人生天地之间,当效法天经地义以为常道,而实践力行。但是爱亲之心,人
人都有,其中的道理,知者甚少。惟有圣明的元首,效法天之明,教民出作入息,夙兴
夜寐。利用地之宜,教民耕种五谷,生产孝养。以上法则,都是顺乎天地自然之理,以
治理天下。这种教化,既合乎民众的心理,自然民众都乐意听从,所以教化不待警戒而
自成。政治不待严厉而自治。’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
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白话】‘先代圣王,见教育可以辅助政治,化民成俗,所以他先以身作则,倡导博爱
,使民众效法他的博爱精神先爱其亲,所以莫有遗弃其亲的人。宣扬道德和仁义,以感
化民众,民众自然会兴起力行。对人对事,先实行敬谨和谦让,以为天下民众的表率,
民众自会效法他的敬让,不会发生争端。诱导民众以礼乐教化,民众自然就相亲相敬,
和平相处。再晓示民众,使知为善当有庆赏,作恶当受刑罚,民众自然晓得禁令的严重
性而不敢违犯法纪了。’
‘《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白话】孔子引诗经小雅篇节南山章的这一段话,是说明周朝有显耀的一位姓尹的太师
官,他仅是三公之一,尚且能为民众景慕和瞻仰如此,如果身为国家元首,以身作则,
那天下的民众还能不爱戴和尊敬吗?
【释义】这一章书,共分四段。‘曾子曰’,至‘民之行也’,为第一段。就是要把孝
道的本原讲给曾子听。以见道的本原,是顺乎天地的经义,应乎民众的心理。自‘天地
之经’,至‘不严而治’,为第二段。就是把孝道,作为元首教化民众的准则。不但教
化易于推行,就是对于政治,也有绝大的帮助。所以孔子特别告诉曾子的,就是‘其教
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政教如此的神速进展,还有甚么话说?自‘先王见教’至
‘而民知禁’为第三段、就是说明孝道有如此的妙用,故先王以身作则,率先倡导。至
引诗作证为第四段。就是证明政府一个大员,只要身体力行,都会被民众景慕瞻仰,何
况一国的元首呢?
孝治章第八
【章旨】这一章书,是说天子、诸侯、大夫,若能用孝道治理天下国家,那便能得到人
民的欢心,能得到人民的欢心,那才是孝治的本意,也就是不敢恶于人,不敢慢于人的
实在表现。列为第九章。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
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
【白话】孔子再进一步的分别给曾子讲说:‘古昔的明哲圣王,用孝道治理天下的时候
。推其爱敬之心以爱敬他人。即如对于附属小国派来的使臣,都不敢失礼忘敬,何况自
己直属的封疆大吏如公侯伯子男呢?那自然更不敢轻视慢待了。因对万国的诸侯不敢失
礼,那万国的诸侯也对他欣然服从,远近朝贡。照这样的奉事其先王,那孝道就算尽到
极点了。’
‘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
【白话】‘古昔的诸侯,效法天子以孝道治理天下的方法,而以爱敬治其国。爱人的人
。也受人爱慕。敬人的人,也受人敬重。连可怜无告的鳏夫寡妇,都不敢加以侮慢。何
况一般的士民呢?因此,所以就能得到全国百姓的欢心,竭诚拥戴。照这样的奉事其先
君,岂不是尽到了孝道吗?’
‘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
【白话】‘古昔卿大夫等的治家者,推其爱敬之情,下达于臣妾,虽较疏远的男仆和女
佣,都不敢对他们失礼,而况最能爱敬自己的妻子呢?因此,人无分贵贱,谊无分亲疏
,只要得到大家的欢心,以奉事其亲。那自然夫妻相爱,兄弟和睦,儿女欢乐,主仆快
愉,一门之内,一片太和气象。以此孝道治家,那岂不是达到理想的家庭吗?’
