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i***s 发帖数: 39120 | 1 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提名日前揭晓,继《金陵十三钗》先期出局后,台湾电影《赛德克·巴莱》也无缘最佳外语片大名单,中国电影第N次全军覆没。
近年来,中国电影冲奥屡战屡败,而大批奥斯卡优秀获奖电影却无缘引进内地,以至于中国电影和中国影迷,与奥斯卡逐渐成为两条“平行线”。本报记者对此分析发现,现有的中国“冲奥”电影并不符合奥斯卡的游戏规则,而在更多优秀奥斯卡获奖影片无缘引进、好莱坞视效大片内地疯狂圈钱的影响下,国产电影愈发呈现出短视、功利的特点,最终与奥斯卡渐行渐远。
为什么出不去?
中国电影难合奥斯卡规则
为何中国电影始终“出不去”,哪怕是近年难得内地影迷一致看好的《金陵十三钗》也难以入其法眼?原因很简单:现阶段的中国电影,难以符合奥斯卡的游戏规则。
与近年一系列“冲奥”保送片相比,今年的《金陵十三钗》是影迷一致认为最靠谱的,理由无外乎三点:阵容上有国际影星贝尔加盟、二战为故事背景颇为“亲奥”、“战争与玫瑰”这一题材颇具矛盾张力。但最终奥斯卡对本片的看法却与影片在北美上映时影迷的观点类似——人物的设定立不住脚:秦淮河女人的造型和行为不符合背景情境和正常逻辑,救赎的主线也显得牵强。如果说《十三钗》对中国人有感动的意味,奥斯卡评委和美国影迷则显然是以完全客观的视角看待本片的技术漏洞与艺术偏差。
除去《十三钗》,《唐山大地震》《岁月神偷》《艋舺》《筑梦2008》《画皮》《海角七号》等多部电影,无一例外止步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名单之外。纵观这一系列作品不难看出一个共性:其中对中国文化、中国历史的主观宣传意味较强,这类影片也许会让身在局内的国人感同身受,但是却缺乏跳出“中国视角”,讲述人性这一普世价值观,能为世界影迷不再“窥探”,却能共赏的人文佳作。或许这样的电影中国不是没有,只是在现有的商业体系下,影片难以形成大规模的宣传效应,从而难以成为推荐“冲奥”的候选,但或许只有它们才是“冲奥”的有生力量。
举例说明: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获奖最大热门,是投资仅有50万美元的伊朗电影《一次别离》。本片以离婚为线索,故事中真实与谎言、道德与财富、信仰与现实的冲撞使得影片立意极高,而这样的电影也是历年奥斯卡获奖影片的完美模式。不到400万元人民币的成本,毫无刻意煽情与“形象宣传”,却丝毫没有影响本片成就经典,并为奥斯卡评委所爱。
为什么进不来?
常被引进的“最佳视效”很赚钱
今年奥斯卡四大主要奖项入围电影,没有一部引进内地,而视觉、音响效果入围的电影,半数以上均引进。原因?显然是为了圈钱。
以日前出炉的第84届奥斯卡提名名单为例,所有入围提名的近百部电影中,去年引进内地的电影仅有《功夫熊猫2》《丁丁历险记》《哈利波特七(下)》《铁甲钢拳》《猩球崛起》《变形金刚3》和《亡命驾驶》。除了《功夫熊猫2》是以最佳动画长片入围电影,其余六部作品均是以最佳视觉和音响效果入围电影。纵观近10年的奥斯卡,这样的情况屡屡上演。而视效大片之所以引国内片商趋之若鹜,显然是出于圈钱的考虑。
主打视效的好莱坞电影圈钱忙,最终让内地太多影迷对好莱坞电影的认识降低为一个直观的词汇:大片——只有大片才配称作好莱坞电影,只有大片才值得花钱观看。影迷的趋之若鹜,票房、排厅的自然给力,这让同档期的国产电影难以招架,最终必然将影响中国电影导演的拍片思路——只有“效果”才能卖钱,单纯讲好故事、玩人文关怀就没有出路。
举例说明:2009年春,《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拿到第8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后被临时决定引入。作为一部无名演员、无大投资、无商业题材的“三无电影”,影片口碑票房均有不俗成绩。由此看,“内地影迷只爱看奥斯卡大片”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可惜,本片是近8年来唯一引入内地的奥斯卡最佳影片。
一点思考
对奥斯卡,我们应持何种态度?
中国电影连年“冲奥”失败,许多影迷灰心之余,展开了一场“中国电影是否应该学习奥斯卡”的讨论,也有一些电影人旗帜鲜明地表达出了“中国电影无需迎合奥斯卡”的观点。言外之意很明显:奥斯卡不看好中国电影是他们没有眼光,中国电影只要走好自己的路就可以了。但我们必须看到,创立84年来,奥斯卡已愈发成为世界电影的标尺和荣耀,大批世界影人以能在好莱坞立足为荣,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更成为世界经典电影的试金石。显然,中国电影应该学习奥斯卡,学习获奖影片所代表的世界电影理念,学习世界顶级电影人的表演方式。但目前的现状是,真正值得中国电影学习的优秀奥斯卡获奖片难以引进,只能以“地下渠道”与中国电影人、影迷相会;而能够内地公映的“烧钱”片,却由于我们烧不起钱而无法复制其成功模式。这一悖论已持续多年,堵塞了中国电影学习先进电影理念的途径,也让中国影迷在视效大片的狂轰滥炸中迷失了方向。在现有种种条件的制约下,中国电影学习好莱坞的路将相当曲折,但只有认清差距,不再“短视”,才能营造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新契机。 |
|
|
|
|
|