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Headline版 - 11.15大火烧痛上海
相关主题
上海冲天火拘8人 国务院下令彻查原因通报全国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崛起的中国为何救不了大火?
上海闹市高楼火灾 现场照片曝光上海火灾现场:忠心小狗不吃不喝等主人出现(组图)
重庆一酒吧突发火灾 数名员工半裸逃生(图)症结在哪里?火灾之后留下一地鸡毛
上海大火真相调查 央视:大火在严打分包15天后发生了(组图)母亲火灾中将5岁女儿紧紧护在身下 双双遇难(图)
上海高楼火灾凸显出中国高楼防火的四大尴尬议题上海8月最大规模消防演习 竟未涉及高层建筑
韩寒:2010年,上海大火(组图)保姆纵火案男主人再发声:公道未明 不会和物业谈赔偿
沈阳一大学寝室着火 300多女生凌晨出逃大庆一化工厂爆炸9人亡 环保部称周边环境未受影响
地下室引发火灾 数十多大学生无处可住(图)山东省在用放射源达6400多枚 无色无味无形让人恐惧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火灾话题: 居民话题: 高层建筑话题: 大火话题: 逃生
进入Headline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c***s
发帖数: 70028
1
如果它们曾经是一声声的惊叹,那么现在就是一声声的警示:上海的高楼建设——“太火了。过火的都要代价,谁说“11·15”就不是“要要要火”呢,“无证”一炬,可怜焦土!
上海“火”了——
如同一支愤怒而焦灼的超级火炬,胶州路那把烧红天际的大火高跳半空大吼着:高楼!高楼!高楼!
如同一只通红而躁动的超级灯笼,胶州路那把烧痛人心的大火横跨时空呻吟着:高楼!高楼!高楼!
能听见大树拔节,能听见巨笋破土,噌、噌、噌——上海密如森林的高楼曾作为现代奇迹而震慑世界,就算是“不完全的统计”,10层以上的高楼在上海已经过万!
城市在哀痛中反思。但当每个市民都认同“火灾,再次为城市建筑的消防安全敲响警钟”、认同“消防能力应该与城市建设规模同步提高”时,我们也必须勇敢地承认国民整体认识的局限性。当“经济奇迹”和“GDP高速”的热浪席卷全国,高楼作为“城市名片”的象征而压倒性地泛滥时,反对之声总是蝼蚁般地被“局限性” 的巨浪淹没。
离胶州路不远,今年夏天康定路万航渡路不是有过一把大火吗?有谁认可那是先知的一记暴栗?
先知总是讨嫌的。正如黑格尔所说,人,不能超越自己的时代,一如不能超越自己的皮肤。
是超越自己皮肤的时候了。大火烧醒高楼梦。对于这样的“火”,我们要保持冷静!
53条生命正瞠视着我们。
1万栋高楼瞠视着我们!
(主笔 胡展奋)
大火烧醒高楼梦
高楼之殇
记者/季天琴
唯有站在敬畏生命的角度,直面这次火灾造成的深痛代价,通过提前预防、升级救援设施和提升居民自救能力,才能体系化地构筑起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的绿色防火墙,终结高楼大火的“先天之痛”。这,也是社会公共安全的起码要求。
“楼已烧穿”——11月15日,这是韩寒对胶州路728号住宅楼火灾情况的现场描述。
当日下午,那些攀附在脚手架上的市民们绝望、无奈和恐惧的表情,刺痛了我们的心。在这个寒夜里,繁华背后的真实裸露,感同身受的人性流露,让人心久久难以平静。
在现场目击全程的《环球时报》摄影记者蔡贤敏称,有些在脚手架上等待救援的人,“云梯怎么够也够不着,一阵大火过后,除了一阵浓烟,什么都没留下。”
每一个见过那冲天烈焰场景的人,难免会心生恐惧,然后会无力地问上一句:我家所在的高楼会不会也像这样着火?万一着火了,什么又是我逃生的依仗?
这场高楼大火让人知道,原来高压水枪和消防云梯高度是极其有限的,只能覆盖到四五十米的高度,只有北京、上海等极少数的城市装配有极少数量的高度可达90米的高压水枪和消防云梯。
对于大部分地方的人来说,一旦高楼发生大火,居于20层左右及以上的人们,恐怕除了听天由命,再无他法。而直升机,姑且不说有几个城市能够拥有,即便拥有了,在滚滚浓烟面前,又能起到多大作用呢?
胶州路大火当日,3架警用直升机于16时左右飞抵着火大楼的顶部,准备索降救援被困在楼顶的居民。然而,这个希望落空了,10分钟后,警用直升机飞离顶楼,因为楼顶的烟雾太大、索降艰难被迫放弃。”
这栋燃成火炬的大楼,不只是居于这所高楼中的人们的伤痛,它更是我们这个高楼时代的伤痛。上海消防部门救援速度和力度值得肯定,但更凸显了高楼消防救援的先天不足。
公共安全事件有个著名的海恩法则——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其实生命安全事件何尝不是如此?这是一个高楼时代,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唯有站在敬畏生命的角度,直面这次火灾造成的深痛代价,通过提前预防、升级救援设施和提升居民自救能力,才能体系化地构筑起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的绿色防火墙,终结高楼大火的“先天之痛”。这,也是社会公共安全的起码要求。
连余温都是绝望的
11月15日晚上,在事发现场,一个目击者有感于丧生的悲戚,对《新民周刊》记者称:“只要走出那栋楼,就是天堂与炼狱的距离。”
次日凌晨,诗人沈浩波有感于这次高楼大火,在微博上留下了一首诗:死在高高的楼上,死在家中,死在阳光与火焰交织的半空,死在明知将死的最后一丝侥幸中,死在灰烬中,死,连余温都是绝望的……
这是一点火星引发的血案。事发当晚6点,经常在附近拉生意的摩托车司机陈生站在胶州路常德路路口,向围观的群众反复讲述他看到的经过,大概1点45分左右,这栋28栋大楼的中层出现了火光和烟雾,“原以为烧个一两层就完了。”
然而,他不得不面对一个更坚硬的事实——4个小时后,整栋楼都烧光了。四处飘散的燃烧碎片穿过6级的东北风,火势向上向下同时扩散。整个大楼在短时间内就像一个大烟囱一样形成了立体燃烧。
赶到现场的消防人员称,整个大楼几乎每一层每一户都有明火,每一户都在燃烧,这样的场景,他们也感到震惊。这样的立体燃烧状态,对消防人员来说,无论是内攻还是外攻,都非常有难度。
据上海市公安、消防等部门公开发布信息,下午2点15分许,警方接报教师公寓大楼外墙脚手架起火,公安民警、消防队员迅速赶往现场救援。然而,因设备受限,此时在附近救援的消防车,喷射出的水柱最多只能到达大楼10层左右的位置。
更多的消防车停在失火公寓大楼外的几条马路上,通过云梯架高消防水龙施救。事实上,由于小区另一头烟雾浓重,消防队员只能从常德路999弄的出入口进出,但就是这个唯一的出入口上方正好有一个彩钢板的顶棚,且高度较低。