‘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
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白话】‘果能依照以上所讲的以孝道治理天下国家,自然能得到天下人人的欢心,那
做父母的人,在生存的时候,就可安心享受他们儿女的孝养,去世以后,也就很欢欣的
受用他们儿女的祭礼。照这样治理天下国家,造成和平气象,水、旱、风、火,病、虫
、疠疫的灾害,不会在这个和乐的人间产生。战争流血盗匪猖獗的祸乱,也不会在这个
和平社会里兴起了。从这里可以知道历代明德圣王以孝治天下国家的效果,是怎样的高
明了。’
‘《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白话】‘孔子引诗经大雅篇,抑之章这两句话,是说明一国的元首。有很大的道德行
为,那四方万国的人,都被感化的心悦诚服,没有不顺从他的。由此可以证明以孝道治
理天下国家的优点,再没有比他更好的方法了。’
【释义】本章共分五段,自‘子曰’至‘以事其先王’为第一段,是说明元首应该怎样
尽孝。自‘治国者’至‘以事其先君’为第二段,说明诸侯应该怎样尽孝。自“治家者
”至“以事其亲”为第三段。说明卿大夫及士庶人都应该怎样尽孝。自“夫然”至“如
此”为第四段,说明明王以孝治天下的最大效验。最后引诗作证为第五段,以证明元首
有了大德,四方万国,没不顺从。按这一章的讲解,古人对于孝道,是如何的重视。他
并不限于爱敬他自己父母,而要推其爱敬之心于最疏远的人群中去,使人人都能得到欢
心,像这样的孝德感召,人人尽孝,化行俗美,国家何患不能强盛?假若不以孝道治理
天下,那爱敬之道,不出门庭,家不能保,国不能治,天下万国,皆视如仇敌,虽科学
昌明,武器犀利,都不是长治久安之道。孟子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如以孝道治理天下国家,先得了人和,有了人和,还愁国家不能长治久安吗?现代国
家的领袖,应重视孝治。
圣治章第九
【章旨】这一章书,是因曾子听到孔子讲说明王以孝治天下而天下很容易实现和平以后
,再问圣人之德,有更大于孝的没有?孔子因问而说明圣人以德治天下,没有再比孝道
更大的了。孝治主德。圣治主威,德威并重,方成圣治。列为第九章。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
大于孝。’
【白话】曾子听了孔子说明孝道之广大,与极高的效果,以为政教之所以好的原因,皆
本于孝的德行。所以又问圣人之德还有大过孝道莫有。孔子说:‘天地之间,人连物,
都是一样的得到天地之气以成形,禀天地之理以成性。但物得气之偏,其气蠢,人得气
之全,其质灵。因此,人能全其性,尽其情,故能与天地相参,而物不能。故天地之性
,惟人为贵重。若以人的行为来讲,再没有大过孝的德行了。’
‘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
【白话】‘万物出于天,人伦始于父,因此孝行之大,莫过于尊严其父,尊严其父,如
能尊到祭天时,配天享受祭礼,那就尊到极点了。自古以来,只有周公作到这一点。所
以配天之礼,是他创作的。’
‘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
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
【白话】从前周朝的时候,武王逝世,周公辅相成王,摄理国家政治。制礼作乐。他为
了报本追远的孝道,创制在郊外祭天的祭礼。乃以始祖后稷配享。另制定宗庙,祭祀上
帝于明堂,以其父文王配享。周公这样追尊他的祖与父,乃是以德教倡率,而示范于四
海。因此海内的诸侯,各带官职来助祭,光先耀祖,何大于此。孝德感人知此之深,这
圣人的德行,又何能大过孝道呢?
‘故亲生之膝下,以养其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
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白话】圣人教人以孝,是顺人性之自然,非有所勉强。因为一个人的亲爱之心,是在
父母膝下玩耍之时就生出来的,因为父母把他养育渐渐长大,他便对父母一日一日的尊
敬起来。这是人生的本性,是良知良能的表现。圣人就因他对父母日加尊敬的心理。就
教以敬的道理,因他对父母亲爱的心理,就教以爱的道理。本来爱敬出于自然。圣人不
过启发人之良心,因其人之本性教敬教爱,并非有所勉强。故圣人之教,不待肃戒而自
会成功。圣人的政,不持严厉而自会治埋。他所凭借的就是人生固有的本性。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
【白话】‘天下做父亲的,一定爱他们的儿子,天下做儿子的,一定爱他们的父亲,父
