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i***s 发帖数: 39120 | 1 针对日化用品企业可能涉嫌串通涨价的传言,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3月30日对记者证实,发改委价检部门已派出调查组赴全国各地,调查日化用品以及方便面等企业涨价情况,目前还没有证据证明一些企业存在串通涨价行为。若查属实,发改委一定会严肃处理。(据3月31日《新京报》)
洗化用品和方便面等生活必需品接连传出涨价的消息,公众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纷纷表示“鸭梨”很大。对此,国家发改委一方面要求各类企业要加强社会责任,不得随意搭车涨价、串通涨价、哄抬物价,一方面派出调查组调查涨价企业是否存在串通涨价等行为。然而几天过去了,人们等来的却是“没有证据”的结果,相信很多人都会感到失望,而我却一点都不意外。
洗化用品、方便面等商品的价格都属市场调节的范围,定价或调价都是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政府是管不着的。物价部门能管的就是看看众多企业在涨价过程中有没有串通涨价、合谋涨价等行为,但这些行为大都是悄悄进行、不为外界所知的,所以很难获取证据。近年来,每次物价普涨之时,国家发改委等物价主管部门都要警告企业不要串通涨价,但真正查实并处罚的案例几乎没有。
去年7月,吉林玉米中心批发市场等多家企业因前年10月召集国内16个省区市上百家绿豆经销企业开会串通涨价被处以30万元至100万元不等的处罚——这可能是多年来仅有的一次“串通涨价”处罚案例。但处罚决定通报后,被罚企业纷纷喊冤并申诉。它们辩称,在那次会议上只是对绿豆的产量及价格走势作了一些预测而已。有报道称,几家受罚企业并未缴纳罚金,此事最后不了了之。
也许有关部门高调处罚的主要目的只是杀鸡儆猴,即使如此,效果也很有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涨价是一种非常敏感甚至非常危险的行为——如果自己贸然涨价而竞争对手不涨,就可能在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位置。因此,企业虽然都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但在涨价的时候也都是慎之又慎。如果是因为成本的压力而不得不涨价,同类的企业通常会通过各种方式相互了解或者进行沟通,并谋求共同行动。可以说,这种“串通”或“合谋”都是市场中的正常现象。且不说市场化的企业,即使是中石化和中石油每次涨价或提出申请不也都是商量好之后同时行动吗?你能想像中石化涨价而中石油不涨吗?
尤其需要认识到的是,洗化用品等商品涨价也是通货膨胀的表现,是物流和原料价格明显上涨后的结果。去年以来,包括成品油在内的很多商品都在涨价,这种涨价必然要不断地传导下去。实际上,这是当初政府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行刺激经济政策而大量发行货币所留下的后遗症。在通货膨胀的情势下,相信还会有很多商品涨价,这是物价部门所无能为力的。
在中国古代,一个王朝灭亡了,但它发行的货币依然流通。比如清朝人可以使用明朝、甚至唐朝的钱。相反,中华民国建立后,这种现象消失了,政权垮台后,该政权发行的货币随即成了废纸一堆。
古代的货币之所以可以跨越朝代流通,在于其货币是由贵金属铸成。银子自不必说,就是常见的铜钱也属于“贵金属”,铸币材料的价值跟货币面额基本等值,所以古人说:“铸本与钱价相埒,乃可取信于民,久行无弊。”我过去感觉古代货币使用不便,铜钱体积大,重量沉;银子不便分割又难以计较成色,但现在我发现古代的货币好处不少。
一个好处是可以抑制假币。因为钱是由贵金属铸成,谁想私铸同样需要使用贵金属,否则让人一眼识破,无法流通,这样一来,自然很少会有人动这个歪心眼。
再一个好处是政府无法随心所欲地发行货币,可以有效抑制通货膨胀。
古代也有经济危机,政府固然希望以“通货膨胀”的办法向百姓转嫁危机,但铸币毕竟不同于印纸钞,成本极高。比如清朝咸丰年间,政府铸造成本较低的铁钱,甚至发行“当十铜钱”(在一文钱上铸“当十”二字,强迫人民按十文面值使用)。但这种通货膨胀的手法人民一眼就能识破,结果商民拒绝使用,市面鲜有流通,只苦了国家公务员,因为他们领的俸禄是“当十钱”,但拿去买米买面商家不要,勉强接受也得打几个折扣,所以,中国古代不存在像民国末年那样严重的通货膨胀。
自打民国建立之后,中国逐渐流通纸币,而纸币本身没有多少价值,国家印钞厂的机器一转,钞票就印出来了,无论印制多大面额的纸币都不费吹灰之力。老百姓一开始肯定不愿意接受,于是以国家信用为担保,以国家力量强制发行,同时禁止贵金属流通。但国民党政权的“信用”可想而知,货币的印制量越来越大,结果物价飞涨,民不聊生,蒋介石集团给中国人民留下了如同废纸的万万亿法币,自己携带黄金白银逃到了台湾。
近代以来,各国逐渐改变了以贵金属做货币的惯例,通行纸币成为大势所趋,实事求是地说,流通纸币并不意味必然导致通货膨胀,而且,遏制通货膨胀也不是多么复杂的难题,只要统治者能把“民生”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不与民争利,通胀问题就不难解决。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