2004 年,上海市消防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坦陈,“由于历史欠账,导致本市公共消防站、消防水源等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火灾防控的能力还很脆弱。比如,上海目前还有相当数量的老式建筑,这些建筑耐火等级低、缺乏应有的消防设施,火灾隐患整改难度大;还有一些老城区建筑密度大、通道狭窄,消防车辆通行困难,一旦发生火灾,扑救工作极为艰难。”
16时左右,常德路999弄附近工地的一扇大门被打开,随后数辆消防车通过这扇大门迅速到达失火公寓楼下,90米云梯架设到现场,四五条云梯同时从胶州路、昌平路等方向出水,压制越烧越旺的火苗。3架警用直升机出现在现场上空。
目击者称,“这些消防车对高楼依然一筹莫展,屋顶和脚手架上都有人求救。消防员救下来几人,屋顶上的人群后来不知所踪。”
“生命安全101”在哪里
11月16日10时30分,一位身着白色上装中年女性,捧着一束白菊花,来到胶州路728号的起火大楼,为在火灾中遇难的逝者献花。随后,该市民默默离去,这也是火灾现场收到的第一束悼念鲜花。
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虽然,没人愿意看到这句话见之于世——因为每一次的祷告都代表着一些同胞离我们而去。当大火燃烧成一地灰烬,我们才发现大火不仅烧蚀了生命,还烧出了漏洞。
实际上,随着高楼增多,高层建筑防火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早已进入公共安全视野,美国9·11事件更是加深了反思力度。可是因为高楼竖向通道的“烟囱效应”以及高空气流作用,大火在高层建筑很容易迅速蔓延。加之不合理的高层设计,一旦引发火灾,火势将难以控制。而高层逃生所需时间较长,一般救援云梯高度不足、直升机救援限制条件较多等,抢救高层建筑受困者,确实存在很多先天不利因素。
生命代价敦促我们,无论存在多大技术瓶颈,这个“人命关天”的安全命题也必须马上提上议事日程。要克服高层火灾的救援瓶颈,归根到底还是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救人,二是自救。
事发当晚,在静安区第二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一楼的安置大厅中,胶州教师公寓2604室业主陆小姐的亲人们抱在一起无声地抽泣——这位在金茂大厦上班的35岁的职业女性因为在家坐月子,当日下午被困在那幢火炬中,当日下午3点多,她给外面的亲人打了最后一通电话,“你救救我”。
她的堂姐让她用水把毛巾打湿,捂着鼻子。一个小时后,她的电话再也无法接通了。当天晚上,家人兵分几路,去各个医院查看伤员名单。不过,家人收获的除了失望,还是失望、失望。
次日,家人确认这位刚做妈妈的女子已经身亡。所幸的是,她的孩子之前因为早产,一直在医院暖箱中没有回家,逃过一劫。
当烟气与烈火从大楼底部逐渐蔓延时,居民们用所能想到的一切方法逃生。逃生的知识、准确的判断与坚强的意志,成为他们得以幸存的重要原因。一条湿毛巾、一双援手,也许就能拯救一个生命。
出了高压水枪、云梯、灭火直升机等外部灭火设备的升级,如何让个体的防火意识、自救能力能够在各种公共教育体系中充足起来?在事发现场,记者看到,各种自救知识并未普及到个人。不少外面的人电话给受困者指示,“打湿毛巾,走消防通道。”
“9·11” 事件当天,我们用“不幸”来形容3000人丧生的事实,但我们更要用“奇迹”去形容1.8万人在两小时内成功地从两幢110层高的大楼里疏散的壮举。美国人之所以能够创造奇迹,是因为人人掌握了“生命安全101”(美国国家消防协会制定的《建筑物、构筑物火灾生命安全保障规范》,共101条),可我们的 “生命安全101”在哪里呢?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朱钟炎教授在接受《新民周刊》记者采访时称,在英法美等国家,社区居民和高层建筑里的人每年都会举行都要接受“逃生”培训和消防演习,并从制度上保证公众参与,“目前,我国还缺少制度保障、缺乏公众参与的机会”。
那些被忽视的
当天,几乎所有的围观群众都认为——围绕一圈的铁制脚手架、绿色的塑料罩网、泡沫、聚氨酯以及木板才是最重要的原因。它将整栋楼围着烤了一圈,导致几乎每间房间都被点燃烧穿。
事发当晚,在静安区第二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的安置点,904室的女住户在做笔录时反复地抱怨,施工过程中经常擦出火星,施工队员的烟头扔得到处都是,“每次劝阻都不听”。
这栋楼正在进行“节能改造工程”,施工方为上海静安区建设总公司,“去年到现在,外立面换了一次,这次改动约从10月中旬开始,政府要为每家住户义务安装泡沫保暖层,还需要敲掉所有住户的门窗,统一安装更厚的、更安全的门窗。”
居民介绍,节能改造主要是在原有的瓷砖墙面上削去一层,铺上泡沫和聚氨酯等保温材料,再涂上一层涂料。胶州路718弄2号楼住户董先生说,9月中旬开始,区政府就对胶州路728号和718弄2号、常德路999号这三幢楼进行外墙维护,据了解该项工程共花费3500万元。
次日,上海“11.15”特别重大火灾事故被初步认定为重大责任事故。事故原因是由无证电焊工违章操作引起的,8名犯罪嫌疑人已经被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
即使有严厉的法律和制度,即使有“疏而不漏”的责任追究机制,人祸仍然是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可完全避免的。
朱钟炎教授在采访中称,“据我了解,电焊引起了太多的火灾,每次都不重视。电焊工是要有专业知识和上岗证书的。施工有问题,主要还是监管不到位。”
此外,存在的一些技术问题也难以回避。朱钟炎教授指出,高层建筑消防救援虽然无法完全借助外力,更多是需要依靠大楼内部的消防系统来解决,“对高层建筑应有法律层面的的约束,这些建筑必须经过严格的消防检验,在设计层面上,也应保证外墙必须安装用于救火的脚手架。除此之外,消防员用的衣服要能够绝对防火。高层建筑的防火应是设计、管理和立法方面的约束,绝不仅是一个建筑问题。”
事发当晚,在静安区中心医院,2403室李姓女业主的外婆泣不成声。 当天,这位女业主正好调休在家, 当这位外婆听说着火后给她电话时,外孙女在电话那头却说:“开不了门,我出不去了。”之后便音讯全无。
这位外婆反复念叨,“她才25岁呀。”
据救援人员估计,大楼内部的温度甚至高达几百摄氏度左右。“我们能看到一些被困居民的身影隐约在窗口出现,大家都想冲进去,但是温度实在太高、烟气太重,很多人冲进去,又被高温和浓烟给逼出来。”
在命运转折的当口,不少人选择了窗口的脚手架,作为自己逃生的最后机会。10楼的孙姓女业主在安全撤出后,随口说出了“与其烧死,不如跳死”,这句话因其悲壮的幽默在现场被传颂一时。
不过,这位被轻微烧伤幸运女业主显然是被上帝亲吻过的人。不少居民的手脚被管道的金属表面烤成焦黑,已经看不到完整的皮肤,也有人从脚手架上永远消失了。