子之爱,是天生的,不待勉强的,这个父子之爱的里边还含著敬意,父如严君,故包藏
著君臣之义。父母生下的儿子,上为祖宗流传后代。下生子孙继承宗嗣。家族的继续绵
延,莫大于此。父亲对子,即是严君,又是慈亲,有两重恩爱,所以恩爱之厚,莫重于
此。’
‘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
,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
【白话】由于以上的原因,爱敬当由自己的父母起始。假如有人不爱自己的父母,而去
爱别人,那就叫悖德。不敬自己父母而去敬别人,那就叫悖礼。爱亲敬亲,是顺道而行
的善行,不爱不敬,就是逆道而行的凶德。立教的人,应该以顺德教化,使民知所爱敬
,如果倒行逆施,悖德悖礼,民将怎样取法呢?今不站在顺的善行上边去作,反而站在
恶的凶德方面去行,假定得了一官半职,有道德观念的君子,他绝不会以那个官职为贵
重的。
‘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
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白话】‘有道德的君子,却不是那样的作法,他讲出话来,必定思量可以使人称道他
才讲,他行出事来,必定思量可以快慰于人心他才行,他所做的德行和义理,必定为人
尊敬他才做。他所作的每一件事,必定可以为人取法他才作。他的容貌和举止,必定端
庄伟大可以观看,一进一退,都是合乎礼仪,可为法度。照这样的居上临下,驾驭百姓
,那老百姓,自然又怕惧的畏服他,爱敬他,并以他为模范而仿效实行,所以能够很顺
利的完成其德教,而政令不待严格督促,自然就推行了。’
‘《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白话】孔子引诗经曹风篇碌恼饬骄浠埃褪撬得鳌桓龈涸鸸芟桨傩盏纳屏季
樱耐抢窠冢欢挥胁畲恚拍芄晃俗髂7叮习傩账》恕!br />
&
nbsp;
【释义】本章共分八段,筝一段,说明人之行。莫大于孝。第二段,说明尊父配天的创
始。第三段,说明圣治尽孝的隆重。第四段,说明政教推行之易的原因。第五段,说明
父子的关系如何重大。第六段,说明悖德悖礼,虽得一官半职,君子不以为贵。第七段
,说明君子的作风,可以示范人群。易于推行政教。第八段,引诗证明威仪的重要性。
按上章所讲的孝治,重在德行方面,而这一章的圣治,却在德威并重。其意以为德、是
内在的美德,威、是外在的美德,内在的美德,与外在的美德合起来,才算是爱敬的全
德。圣人讲学一步进一步,内外兼修,爱敬并施,自然德教顺利而成,政令不严而治了。
纪孝行章第十
【章旨】这一章书,所讲的是平日的孝行,分别纪出。有五项当行的,有三项不当行的
,以勉学者。列为第十章。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
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白话】孔子说:‘大凡有孝心的子女们,要孝敬他的父母,第一,要在平居无事的时
候,当尽其敬谨之心,冬温夏清,昏定晨省,食衣起居,多方面注意,第二,对父母,
要在奉养的时候,当尽其和乐之心,在父母面前,一定要现出和悦的颜色,笑容承欢,
而不敢使父母感到有点不安的样子。第三,父母有病时,要尽其忧虑之情,急请名医诊
治,亲奉汤药,早晚服侍,父母的疾病一日不愈,即一日不能安心。第四,万一父母不
幸的病故,就要在这临终一刹那,谨慎小心,思想父母身上所需要的,备办一切。不但
穿的、盖的、和棺材等物,尽力配备,还要悲痛哭泣,极尽哀戚之情。第五,对于父母
去世以后的祭祀方向,要尽其思慕之心,庄严肃敬的祭奠,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的恭
敬。以上五项孝道,行的时候,必定出于至诚。不然,徒具形式,失去孝道的意义了。’
‘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
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白话】‘为子女的要孝敬父母,不但要有以上的五致,还要有以下的三不。一、就是
官位较高的人,就应当庄敬以待其部属,而不敢有一点骄傲自大之气。二、为人部属的
小职员,就应当恭敬以事其长官,而不敢有一点悖乱不法的行为。三、在鄙俗的群众当
中,要和平的相处,不敢和他们争斗。假若为长官的人,骄傲自大,则必招来危亡之祸
。位居部属的人,悖乱不法,则必招来刑罚的处分。在鄙俗的群众中与人斗争,难免受
到凶险的祸害。以上三项逆理行为,每一桩都有危身取祸,殃及父母的可能。父母常以
儿女的危身取祸为忧,为儿女的,若不戒除以上的三项逆行,就是每天用牛、羊、猪、
三牲的肉来养活他的父母,也不能得到父母的欢心。也不得谓之孝子。可见孝养父母,
不在口腹之养,而贵在于保重自己的身体,方得为孝。’