面对高层建筑的火灾隐患,我们究竟研制出了什么,或者引进了什么实用的技术?朱钟炎介绍说:“国外的高层建筑阳台上都会安装逃生设备,阳台上开个孔,放着逃生梯,火灾时可以垂到下一层。日本的很多高楼有一面都会有标有红色三角形的消防用窗,周围不允许封闭,火灾时方便消防员破窗而入。”
在城市形象和土地价值的双重推动下,一场高楼暗战在大大小小的城市遍地开花。根据公安部消防局供给的数据,目前我国共有高层建筑近10万幢,其中1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1154幢。超高层建筑,俨然成为国际大都市的象征。
令朱钟炎这个建筑设计师感到遗憾的是,“我们热衷于造楼,那些人本主义的防范措施,却都被忽视了。”
还原11·15
主笔/胡展奋首席记者/杨江实习生/王若翰
还原11·15
有关部门曾经做过一个试验:一名身强力壮的消防员背负灭火设备从35楼跑到1楼用了35分钟,由此可见,如果是一名身体素质一般的人所需时间则更长了,更不要说728弄1号楼内的这些行动本就不便的老人了。而大火30秒内就可以从第1层烧到第28层。
11月16日清晨,胶州路728弄,焦黑的1号楼像一座巨大的纪念碑矗立在上海市静安区这个高楼林立的闹市区。
风停了,烟散了,浓烈的焦味却仍旧盘旋在它的周边,被烧成空壳、摇摇欲坠的空调外机,洞开的窗户,脚手架上垂挂的消防水管,让这栋刚刚在烈火中被吞噬了53条生命(截止到16日22点的统计)的大楼更加令人望而生畏。
风助火威,1号楼在前一日的大火中成为了一个高大的火炬,可是15日的东北风如果稍微调转一点方向,1号楼旁边的2、3号楼很有可能也将成为炼狱。
“就像被同时点燃的三柱大香!后怕啊!后怕!”警戒线外,逃过一劫的2号楼陈女士说,望着眼前这个黑漆漆的“纪念碑”,她双腿不住打颤。
楼内多为退休教师
11 月15日中午,正在家中创作的上海大学教授、著名艺术理论家蓝凡被妻子拉出去吃饭。他们正是胶州路728弄1号楼的住户,蓝凡从二十几岁开始收藏书籍,至今家中已经保存着数万册的各类书籍,为避免油烟,蓝凡家中从来不开火做饭。作为上海大学的中文系主任、博士生导师,蓝凡正在创作《电影艺术论》,这本书从起草至今已经差不多十年,蓝凡已经完成了百万余字,按照计划,这个月底,他就要将完稿交给出版社出版。因此,蓝凡谢绝了一切应酬在家专心写书。
胶州路728弄共有三栋大楼,每栋28层,高85米,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1997年12月竣工,1998年3月入住。这个小区建造初期是为了解决静安区的一些教师的住房问题,因此又被人们称为“教师公寓”,不过,与2、3栋楼主要居住着教师不同,1号楼曾经作为商品房对外销售。
由于居民主要以教师为主,这个小区的品质此前口碑一向不错。十多年后,当年搬进来的教师们如今多已退休,因此这个小区也成为了上海市区较为典型的“老年公寓”之一。
1号楼的底层是商铺,2至28层为住宅,其中5家单位、156户居民,实际居民人口440多人,不过时有一些附近小区的老人到这栋楼的退休教师家中打麻将、聊天。
静安区从2009年开始启动对高层旧住宅外立面整治工程,主要针对1996年以前竣工的公房类高层住宅和高层商品房住宅。此外,针对高层房屋的改造还有另一项“节能保温改造工程”。
今年9月底,小区的居民陆续接到通知,该小区已经被定为静安区改善住房工程的试点楼盘,通知说由区政府出资3000万元对房屋进行节能保温改造,不用居民花一分钱。
建筑节能综合改造项目是静安区政府的一项实事工程,总包方为静安区建设总公司,分包方为上海佳艺装饰公司。一个未经证实的说法是,由于小区对面的地皮计划建造一批经济适用房,遭到教师公寓一部分居民的反对,出于安抚的考虑,该小区被定为改善住房工程的试点楼盘,作为项目工程的一部分,施工单位还为小区居民免费将铝合金窗户更换为塑钢窗。
半个月前,施工队陆续进驻728弄小区,工人们开始在三座高楼外墙搭建脚手架,对外墙进行节能环保改造、增加隔热层。我们现在还不知道这项技术用的具体是什么材料,但已有业内人士分析,这种类似泡沫的东西很可能是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XPS),这是一种具有连续性闭孔发泡的硬质泡沫塑料板,虽是一种环保型保温材料,但具有可燃性,一旦被点燃,燃烧很快。
工期是半年,因此施工方必须加班加点,1号楼在15日前,脚手架已经搭建到23层,另两座高楼也搭建到了20多层,每一层脚手架上的脚踏板都是竹片板,而脚手架的外层则用绿色的尼龙网包裹。因此,这一阵,728弄小区三栋楼都被尼龙网像粽子一样完全包裹。
居民们此前并不担心这个问题,因为这是惠民工程,只不过,居民们此前对于施工人员的素质时有担心,原因是,居民们常闻到刺鼻的化工物品味道,而且施工人员安全意识不到位,以至于楼道内常有他们扔的烟蒂,保洁人员也不清理。居民们担心引发火灾,不止一次向物业反映施工存在安全隐患问题,但迟迟没有得到解决。
这一切,蓝凡教授知道,但他并没有多想,仍专心写作。
祸起四个无证焊工
11 月15日是星期一,大楼内的年轻人多去上班了,只剩下一些老人在家里。下午2点左右,孩子们还没有放学,老人们有些在午睡、有些在打麻将。谁也不知道在窗外脚手架上,1号楼北侧靠近余姚路的一面,有四名电焊工正在违章操作,居民们不知道的是,他们纯粹是无证的“悍工”。
因为野蛮操作,火一下子从10层左右的位置烧起,由于这四名“无证焊工”现在已经被刑事拘留,我们不知道火灾发生后他们做了如何的应对。但事后,记者发现以脚手架上的消防设备而言,恐怕这四名无证焊工即便有灭火之心也没有灭火之力,因为总高28层的1号楼,每过十层左右才在拐角处有两个家用轿车使用的那种小型灭火器,而这是脚手架上唯一的消防设备。
火就这样毫无阻拦地烧起,由于1号楼的四周搭满了脚手架,包围着大量的可燃易燃尼龙网,踏脚板则为可燃的竹片板,火势迅速向垂直方向和周边蔓延,在极短时间形成大面积密集火情。要命的是,现场施工工地较大,当天上海更是刮着五级东北风,在高楼,风更大,风助火势,加速了火灾蔓延。
脚手架上的绿色尼龙织网是易燃物,材质很轻,一旦燃烧,带着明火的碎片往下掉,一滴滴熔化的尼龙网就是一个个凝固的火舌,滴到哪里,哪里就燃起新火。
在东北风的作用下,碎片又随着风向上和四处飘散,形成“飞火”。因此,火势向上向下同时扩散,并迅速蔓延至大楼四周。大楼外墙猛烈燃烧,住户的阳台、窗户很快被烧毁,火势随后蔓延至大楼的每一户人家。
整个大楼在短时间内就像一个大烟囱一样形成了立体燃烧,每个窗户内都冒着火舌。
周边街道发现火情的市民开始报警,同时1号楼内的居民开始撤离,但一些老人正在午睡并不知情,另一些在高层的老人最初并没有引起重视,反正家里的窗户都关着,大火不可能烧到上面来。
乏力的消防设备
其实,接到火警10分钟后,第一批消防队员就赶到了现场,但消防员很快面临尴尬,因为他们的水枪根本无法到达大楼的高处。
“就像小孩撒尿!”有居民回忆,在沪语中,这个“小孩撒尿”的比方是指软弱无力。
为救火,上海唯一的一辆90米云梯车以及各类用于高层火灾扑救的曲臂车都投入救援。但是由于大楼立体燃烧,这辆90米的云梯车只能封住一个方向的火势。此外,在现场还有32米、50米等各种类型的大小曲臂高喷车,也只能有效控制它们所控范围内的大火。
楼外的空调机被烧成空架子,不断往下掉,火烧到哪一层,哪一层的窗户玻璃就被烧爆,当大火从窗户涌入居民楼内后,迅速形成了烟囱效应,所谓烟囱效应是指高层建筑有竖向的各种通道,比如楼梯、管道等,这些功能必要的内部通道会在火灾时形成若干个竖向火洞,火灾时烟气一定向上升腾,就在建筑里面形成了烟囱效应,助长了火势蔓延,所以高层建筑中,竖向火的蔓延一定比横向的快。
1号楼每层6户人家,共有电梯两部,位于楼层中央,此外消防走道也有两个,一些高层的居民准备沿着消防走道往下逃。但很快被大烟逼回,于是往高处爬,大火燃起1小时后,记者在现场看到十几个居民聚集在楼顶挥手求援。
整个大楼狼烟四起,烟雾几十公里外都能看见。一些居民无处逃生,跳出窗户,站在过火的脚手架上求援。
15时50分,警用直升机飞抵着火大楼的顶部,两架直升机除了进行现场实时视频传输外,当看到楼顶有被困人员呼救时,直升机曾两度靠近,并试图通过索降方式来救人。但是无奈因为现场浓烟火势太大,不仅能见度低,救援人员贸然索降自身也有危险。
有专家分析,直升机悬停在失火大楼上产生的强大气旋,也可能会助燃大楼的火势,不利于灭火救援。
无奈之下,直升机飞离顶楼。原本计划将楼内居民从楼顶通过直升机撤离的计划失败。
此时,正在外面吃饭的蓝凡听到外面的警笛声,获悉大楼发生大火后,他心急如焚,因为无法接受近十年的创作付之一炬,一度想往火海里冲,被人拦下。
胶州路上的梧桐树被烤焦,树上的麻雀四处逃散。站在远处,惊愕的人们看到1号楼上的一些窗户不断有人喊救命,但迅速被爬上来的火苗吞噬。逃出来的居民还有赶来的亲友们站在封锁线外跺脚、哭泣,不远处1号楼内不断传来爆炸声,每一层都有,那是家电爆炸的声音,由于管道煤气关闭后管道内仍有残余,这又加大了屋内的火势。
多房间同时起火成为这次火灾灭火的一个难点,消防员无奈之下爬上附近的高楼,架起水炮往窗内喷水,但是由于火点太多,水炮只能一个窗一个窗地进行攻击灭火,效果不明显。
烟气和火势在楼内的蔓延是有时间的,当遇到外部火灾时,居民一定要迅速通过楼梯逃生。但遗憾的是,行动本有不便的老人们面对28层的高楼在紧急情况下更是逃生乏力。
建筑高度超过24米的公共建筑属于高层建筑,高于100米的建筑属于超高层建筑。有关部门曾经做过一个试验:一名身强力壮的消防员背负灭火设备从35楼跑到 1楼用了35分钟,由此可见,如果是一名身体素质一般的人所需时间则更长了,更不要说728弄1号楼内的这些行动本就不便的老人了。而大火30秒内就可以从第1层烧到第28层。
1号楼10楼的住户陈六妹起火时刚午睡起来,还有些迷糊,就闻到很浓的烟味,她呆了一下,:起火了!她抓起手机打119,但火警电话已经打不通。她告诉自己要冷静,然后按照以前电视上看到的火灾逃生步骤,到卫生间找了块毛巾打湿,包住自己的口鼻。此时房间里也很快浓烟弥漫,她几乎已经看不清周围的情况。
陈六妹赶紧跑到阳台,把毛巾往头上一包,心想不跳就是死,跳了或许有条活路,一咬牙,纵身跳下,脚手架和泡沫材料救了她的命。她从10楼跳下掉在了7楼外立面的脚手架上,此处已经起火,脚手架已被烧红,陈六妹被烧伤,还好脚只是扭伤。
她已经有些晕了,突然有人抓住她的手臂,大喊你不能再跳了,快从里面走。然后一把把她推进了7楼的房间。此时大火已经把整幢高楼包围,她和其他八九个居民留在7楼的一个房间呆了几分钟,大火已经在楼里蔓延。有人喊,还是冲吧,等下要被烟呛死了。大家于是摸黑到卫生间重新打湿了毛巾,然后排成一排往楼下冲去。
陈六妹赤着脚,但她踩到火上已经根本没有感觉了。几个人从7楼一路冲下,到了一楼发现大火已经封住了大门,根本出不去,他们开始往地下室走,很快,他们在地下室发现那里也已经全是大火和浓烟。有些女人开始哭叫,但嗓子已经被烟尘呛得发不出声音,只有可怕的嘶叫声。
就在大家快要绝望的时候,突然听到那个有些熟悉的声音大喊,赶紧冲出去,再不冲就要死了……求生的本能,一群人一窝蜂地冲过大火正在燃烧的地下室的大门,冲到了地面,此时外面已经满是消防队员和警察。
很快,陈六妹他们就被待命的救护车送到了静安中心区医院。
16日,躺在病床上,陈六妹嘶哑着声音说,“我去年才买的房子,3万一平米,花了我所有的积蓄,现在全没了……”
遇难者多为老人
高层火灾较难扑救主要原因在于外部扑救受装备限制,以我国现有装备来看5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从外部扑救就比较困难,当消防队员从各个角度展开灭火救援时,附近的群众也自发组织起民众救援队。另一方面,2、3号楼的居民们也开始撤离,居民蒋女士说,她2点左右接到朋友电话,告知她隔壁教师公寓起火了。由于两幢楼相邻非常靠近,蒋女士担心被殃及,随后通知了同楼层的邻居,组织大家一起逃离,并且拨打电话报警。蒋女士称,准备撤离时电梯发生了故障,电也没了,慌不择路的他们只能一路步行下楼。整个过程中,都是居民自行组织。
吕女士介绍,她的父亲95岁,母亲93岁,事发时,家人将母亲从7楼家中搀出,15时左右,长期卧病在床的老父亲也由志愿者背出楼,随后,父母均被安置在余姚路安置点内。
被营救出来的居民被立即送往附近的静安区中心医院,医院党委副书记李天雅表示医院从下午2时40分后接到50余位伤者,各科室医务人员、仪器火速到位,在紧急分诊抢救后除了个别伤者在重症监护室外,绝大多数伤者被分流至病房接受进一步治疗。
至下午4点左右,燃烧的大楼20层以下火势已经基本被控制,但由于消防车的高度问题,在20层以上楼层大火还在燃烧。在燃火大楼旁边的楼上有3支消防水枪在灭火,但效果并不显著。大楼整体基本已经烧黑,部分燃烧物不时在掉落。
来自消防部门的消息是,火势于15时22分得到控制,18时30分被扑灭。随后,消防队员进入楼道,收拾残火,搜救楼内居民。救援人员一共对大楼进行了三次检查,时至15日深夜,救援行动还在继续,几乎每层楼都有零星的手电灯光,消防员正在逐层对楼内人员进行搜索,大量120救护车在现场待命。
不断有被包裹着的遇难居民从楼里抬出送往龙华殡仪馆,整个胶州路悲情笼罩。
上海城市应急救援的装备和力量是否足以能够处置这样的火灾难题?对此,上海市消防局表示,上海消防的装备在世界上都处于先进水平,在这次火灾扑救中,无论是内攻救人还是外攻灭火,都已经投入了目前最先进的装备和最精干的力量。但面对居民住宅高层建筑如此大的立体燃烧火灾,在世界上也是个难题。
截至16日,这场大火已导致53人死亡,另有70余人正在接受治疗,令人痛心的是,遇难者多是老人,不少人的遗体是在楼道口发现的。
有不愿透露姓名的幸存者表示,大火发生后曾有居民在撤离时逐户敲门提醒屋内的老人撤离,但有老人坚信大火不会烧到自家,还有老人舍不得放弃家里的财物,因此并没有理会,甚至面对敲门,连回应都没有。
火后的728弄1号楼满目疮痍、惨不忍睹,消防通道内残留着居民们的衣物和鞋子,地上散落着瓷砖的碎片。几乎所有居民的财物都被付之一炬。