【释义】本章共分两段,前段所讲的,居致敬,养致乐,病致忧、丧致哀、祭致严五项
,这是孔子指出顺的道理,后段所讲的,居上骄、为下乱、在丑争,这是孔子指出逆的
道埋。由顺德上边去作,就是最完全的孝子。由逆道上边去行,自然受到社会法律的制
裁,和不幸的结果。这个道理,很显然的分出两个途径。就是说:前一个途径,是光明
正大的道路,可以行得通而畅达无阻的。后一个途径,是崎岖险径,绝崖穷途,万万走
不得的。圣人教人力行孝道,免除刑罚,其用心之苦,至为深切了。
五刑章第十一
【章解】这一章书,是因前章所讲的纪孝行,今两条途径,走到敬、乐、忧、哀、严、
的道路,就是正道而行的孝行。走到骄、乱、争的道路,就是背道而驰的逆行。所以就
跟住上章所讲的道理再告诉曾子,说明违反孝行,应受法律制裁,使人知所警惕,而不
敢犯法。这里所讲的五刑之罪,莫大于不孝,就是讲明刑罚的森严可怕,以辅导世人走
上孝道的正途。列为十一章。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白话】孔子又对曾子提醒的说:‘国有常刑,来制裁人类的罪行,使人向善去恶。五
刑的条文,约有三千之多,详加研究,罪之大者,莫过于不孝,用刑罚以纠正不孝之人
,自然民皆畏威,走上孝行的正道。’
‘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白话】‘一个部下,如果找到长官的弱点,威胁逼迫,以达到他所希望的目的,那就
是目中无长官,如果对于立法垂世的圣人,讥笑鄙视,那就是无法无天,如果对于立身
行道的孝行,讥笑鄙视,那就是无父无母。像这样的要胁长官,无法无天,无父无母的
行为,那就和禽兽一样,以禽兽之行,横行于天下,天下还能不大乱吗?所以说:这就
是大乱的道了。’
【释义】本章计分两段,首段,说明刑罚制裁不孝之罪。二段的意思,就是希望世人,
最好不要走到这个要君、非圣人、非孝的坏路去,如果走到那个坏路去,不但为国家造
出乱源,他个人的生命,也将要受到制栽和危险的。所以希望为人子女的,都向良知良
能爱敬父母的孝行方面来,不要一误再误,走到最危险的坏途去。圣人爱人之深,而警
告之切,于此可见。
广要道章第十二
【章旨】这一章书,是孔子就首章所讲的要道二字,加以具体说明。使天下后世的为首
长者,确知要道的法则可贵,实行以后,有多大的效果。列为十二章。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
,莫善于礼。
【白话】孔子说:‘治国平天下的大道,应以救化为先。教民相亲相爱,莫有比孝道再
好的了。教民恭敬和顺,莫有比悌道更好的了,要想转移社会风气,改变民闻习俗,莫
有比音乐更好的了。要想安定长官的身心,治理一国的人民,莫有比礼法再好的了。’
‘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
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白话】‘以上所讲的孝、悌、乐、礼、四项,都是教化民众的最好方法。但孝是根本
,礼是外表,礼的本质,却是一个敬字,因此,如果一个元首,能恭敬他人的父亲,那
他的儿女,一定是很喜悦的。敬他人的兄长,那他的弟弟一定很喜悦的,敬他人的长官
,那他的部下和老百姓。也是很喜悦的。这一个敬字,只是敬一个人,而喜悦的人,何
止千万人呢?所敬者,只是父、兄、长官,而喜悦的,就是、子弟、部属、大多数的人
。所守者约,而影响甚广,岂不是要道吗?’
【释义】本章共分两段。第一段,是指出要道具体的实行方法。第二段,说明要道守约
施博的实行效验。作为长官致敬悦氏的原理原则。办理政治之力行宝典。负责国家政治
的人,应熟读玩味。
广至德章第十三
【章旨】这一章书的意思,是把至德的义意,扼要的提出来,使执政的人,知道至德是
怎样的实行。上章是说致敬可以悦民,本章是说教民所以致敬。故列于广要道章之后。
为十三章。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
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白话】孔子为曾子特别解释说:‘执掌政治的君子,教民行孝道,并非是亲自到人家
家里去教,也并非日日见面去教。这里有一个根本的道理。例如以孝教民,使天下之为
人子的,都知尽事父之道,那就等于敬天下之为父亲的人了。以悌教民,使天下之为人
弟的,都知尽事兄之道,那就等于敬天下之为人兄的人了。以部属的道理教人,那就等
于敬天下之做长官的人了。’
‘《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白话】孔子引述诗经大雅篇洞酌章的这两句话说:‘一个执政的君子。他的态度,常
是和平快乐,他的德行,常是平易近人,这样他就像民众的父母一样。’孔子引此诗的
意思,就是说:没有崇高至上的一种大德,怎么能顺其民心到这种伟大的程度?