目前,公安、消防等部门正在对案情进行深入调查核实。
“楼里着火了”
记者/贺莉丹
火灾发生地第二天清晨6点多,一位父亲领着他的4位子女,面向发生火灾的胶州路教师公寓,直直地跪了下去,这个家庭的女主人被这场大火吞噬,孩子们呼喊着母亲,希望她的灵魂获得安息。
2010年11月15日的上海,看起来是平常又忙碌的一天,这天天气预报是小雨转阴,气温大约为9至13摄氏度。上海普通市民感受的是渐渐到来的冬季里的湿冷与大风天气。
这天的午间1时45分,一场上海几十年来最大的火灾毫无预兆地发生。发生特大火灾的胶州路728号,被居民们称为“1号楼”,也被称为“教师公寓”。整幢大楼约有168户人家。胶州路教师公寓不远处,就是这一片临近上海繁华的商圈与7号线地铁站。
直至近日,火灾发生地,围观的人群,久久不愿散去。胶州路教师公寓已经被大火烧成墨炭色,这幢28层楼高的建筑物突兀地矗立在群楼中,像一个巨大的默哀符号,提醒着人们近在眼前的不幸与伤恸。胶州路教师公寓前,白色的菊花静静绽放,用无言的方式,寄托着市民们的哀思。
“没想到火会这么大!”不少寻亲的人们在受访时如此感叹,他们面带焦灼与哀痛。在这场大火从底部顺势而上,升腾的烟气将整幢教师公寓吞没的这个晚上,他们第一次知道,原来死与生,是如此迫近的命题。
逝去的与留守的
“我的弟弟到现在还没有消息,明天就是他的生日了,他每年的生日,我们都要碰一次头……”11月16日上午,在上海市静安区第二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一楼的安置大厅中,叶诗(化名)靠在志愿者邵月丽的肩头,大量的泪水似决堤的江水,漫溢出眼眶。
叶诗夫妇旅居国外,每年的11月17日,他们一家人都会在上海团聚,弟弟的生日,对于他们家庭而言,也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但是,一场大火却改写了所有。
“你帮我去问问,看有没有,我弟弟身高1米70,穿白色衬衣,短头发……”叶诗不断描述着弟弟的体征与细节。在过去的十几个小时间里,叶诗已经跑遍了所有的火灾安置点和医院。现在这个安置点张贴的“尚未联系到居民名单”上,她在密密麻麻字迹的夹缝中,添上了弟弟的名字,但是,都一无所获。
11月15日下午4点,当获知一位身穿白衬衣、短发、蜷曲着身体的年轻男士被救出来时,叶诗萌生了一丝希望。但是到了后来,她的期望落空了。
等待,希望破碎,再等待……随着时间的流逝与火灾死亡人数的上升,叶诗感觉到她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了,“接下来,只能去殡仪馆找了……”到了火灾发生的第二天,这位神情悲痛的妇人除了用尽全身的力气痛哭之外,什么也做不了。
叶诗依然在努力回忆着一些破碎的细节:在11月15日下午1点半,她的弟媳准备去上班的时候,她的弟弟还问了一句,“你今天怎么这么早就出门了?”这个当天留在家中的44岁的男人,没有想到这个午后,会等来一场劫难。
“火已经烧起来了”,当天下午2点10分,弟弟在跟叶诗通话的时候,这么说。这后来成为他们之间的最后一次通话。此后,弟弟的手机再也没有拨通过。
叶诗的周围,人头攒动。红着眼眶的、痛哭的、发怔的、神情凝重的,各种表情,写在了人们的脸上。
沈女士颓然地坐在椅子上,等待着在大火中失踪的母亲的消息,一语不发。
11月15日下午,张女士的母亲,78岁的张老太去老朋友家里串门,老朋友的家位于胶州路教师公寓的12楼,跟张家只隔了两条街,张老太的老伴不久前因脑溢血去世,老太太选择独自住在原来的家,女儿们都赞成她平时多走走,散散心。
出门的时候,张老太没忘记带上外孙女给她买的手机。这天的聚会一共4人,一位老先生加3个老太太,聚会的主题是聊天加搓麻将。
母亲最后的一些细节是沈女士在火灾发生后多方打听到、慢慢拼凑的。大火开始蔓延的时候,4位老人还算镇定,在房间里,老先生安慰3位老太太说,“不要慌”,老先生领着3位老太太往楼道里冲,匆忙中,4位老人没来得及带上湿毛巾,他们推开门后发现,楼道里浓烟滚滚,眼睛都无法睁开,4位老人又被逼迫得退了回去。他们往窗外看,却发现外面就是密密麻麻的脚手架,但是几位高龄的老人没有办法爬到这么高的脚手架上。
随着火势愈演愈烈,老人们还是决定冲出门去找求生通道,他们摸索着再次出门,楼道中充溢着刺鼻的浓烟,呼吸都极为困难,3位老太太基本上都已经瘫软在地上了,老先生依然坚持将她们往楼梯的方向拽。他们努力了三次,都失败了,到了第四次,老先生紧紧地搀扶着3位老太太,他们手牵着手,冲进了浓烟中。
两个从楼上冲下来逃生的居民看到正在逃生的4位老人,就朝他们大声喊,“你们要拿湿毛巾捂住嘴!”但是,周围都是建筑物被烧焦剥落的巨大杂音,老人们根本无法听见。楼道间,火苗依然蹭蹭地往上蹿,一波更大的火苗包围了4位老人,老人们的呼救声越来越微弱。他们被火海所吞没。
等到当天下午4点,沈女士看到东广滚动新闻反复报道的上海大火之后,她发现,母亲的手机已经再也打不通了,接下来,张女士姐妹俩在5个多小时内跑遍了安置伤员的6家医院,焦急地寻找母亲,她们远在德国的弟弟也三番五次来电话询问母亲的下落。
“我们看了医院送来的所有死者的照片,也没有找到妈妈,只能到殡仪馆里去找了”,沈女士说,看这些照片也是一种煎熬,而截至11月16日中午,火灾当天在一起的4位老人,“一个都没有找到”。
在沈女士的眼中,她的母亲“和蔼可亲,皮肤很好,戴着金丝边眼镜,很有气质,身体也很硬朗”。“我一直在想,妈妈是这么一个体面的人,到最后的时光,她是怎么度过这些痛苦的?”沈女士很努力,将泪水逼回眼眶,直到迫得眼圈泛红。
在这次火灾发生之前,胶州路教师公寓的外部正在实施节能改造项目施工,也改变了一些居民的日常安排。一些附近居民向《新民周刊》记者反映,因为负责胶州路教师公寓的施工队曾负责过附近的泰兴公寓的外墙装修工作,其间因为曾发生过3起入户盗窃事件,所以胶州路教师公寓的居民对此都很警觉。
在11月15日下午2点左右,按照往日的习惯,住在胶州路教师公寓20楼的金淑菁应该出门去泡股市了,这是她退休以后的一个爱好。但是因为胶州路教师公寓的外部正在修缮中,金淑菁担心出门以后家里不安全,也就打消了出门的念头,一个人呆在家里。
发觉到大火开始蔓延时,金淑菁给远在洋山深水港工作的丈夫钱荣斌打电话说,“楼里着火了!”钱荣斌跟妻子嘱咐,“用湿毛巾捂住嘴,等火熄灭就好了……”正说着,电话突然断了,变成忙音。
“当时,我们都没有想到,火会烧得这么大,我们当初都以为,火不会烧到上面的楼层去。金淑菁曾经想爬到外面的脚手架上,但是楼层太高了,她的近视度数也很深,我们估计到最后她连门都没爬出去”,钱荣斌的哥哥钱荣文告诉《新民周刊》记者。
等到下午4点左右,钱荣斌的单位派了一辆专车将他送到发生大火的家门口时,他看到的是这幢大楼仿佛已经变成了一头吐着火舌与浓烟的怪兽,而妻子生死未卜。他与两个儿子一起跑了所有的安置点与医院,也一无所获。直到11月16日中午,这个憔悴的男人被通知去找一张妻子的照片用于寻人比对。
一些附近居民告诉《新民周刊》记者,在火灾发生当天的下午5点多,一位心急如焚的小伙子冲进胶州路教师公寓的7楼,去找寻被困在大楼里的父母,小伙子最后看到的是却是两具紧紧相抱的焦尸,他流着泪,用床单将父母的遗体背下了楼,“这一幕,很多人都看见了。在场的很多人,当时都流下了眼泪”。
艰难逃生之路
“没想到火会这么大!”家住胶州路、目击了这场火灾全过程的居民袁小姐回忆。
大约在11月15日中午1点45分左右,袁小姐就看到了胶州路教师公寓蹿出了“脸盆大的火苗”,当时已经有保安跑来跑去指挥灭火了,“也许大家现在都变得比较麻木吧,我们想着,他们应该打119了,就没有帮他们打119了。你知道,这天风又大,火势迅速蔓延,越来越猛,等到20分钟以后,火苗已经蹿到了两层楼那么高了,到后来,我们都可以看见,有一些居民爬上高高的楼顶,有些人攀着脚手架,朝楼下挥手,躲避浓烟,到那个时候,烟太大了,直升机都飞不进去了”。
一些宝贵的避火常识,事后被总结成,或许可以挽救大火中的生命。当浓烟肆虐到26楼时,25岁的女孩顾轶昕推开门,烟气呛得她一阵咳嗽,她又退回家中。尽量伏低身体、用湿毛巾捂在口鼻——通过电话求救,顾轶昕从父亲那里得到这样的紧急帮助。这让这个年轻女孩的保全了生命。
当火势猛烈起来,家里的窗玻璃都被炸破时,顾轶昕决定逃出去。这个女孩冷静地带上手机,捂住口鼻,寻觅到消防通道,往楼下跑。“太累了,而且很呛,走到一半的时候我就觉得已经要站不起来了,但是还是强撑着继续跑”,尽管过程艰难,最终,顾轶昕跑下了楼,并且几乎安然无恙。
湖南人杨安,也是通过这样的积极自救方式获救的。这个27岁的年轻人在发现迅猛的火情后,马上在将棉被打湿,披在身上,推开窗户攀爬到最近的脚手架上,抓着滚烫的铁管,从16楼开始往下爬。
杨安的双手都被滚烫的铁质管道烤成焦黑色,已经看不到完整的皮肤。直至爬到10楼,杨安被赶来救援的消防人员发现后获救,并被送往华东医院治疗。
附近居民也告诉记者,住在胶州路教师公寓5楼的一位母亲,在火灾发生时,正在家中上网,当时她家门窗紧闭,窗帘也是拉上的。当这位母亲听到楼下有人呼喊“起火了”的时候,火势已经刻不容缓了,这位母亲果断地打开窗户,顺着脚手架爬至一楼。除了手脚与耳朵受伤外,她安然脱险。
而一些楼层高的居民在火灾发生时曾经认为,较高的楼层应该能够确保他们的安全,因为起火的是在比较低的楼层,而且当时窗外已经可以听到消防车的声音, 消防人员应该会很快将火扑灭。一位家住18楼的老太太在下午2点左右就接到朋友的电话警告说“起火了”,老太太回答:楼下是着火了,但我家没烧着。
家住26楼的周女士亦是如此。周女士的先生给她打电话说下面着火了,让她赶紧走,但周女士开始时并未太在意。等到十分钟后,火苗窜到她家东侧小屋的窗户时,她才开始逃生。
带上手机、钥匙,捂着口鼻,周女士没顾得上带上家里的40万元现金,便往门外跑。门外,一名男子蹲在角落拨弄着手机,看到周女士,他立即招了招手,示意她也蹲下。时间逐渐流逝,周女士没有了等候的耐心,她决定自行逃生,便冲进了大楼中尚在运行的电梯,电梯下到7楼,便自动打开,再也关不上了,而电梯外一片漆黑,浓烟滚滚。周女士半眯着眼睛,凭着记忆从消防通道继续往下摸索,通道安静,没有一个人,只有无尽的黑暗、浓烟与滴答的水声,“我不知道走了多久,反正不停转圈往下,直到走到自行车库”,在获救以后,周女士这样回忆。
但是,不是所有人当时都会像周女士这么果断。“火灾发生后不久,就有一些逃亡的居民从楼上跑到七八楼时,敲了七八楼的门,让住在这里的老头、老太赶紧出来,而老头、老太们都以为是有人要骗他们,很多人门都不开”,家住胶州路的居民袁小姐说。事实上,当这场罕见的火灾发生时,住在这幢大楼里的很多老人都算是后知后觉。
家住在17楼的陈老太就属于这种情况。当陈老太听到窗外面噼里啪啦的声音时,还以为是邻居们装修,等到75岁的陈老太发现浓烟滚滚的火情时,大火已经蔓延到了她家的窗户。这个家是老两口一辈子辛苦创立的,正当陈老太跟老伴商量是去是留的问题时,家里玻璃已经被烧裂了,窗帘也化为熊熊烈火。
每个人仅仅带了一条毛巾,陈老太就火速带着罹患帕金森病的老伴逃生。消防通道里,几乎伸手不见五指,仅有偶有的微光,由于病情,陈老太的老伴也只能缓慢往下走。因为消防通道里还有垃圾,75岁的陈老太只能先下去半层探探路,再告诉老伴如何走下去。还没走几步,老伴就跟陈老太说,“你走吧,我走不动了”。陈老太拉住老伴,告诉他,“要么不走,要走一起走”。接着,老伴开始一点一点往楼下挪。
等到老两口走到五六层的时候,陈老太的老伴怎么也走不动了,陈老太指着窗外,让他看对面的楼层,跟他说,“再坚持一下,快到底了”。老伴跟她说,他不行了, “能活一个算一个”。“就算死也要在一起”,陈老太说。到后来,突然,楼上另一个逃生的人抱着孩子撞倒了陈老太的老伴,老头一屁股坐在了地上,顿时瘫倒了。陈老太只能拖着老伴,“一点一点沿着楼梯往下滑”,直至老俩口被在现场搜救的消防队员救出。
在发生火灾的时间段,不少居民正在休息,尚未只晓灾难的降临。火灾发生时,家住16楼的王先生正与父母亲及3岁的女儿在午休,突然间,他家西厅的玻璃碎了,王先生只看见火舌开始吞噬房间,连沙发都开始着火了。
等王先生打开大门时,他发现,浓烟灌满了所有的房间,根本无法逃离,连玻璃窗都被火苗灼烧得像一块块红通通的烙铁。王先生当即抱起女儿,领着父母亲从阳台翻窗而出,沿着脚手架逃生。
他们一路爬到15楼东侧的一户人家中。这里俨然成了一个了临时避难所,几户人家聚集在此,十几人在焦灼地等待救援。当时,窗外已经可见看见有白色的水蒸气汽翻腾,他们估计消防人员已经在喷水枪灭火。
不少人都采取了跟王先生类似的方式,沿着窗外脚手架逃生。一对住在23楼的夫妇也是通过攀爬脚手架逃生,他们爬到十几楼时,被前来救援的消防队员发现后获救。但是,在巨大的火灾面前,这也是极其危险的。仅仅10分钟后,火势就变得愈加更加凶猛,王先生所呆的房间外的脚手架瞬间被火苗吞噬,并且,他们呆的房间,三面都已经被大火夹击,所有人只有一个出路,就是合力从大门冲了出去。他们这样做了。“当时就像是人掉在海里,能抓到木板就不错了,我们都不知道,有没有足够的勇气闯出去”,王先生回忆。
火灾发生时,一位正在睡午觉的居民被她养的3 只狗惊醒了,3只狗跳到了主人的床上,叫个不停,这位主人于是听到很多人都在大声呼喊“着火了!救命!”眼看着火势近了,这位居民牵着3只狗跑出门,寻找到消防通道,通道里面一片漆黑,她摔到了地上,但狗狗们拼命地咬着她的衣服往外拉,等跑出失火的大楼时,惊魂未定的她抱着3只狗,一屁股坐在地上,开始大哭。
而在11月16日,火灾发生地第二天清晨6点多,一位父亲领着他的4位子女,面向发生火灾的胶州路教师公寓,直直地跪了下去,这个家庭的女主人被这场大火吞噬,孩子们呼喊着母亲,希望她的灵魂获得安息,“在场的人中,只要是女的,大家都哭了”。(应当事人要求,部分受访者使用了化名)
高层逃生三原则
原上海市消防局战训处处长解析目前消防自救的误区
记者/应琛
高层建筑的消防问题一直是个世界性的难题。原上海市消防局战训处处长周荣祖认为,今后将有超过80%的人都在高层建筑中工作和生活。在还没有切实有效的救火方法之前,居民的自救是非常重要的。”
大火已灭,人心未安。
“周老师,家庭防火要买些什么装备?上哪儿可以买到?”