【释义】本章共分两段。首段,道出广至德的本义。末段,引诗证明言非虚说。按这一
章的意思,就是希望执政的人,实行至德的教化,感人最深。推行政治也较容易。执政
的,若能利用民众自然之天性,施行教化,不但人民爱之如父母,而且一切的政教设施
,都容易实行。
广扬名章第十四
【章旨】孔子既把至德要道,分别讲解得清清楚楚。又把移孝作忠,扬名显亲的办法,
具体的提出来,以告诉曾子。列为十四章。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
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白话】孔子说:‘君子能孝亲,必具爱敬之诚,以爱敬之诚,移作事君,必能忠于事
君。他能敬兄,必具和悦态度。以和悦态度移于事长。必能顺于长官。处家过日子,都
能处理得有条有理,他的治事本能一定很有办法,如移作处理公务,必能办得头头是道
。所以说:一个人的行为,能成功于家庭之内,这样由内到外,替国家办事,不但做官
的声誉显耀于一时,而且忠孝之名,将永远留传于后世。’
【释义】本章共分四段。首段,说明移孝可以作忠。二段,说明移悌可以事长。三段,
说明能治家,必能治国。四段,就明孝道,是由内达外,由近及远,由现在到将来,德
行成立于现在,名誉永垂于久远。按这一章所讲的意思,就是教人立德,立功,爱护名
誉。把忠孝大道,都能推行到极点,西谚说:‘名誉是第二生命。’我国古代圣贤所讲
的名誉,首重德行。德为名之实,无实之名,君子以为可耻。不像西人所讲的名誉。专
重名誉了。所以有名誉的人不一定有德行。有德行的人,必定有名誉。德是根本。名是
果实。
谏诤章第十五
【章旨】这一章书,是讲明为臣子的,不可不谏诤君亲。君亲有了过失,为臣子的,就
应当立行谏诤,以免陷君亲于不义。孔子因曾子之问,特别发挥谏诤之重要性。列为十
五章。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
【白话】曾子因孔子讲过的各种孝道,就是没有讲到父亲有过,应该怎样办?所以问说
:‘从前讲的那些慈爱恭敬安亲扬名的教训。我都听懂了。还有一桩事,我是不大明白
的,因此大胆的问:为人子的做到不违背父亲的命令,一切听从父亲的命令,是不是可
以算为孝子呢?’孔子听了曾子的这一问题,就惊叹的说道:这是甚么话呢?这是甚么
话呢?
‘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
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
陷于不义。’
【白话】孔子给曾子详加解释说,父亲的命令,不但不能随便听从,而且还要斟酌其命
令,是否可行。例如上古的时候,天子为一国的元首,一日二日万几之事,元首如有善
行,则亿兆人民蒙福。元首如有过失,则全民受祸。假若有七位敢于直言谏诤的部属。
那天子虽然偶有差错,迹近无道,因有七位贤臣谏诤,时进忠言,勇于匡救,就不会失
掉天下。诸侯若有五位谏诤的部属。改正错误。格其非心,虽无道,也不会失掉他的国
。大夫是有家者,如果有三个谏诤的部属,那他虽然间有差误,这三位部属,早晚箴规
,陈说可否,也不会失掉他的家。为士的,虽是最小的官员,无部下可言。假若有谏诤
的几位朋友,对他忠告善导,规过劝善,那他的行为,自能免于错误,而美好的名誉,
就集中在他的身上了。为父亲的,若果有明礼达义的儿女,常常谏诤他。救正他,那他
不会做错事的,自然也就不陷于不义了。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
又焉得为孝乎?’
【白话】无论君臣与父子,都是休戚相关的。所以遇见了不应当做的事,为子女的,不
可不向父亲婉言谏诤。为部属的,不可不向长官直言谏诤。为臣子的,应当陈明是非利
害,明切劝告。父亲不从,为子女的,应当婉言几谏,即如触怒被打,亦不怨恨。君如
不从,为部属的,还当极谏,即如触怒受处,在所不惜,所以臣子遇见君父不应当作的
事情,必须立即谏诤。彼若为人子的,不管父亲的命令是否合宜,一味听从,那就陷亲
于不义,怎么还能算他是个孝子呢?