“周老师,遇到火灾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
11月16日,胶州路大火后的第二天,周荣祖家里的电话便响个不停,差不多都是诸如上述慕名而来的“咨询电话”。
周荣祖,原上海市消防局战训处处长,在消防救火的第一现场战斗了几十个春秋,率队扑灭过2600多次大火。他坦言,高层建筑失火是一个综合、立体的火灾, “消防部门云梯车所能达到的高度一般不超过100米,如果几百米高的高楼出现火灾,很难靠外部力量救援。大多数工作还是要消防队员靠肉体冲锋陷阵完成” 。
居民消防逃生知识的缺乏
据公安部消防局提供的数据,全国共有高层建筑9.8万余幢,其中10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1154幢,并且还在快速增长。在北京,目前的高层建筑有8000多幢,高度超过百米的超高层建筑达40余幢。而上海目前已经拥有各类高层建筑1万多幢,其中,100多米的超高层建筑200多幢。
“今后将有超过80%的人都在高层建筑中工作和生活。在还没有切实有效的救火方法之前,居民的自救是非常重要的。”但周荣祖无奈地表示,现在最让他担心的正是居民消防逃生知识的缺乏。
早在1996年上海市政府投入2000万元资金,采取“政府出资补贴,鼓励居民购买”的方式,实施了“为百万居民配备家用灭火器”的实事工程。但灭火器的报废年限大都在5至10年,当年配发的灭火器早已失效。
“14 年前配备的家用小型灭火器,还被一些居民小心翼翼收藏着。一旦发生火灾,仰仗这些失效的灭火器,后果不堪设想。”周祖荣说,甚至还出现居民知道家里有个消防灭火器,可怎么也找不到的情况,最后在冰箱与墙壁的夹缝中找到的还是一个满身灰尘、塑封完好的灭火器,“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光靠嘴巴宣传是徒劳的。如果对防火、逃生工具的使用都很陌生,再贵的装备也只是摆设而已。”
回想起“9·11”事件当天有1.3万到1.5万人从大楼撤离,成现代史上之最。美国消防专家说,很多美国人正是由于熟练掌握了逃生秘诀——“生命安全101”规范,才幸免于难。
“生命安全101”全称为建筑物、构筑物火灾生命安全保障规范。此规范紧紧围绕生命安全而制定,要求建筑方按规范来设计,而楼内的人员则应懂得如何在火灾中安全自救。在美国,几乎人人都接受过“逃生”培训。“9·11”事件中,除了部分人是靠消防人员疏散离开世贸大厦的,大多数人都是运用自身掌握的消防知识逃离危险之地的。
灾难临头,训练有素的美国人没有慌不择路、互相挤压,而是选择了真正有意义的逃生手段——从安全出口和消防专用电梯安全离开。此次大火中有不少居民采用湿毛巾遮住口鼻等合理的自救手段避险,诚然是一种进步。但在高楼时代,知识和演练的普及范围不能仅限于学校内和理论中。
“毛巾是最现实而有效的逃生工具。另外,每家每户还可以配备逃生绳、逃生棒和防烟面具。”周荣祖再三强调熟悉工具的重要性并给记者总结了在火场逃生时的三个原则:向下不向上,向梯不向窗,心中不紧慌。
周荣祖介绍道,若是在房内获悉起火后,开门前要先用手触摸门把锁,若温度很高,或有烟雾从门缝钻进,则千万别贸然打开房门;若温度正常或没有烟雾钻进,可打开一道门缝观察外面通道的情况,再决定是否逃离。若大火和浓烟封闭通道无法逃离时,只能退守房内采取相应的对策:用湿布条堵塞门窗的缝隙,用水浇在已着火的门窗上,降低温度;若得不到及时救援,所处楼层较高,切不可盲目跳楼。
“若住在二层楼,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也可以跳楼逃生。但在跳楼之前可先向地面扔些棉被、床垫等柔软物品,或者用床单、窗帘等织物撕成能负重的布条连成绳索,系在窗户或阳台的构件上向楼下滑去。”周荣祖说。
如遇着火点在本楼层时,周荣祖表示,居民应利用湿毛巾或湿衣服等捂住口鼻,阻挡有毒烟雾,尽快就近跑向已知的紧急疏散口,遇有防火门要及时关上。“而当着火点不在本楼层时仍应就近向紧急疏散口撤离,尽量向下逃生。如遇浓烟,逃生过程中一定要手扶墙壁,做到左手进右手出。现阶段的直升机救援尚未成熟,只有当着火点位于下层,且火和烟雾已封锁向下逃生的通道,才要尽快往楼顶平台逃生。”
避难层=活棺材?
根据1995年我国公安部颁布的《高层民用建筑涉及防火规范》规定,建筑高度超过100米的公共建筑,应设避难层,用于发生火灾时为人员提供临时避难场所。自高层建筑首层至第一个避难层或两个避难层之间,不宜超过15层。当有火灾等紧急情况发生时,高楼上的人员可先就近到避难层暂时躲避,等待救援。不过,对于高层住宅,出于成本等经济考量,并没有相关法规对设避难层作出明确要求。
所谓的避难层,就是用特殊的阻燃材料建成的一个楼层,地板、天花板、楼梯等都有较强的防火和耐火性,而且避难层还要配备专门的增压设备,将空气往避难层外压出,防止浓烟和烈火的侵入。理论上,只要楼不塌,避难层里人员的安全就能得到保障。
但事实上,高层建筑火灾处在了云梯上不去,直升机下不来的尴尬境地。登高车有效的扑救高度很有限,目前消防系统最高的登高车也只有70多米。早前的央视大火扑救现场也曾考虑过动用直升机,结果同样是放弃。原因在于高层建筑群本身对周边空气造成不稳定气流,火灾发生的爆炸等不稳定气流更是影响飞行质量。所以,有规定表明,高楼在54米高度内就应设置第一个避难层,这样避难层一般可处于消防车的营救高度范围内。
而一位熟悉高层建筑防火安全的业内人士却向记者透露:“设置避难层并不实际,一旦着火点较高,较高楼层上的避难层很可能会变成一个活棺材。”
在周荣祖看来,每个房间都能成为一个临时的避难场所,“一旦遇到被大火困住的情况,此时最好退到卫生间暂避。进入卫生间后要将门窗关紧,缝隙堵严,拧开水龙头放水。特别是浴缸中要始终保持在较高水位,便于取水泼浇门窗,危急时还可躺在浴缸中暂时躲避,提高获救的可能性。”
相比起避难层,周荣祖认为,唯一有用的做法是在每户人家的阳台上设置一个逃生梯,一旦发生火灾就可以从阳台上直接打开盖子,放下逃生梯,然后沿着梯子爬到楼下的阳台,“日本就安装了这样的逃生梯。但在我国,居民又会有防盗的担忧,推广起来有现实的困难。”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高层建筑不同于一般的低矮建筑,火灾发生时,高层建筑主要依靠自身的消防措施来保障安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配套有消防水池,消防泵,消防喷淋管道和喷头等;消火栓系统,可由楼内人员或消防队员取用,配套有水带(管)、水枪、消防泵、消防水池;气体灭火系统,一些贵重物品房间或精密仪器、电气设备室,都配备有气体灭火系统,发生火灾时可释放二氧化碳等气体进行灭火……
周荣祖介绍说,火灾的发生分为:初起阶段、发展阶段以及猛烈阶段,每个阶段的过渡时间大概在30分钟到一个小时。而在救火的准则中特别强调“争取第一时间”。
“所以,一般是要求大楼内各楼层的消防栓处于自动档。但现实的情况却是,许多物业为了节水等原因,会将每幢楼地下消防泵房内的总开关关闭,导致楼层内的消防栓出不了水。”说罢,周荣祖拿出手机准备提醒他所在的小区物业将泵房内的总开关打开。
如果可以乘电梯逃生
目前,“火灾时禁止使用电梯”仍是世界通行的消防逃生理念,是因为高楼起火后容易断电,这样逃生者会被困在电梯中,反而处于更危险的境地。而且电梯口直通大楼各层,烟气拥入电梯井极易形成“烟囱效应”,人在电梯里随时会被浓烟毒气熏呛而窒息。
“如果高层火灾时能采用电梯逃生,无疑是最快速也是最能降低伤亡率的方法”,从第一线退下来之后,这一颠覆性的逃生新法始终萦绕在周荣祖的脑海里。直到2004年,这一大胆的想法变为了现实——电梯安全控制系统。
它可行吗?早在“2007上海高层建筑火灾情况下电梯疏散国际研讨会”上,就对这一观点提出了挑战。实际上,在世界范围内成功利用电梯火灾逃生的例子已有不少。
2006年上海长宁区的一幢20多层的高楼突发火灾,在消防队未到前,一部分居民通过电梯逃到楼下,消防队到场后,按照规定立即停用了电梯。但是居民发现事故中从头到尾烟气都没有进入电梯。
美国纽约“9·11”恐怖袭击中,南楼91层的31名工作人员利用电梯撤离仅耗时72秒。1996年10月28日,日本广岛一栋20层的高层公寓发生火灾,后来调查发现,这次火灾中有一半以上的疏散人员都是利用电梯逃离火灾现场的。1974年25层高巴西圣保罗市焦马大楼第12层的窗式空调机失火,在火灾初期,4部电梯共成功疏散了300人,占422名生还者的71%。
如今,这套系统正在延平路上的某小区进行试点。“秘密就在这根小小的感烟探头上!”作为逃生系统模型的发明人之一,周荣祖指着28楼电梯门上方一根直径为5毫米的金属棒介绍,这幢楼内每层电梯的门楣上,都安装了这种温度感应器,它能敏锐捕捉到周围发生的温度变化,“它是整个‘电梯逃生系统’最关键的零部件,它造成了这部电梯与普通电梯的最大区别。”
其实,一般居民家中着火,对能耐800℃以上高温的电梯门是构不成威胁的。与此同时,感烟探头却会及时采集电梯轿厢外的温度,一旦温度超过警戒线,电梯会自动停止该楼层的停靠,而其他未着火的楼层则仍然可以使用电梯进行疏散。