【释义】按前数章所讲的,尽是爱敬及安亲之事。对于规劝之道,未曾提及,本章,就
谏诤一事,专题论列,共分三段。首段,因曾子发问,而引起孔子的惊叹,二段,是孔
子举例说明谏诤之重要性。不但谏诤对于君父朋友的道德行为有关,且对于天下国家社
会人心之影响亦大。三段,重说:‘从父之令又焉得谓孝乎’一词,是重复慨叹,以提
醒世人不要轻视本章谏诤之意,细按这一章,有双重意思,一面对于被谏诤的君父及友
朋的一种警告说:接受谏诤,不但对于本身的过失有所改正,且对于天下国家,将有重
大的影响,使他知道警惕。一面对谏诤者的臣子及友人一种启示。既要事君尽忠,事父
尽孝,对朋友尽信义,若见善不劝,见过不规,则陷君父朋友于不义,以至于遭受不测
的后果,那忠孝信义,就化归乌有了。
感应章第十六
【章旨】这一章书的意思,是说明孝悌之道,不但可以感人,而且可以感动天地神明。
中国古代哲学,即是天人合一,故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人为父母所生,即天地所生,
所以说有感即有应。以证明孝悌之道无所不通的意思。故列于十六章。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
察,神明彰矣。’
【白话】孔子:‘上古的圣明之君,父天母地。所以对于天地父母,是同样的看待。如
事父孝,那就是效法天的光明。事母孝,那就是效法地的明察。推孝为悌,宗族长幼,
都顺于礼,故上下的大小官员和老百姓,都被感化而能自治。照这样的一切顺序,人道
已尽到好处了,人君如能效法天明,那天时自顺,效法地察,那地道自审,这样以来,
神明自然就会彰显护佑。
‘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
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
【白话】所以说天子的地位,就算最崇高的了。但是还有比他更高的,这就是说:还有
父亲的缘故。天子是全民的领袖,谁能先于他呢?但是还有比他更先的,这就是说:还
有兄长的缘故。照这样的关系看来,天子不但不自以为尊,还要尊其父。不但不自以为
先,还要先其兄。由是伯、叔、兄、弟,都是祖先的后代。必能推其爱敬之心,以礼对
待。并追及其祖先,设立宗庙祭祀,以致其爱敬之诚,这是孝的推广,不忘亲族之意,
对于祖先,也算尽其爱敬之诚。但是自身的行为,稍有差错,就要辱及祖先。所以修持
其本身之道德,谨慎其作事之行为,而不敢有一点怠忽之处,恐怕万一有了差错,就会
遗留祖宗亲族之羞。至于本身道德无缺,人格高尚,到了宗庙致敬祖先,那祖先都是高
兴的来享,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那鬼神之德,于是乎显著多多。圣明之君,
以孝感通神明,甚么能大过他呢?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白话】由以上的道理看来,孝悌之道,若果做到了至极的程度,就可以与天地鬼神相
通,天人成了一体,互为感应,德教自然光显于四境之外,远近幽明,无所不通。照这
样的治理天下,自然民用和睦,上下无怨了。
‘《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白话】孔子引诗经大雅篇文王有声章的这一段话说:‘天下虽大,四海虽广,但是人
的心理,是一样的。所以文王的教化,广被四海,只要受到文王教化的臣民,地域不分
东西南北,没有思虑而不心悦诚服的,这样可以证明盛德感化之深无所不通的意思。
【释义】本章共分四段。首段,说明孝悌感通天地。二段,说明孝悌感通鬼神。三段,
说明孝悌之至,远近幽明,无所不通。四段,引诗作证。以证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天下之大,无所往而不通的意思。
事君章第十七
【章旨】这一章书的意思,是说明中于事君的道理。为人子女的,始于事亲,是孝的小
部份,中于事君,就是在于能为国家办事,为全民服务,这是孝的大部份。所以孔子特
别把事君,列于十七章。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
【白话】孔子说:‘凡是有德有位的君子,他的事奉长官,有特别的优点。进前见君,
他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计划方略,全盘贡献。必思虑以尽其忠诚之心。既见而退了
下来,他就检讨他的工作,是否有未尽到责任?他的言行,是否有了过失?必殚思竭虑
来弥补他的过错。至于长官,有了美好的德行和善事,在事前就鼓励奖助,进行时,就
悦意服从。如果长官有了未善之处,在事前预为匡正。既成事实,就设法补救。总之为
部属的事奉长官,以能陈善闭邪,防患未然,乃为上策。若用犯颜谏诤,尽命守死为忠
,不若防微杜渐于未然之为有益。为人部属的,如能照这样的事上,长官自然洞察忠诚
,以义待下,所谓君臣同德,上下一气,犹如元首和四肢百骸一体,君享其安乐,臣获
得尊荣,上下自能相亲相爱了。
‘《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白话】孔子引诗经小雅篇隰桑章的这一段话说:‘只要为臣的一心爱君,虽地处边陲
,还能说不远。这就由于他的爱出自心中,爱藏于中。故无日遗忘,虽远亦常在念。这
就证明君与臣是一心之意。’
【释义】本章计分两段,首段说明事君尽忠的道理。二段引诗证明为臣爱君,虽远处异
地,都不忘怀。君臣到了这种程度,可谓同心同德,上下一心,政治还能不好吗?国家
还能不太平吗?按孝亲到了事君的阶段,这正是青年有为之时。如能照孔子所指示的方
法去实行。那么,不但爱敬之心尽于父母,那治国平天下的责任,都搁在青年自己的身
上了。
丧亲章第十八
【章旨】这一章书,是孔子对曾子专讲慎终追远之事。言父母在世之日,孝子尽其爱敬
之心,父母可以亲眼看见,直接享受。一旦去世,孝子不能再见双亲,无法再尽敬爱之
情。为孝子的那种心情,当是何等的哀痛。孔子特为世人指出慎终追远的大道,以传授
曾子,教化世人,使知有所取法了。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
此哀戚之情也。’
【白话】孔子说:‘一个善于孝养父母的儿女,如果一旦丧失了父母,那他的哀痛之情
,无以复加。哭得气竭力衰,不再有委曲婉转的余音。对于礼节,也不暇讲究,没有平
时的那样有仪容。讲话的时候,也没有平时的那样文雅。人到了这种情形之下,就是有
很讲究的衣服,也不安心穿了,听见很好的音乐,也不觉得快乐了,吃了美味的食物,
也不觉得香甜了。这样的言行动作,都是因哀戚的关系,神不自主。耳目的娱乐,口体
的奉养,自然无有快乐于心的意思。这就是孝子的哀戚真情之流露。’
‘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
【白话】丧礼上说:‘三年之丧,水浆不入口者三日,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就
是说,教民不要因哀哭死者,有伤自己的生命。哀戚之情,本发于天性,假如哀戚过度
,就毁伤了身体。但是不能有伤生命,灭绝天性。这就是圣人的政治。守丧不过三年之
礼,这就是教民行孝,有一个终了的期限。
‘为之棺?、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
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
【白话】‘当父母去世之日,必须谨慎的把他的衣服穿好,被褥垫好,内棺整妥,外椁
套妥,把他收殓起来。既殓以后,在灵堂前边,陈设方圆祭器,供献祭品。早晚哀戚以
尽孝思。送殡出葬之时,先行祖饯,似乎不忍亲离去。女子拊心痛哭。男子顿足号泣,
哀痛迫切的来送殡。至于安葬的墓穴,必须选择妥善的地方,幽静的环境。卜宅兆而安
葬之,以表儿女爱敬的诚意。既安葬以后,依其法律制度,建立家庙或宗祠。三年丧毕
,移亲灵于宗庙,使亲灵有享祭的处所,以祀鬼神之礼祀之,春狄祭祀,因时以思慕之
。以示不忘亲的意思,慎终追远之礼,孝敬哀戚之义,可谓全备了。’
‘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白话】父母在世之日,要尽其爱敬之心,父母去世以后,要事以哀戚之礼。这样人生
的根本大事,就算尽到了,养生送死的礼仪,也算完备了。孝子事亲之道,也就完成了。
【释义】本章共分四段,首段说明孝子丧亲后之哀戚状态。二段说明哀戚之情,要有限
制。三段说明慎终追远的处理办法。四段说明孝道之完成。按孝为德之本,政教之所由
生,故为生民之本。孝子生尽爱敬,死尽哀戚,生死始终,无所不尽其极。照这样的孝
顺双亲,把父母抚育之恩,可算完满答报了。但是孝子报恩的心理上,仍是永无尽期的。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