“也就是说,28楼着火,只会停28楼的电梯。27楼、29楼的居民仍然能安全使用电梯逃生,一点不会受到影响。”周荣祖说,现在设置的警戒温度为58℃。
如此,28层的人员可通过楼梯步行至27楼再乘坐电梯,这部电梯经由上海消防研究所、上海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共同改造,经过多次验收,上海市科委已对在火灾情况下有条件利用电梯进行应急疏散的可行性给予了认可,并试图在高层宾馆进行尝试。
目前,上海70%以上的电梯都使用双电源供电,使火灾中断电的可能性大大减少。周荣祖说,在高层建筑中,电梯的电缆和照明电缆是分开的,而且线路表面有绝缘材料保护,就算不幸被烧断,也有备用电源保护,电梯的使用影响不会太大。
记者了解到,根据上海消防局战训处和上海消防指挥学校训练处多次实践认为,水的电阻很大,特别是城市自来水,电阻率在500欧姆/厘米。如用直流水,直接射向燃烧点是不可能引发触电事故的。而高层建筑电压不是很高,尤其不会发生触电,火灾时只要人体不直接触及带电体是不会造成触电危险的,被困人员和救灾人员不可能直接触及带电物体,故在高层建筑火灾时没有必要考虑这种危险。
风险社会的政府和个人
撰稿/章友德
城市时代的风险管理应以威胁城市公共安全的重大危险源为主要对象,加强对城市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危险源的辨识、监测、风险评价和控制等,做好城市公共安全规划、城市重大事故应急预案与应急救援辅助决策支持等方面的工作。
2010年11月15日14时15分,上海静安区余姚路胶州路一栋28层民的住宅发生严重火灾。火灾造成非常严重的人员伤亡。火灾也充分暴露出我国城市公共安全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人口向城市流动,我国城市高层建筑的数量也在迅速增加。进入新世纪以来,上海市高层建筑的火灾形势总体平稳,没有发生过一起因高层失火引发的群死群伤事故,但静安区教师公寓的严重火灾使这一安全记录宣告结束。火灾反映出上海的消防安全与全国的消防安全状况一样不容乐观。火灾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凸显出城市公共安全的建设已经迫在眉急。
高层建筑火灾扑救是世界性难题。由于高层建筑功能用途复杂,火灾危险性大,一旦发生火灾,蔓延迅速,人员疏散困难,扑救难度大,面对中国进入城市时代新的特点,中国必须在城市公共安全的制度建设上有大的创新。特别重要的是,如何不断提高城市居民公共安全的意识和能力。因为,高层建筑发生火灾,主要还得依靠居民的自救。而自救首先需要广大城市居民不断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和能力。
高层建筑的自救措施主要分为主动性和被动性两大类。主动性措施指直接限制火灾发生和造成危害的技术,如火灾探测报警技术、喷水灭火等技术、烟气控制技术等;被动性措施指提高或增强建筑材料承受火灾破坏的技术等。完善的自救措施,比专业的消防队员更能在防范各种火灾中发挥作用。高层火灾扑救必须充分利用建筑物内部消防设施,这就要求消防部门要从安全的源头抓起,对每一栋城市新建建筑,特别是高层建筑进行最严格的消防验收。首先使城市所有的高层建筑在建筑的设计和基本设施保障方面,符合公共安全的制度要求。
按规定,每2000平方米为一个分区,每个分区应设置2道消防楼梯,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的大楼应有3-4道消防楼梯。但我国许多城市在高层建筑建设中,并没有严格执行这一规定,这使许多高层建筑在发生火灾时不能发挥避难层的作用。
人类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风险社会时代。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是“风险社会”理论的首倡者和构建者。乌尔里希·贝克认为,全球化时代是“风险社会”时代。其主要特征是,人类面临着威胁其生存的由社会所制造的风险。人类必须洞察到现代性中的理性困境,并应该通过对现代化的反思,来看待风险并进行风险控制,以理性精神帮助人类走出现代性的困境。
高层建筑是人类文明的创造物,但随着高层建筑数量的迅速增加,各种风险也随之增加,这就需要所有的城市政府和市民加强对风险的管理。城市时代的风险管理应以威胁城市公共安全的重大危险源为主要对象,加强对城市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危险源的辨识、监测、风险评价和控制等,做好城市公共安全规划、城市重大事故应急预案与应急救援辅助决策支持等方面的工作。
城市时代的综合减灾不仅要关注传统的安全问题,更要确立维护城市公共安全的新理念,在非传统安全预防、综合减灾建设和危机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等方面多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管理走出应对突发事件的种种困难。
在“风险社会”时代,我们应该将各种安全事件的出现视为一种常态,并用制度化的思维进行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以政府、社会和公民共同协调的行动去应对“风险社会”呈现出的种种后果。同时还应该通过终身的学习,不断提高应对“风险社会”时代的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
当人类进入高风险时代,政府不是防范各种风险的唯一责任主体。在城市公共安全维护中,个人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只有每一个公民都成为公共安全的责任主体,学会自我保护,并能在各种紧急状态下实现自救,才能使个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在“风险社会”中得到保护。(作者系上海政法学院城市安全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
k*********g
发帖数: 791
2
"但我们更要用“奇迹”去形容1.8万人在两小时内成功地从两幢110层高的大楼里疏散
的壮举。"
别鬼扯了;
又想误导了;
那是因为911不是从底层烧上去;
f****G
发帖数: 167
3
"有人说,在灾难发生的时候,我们应该全力救灾,沉痛的悼念死者,不应该去追问和
追究一些问题来添乱和说风凉话,这不合时宜。但你若不追问,这很快就变成不可抗力
的天灾,然后官方顺势和谐媒体,最后变成他们给自己的庆功。在我们大大小小的灾难
面前,这已成不变的定律。你不能因为永远得不到答案而迁怒那些提问的人。所以,你
的问题是什么?"
t**a
发帖数: 4875
4
"有不愿透露姓名的幸存者表示,大火发生后曾有居民在撤离时逐户敲门提醒屋内的老
人撤离,但有老人坚信大火不会烧到自家,还有老人舍不得放弃家里的财物,因此并没
有理会,甚至面对敲门,连回应都没有。"...
还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的...
n****8
发帖数: 1716
5
9-11时,大楼里的聪明领导马上对下属们说赶紧走,一刻都不要耽搁。 现在的中国会
有这样的领导吗?
“没顾得上带上家里的40万元现金”- 国人真有钱。
s*********e
发帖数: 2076
6
而大火30秒内就可以从第1层烧到第28层....
简直放屁。。。编都不会编。。。除非每一层 楼里面 放的都是汽油瓶
1 (共1页)
进入Headline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山东省在用放射源达6400多枚 无色无味无形让人恐惧上海高楼火灾凸显出中国高楼防火的四大尴尬议题
南京放射源丢失3天后找回 有人接触后丢弃韩寒:2010年,上海大火(组图)
媒体追问:天津爆炸涉事企业到底什么来头?沈阳一大学寝室着火 300多女生凌晨出逃
男子在飞机厕所里偷偷做了这件事 要被拘留5天地下室引发火灾 数十多大学生无处可住(图)
上海冲天火拘8人 国务院下令彻查原因通报全国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崛起的中国为何救不了大火?
上海闹市高楼火灾 现场照片曝光上海火灾现场:忠心小狗不吃不喝等主人出现(组图)
重庆一酒吧突发火灾 数名员工半裸逃生(图)症结在哪里?火灾之后留下一地鸡毛
上海大火真相调查 央视:大火在严打分包15天后发生了(组图)母亲火灾中将5岁女儿紧紧护在身下 双双遇难(图)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火灾话题: 居民话题: 高层建筑话题: 大火话题: 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